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2篇

    一、农村信用社当前支农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1、自有资金不足和农村、农业发展大量资金需求的矛盾。受政策因素和自身内部管理以及外部传染风险影响,农信社组织资金日益困难,缺乏支农后劲。在政策方面,我国许多现行制度不利于银行间公平竞争。如国家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财政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保险公司的有关款项不允许存在信用社。在自身内部经营方面,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单一,信用工具落后,金融创新困难重重,市场竞争力弱。在外部经营环境上,由于受清理整顿农金会的影响以及部分商业银行不正当的竞争宣传,农信社信誉受到贬损,公众支持率下降,存款逐步向商业银行转移,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同时,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依然存在,县联社和农信社回旋空间不大。以上三个因素使农信社组织资金难度加大,自有资金不足,只有依靠人行发放再贷款支农。一旦人民银行收回再贷款,农信社则釜底抽薪,发展步履艰难,而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资金,而且还需要供销、加工等环节资金需求。农信社自有资金短缺,直接制约了农业投入,无法保持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

    2、贷款的手续繁琐与农业生产的及时性的矛盾。尽管我们鼓励积极发放担保和小额信用贷款,但由于风险因素的制约,目前农信社贷款种类仍然是以质押贷款为主,担保贷款为辅。农信社目前过分集中贷款审批制度,相对于大额贷款而言也许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但对于农户小额贷款而言,并没有降低风险,却增长了经营成本,降低了效率。因为农业生产呈周期性、及时性特点,农户要求即时贷款,及时投入,而贷款的手续繁琐往往贻误农时,使农户陷入尴尬境地。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农信社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矛盾。目前我国大部份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份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仍处在起步阶段,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尚未形成,离产业化的要求还有差距。农业产化水平低直接增加了贷款管理难度,造成农户贷款风险较高,回报率低。而农村信用社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性质,必须以效益为目标。这就造成农业的高投入与农业低产出矛盾,直接制约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提高。

    4、广大农户需要优化金融服务与农信社经营劣势凸现的矛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业务正在逐步收缩,集中向大中城市和大系统、大客户发展。县城国有金融结构在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手段、资金实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日趋弱化。而农信社与国有银行相比,更显不足。随着广大农户金融意识普遍提高,他们需要多样化、优质化的金融服务。因此,如何克服农信社经营劣势,促进农信社稳健发展,支持其为“三农”提高优质金融服务,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亟需研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5、农业结构调整的多样性与农村信用社金融供给的单一性、有限性的矛盾。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多种多样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然而,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向大中城市收缩,部份权限的上收,经营活力不够,活跃地方经济存在一定难度。而农村信用社的自身金融服务的弱化和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使农信社业务萎缩,资源枯竭。金融供给方式与内容的单一性、有限性和由此造成的金融资源配的不合理性,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6、农民群众贷款难与农村信用社惜贷、不贷、投向偏差并存的矛盾。目前在基层农村,农民贷款难依然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经营偏离“三农”方向。不是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积极探讨农业贷款新思路,而是简单认为农业贷款风险大,管理困难,不按国家有关农村金融政策进行经营。二是支农的认识上有偏差。一些地方在信贷考核上存在偏颇,责任和利益不对称,只罚不奖。贷款责任仍无统一明确的定性标准和可操作性的定性方向,随意性较大,奖励措施不配套。三是信贷人员少,贷款服务跟不上,这在贫困地农村信用社更为突出。

    7、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政策取向与历史包袱沉重的根本矛盾。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政策取向和市场定位就是为“三农”服务。但农村信用社要真正担此重任依然任重而道远。主要原因是自身包袱积重难返。一是资产质量低下,历史沉淀多。二是前些年农村信用社支付的保值贴息无从弥补;三是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的资金几经清理协调,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等等。

    8、现代金融管理要求与人员素质低下的矛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多样化、复杂性,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都会给农村信用社人员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受区域和人缘关系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人员的构成大多为照顾性招工的家属子弟。这种近亲繁衍的用人方式,加上农村信用社在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的条件差,造成了员工整体素偏低,缺乏人才技术保障。这与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9、地方政府和农村信用社的关系未有理顺与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矛盾。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在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行政干预严重。有的地方行政部门不是积极引导群众谨慎选择项目,谨慎使用贷款,而是利用行政权力,干预贷款,盲目投向下。二是放任不理。地方政府缺乏引导,如何把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思考缺乏具体蓝图。对农信社的风险化解及贷款清收要求指导参与帮助不够。有的甚至相互推诿,个别行政干部甚至唆使或暗示直属企业逃废债,使农信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解决支农工作矛盾的现实选择

    上述问题和困难,不仅是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中的现实矛盾,更主要的是已成为农信社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只有通过政府、人民银行和农信社自身努力,积极探索化解支农工作矛盾的新方案、新途径,在化解农信社风险过程中解决支农所存在问题,在支农过程中促进农信社稳健发展。

    具体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感。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向大中城市收缩,农村信用社已基本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资金融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搞活农村经济,必须首先搞活农村信用社,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农村信用社。所以尽管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任务还很重,但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作为当务之急来抓。

    2、整相关经济金融政策,尽快落实对信用社扶持政策,为农村信用社支农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一是调整利率和税收政策,降低农信社税收,减或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适当提高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增加信用社自身积累和经济效益水平。二是落实化解信用社包袱政策。建议一:采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出资核销,人行对等金额发放专门的无息再贷款实行资产剥离,从政策上消化沉积的包袱。建议二:参照商业银行做法,组建农村信用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三是加大再贷款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其期限不能太短,并以一年以上为宜。要适应农产品生产周期,允许跨年度使用。且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

    3、转变观念,加大支农投放,在支农工作中,要突破旧意识、树立崭新的市场经济观念。一是要树立贷款营销观念,放下架子,转变作风。二是要树立贷款效益观念,帮助农户正确分析市场走势,确保贷款投放出去能产生效益。三是树立贷款风险观念,要把握好贷款投向,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应调整信贷结构,及时避免和防范化解风险。

    4、要梳理好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社关系。需要建立一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使地方政府把农村信用社看作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用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而不对信用社业务过度干预。同时,端正政府行为,作农村信用社的坚强后盾,对那些有偿还能力,但逾期不还的单位和个人,政府要给信用社作主,运用宣传、整治、法律等手段,作出严肃处理。为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3篇

论文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农产品加工及销售联合等方式,将单个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平等竞争主体,融入到市场经济当中,从而实现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有助于农户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竞争,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科技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壮大我国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应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不容乐观。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1.管理者思想陈旧保守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管理思想、方法、手段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合作组织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大多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学习不够,知识掌握不多,认识上还存在差距。另外,不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重视不足,即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会计管理或财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和业务脱离,和具体实施差距较大。 外部监督措施缺位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有的组织虽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较为完善,但由于外部监督环境不到位,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以至于很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会计造假行为。如有的合作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开设银行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合作组织甚至发生负责人卷巨额公款外逃的现象。失去了外部监督的权利成了滋生****的温床,行政机关、金融系统等等,几乎年年都有蛀虫发生,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家、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内部审计弱化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也是内部控制的宏观因素。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经济监督机制,财务管理十分混乱。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制约,收支上又有随意性,支出不合理的超预算等问题层出不穷,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等违纪现象难以查处。在审计机构的设置上,大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设立审计部,并且审计部多数是由董事会、监事会或者主管财务副总经理领导,而且多数审计人员都是领导的“好帮手”。 组织规模过小

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不到10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也谈不上按照国际、国家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组织生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要求,带动力也不强。

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三、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提高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者在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行为和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组织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关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者内部控制的随意性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发展。管理者有积极的态度和高水平的管理理念,无疑可以极大的有利于控制环境的优化。 授权批准控制 转贴于

授权批准是指合作组织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强化内部审计作用

审计部,设置应高于其他部门,以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其职能也应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上,建立全程监控防线,在财会部门常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各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检查,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争取找到一条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配备内审人员时,不但要配备懂得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而且还要配备掌握企业管理、公共关系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从而优化内审人员结构。 加强组织规模建设

要改变组织规模过小的状况,首先,政府应当根据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用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二是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三是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办、经营、发展排忧解难,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

总之,不管采用何种内部控制方法,不管如何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都应确立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从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内控指引》的规定看,建立健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减少工作差错,加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维护财经纪律、经营秩序,防止或抑制营私舞弊行为发生以及事后审计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沙县,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金沙县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是一个典型靠天吃饭的水利县。深入细致地分析金沙县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对指导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1・金沙县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

1・1・存在体制障碍

虽然近几年来,金沙县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困扰和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仍然存在,一些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改变。 长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都由公共财政给予保障,而农村却依靠基层政府和农民集资来进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破坏严重,尽管政府每年都有安排资金进行补修,这也只能考虑一些重点工程,而对数量庞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群体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加上农村实行以来,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分散经营方式,很难有效组织起来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大量分散的水塘、沟渠淤塞情况普遍存在。

1・2・农民筹资不足

金沙县当前乡镇农村中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从事非农工作,留在农村的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经常遇到困难。此外,农民收入水平本身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基层没有财力投入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和农田水利建设。再次,劳动力生产技能较低,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现在的农村要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对分散、庞大的小塘小坝的建设和维护最缺少的是合格劳动力。

1・3・管理体制欠完善

实行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小型水利工程的归属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农民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农民节约用水,有偿用水的意识淡薄,习惯用“大锅水”,只用不管。另一方面,水管单位只负责斗渠口门以上的管理,斗渠以下的农田水利工程长期无人管理和维护,渠道老化、淤积、损坏严重,有的甚至已丧失灌溉功能。

2・金沙县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2・1・积极转变观念

中央文件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严肃提出了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学习、宣传、贯彻的契机,重新审视和谋划金沙县水利未来改革和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现有自然资源、水资源和基础条件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制定可操作性的贯彻落实意见,尤其是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完善金沙县水资源发展保护战略,完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协调管理,完善人畜饮水安全、节约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机制。

2・2・务实加大投入

金沙县要加强各类水利项目资金监管,确保不挪用;要兑现承诺,严格落实金沙县委、县政府对加大水利投入的决定,以取信于民;要落实上级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如按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比例递增用于水利建设、土地收益中按比例提成用于城乡饮水等;要将水利规费征收和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统筹安排使用;要研究有效推行农村“一事一议”办法的措施,进一步保护“三民兴水”良好势头;进一步整合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以集中财力,“推磨转圈”,建设一些大项目,以抓出成效,抓出规模;要围绕金融机构对水利建设的支持,研究对策,寻求突破,启动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

2・3・建设队伍

金沙县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符合金沙实际的农田水利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促进金沙县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2・4・保护资源

金沙县在学习贯彻中央文件的同时,要继续加大对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学习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要结合学习宣传,研究金沙县水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杜绝地下水开采;保护水源;因乡镇而异设立人畜饮水绿色通道;规范乡镇水库塘堰养殖管理,建立档案,定期抽查,迅速控制水污染漫延态势;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有机农业,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污染,努力提倡“三少”活动。要从长计议,把水情教育纳入各级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长抓不懈,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水利事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2・5・加强监管

金沙县水利部门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无论是重点工程还是面上小型农水工程,都要做到有设计、有图纸、有施工监督、有检查验收,保证工程质量;严格水利工程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落实管护责任。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移民;移民农户;生计资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2.4;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0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4-03

一、调查背景

(一)实践的背景和意义

移民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移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丽水市“九山半水半分田”,水电资源丰富,山区群众生活条件艰苦。上世纪60年代以后乌溪江水库、紧水滩水库、滩坑水库等的建造,使山区移民达到10.33万人,到2012年规划异地安置146456人,占丽水市全市总人口的15.7%。

进行欠发达地区移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移民经济发展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城市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欠发达地区移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种情况,本文针对丽水移民安置的重点县――丽水市景宁县展开了调查。

(二) 数据来源

根据调研需要展开走访工作及问卷调查。调研小组成员到达调研区开展深度调查工作。调查共获得山区生态移民生计可持续调查有效问卷251份,并详细分析了受调查者各方面的情况。

二、调查内容

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内容主要是通过上网收集丽水主要库区的移民安置资料,包括移民主要分布地,移民安置后的生活状况、移民安置地区的经济水平来分析生态移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对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库区移民进行走访,收集有关于移民问题的相关资料(以丽水市滩坑电站移民和生态移民为重点,对典型案例跟踪调查)。重点分析欠发达地区移民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移民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通过对生态移民安置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实地考察的资料,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解决移民地区的“三农”问题和城市化建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三、调查成果(移民农户生计资本)

(一)劳动力资本

1、年龄和性别。研究区人口调查发现三地区普遍男性人口居多,鹤溪镇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下,以30-50岁之间最多,90%为汉族;九龙乡人口年龄60%主要集中在20-50岁之间,20岁以下有20%,50-70岁的有19%,90%为汉族;东坑乡80%在20-50岁之间,10%在50-60岁,90%为畲族。我国将15-60岁人口定为劳动力人口,则从统计数据可以表明该三个地区的劳动力储备是比较丰富的。

然而由调查发现,20-50岁的年龄组中20-35岁人口多在外乡务工,没有在本乡或本村,从而推知35-50岁年龄组人口是留在本乡的主要劳动力人口。其中20-50岁年龄组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原因在于这一年龄组女性多通过婚姻方式迁往外地或外出务农并不在本地定居,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人口趋势之一。

2、文化程度和职业。由表1数据可知,山区移民农户小学文化人口以及文盲人口远高于其他学历人口,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很低。这反映研究区移民农户文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人力资本储备偏低。

调查研究表明该地区一大部分青年以外出打工为主,剩下部分年龄稍大的男丁在家务农。而女性则以从事家务和零工为主。就业结构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劳动人口长期以来从事同一职业。这便使得移民地区农户收入来源单一,具有局限性。

(二)自然资本

构成自然资本的资源范围广阔,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空气以及气候等。对生态移民的搬迁农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是农户最重要的自然资本,它的质和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生计活动决策。在调查中我们采用人均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两个指标来衡量自然资本。

通过调查发现,三个地方的居民人均耕地面积并不多,其中东坑的面积属最多,鹤溪次之,九龙的土地拥有面积则最少。而且土地质量一般,多为坡地,耕种难度较大。只有少数20%农户认为土地质量相对当地山区较好一点。因此农民在土地上可以获得的收入少之又少,所以农民不再耕种,便使得土地的质量也越发下降。这就需要政府鼓励耕种,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使土地质量显著提高,更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物质资本

1、住房。房屋是人生活的基本保障,在进行生态移民时,政府也会事先规划移民后的住房分配。因而在调查中水泥混泥土的房屋占多数。农户对住房安全性能反映良好,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移民农户会对自家的墙院进行翻修或新建。一部分是由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农户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2、农户拥有的消费品。农户家中拥有的消费品中,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的普及率最高超过90%,最低达到70%。另外还有一小部分的农户拥有小轿车等等。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户的消费观念在不断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也在发生变化,跨越生活必需品阶段进入了更高层次。针对农民的消费现状,国家逐步推出了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活动,无疑是比较符合当前的农村现状的。

3、基础设施。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新建设的移民村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而搬迁较早的移民村基础设施则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老化等现象。但总体而言,在各个调查地区,村庄的基础设施都还比较完善,道路设施和电力设施,医疗卫生基本都能满足农户的基本需要。

(四)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生计中最常用的,使用最灵活的,也是与其他资本联系最为紧密的,通常可以直接表现出生计后果。金融资本主要指现金、存款、储蓄和以各种形式获得的借贷款。本次调查则以移民农户的贷款情况来分析移民农户的金融资本。从问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接受调查的251户农户中,1/5的农户贷过款。如表2可知移民农户贷款情况。

金融资本的调查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农户通过投入有较高收益的农业生产,来获取利益提高收入。农户也在通过从商这一投资方式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贷款用于上学、看病也反映出部分农户生活水平需要得到提高。总的来说农户金融资本的增多反映了农户投资增多,相应的农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五)社会资本

生计中的社会资本通常指人们为了实现生计目标所利用的社会资源,如社会关系网和社会组织,其中包括垂直的或横向的社会联系。

移民区农户的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亲戚网络、基于地缘关系的乡邻网络。移民的安置方式不同,社会资本的水平也不同。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51户农户中,1/5的农户贷过款。贷款来源大部分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少部分从亲友处借款,极少数借高利贷。这表明所调查的乡镇社会资本都是相对较低的。随着农村的贫富差距拉大,农村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越来越少,农村的人际关系观念逐渐淡薄,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相帮助越来越少,农村的社会资本不断流失。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团结,对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非常不利。

涉及农户参与决策方面,绝大多数的农户会积极响应参与村或乡政府安排的生产生活、村民选举,通过村民大会决策等等活动。但是对于大多数妇女来说自主参与及决策的意识不明显。

社会资本的作用在于可以增强人们互相信任和相互合作,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协调行动来提高效率。但由于移民村的社会网络比较单一,交往的选择范围较窄,仅限亲戚和邻居。社会资本不能发挥它更好的作用,因而使得社会资本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

山区移民工程的实施对移民农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农户原有的生计模式。移民农户放弃移民前的一部分生计资本,通过生态移民工程拥有或重新获得生计资本,这些生计资本及配置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生计活动、生计策略,并对农户的生计后果产生有力的影响。根据对移民前后农户生计资本的比较,认为移民农户面临的主要生计问题有几下几个方面:

1、耕地资源灭失,粮食产量下降。由于移民使得农户远离自己原有的耕地,加上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原本比较有限的耕地资源几乎被弃置,耕地的质量下降,使得粮食供给也受到威胁。

2、农户的经济基础薄弱,独立恢复生产力的能力低。在移民农户中,多数人通过银行或信用社处贷款,少数通过亲朋好友。且贷款大多是用来建房和农业生产。经济基础薄弱使得他们独立恢复生产的能力低下。

3、就业资源缺乏,失业严重。移民地区只有个别农户亲戚中有干部,80%寻找非农工作时寻求不到帮助。这使得移民农户们的经济来源单一,世代依靠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土地种植、牲畜喂养是移民农户的主要生产活动,就业结构单一,缺乏有力的就业支撑。

4、人力资本储备程度低。该移民地区劳动力丰富,但由于人们受教育程度低,没有经过专门化训练,知识面较小,农户们的教育意识比较淡薄。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增强该地区的人力资本储备、提高劳动力素质不利。

五、政策建议

通过对移民地区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态移民的实施改变了农户的生计水平,针对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对景宁地区的生态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以下建议:

1、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自然资本利用效率。对耕地进行保护,提倡农业种植,聘请专家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努力改善耕地质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2、拓宽金融渠道,提高金融资本转化能力。有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将资源转变为财富。改变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提高恢复生产力的能力。

3、扩大就业途径。由单向转变成多向,可以出外打工,或者进行个体经商,也可以由政府支持引进乡镇企业,并且对当地居民进行技术上的培训,从而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提高收入。

4、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普及文化知识,进行文化宣传。针对移民区农户家庭成员的教育程度,开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活动。采取形式多样的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来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通过这次农村社会实践,我们发现农村大多数已经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存在教育、市场、交通不便利的问题。因此在移民搬迁安置中,必须将农户当前的生存质量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农户的生计资本储备,降低移民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山区生态移民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和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关云龙、付少平.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农户生计资产分析 ――基于四省五县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69-272.

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5.43.195

随着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希望走出城市,回归自然,乡村旅游能使城镇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极大地满足了城市人群回归自然的渴望。乡村旅游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带动了第三产业。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新增收入400亿元,新增就业约20万人,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新增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6个,新增5A级旅游景区9家,目前全国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184家。

1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农业和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城市化水平高、客源市场潜力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辽宁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到广大乡野寻求新的休闲空间悄然成为时尚,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近年来,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乡镇、旅游专业村等在辽宁陆续兴起。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从2010年开始每年评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到目前为止,辽宁省有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连市金州新区、宽甸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辽中县、本溪满族自治县、大连市庄河市7个县(区、市)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凤城市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盘锦鼎翔农工建(集团)有限公司、沈阳市沈北新区紫烟薰衣草庄园、丹东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等20个景区(点)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已成为河北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2.29亿人次,总收入813.6亿元;2011年,乡村旅游收入实现436.98亿元,增长绝对值达到171.3亿元,乡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1%;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

2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建议

虽然辽宁乡村旅游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仍存在诸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特色旅游项目、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人才匮乏、服务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2.1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投资拓宽观赏区道路、修建观赏平台、移动卫生间、停车场、指示牌等基础设施。盖州市大力发展山庄旅游,万福镇投资1亿多元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贵赤线拓宽工程、高标准木栈道、砌石栈道、凿岩石台阶工程、人工湖、鹅卵石护坡工程等,建设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升。同时要不断提升产品品位和档次,改善卫生环境,提升环境品质,“食、住、行、游、购、娱”一体,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但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传统的、原貌的乡村场景和氛围,凸显乡村本真特色,防止农村城市化。

2.2 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和产品

在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体现差异性,避免仿效跟风、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深入挖掘文化特质,充分利用本地区历史文化、民间非物质文化等资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和乡村旅游精品。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辽宁省多个县市已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东北地区第一家国家级生态县辽中县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等优势率先在辽宁开展“庄园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普兰店市以北部安波温泉、老帽山、鸡冠山等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温泉养生、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以中部清泉寺、望海寺以及设施农业、农业示范基地为切入点,打造文化访古、农事体验、采摘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以南部平岛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打造海滨休闲娱乐乡村旅游。叫响“洗温泉、登帽山、访古迹、享农事”的乡村旅游品牌。鞍山市紧紧抓住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打造出“春节文化庙会”、“梨花文化赏花会”、“南果梨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并举行“祭南果祖树开梨仪式”,以传统形式、新的寓意进一步将百年南果梨文化与旅游元素相融合,打造出鞍山市又一张城市旅游靓丽名片。

2.3 进行资源整合,强化乡村旅游

一是以知名景区景点带动乡村旅游。鞍山市具备世界最大玉佛、亚洲著名温泉、中国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都、祖国钢铁之都、乒乓球冠军摇篮等旅游元素,可将这些元素与健康养生、沟域乡村文化等乡村旅游元素结合,设计精品旅游线路,以知名旅游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是与旅行社合作,增大客源。铁岭去年在吸引域外游客来铁岭旅游方面,重点与沈阳中青旅、海外旅行社等开展合作,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组织沈阳及周边城市万余游客来旅游。

三是整合当地资源,统一管理。改变农民独门独户的经营方式,将他们集中起来,促进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紧邻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台头子村成立了辽宁省首家“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农家院发展旅游接待业,组建农家乐旅游接待一条街,统一制定标识,统一卫生及收费标准。有着17年油菜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达2000亩的兴城市刘台子乡成立了油菜花种植合作社,统一组织种植经营和管理,规范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但在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造性,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其根本利益,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具备源源不断的动力。

2.4 做好旅游宣传,扩大知名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营销手段,提升宣传营销水平;加大网络营销力度,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扩大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和短信等新形式进行旅游产品推广。如兴城市刘台子在举办油菜花观赏节前召开推介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台子油菜花,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赏。桓仁县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五女山米兰酒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北甸子乡为特色乡村旅游新干线试点乡,五里甸子镇老黑山村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亮点对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大力宣传。

2.5 培养引进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的景点基本都是由区域内的农户自主经营管理,他们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文化水平不高,必然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局限。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服务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现有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水平;向旅游企业学习先进的服务标准和管理经验,应用到本地区乡村旅游的服务和管理中来;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地区取经,进一步提升市场意识、旅游致富意识;引进相关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辽宁省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势必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3 结 论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认真抓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实施,切实帮助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展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广大农民致富。河北省应借助国家利好政策的东风,在现有基础上更好更快发展,力争形成“以旅促农”的发展新格局,为把辽宁省建设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示范省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