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设置

一、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特性与就业现状

1、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发展前景

室内设计专业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都是一门发展得较为成熟的专业。在八十年代初期,室内设计专业(又称装潢专业)就已经成为了艺术专业特别是设计方向最主要的专业之一。至此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情况良好,这和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从沿海城市开始,城市化进程速度之迅猛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农民、工人加上本科教育扩招后毕业的大量学生涌入沿海以及经济教育发展良好的一二线城市,随之产生的就是居住、医疗以及消费等各种问题。供不应求的楼市导致了在这些城市里,早期的五层楼甚至更低的住宅大量变成了现在的超高建筑。这样的超高型建筑就必然会需要大量的室内设计师,产生大量的室内设计工程。

2、景观设计的专业特性与就业现状

大量的工作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报考,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报考环境艺术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理解就是室内设计。然而,现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精细,每个学科自身也越来越独立,在早期隶属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也首先在美国发展成为了独立的景观设计学科(IandscapeDesign),景观设计学科是主要研究自然景观要素以及人工景观要素,是一门与地理、气象学、植物学、生态学以及人文历史互相交融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项目中,除了建筑物本身和室内硬装软装,景观设计主要负责实施道路的规划、植物的选择、景观小品的设置以及历史文化的相匹配。初步看来,景观设计学科是一门比室内设计学科更需要综合知识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专业。那么我们从可提供的就业前景来研究,一个中小型的居住区楼盘,一栋民用居住楼根据其户型的不同,大概会产生将近80到120个室内设计工程,而景观设计工程只会委托给一个景观设计公司或者团队,每个团队内大概8到10人,室内专业和景观方向的就业前景悬殊巨大。就业机会的渺茫导致了有些学生即使对景观专业非常感兴趣,也因为对前途的渺茫而随波逐流,选择了室内设计专业。

二、民办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笔者作为一名在民办三本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近五年的专业教师,对同类学校以及自己所在系部的专业课程设置较为熟悉。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大部分学校都会以设计基础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包括建筑制图与识图、测绘、建筑初步以及小型建筑等,此类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基础核心入门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会逐步引入专业的分科,有室内设计原理以及手绘课程,景观设计原理及设施及手绘课程,让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有初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了解了两门专业方向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现实意义,才能培养自己对其中一个学科的兴趣。虽说在专业选择的课程设置上,大部分学校在初始时都会均等的设置室内方向和景观设计的课程,但是无论从教育大纲以及教学精神上,大部分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高年级分配专业时,都会将天平偏向室内方向,在讲授初级专业课程时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室内设计方向。最终导致选择室内方向作为职业方向的学生数目远超过景观方向,那么在高年级阶段到大四毕业阶段,课程的设置最终成为了室内设计方向独大的局面。

2、问题背后的综合原因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能单独归咎于就业率,虽然这种普遍的事实确实存在,但是现在景观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人才需求量也非常的大。特别是在沿海等一线城市的商业高度发达区,或者是各类城市规划设计院以及交通枢纽沿线,此类的景观设计人才是相当匮乏的。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专业基础比一本类重点院校的学生稍显薄弱,那么在本科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就更为重要。而现在,基于此类现状,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向都是把学生的就业倾向往市内设计师、基础绘图员或者效果图的制作上引导。最终导致了高级设计人才大都是重点名校出身,而大量三本类环境设计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进入了大大小小的装饰公司甚至售楼部。如果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主观并且被动的教育模式,就需要此类学校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都要有根本的改变和进步。在国内,任何一个能力较好的景观设计团队所招纳的团队成员一般都是有着较好的技术能力以及较高的学历学位。所以,如果三本类院校的学习景观方向的学生想要进入这样的工作团队,学历上的拔高深造是很必要的。并且国家政策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政策并没有苛求初始学历,所以,院系以及专业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能力较强、有意愿深造的学生,继续学习。一方面弥补学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术水平。院系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入正轨的同时,应该做好职业规划和引导,强调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两手都要抓,才能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不会面临没有心仪的工作也考不上研究生的两难格局。

三、新思路下的三本类院校环艺专业课程设置

1、基础抓牢、正确引导

一个出色的景观设计团队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立的设计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那么在课程设置上,民办本科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大纲以及核心理念就必须有根本上的转变。首先,在基础课程之后,应该对学生平均的教授室内设计方向以及景观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因为这两个方向虽然学科性质差异较大,但是是相互交融并隶属于环境设计学科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这两个学科都应该都要有所涉猎,然后主修一门。在初步学过基础理论课程之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方向选择引导,分析学科特性,分析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就业情况,切不可用工作的压力引导诱导学生选择自己并不喜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方向之后,室内专业和景观专业的各类核心课程应该按照层次、难易程度依次展开,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为学科特性,学校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和实际工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和市级工程以及一些有经验的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交流,比起每天面对枯燥而生硬的书本知识而言,这种实际经验会让学生有胜读十年书的效果。

2、深入实际、教学相长

实际项目对于环境设计类的学生来说远远比课本知识来的直接,这也是为什么设计类专业对于实际项目的要求会比文理科各种科研论文要求更严苛。在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设计类学生有机会和导师一起参与各类实际项目的操作和演练,而本科生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学习各类基础学科。即使到了大四阶段,安排了各类实习课程,基本上也如没头苍蝇般随意找一处室内家装公司实习。很多本科生都反映,除了看户型套模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带客户买材料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在本科大三大四阶段,系部应充分利用专业特性,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教改以及各类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有兴趣和专业优势的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即使不能一开始就参与设计,从基层绘图开始,与老师讨论设计方案,亲自参与出图和项目洽谈和施工也是好的。此类实习课程为大四毕业设计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的技能支持和心理准备。

结语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切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教师的贯彻与执行,教师的综合水平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侧重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开展上,常常出现同设计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减了教育教学质量。为有效改观这一现象,兼备系统专业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自然成为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新取向。所谓“双师型”师资,是指既取得了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资质,又具有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明的教学人员,即具有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双重资格认证的高校教师。具体到环境设计专业来说,除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建造师或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等行业资质且具有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从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占有相当比例,这些教师大多从学校毕业后即进入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缺乏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锻炼,参与设计实践少,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容易偏重于就书本而书本、惟理论而理论,较多注重设计的创意性和视觉性,在实践方面则一带而过、含糊不清。这必然造成学生在知识体系完整度和实践认知能力方面的欠缺,而配备或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改观这一现象的有效办法。为此,高校既要适时引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更要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现有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任教师有计划地进行环境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结合实习基地建设和产学研课题立项,加强和企业互动,给出时间、空间和激励政策,使教师身体力行地投入设计实践和教学实验。目前,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在加强教师实践能力方面为内地高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此外,学校也可辅以培养的管理和约束机制,来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如可以把教师在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或工程施工的企业中的实践锻炼同年度考核、工作奖励、职称评定等联系起来,以此促进教师积极投身设计实践,获得全面进步。当然,受学校管理机制、教育传统、教师个人素质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项工作的开展,尚需深入开展广泛研讨和科学论证,尚需教师、基层教学单位和学校共同努力。受体制、编制、进人计划、进人频度等因素的影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外聘兼职教师是较快缓解在编“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首选良策。这些兼职教师首选设计公司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项目经理,他们既拥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源,可以使课堂教学真正同设计实务结合起来,使实践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延展。此外,弥补在编“双师型”教师不足的一个办法是尝试使用“双导师制”,即以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为平台,尝试由本校专任教师和企业资深专业人士联合授课,学生同时接受校内校外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具体可由本校专任教师传授系统理论知识,企业设计师、工程师或项目经理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辅导。这样的操作因涉及学校、学生和校外企业等多个方面,可变因素自然增多。其间,要注意加强校内外导师的有效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契合、课题的连贯性以及教学时间的保障等。无论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是“双导师制”的教育格局,都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探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方法,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与督导机制。

二、贴近实际工程项目是开展课题式案例教学实践的基本原则

环境设计专业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业练习是训练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转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真正的环境设计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同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定和影响,如:客户的主观需求、空间条件的限制、资金投入、气候条件、装饰材料、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其它不可抗因素等。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设计流程与方法后,往往虚设一个假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方案,以此训练学生的设计创意与设计表达能力。这种假题因未与真正的设计实务相关联,而倾向于理想式、自由化和虚无性。学生藉此而展开的环境设计方案,虽然有的构思新奇、有的风格突出、有的表现技法娴熟,但往往由于脱离了设计实务而沦为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与拓展。作业练习的结果也不过是一场华而不实、花拳绣腿般的“设计秀”,这种方式培养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根本不能独立应对设计项目。因此,要想消除传统假题作业训练带来的弊端,必须将课堂作业练习同环境设计工程项目结合起来进行,真题真做。任课教师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前联系实习基地,或从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中选择适合的项目设计作业真题,协同外聘企业工程人员,围绕项目方案向学生进行实例解读,使学生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分析作业课题,按照设计程序,完成现场勘测与设计调查,明确设计目标,抽绎问题点、找准切入点,务实创意、精准表达。遇到工程量较大的项目,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设计创作,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个体服从整体,既能分工专进、又能协作共进,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初步方案形成后,任课教师要及时会同外聘企业导师根据项目实际要求和工作经验对方案做针对性的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给出解决建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方案的设计优化。

三、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稳固平台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应用人才的基本条件。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不但能调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步入社会后对应用设计实践的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采取校内和校外同步开展。国外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中,实验工房在整个教学用房中占有较大比重。除提供足够的场地外,同时也还拥有完善的技术设施基础,也包括良好的教学状态、专业的管理和兴旺的人气。受全日制教学格式的限定,仅仅依靠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不够的,一些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校内基地完成。具体而言,以装饰材料实验室、装饰工艺实验室、装饰构造实验室等为基础,成立环境设计研究中心,辅以校办企业性质的环境设计工程公司,将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行业经营有机统合,走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国内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较早取得成功的有如广州美院在1984年成立“集美设计公司”,校内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装饰雕塑等专业纷纷依托自身的人才与专业优势,内联外引,纵向拓展、横向渗透,其教学研究、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直接关联,不但以高校学术优势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为自身学科专业建设注入了旺盛的活力。该设计公司以强专业实力和优秀业绩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甲级设计企业资质和一级施工企业资质。其良性的发展模式、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卓越的品牌形象、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丰厚经济回报,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成功的示范。借此呼吁高校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决策层在资金、人员、管理、待遇等方面予以关注、扶持。受场地规模、资金投入、人员编制、运行管理等条件的制约,高校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不足以能完全满足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开辟是最好的补充与延展措施。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了解环境设计行业运作的流程、方法,了解环境设计业态,了解就业格局与趋势。一方面,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开展正常的专业实习;另一方面可选择优秀企业,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按照自愿原则,在保证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和综合安全的情况下,在其中协议兼职,保持可持续性实践锻炼;再一方面,鼓励或规定专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采取业余或短期集中的方式到环境设计企业担任设计顾问或挂职锻炼,以能将环境设计教学时刻同社会实践保持同步联系。在与校外企业或研究单位合作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选择社会形象好、运营规模大、管理规范、认真负责的机构或企业,学生在其中实习或兼职,始终要以实践锻炼为目的,要避免变成一般性的务工和单纯的经济创收,学校和校外基地方要有明确有效的协定和管理约束机制,以确保通过实习实训达到增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开展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灵活呈现

所谓工作室制教学,是以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专业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由同专业或研究方向中具备一定设计研究和实践开发能力的教师为成员,在相对集中的教学空间中,以所承担的研究项目或所承接的项目工程为依托,以选修课的方式,言传身教,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研发,以此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法源于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作坊制。早在“包豪斯”创建之初,就坚持实施双轨制教学方式:一是由艺术大师担任培养学生艺术理念的教学任务,二是由技艺娴熟的工匠向学生传授作坊工艺。当时设有纺织、陶艺、金工、印刷等作坊,学生在通过基础课程考核合格后进入作坊学习,在作坊中,学生经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及至“包豪斯”发展的中后期,学生实践创造能力已被社会普遍认同,优秀作品直接被生产厂商订购,投入工业化生产,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回报。这一教育经验确实给予当代高校在较好把握实践教学方面以启发。目前国外有相当一部分设计院校,都已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训练、设计应用为一体的工作室,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兼顾,成果显著。综合看来,工作室制无疑是更好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国内个别院校已通过该模式试验,为环境设计专业以工作室制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成功验证。学生在经过3-4学期的专业基础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在本科生导师和专任教师指导下,结合学习计划和个人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根据个人专业志趣、水平和发展潜力,本着师生间双向选择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学习。工作室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由工作室负责人协同工作室成员研究确定。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并及时带领学生开展理论研究和项目开发。成绩考核根据学生考勤、工作态度、研究能力、设计水平、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沟通能力等综合确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实践教学灵活方式工作室制教学,一方面兼备着课题研究任务,工作室负责人或成员应积极申报科研课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带领并指导学生获得如何选题、如何论证、如何申请课题、如何做好文献收集、采取何种科学研究方法、怎样开展深入研究、科学成果的呈现方式以及如何实现成果转化等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工作室还须承接工程项目而兼备设计公司或工程公司的性质。工作室可依托专业与人才优势,向社会承揽环境设计或施工工程,给学生提供设计与施工一线任务的实践机会,通过设计“实战”,使学生亲历真情实境,接受设计“摔打”,历练心智,培养实创能力。因此,工作室制是一种真正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有益教学模式。

五、行业资格证书和设计竞赛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需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来检验,在工程背景下,可以使用两种有效检验方式:一是行业资格证的考评通过率,二是在专业设计竞赛中入选和获奖的比率。行业职业资格证明是体现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所谓行业或专业资格证书,是指在社会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从事相应工作或开展相关活动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证明,一般分成若干等级,其等级晋升须参加并通过相关申评考核。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申考的资格种类较多,主要有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建造师等,其中,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属于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组织认定,建造师属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相对而言,建造师资格含金量较高,考核标准与通过难度亦大。获得建造师资格证书后,可在建筑装饰行业从事自工程项目开工准备、施工工程以致竣工验收等环节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建造师资格考核中,除考评申评人员在技术、管理、经济、法规等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外,有相当分量的内容是对工程实践方面的知识考核。获得该资格考试通过率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此外,行业资格证书也是学生获得在社会环境设计与施工工程领域从事专业设计与管理工作的敲门砖,是从业后晋级职称或提高工资待遇的资本。为此,学校可通过聘请行业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亦可联合社会专门的资格考试培训机构代为培训。总之,以既能保证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又能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标准开展此项工作。由政府主管部门、专业协会或团体所组织的环境设计竞赛,既可以浓化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气氛、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又可以活跃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升民众设计修养。在环境设计专业展览、竞赛及相关活动中,学生作品一旦入选、获奖,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积累成果,同时也是检验学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尺。一套完整的设计作品,包含设计定位、设计创意、设计表达、设计说明、材料与技术分析以及版式设计内容。要想完成一套合格或优秀的设计作品,需要学生充分调动专业理论知识,发挥实践创新水平。针对目前相关环境设计的专业竞赛如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室内设计竞赛、手绘艺术大赛等活动,学校应积极组织,发动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专任教师与校外导师应对学生进行认真辅导,帮助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按期完成设计作品,及时提交竞赛或展览。必要情况下,学校可适当在时间、财力、设备、资料、实验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以此所取得的成果,必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积累就业成果,浓化学校的学术风气,使学校获取更加优良的社会形象。

六、结语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一、前言

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加上经济转型,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就业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高职生就业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这对高职生就业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期望与现实困境的碰撞,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思想政治观念淡化,就业信心不足,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就业前景和思想稳定,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难考验。

二、高职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原因分析

如何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大部分高职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是摆在高职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对高职院校的一种考验。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除了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还有诸如社会原因、学校问题、学生自身问题等多个方面。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管理型高技能人才。中小企业自然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每年有大约有九成的高职学生进入中小企业一线工作,而且大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很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或濒临破产,直接导致用人需求减少,许多企业开始裁员,减少岗位,提高员工招聘标准,降低薪资,让本来就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同时,随着高校的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但教学质量并未随之而相应的提高,这无形之中给就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未能同比例增多,以致造成僧多粥少的现象。再加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相对健全完整的科学体系,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针对毕业班采用讲座的形式,内容也大多是简单的求职技巧辅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没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很大一部分学生盲目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不认可中小企业和基层工作,盲目追求高工资,期望值过高等现象更是给就业工作带了极大阻碍作用。

三、就业危机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招聘岗位需求减少,门槛提高,使高职学生产生挫折感。

这种挫折感主要是指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去参加应聘,但在就业市场遇到不同程度的各种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我们通过校园内调查数据显示,有这种心理的占样本总数的七成。作为应届毕业生应聘时偶尔出现失利是正常的,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企业停产或裁员,即使有企业要招聘新员工,它的招聘条件变得比以往要苛刻,门槛明显提高。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不明朗,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负担。

(二)自身认识不清晰,缺乏职业规划,对就业迷茫。

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遇到挫折时,一方面怀疑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怀疑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会怀疑自己当初选择的学校,由此而陷入迷惘,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从我校园调查统计数据来看,有这种心理的占样本总数的七成。这种影响还不只发生在应届毕业中,在大二甚至大一的学生中也会有。缺乏自身的正确评价,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才能、爱好、特长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定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随波逐流情况较多。

(三)在就业中失利,对应聘产生恐惧。

面对每一场竞聘都是人山人海的场面,一个职位数百人抢夺的情形让应届毕业生深感不安,可能产生本能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感还会波及到低年级在校学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统计数据看,有这种心理的占样本总数的五成。这一点对于毕业生而言,一方面由于在校学习不太好,平时又缺少实践活动,没有任何奖项,从而使他觉得自己不具备就业竞争力而自卑,进而面对应聘场面而恐惧。另一方面,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因为有父母亲戚帮忙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时,回过头来看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关系,从而丧失信心,产生恐惧;或者是看到比自己还优秀一些的学生在求职中也屡屡失败时,觉得自己更没有竞争力,从而出于本能的恐惧而不敢踏进招聘现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当看到高年级的学生就业不顺时,就早早地想到自己的将来,觉得自己无法面对,久而久之而丧失面对的勇气,在恐惧中不战而降。

四、以就业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的积极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提高对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 6号)文件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就业工作牵涉学生的切身利益,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当中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信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视就业形势,端正心态,有助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可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充分发挥其作为德育的主战场、主渠道的作用,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就业教育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为重点,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当学生因为就业失利出现心理问题、对专业学习失去信心时,当他因为就业失利对社会公正产生怀疑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这一责任,使他们能积极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的深度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工作融合的主要途径

如何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让大部分高职学生充分就业,是摆在毕业和面临毕业的高职学生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对高职院校的一种考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就业指导和思想指导工作。

(一)以职业道德为重点,提升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中的重要内容。据我们对用人单位的调查来看,九成以上企业用人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标准,包括人品、敬业精神、责任心等。要构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以岗位基础课及岗位课程为主体开展行业职业素质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提高职业认知。

结合就业形势政策指导,定期开展就业讲座、报告会和就业心理、就业技巧指导课,变简单性、阶段性就业指导为综合性、全程性就业指导。从大一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开设相关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分年级、分阶段开展有效的就业宣传指导。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方面,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流动式就业观;转变“本专业领域就业”的狭隘式就业观,树立跨专业、多层次的开阔式就业观;树立积极主动、自主择业的积极式就业观;树立创业谋职多渠道就业的灵活式就业观。

(三)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提升实际职业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以提升人才质量为目标,服务就业为导向,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加强实训基地和设备的投入,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引入各种专业资格认证,开展校内外技能比武和技能运动会,营造职业竞技和企业生产的真实性职业氛围,注重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高学生的杨心竞争力。如我校开展的工行杯柜台能手大赛,股票期货模拟大赛极大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紧紧依托众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从而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同时,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身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立足之基,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习惯的自觉性;基于工作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情境,在“模拟企业公司”管理和就业创业职业岗位实践体验、模拟、实践的机制中实施教学。

(四)以心理素质教育为指引,培养职业心理素养。

目前很多毕业生出现了诸如攀比、盲从、自卑、自负、依赖、等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求职质量。差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工作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作为学校,应该从学生步入校门后,就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进行相应的就业心理辅导,并给其提供了解、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就业时候,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从容、自信地面对就业的挑战以及工作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完善心理咨询网络,开展心理热线咨询;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心理安全健康宣传教育,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综合素质 平台 搭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针对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学院提出了“以人为本,能力为先”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立德工程”为引领,以素质拓展雄鹰计划为载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005年学院成立了学生素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广泛考察兄弟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题调研、新生素质专题调研等方式,开始就学生素质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对策》、《高职学院学生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等专题调研成果,为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平台搭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素质培养平台的搭建

通过7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 “四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即通过四大素质培养平台(课程育人平台、实践育人平台、文化育人平台、科技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四种素质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艺术素质、科学技能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一)搭建课程育人平台

根据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人文艺术教育等四大课程模块,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1.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用,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全部政治理论课程建成了网络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2.健康为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压力与情绪管理》、《恋爱与性心理健康》、《公关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对新生进行UPI心理测评,筛选并建立档案,对高危人员进行重点跟踪,开展专题展板、现场咨询、心理健康专场晚会等多形式的心理健康宣传,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3.发展为要,加强人文艺术教育

学院各专业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点、实际需要开发专业选修课程。开设《法律常识》、《民俗文化》、《实用美学》、《文学欣赏》、《公文写作》、《商务礼仪》、《音乐欣赏》等近50门课程,努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就业为根,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加强学生就业、创业、创新能力。

(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学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组织建设等,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系列实践平台。

1.订单培养,校企育人

目前,联想集团、长虹电子、神州数码、中兴通讯、富士康科技等近20家企业与学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近两年共组建“订单专班”20多个,每年组建的“订单式”培养专班学生人数已占当届毕业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企业和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分专业、分批次地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在院内教学环境中融入行业文化、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让学生接受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校企互融互通共育高技能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2.共建基地,校地育人

学院根据办学特色,挖掘和利用本土资源,与红星公园管理处、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武警消防支队、市监狱、街道办、养老院、市光荣院、市移动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建立20余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其中有3个基地已被团中央命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社会实践,活动育人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能更多的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学院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协会、礼仪队、网络评议员队伍、爱心社等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多次被授予“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先进单位”、“四川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三)搭建文化育人平台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为基本原则,以“科技・人文・和谐”为主题,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浓郁学院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1.行业文化育人

学院是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通过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凸显信息文化育人优势。

学院通过启动“百门课程上网工程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已建成187门网络课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本土文化育人

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浓厚的广元本土文化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高职办学特色和学院的文化传承。开设“川信文化大讲堂”、“大学生创业论坛”,邀请省、市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举办专题讲座。参与组建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普及剑门蜀道文化、女皇文化、文化、民俗文化相关知识。

3.社团文化育人

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围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这两大重点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目前,注册学生社团有26个,涉及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体育竞技等类型,社团会员人数达3000人次。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精神动力。

4.企业文化育人

通过专班建设、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渗透等方式,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各系及各专业教研室在学院总体规划下,开办展览馆或展览栏,展现相应的企业文化特色及本院师生的成果。同时各专业教研室在教学环境、寝室环境和日常行为规范中融入相应企业管理文化,从而在校园中形成百花齐放的企业行业文化。

(四)搭建科技育人平台

学院通过建立健全机制,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畅通科技育人渠道,搭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1.建立机制

专门制定了《专业技能竞赛训练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和奖励办法》等,为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大赛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开放科技创新实验室,开设面向全校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使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

2.畅通渠道

学院以国家、省、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立足行业特点、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创新竞赛。如 “广元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川信杯”科技创新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

二、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具有的特点

(一)素质训练项目化

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其流程分为项目选择、制定计划、公开竞标、项目运作、项目评价和成果交流等六个步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素质薄弱点自主设计、策划素质训练项目,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

(二)素质教育学分化

管理中引用学分制,根据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团活动等内容,把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各项内容的表现以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转换为学分,按项目制定出详细的量化标准,将素质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量化管理,并与学生毕业条件挂钩。实现素质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形成了课程教学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的“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育人模式一体化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艺术素质、科学技能素质构成的“四种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需求,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职业定位与生涯规划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四大课程模块。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实现校园、企业、地方的有机对接,形成共融机制,深化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理解,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途径,形成了“课程+实践”的教学模式,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四)评价机制多元化

在学生素质评价机制上,引入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搭建了三方评价机制。社会评价即通过学生在企事业单位期间顶岗实习,由顶岗实习单位给予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评价即通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素质训练项目的层级、成绩状况和日常表现状况给予学生素质评价。学生评价即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三、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实践应用效果

(一)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1.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近年来,3名学生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名同学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申请入党入团学生比例高达98.6%。每年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学生人数达10000人次,累计服务小时超过3万小时。近3年,学生无偿献血达2100人次,献血量超46万cc,在校生平均献血率是我国人口献血率(0.87%)的40倍,远远高于全国高校在校生献血率的平均水平。

2.人文艺术素质显著提高

学院学生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省教育厅、省经信委、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并多次获奖。

学生获得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银奖;健美操队荣获全国排舞大赛一等奖5项,省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荣获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舞蹈类比赛三等奖;荣获省经信委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代表市参加四川省庆祝建国61周年感恩奋进歌会,参加市 “感恩奋进”灾区百万群众歌咏活动,纪念5.12地震三周年诗歌朗诵会等重大演出活动,深受参会领导好评。

3.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

在四川省历届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曾打破全省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男子5000米和男子100米纪录。

4.科学技能素质显著提高

近年来,我院学生累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奖项140余项,获奖人员460余人次,涌现出了多名成功自主创业的优秀毕业生。

(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

2012年,学院团委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是近10年唯一一所被团中央表彰的省内高职院校。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红十字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民族团结创建示范单位,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抗震救灾优秀团组织 ,省五四红旗团委,汶川地震优秀红十字团体等荣誉称号。

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8.28%,就业平均对口率达到81.5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达90%。毕业生就业、创业业绩优良,受到社会普遍赞誉,许多毕业生就业单位成为我院毕业生就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汪国隆,陈蘅瑾.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J]. 职教论坛,2005(3):44-46.

[2]乔春霞. 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J].职教论坛,2009(11):48-49.

[3]胡天然.如何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09(23):43-44.

[4]方燕妹.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的建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40-141.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职业能力;会计教学;教学改革

1.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负责数以亿计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道德素养的教育任务,而综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仍然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观念守旧、师资力量薄弱、设置专业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弊端[1-2]。近年来,我国的中职会计职业教育内涵和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加注重会计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要求各级职业类院校为经济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此背景下,针对当前我国中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嘉兴对中职会计类人才的发展要求,本文对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

2. 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行业职业特征也相继发生变化,各行各业都需要配备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已俨然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下面2.1、2.2小节给出中职人才现状、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等情况。

2.1 中职人才现状及行业对中职会计人才的需求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部分企业,结果显示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下述不足:1、实践经验缺乏,纳税办理及法律知识掌握不够。2、实务经验不足,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位的定位不准。3、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业务钻研精神。4、吃苦耐劳和协作共享精神较差。

会计工作主要包括理论和实务两大部分,而企业对中职类的会计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核算工作岗位,比如出纳、收银、会计核算、仓库管理、税务会计等,这些岗位比较注重实际工作经验,同时还要求这类工作岗位的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能够吃苦耐劳、踏实工作[3]。

2.2 企业对中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企业对中职会计人才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4-5]:

(1)职业素质要求。面对日常烦琐工作会计人员除了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和提升,熟知国家的有关法规制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2)专业能力要求。除了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业务钻研的能力,在工作实践和继续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

(3)协调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组织能力,能够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具备良好的组织筹化分配资金能力等。

3. 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重复。中职学校会计教学实施仍然是以传统学科教学为中心,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实践课程内容单一,与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差距甚远,课程内容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未能突显;由于会计知识是一个连续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经常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节奏的情况;此外,教学手段简单、落后,无法满足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需求。

(3)考试与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考试和考核工作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考核,比如教师命制的期中、期末试卷中的绝大部分试题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和记忆能力,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考试试题明显不够。

(4)实训环境设计单调、功效不足。现有的会计专业实训场所,一般以建立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停留在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和较简单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阶段。在其被广泛认同和推行的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显然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实训项目的模拟和仿真要求,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无法开展。

(5)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院校,对于企业真实账务处理流程并不清楚,缺乏相应的实操经验和企业背景,教师们平时教学工作任务繁重,不能抽出时间到企业培训实践,诸多因素致使教师与企业脱节严重,直接制约了教师运用新理念传授新知识的能力。

4. 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小节提到的内容,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对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措施提出如下建议:

(1)引入先进理念,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会计教学应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以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岗位职业需求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体系改革,核心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会计基本知识,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会计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体现工学结合“深度融合”,通过模拟真实企业环境,让学生在仿真条件中参与做账,强化学生的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实施,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在课程中邀请有实际操作水平的专家进入课堂,如点钞、就业指导等课程;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举办系列讲座,把企业文化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带进校园,做好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有效对接。

(2)注重职业能力,革新教学模式。根据会计专业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由承传式的教学模式逐渐向适应性教学模式过渡。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培养学生的目标,重在岗位职业能力开发。通过分阶段递进式教育,建立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学习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做到知识和实践相衔接,教学方式则以递进式来呈现。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籍此提高中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3)依托多元平台,改进评价模式。建立一套多元评价考核机制,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建立学校与社会、智与能相结合的过程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习惯与能力相结合,构建理论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考核与贡献、职业道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制。

(4)创设仿真情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对原有会计模拟做账室、会计电算化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一个会计专项技能实训中心,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训教学环节,以会计工作岗位工作为主线实行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同时加大实训课时数 。引入用友新道“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平台”,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身临其境地岗前实习,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此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比如组建记账公司等,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入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实务操作训练。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建立教师下企业蹲点实习项目的制度,每学期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入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深入基层进入企业,通过实习既可搜集校内模拟实训资料,又可以开展专题研究,在调查分析中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打造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即能够出色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以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的项目实训工作。

5. 教学质量新型评价量规设计方法

为了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需要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给出几条教学质量新型评价量规则的设计方法,具体如下:

(1)真正有效的量规需要包含一套关键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类如在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时,关键的指标有语言、表情、眼神交流等,不过笔者在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时,还增加了“自信”这一关键指标。评价指标遴选时,需要注意保持指标的广泛性和多元化。

(2)评价量规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保持原子性,即不可分解性。

(3)保持量规的等级区别。所有的量规都应具有一定的区分量,且容易被理解和描述。比如在评价学生是否会使用财务基础软件,很多人喜欢使用差、较差、一般、较好、好等作为评价的等级,看似这种设置简单,其实这种等级设置无法呈现给评价人一种清晰的评判向导,会影响最终的评价效果。所有的量规和评价结果尽量不要使用简单的分数,对于教学评价来说,一个简单的分数与传统的学生考试分数一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评价对象的实质情况。

(4)构建动态、互动性的网络评价平台。通过基于WEB的信息化平台,评价设计者可以方便地获取到一手资料,方便评价人做出评价。此外,平台还可为评价体系设计者、评价人、教师、学生等多方提供一个便捷的互动环境,可为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途境。

此外,在制定教学评价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时,必须保持评价模式与培养目标一致,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促进培养目标实现。

6. 结语

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的定位,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态度、素质并重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为此,本文对职业能力导向下的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探析,系统地分析了会计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玉水, 张凤伟. 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J]. 2013, 11(4):57-59.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企业文化素质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25-03

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企业文化于企业和个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等了解而因此形成的职业素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素质能使高职学生顺利实现从校园一员到企业员工无缝对接的角色转换,能为他们更好地服务企业、奉献社会、成就职业人生而奠定坚实的根基。为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现状,掌握实情,研究对策,寻求高职教育渗透与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课题组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面向区内5所高职院校学生组织了数次调查,以下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课题调查自2011年9月开始。课题组先后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等数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汽车工程、建筑工程、食品与生物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石油与化学工程、语文教育、艺术设计等10多个专业班级学生中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设计意在了解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状况及其对高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回收率为84%。接受调查的高职学生中一年级学生33人,占22%;二年级学生78人,占52%;三年级学生41人,占26%。其中,文科学生48人,占38%;工科学生94人,占62%。接受调查的高职院校学生抽选比例恰切,结构合理,层次均衡,反映出的高职院校学生企业文化素质的层面状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调查分析

(一)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状况

针对课题研究的座谈会、个别访谈与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高职学生于其专业、职业意识、最应具备素质以及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建设途径等问题层面理解,内容涉及主要针对学生对企业文化知识的一般浅层掌握。

问及“对于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您了解吗?”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有些了解”,仅38%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了解”。

对于“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学生回答角度多以普通大学生素质角度作答,77%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文精神”,56%的学生回答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自身修养”、“道德素质”、“职业精神”等,32%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文化品位、文化理念”等,12%的大学生认为是“职业技能”,等等。

对于“高职学生入岗就业首要素质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简明表述中出现最多的词语为“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身心素质”、“责任心”、“创新能力”等,而学生的细化表述语多为“工作一丝不苟,严谨认真”、“讲信用、诚实守信”、“认同企业、忠诚企业、有团队归属感”、“时间观念强”、“敬业爱岗、积极向上”、“尊重他人”、“协调能力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等,学生所表述词语内涵无一不归意于企业文化素质之内涵。

问及“高职在校,你实践调研过哪些优秀企业?印象最深的是什么?”68%的学生回答为“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管理模式”、“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等,43%的学生认为是“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用精神凝聚团队”、“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等,32%的学生则对“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很强”印象深刻,28%的学生表述为“企业办公区整洁和谐,企业员工着装统一,言谈礼貌”等,其余37%的学生则表示“自己从未到过企业,无所感受”。

问及学生“谈谈你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内涵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因多数问卷为各系部组织开展,面向的多为学习成绩较好、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问卷要求认真填写,多数学生经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完成问卷表述,因而就卷面而言,二年级以上高职学生回答都较正确,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问题均能理解到位。而从学生座谈会以及针对学生的个别访谈而言,尤其面向一年级以及学习素质一般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上述两问题认识大多表示“没考虑过”,73%的访谈学生对“企业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等内涵理解茫然,答语表述往往词不达意、内容浅薄。

(二)学生对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期望与思考

问及“你认为有必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教育文化中吗?”7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仅11%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还有18%的学生回答“不清楚”。

对于“你对企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教室,企业文化进教材的心声感受”的三项选择中,63%的学生选择“强烈”,30%的学生选择“一般”,仅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对于“高职学生如何提升自我企业文化素养?”的问题,62%的大学生表述为“应更多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实习和假期兼职打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要更多走进企业,向员工学习,感受企业文化”,38%的大学生认为“应加强学习,多读书,主动搜集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行业,关注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提升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知识”,35%的大学生表述“在校应更多参加技能比赛,参加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常听讲座,提高素质”,9%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参加企业培训来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是最佳途径”,15%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有考虑”。

问及“你认为企业文化融入课堂的体现是什么?”66%的大学生尤其提及了“课堂上师生讨论、师生互动、交互性学习”、“师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62%的学生表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程与企业工作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技能相结合”、“要强调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课堂要更活跃、开放,体现协作”,58%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应更多结合企业案例,内容要实用”、“应更多展示企业实物”、“要有如企业上班感觉,而不是一味提问、作业等”、“要更多关注企业动态、企业信息量要大”,34%的学生则认为“要体现企业严格的纪律意识”、“要展示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要体现企业文化内涵、文化性格”,等等。

而问及“你认为教师为提升大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应具备怎样的风范?”82%的大学生首要表述语为“教师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工作作风”、“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应大公无私、公正奖惩”、“应有高度责任心、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以学生做朋友,互尊互学”、“要耐心,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敢于自我否定”、“不断创新,不断学习”,67%的大学生表述了“教师要有丰富工作经验,要有企业工作经历,要有扎实专业技能”,65%的大学生则认为“教师应教学能力强”、“教师要讲求教学方式,应以企业化方式教学,要使课堂企业化”、“教师要做企业管理者角色”、“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素质”,等等。

对于“你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校企文化交流活动吗?”的提问,5所高职院校6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有”。

问及“对于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你对学校有何建议?”学生问卷显示,63%的学生表达了“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参观,创建学生与企业直接交流的平台,使学生接触和认识企业文化”的意愿;31%的学生则强调“应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宣传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内容由多及少提到“播放企业文化视频,组织企业人士的讲座会、交流会,开展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开展主题班会,如‘父母供我上学,我上大学做什么’”、“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会、有奖竞猜活动、海报宣传等”,25%的学生同时建议要“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提高学生认识”、“严格校纪班规,加强校风学风建设”;14%的学生认为“应该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教师更多引带和教育”;少部分学生填写的则是“不清楚,不知道”。

(三)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差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无不与学生自身素质基础、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因素息息相关。现实而言,属于高考生源末端的高职学生,其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普遍低下,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学习能力不够强,缺乏思想自律、道德约束、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尤其职业意识薄弱,职业规划盲目困惑,企业文化素质自我塑造意识不强,等等,一旦入职上岗,仅仅具有“做事”能力,局限于满足岗位基本技能要求的高职毕业生,就多因企业文化素养的差薄而无法接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将企业与个体合二为一而准确自我定位,从而无法在企业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更谈不上为企业建设做贡献,终至淘汰。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大多建校时间短,文化底蕴沉淀不足,以至缺少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和文化创造的生命力,更因其在教育价值判断上一直的困惑和摇摆而缺位高职文化应有的背景、品味、追求和路径,使大多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引导工作相对滞后,文化供给内容不丰富,精神文化滞后于物质文化,师生文化选择空间狭小,等等,高职院校的“文化滞差”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与现代企业和社会发展对接不切的瓶颈。

而从当前大多高职院校着力推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来看,他们也大多局限于校企合作实践层面的初步对接,诸如企业仅仅提供教学资源、教材、实习岗位等,高职学校的现行教育管理手段还使学生无法通过其管理行为领悟到企业管理,学生课程学习过程还无法感受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校园文化氛围也无法感受企业文化,产学结合的学生实践课程中,也多因时间、条件所限,学生难以与员工感同身受,甚至企业文化课程完全缺席,等等。高职院校传统运行机制与其教育模式,终致企业文化难以有效渗透,呈现后滞脱节,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还日现边缘,力显欠缺。

三、建议

(一)志存高远,自励成才

企业品质,名在文化;企业发展,重在人才。现代企业的创新超越更依赖于优秀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选聘人才更注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纪律,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企业精神。高职大学生必须正视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的差距,坐标未来优秀职业人,立足高远,激发动力,致力实践,积极增强企业的认同感、亲切感,增强危机感、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宽厚职业知识、技能、文化素质储备,以“优秀员工素质”打造自我素质,以“优良职业品格”塑造自我品格,培育职业素养,磨炼职业意志,铸就职业精神,致力提升自我综合职业素质,自促成才。

(二)课程渗透,积极拓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是育人,未来职业生涯学生最直接面对的将是“浅”文化因素层面。要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之间的衔接沟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就势必利用好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载体,既要注重工作过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应用,也要积极构建将企业文化纳入且优化于其中的科学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高职课程体系。

另外,学生价值观文化观的培养是多渠道全方位的,要立体多元大力拓展教育的空间,加大所有课程教学渗透力度。诸如,在各课程中有意识进行文化背景介绍和商业文化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并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将企业文化素质培养贯穿教学课堂细节,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等。课程教育与课堂教学合力并进,使之更多地作为一种知识和载体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和方法论思想,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价值上的帮助,共同培育学生优良企业文化素质。

(三)企业实践,标范引领

企业文化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传授,而应在此基础上训导和行为训练,“三管齐下”相互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实效。高职学校可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教室、实训、实验、生产为一体,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模拟企业管理模式,学生统一实训服,统一挂牌入岗,严格时间,明确纪律,分明奖惩。以校企协同管理模式共建实践基地,在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设立实习性工作区域,以此为载体,营造企业研发氛围,使学生在企业化研发场景中完成项目开发,获得实际项目经验和技能,体验项目管理流程,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实训实习让学生练岗如上班,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使学生融入其中,真实而深刻感悟到企业文化的总体风貌和具体内涵,心树标范,坚定信念,更努力打造自我企业文化素质,以顺利实现自身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

(四)课外天地,文化陶冶

青年学生成长吸收力极强,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谐融合,能创设一种唤起学生高尚的职业责任感,激发其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情境、精神氛围。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校企交流活动,诸如将企业制度、风貌、文化入校展示,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就业创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开展专题讲座,宣传企业价值观与精神追求,提高学生的认同感;返聘优秀毕业生为客座讲师,这些历练企业多年并小有成就,而且最能体现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关系的践行者――优秀校友,回校讲授最新最真实的企业经验,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更能激励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立志奉献社会。此外,企业参观、企业文化主题班会、演讲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毕业生座谈会,等等。这种高职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教育熏陶,使学生视野开阔,耳目一新,它能将企业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感化熏陶尽化在“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激发他们的归宿感和荣誉感,提升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激励他们致力成为既具有扎实专业造诣又具有宽厚文化底蕴的新一代“T型”创造人才。

【参考文献】

[1]廖小平 宋笑月.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2]张春生.高职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王晓光.职校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探析[J].职教研究,2010(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72);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资助科研项目(201203YB212)

环境设计职业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一、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数字技术和当代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艺术的创新学科。[1]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开始研究计算机图形技术。1990年成立了中国图像图形学会。1993年由张骏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创建了美术工作室,成为了我国第一个高校专业电脑美术培训班。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北京印刷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美术研究中心陆续开展了更大范围的电脑美术培训。2002年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获准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2]一些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始开办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专业。近几年,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专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该专业的开设高校日益增多,尤其是一些以理工科专业见长的综合性院校,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字媒体艺术在我国发展近30年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学校开设此专业并没有真正认清其内在原理和特点,使得该学科发展良莠不齐,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位

1.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跨越了多个学科,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该领域主要涉及造型艺术、环境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图形处理技术、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知识。它具有科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质,不能单纯地将其归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或者艺术学。正是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独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3]数字媒体艺术不能被简单地划分为计算机科学,因为它的核心是艺术创造。数字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技术给艺术提供物质媒介和展示渠道,艺术是技术的核心价值,是作品的灵魂。数字媒体艺术也不能简单地被划分为艺术学,因为它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这个表现手段,因为更优秀的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演绎艺术作品。因此,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交叉学科的属性可以更清晰地明确其教学中的专业学科设置。

2.数字媒体艺术的培养目标、学科框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以艺术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数字产品和艺术产品相结合的能力。艺术类别的课程占核心课程的比例较大,如艺术概论、媒体设计与创意、3D动画和虚拟场景、数字影视合成与处理等。其目的是要培养技术和艺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框架,笔者认为应该从“交叉学科”、“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在交叉学科里,分别于计算机科学和艺术学交叉研究;艺术创作手段纷繁多样,应充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有带来的可能性来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为理论知识、市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中国高校的设置和开展是在摸索中前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并解决。

1.制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制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4]它决定一个学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成技术和艺术两方面:技术主要体现在实践性,艺术主要体现在创作层面,而这两点在院校的教学规划中并不明确。无论是偏重技术还是偏重艺术,都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学科优势、教学资源、专业特色等实际情况来制定。[3]

2.专业师资匮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教授,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艺术创新的人才来担任。但目前多数院校的该专业教师多是由计算机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老师担任,他们掌握较好的计算机技术,但是会忽略艺术的创造性。所以,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决定整个专业教学质量和方向的关键。学校应该多为教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开阔教师眼界,搭建更广大的平台,让教师能更好的接触该专业的前沿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改和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所教为所需,让学生所学为所用。

3.培养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

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毕业生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主要原因是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有限、创新能力差。因此,我们得反思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是否达到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投入相关的教学设施设备,是否达到了能够开设该专业的标准?只有良好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操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获得社会竞争力。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设的可行性方法和对策

1.提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基于数字艺术为框架的多学科体系设想

数字媒体不能单纯的被看成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是服务于社会发展,体现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特色的交叉学科。所以将数字媒体归纳到艺术设计,或者计算机科学都不是一个恰当的学科分类。现在国家已经将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放置在一个专门的类别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特点。因此,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建设,有必要将其与艺术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充分交叉,例如: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在综合类大学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综合类院校无论在艺术学院(通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者计算机学院(通常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此专业方向,都要顾及其交叉学科性,尽可能的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的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2.大数据、信息化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这里的大数据指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兴起的这些年来,所招收的学生数量、占比,毕业的就业方向、职业规划,考研和出国比率,包括二本以上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等。在大数据分析的背后,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改革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基本原理模块、影视特效创作模块、交互媒体设计模块、数字媒体产业知识模块和创新创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应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资源匹配,强调艺术与科学、人文的交叉融合,以创作为核心,将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和服务于创作的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3.依托产业需求,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生态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