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看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研究问题,每一次教育教学改革都是基础教育的突破和发展。而对于中学物理教育教学而言,改革的重心应该放在继承传统的优势,改进不足之处和努力创新的层面上。

一、 传统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弊端

物理学科是一门极具趣味性和操作行的课程,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同学们对该科目学习的积极性,弊端分析如下:

1、 教学目的单一:教学中更侧重知识的综述而忽略了物理情形的论述和物理教学过程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习题知识的掌握,但却没法彻底帮他们理解知识点。

2、 教学方式单一:课堂上一般都是老师在讲课,学生很沉默;老师备课很认真,学生课上吸收的知识却很少。

3、学习效率较低:课堂上学生听课人数少,学习效率不高。课堂上大多数都是老师在授课,学生只负责听和写,基本不参与讨论和发言,知识的接受非常被动,甚至有时候老师讲到哪里学生都不知道。

4、技术应用不足: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学生大多当成是在看影片,对画面的关注多于知识的学习。

5、实验操作较难:很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的情况比较少,因此实验课难以达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6、复习效果较差:复习课大都采用"题海战术",注重数量却忽视了质量,效果不明显。

由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存折着这些漏洞,使得学生慢慢变成被动学习,严重缺乏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在知识面逐渐加深时,学生掌握知识点的难度越来越大,情况严重下就会导致厌学。因此,传统的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方法急需进行改革。

二、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1、改变教育思想,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要求:让学生终身学习所需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清楚知道物理知识和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较好的思维学习方式;能利用物理知识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培养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从此可见,进行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首先应该是改变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摒弃传统封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操作、多媒体教学等方式综合授课,让学生更深入掌握知识点。

2、 结合高考改革制度,确保教学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高考成绩是目前社会判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依据,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也都是根据高考的考试大纲而定。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获得高分,是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们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尽管以高考成绩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判定依据是片面的,但要是忽略了学校的高考的成绩,教育教学改革也就失去了最大的意义。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中要将高考教学制度考虑在内。

三、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1、保留传统教育教学的优势,重视"双基"要求

在传统的物理课程教育思想中,提升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水平,要求教师要进行多次授课,加强实验练习,培养出一批课程基础充分掌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清楚掌握新课标的"双基"要求,在进行课改时,不但要分析传统物理教育的思想,还要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双基"教学执行过程中,要将教师单一的授课方式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双基的教学思想。总的来讲,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应该预防形式化,在加上高考的出题都是以双基为主,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也要从这方面入手,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考得更优良的成绩,也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2、 高考制度应该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参照物

不管高中课本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怎么改变,其目的都是希望学生能在高考获得好成绩。因此,要让教育教学制度真正的改善,就要以高考制度为参照物,帮助学生从海量的题库中解脱出来,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科学实践和应用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的高考考题大多都和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相关,对学生的社会考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足以证明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该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学习。

3、 物理教育教学改革应和整个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同步

教育教学改革并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科目的改革,它应该是可以适应于任何课程的教学思想中。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时要将它和高中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同步发展。

四、 完善教育教学评定准则,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要更改传统的教育教学评定准则,制定新的完整制度,从而完善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制度,提升教师教学的主动性,让新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主动的教学行为,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评定标准中,其判断依据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而教学方式则是将老师定位为核心人员,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指导者和灌输者,因此教学评定的主体也就被定位为老师。当前,教育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模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最终目标都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更有学科素养的学生,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评定中,学生也应该是作为主体对象。

五、总结

在进行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全面对教育教学进行综合考量,包括传统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整个高中教育教学制度、高考制度等。结合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郭乐伟.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9)

[2]安忠,刘炳.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4]赵凯华.对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1)物理教学探讨2000,4(1)

[5]郭昭全,何胜红.高中物理学生实验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物理教学探讨2000,8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于资源库的定位问题,到现在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什么较为明确的说法,并且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然而没有教育教学资源库在教学中的定位,要想建设一个适合学科需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资源库,那是很困难的;另外对于企业界来说仅仅为教师的需求提供商业产品是不够的,应该使教师获得深层次的、专业上的支持。我们认为资源库建设应该从现在的商业产品层次上升到为教育教学服务层次,它不是一个教育教学素材的简单堆积,更不是一个仅仅为了经济利益而形成的具有浓厚商业性质而无教学特点的商业产品,它必须为学科教育教学服务,这才是教育教学资源库的最好定位,离开了服务,要建设科学、适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对于把教育教学资源库定位为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产品,对此费龙老师认为:“将来资源库发展的方向将是服务。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需求,资源库提供者将根据这些现实需求量身定做。”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也认为:教育技术服务是将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融合到服务之中。要达到这一点,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至少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软件产品技术边缘化,应用服务中心化;技术边缘化,教学活动中心化;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专业化“深度”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把资源库建设定位为“围绕学科教学服务而生产的教育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所建设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才不会变成形式上的东西、面子上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都需要的好助手。

2、资源库的组织和结构

现在市场上所见到各家资源库,有的虽然只具有较少的资源量,却很有用、很耐用,感觉资源容量特别大;而有的虽然具有非常大的容量,却很难找到比较适合于学科需要、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所需要的资源或者就根本没有有关学科知识点的东西,感觉上这样的资源库名存实亡。所以在资源的建设中,究竟需要多少资源量才比较适合学科教学需要,怎样的资源库才既有利于快速搜索与方便使用;同时也具有充足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因此资源库建设中资源的组织和数据库的结构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资源库建设离不开两种类型,一是按资源的存储类型进行建设;二是按学科知识点进行建设。在这两种分类中各有优缺点,若按资源的存储类型进行建设,用户使用时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些;而若按学科知识点进行建设,建设时又比较困难,所以在进行资源的组织时,应该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按学科知识点进行建设,在使用时通过学科的知识点,就能找到所需要的教案、教学要求、动画、课件、图片以及课外辅读材料等资源。在建设中还要防止两种错误偏向,既要防止为了追求数量而放弃质量问题,如在建设资源库中的图形图象素材和课件时,避免使用几兆的大图片和上百兆的Authware课件,应使用100*100以下象素点的小图片和几十K大小的Flash课件,另外在建设视频素材时候,最好使用流媒体形式的WMV或RV格式,而少使用占据大量空间却只能包含少量教学内容的AVI格式,可避免现行网络传输速度的不足和资源容量大但实际资源少的问题;同时也要防止为了质量而舍弃数量的问题,资源库建设若没有一定的数据量,是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得到较好应用的,特别是对于覆盖面比较大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若没有上百G的资源是很难充实各科领域的。另外,对于资源库所使用的数据库也要考虑,在建库时要使用开放的数据库,以供多用户访问,如MicrosoftSQLServer、Oracle等,而不能使用单用户的Execl、Access等,以免限制多用户并发访问。

3、资源库建设应具有规范性

现在市场上的资源库,总体上来说还是缺乏规范性,相互的共享与兼容也就很难做到,这样就造成了各方面的浪费,本来资源建设就是一个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大项目,由于缺少必须的规范性,各家企业、教育机构在资源库建设中都在重复着同一件事,总体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特别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各地资源库,基本上资源库建设都没有较大的起色,不只是重复性的劳动,而且不存在兼容性,属性的标注处于混乱之中,同一个标注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只要离开本地其他外地的用户很难使用同样的方法搜索到同样的资源。这些现象说明国家要尽快制订有关资源库建设的技术规范,以避免各企业、各地区在资源库的建设中采用不同的技术规范,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全国性的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统一标准正处于建设中,但国家权威部门应该在资源建设的分类和属性标注方面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比如现行资源库建设都临时性地采用国外的标准(LOM模型)或者采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以便解决现资源库建设的不兼容与混乱局面。

4、资源库建设应具有前瞻性

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现实意义,综合相关技术的发展,还要考虑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建设符合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考虑到现在XML(扩展标识语言)的发展,以及其强大的功能和优点,如不需了解数据库的结构以及它是如何建成的,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标准的方式搜索所需要的资源;其扩展性和灵活性允许它描述不同种类应用软件中的数据等。所以XML对于资源库的建设以及解决现在资源标注的混乱局面是大有帮助的;另外还应考虑ASP(ActiveServerPages服务器端动态网页)在Web开发技术中的影响,资源库的建设应朝着大容量、兼容好的基于E-IDC、E-ASP开放性模式方向发展,建设集信息资源、工具资源、服务资源等多位一体的互动型的面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好用”、“易用”、“适用”的教育资源库,以实现基于B/S模式的资源管理系统。再则还得考虑未来MPEG-7标准的影响。MPEG-7是针对媒体内容检索而提出的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MultimediaContentDescriptionInter-face),它的目标是建立一套视听特征的量化标准描述器、结构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它被称为描述方案(DS,DescriptionSchemes)。同时MPEG-7也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语言———描述定义语言(DDL,DescriptionDefinitionLanguage),可用以说明描述方案,保证其具有被广泛采用的扩展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人们可以检索和索引与MPEG-7数据相联系的视听材料,如静止图片、图形、3D模型、声音、对话、视频以及这些元素所组成的多媒体描述信息。另外MPEG-7还力求能够快速且有效地搜索出用户所需的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材料。所以MPEG-7在我们进行多媒体资源的建设中提供了巨大而有用的帮助。

5、资源库建设应具有学科性

资源库建设必须具有学科性,要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就失去了建设资源库的实际意义。在目前的资源库建设中,为了追求一个数量问题,总认为只要资源总量达到几十G或上百G就算建成了一个大型资源库了。从而造成了资源库的建设仅仅只是学科教案、试题等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没有考虑其学科知识的特点与学科教学的具体需要;另外,在资源的分类上,很多资源库也没有考虑其资源的分类是否有利于在教学和学习中使用,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建设的方便性方面去考虑,因此所建设的资源库只具有观赏性而没有实用性,虽然具有漂亮的浏览界面,却找不到实际有效的资源。所以在我们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资源的学科性质,按照各学科知识的特点来进行资源分类和建设,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点为中心,通过方便、快捷的浏览器很容易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6、资源库建设应具有建构性

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资源库的建设必须要突出这种当代双主性教学的特点,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建设中既要考虑教师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另外建构主义者(斯皮罗等人)还认为,学习分为两种: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初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而高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景中去。所以在学习初级阶段的资源建设中,要大量涉及结构良好的知识,其中包括大量通过练习和反馈而熟练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而在高级学习阶段的资源建设主要涉及大量结构不良领域的学习资源,主要是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师徒式的引导方式而进行学习的课件与其他学习资源。因此在资源的建设中既要考虑到所建设的资源是否利于学科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学习动机的帮助,通过建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辅助情景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线索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7、资源库建设应具有连续性

回顾现在的资源建设,除了具有建设的盲目性外,还具有一些避重就轻的做法,如大多集中在初中和高中的资源建设,而幼儿、小学和成人自考教育的资源却很少,高等教育的就更少。这样的资源库建设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更不利于国家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的需要,现在的资源库建设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同样要转变教育观念,所建设的资源怎样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怎样才能由于学科的发展、怎样才能有利于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们资源建设者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当代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任何的教学和辅的教学都要考虑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需要,笔者认为资源建设除考虑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外,还应考虑每一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与连续性,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进行分级分科建设。如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低,学习的主动性弱,学习的动机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夸奖和鼓励,对于这一阶段的资源建设要具有刺激性,同时又要防止儿童过度地迷恋游戏性的课件;中学部分,应培养学生为自己而学习的学习动机,其教学资源应结合学科的知识点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为目的;而大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主要的资源建设是考虑大学生自学的实际需要,而不是象小学生那样主要是一些游戏性的课件与动画。考虑到资源库建设的巨大投入和艰巨性工作,国家可以统筹规划,分地区分阶段进行建设,然后再统一进行资源的整合,建设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全国性的资源库。

8、资源库建设的重点

总的来说资源库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收集、整理和入库等大量工作,并不是资源库管理系统本身和花哨的浏览界面。现在许多大公司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有点本末倒置的做法,即在资源库管理系统方面舍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发,而在资源的整理、收集、开发方面却投入比较少,这样就造成了大多数资源库虽然具有美丽的外表,但却没有多少可用的东西。我们在进行资源建设时,要建立起比较顺畅的资源收集渠道和开发整理基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与实际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的学科资源库。

9、资源库应具有智能化的功能

资源库的智能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建设适合教师和学生需要的自动组卷、自动阅卷等功能上,即用户可按多个知识点(或章节)选择不同的年级、科目、题型、难易程度以及试题数目等自动生成套卷,并可进行限时答卷和自动判卷等功能。虽然现在大多数资源库的建设者都在说,其资源库可实现上述功能,并且还有更为优越的功能,但却有点言过其实,不要说根据需要进行自动组卷和自动判卷功能,就连多层精确搜索的功能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上述功能,是老师和学生及时检查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试题和习题进行自动组卷和自动判卷来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通过知识点的关联去寻找其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这要求资源库的建设者需要对学科知识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细致的了解以及把握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在建设中还要做大量的学科知识点关联工作;其次还应具有一个开放性的资源库管理系统。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高效课堂

“分类教学法”是不同于“分层次教学法”的一种教学方式,分类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对课件、知识点、练习等进行分类,面向全体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分层次教学主要是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能力,让学生爱上课堂,真正达到高效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分类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特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阐述:

一、分类教学在于对课件的分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的内容分引入、复习、新授、练习、总结、作业等环节。课件的引入很关键,可以通过故事形式或动画形式出现,既贴近于生活,又能大大培养学生的兴趣。复习内容是相对应的主要知识点,主要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在授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时,复习练习布置的内容主要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定义等内容,通过对比更鲜明地达到新授课的目的。新授课内容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对课件进行分类教学。如在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内容时,可通过一副三角板入手,让分类贴近于生活。在安排练习方面,分类题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和作业要有针对性,把主要内容和经典练习进行分类,让学生对一节课的主要内容留下良好的记忆。课件的分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类教学在于对知识点的分类,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知识点的分类更有利于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点的分类更形象、更直接,让学生更明白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在授七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加法内容时,将有理数加法内容进行分类,分成同时是正数,同时是负数,一正一负,互为相反数的数,和零相加的数共五类。通过分类,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授同类项这个内容时,分同类项、可以合并、和仍是单项式几种不同形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分类教学在于对练习的分类,充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节课的知识点很多,但如果重点不分,学习将会事倍功半;但如果把握了重点,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对练习的分类能有效地体现重点,提高解题能力。在授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这一章时,布置练习分填空题、计算题和求值题三类。填空题主要是填一些乘法公式和知识点,计算题主要分有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法、单项式乘单项式、单项式乘多项式、单项式除单项式、多项式除单项式等形式,具体又全面。这一章的重难点在于求值题,所以对求值题的分类至关重要,可以分为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的求值题。通过对练习的分类,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和求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

在认真备好教材的前提下认真备好学生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和布置练习等方面也要分类教学。在授九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这一节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分为直接根据文字求解析式和结合图形、一次函数的综合求解析式两种,这样做既照顾了中下层的学生,又培养了优生。通过求解析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函数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如,在教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在应用题分类时,基础和重点的分类是增长率问题;其他类型的应用题重点是利润问题和面e问题等。分类教学与分层次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面向全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分类教学与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机结合,建设幸福人生

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一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分类教学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备课是关键。在备课中备教材的重点去讲,备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去讲,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在课堂之外对题目进行分类,让学生加强训练和巩固,让学生爱上练习,真正爱上数学。只有对知识点恰当分类,才能促进课堂高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幸福感。

总之,“分类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或一种教学手段,要运用好它,既要充分备好教材,也要充分备好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对课件、知识点和练习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与分层次教学和构建高效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纪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2.张卫华.内江科技,2010.9.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56-0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要求。作为培养高科技创新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在该总要求下高质量地完成好人才培养任务,为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不可回避的课题。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致力于将社会需求的情境与学生在体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经历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进行对比,引导教学活动优质、高效的运行[1]。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为什么要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呢?在问题导向教学中,教师、学生应该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呢?

一、解决问题是授课活动的中心任务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业”通常对应处世的道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其出发点是传授者的主张或历史积淀的文化、方法与手段。“惑”则来自于学习者,是学习者内心的困惑、思索的烦恼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与学生的切身体会结合更加紧密。“解惑”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提高学习信心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问题自然是其核心[2]。问题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质量。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问题导向式教学中的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

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程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回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另外,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问题导向授课方法具有明确的方向,师生凝神聚气、形成合力、攻坚克难,在该过程中能够迅速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从问题导向授课模式的关键环节、组织实施策略和实践效果评价方面对该方法的运用模式进行分析。

二、问题导向授课模式的关键环节

1.知识点是设置问题的出发点。任何教育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均是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顺利掌握知识点是授课过程的基本任务,对课程知识点的提炼是有效完成整个授课过程的重要环节。在提炼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能够体现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二是能够体现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三是能够体现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岗位任职需求。以“雷达性能测试”课程知识点抽取为例[3],我们从雷达整机、分机、系统的知识点需求出发,抽取了该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并构成了如下页图1所示的知识点体系框图,使得教员授课要讲授的内容一清二楚,学员对要掌握的内容明白清晰。

2.教师是设置问题的主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是“学”的输入,其责任主体为教师。《论语》中的名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刻画得淋漓尽致。在问题导向授课模式中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授课知识点设置成各种目的明确、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具体问题,从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点,获得实用的技能。在《雷达性能测试技术》课程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各个知识点的融化问题,首先将要点融化在问题中,其次将实践融化在问题中,最后将总结融化在问题中,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问题的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锻炼流程。

3.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执行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的对象,是“学”的主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载体。“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在问题导向授课模式落实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躬身实践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任职需要的人才。在《雷达性能测试技术》课程实践中,围绕学生的思想参与度、行动参与度等方面,形成了围绕综合实践性课题的学生执行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4.师生互动让学习效果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教学活动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行动与行动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应该在和谐、互动充分的环境中自然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4]。《论语》中很多名句都是孔子与学生在日常交流、讨论问题时碰撞出的火花,并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不断沉淀,最终形成亘古名言,成为指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的哲理。在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方面,我们在《雷达性能测试技术》课程教学中,注重从教师、学生共同知识基础进行推动、以未来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牵引,形成以知识点为核心的良好互动氛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三、结语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合理设置教程教学环节、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针对性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设置、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教和学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在各个层次的教学实施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敏,徐劲松,等.问题导向型课程设计的实施评价[J].无线互联科技,2011,(3).

[2]胡小勇,胡晓黎,谢丹丹.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3).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教育教学管理 信息化 大数据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05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学校的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也要密切配合和参与,最后还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阶段发展状况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实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乏信息整体化的布局结构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各个学校的各个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因此就建立各种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高校按照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构造的是部门业务流程电子化建设,都不是从全局、全面、全程、全员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长期缺位。

1.2欠缺对大数据时代带来变革的足够认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发生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而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实有很多未被我们注意到的巨大金矿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

在高校内部设立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根据各个学校实际的教育规划、教学特色、办校宗旨,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学校信息化的总体方向一致,避免重复建设,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从而做到总体布局统一,但各专业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专业虽然种类繁多,但中国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师独立教学,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鲜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够在各高校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教师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视频,其他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借鉴其他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专业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2以大数据为背景推动个性化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二者的大数据技术正推动教育发生着变革。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的越来越个性化,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助学者。在逐步到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等举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2.3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网络课堂预习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在网络课堂预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网络中寻找,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了解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借助于课堂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及熟练的操作和应用,最后提出更深层的难点。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案 项目驱动教学 任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教案是教师上课必备的教具,是教师对课堂进行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更是教师钻研教材、整合知识的教学依据,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教案虽然格式规范,教师使用熟练特别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案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现今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当中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项目驱动、模块化的教学等教学形式和方法,传统教案就失去了很好的针

对性。

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本宣科。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基于学情分析下的教材处理,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整合、技能的培训、传授过程整体设计上,以及不同教学目标教学成果的呈现。

转变教师在撰写教案中不是简单的知识搬家,而应更多地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角度去考虑教案的撰写。根据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对传统教案的撰写进行了一些改革,使其更适合计算机类课程

的教学。

下面以《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为例,对新教案做一个阐述。《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教案定位为项目驱动类型。项目驱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一个项目作为载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小任务中,随着项目中各个任务的完成,达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授课教师先按照书中的知识点拟定若干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所用的学时不同。再将每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小任务,以任务带知识点进行教学。项目驱动类型教案分为九个部分:教学目标、理论知识、实践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成果、分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课堂小结、作业和教学效果总结。

教学目标与传统教案相同,也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是学生应该从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目标是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学生在本次课后应具有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与传统教案不同的地方,不是将书中的知识点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它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知识集中讲授,实践知识上机演示,并让学生独立操作,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所讲知识的印象,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和用途以及它所应用的领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与传统教案相同。

教学成果这一栏与教学目标相互呼应,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具有那些能力,培养出什么样的情感,这就是验证本次课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参考,教师从中得到的信息也是教师提高自我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依据。

分层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掌握好的同学,增加了知识点,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补充他们在课上吃不饱的情况;另一部分是学习相对较差,掌握不好的学生,加强了知识点,对他们进行习题强化,来帮助他们在课上吃不了的情况。这样既能使吃不饱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又能让吃不了的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次课的知识,确保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

所得。

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这样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授课教师应该怎样去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组织是教师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过程,当然,也包含了一些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

小结这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分为三部分:知识方面,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能力方面主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归纳出值得借鉴的做题方法和做题时普遍存在的一些欠缺;情感方面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进行总结,那些学生状态较好,那些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目的让学生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调整。

作业和教学效果总结与传统教案相同。

新型教案不仅延续了传统教案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处理教材,整合知识,进行课堂设计。通过一学年的体验,感到新型教案更能让授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人才的基本必备条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在教育部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方面提供了多项服务。作为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知识诉需求,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重大挑战包括教育内容,对于现代高校的教学来说,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充分尊重先进技术的作用,将“微课程”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际设置中,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有利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课堂的改革和发展。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在大学里教授计算机课程愈加规范化。然而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教学课程中的内容解决相关的问题。高校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分配并不是非常合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对于信息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根据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可以注意到作为一科理论性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兼备的课程,如何使教学实践发挥出最好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实践经验的丰富,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道路。

2.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课程知识大纲和知识体系的设计不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该课程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重要概念的综合性、概括性的介绍,要配合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硬件的结构与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后续研究创造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有意识地学习各自学科中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概念、技术和方法。

2.2课程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够满足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没有充满意义的教学过程设计与照顾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的实践过程,是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的。个性化的教学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地运用不完全相同的教学指导方法。为了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达到充分实现课程大纲要求的教育教学和培训的目标,伴随信息化教学指导方法的增多,高校不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如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符号水平和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这间接地导致了教育工作者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差异化现状。教学指导过程与活动的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这不是提高学生实际行动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概念,同时也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制造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与创建学习组织,也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瓶颈,以适应学生的个人学习需要。

2.3课程教学评价系统不能够保证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评价和评价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学期末的统一考试,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通常是根据考试结果来评价的。但是,考试的成绩并不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只能够查看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对课程中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不能反映在成绩上,综合成绩相近的学生在不同内容上的应用水平上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然而传统的教学体系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很容易出现平时不下功夫、学期末临时抱佛脚的问题。

2.4课程教学环境与学生的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建设数字校园或智能校园,大部分课程都在这一背景下完成了自身网络课程和网络工具的开发,然而却存在很多问题,如通用性不平等等信息能力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需求不明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网络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效益。尽快完善的课程教学支撑平台,使师生能够有效地在线或离线交流,只有这样,网络平台才能对课程教学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3.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中“微课程”模式的构建

3.1学习内容方面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微视频是管理课程、知识阅读、实践练习等方面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细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清晰地展现学生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网络平台“微课程”可以提供详细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研究,有效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2学习任务和问题方面

对于基础课中的关键知识点,我们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此外,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保证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作用,指导学生以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给每个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和提出问题,任务设计上应该紧密地联系相关知识点,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着实用性和综合性设计原则采取措施,任务设计不仅要确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来满足较高水平的学生,这样以来,可以整体地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

3.3学习活动方面

在学习过程中,“微课程”的教学方法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教师可以在基础课上制作出具有关键知识点和典型练习的微视频,并对每一步进行准确的讲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循序渐进地学习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过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问题相关的情境,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然后解决问题。老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可以互相评价,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4综合评价方面

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多层次、简单多样的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锻炼相关知识点,捕捉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反思总结等合作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内化,以报告或任务的形式呈现课堂外的学习和思考。教师根据个人叙述、学习报告的综合表现来评价学生课程的最终评价结果,在考试系统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联合小组评价,完成考试。

4.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关于“微课程”的应用

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00-01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故我们首先要做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下面是我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初浅看法,供同行商榷。

1.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大体分理论课和上机课两种形式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80-90%之间,因为计算机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计算机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无措,上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切记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特别大的。我们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要把学生禁锢起来,而是要让学生愉快、轻松起来。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最多1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等他们理解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就分为了几个小模块,学生们都能很轻松记下来,最后达到熟练掌握。再一个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学生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让给学生去操作实践,这样,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就会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有效地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2.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巧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这样能唤起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非常高。

3.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正所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要比听、看有效得多。但由于校情所决定,每班学生人数都比较多,而计算机又只有那么30台,每台计算机起码两人一起用,所以,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提高,让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例如,在讲解Word2003复制粘贴后,练习时,我让学生们共同操作,共同来探讨,把讨论的结果由一名学生举手回答,从而调动了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上机时,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老师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解答、引导、就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比如学生上机时经常遇到机器不响应操作的问题,我们所说的"死机",我及时发现后,告诉学生这是由于执行任务过于复杂而造成的,并告诉学生解决的方法是用结束任务命令,即同时按下Ctrl+Alt+Del三键,然后结束某一项任务。以后学生又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能自己解决。

4.在新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总是有少部分学生对一些学习内容兴趣不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