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对象;中小学生;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已经是新时期下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分别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已逐步走上正轨。

贯彻落实上述《意见》和《纲要》10多年之后,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到底如何?其“三多三少”现象必须引发我们的重视:学生心理困惑日益增多,但学生乐意接受的咨询(辅导)途径较少;前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的人群中家长居多,而学生主动求助者偏少;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日益增多,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专职教师甚少。《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并在“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及《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完善学校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开展生命教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面对上述“三多三少”现象,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贯彻《纲要》精神,创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课题拟在学习贯彻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从本区域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现状出发,以构建和谐教育、改进教育民生的视角来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本区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在调查中,通过前期的半结构化访谈,我们自制了一份心理咨询调查问卷对全区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开展了抽样调查。该问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本区域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现状,了解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需求和看法。

(二)研究内容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加强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找到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可行的途径与方法。希望本研究最终能够为创新心理辅导和咨询的途径,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对区域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现状的分析:学习压力大,求助意识弱,对心理咨询的要求、喜欢的心理课程等项目的分析。

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对策。

(三)研究对象

2012年3月我们对奉贤区中小学的学生共969人进行了测验调查,被试具体分布见表1。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区域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现状调查结果

1.学生的心理困惑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心理困惑分别见图1、图2、图3。

2.遇到心理困惑如何处理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各学习段的学生的处理方式见图4。

3.主动打电话给心理咨询师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若有心理咨询师的电话,他们的求助意愿程度见图5。

4.最希望谁帮你解决心理问题

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最希望帮自己解决问题的对象调查结果见图6。

5.心理咨询的地点

学生对心理咨询地点偏好的调查结果见图7。

6.喜欢的心理课程

各学龄段学生喜欢的心理课程见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困惑颇多,学习压力位居第一

由图1、图2、图3不难看出,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惑是“学习成绩不好”。调查发现,有57.8%的学生都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而这有可能与“父母要求过高”有关,这也是学生公认的第二大心理困惑。当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上要求上进的内心需求。

在中小学阶段,另一个烦扰学生的问题是“同学犯错该不该告诉老师”,若告诉老师,自己就背叛了同学,会被同学们排斥;若不告诉老师,又违背了心中的正义,而中小学生正是道德情感快速发展形成的阶段,因此,这一问题成了他们心中难以解决的矛盾,28.3%的中小学生都存在这个困惑。

高中阶段比较突出的心理困惑还有“妈妈过于唠叨”,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矛盾更加激化,30.6%的高中生正面临此问题。另有29.7%的高中生为“失恋”而烦恼,恋爱现象在高中阶段已不容忽视,而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如何应对“失恋”就成了困扰他们的又一难题。

2.学生求助意识比较弱

由图4我们可知,学生遇到心理困惑后求助意识较弱,62.6%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找朋友倾诉”,这一点无论是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都是如此,因为朋友是最值得信赖的,身为同龄人更能理解自己的困惑,始终站在自己这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并保守秘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到心理咨询室找心理老师,还有小部分同学选择“上QQ找心理老师”“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自我调节”或“拨打心理热线”。学生到心理咨询室主动求助的意识总体较弱。

较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初中生的求助意识明显要强很多,41%的初中生遇到心理困惑会去咨询室找心理老师。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心中,父母的地位渐渐下降,他们崇拜老师,在他们眼里,老师什么都懂,是最听老师话的一个阶段。高中生对很多事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封闭性,三分之一的高中生表示更倾向于用学到的心理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由图5可知,若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他们有心理老师的手机号码,76.5%的学生会选择打电话给老师求助。从数据上看,年龄越小,越愿意主动求助。

3.学生对咨询对象的要求各异

由图6不难看出,学生更喜欢同性、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同性的咨询师有着相类似的成长过程,比异性更易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而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较易接受新一代年轻人的想法,代沟越少越容易接受和理解自己。出于这样的想法,无论小学、初中或高中生都偏爱找同性、年轻的心理咨询师。而他们对于是否本校的心理老师或外校的心理老师则没有特别明显的偏好。有的学生喜欢本校的心理老师,因为比较熟悉,建立起了一定的信任感;有的喜欢外校的心理老师,认为这样的老师看问题比较客观,没有偏见,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他也比较安全,不会影响自己以后在学校的表现;其他同学则喜欢班主任帮他解决心理困惑,因为班主任与自己接触最多,最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分析问题。

由图7可知,对于进行心理咨询的场地,42%的学生喜欢在校园内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进行心理咨询。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一种压抑感;特意进入心理咨询室肯定是有心理问题需要咨询的,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校园内随便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不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心情也容易放松下来。这提示了我们心理老师可以走出心理咨询室,找一个舒适的环境进行心理辅导。

四、促进本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评估

在“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区教育局负责具体运作,筹备和建设奉贤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培训、指导和咨询等工作,发挥其在规划制订、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

启动奉贤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十百千”工程:制订《奉贤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根据评估标准对区内所有中小学进行达标验收,实现100%的中小学校达到区级合格标准,其中10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精神,分批完成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和改造,三年内实现100%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达标建设;探索“温馨教室”创建的方法和途径,把微笑、激情、公正、宽容带进教室,形成“人人参与、班班争当”的创建氛围,鼓励有创意、有特色、有实效的“温馨教室”,评选出1000个“温馨教室”。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在心理团体辅导课方面,规范课时安排与教材教法,通过定期教研活动、区优秀心理健康教师示范展示课等活动,引导全区教师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教法及教学有效性,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挖掘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开发生命与心理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通过分学段开展区级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评比以及分小组进行一课多磨活动,建设一批优质心理辅导活动精品课。

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方面,各学校要通过建设心理健康图书角、发行心理小报、校刊、板报,开设专门心理宣传橱窗以及校园广播节目等途径,加强宣传,构建有利于学生随时参与的多样化平台,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校心理网站或在校园网上开辟心理专栏、开设论坛,方便师生、生生交流,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晓度与参与率。在各校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区每年举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根据区域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并建立资源库。活动形式包括:心理剧展演、优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展示、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校外生存拓展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等。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组织骨干教师和专职教师培训班。培养和造就10名专家型教师、30名优秀骨干教师,增强学科优秀人才的储备,确保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有效运转。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80-03

收稿日期:[HTSS]2006-03-08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05年度调研课题(SKL-2005-965)

作者简介:褚卫东(1971-),男,河南洛阳人,讲师,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做到了哪一步,其实施的过程如何,又有何成效和收益,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何评价、建议与意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此项调查。

一、调查过程

1.被试选择

本次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部分高中展开。本课题组在全省随机选择了16所高中,分别对这些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研。所选的学校当中有重点高中6所,普通高中8所(城区及县城高中5所,乡级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被试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问卷题目体系中既有封闭式的选择题目,也有开放式的问答题目,既有利于准确揭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矛盾冲突。同时,对学生和部分高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谈话交流。发放的问卷题目清晰,表述准确,整体效果较好,除个别问卷中的个别题目有部分学生由于答题方式的原因造成答案无效外,其余的题目均起到了调查应有的作用。

3.统计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您认为本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回答“比较好”的有227人,占答题人数的27.8%;回答“一般”的有529人,占64.8%;回答“较差”的有60人,占7.4%。第二题“您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回答“亟待开展”的有514人,占63.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227人,占27.8%;认为“没有必要”的有75人,占9.2%。第三题要求学生把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按照出现频率排序,有15份试卷本题无效。通过对801份有效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把“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列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比例分别为52.9%、43.1%、41.2%。第四题“上网对高中学生有影响吗”,回答严重影响学习的有20人;回答只要把握好度,不会影响学习的有709人,占87.0%。与此相关的第五题,对学生上网持肯定态度的(“可以”或“支持”)的有665人,占81.5%;认为“无所谓”的占18.5%。第六题“关于青春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回答“学校开设课程”的有91人,占11.1%;回答“父母的教育”的有75人,占9.2%;回答“朋友、同学”的有257人,占31.5%;回答“电影、电视、书报等媒体”的有393人,占48.2%。第七题“对高中存在的考试压力的看法”,认为“考试压力太大,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的有197人,占24.1%;认为“有考试压力但学生能接受”的有392人,占48.1%;认为“考试压力虽大,但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有227人,占27.8%。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说,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其他的学校仅仅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与学生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86.2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瓶式”心理教育课

不少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升学率,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摆设列在课表之上,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高中课程中的“花瓶”。

2.“短期培训式”的教学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比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仅仅开了一段时间,就被取消了。

3.“思想政治教育式”心理课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有696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东西或者进行一些心理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4.“医、心”不分的心理咨询

一些高中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的合理产生。

三、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缺乏专业牲。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式的心理学和“医、心”不分的心理学,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并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2)缺乏长期性。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片面教育。同时,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谈考试,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觉得很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谈此色变”的态度和“一棒子打死”的策略,深感苦闷,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就高中生而言,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4)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自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相关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系统理论课的讲述。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第三,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

总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余慧娟.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支点[J].人民教育,1999(3).

[3]袁东.浅析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原因[J].人民教育,1999(11).

[4]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J].人民教育,1999(10).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9-01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正常的状态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要求。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低于女生,而在大学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却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所困扰,严重地影响着学习和身体健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半依靠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很多心理的苦恼冲动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使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只好隐抑内心,备受煎熬,任其折磨,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1 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的研究者和体育锻炼者所认可。据研究报道,30分钟的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在高水平;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韵律感`,力量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2 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其他锻炼的人接触,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

2.3 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2.4 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不但减轻症状,而且增强自信心。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预计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情绪通过运动得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2.5 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 实施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1 教书育人,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受教育阶段,能否使青少年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关键在于学生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否成功。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专职人员,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科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的文化知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人师表。

3.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都要经历重大的心理考验。比赛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3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练习动作某个失败时,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应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心理冲突和异常情绪行为的高发阶段,通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的研究,可以发现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其排列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结构面临着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发展的趋势。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缺损家庭、重组家庭、流动家庭等等。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长期相处、关系密切,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面个方面。子女不但要从家庭里得到生存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气氛和生活秩序,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未成年的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可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生存和生活,他们一步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对他们的身心影响极大。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要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

四、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下三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1、专制粗暴型:父母专制、蛮横、任性、不讲道理,以圣人和教训者自居,忽视孩子人格的存在。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者退缩心理,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撒谎、破坏,甚至偷盗犯罪等行为。

2、冷淡型:一些父母因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者父母关系不良,导致对孩子管教不严、或者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私;胆怯、孤独等性格。

3、溺爱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从不违背孩子的意志,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直接受害的是孩子本身,孩子向父母提出的种种要求,父母从来都不加分析,一一照办。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则容易形成任性、自私自利、专横跋扈等性格。

五、家长自身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5篇

一、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之间及时沟通,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穿戴,都应起到表率作用。因为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会渗透于学生的言行,所以教师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对学生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如在教学时,为了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在教学中力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亲和式的鼓励赞扬。如平时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就及时给予机会,只要回答对了或者回答对一部分,都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认为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学生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讨论。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这些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最佳素材;数学课的计算教学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体育课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美术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作的信心与勇气。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尽量让各学科都能联系德育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全方位开展德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地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用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健康、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知识、新内容。重视德育载体建设,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德育工作。除了课堂关注外,还要利用课外一切机会关注学生,如学科作业每天都有,可以利用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关注要持之以恒,对做得好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而学困生在进步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时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适当地批评。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作为教师要有一股韧劲,要有恒心。要在教师的期待中让学生学会自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充满希望。尊重人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只有尊重受教育者才能教育人。要在教师的尊重中让学生获得自尊,让学生也懂得尊重别人。要在惩罚中让学生懂得责任,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责任,通过德育让良好的品质渗透学生心灵。德育教育首先就要抓好日常管理及常规教育,如坚持做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内容都要有教育性和针对性。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少先队设立文明行为监督岗,负责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抓好课堂教学,注重学科德育渗透。教师要根据学科的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寻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艾有利 单位:镇沅县和平乡希望小学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就针对二十一世纪是预防医学和自我保健医学的时代,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将成为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话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把高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法,个人访谈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状态,及一些心理的各种的形态,情绪倾向等等,为从事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一名高三女生因承受不了思想压力而服毒自杀;邻近一中学的初三男生因无端猜疑他人而跳楼,这看似特殊的事件却反映了当今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怎样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结果

研究对象:本校2500名中学生

研究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的问卷调查(发出试卷2500份,收回2516份,收回率达96.64%,表明本次调查为有效调查)。

测试结果表明: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当然,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1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01948)所定义的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个体健康的生理和健康的心理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做出良好的适应,才会呈现出完满的健康状态。参照世界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自觉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3.2当今青少年心理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智力问题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3.2.2情绪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等。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通过问卷发现:对分数的错误看法是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2.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在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3.2.4人格问题

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

3.3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不良的产前环境与恶劣的早期生长环境可能是导致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和智力异常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3.3.1攻击

心理学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和不满的消极方式,攻击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攻击,二是转向攻击。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的对象上。自我折磨、自我虐待或自杀也属于转向攻击,其特点是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老师和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来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达到“根治”的目的。

3.3.2逆反心理

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学生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成人。他们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但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论据不足;喜欢发表见解,却又判断不准;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实根据。

3.3.3不合群现象

主要原因是父母和祖辈的溺爱缺少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7篇

时下,很多地方都在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这是大好事,但就笔者看来,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还有我们平常订阅的教育教学杂志,多数选题只是与教材教学或者班主任工作相关,却很少看到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如何上好这门课,令不少教师都感到头疼。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最好机会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课程,无章可循。学校只配发一本课本,没有任何参考书。而学生们正处于心理、生理特别活跃的时期,只按部就班讲课本,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更新与他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知识。如果教师授课流于形式,只是应付式地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并不能起多大正面影响,那学校专门开设这门课程又有何意义?作为心理健康课教师,我始终牢记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的授课,要真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着想,这样才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家长,无愧于这门新课程。

没有辅助的资料怎么办?我自费订阅了《校园心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杂志,购买了不少与青少年心理有关的书籍,例如,知心姐姐卢勤的《告诉世界我能行》、《卢勤谈如何爱孩子》,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等。上网时,我最爱光顾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并做了大量笔记。为了使自己理论知识扎实,我还参加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资格培训。

我所任教的初一学生,年龄普遍在12~14岁这个阶段。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身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都尽量想周全。因此我并不一味遵循课本编排,而往往会另编教材。每准备一堂课,我都会翻阅很多资料,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给他们上课。学生们很感兴趣,课堂上也积极参与,我所要传授的知识他们也就轻松接受了。我的课时不多,但在很多学生心里,却变成了一种期盼。

二、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学生懂得道理

例如,通过集体按摩活动,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室座位推到两边,请自愿参加的10名学生站到场地中央,排成一个纵队。后排学生给前面学生敲背,时间一分钟。有些排在后面的学生认为自己拥有主动权了,就使劲捶打前面同学;而有的却是因为受了后面同学的重击,满腹委屈,只好把它发泄到前面同学的身上。他们都把前面的同学敲打得哇哇直叫唤。一分钟到,我招呼大家停下。又请学生们一律向后转,同样请后面同学给前面同学敲背。这下可热闹了,因为顺序倒了过来,刚才饱受重拳的同学,反过来都在狠狠地还击原来的施暴者,自然又轮到那些同学在尖声怪叫了。只有那些原来很友好的同学得到的是同样温柔的敲背。游戏结束了,我问第一次用力过大的同学有什么感想,他们都自嘲说,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人家敲打的对象。如果让他们再来一次,他们就会自觉轻轻地敲背,再也不会那么用力了。

我告诉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大家改变处境的机会都很多。“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人的地位往往会随时光而改变。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特别是有权有势的时候,不要仗势欺人,也不要把自己所受的委屈施加在另一个弱者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心存善良,这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建立学生详细档案,密切关注学生发展

在我所教的12个初一班级中,我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详细档案:班级、姓名、特长、缺点、苦恼。这些材料的取得有两个渠道,一是我要求每个学生交上来自我简介,包括优缺点,特别要写出他们现在最大的困扰。另一个,来自同班同学,他们给每个学生做个评价,包括最喜欢他(她)的优点,还有最不能容忍的缺点。

这些资料,我按班级打印成《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上课时就随时带着。下课后,我都要找其中问题较大的学生谈话,把同学对他(她)的评价交给他(她)自己过目。并告诉他们,这些优点证明你是一个多么讨人喜欢的孩子,但还有同学提到你的这些不足,你更要引起重视。这种单独谈话,很有震撼力。从一次次反馈信息来看,这样处理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普遍的自律性提高了不少。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我每周只有一节课,相处时间不多,但我随时在关注他们,并经常与他们班主任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平常的情况。一有波动,我就立即找他们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出现了反复不要紧,老师相信他(她),老师永远在关注他(她),希望他(她)能稳稳走过这段青春期的泥泞路。

四、互找优点。增强学生自信,融洽彼此感情

期末的时候,我请每个学生给班上别的学生写张纸条――《特别的欣赏给特别的你》,找出他(她)至少三条优点,并一一举出例子。有位女生成绩不好,长相不佳,家境也不行,一直感到很自卑。但她没想到,她认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同学眼里却特别的珍贵。有同学给她写下了这样的话:“我觉得你特别善良大方――那次我没钱回家了,你主动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伙食费借给我作路费;我觉得你特别会关心人――还有一次我生病了,你一直提醒我要按时吃药……”诸如此类的小事,别的同学也写了不少。这位女生接到同学们给她的留言后,当场就哭了。她说,自己一直以为从自己身上找不出什么优点,可是没想到同学们会那么在乎她,让她觉得眼前的天地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她告诉我,这是她进初中以来收到的最好礼物,要一辈子好好珍藏。

很多学生收到别的同学给他(她)写的纸条后,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就是好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自信,还感觉到同学与同学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少。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我们的学生会对自己要求更严格,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他们也会更自信,更爱这个班集体,更加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多渠道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除了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还利用做校值日的机会,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吃穿用带,他们的家境好坏,他们在宿舍里的人缘状况等。这些情况,往往是那些只停留在教室里的老师所不能知晓的。而掌握了这些,对于教师辅导学生,特别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容易找出问题的症结,因此效果更明显。

很多学生有心事都愿意找我聊天,或者塞张小纸条,把他(她)们心里的苦闷告诉我。我本着保密的原则,与他们倾心交谈,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苦恼。并把自己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告诉他们,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惑。

我还把自己的QQ号码告诉学生,他们如果有什么不方便直接对老师说的事情,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作不见面的交流。在网上,他们可以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更有勇气向我说出他们对功课、对同学、对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心里那些未曾解开的青春之结。

更有学生觉得她的心事只有写信才能更好地表达。心里难受了,在信中尽情倾诉,偷偷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并要求我的回信就放在原来位置,她自己来取。就这么来信回信,她心中的烦恼慢慢消散了。在最后一封信中,她也终于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告诉了我,并且在信封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刘老师,谢谢您!”这个事例我把它整理成教师随笔《孩子,你的心事老师懂》,寄往《教师报》,上了2008年8月31日的第四版“成长”栏目的头条。

在这两个学年里,我所教过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自杀或者离家出走,就连学生之间打架斗殴、沉迷游戏等现象也大为减少。对此,我深有体会,要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单靠一本教材、几节课、几天、几句话就能达到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并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尽自己最大的爱心和耐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最大程度地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第8篇

(1.郑州理工专修学院,河南郑州450002;2.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河南鹤壁458000;

3.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青少年处于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面对转折期的成长环境难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家庭是青少年群体主要的成长场所,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对其健康成长有着独特的影响。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家庭教育中合理情绪疗法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 :家庭教育;合理情绪疗法;青少年;焦虑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49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10—02

基金项目: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4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4—07—27

作者简介:王萍(1968—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理工专修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余兵兵(1987— ),男,河南信阳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程绍珍(1948— ),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焦虑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波动状态。具体来说,焦虑就是个体面对压力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激情绪,其本质是个体的知觉性主观感受。当前,青少年群体受时代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影响,普遍呈现出独立自理能力差、生存适应能力弱的特点,成长的矛盾与适应的问题交互影响,无形当中加重了青少年群体的压力。压力是个体的一种情绪负担,具有负面的累积效应,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压的情境中,就会产生各类心理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是当今比较流行的认知行为心理疗愈方法,操作简单且易于控制。综合相关研究可知,青少年焦虑的形成除了受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心理素养等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外,个体的认知模式也是造成焦虑等负面情绪的重要原因。笔者试图将合理情绪疗法引入到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中,引导其建立合理、科学的认知体系,矫正其内心的不合理信念,缓解其焦虑情绪。

一、青少年焦虑的类型

焦虑是指个体因缺乏明确的客观原因而产生的一种不安的应激反应,具体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可控情境时所感受到的威胁性体验。斯皮尔伯格根据焦虑情绪维持时间的长短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两种类型。状态焦虑是指个体由特定情境所引起的暂时性的不安状态;而特质焦虑则是个体人格特征的组成部分,多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情绪反应模式。青少年群体正处于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其人格类型已经基本形成,其焦虑情绪多以状态焦虑为主,表现为在某一时间段内由于特定的情境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状态,包括学业焦虑、经济焦虑、人际焦虑、就业焦虑等。

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

(一)家长的期望

当代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自然成为整个家庭的焦点,家长将所有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从上学开始,孩子就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能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但是,一些家长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高期望往往会让孩子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当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家长的期望差距过大时,孩子内在的心理负担就会加重;当其意识到无法实现这种高期望时,就可能会对未来产生恐惧,进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家庭的教育方式

青少年群体最先接触的教育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笔者综合相关研究后发现,当前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等三种。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民主型教育采取的是积极关怀的方式,即引导孩子找出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的原因去纠正其不良的行为方式;专制型教育则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不能包容孩子因无心而犯下的错误;放任型教育主要采取中立的态度,对孩子的问题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笔者认为对青少年应该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青少年能够自由地成长,既不会受家长教育方式的束缚,又可以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

(三)家庭的经济条件

根据人口学的相关调查,在青少年群体中,有接近1/5的在校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些贫困生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且是该类心理问题的多发群体。中学生在读书期间,家庭生活补给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而除了生活消费外,中学生还有其他的一些花销,从而使其经济压力增大。在青少年中,有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则相当优越,这样,贫困生与经济条件优越的同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同时,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还要勤工俭学,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一些贫困青少年变得自卑,对生活缺乏信心,将自己封闭起来,处于自我保护的状态,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就会陷入焦虑与烦躁之中;加上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不能及时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自然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三、合理情绪疗法对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作用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疗法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看法之上,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两面性,一面是理性的,一面是感性的,当个体按照理性的逻辑模式去感知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当个体的认知模式不能很好地与外界互动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消极的情绪。

2.个体的情绪来源于思维,人们不合理的认知或多或少地会产生负面情绪,调节情绪的关键就是要学会合理地调整个体的思维模式。

3.人类具有生物性的生理倾向,在关乎自己生存的情境下,自然会选择理性的感知模式,寻求内心最愉悦的自我体验。

4.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能够凭借符合社会习惯的语言去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排除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美好的信念。

5.情绪是个体面对具体情境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自我表述,其本质是一种外部语言,这种语言具有疗愈的功效。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疗愈作用

综合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焦虑是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如果青少年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就会使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受到限制,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理事件,他们容易出现环境适应不良、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此时,青少年应理性地分析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有意识地同自己心中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从而缓解由于不合理的认知而产生的焦虑情绪。个体的认知模式主要是固定化的思维倾向,家庭、学校、社会等都要积极地改变青少年不合理的思维模式,用科学、健康、合理的思维方式去影响他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疗愈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其深刻地理解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内容,理解个体的情绪反应不是受客观事件本身所控制的,而是受个体对客观事件认知的影响。

总之,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积极地将合理情绪疗法引入到青少年焦虑的疗愈中,积极地培养其合理的认知方式,引导其采用理性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正确地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空间,使其采用科学的、宽容的思维模式去调节心理,管理情绪,减轻或者消除焦虑的困扰,保持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罗良.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父母教育卷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陈建文,徐菲菲.艾里斯认知技术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运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22).

[3]段兴华等.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及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