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提升侧率
中图分类号 :S36 文献标识码:A
1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原则
1.1 以农作物生态以及生理机制为基础
根据农作物的光合,栽培生态因子调控角度,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制定相关的栽培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中,“库”是限制高产甚至超产的主要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源”、“库”比例的不协调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主要原因。“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随着密度的增加,收获指数就下降了,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
1.2 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随着绿色品质消费的要求,环保农作物的产品品质的提高已迫在眉睫。现代管理技术要求发展无公害的产品和栽培技术,所以农作物的发展方向必然朝着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发展。
1.3 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标准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逐渐严格以及被需要程度日益加深。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术服务、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已投入使用。就我国目前形势来看,如何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规范标准的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就十分必要了。
2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
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方法,结构配置等被总称为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其常用的内容主要有选择品种、轮作、间作、套作以及复种等多道工序。在基本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田园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不仅有利于协调各种农作物之间的关系联系,促使多种作物全面的、持续的增长,更有利于社会经济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1 选择品种
首先要满足当地的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注意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及生产条件,并且注意不同的农作物之间的衔接季节。在播种前要进行化学处理,对于无病史植株需要保留其无病繁殖的材料以及种子,最大程度的减少病害。合理利用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防止品种的单一性出现。
2.2 轮作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对农作物的轮作还要制定严格的要求,使得降低生产成本,持续促进农作物稳定的高产,降低病害发生机率。
2.3 整地
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土地肥力。需要协调土壤表面状态以及可耕层结构,保证养分、空气、热量以及水分等因素可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为田间管理以及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因此,播种前需要使得田园土壤上虚下实,细碎平整,这样的土壤环境才能保证种子萌发后出苗整齐均匀,并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4 播种期
在播种期间,尤其需要注意病原会随着气候的发展而开始影响农作物的健康发育。
2.5 水肥管理
科学施肥有很大的要求,包括肥料的数量、种类、释放比例等因素,化学肥料也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如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可以减轻农作物病害。
2.6 中耕
中耕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土壤的质量,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是需要为协调水汽成分结构,改善土壤的疏松度。二是为协调根冠比例,促进根系生长。
2.7 田园卫生
若不及时清理田园卫生,会导致大量的病原物依旧残留在田间的病株残体上,并且在经过越夏以及越冬将病株残体作为肥料用在田间,极其容易将病原菌重新带回田间。因此,病株残体需要在收获后及时进行清理,通过充分的腐熟后才可以作为肥料施用,或是通过器械将病株残体深掩埋入土中。及时保持田园卫生,是减少病原产生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最大化地降低农作物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3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创新
3.1 利用植物激素
将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充分利用在农作物栽培中,如生长素的除草作用,乙烯的催熟作用,无子果实培育以及实时抑制作物顶端优势等。
3.2 加强虫害生物防治
在尽量不使用农药,最大程度的避免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进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手段:利用捕食天敌的关系链消灭害虫;充分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进行捕杀;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农作物。
3.3 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使得亲本的优良性状保持下去,常见的办法是使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培养无病植物方面,充分利用的是制作组织培养技术。
3.4 利用先进手段培育优良作物
生物育种技术所培养改良的农作物品种,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品质以及高效益。而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出的农作物,则具备了自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达到了增产的目的,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 申智,王万青.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1 北方薯类作物常见病虫害
薯类是北方农作物中最常见的品种,其种植面积广,产量大,也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之一。薯类农作物一般有马铃薯、甘薯和木薯,不同薯类存在不同的病虫害发病机制,研究原因,主要分为3种:(1)由于细菌的入侵感染,导致薯类作物内部结构损坏,导致其新陈代谢紊乱,出现病害;(2)农作物本身缺乏有机物或营养对,生长环境恶劣,导致其枝叶枯萎、停止发育、发育不良、以及出现早死早疫的症状;(3)薯类农作物本身存在基因缺陷,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病害状况。
2 农作物病虫害常见防治技术
2.1 药物防治
为了预防和治理病虫害,我们通常会使用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使用农药喷洒,可以有效杀死病害原体和各种害虫,从而阻止农作物病虫害问题的蔓延:(1)对于蛾类病虫害的治理。这种害虫是薯类农作物中,数量最大,危害最大的种类之一,蛾类害虫会在薯类作物生长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攻击,导致作物不同程度的损害,而消灭蛾类害虫,一般会在幼虫三龄期之前进行,而且喷洒农药最好的时间段是黄昏,因为此时蛾类飞虫会飞出来,施药效果好。我们可以使用20%的杀灭型聚酯油和20%的灭幼脲制剂配制200-500倍稀释液,或者50%的马拉磷硫和40%鱼藤精配制2000倍稀释液。(2)甲虫类病虫害。甲虫对薯类作为的危险也很大,同时它的生命力强,我们最好在甲虫孵化期和二龄期之前进行治理,在甲虫生病里并不旺盛的期间施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不过是不是以上的两种害虫类型,那也应该尽量在成虫盛期或者孵化盛期施药,通常采用18%-21%的双水剂制成2000倍稀释液,或者70%-78%的敌敌畏配制1000-1500倍稀释液进行杀灭。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虽然化学药物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开始也容易对植物本身、周围环境带来污染和危害,这些化学药物中的有害成为会跟随植物进入到人体,给人的健康带来威胁。同时由于各类病虫害抗药性、耐药性的增强,化学药物的杀虫效果会逐渐减退,所以我们应该合理用药,并对实施过杀虫处理的农作物进行人为添加富含各类元素的营养液,补充作物缺失的养分,提高植物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
2.2 物理防治
采取物理防治,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毒副作用的有效手段。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人力、机械和其他外部设备,破坏害虫的孵化、生长,以此在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也有采用维护一条合理稳定的食物链的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这样能更环保对害虫数量进行控制,结合这样的方法在大型的生态农场里应用,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等等级有一定的提高,还能降低病虫治理的费用,除了技术上的支持,农作人员也要及时清理田间,减少虫源,定期翻土,清除可见虫害。物理治疗效果显著,且符合自然规律,值得我们推广和应用。
3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3.1 选用抗病品种
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强化农作物本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因此,选择抗病、抗虫性的农作物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我们也要积极推广抗病品种的农作物,合理规划,在不同的地区种植多抗源的品种,因地制宜,优化生产。
3.2 建立耕作制度
我们应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传统的粗放型生产不仅成本高,也无法实现产品质量的高速发展。首先,合理轮作换茬,这样可以保证农作物的茁壮成长,还能提高抗病虫能力,对于一些寄生性强、寄主植物单一遗迹能力较小的病虫,还能恶化其食物条件,让它们因为找不到寄主而自身自灭。
3.3 配方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产量,保证农作物质量,还能有效预防病虫害。我们要做到配方施肥,改善营养条件,让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农作物的面积,减少损失;改善土壤的应养成分,抑制害虫的滋生;好的施肥配方还能直接杀死害虫。
3.4 清洁田园,减少传染源
当我们收获农作物后,要将其残留物清理干净,保持田间的清洁,这样可以让病虫没有越冬环境,减少病虫数量。农作物一旦发病后,要及时消除病果、病叶和病枝,集中烧毁,以便减少细菌的传播和感染,减轻病害的发生。
3.5 生物防治
为保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我们在治理病虫害过程中,应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生物防治要求在治理病虫害的过程中,对病虫的天敌进行研究,释放,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用生态学的方式去治理病虫害,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同时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控制环境污染,减少应化学药物带来的隐形经济损失,确保农作物生产能取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国家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积极实现改革,虽然近几年大量推广有机氯农药的连续使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害虫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有的害虫出现了抗体,反而迅速增长起来,因为越防范越多,越多越加药量,可越加药量,病虫害的抗药性就越强,成为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可以看到,农药的副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而生物防治法就是为了减少这种副作用,以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缓解环境负担,这样一来,病虫害也不容易产生抗性,生物防治还有持续、稳定的优点,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最重要的一环。
3.6 科学使用农药
计划用药,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制定完善的用药标准,同时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实现用药规范,用药达标。选择农药时,要注意减少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农药使用的面积和次数都应减少。使用综合治理技术,减少对天敌的危害,提高天敌的作用,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让病虫害的发生限制在空调控范围之类。
结语
总之,我们要认识到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和创新,提高农业技术,实现农作物的高效生产。我相信,只有我们不懈地努力,不久的将来综合防治问题才能真正广泛地实施于农业植保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余发根.无公害蔬菜生产中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防治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9).
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自2007年开展以来,在“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下,取得了较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农业保险概念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当前农作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所谓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是指保险合同的标的物是农作物的产量,保险责任包括造成损失率达30%以上的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冰灾和造成损失率达70%以上的旱灾、病虫害,保险合同实行一户一保单,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的保险方式。保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亩最高保额为500元,保费费率为5%,保费由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三级财政共承担75%,农户仅需承担25%。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模式为“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费并分担赔付责任。
(二)“联办共保”保险的存在问题
1.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户参保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二是最高赔付额较低,仅能涵盖农作物的基本种植成本。三是保险方案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种类农户的需求。四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农业风险管理链,农户单靠农业保险并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风险不仅有生产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共同形成了农业保险的短板效应,只要有其中一种风险发生,即便另外一种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农户同样会招受巨大的损失。当前农作物保险只是对农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管理,而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则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2.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保险公司很难从商业的角度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与农作物保险的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性有关。首先,可保风险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即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而农业风险,如大的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大片区域的农作物遭受损失。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保险赔付率高。其次,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低保障运作的模式,亩均农作物保险保额、保费低。再次,农业保险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并且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加大了勘损、理赔成本。
3.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保险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作物保险尤其如此。由于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使得农业保险风险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导致保险公司的保费不能弥补所赔付的损失,以至于费率提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农作物保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农户在购买了农作物保险以后,当发生的被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免赔额时,农户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这会导致农户在风险发生时不作为,甚至在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人为扩大损失,以获取保险赔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农作物保险是产量险,保险的赔付依据的是被保风险造成的最终损失,农户在被保风险发生时,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其所能获得的赔付也将相应的减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却得不到补偿。
4.政府补贴大,财政负担重
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首先,财政对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进行补贴,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保费的75%。其次,对于由于被保风险发生的损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再次,市、县财政按每年总保费的5%-10%配套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农作物保险发展方向
1.气象指数保险模式
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状况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气象指数为保险内容的一种保险模式。这里的气象指数是指气象变动情况的一种量化指标,如降雨量、气温等。与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不同,气象指数保险并不对因气象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品质下降或减产向投保农户支付赔偿,而是对气象指标本身变动情况超出了事先确定值域进行赔偿。同传统农作物保险产品相比,气象指数保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数变动数据作为赔付预计,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无关,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的问题,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二,气象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单个农户进行监督,在发生灾害时,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勘查、评估,只需从气象监测站获取气象数据,对着事先确定的保险方案,即可确定赔偿,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高,适合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很少对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进行补贴,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财政负担相应也减轻了。气象指数保险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存在着“基差风险”。“基差风险”是指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并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的依据所造成了接受赔偿的对象与遭受损失的对象不一致、赔偿的金额与损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改善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气象监测站点的布局予以减小。其次,由于气象条件具有区域同质性,造成局部风险不易分散。这个可以通过扩大气象指数保险统筹区域、国家对保险公司提供再担保以及融入国家保险市场予以解决。
2.“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作物经营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制约农户投保积极性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由众多农户组合而成,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投入大,产值高,遭受灾害时的损失也大,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者的知识水平相对普通农户要高,风险管理意识更强,对农作物保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合作社作为保险公司沟通农户的桥梁,方便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
3.“保险-信贷”模式
将农作物保险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是国外农业保险的一种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农作物保险产品推广之初往往以因种植农作物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为对象,保险的最高可保额以贷款额或者低于贷款额的150%,保费则通过事先从贷款额中扣留的方式收取,当农户因投保风险受灾损失时,保险公司的赔偿优先付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用于偿还贷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给农户。“保险-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将是否购买保险作为信贷审核的重要指标,或者对已购买保险的农户贷款实现优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保率,方便保费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保险-信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农业贷款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信用抵押物,而农户所拥有的在产农作物因为属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过高,呆账坏账率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但是,当农作物参加保险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4.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
记者5年前采访曹长义时(详见《老曹这十年》2009.1期),他刚刚取得育种的阶段性胜利,正想要意气风发,有一番作为。可是如果要推广新品种,就必须得到有关专家的审定和认可。曹长义的育种新方法不合常规,用专家的话讲就是违背了作物的生长规律。曹长义开始四面碰壁,育种科研路走得异常艰辛。如今的曹长义,依然面临着种种困惑和难题,唯一不同的是他学会了用科研的力量来捍卫自己的成果,梦想越来越近……
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行
再访曹长义,是在他位于中牟的实验基地,他正在给要带到海南育种的种子分类做档案。这其中有很多种子极其相像,肉眼极难分辨。可曹长义说,这就像辨认自家孩子一样,他能准确地知道他们的出生代号,很可惜市场却对它们一无所知。
18年来,曹长义先后用数百个植物,经过数千次的试验,基本完成了原创性基础试验,并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培育出了大豆、小麦、花生、芝麻、油菜、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绿豆、棉花、红薯、辣椒、南瓜、甜瓜、西瓜、黄秋葵、烟草等几乎所有农作物种质资源1 800多个,新品系200多个。
我们在他的实验大棚里,看到他能将红薯幼苗介入到西洋参上、把芝麻幼苗介入到黄秋葵上、把小麦幼苗介入到黑土豆上、把马泡幼苗介入到甜瓜苗上……如此这般,不胜枚举。我们在他的红薯地里,和他一起刨出了很多西洋参红薯、何首乌紫薯、油菜红薯、人参紫薯……我们兴奋地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品种,不管是紫薯还是红薯都要比同类品种显得块大,产量高。曹长义边刨边感慨,这些实验薯并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就拿何首乌紫薯来说,虽然遗传了何首乌的块茎外观,块茎大但外观丑陋,需要检测后,进一步的优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中明文规定“国家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的植物品种,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为了争取《种子法》中所说的合法权益,曹长义必须要证明他的育种方法科学、稳定、可推广应用。但专家们给予了他“伪科学”的帽子,这让他有些迷茫。为了验证,作为局外人,我特意把他的育种方式说给了学农的朋友们听,他们听完一致表示,不可思议,难以置信。让育种目标植物和诱导植物,在不同种、不同科、不同属的植物中自由组合,实现远缘杂交诱导,从作物育种方式上讲,他已经打破了常规杂交育种的规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难怪曹长义会被冠上“弄虚作假骗项目”的“伪科学”帽子!
他说,这顶帽子在很长一段时间,让他的育种研究陷入绝境。原本支持他的人不敢支持了,投资人撤资了……他说,连农民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什么这些高学历的专家、领导面对创新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评判呢?科学精神其实就是批评与创新的精神。他开始不停地反思自己,审视和检讨问题是不是出在自己身上,经过无数次的反省、审视和检讨之后,曹长义决定坚持自己的科研之路。他觉得“革命性的创新”总是要经历被质疑的过程,哥白尼、达尔文、陈景润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否定否定再否定,才有了今天的历史定论?许多伟大的创新,都曾遭受过同时代人的嘲笑与摈弃。他相信自己的育种方式是当今世界最好的!
曹长义说,这些年来,除了要继续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和实验以外,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给种子们做鉴定,为它们谋求合法身份。“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应当通过国家级或者省级审定,申请者可以直接申请省级审定或者国家级审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主要林木品种实行省级审定。”这是《种子法》中明文规定的,种子要进入市场,必须经过审定,获得身份证。他说,这5年来最大的进步就是成立了“郑州市远缘诱变农业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仅部分成果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一些品种还进入了区试,很多领导和专家开始慢慢认可他的做法,合法之路越来越近。
改变思路重新上路
在多年前采访曹长义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育种方法称作“农作物远缘嫁接诱变育种法”,也许是名字中“嫁接”一词的不准确,造成了误导,才使专家们对他的育种方法一锤定音。曹长义说,人们一听到“小麦与红薯嫁接、大豆与核桃树苗嫁接等”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瞎忽悠”,有人把这种方法看成“伪科学”,这也是一个原因。其实这种方法的本质就不是“嫁接”。为了“正名”,根据这种方法的本质属性,曹长义把这种方法改名叫“植物介入杂交诱变育种方法”。
这些年来,曹长义在接待领导、专家、学者时,总是会遇到很多他无法准确解答的质疑和建议。搞科研不是侍弄侍弄作物就可以的,曹长义开始潜心学习,总结这些年来的育种经验,搞实验、做数据、发论文,做真正的科研。
曹长义说,用“植物介入杂交诱变育种方法”,自然界的任何一种植物,都可以得到理想改造。任何一种植物,都可以作为育种目标植物;大部分植物,都可以作诱导植物;任何一个育种目标植物都可以从不同种、不同科、不同属的几乎所有植物中任意选择若干个,作诱导植物,实施“介入杂交”。这种方法的变异目标有可设计性,育种结果有可预测性,使定向培育植物新品种有了可能。
比如,用玉米诱导小麦变异,培育小麦新品种;用山药诱导大豆变异,培育大豆新品种;用何首乌诱导红薯变异,培育红薯新品种;用向日葵诱导花生变异,培育花生新品种;用人参诱导玉米变异,培育玉米新品种;用高粱诱导芝麻变异,培育芝麻新品种;用大丽花诱导棉花变异,培育棉花新品种……
曹长义解释说,这些其实都是将性状特点明显且易于介入操作的植物作“诱导植物”,把育种目标植物的幼苗介入到诱导植物上,同体共生50天左右,目标植物生出自生根,与诱导植物“分体”,独立成株开花结实;在此(逆境)过程中,诱导植物的某些可遗传的表型性状表观遗传至育种目标植物,育种目标植物的某些基因通过诱导被沉默或激活,改变原有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模式,获得育种目标植物原来不具有的新变异,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育种方法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农作物新品系、新品种。
为了方便理解植物介入杂交诱变育种方法与其他育种方法的区别和特点,曹长义还把这些理论现象有趣地形容成:嫁接杂交――捆绑夫妻,终生相守,却不能传宗接代;授粉杂交――近缘夫妻,只能近缘选择;转基因――网络恋人,自由组合,不能产生附加效应,且存安全隐患;植物介入杂交诱变――临时夫妻,短暂相处即分离。
曹长义认为,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是造福后人的创举。就拿人参、山药、何首乌来讲,这些植物介入粮食作物后,经过遗传优选后的粮食作物将会具备药用价值。这种新的育种方法不仅能够改造植物,使人类现有的大部分食用植物营养成分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且可以将人类原本不能食用的植物,变成可食用的新食材,确保营养健康。另外,利用新方法培育的新品种,产量可提高10%~100%,品质提高10%~50%,综合抗性提高10%~100%,生育期缩短3~30天,育种成本仅有常规育种方法的1%左右。一个人、一个科研组同时做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作物,克服了杂交方法一个人、一个科研组只做一个作物的局限性,育种效率,比杂交方法提高百倍以上,为农作物育种工厂化提供了科学方法和途径。
誓要拯救中国种业
曹长义说,农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种业的竞争,种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育种方法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育种方法,谁就掌握了种业主动权;谁掌握了种业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未来。当今世界种业竞争激烈,世界种业列强竞争优势突出。在转基因大豆进攻面前,几年光景,我国大豆就败下阵来。倘若今天的大豆境况发生在小麦、玉米、水稻上,那么把13亿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就成了一句空话。中国粮食十连增后依靠新的育种方法培育新品种仍有30%~50%的增产空间。中国人仅仅研究出这种方法的核心技术还不够,只有在国家主导下实现产业化,中国人才能真正掌握农业未来发展和竞争的主动权,端牢饭碗。
爱因斯坦曾多次重申:“从观察到理论之间除了自由创造以外,没有任何其他逻辑的通路。”曹长义觉得这是一门新学问、新学科,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用创新的思维将其形成理论基础。但他自己没有条件,无法做出生物机理证明,需要有专业科研机构中具有专门知识、独到眼光的专家们去做。曹长义分别于2009年、2014年,两次进行科技查新,并无查到世界上的同类报道。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中科院东北大豆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所、河南省科技学院的许多专家、学者在得知曹长义的研究之后,都先后同他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这种现象的生物机理,但至今均无突破性进展。曹长义说,我愿意同国内外所有志士仁人合作,进行这种方法的机理研究,希望能够早日破题,用这种方法造福中国,造福世界!
这些年,曹长义培育的小麦、大豆、花生、油菜新品种在农民大田试验种植捷报频传:小麦每667O产量突破700 kg,最高达750 kg;大豆每667O产量突破300 kg,高者达400 kg;花生每667O产量突破500 kg,高者达600 kg;油菜每667O产量突破200 kg,高者达225 kg。曹长义说,我的育种方法有充分的大田试验数据支撑,若不是拿不到新品种审定证书,这些数据足可以让我们的粮食产量再翻番……
关键词:科左中旗;玉米生产SWOT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2
一、引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通辽市科左中旗位于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是全国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自2003年以来,粮食产量保持了连续增长势头,总产由2004年的76.5万吨到2013年的277万吨,实现了“十连增”,其中9年位居自治区第一,并于2004年以来连续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其中四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一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科左中旗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常年播种面积在370万亩以上,约占总播种面积541万亩的69%;总产量在215万吨以上,约占总产量277万吨的78%。但在发展中遇到了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本文对科左中旗玉米生产问题进行简单的SWOT研究,分析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产量的原因,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左中旗玉米生产的原因及过程特征,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增长,提高玉米产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以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生产,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郑少峰、邵建成(2003)对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影响玉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在生产中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发现了在作物生产过程中,自家的牲畜的劳动量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都越来越少,但是其他的生产资料化肥、喷洒的农药和大型机械等使用在逐渐的增长,这就说明了农民在粮食生产投入这方面与以前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农业方面使用的大量的生产资料,成本逐年呈现上升的趋势。魏剑锋(2009)分析了影响中国粮食供给量的因素,主要从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增产能力方面入手,深入的研究了中国农村的劳动力情况,可以适当的转移劳动力,这样就可以使人均占有面积增加,提高土地的使用量,对于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地形进行改造,增强土地的使用效率,政府要采取措施完善对粮食的补贴,从侧面提高农民的积极性,间接的提高粮食的产量。
莫塞迪・塔索姆比拉、樊胜根(1997)分析了使用的IMPACT模型、还有美国农业部CPPA模型,而且分析了黄季棍的粮食模型,主要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中国未来的粮食供求量,各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并不相同,产生这种差异的因素受到地理位置、农作物的生产资料使用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二、科左中旗发展玉米生产SWOT分析
1.科左中旗发展玉米生产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科左中旗地处北纬43。32′~44°32′,东经121°08′~123°32′。位于大兴安岭东南边缘,西辽河北岸,是松辽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平原地貌。
(2)土地资源丰富。科左中旗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连片集中,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建旗初期,全旗总土地面积约为33510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9%以上。据2011年科左中旗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11年科左中旗农作物播种面积300216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707公顷,玉米的播种面积为246210公顷,是内蒙古主要的农业产区及商品粮基地。
(3)气候适宜。科左中旗地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风沙多,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时间短,冬季寒冷干燥,与其他地区相比,春秋两季时间短、且温度变化迅速,夏季气温高且雨热同步,季平均降水量大约在269.4毫米左右,对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4)水资源较充裕。科左中旗境内有自然湖泊(水泡)158个,其中有9个湖泊已改建成中小型水库。是以灌溉的湖泊有80个,还有47个较大的天然湖泊。在境内有西辽河,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和清河4条河流。科左中旗地下水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年均储量约为17.62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为3.91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为342~425毫米。
(5)交通便利。科左中旗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境内有3条国道、四条铁路干线,分别为国道111线、303线、304线,平齐线、大郑线、通让线、通霍线。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6)作物品种优良。科左中旗盛产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以及花生、甜菜、蓖麻籽等经济作物。从吉林省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白城市农科院、通辽市农科院等地引进吉单209、澄海1、白沙1号、鲁资102、白葵杂6、哲单20、哲单14、通玉103、通蓖5、通蓖杂6、卡木衣元葱等农作物新品种124个,元葱秋育苗、甜菜纸筒育苗、化肥测深施、机械免耕等农业新技术18项,每年推广优良作物品种180余万亩。
(7)农田灌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科左中旗由传统的靠天吃饭、柴油机灌溉方式现在转变为电井灌溉,在旗政府统一、集中的在农田建造机井房,几乎在每一百亩田地中就有一座机井房,既方便农民灌溉,省力省财,提高收入;又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保证产量增收。
(8)玉米销路广,不会造成积压。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内蒙古华夏杂粮有限公司科左中旗粮库,科左中旗欧里中心粮库,科左中旗敖力布告粮库等等为农民卖粮提供了方便,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2.科左中旗发展玉米生产劣势分析
(1)缺乏科学的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农民在使用化肥、农药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按具体的土地性质选择化肥、农药,有很大的跟随性,一家农户用了好就觉得好而购买使用,而且很多人认为化肥、农药使用量越多越好,完全靠直觉来种植,不按科学施肥、打农药;更严重的是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假化肥假农药,长期这样使用不仅影响产量减少收入,更重要的是降低土地质量,破坏土地的有效成份,既伤民又伤土地,也不合算。
(2)玉米品种的选择有很大的盲目性。科左中旗领域内的玉米品种虽不说齐全,但品种还算挺多的,农民品种选择意识不强,一村农户种一个品种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口头传播一人觉得好都觉得好,科学选种意识及缺乏,而且打着品牌旗号混进市场的假种子不尽其数。
(3)农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基本的农业知识。很多老农民认为:“只要不是残疾都能种地”,之句话是没错但得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做个合理的农民,是现代农业急需的人才。
三、建议
1.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稳定耕地面积,特别是保护好基本粮田面积是保护和提高科左中旗玉米生产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必备物质条件。同时守住耕地红线,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玉米生产。
2.改良荒碱地等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科左中旗耕地面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大土地开垦工作力度,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土地、低产田和受到严重破坏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复垦。只有加快开垦宜农荒地,搞好复垦改造治理,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才能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达到“粮食生产高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双赢的目的。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左中旗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业抗灾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善科左中旗农业基础设施,为玉米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科左中旗始终把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来抓,但是在现有的灌溉体系下还不能充分满足粮食生产的需求,因此要继续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扩大以节水为主的农田灌溉面积,提高以畦田为主的田间工程建设质量,不让水资源短缺成为粮食生长的“瓶颈”。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全旗玉米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从而把中低产田尽快转化成高产田,粮食生产也因此由低效益走向高效益。中低产田改造涉及面广,投入量大。在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相关资金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政府、其他社会投入的多渠道筹措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
4.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
农业科技人员包片、包村,深入到嘎查村,指引、引导、培养农民,学习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让农民更好的从事农业活动。
5.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是发展玉米生产方面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的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可以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节省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民有了更多的农闲时间,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工作。这样,农村劳动力就具有了“双重身份”:当在玉米足够满足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可从农业中走出来,从事其他工作,增加额外收入;当在玉米生产出现大的波动时,他们又可以重新回到生产中,因为他们具有多年的种粮经验,能更有效地保证粮食生产。
6.加大对粮食生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政策扶持
2004 年以来,国家逐步取消牧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户实行直接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实行良种补贴和对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农户给予补贴。科左中旗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然而从目前玉米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玉米生产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征用农村土地补偿标准低,部分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和违法占地等问题突出。科左中旗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土地征用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奖励补贴方式,促进玉米生产长期而稳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Thompson,L.M.W,Water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of Soybeans in the CentralUnited States.Agronomy J.62(1970):232-236.
[2]祝美群,白人朴.我国粮食区域平衡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06).
[3]张素文.湖南省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01).
[4],王玉斌,谭向勇.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与贸易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01).
[5]黄季馄,等.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研究:水稻生产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1995(09).
[6]方福平,王磊,廖西元.中国早稻生产波动及成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02).
[7]杨春,陆文聪.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4 年[J].农业技术经济,2007(04).
[8]郭志超.我国玉米生产函数及技术效率分[J].经济问题,2009(11).
[9]朱希刚,张社梅,赵芝俊.我国棉花生产率变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04).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问题对策
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一大批优质、高产、稳产和专用型优良新品种出现在种子市场中,既丰富了种子市场,也为农民选择良种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新品种推广工作中一些环节未做到位,有明显增产潜力的新品种并不能很快为农民所接受,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1.存在的问题
1.1老品种退出市场难
目前,在一些地区种子市场中销售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其推广年限有的可以追溯到20年前,但因一些种子企业没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所以一直使用这些老品种,这是老品种迟迟退不出市场的主要原因是之一。另外,部分地区因自然条件特殊,一些老品种虽然没有高产的优势,但在早熟稳产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从而获得一些农民的认可,这是老品种退出市场难的另一个原因[1]。
1.2品种来源多,农民选择难
种子经销商通过与大型种子企业签订协议,取得该企业专利品种在本地区的权,引进不少未经在本生态区试验、示范而任其夸大宣传的新品种,甚至有的未经审定、认定的品种也纷纷上市,造成同一作物经销品种往往可以达到四五十个,让购种农民在众多品种面前无所适从,难以放心选择,只能听任经销商单方面的夸大宣传,从客观上影响了适应性强、产量表现突出的新品种的推广[2]。
1.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作用发挥不充分
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是农技推广体系中的最基层单位,在职技术人员熟悉本乡(镇)的农业生产情况,因此在新品种推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些年的良种推广中,一些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偏重追求利润,即重点宣传、推销让利高的种子企业,客观上造成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的主导品种与大田生产以及农民用种上出现断层[3]。
1.4优良新品种价格普遍偏高
绝大多数新品种是《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审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价格比普通品种高许多。以玉米种子为例,普通品种市场价一般为5~7元/kg,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市场价达到13元/kg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元/kg。多数农民在选择种子时对新品种的高价难以认同,仍然选择价格低廉的老品种。
1.5农技推广部门对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大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新品种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和育种手段的不断提高,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投入市场,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品种缺乏足够的认识,接受缓慢,致使许多新品种在推广阶段得不到及时推广而失去价值。实践证明,新品种多点试验示范是大面积推广的重要途径,为此,作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主体的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应做好种子的试验示范工作。但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难以对区划品种进行多方位、大面积布点试验示范,无法让更多的农民在短期内对新品种有较深的认识。
2.对策
2.1加大新品种的宣传力度,健全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最终主体是农民。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建立农民科技书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依托种子推广管理部门信息和技术优势,广泛引进近年来省内外投放市场的新品种,通过试验,严格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再进一步延伸向各乡(镇)的示范点进行多点示范。对示范成功的品种,通过报纸开辟专栏,电台、电视台设立专题节目,还可以印发宣传资料以及结合“三下乡”活动到农村进行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尽快使新品种深入民心,并在大田生产中得到全面使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4]。
2.2完善品种更新机制,尽快消除品种多、乱、杂现象
根据各地不同地生态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主推品种与搭配品种的合理布局,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制定退出机制,逐步消除品种多、乱、杂现象。每年夏收和秋收前组织农业主管部门和种子管理推广部门各进行1次夏秋作物的现场观摩,认真评估,选出主推品种,确定退役品种,取消品种使用终身制,使品种数量在生产上保持合理水平的动态平衡。
2.3增加投入,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新品种多点大面积示范工作,并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种子管理部门的新品种示范推广职能。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新品种进行大规模多点示范,做到县有中心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这样,可使新品种零距离展示在农民面前,使农民对新品种有及时而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强示范效果,为下一步推广打好基础。
2.4强化推广方式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实践证明,新品种示范展示为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用户提供了直观评价新品种的平台,是加快新品种推广的有效途径。目前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今后,在新品种推广中要不断创新机制和方法,在抓好粮食作物示范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瓜果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示范展示,特别是设施栽培技术的宣传推广,对农机的宣传要突出品种效应,把农技、农机、种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示范。要让真实可靠的种子信息进村入户,科技入户重点应该是种植高效作物的农户,这些农户更注重投入产出比,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术。
2.5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其农技推广职能
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是最基层的农技推广部门,是新品种推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要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增拨人员经费,吸收农技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彻底改变目前乡(镇)农技中心人员不足、技术老化、经费偏少的现状,以进一步强化其基层推广职能,使新品种推广形成网络,让农民尽快用上适合本生态区域的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2.6对新品种增加补贴
良种补贴是国家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其目的有3个:一是推广良种,增加单产,提高产量,促进高效农业发展;二是改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推动科技创新。由于政府对新品种实行授权生产经营,使拥有新品种权的企业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从而提高了育种者的积极性。针对新品种价格偏高的问题,政府可在原有良种补贴的基础上,在新品种开始推广的最初1~2年再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以相对降低专利品种的价格,逐渐消除农民对种价高不愿增加投资的心理,一旦农民对新品种有了充分的认识便可自然接受,从而使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
2.7充分利用种田大户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农技推广部门应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与有代表性的种田大户建立联系,对其进行有关新品种、新种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使他们对新品种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从而积极使用新品种,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蓝海,吕富棠.我市玉米新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种子科技,2010(2):18-19.
[2] 杨大勇.当前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12.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技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3-0288-02
引言
我国人口和耕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必须走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保护和科学利用水资源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为此,本文以萧山区为例,就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1 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1]。节水灌溉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以及流量、压力控制部件和量测仪表等组成,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Y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2]。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
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各种水源,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如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循环利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1.2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通过提升水资源输配送技术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主要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微灌技术等。通过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输配水过程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1]。
1.3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通过改进和融合农作物农艺与生物技术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包括耕作、覆盖保墒技术,土壤保水剂,优选抗旱品种以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3]。
1.4 节水灌溉管理技术
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措施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包括节水灌溉管理制度、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含水量自动监测技术等,通过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化监测控制技术,加强对灌溉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智能控制。
2 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
2.1 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就是从农作物生理角度出发,通过亏水方式来改善农作物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重点是掌握农作物亏水时段、亏水量,将灌溉技术与农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灌溉技术促进农作物生产,通过发挥农作物自身特点来减少对水的需求,使两者得到科学的融合。
2.2 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
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及相关信息采集设备,对农业园区中各个区域的土壤、植物及环境的信息进行实时、精准、快速采集,农户依据采集到的信息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分析和处理,诊断植物的长势和产量在空间上差异的原因,并按每一个小区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科学地决策,在每一个小区上进行精准的灌溉、施肥、喷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肥和农药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减轻盲目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4]。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3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3.1 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
喷灌技术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喷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具有省工省力、节约用地和保持水土的优势,但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如投资相对较大,成本回收期较长,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受风力影响较大等等。
3.2 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地下灌溉优点是灌水质量好,蒸发损失小,少占耕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建设成本高、维修困难,地下管道造价高,管理检修较困难, 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仍限于小面积使用,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3.3 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
地面灌溉存在利用率低、地下水位上升以及土壤渍害和盐碱化等问题。在地面灌溉方面,也研发了许多节水技术,如地面浸润灌溉、膜上灌溉、波涌灌溉等。随着高效节水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5]。
3.4 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
通过结合气候、土壤、农作物与灌区实际情况,综合开发利用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农业与低产田治理、灌区节水管理技术、农艺节水增产新技术等,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4 杭州市萧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萧山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已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在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栽培中,萧山区通过购机补贴、项目补贴等措施,推广普及了喷微灌技术。据2016年萧山区农机化管理统计年报统计,节水灌溉面积达15.43万亩。喷微灌的优点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灌溉水的无效损失,以求用最少量的水生产出最多的优质农产品,喷微灌灌溉比漫灌方法提高水利用率达40%以上。
萧山区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化微灌技术应用,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萧山区通过应用微灌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将多项现代技术和装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快速地检测土壤和环境的主要信息,并按照农作物对水分需求,自动启闭水泵和电磁感应阀,实现对农作物的按需精准灌水。同时,能实现远程网络查询和控制,在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均能实时察看每个测试区域的土壤、环境和光照等数据,实施远程控制。
自2009年以来,智能化微灌技术已在杭州美人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葡萄园)、杭州萧山蔬兰农业有限公司(蔬菜设施栽培)、杭州艾维园艺有限公司(花卉设施栽培)、浙江民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梅基地)与73021部队农副业基地(葡萄、瓜果、蔬菜)等基地使用,到2016年底,萧山区应用面积已达0.5万余亩。基于农业物联网的智能化微灌技术应用,比普通微灌节水10%以上、省工节本6%以上,节水、节本、增效更为明显[6]。
5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传统农业生产采用漫灌供水方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大肆浪费,而且使r田残留的农药、化肥流入江河,对水体生态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需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
5.1 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只能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宣传教育力度,要通过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通过媒体引导、政府培训、社会关注等措施,形成一个良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氛围。
5.2 构建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价格机制
目前,农业灌溉用水价格较低,而且很多地方采取免费向农户提供,因此很难培养农民节水意识,没有从体制机制上建立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为此,可进一步发挥价格机制作用,通过合理的收费制约机制,促进节约农业用水,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5.3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要符合农民需求
节水灌溉技术只有与农民实际经营效益相结合,才能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如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提高产量,减少用水成本支出,这样才有内在的发展动力。特别是与农业物联网相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技术要尽量适合农村应用特点,如简单、可靠、实用,这样才有广阔的市场前景[1,8]。
5.4 促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
要通过市场引导、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推进节水灌溉设施制造业发展,向农村市场提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节水灌溉机械与装备。同时,要进一步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节水灌溉项目,引导农民推广应用节水设备,从而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万寿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2] 陈大雕.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与发展状况综述.
http://.cn/thesis/shownews.asp?newsid=33.2005.7.
[3] 苏晓静.浅谈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对策[J].沙棘,2010.
[4]何勇等.精细农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7-14.
[5]丁为民.农业机械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21-223
[6]李鉴方等.智能化微灌监测控制技术在蓝莓设施栽培种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2):250-253
关键词: 农业; 美学; 农业美学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ims to seek an agreement between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 of farming crops. As a direct dialogue between men and nature, one of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is its sense of vitality,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in essence an industry of developing life. As the most artistic of human limbs activities, agricultural work shows the greatest agreement between functionality and aestheticality of a scenery jointly contributed by men and nature. Aesthetically, it is an agreement between natural and artificial beauty. Thus, agricultural scenery is an art of land in a sense.
Key Words: agriculture; aesthetics; agricultural aesthetics
自有人类以来,农业就是人类的命脉所在。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物都来自农业。人类一直将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直至今天。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别的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从来都是站在物质功利的立场上的。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多生产粮食,多生产棉花,多生产猪羊,多生产水果……总之是如何让农业最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与工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实在很少考虑到农业还是我们的一份丰富的精神营养,农业中还有美学的存在。
20世纪末,农业进入美学家的视野。“农业美学”成为新的美学话题。这是工业社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后理论家们提出的重要对策。而在实际上,在西方先进国家,农业景观的建设早已进入实践。2001年国际环境美学第五届会议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即是“农业美学”。这标志着农业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分支学科正式出台。
一、 自然与文化的统一
人类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阶段。人类生产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学会了说话、制作工具和使用火,正是这种本领使得他们高出于动物而称之为人。但是,原始的人类,仍然只能主要靠猎食小型的动物和采集植物为生。在这方面,原始人类与动物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别。由于人类的这种生产过于依赖大自然的资源,因此,他们不得不分成小股,过着流动的生活,当一块地方的资源被人类利用得差不多了,就转移到他处。据有关专家研究,在热带丛林或沙漠地带,每养活一名食物采集者则需要有20至30平方英里的地盘。经常性的流动生活,人类的社会不可能得到完善,人类的许多重要的活动如科学活动、技术活动、文化活动也得不到发展,这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利。
需要是创造的动力。当人类迫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将渔猎发展为养殖、采集发展为种植时,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现了。人类结束了纯粹靠自然界提供生活资料的历史,而将生存与发展的权力在相当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掌握自身命运的行为,即是文明,是文化。人类这种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行为体现在养殖、采集活动中,这种活动,我们称之为农业,这就难怪英文的Culture 原义为农业,而现代的“农业”一词agriculture,又以culture为词根。事实上,农业是文化的摇篮。人类的其他活动,包括科学技术活动、手工业活动乃至工业生产活动均是从这个摇篮中培育出来的。
从最早的动物养殖与植物种植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东,这一阶段从公元前9 500年起到公元前7 500年止;在美洲大陆,这一阶段似乎更长,墨西哥特瓦坎山谷是美洲大陆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里的原始农业从公元前7 000年前后开始。中国本土生的植物如黍、高粱、稻、大豆、大麻和桑树等早在公元前5 000年时已作为了旱地作物得到种植。中东、墨西哥、中国都是最早的农业发源地。农业后来由中东传播到欧洲。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地区外,都有农业。就种植业来说,谷物是主要的种植物,现已形成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这一地带的小麦区。[1]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自然的活动。野生水稻是如何生长的,人类通过仔细观察,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有意在创造一种适合水稻生长的环境,让水稻在人工的环境中也能生长。养殖业也是如此,人类在一定的水域放养某种鱼类,是一定知道野生的鱼需要什么样的食物、水环境以及别的生存必须物的,否则,不能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作物、牲畜,从本质上讲,还是自然物,它们与野生的同种植物、同种动物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农业生产中的创造发明与工业生产的发明创造是不同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制作出地球上原先没有的新的东西。但是,工业生产中的发明创造与农业生产中的发明创造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工业生产中的发明创造基本上不需依托现存的生命事物,而农产品的创造则需依托现存的生命事物,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种植物与家畜,它们都是生命物。农民可以通过培植一种优于原始自然的人造自然环境,让这些植物与动物生长得更好,也可以采取诸如杂交这种手段,创造出地球上原本没有的事物,但都有所依托。养殖中最为成功的产品——骡,只是地球上的自然生命马与驴的结合而已。而马与驴,它们的生命本也是可以结合的,人类只不过是发现了这一自然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做出了这样的创造。工业品的创造,由于不需要以地球上原有的生命为依托,它虽然也需遵循自然的规律,但自由多了。工业生产创造的景观完全是人工的景观,而农业生产创造的景观却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汇进自然景观,实际上,它是一种人造的自然景观。农作物的美,其本质中具有特别明显的自然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将农业看成是一种纯自然的活动,因为农业毕竟是人的劳作,人为了自身的需要去培育某些植物和动物;为了达到人的目的,人自觉地按照农作物和牲畜的需要,构制一种更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人的这种目的性以及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就使农业生产就明显地具有文化的意义。
审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性,是考察农业景观文化性的前提。众所周知,人类的农业生产是人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旨在获得生活必需物品,其中主要是食物的生产活动。可以说,农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除此以外,农业为人类的其他各项活动提供必须的前提条件。比如,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农业提供原料;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它是相关的科学研究的实验基地;而对于人类的宗教性活动来说,农业的成果,是宗教祭祀的重要物品;而对于政治活动来说,拥有多少农业资源是权力地位的保证。在封建社会里,所有的统治者,他的统治权力都以拥有多少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来保证;而从军事活动来说,农业状况如何,往往是成败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农业的状况如何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命运,因此,无论哪个时代人们都高度重视农业,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可以说背负着的不仅是他个人、他一家的命运,而且是社会的命运。他的活动体现的不只是他个人的意志,而且还是全体社会的意志,体现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农业的文化性就以这样突出的方式,显示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
在这里,农具的改进也许最能体现农业生产的文化性。也许就景观的构成来说,农具不算是农业景观中的主体,但农具先进性如何,在根本上决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而所有这些感性的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中世纪,人们主要使用木制的农具和耕畜生产,农田只能被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每一小块土地种植的庄稼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庄稼,由于各家的种植水平不一样,庄稼长得不一样,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地景观就显得斑斓而有些零乱;而在工业社会,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器,土地就有必要联缀成一大片种植同一种庄稼,这样,大地景观就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
农业的文化性,也体现在种植和养殖的方式改进上,为了克服气候对农作物的决定性影响,农民通过温室制作一种适合作物生长的小气候。这样,温室中的农作物就出现一种“二律背反”的现象。从温室内的小气候来说,这种作物的生长是符合自然性的,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然而从地球这个大环境来说,它明显地违反了自然规律。农作物的文化性与自然性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示着它的合理性。
而从本质上来说,农业生产寻求的是农作物的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而且必须做到统一;只有两者的统一,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虽然,在人类别的活动中寻求自然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也是需要的,但是没有哪一种活动如农业生产活动这样的突出,这样的明显,这样的重要。
二、 生命与生态的统一
农业生产是人类与自然的直接的对话。也就是说,它直接面对大自然,作为植物的农作物是自然物,作为动物的家畜也是自然物。这与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是以自然物为原料重新创造的活动。比如,纺织工业,它以农业生产的成果棉花为原料织成布,这布是自然界没有的。而作为农业生产之一的种植棉花,这棉花是从大地生出来的,它与野生棉花属于同一类,只是它的品质更优秀罢了。又如,肉类加工业,它以牛肉或其他肉类为原料,制成灌肠,这灌肠自然界没有。而作为养殖类的饲养食用的牛,却是活生生的自然物,它与野牛属于同类,同样也只是在肉质上优于野牛罢了。这一点决定了农业景观具有工业景观所没有的生命性、自然性。去田野看长势喜人的庄稼,看在草地上自由吃草的牛群,那种清新的自然气息、生命气息,绝不是在工厂里看农产品加工能够得到的。
农业作为人类对自然直接对话的活动,是在大地这张舞台进行的,农产品几乎一无例外地都生长或生活在大地上。农作物在田地上生长,这一点与工业生产明显不同,工业生产总是在厂房中进行,尽管厂房也建在大地,而且也可能是露天的,但工业产品跟大地没有必然的关系,将它从大地上挪开,它的性质根本没有变化;而农业生产却必须在大地上进行,大地对于作物、家畜来说,不只是具有寄住的空间的意义,而且具有生命之本的意义,离开土地,任何作物、任何家畜都会死亡。这一点是与人类一致的。
生命性是农业景观的重要特点。农业生产是一种培育生命的事业。农作物作为植物、家畜作为动物都是有生命的。正是这一点,使得农业景观的美远胜于任何精致于工业产品的美,尽管工业产品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产物,但它本身不是生命,生命本身也许在某些方面不如生命产物,特别是高等生物——人的产物那样奇特,但是,在总体上,生命本身的美是远胜于任何没有生命的人工制品的。农作物、家畜它们作为生命物,与大自然中的生命物一样充满着造物主奇妙的智慧及匪夷所思的想象(如果有造物主的话)。作为生命物不仅生命的结构是精致与奇特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演绎着、新陈代谢着。农作物的生命节律非常清晰,循环往复,从总体上体现出自然的有序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作物、每一家畜、每一年,它又有着无穷无尽的变数。这有序中的无序、无序中的有序,极见出生命的魅力。
农业景观不只是生命景观,而且是人工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景观。作为大地景观的农业,它与自然界汇为一体,对于人类来说,需要的也许就只是某种作物。但实际上在这片田野里生活着的远不只是这种作物,许多非人类需要的植物、动物也在其中生长着、生活着。这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熙熙攘攘的土地,一片自然与人工共同开发的土地。人类收获着人所需要的庄稼,自然收获着符合它本性的成果。两者有相冲突之处,但更多是统一,是兼顾,而且只有统一、兼顾,才能让人类实现自身的愿望。农民在稻田里培植水稻,自然是希望收获更多的稻子,然在稻田里生活着的绝不只是水稻,除了各种各样的昆虫、鱼类、两栖动物,还有水稻的大敌杂草。杂草长势过好,必然影响到水稻,所以,农民总是不断地除杂草,但实际上杂草是不可能除尽的。如果采用剧毒农药,将杂草除尽了,水稻也许就完了。自然有它的目的性,人也有它的目的性。农作物、家畜这些人工培育的自然物既然与纯自然物共同生活在一片大地上,这两者就只能协调、只能兼顾,既让人实现目的,也让自然实现目的。所以,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性。良好的生态性是农业景观作为大地景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性。
三、 生产与艺术的统一
人在大地上种植庄稼,也就是在大地这面巨大的画布上作画。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景观是人类的一种大地艺术。说是艺术,当然是比喻,农业耕作当然含有艺术的成分,但它与艺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艺术包括大地艺术是超功利的,而耕作不能不具有实际功利性。农民将作物种植在土地上,行距均匀,整齐得就像是画家画的一条条线,从高空往下看尤其美,然而它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丰收。丰收的功利性虽是目的,却也收获美,美是丰收的副产物。也许就在这目的与副产物上,农业作为大地景观与大地艺术有了区别,画家们的大地艺术是将美作为目的的,而无丰收这一实际的物质功利存在。
农业生产作为人与大地的对话,采取的是体力劳动的形式。尽管现代农业已经大规模地使用机器,但是它仍然不能做到完全摆脱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属于人的肢体活动,人类的肢体活动,具有多种形态,一种是体育竞技,它以体现肢体的力量、速度、灵巧的极限为目的;一种是艺术活动,主要为舞蹈,它则以表现人体的美为宗旨。体育竞技与舞蹈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只有劳动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各种劳动都体现为人的肢体活动,由于劳动的目的、性质不同,肢体活动的方式、活动量是不同的。在所有的劳动中,惟有农业劳动,它的肢体活动是最全面、最丰富的,活动量的调节是最为多变的。人类肢体活动体现了人有生存意志,人的智慧、创造力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形态。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认为,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人类的劳动,特别是农业劳动,它本来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由于人类天然地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人类在从事任何肢体活动都自然而然地寻求节奏,以使肢体活动协调,体现在劳动中更是如此。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所描绘的地球上残存的原始部落巴戈包斯族人的耕作,男、女二人,一个挖坑,一个播种,配合默契,其动作也具有一种舞蹈般的美。[2]事实上,农业劳动也只有具备一种节奏感,才能减少体力的支出,增加效益。中国江南农村,多人共用一辆水车,用脚踩踏踏板,在“咿咿呀呀”的水车声中,显示出动作的协调;而“哗哗”的流水,随着叶片升起,最后变成一片小瀑布倾泻进稻田。这种劳动的情景,类似于一场艺术表演。
与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相比,农业劳动的艺术性要多得多,这原因有二:一是它的肢体活动比较丰富,也比较自由,也更具人性化;二是它以自然田野为背景。绿色田畴加蓝天白云为衬托,伴之以大自然的流水声、风声、雨声,农业劳动就有声有色,韵味无穷,难怪自古以来,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就特别欣赏农家乐。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是一幅美好的农业劳动图景,田夫、田妇之间、大儿与小儿之间,他们的劳动都有一种呼应性,而他们各自的肢体动作也具有一种韵律美。正是下雨天、漫天的雨雾、清亮的水声作为人物动作的背景,并且将人物动作融入其内,创造出了一种类似艺术表演式的美学效果。这样一种景观在工业生产活动是不可能出现的。
四、 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农业景观作为自然与人工共创的景观,它自然性的一面无疑是基础的层面,也许正是因为它自然性的一面如此突出,以至于它被常人看做是人造自然景观,而忽略它的独立性。而其实,它的独立性是重要的,这除了它具有明显的文化性外,还在于它的文化性中具有过强的功利性。由于农业主要关涉到人的食与衣,而这两者在人类生活中无疑处于首要的地位,因此,人类相对来说忽视它的审美价值。这就关涉到农业景观第二个方面的性质: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我们在讨论环境美的性质时曾指出, 环境美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它的功能性, 这一点在农业景观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由于农业直接关涉到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存,自有农业以来,人们一直看重的是它的功能性。在对待农业景观的问题上,收成的好坏不仅成为善恶的评价,也成为美与丑的评价。这一观念影响至深,以至于在农业景观的问题上,形式美几乎不能独立。建筑作为环境,它的审美构成中形式美占有重要的因素。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繁缛的装饰几乎让人忽略它实际的居住功能。然而在农业景观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脱离内容的形式美存在。农业景观中当然有形式美,这些形式美有些是人工创造的,如稻田中那行距整齐的禾苗;也有些是自然创造的,如果园中那红色的果实与绿色的树叶相映衬的色彩。这些如果被表现在绘画中,它具有一种脱离内容的形式美,但是在实际的农业景观中,它无不联系到收成,具有强烈的功利性。20世纪兴起的观光农业,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农业,因为它并不在意它的收成,它只能算是一种艺术,一种大地艺术。
对于农业景观功能性与审美性的评价,还有农业生产者与观光者两种不同身份的区别。对于农业生产者,他关心的是农业的收成。如果他试图将庄稼田整理得更漂亮些,不是为了审美,而是为了丰收。那种合规律的、整饬的、有序的作物排列,更适合于作物吸收阳光、养分,能让作物长得更好。对于农民,他对农业景观的欣赏总是联系到收成的,在他眼中,根本没有脱离功利的形式美存在。然而在农业观光者的眼中,农业景观则具有两重性,观光者一方面会从作物经济效益的立场上来看农业景观的美,然而另一方面,他也会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农业景观的美。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