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媒体艺术发展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6-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领域产业发展迅速,作为信息传播主流行业的媒体也不例外,其发展研究成果显著。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字信息、网络信息、媒体信息等,都充斥着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
(一)新媒体艺术理论概述
媒体也被称作信息传播媒介,是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媒体行业,对媒体艺术的理解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新媒体艺术包括一切反映在信息传播工具上的创造价值,如书籍编撰、报刊发行、广播电视节目、互联网技术等,这些依附在信息传播工具上的软件,都可以被称作是新媒体艺术;从狭义上讲,新媒体艺术是记录、储存信息的资料,如书写文字的纸张、记录影像资料的录影带、播放电视节目的电视、传播网络信息的互联网等。
(二)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
通过上文对新媒体艺术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可知,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三个:(1)艺术要素,随着电视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数字节目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其直观性和观赏性是增加其关注度的主要原因,而数字节目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性的东西都被视为研究对象;(2)负载要素。新媒体技术研发和创办的一系列艺术类节目,其表达的艺术元素和艺术结构丰富且独特,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3)技术要素。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先进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媒体行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还增强了其媒体作品的艺术性,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体,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和审美感觉厚重,观众可以通过视觉感受,体验和思考媒体艺术带来的享受。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当前新媒体艺术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新媒体艺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深化媒体艺术与媒体技术应用载体的和谐关系,阐释媒体艺术特征和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保证新媒体艺术朝正确、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
(一)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本质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字媒体。数字信息与传统媒体信息相比较,其信息结构的虚拟性成分很多,通过网络和媒体的艺术加工,信息在交互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复制现象,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媒体艺术的创造理论。但是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途径的拓展,人们关注信息的重点已由信息的内容,转变为信息的艺术表现力。从这一点分析,新媒体艺术的本质表现在信息与观众之间的心灵交流。
(二)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
艺术是人类参加社会活动时根据心理活动变化而产生的,所以不同新媒体艺术载体和传播途径表现出的艺术价值不同。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作品的价值体现在与自身心灵的共鸣上,而观赏者在观赏作品时,作品的艺术价值则体现在作品表面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对新媒体艺术发展史进行研究的控制,我们发现媒体艺术的传播机制和意向的负载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非常密切,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对文艺社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还会影响媒体艺术作品自身的审美品性和特征。
三、新媒体艺术研究方法
(一)整合方法
不同研究方法的研究效果不同,所以在审视新媒体艺术特征内容时,应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从宏观角度看,媒体艺术是借助于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平台而发展起来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种艺术作品的研究不仅要考虑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审美价值,还应着重考虑其技术与智慧结合过程中的思想升华。通过内在整合,外在相加的方式,可以还原新媒体艺术现象的多重属性。
(二)比较方法
每个人的艺术的审美指标各不相同,所以在新媒体艺术创作和发展过程中,同种新媒体艺术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人们根据对媒体艺术理性和感性的衡量之后,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当前艺术批评和艺术赞赏之间存在的是一种隔膜状态,研究人员应客观地、科学的比较不同种审美指标对媒体艺术产生的不同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其分析结果会更趋于理性化。
四、结论
新媒体艺术是我国媒体行业跨时展的标志,这样不仅融合了我国古典民族文化因素,还引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以创新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精神魅力。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理论内容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可知,在研究新媒体艺术内容对应全面考虑必然要参与到这个过程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整合与比较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许鹏.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01).
[2]王东辉.道是无情却有情――论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历史演进兼析对新媒体艺术的技术误读[J].艺术学界,2013,(05).
[3]肖楠.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理论课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关键词:敦煌艺术;色元;曼荼罗壁画;数字媒体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60-01
一、敦煌壁画简介
敦煌是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在最西端以南边有南山为于祁连山,以北边有北山为于马鬃山,而敦煌莫高窟就在敦煌县城里为千佛洞。壁画、建筑和雕塑是敦煌艺术主要组成部分,禅窟的覆斗式和中心柱方形佛殿式是敦煌洞窟的形式表现特点。敦煌文化凝聚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印度、中西亚的文化,为敦煌艺术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敦煌石窟形式种类繁多、规模宏大风格各异、技术精湛巧夺天工。
二、敦煌壁画的材料概况和特色
在现今敦煌壁画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敦煌壁画共有552个石窟包括西千佛洞、莫高窟、安西榆林洞窟等,敦煌壁画在艺术领域中塑造的形态美和图象形式美都表达了人类情感思想,如同所有艺术皆源于现实社会生活背景。任何艺术形态都与它的时代特色,敦煌壁画艺术效果所用的工具和材料,来研究敦煌石窟曼荼罗壁画所采用的颜料。
敦煌壁画材料中的色彩颜料显示在人物肤色、服饰、妆饰、佩饰等微差不同是由于各时代审美观、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出现,敦煌壁画中所用的色彩颜料归纳有以下几种:(1)无机颜料有:白色无机颜料(白T、高岭土、石膏、),红色无机颜料(红土、牛砂、银朱、铅丹、),黄色无机颜料(黄土、石黄),青色无机颜料(石青、青金石),绿色无机颜料(石绿、铜绿),黑色无机颜料(黑石脂);(2)有机颜料:红色有机颜料(胭脂、红花、洋西),黄色有机颜料(藤黄、橘黄、黄藻),青色有机颜料(蓝),绿色有机颜料(杨梅),黑色有机颜料(墨、百草露、通草灰);(3)人工合成颜料;(4)土制颜料;(5)非颜料,作用是为了提高颜料的光泽和色度而被作补助剂使用,主要用于配色(滑石、云母)。矿物颜料绘制在敦煌壁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耐久性强、色泽优美、不易变色、色彩明确、发光型好、强覆盖力等。
壁画色彩感的特色:西北魏以白粉铺地,用流畅的线条和色调,吸收传统形式并加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色感主显浓郁厚重;北周皆以白璧为底,主要的艺术风格和形象是汉族传统绘画极少还存有一点西域绘画,从壁画人物的肤色可见做了立体的晕染得出,色感主显清新淡雅;隋唐色感主显精致鲜艳、富丽华贵、健康、活泼、清新、富于朝气的精神面貌,题材十分丰富如:经变故事画、净土变相、佛、菩萨等像、供养人;在西夏、五代及宋代时期的绘画体系中的主体色调为温和、鲜美、明亮使得绘面生动,元代时期的绘画作品色调为淡雅、清冷显画面效果超凡托熟的美感。
通过对敦煌曼荼罗等壁画所采用的颜料的研究、分析和探索,推测出各个时期所运用的颜料特性、效果、其变迁过程,从而促进了调色方法运用和色体造型的发展。
三、壁画色元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敦煌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色元在唐代时期绘画艺术发展达到了鼎盛,在现今保留的古代壁画对现代绘画艺术影响值得学习和研究,曼荼罗绘画实践的视角去考察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中的色元理念与绘画技法。敦煌壁画使得我们感受到色彩元素在古老东方特有的诗情画意与审美动人美景。由于色元素中的化学分子变化造成古代曼荼罗壁画颜色也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对现代绘画艺术起来一定视觉感受的效果影响,通过观察分析敦煌中曼荼罗壁画,色元风格对敦煌壁画分析时期的演变很有代表特色艺术作品,探寻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中对精微真实、造型特色、艺术形式的审美理解。
壁画色元素艺术形态美来源于人类社会背景、文化心理、现实生活环境,敦煌壁画艺术色元表现形式受人类生活环境和时代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出现多姿多彩的绘画壁画形态美。绘画壁画的色元艺术形态美题材源于文化心理生活环境,壁画艺术美都有独特的标志性特色,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绘画形式和不同画家形成不同风格也受客观自然、社会影响,有人精神心理感知的状态,也影响人类创造的不同时期的独特壁画美。
壁画色元艺术都有它民族传统,壁画以艺术语言、风格形态、使我们更能了解色元素的艺术美感。艺术的造型、题材运用、风格表现、艺术语言、表现技巧和线条色元的运用对塑造壁画石窟曼荼罗图像研究起了一定作用。对于色元的运用来强调寺院的庄严性而被塑造得更加温和和有气度,具有威严感、立体感并充满慈祥形象。壁画色元是敦煌壁画石窟艺术表现的元素之一,它的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方面,还体现在社会文化的进步,融入各阶层各文化的体系中。敦煌莫高窟大量精美的壁画,无数形象生动的彩绘雕像,极其最贵的佛经、文书等珍贵历史文献对现代人类留下历史文化最贵遗产宝库,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传统的壁画中的价值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以数字方式复制的传统艺术内容而狭义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基础,数字媒体艺术在承载、传播、创意艺术形式和内容上显出全新的艺术领域。通过数字媒体可以承载传播敦煌石窟中曼荼罗图像,并更好观察出图像尊像的身色元、冠饰、结印、服饰、位置、持物等。全新的艺术信息数字化存储和传播运动将会引起连锁反应,艺术就会通过数字化的新媒体平台给人们传递信息资源、文艺生态、思想情感。从数字新媒体中人们就可以更方便观察到敦煌曼荼罗壁画图像中总体画面的造型、色彩、气质、姿态、法度等的艺术感,也可以体会到艺术在历史情境中具有多元、雍容、强大、宽容的作用,壁画并创造了经典也影响了艺术文化。数字媒体对敦煌壁画史材收集和传播对研究考古学、古代科技及其他方面都相当具有价值。
敦煌莫高窟壁画早欧洲文艺复兴近1000年,敦煌石窟里的曼荼罗壁画艺术文化的传承。21世纪数字新媒体信息新时代的到来,可投射到敦煌曼荼罗壁画,试图从敦煌壁画人物画的经典图像着手,敦煌曼荼罗壁画是中国代表性壁画体系的精髓,数字媒体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传播也是引起世界关注的敦煌学。敦煌曼荼罗壁画为我们展示了是时代精神面貌、社会文化风貌、生活环境、经艺术风格。
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出现了壁画坛城式的金刚界曼荼罗,天王堂中曼荼罗和菩萨其相关图像,数字媒体系统的收集整理敦煌壁画图像分析来梳理历史文化演剧发展史,现在的数字媒体艺术通过360度移动视角记入了第5窟的东千佛洞第四幅金刚界曼荼罗、第3窟北壁和窟顶有四幅即榆林窟和第2窟窟顶东千佛洞。第3窟北壁仅榆林窟为比较完整的三十七尊金刚界大曼荼罗,其它的三幅显现简略的形式。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庞大影像记入艺术形态其进行梳理,并将其运用在新媒体体系中使大部分人可以随时随地观赏研究和吸收传播敦煌壁画的历史文化精髓渊源。
五、结语
敦煌莫高窟为我国美术史、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壁画色元运用起到不可缺少的源泉,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科技技术和信息多媒体的发展运用,促进了数字化媒体艺术和信息化网络资源时代的到来,且现代人们可尝试研究敦煌壁画艺术中载入高科技技术设备360视度记入壁画图像,希望在未来用imak3D数字媒体显现艺术美。数字媒体的视频、文字、图像、视音频等传播视觉效果,给人类吸取世界各地知识带来便捷,也为我国近年在敦煌壁画中运用新型的信息高科技技术数字媒体对研究时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意义,科学的数字媒体艺术对敦煌石窟中曼荼罗图像研究中起到了一定真实性和传播性,也给现代人们记录我国古代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形象图样留下了宝贵资料和信息,由此可见传统壁画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将引领时代的新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黄骏.唐代敦煌壁画人物风格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7.
[2]徐勇.敦煌壁画的材料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3]潘汶汛.唐及唐以前敦煌壁画设色研究及其在现代绘画的影响[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关键词]科技的发展;艺术的进步;相互融合;关系密切
中图分类号:TV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114-01
引言
现如今,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对生活乃至艺术在内的多方面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日趋强大。科技在发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艺术自然也囊括其中。影响变化总是双方的,互为的。因此,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当代的一种必然趋势。
一、哲学中的“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其主要的学说是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从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人和人的问题,企图以现在科学技术改造人和社会。艺术中的科学主义是在19世纪后期酝酿,并在20世纪初期发展成形的。与科学主义的“客观”相对的“主观”的人文主义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是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同时也是西方艺术史的第二个辉煌时代。相对于中世纪神学艺术推崇精神、压抑感性,文艺复兴艺术肯定感性、推崇科学,并在此前提下创造了可与古希腊艺术比美的成就。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不像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那样尖锐的对立着。科学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概念是指科学知识体系,即通过人们理性的认识活动,得出的经过社会实践检验过的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在这一点上,科学与真理几乎是同义词。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在今天认为是真理的那种认识,都有可能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所修正。所以,在科学的殿堂中,知识是经常变动的。在科学史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F象:今天被实践证明是真理的那些知识,被人们请进了科学的殿堂,明天被新的实践发现其有错误的方面,而部分的或整体的又被请出科学的殿堂。广义的科学除了包括科学知识体系外,还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活动。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敢于怀疑一切,勇于创新的态度。科学是追求真理,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
艺术中的科学主义主张艺术创作要以客观原则和数理抽象为主导,将艺术创作转化为科学性的艺术实验。在西方艺术发展中,艺术的伟大成就,无疑是与艺术家在艺术探索中自觉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
二、当代艺术中的科学
(一)当代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
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材料运用,技术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已越来越丰富。用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来形容并不为过。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其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激发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的渴望。因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喜爱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们通过释放自己的情感创造出属于自己并区别于他人的作品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如果从精神层面解读艺术的话,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可以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表现艺术可以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是现实的模仿活动。还可以从活动结果的层面去表现艺术,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基于上述提到的三点,艺术家们通过对自身的认识,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思想。正因为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生活的改变又提高了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所以审美需求的多样性最终促成艺术的多元化。
(二)现今科技的迅猛发展态势
科技,对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科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每个角落让我们再熟悉不过 了。但又有谁能预测未来的科技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一想到这就让人觉得好陌生。电子产品,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高端科技产品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交流更加迅捷。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拉近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鲜事物的途径和手段。
人们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也作出了回应:那就是接受。人们接受科技为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并且运用智慧把科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探索更多的领域已变为可能。
(三)当代艺术与科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艺术的创造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技创新一样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艺术的方式,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了艺术表现力。科技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能极大地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科学普及提供了更多精彩的表现作品。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前沿科技对于大众而言也越趋生涩。而利用当代科技创造的艺术作品恰好是最能体现当代现科技魅力的载体。如今,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艺术(new media art)让人目不暇接。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极广,它可以包含人工智能;也可以运用电子机械艺术,数据库美学、映射等数据形成可视化呈现;装置艺术、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游戏和超媒体下的叙事、手机和区域性媒介、社交网络以及虚拟世界等等,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探索的范畴。就虚拟现实技术而言,近年来技术日趋成熟,随着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大众使用反馈对其服务的不断完善,虚拟现实的体验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空间维度。在自构建的虚拟空间内进行AI交互,对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当代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引起的新媒体艺术方兴未艾。未来,这种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新艺术形式也会以推陈出新的方式层出不穷。无疑,这是人类在迈向更美好明天航程中所掀起的又一波美丽的涟漪。
参考文献
[1] 当代科技艺术(科学出版社2007).
一座座建筑组成了城市外部环境空间,形成了每座城市独有的味道。但是,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建筑的固定性已经无法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诱发美的念想。
由于投影艺术能够将建筑在最短的时间,最节约成本的情况下,不仅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换装”,而且还能让建筑跳动起来。因此,建筑投影快速的应用在城市建筑当中。什么样的设计是美的?这个问题一直是设计美学所追寻的,建筑投影应用在城市建筑中必将会引起人们的审美活动。因此,本文通过浅析新媒体建筑投影在城市外部环境中的应用,从而引发其设计美学价值的探讨。
一、以部分建筑投影为例浅析建筑投影艺术对城市外部环境影响的现状
(一)2013武汉江汉关元宵3D裸眼光影秀
2013武汉元宵3D裸眼光影秀覆盖了江汉关、好百年饭店、长江航务管理局、汉庭快捷酒店四栋建筑,武汉近代标志性建筑-江汉关大楼作为主秀场,让承载着武汉历史文化变迁的建筑,结合现代创新技术,演绎了一场“城市文化史诗”。
(二)2014上海外滩跨年4D灯光秀
2014年1月1日,上海为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在举世闻名的海关钟楼和浦发银行大楼外立面,呈现了近10分钟的灯光投影秀。建筑外立面呈现出造型逼真、彩色丰富、音响震撼的立体有声画面。同时,在跨年当晚被美联社、路透社、CNN等国际知名媒体转播报道,中国迎新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站上世界舞台。
在新媒体时代下,投影艺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城市建筑展示的过程中,赋予了城市建筑新的美学形态。
二、建筑投影艺术在设计美学中的价值体现
建筑作为城市外部环境中的一部分,建筑投影艺术不仅改变了城市建筑的形态,而且丰富了城市外部环境的形式语言,建筑投影艺术是一项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的艺术创造活动,具有形式美、技术美和功能美的审美特征。
(一)形式美
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形式的审美。“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①建筑在传统观念里是以其功能为导向性。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创造理念和审美意识发生了转变。对于定义建筑的美也发生了改变,建筑除了应有的功能属性外,也被赋予了美的展示属性。新媒体投影艺术应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各元素进行拼贴、排列、粘贴组合,以图片或影像为展示内容投射在建筑的外立面,改变了建筑的传统外在形态,人们可以在这种新的展示形式中获得视听一体的审美体验。同时,新媒体的互动性融入到建筑美的表达中,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体,它开始和人们进行互动表演,在互动的氛围中,人们更加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到建筑艺术的魅力所在。
正是数字投影艺术给建筑赋予了新的形式美,把以功能为导向的建筑转化为多彩绚烂的展示交互空间,城市外部环境才会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二)技术美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劳动的创造过程是美的,那么,技术也是美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应用到生活中方方面面。数字投影技术被应用在建筑的表现中。一方面,建筑投影技术将建筑外立面作为投影幕布,在具有结构化特征的建筑外立面中寻找结合点,进行三维空间营造,通过光影的变化、虚实的层次营造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另一方面,投影技术的三维模型建模还原了建筑的形态,通过对三维模型中体块的操作控制,投射到建筑上的图像动了起来,似乎在跳舞。变换的画面,充满韵律的节奏,让冷冰冰的建筑换发生机。最后,声光电技术的配合,建筑充满了语言特征,它就像是一名城市形象的代言人,与人们进行互动交流。
(三)功能美
在传播学里,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建筑物作为城市形象的名片,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建筑物就是媒介。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说过“媒介即信息”。②建筑利用投影艺术进行信息的传播,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使传播的信息艺术化、别样化、大众化。同时,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固定性和历史性的属性特征,在新媒体艺术时代下,在不改变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运用投影艺术将固定建筑进行视觉上的转变,赋予了建筑新的活力。2015年12月31日新加坡为了表达在喜庆的氛围中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在标志性景观狮身鱼尾像和著名的浮尔顿酒店上通过投影艺术描绘了新加坡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和成长。展现城市的多元文化、多元组成的国家特点。
三、建筑投影艺术对设计美学推动意义
建筑投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不仅具有设计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推动了设计美学的发展,具体有三点:(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因此,人的审美活动也是源于美学的设计美学的研究范畴。在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的审美形态也随之发生转变,建筑投影艺术通过对建筑外立面的再塑造,满足了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建筑投影艺术拓展了设计美学的研究范畴;(2)建筑投影艺术将我们的目光投向了欣赏建筑美的审美活动中,引导了人们的审美活动,同时,也引导了设计美学的研究方向;(3)在信息媒体时代下,建筑通过投影艺术也作为城市信息的媒介载体,建筑设计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形态之一,也是人类最伟大的设计形态之一。从美学上关注建筑设计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现代设计中许多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因此,建筑投影艺术增添了设计美学的研究交叉性。
四、结语
在新媒体艺术的影响下,投影艺术为建筑的美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同时,建筑也成为了固定的信息媒介。美学以人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建筑投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为城市的外部环境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活动,因此,建筑投影对建筑外立面的介入更能引起设计美学的研究价值。
注释:
“新媒体”是在内容与形式上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媒介形式,具有历史性变革的性质。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媒体,随着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也随之而动,相生相长,动画艺术也以全新的技术与展现形式出现在互联网、网络电视、及移动通讯等媒体上,它为动画艺术打开了权威的门户,提供了无限的拓展空间。
2动画艺术的发展史
追溯我国的动画领域的发展,传统的动画是一种手绘动画,通过皮影等媒体放映形式展现。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手绘动画达到鼎盛时期,之后,优秀的动画家从新的视角,对手绘动画的语言、动画原理、有关媒体等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提出用多元化的、发展的眼光,融合的视角去看待手绘动画和媒体传播,于是,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主的三维动画充斥着动画市场,冲击着传统的手工绘画,渐渐地手工绘画转换传播行为在历史舞台上不再担任主角的角色,走到了时展的十字路口,生存的空间被新媒体的传播空间所占领。新媒体以其综合性强、快捷自由、审美趣味及影像美学的特点,连接信息传播渠道,用影像、文字、音乐等手段将现实与虚拟空间结合,并以手机、网络等新兴载体,推动动画艺术的创作应用,将动画的内涵及外延得到了丰富拓展。
3我国新媒体动画艺术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动画产业受之无愧。电脑技术、网络和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的强大功能,对动画行业的制作设计技术有明显的帮助,制作成本降低,制作时间也得以减少。在传播方式上,也更具有普及性、广泛性。我国的传统动画产业,以手工绘画为主,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手段不够成熟,闭门造车现象比较普遍,创新思维欠缺,对动画艺术发挥的探讨比较零碎,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传播途径也不够灵活,固步自封的营销模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动画艺术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诸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在特色动画创作与商业运作模式上,都有较大的距离。
4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定位与设计定位
随着新媒体动画的发展,动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手法,在新媒体时代独领。动画制作的多元文化,使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技术特性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构成了设计艺术潮流的典范。
4.1从内容上的动画艺术定位
新媒体动漫,题材涵盖宽,内容广泛,风格各异,利用系列动画短片、漫画、手机及数字电视等技术,普及动画艺术,为动画设计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据统计,我国网民超过四亿之多,移动电话用户是家庭必备,QQ注册用户5.7亿,我国的动画艺术特征起源于传统的美学艺术,并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地改变动画的内容。在情节写意、动作写意、形象写意、主题写意上推陈出新,创建观念全新的动画产业,激活了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创新与科技的融合,使动画业蓬勃地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是新媒体时代要求的最显著的特征。比如:电影《阿凡达》,采用大胆地超现实的想象情节,选用了动画特技制作效果,立体空间运动感的动画片,将有价值部分的娱乐效果充分地最大化,一举刷新了全球影史票房纪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2从形式上的动画艺术定位
动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样式,在艺术殿堂中占一席之地,伴随着电影的诞生、发展,动画艺术也逐步地成长壮大,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品味及表现风格,达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整合。它的表现形式的升华,无不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发明创造。当今的计算机科技的突飞猛进,电视、电影、网络等多元化传播方式,使动画艺术的表现力与影响力达到了巅峰,为动画产业提供了巨大的表现空间和发展空间,对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的程度不断的加深。比如建筑虚拟、医学试验、军事、娱乐等诸多领域都有应用。还有二维、三维动画等制作广告,电视、电影中的爆炸、烟雾等特效制作,撞车、变形等特技,都给了观众空间的视觉效果。
4.3从传播方式上的动画艺术定位
动画艺术是人们用来寻求精神解脱,感情的直抒宣泄手段,将现实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将不动的事物模拟化,经过特殊处理,制作与放映出来,变成活灵活现的影像,赋予它们生命的迹象,诉说着人们平日想不到也看不到的存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交互性,成功地改变了受众群体的被动接收状态,与动画艺术中的模拟世界交流互动。例如:网络游戏《魔兽争霸》,就是非常著名的即时战略游戏,包含了战略游戏所必备的要素:采集资源、建设基地和指挥战斗,人们可以在游戏中自由施放,深受游戏玩家的喜爱。
4.4从受众群体上的动画艺术定位
随着动画艺术进入新媒体时代,应用人群不断扩大。受众人群不仅仅是广大儿童、青少年,成人也被带入其中。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出不同的动画艺术,满足不同阶段的受众群体的成长阶段及发展心理需求,共同养成良好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例如:动画片《巧虎》就成为了陪伴孩子们的好伙伴。在设计动画艺术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年龄阶段、认知程度的深浅,设计了不同的游戏项目,并采用了独特的“连动学习+多元游戏”模式,通过不同的媒介、平面、立体等多元化方式传输教导内容,鼓励孩子家长积极地参与,挑战新的课题,设计出融合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交流元素,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发自内心的满足感,积极地、独立地面对前面的挑战,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游玩中茁壮成长。
4.5彰显动画艺术的娱乐化,实现动画衍生物的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既能使人们从地位、工作等紧张因素中解脱出来,又能忙中偷闲地放松身心,找到开心的娱乐,缓解人与人之间冷漠无视的焦虑,使身心得到和轻松。比如当下盛行的QQ偷菜游戏,只要有QQ号,就可以参与,简单易操作。QQ图标进入了服装及玩具的LOGO素材,不论是从孩子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奥特曼,还是到迪斯尼主题公园,都已成为衍生产品的重要设计素材,体现出动画艺术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5结束语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天津师范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学院地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毗邻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坐落于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内,依托母体校的优质资源,主要管理干部由天津师范大学委派、推荐;各系负责人由天津师范大学相关院系负责人或有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的高校专家、教授担任;现任师资队伍中有近300名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占51%;在校生可以享受天津师范大学的图书资料、生活设施、体育设施、后勤服务等。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母体校天津师范大学实施教师教育战略思想,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现设有文学、新闻与传播、理学、外语、法学、经济、管理、教育、艺术设计、表演等10个系、29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在校学生7500余人。
学院实行开放办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多名外籍教师讲学、任教,与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新西兰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3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办学的国际性、开放性。 来源:高考gxedUW.com
学院招生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学生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颁发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专业报考办法
1.报考条件:凡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条件,参加2015年普通高考的考生均可报考。具体招生专业及计划见“附表一”。
2. 报考办法:
①凡有省统考或联考的专业:根据教育部及各省相关规定,我院使用省统考或联考成绩,考生须取得省统考或联考专业合格证。其中摄影专业除部分省规定必须使用摄影摄像摄制类统考或联考成绩外,均使用美术类统考或联考成绩,对于内蒙古考生,摄影专业使用美术类统考合格成绩;声乐表演方向使用各省音乐表演类声乐(演唱)统考或联考成绩,现代音乐表演方向使用各省音乐表演类器乐(演奏)统考或联考成绩。
②凡没有省统考或联考的专业:我院使用校考成绩,考生须取得校考合格证。具体情况为:
A.河北省的考生须取得省内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江苏省的考生须报考并参加省内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我院单独划定专业合格分数线。见“附表二”;
B.对于山东省的考生,摄影专业使用美术类统考合格证,其他专业根据山东省的有关招生政策规定,不得参加我院在天津考点组织的考试,但我院承认该省考生所取得的全国任意一所本科院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合格证须经省招办备案);
C.按照省内政策,凡欲报考我院的安徽省、广东省、江西省、上海市、陕西省、黑龙江省的校考专业考生,必须来我院天津考点参加专业测试,取得我院专业合格证;
D.除上述A、B、C条款中涉及的省份之外,其余各省考生(含天津市生源)须取得全国任意一所本科院校(含我院)与我院对应的专业合格证(合格证须经省招办备案);
E.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在天津考点的考试安排见“附表三”。
③特别提示:戏剧影视文学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合格证可互用;报考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专业须符合我院招生类型(钢琴、倍大提琴、单簧管、小号、长号、打击乐、吉他、电贝斯、萨克斯管)。
附表一:招生专业及计划
系别 专业(方向) 招生计划 学费 艺术设计系 视觉传达设计 50 21000元/年/人 环境设计 75 数字媒体艺术 25 摄影 30 表演系 表演 40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 30 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 20 舞蹈学 30 广播电视编导 75 新闻与传播系 播音与主持艺术 150 文学系 戏剧影视文学 75 合计 600 注意事项:1.以上招生专业(方向)均为本科层次,学制四年。学费执行天津市物价局批准的独立学院收费标准。2.环境设计专业中包含展示设计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包含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采编、公关礼仪主持三个专业方向;舞蹈学包含舞蹈教育、舞蹈编导两个专业方向,不含国标舞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包含专题片编导和电视编辑两个专业方向。入学后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按学生意愿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3.声乐表演方向招收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现代音乐表演方向招收钢琴、倍大提琴、单簧管、小号、长号、打击乐、吉他、电贝斯、萨克斯管。4.摄影专业在学期间需自备器材,建议使用单反相机。学院会适当提供大中画幅相机、摄像机等专业器材。5.请考生在报考前详细了解所在省市本年度艺术类专业招 生相关规定,避免出现因违反规定成绩无效的情况。附表二:与河北省、江苏省指定高校的对应专业
考生范围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专业 本省内指定高校 指定高校与我院对应的专业 报考办法 备注 河北省生源 播音与主持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须报考并参加指定院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取得合格证,即视为取得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专业合格证。 凡相同专业涉及到省内两所指定高校,考生选择一所即可。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河北传媒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戏剧影视文学 广播电视编导 表演 表演 江苏省生源 播音与主持艺术 南京师范大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须报考并参加指定院校与我院对应专业的测试,我院单独划定专业合格分数线。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 舞蹈学 舞蹈学 表演 南京艺术学院 表演
附表三 :在天津考点的考试安排
专业(方向) 考试内容及分值 网报时间(网址) 现场确认(报名)时间(地点) 考试时间(地点) 戏剧影视文学 时间为120分钟(不含影片播放时间)总分为200分1.文艺、影视常识(10%)2.论述(25%)3.命题故事创作(30%)4.影视作品分析(35%) 2015年2月1日—3月12日(招生信息网:jgxyzs.com) 2015年3月13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2015年3月14日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现场抽题:稿件朗读、即兴评述1.新闻播报(30%)2.文学作品朗诵(20%)3.话题评述(40%)4.综合素质(10%) 声乐表演 1.演唱歌曲两首(曲目自选,除通俗唱法外不得使用伴奏带,5分钟)2.资格测试 现代音乐表演 1.演奏乐曲两首(曲目自选,乐器自备,5分钟)2.资格测试 表演 1.表演:集体即兴命题小品表演(每组3分钟,60%)2.台词:朗诵(作品自备,每人1分钟,20%)3.声乐:演唱(唱法不限,曲目自选,每人1分钟,10%)4.形体:集体即兴动作表现(主考命题,每组2分钟,10%)(每5人一组,每组考核时间不超过18分钟) 舞蹈学 1.基本功(20%)2.技能技巧(20%)3.即兴表现(10%)4.舞蹈作品(50%)(每8人一组,每组考核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注意事项:1.报名方式:网上报名,现场确认。(须于规定时间登录招生信息网:jgxyzs.com,完成报名并打印报名表,粘贴照片,在规定时间办理交费、确认手续,参加考试。)2.报名考试费:150元/人/专业(方向)。3.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考试采用一套试卷,考生可兼报两个专业,只收取一个专业报名考试费。4.报名确认、考试地点为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5.考试时,请务必持本人身份证和准考证入场。6.声乐表演和现代音乐表演的资格测试:乐理(笔试),听写(笔试),视唱,每科分值100分。资格测试成绩达合格线者,方可按专业考试成绩排队,否则视为专业考试不合格。笔试科目考试中途考生不得退场。所有演唱(奏)曲目均须背谱。钢伴由学院统一安排。7.舞蹈基本功考核时考生应着体操衣及舞袜,舞蹈作品考核时考生应着舞台表演服装。舞蹈作品需自备MP3格式伴奏音乐,乐曲在第一首。8.考试时,考官有权指令考生表演作品的全部或片段。录取原则:
凡报考我院的考生须专业课成绩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划定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采取以下录取方式:
1.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志愿优先,按照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外语单科成绩做参考。
2.数字媒体艺术、摄影、表演、音乐表演(声乐表演)、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舞蹈学:专业志愿优先,按照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外语单科成绩做参考。
3.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志愿优先,外语单科成绩达到我院控制分数线(根据生源情况划定),按照文化成绩从高到低排名录取。
注:对于投档和录取有特殊规定的省份,执行省内规定。
复查:
新生入学后,我院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全面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我院视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艺术类专业概况
2015年我院艺术类招生专业及方向共有11个: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音乐表演(声乐表演)、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舞蹈学。
学院建有形体房、排练厅、琴房、画室、播音室、演播室、摄影室、广播电视制作室、录音棚、非线性编辑机房等专业实验室,拥有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平面设计等的先进设备,为教学实践搭建了良好平台。
学院与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影制片厂、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教育报社、天津电视少儿艺术培训中心、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天津歌舞剧院等多家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艺术类专业及方向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艺术设计系学生参加“金驹奖”世界大学生摄影展、2014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中国微信摄影大赛、2014年(第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决赛、全国美育成果展、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各级各类大赛,获奖50余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参加“我的中国梦”天津市高校公益广告设计大赛,获市级奖项3项;撰写的作品入围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首届“中影杯”天津大学生微电影节编剧奖;多部作品被天津电视台、天津电影制片厂等单位采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拍摄的微电影作品入围第二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五届原创影片大赛;微电影《余光》晋级全国第三届彩虹行动微电影大赛决赛,天津市仅两部作品晋级决赛;曾获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二等奖;赴泰国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受到总理英拉接见。表演系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成功举办毕业生音乐会、毕业大戏等数十场教学演出;学生参加各种比赛演出共获奖168项,其中全国性比赛获奖32项,天津市级比赛获奖134项;2010年代表津沽学院赴泰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演出得到当地好评;2011年代表津沽学院参加天津市庆祝教师节文艺演出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2013年有11名学生赴台湾的台北城市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专业交流学习;2013年有6名学生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并获奖。
各专业简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广告策划与创意表达、平面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从事视觉传达及其相关领域设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掌握国内外艺术设计领域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动态,以艺术设计领域内的视觉信息传达为主要学习内容,接受艺术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方法和制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设计的综合专业素质及专业制作能力。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广告公司、专业设计公司、动画设计制作公司、影视传媒、各类出版社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教学等机构从事广告宣传、产品包装、商业展示、网络页面、标志商标、企业形象、影视动画等设计、制作、研究、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基础课:素描、色彩、构成学、专业装饰图案、图形创意、字体与版式设计、摄影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外工艺美术史、世界近现代设计史、设计概论等;专业课: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市场学、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CIS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展示设计、印刷设计、pop广告设计等。
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包含展示设计方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环境设计与施工制作等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进行设计实践,从事环境设计及其相关领域设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主要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与掌握国内外环境设计领域的最新成就及发展动态,接受环境设计思维能力、设计方法和制作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创新设计的综合专业素质及专业制作能力。
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以在装饰工程公司、商业展示公司、建筑与城市规划单位、专业设计公司、大型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科研和教学单位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外建筑史、构成学、人体工程学、透视学与建筑制图、施工材料与工程预算、园艺学、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采光与照明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数字媒体艺术思维、艺术创意能力、开发技能和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艺术及管理工作,或能进行数字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机关、学校、培训机构、电教馆、电视台、电影厂、广告公司、影视公司、传媒公司、动画公司、游戏公司、网络公司、服务公司、杂志社、报社和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数字媒体产品设计、动画设计、开发与项目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摄影基础、设计CAD、二维构成、三维构成、动漫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数字媒体创意导论、动画艺术概论、图形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角色设计、动画脚本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场景设计、后期非线性编辑、DV创作、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影视片头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游戏软件设计等。
摄影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较强审美能力,能够熟练从事影像创作及应用、生产及管理,能够在各类媒体、广告、网络、设计公司等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具有较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其中专业摄影棚3间,内置多套专业灯具及相关设备;专业暗房2间,建立干湿作业区并配备多台专业放大机;数字暗房1间,拥有整套国内较为先进的图片输出设备,同时本专业还配置了大中型专业相机,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就业前景:毕业生适于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报社、新闻出版社、婚纱影楼、文化宣传及其他相关事业单位,从事商业摄影、影视制作、电脑平面设计、新闻采访、宣传、自由撰稿等工作。
主要课程:美术基础、构成学、黑白暗房技术与制作、图片摄影造型、数字影像处理与输出、艺术概论、平面广告设计、观念摄影、广告摄影、人像摄影、新闻纪实摄影、摄影创作实践、影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等。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教师专业素质过硬、教学质量优秀,旨在培养掌握戏剧、影视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剧本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影视艺术鉴赏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就业前景:毕业生能够在电视台、电影厂、剧院、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文化馆、网站、中小学等和影视相关学科领域从事创意策划、创作、研究、教学等方面工作。
主要课程: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外国电影发展史、中外经典剧作导读、中外戏剧史、中国电影发展史、编剧概论、电影剧本写作、导演艺术基础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及文化市场、新闻、公关活动等对主持人的需求,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政治、经济、社会、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有声语言运用为特长,具有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基本能力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节目编辑制作能力以及组织策划、传播沟通、现场主持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下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采编、公关礼仪主持三个专业方向。
就业前景: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毕业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现代传媒机构(数字广播电视、网上视频、广播电视媒体运营公司等)从事播音、主持或承担采编播一体化工作,也可从事与有声语言相关的大众传播、配音、演艺、教学以及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文化事业、会展、促销、旅游、婚庆等主持或代言等工作。
主要课程: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即兴口语表达、新闻理论、传播学、电视摄像基础、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影视剧配音、电视片解说、表演基础、形体塑造、民俗学、公共关系学、演讲与口才、涉外交际礼仪、中国文化与礼仪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根据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趋势,针对广播电视及其他媒体机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特别是网络视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环境的需要,旨在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以及宣传、管理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本专业设“专题片编导”和“电视编辑”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选读其中的课程,以便灵活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前者侧重专题片、纪录片的创作;后者侧重电视节目制作的后期编辑。二者皆可从事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机构、影视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创意公司等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广播剧、电视晚会编导、广播电视音乐节目编导等。
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文化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具备话剧或影视表演等表演艺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荧屏、舞台和话筒前完成不同人物形象创作或能在文化艺术行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文化艺术表演行业:电影、电视剧、话剧中的演员、配音演员、文化艺术团体、电台、电视台从事主持人和相关的管理工作;企事业:在广告、文化传媒、音像制作、公关礼仪、秘书、旅游导游等行业中从事工作;教育行业: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从事表演教师工作。
主要课程:包括戏剧影视表演基础训练、台词训练、声乐训练、形体训练、话剧(含音乐剧)多幕剧排练、影视镜头表演、语言发声及合唱、舞蹈训练、戏剧概论、戏剧史、戏剧表演基础理论、电影发展简史。影视戏曲作品赏析、视听语言、导演基础、译制片配音、动画片配音等。
音乐表演(声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声乐表演方向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扎实的声乐演唱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声乐演唱、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就业前景:文化艺术表演行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乐队(乐团)成员、公司签约歌手、音乐人和音乐组合等;企事业:在广告、文化传媒、音像制作、公关礼仪、电台电视台、音乐导演与编辑等行业中从事工作;教育行业: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从事教师工作。
主要课程:声乐演唱、重唱、合唱、钢琴、乐理、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声乐学基础理论、艺术指导、和声、复调、曲式等。
音乐表演(现代音乐表演)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掌握较扎实具有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并具备现代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能力、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和一定发展基础的应用型艺术人才。
就业前景:文化艺术、表演等行业:如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文化公司;教育行业:如中小学、青少年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如电台、电视台、文化媒体公司、音乐制作发行公司、个人音乐工作室等,从事乐手、音乐人、小型乐团指挥、音乐导演、现代音像编辑、音乐教员等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
主要课程: 基本乐理、钢琴基础、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民歌概论、和声、曲式分析,复调、音乐欣赏,流行音乐作曲、现代音乐配器、指挥、器乐演奏、重奏、合奏等。
舞蹈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舞蹈教育及舞蹈编导人才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分层培养,力求实效”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掌握扎实的具备舞蹈教育,舞蹈编导等舞蹈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备现代舞蹈教育的科学理念和舞蹈创作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具有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文化艺术团体的需要,及群众文化宣传与舞蹈基础教育等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就业前景:教育行业:中小学艺术教员、青少年舞蹈培训机构等;文化艺术表演行业:文化艺术表演团队、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等。
主要课程: 舞蹈概论、中国舞蹈史、欧美芭蕾舞史、中外传统舞蹈文化、舞蹈鉴赏与批评、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训练学、舞蹈基础训练等。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2-23766422 022-23766704
招生信息网:jgxyzs.com/
学院网址:jinguxy.cn/
E-mail:jinguzhaosheng@126.com
微信公众平台:jinguzhaoban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 邮编:300387
乘车路线:①天津站:乘公交951路至师范大学站,或乘地铁3号线至大学城站,换乘311路或620路地铁专线至师范大学站;
②天津西站:乘公交52路至王顶堤立交桥站原站换乘849、968路至师范大学站,或乘地铁1号线至营口道站换乘地铁3号线至大学城站,换乘311路或620路地铁专线至师范大学站;
一、语言媒介与艺术批评
语言是艺术批评最古老而又最主要的媒介――人类最早对于艺术的感知,首先通过言谈的方式在人际间传播。 [2]文字形成后,这些言谈又通过文字转化为文本而继续存在;即使是当下时代,艺术批评的媒介虽然多样化,但其核心媒介仍然是语言――无论载体和传播工具如何变化,使用语言一直是艺术批评的重要途径。虽然文字形成后,人们可以通过写作而形成文本媒介并在电子网络媒介中继续使用,但语言作为批评媒介仍大量存在――酒吧、咖啡厅、沙龙、论坛、会议、展览以及私人会所中的闲谈等,这些即时性艺术场所是艺术批评最有生命力的存在方式,是它们让艺术和艺术批评以活生生的状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间。一般来说,艺术批评无法像文学批评那样可以用文学的方式展开:画家无法用自己的画作批评另一位画家或作品,音乐家也无法用音乐去对另一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发表看法。
语言媒介包括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语言媒介的传播自然就包括口头语言传播和文字语言传播。口头语言的自然传播是传受双方以空气为介质的声音传递,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技术、工具媒介的介入。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形成的,从人类开始发音的原始形态到文字等符号的出现,将声音和对世界的认知、改造联系起来,是人类内在需求和本能的欲望,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最基本的方式。虽然口头语言作为一种声音媒介是随着批评者自身的语音在空间中的消失而消失的,现代人已无从考证,但无法否认这种批评方式的存在及其价值。艺术批评自身的语言性特征使得艺术批评将始终离不开语言。原始时期的语言媒介拉近了传播者、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与距离,在这种自然化的传播模式中,艺术批评的自然性是通过接受者范围极为有限的“纯艺术”的本能性来实现。
在文字产生、书写形成前的时代,语言传播是人类文明的自然传播,艺术批评在此时期是集体性的。这时,语言媒介体现着艺术传播与批评最为基本的模式: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是对自然、宇宙的感知、想象、领悟,形成史前时期的壁画、雕塑、彩陶、舞蹈、神话、生产歌等原始艺术,这些艺术具有纯真性、朴素性、本能性特点。这是因为原始先民的认知能力有限,生存受到大自然的威胁,所以采用单纯、自然化的语言和声音反映、描绘客观世界,并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批评。此外还有原始先民们口耳相授的神话故事、原始歌谣,它最初由负责祭祀的巫师传授,通过劳动人民的口头简单传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不断传承下来,艺术批评家们对艺术的见解、感知也只是通过语言媒介自然化地在接受者中间流传。遗憾的是这种传播艺术的形式稍纵即逝,信息无法保存和持久传播,所以,这个时期的艺术文化只有部分得以流传下来。此时的艺术尚未独立,是宗教仪式活动的重要载体,人们同时还使用图像和身体的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表现,带有仪式性、宗教性的各种活动同时是艺术的萌芽。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舞蹈纹盆》,彩陶内壁画面上以连续纹的形式呈现出丰富的舞蹈语言、图案构成,准确再现了五千多年前的原始先民们载歌载舞的场景。这一时期艺术的受众体是部落群体,这时语言与媒介、被表现者与表现形式之间仅仅是艺术与媒介表层意义上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尚处于萌芽状态。
二、文本媒介与艺术批评
文字作为传播媒介发明之前,我们依靠语音语言媒介来传播艺术信息。文字出现后,人们进行艺术交流时,脑海中涌现的是文字形象以及文字背后的涵义。文字传播的功能就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并传播信息。文字形成并系统化后,人类之间传递艺术信息有了物质的载体;书写和文本的发明使艺术信息的传播得以不断传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流畅,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是在这个阶段出现并逐渐形成的。
质料媒介是生成艺术作品的文本介质,文本作为传播媒介在艺术发展史上意义重大。首先,文本媒介这种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使得人类在艺术生产、生活中弥补了语言传播过程稍纵即逝的缺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再依靠有限的人脑记忆,艺术批评互动的信息得以长期传播下去;其次,文本作为传播媒介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艺术批评的信息超越了传统的物理空间,建立一个远程交流空间,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地区人们之间的艺术生产、交流有了无限延伸,艺术传承不再像民间艺术那样通过民间艺人口手相授了,艺术的接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到作品的互动中,对自己喜好的作品精挑细选、进行修改,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艺术版本;再次,文本媒介促进了艺术生产,特别在传统工艺行业,促进了艺术生产技能的提高,并为不同地域范围内的艺术交流、艺术评论开辟了美好前景。文本媒介通过各种传媒介质生产和传播再生产,创造出极具互动性价值的感性文本。
可以看到,现代艺术批评也是在现代艺术体系和现代传播机制两个条件均得到完善后才出现的。一方面,现代艺术体系在理论层面上的建立,为现代艺术批评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法国艺术理论家夏尔 ・巴托在 1747年发表《统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一文,他以“美的艺术”(fine of art)为核心统摄所有门类艺术,以音乐、诗歌、绘画、雕刻和舞蹈五大艺术门类作为现代艺术的体系,这使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的建立具备了可能。另一方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为艺术批评的持续性、大规模展开提供了条件。现代印刷技术批量复制生产的特性为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巨变,”几乎无限地拓展人们共享信息的能力” [3]。随后近代教育理论和班级授课制为大众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大众对于以文字为传播媒介的信息接受作了准备。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现代正式定期出版的报纸面世,到18世纪,现代报刊的出版发行已经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周刊与日报等形式出现,特别是评论性报刊的出现更是艺术批评最直接的阵地。在法国,《两个世界的评论》《巴黎评论》一直是主要的文学杂志, 1890年代后,出现了大量以《法兰西信使》为榜样的杂志,如《每周评论》《方阵》《自然主义评论》《白色评论》《象征派》等。艺术期刊则有《喜剧》《现代版画》《画室》《柏林画室》《德国艺术和装饰》《艺术世界》等。这些出版物成为各种信息联系的枢纽,“它们把评论界人士与巴黎艺术界、与后印象主义艺术界、与纳比派和日本艺术的喜好者们联系在一起” [4]。报刊的出现为现代艺术批评提供了阵地――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在新媒介的基础上诞生了。
与此同时,艺术自身的繁荣、出版传播机制的形成和大量艺术批评实践的展开,使得艺术批评的系统机制最迟在 19世纪得以形成,职业的艺术批评家得以出现。作为批评家的波德莱尔以审美现代性为艺术和批评奠定了“现代性”观念。在文学领域,圣伯夫成为法国文艺批评史上的第一个专业批评家,其批评著述达五十册之多;在音乐领域,汉斯立克是继创办《音乐通报》的罗赫里兹之后“第一个重要的专业评论家” [5];在绘画领域,罗杰 ・弗莱被尊为“现代艺术批评之父”,他关于印象派绘画的批评影响深远。由于现代艺术批评的呈现方式和载体主要是语言, 19世纪开始的现代艺术批评都是那些掌握文字语言书写能力的人,有文学家型批评家,有报刊记者型评论家,有哲学家型评论家,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有了职业艺术批评家。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 20世纪上半叶,并促进了作为独立的学科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的成立,由此可见文本媒介对艺术批评转向的重要影响。
三、电子网络媒介与艺术批评
电子网络的出现及大规模使用的当下,一般被称为”全媒体时代”。这个时代导致了艺术思想、艺术观念、艺术批评的深刻变化,推动了艺术批评的多元化发展,也带来了种种负面问题。艺术批评借助网络传播,不仅扩大了艺术批评的传播范围、增加了艺术批评的受众群体,而且更新了艺术批评主体。在以往时代,艺术批评以语言和文本的方式展开,其主体和受众均受到媒介和时空存在的限制,电子媒体在批评中的使用,超越了这种局限:通过电子网络,它可以在瞬间传播到整个世界,被数量巨大的网络主体看到。随之,由于网络带来个体主体意识的增强和表达的快捷,这些受众主体同时会变成批评主体――批评主体和受众主体之间的边界模糊了,艺术批评的新时代到来了。传播媒介的变迁必然引起艺术批评机制的变化,多元化、多样性是艺术批评机制变革的必然结果,也成为电子网络时代艺术批评格局的基本特点。
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复制艺术品和通过数字软件设计图形技术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使用技术似乎取代艺术创作,俨然成为另一种创造艺术真实的方式,艺术批评在如此境遇下面临太多的挑战和机遇。在互联网的刺激下,我们需要重新厘清艺术的创作方式和存在方式,以及艺术批评的主体、目的、本质等问题。一方面,艺术批评与电子网络结合越来越密切、频繁,其内容比传统艺术批评更为丰富,网络开阔了艺术批评家看待世界的视野和方式。虚拟而又真实的网络评介方式,让传统的艺术样式(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数字化、影像化的过程中焕发出别样的气息:技术使用似乎成为艺术存在形态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媒介变迁日新月异,对艺术批评产生了多样的影响:艺术批评的形式和思想多样化了,市场化成为导向,大众化占据主导,由此带来商业性和娱乐性的混合。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使实用性和功利性成为艺术创作和再现的基本追求,艺术样式也从典雅、沉静的精神性艺术演变成打破传统、充满叛逆性和激进性的数字艺术。人们可以把《蒙娜丽莎的微笑》通过电脑数据扫描,建立虚拟数字化的图像实现永久保存,也可以用三维软件虚拟设计将之再创作,成为《蓄胡须的蒙娜丽莎》。有人指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人类的艺术发生了全面的变革,一个可以被命名为艺术传播的时代到来了。在艺术传播时代,艺术作品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传播规模、传播效应等方面,都发生了空前的革命。艺术传播领域内所发生的这些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艺术作品的生产再生产方式。 ”[6]艺术批评“文以载道”的传播功能日趋衰微,随意的编辑、修改、复制使一些制作粗劣的艺术作品充斥人们的生活世界和审美世界,传统艺术批评不再具有意义;注重当下、大众化、互动性和游戏性更强的艺术批评方式获得广泛认可而大肆流行。
从批评者的身份来说,电子网络技术对艺术批评的渗透,致使批评主体出现多元化,批评者的身份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当下艺术批评领域,批评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职业批评家,其二是学院批评家,其三是大众,随之形成职业批评、学院批评和大众批评等三种艺术批评方式。第一类批评者以批评为职业,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艺术性和理论性往往退居其后,因而“红包批评”“人情批评”现象严重,严重削弱了艺术批评自身的权威性;第二类批评者很少会因为功利原因改变自己对某一种或某一件艺术品的观念,而更注重艺术批评的原创性;但是,学院批评家在速度上不能及时跟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们的批评对象更多是被艺术史认定的经典艺术作品,因而他们的批评也出现自身的困境,传统性、学理性和高标准,不仅受众面小,而且严重脱离大众的视野,带有鲜明的传统精英主义特征。处于两者之间的是由出版商、出版机构、博物馆或作者个人为推介新的艺术作品而发起的“论坛”“讲座”“见面会”等活动,在这些场合,上述两种艺术批评者均可能出现,从而出现两种批评方式和批评主体混合的情况。
在当下时代,我们更关注第三类批评者,因为电子网络平台的发展已使他们在艺术批评领域中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他们既是艺术作品的裁判者,又是新艺术的创作者。有学者指出:“数字媒体和网络传播的出现使得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数字化创作工具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进入的门槛,使得非职业画家可以在‘数字画板’上挥洒笔墨、即兴创作;互联网是他们的‘美术馆’或涂鸦作品的展览厅,大众而不是专业评委的口味来决定作品的价值。 ”[7]因此,第三类批评者有时会带有商业性,但更多是率性而为而缺乏节制,为了吸引更多关注,他们往往使用激烈而反叛的言论,带有鲜明的异端色彩;他们一般不是负责任的批评者,但其影响力很强,因而是不可忽视的批评力量,他们甚至可以借助网络优势,影响、左右更为广泛的人群改变自己对传统艺术和艺术品的看法。王一川教授认为:”当前艺术批评出现传统媒体艺术批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和学术性艺术批评三分天下这一新格局。 ”[8]大众批评者就属于所谓的“新兴媒体艺术批评”。大众批评者是普通受众,以匿名或无名而又庞大的群体性为特征,在整体上能形成强大的批评攻势。“粉丝批评”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批评现象:他们虽总体缺乏美学的或历史的学科知识,但其即兴性、直觉性、互动性、瞬时性等特征,又是学院批评家难以比肩的。传播媒介从传统的语言、纸媒转换到人人都能拥有的手机或网络,艺术批评也从过去掌握语言或文本媒介的少数权威精英手里下落到普通的受众手中,艺术批评的民主化进程前所未有地加快了,虽然这种批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尚待认可。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由于电子网络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以电子网络为媒介的艺术批评也存在差异,由此带来种种问题。在欧美国家,借助电子网络,不仅传统经典的艺术作品和新兴的前卫艺术都得以以电子化的方式在网络传播,大型艺术资料被电子化、数据化、影像化,与之相关的是传统艺术批评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过程。很多艺术批评期刊也有网络版,同时被各大数据库收录,等等。在中国,直到 20世纪 80、90年代,才出现一些传播前卫艺术的官方媒介,为一些艺术批评家提供发表先锋言论和观点的平台;到网络高速发展的 21世纪,艺术网站、展览机构、艺术中心大量涌现,随之微博、微信、博客等新媒介批评快速兴起。这些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艺术批评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艺术批评提供了更快速、便捷的艺术交流平台。但是,全媒体时代艺术批评的对象很难按照传统艺术的观点而将之称为艺术,与其说它们是艺术,不如说是“艺术乱象”,它们既无技法上的突破,也与社会现实无关。艺术批评对象的变化,造成艺术批评本身无法再坚持自己的责任,无论是社会责任还是艺术责任;由于可以便捷使用网络传播和电子资源,侵权现象、泄露隐私、剽窃抄袭等负面问题也随之进入批评,或者以批评的面目出现――批评的浅表化、随意化、印象式和“批判标准浑浊化”,“严重损害艺术行业的整体发展” [9]。这是当下艺术批评中值得引起警惕的问题。
四、结语
可以看到,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之间存在交叉、互动关系,艺术批评由此也呈现出这种互动或联动的格局。在语言产生后、文字形成前,语言作为媒介是艺术批评的主要方式;文字形成并被大规模使用形成文本后,文字和文本作为媒介使艺术批评进入一个全新时期:语言媒介和文本(文字)媒介的交叉使用使艺术批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化,艺术批评由此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电子网络媒介兴起并被延伸到艺术批评后,这三种媒介在艺术批评中均被广泛使用,促使艺术批评出现重大转折,由此形成以这三种媒介为依托的艺术批评共存、互动的情况。不同批评媒介的出现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存在不同媒介之间的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艺术批评的发展或转向,促进艺术批评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走向新阶段,它们之间的互动共存成为常态:人们经常发现,在当下时代,各种艺术沙龙、讲座、论坛、会议、展览等,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在这些场合中,语言作为艺术批评的媒介――这个最为古老的批评媒介――仍在被人们大规模的使用,在这些即时性较强的领域中,它甚至占据了主导位置。而为了让这些活动顺利进行、扩大影响,文本(文字)作为媒介又成为艺术批评的主导,海报的制作、讲稿的印刷、论文的出版,等等,让语言批评的内容从即时性转化为稳定的文本方式向不同时空中的生命存在传播,电子网络媒体的使用扩大了这种传播,某种程度上还让这种批评成为永恒:电子胶片的制作、网络空间的存在,使之具备了永恒存在的可能,电子网络媒介作为艺术批评方式由此占据了新的主导地位。
总之,艺术批评的目的是通过批评展现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带有一定标准的导向性,以超越艺术迎合世俗的流行观点;帮助艺术接受者提高艺术鉴赏力,逐渐形成社会化、良性健康的审美风尚,从而对艺术多样化风格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艺术批评媒介在此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播媒介的变迁对艺术批评的转向影响很大,媒介的不断变迁、更新,以及由此产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被人们创造性地运用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在艺术批评的行为方式上、对艺术的整体结构等进行新的探索,艺术批评的内涵、外延、形态、类型都将不断更新变换,进而在艺术审美、体验、思维、观念上产生与传统艺术批评相异的全新的艺术批评和艺术形态。艺术批评的转向不仅仅是自身寻求创造的使然,同时也是传播媒介变迁助推的结果。建立在媒介变迁之上的艺术批评是一个多样的、动态的概念,它与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介材料的应用紧密结合,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变化而正在进行的艺术探索领域。
注释:
[1]蒋晓丽.传媒文化与媒介影响研究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16.
[2]严格说来,人类传播经历了非语言传播、语言传播、大众传播等阶段,艺术批评活动在人类初始的非语言阶段就已诞生,但由于艺术批评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我们也只能借助语言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因而本文对非语言阶段的艺术批评暂不讨论。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4.
[4]杜加斯特.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53.
[5]亨利 ・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331.
[6]陈鸣.艺术传播原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60.
[7]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上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3.
论文摘要:文章明确了视觉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我国视觉艺术研究的现状,即思维单一化,缺乏系统化和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今后研究者要在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环境形成因素的基础上(受不同历史、政治、宗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融会中外优秀的视觉艺术经验,才能避免研究方法的误区,使我国今后的视觉艺术教育健康繁荣地发展。
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用图像模拟和创造自然世界,今天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是人文科学的新领域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代文化理论更称之为“图像的转换”。忽略了视觉艺术发展的有机整体必然造成文化的断层。到目前为止,对视觉艺术并没有一个完全合理的概念解释,一般是指人们将眼睛所看到的自然形象,进行有意识的描绘,完成某种功用,赋予艺术作品一种文化内涵,并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与交流思想。视觉艺术的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大类:绘画、影视、雕塑、服装、广告、摄影、动漫、建筑、多媒体艺术等。视觉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专业教育组成部分。视觉艺术研究方法直接决定着其教育的科学性。本文将分析我国视觉艺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存在单一思维模式
我国早期的视觉艺术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半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带有农耕经济特征和血缘宗法制度,是儒、释、道等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的自发性独立文化体系。今天我国的视觉艺术产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异常繁荣,视觉艺术研究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中还包括基础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如艺术博物馆、大学视觉艺术的学科建设),这既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难以推动文化艺术的整体健康发展。
例如,目前我国的绘画艺术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单一思维。由于我国的绘画艺术拥有传承数千载的历史背景并有人数众多的从业者,这造就了许多单一范围内(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违背了艺术的多样发展规律。学校的绘画教育甚至还停留在简单的基础训练和理论研究中,特别是我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史,在缺乏对“真实”的学习和“文化断层”双重因素影响下,其功能性正逐渐丧失。
2.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缺乏系统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亟待与世界接轨。尽管有更多机会学习西方视觉艺术的先进经验,但目前有些人研究方法简单,不是拿来直接抄袭就是东拼西凑。主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对视觉艺术学科间的比较研究中缺乏应有的联系,没有融会贯通,没有系统了解中西方视觉艺术及各种流派的变化,忽视系统的美学知识理论指导,而进行盲目的实践。长此以往,研究逐渐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没有自己的创新性和民族特点。
通过对我们本民族的视觉艺术与国外视觉艺术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地域、民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在传统视觉艺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缺乏系统化也表现在我国视觉艺术研究专著贫乏,难以在教育研究中起到指导借鉴作用。系统化研究就需要理顺视觉艺术发展的脉络,细致入微地从视觉艺术的绘画、图案、包装、招贴等方面比较研究中外在传统视觉艺术方面的不同之处,提高研究者的创作能力。
3.我国视觉艺术教育研究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法
视觉艺术的发展源自于人类无限的创造活力。长期的单一思维和缺乏系统化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束缚了想象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创新性的思辩能力。因为创新性的观点来源于最少程度的思想限制和对课题的系统把握,有了丰富知识的指引,才能创新样式,保持视觉艺术发展的活力,并能指引健康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比如基础教育中强化构成艺术中的形式语言,而形式语言的图像符号就需要学生作为创新点展开无限想象的空间。视觉艺术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成为今后的首要教学目的。
二、我国视觉艺术研究误区及解决策略
视觉艺术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研究方法的科学程度从根本上又决定了视觉艺术的发展方向。我国薄弱的艺术教育力量和视觉艺术的历史经验无法适应视觉艺术研究发展的需求,一些行政干预也违背了市场规律。要解决思维单一化,前提是加强视觉艺术的基础教育,重视视觉艺术发展的文化地位,特别要排除行政思维等非专业性干预。
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中从根本上缺少跨学科、系统化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我国绘画艺术加速弥补文化断层的基础上,设计似乎也开始逐渐建立自身完整的研究体系,这主要得益于国际商业交流的频繁,促进了跨学科、系统化的进程。但视觉艺术设计较绘画似乎更加忽视自身艺术史的研究,对国外艺术史也存在断章取义,这必将使我国的视觉设计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研究传统图案在包装上的应用,思维不能仅限于传统图案,若将当代文化内涵和中外传统图案设计元素联系起来,发现共同点,去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因素,效果会更好。不同设计能够体现不同国度的风俗变化,扩展品牌的国际声誉,视觉设计更能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系统化提示我们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功能性、装饰性,还可以从其他不同艺术形式中寻找装饰语言。要很好地运用形式美的要素,把不同的表现形式运用在同一平面上,使之协调整合成为一个完善的创意。因为形式要素中点、线、面的运用一定是相通的。当然,由于时代的不同,艺术风格也要相应变化,要考虑地域、风俗习惯、民族性、宗教信仰等各种条件,并且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化,成为雅俗共赏的设计样式。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创新性、国际性的大品牌产品,为产品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创新性依赖于完善的创作思路,而提升创新性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深入探索,挖掘创作者的潜力。这也迫使我们的视觉艺术教育研究进入这一良性循环轨道。
结语
本文主要是探究我国当下视觉艺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误区,从视觉艺术的图案、包装等应用方面及绘画艺术实例,比较分析我国在视觉艺术研究方面的不足,从中找到今后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研究时避免单一化,追求多元化、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将知识整合,汲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创造出更接近自然、更人性化的视觉艺术作品;学习国外的视觉艺术创新性方法,在借鉴之后提倡更富新意的创作。因此,研究者要能跨学科,互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推动我国视觉艺术走积极健康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