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美的表现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美的创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因其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中学推进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学美术学科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学生美术教学中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进行实验研究,证实其作用和意义。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把学生的一部分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既“研究性学习”。也可通俗地讲成: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地讲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二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三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对象和时间

实验前,对初一10个班40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美术的感兴趣程度和已有的美术基础水平,其中(4)班、(5)班、(7)班、(8)班的可比性情况和条件基本一致,随机抽取(7)班、(8)班(共78人)作为实验班,(4)班、(5)班(共83人)作为对照班。从一学期中采用分班教学,在实验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

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美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步骤:

选题――选择研究方法――制定方案――分析研究――结题报告――成果评价(展示)

选择可行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课题的确定方法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也可以是老师给出一定范围,让学生选择,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美术课的课题范围可以很广,可以是欣赏评述的内容(如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建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等),也可以是绘画或工艺内容(如商业包装的设计与制作,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与方法等);可以是课本规定内容,也可以是课本外的内容(如青少年喜欢卡通画的原因,电脑绘画的价值等);可以是美术学科的,也可以是艺术课程和综合学科的(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生活,美术与产品,美术与文学,学校各学科的美育特点、因素和审美教育功能等)。

课题提出之后,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其中关键是制定一个可行方案,老师根据方案来指导具体活动。方案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必要条件、时间表等。方案一般由学生自主制定,由指导老师帮助指导后执行。

下面是实验班的学生制定的研究方案案例。

对课题成果进行及时评价,是对学生研究活动的肯定,也能及时总结优点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导下次活动。不同的课题,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些成果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有些成果用展览的方式(如“拎袋设计制作展”)让全校师生参于评价;优秀的研究成果可发表于校报或校外报刊,让社会评价。

四、结果与分析

1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学期的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美术课上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期初与学期末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程度的数据对比: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只是副课,有些学生对它尚没引起足够重视,要想让他们学好并受益于这门课程,惟有提高他们的兴趣。以上数据充分地证明研究性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同时实验班在参加有关书画比赛中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和美术才艺。

2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作品更是以创新为生命力。研究性学习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看的更多,问的更多,想的更多。如在“中学生喜欢怎样的校服”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周围同学,通过到图书馆及上网查阅国内外服装设计师的优秀作品等研究方法,提出了许多中学生对校服的看法和希望。在提交的设计草图中,有一部分是相当前卫的“概念服装”,象“会变色的校服”、“一洗就干的校服”、“可调温的校服”等等。虽有些校服制作所需的技术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谁能说这些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不远的将来就不会成为现实呢?

3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备素质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常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分工合作的特点突出,很适合美术课中的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这一形式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明确任务――小组讨论――组内分工――动手操作――成功合作――组织交流。这种形式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合作氛围,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小组中针对自己的特长争取担任最适合的角色。如在“包装的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通过市场调查,查阅资料,综合本单元、本学期甚至若干学年的相关知识、技能,积极讨论创意、构图、色彩,勾画并不断修改草图,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的共同认识成果。

五、小结

1、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美术学科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展的要求、课程价值和教学方法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各学科应广泛应用,综合应用,得以强化。

2、美术是一门综合课程,根据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是美术学科老师应该十分重视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模式。

3、研究性学习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是有实效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也是复杂的、多样化的,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上仅是我研究性学习与美术教学整合的初步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赐教。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尝试》扬一波

[2]《自主研究自由创造》曾轶丹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3篇

一、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霍益萍教授是这样定义的:“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这一定义,可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一种疑惑: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小学了,能行吗?这就提出了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两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数字化、全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些目标虽然还没有细化到各个学段,但是毫无疑问,它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

二、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题确定下来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小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最基础的,其中低年级学生则刚跨入知识的殿堂;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他们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我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我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两年多的研究性学习给我们师生的收获是以往的教学过程所不可比的,它使我看到了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的巨大生命力和它焕发出来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力。尽管至今没有人提供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实施起来觉得无所凭借,但我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的探索是有益的。我只要走下去,“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三、让每个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鉴于二三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上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开展实验以来,我发动学生人人参与;选择课题,人人动脑;课题实施,人人行动;展示成果,人人讲述。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或询问父母,或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或亲身实验,或深入观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例如:三年级学生研究“观察水”课题,同学们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询,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的了解了不同形态的水。

四、多样化展示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涵;方法;实施;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52-02

一、高中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在教学中合理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通用技术教师的引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定一个通用技术专题或问题作为学习载体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时、公正、合理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要正确反映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包括一般科学方法和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计划与实施效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肯定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通用技术课程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在高中生通用技术教育的评价中,研究性学习评价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法

1.档案袋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又称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以档案袋为依据而对评价对象进行的客观的综合的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档案袋的内容是学生在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中所有的档案记录,包括记录学生参与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结果,也包括观察日志、讨论过程、访谈记录、探究计划或结论、收集到的资料、论文或作品,还包括自己的感想或别人的评价等多方面内容。这些材料为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提供完整而真实的记录,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展示个人独特的风格,可以使学生获得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能对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进行调整和反思提供依据。

2.作品评价法。通过反映学生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文章或作品,评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这个成果也是学生的态度、能力、合作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收集学生自认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各种作品,包括作品初稿、修改稿和最后作品,要求学生在完成作品后进行自我评价,并说明选择该作品的理由。

3.小组评价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多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策略,课题研究组一般由对同一研究问题感兴趣的4~8位学生组成,通过学生小组的深入探讨,表达和交换各自的想法、建议和意见,可以看出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讨论中表现出的知识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教师则对小组开展研究情况和个人表现给予评价,运用小组间互评和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影响小组团队合作和研究任务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导今后研究工作。

4.评审答辩评价。本评价方法则是模仿论文答辩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口头演说,反映其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他人和教师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质疑性的提问,通过质疑和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现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变通,引发学生进一步的反思、探索,培养其思辨能力。

三、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科目,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做通用技术研究性课题时,学生可能把握不住方向,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可能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加以指点。

1.开始研究时做好方法指导与评价。进入研究性学习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与准备状况,以此来作为选题和制定研究计划的依据,并及时的对学生进入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之前给予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评价目标、评价手册,预先让学生知道是如何评价的,以便让学生在做研究时有明确的方向。具体可采用预测、制图、调查表、检核表、观察、自我评估、提问、开题报告会等多种方法,对选题的可行性和新颖性、研究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选题指导,以及制定研究计划指导与评价。

2.过程中评价,它是指在学生进入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主要是记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调节;积累学生发展与进步的信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调节。具体可采用会议、同伴评估、观察、讨论、提问、卡片、文件夹检核、测验、访谈记录、日志等方式,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或程度、学生的团体合作情况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记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研究性学习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3.总结评价,指学生整理、加工和表达、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时所使用的评价方法或策略,其目的是总结和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团体的合作精神。具体实施上,可采用实作展示、情境测试、操作任务、演示、报告会、答辩会、学生评估、同伴评估等方式,对学生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结果的科学性、实效性,参与过程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和过程反思,鼓励学生的新想法和创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使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四、具体评价的内容

1.学生参与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如是否积极参加课题的选择与评价的制订;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对过程性材料是否记录真实与翔实;是否做好过程反思和分析研究工作;是否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及工作设想、建议等。

2.学生在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自尊心、成就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体验和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等,这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加以反映,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结果反映出来。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通用技术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总之,做好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可以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与问题,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技术素养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与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5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把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从这意义上讲,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

三、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

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  2.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要有的放矢。课题的设置首先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同时又应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选题应该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如果面对尖子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没有积极性,无从下手,从而在活动形成依赖心理,如果只获得了别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理解,达不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忽视尖子生,尖子生又得不到培养;如果分组过多,选题过多,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导。

3.谨防对生物研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部分教师为了赶“潮流”或通过压力又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靠拢,因此在形式上僵硬地套用“类似研究”的方式和“设问———探究———解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把生物课堂搞得“四不像”,不但未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象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是改变高职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评价是整个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既是标准,更是导向,评价的科学实施有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高职生与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高职生结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1.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自我探究、与同学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等方式的学习活动。

2.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评价是在所记述量或质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与资料,对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参与态度、团队协作,自我管理、情感取向、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等的把握、判断和评定。[1]正确的评价是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导向和动力。

二、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原有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产生先人为主、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等偏见。所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即:学生既是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或如何更好地实现,只有通过对高职生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后才能得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时,高职生处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级阶段,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以及思维水平高度发展,有能力对自我及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调节。这种自我评价与调节反过来又促进高职生个体自我意识水平进一步提高。[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促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统一。

2.激励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评价学生在自我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成长与进步,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并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应注意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充分肯定其闪光点,再有针对地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适当引导。

3.过程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洞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强调高职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与协调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的改变等体验和感悟,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运用、知能综合。学生成绩不仅是对最后成果的评价,更是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映,是各项评价的总和。[3]

4.发展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纵向(自我)比较为主,以横向(学生之间)比较为辅,着重看基础、看发展,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4]研究性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5.实践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将前面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对探究的一般方法、过程、原理的体验。学生不仅在实践课程中获取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情感体验,而且注重培养高职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操作能力。

三、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是教师说了算,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在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既有教师,或一位指导教师,或几位教师组成的专业实践课程指导小组;也有学生,或学生本人,或学习小组,或学生班级。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既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视研究的过程;既有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包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收获,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意识方面的体验。如:高职生在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如,高职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方法,思维状态、学习习惯,自我调控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意志力、自我体验与自我发现、专业素质等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评价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有时还可采用观察小组活动和个人表现,非正式讨论和指导提高等方式方法。[5]

四、档案袋评价法

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是指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的各环节上所采用的操作方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档案袋评价法、展示与交流法、答辩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成果分析法、专家评审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档案袋评价法是高职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的定义

档案袋评价法是将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关的信息有目的地汇集起来,建立起学习档案,表现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完整、真实的记录,以此作为判定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的依据。

2.档案袋评价法的意义

档案袋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充分尊重和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和他人。档案袋评价法特别重视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反省,并依据收集到的学生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对高职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本身成为了学习的内容。档案袋评价贯穿和融汇在整个学习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机结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过程等,使评价成为真正意义上课程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发挥出其指导教学、有效改进课程的功能。

3.档案袋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到的客观性资料、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研究成果、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收获体会、报告等有关的各种相关内容。

(1)客观性资料。专业实践课程资料极为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到大量资料,如:电子课件、论文、视频、图书、文献资料的摘录或综述等。杂乱的资料不会对研究性学习起什么作用,因此资料必须归类整理,对收集的纸质资料要求列出目录,按目录顺序装订后放入袋内,这样既便于研究时查找,也可以考察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收集的电子资料应建好文件夹,一并发给教师。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电子资料,都要求学生写出简明扼要的说明,写分析材料可以帮助高职生整理资料和学习思路,也锻炼了高职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资料的研究程度,避免敷衍了事。

(2)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和最后成果。阶段性成果可以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成果,如在学习过程中绘制的原理图、接线图、提出的改造方案、编制的程序等等。最后成果一般是实验报告册或专用周报告等。

(3)收获体会。收获体会是高职生在整个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收获体会强调写出真情实感,既包括对自己所学习专业实践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也包括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乐于研究、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探索的积极情感、积极态度、创新的欲望、自信心的提高等。[6]

(4)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学生自我评价中可以记录专业实践课程的简要内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对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并通过自我评价,给自己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一个量化的等级或分数。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6]

(5)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主要是组内成员或班级成员对该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主要包括合作精神、进取精神、交流和分享的信息、成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在互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给伙伴以客观恰当的评价。

档案袋内的各项资料是评价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成绩的依据,应提前向学生明确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由此可见,将档案袋作为专业实践课程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较大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7]

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不仅是总结性评价,也是形成性评价,更是分析性评价,因此评价成为整个专业实践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导向,才能促进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学习性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邓亚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朱立峰.浅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邵朝友.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中应用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9,(8).

[5]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