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的规划

环境设计的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设计;重要性

城市规划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更加重视城市规划这项工作,并且能够运用多种方式完善城市规划,掌握相关技术手段。为城市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奠定基础,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城市规划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环境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也能够相应的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进行城市各项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地结合城市中的环境资源,把城市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进而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从广义上来说,城市规划不仅是一种理论化的定义,还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着手,它是事物与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中未明确规定城市规划,那么城市的发展将会停止不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城市规划及其作用。

二、环境设计的艺术特征

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优秀的环境设计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空间和环境。同时,环境设计主要有整体性、人文性、艺术性和多元性四个特征。而且这四个特征在环境设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下面就着重针对这四个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整体性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呈现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并且环境设计在这个完整的系统中呈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环境设计成为城市规划整体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城市规划中的色彩以及材料,这些因素都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整体性,并且使城市规划体现出大局的观念。保证环境设计能够充分地把整体性表现出来。如果在现阶段的城市规划中不能有效的控制城市发展的整体性,那么城市发展中也不能有效地展现出环境设计的良好风格和特点。

(二)多元性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需要把人文地理和历史等相关元素进行融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多元性。在进行住宅环境设计时就可以结合当地风俗布局、建筑景观等元素,同时还可以加入一些古典风格。让居民居住的环境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特征,同时也使城市规划展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人文性

艺术性在城市规划中表现的更加透彻,因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主要是把城市的基本性能表现出来。城市规划主要由使用和观赏两个性能,而且这两个性能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两者在城市规划中都不可缺少。观赏性能就是表现出城市规划中的艺术特性,主要包含材质以及色彩等相关因素。并且能够把握好材料的尺寸和比例。尤其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生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对城市规划的设计中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培养和提升艺术能力和水平。

(四)艺术性

人们通常在城市建设中体现出先进的和优秀的人类文明文化。环境设计中体现的人文性就会使城市的环境和城市的文化相乎融合并进行统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市区文化表现得更加具有魅力,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个充满文化和情趣得空间和环境。由此可见,艺术性也是环境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特性。

三、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重要性的体现

(一)在街道空间构造中重要性的体现

城市环境的相关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应出街道和街道之间具有的关系,能够准确的把握交叉点之间的布局。同时,进行科学合理建设街道和街道交叉建设就会使城市的相关行为和建筑环境得到完善。因此,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城市环境设计方式,就会使建筑物、街道的空间构造更趋合理和科学,融合阶段之间的差别,建设出更具文化特色的街道空间构造。

(二)在交通布局中重要性的体现

交通体系布局也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和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也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保障。而且环境设计在公共系统布局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在进行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未能对公共交通的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会出现交通混乱、堵塞等问题。同时也会大大降低了交通的便利程度,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城市环境建设能够为公共交通布局奠定基础,并加强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和适用性。

(三)在树木、花草和水布局中重要性的体现

城市当中的树木、花草以及水都能够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同时也是城市环境设计中重要的内容。城市环境设计在树木、花草和水布局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木可以形成树荫,给居民带来乘凉的便利条件,增加居民生活的舒适性。第二,花草的生长为居民提供了更加新鲜的空气,保障了居民的身心健康。第三,水成为提升城市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关系着城市经济发展,还养育着城市中的居民。这三方面都体现出人和自然能够进行和谐地相处。并且在环境设计过程中遵循着生态第一的原则。因此,在城市环境设计在树木、花草和水的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在城市空间体系建设中重要性的体现

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的整体规划是进行城市环境设计的前提。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处理好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遵循着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同时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运用三维立体设计的思路,能够把城市当中所包含的环境内容融合进去,进而保证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化的特性。也能够为提升城市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充足的条件。综上,城市环境建设在构建城市空间体系建设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同时也为构建良好的空间体系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诉,创建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就应该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城市建设应该尊保持着舒适和繁荣等特点。但是在实际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却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城市交通拥挤城市人们居住环境混乱、嘈杂等,均制约着人们生活水平。由此,应该更加重视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

作者:徐明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支万龙.建筑规划的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思考[J].江西建材,2017,(03):35.

[2]黄嘉硕,韩帮伟.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1):32-33.

[3]孟瑾.简析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77.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形设计;居住区;园林环境;园林环境设计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关于园林环境和地形设计的相关分析

1、园林环境分析

园林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园林环境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手法对自然界原有景观或地形作适当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域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和创作手段,通过种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线、建造建筑景观等方式,将其所需要打造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自然,以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所谓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实际就是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引入园林的概念,力求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打造成景色优美、布局合理,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住宅小区。如果园林环境的概念是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区园林环境便正好相反。

2、地形设计的概念

地形设计这一概念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属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一种,同时也是营造户外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地形设计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以及艺术造型上的设计、改变和创作。地形设计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是因地制宜,实际就是指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或调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旧管用,尤其是在城市竖向规划中。

城市竖向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对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与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网的建设、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形设计其实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设计结果将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对城市竖向规划多个方面上的内容产生影响。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和地形设计的关系

1、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2、地形设计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相融合

2.1 城市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3、地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看”与“被看”。在进行园林建造时,设计师往往更加重视“看”,即更加重视园林周围环境的建设,强调园林景观和外界景观的协调性;而建筑建造则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强调实用价值,即使有美观度的加入,也往往侧重于“看”,侧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上。在今天,当我们把园林设计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希望创造和设计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时,就必须对建筑和园林之间的“看”与“被看”关系作重新审视,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有园林意识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将建筑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景观状况联系起来,在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时,地形便成为了影响建筑“看”到风景,以及作为建筑景观“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从“看”与“被看”两个方面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视野、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化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其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借助天然的山峦景色来考虑建筑的朝向设计,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三、结束语

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居住区景观形象设计、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和居住区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这三方面设计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地形设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比如景观形象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设计,城市规划层面上的地形设计等等。由此看来,地形设计在居住园林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引进园林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城市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 居住区 环境设计

一、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居住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现代社会,居住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居住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开发者和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是因为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一个居住区的成功的景观设计,可以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因此,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以意立景,以景生情,激发住户的“审美”。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元素

城市居住区景观的构成元素主要有两种:

1、精神元素

所谓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精神元素就是指人们心理上的需求。一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精神元素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职业、地位、文化观念的居民,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环境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也不同。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题、立意、居住区环境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都属于精神元素的范畴,但是遮羞都需要通过景观构成的物质元素来体现,

2、物质元素

物质元素是真实的,可见的、可触摸的存在,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间中的。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中的物质元素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两个部分:

(1)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区基地内原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大树、古树、山坡地形,河湖水体,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线等。

(2)人工元素,使指根据居住区基地的具体条件,通过人工的手法,创造出的令人舒适又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这其中植物景观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占地面积通常在70%以上,而且其对居住区环境保护也是最有效果的: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并呼出氧气;可以隔离和减少噪音;可以调节气温,改善居住区环境的小气候等,一个居住区的绿色植物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生态性、舒适性、观赏性及市民对居住区环境的认同感。另外,人工元素还包括除植物景观以外的环境景观元素,比如道路景观、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亭、廊等)、景观小品(花坛、雕塑、标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观照明等。

因此一个成功的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将环境景观的构成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形式及设计理念组合成一个综合的环境景观系统,使整个居住区环境景观系统具有生态、功能和观赏的效应,并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

三、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探析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丰富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1、居住区环境设计应与整个居住区整体风格相协调

居住区的设计风格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主要依据,居住区环境设计一定要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景思路和手法,只有二者相协调,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成果。另外,居住区环境设计在考虑住区地理位置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其立意与主题要紧扣住区的主人,重视他们真实的本性和需求,尽量满足他们身体、思想和精神的需要, 了解他们的职业构成、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价值观念等,以至于其设计风格可以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

2、注重艺术空间创造的多样性

居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感到安全、方便、舒适,其设计应通过城市居住区艺术景观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年龄层次及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的需要,满足居民进行各项户外活动的需要。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通过对地下、半地下车库的地形处理、架空层的利用等,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艺术景观活动空间;也可以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城市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掩映在一片绿树丛中。通过设计者的尽心设计,是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形式、内容、性质、景观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

3、注意点线面三者的完美结合

点线面结合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基本手段: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在现代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还应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由此构建出新的空间网络,将点线面完美结合,达到用一样基础物质元素传递出不一样的精神风格的效果。

结语: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建筑、景观设计师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富有当地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设计理念;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7-01

一、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现状与认知

中国当代城市环境的现状分别体现在两个方面的矛盾上:

一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民用与商业建筑飞速发展,却忽略了建筑体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设计,导致建筑群体本身与周围生态、人文环境的不协调,造成城市人居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时,许多城市盲目建设“形象工程”,大兴城市公共艺术,在追求艺术趣味的同时缺乏对人文历史的传承、公众参与的研究,反而影响到了城市的形象定位。

二是现代文化同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现代城市中,古老而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正逐渐消失,剩下清一色的西化建筑,从材料到装修,从整体到细节,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内容少之又少。加上大量模仿、克隆的“作品”,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造成了视觉上的污染,包括豆腐渣工程的频频现身等等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都成为了城市环境中的败笔,甚至使整个城市丧失了生命的灵性。

二、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的探求

(一)心理学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现代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制约情绪以及情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环境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环境设计不仅要能满足城市生活的基本功能需求,还应该能够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积极心态的各项心理需求,城市的环境设计要考虑到环境的心理导向。

(二)传统文化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犹如尚未深入挖掘的宝藏,例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道教“无为”的自然观,意在为人处事都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相统一,不以主观臆断而为之;又如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堪舆学文化等等,都可以加以借鉴和深入研究。

(三)管理学角度上的设计理念探求:管理学与设计学相互学习借鉴更是设计理念创新的一大亮点。在城市环境设计中,管理学的范畴涉及面较为广泛,从广义上讲,城市环境的建设依附于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其中,管理部门的管理流程和设计师、规划师的设计流程之间的配合和监督如何做到合理化、科学化就成为设计理念中的创新环节。

三、城市环境设计方案的几点建议

(一)城市环境的功能性布局和定位应充分考虑宜居性的心理需求

宜居性的心理需求是指除了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使用功能以外,还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追求与享受。这就要求设计者和规划人员在城市环境设计的方案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加以深入研究和创新,使城市的环境设计方案不只停留在空间、体量、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表层上。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居民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研究城市居民的各项行为特点,掌握认知和使用空间的科学规律,并在方案的制定中首先考虑城市居民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美的法则,进而进行环境空间的功能布局与设计。

(二)城市环境设计方案应考虑生态与人文系统的整体性

城市环境的设计方案应该着眼于整个城市环境的总体质量,重视开发项目间的有机整体联系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协调性。具体来说,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环境的情感表达,同时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保留当地的人文特色和地域特色,将城市的环境作为有机整体来对待,从而进行方案的优化设计,以传承和创新为主,打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宜居环境。

(三)城市环境设计方案应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转变

城市环境设计在强调视觉美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生态效益。人与环境从来都是息息相关,唇亡齿寒,可以简单地说:城市的环境建设理念应融入“天人合一,道法天然”的生态自然观。这既是各级政府与环保部门今后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时代赋予环境设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四、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作为一个实体的空间环境,她的命运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规划设计。如何解决城市环境设计中发展与设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革新与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设计理念,着重于提高城市宜居的环境质量,而不仅只是形式的美化和改善,仍需要我们设计师和规划人员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5篇

本文以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为研究对象,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然后在分析目前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城市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已经在中国全面展开,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实现城市的历史、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城市环境设计师们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于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相关问题的思考,在我们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

1、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扉页上写: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对我国实际情况来说:即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加强生态意识,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城市经济情况,运用多种适宜技术,创造与环境共生的城市面貌,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要重视对个人生活质量的关怀,为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设计满足不同需要的生活与休憩的空间。要整体全面地考虑城市内外自然和人文环境,创造经济实用又有人情味和良好文化氛围的城市环境。

2、对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的深入理解

城市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设计研究的中心是人类,环境则是指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从城市的层面看,城市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研究城市环境设计实质是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即人与居住环境能否和谐相处,共存共荣。具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1、对地形地段的保护不够

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要求尊重自然环境,城市环境设计应与自然地形环境相结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城市环境设计之前应对整个城市进行生态环境设计,使城市与环境共生。

但目前设计实践过程中,往往是城市规划设计与环境设计脱节,先盖楼再做环境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实这时已无法作好环境设计了,充其量只是绿化设计。而城市在整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无论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都好像在一张白纸上进行规划,大挖大填,既破坏了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也增加了成本,且造成了部分环境的单一化。

2、追求“绿色”景观,忽视绿化的综合效应

由于“绿色”景观的直观效果,使人们过分关注城市环境“绿色”效果,而忽视了绿化的生态价值。一些城市设计中提倡种植大面积草坪,却只有几棵点缀的小树(图2)。为了四季常绿,经常引进外来草种,十分娇嫩,往往并不适应

当地气候,造成平日维护费用高,而草坪也不许进入,只能远看而己,使人们的活动范围缩小。城市主干道无行道树,造成夏日出行不便(图3)。

3、未考虑大众需求的景观环境

有些城市环境设计通常在大面积绿地,多姿多彩的水景及风格不同的雕塑小品上下功夫。而忽视了可供大众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舒适度不高等问题,没有根据大众的生活内容和行为进行专门的考虑。有的儿童活动场设置在两栋住宅之间,没有区分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要求,造成对周围住户的噪音干扰。有的城市景观设计模仿之风盛行,随意照搬西洋古典柱式和雕塑,而丧失了自身风格、内涵,更没有对地方文化的继承,大众身居其中,缺乏亲切感和场所感。有的城市景观被设置在居民小区内,将会吸引外部市民进入观看,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本小区原有的宁静(图4)。

1、创造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

选择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贯彻以人为本精神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首要条件。就营造结合自然,并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城市环境而言,生态学中的共生和再生原则就有了适应性,要求我们特别注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同,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合一切可以运用的元素,以顺应自然发展态势,减少人工痕迹,保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是创造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环境的最佳方法。

(1)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

土地是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城市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作为不可替代资源十分有限。特别是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合理利用和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扩大绿地面积,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是生态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2)城市环境空间形态设计

城市环境受到城市文脉和地域的制约。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和传统城市环境设计具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与传统城市环境设计之间的差异是相当巨大的。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该是基于探索适应大众生活的基本和新的需求之上,探索新的空间形态。保护和发扬已有的文化传统,满足大众的新需求是设计和规划的基础。

在城市环境设计上, 空间形态的探索是首要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环境设计创作的具体表现,但它决非凭空而产生。空间形态的核心是人,是人的使用需求。因此,城市环境设计形态应该以人为本。在空间形态的探索上,要符合大众的生活习俗、行为轨迹和营理制度的规律性、方便性。

2、利用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既是其他生物所须能量的提供者,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就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言,绿色植物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绿色植物能起到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空气温湿度、防噪、防风、保持水土的作用,有些植物还能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如树木和草地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及氟等有毒气体和尘埃有一定的阻挡和吸收作用。植物越稠密,净化作用越大。因此绿化是改变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此外绿色植物还对人类有一定的心理功能使人舒适愉快。

(1)提高城市环境的绿化覆盖率

发展立体绿化就是使城市及其环境能绿化的尽量绿化,使城市建设后比城市建设前的绿化面积少损失不损失甚至增多。如利用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架空层绿化、窗墙绿化、散水绿化等措施。日本的“环境共生建筑”中,屋面种植了地锦类植物和蔬菜等。瑞典、德国则出现屋顶绿化热。这些不仅提高了绿化率,还加强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止热辐射改善了室内环境,而且能中和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发散氧气,还能保存水分。屋顶花园还解决了游憩场所的不足,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可持续城市环境设计的要求。(如图5)

(2)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子。绿地中的植物需要水灌溉,水体不仅因景观功能受人们的欢迎,且水面和植物共同组成的绿地综合效益更强。自古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以得水为佳,水面可产生氧气,并有降温增湿的作用,对改善小气候起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城市水景设计以喷泉,或大水池为主,维护费用高,水污染严重,生态效果差。可持续的城市环境设计应提倡浅水原则、水――绿结合原则和水的自净原则。

浅水原则:在城市环境生态空间中,水不在于深度而在于水与空气接触面积。面积越大,周边的环境舒适度越高,反之亦然。而且浅水更适合儿童游戏。

水――绿结合原则:水面可以通过蒸发和渗透为周围的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使植物更茂盛;岸边植被能阻滞泥沙、净化雨水,水中植物能净化水质,带冠的落叶乔木在夏季的遮阳作用,及其树冠对水边吹来的凉空气的“保持”效果,对城市环境均产生有益的作用。水――绿结合组成的绿地具有更强的生态功能。

水的自净原则:据研究,当水面超过1000平方米、水深超过1.5米时,水体可作到自净。还可以利用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抵御水体污染。对于土质堤岸坡度宜小于l:4,应覆盖茂盛植被,不露裸土,并禁止践踏。在大众活动频繁的地方应采用人工铺装,池岸宜贴近水面,以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岸边成片树林及高大建筑离池岸距离应满足22度角控制要求,以便水面有充足阳光和通风。对无法流动的小面积水面,应采用低造价低维护费的水体净化技术,使形成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3、创造经济的居住环境

(1)资源节约设计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应通过节地、节水等措施达到降低造价的目的,极大限度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节地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建筑少占地以增加绿地面积。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用地集约度,为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区生态环境;以多层、中高层为主,适当建造高层,以提高建筑容积率,同时减低建筑密度;因地制宜,多利用零散地、坡地。

节水措施包括:作好土壤保持,以减少草地和花园灌溉用水量;选择耐旱植物或野生植物,如美国许多社区运用当地耐旱植物、灌木、地被等,替代用水量大的草坪,可节水30%~80%,还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采用高效灌溉设备,并采取合适的灌溉次数和水量;设置中水系统,利用中水浇洒道路、灌溉、补充水体保持景观和作为消防用水等;充分利用雨水,利用建造屋面、地面或地下蓄水池、渗水槽等雨水储留设施和雨水渗透设施,如人行道、停车场和活动场所等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铺装。

此外还有节能。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2)材料的选择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材料,包括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地方植物,即节约造价又有利于创造地方特色。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材料的节能、节地、利废、保温、隔热、轻质、高强等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可利用废旧建筑的砖、瓦或其它废旧无毒材料等作环境小品、铺地和儿童游戏设施。

【参考文献】

【1】何宇飞.住宅间距与小区庭院空间的控制.建筑学报,2010/06

【2】邵晓光,王平易.重构亲密邻里模式的先决因素研究.建筑学报,2010/08

【3】陈燕萍,卜蓉.对交通规划指导模式的反思.建筑学报,2010/08

【4】宋春华.小康社会初期的中国城市建设.建筑学报,2011/01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1 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基础必须是城市生态系统,即通过获取城市生态效益,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提高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基于此,现代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就把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作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就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展开讨论。

1.1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和绿地率

就现代住宅小区而言,建筑物、道路、硬质广场等不透水部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反之绿地面积占据的比例极少,由此可见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配置好山石、植物、道路间、建筑物与水体间等诸多要素的比例关系,同时突出植物造景,以此提高住宅小区的绿视率和绿地率。此外,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认识到嵌草石板铺路优于纯石板铺路;攀缓植物景墙的生态效益优于单纯漏空景墙;花架的绿视率优于亭榭。

1.2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面积系数

所谓叶面面积系数,它是叶面面积总数与单位绿地面积的比值。研究证实,园林绿地领域的能源率数量与物流数量对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园林绿地的绿化水平完全可以通过改善植被空间分布状况来提高。此外,基于生态园林原理的多层次人工植物结构要求把地被植物和灌木加栽到乔木丛内,由此形成人工植物群落,进而增加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积总和。

2 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结合生态园林原理可知,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该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方面,即住宅小区的景观效果和住宅小区的绿地使用功能。

2.1 意境创新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意境创新通常把植被作为主要素材,同时通过植物、山水/石、道路、建筑小品等素材体现出来。无可否认,基于园林植物的意境更具生态效果和优越性,究其原因为园林植物的姿态更优美、色彩更绚烂、芳香更宜人、名称更具意境,同时园林植物皆为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园林植被的独特个性,以便使园林植被优越性得到最大化发挥,进而为现代住宅小区营造一个更具意境和生命力的生态园林。

2.2 植物配置

2.2.1 空间处理。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主要分布在中心绿地和建筑物的四周,其中建筑物四周绿地的布局多以行列式分布,而狭长空间更能体现出此类分布形式。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完全可以运用植物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打破传统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僵化空间,进而营造出一个和谐且极富生命力的空间(见图1)。

2.2.2 线条处理。现代住宅小区绿地的线条多为平行直线,那么住宅小区植物配置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林冠线的起伏变化和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以此实现平行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如结合花灌木枝密、矮小、叶茂等特点密栽迎春、金钟花等花灌木,由此构成曲线条。林冠线起伏变化的常用手段为利用龙柏、水杉等尖塔形植物的起伏变化曲线来进行植物配置。

2.2.3 季相变化。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理应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且能做到与居住者生活规律同步,由此体现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独特景象。基于此,较能体现季相变化的植物配置如下:春季为樱花(主)+玉兰(次);夏季为夏日红(主)+棣棠(次);秋季为石榴(主)+两株红枫或柿子树(次);冬季为腊梅、云杉(主)+红端木(次)。总体而言,住宅小区属四季园,其季相变化设计方案可以为:大叶黄杨与云杉互衬(主)+富有季节性的花卉树木(次)。研究证实,该景观设计方案非常符合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对人居环境的要求。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绿地率、叶面面积系数3个方面讨论了生态环境设计问题;从意境创新、植物配置两个方面讨论了景观设计问题。总体而言,住宅小气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直接关乎到现代居民的人居环境的质量,则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人居环境 住区 公共环境 交互设计

在一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居住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的40%―50%。住区不仅是社会学上的环境,还是人文上的环境。在当代住区公共环境的规划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设计,但大部分设计强调的只是设计的外衣,而非设计的实质内涵。好的设计能使人们的生活在美化的基础上更加便捷和完善。研究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要研究一切与它相联系的物质和非物质。本文提出了住区公共环境的“交互设计”方法。从用户角度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设计易用,且让人使用愉悦的设计方法,它致力于了解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与使用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强化和扩充。

一、对现代住区公共环境交互设计研究的意义

现在很多住区的公共环境设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设计思维的扩充和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忽视住区公共环境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考虑公共环境里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性。本文对设计方法作了改善,提出了“交互性”设计方法,以在设计中强化住区公共环境的整体互动,使得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更加舒适和完整。

本文着重研究存在于当代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住区公共环境与其所有相关联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交互”为问题的切入点,寻找一个解决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最终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现代住区公共环境。

二、“交互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中的应用

“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居民与住区公共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一个特点是:关注住区公共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寻找要素自身的特征、规律和内在关联,以完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除此之外,“交互设计”还应延伸到其他各个层面中,它们存在于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中,“交互设计”方法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设计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并深化。另外各个设计层面都拥有共同的背景因素,产生共同的主题,这些背景因素也是设计的前提。

同时住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营造过程中,“交互设计”应涉及住区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各方都能满意的公共环境设计,并且“交互设计”还必须强调人的感受,进行人性化设计。

三、现代住区公共环境设计中“交互设计”的研究

1.住区公共环境与住区空间的类型、层次。

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品质取决于住区的规划与空间的布局。随着高层住宅和低层住宅的出现,住区公共环境在其规划形态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小区―组团―宅间”三级住区规划基本模式发展成“小区―宅间”式两级模式,再形成街区邻里式概念,最后发展为高层院落式和城市低层高密度等模式。

住区公共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于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四个层次: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人由开放空间进入私密空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居民通过不同层次的户外空间,使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居民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心情会放松舒畅,领域意识会逐渐增强。

2.住区公共环境中的物理因素。

住宅公共环境的设计,必须满足住户的生理和物理的需求,一般是指光照充足、通风、空气新鲜和没有噪声。

(1)公共环境中的光照

人们对住区公共环境的物理需求中,光照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住区的光照受到住区建筑布局和建筑个体设计的影响与制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优化住区布局和建筑单体的设计,使阳光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提高住区的日照率,优化住区公共光环境。在建筑的规划中,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的间距与角度和利用太阳的方位变化,规划布置建筑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丰富空间环境,而且能提高日照质量。

(2)自然通风

在夏季里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自然通风尤为重要。良好的自然通风能够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迅速弥散,使得住区的空气清新自然。

住区规划布置中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住区公共环境中自然通风。首先是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住区公共环境中自然通风与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成正比,所以要改善自然通风,建筑的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是必须考虑的。其次是朝向。合理的建筑朝向是住区获得日照的前提。一般来说,选择建筑朝向时,要尽量使建筑大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小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需要时还可留有适当的开口部位或在体型设计上形成风洞,使流动的空气易于穿过建筑群,形成穿堂风。最后是建筑的间距与住宅群体的布置。建筑的背风面形成的风影区和涡流面与建筑物外形尺寸有关。当房屋的长宽一定时,风影区长度随房屋的高度增加而加大;当房屋的高宽一定时,风影区随房屋宽度的增加而加大。要使建筑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必须考虑周围建筑物的阻挡状况。

(3)噪声防治

噪声污染是四大环境污染之一,噪声不同程度地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休息等,影响人们的健康。在住区公共环境中噪声的控制更加重要。

住区公共环境中噪音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活动噪音、交通噪音和生产噪音。在噪声防治中,住区公共环境的合理规划是噪声防治的关键,住宅区的选址,交通道路的合理布局,以及绿化设施的配置都可以将噪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优化居住的环境。

3.住区公共环境中交通的组织。

(1)住区交通道路的规划原则

住区交通道路的规划要考虑社会、心理、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首先,住区道路要满足居民安全的需求。其次,住区道路要避免往返迂回,满足居民便捷的需求。最后,住区道路的设计应能改善住区景观环境。

(2)住区环境中的交通组织

①无机动车交通

无机动车的交通可以建立人行街巷系统,采用住区周边停车、主要出入口停车及地下停车等方式将机动车辆限制在生活区以外。还可以建立大运量公交中心,以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伸入住区中心,这样既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客运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

②人车共行

人车共存的道路可以分级组成道路网。道路网按干路、次干路、支路顺序连接。这样由于支路和干路不直接相连,提高了干路的通行能力;由于支路不能通过过境交通,从而增强了汇集功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划分区域,建构分散道路体系,用分散道路体系对住区进行划分形成不同的空间,严格禁止无关交通和过境交通进入区域内部,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人车共存。

③人车分流

首先是内外分流,这种模式在每个住宅单位有一条直接开口于周围道路的车行道路,住宅的后院面向这些车行道,汽车可直接开进后院;住宅单位之间是步行道,住宅的主要居室面向前院和步行道;行人与汽车通行于各自独立的道路系统,不产生平面交叉。

其次是立体分流,通过建设在立体空间不同层面上的道路系统以实现人车分行的目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架空步行走廊、抬高步行平台、建设天桥等进行分流;二是通过将车行道嵌入地下的方式实现人车分离。

4.住区公共环境中的景观。

景观设计是住区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住区公共环境的整体具有感染力。在设计的同时要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户外公共环境的景观设计应实现“无障碍设计”,它包括:无障碍坡道、扶手、满足轮椅通行、防滑地砖、夜间可识别的照明等设计,提供残疾人活动的可能,提高老人和小孩的舒适程度。

其次要明确景观的功能和特色。住区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性,因为住区公共环境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所以住区的景观可以调节住户的心理感受。不仅如此,景观设计还要体现地方特征和自然特色,这样才能塑造出富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同时景观设计要紧密联系建筑的主题,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决于建筑的特色。

最后是植物和水景配置。住区植物的配置需要考虑其造型、色彩、生长期等因素,合理搭配,才能形成不同季节的景色。在色彩的把握上,一般以绿色为主,绿色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要注意植物色彩的季节性变化,做到枯荣交替。水景是住区公共环境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进行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时,应以点缀、环绕、穿行等形式使水景与公共环境相结合。

四、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人居环境的理念体现在住区的建设中,是新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拥有高质量的住区公共环境是人们的迫切需求。本文就现代住公共环境设计的“交互设计”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任何一个成功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交互设计”这个方法。“交互设计”的含义不仅是住区与住区公共环境的互动关系,还是住区公共环境设计中物质与非物质、人的心理行为等所有微妙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信,潘猛.环境设计中的产品设计[M].浙江:东南大学出版社.

[2]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M].浙江:东南大学出版社.

[3][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华夏出版社.

[4][日]黑川纪章著.覃力[等]译.黑川纪章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手法[M].

[5]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6]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山水文化;景观设计;哲学;启示

前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自成体系,一脉相承的。在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核心哲学观念根深蒂固的成为人们意识形态里的一部分,并且一直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使崇尚自然,崇尚和谐的风尚变成传统审美文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审美要求。在历朝历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里渗透着对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居住环境的描述。并且这样的理想又转变成一种观念,对人们选择实际中的居住环境产生影响。从易学文化到风水文化到山水文化再到诗词画论,无一不被深深植入了美学成分。在关于景观环境方面,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景观的人文美与环境自然美能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

1山水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价值发现

在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开始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关注,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他必将回到他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现代环境设计的追求。关于如何着手建立健全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设计观,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中得到一些相关的启示。环境设计师认识到设计必需与自然场地相契合,在熟悉场地性格与使用者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策划。早期的那种对形式的渴求已让位于对人在环境中体验的重视。人们从对那种气魄宏大的呈轴线几何布局的崇拜逐渐转向于惊叹自然型不对称的序列组织的诱惑力。并为这种形态背后起指导作用的哲学观念,―种古老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及道法自然,为山水文化所吸引。这正是中国山水文化对现代环境设计的价值所在。

2山水文化的目的(“澄怀观道”)与景观设计的目的(“规划人类的体验”)相一致

在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之时,我们禁不住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的传统山水文化。在山水艺术创作中以道家思想为主并融合了佛、儒二家的一些观念。“心法道,道法自然”合乎天道、顺应自然,这是道家思想在山水文化的核心主旨。中国山水厕注重的是一种文化审美的精神。自觉营造一类“可行、可游、可居”的场所。在写景中抒发画者的“心中块垒”(明・徐渭语)。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融人使山水画超脱于一般意义上的功利技艺而成为一种宇宙观的物化形式。

强调画外之意,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趋向恰恰与现代景观设计中追求的场所精神相契合。中国山水文化后面的“道”是顺应自然、不断根据自身与自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微妙调整的过程。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融入画家们对大自然的悉心观察、感悟以及人生观,是情境相结合的产物。体会山水之神以及透过形式来感受到画家的心境,这对当代的环境设计创作是极有益处的。山水画的功能已从纯粹的审美――满足文人、土大夫向往林泉的愿望,上升到澄怀观道的高度。一种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感悟――即与道契合。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形式往往也是美的。

在由钢筋、混凝土、玻璃构成的城市沙漠中,运用植物、水体、绿化来营造绿洲,改善小气候,放松一下紧张的身心状态。公共绿地广场、滨水区等环境、已成为城市品质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山水画刚产生就提出其功能为“畅神”即予人“怡情悦性”,使“物”“我”统一,以致“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在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就指出:山水画挂于厅堂之上,以满足文人、士大夫向往林泉的愿望。这与南朝宗炳的“卧游”之说一致。欣赏山水,使人摆脱日常琐事的困扰,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通过审美使精神得以升华,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山水之神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却又高于生活。唐张璨《绘境》中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说,即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作为山水的依据。荆浩《笔法记》即指出“真者,气质俱盛”提出山水注重以形写神。回归自然一直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们也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美的环境设计也为房产商带来了客观的收益。

3山水文化中的精神与现代场所精神相契合

在环境设计中注重对场地性格的考察,体现了设计师对人的体验的尊重。同时,回头看一下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作品,翻一翻古代的画论,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的朴素的哲学思想。这有益于在设计工作中启发思维,开拓思路。山水画从刚形成起即伴随着强烈的精神文化功能,它不同于西方的地形画,审美目的是“澄怀观道”而非其他功利性目的。强调主观性融于山水之中,将山水创作作为“体道、悟道”的一种途径,实为中国山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正如当代建筑设计从国际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一样,现代环境设计人员更加注重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一个国家、民族在悠悠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已形成了厚厚的文化积淀。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如果忽视了历史文脉而一味的玩弄浮而不实的形式构成,其作品最终是会被人们所迅速遗忘的。即便能触发起短时的视觉,也很难驻留在人脑中。而切合历史文脉的作品能令人回味无穷。

4山水画创作手法给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不光在功能上满足人们“向往林泉之趣”,追求与道相合的境界。在长期的发展中,山水的立意、构图方法(经营位置)也对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画蓬勃发展的时期恰好又是中国传统园林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北宋实行画院制度,以命题作画的方式来考量画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画家们对题材的重视。考题常以诗句的形式出现。如:“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环境设计的创作在中国主要表现在造园方面。园中大小景色皆由相应的主题串联而形成统一的系统。景点设计常以山水画的境界作为参照。人们常说“江山如画”而不说“画如江山”可见画境更具有艺术表现力,是客体美的升华。建构画境是古代中国文人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自觉追求的方向。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也同时从事景观设计如:清代的石涛。他设计的扬州片石山房被誉为“人间孤本”。因借手法的巧妙运用和通过园路的巧妙组织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众多的景致。受到传统山水文化的熏陶,造园之人尝试运用各种手法创造画境。

5结语

从传统山水文化中吸收营养,感受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使我们的环境设计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统筹规划,在设计中做到“意在笔先”、“胸有丘壑”。当代的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要清楚的认识传统的中国环境设计(园林)就得了解中国山水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当前不是有学者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布局(如:朝向、选址)而研读风水理论的吗?只有追本潮源真正了解传统园林规划思想中对画境的自觉追求,才能真正领悟中国式环境传统的精髓,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环境设计之中,达到“从心不从法”的自由境地,创造出一批有内涵、富有生命力的环境设计作品。产生譬如人们在纽约心境园中走了一圈后的感受岁月往复,流转经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