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高校教育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直接服务于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科学研究”[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宜完全理论化,而要考虑实践运用。具体来说,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了解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以及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具备选题、撰写研究设计、查阅文献、撰写学术论文等方面的能力;第三,熟悉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及行动研究法,学会恰当选择研究方法;第四,学会对研究结果从定性或者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撰写研究报告;第五,在整个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选题以及各种具体研究方法的讲解后,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参加观察、调查、访谈等实践活动,使其克服教育研究的害怕心理,让其热爱教育科研活动。

二、课程实施:课题实训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可以考虑将学生的课堂训练作业与其以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改变本科毕业论文粗制滥造的现状,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训练的积极性,以提高科研训练的质量。而课题就是联系课堂训练作业与毕业论文之间的桥梁。从可行性分析上看,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与课题的研究非常相似。因此,应采用“作业——课题——论文”一体化的课题实训模式。

(一)准备阶段:问题导向,组建课题小组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个研究情境:“假如你现在需要申报一个课题项目,你会怎么选择课题,撰写研究设计,开展你的研究过程呢?”接着,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举出具体的课题项目,通过对此课题项目的分析,引出构建教育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并向学生讲解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又切实可行的研究课题,这样就可以将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去,为学生从事正式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二)实施阶段:探究导向,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同化与顺应,利用自己原有知识建构新知识。从课题的选定、研究框架的设计到课题的结题,整个过程都体现了课题的探究性。学生在前一阶段只是对科学研究的关键步骤有了一些了解,接着就需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进行课题可行性的论证,撰写文献综述、理清研究思路和内容,明确所用研究方法。小组成员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共同负责,合理分工,从而完成教师布置的各种课堂训练、研究设计以及课题成果的展示。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倡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建构起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4]。

(三)评价阶段:发展导向,多元化评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有别于纯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考察,要侧重对学生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考察。因此,它的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选题能力与水平、课题设计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实践能力与水平、资料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及水平、论文写作能力与水平作为评价的重点,分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评价方法是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实施环节确定的重要依据。如前所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而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评价方法的选择也应注重发展性评价,注重在各个实践阶段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选题、课题设计、文献调查、问卷或访谈调查实践、资料分析与处理、论文写作等都应纳入到评价信息收集的范畴。不但要注重行为目标的评价,而且还要注重生成目标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实践的结果,而且还要重视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素养,逐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成效:不断反思

(一)学习方式从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任务明确多样,从最初的选题到最后论文的形成,使学生成了发现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激发学生教育科研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课程目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程序,而且还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教育现象和问题背后的规律,从而增强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很好胜任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生从片面发展的人转化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和奴隶,不再是学知识的机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关系,而是互动交往、情感交流的关系。学生从片面接受知识的人成了多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无论是知识、情感、态度还是技能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三)学生从实践弱者转化为实践巨人

传统教学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强调理论知识的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并没有对其同化或者顺应,而在没有及时复习的情况下遗忘。如杜威所强调的“从做中学”一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必须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所以,在上述课程实施步骤下学生能够较好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原理,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正确的选题,从而,使学生从实践弱者转化为实践巨人。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复习效率 基础知识 归类处理 概念规律 辨析能力

在物理考试中我们强调考查理解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灵活多变。不少学生花费了很多精力复习物理,但复习检测时成绩却不理想,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物理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规律性强。如果我们在高三复习中把握好节奏,多总结、多体会,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注意规范解题

我们要培养良好的读题、审题习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如一道物理题,我们要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展现出对应的物理场景,同时要画出草图,将抽象的“心之所想”变成动态的、具体的“目之所见”,以对物理场景进一步体验、对题中隐含的条件进行充分的挖掘。尤其是两个物体运动相联系,或整个过程分成多个小阶段的题目,画草图这个环节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

许多学生有这样一个困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我都知道,可做题为什么还总是出错?其实,基本概念、规律仅仅停留在背诵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知道任何概念和规律都不是孤立的,要知道它提出的背景,要了解它与其它问题的联系。对于一个基本概念,我们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引入这概念?是如何引入的?如何定义?公式、单位与相关量的关系怎样?……对于一个基本规律,我们也应该清楚:为什么要引进这个规律?规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规律内容怎样(包括文字、公式、图像)?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如何来验证它?……只有对物理概念、规律从宏观的、立体的角度来把握,我们才可以做到真正地学懂、会用。

三、注重对物理过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尤为重要。我们从不同侧面对同一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把握。而且在多角度分析的过程中,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法、手段综合运用、不断整合,有助于探寻最优化的解法,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走出题海,提高学生的归类处理能力

高三的练习题太多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处理,争取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比如有一类题目:在平面坐标系中画上弯曲的Vt图像,或者是S--t图像,让学生判断到底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曲线运动中速度位移这样的矢量图像,学生一动手就会感觉到没法画,因为方向的变化没法显示。就会理解到在我们所接触的二维坐标系里面是没法画出来曲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图像的。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时就会毫不犹豫的判断出来,那是直线运动的图像,并且对矢量的概念也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有我们讲述速度图像的时候都会告诉学生速度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代表这一段时间里物体通过的位移。那么It图像、Ft图像、Fs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又代表什么呢?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类总结,不难发现:两个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乘积是什么那么这个面积就代表什么。学会了这种归类思维,那么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五、做好“题后反思”和“章后回顾”

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物理规律的运用能力,而盲目地多做题是不会有太大的收获的。当做完一道题后,我们一定不要放过进一步提高自己能力,要重新体会物理场景,再次对过程进行分析,看看是通过哪几个关键的环节解出这道题。这样,下次再遇到同类题目,我们便可迅速地抓住要害,少走弯路。

当复习完了一个章节,我们要对这一章做一系统的回顾,运用结构图、图表等形式,对这一章涉及的知识、方法、物理模型进行梳理,把握知识结构,抓住主线,理清线索,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总的来说,我们要全面提高物理复习质量和效率,就要在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上多下功夫,在知识的深化、序化、活化上多花心思。我们要注意方法的总结与体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及解答物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3]阎金铎等著.《中学物理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4]续佩君著.《物理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异常激烈,而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而提高人的素质和增强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高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承担着重要任务,再者它作为高考的重点科目,备受教师、学生、家长的关注。虽然自新课改开展以来,我国的数学课堂面貌有所改观,但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重理论、结论,轻实际、实践的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占用休息时间补课现象比较猖撅;学生学习积极性依旧不高、负担依旧重,这都涉及教育效益的问题,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1、课堂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单一

课堂枯燥乏味,这里的枯燥乏味指的是,由于现在的教学依然是围绕高考,功利色彩严重,加之数学内容多、抽象且难理解、教学时间紧、考试难度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理论、结论,轻实际、实践。其实中学生逻辑抽象思维还比较弱,他们的认知还是应该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多给学生具体操作的机会。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不注意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采取的教学形式也过于陈旧且单调,教学不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学习情绪不高,从而造成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甚至可以说是只能听到老师一人在上气不接下气的讲,学生昏昏入睡。具体讲,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个人报告会”、或者是“教师盲目提问,学生盲从回答”,甚至出现一节课从头问到尾的提问式教学,表面上看是有问有答,实质上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枯燥的本质。这与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观点相违背。

2、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态度消极

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是课堂教学低效性的主要表现,因为学生们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他们就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只能是老师教到什么程度,他们就学到什么程度,老师没有讲到的地方,他们就不会去主动思考,而对于知识的应用,也只能是老师说可以这样用,学生们就只会这样用。虽然花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老师也做到了尽心尽力,但是学生面对大量的老师灌输的“填鸭式”的知识,只能适量接受,甚至无所适从,对于那些必须掌握的知识都可能感觉到理解困难,更不用说举一反三了。学生学习态度上的消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一种反感。这也是学生通常在长期教学中被动接受和感觉课堂学习枯燥无味之后,常常会采取的一种态度。一般来说,学生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所学的知识有种抵触的情绪,之后慢慢开始转为对课堂教学的反感,最后转变为对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学生态度消极的危害非常大,有可能会损害学生的学习动力、动摇学生的学习信念,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对于未来的仿徨。

二、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途径探析

数学是一门有很强逻辑性又非常严密的自然科学,高中数学是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科学教育的工具和基石。相比初中数学,概念更加抽象,运算也更加复杂。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对学生学好这门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与熟练掌握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哲学思想也适用于数学科学。高中数学对于数学基本定理以及相关基础推论的掌握要求极高,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把握住基础概念,学生才能够在解决综合性数学问题时掌握解题方法,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必须注重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做到熟能生巧,不能为了多做复杂题目而忽略对基本概念的熟练掌握。大量的教学实践和考试结果分析证明,很多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并不是高难度的数学题目拉低分数,在一套试卷中高难度题目数量比例很小,而往往是对于基本概念的不熟练、掌握不准确使得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丢分过多。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牢固、准确、熟练的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这是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2、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学的剂,处理得好,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首先。把握学生的情绪。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注意情绪控制,以好心情踏入课堂,把握好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并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准确把握其思维动向给每一名学生以教师正注意他的感觉,充分发挥“讲台效应”。其次注重师生之间的开放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能停留在教学内容上要扩展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甚至家庭环境和课外活动等上面,形成相互信任的师生气氛,这种方法有利于师生心灵相通,形成有机整体。最后,重视差生的特别引导。对于成绩较差的这类学生。要通过课后的引导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摸索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控方法,并在言语上尊重成绩差的学生,不能过于指责,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3、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它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和内涵。学会运用数学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解决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高中阶段已经涉及了很多的数学思想,比如划归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等。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数学知识学习中思想方法的教授。就某种程度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而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数学思想这条主线的贯穿。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坚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导向,使教学有效性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同,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与知识储备存在差异,导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我们关注。

误区一:空泛的提问,演绎虚假的师生互动。在有些音乐课上,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很是热闹。但稍一琢磨,就不难发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有些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例如:“你们听没有听过这首歌?想听不想听?要不要再听一遍?”这种提问,看似给予了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但实质上整个过程都牢牢地掌控于教师的手中,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

误区二:滥用多媒体,师生处于被动状态。多媒体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节约了教学的时间,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但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和优质课上,教师无视教学内容,首先考虑的是“课件”内容是否丰富,而其他教学媒体,如钢琴等乐器,黑板、录音机等教具统统不要了,教师的琴声和范唱也被省略,师生互动变为人机互动。

误区三:偏离了“双基”,学生失去了深入学习的根基。音乐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必要的。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尽管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首位,但这不等于抛弃知识与技能这两项教育目标。教师很少实施视唱曲谱、发声训练等基础性教学项目,教师“双基”教学的偏离是对音乐新课程的误读。音乐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变过去那种生硬、枯燥的教学方法,运用听、唱结合,重点突破等方法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落实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误区四:盲目的探究,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音乐新课程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类学习方式,更加贴近教育科学的本质,但不是所有的音乐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在每堂课中设计一项探究学习活动,把那些只需靠聆听、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够掌握的知识也拿来让学生探究一番,有的甚至让学生探究音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使探究学习活动泛化。与此同时,有效的传统学习方式被一些教师否定,例如:听唱法、视唱法、跟唱法等几乎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消失。(作者单位:南城县教研室)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论 反思 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

1 缘起

我们知道,在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中,有三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开设有教育科研方法课,但开设时间基本上是在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对象,或者是有了相应的研究问题后才进行,这样可以通过教育科研方法来促进对象的掌握和问题的发掘。同时,反映在不同的学历层次上,教育科研方法课大多开设在本科阶段,让学生对做科研从宏观上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在硕士阶段开设的是教育研究方法论,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教育研究的内核,在博士阶段更是结合具体的专业特色对教育科研方法与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深化。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如果说教育科研方法顾名可思义,且其具体所指也的确相似的话,那么教育研究方法论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契合了。我们常常的感到教育科研方法课很难嗅到方法论的气味,而教育研究方法论课却又容易流于高高在上的说教,二者本来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却是两张皮,即教育科研方法是操作层面,教育研究方法论则是思想层面,全然找不到二者有机的融合和过渡,这恐怕是当前我们在教育研究上很多弊病得不到有效根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教育研究方法论也是提升教育学的学科水准,促进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同时,教育研究方法论也是打通各个专业界限的有效武器。因此,对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行再审视,再反思就显得非常必要。

2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范式和结构

2.1范式

“范式”(Paradigm)一词最先由美国科学学家库恩(1968)提出,主要指“被科学研究群体所公认的一套有关该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范及基本方法和工具。”由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经由后继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阐释,其中藤认为范式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综合的视角、一种分析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方式,而古芭把它界定为“在受过训练的探询中指导行动的一套基本的信念。从广义上说,教育研究方法论有两种范式,即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也有将之称为定量与定性的,不过,在中国内地,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争论主要不是表现为关于量的研究(一般称为定量研究)与狭义的质的研究的认识分歧,而是表现为关于科学研究范式(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与人文研究范式(突出地表现为思辨、历史文献研究,以及近来兴起的深度访谈、自然观察、实物文本分析、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的论争。具体而言,则有很多种提法,罗斯威尔提出元客观主义与元诠释主义两种方法论范式,前者包括现实主义范式、理性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与逻辑实证主义范式;后者包括现象学范式、存在现象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新实用主义范式与解释主义范式。古芭划分出以下四种范式: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范式以及建构主义范式。同时,也可以将某些范式归入定性或定量研究中再加以考察,如台湾学者陈伯璋先生将质化研究分为现象学范式、解释主义范式、符号互动论范式与批判理论范式。以上的种种范式其实都介于实证主义方法论与建构/解释主义方法论这两种极端的范式之间。通过研究范式不仅有对具体研究过程的形式抽象,也有对形式抽象进行哲学层面的审视;既体现了某种方法论的研究倾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方法论本身的反思,它的基本原则主要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表现出来,古芭与林肯也同样认为要理解教育研究的范式必须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三个层次上进行。

讨论范式问题,对于我们把握教育研究的方向至关重要,只有清楚的洞察研究者背后的思维范式,才可能对其思想和观点作透彻的分析,进而才有机会重建自己的理论或假设。

2.2结构

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下,在无形的范式影响下,不少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结构作了探讨。一般认为,教育研究方法论按其从高到低的水平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紧密联系的层次:哲学方法论-哲学;一般科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王坤庆在早先时候认为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教育科学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也有学者从系统论角度作了阐释,他认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包括哲学方法论、横断学科方法论(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与数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具体学科方法论。王坤庆继探讨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纵向结构后,又对其横向构成做了研究,他提出了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历史方法形成的静态模式和由它们的变形而产生的动态模式。此后,关于其体系构建较有影响者当数叶澜先生了,她在其专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对之作了系统研究,采取逐步聚焦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哲学层、横断科学层、专门科学层、教育特殊层。2000年以后,不少学者为了走出科学与人文范式的窠臼,且突出教育学科的特点,又对之做了进一步的分类,例如,有人认为教育研究方法论应分为四个层次,即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王坤庆――这位持之以恒的学者,近来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研究方法论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世界观体系的方法论原理,即哲学方法论,第二个层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有方法,第三个层次是教育研究中具体使用的各种方式、方法与手段的总称。

当然,对之的探讨还将继续,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弄清教育研究方法论系统内部各层次的关系,以及方法论系统内其它学科方法论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化机制。

3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建构性反思

既然教育研究方法论有很多含糊与模糊的地方,那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我们又能对之做哪些新的解读?叶澜先生在《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一书中,将教育研究方法论这一复合概念分解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并沿着第三条轨道展开陈述,即她选择了二分法而抛弃了三分或更多分的情况,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赞同她提高教育学科自我意识的想法,更响应其将教育研究方法论定位为元研究的观点,但在具体的分法和对元的理解上,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和可能。试想,教育研究方法论在教育学体系中是比较深奥的一门课程,在一般研究者或学习者看来更是难以把握,因此,对之的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搭建台阶和阶梯,寻找中介和纽带,即教育研究方法论不应该是空中楼阁,高高在上,而是要上得去,下得来。在此,我们不妨对其再行解构,从教育研究方法论中,取出如下关键词:教育,研究,方法,论,进而形成如下结构形式: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然后对这些组合进行逐一的鉴定和解读,再与当前传统的按照方法论体系构建教育研究方法论结构的观点做比较,是否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相通的或者说更为本质的东西呢?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论”的元含义,就不难挖掘出各个组合的深义,从而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教育研究方法论新的生长点。

我们在对文献的梳理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教育方法的称谓上有的使用的是教育科研方法,有的则用了教育研究方法,相应地,对应的方法论前者应是教育科研方法论,后者为教育研究方法论,经过统计分析,发现使用教育研究方法的称谓占据着主流,因此,教育研究方法论也就成了学界约定俗成的标准用语。尽管如此,其背后还是有些猫腻,比如使用教育科研方法的往往更多的侧重于科学视野,使用教育研究方法的则侧重于人文角度,或者说前者推崇的是定量方法,后者青睐的是定性或质性方法。从称谓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更多的学者还是站到了人文和定性这一阵营,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这可以从前几年对《教育研究》杂志发表文章的统计窥见一斑。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当前缺乏的应是科学的、定量的方法,而不是人文和定性,但仔细分析,却又有不妥,并不能因为哪个多哪个少就抑此扬彼,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遵循事物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外在方法的比重大小,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从而达到平衡,实现和谐。

总之,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归宿应该是教育学科自身,在如何实现的问题上,可以走外发和内生并行之路,且以后者为根本,具体地说,先从外部逐步聚焦,层层剥离,直至到达教育学科的内核,同时,要时刻想到和立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本身,从对它的解构形式中,寻找其自在的逻辑,让我们自为性的把握适应其自在发展的规律,通过内外协调,才可望看到教育学科的全景致。

参考文献

[1] 李兵.解释学研究范式及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重庆邮电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 朱志勇.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3]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4] 朱颜杰.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科学假说-演绎法-兼谈方法论的结构及其传统变革.教育研究,1986(6).

[5] 王坤庆.教育研究方法论再探.新华文摘,1987(12).

[6] 候怀银.我国新时期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1994(4).

[7] 王坤庆.教育研究方法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8]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 张新海.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几点探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7篇

一、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2.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心理素质

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4.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学中还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2.研究教学大纲,用好化学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新教材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妥善处理传统知识同现代科学知识的关系,充实学生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新教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内容,适当降低了理论概念的难度,删去了繁杂的化学计算,加强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列出了“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和“掌握”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只有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研究新教材,明确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使之难易适度,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真正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的出路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一些先进、行之有效的国内外中学化学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教学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真正、彻底改变“满堂灌”、“题海战”、“黑板上做实验”的落后教学方法。教师应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要走: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的道路,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将来能够终身不断继续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实验教学,开展课外活动

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学习动机 自信心 学习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爱因斯坦说,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分析,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心理机制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并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大面积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激励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具有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动机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既是专任教师藉以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体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文化必修课要把动机的培养、激励和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物理教学过程不仅要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生产建设、科技前沿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如果讲解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需求结合恰当,产生情感共鸣,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就会对物理学科给予更多关注,慢慢地就形成探索新知、追求奥秘的心理需求。考虑班级的情况和学生特点,帮助制定学习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经常检查学习结果,督促其完成学习目标。

高一学生新入学,因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的不适应,加之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难易程度,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进行正确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作积极的归因分析,多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学习成功的突破口。要在适当时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法指导主题辅导、现代物理发展动态报告会,讲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讲当代中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应具有的文化素质;讲如何树立学习自信心,如何培养学习毅力,如何克服生活学习困难,良好的行为如何形成;讲物理学的课程体系、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相关的物理学史知识、学习方法、技能技巧,使学生清楚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学、掌握程度;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动态,把物理学的发展与学生的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为学生将来深造或从事某类职业打好坚实基础。

二、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树立学习信心

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挖苦讽刺,而是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一经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并不弱,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并善于观察,力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予以及时地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机会让他再尝试。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学生答错或不会回答,这时切忌恶语批评或讽刺挖苦,而应该及时启发,帮助他们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下次再提问时,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应给予肯定或表扬。

三、以名人为榜样,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是意识能动的反映,它无论对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等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某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遇到困难,要克服困难不能不靠意志来支撑。

初中学生刚升入高中,高中物理需要记忆的概念、现象、规律和数据多,并且刚开始学习时会感到难学、难懂,对物理的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如果这时学生没有树立坚强的学习意志,是不可能学好高中物理的。如何帮助他们克服畏难心理成了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开始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及时培养学生对物理教师的信任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外,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和高尚品质,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以及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的正确态度,增强学生学习的意志,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如居里夫人为研究放射性做出的巨大牺牲,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爱迪生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验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六千多种植物纤维,为研究灯泡而写的笔记就达四万多页等。许多科学家的光辉形象,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精神,坚定地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参考文献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99—103),(105—106)

刘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362—367),(386—389)

叶谰、白益民、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周军著,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253)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