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与家庭教育

中医与家庭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1篇

中美家庭教育过程差异

1.教育的目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同时所受旧有的约束也较多,文化价值观上是比较保守的,相对而言,在整体上也缺少一种快速接受新思想的社会环境。中国人深受儒教思想影响,又很重视孔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谐观,约束个性。孔子的“仁”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此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个顺从、礼貌、谦虚的人。并功利性的追求高学历、好工作这样的目标。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国家,传统的思想文化保留很少,善于接受和融合各种文化思想,所以教育发展的约束少。美国教育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父母喜欢引导孩子去发现和探索,让他们去了解各种现象和本质。美国教育提倡创新,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则让他们培养创新和冒险精神,从而建立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让子女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价值观,在个人成就上也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2.教育的主体。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主要是被中国长久以来“父为子纲”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父母在家庭里往往是权威,因此要求孩子守规矩,听从父母劝导,不要有意见。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孩子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该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中国孩子的自较小,很多事要闻询父母意见,很多稍大一点的事都是要父母做决定的。比如报考什么学校,培养哪项特长,甚至是婚姻大事还要家长做主。

美国家庭教育方式更民主,讲究人人平等,这是跟他们整个社会大环境下追求民主和人权有关的。孩子是教育的主体。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相待,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会是一种朋友关系,他们会倾听孩子的烦恼,采纳孩子的建议,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关系更密切。

3.教育的理念。中国文化中旧有的约束较多,尤其是因为封建小农经济思想的长期影响,导致中国人大多内心较内敛和保守,不大愿意冒险和创造。中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小时懂得不多,家长应该直接告诉他们如何做,授以经验阻止其去冒险,让孩子少走弯路,同时也避免了很多麻烦。父母将孩子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把自己的希望倾注在孩子身上,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强加于孩子。中国的父母为孩子设计未来,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大多是过高的。

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对孩子的长期投资。有时甚至是为了个人和家庭荣誉而对孩子给予很高期望。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可以改变全家命运,如此一来,教育变得很功利化。

这些理念和美国父母的不同:美国父母通常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再去探索解决方法,不会以说教方式灌输给孩子经验。实践中培养了孩子积极动脑的习惯,加深了理解。

美国崇尚自由个性,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生命价值的实现要尊重子女的意愿。美国父母认为抚养教育孩子是超越个人的立场义务,对孩子的教育较宽松和开放。“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是美国社会中大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要求。

中美家庭教育结果差异

由于中美两国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差异,对孩子的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

中国孩子性格上大多内向含蓄,做事胆怯,依赖性强,也很守规矩,这样的性格当然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容易控制,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自信心易受打击,做事保守犹豫。

由于父母在孩子面前孩子经常以权威出现,这样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他们之间的代沟较大,父母或孩子经常会抱怨对方的不理解,孩子被动的执行父母的要求,这样会很难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一旦孩子进入大学忽然自由,会不知如何释放压力,在大学里不再严格要求自己。

在能力培养方面,中国家长给孩子学习上的要求很高促成了中国孩子在学习上成绩远高于美国孩子,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学习上有很大的毅力和耐心。大多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创造尽量好的生活条件,不让孩子过多接触社会,使孩子缺少很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也就不强,而且也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相对来说,美国孩子一般性格很积极,活跃开朗,社交能力强,能与人和谐相处,胆大敢冒险,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美国人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产生了众多伟大发明家如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但是这样的性格也会有负面效应,美国孩子中常有喝酒,吸烟甚至吸毒的现象,而且犯罪率也比中国高很多。

美国家长跟孩子建立朋友一般的友谊,在跟孩子交流过程中平等对待,这样他们的代沟小,容易互相理解,但父母过早地把成人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会让他们早熟。

在能力培养方面,美国孩子由于父母从小的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强,18岁开始孩子便兼职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有作为社会成员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自主能力强,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大多数年轻人很早脱离父母独立生活。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2篇

体现中医药特色精神、物质文明等的总和可以统称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为人类健康事业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需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中医药类院校的德育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积极探索中医药类院校思政课改革新途径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目前,传统思政课教材基本全国比较统一,教学内容模式化。所以笔者认为增加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专业特色内容在全国统一的思政课程中,不断对思政课教育的改革,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的中医药高校往往承袭一般高校的教学模式,忽视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教育,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强。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程设置比例,缩减部分西医课程,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开设中医经典、自然辨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利用好中医药类古典文献中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医药文献,是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工具和媒介。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中就提出了精诚合一的医德思想,即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该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明朝龚信的《古今医鉴》中说:“明医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名医,芳垂万世。”[1]也对一名优秀的医生做出了具体诠释。

三、利用中医药院校自身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校本资源包括校训、院训、校徽、院徽、校歌、校史馆(中医药博物馆)、校园建筑(雕像、石刻等)、校园道路、药用植物园、学校的创始人、优秀教师等,可以通过举办校歌合唱大赛、校史知识竞赛、药用植物园识别中草药植物等活动引导学生爱所学专业、爱学院、爱校、爱中医药文化、爱中国传统文化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和校园文化,开展中医药文化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形象生动,知识内容更易让学生接受[2]。

四、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发挥网络新媒体的德育功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新媒体的多维性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多种意识形态。建立中医药类院校网络德育服务平台,通过辅导员、思政教师的飞信、QQ、微信、博客、微博等通讯工具,德育教育开展得更加方面快捷,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加深对德育知识的领悟,使得德育教育走下课堂,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加影响力[3]。

五、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要想更好的在中医类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中医药院校要认真做好辅导员、思政教师的选聘工作,在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中要适当增加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同时还要求思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淘汰机制,建立一支专业化德育教育队伍。

六、开展中医药文化课外活动

通过礼仪仪式、名家风范、名师讲坛,既传承亦开创,让学生感受特有中医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

加强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的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着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空间重要集中在居住的寝室,利用“寝室文化节”在寝室中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将中医药文化元素渗入到活动内容中,加深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运用课外活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得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与实际相互补充融合,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提高。

七、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相配合的德育教育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3篇

社会因素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经济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差异性。“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使农民外出打工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而留守儿童一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与未来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习惯、心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等都受到很大影响的原因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的缺位导致家庭监护职能的弱化,由于留守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解决对象。目前尤为重要的是客观、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弥补家庭教育的空白。

二、数量、规模

基于当前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于2012年10—12月期间在哈尔滨周边农村地区做了大量社会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调查数据,结果如下: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所调查的学校留守儿童现象非常普遍,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家庭不完整、家庭缺失严重的幼儿园孩子高达一半以上,留守儿童在校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据估测已达5800万,目前,城市化进程正不断加快,农村人口还将大规模地流动,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育学理论指出,影响儿童发展的三大因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相互独立且又互为补充,故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同伴群体环境中的儿童,随着父母或者其中任何一方外出务工以后,家庭职能变得逐渐弱化,留守儿童生活的学校和社区可以弥补这部分弱化的家庭功能。我们对社会实践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发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安全问题和道德问题等。

(一)教育问题

很多学者都对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监督方面,各学者观点一致,都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由于学习辅导者出现较多的空缺,导致学习监督力度不够。还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隐性辍学现象比较严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小组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平平,中等偏下、较差的共占70.2%。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再加上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与他们缺乏自觉主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二)心理问题

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造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远高于城市孩子(19.8:8),再加上长期弱化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而长期郁积,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三)安全问题

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极易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伤害或非法侵害,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轻生之路,使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留守儿童多具有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特点,言行得不到正确的约束和引导,再加上紧急避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也较弱,导致溺水、被火烧、被水烫、交通意外、被拐卖、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存在许许多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由于得不到亲情呵护,加上代管不力,农村留守儿童整个群体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这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四)道德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在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人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失调,父母监控机制弱化,父母榜样作用缺失,导致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获得和行为的养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出现强烈的倾向和严重的过错行为。

四、社会政策及其不足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儿童保护、生存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宪法》、《教育法》、《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其法律体系仍旧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留守儿童,社会上对他们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教育、关工委、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

五、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分析;干预治疗;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130022 长春市中医院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具体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感知觉反应异常、智能障碍及其他损害,统称儿童孤独症。作者从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对50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并施以6个月的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孤独症患者均符合DSM-Ⅳ自闭症诊断标准[1]。其中男32名(64%),女18名(36%); 3~5岁17例(34%),6~12岁33例(66%),平均年龄7岁2个月。50例中24例曾作颅脑CT检查,9例曾作MRI检查,结果均除外其他颅脑疾病。各年龄组人数分布见表1。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分析 对50例患儿的母亲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做统计分析。

1.2.2 护理措施 采用干预治疗及心理护理,包括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感觉统合训练、语言训练、音乐治疗护理等,时间平均6个月,5 d/周,8 h/d。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儿母亲有异常妊娠史者13例,占26%,包括先兆流产、孕期感冒、自主服药、脐带绕颈等;出生时新生儿窒息4例,占8%、早产1例,占2%、出生时 Apgar评分低于6分3例,占6%;7例儿童父亲或母亲患抑郁症,占14%、2例儿童的母亲为轻度智力障碍,占4%、其余患儿均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22例患儿家长教育方式不正当,占44%,包括打骂、严厉等。

2.2 治疗护理结果 本组患儿经心理护理干预,临床观察指标明显改善(见表3),说明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能够有效治疗儿童孤独症。

表1 各年龄组人数分布(例)

表2 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例)

表3 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变化(例,%)

从表2可以看出,临床观察指标总有效率在孤独离群方面为90%,语言障碍方面为83.34%,运动协调方面为92%,情绪稳定方面为84%,注意力改善方面为85.34%。

3 讨论

通过对5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妊娠史、出生史、发育史、家族史(父母精神、智力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与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预防儿童孤独症要从妊娠期开始,预防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工作,妊娠期病毒感染、先兆流产、出生时窒息和剖宫产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特别是有家族遗传倾向者,父母更要提高认识,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以期早期发现。

对于儿童孤独症,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护理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1 行为干预护理 行为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儿发展社交兴趣和交往技能,阻止种种不快的行为,帮助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及表达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随时随地的,贯穿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期待孩子不断地做出正确反应时,作为训练者就要时刻注意和遵循发指令的一些原则。

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患儿看电视时不让别人干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的人物,并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由于处在孤独之中,常常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他人的存在,完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想入非非,日后心理变态严重。为此我们制定了防治对策,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内容、并给孩子解释,帮助孩子理解。

本组患儿经治疗半年后,其孤独离群、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发育障碍等症状均明显好转。

3.2 感觉统合训练护理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发现[2]在患儿中感觉统合轻度及严重失调率分别为25.83%、13.25%。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我们设制了包括:滑板、滑梯、羊角球、袋鼠跳、隧道、蹦蹦床、圆筒、大笼球、独角椅、摇摇船、网揽、拍球、跳绳等15项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可以显著减少负,增强各种机能。对50例孤独症儿童施以6个月的感觉统合训练心里护理结果表明:50例孤独症儿童运动协调、情绪稳定、注意力改善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所以感觉统合训练护理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确实是有效的。

3.3 语言训练护理 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开阔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护士的语言交往训练。护士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3.4 音乐护理治疗 音乐对淘冶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3.5 其他 通过对人物表情、卡通图片表情、创设不同情境推断人物可能的情绪反应等训练。结果训练后50例患儿均能不同程度理解图中处境所描写的人物关系和其中人物蕴涵的情绪以及推断人物的情绪反应及感受上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护理训练是目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最主要的方法,只有全面综合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护理训练,特别是对他们非言语交际行为、共同注意能力、社会情感沟通能力以及象征性游戏的训练将有助于孤独症儿童获得更好的康复,从而大大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5篇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品德、学习、心理、行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长期的不良行为,对周围的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问题不是一般的管理手段所能解决的。我们了解问题学生之后,为避免更多的问题学生产生,就要学会从发现第一个问题的萌芽开始,及时的用正确的方法将其纠正。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精神。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事实告诉我们,问题学生都是集各种问题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在转化问题学生的时候,没有哪种方法是万能的。而真正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准一个转化点,突破口,把各种方法综合运用。

1、少点批评指责,多点关爱与疏导。

对待问题学生,我们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批评指责,好像这才是他们应该享受的待遇。当学生犯错时,批评指责随手拈来,根本不需要思索,这也成了对待问题学生的专利武器。这种武器在刚开始运用的时候,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我们运用次数的增多,我们就会发现这并非是解决问题、医治病患的良方。并且时间一长,学生产生抗药性不说,一直下去会使他们病入膏肓,无法医治。我们知道中医用药喜欢用药引子,认为药引子是向导,有引药归经的作用,他能引导你到达想到的部位。我们在对问题学生运用批评、指责这类药方医治的时候,不防添加一剂温情的药引子。那就是对他们多一点关爱与疏导,少一点批评指责。这样的调治方法也许会让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给他与众不同的感受

我认为,我们面对的问题学生大都是“身经百战”的。所以,我们要想转化他们,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是不能轻易起作用的。而真正触动他心灵转化的突破口,是让他感受到你的关注、教育是与众不同的,这样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对他的改变。

记得看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打工者在一个不大的公司里打工,一天为了赶任务,需要加班。晚饭老板亲自下厨为大家准备了盒饭。当这位打工者吃着吃着,发现了埋在米饭底下有一块很大的红烧肉。他不动声色的把肉吃了,并且心里在想,老板对自己真够意思,这么看重自己,单独为他准备了这么一大块红烧肉。他的心里充满了感激,整个晚上他干得特别卖力。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问题学生。要是对问题学生,在改变他们的过程中也运用这种攻心的策略,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与众不同,我想这也许会成为转化他们的一个突破口。所以,我们不妨来把我们的教育意图换换方式,如:把不厌其烦的说教变换成单独温馨的心灵对话;把应该给予的嘱咐变成单独的嘱托;把鼓励他的小奖品悄悄地塞给他;悄悄地告诉他他进步了,你越来越喜欢他;精心设计的意想不到的感动等等,这一切足够让他感受到你对她的与众不同,给他你特别在意、重视、关心他的感觉。这些足以让他心里那根顽固的防线开始动摇。从此,他一定会迈出接受你的第一步,不会再把你拒之门外。会在你的引导感召下努力改变自己,以回报你的知遇之恩。这种改变会是发自内心的,也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改变才是最有效的。给他与众不同的感觉,会让你成功地迈出转化他们的第一步。

3、让家校沟通变成转化问题学生的一股合力。

家庭教育的失败是造就问题学生的温床,在这张大温床上,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有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与众不同的心里路程。这也造成了问题学生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遇到问题学生的时候,不要急于去改变他,而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其问题所在。他的问题呈现形式经常是怎样的?形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全面了解,找到其家庭教育的“失误点”,让家长自觉调整,配合学校帮助孩子进步,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这样也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的专业知识,只会给家长打电话告状是不行的,要学会诊断其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但能给家长“支招”,而且还要跟家长一起跟孩子“过招”。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找准你要开锁的那把钥匙,才能把锁打开。

4、对问题学生的惩罚要讲求艺术。

对问题学生来说,挨罚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违反纪律挨罚,完不成作业挨罚,甚至于在学校里表现不佳,回家还要受家长的惩罚。试想要是这些惩罚是简单粗暴的,已经成为他们的家常便饭,你觉得他们还会在乎你再来一次吗?天长日久,这样的罚还会有意义吗?因此,我觉着不要对问题学生滥用惩罚,一旦要想运用,就要讲究点方法和技巧,要花点心思,想好方法再罚,罚要罚得巧妙,要把罚的意图隐藏起来,能让他甘心受罚,又能让他因罚而有所改变。这才是惩罚的最高境界。

所以,当我们在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不妨换种角度,让巧妙的惩罚给你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5、对待问题学生的问题要学会忽略。

问题学生之所以能成为问题学生,与我们跟他们的一些缺点太较真是不无关系的。

问题学生在班级内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有丁点错误就会被其他学生和老师们看在眼里。而且在其他孩子身上可以忽略不计的错误,到了他们身上就会被无限地放大,原因就是他们是问题学生。这种现象不只是学生存在,有时作为教师也会无意识地犯这样的错误。这种现象的存在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很不利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问题学生你越越盯着他的缺点批评他,他就越无所谓,犯错就越多。因为你的批评多了,她会形成一种“自我确认”,即承认自己不好,于是天长日久,他就会觉得自己“反正我不好”,再犯几次错也是无所谓的。到后来就会破罐子破摔,形成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状态。

为避免这种现状的存在,我们要学会在与问题学生交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忽略其存在的一些小错,也就是要学会宽容他们。我们在忽略他们小错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忽略的度,把握好忽略的时机。并且在忽略的过程中要伴随一定的暗示。如:问题学生小刚在课堂上又出现了不听讲、做小动作等现象时。这时采用点名警告或点名批评的惯用方法,倒不如临时假装没看见,先有意识地忽略他的错。进而采用暗示的手法,表扬他的同位听讲特别认真。很快你就会发现这种暗示比点他的名还要有效,听到你表扬他的同位他会很快调整好状态,像被你表扬的那个孩子一样认真听讲了,并且这一节课他也许不会再犯类似的毛病。这时要是你再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一番,那就达到了你想要的效果了。其实你有意识的忽略他的错误,却成就了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就让他有被动的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学会忽略你就会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别人,善待自己。

6、利用集体的力量,唤醒沉睡的心灵

不知你是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班级内会无一例外的被一个怪圈包围着。他们不犯错误的时候,就会成为班里被遗忘的角落;犯错误的时候,又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成为班级里的公敌。这种现状的存在为我们转化问题学生带了来一定的难度。要想扭转这种状况,老师的舆论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要想利用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力量来促使问题学生的转化,那首先要引导其他孩子走出这个怪圈,集体的力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似乎一直是在孤军奋战,很少给学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机会,也忽视了集体的力量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了不让我们留有更多的遗憾,我们应在教育中充分利用集体的凝聚力,让集体的力量促使问题学生的改变,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脱离集体,要用集体的力量唤醒问题学生沉睡的心灵。

7、多一份坚持,就会多一份希望。

我们都明白,要让一个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并且好习惯形成之后,还需要无数次的强化,才能固定成型。而要改掉一种坏毛病,就要比养成一种好习惯难得多。任何一个有不良品行的孩子,都不可能通过老师的一两次谈话,三五次的思想工作,在三周两周内改掉的,有些可能要几个月,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有所长进。所以,在对他们转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对他短期内出现的屡犯屡改,屡改屡犯的现象丧失信心,要学会给他的改变的时间和空间,冷静、耐心地与他一起分析原因,让他感觉到老师时刻都在关注着他的成长和进步,老师更会长期持久地支持信任他,等待他的改变,等待他的成长。

如果一旦放弃,半途而废,他就可能会重蹈覆辙,自暴自弃,我们的工作也将会前功尽弃。所以我认为还要坚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耐心细致做好他们工作。这样,我们就会在等待和坚持中多一份希望,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8、别抛弃,别放弃

我觉得无论一个怎样的孩子,只要走进你的班级,就是跟你有缘。他有缘成为你的学生,你也会因这份缘分成为他的老师。因此,不管你的学生是迟钝的,还是经常给你惹事的,不管他考试总是不及格,还是经常违反纪律。只要走进你的班级,我们就不要轻言放弃,没理由抛弃他们。他们和其他优秀的孩子一样渴望得到你的教育、你的关注、你的爱,甚至是你的批评。孩子和我们都是相互间生命中的过客,别抛弃,不放弃,珍惜这份和孩子之间的缘分。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每一个与我们相遇的问题学生,都需要我们真诚地付出,耐心地转化,和他们一起走过每一个生命重塑的过程。

三、取得的成效

我在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过程中,采用以上方法,真诚地付出,对症下药,每一把钥匙都把那把生锈的锁打开了。教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尤其看到一个有问题孩子的转变,更加使人幸福。

四、注意问题

1、问题学生需要所有的老师齐抓共管。

不要认为那只是班主任的事,多一份关注,就会多一份成功的机会。

2、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上别忽略他们的存在,为问题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唤醒他们的自信。

3、对问题学生的转化,不要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学会等待。转化问题学生是一个长期的慢工程,你不要期待一个月,或一个

学期就会满园桃李。有时即使你播种了春天的希望,也不要期待就会有秋的收获,也很可能会是一个颗粒无收的秋天。

4、允许反复。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6篇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蕴含大量哲学思想,所以历代中医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借助古代哲学的思辨方法进行的,并由此取得不少突破。中医人才知识结构在这方面的特殊性,是现代高等中医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之一。“文是根基,医是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医学家,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对历代医学人才成长过程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较好地体现了医、文、哲的有机统一。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此外,“命门学说”的倡导者之一的赵献可,“好学淹贯,尤善于《易》而精于医”。故古有“文人学医,瓮中捉鳖”之说。亦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古代很多无缘于仕途的文人由此而成为济世活人的大医家。

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指出:不通儒者“保无有读死句下者”。如其举例说:“景岳谓熟地补阴,即于‘阴’字疏,其不能补阳处自在言外;人参补阳,即于‘阳’字疏,其不能补阴亦在言外。注之即所以砭之也。”[2]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对古典医籍的深入理解。事实上,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中医理论。中医教育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灌输,若缺乏传统文化素养,不谙哲理,将有碍中医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中医临证水平也难以提高。故学习中医必以传统文化为基。

其次,在医德教育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医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寡欲”及佛家的“慈悲”等各家伦理思想与主张,无不对古代医家的素质、行为有着深刻的伦理限定。如“医乃仁术”之说就源于儒家“仁义天下”的道德原则。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在医学领域,“仁”是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即“术”来具体体现的。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佛家“慈悲”思想的体现。

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分析

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西方文化与思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而传统文化却被束之高阁,这是导致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第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在步入中医院校接受系统教育之前的学习阶段,我们称之为中医学前教育,主要包括中小学教育。目前,中医学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所欠缺,这使刚步入中医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本来无可厚非,但现代中小学教育中,过于偏重数、理、化的学习,以及注重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却普遍忽视其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熏陶。其中仅有的语文学习,也只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渗透。而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少有家长会注重孩子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得我们很多准大学生们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潜意识中有所排斥,这就是中医学前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学习给中医教育带来的弊端。

第二,中医教育中西并重的现实模式。中医学现行的教育模式是东西方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授受的过程,这就是中医院校教学过程中比较独特的地方。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科学,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主,侧重于东方文化,但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胜任现代医疗保健工作和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还安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和西医学的有关课程,学生入学时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的基础知识,所谓先入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与思维模式。相反,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及基本观念等比较生疏。相对现代科学及西医学而言,中医知识的学习令他们感到迷茫,很多学生称之为“读天书”。这正道出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知识并授,学生在学习掌握时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

第三,中医学子的迷茫与困惑。目前许多中医院校响应国家教育部高校扩招政策,进行扩建扩招,中医学子的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愿报考学习中医学,第二类是父母家长要求报考,第三类是落选后被调剂过来。其中很多学生都属于盲目报考。中医本就深奥,名词术语古奥,与现代化差距甚远。而即便是那些带着很大热情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一接触中医学科,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概念相对抽象,也不易领会其中要旨。而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概念清清楚楚。此时,中西医在学生心目中的反差便开始了。再者,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人文思想逐渐被边缘化。于是,报纸媒体可以用很大的篇幅去采访报道飞船升天,却鲜有对于文化传承的关心;电视广告播放的无外乎高科技的产品和技术,却鲜有对历史文化的宣传[3]。现今重科技轻人文的社会氛围,导致中医学生在潜意识中重技艺而轻人文,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步入尴尬境地。因为对于中医学而言,技艺固然重要,但中医学是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实践学科,人文思想是其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素养不达标,使得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对中医学缺乏应有的热爱与信心。他们在无法深入理解的同时常处于无端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所谓“志不坚者智不达”,试问这样如何能学好中医学?

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

针对目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或意见,加强中医传统文化教育,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祖国医学。

首先,要注重中医学前教育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比如在课程中专门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引导一部分学生早早接触传统文化及思维模式,也可将传统文化知识列入升学考试大纲,作为能力评定项目之一。在语文教科书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尤其注重中医学知识的穿插,如现今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诸如“扁鹊见蔡桓公”之类的文章,可以多加选编。此外,还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兴趣班中,如开设围棋、太极拳剑、书法、民族乐器、国学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进一步完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医教育水平要提高,关键在于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鼓励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传统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医学三字经》《药性赋》等,在打好中医学功底的基础上,再学习西医的人体解剖学和生理病理学等课程,使学生对人体和疾病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以便进入临床能更快地适应。授课过程中,西医应重基础,而中医应重临床,这样使学生遇到疾病既知道其病理变化,又知道辨证的核心,药到病除。只有这样不断努力,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人才[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许多技艺多为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言传身教,口口相传,使各种技艺得以流传,如扁鹊师从长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李东垣师从张元素等。师徒教育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师承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方面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现代中医教育不可能完全回复到古代师承模式,但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7篇

一、细心“望”其表

所谓“望”,就是教师通过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和情绪变化,从而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为什么有的学生这几天神色恍惚?为什么今天他忧心忡忡、双眉紧锁?为什么她近来上课注意力分散,心不在焉?为什么有的学生成绩突然下降?为什么某同学这几天花钱那么多?这些重要的信息,班主任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会发觉,才能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及时开展教育工作。可见,经常性有针对性的观察,并且要“望”得清楚,“望”得细致、“望”得全面,这在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我们班的XX同学,有一天上课打不起精神,课后作业也是马马乎乎、错误连篇,与平时判若两人。发现了这一变化,我及时了解,方知他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家里发生争吵才导致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于是,我及时走访家长,多次做了他父母的思想工作。后来,家庭矛盾缓和了,学生的情绪也稳定了,学习生活才逐步恢复了正常。此时,有效地教育工作,离不开班主任老师敏锐细致的观察。班主任想要洞悉学生的一切,成功地做好“育人”工作,就得善于观察,做个有心人。

二、耐心“闻”其声

“闻”就是听,在中医诊断中大夫往往通过倾听病人对病况的自述来了解病情。在班主任工作中,“倾听”同样也是老师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有效手段。

我们班有几个学生,父母都是从事个体经营,平常家庭教育顾不上,这几个学生简直成了班里的捣蛋鬼。我找他们谈话,道理说了一千遍,全成了耳边风。听到科任老师反映他们调皮的情况,一气之下命令他们写检讨、写保证书,这一招虽然奏效,但好不了三天,常常是你一转身,他们又恢复原状。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我不得不静心深省……一天下午,我把这几个学生请到办公室,并让他们坐下来。几个学生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一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接着和颜悦色地说:“老师最近碰到一个难题,一直解决不了。你们几个点子多,我想请你们帮我出出主意。”边说我边用真诚的目光盯着他们。几个学生一下子脸红了,老师的信任使得这些散漫惯了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紧接着,我让他们对当前班级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向他们征求改进管理班级的意见。令我惊奇的是,这几个平日令老师头疼的“调皮鬼”竟然和其他学生一样,关心、爱护班集体,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谈到班级建设,他们都颇为激动,那股积极参与的强烈愿望深深地震撼了我。那次谈话之后,我大胆给他们委以重任,充分激发其责任感。果然,“调皮鬼”不在调皮,班级情况明显好转。

三、真心“问”其想

学生需要爱,问题学生更需要老师多给一点“爱心”。而这诚挚的爱心则来自于班主任那亲切的话语和细致入微的体贴和关怀。

学习生活中,遇到如下情况学生更需要班主任亲切、真诚的“问”:学生思考有疙瘩时;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学生遇到困难时;班级某种不良风气抬头时;学生受到挫折、犯错误时……每当这时,班主任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真心实意的促膝长谈。面对老师那暖意融融的关心和爱护时,学生不会无动于衷,他会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仰慕心理。这时学生就会将他所信任和爱戴的老师作为模仿与认同的榜样加以仿效,就会由于喜欢该老师而倾心于接受他的影响。

四、准确“切”其脉

中医与家庭教育范文第8篇

威信 家长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家长威信的建立,必须靠家长正直的品行、模范的行为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信任 心理学研究说明,98.9%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问题,而是爱学不爱学、会学不会学、勤奋不勤奋的问题。当您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作为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自己也是很痛苦的,相信孩子也是非常愿意学好的,并相信孩子有能力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

责任 家长应具备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在完成教育子女这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时,不要借口工作忙、孩子发展潜力不大等原因,忽视家庭教育,甚至放弃教育。

坚持 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智力的发展、心理的成熟、性格的完善,所有的一切都是坚持的结果。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最后的胜利。

快乐 帮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自己生活得快乐。

学习 家长掌握一定的知识是教育好女子的前提。

敢于说不 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结果是一方面很容易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另一方面,在各种要求一再轻易地获得了满足之后,孩子会逐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家长要学会适当地拒绝孩子。

能力 家长要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家长,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要全面掌握情况,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客观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善于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冷静地处理问题,切忌急躁、片面、简单粗暴的方法。

宽容 家长对孩子的宽容,首先要建立在孩子做错事之后,已经认识到做错,感到内疚,受到自责的基础上,而且家长应该从表情到语气都要让孩子切实感到,家长对他们的错误很痛心、很惋惜,同时也寄希望于他将来能够改正。

(《京郊日报》草木/文)

幼儿有病妈妈观指纹

3岁以下的宝宝生病了,自己不会诉说,只是哭闹,很令妈妈着急。中医有一种特别的诊断方法,即小儿指纹诊断法,易学易用,现介绍给妈妈们。

手掌虎口至食指内侧(掌侧)桡侧的浅表静脉叫做食指脉络,指纹诊法就是通过观察此处脉络的形色变化来了解病情。将幼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食指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妈妈们若发现宝宝哭闹、咳嗽等,可以先用自己的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宝宝食指,找到指纹后,再用右手拇指的指腹部,从宝宝食指的指尖向指根部以轻柔的力量推几次,然后观察指纹的形色变化。

正常指纹应该是红色微青,隐约不显的。如果纹色鲜红,则为外感风寒,很可能是受凉感冒了;如果为暗紫色,则证明体内郁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发烧”了。此外,也可见青色,这是小儿惊风或疼痛的表现。

指纹的部位还可以让妈妈们了解宝宝病情的轻重。如出现在风关,病情较轻或属正常;到达气关则表明病情较重;出现在命关,就非常严重了。如果指纹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会在指纹上有所反映。因此,切不可因指纹表现正常,就确定宝宝无病。

除了指纹外,咳嗽、啼哭、烦躁等也多为宝宝身体不适的信号,妈妈们也当留意。

(《健康周报》 李迎春/文)

孩子爱“歪搞”家长巧引导

陈一博3岁多了,他的一系列“歪搞”动作总是让妈妈有点防不胜防。每次坐自行车时,不正面坐着,偏要倒着方向坐!面对这“异常”举动,妈妈始终弄不明白。

“歪搞”多见于学龄前的孩子,最直接最多见的原因是好奇心所致。一般来说,儿童自有了语言和行为能力以后,大脑接受的信息也随之增多,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会感到好奇和敏感;与此同时,其内心的活动也开始得到了启蒙,就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大多都是比较原始的、抽象的,甚至是荒诞的。这就是为什么成人看上去有点“歪搞”,而他们自己看来却是那么有滋有味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