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正确认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体育课程强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以这些转变服务于学生,辅助学生得到健康。

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改革与发展,体育教学改革大潮中教师是改革的关键,要成为与时俱进的一员,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1.提高理论水平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如何,是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大量事实证明,体育教师如不注重科研知识就难以更新,就不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成果,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所以说科研成果搞得好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也较高。教学与科研是相互成就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体育科研能力,平时教师要重视对每节体育课后和每一阶段的内容结束后的反思、总结。多看一些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书籍,并记录下自己的读后感、心得,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通过撰写论文向有关专业性的报刊杂志投稿,使科研成果得到社会、同行的认可,共同发展。

2.提高技能水平

由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的特性,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必须有健壮的体魄,包括健康的体质、健美的体形姿态和旺盛充沛的精力,“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是对我们体育教师最形象的写照。上课时教师的每个示范动作都是学生的直观影像,所以我们平时不仅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更要对体育项目勤加练习,使自己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

三、调整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心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的过程。

四、改变教与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2篇

首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并非截然不同。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我们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以及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革的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过去“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转变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其次,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是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为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在推广这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不能曲解“热闹”的含义,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是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的,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我们应该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这是我们应持之以恒的。

最后,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七八十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促使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其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来讲,“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世迁,但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不会改变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是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课标下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的内涵比“双基”更丰富,外延也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政治; 思考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79-01

一、在新课改中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政治新课实施能否实现其最终目标的重要环节和关键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的。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学生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政治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且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二、在新课中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政治新课程实施能否顺利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政治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第三,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第四,新课改的政治教学必须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和事例的设置很强调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性,这就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以此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学生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开放设置 “稚化”思维 建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从1999年开始我国教育领域便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开始的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让给学生,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想多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交流经验,也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表面化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并已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改革停留在了表面。这种方式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课程设计不明确,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改革,没有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茫然,降低了学习效率。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然后进行记忆,不断的重复和练习,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只注重结果。加之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即便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不得不以填鸭方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不能将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高考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教师能力高低,学校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阶段,很多学校已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程,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而是按照高考规定的大纲来设置选修课程,并且在高考的压力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理论知识匮乏,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明确教学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大纲时应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合理分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要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课堂内容设计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有连贯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2.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延续以往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事实上,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不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从单一的讲授书本知识向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变。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课上课下多和学生沟通。课堂上,教师在给出问题后,对思路正确,符合逻辑的答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方向错误,偏离目标的答案不能盲目批评,应当加以引导和合理的启发,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们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

时代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思想,使其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自身,改良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生的习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3).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

[4]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08(7).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07-02

“新课改”,就是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包括了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它涉及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经过长时间的论证和准备,广西高中新课程改革已于2012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之前,广大的高中教师在上级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已进行了高中新课程培训,许多教师在学习中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初步建立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育人观念。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于在全广西开展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每一个老师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太复杂,操作困难太多,难以推行,因此消极等待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工作布置;有的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最终还会回到原来的教学老路上来。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心声,本人尝试从高中政治的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谈一谈即将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课堂教学的简单改变并不是新课程改革

不可否认,“改变”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热门名词,没有改变就没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我们有些老师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很简单,只要简单地改变一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课改。比如有的教师上课时,由以前教师的“满堂灌”变为现在学生的“满堂练”,由以前教师个人的“满堂讲”变为现在对学生的“满堂问”,实际上这些改变都是没有真正领会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表现,只改变了教学的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育人观念,没有触及到教学实质的内容,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所以算不上是真正的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育人为主,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高中新课程改革早在外省陆续推行,但是无论对已进行课改的省份,还是对我们广西而言,高中新课程改革仍然属于新事物。一是它符合了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让我们的课堂回归于人本,回归自然;二是通过其他省份几年来的探索,已充分表明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真正具备时代需要的人才;三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虽说已在许多省份推行了多年,但真正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要总结的经验与教训不少。 要想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必须以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的先进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阵地,扎扎实实地开展。那种仅改变形式,不改变实质的做法,那种只会应付检查,不做深入工作的做法, 那种“穿新鞋,走旧路”的做法,是不可能取得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

二、高中课改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纵深的方面看,它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总是从过去的事物发展而来,又向未来发展而去。同样,当前要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依然无法割裂与传统教育教学的联系。改革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之上的,可以说,没有传统的教育教学就没有现在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因为正是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弊病,才引出了课程改革的话题。同样,在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之时,也不能全盘否定一些优秀的传统做法。传统的教育思想注重教师的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也并没有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先导,高中新课程改革同样重视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培养;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为风向标,高中新课程改革也不能轻视考试的重要性,因为在目前,依然以高考成绩为主来选拔高校人才。所以说,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全盘否定,它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教学优秀成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病进行的一次改革,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老师用批判的眼光来辩证地对待传统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审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全面总结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教学特点,不可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教育教学风格和做法。对于以前的教育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发扬光大,违背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要坚决地摒弃。

三、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经验是不可简单复制的

早几年,我国有些省份已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有一些地方已收获了丰硕果实,总结出符合地方和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如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35+10”/“三步六段”教学模式、昌乐二中“271课堂法则”特色课堂模式、枝江一中423模式等。但是,我们广西能够照搬那些地区和学校的做法吗?笔者认为不行,因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矛盾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特点,学校的制度、教师的构成、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文化底蕴不同,致使我们不能复制某一学校的新课改经验。有的学校为了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为了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不断地外出学习名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这些学校的出发点没错,错在不加思考地把自以为先进的教学理念照搬回来,忽视了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是否符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因为即使是最先进的做法,对自己的学校而言,也只是具有借鉴的作用。

在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别人的经验,但前提是要实事求是,联系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以笔者的教学体验为例,在我校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我看了不少别人的上课录像,觉得别人上的课很精彩,于是,便想搬进自己的课堂。但是,当我把别人的方法搬到课堂后,却发现出现了不少问题:课时内容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无法自主探究,课堂效率低下。为此,我认真反思,意识到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 大多数人没有预习习惯,在课前大多数都没有看过书,他们连一个简单的概念,如货币、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都没有办法理解,怎么会去自主探究?所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本人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贴近”原则,把一节课划分三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知识运用。上课时,本人的主要精力是组织课堂,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把每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分解成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本里寻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师生共同探讨的环节,笔者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先做学生的朋友,再以一个高中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敢于跟我争论一些问题,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良好课堂氛围。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比如,设置生活情节或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难题。通过实践检验,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不仅让教师本身感觉良好,而且学生认为学有所用,喜欢上了高中政治课,真正体现了高中政治知识的价值。

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学校发展计划 校长 支持性环境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正在进行的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学校发展计划则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要联系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实际,正确地履行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职责,为新课程改革营造一个适宜的管理环境,去统领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软肋

——新课程改革需要寻求一个支持性的管理环境

较之以往,新课程改革的确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涉及到学校各个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当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了一定深度,触及到学校的文化、制度、管理理念等深层次问题的时候,教师们就会感觉到无奈和无助。教师们迫切需要一个为他们提供开放的、自由的,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施展才华的支持性的管理环境。然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软肋就是一个从制度层面、从学校整体出发的管理良性环境没有先期建立起来。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也能够对原有的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校管理做局部的改革,但显然这样的做法是被动的和辅的。解决这一软肋的关键人物在于学校校长。校长必须为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支持性管理环境,这对校长来说是一个新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长的关注点在哪里?何为校长应为之事?这些问题应引起校长足够的重视、思考和正确定位。校长应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动者,去统领全局,去寻觅和建立一个能从学校整体上,从制度层面上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学校管理环境。学校发展计划无疑是一个可供校长选择的较为理想的选项。

二、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

——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适合并能够支持新课程改革

学校管理的现有基础基本上是适应传统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变革,才能利用学校管理的推动力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改革无形中成了学校管理变革的动力。学校管理的变革主要涉及到学校的部门设置、管理层次和幅度;责任、权力、资源的重新分配;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再造;学校文化的设计等。新课程背景下寻求的学校管理变革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以扁平化组织结构取代科层式组织结构;2.构建学习型学校;3.确立校本管理模式;4.变革学校领导方式;5.建立新的合作型教学文化;6.倡导行动研究等。新课程实施需要建立这样的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而这一系列的变革是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契机来触发,需要一个思想来引领的。学校发展计划则可以充当这一角色。

无论是在学校发展计划下的学校管理,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同背景,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其底蕴和渊源是一致的。

两者所处的层面不同,但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显然,前者对于后者是一种根本性的支持,能为后者提供一个适宜的良性的管理平台,一种安全背景,一种自由氛围,一个制度支撑,一种生长的“土壤”。这正是前期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所缺失的,是许多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寻觅和建立的一个新的学校管理模式。而这一新的管理模式是可以在学校发展计划的技术及理念引领下建立起来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

三、新课程改革应成为学校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关注点

——校长要制定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

总体上说,旧的管理理念及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在全国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学校管理层面引入了学校发展计划。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必然要把新课程改革作为一个热点来关注,从而制定出一个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的学校发展计划。

(一)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过程中,校长必须明确和处理好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如果从学校管理学角度来考查这两者关系的话,学校发展计划引发的学校管理改革必须承担起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性管理环境的历史使命,即在学校发展计划下学校能形成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通的全局性的管理制度、工作平台、文化背景,去正面服务新课程改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主动统领和倡导新课程改革,使校内形成一种新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过程中,校长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纳入视野。一方面校长在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全过程中必须深切关注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不能将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新课程改革割裂开来,学校发展计划不应是充当一个被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角色,而应该做新课程改革的主角,将新课程改革主动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计划当中去,从学校整体层面去规划和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既然学校发展计划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学校发展计划就可以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将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具体策略、行动纳入到学校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使这两者同步发挥各自的作用,相互交融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在学校发展计划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上,应该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任务加以体现,并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的实施得以落实。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学校发展计划目标体系去构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去推进新课程改革。比如,第一步可以是建立一个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一致的学校管理制度,第二步是围绕新课程改革实施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抓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第三步回到课堂上来,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09-01

自从2007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不论是给教师还是学生带来的"冲击"的确都是不容小觑的。新课改是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借鉴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两为":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新课程改革笔者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1.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尤其是近几年更是高呼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应该具备综合的高素质,而学生的发展自然而然又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学习的督促者,成绩的评价者;更应该是知识的引导者,课堂的合作者,学习的促进者,成长的记录者。教师在新课改中角色的转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是至关重要的。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与传统课堂中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要尊重不同学生的独立人格。教师要注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给予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中学生本身对于知识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更多的新知,渴望学到更多的未知,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只要引导组织教学过程适当,就可以激发学生好学爱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负责组织、协调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和学生做朋友,这样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压力会减小,从而能更好的达到相互理解。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说明教师应该要成为学生生活的观察者和指导者,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与传统教育中是很大不相同的。教师需要自己探索角色的转换,从而能够更有效的教学。

2.新课改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所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很迫切也是很困难的。但是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会主动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逐渐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兴趣的培养也需要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有趣, 吸引学生乐意去学。如在课堂中不时穿插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或游戏、比赛等形式, 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自己设置的活动中去,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合作学习,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活动,让学生敢于探究。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的权力,让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迸发出来。在开展探究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无效提问的讨论是浪费课堂时间,一般情况下需要学生探讨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对于某个问题探究完成学生发表过意见后,教师应该及时的给出评价。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扬长避短,多加鼓励,尤其是学生的优点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教师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在对于评价学生不足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言辞一带而过。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对于自身的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调整, 用自身独特的教学魅力来吸引学生, 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这个目的。

3.新课改中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对教师们的一次挑战,面对新的思维体系,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师生间的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和学生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这也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笔者认为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的。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 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 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教师走下三尺讲台, 走到学生中去, 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学习, 共同研究问题, 交流彼此思想。这样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就得到大大的加强。作为教师来说应该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教师应该要对学生充满信心,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以便学生在教学中收获学习的快乐,从而师生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对于学生的兴趣方面,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这样学生也会愿意参与到教师的课堂当中去,从而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得以加强。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挑战,但是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不畏挑战,勇敢的向前。新课改强调的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师生间交流合作的加强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长虎.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1(9)

[2] 田晓鹏.浅谈新课改中的高中地理探究性学习[J].新西部,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