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早期教育;数学语言;数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67-03
[作者简介]俞芳(1984-),女,江苏海门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讲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博士生。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对“交谈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颇为关注(Mercer&Sams,2006;NCTM,2000;Sarama&Clements,2006)。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2000)指出:“沟通交流是数学以及数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关于数学内容的交谈,是儿童早期教育环境中语言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早期环境中教师数学语言表达的研究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数学语言及其内涵
教师的数学语言经常以与学生“基于数学内容谈话”的方式进行。美国全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2000)指出:“数学谈话是一种在教室内支持学生数学学习,包括谈论数学、解释结果或者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谈话。”教师所选择的与学生进行谈话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提出“能够引起学生困惑,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建构重要数学概念的问题(Schifter,2005)”。
还有一些研究者认识到语言作为教授数学的一种工具的重要性,将语言与数学概念性地联系(Moseley,2005),提出了“数学中介语言(MML)”的概念,并将它用于幼儿的数学教学,帮助幼儿掌握数学概念、发展数学能力。数学中介语言是一种教学技术,是教师使用数学语言与幼儿的非正式、有目的的对话(Loretta&Matthewt,2010)。通过数学中介语言,教师可以将新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幼儿的先前经验进行整合。
本文中所提到的早期教育环境中的数学语言,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与数学内容相关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语言。这既包括数学活动中的语言使用,也包括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的其他环节中所使用到的有关数学的语言表述。
二、教师的数学语言对于幼儿数学能力发展的意义
教师作为具备更多知识的人,应该通过与幼儿的社会互动或者对话等形式支持幼儿的数学学习(Berk&Winsler 1995;Moseley 2005)。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使用恰当,不仅能在数学课堂背景下,而且能通过更广泛的幼儿课程中传递数学概念(Loretta&Amani,2008)。当教师以一种幽默的、好玩的方式呈现数学概念时,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习超越其当前年龄阶段所能接受的内容(Kamii&Anderson,2003)。
(一)增进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
Hoff&Nailes(1998)发现,幼儿最新获得的词汇是在他们所接受的语言输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Klibanoff(2006)检测了幼儿园以及日托中心教师的数学语言输入量与幼儿传统数学知识的获得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教师的数学语言的数量与在园期间幼儿传统数学知识的增长显著相关。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正式或非正式地使用数学语言,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会习得许多与生活相关的数学内容。比如,教师在餐点时间给每个幼儿分发饼干时不断地说出分给幼儿饼干的数量“一块、两块、三块”,分发苹果时重复苹果的数量“一个、两个、三个”,分发糖果时重复糖果的数量“一颗、两颗、三颗”,久而就之,幼儿就知道了“一、二、三”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于量词也渐渐地熟悉起来,知道了不同的物体需要使用不同的量词。
(二)推动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幼儿在学龄前期凭借行动进行思维,学前中期凭借表象进行思维,学前后期开始初步可以凭借概念进行思维。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这期间如果教师在平时的交流中多涉及一些数学概念与符号,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会对问题或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比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物体归类,幼儿就能从颜色、形状、用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抽象与概括,发现同一类物体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在图形配对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为三角形、圆形、四边形“找妈妈”,幼儿逐渐领会到三角形、四边形的本质特征,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三)促进幼儿数学学习团体的建构
Bequette(2009)发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探索性的谈话促进了幼儿数学学习合作团体的建构。在基于数学交谈的过程中,幼儿与他人交换观点,努力形成自己的思维,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某天老师问中班幼儿,“我们的校车上一共有多少盏灯?”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但说法都不一样。“我们怎么知道正确答案呢?”老师的提问让幼儿决定自己去数一数。可是数完后每个人的结果还是不一样。老师又问:“大家数的车灯数量都不一样,该怎么办呢?”经过讨论与协商,大家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一名幼儿负责数数,另一名幼儿记录,其余幼儿则在一旁监督。当数数的幼儿漏掉灯没数时,其他幼儿就会提醒他。最后,大家得到了统一的结果。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自发形成了合作团体,在和同伴的“争吵”中进一步明确问题、理清思路、反省自己;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启发,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师使用数学语言的建议与对策
幼儿在入园前已经具备了一些数学经验,教师应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幼儿可以将新旧经验进行整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宽松、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促进数学语言的使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多样性的问题促进幼儿的思考,鼓励幼儿讨论、分享数学的理念,从而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应自信地使用数学语言
研究发现,教师的自信心和对于数学的认识,会影响其教学实践及自己与幼儿互动关系的认识。教师如果对自己数学知识能力和幼儿数学学习的潜力有误解,可能会使得他在数学教学中非常不自信(McGoron,2010)。在对儿童早期教育环境中语言使用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很少提及与数学相关的内容。访谈之后得知,这是由于教师对于自己的数学能力本身没有信心,对于幼儿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不同年龄段幼儿应获得哪些数学能力都了解甚少。
因此,在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应包括对于数学本身、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以及幼儿数学能力等相关信息的内容。幼儿教师还应通过职后的培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建立使用数学语言的信心。
(二)教师的数学语言应包括各种类型的数学内容
Copley(2000)认为幼儿数学能力的类型应包括数字、空间关系、测量、几何、运算、排序、模式、图示化以及分析数据。从数字到分析数据的顺序代表了思维从易到难的递进水平。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数学语言较多地涉及数字或空间关系,而与测量、模式、图式化等高层次思维技能相关的数学语言出现的频率却很低。如教师经常评论物体大小或者数量,但很少对事物或事件进行排序或者讨论几何形状。
针对教师语言中缺少的高层次数学概念,教师应在日常游戏活动中融入这些概念,如在搭积木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形状的积木,“看,这是个三角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教师还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模式拍手,如“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帮助幼儿从语言的节奏中体验到次序的规律。教师还应该尽量多为幼儿提供分类、数数以及图式表现的机会。如,“这个柱状图显示了小朋友喜欢的颜色,让我们数一数,有6个小朋友喜欢红色,1个小朋友喜欢灰色,5个小朋友喜欢黑色,7个小朋友喜欢蓝色。”“小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小朋友最不喜欢的是什么颜色?”
由此看来,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运用多种类型的数学语言,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为幼儿各种数学技能的掌握及其今后在学习与生活中获得进步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师的数学语言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Anton&Evelyn(2011)发现,并不是数学语言的量越大就越能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如果幼儿没有准备好处理具体的高水平活动,某些形式的数学语反而会对幼儿数学知识与思维的获得起到负面影响,引起幼儿的困惑。如小班教师向幼儿解释平行时说,“两条直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它们就是平行关系”,这反而使幼儿不知所云。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例如在教中班幼儿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先按一个特征分一次,再按另一个特征分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罗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游戏;幼儿;数学;趣味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社会科学问题解决的发展史。所以幼儿教育中,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就会增强,有利于他们应对日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也为实现自身价值,发挥社会价值奠定了基础,如表达能力、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的能力、交往能力等。为了让幼儿能有更加真切的体验,发挥数学教学的实践意义,建议教师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利用游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问题,通过引导、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幼儿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幼儿多观察、多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幼儿老师能直接教给幼儿的,而是通过他们认真观察事物,积极思考,努力实践才能够收获的。所以组织游戏,让幼儿自主进行,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加强其引导作用。老师在一旁的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进程,从而把握时机,给予幼儿最好的引导,引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注意游戏玩具的重要作用,锻炼幼儿的具象思维
解决问题需要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转化,所以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这一点需要使用游戏道具,通过一系列的小玩具来进行数学教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F在的玩具设计充分符合人体学,更突出体现了益智的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借用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玩具作为教学工具,例如积木。在幼儿用积木搭建物体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尝试思考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而这也是基本的几何知识,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随后老师可以让孩子用积木搭建自己心中的城堡或者是任何的建筑并说出有何作用,用了多少材料(多少积木),练习数数能力。用形象的积木来认识抽象的几何图形,不但利于理解,更将问题具象化,学生能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上实践的经验,获得更多的解决办法。除了采用现成的玩具之外,游戏中,老师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玩具。例如,七巧板的制作,便是融合了数学中的几何问题,通过图形的拼接,了解角与边的关系,不需要概念化,只要让幼儿有初步的印象即可,这也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三、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案例很多,但是在课堂上如果仅是老师的口述,其解决问题的精彩之处和幼儿的兴奋感会降低,也不能产生更多的共鸣。而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幼儿能够在某个问题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只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更加入感性的成分,让问题的解决更加真实。从掌握概念到问题的实际解决是一个比较长的过渡过程,如果是普通的教学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而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可让幼儿在情景中使用数学概念,从而解决问题,又从问题的角度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游戏中,幼儿要将自己真实地置于情景之中,模仿日常的活动。例如,在“利用数的概念解决问题”时,老师可以假定一个银行的场景,让幼儿负责给人存钱或是找钱,了解数字的大小和概念,培养基本的加减法意识。或者是模仿超市的环境,给出几种物品的标价,让幼儿充当有售货员和顾客,相互之间通过买卖行为来练习对数字的感知能力。这其实是很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幼儿能够通过数学来练习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之,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有效,甚至高效的途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游戏的质量等,从而发挥幼儿本身的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利用任务推动法等方法,加强游戏教学的客观教学意义,提高幼儿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指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是我国学制中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长足进步。
一、打好性格基础,努力提高情商
情商高可以使智力平平的幼儿最终创造辉煌的人生,情商低也可以使智力超常的幼儿变成一个平庸的人,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形成幼儿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养成的前期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做,从不迁就,慢慢习惯就会养成。幼儿期儿童意志行为还很差,不能较长时间控制自己,幼儿行动的目的性也较差,行动缺乏明确目标,往往与直接兴趣或需要、个人愿望相联系。例如:做好事为了得到一朵小红花或是为了得到教师表扬。因此,要培养幼儿是先有目的,努力实现目标,自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并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伴随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所谓习惯,是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人们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便会提高。研究表明,3~12岁是年轻一代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然而,家长总是以孩子小为借口,纵容孩子的一切,致使孩子在饮食方面养成偏食、挑食的坏习惯,有的甚至追在孩子后面跑着喂饭,生怕孩子饿着,或是一味满足孩子的胃口,一日三餐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饭菜,这样只能造成营养失衡;合理、科学的搭配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保障。除此之外,家长应该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陪伴在孩子左右,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说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不关注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学习能力是由感觉动作、听知觉和视知觉三大功能决定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从小培养;②从小事抓起;③不能有例外;④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制定规范并合理运用强化机制;⑤注意实践和行为指导。借用英国的一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贵在行动。总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条件,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动力。责任心如此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
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学校里,教师是幼儿的领路人,应做到真心与他们做朋友,善于倾听,启发他们热爱生活和社会,关爱家人和朋友,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自尊、自信、民主、和谐的处世习惯,从而产生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感。
另一方而,锻炼承担责任的能力。每一种能力的锻炼都应该来自于实践,因此,给予幼儿适当的承担责任的机会。我们可以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小作业,如分发玩具、收交作品、整理书桌等,或者通过游戏、故事中的角色表演等,让孩子逐渐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一方面要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养护、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负有许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一个不尽社会责任的人是一个对人类无益的人,而一个不会做事、无能为力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要鼓励孩子从小融入集体,有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也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影响,从而生出自豪感和责任心。
四、在教学中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证。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营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经过数学学习,感受到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幼儿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印象,然后教师给予及时的补充和说明,知识便会扎实牢固地被幼儿接收。数学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和整理习惯,从而提高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幼儿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期待着幼教事业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1999.
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三)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实施过程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
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二、讨论与建议
1、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有所进步。
一、重视操作材料的选择
1.材料要为目标服务
操作活动的材料要为目标服务,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材料要“加工”成何种程度等都要从目标出发,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它能实现多项目标,发展最大的功效。如:在小班的分类教学中,如果让幼儿以颜色为标准来分类,那么就可以为幼儿设计出不同颜色、同一形状的图形卡片作为操作材料;如果让幼儿以形状为分类的标准来分类,操作活动材料就应该改为同一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如果在上述两个活动中,为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都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则容易导致幼儿混淆分类标准,干扰因素过大,很可能在操作活动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当然,有了第一次活动经验后,可以在以后的分类活动中增加干扰因素,提高分类的难度。
2.材料可从生活中来
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丰富,是老师一人所不能企及的,其中包含的数学关系也不计其数。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他就会更加投入,兴趣一下子就产生了。这时,儿童学习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而且会持之以恒。所以,有时可让幼儿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在寻找时,幼儿要对众多的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经过这个有充裕时间的寻找、分类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如:让幼儿寻找排序操作活动材料时,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所以,幼儿寻找材料的过程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操作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拓宽了视野。幼儿在众多的材料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增强了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同时,教师也从制作材料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去。另外,从材料来源于生活,再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真正体现数学活动的意义,切实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材料要有差异性
在目标统一的情况下,我们给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不必一模一样的,可以各不相同。如给幼儿每人一刀卡片,其中一张是数量5的,这张表示数量5的卡片就可以各不相同,有的是5个三角形,有的是5个圆点,有的是5个五角星,即使都是5个圆点的卡片,每人手中的也不一样。当幼儿按教师要求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时,由于每人的卡片各不相同,幼儿只能自己动脑筋,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然后,教师有意识地请持不一样卡片的幼儿——介绍自己找出来的是不是5个的。这样,实际上起到了交流的作用,使幼儿在短短的时间内看到了数量是5的各种不同物体,学到了5个元素的各种不同的排列形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这种操作材料的不统一性,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
4.材料要能多次调整
幼儿操作活动材料设计最好具有自动控制错误的特点,以便幼儿主动发现、探索学习与自我检查。如:学习一一对应内容时,可以用“布娃娃来睡觉”这一操作活动,它的材料是三张不一样大小的床,三个不一样大小的娃娃。在幼儿操作时,如果两个娃娃睡在一张床上,另一张床上便没有娃娃睡了,如果娃娃们大小顺序排错了,大娃娃睡小床就睡不了了。这样,可以提示幼儿更换排列位置。在“接龙游戏”中,接对了若干张卡片会形成一种图形,接错了,就不能形成这种图形,甚至拼不起来。这样的操作活动材料可自动调整,刺激幼儿尝试错误,有利于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发现、探索学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操作活动材料中的自控性可逐渐减少,以增加难度。
5.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指导孩子操作时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喜欢上操作,让每个孩子在操作中真正享受到快乐、成功的体验。当然,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去,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护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从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教师要耐心指导,从最基础出发,让孩子通过操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如,在比较物体的多少时,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加大难度,不仅要说出谁多谁少,还可说出多多少,少多少。而能力弱的孩子则要指导他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多操作几遍,说出谁多谁少即可。要多鼓励多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能使每个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操作。如在活动“练习长短排序”中,教师可在每个小组中准备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一条水平线,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先练习在半范例板上摆放长短不同的小棒, 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规律,然后过渡到脱离范例板在水平线上操作; 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先指导其在全范例板上反复摆小棒,再逐步过渡到在半范例板上摆小棒,逐步掌握按长短排序的要领。通过提供让幼儿体会 成功机会的指导,使处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都能有成功的机会,还可通过同伴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激励幼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总之,要让每一个幼儿体会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感受。
三、注重思维引导
关键词:幼儿 敏感期 教学 策略
一、幼儿敏感期概念及特点
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曾经说过:“幼儿”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所谓的敏感期具体是指: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它层面,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可以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敏感期很短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然后经过这个时期就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对相同的兴趣点有同样强烈的兴趣感。
二、学前儿童敏感期教育中的误区
父母对儿童成长的敏感区存在很多误区,很多父母和教师缺少孩子敏感期的认识,不知道0~6岁是儿童成长的各种敏感期,把儿童在这个时期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斥责,这严重违背的孩子的心理状态,给孩子成长造成障碍;还有一部分家长认识到敏感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过早地投入金钱和经历去培养孩子,这就好比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敏感期是儿童成长的特殊时期,不是随时都可以教会的。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欲重之,反毁之”,为了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幼儿敏感期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这特殊时期,给与孩子恰当的教育。
三、学前儿童敏感期教育方法
(一)尊重孩子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影响下,父母总会不由自主的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一个小孩子,懂啥啊?父母必须要对孩子进行管教,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这样的思想制约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孩子不管大小,都是一个有生命特征,有独立思想的人,在幼儿时期,孩子的独立思想已经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思想意识,然后在尊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我遇到过一个这样的孩子:这个孩子只有4岁,一天在家里休息时把爸爸最喜爱的茶壶打碎了,爸爸对孩子一通乱吼,孩子吓得不知所措,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孩子见到爸爸就哭,还是幼儿园的老师慢慢引导孩子才得知,孩子为了让爸爸高兴,是想帮助爸爸把茶壶擦擦干净,爸爸这样不分清红皂白的呵斥,不仅仅是制约了孩子感恩父母意识的发展,还会严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让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尊重孩子的意愿,并能及时给予引导,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信心,促进孩子的成长。
(二)善于把握敏感期的学习时机
幼儿到六岁为止,要经历不同的敏感期阶段,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对孩子不同的敏感期阶段充分了解,根据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表现和需求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恰到好处的指引,既能满足孩子当时的需求,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促进孩子多种能力的发展。比如说,三岁开始孩子进入了思维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表现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什么都会追问“为什么?”“天为什么会黑?”“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每天都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要问,每天都要不管不顾的追问不休,这正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出现了逻辑思维,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家长和老师能给与耐心细致的分析解答,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会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还应该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引导孩子阅读《百科全书》,抓住这样的时机引导孩子读书和学习,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为孩子在敏感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孩子从出生到幼儿时期,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对未知世界进行感知,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家庭和幼儿园要尽力为孩子提供多种书籍、玩具,组织多种游戏,促进孩子这些意识的发展;另外,家长还要带孩子多出去走走,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即受更多的外界刺激,与大自然亲近,从而促进各种感官意识的发展。比如, 6岁-7岁是孩子的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园要充分意识到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孩子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我是模范小标兵、玩具义卖捐助……,在这些活动中,既培养了孩子的团结合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促进了孩子社会性兴趣的提升,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四)给予孩子尝试、探索的机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经常帮孩子进行认知和形成是非的判断能力。生活中我经常看到看到家长对说“不要摸”、”别拿“、”太脏了“等,这些行为无不在扼杀孩子的天性,也压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失去了在敏感期成长的机会。我身边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两个邻居家的小女孩一起偷偷地跑到离家不远的游泳馆玩水,两个妈妈知道消息后,赶紧来到游泳馆,一个妈妈见到孩子就大声训斥“这里多危险啊,淹到你怎么办?”第二个妈妈则温柔地对孩子讲“我的宝贝多勇敢啊,敢自己下水了……”结果是截然相反的,第一个孩子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玩水了,而第二个孩子则很快学会了游泳。这件事充分说明,家长和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要给予孩子探索和常识的机会,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参考文献
[1]祁盛楠.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摘要:“望子成龙”已成为每个家长的愿望,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递增,但在紧张、激烈的教育氛围中,对儿童健康所作的一些调查表明,他们的童年并不愉快,反而心智疲惫、弯腰曲背、胸腔萎缩,反而导致孩子的智力尚未充分开发。对幼儿的教育是家长、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健全的身体才是一个人做事、做人、做学问的基础。要使孩子智力发展空间最大必定得基于孩子自身的特点及已有水平,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健康聪明的下一代。
关键词:幼儿智力;学前教育
作者简介:邱月(1991-)女,四川内江人,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43-02
儿童是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会蹁跹婆娑地绽放出光洁青春的笑脸;儿童是小草,在雨水的滋润下会摇曳招摇地描绘出美丽迷人的身姿;儿童是雨滴,在大地的拥抱中会蹦蹦跳跳地幻化着兴奋欢快的舞蹈……儿童是我想把我所有的生命投入进去的群体,是真心让我值得爱一辈子的“精灵”。于光远曾说过:“不要看不起小孩。他们的智力发展说能达到的可能性,远比已经达到的要强得多……如果在生理上保养得好,在心理上又教育得法,许多小孩都可能达到像宁铂那样的智力水平,所以学前教育是人类自身进步的大事。”的确,学前教育是一个人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今也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其投入越来越大。
回忆以前学过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以下规律的: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感知运动阶段,是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此阶段儿童还没有语言和思维,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探索周围的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到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各种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开始内化而成为表象或形象思维,特别是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促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或重现外界事物,出现了表象思维。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此时儿童的思想开始又较大的易变性,出现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可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逻辑分类和认识逻辑关系。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约11、12岁,接近于成人的思维。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儿童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能够用这些结构形式来解决各种逻辑问题,表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智力发展的速率是:3岁达到成人智力的50%,8岁达到成人智力的80%,也就是说,0—8岁将完成一个人智力的80%。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早期教育对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幼儿期是智力发展较快的时期,及早发现幼儿的多元智力倾向性,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潜能的开发,为幼儿一生的智力发展奠定基础。[1]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不仅没有激发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而常常被这应试教育伤害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每天做不完的作业,周末上不完的兴趣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缓慢前行。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他们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然而我们该怎么守护孩子智慧的火花?
(一)创造适宜的环境,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学校教育总是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目前,某些小学的入学考试,使得原本对幼儿“高期望化”的家长,更增添了希望幼儿园多教一些知识的要求,“望子成龙”、“赢在起跑线上”的思想从而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无形的压力。但这样不遵循孩子发展的自身规律,填鸭式的教学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皮亚杰认为,儿童要真正获得思维的飞跃,需要给儿童提供更多环境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上次鄢超云教授在给我们做讲座的时候给我们看了一些幼儿园,他们有专门的材料保管室,玩具很多很丰富,但是大多数都没有开封。他告诉我们,有些幼儿园的玩具上面已经有了一层灰。现在有的家里玩具也很多,但都收拾在柜子里,并且收拾得很整齐。这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你只有真正让孩子玩,才能让其在游戏中成长和进步。而且,玩具往往不是只玩一次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训练地目的,可以在不同时期拿出来让孩子反复玩。比如积木,孩子在搭建积木的时候,他们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广大幼儿家长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热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我们应该理解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孩子迫切需要的一切,而不是家长的主观好恶,更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孩子更需要的是坚定的信心、健康的兴趣、美好的情感、坚强的意志。[2]
(二)解放孩子,激发孩子智慧的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了“五大解放”理论。这“五大解放”理论是针对当时教育对儿童的“禁锢”提出来的,时至今日,我们的幼儿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身边的“爱因斯坦”一个个地被我们掐死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做的是解放学生,激发孩子智慧的火花;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大胆去思考,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手脑并用;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解放学生的空间,才能不断进步,开阔视野,身心健康发展;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消化课堂知识、做自己喜欢的课外之事,找到自己的爱好,积极去创造。
(三)当一个倾听者,守护孩子智慧的火花
语言——是发展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力工具,是思维的发动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凭借物与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幼儿时期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也称这种思维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成人要求孩子回答问题时,他常常不用语言来回答,而是用其行动来表示。所以,我们在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孩子,当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和观察者。或许你无意识的笑孩子,会对他们造成很深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往往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也对孩子少了那一份耐心。每个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他们拼命的奋斗无意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但是孩子需要的是什么?现在很流行的一首歌《爱我你就抱抱我》,家长经常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好爱你”,但是孩子经常好奇地问“爱是什么?”“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孩子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东西,也许陪孩子去趟公园,每天听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比给他买昂贵的玩具更适合孩子。
(四)守护孩子智慧的火花,有事没事夸夸他
孩子在三岁前是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的,只有到七岁之后,他们才渐渐形成一个自我评价的雏形。所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或许父母偶尔一句不经意的话也会带孩子产生极大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自己身边的孩子,对他们的有点要大声的表扬出来,让他们更有信心,做得更好。小孩子喜欢做事情,而且喜欢成功。因为事情成功,既感到有趣,又可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许。陈鹤琴人物,孩子的这种心理很好,“应当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他做各种事情。但要注意,要孩子做的事情不要太难了,要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而定。”[3]
守护孩子智慧的火花,不要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孩子,要知道,他们才刚刚起步。也许孩子的某些行为在家长心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他们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或许是重大的超越。所以,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用包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所作的每一件事,及时给予鼓励,在这样的强化下,孩子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会发展得更好。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玩耍是孩子的本能。当他们用心探索周围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时,当他们追根问底的想要知道一些知识时,当他们开始观察自然,开始琢磨各种新奇的事物的时候,这是好奇心的表现,是智慧的火花在闪烁,做父母和老师的,要善于发现这种火花,并用心的守护这熊熊火花,扩散它,让它形成燎原之火。鼓励孩子发现,让他们“异想天开”,解放孩子,努力给孩子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激发孩子的智慧,点燃孩子智慧的光环,并守护孩子的智慧的火花,让他们自由翱翔,飞得更高、更远!
在儿童的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
儿童的执著,表现着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
儿童的烂漫,体现着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
儿童的率真,反映着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
在儿童清澈的明眸中,
闪烁着科学家的敏锐、艺术家的热情和哲学家的简洁。
我想,所谓成熟,
不过是重新体验儿时游戏的认真态度
和重新审视儿时积累早期经验。
只有了解儿童,才会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就是尊重人类本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