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綠色化学应用的概念
绿色化学是以绿色思想为基础,通过化学分析理论和研究原则,分析绿色化学研究的相关内容,明确绿色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加强绿色化学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配置良好的技术研发团队,不断提升绿色化学应用发展效果,尽可能的提升绿色化学的应用,改善化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提升绿色化学应用效果,完善资源的循环理论标准,提升污染物的排放和绿色处理,加强与国外技术的相互交流水平,向优秀的绿色化学研究技术方式学习,引进优秀的绿色化学研究技术方法,实现本国中绿色化学生产工业水平的快速提升。[2]
绿色化学是以化学反应、溶剂、催化剂等反应技术,通过绿色方式,提升新合成技术的研究效果。特别是催化过程。新化学研究中包含生物资源的转化、新反应条件的利用,无公害介质资源的研究等等。根据绿色化学产品的设计,逐步提高研制技术水平。
二、绿色化学的研究趋势对象
1.原材料的绿色化研究
绿色化工研究生产是降低产品中的毒性问题,改善安全环保效果,完善人类的安全生活环境,提升化工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水平。
2.化学反应绿色化应用
化学绿色反应的管理需要服务绿色需求标准,根据经济原子性标准,即最大限度的提升废物的排放效果,改善周围环境水平,以良好的选择标准价值,提升选择规范性效果,实现在绿色化学选择上的立体规范性。[3]
3.生产产品的绿化发展
生产产品需要绿化发展模式,逐步提升人身基本安全建设,完善化工产品的安全水平。例如,采用降解剂、除垢剂、杀虫剂等,使用可以降解的塑料制品,绿色燃料、绿色涂料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存在污染性化工产品被取代,绿色产品受到现代绿色环保化工发展的需求。目前,化工生产中,常常使用具有腐蚀性的化学材料作为催化剂,催化效果较好,但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腐蚀性问题。而采用仿酶催化剂、水溶催化剂可以有效地达到催化的目标,减少催化后造成的各种腐蚀问题。
4.溶剂的绿化作用
溶剂的绿化发展是以有效分离为技术标准,通过介质作为分离,提高溶剂的有机合成效果。但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有机化合物,引发臭氧的形成,造成水资源污染环境的产生。需要对溶剂进行研究,加强绿化溶剂的研究分析。
5.化学绿化的设计
利用计算机应用完成化学绿化的辅助设计,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化学反应资料库标准,利用计算机化学反应组合方式,确定实际原材料使用方式和标准,搜寻产物的目标反应结果,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化学绿色反应结果,确定适合的化学绿色反应效果。根据目标产品的基本原则,准确的分析产物实际的化合原料,确定预定的原料标准内容,对相关反应路线和实际环境效应进行准确的分析,从中选取最佳途径进行分析。
6.绿化技术的合成
根据实际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准确的分析有毒害物质的有效使用效果。采取合理的非物质化学方式,利用多环境效应,逐步改善化学产品的实际选择效果,降低产品的整体能耗。按照实际常温水平,常压标准,分析电化学实际洁净中的各种优势,确定绿化技术合成效果。
三、绿化技术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方式
1.催化技术
催化技术是不断加强实际有效反应效果,大力加强化学反应的高效应用选择性,对实际的转化率水平进行合理的分析,逐步提升产品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的同时消除产品的副作用,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最大限度的完善各种资源的保护水平,实现对生态有效环境的保护作用,这是绿色化学整体研究的重要方向。
2.生物化学技术
生物化学技术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应用,逐步提升高新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生物技术的食品、药品、能源、化工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按照最大有效特征性水平进行综合生物资源的快速利用,实现生物化学的有效节能,改善清洁生产水平,实现化工技术的整体生物化工过程。生物化工过程中包含基因化工技术、细胞化工技术、酶化工技术和微生物加工技术。
3.超声化工技术的研究
超声化工是利用现有的化学试剂,准确的分析声学、化工学的相互融合效果。通过分析声学技术的变化原理,准确的分析实际有效提升整体反应的选择过程,增加化学整体反应速度,加强化学反应速率和生产率,实现能好的有效降低,实现整体废物的快速排放,改善化工绿色的多元化技术分析,实现化学超声技术的广泛性应用。
4.膜工程化工技术
膜工程化工是利用膜分离技术、膜催化技术,通过分离的方式,实现成本低的化工工程,工程能耗较低,效率较高,污染小,有良好的回收效果。膜催化反应往往是超出整体平衡的反应,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反应的选择效果,提升原材料的实际转化作用,节约了资源成本,降低了污染。磨技术的快速应用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在化工产业、石油产业、环保产业、电子产业、医药技术产业等多种行业中进行发展和分析,提升高新化工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结语
内容摘要:绿色智力资本可以分为三类: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本文以浙江省电子和信息产业为例,探讨企业绿色智力资本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智力资本和竞争优势成正向关系。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投资和努力可以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绿色智力资本 绿色人力资本 绿色结构资本 绿色关系资本 企业竞争优势
从1987年的“蒙特利尔公约”、1992年的“里约地球首脑会议宣言”、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全球可持续发展宣言”,以及欧盟在2008年通过的“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日趋严格的国际环境保护规章和崛起的消费者环保意识给世界各产业带来重大影响,也改变了世界竞争格局。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企业将占优势,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将被淘汰,这已成为国际贸易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下,市场竞争无疑将在绿色的前提下。但是,有关环境管理或绿色创新的智力资本是否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积极作用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电子和信息行业为例,利用“绿色智力资本”概念来探索智力资本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积极关系。
文献综述
当今时代,企业只能进行环保活动,遵守国际环保规则和迎合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此外别无选择(Berry and Rondinelli,1998;Hart,1995)。采取环境管理战略的企业利用创新环保技术,企业不同部门之间能整合环境保护目标。Porter 和 van der Linde(1995)认为污染来自于低效利用资源,并认为作为绿色创新先锋的企业可以有先发优势,它们可以对绿色产品收取相对较高的价格,并进而获得竞争优势。许多努力投资于环境管理的企业不仅能避免抗议的麻烦或环境保护的惩罚,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开发新的市场,并增加其竞争优势。此外,企业体现环保概念的绿色产品设计和包装使产品增加比较优势(Chen et al.,2006;Shrivastava,1995)。
Sterwart(1994)等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所有可以创造价值或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并能实现企业的目标。此外,智力资本也界定为企业能够创造价值或竞争优势的所有无形资产和能力的总和。他们还认为,智力资本可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两类。Grantham and Nichols(1997)将人力资本定义为知识、技能、创新和员工达到目标的能力,包括员工的创新精神、态度、智慧、经验和能力,认为人力资本是根植于员工中而不是组织中,并随员工的离去而被带走。Edvinsson and Malone(1997)认为结构资本是指企业专利、商标、硬件、软件、数据库、组织文化和组织能力的总和,根植于组织中,是人力资本的支持基础,并不能随员工离开而被带走。也有学者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类,关系资本被界定为有关企业的供应商、销售渠道、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忠诚、善意和信任等等关系的总和(Bontis,1999;Johson,1999)。
Edvinsson等人认为,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影响(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Johson,1999;Stewart,1994)。Porter 和 van der Linde(1995),Shrivastava(1995),Berry和Rondinelli(1998)认为,企业积极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绿色创新,不仅可以减少生产浪费,提高生产率,而且还可以改善企业形象,对绿色产品收取相对较高的价格,服务环境保护,开发新市场,并最终获得竞争优势。
Dzinkowski(2000)等人将绿色智力资本定义为企业有关环境保护或绿色创新的各种无形资产、知识、能力和关系等的总和,并且将绿色智力资本分为三类: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
研究假设
本文参照Dzinkowski等人的研究,将“绿色人力资本”定义为“植根于员工本人有关环保或绿色创新知识、技能、能力、经验、态度、智慧、创造力和承诺等的总和”;将“绿色结构资本”定义为“企业内部有关环境保护或绿色创新的组织能力、组织承诺、知识管理系统、奖励制度、信息技术系统、数据库、管理机制、运作程序、管理哲学、组织文化、企业形象、专利、版权和商标等的总和”;参照Capello和Faggian(2005)等人的定义,将“绿色关系资本”定义为“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网络成员和合作伙伴对能促进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管理和绿色创新的互动关系的总和”。
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假设:
H1:绿色人力资本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正向关系。
H2:绿色结构资本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正向关系。
H3:绿色关系资本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存在正向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描述企业的数据(包括雇员人数、成立年份、所属行业等);第二部分衡量绿色智力资本;第三部分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然后,采用焦点小组法(Focus Group),对问卷项目进行讨论、调整和筛选,以确保调查问卷既全面准确地反映概念框架的内涵,又具有可操作性。
问卷初步确定后,在浙江温州随机选择了八家电子生产企业进行问卷的试发放。在试调研过程中,还对这八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深度访谈。经过试调研和访谈,再次对问卷中的部分题目进行了调整,从而使调查问卷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经过试调研之后,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由35个题目组成,其中包括5个关于企业一般情况的问题和30个运用七级Likert标度进行判断的题目,限于篇幅,设计的各变量调查问题从略。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择浙江省的电子和信息产业作为研究样本。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调研者先后调查了浙江省杭州、温州、宁波和台州地区的硬件产业、光电子和通信产业、半导体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行业企业,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为管理人员以及制造、销售、研发或环境保护部门的主管人员。问卷调查主要采用登门拜访、当场直接填写等方法,确保了问卷回答的准确性和高回收率。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3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26份。在这126份问卷中,被调查企业的分布是:杭州市30家,温州市32家,宁波市30家,台州市32家;被调查企业问卷填写人员中48.5%是经理级别,填写人员在企业中的平均工作年限是4.8年。
(三)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从调查结果的信度分析、各变量之间关系、回归分析、配对T检验及对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在4个电子和信息产业子产业之间的差异,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信度分析。通过软件运算,变量“绿色人力资本” 的Cronbach’sα系数是0.8841,变量“绿色结构资本”是0.9151,变量“绿色关系资本”是0.8869,变量“企业竞争优势”是0.9086。所有四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超过0.7,因此,本研究测量结果的信度可以接受(Hair et al.,1998)。
2.相关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所有数据表明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存在相关关系。表1的分析数据也同时表明,这三种类型的绿色资本之间也存在重要的内在关系。
3.回归分析。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回归模型的因子数值介于3.045和5.061之间,低于10,所以不存在“多重线性回归”(Hair et al.,1998),因此表明企业竞争优势和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见表2),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投资越多,企业竞争优势越强,投资于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对企业是有帮助的。因而,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在本研究中得到证明。数据分析也表明,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相关性也是不同的,其中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和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更积极的正向关系。
4.配对T检验。本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在电子信息企业对竞争优势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见表3)。浙江省主要工业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的绿色关系资本比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作用大,表明浙江省主要工业发达地区的信息和电子企业强调和其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和战略伙伴互动的“绿色关系”。但是,从表1相关分析得知,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与竞争优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5和0.853,而绿色关系资本与竞争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797,表明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更积极的正向关系,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应该比绿色关系资本在增进企业竞争优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企业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发展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以增强其竞争优势。
5.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在电子和信息产业4个子产业之间的差异分析。本研究将电子和信息产业归类分为四个子行业:信息硬件产业、光电子和通信产业、半导体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行业。采用配对t检验,以确认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正向作用在电子和信息产业4个子产业之间是否有差异(见表4)。表4数据表明,在信息硬件产业,绿色结构资本比绿色关系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作用较少,因此,信息硬件的企业如果想改善环境管理或绿色创新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提高其绿色结构资本;在光电子和通信工业,绿色关系资本作用最大,超过了绿色资本结构和绿色人力资本,因此,光电和通信业企业如果想提高自己有关环境管理或绿色创新的能力,必须提高其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在半导体工业,绿色关系资本优于绿色人力资本,因此,要想提高其环境管理或绿色创新的能力,必须增加其绿色人力资本;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行业企业,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如果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行业企业要加强有关环境管理或绿色创新的能力,就要同时增加其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投资。研究结果还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硬件企业的所有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正向关系在4个子产业中最明显。它也意味着信息硬件企业的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均优于其他三个信息和电子产业,其原因在于环境法规的严格和门类齐全,迫使信息硬件厂商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努力来进行环境管理和绿色创新,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信息硬件企业的所有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在4个电子和信息行业中是最优的。
结论
研究表明,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和企业竞争优势呈正相关,企业拥有更多的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也就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投资于绿色人力资本、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关系资本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浙江省主要工业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的绿色关系资本比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作用大,它表示该地区的信息和电子企业强调和其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和战略伙伴互动的“绿色关系”。但是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资本结构与企业竞争优势有着更积极的正向关系,因此,必须加大绿色人力资本和绿色结构资本投入,以增强其出口产品竞争优势。
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在电子和信息产业4个子产业之间存在差异。在信息硬件产业,绿色结构资本比绿色关系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作用小,因此,生产信息硬件的企业当务之急是提高其绿色结构资本投资;在光电子和通信工业,绿色资本结构和绿色人力资本作用较小,必须提高其绿色结构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在半导体工业,绿色关系资本优于绿色人力资本,因此,必须增加其绿色人力资本;在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行业企业,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元件行业企业要同时增加其三种类型的绿色智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Barn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
2.Capello,R.and A.Faggian.Collective Learning and Relational Capital in Local Innovation Processes,Regional Studies,2005,39(1)
3.Chen,Y.S,S.B.Lai and C.-T.Wen.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7(4)
[关键词]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分析;思考
[作者简介]谢莉勤,大理学院政法经管学院讲师,云南大理67100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089-03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的消费成为一种时尚。绿色食品的开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分析
1、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大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总体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低发展层次。一部分山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甚至没有工业,生产“日出而作”,交换“草皮为市”,是典型的自然经济。在农业生产中还保留着不施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同时,大理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优美,四季温差不大,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地区。比如大理地区生产的芸豆,1999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在这一地方生产的芸豆品质较好的原因在于,芸豆生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高寒冷凉的山区、半山区,生态环境较好,未受污染,自然控灾能力强,病虫害少,适于芸豆的生长发育,生产的芸豆成熟期早、子粒大而饱满、光泽度好、产量高、品质优美,多数产品都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分布在2100~27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其中以海拔2400~2600米地区种植的大白芸豆、大花豆、大黑芸豆的品质最好,属于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大理地区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发和培育绿色食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宾川县的苦里芭茶、南涧县的黑龙潭茶、下关的沱茶、剑川县的白芸豆、邓川的奶粉5家企业的5个产品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祥云县的蜜柑等8家企业的9个产品已经通过无公害认证;祥云的花红、百合等12个农产品通过了产地环境评价,正在办理产品检测和认证手续。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有力地改善了大理地区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
2、大理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存在的不足
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绿色食品的认识和消费并不普及,整个昆明地区有80家绿色食品超市,大理只有两家,而且规模比较小,出售的商品也并非全都是绿色产品。在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蔬菜产业,大理地区蔬菜存在着季节性、区域性的蔬菜过剩的矛盾。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环境持续发展,大理于2001年6月根据国家农业部正式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通过了《大理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投资280万元。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民观念落后和认识的偏颇,为了提高产品产量偷偷使用不规范的农药和化肥;同时还存在着配套技术滞后、产品缺乏统一包装和标志、监督和检测流于形式等问题,致使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践中困难重重。又如食品加工,大理地区具有各种各样的名特食品,但由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许多食品都是由于技术含量低、包装简陋、卫生质量不合格而与绿色食品相差很远。
二、大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1、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统筹规划
在大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发挥调控的重要作用,要拟定绿色食品发展计划,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看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近期要抓好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基地建设起步阶段要坚持择优发展的原则,不能忽视质量,否则会给产后环节带来严重的影响;中期要开发绿色食品项目,培植主导产业,搞好主导产业的策划和营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选好开发的项目;远期要实行产业化和集团化生产,通过绿色食品产业带动产品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向支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在税收、贷款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要指导中介机构和信息机构,汇集和各种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帮助招商引资,管理各种涉外事务。目前,最重要的是基地建设,针对绿色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小、基地分散、经济效益低的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要作为重点基地来建设;在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或破坏比较小的地方,主要生产AA级绿色食品;在一般的地区则重点开发A级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要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式来建设,也要有品牌意识,要创建名牌绿色食品基地。
2、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力度
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大理地区许多居民的饮食卫生和安全保健意识还不强,许多人对绿色食品和发展绿色食品的目的和意义还不了解。我们对绿色食品相关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几乎80%以上的老百姓不知道,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导致市场上有以绿颜色的食品冒充绿色食品的情况存在。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利用报纸、广播、影视等宣传媒体进行绿色食品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在地方的中小学教材中增加绿色经济和环保内容,既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同时还可打击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百姓的无知骗取钱财;在农村基层要鼓励农户规范使用农药,要宣传到田间、地头和农户中;举办各种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刊登黑板报,还可召开现场会,对做得好的农户要采取鼓励措施,要给他们颁发绿色证书,给予他们优惠的政策,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发展持续农业的重要性;对一些缺乏绿色品牌意识的领导和干部要加强学习和教育,引导他们逐步培养全局发展、持续发展的观念,应把开发绿色经济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做得好的要给予奖励。做得不好的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大招商引资
要广泛招商引资,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大财团、大商社、大企业的资金。目前,大理引进的食品加工集团主要有四川新希望集团、娃哈哈集团、椰风集团等。政府要加强对这些集团的扶持和引导,协助外地大集团选好开发项目,做好市场前景的调查,提高产品品位,向绿色方向发展。过去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曾经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对开发项目考察不充分,开发出来的产品成本高,口味不符合大众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比如近年来漾濞开发出来的核桃精油,由于生产成本高、价格高而丧失市场;琥珀核桃由于口味不合而被京沪市场淘汰。因此,
政府要积极引导,协助集团选准项目,并请专家论证,做好项目规划,以免浪费资源。企业要抓好食品的开发、加工、生产、销售,利用自身关系扩大市场占有量,积极开拓市场,实现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能力。同时,政府还要对积极开发绿色食品的外来企业、集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物质上的奖励。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食品的品质
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大理地区绿色食品主要是一些天然的食品占优势,食品加工业还存在工业技术含量低、加工企业分散、规模小、产业趋同等不足。多数的加工企业仅停留在原料型加工阶段,产品的附加值低。在整个大理地区的鲜梅加工企业中,梅胚加工量就占46.6%,而核桃企业的粗加工率也在50%以上。同时食品加工业历史上形成的小打小闹和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致使企业忽视对员工的技术培养,制约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也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加之存在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消费市场变化快、产品包装档次低等问题,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食品丧失了市场。目前能在上海、香港、福建等地占有市场的主要是一些天然的初级产品。因此,在开发绿色食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科技的创新力度,使科技在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科技的培育要从农田到企业、从食品生产的基地农户做起。要对农户进行绿色生产的教育,比如近两年来大理地区开展的绿色培训效果就非常好,经过绿色培训使部分的农户学习和了解到关于绿色养殖的相关知识,增强了生产的能力;对企业工人也应该加强培训,因为绿色食品生产除了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或限用农药、化肥外,在加工的过程中还不能引入污染物,还要搞好包装、运输和储藏保鲜,要有配套的技术;要改进生产技术,向全社会招聘技术人才,引进人才并帮助教育企业工人逐步掌握技术;要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力度,使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目前来讲,关键技术主要有:土壤的生态肥力与地力维持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病虫害的防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食品的加工、包装和运输、保鲜技术等。
5、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管理
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协调技术监督、环保、工商、绿色食品开发办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全程监控。确保绿色食品开发的标准和质量;要规范绿色食品的申报和审批程序,加强绿色食品的后续管理,防止绿色食品质量的下降和假冒伪劣的泛滥;要建立奖励和惩罚体系,对发展绿色产品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对给绿色食品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责任人要给予惩罚。
6、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由于绿色发电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企业还在探索与绿色发电产业相配套的市场营销手段。现有的方式是由地方政府牵头鼓励电力用户参与绿色发电项目,由项目开发商和电力用户签订电力销售协议,实现绿色发电项目的正常运转。这一方式的出发点是鼓励电力用户自愿选购绿色电力,并由地方法规保证电力用户支付的费用能够用于发展绿色发电产业。
2开展绿色电力营销的策略
2.1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努力开展绿色发电产业各地方政府应制定绿色发电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过去发展绿色发电产业只是满足本地企业的电力需求转变到实现国家能源产业改造升级目标的战略高度上来。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电力产业。地方政府还应加强本地电力市场的调查工作,详细地调查本地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区域和电力市场需求后,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发电产业的科学规划。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地筹措绿色发电产业的项目开发启动资金。还要规划好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以及工程项目监管等项目准备工作,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电力产业。
2.2努力拓展绿色电力市场一方面,要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想方设法地把绿色发电企业生产的绿色电力输送到广大电力使用者手中。在可再生资源丰富,电力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发电产业和电网建设应该同步进行,用绿色发电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去进一步推动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够形成发展绿色发电产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努力开拓绿色电力市场。国家应该重新制定电力产业政策,根据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储量,规定绿色电力生产配额(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地区总发电量的比重)和绿色电力销售配额(绿色电力占市场销售电力的比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绿色电力销售配额应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促使东部发达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购买绿色电力,达到拓展绿色电力市场的目标。我国也可以开展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的绿色电力交易信息管理平台,促进绿色电力的“西电东输”工程。
2.3实现营销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绿色电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实现。绿色发电企业不应该将目光紧盯着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求优惠的扶持政策,而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进步、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来进一步地降低绿色电力成本。绿色发电企业不仅要把绿色电力作为产品推向市场,更应该把供电服务作为产品来进行广泛地市场推荐,培育绿色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强烈的绿色电力品牌意识。通过对绿色电力产品的品牌推介,在电力用户心目中树立绿色发电企业的品牌形象,以提高企业在广大消费者中的知名度。
3结论
【关键词】绿色食品 产业链 组织模式
1. 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链组织模式
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坚持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6430万亩、实物总量2950万吨,实现产值10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7.3%和36%;绿色(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800个,比上年增长2.4%,经济总量、实物总量和种植面积等六项指标继续居全国之首。全省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31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有65家;完成加工量910万吨,加工产值435亿元,加工企业“绿色化率”达到52%,增加6个百分点。
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方式,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链可以概括为市场交易关系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介+农户”型、一体化联接型四种组织模式,如表1.1所示。
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障碍
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协同性差
在实践中,虽然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通过合同等契约关系联结为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各行为主体利益目标的差异性,加之合同不规范,导致产业链各功能环节关系不稳定,而且产业链上利益主体多,各主体能力不匹配,成分构成复杂,各利益主体之间缺乏有机合作、协调。居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食品加工企业缺乏对上下游环节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导致产业链难以保障产品质量的匹配与协调。
2.2产业链组织化程度低,达不到有效规模
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如加工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中介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短缺、实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低,难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
2.3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销售环节力量薄弱
纵观产业发展,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市场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大生产,小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黑龙江绿色食品独特的内在价值没有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开拓意识不强。二是专营销售网络不健全。三是品牌多而杂,没有形成合力。四是缺乏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流通企业。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多是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开拓市场,普遍存在“入超难”的问题,90%的产品通过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销售,难以形成固定销售区域和规模优势。
2.4产业链组织创新所需的支持体系不健全
相关政策、法律、金融、信贷、信息、税收、科技等等支持体系发展缓慢,制约了产业链组织创新。
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对策
3.1构建适宜的产业链组织模式
绿色食品要求从产地、种养、加工、包装、贮运的每一环节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因此,必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管理,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使产业链创造的价值得以实现。要使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同步协调运行,形成稳定的战略联盟,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构建合理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3.2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
没有产品规模形不成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优势和竞争力。一要扩大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规模。推进种植业优势产业带与标准化基地建设相结合,在做好水稻、玉米和大豆三大作物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水产品、蔬菜、马铃薯、林果等特色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的创建工作,扩大生产规模,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安全原料。二要扩大加工生产规模。引导支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绿色食品,同时鼓励已认证的企业扩大认证数量,提高绿色食品产品的比重,扩大总量,夯实品牌基础。在扩大加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多出精品。
3.3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是带动和引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动力,加强产业链终端市场的培育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十分必要。一是抓紧在省外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展销中心。通过这些销售平台和宣传展示窗口,逐步形成具有辐射全国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黑龙江绿色食品市场。二是在省内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精品专营示范店。统一形象、市场准入、许可销售,进一步探索新路,扩大影响,提升经营层次和水平,为实现连锁经营奠定基础。三是加快绿色食品网络市场建设逐步形成展示直销、物流配送、内外贸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绿色食品销售体系,拓宽市场,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抓好大型绿色食品展销活动。加大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大经贸会展活动的组织力度,积极推介黑龙江绿色食品品牌,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积极在国内外举办有黑龙江绿色食品特色的展销活动,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绿色食品的竞争力。
3.4加强政府支持、干预和调控
绿色食品产业是贯穿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极大的特殊产业,因此,政府对肉牛产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进行适当、科学的调控是必要的。政府在绿色食品产业链组织模式优化和组织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给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保证性的政策支持,能够保证产业链的协调运作,促进产业链组织模式的不断优化和组织效率的逐渐提高。政府可以综合运用税收、金融等政策,积极鼓励围绕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原料基地,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吃不饱”和农副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产业基地聚集。可以制定跨行政区域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税收分成办法;引导和鼓励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推行订单生产、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品和返还加工利润等方式,加强契约联接、服务联接和资产联接。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利益联接模式,形成企业和农户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整体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链。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C790168; 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12512064。
参考文献:
[1]何官燕.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评述 [J].现代商贸工业,2008(7).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是经济全球化和绿色环保浪潮的产物。本文在阐述绿色贸易壁垒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分析,探讨了跨越绿色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商品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产品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受到普遍关注。同时,随着世贸组织的发展,中国对外出口贸易持续走强,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不振,不断扩大了贸易逆差,市场矛盾愈演愈烈,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环保手段被各同用来作为贸易保护手段加以广泛应用,并通过在贸易规则约目标中纳入环保措施而得以持续增强。于是绿色壁垒应运而生,并开始蔓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贸易大国,许多产品已经或即将受到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影响,因此,如何很好地应对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策略。
一、绿色壁垒的内涵及主要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它是指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立法制定严格、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繁杂的动植物卫生检验榆疫措施,以及利用国际社会制定的多边环境保护条约中的贸易措施的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从而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和制裁。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也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名义上,对一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商品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以额外征收进口关税,从而使限制进口的目的达到。
2、绿色市场准入制度
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是指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名义上,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从而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目的。
3、“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以及环境贸易制裁
进口国产生进口产品的低价是由于接受了来自于出口国政府的环境补贴或未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怀疑,从而采取措施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或制裁。
4、绿色检验检疫制度
绿色检验检疫制度是指以保护人类健康及动植物免遭污染及损害的名义,对进口商品的品质,各国海关、商检机构依据相应标准进行检测和鉴定,以达到对外国超标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限制。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所实行的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其他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对我国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一是我国商品要想跨越绿色壁垒,必须在商品质量和生态环境上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有利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二是进口国设置绿色壁垒,必然使我国出口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得以推动,进行技术创新,加快商品的更新换代,从而有利于我国技术和制度创新水平的提升,产品结构的升级;三是绿色壁垒的实施,来看,由政府出台并强制执行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会得以进一步的强化,促进我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绿色壁垒给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1、限制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范围,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凭借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优势,通过立法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制定种种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绿色壁垒的设置标准越来越高,从而使我国部分商品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达标而出口受阻,大批产品丧失了原有的出口份额,这种形势一方面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为满足绿色壁垒,我国需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鉴定和包
装费用或被征收绿色关税和反补贴税,从而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2、加剧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加重我国环境整治负担
国外投资商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利用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以及缺乏对环境因素评估的因素,将一些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我国境内生产,这在化工、造纸、印染、电镀、农药等行业尤为明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破坏了我国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加重我国节能减排治污的环境整治难度和经济负担。
3、破坏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我国出口经营效益
据外经贸部公布,我国出口产品受影响的主要是以下环境标准:陶瓷产品含铅量、皮革中五氧苯酚残留量、为保护臭氧层对使用受控物质的产品以及发胶等,使我国大宗商品出口面临巨大的“市场约束”,破坏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一是我国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量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进而影响到海产品“畜产品”纺织品“食品等出口屡遭禁入”退货或索赔;二是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标准低,在越来越高的绿色标准面前,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中的工业产品收到了更多的限制;三是包装材料,包装技术难以适应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建立存储返还制度.强制再循环或再利用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
4、引发多边贸易摩擦,影响我国贸易环境
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的策略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出口国,但与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差甚远。因此,面对绿色壁垒,我国应积极应对、主动介入.在WTO谈判中维护自身的利益。
1、跟踪国外环境壁垒动态,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面对繁多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绿色壁垒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我们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绿色壁垒的信息收集、跟踪和分析工作,加强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技术和标准的了解,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有关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建立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便于为企业服务,以主动防范和避开新型绿色壁垒。同时,对有关绿色壁垒的经典案例进行认真、深入研究,总结别国的经验教训,充分运用非歧视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以及谈判机制,主动申请调解,尽量把涉及我国的绿色壁垒纠纷案压制在磋商阶段解决,使我们的损失最小化。
2、重视环保法规完善,提高出口商品环保检验技术
我国应加快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逐步接轨,建立一套绿色保障制度体系。一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推进清洁生产。二是引进检测技术设备和人才,强化监督管理作用,降低自然资源浪费,整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达到环境保护与降低生产成本目标的“双赢”。三是加强在经贸活动中对国际环境和资源公约、环保标准、法规的宣传,对贸易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公开曝光,依法惩处,并发挥广大消费者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四是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绿色产业给予扶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围际竞争行列。从而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3、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正推动着绿色产品的开发与绿色市场的形成,我国企业与政府应形成共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一是将生态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的协作,并增加科技投入,在生产实践中以生态技术为中心改造传统产品设计、包装,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环保因素,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行业的布局和产品结构。并兼顾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将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培育起来,重点发展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航空航天、海洋及环保等新兴产业,不断促进产品结构和产品性能的优化,争取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强长远的风险规避和抗拒能力。
三是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减少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减少环境压力。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成品比重较大,出口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针对这样的形势,我国出口产品要,降低初级成品的生产比重,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使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的水平得以提高,使市场开拓能力得以增强,打开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通道。这样,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消极影响。
4、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国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废旧物资和污染产业流入国内
中国应充分利用绿色壁垒合理的一面,建立自己合理的绿色壁垒体系,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严防国外不符合环境标产品、废旧物资和污染产业流入国内。并对新设立的三资企业要严格把关,禁止兴建高污染、难治理的项目,以避免新的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同时,建议针对入境的严重污染或污染难以治理的原材料产品以及大量消耗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工艺生产设备征收进口产品环境附加税,将重污染的产品、设备拒于国门之外。
5、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广泛树立环保意识
日渐高涨的公众环保热情和环保要求是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建立起符合严格环境标准的产业体系,并运用绿色贸易壁垒来阻挠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国需要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培育绿色经济行为。
一是逐步树立“诚实、守信、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道德观,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广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是推广“绿色营销”。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绿色营销观念,在整个营销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至产品消费过程中都要全面提高技术含量,应充分体现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制定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白淼.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业的经济影响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4
[2]孟昌,张瑜.积极应对后WTO时代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关键词: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1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优势,曾引用“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赞美海南的生态环境,总理特别强调,海南一定要保护好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维护民生福祉。2016年4月,海南省政府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六大专项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要求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酒店业是海南龙头产业――旅游业中的能耗大户,也是对生态环境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在生态优势明显的海南省,酒店业绿色营销势在必行。
1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下,海南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领头羊,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也是实现市场拓展的可行方式。
1.1绿色营销有助于酒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
随着发展方式转型,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增强,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日益完善,企业经营中的碳排放,特别是环境污染需要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国际酒店业对绿色营销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社会环境责任感日益提升,在消费中对绿色酒店品牌偏好增加,并愿意为绿色酒店支付更高的价格,酒店业国际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日益成熟。
我国酒店业在营销实践中,对绿色营销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目前,关注的重点之一便是绿色营销在节能减耗中的贡献。通过专业的研发与设计,绿色酒店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绿色成长。例如,海南三亚银泰酒店启用空调余热制热系统,对空调散发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有效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此外,酒店业消费者的能源消耗对酒店能源使用效率影响非常显著。酒店绿色营销,通过面对顾客的绿色宣传,鼓励消费者减少能耗,节约能源,在不影响消费者总体体验品质的前提之下,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告知酒店顾客:消费者习惯性根据洗手时长而不是洗手消耗水流量判定是否达成清洁目的,顾客应考虑根据自己选择水龙头的流量大小及水流量确定是否清洗干净,以避免水资源浪费。通过绿色营销对消费者的引导,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促进酒店业的绿色成长。
1.2绿色营销有助于海南酒店业实施形象定位,有效开拓市场
绿色、生态形象可以突出海南酒店业的优势,实现在国内生态酒店领域的领先定位。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海南酒店业实施生态酒店领先定位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与形象基础。通过绿色营销实践,可以从酒店管理、客人消费行为引导、酒店硬件采购、酒店服务设计等层面全面推行绿色管理,强化海南酒店业的生态优势内涵,有效促进海南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在酒店业转化为竞争优势,突出海南酒店业的整体形象。与此同时,绿色营销通过积极融入国际酒店业的绿色认证体系、展开有效的绿色营销宣传,能够借助国际、国内绿色认证体系,实施生态形象定位的传播。
目前,国内外旅游市场均具备了旅游绿色消费的动机。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健康是绿色消费的主要诉求,部分消费能力强的顾客,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以满足身体健康、保健等需求;对于国际消费者而言,绿色环保是主要诉求,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有着较高的环保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以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满足自身社会责任感这一精神层面需求。在消费者有效需求基础之上,海南酒店业推出生态酒店整体形象,能迎合消费者需求,为有效开拓市场奠定基础。
2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政府作用的理论分析
2.1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政府角色需求
2.1.1绿色产业链需求
酒店业在进行绿色营销过程中,需要上游供应商,合作中间商都取得绿色认证,才能获得国际绿色酒店的认证,然而,调研中海南酒店业经营者反馈,目前海南与酒店相关的绿色产业链尚未形成。例如,海南酒店在餐饮经营中,合作的餐饮原料专业供应商提供的食材虽然是生态种植的,但取得绿色认证的供应商非常少。
此外,绿色酒店在推行绿色消费方式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绿色产业的服务。例如,酒店回收的废旧电池,在海口市并无回收点,酒店需要通过支付运费,通过物流转移到广州进行回收处理,这对酒店业经营形成了绿色营销成本过高的挑战。
2.1.2绿色营销人才需求
绿色认证ISO14000作为是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绩效评价(EPE)、术语和定义(T&D)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实施酒店业的绿色管理,需要熟悉认证体系的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绿色酒店的经营离不开绿色产品的研发,需要具有酒店管理经验、酒店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绿色营销知识、环保节能产品开发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团队合作,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酒店绿色产品。
2.1.3绿色品牌的公关支持需求
酒店展开有效的绿色营销工作,离不开客户对绿色酒店理念的认可与支持。酒店可以通过活动策划进行商业广告与公关宣传,然而,消费者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关注度与好感认同,一般难以通过分散的企业宣传得以实现。使更广泛大众形成环境意识,需要更大范围的营销沟通。
与此同时,酒店在绿色管理中的环境贡献,对消费者行为引导而减少的“碳足迹”排放,需要权威机构的审核与宣传,以此增加酒店业绿色营销绩效的可信度与公开度。目前,海南相关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对于绿色酒店经营的绿色创新程度与绿色绩效并没有给予考核、评定与宣传,展开绿色营销得酒店在市场营销中的优势并不明显。
2.2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2.2.1绿色产业链相关市场主体培育者
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处于发展的初期,还需要经历一段市场培育的过程;与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有关的绿色产业链属于新兴的绿色产业,依然处于市场导入期。与此同时,进行绿色营销的旅游企业与相关产业链企业在海南旅游市场中尚未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没有政府的支持政策,绿色产业链相关主体的培育将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要实施海南酒店业的绿色营销战略,有效将酒店业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政府使用市场化手段,为绿色营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有效培育相关绿色产业链的企业主体。
2.2.2绿色诚信市场机制促进者
旅游市场具有较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诚信对于无形的旅游产品至关重要。在海南酒店业发展的初期,如果绿色酒店品牌被滥用,失去市场诚信,将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后果,海南酒店业的绿色发展将丧失难得的市场机遇。
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发展初期,需要政府通过有效市场规制,促进绿色饭店的诚信机制,以使海南酒店绿色品牌得到持续、有序开发。
2.2.3绿色公关宣传的公共产品供给者
海南酒店业的绿色品牌,对于海南酒店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有益促进;绿色营销中对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引导,甚至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旅游形象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政府应该策划合理的公关策略,为绿色营销的酒店提供更广阔的营销平台,对市场中形成积极影响的企业给予合理支持,以提供行业发展的公共产品,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3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中政府作用的优化策略
3.1政府绿色市场主体培育角色的优化策略
3.1.1制定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战略
通过科学的市场环境分析,政府需要借助专业战略设计团队的研究,论证分析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绿色营销战略的资源整合方案,由旅游及相关部门主管(如涉及绿色农产品供给的农业主管部门、涉及绿色产品研发的科技厅、涉及环境保护的环保厅等)部门,形成促进酒店业绿色营销的战略设计与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从战略层面,明确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的重要性与具体目标。
3.1.2抓住“营改增”机遇,引导酒店特供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营改增”背景之下,海南高星级酒店业发展中农产品采购需要合法的发票以实施“进项”抵扣,这一政策背景之下,上游绿色供应商品牌有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绿色品牌的创建与认证管理,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可能加大酒店业的采购成本,但创建了绿色品牌的农产品供应商若能提供有效发票,采购成本增加的劣势在“进项”抵扣背景下将被弱化。
旅游政府部门可以在充分调研与分析基础上,提供相应市场研究报告,论述农产品酒店特供绿色品牌的市场潜力,并积极与农业主管部门沟通,及时有效传递这一市场信息,促进海南农产品酒店特供绿色品牌的发展。
3.1.3重视并切实加大对绿色环保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支持
绿色酒店的发展,离不开绿色环保组织对于旅游消费理念的传播、也需要绿色环保组织的公益活动为酒店绿色营销工作提供指导与帮助。例如,绿色环保组织可以提供有关酒店绿色营销的研究专题,为酒店在不同阶段推进绿色营销工作提供战略决策的咨询参考意见;绿色环保组织以非营利形式组织有关废旧电池等物品的回收,展开大型适合游客参与的公益讲座等。对于酒店绿色营销的成本控制以及工作有效性的提升,绿色环保组织充分有效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政策环境,为绿色环保非营利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绿色环保组织的发展,并适当引导绿色环保组织加大对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3.2政府绿色市场机制维护者角色的优化策略
3.2.1搭建平台,多市场主体参与形成绿色酒店标准
绿色酒店领域,在国内外绿色标准认证体系基础之上,海南应形成绿色酒店品牌体系的标准,为各种内涵一致,表达有差别的绿色酒店名称,设计明确的标准体系,以此统一行业标准,统一名称内涵,以避免行业
的信息部队称,为消费者提供“名副其实”的绿色酒店标准体系。
与此同时,海南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在优势非常突出,在国内,海南酒店业绿色营销品牌被认可后,很有可能主导、引导国内绿色酒店的发展。在发展初期,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各绿色酒店及相关组织参与的绿色标准体系建设,可以为后期海南酒店业绿色品牌体系输出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3.2.2启动酒店业绿色营销激励规制体系
基于绿色酒店标准以及国内外绿色酒店认证体系,以激励为主要手段,为有效展开绿色营销的酒店提供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可以通过补贴的形成,对有效进行商业研发,并取得市场成功的绿色产品创新酒店给予支持以鼓励有效的产品研发;其次,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对客人引导有效,客人满意度高的酒店给予支持以鼓励积极的绿色管理。与此同时,对于影响力较大、客人满意度高、对海南旅游形象产生积极营销的酒店,给予市场营销宣传投入以及公关活动组织等形成的营销支持。
3.2.3严格酒店绿色营销惩戒规制体系
在正向激励规制体系基础之上,政府还需要通过突出的严格执法,建立惩戒规制体系,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市场绿色诚信机制提供坚实的保障。
此外,政府需要开通有效的绿色酒店投诉渠道,对于导致客户不满的绿色酒店,对于扰乱市场秩序的绿色经营,提供畅通的投诉渠道,以有效发现与监督市场不诚信经营行为,通过市场监管、维护市场诚信机制,同时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
3.3政府酒店业绿色营销公共产品供给角色的优化策略
3.3.1提供酒店绿色营销人才培训
通过政府组织,免费向需要的酒店,提供绿色营销相关培训。具体包括:通过绿色营销国内外认证体系的知识培训;酒店绿色节能减耗的知识培训;绿色酒店产品研发的培训;系统的绿色营销知识培训等。
3.3.2制定合理的绿色酒店公关宣传方案
绿色酒店的品牌形象受到整个海南省绿色酒店形象的影响。政府应进行海南酒店业整体绿色形象设计与传播设计,以有效传播行业绿色形象。
在海南酒店业绿色品牌传播过程中,政府可以对绿色酒店的公关活动策划给予更多的设计与实施,通过政府层面的、更高级别、更广阔渠道的公关活动,对效果良好的绿色酒店进行公关宣传,以有效支持优秀绿色酒店品牌的发展。例如,在政府会议与接待,特别是高级别的会议安排中,优先选择海南优秀的绿色酒店品牌,并在会议期间,有效植入有关品牌绿色理念的公关活动,以此强化、支持绿色酒店的品牌创建与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响水
发展绿色食品是时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居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局部地区发展仍然欠佳,特别是苏北地区发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是潜力大,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地面积大,产地环境质量好,污染源少。对此,笔者近来通过对江苏省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深入调查了解,总结出加快响水绿色食品发展的新思路,即必须强化农业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1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最早由江苏桂花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黄海牌野冻光鸭冶尧江苏省黄海农场申报的绿色食品野啤酒大麦冶,经过16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变成今天的规模。目前,响水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7180hm2,通过认证的有效产品数达33个,绿色原料基地1个,种植业产品产量98032t,养殖业2049t,加工业290万t。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10.18%。生产的产品种类有种植业尧养殖业和加工业,由原来的单一原料种植向多品种类尧深加工方面拓展,同时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有很大发展[1]。但是目前,响水绿色食品的认证产品总数尧产品产量尧种植规模尧销售收入尧出口贸易额等方面均居全省倒数,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优势。
2响水县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2.1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面积较大
首先,响水县现有耕地面积7.0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933.4m2,并且有43.1km海岸线尧16.1hm2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其次,通过近几年对秸秆还田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肥料的有效指导与控制,响水县适宜种植的土地质量得到一定改良,非常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2.2污染源较少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建立让响水县的重工业产业得到集中,减少了污染源分散扩大的可能。针对化工园区污染的处理,首先,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今化工园区已建成5万t/d污水处理能力,江苏森达热电公司通过2次改造,集中供热已全部保障园区的蒸汽需要,盐城新宇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建成投产,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行,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已落实完成38家。其次,响水县按照市环保局和市公安局叶关于加强证据收集建立查处环境污染案件联动机制的意见曳,加强了检察尧公安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合力,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2-4]。
3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企业问题
响水县农业企业少且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弱[5-7]。根据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有37家,产值1.2亿元,年均企业产值324万元。农业企业存在外强中干现象。部分企业有形式尧无内容,设备尧人员尧技术尧品牌等资源严重缺乏。部分企业体制不全,盲目扩张,产品效益低下。
3.2品牌问题
绿色食品品牌虽然获得认证,但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虽然有品牌,但知名品牌少,没有形成响水地区独特优势品牌[8]。
3.3营销问题
一是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影响规模效益的同时,还使消费者在对响水县绿色食品进行识别和选择时造成困难[9-11]。二是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达到盈利目的,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尧产品形象和声誉尧顾客满意度尧忠诚度和巩固率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政府仍然没有落实奖补政策,县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申报绿色食品没有补助,导致农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愿申请认证,严重阻碍了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12]。
4发展对策
4.1强化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企业。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农业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县政府要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本县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组建绿色食品农业企业集团。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一批农业企业,按照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大企业对小企业兼并和联合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生命力[13]。
4.2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一是抓住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生产者,包括农业部门,都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县自身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优质特色产品,野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冶[14]。产品的内在品质到外在的标志尧包装设计,都要充分显示出江苏苏北响水特色。三是依靠科技创立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农业部门科技优势,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把技术创新与响水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起来,推进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开发。四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首先是制定规划。搞好绿色食品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尧战略目标尧合理布局和相应对策[15-16]。根据规划要求,有组织尧有步骤地实施。其次是增加投入。在产品宣传尧组织申报尧协调和规划基地,以及市场基础建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或奖补。再次是政策供给。集中精力尧深入调查,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农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响水县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食品,克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尧企业尧农户的共同努力,提高响水县在绿色食品中的竞争力,让响水县在新的时代走上绿色食品的高速发展通道[17-18]。
5参考文献
[1]陈晓华.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与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5-9.
[2]夏兆刚,谢焱.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25-28.
[3]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野十三五冶主攻方向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1-14.
[4]唐黎标.中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6(2):38-39.
[5]陈彩杏,字丽云.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55-256.
[6]孙花,高文俊.金昌市绿色食品工作的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7(1):58-59.
[7]严莉.关于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16(16):32.
[8]秦风明,秦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食品发展[J].大众标准化,2016(10):25-27.
[9]张俊飚,张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经济,2016(7):18-19.
[10]栾其琛.浅析大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5):15-16.
[11]韩沛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策略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7-11.
[12]张金凤.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J].吉林农业,2014(24):7.[13]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业科技与信息,2016(5):16.
[14]卢意,崔慧,陈美思,等.绿色食品发展现状[J].现代食品,2016(6):38-39.
[15]林静雅,杨毅哲.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25-326.
[16]贺景平.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问题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4):102-104.
[17]王建发,林玉章.抓住发展机遇实施名牌战略全力开创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新局面[C]//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