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词教学概念

古诗词教学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1篇

古诗文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文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从《诗经》汉赋到魏晋遗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这些绚烂夺目的文化瑰宝足以让每个人神醉;从屈原、陶渊明到李白、杜甫,从韩愈、柳宗元到苏轼、欧阳修……,这些响亮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能背诵浅易诗文60篇左右,规定在高中阶段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蒙古族高中课程标准汉语教材已于2010年全部完成编写投入使用,作为蒙古族高中汉语教材的一名编写者和责任编辑,笔者承担的是高中段汉语教材和阅读中的古诗文编写任务。本文拟就本套教材中的古诗文编写体例、理念及教学建议作浅要介绍。

一、高中汉语古诗文的编写体例

在本套蒙古族高中汉语教材中,古诗文的设置分别包括课内篇目和课外古诗词背诵两种形式。第六单元课内篇目分别为每册2篇古文、3首古诗词;全套教材共编有古文10篇、古诗词15首(第六册没有古文和古诗词)。课外古诗词背诵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设置上与课内篇目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每册安排10首,全套教材共50首。整套高中汉语新课标教材,古文共10篇,古诗词共65首。

在篇目的编写方式上,笔者参阅了人教版藏族地区的汉语教材、延边教育出版社的朝鲜族汉语教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往年编写的蒙古族汉语教材以及各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在吸取各类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了原有各类教材的编写方式,无论是课内篇目、课外古诗词背诵,还是阅读中的篇目,均是按照文学发展史的顺序进行编写。这样编写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一条文学发展“史”的红线做牵引,按照时间段进行分块学习。比如,在高中汉语第一册教材和阅读中,所选的课内篇目全为先秦两汉魏晋时期的经典篇目,与此相对应,在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及阅读篇目的选定上,与课内篇目对应、补充。

当然,对于这种编写方式有利也有弊,我们也考虑过、探讨过,按照文学发展史的方式进行编写,对于学生形成“史”的概念颇有益处,但众所周知,离我们年代越久远的文字越是晦涩难懂,在其他各版教材中,先秦时期的古诗文基本安排到了高二或高三阶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弊端,我们在选文上尽量选取既易懂又经典的篇目,同时在古诗文后附有作者的简介和译文。这种古诗文的编写方式,是否完全适合学生和老师的“胃口”,还得在学习、教学中去。为此,我们教材编辑部在对老师的培训、调研中尤其注意这一点,多方面征求学生、老师的意见,同时也为我们下一套教材的编写积累宝贵意见。

二、高中汉语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编好教材是前提,这是我们编写者的责任;用好教材是关键,这是教师的责任。教材的真正价值需要在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再好的教材,也不能代替老师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针对我们古诗文的编写体例与方式,在此笔者想对古诗文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在现在的高考中,汉语文科目试题涉及的古诗文很少,一些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在“唯分数论”的思想下,甚至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编写、印刷60多篇古诗文,还不如干脆抛弃。再者就是MHK民族汉考(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也对现在汉语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虽然在高考中没有直接考查古诗文,但在其他的科目,如历史、地理、政治中多多少少会涉及一些古诗文的知识,《汉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提高汉语的基本素养,提升文化品位,我国的古诗文不就是最好的资源吗?

(二)以“史”为线,夯实基础

古诗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形成“史”的概念的同时,教师要适时拓展,充分利用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以及阅读中的篇目,让学生含英咀华,能充分了解这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扩充知识面。诵读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能力的最好方法和最佳方式,且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单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诵读的意义了。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2篇

信息化时代给了古典诗词教学更大的空间,让古典诗词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可是过多地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学生到最后往往只得到一种简单的体验,很快遗忘。多媒体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从学生角度

1.1.1个性化体验缺失,语言能力弱化。

多媒体统一的展现方式容易把学生的理解引向同一方向,从而导致学生对诗歌内蕴缺乏个性化体验。

目前运用多媒体进行的古典诗词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配上音乐,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然而这种感受只是老师已经建构好的,而非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心智技能和对语言的理解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势必造成学生语言能力的弱化。

1.1.2学生情感交流的缺失。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大量使用多媒体容易造成学生在情感交流方面极大的缺失。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缺失。以精美的图片取代了诗句,学生没有看到诗句本身,也就缺失了与文本的情感交流。其次是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的缺失。利用多媒体教学产生的结果叫做“人机对话”,也就是老师在放PPT的时候,是电脑在跟学生对话。

1.1.3学生想象和再造空间固定化。

古典诗词具有语言朦胧含蓄的特点,这给读者的想象和建构预留了很大的空间。目前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和音乐的风格及朗读的艺术处理均以教师的理解和感受为依据,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1.2从教师角度

网络上有大量的教案和课件,很多老师不认真备课,把人家的课件照搬过来。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似乎有一定的程序。很多古诗词课件一开始就是伴有音乐的几张精美图片,接下来就展示能解释每句诗词的图片,程式化的教学抹杀了教师教学的个性。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用诗人般的激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进美的氛围中,而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是多媒体技术难以达到的。

1.3从诗词文本角度

多媒体的大量运用让很多老师遗忘了文本解读这一基本教学主张。很多老师会说他们把学生要读的古诗词佳句都打在了PPT上面,学生有与文本接触的机会。这些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看得太浅了。文本的解读一定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诗句进行仔细研读,体味其中的有趣之处和有情之处。这样学生才能既学到诗词相关的知识,又体验到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

2.讲授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地位的下降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很多老师主观认为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背离。讲授法的地位在诗词教学中大大下降了。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严密、系统、深刻的特点。

讲授法在实际教学当中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跟老师们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关系。讲授法不是很多老师理解的简单地“讲”,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讲授法有讲述、串讲、评点和复述等表现方式,老师的“讲”一定要服从于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它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

3.建议

3.1讲授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

讲授法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理念并不矛盾。讲授法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疏通文意。

学生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明白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内心感情,也只有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才能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老师在疏通文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讲解的内容是学生不理解或者查了工具书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同时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提升,也就是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进行一种理解加领悟式的记忆。

3.1.2情境创设。

诗词教学的情境创设不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重点在于学生真正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传统的诗词教学当中,老师会配乐甚至是不配乐地饱含感情地朗诵,这种朗诵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将学生感染。会上课的老师懂得怎样利用讲解,利用有限的课堂资源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3.1.3激发感情。

讲授法是激发感情的方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要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蕴理解和体会,老师需要通过生动细致的讲解,充满情感的引导,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进行补充丰富后才能完成。这就是诗歌和学生相互作用,二次建构的过程,由此产生的体验是深刻的且不会转瞬即逝。

3.2讲授法与多媒体的完美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丛立新老师认为:“计算机和网络所做的,只是丰富了科学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环节,却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学生――他们仍然不具备独立完成‘从抽象到具体’掌握科学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与学生这种独特的合作仍然是必须的,除非学习系统理论知识不再是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3.2.1形神一体。

诗词是形与神的统一,老师在上课时要时刻注意二者的结合,不能将诗歌所要表达的意象简单化。一些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尤其是使用图片时,更多的是给学生以“形”,而不是给学生以“神”。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关键看老师怎么合理地利用讲授法和多媒体。在展示图片时,老师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来讲解,如果学生领悟到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感情,那这个“神”就传递给学生了。

3.2.2虚实结合。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虚实结合。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所谓的“意象”和“意境”就是“实”,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虚”。诗人通过一定的意象吸引读者进入一定的意境,体会他所要表达的感情。古诗词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媒介,走进诗的内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表达明白透彻,讲解生动具体。

3.2.3情理相兼。

讲授法更多地注重古诗词教学中的“理”,很多老师运用多媒体,更多地是想要调动学生的“情”。诗歌大部分以抒情为要义,但这并不等于与理性无关。运用多媒体手段要情理相兼,这不仅仅是因为古诗词包含了诸如禅学、理趣、哲思等因素,更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形成有赖于理性、多元的思考。哲理思考和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古诗词教学才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4.结语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很多老师不注重讲授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了。在讲授法的地位受到挑战时提出还讲授法以合理和合法的地位,是所有一线语文老师应有的对教学方法的严肃思考。如果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能将讲授法和多媒体恰当结合,那么古诗词教学境地就不会如此尴尬,学生会更喜爱古诗词课堂。总之,教学方式只是外在手段,学生进步才是教学本原。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教育研究,2008,(7).

[2]王克武.新课标不排斥讲授法.阅读与鉴赏,2007,(9).

[3]黎芳.语文教学莫让多媒体以辅为主.探索争鸣,2008.11.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古诗词;审美教学;初中语文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所编入的古诗词,以其精练而传神的笔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或色彩鲜明、意蕴深邃,或生意盎然、充满生机,或激烈悲壮、苍茫荒凉的种种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文字渲染、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诗人词人的真挚情感。使古诗词中的情境之美与情感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那么如何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去接受美的熏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一些诗词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情感的交流、投入的朗诵和设疑的途径来激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

古诗词往往都是通过对一些情景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和词人的一种主观情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诗人词人的生活背景,自身遭遇以及特殊经历的了解,去全面感受他们的情绪,由此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例如我们对古诗《行路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词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轻而易举的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审美情感。当然,用这种方法对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也是有着同等作用的。如对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教学,只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初步感知和情境审美的把握后,再对词人的相关背景及遭遇进行介绍,那么学生对这首词的审美情感就已经完全领略了。

当然,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通过对古诗词的激情朗诵或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进行设疑并讨论分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也是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是我们在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通过引导分析自由式和定向式学生讨论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疑感等等,从而做到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使他们产生审美激情,从而张扬审美个性,以便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分侧重的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从而达到让学生恰当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但是,尽管在针对群体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我们也得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会因人而异的事实,大胆尊重和肯定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淡化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的权威性,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之所以提倡自由和定向的两种形式的学生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目的就在于既要指导学生抓准对古诗词的审美目标,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 独立个性的培养。如对白居易《观刈麦》的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初步把这首诗的审美坐标放在“百姓生活疾苦,诗人的同情”上来,而对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教学,教师则可以大胆的让学生去发掘,去说出“惜时”、“相思”、“友情”等内容来

三、运用灵活的方法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

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是调动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通过诱导联想、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充实学生的审美心理,使之更准确而恰当的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层面,这是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在教育系统中,从小我们就要接收诗歌的熏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更加因为它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吸引着我们。正因为如此,古诗词在小学高年级的教育中变得举足轻重。一方面学生在对于这个异时空的产物无法结合当时的情景来了解诗词中所写的内容,更加无法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诗词所带来的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参次不齐,老师通常讲授诗词的时候逐句逐字进行介绍,使得整体的意境断节,原本意味深长的场景变得呆板生硬。

1资源整合,凝练主题,把握脉线

古诗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它有着自己清晰的脉络和分类。学生只有掌握了这条脉络,才能逐渐的去了解整个古诗词文化的世界。从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分类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内容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抒情诗等。例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这些可归为送别诗。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情,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以及友人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蕴涵这不同的情愫;《赠汪伦》所蕴含着的是一种惊喜的送别之情,而《黄鹤楼之孟浩然之广陵》表达的全是洒脱愉悦之情。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更加体现出了对于未来布置何时才能相见的惆怅和感概之情。白居易的《草》、贺知章的《咏柳》、朱熹的《春柳》等咏物诗。咏物诗都是借助物来表达感情,一般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具体所想表达的感情和情思是根据诗人所借之物的特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远大抱负。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白居易的《忆江南》等抒情诗,抒情诗一般是抒情言志,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心里变化,并且通常是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将感情和事物相连接。

这些古诗词的分类有助于学生更快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之下,各类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所相表达的意思。同时能够快速的让学生理解诗人所想表达的意境。资源整合,进行分类,让学生把握其脉络,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学习范围。

2诵读是基础,开拓学生想象意境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决定了必须不断的诵读舍此,才能从中体会到相应的意境美。古诗词作为当时朝代的文化产品,词曲是不分离的,所以他们不仅仅是有着自身的韵律美;所谓填词谱曲,实乃乐曲,所以还有很强的乐感。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阅读诗歌本身,可以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诗歌的认知。所谓熟能生巧,通过不断的诵读,不仅能够达到理解的新高度,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其中蕴含的意境就如现代乐曲一般,有时可能并不能理解它每一句的意思,但是却能体会到他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意思,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

3多媒体教学,情景相融合

作为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其思维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面对古诗词中晦涩难懂的“古语”时,难免会使得学生犯难。寥寥几句却蕴含这另一片天地,甚至是另外一个思考的世界,这对学生来说僵尸挑战。那么如何把这个挑战变低,使得大家都你能理解,并且融进整个诗歌的情景中去呢?这就需要老师的配合,以及多媒体教学所带来的效果帮助了。单纯的靠老师去传输发生在几千年前的场景以及诗人的背景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在学生脑海里只会形成模糊的概念。只有通过多媒体教学,用图片、视频、音频、水墨画的形式在学生的脑海中重构古代诗人们生活的场景,这样更好才能更好的使得学生去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要使得学生更好的置身于场景之中,也要多向学生通假字的意思,以及古人对于一些特定事物的寓意,如出现柳树的大多数是送别诗,因为在古代柳也代表这“留”。所以这些向外的拓展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置身于诗歌的情景之中。

4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蕴是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瑰宝,蕴含这从古自今文人墨客的思想精华。在我国小学阶段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每一个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于古诗词艺术的理解有着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5篇

笔者在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尝试,探索出了一种“用活动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教学方法,取得了极佳的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现分享如下。

一、案例:古诗词单元导学

在教学古诗词单元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笔者精心设计了一节活动课,课题叫做“爱上古诗词”,共由五个小活动构成。

1.活动一:导入激趣

导语:“生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幸运。因为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绝伦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濡养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让我们的国家成为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不信大家看下面这对夫妻,他们连吵架都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课件展示网络上流传的夫妻用古诗词吵架的笑话,让学生朗读,要求注重情景的模拟,读出对话的味道。接着,笔者用课件展示了活动二。

2.活动二:看图猜古诗

各小组根据课件展示的一幅图片,猜出一首古诗,默写在纸上,时间3分钟。提前写出来且正确无误的小组加3分,在规定时间写出来且无误的加2分,写错了的小组没有分。图片内容(略)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缩小思考范围,笔者给了学生一点提示,“这幅图里有哪些意象?表现的是什么题材?”

3分后,各小组交出答案。笔者对各组的答案进行点评。只有一个组默写的是《赠汪伦》,笔者把正确的答案放在最后点评。有一个组写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笔者的点评是:“图里没有蓑笠和雪这两个意象”。一个组默写的是柳永的《雨霖铃》。笔者的点评是:“《雨霖铃》描写的是一对恋人离别,图画上分明是两个男人,而且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一个组写的是《送元二使安西》。笔者的点评是:“这首诗里没有出现‘船’和‘水’这两个意象,与图画里的意象不合。”还有一个组写的是《送孟浩然之广陵》。笔者的点评是:“虽然诗歌和图画里都有‘船’和‘水’的意象,这点比较符合,但诗里说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而图画里的船则刚刚离岸。”

做完这个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有人主动提出再来一题。课件展示活动三继续。

3.活动三:根据下图提示,各猜一句古诗词

这是近期流行于微信圈的一个看图猜古诗词的玩法,笔者认为很有价值,于是借来课堂上一用,学生果然很感兴趣。图片上共有八组图,分别表示八句古诗词,由各种事物比如牛、马、羊、猪,花、草、月亮、星星、杯子等等组成。如第一组图有一把刀、一个箭头、一个猪头、一只羊四个物象;第三幅图有草、眼睛、牛和羊四个物象等等。由于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储备不够丰富,一时还有点无从下手,笔者就其中的第7句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有学生马上就猜出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笔者及时给以鼓励,给这个学生所在的小组加了一分。这下子更加激发了大家的斗志,所有人都开动脑子,搜索记忆,终于,一句接一句都被猜了出来。当所有诗句都被猜出来的时候,学生们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

4.活动四:默写古诗词比赛

给每个组分发一张纸。课件展示比赛规则:

第一,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一起回忆小学初中学习过的古诗词,并默写下来。越多越好。

第二,默写结束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默写出来的古诗词,交换后先统计数目,再找出错误,进行修改。

第三,修改结束后,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数目和修改情况。

第四,展示结束后,把各组默写的诗词数量以及修改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评价依据。

由于这个活动是各小组之间的比赛,存在竞争,所以在修改其他组默写的古诗词的时候会特别认真甚至挑剔,连不规范的书写都会被挑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修改者通过修改加强了记忆,但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被挑毛病太多的组会有意见,有情绪。笔者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在总结的时候及时疏导,消除了组与组之间的不愉快。

5.活动五:古诗词朗诵

这个活动是为了缓解上一个活动带来的紧张和疲劳,是一个比较轻松同时又比较有意义的活动。朗诵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衡量学习者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准。朗读时节奏的划分是否正确,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是否合理,都是与朗读者对诗歌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是否到位有关。所以,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

各小组从自己组默写的诗词中挑选1~3首练习朗诵,注意正确划分节奏,5分钟准备时间结束后,各小组上台展示。朗诵形式不限,可以配乐、伴舞、吟唱,鼓励合理的创新。

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和热烈欢迎。学生在朗诵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配乐朗诵的,有配动作朗诵的,还有一个组的一个女生自己编曲把李白的《静夜思》唱出来的。说实话,学生的表现给了笔者大大的惊喜和感动,让笔者不知不觉更爱这群可爱的孩子了,就像他们通过这节课不知不觉更爱古诗词了一样。

二、案例分析

设计这节课是为了在学习古诗词单元之前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激发学习兴趣。从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的要素。

第一,活动一:巧妙应用网络资源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两个学生的情景模拟又激发了大家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活动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活动二: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不只在于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于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这两个比较不容易讲清楚的概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活动把学生彻底激活了。他们不由自主地主动提出要再来一题,为活动三蓄足了势。

第三,活动三:让学生尽情体验了一把成功的快乐。对于职校的学生来说,被这个活动激发起来可能不只是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有他们失去的自信。活动到了这里,学生没有疲倦或者懈怠。他们斗志昂扬,信心满满地期待着在下一个活动中一显身手。

第四,活动四适时地引入了竞争机制,把学生的情绪点燃得更高。设计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承前启后,让学生盘点一下自己过去学习过的古诗词,并且通过与同学的竞争比较,激发起他们记忆储备古诗词的自觉意愿。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14-02

1.诵读经典古诗词对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1任何一个国家,假如摒弃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去学习别的国家文化,那无疑是忘本,难免重蹈"邯郸学步"覆辙。只有本着"扬弃"的原则,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全人类都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行为准则,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发展文化的同时,还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1.2诵读经典古诗词并不意味着"复古"、"后退"。以包括经典古诗词在内的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许多文学大师,如曹雪芹、王国维等,就是小时候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1.3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经历过""、""之后,中华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国学在当今中国,却常常遭遇冷落,处于尴尬的境地,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毋庸置疑,当代人的国学底蕴已不如上辈人深厚,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再去读诸如"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经典,许多人甚至连国学经典是什么都说不清楚,更谈不上能读懂这些国学经典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有紧迫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补救。从小让孩子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提高其品质素养与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2.诵读经典古诗词会对小学生的影响

2.1有助于小学生形成"真、善、美""平等、自由、正义"等极具人文价值的观念。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不能简单理解为孝弟为仁本或克己复礼为仁,不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盲目义气,更不是形式上的繁缛礼节。我们可以整合为充满博爱精神的"仁"、基于正义原则的"义"、突出平等尊重的"礼"、坚守善良本性的"智"以及胸怀真诚之心的"信"①。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学会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修养。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2.2诵读经典古诗词有利于小学生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提高理解、想象能力。长期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古诗词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而孩子在课堂上的是否能集中注意力,能否持久维持,是决定孩子学习效率,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童年则是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利用这一宝贵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反复诵读,是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最为有效的手段。如果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程度。注意力提高了,也会相应地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如诺贝额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上初中的时候,利用两个暑假熟背《孟子》,当时诵读可谓是不求甚解,但是数年后,杨振宁不无感慨地说:"每过十年,我对《孟子》都会有新的理解。"按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

2.3诵读经典古诗词,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阅读、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人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小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古诗词,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又会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学生认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地读熟,背诵课文;与文本、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诵读经典,形成了良性循环。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意象;探寻;品鉴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物象的一种,是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情调和意蕴的具体形象,它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可以说,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的意义。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古诗教学中更加期待着能从机械、琐碎的讲解中挣脱出来,导向对古诗意象、内涵的丰满解读。笔者认为,意象的探寻及品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在文本阅读中感知意象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象征,它以凝练的语言带给读者丰富的内心体验。诗中的形象早已附着、融合、凝聚了诗人的种种情思,只不过这种情思有时染得很淡,浮得很虚,隐得很深,其间又使用了暗示、映衬等种种手法,所以一时不能见悟。因此,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即掌握了读懂古诗的钥匙和密码。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前两行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京口、瓜洲、钟山”这3个地名意象值得品味。瓜洲是诗人泊船的渡口,隔江对岸的地方是京口,距京口不远的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感知这几个地名意象,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字面义,也是进一步理解诗意、从而入情入境的前提。因为这三者传达出的空间距离,学生的意见是多元的:有的认为作者此刻离家乡很近,从诗中的“一水间”“只隔”读出来的;有的认为此刻作者离他的家乡很远,因为在交通条件十分不利的古代,一条宽阔的长江,几座大山,真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这两种观点应该说都有道理。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然而家乡却是可望而不可即,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其实,一条长江,数重大山,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远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恋,是其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古诗词教学应凭借这些直观可感的意象来窥察诗人的情思。对古诗词教学而言,“披文得意”必须以“意象”为中介。古诗词正是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显现其永恒的本色。

二、在画面想象中还原意象

古诗词语言的精练、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古诗词教学若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创意。阅读古典诗词,如果能够进行“意象还原”,进入作者写作的内容,与作者对话,“得作者之用心”,感悟作者面对的“世界”,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例如,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我让学生展开想象:(1)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句,圈画品味。(2)如果把这首诗画成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画?分别给它们命名。学生通过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品出了这是一场大雨、美雨、急雨。通过举象将凝练的文字还原成一定的意象,于是,学生的脑海中便呈现出4幅画面——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风卷天晴、水天一色。然后将诗歌中描绘的意象叠加成一个场,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进入这个共鸣共振的情绪中:一开始,“黑云翻墨”让人有点害怕;“白雨跳珠”让学生体会到这雨好有趣,好美,既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又像顽皮的小孩。这雨同样深深地吸引着苏轼,苏轼离开杭州,15年后,再次游览西湖,他情不自禁地说:不见跳珠15年!最后,西湖的水像天一样明亮、平静、湛蓝,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我们仿佛看到苏轼开怀畅饮,陶醉在这西湖的美景之中。生动具体的意象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学生走进了诗歌的美好境界,领略到了这雨带来的独特感受。

作为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意象是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踏踏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展开想象,就能触及意象;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三、在互动对话中品味意象

清末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综观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前两行寥寥数笔,将江南的春天以及它所蕴涵的无限春意,写得异常生动、传神。后两行呈现的是一位睿智的隐者,踞坐于春季的溪涧,淡泊心志,垂钓于历史的长河,一幅隽永的画面。这个垂钓的渔翁,不但是景物的有机部分,而且是景物的中心,他的存在,让春雨中的江南更有诗情画意,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因此,“青箬笠,绿蓑衣”是这首词的精妙之笔。作者通过对人物外在形象的勾勒——“青箬笠”“绿蓑衣”,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须归”。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激起思维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1)谁来猜猜渔翁为什么不必归呢?(2)青箬笠,绿蓑衣,没有细节的刻画,只是一个淡淡的背影,却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请你发挥想象,想想渔人的神情,渔人的语言,渔人的动作……(3)渔人也许在对青山绿水说——,渔人也许在对飞鸟游鱼说——,渔人还在对自己说……(4)好友颜真卿在为他书写的一块碑中有这样一句话: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看来这位烟波钓徒意不在得鱼,而在于得……

古诗词教学概念范文第8篇

一、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中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中学古诗的教学,对于中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甚至是中考中,也都将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等作为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等问题,现在有些古诗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但流于形式较多,教师更多的处于指导地位,讲授时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有些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与艺术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课前不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时采用填鸭式、注入式;古诗学习不排除分析,但是如果不注意深入浅出,把握不了“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偏离了忠实而流畅的直译,不能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就无法恰到好处。

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常常表现出对古诗的学习缺少兴趣,缺乏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对古诗的感性认识较为笼统、模糊且单一。

基于此,我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重新树立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古诗学习中找到乐趣、提升兴趣、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让古典诗词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小组合作学习与古诗词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索创新。古诗课堂注重知识获得,同时又重视体验感悟,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和体悟,这种创新的形式可以激发起的学生探究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四、小组合作学习在古诗教学中运用

我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活泼、生动,同时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一)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让古诗课活起来

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创设情境环节,我曾经预设过从古代诗歌、元曲知识入手,但是翻开学生的各类辅导资料,写的比我准备的还要全面,这样的导入对于学生来讲一定枯燥无味,我也尝试过给学生播放古曲,让学生听着低沉、哀婉的古筝曲进入学习的状态,但这似乎将学习的结果一览无余的传递给了学生,现在什么都讲究原汁原味,我认为教学也要原味,遵循人学习的本质,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到有,所以调动学生最初的积极性才是最重要的。怎么调动呢,学生见得多、听得多,但是有兴趣永远是让孩子们注意力集中的灵丹妙药。在古典诗词的课堂上,学生怎么也不会想到会冒出一个个的英文单词,我将《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借用来,刚一上课,这一首英译古诗着实让学生眼睛瞪得圆溜溜,再加上语文老师流利的朗诵,瞬间让学生们进入一探究竟的状态,他们在寻找自己认识哪些单词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好玩、有趣、新鲜,他们想知道能被英译的如此完美的元曲《天净沙秋思》还会有着这样的奥妙所在。

(二)引导独立学习,为古诗小组合作学习搭建平台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如果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始终被好的学生 “垄断”,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古典诗词的韵味是读出来的,听读、自读、互读、点评读、小组读、组合读,在这一个环节我将读的权利完全的交还给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作者、读出内容,我则穿梭在学生中间,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给予学生古诗词诵读指导,我愿意停留在最没有自信的学生面前,鼓励她大声读出自己的声音,我愿意倾听学生用简短甚至不通顺的语言说出他对某句的理解,学生们高兴读、大声读、踊跃读,点评、尝试,看着学生们情不自禁摇头晃脑的沉浸在古诗词的诵读氛围中,看着每一位学生扬起自信的脸庞,我想这足以为学生理解、品味古诗做铺垫了,把诵读古诗的美好感觉还给学生,为合作学习搭建平台。

(三)科学分组,为古诗词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