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改影响因素分析

从20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在全国推广,特别是广东、海南等地已经完成的实验区,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1]也存在不少问题:广东省的新课改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二是一半校长和老师不认同;三是选修课学生难自主;四是‘素质评定’流于形式”[2];天津市存在的问题为“许多教师认为,现在有些课堂只是盲目追求外在形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把课堂变成了观赏课、表演课,而缺乏学生的思考,缺乏学生有见到的参与,学生们的探究力、创造力等根本没有真正得到开发”[3];安徽省的新课改存在四大问题表现为“师资问题、硬件问题、观念问题、时间问题”[4]等。新课改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以至于把新课改做成了一锅夹生饭呢,[5]甚至遭到了炮轰[6]?影响新课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笔者试作分析,与学界同仁和前辈共同探讨,以期对新课改的改进有所启示。

一、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存在分歧

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是事关新课程改革成败和基本方向的大问题。从逻辑学讲,新课程改革的大前提是要搞清楚理论基础。可是,当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时,理论基础却还存在严重的分歧,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论。“关于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基础的论争,其分歧之点,可以大体归纳如下:第一,什么是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还是?这是基本的理论立场之争。第二,是潮流第一还是国情第一?这是理论取舍的标准之争。有的论者看重观念的新异性,有的论者则强调理论要符合国情。第三,以“洋务”为主还是以我为主?这是理论基础的主体之争。有的论者心仪拿来主义,期望用西方理论拯救中国教育,有的论者则关注本土理论建设,反对把中国教育作为外国理论的试验田”[7]。新课改到底如何改,改什么,怎样改,尤其是涉及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在新课改实施之前,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甚至贻笑大方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我们在看到几千年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不得不注意到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一些不良因素至今仍在制约着我们的言行。特别是传统文化思想中有一种轻视和挫伤青少年热情的劣根性,固然也有“后生可畏”等鼓励性的语言,但更多的是对青少年热情的残酷打击。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从来没有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等。而且带有严重的功利色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从而使许多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观倾向于为社会的大一统和超稳定性结构而牺牲个人利益,作为受教育者不能有自由民主及怀疑批判精神。……因此批评中国古代教育的贫困,实在是解决现今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或缺的一环[8]”。

三、社会整体改革缺位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更是社会整体改革的一小部分。可是,建国以来的历次课程改革仅是课程改革而已,很少涉及其他事项改革。特别是考试制度,坚如磐石地保留下来,即使有新的改革,也仅是改革考试形式而已,从老高考到“3+2”再到“3+2+综合考评”,文化考试作为主线从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考试制度的根本性改革,任何新课程改革都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于考试制度,社会上各种观点皆有,肯定者居多,认为作为考试制度的受益者,应该拥护此制度,但是,正如徐友渔所说:“对于许多人而言,那是成败在此一举的关键时期,但我不赞成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荣辱得失作为判断历史的标准。……这一次变革的受惠者许多已经功成名就,满足于现状,他们开始现身说法,用赞歌和自誉代替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9]。”同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更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度,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四、教师本身因素的影响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工资待遇稍低。川渝教师罢课事件是最好的注释。这种低工资制度,消耗的不仅是教师的身体[10]和家庭能量,更逐步挫伤他们对教育的信心。

(二)职业倦怠。我国的教师制度缺乏流动和呆板的人事制度设计,形成了教师的职业倦怠,“2004年北京国家心理学大会的资料显示,职业倦怠有其特殊的高发人群,教师群体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全国各地进行了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也是令人担忧:近四成教师生存状况不佳;近半教师压力很大;10个教师有3个倦怠工作;心理健康教师不足三成。职业倦怠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饱和现象,即处于一种非常厌倦的、不想再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况”[11]。

(三)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现在我国教师的素质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有个问题不容忽视,我国教师的来源本身素质不是同时代学生中最好的,是同时代学生中成绩二流,甚至是三流的,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并没有大量进入教师行业。同国外正好相反,这两年采取政策性措施,如招收公费师范生等,才使部分高素质的学生进入六所试点的重点师范大学学习,但如果能用市场来调节就更好了。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教师本应该是新课改的主角之一,但却成为二、三号角色,甚至配角。

(四)教师缺乏独立的精神气质。在现行体制下,教师只是教书的机器,大批量生产考试机器,缺乏独立的个性,即使是有个性的教师经过几年工作后其个性也不再明显或消失,可谓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南京一位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一书[12],其思想深刻值得反思,其实我们不都是已经跪着教书吗?

(五)校长素质的影响。在教育界有句话:“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说明校长的影响很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如果按苏霍姆林斯基对校长的要求,……当今中国的许多校长都是不称职的,因为他们连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才能取得成功的手段都不用,而是用那种权威压制,长官意志的简单甚至粗暴的行政领导方式办事”[13]。

(六)教材编写问题。教材是新课改的重要载体,但是,对于教材的批评声,可谓此起彼伏。以历史教材为例,笔者也曾著文分析[14]。其实,历史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史德”问题,“史德”的概念虽然到清代才被提出来,但在中国悠久的史学传统中,却是一直被特别强调的。唐朝人刘知几有“史才、史学、史识”之论,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史家的四长”,把“史德”排在第一位。“研究历史,应该从事实出发,否则就是行骗或撒谎。……现代史上的很多,疑点和盲点也要比近代史上多得多”[15]。即使是已经公开的有限的事实也没有进入我们的历史教材,年代中国饿死了那么多人,但科学院却在研究粮食吃不了以后的事。“我们的历史教学,从中学开始,很少告诉学生观察历史的基本方法,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种教学,比较枯燥,也很难引导学生形成对未来的远见,对人类命运的关怀”[16]。

综上所述,影响新课改的因素很多,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地解决它们,新课改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陶继新,李干三.高中新课改带来六方面可喜变化[N].中国教育报,2004-12-15.

[2]雷燕,何宇鸿.课改三年成绩喜人尴尬也多[N].广州日报,2007-11-29.

[3]徐德明.面对高中课改,一线教师有困惑[N].天津教育报,2007-12-12.

[4]杨勇.高中课改初见成效四大难题有待破解[N].安徽青年报,2007-01-19.

[5]樊未晨,甘丽华.新课改做成了一锅夹生饭?[N].中国青年报,2004-12-15.

[6]七城市名校长“炮轰”高中课改[N].扬子晚报,2005-11-2.

[7]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N].中国教育报,2006-08-26.

[8]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南方出版社,1999:54-55.

[9]转见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南方出版社,P183.

[10]张志峰等.谁来为“教师”减负?[N].人民日报,2006-11-14.

[11]张昕.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N].文汇报,2007-08-27.

[12]吴非.不跪着教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3]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M].南方出版社,1999:227.

[14]见拙文.历史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分析[C].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2篇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把握不准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的人的全面发展为哲学基础,以教育人本论的“一基”“三发”为教育基本理论基础,以弘扬人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生动、主动地发展为目的,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归宿。因此,课堂改革首先应该倡导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它如熏风拂柳,自会万木响应,而无一丝做作;如细雨润物,自会草木竞发,何需拔苗助长。有了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又何需故弄玄虚,追求花样。“脱离实际应用,盲目追求表演”实在是对课程改革的一大误解。

2.教师自身教育理论水平有限

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总是邯郸学步,毫无创意,大有鹦鹉学舌之嫌;而且评价只凭教师的心血来潮而定,丝毫不注意评价时“晕轮效应”“德西效应”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3.部分教师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从听课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害怕公开课被上砸了,刻意引导学生向自己的思路发展,而忘却了新课程是注重“将知识从教材引向学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与开放性。

4.课堂教学不注重利用课堂随机资源,刻意追求不符合实际的媒体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媒体网络教学,但更注重课堂的生成与开发,倡导教材、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的整合和利用。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念;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革新与挑战。

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譬如,在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要求学生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会非常活跃。这样,学生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发展。新课标强调“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还应根据掌握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以及具体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寻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兴趣、态度,学生的性格、意志,听课、写作、说话朗读、语文测试心理等等,教师都应掌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捕捉教育契机,调节、锻炼学生心理,使他们热爱语文,永远以高昂的精神状态学习语文。方法比知识重要,状态比方法重要。当学生以一种痴迷、高昂、执着、上进的状态学习语文时,他就会主动探索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切忌为讨论而讨论的作秀式讨论、撒手不管的放羊式讨论,或蜻蜓点水、刚一展开立即结束的浅薄式讨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课课离不开讨论,其实“合作讨论”的设计、组织以及形成实效是很难的,也未必课课都有必要讨论。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如,在读报时间开展“演讲”“朗读”等口语训练课,以及学生的时文选评课。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精选出自认为较好的文章抄录下来,加上自己精练的点评,每天由一名学生在读报时间登台朗读、评论。所选的文章由课代表收藏,汇集成册,由大家自己命名、写序、设计封面。这样既促使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评论能力,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新课堂

2010年7月13日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并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其中的第三点讲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人们纷纷对《标准》进行解读、建议与展望,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呢? 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对《标准》的解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谈一谈对新课改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有所领悟和提高。

一、继承与改新传统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老师们是在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截然不同吗?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综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由此观之,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与革新。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式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就是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和资料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合作”就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解决自主学习、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探究”就是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与探讨。而新课程理论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将来和国家的未来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三、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这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即使以学生为主体,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只有传授和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扼杀。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比如我在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这堂课时,我先发两首古诗,把班级同学分成两大组四小组,要求两个大组各自研究一首诗,先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弄懂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纲要求各小组设置2―3道题目,并附有答案及详细的评分标准。接着研究同一首诗歌的两个小组进行竞答,甲小组提出问题,乙小组回答,甲小组评判并打分;乙小组提出问题,甲小组回答,乙小组评判并打分。这样进行两三个回合,评出最佳设题小组、最佳答题小组、最佳答题能手、最差答题小组。对最佳的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一句名言,一个本子等;最差的要惩罚,惩罚可以是诵读一首诗,或在讲台上表演一个节目等。最后教师总结,对两首诗作一简短的分析,对古诗词鉴赏的要领进行重申,对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一点评。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就能得到加强,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 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变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四、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渠道和途径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像上面提到的这一堂课,两个小组的竞答,最后的奖罚都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内容一定记得非常牢固。而相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就像一汪死水,波澜不惊,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满头是汗、青筋直暴,而学生在底下思接千里、神游天堂。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课堂搞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渠道和途径,也是学生现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改革如一股东风吹绿了神州大地,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课程,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化学学科作为科学体系的基础课程,是分子材料、环境能源等其他领域的理论基础,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传统的学校教育由于在教学上过于重视知识的单向灌输,在评价上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了化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促进作用,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导向,以现有的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出发,明确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合理高效的教学计划,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延续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形式,这种模式在过去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形势下是非常有效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在学校取得的高分成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在科技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沉闷,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教师依照教材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在完全处于被动的情况下接受知识,强迫自己理解、记忆知识点,不能进行独立有效地思考与研究,长此以往,不仅课堂教学效率会直线下降,学生也会对学科失去学习兴趣和耐心。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在充分解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理念,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切实落实这一教学观念。就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照搬传统的讲授模式,将化学理论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与探索获得化学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化学理论探究,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其次,虽然新课程改革强调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课堂教学活动毕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发挥自己作为课堂组织者、实施者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指导,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下去,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许多教师虽然能够与时俱进,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在真正进行教学实践中,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走向了另一个教学极端。例如许多教师在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时过于片面,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学就是所谓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做法只是理解了新课改的表层意思,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深层内涵。高中学生虽然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思维,但由于学生的自制力和自律性较为薄弱,教师一旦将课堂时间都放给学生,必然会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在态度上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导致课堂教学进度严重拖沓,教师无法按时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也无法有效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必须重新认识、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把握化学课堂教学节奏,明确化学课堂教学要求,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控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化学学习的指导上。虽然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并不陌生,但高中化学无论在内容深度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不能与初中化学相提并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依然具有不小的学习难度。为了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化学素养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指导,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进行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进行更高层次的化学研究和科学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操作,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如果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从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以此来实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1

New Curriculum Reform New Requirements on Teaching

Xie Peiyan,Zhao Peipei

(Shandong Province Yanzhou No.1 High School,Yanzhou2721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ince the community's joint efforts,made a lot of gratifying result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but also the need for a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this paper,for teaching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requests,in several ways to do a brief introduction,I hope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ll help the staff.

Keywords:New curriculum reform;Quality education

新课程改革自提出以来,犹如燎原之势在全国上下迅速的铺开。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不仅在教学观念上发生着变化,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惊人地突破;学生不仅知识面有所拓展,与教师的关系也是不断地走向融洽。然而我们在看到这些成果的同时,也发现我们的教学依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教学的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它决定着新课程是否能够真正的被实施。所以新课程改革给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行为的指导。要想进行革命性的教学改革,就必须树立起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只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改革才能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教学观念,从而对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的教育理念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一种与国际接轨、与未来接轨、与人接轨的思想。素质教育理念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理论。所以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想成功地完成本次课程改革,必须首先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在教学论中一般都把教学划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与课程。在不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是一种约束与被约束、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课程约束、压抑着教师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受着课程和教师的双重约束和压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和不平等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因此可以说传统的教学关系是导致教学古板僵化、枯燥乏味和缺乏创造力的罪魁祸首,是导致学生学习范围狭窄、学习方法死板、机械的罪魁祸首。

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民主关系,即实现教师、学生、课程之间的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即是要求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关系,主要表现在让教师与学生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主体开发者与创造者。他们对课程的体验、领悟和独立思考是课程的主要关注点。这样教师与学生就不再受制于课程,而是将课程化为己用,实现课程与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总之,具有民主性的新课程要求具有民主性的教学,而具有民主性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打破教学个要素之间的隔阂,形成互通、互动、互促的教学氛围。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无论是教学观念的变革,还是教学关系的变革,都需要通过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因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具体行为。不同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反映出不同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采取的是灌输式、“一言堂”是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则采取记忆、背诵等机械式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改革不仅内容广泛、丰富多彩而且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这样的课程必然要求教师采取与以往不同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进行主动地、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成为知识的容器。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是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的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新课程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实施的程度。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不是对传统教与学的补充,而是对其进行的彻底变革,在这种变革中,它更注重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要求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前提条件的学习方式、建立起一种充分利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来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学习方式。所以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学与学习方式打破僵化、统一和机械化,走向互动、开放和创新。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地提出要转变传统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即改变以往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因为从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角度来看,只有这种民主化的课程管理模式,才有利于课程与地方学校实际的结合。评价制度也由从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向发挥评价的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的这些转变要求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所以为了新课程改革顺利地进行,我们必须下决心、下大力气对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下,重新建构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真正的让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保驾护航者。

结论

以上四个方面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从这些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必须破釜沉舟彻底的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建构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且教师也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指导思想,并将其真正的落实到教育的第一线,不断的完善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J].北京出版社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评价从过去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评价,向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转变。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评价内容的变化,也要求教学评价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学评价方法如何改进?新的评价标准怎样制定?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教学评价理论――SOLO分类理论,并探讨该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一、SOLO分类理论及其内涵

SOLO是英文短语“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简称,原意为“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由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John Biggs和他的同事Collis,K.,在1982年出版的《学习质量的评价――SOLO分类法》一书中最先提出的。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描述个体认知发展的理论,在教育学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SOLO分类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特点是:(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2)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这个独特结构是该阶段的年龄特征;四个阶段可以提前也可以推迟,但各阶段的顺序不能改变,前后两个阶段之间是交叉的。(3)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各阶段之间有本质的不同。但是,皮亚杰之后的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第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存在所谓的“异变”现象,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难以对此做出合理的阐述;第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能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有效应用;第三,儿童的认知发展在不同学科中所达到的水平不同,儿童在历史学科中可能已达到具体运算阶段,但在数学学科中可能才达到前运算阶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Biggs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是一个纯理论概念,只能是一个假设的认知结构,应以儿童学习的质量为研究的基点,通过观察儿童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可观察学习结果的结构(即SOLO)来间接测量儿童的思维水平。Biggs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决定儿童认知发展水平有两个要素,第一是功能方式,这决定于儿童所利用元素的性质与水平以及操作元素的类型;第二是在某一种功能方式下的反应结构的复杂程度。这即是Biggs的SOLO分类理论的理论基础。

Biggs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区分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五种功能方式,以及在每种功能方式下儿童所形成的知识类型。

1.感觉运动方式(sensori motor mode)(0-2岁),幼儿对外界环境反应,通过这一过程而获得运动能力。它所形成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2.形象方式(ikonic mode)(2-6、7岁),儿童把感觉、运动内化为表象,并由此发展出代表事物的言语和表象,这种言语符号和表象是儿童认知操作的主要对象。形象方式形成的知识是直觉知识。

3.具体符号方式(concrete symbolic mode)(6、7-15、16岁),个体能够使用或学习使用一种有经验世界指示对象的(empirical referent)符号系统。具体符号方式形成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

4.形式方式(formal mode)(15、16-22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个体可以思考更为一般的概念,而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个体认知操作的对象是表象世界事物的理论结构。这一阶段形成的知识称为理论知识。

5.后形式方式(post formal mode)(22岁左右),这一时期,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达到了可以怀疑一般理论、原理结构的水平。这一阶段形成的知识是层次更高、更抽象的理论知识。

Biggs在许多学科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这五种功能下,儿童的反应都一致表现出循环的按结构复杂性的层次变化的特点。Biggs把这种层次变化分为五个水平,即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和拓展抽象水平。这五个水平也是SOLO分类理论对儿童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的分类标准。

二、SOLO分类理论的分类标准

SOLO分类理论是对个体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它的分类标准就是儿童在上述五种功能方式下的反应水平,即SOLO水平。通过判断儿童在某一具体问题中的SOLO水平来判断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五种反应水平的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1.前结构水平(Prestructural):儿童对学习任务本身不能进行恰当的处理,例如儿童只是对学习任务进行同义重复,或者只是重复问题,处于这一反应水平的儿童还不能理解问题。

2.单点结构水平(Unistructural):处于这一反应水平的儿童,能够提出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一个方面,但在诸要素之间或思维之间没有联系,儿童只能理解问题的很少一部分。

3.多点结构水平(Multistructural):儿童能提出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几个独立方面,或者能够理解任务的许多方面。但是,这些方面之间都不是相互关联的。

4.关联结构水平(Relational):处在该反应水平的儿童能把相关的方面整合成一个前后一致的整体结构。

5.拓展抽象水平(Extended abstract):儿童能把连贯的整体概括为或再概念化为一个抽象的更高水平。

这是SOLO水平的早期的判断标准。随着学者对SOLO分类理论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对SOLO水平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即SOLO水平的细分水平(sub-levels),形成了9个水平。

1.前结构水平(Prestructural):儿童不理解问题;胡乱猜测或者同义反复、重复。

2.单点结构水平(Unistructural):儿童仅仅能说出一条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

3.多点结构水平的低层次(Multistructural/low):儿童能提出2至3个独立的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但是没有更详尽的阐述。

4.多点结构水平的中等层次(Multistructural/moderate):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提出相当多的有关学习任务的信息,但是也没有更详尽的阐述。

5.多点结构水平高层次(Multistructural/high):儿童能提出许多与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并且能用实例详尽阐述。

6.关联结构水平的低层次(Relational/low):能概括文章的一个部分或两个部分的思想。

7.关联结构水平的中等层次(Relational/moderate):能概括文章中许多不同部分的思想。

8.关联结构水平的高层次(Relational/high):能够全面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概念。

9.拓展抽象水平(Extended abstract):能够一致地概括整篇文章的思想,并且能对常规做法或训练的基本原则提出疑问或批评。

SOLO分类理论的基本含义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SOLO分类理论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从而间接地判断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前一种水平的发展是后一种水平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但是SOLO分类理论不是把学习结果简单的划分为对或错两种结果,而是把学习者确定为不同的认知水平。

三、SOLO分类理论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1.SOLO分类理论可以有效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正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学者认为知识和技能这一学习目标能够准确地测量,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测评则没有有效的测量方法。笔者认为,SOLO分类理论可以有效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主张探究式学习。学习者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学习任务探究的深度不同,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具有层次性,即探究程度不同的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间接判断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不同。SOLO分类理论的5个(或9个)学习水平,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次序排列,反应了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的层级。经历不同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学习者的学习结果会在5个(或9个)学习水平中反应出来。

2.SOLO分类理论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学科中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SOLO分类理论可以应用到几种学校学科领域中,包括数学、语文(或英语)、历史、生物、化学、地理、阅读技巧等学科领域。在不同学科中都可以加以利用,这是SOLO分类理论的优势所在。依据SOLO分类理论,可以编制不同学科的试题,SOLO分类理论可以在文科、理科中加以利用。已有学者依据SOLO分类理论制订了编制试题的步骤、标准,开发出了令人满意的试题和题库。不难看出,SOLO分类理论已经在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中被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显示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应考虑该理论在新课程改革中应用的适切性,发挥该理论的优点,从而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评价问题,这也是该理论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启示。

3.SOLO分类理论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开放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作为考察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各方面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重要工具,无疑可以很好地评价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但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没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因此在评价开放性试题时常常与评价者的喜好、经验等因素有关,评价标准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客观地反应学习者的真实水平。而SOLO的5种水平是根据能力、思维操作、一致性与收敛和应答结构4个方面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它不仅能反映学习者学习的“量”,更能反映学习的“质”即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反应的思维水平。Biggs通过研究发现,使用SOLO分类理论对开放性试题进行评分,其信度较高,这也是SOLO分类理论值得认可之处。Biggs的SOLO分类理论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价开放性试题,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开放性试题的优点,这也是其他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不足之处。

4.SOLO分类理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评价系统

该评价系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儿童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水平,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百分制和等级制的评价系统只是在总体上评价学习者所处的位置,不能说明学习者的薄弱环节以及如何改进。教师依据SOLO分类理论可以准确判断儿童在处理某一具体问题时所达到的反应水平,以及在此水平下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和处理问题能力的不足。与SOLO分类理论相比,百分制和等级制的评价结果则是模糊的、笼统的。

5.SOLO分类理论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评,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学生在看到自己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后,也可以对此加以评价。通过自评,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学生会使用更深层次的探究式学习,从而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这里,评价不仅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结果或处理问题的标准,而且也是促使学生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改变思维方式的动力。教学评价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起点。

四、SOLO分类理论的局限

尽管SOLO分类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学评价的方法,但不可否认SOLO分类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我们在应用这一理论时必须注意的。首先,依据SOLO分类理论编制的试题的区分度低于百分制试题,所以在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中不适宜使用这种试题。如何提高这种试题的区分度是相关学者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候教师不能清晰地辨别学习者回答的SOLO水平,因此也不能准确判断儿童的反应水平。再次,SOLO分类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评价理论,对评价执行者的要求较高。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之前,必须对SOLO分类理论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否则评价的结果就缺乏说服力,对教学实践的意义也会减弱。最后,我们不能用SOLO分类理论来代替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它是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SOLO分类理论应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从而更准确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SOLO分类理论已经被许多学者所研究和验证,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SOLO分类理论也能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Biggs,J.,Collis,K.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SOLO Taxonom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2:13-15.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3-54.

[3] 吴有昌,高凌飚.SOLO分类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5,99.

[4] 李祥兆.学生思维评价的新视角――SOLO分类评价理论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5,(11):22.

[5] 蔡永红.SOLO分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教育研究,2006,(1):36.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范文第8篇

但由于面临学校教育的现展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主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越来越暴露出问题和不足。因此,裴娣娜教授提出:“重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必须界定课堂教学科学化研究的论域,确立体现现代教学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所应坚持的基本命题,并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概括、提升和教学行为的改善。”

通过走访一些学校及与同行交流,笔者发现有些学校在组织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时流于形式。许多教师都是应付了事,说几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套话,根本起不到研讨交流的作用。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没有领会好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缺少在数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知识,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评价课堂教学。为了帮助教师们掌握数学新课改过程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些基本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使这样一种普遍开展的集体教学研究活动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数学新课改过程中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以科学的评价方式、客观的评价标准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基础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执教者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和学习能发挥积极的影响。但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着不同专业成长背景、具有不同理论基础、拥有不同教学观念的评价者对同一教学现象的分析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对同一教学过程的理解有较大的区别,对同一堂课的评价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最后给不出一个明确的评价结论。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肯定发挥不了它的积极作用,也不利于数学教师们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科学的评价方式、客观的评价标准作为基础,也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才有意义和价值。实际上,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求评价者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全方位、多视角地观察执教者的课堂教学,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客观的评价标准全面、公正地分析教师的教学:既符合课堂教学常规,又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既考虑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具有大家一致赞同的亮点,又突出了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等。

二、以诊断课堂教学问题、全面反馈教学信息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向执教者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便于执教者有效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成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知:执教者由于自身素质和上课时注意力分配的限制而不可能注意到课堂时空的方方面面,也就不知道自己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教学有没有达到最优、效果是不是已趋最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尽管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及学习效果检测和个人的反思会获得一些信息,但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以他们心里特别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教学人员给他们一些忠告。因此,我们必须将诊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及时全面地向执教者反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任务。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除了肯定执教者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和执教者的课堂特色及创新之处以外,更有意义的是找出其不足,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

三、以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技能、加快专业发展作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