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改革的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1篇

1.坚持健康第一。“健康第一”体现着高校体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使其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违背这一原则,就失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

2.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是指以大脑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综合水平。就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来说,它一方面使广大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参与目标);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体育道德和协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场上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的缩影,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运动环境)、对他人(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的责任,并以此(体育道德和规则)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公正态度,提高竞争与协作能力。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坚持终身体育的思想。在一个人的终身体育中,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不单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更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终身体育的核心应在于使体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坚持终身体育思想,应强调从终身的视角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坚持个性化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受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坚持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教育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未来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坚持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二、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1.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实用性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原则,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精神,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和个性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

3.体育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课程的各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 明确课程结构中各环节的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及校外活动的关系。通过设立教学模块和建立教学平台,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在自主的练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4.应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确定具有统一性的教学平台和模块,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个性和特长创造条件,促使其个性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5.体育课程教材要反映当代体育特点和体育科技发展的水平,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开辟新的纲要体系,为学生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6.考试方式、评价方法要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培养。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需求;高校;音乐专业

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音乐毕业生就业难,最大的原因是高校设立的音乐课程没有完全跟市场需求挂钩。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对高校音乐课程改革是音乐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将提出几点相关参考建议。

一、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本原因并非供不应求所导致的音乐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是音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有及时结合市场对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进行改革创新。高校招收的音乐生几乎来自高中音乐特长生,学生在考入高校以前,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来学习音乐专业,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大部分的高校在录取音乐特长生时,一般以艺术分为主而降低特长生的文化分要求,从而部分音乐特长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就可以,在文化课花费时间很少,使得学生出现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当音乐生入学后,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设置音乐课程缺乏合理性,导致教学内容与音乐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符,主要是因为没有跟市场的发展需求接轨,从而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不适应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音乐生在就读一、二年内大部分都在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如乐理、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大部分学生在就读高校之前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上了大学仍然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打基础,使得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缺乏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此外,有的高校设置的公共必修课几乎集中在第一学年或者第二学年里,占用大量的学时。自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形成了市场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加快现代化教育步伐。纵观最近几届的毕业生接受的高等音乐教育几乎相同,在自主就业的时代环境下,大部分音乐生没有符合市场发展的职业技能,从而不适应社会环境,经常出现就业难、失业的现象。据调查,音乐专业失业率排名第二位,平均失业率在15%。所有说,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音乐课程势在必行。

二、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音乐课程

(一)了解市场信息,确定培养目标

高校要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的音乐课程,首先就要实时地了解社会就业情况,市场对音乐特长生的需求方向。其次,高校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观、发展观。只有确立以市场发展要求为导向的办学观、发展观,才能更合理、有效地设置音乐课程。最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音乐课程体系,拓展新音乐课程,研究新音乐课程的发展方向,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音乐人才。高校音乐专业的传统培养目标以专业文艺团体、中小学输送专业音乐生为主。因此,高校确定培养目标时应包含该类音乐生。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不断进步,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获取音乐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许多大众音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此,高校应明确音乐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的“多能”学生。例如: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高校应要求音乐生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活跃的思维能力、表演能力、教学及管理能力,为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供创新复合型音乐人才。

(二)了解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以培养音乐家的教学模式设立音乐课程。如乐器主修以西洋乐器或者民族管弦乐器为主,声乐课程仅开设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众所周知,音乐艺术不仅仅只有审美作用,它还有益智健体、作为背景的使用的功能。由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人们对音乐的追求不断提高,并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据调查,经济发展快的城市,音乐人才的需求量大。目前市场需求的是具有应用性的音乐人才,传统的音乐人才已然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要结合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设置与社会音乐风尚和谐的音乐课程,在高校音乐专业中应插入目前流行的通俗唱法,吉他课程、通俗打击乐课程。还有,高校还可以设置一些与社会音乐生活及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课程,如:乐队排练课程、音乐治疗课程、音乐胎教课程、音乐早期教育课程等。在审美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设置类似课程不仅适用新兴市场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能缓解音乐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此外,高校还要重视音乐实践课,例如:让音乐生进入中小学校音乐课堂、参加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了解琴行或者音乐文化公司的状况,走进社区文化中心等,这些都是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法。还有定期给学生创造见习的机会,学生的见习过程还不够成熟,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除了在课堂上插入实践活动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大型音乐比赛,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工作潜力,并通过艺术实践课使学生形成客观切实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定位。

三、结语

高校音乐课程改革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为了缓解音乐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改革高校音乐课程。首先了解市场信息,确定培养目标,其次了解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最后重视培养音乐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模块”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模块”课程改革的探索与买践中,“模块”课程的设置重在“活”字上狠下功夫,学生按模块分流重在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改革重在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施“模块”课程改革重在加强管理,并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加强人事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进人国际化(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职业教育也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改革,牢牢把握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质量,才能摆脱困境,求得生存和发展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只有通过现代化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优化的课程改革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才能完成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化成人力资源优势的重任。

在中职生源质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学校应当如何适应学生现状,如何深化课程改革,组织有效的教学?这是中职学校带有全局性、普遍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我校近几年来努力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子,结合本校实际,确立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为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的课程改革方案。实践证明,这使学校全面地发展,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一、“模块”课程的设置重在“活”字狠下功夫

推进“模块”、课程教学,就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某一专业划分为若干专业技术方向。例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从市场用人需求来看还可分成“电子产品组装”、“电子电器维修”、“电子产品销售”等专业方向,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可形成多个灵活编排与组合的知识模块。“模块”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在“活”字上“活”必须体现:一要提高毕业生进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中有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三是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能顺利顶岗;四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脱过去“被动”学习的状况,激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或在某些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尽快成才,到社会上创业、立业;五是使学校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形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六是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高等职教的衔接,使中等职教与高职、成人教育等体系相沟通。为此,我们对所开设的两大专业进行了认真的职业分析,将每个专业再划分成若干技术方向。我们组织老师深人社会调查,了解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市场对同专业不同技术方向所能提供的工种情况、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岗位要求情况;而后,我们制定出每个“模快”课程的教学计划。每个专业除了开设有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另设有“电子电器维修”、“电子产品组装与销售”、“无线电通信’。维修电工”、“制冷与空调”、“电气自动化”及“高职升学班“等几个专业方向。“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也另设有:“办公自动化”、“电脑组装与销售’,‘图形图像制作”、“网络技术与应用”及“高职升学班”等几个专业方向,对每个专业方向都制定了相应的模块化课程。新生人学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程,从第二学年开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块课程学习,这样就打破了过去同一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相同课程那种“一刀切”单一的课程模式。“模块”课程的开设,既适应社会的需求,又很受学生的青睐,增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

二、学生按模块分流重在职业指导

在职业学校中实施“模块”课程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能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更多的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了职业分析、市场供求分析和生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专业“模块”课程后,如何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模块课程学习,真正做到:合理分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着重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我们在学生按模块分流前,先分别召开了学生、家长会议。向学生和家长介绍了学校推进“模块”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课程所学习的具体内容、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及每个模块所对应的企业单位、岗位群和就业工种。然后邀请企业集团的领导、工程师、技术员来学校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的前景、各岗位群和工种的特点及所需求人才的能力要求,让学生对企业有所了解。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专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今后就业取向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课程。学校根据学生所报的模块进行重新编班。为了便于管理,我们不刻意去扩大或缩小原来班级建制的规模,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报名人数较多的模块学生按“模块”编班,报名人数较少的模块,几个模块合并为一个班。由于我们注重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因此,在学生选择模块课程后,按模块分流重新编班时,学生分流情况较合理,这就为我们在实施“模块”课程教学阶段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加强培养李生的实践技能,去发展学生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在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模块”课程的目标定位于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并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改革教学内容、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在改革教学内容时,注意以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选择与各种整合配置上,既保证学生能具备现代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又有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特色。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也与劳动人事部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学生学完“模块”课程后,可以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学校可通过职业资格达标率来评估“模块”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维修电工模块”,我们对原先安排的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大胆的改革,通过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整合,将120多学时的内容压缩为现在的80学时完成。我们根据中级维修电工考核的技能要求,删掉原来教材中部分过于冗长繁琐的理论论述,补充了10个实用性强的电器控制线路,让学生进行安装调试训练,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两年来选学“维修电工模块”课程的学生,参加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鉴定,通过率都达到了95%以上。此外,我们对计算机、电子、制冷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做了相应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降低理论难度、突出学习的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模块”课程学习后参加各种职业技能鉴定,一次性通过率都在95%以上。不少学生真正掌握有一技之长和一专多能,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实施“模块”课程改革重在加强管理

推行“模块”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职教传统课程刚性划一的模式,课程的安排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实施“模块”课程教学阶段,同一个班级可能出现选学不同模块课程的学生。这样,原来按班级授课制度和传统的排课程表方法将被打乱。因此,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杂而有序”,加强教学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是要精心设计课程表。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不同模块的相同课程组合在一起上课;(2)不同模块的公共课程按教学班上课;(3)不同模块、不同课程分小班上课。由于考虑周密,措施得力,课程表编排科学合理,因此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也减轻了师资安排的压力。其次是要加强学生的出勤管理。因为在实施“模块”课程教学阶段,有的学科的教学打破了原来班级授课制,而是按模块分流小班上课,这样学生的流动性就大。为了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务处建立了各模块课程学生花名册,给科任老师人手一份,要求老师上课前要做好点名工作,每周点名册报教务处备案,以便教务处及时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止学生随意溜课、串课。三是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控。学生进人“模块”课程学习阶段时,所学科目的内容都与社会的需求、与学生今后就业的方向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求科任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模块”课程的特点,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担任“模块’,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还应负责指导学生参加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通过率作为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指标。

五、实施“模块”课程改革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加强人事制度改革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中等职业教师的一大特色,中等职业教师除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实践背景。因此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将现有的教师送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对他们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面向作为实训基地的对口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技术开发。(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人为本”实现中等职业师资来源的多样化。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对口、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以充实师资队伍。

六、实施“模块”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4篇

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

1.1职业教育课程理念落后

虽然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很多的教育专家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作出了新的定义和方向,比如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实践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并将这些理念严格地贯彻到了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大部分的职业教育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课程理念比较落后,仍然机械地向学生传播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以及专业技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部分教师和学校根本没有意识到在职业教育学校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应当更新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在课程改革方面多与学科体系相联系。

1.2专业课程设置单调乏味

目前,众多职业教育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还是按照传统的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这样三部分的内容进行安排,这样的课程设置非常的单调乏味,学生很难提起兴趣。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课程设置中包括的三部分内容没有相互之间的联系,学生只能在某一时间段内学习某一类课程,比如高年级的实践课就比较多,而低年级只有理论课,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联系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其二,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想要学习课程的权利,每个学生兴趣以及能力都是不同的,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应当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和想法。

1.3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这也是目前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弊端。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课程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性不高,对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的理论课教学中影响非常大,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实践课的学习和理解。

2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2.1更新课程改革理念

由于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应当围绕学生的职业方向展开,所以,进行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课程改革理念。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应当为:确定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的前提下设置增强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并且融合对应的社会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在日程课程教学中严格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同时在课程体系中要以教学任务为最终的教学主体,在实践任务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理念引导之下,虽然是尚处于学校中的学生,但是却与社会、与就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这才是课程改革的宗旨。

2.2全面综合的课程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课程设计。在过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课程设计,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一人在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在课程改革带动下的课程设计应当整合所有的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协调周围的教学环境,秉承“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课程设计,使得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设计具有实用、开放、多元化等特点,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让课程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表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发挥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甚至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来讲,调换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和提问,更加投入地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因此,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最优的课程教学效果。

3结束语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5篇

>> 浅谈综合英语课程设置特点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接研究 应用技术型培养目标下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挖掘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大学英语改革方向研究 学术能力培养目标下医学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创新改革探索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设置浅谈 浅析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改革实践 服务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基于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 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职英语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方向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影响 关于理工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 浅析四、六级改革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影响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分析 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浅析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

[8]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说明[EB/OL].http:///magazine/Article/WYJY199904003.htm

[9]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廖白玲,林上洪.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置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1]沈骑.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及其实践模式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

[12]束定芳.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学刊,2013(6).

[13]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修订[J].中国外语,2008,5(1).

[14]王馨.从高考改革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15]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 2005(4).

[16]中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关于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说明[J]. 外语界,1985(3).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 目的 ; 方向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68-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高新技术科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每个人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对人才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也必然要从单纯的追求体质发展和技术传习向新的健康观转变[1]。

一、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

学校体育主要由进行健体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传授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构成,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课堂体育教学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习及活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2]。因而,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其体育情趣,锻炼其坚强意志,塑造学生优良的社会情感,并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3]。具体来说,可分成以下四个目标:1.良好的身体及心理发展;2.正确、合理的运动技能;3.科学的运动健康知识;4.健康的社会情感。

体育课程基本内涵的理解应是多角度的,具体来说,其应包含以下方面[4]:1.应有体育课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2.体育课程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说教,而应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3.体育课程应包括其他与之相应的活动;4.体育课程还应有内容的安排、进程、时限等。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体育课时限、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余训练等,它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服务的课程。

二、体育教学现状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体育教学在创新中逐步完善,取得了一些进步,如终身体育思想进入教学。然而,在体育教学及课程设置中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5],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如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成绩评定不太科学;体育教学在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终身锻炼习惯及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缺乏很好的措施与办法,体育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方面还只流于形式与口号;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较好的影响学生思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等[6]。

三、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理念与策略、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地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活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7]。

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8]:1.倡导和谐、全面的发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内容过多的现状,满足不同地区及学生发展的差异性需求;3.课程内容体现现代化,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4.改变课程强调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5.正确的评价,改变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四、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为满足教育发展对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应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9]。

1.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角度,把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定位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上。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空间上,应从单纯追求外在技能、技术水平转向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在时间上,首先要完成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成发育技能的培养、知识传授的任务,同时培养对体育爱好的兴趣、习惯、能力,为其终身体育能力打下基础。

2.以人为本,确立终身体育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体育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和先导,由学科结构向学习结构,由仅仅重视技术、技能、体质向重视技能、技术、体质、能力、个性协调发展的终身体育思想转变正是人本主义课程观在体育教育课程中的体现。

3.立足课程目标及学生需要重构课程内容。体育教育课程内容应服从于课程目标,并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要考虑体育运动对生理改造方面的价值,又要注重体育文化价值和养育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道德的形成。

4.增大体育教育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结构要多元化,不搞整齐划一,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主张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真正发挥体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对这种学习行为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力生.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深化大学体育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增刊)

[2]王则刚.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

[4]钟玉明.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5]程毅撰写 《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2007.9

[6]新课程教育网《转变观念加强体育教学改革》2005.10

[7]吴锦毅、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沿海地理特点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本文就基于地域特点的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作一探讨。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情感教育、竞技教育及保健教育成为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1、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手段达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提高体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养,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因此体育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3、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必将形成职前的学校体育与职后的社会体育结合起来,从学校体育开始,贯穿于人生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个连续过程的大体育的形态。

二、创建有沿海特色的体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该文件不称为“大纲”而称为“指导纲要”,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为高等学校制定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任何的规定。在宏观上求“和”,以达到体育课程各部分要素的协调和整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中观和微观上求“异”,以追求高校体育课程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创新思路。

这样,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可以在《指导纲要》统筹指导下,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原生模式、派生模式、子项模式的演变、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1、原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生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例如: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青岛市提出打造东方帆船之都的口号,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帆船项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岛市大学生帆船赛等体育竞赛也积极推广,青岛市各高校在帆船教学资源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协助,借此机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跳出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加帆船、帆板等航海特色运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属于青岛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2、派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派生模式,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足球项目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常年单一的场地训练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借助地域特点,青岛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使用沙滩、海水浴场等免费的地理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充分享受大自然,开展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并在原有的竞赛规则上适当做出修正,使得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通过授课环境和场地状态的改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子项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由公开水域游泳、长跑、自行车三个项目的铁人三项赛由于其比赛的艰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高标准要求而文明。而这个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一项或两项内容结合地域特点添加在日常体育课程内容中,利用海水浴场资源开展公开水域游泳的训练,利用沙滩或者青岛市丘陵地形的特点开展越野跑的练习,从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达到健身健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生成方式表明,青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青岛海洋、沙滩、丘陵地带地域特征,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顾书明.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

课程改革的方向范文第8篇

一、改变教师成长模式,让课改快速渗入

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关键在教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传统教育体系下,教师只要有满足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就可以干出成绩,然而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传统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各种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这一要求,学校也应该适时地改变教师的成长模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开放的、多维的软硬件条件。1989年,波斯纳提出了个人成长方式:成长=经验+反思,许多一线教师都进行了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也会出现像“成长=经验+反思+网络(论坛)”等高效的专业成长模式。为此,学校就要在这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以便让新课程改革理念能快速地渗入教学中。

二、改换学生评价方式,让课改健康行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教育要创造人的精神生命。”但在中考和高考的传统评价方式下,不容置疑,学校的培养方式已经背离了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新课程指出: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学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彻底改换对师生传统的一元评价方式,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对师生多一些积极的正面评价,少一些苛责和刁难,要努力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重激励促发展的、多元评价方式的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新课程改革能健康地行进。

三、改进学校办学理念,让课改全面发展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目的。但在实际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校的办学方向、目的和行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违背之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校长,应努力确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思想;要尊重并发挥教师的个性,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实现学生和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向胜利,让新课程改革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