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教育的内涵

特殊教育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办学内涵

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特殊教育是重要的内容。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到中国社会文明发展情况以及教育普及的效果。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外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学校管理模式,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内容,主要是通过奠定人的思想而外化为行动,使得文化通过校园活动体现出来,有助于以精神教育人,将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内化为人的品格。可见,校园文化对学校所构建的价值体系具有引导作用。随着校园人精神静距离的增强,推动校园共同体呈个性化发展而成为学校的教育特色,校园形象被塑造出来。特殊教育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以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强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为残疾学生。本校作为特殊教育学校,以盲、聋哑、智障三类学生居多。要强化学校文化建设,就要从学校特色出发而提升学校的办学优势,使特殊教育学校发挥其教育价值,并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学校文化建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核心内容,学校的办学内涵蕴含于其中,旨在给他们以生命关爱,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意识,并能够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并致力于创造出社会价值。美国的加劳德特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为聋人设立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其办学宗旨是改善聋人和重听者生活的问题,将学生发挥最大的能力激发,以为聋人群体提供特殊教育服务。该学校的教学理念就是“聋人除了听,什么都能做”,而且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办学的各个环节中。理念对在这里学习的每一位学生都影响深远。这一思想也为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教育指导。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要强化文化建设是办好学并获得教育成就的重要途径。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所需要关注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

人文性内容校园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特殊教育学校对物质文化的塑造是极为强调的,诸如学校的校园环境、活动设施,各种学校标志物等等,着重于树立校园的外在形象;校园的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的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传播方式,包括办学理念、校园风气等等,都属于是校园的精神文化范畴;校园的制度文化是发挥制度的约束力,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更为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以校园环境形象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但这种校园形象的塑造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的同时,却没有将人文内涵注入其中。缺少了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必然会使得各种文化元素缺乏整合力度,导致校园文化缺乏主题性,即便是校园形象可以体现校园文化,但是,人文性缺失,就会导致视觉感应硬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对学生的主体性以足够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师所持有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对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班级活动以及宿舍活动,都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情感显性化,学生的价值观也会体现出来。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都在生理上存在缺陷,导致心理上缺乏自信心,强烈的自卑感致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很低。从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情况来看,多会更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训练和生活能力的指导,以通过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生存之道而让他们体会到生存的意义。但是,与普通的学生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需要发挥自我潜能而实现人生上的超越。这就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其自主性的实现,让他们有所自我存在感,并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接受社会福利的同时,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要定位于生命价值

(一)引导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对生命价值

以体验教育的价值是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意义。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教育时,要能够让学生对生存充满信心,对生命充满欲求,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层面,让他们感觉到生命是有意义的,生活是有价值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存在着缺陷,但是可以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角度出发创造生活,从而将生命的个性体现出来。特殊教育学校就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将生命价值作为价值旨归,引导学生能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缺陷,能够从精神层面超越缺陷,形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并在超越自我的同时,将自己生存的潜在能力挖掘出来。教师则要在对学生以终极关怀的同时,引导学生要能够克服自我缺点,并能够超越缺缺陷而走上自强的道路。道德层面学生展开教育,则要让学生认识到获得的同时还要给予,当接受到帮助后,还要懂得感恩,并将这种感恩要从心理层面诉诸到行动。学生有目标的地生活着,随着自己的潜在能力落实到行动而获得支持和认可,就会逐渐地将这种认可在内心深处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要让学生主观上感召生命价值,并能够将自我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让特殊学校学生的生活更精彩。

(二)引导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接纳他人并融合到集体当中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生理缺陷而存在着心理自卑感。这使得他们会远离集体而独自相处,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情绪。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们沟通,并融合到集体生活中是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当学生被集体所接纳后,就会积极地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将自己的优势展示在其他学生面前。此时,教师就要对学生以正向引导,对乐于施展才华,并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予以大力的支持和鼓励,由此而带动更多的学生效仿、学习。当学生的风采展示出来,随着特殊教学学校的学校文化宣传力度的提升,就会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所关注,使得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社会的帮助。学生在享受他人所创造的成果的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学生为社会力所能及提供服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自己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还要懂得感恩,从自我能力出发回报社会。

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感恩

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如果不懂得感恩的必要性,就意味着人格上存在着缺失,爱的感情基础也就会缺失。学生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够善待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师长、同学、朋友等等,都要善待,还有助于消除对他人的敌意。学生懂得感恩,才会付出。当然付出的同时,也会对感恩以深刻领悟。中国将每年五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确定为助残日。特殊的学生会在这一天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获得社会关爱。特殊教学学校在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时候,并不止于简单的“谢谢”即为对获得帮助的回报,而是要走上社会,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依赖社会。比如,特殊教育学校将校园墙上、柱子上都作为感恩教育文化内容传播的载体,让学生的视野中处处体现感恩的内容,包括对生活感恩、对社会感恩,并且在这种感恩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五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在近年来国家政府对特殊教育以大力支持,但是,学校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属于是社会特殊群体,如果缺少办学特色,特别是没有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引导,就会导致学生人格缺失而不利于健康成长。因此,要对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的特殊性以重视,以基于校园文化而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 智淑贤.文化建设引领新建特教学校发展的实践探索[J].陕西教育(综合),2015(11):36-37.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2篇

国外有关从事某一类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较详细的标准和要求,也有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的制度,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法定的要求。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的教师。而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文规定。根据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关于普通教师专业化标准的规定,参考国外已有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一些内容,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的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应该明确化。为此,本文拟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为促进我国特殊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特殊体育内涵的诠释

特殊体育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体育学科。近30年来,这门学科在美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亚太地区经济较发达国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有关特殊体育学学术领域问题的研究却是百家争鸣,尤其是近年来对于什么是特殊体育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至今,对于特殊体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界定。广义的特殊体育是指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龄平均水平的任何群体的人提供的体育服务,包括为各年龄阶段伤残疾病人、智力超常人、体弱多病、忽视锻炼的人提供的体育服务。狭义的特殊体育主要是指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中小学学生平均水平的在校残疾学生提供的体育服务。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教授PaulJansma在其著作《Specia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activity,sports,andrecreation》中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在特殊体育教育中存在着3种主要教学内容:适应性体育、矫正体育和发展性体育。适应性体育教育(adaptedphysicaleducaton)是在对传统体育活动修改的基础上,能够使残疾人有机会,成功、自信地参与体育。矫正体育教育(correctivephysicaleducation)也称之为治疗性体育教育,主要涉及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发展性体育教育(developmentalphysicaleducation)是一项涉及到体适能运动或是通过动力性体育训练计划提高残疾学生的能力的体育,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平或是接近正常学生的水平。当前,这些体育教育的形式不是一直用于隔离性课堂教学中,而是被统一成一个复杂的教学计划进行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安排,因材施教。

美国西密执安大学特殊体育学教授张加贝在《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中认为:特殊体育与常规体育的内涵不同,它主要具备5个属性:①服务对象不同。它面对的是非正常人;②教学方法不同。常规体育教学采用的多是集体教学法,而特殊体育教学则必须采用个案教学法;③课堂层次不同。常规体育是在一个层次的课堂内进行教学,而特殊体育的教学会在至少3种类型的课堂内进行;④适应要求不同。特殊体育要求教师根据每个人的问题及其轻重,经常性对体育教学的有关变量进行相应的调节、变更和改编,以确保每个人能成功和安全地完成学习任务。⑤学科形式不同。一般来说,一门体育学科多是从上位学科演绎而来的,或者多是与少数相关学科结合而成的。特殊体育学科则是与其他许多的学科融合而成的。

鉴于特殊体育服务对象的特点,结合我国特殊体育的现状,本文对特殊体育的定义主要是指狭义的特殊体育,即为带有伤残和患有疾病的人提供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服务的一门学科。根据美国有关为残障人提供无偿教育的法律文件,这里的残障包括学习失能、智力障碍、情绪失控、身体伤残、慢性疾病、视力失能、听力失能、语言失能、自闭症孤独、外伤大脑、视听双失和多重残疾。

2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标准

2.1 教师专业化内涵标准

专业化一般来讲是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或称教师专业社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化。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长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目前我国提出的教师专业化都包括以上内外两个维度——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移到了教师个体专业化。

教师个体专业化(也称之为教师专业内部结构)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它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澳大利亚的埃利雅德博士等人,就教师专业化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概括起来说,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的研究涵盖了3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意的健全。另外,舒尔曼(LeeS.Shulman)提出6点标准: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对学术与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能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从经验中学习;形成一个专业学习与人员管理的团体。

我国许多学者对教师个体专业化也做了一些纵横结构的研究。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教师的专业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剖面”,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素养,这是作为一门专业的内在要求;它主要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专业理念、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以及履行责任和权力的各种能力;提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理性支点,区分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我更新”将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趋势,是教师专业发展立足点的转变。

目前,不存在一个大家完全认同一致的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但是根据对以往学者有关专业化的研究的理解,及通过笔者大量的研究,认为教师由职业向专业方向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相辅相成,教师专业内在素质结构的成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与最终深化。

2.2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标准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具有价值的观点,教师专业化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尤显突出、几乎空白。为此,本文将根据笔者在此领域所做专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特殊体育发展的状况,从个体专业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这是一份迄今为止较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它明示了制定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准则。其中提到了①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②教师负有管理学生学习的责任、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境中的个别化学习。③教师应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④教师是学校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6]这4条准则明确强调了教师自身内在的专业素质要求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用于描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极为重要。通过对教师个体专业化的透析,笔者认为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具备从事特殊体育的良好专业道德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教育展望》中指出:在新的教学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因此,教育概念的实质是一项道德的概念,教师的专业化首先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教师的专业道德是特殊体育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是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专业准则。其主要体现于:

其一,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崇高敬业精神。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应建立在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崇高的敬业精神,包括明确认识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价值观念,积极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工作理想和全身心的投入。教师的良好形象和魅力是通过智慧和汗水的奉献换来的。所以一个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了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做到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才能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

其二,具备特殊体育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使得教师更应为人师表。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性质、意义、内容和我国特殊体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建设者,就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爱,呕心沥血的奉献品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合作、行之表率的品行等。

其三,应有健康、积极的个性。做特殊体育教师还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面对社会对特殊教育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等内外部压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2.2 具备丰富的特殊体育教师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对人的认识活动而言,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思维力,都离不开知识。

特殊体育是一门对带有伤残和疾病的人,进行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的学科。由于特殊人群具有的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科则与一般的体育学科有所不同,它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如:病理学、康复学、心理学、测量学、体育学、锻炼学等等。为此,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这有别于普通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此外,作为一名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不仅要有所教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为此,我们可以将特殊体育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划分为:普通文化知识;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知识;专业学科教育、教学法知识(一般体育教学法知识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知识);医疗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

2.2.3 从事特殊体育事业的专业能力

与教师知识一样,教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合格的富有专业化训练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独到本领,也是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和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的特有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从教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的核心因素。

特殊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教师在其教育过程中有着普通教师从教所需的能力,也有着自身教学环境所提出的更多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特殊性和身体的病态性,特殊体育教师有着比普通学校教师更高的能力要求。除了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体现于:与不同需求人打交道的能力、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与各界人士合作的能力、体育康复指导能力、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

2.2.4 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有赖于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也有赖于逐渐形成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体意识,即如何回答“我作为一个主体的我,能动的我,如何做一个自我主宰的我”的问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教师只有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成为从教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不断履行时代赋予自身现实要求的过程。自我专业发展就是在教师不断学习、调节、反思中逐步发展实现。一方面,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自我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特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的策略永远是最佳的。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地推动特殊体育学科向前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特殊体育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学习,促进专业的成长。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教师个体专业化来讲,着力强调了其漫长性和生长性。教师过去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信念、理想,都是现在从教的基础,也是未来规划的基础。所以,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规划,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迎合专业动态发展的特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更新自我,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才能做到教学的先进性、有效性,才能接受时代的挑战。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3篇

1、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以人为本观念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从政策层面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关注,包括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在内的社会全体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普遍提高,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特殊教育内涵与外延获得更新与完善,特殊教育事业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特殊教育的服务性、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2、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在我国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其实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更加重视生产实际应用的特殊教育。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特殊教育现代化将彻底改变传统特殊教育面貌,为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特殊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表现在:淤更加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突出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有助于残疾人群体职业生涯发展;于现代化的特殊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它更加开放、多样,强调“打开大门来办学”;盂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主动走出传统应试教育体制阴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榆转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创新教学内容,将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二、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模式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实施情智教育。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人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课程标准改革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特殊教育校园,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现代化教育模式要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作用于学生,实施情智教育,更加强调对特殊学校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其次,完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现代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特殊教育现代化才有了物质保证,同时它也是衡量特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教育设备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拓展了新思路。具体来讲,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引进多媒体电教设备,完善电教硬件设施,如多媒体电子阅览室、语音室、投影仪、摄像机等,将这些现代化的电教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通过这些多媒体电教设备的合理运用,将音像动画融入到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感官感受,加深学生学习印象,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群体要求,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学习新知识。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设施建设扶持力度,推动特殊教育现代化。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现代化。作为特殊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特殊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特殊教育事业,尊重残疾学生,切实关心学生,其次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业务水平。学校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训、进修,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积极主动地为教师创造深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弥补特殊教育行业当前师资不足的情况,鼓励高校大学毕业生积极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中来。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残疾学生实践应用技能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4篇

一、 理念先行、认识到位,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观念的迁移,树立以“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方向,创文化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以此来引领教职工的教育思想,指导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构建集康复、教育、培训、就业等为一体的特色化校园环境。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一项能让残疾人真正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基础工程,坚持“让聋、盲学生背着一只书包进来,怀揣几门技术出去”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当地经济特色为依托,以聋、盲学生有理论、技能强、能就业为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能发挥聋盲学生特长、有地域经济特色的职教专业,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大到校舍,小到桌椅,美化绿化等,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它们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

物质文化建设要根据特殊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学校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要以满足残疾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既要追求美化,又要兼顾无障碍化。

三、 尊重生命,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二是规章制度的实施。特教学校规章制度的制订应该把“尊重生命”放在首位。对每一个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全方位的尊重人、发展人和锻炼人,贯以“在教育中生活,在生活中教育”的理念,从而提高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质量。学校一切规章制度由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并实施,并能集中反映学校师生的的意志、意向。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校园制度是否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消极的制度是“不准做什么”,积极的制度是“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也就是说只有当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校成员的“内在文化”时,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决不是凭主观意志随意决定,而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 注重养成,积极引导,培育爱满校园的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指人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交流沟通合乎人们期盼的或规定的礼仪规范等,它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特教教师不论作为一个个体或者是集体,重要的是展示其行为态度,在形象上体现亲和力、尊重他人和共商协助,它不仅展示了教师的个人风采,更体现了特教老师以爱为业、无私奉献的品质。在爱满校园的育人氛围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刻苦学习,自强自立,回报社会。

五、 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特教学校的精神文化力求“情景化”。俗话说“情由景生、触景生情”,要让文化理念通过情感这个中介,巧妙地渗透在各种情境中。因此,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各种情境,如精心组织一项典礼、一个仪式、一项活动、一次讲话,或使人感到庄严肃穆、触动灵魂,或是亲切温暖、感人至深,或是激动人心、产生动力,从而让学生整体、形象地感知学校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

六、 加强研究、注重内涵,推进特教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5篇

一、摒弃对特殊教育观念落后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

西部特殊教育事业落后于时展的一个标志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人口素质不高以及受历史传统等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也有诸多困难,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西部特教机构的布局与特殊儿童的分布并不一致,多数条件好、教师素质高的特教学校都在较大的城市里,它们往往吸引了来自大城市周围以及省内各地甚至外省的残疾儿童入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着重于效率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侧重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应归于人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表现出来:内在的全面发展与外在的均衡发展。所谓内在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真善美”为指标的个体综合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个体有外在均衡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存在既得利益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并最终达成和谐。近年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以及新的发展模式要求下,国家在特殊教育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就是近期投入的最集中表现。可以说,西部地区特殊儿童的外在均衡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西部地区特殊儿童内在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没有受到与外在均衡发展问题一样的关注。外在均衡发展是个体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全面发展才是提升个体现实与未来生活品质的保证。

二、扩大特殊教育对象,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目前,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理解现象,除了前述提到的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以外,西部还有更为特殊的问题。如一些人认为西部落后,连普通儿童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好,更谈不上考虑特殊儿童了。在对特殊教育的定位上,没有看到特殊教育在实现全民教育机会均等上的贡献,也无法理解特殊教育是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中,没有看到每个特殊儿童的潜能与多元才能,忽视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在办学中不重视教育投资的效益,特殊教育机构中各项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特殊教育观念上的问题。

西部特殊教育落后的一个表现是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仍以举办专门的特殊学校,特别是专门招收感官残疾学生的聋校或盲聋合校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向;办学层次以义务教育为主,部分学校甚至不能提供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举办的职业教育也多停留在传统专业和较低水平上;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多数都设在城市里,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进展缓慢。这表明西部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符的。因此要在西部实现特教对象的多元化,改变聋生占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过高的局面,推广随班就读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使多数轻度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向特殊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如除开设义务教育课程外,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更新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为有更高要求的特殊儿童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机会,为实现更高层次的普及教育提供条件。

三、提高特殊学校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特殊教育,限制了广大特殊儿童的自由和谐发展,影响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招生难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教育机构的分布不均,使得生源相对减少,而还有很多特殊儿童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外地求学的费用,当地普通学校也没有能力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西部的许多地方特殊教育学校以聋生为主,盲童和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发展缓慢。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布局安排,一些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点相继停办,这种特教机构的布点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入学率的巩固和提高。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6篇

[摘 要] 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现象。在随班就读教育中,构建一支既适应普通教育又适应特殊教育及其差异教学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目前,随班就读教师存在着缺乏技术支持、缺乏系统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等问题,加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支持性研究,构建科学的培训模式,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对残障儿童接受普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随班就读;教师教育;培训

一、问题起源

社会民主化的提升进一步要求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从属公共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区域间的差异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程度稳步提升,资源分配的焦点逐渐转移至不同人群之间,全纳教育及融合教育理念相继被提出并演化为多种实践模式,“随班就读”正是其中的一种,通过使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同班同读,获得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育资源,逐渐脱离长期以来隔离教育的现状,增强外界对于残障学生的了解 [1]。随班就读从物理性融合、社会性融合及课程性融合三个方面投射融合教育内涵。所谓物理性融合是指将两个群体安置于同一物理环境下接受教育,使二者共同平等地参与学习生活。社会性融合是指融合双方通过长期的共同学习,形成互为尊重、互帮互助的团体关系,营造融合氛围。课程融合更多地强调学习主体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与实施实现学习主体的共同发展。残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表现为机体功能性与心理性差异,在促进三个融合的过程中,学校除了提供相应的“辅助设备”“教学材料”作为支撑,还应当构建一支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适应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差异教学,具备相关专I素养、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队伍。

二、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困境

(一)角色界定模糊

想要全面理解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方向,明确培训目标、提升培训质量,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一直以来,随班就读教师被固化为从教人员,束之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培养,缺乏特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传授,虽然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容易符合整体的教育需要,但面对残障学生个体需要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囿于先天的机体功能残缺,同普通学生相比,残障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障碍与心理压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助,帮助其重拾信心与勇气。随班就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担当着“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充当学生的“辅导者”“心灵导师”“康复者”。融合教育特殊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教学上的融合,更旨在于让两个群体相互间获得人格与地位上的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让处于弱势的残障学生切实拥有与普通学生同样的文化感受,需要组织并理清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方向,扎实推进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促进教师对普通群体及特殊群体个别疏导与整体协调的能力的提升。[2]

(二)缺乏系统培训

从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体制来看,随班就读教师虽然理论上被给予了概念及内涵的界定,相关院校政策文本里也涵盖了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内容,但在实践中却差强人意。[3]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双轨制的教师培养制度,普通学校的教师由普通师范大学(学院)培养,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难以接触到有关特殊人群教育方面的理念、知识与技能。能够获得相关知识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都是由普通师范大学(学院)下设的特殊学院或特殊教育师范大学培养,两条培训路径并行。我国随班就读的教师基本上是由普通教师承担,随班就读教师教育尚未形成明确的专业体系,缺少系统的培训内容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从业后所需的职业相关知识的获取多是依靠后期短期培训,内容多时间短产生的矛盾使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三)定位模糊

现阶段,对随班就读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训内容较为混乱,既包含特殊教育的鉴定与评估、心理与教育、学科教学法、康复训练等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涵盖关于全纳教育理念、随班就读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具体化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等随班就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缺乏“系统思维”,既没有根据课程难度与培训内容划分阶段,也没有根据随班就读教师工作职责划分明确的学习方向。[4]组织培训中将不同职责的随班教师,有时甚至将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与培训过的教师安排至一起学习,这样不仅降低了培训效率,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缺乏技术支持

通过对全国几所覆盖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走访调查后发现,目前教师在职期间所能够获得的支持性资源中,源自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最为稀缺,一方面,具备特殊教育资源的院校缺乏合理的办学定位,无法依托自身办学优势促进区域内全纳教育资源的聚合,造成校际间合作不充分,专门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才资源难以共享;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特殊人群在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师范教育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缺少必要的宣传与支持,致使该领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甚至出现“用人荒”的现象。从普通教师中选拔、培养、提炼一批符合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理念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化解用人危机的有效举措。

三、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支持性研究

随班就读是普通机构提供特殊教育社会服务,完善特殊系统的重要内容,教师是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更是融合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倡导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教育的教学质量,培育与专业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获得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实践结果。[5] 鉴于现阶段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培养与培养体系不足的现实,学校首先先应当围绕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展相关支持性研究,依据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路径划分研究方向,探查我国在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现状,设定明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强化随班就读教师培养在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的应用型研究,注重具体内容在实践层面的细化,将具体内容与培训项目的设计紧密联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实践性。参照特殊学生在心理疏导、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具体要求,构建以实践需要为指导的课程体系。丰富理论研究在相关政策制定中的借鉴意义,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供必要的法理支持。

(二)构建“自主探索”与“融合文化”共生的培训模式

融合文化其实质是指对多元价值文化的包容与接纳,以无限的文化视野看待有限的文化内涵,尊重、理解、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持续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与质量。将融合文化寓于随班就读教师培训之中,能够赋予随班就读教师对职业的崇高使命感,避免教师在面对多样化群体中因歧视、偏见等因素造成精力的投入偏差。融合文化是一种观念,反映在个体之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态度,态度的养成不同于技能,不仅在于持续的文化接受,更需要恰当的文化自觉,亦或者说是学习的“自主探索”,目前随班就读培训之所以难以实现“自主探索”精神的养成,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前景期望值不高,不报有长期从事的愿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草草了事、止足不前;另一方面,培训缺少激励机制,难以唤起学员独立研究、积极探索的学习热情。前者类属宏观研究,此处不再赘述。针对于后者,在构建培训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价反馈对学习者“自主性”培养的激励作用,使结果反馈与过程反馈相结合,保障反馈的及时、准确、有效。此外,培训中应当拓展开放式命题的研究,引起学员对问题情景的关注,发挥教职人员的指导作用,从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员的学习浓度、引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索”与“融合文化”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学员的职业信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政府y筹规划,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政策及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是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但是政策不完善,或者不能真正贯彻落实,会阻碍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湖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中明确规定:“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和送教上门学校师生比按1:5标准配备专业教师。”就目前情况来看,尽管有相关的培训,但由于缺少系统、专业化的职前师资培养,湖南省从事随班就读的教师大多数是由普通教师担任,并不具备完善的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据笔者调研,湖南省某一学校自1991年开始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1995年被评为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点,是湖南省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时间最长、经验最为丰富的学校之一。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此学校采取“随班就读与集中补偿相结合”的特教模式,并设立了一名兼职资源教师和多名兼职的康复训练、集中补偿教师。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20多年以来,却没有一名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虽然随班就读教师会不定期地参加相关的培训,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定期来校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指导和视察,但是,教师们仍反应对于特殊教育知识的欠缺。针对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岗前培训问题,要为随班就读师资培养培训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为教师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各级各类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统筹安排,一是贯彻落实相应方针政策,增强执法力度,在发挥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引领作用下,要严格按照比例配备相应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并发挥其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二是明确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目标,加大培养力度,强化培训机制,使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普通教师掌握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理。

(四)加大随班就读宣传力度,坚定教师、家长的态度和信念

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对随班就读的态度和信念对推进随班就读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有些教师没有形成对特殊儿童接纳的态度,也不愿承担这份责任,有些家长不愿承认自己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笔者通过某些学校老师反应,有些老师意识到班级里有特殊儿童,会向学校提出劝退这些孩子的请求,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专业能力和多余的精力管理随读生。由此可见,转变教师和家长对随班就读和特殊儿童的态度是师资培养培训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各级各类政府和学校需要加大随班就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所有人群重视这个问题,并坚定教师及家长的态度和信念。[6] 在师资的培养培训过程中,需要融合并加强培养培训教师的随班就读态度和信念,通过对随班就读的解读和分析、随班就读相关实践教学活动、随班就读学校观摩等使教师意识随班就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充分认可并接纳随班就读儿童。

参考文献

[1]俞林亚.提升区域随班就读质量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04):11-17

[2]王振洲.我国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13,(07),20-24.

[3]李泽慧.关于随班就读师资在职培训问题的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04),1-4。

[4]赵斌,姜小梅.我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4,(04),5-9.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特殊教育是我国为残疾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截止2010年,我国各级特殊教育机构有1700多所,高中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校人数分别达到了6000余人、10000余人以及40000余人。特殊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师资建设、均衡发展、经费投入等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并且初见成效。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内外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jamee kim以朝鲜为例,分别从学生、教师和父母角度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t.v.fedorova以俄罗斯的特殊教育为例,研究了基于现代教育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对策。dzmitry marushka通过对白俄罗斯国家自动信息系统主要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窗口”理论。梁飞媛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其中的缺陷,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张晓宁以黑龙江基础教育信息化为研究对象提出了6项发展策略。郭晨筱对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定位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规范原则。杨宁春和李凤琴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构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张飞彪对特殊教育“数字化校园”的内涵建设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应用创新措施。李鸿科和杨晓宏依据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优化理论,研究了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以上成果为进一步地研究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一、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获得不断地进步,首先应该了解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从而可以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有的放矢。 

(一)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为了能够灵活地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首先应该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理论,分别是:特殊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信息转换为技能的相关理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条件下残疾学生的康复教育理论。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设施保障 

为了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下去,应该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所需的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室的设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特殊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应该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专用设施建设,从而能够满足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根据不同存在不同身体缺陷的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不同的专用设施,通过对专用设施的充分利用能够反映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特色。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件保障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软件资源的建设,仅仅具备硬件,而缺乏先进的软件支持,就不能使价格比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软件建设中应该强调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特殊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路。 

(四)建立新型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五)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否能够灵活地驾御信息化技术是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特殊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解决: 

(一)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不够完善 

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职责划分不够明晰。特殊教育的管理机构,或者设置在教学研究机构,或者设置在教育行政机构;或者设置在特殊教育体系内,或者设置在信息技术体系内。没有全职的管理人员,只是配备了一些兼职人员,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管理权限划分不清,上下级之间没有较好的沟通,从而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的情报信息、数字图书等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然而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 

  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五)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传统的评价体系是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障碍。由于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依据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来的,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应用。近年来,一些特殊教育专家对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进行研究,但是,评价系统并没有考虑到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层面。在特殊教育教学评价所制定的评价指标系统中,尽管包含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评价指标,比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比率、残疾学生信息资源设备的使用情况、信息教育场所的设置情况等,但是缺乏对特殊教育机构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残疾学生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特殊教育能够弥补残疾学生自身的缺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并且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从残疾学生的发展出发,建立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1.建设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信息资源库的开发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建设出完善的信息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从课程、专业以及学科各个层面不断扩充,并且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通过自建等方式不断对其进行扩充。应该结合特殊教育的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开发特殊教育需要的资源,把上网的学习资源进行分类,进而使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建立使用便捷、沟通顺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在拥有充足的信息资源以后,还应该开发出高效、快捷的具有较好沟通功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从而有利于教师以及残疾学生的利用。在进行信息的查询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查询架构,而且应该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来检索所需的信息。此外,还应用开发出完善的教师备课系统软件和操作便捷的信息编辑工具,从而能够使教师依据残疾学生的实际需求重新整合检索到的特殊教育信息,进而能够构成丰富的特殊教育信息资源。 

3.开发丰富的网络课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课程主要包括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信息,在网络课程开发之前应该进行合理的构思,并且能够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同时应该符合网络运行的需求,从而能够有利于教师和残疾学生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交互方便的网络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开发必须由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来完成,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发的先进技术,比如,构建网络平台、规范教学设计、完善课件设计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并且请有关专家进行综合评估,根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二)加强现有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 

1.特殊教育行政方面的整合。特殊教育行政方面主要有国家和地方的特殊教育主管机构,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特点建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计划;整合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使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得到广泛地推广,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实现特殊教育机构的共建共享;完善全国特殊教育信息数据资源库以及远程康复教育和评价体系,充分地发挥我国特殊教育信息设备的功效,从而能够使特殊教育全面进步;搭建起特殊教育专用设施厂家和特殊教育机构的交流途径,进而达到产教结合的目的。 

2.学校层面的整合。首先,特殊教育机构在选择信息化系统的时应该遵循合国家的标准,确保信息交流的通畅。特殊教育机构应该统一身份和安全保障,使信息化系统能够整合多方面的数据,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便捷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其次,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防止资源浪费,完善基础平台的建设,从加强资源管理的整合,提高机构之间的协调能力。最后,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关注残疾学生的康复和成长,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认识地记录每位残疾学生的康复信息,进而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 

(三)加强特殊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另外一方面,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绩效挂钩,从而能够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其次,特殊教育机构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研究,比如,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参与信息化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特殊教育的内涵范文第8篇

特殊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

受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新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缓慢,残疾人受教育情况不甚理想。2006年自治区残联统计数据显示,新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受教育人数仅占学龄残疾儿童总数的50.53%,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3.19%)相差较大。与西部同类地区陕西、重庆相比,相差10个百分点,而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近40个百分点。残疾儿童内部也存在着受教育不平衡现象,农村残疾儿童入学率很低,2011年在校农村残疾儿童为1755人,仅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38.45%;少数民族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也偏低,目前在校少数民族残疾儿童为769人,仅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564人)的16.8%,该比例远低于少数民族残疾人在残疾人总数中的比例(66.82%)。从教育安置形式看,新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虽然已初步形成了以特殊学校为主体,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格局,超过三分之二的残疾儿童通过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教育,但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生均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特教教师补助费等标准的提高及特教教师专业培训项目等)几乎都是面向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很难共享这些利好政策,大多数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经费投入不足而缺乏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条件(如残疾儿童少年鉴定,必需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和康复设施,资源教室等),这些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师也因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而缺乏指导残疾儿童的能力,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因为得不到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而呈现出“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现象,随班就读质量堪忧。

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不甚合理,特教学校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从特殊教育学校的类型上来看,新疆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仍然以聋教育为主,培智教育发展缓慢,数量偏少。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地区布局来看,现有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中12所分布在新疆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北疆和东疆地区(占80%),而少数民族残疾儿童较多的南疆各地州仅有3所特殊教育学校(仅占20%)。截至2011年底,新疆新建和改扩建30所特殊教育项目学校中,已完工的仅有9所,21所尚未完工,如2008年启动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吐鲁番市特殊教育学校、阿勒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至今尚未完工;2010年6月启动的11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喀什地区培智学校、喀什市聋哑学校、克拉玛依市聋哑学校至今尚未开工;2010年11月启动的8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和田地区墨玉县特殊教育学校、喀什地区莎车县盲人学校、喀什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尚未开工。此外还存在部分地区建设用地不落实,已落实建设用地存在面积不达标、工程建设不按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实施的现象。更重要的一点是对特教学校招生类型、规模等缺乏统筹规划,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这些严重阻碍了新疆特殊教育的发展。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与素质不高并存

第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由于受历史、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础还比较薄弱,区内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新疆能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单位仅有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教育学院两家。两所院校均为新建特殊教育专业,自身发展刚起步,师资、康复设备、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课程方案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新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能力还有限。多年来,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主要依赖于发达省市,但由于新疆地处西部边陲,出疆培训成本高,导致教师培训数量和质量均受到了较大限制。另外,由于新疆在2009年制定《自治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规划》时,经费预算比较低,而近年来国内培训成本不断提高,影响了内地院校承担新疆培训项目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制定上述规划时,要求培训经费由自治区和各地按比例分担,但从实施的情况看,由于地州市经费困难,大部分没有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致使培训的教师数量大打折扣,满足不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需求。、第二,特殊教育师资匮乏。目前,新疆有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有316名。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划,新建和改扩建的另外15所特殊教育学校也将于2013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制定的班师比标准(聋校1:3.5,盲校1:4;培智1:4.5,每班学生规模为8一12人[21J)测算,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和即将建成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预计将新增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080人。另外,全疆现有816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123j,这些学校和幼儿园所需的随班就读教师加上各类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等相关部门所需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的专业师资需求,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但是,由于新疆本地和国内现有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能力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导致所需师资匮乏。第三,现有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目前在编的特殊教育师资中,绝大多数为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科教师,存在专业水平低的情况,尤其在涉及残疾儿童康复与训练上,更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新建和改扩建的30所特殊教育学校近年将快速招收教师,预计师资来源主要还是未经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其他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外,新疆特教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依据2011年新疆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协,新疆在编特殊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只有1名,本科学历179名,专科学历132名,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人数4名,高学历师资及学科带头人匮乏。少数民族特殊教育教师也非常缺乏。以2011年自治区教育厅的统计数据为例,2011年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仅为108人,占总教职工人数的比例小于四分之一。

新疆特殊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以普及义务教育为重点,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扩充特殊教育资源

第一,合理规划,加快特教学校建设进度。首先,应明确目标任务,做好统筹规划。2010年,新疆已提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总体目标(即“大中城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县镇和农村地区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左右。新疆应依据此目标和全疆各类残疾少年儿童人口分布情况,做好全疆特教学校(班)的布局设点规划,明确办学定位,避免出现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等现象。其次,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落实配套资金,快速启动未开工项目,同时加强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设施配备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所有项目学校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使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资金尽快发挥应有的效益。第二,全面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新疆地域辽阔,占祖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比较落后,交通相对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更多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入学,仅靠办特殊教育学校既不符合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与新特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大力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首先需要政府明确随班就读的主体地位;其次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对随班就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从师资、教育资源等方面为随班就读提供强力支持。在大力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应考虑将特殊教育向学前和中、高等两端延伸。因为仅仅将残疾儿童的教育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影响着特殊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为此,应鼓励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创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班,鼓励普通幼儿园积极招收轻、中度残疾儿童随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应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使残疾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结合残疾儿童的特点开设相应的高等教育专业,拓展残疾人受教育层次,努力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逐步形成适合残疾人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一,加快新疆本地特殊教育专门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在新疆本地建设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势在必行。新疆应进一步加大对本地两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两校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根据特殊教育发展需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养培训质量,以满足特殊教育发展对专门师资的巨大需求和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第二,不断创新培养培训机制。首先,要积极宣传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青年学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逐步扩大新疆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其次,将特殊教育师范生培养纳入到“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计划”,并扩大规模;再次,鼓励支持普通师范院校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师范生中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以适应随班就读教学的需要;最后,建立网络远程培训中心,建设覆盖全区的网络远程直播课堂教学系统,搭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平台和服务乎台,实现资源共享。第三,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随着新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将有大批教师进入特殊教育战线。在招聘录入新教师时,新疆需从自治区层面严格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严把人口关,全面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逐步实施特殊教育师资“双证书”制度、不合格教师退出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不断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