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化 民族地区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78-02

一、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内涵

在中国许多学者一直在考虑如何给现代化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事实表明对现代化概念的界定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然而现代化有其特征,它要求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知识科技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等。在这里我们不必追究给现代化下一个经典定义,我们要清楚现代化给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现代化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人们也在失去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效率”“标准化”“国际化”“全球化”等词伴随着现代化而产生。现代化本身就是在追求一种变化,因此我们要意识到在这个变的过程中有些宝贵的文化失去了立足之地,种类在不断减少。那么如何更好的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涵

1、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地区

现代化的浪潮涌向了民族地区,它来势汹涌,势不可挡。现代化冲击着民族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商品市场等都要纳入国际经济体系中,而我国的民族地区对于全国而言主要是老少边穷地区,这会给这些地区原来的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对少数民族在文化上的冲击更是不容忽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祖先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他们在祖辈生活的土地上创造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现代化传播着被政治、经济力量和媒介支持的主流文化,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一些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接受这种主流文化,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夹缝中如何生存以及传统文化未来的发展前景。

2、民族地区“现代化”

什么才是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不同于我们提到的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化,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这些地区的特殊性。它们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的居住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第二,民族地区有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伴随的是趋同化、标准化,这就让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威胁。第三,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什么才能让这些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提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这些地区的特殊性。那么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也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能够让这些地区的人感到幸福并且在“现代化”过程中幸福感倍增,同时使得人们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在一定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应对策略

(一)现代化中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

1、民族地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首先要求人们转变思想观念,事实证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的传统产业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些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是无法取代的。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民族地区的人们不得不接受现代化教育,学习先进的技术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人们学习外来的先进技术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与时俱进。这些地区的人们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找到一条与本民族发展相结合的可行之路。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民族地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2、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

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民族地区要利用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发展本民族的特色经济。民族地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因此发展旅游业对民族地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般走的是生态旅游与民俗风情游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特色旅游业是少数民族“现代化”的途径之一,有利于少民族地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为了让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路走的更远,民族地区的旅游业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家园要很好的保护。因为环境也是人们幸福感的一个指标。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2篇

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业的融合,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关联并服务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都市农业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主要是指提供优质、卫生、无公害的鲜活农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需求,具有较强的创汇增值能力,同时增加城市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以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社会功能。主要是为都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场所与机会,对城乡居民就业和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三是生态功能。主要是指发挥洁、净、美、绿的特色,营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

二、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一)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

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地广人稀、工业发达、劳动力不足的国家。走的是从农业机械化起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这种模式的都市农业注重联合的农业经营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与农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形成一个产供销有机结合的农业经济体系,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并且与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相适应,采用新技术措施,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应注重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在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

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农业上的体现并不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他们还有强烈的崇绿和美食意识,充满绿色和阳光的田园、农村成为他们的主要度假地,同时还把美食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这种都市农业把体验、休闲农业以及环境看作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农村休闲度假事业,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以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社会、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

以日本最为典型。日本的都市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从政府部门、农协、研究机构到日本市民,都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日本各级地方政府是自觉保护都市农业的主体,每年都会将都市农业列入政府年度计划予以推动,并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措施,农协和农业推广部门则加大对都市农业的宣传,举办培训班,提高劳动者素质。这种自上而下的广泛参与使得日本的都市农业迅速发展。

三、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各大城市都有保证郊区农民粮食自给和提供城市所需的副食品两个基本任务,而且城市周围的农业区域范围较广,有近郊、中郊、远郊三个层次。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活动,造成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耕地减少、森林消失、能源紧缺、水资源紧张、物种锐减,加上人口恶性膨胀,自然已经难以承受。因此,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然要求。

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都市农业最靠近市场,贴近消费者,也最容易创造附加值。所以要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的多种经营,将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都市农业的模式选择上,应该选择以经济功能为主,兼顾社会和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四、都市农业发展的原则

(一) 功能多样性

都市农业的发展应向融商品生产、生态建设、承载生物技术、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出口创汇、示范辐射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拓。

(二)经营体系一体化

都市农业的发展要进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决策、企业化管理,由专业生产向深度加工、市场销售一体化拓展。

(三)地域特色化

积极培育具有地区特色的都市农业,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文化、资本含量。

五、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源于乡村旅游,但其内涵和外延却比乡村旅游大得多。其本质是结合农业产销与休闲观光的服务性产业,其发展应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以农民利益为依据,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条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经营形态。从基本特点上看,休闲观光农业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在布局上注重绿色生态框架;在城乡关系上重视资源整合、共同繁荣;在功能定位上重视拓展生活和生态功能,注重改造生产功能;在要素整合上,重视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乡土素材;从生产组织上看,表现为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在发展过程中,依然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旅游经营为重点,实行突破地域行业领域,形式多样的发展。

(二)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加工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建立区域性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形成高效率的农业区域分工体系,带动优势商品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发展;从农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角度分析,建立区域性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及转化增值水平,并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后经济效益,带动增加农民收入。

(三) 农业与出口贸易的融合――创汇农业

创汇农业指通过大力引进外资,积极创造条件创办农业企业,建设肉类、蔬菜、果品、水产品、花卉等出口产品基地,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或者是将绿色、有机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

(四) 农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农产品现代物流业

我国是五千年农业大国,由农业投入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在内而产生的供应物流、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而产生的生产物流,初级农产品和农产品制成品为买卖对象的销售物流,回收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中产生的废弃物为核心的废弃物流以及汇成的农产品物流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产品物流产业可以加速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速度,促进优势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并对农民收入多元化、食品安全等起着关键作用。

(五)农业与会展业的融合――会展农业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住宅产业化

工业化流程是一个行业压缩成本,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关键,而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正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通俗的说,工业化流程类似于流水线生产,“制作模型”是这一系统实现的关键,因此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1 传统建筑经济体系的瓶颈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

2 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1 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 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 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3 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 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 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转贴于

4 住宅产业化的现实措施 1 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2 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3 精装修住宅模式的推广:精装修住宅的概念直到近两年才在我们的房产市场中出现,而且尽管宣传不断,推行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但欣慰的是随着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市场认可度的逐渐提高,精装修住宅的上升势头依旧值得期待。

在传统模式下,购房到入住,中间往往夹着装修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是我国的一个特有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弊端也是层出不穷,业主自行装修给房屋结构安全、电气规划改造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个装修过程所带来的物资浪费十分严重,建筑垃圾的形成也是极为明显。而从住宅产业化的角度来看,将装修纳入建筑环节,免去业主的硬装过程,既能避免建筑结构的破坏,也省去了装修过程中电气改造的浪费,同时也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这方面,精装修住宅是符合住宅建筑产业发展趋势的,而要想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装修风格进一步合理化是一方面,装修材料和造价的透明度也是很关键的。

5 结语

住宅产业化是住宅建设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住宅有效供给方面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就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唯一出路。因此摒弃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转而向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能的产业化方向努力是建筑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

[1]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娄乃琳.中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实施与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01)

高炳华.住宅产业化理论诠释[J].中国房地产,2003(09)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烟草农业;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07-2

就目前市场来看,烟草产业在我国的农业产业中占有不小的份额,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烟草农业已经成为覆盖面广、资产雄厚、机构健全、行业优势明显的重要现代农业产业之一,且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突出问题使得我们在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和阻碍整个烟草产业链的发展。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用地、环境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这是整个农业产业所面临的通病,烟草农业也不可避免,为解决或改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进行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技术等提高烟草产量和质量,改进现有的烟叶种植生产方式,保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和基本条件分析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而烟草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进行现代化发展。对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合理解决烟叶、烟区以及烟农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保证烟草产业的稳定高效发展。

1.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已经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化分工明确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应用进而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成为必然趋势。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草行业的内在需求。新技术、新手段的投入不断推动着卷烟企业向现代化、集中化、模式化方向发展,这就向行业上游的烟草种植业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使得整个烟草行业的组织、资源分配、交易等行为发生了变化,逐步向市场决定资源生产的方向发展。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应用现代化农业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烟草生产环境,增强烟叶质量和产量,提升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种烟收益,稳定烟叶生产,奋力推动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条件

发展现代化烟草农业必须具备以下四方面条件: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以及信息化管理。

规模化种植是指将烟草农业的数量、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规模化。由于我国的烟叶生产方式为计划生产,故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对整个产区进行重新配置,消除或降低原有的分散化种植模式在土地、成本、设备、技术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努力提高适度规模种烟农户的综合收益,推动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努力扩大连片种植规模。

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实施集约化经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增大现代化机械的投入,合理应用现代化机械可以显著降低工作成本,提升工作效果;二是优先应用现代技术解决用工量需求较大的环节;三是提升整个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烟草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减工增效的目标。

专业化分工是将原有的独立的烟叶生产环节进行环节分工和技术分工,对每个环节进行技术统一和升级,保证规模化产区的烟草质量。

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对整个烟草农业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该管理模式可以将整个烟叶生产过程的农业信息,所需的技术信息以及烟草需求信息等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整合,帮助烟农获得更为精确的、完整的,涉及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信息。

2 现代烟草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时期我国的现代化烟草农业运作模式有:山东诸城烟区的企业加烟叶农场加农业工人模式;黑龙江烟区的机械化耕作模式;福建烟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云南烟区的专业化烘烤服务模式;贵州烟区的专业化分级散叶收购模式等等,但是对现有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仍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是职业化烟农培育体系尚未形成。烟草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但是当前时期无论是人力构成还是人力水平等都无法与现代化烟草农业相匹配:由于人力成本的升高,烟草从业人员大大减少,且青年劳动力欠缺,中老年劳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烟草农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强的信息获取手段,但是当前时期,烟草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应用现代化技术组织生产的能力不强,所受的专业培训较少。

其次是规模化种植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国常年种烟面积有120万平方公顷,但是大规模种植所占的比例还未超过50%,这就阻碍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限制了高新技术的集中应用,进而导致烟草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农业用地面积的逐渐减少,土地流转所需的成本呈现增高趋势,这也限制了规模化种植体系的形成。

再次是集约化经营模式推广阻碍较大。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植方式。这种方式下的烟草种植、经营、管理均受限于单个家庭,很难统一应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和管理手段等降低烟草生产成本,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集约化经营需要进行土地流转,但是当前时期的土地流转成本过大,不易实现。

还有分工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社会的进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优选育苗等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但是在诸如烟草栽培、产区管理、病虫害防治、烟叶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现代化程度还存在欠缺。

最后是信息管理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是数字信息和网络信息的综合应用。现代化信息管理可以利用多种传输渠道实时向农户提供适合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农业生产信息,还可以将现场生产单元、农业气象单元、专家指导单元、烟草病虫害预报与防治单元、烟叶产区配套销售单元等多个单元进行组网和信息整合,为烟草农业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但是当前时期我国的烟草农业在信息管理方式方面还处于理性认知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

3 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研究

为解决上述烟草农业面临的问题,推动整个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推广策略。

3.1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现代化农业在大范围、规模化种植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而我国的土地经营模式则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解决该问题,可以合理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有偿使用等方式促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化和集中化经营。具体来说,规模经营方与土地所有者可以商定适当的经济补偿方式进行有偿使用,如收取租金或者转包费、以土地入股等;也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用联合经营的方式扩大烟草种植规模和集中烟草种植区的管理和经营;还可以对现有的低产田或荒芜土地等集中整治为可用于耕种的烟叶产区租给具有经营能力的职业烟农耕种。

3.2 优化人力资源,推进组织管理创新

劳动力是第一生产要素。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优化烟草农业产业相关人力资源,增加烟草农业的经济收入,降低产业成本,提升烟农和职业烟农的劳动积极性。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与烟草农业相关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整个产业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在充分保证烟叶质量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特别是生产和技术指导两方面的合理人力分配可以为推动现代化烟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完善科技研究和推广体系

现代化烟草农业对现代化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在现代化烟草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烟田土壤的改良,增强土地肥力,保证烟草产能和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等种植制度,在有限资源环境下实现最大利用。此外,应该建立以烟农和烟草农业科技创新为主的推广体系。该体系可以及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整个烟草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

3.4 发展环境友好型烟草农业

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多数烟草种植地区均或多或少的存在土地不够用,水资源缺乏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资源治理工作等,保护好农业发展的大环境。同时,还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整个烟草农业的行业标准,提高整个烟区的思想认识,避免高污染高残留农药的应用,保证烟草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4 总结

现代化烟草农业涉及领域和环节众多,需要多方协力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烟草农业是今后烟草种植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相关人员和部门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产业理念指导和完善实际产业经营,解决烟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烟草农业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建雄,牟毅.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2(4).

[2] 程宝玉,张国华,程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8(9).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碳农业 必然性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49-01

低碳农业是当今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更不可忽视农业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模式的作用。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农业中粗放式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环境,生态问题突出,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我国,由于过去多年粗放式的掠夺性开发,致使水土流失太快、土壤沙漠化、森林草原退化现象严重;草地资源退化、沙漠化、盐碱化不断蔓延;天然林面积大量减少,林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急需转变,切实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次,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以低碳农业经济为中心,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预防环境污染的形成,要积极利用资源,追求可持续利用的循环模式。要摒弃传统农业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实施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不合理的经营方式,特别在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造成水、土的富营养化以及动植物的品质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都要求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走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2.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是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效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落后,综合生产效益差。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综合生产水平。首先,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能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高能源、土地等要素的利用率,从而能有效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的产生,有效治理农业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凸显农业生态效益。其次,在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中,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劳动的综合生产率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都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能够有效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降耗,以此促进农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再次,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转变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借助低碳化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态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品质水平,同时增强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是破解农业内涵式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农业产出主要依靠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数量投入的增加获得,而不是依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生态农业是目前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它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生态农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植物覆盖面积,在预防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地的沙漠化,充分保护了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也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也建立了低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中,农业产出的获得将主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方法来实现,主要依靠减少生产要素投入,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是一种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努力改变以前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改变以往农业发展单纯依赖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破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问题,走内涵式农业生产发展之路,从而切实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转变。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实施策略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必须走一条投入成本低、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低、产出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1.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大力强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首先,要树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路。现代农业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之上,努力探索出一条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效益高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之路。再次,要做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大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是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避免以前农业发展的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益。

2.优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必须建立和优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第一,要建立农业低碳生产结构。其中主要包括要科学核定单位面积草场的载畜量,建立合理的畜群结构;要种养结合,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要统筹规划,强化农村工业科学布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工业结构。第二,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能源结构。在农村要努力开发和利用新型能源,以此大力减轻对传统的石化能源的依赖。第三,要建立农业生产低碳技术结构。大力发展高效集约化农业、有机化农业、无公害低排放绿色农业。

3.创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全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效益低土地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污染也相当的严重,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土地资源却是没有变的,要想在这有限的资源里来养活众多的人口,就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体系,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节约资源、良好环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这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需要,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共赢。

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将各种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最终建立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生产体系。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发展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环境,控制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并做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可用资源,减少裸地面积,大量生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增加农产品出口。

第三,深入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有机农业强调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在遵循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学和生态环境系统运行规律基础上,避免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主张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强化秸秆还田、施用动物粪肥等土壤培肥措施,以此保持农业生产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化。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化转变是我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着充分的外在必然性。为此,在大力推进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大力优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结构、全力创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此有效形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转变的长效机制,从而切实促进和深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e recycling economy based on high efficiency and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become the economic growth way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Shaanxi, it has rich bi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t its economic growth mode is extensiv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 is low. So in southern Shaanxi, it should develop circular agriculture, circular industry, circular tourism, green tertiary industry, transfer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ultivate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realizing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ern Shaanxi.

关键词: 陕南;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方式

Key words: southern Shaanxi;circular economy;economic growth mode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149-01

0引言

陕南,即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地,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陕南是我国重要的“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全省水力资源最为富集和最优良的水电梯级开发地区,是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地。陕南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带,是省内已探明资源中最重要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陕南历史文化悠久,特别是两汉、三国古迹较多,是文化旅游的胜地。同时,陕南也是我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特色最突出的地区。陕南经济发展所依托的丰富矿产和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矛盾,为了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

1陕南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转变陕南经济增长一直延续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利用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致使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

1.2 矿产资源承载压力大陕南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位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83种,目前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50多种,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为主,其中铁、钛、银、锑、镁、铼、重晶石等20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全省最多,金红石、钾长石储量亚洲第一。然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使得矿产资源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粗放型、高耗费的经济开发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果继续沿袭拼资源、拼消耗、拼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效益低下。唯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3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程度低工业固体废弃物由于回收、加工处理的技术落后,对废弃物综合加工、再利用的能力较低,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尚未健全。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及厨余垃圾尚未形成单独处理系统,垃圾分类收运未能推广实施。垃圾处理大多数采取填埋方式,资源化和减量化程度低。

1.4 循环经济技术应用存在障碍陕南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自身技术开发水平比较薄弱;缺乏专门研究开发清洁生产的科研机构,一些新技术由于宣传推广不够,未能转化为生产力;清洁生产技术推广性强的项目不多,由于投资成本大,获得清洁生产技术的渠道、途径不畅通,企业投入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1.5 节约意识不强陕南各地节约制度与措施尚不完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污水回用、中水利用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居民和企业对节能和节能产品认知不足,节能市场尚未发育,节能奖惩机制、节能服务体系和节能技术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2陕南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2.1 构建循环型农业在陕南全面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通过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鼓励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建立绿色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因地制宜鼓励引导农户之间联合,形成“生态种植业—生态饲料加工—生态养殖业—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业”的循环产业链。

培育“种-养-加工”一体化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发挥农产品加工连接一、二、三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提高陕南农产品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扶持“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循环型生产模式的农业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促进畜产品、水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横向联合,促进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2 构建循环型工业陕南各地政府应依法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采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设备,从生产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依法取缔高能耗、高水耗、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落后工艺,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广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循环使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提高工业效益。

2.3 构建循环型旅游业在陕南各旅游区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加强风景旅游区污染控制设施建设,完善景观与生态保护宣传、环境保护标识、废物分类收集等设施,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实现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有机结合。

2.4 构建绿色第三产业推进陕南现代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强化生态物流标准,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培育壮大一批绿色物流企业。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源。构筑企业网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陕南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技术辐射的力度和强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构筑循环经济体系中的能源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化的信息交换平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崔兆杰,张凯.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黔东南州 构建 特色城乡体系

1 黔东南州的发展的有利条件

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生态区位优势。黔东南州位于珠江、长江两江流域上游,分布有都柳江、清水江、舞阳河两江一河。全州林地面积3305万亩,占3.03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72.6%,森林蓄积量1.1亿m?,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62.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评估,全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达1011.58亿元/年。境内空气质量良好,单位空气负氧离子含量1800-2400之间,是大西南的“天然氧吧”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的生态绿洲,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1.2 璀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众多,世居有苗族、侗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64万人,占全州人口的80.6%,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之一。黔东南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和“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一个用服饰书写历史的地方,一个用心灵歌唱的地方,一个用山水舞蹈的地方。

1.3 国家政策支持。国发2号文件赋予黔东南强大的政策支持:明确支持在黔东南等民族自治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生态补偿示范区等,国家发改委将黔东南列为“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支持黔东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区行政体制改革,文化部将黔东南列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将雷山、剑河两县列入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林业局从1985年起,对口帮扶黔东南,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领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1.4 生态文明建设已见成效并形成普遍共识。生态创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启动实施了《黔东南州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开展了生态县(市)建设,完成了榕江、黎平、从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雷山、剑河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凯里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取得积极进展。通过一系列生态创建和环境整治活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州上下形成普遍共识。

2、如何构建黔东南绿色优美的特色城乡体系

2 .1发展生态城市

2.1.1 提高城区绿化率。加快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增加城区公共绿地,建立完善环城林带,扩大城市绿色空间,体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使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主要措施是加快建设朗西森林公园、罗汉山森林公园、清水江水上公园、巴拉河休闲旅游公园等18个公园。

2.1.2 增强城市承载力。加快做大做强凯里中心城市,着力提高城市建设规模,提升城市品味,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强化中心城区外延扩展,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把凯里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旅游接待能力和苗侗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2.1.3 加快凯麻一体化。坚持“凯里带动、麻江提升、同城发展、协调推进”的原则,按照凯里――麻江大城市发展要求,着眼长远考虑,推进凯里――麻江同城化建设的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行政中心区、商业中心区、文体中心区、教育中心区、产业中心区、物流中心区、休闲中心区、居住中心区等功能布局,使凯里――麻江新区成为黔中经济区最宜居、宜游、宜业的重要增长极。

2.1.4 住宅小区生态化。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构配件和装饰材料,淘汰高能耗、有污染的建材;制定出台加强室内装饰装修管理规定,强化对住宅室内环境质量专项治理,着力打造环保建筑体系。建设水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立体绿化、安全防卫和智能化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的生态住宅小区;适应性改造旧住宅小区,使之逐步达到生态住宅小区标准。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健身、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工作。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普及生态文化。

2.2 打造特色城镇

2.2.1 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发展、产业支撑、民生优先”的原则,按照“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建设,增强城镇连接城乡、集聚产业、承载人口、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城市和农村连接的纽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载体,成为推动城镇化的引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管理的示范点,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2.2 建设一批城镇建筑精品。着力打造城镇的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建成一批小城镇建筑精品。保护好古建筑、老街巷、特色民居等人文景观,挖掘和弘扬当地民居建筑风格,体现原生态民族文化和当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特别是在以苗侗民族为主的城镇,坚持体现苗侗文化特色,广泛运用具有苗侗文化元素的牛头翘角、燕身凤尾、宝顶尖塔、重檐青瓦、窗花门眉、吊柱干栏等形制、符号及色彩,赋予全州城镇鲜明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个性。突出“山地生态”特色,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最大限度地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

2.2.3 加快城镇重大项目建设。紧紧围绕加快城镇扩容、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完善城镇功能、突出城镇特色,解决民生、环保、增加城镇就业等方面,加快编制、申报、建设一批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社会保障、民生工程等项目。

2.2.4 发展城镇特色优势产业。坚持综合考虑特色城镇的自然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立足优势条件,确立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构建绿色城镇经济体系,为城镇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2.3 建设美丽乡村

以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按照“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目标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环境体系、经济体系和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2.3.1 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美”。 注重村寨周边绿化美化。对村寨周边的荒芜低效经济林、疏林地、荒山荒地、火烧和病虫害迹地、开垦地、山体等进行改造。通过造林绿化,逐步形成多林种、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林相映衬的村寨风景林。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庭院、主干道、河岸等绿化美化实现全覆盖,村寨绿化率达50%以上。

2.3.2 实现“村容寨貌特色美”。 有效管控新建房屋,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古村落、古民宅,引导和规范拆建、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等行为。大力实施改路、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改灶等“五改”工程。继续开展整脏治乱,整治村容寨貌,对示范村寨的建筑物要定结构、定风格、定外观颜色,使村寨房屋风貌统一、色调一致、整体协调,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新村配套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文体健身、集贸商贸、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

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 规划 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化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锲性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水平也在飞速提高,城市规模也得到了急剧的扩张,这就使得城市在高速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人口比重的日渐增大,城市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渐突出,给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和危害。本文就生态型城市的概念、特点等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以期创造一个人文风尚、高效安全、环境优雅、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现代化、可持续生态人居城市。

一、生态型城市的概念

1. 生态型城市的概念

生态型城市,也叫生态城,主要是指对食物、能源、 资源等人类发展必需品的需求量尽可能降低,并最大限度减少废水废热、甲烷、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的新型城市形态。这一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其本质是建立一个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形式,它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2. 生态型城市的特点

(1) 区域性。即指生态型城市的规划主要是基于地区性平衡发展的前提下的,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就是区域内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发展。

(2) 整体性。即指生态型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不仅要确保自身经济的繁荣和生态环境的和谐,还要兼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统一发展,实现三者之间的整体性效益,从而推动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共同繁荣。

(3) 高效性。即指生态型城市的本质是实现对一切资源的最优化、最大化利用,对各类资源、能源实行分级、 分层次的全面整合利用,保证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各得其所”、“各施其能”,实现对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从而确保城市内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和谐共生发展。

(4) 可持续性。 即指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对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资源、能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配置,以确保其资源、能源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发展要求,又能够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协调、和谐发展。

(5) 和谐性。即指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更要促进和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3. 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要求对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主要包含五大部分的内容,即: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域景观是构建生态型城市的基础要求和条件,通过对城市中各类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城市环境指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提高,减少噪声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同时,还要构建综合、全面、系统的城市生态经济平衡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新型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环保型” 、 “集约型” 、 “低碳型” 、 “新能源”产业,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建筑、生态交通等等新型生态经济。此外,还要进一步的构建和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宣传和推广 “生态文化” , 引导人员转变消费模式, 推行 “生态化消费” 、 “可持续化消费” , 从而真正实现全民参与的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形势。

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措施

在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加强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 科学、合理的规划生态型城市建设框架

在进行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整体建设发展框架进行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设计和构建。这一工作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社会。通过对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的统筹配置和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从而更好的调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 构建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是其中最为主要也是基础性的规划内容。对它的规划建设主要包括几大方面,即:道路景观化,小区花园化,广场人文化,城区园林化,庭院公益化,河岸、湿地生态化以及环城森林化。通过这些措施,不断增大城市的绿化环保面积,从而在城市区域内形成一个良性、完整的生态平衡循环系统,进而不断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3. 建设城市生态经济体系

各地政府要科学、合理、全面的统筹城乡生态经济建设, 通过合理控制经济形态,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等措施,逐步的将企业由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向“集约型” 、 “低碳型” 、 “生态型”等现代化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转变。同时,还要大力增加生态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努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型环保性产业, 从而不断提高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4. 大力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要积极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宣传生态文化,通过新闻、广告、报纸、网络等诸多媒体以及政策、制度等措施,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消费模式,引导人们自主的进行绿色消费、文明消费。通过多渠道的教育宣传,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使其主动将 “环保” 、 “低碳”等生态意识贯穿于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实现全民化的生态城市建设。

三、结语

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城市的现代化人居与自然化生态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降低了能源、资源、食物等的耗化,建立起能源、资源的生态化再生循环系统,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生态型城市时,要根据其相关的要求和标准,结合城市发展实情,大力建设集约型、低碳型企业,构建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体系,全面落实“新森林城市”规划,从而创造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和谐人居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易丽昆.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思考―― 以常德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 (09).

[2]蒋皋,刘洪彪,陈丽芳.生态城市本质新思考和战略发展方向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9(01).

[3]张亚津.以规划设计为生态手段―― 关于生态化城 市 建 设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J]. 北 京 规 划 建 设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