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1篇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大面积展开,淄博市全面推行了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培训。通过学习,笔者从思想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教学实践中传统课与新课程理念时常产生碰撞。鉴于此,本文从新课程与传统课的优劣比较出发,并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对新课程改革的先进性问题进行阐述。

1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在上“前滚翻”课时,教师拿着一个长方形砖与两根接力棒,问学生:“长方形砖放在地上用力推一下,与在长方形砖下面垫上两根接力棒用力推一下,分别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第二种情况下砖滚动得快。”“为什么呢?”“因为接力棒是圆柱形,圆形的东西滚动得快。”教师立刻抓住这句话问:“同学们,你能把自己的身体像圆一样滚动吗?”“能。”教师及时导入:“下面自由分组在垫子上练习,看谁滚动得最圆滑,滚动得快。”学生马上投入到练习中。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从以上案例看出,在教学中要把重“教”转向重“学”,教师适当地予以提示和引导,避免学生围着教师转,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抑制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果备课时考虑到这一点并能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那就说明学生的能动性得到发挥。

2 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以上教学场景中,在练习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诱导学生,学生有的做团身滚动,有的侧身滚动,争先恐后地创新动作练习。有的学生做出“前滚翻”的动作,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做前滚翻动作,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练习。各小组通过探讨,设计出连续前滚翻、前滚翻接挺身跳、前滚翻接后转身。学生在练习中兴致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体育课不是呆板的训练课,它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能对课本的内容、方法等进行适当的改变、理解,以适应自身的身体状况,那就说明这堂课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3 分层次教学,注重差异性教学

在“山羊分腿腾越”课中,有的学生体胖、体弱、胆小,出现不敢练习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及时采取办法帮助他们。首先,进行学生间的“跳背”游戏练习,培养练习兴趣;然后利用小矮凳练习,消除畏惧心理;利用小山羊练习,培养成功的自信心;最后过渡到大山羊练习。无论这些学生在哪个训练阶段成功与否,教师都要当着全班学生鼓励他们,同学对这样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以后,这些学生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管练习什么项目,都能积极地参加,同学也都自觉积极地帮助和鼓励他,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差异性教学。由于学生生理素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意志力和认识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在以往的体统课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忽略学生个性化的差异而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这使得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因训练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提不起锻炼的兴趣,也使得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因屡达不到训练要求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 由重技能教学转向重兴趣培养

前滚翻教学,属于单一的体操运动,有自我保护的实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练习中的重、难点必须让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在教学中将前滚翻联系生活实际,如骑自行车、走路、跑步等突然跌倒时,做前滚翻缓冲,能够避免受伤。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前滚翻的目的,提高滚翻的质量,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或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传统的体育教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运动技能和围绕运动技能的教与学去实现其他领域的目标,以达到“健康第一”之目的。

5 由重结果 转向重过程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以绝对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如“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以“越”的标准来评价学生,为了“达标”而“达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学习行为表现,致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

在新课程实验中体育教师依据新评价观念,构建多层次的目标体系,突破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倾向;淡化评价的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和激励功能,体现区别对待,注重学生纵向发展与进步幅度,把教学的过程放在首位。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2篇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新、实、精

1.新:新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从形式上看:增设了许多插图,编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从内容上讲: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学科教学与日常生活、现代科技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联系,注重反映学科发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性内容和选学资料。“家庭小实验”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2.“实”指素育落的“实”: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让学生既明白了化学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决心,教材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具体表现为:①加强了化学实验教学。②加强了化学学习中科学方法的指导。③是穿插了家庭小实验拓宽了学习时间和空间。④是结合学科特点、运用图片、阅读、课题研究等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3.“精”指精心构建教材体系:设计知识层次,新教材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构建知识体系,如:高一册将碱金属与“卤素”位置调整,降低了高中化学的起始难度,同时与初中化学的衔接更为自然。再如:“电解质”内容编排在高一册第一章第二节,与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及电离基础衔接上,知识跨度小,克服了旧教材没讲弱电解质知识前引入学习Cl2水、NH3水成份时很难说明为什么Cl2水中有H+、ClO-、HClO分子,在此基础上在高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后,第三章引入电离平衡,这实质是对平衡移动原理知识的延续,有化学平衡作为基础,学生对电离平衡的掌握,不仅认识深刻,而且又巩固了对上一章有关知识的理解,这种设计使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二、体会:使用新教材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转变教学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法的指导为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好深广度:要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这样做容易把重、难点转移,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对习题有用的知识可通过设置课后讨论题,来扩充和延伸。

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强化,提醒教者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渗透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如:高二册第一章氨铵盐,一节中NH3的实验室制法有关NH3收集方法新教材作了调整,以讨论题的形式提出了放置在收集气体的试管口的棉花应该用什么溶液来浸湿?在教学时,教师可抓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相互评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另外有些演示实验也可大胆地由学生来完成,再由其他学生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调动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题目不容忽视:新大纲共列出了14个研究课题,高一新教材设置能源、环保、人体中所含元素调查三个研究课题。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大举措,面对这一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应本着学生自主发展重在过程的原则,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我们在教学中是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及网上查询信息等方式完成后,再利用下一节课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资料、相互交流来完成这些题目的。

注意精心设计习题课:学生能力的提高,需习题的解体训练,而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大纲只给3.5课时,可以说教学任务量很重,为此,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习题课,选择典型习题,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分析过程,把思维的选择、变换作为讲评的重点。

三、化学学科课改中遇到的几个困难:

1. 习题不配套:市场上出售的新课改的学科辅导资料都是老板删删减减根本不配套

2. 课时不足量:估计学业水平测试考前复习时间会很紧张,尤其是理科班的课时更为紧张。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转型领导理论的基本视角

转型领导理论最初是由Bass在1985年的《领导与超越期望之绩效》一书中所构建。转型领导是领导者为组织构建愿景,并通过沟通、激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获得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可,变革组织原有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追求卓越的组织利益的过程。研究者一般把该理论划分为构建愿景、魅力影响、鼓舞激励、激发才智和个性关怀五个维度:愿景是由组织全体成员共同形成,具有引导与激励组织成员的未来情景的意象描绘,是促使组织成员工作的原动力。魅力影响是领导者运用魅力型影响力来实施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才智激发是领导者鼓励下属,对当前假设提出疑问,从新的角度看问题,用新方法革新性、创造性地重构问题、看待形势,强调采取行动前全面思考的重要性。激励鼓舞是指领导者向员工提供富有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行为,唤起下属更大的努力和归属感。个别关怀要求领导者对下属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并帮助下属开发出最大潜能。

转型领导通过引导成员超越个人利益,使成员在分享愿景和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工作的意义,对组织产生高度承诺,从外在动机转为内发的道德层面的动机,愿意付出巨大努力创造出超越期望的绩效。学校转型领导是运用转型领导理论来转变其领导方式和风格,进而引领学校转型的领导。学校领导者能否变革其基本理念,转变学校运行机制,塑造教师的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满足其高层次需要,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转型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学校领导需求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旧有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扬弃,总体上要求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学习的主动性,重视综合能力培养和以评价促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学校领导者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愿景认识不足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改变以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育理念。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包括知识教育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在各种变化的环境中,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或满足于实现知识文化的“代际遗传”,而是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学校领导者对新课程改革的价值重视不够或错误认识,会表现出对改革进程缺乏前瞻眼光,直接导致改革决策能力不足。

(二)专注于权力性影响力,缺少团队互动

我国科层制教育领导体制下,学校领导者习惯于运用权力性影响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课程学习空间、教学习惯乃至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重新组织。教师如果能及时获得信息,会有一种自觉参与感,能够发挥更大的工作热情。国家将课程权力下发到学校后,学校领导者仅以权力影响力推行新课程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受损,不利于层级间的信息交流,教师的参与意识自然会下降,无法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和建议,最终会导致新课程改革中的失真现象。

(三)学校领导的团队动机内化意识淡薄

以往“交易式”的领导方式下,学校领导者通过给与教师物质奖励、晋升等外在诱因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新课程改革具有长期性,只通过外在动机激发不足以提供改革的长期动力。学校领导必须使整个团队的外在动机转化为成员的内在动机,提供稳定的改革动力。现阶段,我国领导更倾向于交易性的领导方式,对教师的内源性动机的激励重视不够。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领导者在新课改中缺乏全局性的,和长远性的意识,与下属之间缺少信息互动,其自身魅力又不足以影响教师,迷恋通过行政权力、外在激励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需要借鉴转型领导理论转型学校领导。

三、促进学校领导转型的策略

(一)实施愿景领导,科学决策

科特的一个著名观点是“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革,经过权衡利弊从而确定变革的方向正是领导的核心所在”。学校领导应具有变革的战略眼光,并形成对新课程目标的科学认识,结合学校和变革对象的实际情况引导改革团队发展新课程远景。对于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有重大影响的复杂问题,学校领导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学校实际和教师在新课程开发中的心理,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学校领导还要具有充分的战略视野考虑到新课程改革在长远时期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决策。

(二)发挥魅力影响,增强团队互动

学校领导者应凭借自身魅力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通过对教师鼓舞激励、激发才智,给予教师个性化的关怀等手段,培养教师积极的新课改态度。新课改中学校领导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必须关注自身的品格、能力、知识和情感的培养。品格因素是学校领导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改革主体的利益变动并引发矛盾,具有高尚品格的领导者才能更好的协调好这些关系。学校领导还应通过平等对话来突出教师主体的价值,互动中交流新课程改革的信息,通过合理的阐述使教师取得对新课改应有的了解,弄清是非利弊,逐步充实或更新他们工作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最终形成由新认知支撑的新态度,进而促使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改善组织氛围,增强凝聚力。

(三)构建组织愿景,激发团队内源性动机

动机内化是学校通过变革达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领导需要创造条件,关注教师的需求、激发整个改革团队的改革动机,并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源性动机,形成推动组织发展的长远动力。“仅当被共享,愿景才是鲜活的”,学校领导者要同教师共同合作建立、发展新课程愿景,使教师参与新课程开发的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对新课程改革的使命产生认同并愿意为之而奋斗。学校领导者要善于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机。学校领导通过为教师提供有意义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新课改工作,明确对他们的期望目标,向他们展示对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承诺,积极乐观的改革态度等方式,来充分激起教师的改革动力,培养团队精神。

借鉴转型领导理论的同时,还要注意其本身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愿景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纪律规范的研究。应结合其它领导理论中的合理部分,依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学校领导转型。

参考文献: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要注重将新课程理念深入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日常教学环节中。

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这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才能够更加主动地研究新教材,探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能使得教学研究真正地运用于课堂实际教学。同时,也会不断地用爱心研究学生,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从而会注重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将自己主动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促进者,并增强自己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共同达成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于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还要做到重视特长、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领导要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将新课程政策的宣传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等方面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评估,建立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科学性评价等都纳入考评的重要项目,并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不断激发教师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二、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逐步树立起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信息化支持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新课程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开展,根据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在设备层面上对新课程实施给予大力支持,现在我们西部农村学校均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接收及光盘播放系统,但要使这些设备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对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广大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的信息管理员要维护并利用好这些设备,及时接收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对广大基层教师加强先进理念、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对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进一步加大新课程理念下对农村地区教师的有效培训,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校本培训是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非常有用的一种培训形式,对各学校来说,校本培训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促进。鼓励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抓住国家教育政策向西部农村倾斜的大好时机,争取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机遇,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逐步改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激励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制订一个规划良好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有效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四、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渗透评价与反思意识。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光是成功的课例,失败的课例也要反思。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与反应等,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自我追问过,"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善于运用研究小组和同事指导、他人帮助等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评价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正确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五、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应得到适当的心理调节,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是否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关键所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思想障碍,觉得压力大、任务重,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学校应该帮助这些精神压力大、教育教学成绩不能提高的教师多做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自身心里素质,使他们能够顺应改革的潮流,提高自信心,集中精力投身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便保持更好的精力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5篇

一、认识到位,思想统一

学校领导要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高度关注,保持高度敏感。对于学校来说,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评价方式都将产生一系列变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学校指挥棒的高考也将随之产生新的变革,这将直接对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产生深层次影响。学校领导要把对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实施准备等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学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了以下共识:

1.对于我校来说,高中新课改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对于新课改来说,我们研究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把新课改落实好、实施好的问题。

2.学校各部门领导、全体老师都要全面重视、关注、学习、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把学习、研究新课改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各部门加强协调,早做准备,在思想上、意识上提前进入新课改。

二、未雨绸缪,精心准备

要让新课改在学校顺利启动,就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做好新课改的准备工作,学校要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包括学校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委员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学科教学指导和学生选课指导小组,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委员会,高中课程改革宣传和教师培训指导小组等。学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增设机构,明确责任。

2.抓好新课程培训工作,新课程的培训要坚持长期性和全员性的原则。即把新课程培训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的抓。另外新课程培训对象不仅是年轻教师,而且包括老教师。

3.制订并完善各项制度及实施方案。学校要根据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文件要求,学校应组织相关部门按照组织机构、课程编排方案、学生选课指导、学分认定、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教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学资源开发、宣传引导等要素制订了配套的各项制度及实施方案。并不断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课程的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做准备。

三、激情投入,理性操作

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做到 “激情投入,理性操作,沉着冷静,稳步推进”,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对新课程的热情与坚韧持久相结合。既要防止一些老教师对新课程冷眼旁观,漠不关心,又要防止一些教师前热后冷。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有工作热情,但缺乏教学经验,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既要鼓励老教师对新课程投入激情,积极参与,又要引导年轻教师认识到新课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使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的困难做充分估计,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2.把研究新课程教学与研究新课程高考相结合。新课程实施后,高考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研究新课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关注新课程的高考模式、题型、难度,研究学生怎样通过新课程学习顺利参加高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3.把推进新课程改革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相结合。要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4.把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相结合。一些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许多教学方法经过不断推敲、实践,己经很成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只要教师们真正的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就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胆的使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实现“老瓶装新酒”,使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既保持连续性,又不断向前推进。

5.把局部实验与大局稳定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我区是第一次,在新课程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要把握好度和火候,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大局的稳定。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新课程

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呢?如何才能发挥数学的教学价值呢?这就成了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数学课堂在教师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数学素养,以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做到全面,要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下导入方式的选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是有效课堂实现的前提。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导入形式,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多样化的导入形式,如,故事导入、设疑导入、活动导入、生活情境导入等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为实现有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图片,如,有一张图中有一根长为10 m的竹棍,还有一个标有是长竹棍的 的短竹棍,请问短竹棍多长?还有一张图中有一堆白菜,标注为100千克,吃了 ,吃了多少千克?等等。形象的图片展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导入环节应该是多样化的,应该是有效课堂实现的关键

环节。

三、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的都是教师的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只会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选取了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到小组长哪里;大概在20分钟的自主学习之后,我开始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圆的特征以及直径与圆的关系等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自主学习模式的有效进行,进而,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除了上述的小组自主学习的模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有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有效的数学课堂不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展示的空间,还是多种方法、多种教学形式的展示平台,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应该给我们呈现不一样的形式。

四、新课程改革下评价模式的改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评价模式要改变以往说教式、终结式的评价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新课程改革下反思环节的改变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反思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率不是太大呢?仔细分析不难想到,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反思的价值;还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了自身的反思,根本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反思,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反思价值的体现的。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反思除了教师要认真完成之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每天、每学科、每节课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思考,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存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才能为有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

基础。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数学课堂要摒弃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地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加布.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02).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师 角色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与教师是否适应新课程关系密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进行角色转型的过程。新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正确认识和角色的有效转型。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教育观念、教学习惯、教学情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期待高中数学教师改变自身的角色行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中,要求数学教师承担以下几种角色:

1 平等的对话者

中、美、日三国的研究机构联合调查表明:高中生不喜欢“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师,甚至不喜欢“事业型”、“专家型”的教师,而无一例外地喜欢“交流型”的教师。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内心渴望与教师交流。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必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其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交往意味着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教师与学生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把师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体地位,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控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同化或改变原有认知的目的。

已往数学教学家长式的教育模式,赋予了教师一种崇高的权威。新的数学教育摒弃了以往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学习的特点,注重在对话中重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更需要数学教师成为课堂关系中的对话者。

2 教学的合作者

《数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明确要求,新课程改革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三个方面分布:一是教科书及教参所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三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因此,教与学必须合作,这是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完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以及思维的相互启迪,出现“视界融合”。这个“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新课程目标实现的过程。

新课程还强调“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主张数学课程内容应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在课程意义的建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传统的数学教学只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强调训练,忽视学生的感悟;强调认知能力,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因而在教学中造成师生缺乏交流与合作。教师要有“合作学习”的理念,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才能真正完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3 教育的研究者

教育复杂性时代,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学者型教师”,用科学的手段,深刻地理解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寻找和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推动整个教育改革。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地位,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性。

专家认为,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如要既达到观察目的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和状态,就只能依靠教师。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而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教育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向数学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在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不断积累,逐步把有效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又用理性的思考解释、反思进而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教育;问题探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下发,目前全国各地正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这次改革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创新教育问题。当今,高等师范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教育具有连续性,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相承关系,势必要求大学教育作相应的变革。而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必然会推动高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所以,只有寻求合适的传承纽带来更好地衔接两者,才能够使高师教育课程改革切合实际地顺利开展。本文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寻求更好的改革思路和路径。

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程改革实验启动以后,效果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广大从事实验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们选择地处豫东、属淮海经济区的中等城市商丘市进行了调研,这样的城市极具文化教育区域性特征,作为调研对象,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根据对商丘市睢阳区实验区的调查结果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问题。新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的评价标准非常好,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这些评价标准,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也是有力的手段。一线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升级和升学中如何能很好地把握这些标准。实验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换;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的转换,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思维的沟通与衔接。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把握好了这些“标准”,学生必然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应试能力获得相应的提高。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提高不是在呼着升学的口号中进行,而是在师生互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它能给学生一种良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环境和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的问答、练习、课下的作业,平时的测试,终结性的考试,都保持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下,学生才有可能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2.新课程改革实验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确实参与到了学生学习的活动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师生互动体现得尤为突出,这在以往的课堂上是极少见的。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与教师兼顾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必须分组实施。但是,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太多的学习小组,最大的问题在于诸多的学习小组中竞有不少在讨论与课题无关的问题,这样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起的作用就大打折扣,而且也失去了主导者的地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热烈课堂气氛背后的教学效果究竟如何。无疑,减少班级人数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我们所希望的“师生互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仅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学生真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验班由于实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活动增加了,互相交流的时间增多了,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练的时间少了。如果说教师讲得少可以通过讲得精去加以弥补,而学生练得少确是不小的损失。可言传的知识就是明确知识,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听”中学;不可言传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这部分知识本质上的理解和领悟,必须从“做”中学。实践证明,“实践技能很难诉诸于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因此,不论课改如何进行,留给学生“做”的时间不能少。个别学校的教师未布置作业,或布置作业量较少。“轻负担,高质量”是一个值得倡导的口号,这里的负担主要应是指心理负担。一个心理有适度压力的人,他的创造力是最好的。减负,不仅仅是表面负担的“减”,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心理压力的“减”,只有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学生身心健康,从而愉快地学习,创造力离不开基础知识训练。

以上方面的问题,最根本的症结仍然在于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在创新教育上收到的实效甚少。为此,以下主要就此进―步从理论方面分析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内涵以及特征,以期对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及对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起到―定的作用。

二、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强调的是优化学生的内在素养和外在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上掌握学习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品格。

1.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实施创新教育,并不意味着对接受性学习的全盘否定。从实验调查的情况看,最大的问题是“走极端”现象。科学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的统―。接受性学习作为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固然存在很多弊端,但在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前提下,接受性学习以其经济、适用、快捷的优点广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为此,我们不应完全否定或抛弃接受性学习,而应吸收其合理和积极的成分,从理论层面上对接受性学习加以扬弃,从实践层面上对接受性学习进行超越,这才是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性学习。

2.创新教育中的学习更多地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事实上传统循序渐进式学习和创新教育下的非线性学习各有自己的优势。循序渐进式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把握、记忆基础的知识信息,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探索、发现前沿性、超前性的知识,包括新知识的出现、新事物的发展趋势等,非线性学习具有循序渐进式学习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出现,学生可以在这个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网上通过超文本链接网站浏览信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特别的,都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自我反馈学习结果和矫正学习行为。

3.创新教育下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活动。这种有效性首先表现为一种知识的累积。也就是说,知识的多少与创新能力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但是,一定量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同时依旧强调“双基”训练的原因。其次,这种学习不仅表现在获得书本上的某些基本知识,还表现为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的获得,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品质、个性、意志的彰显。此外,这种学习还是个体知识结构(即包括前述的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重新构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个体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出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并从中建构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我调控、自我选择及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的过程。

三、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

1.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决定了学生是真正的主体,要以学生的自主持续发展为目标。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出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创新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教相对于学生的学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创新性学习只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我设计、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时间的自我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学习效果的自我反馈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探究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围绕所学知识或一些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能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在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对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在探究中体验挫折与成功;通过探究中的交流、争议与合作,可以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进而提出新的假设。

2.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教育决定了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教师、同学和学习资源的交互中形成的主体性不断生成和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倾听”与“理解”,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和新知的建构等,同时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沟通,进而与学生在交互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共识,容忍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是指在学习中,学习者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互,达到融合共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是一个人不断成熟、完善和超越自我的重要条件,这种交互主要表现在与校内学习资源、校外学习资源、信息化学习资源等的交互,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细致的观察、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思考、及时的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的意义和认识,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经验积累,并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3.新课程改革中的创新教育不仅重视明确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默会知识的学习。默会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不可言传的知识,一般地指学生中呈现出来的元认知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不断反思、深刻理解,方能自主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