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学的定义

融合教学的定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课堂教学原则;特殊儿童

融合教育指的是无论儿童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让他们在正常班级内接受所有的教育。〔1〕 这种教育观念及教育形式的出现,不仅引起了特殊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也大大促进了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改革。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融合的理念渐渐渗透进特殊儿童教育的各阶段,学前融合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从各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经验来看,使教师倍感困难的是学前融合教育中课堂教学原则的把握,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关注到特殊儿童的个别需求,又满足正常儿童的发展需要,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得到最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对于这一问题,近些年来国外的研究者作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其经验可初步总结为以下三项课堂教学原则,即正向行为支持原则(Principles of 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s,PBS)、以活动为基础的干预原则(Principles of Activity-Based Intervention,ABI)和发展适应性原则(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

一、正向行为支持原则

正向行为支持原则要求教师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全面功能性评估,在教学过程中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从而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2〕 其中,全面的功能性评估和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是这一原则的两项重要内容。所谓功能性评估,指的是通过观察儿童问题行为与课堂环境或教学系统之间的关系,来了解个体此行为的社会学功能,为此后的行为干预提供全面信息。教师要依据功能性评估所得信息,寻找儿童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和影响事件,通过调整课堂环境中的相关因素,来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并培养其可达到相同功能目的的适应,这一过程称为行为干预。

从定义不难发现,正向行为支持原则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主张通过设计并提供一个安全的、积极的环境来避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其适应行为的产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管理原则,在对问题行为进行评估时,此原则要求教师关注个体所处的课堂教学环境,而非产生行为的个体;在对行为进行干预时,又要求采用调整课堂环境因素来适应个体恰当行为的培养,而非惩罚、压制等消极手段。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关注的并不是如何排除特殊儿童存在的障碍使之适应课堂教学,而是要从课堂环境着手,寻找并创设在现有能力下能够诱发儿童适应行为发生的条件。此外,有专家指出,此原则的目的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目光停留于儿童问题行为的消除上,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向儿童教授适应行为。Risley曾说过,教师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的适应应该、可能或者可以用来替代儿童的问题行为”。

正向行为支持原则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也包括功能性评估和行为干预计划这两个方面。其中,功能性评估涉及:①对儿童表现及课堂行为的科学观察与客观记录。②利用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儿童的能力、性格、学习动机和态度等各方面情况的全面了解。③对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前后事件、环境的详细记录。④对各方面信息的归因分析,寻找出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各相关因素及其内部联系。在功能性评估的基础上,为儿童的问题行为设计、实施干预计划则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①对个体需求的及时回应。依据功能性评估的分析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特殊儿童的喜好、能力或需要有一个积极及时的回应,以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②改善环境设置。如果功能性评估结果显示,儿童所处的环境中有某些事物可能诱发问题行为的产生,教师必须重新考虑环境设置,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如,将噪音敏感儿童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③教授正确的新技能。教师要教会儿童采用可以达到同样功能目的的适应来替代问题行为。④及时的奖励。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强化的方式帮助特殊儿童保持积极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正向行为支持原则可广泛适用于各类特殊儿童的融合课堂教学,教师通过有效的评估及教学环境的改善,能使三分之二的被试成功降低80%的问题行为发生率。〔3〕

二、以活动为基础的干预原则

以活动为基础的干预原则又称活动本位原则,是一种提倡由儿童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原则。最早由Diane Bricker、 Juliann J.和Woods Crip在他们的著作《An Activity-Based Approach to Early Invention》中提出。它要求以儿童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各类活动中融入个体发展的个别化目标,合理安排先行因素及预测行为后果,以培养儿童的功能性和生成性技能。〔4〕

首先,该原则强调的是要以儿童为互动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应当赋予幼儿更多根据自己的兴趣实践不同行为的机会,并在他们主动引发某种行为后,立即予以积极的回应,从而使儿童明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主导行为来引起他人的反应。对于在融合课堂中的各类特殊儿童,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与其他正常儿童相比,他们往往更缺乏行为或活动的自主性。其次,该原则还要求教师以各种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为教学内容,即将儿童的常规性、计划性和自我主导性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包括日常洗漱、上学放学、春游或自主游戏等。在设置这些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关注的不是各项活动,而是儿童在参与活动时培养的适应不同环境需要的各种社会技能。有研究表明,以儿童为主体,以日常生活活动为教学内容,更有利于特殊儿童特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三,该原则要求提供恰当的先行因素和行为后果。前者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师或其他儿童的行为、玩具或各类教学用品、教学环境布置或儿童自身的个体状况,如疲倦等;后者则是指儿童行为发生后随之产生的事件,包括儿童对某一物件的把玩,哭闹,对他人主动或被动的关注,或是某种明确的回应。〔5〕 通过对儿童某一行为的系统观察,教师可以确定其行为的先行因素和行为后果,并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或控制这两方面事件的呈现,从而对特殊儿童的特定行为进行控制与培养。第四,该原则还强调了对儿童功能性技能和生成性技能的培养,即儿童独立适应某种社会生活的技能和可以灵活迁移、适应多种社会环境的技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形式,生成性技能的掌握可以进一步促进儿童独立地适应社会生活。对于年幼的特殊儿童而言,教育干预着眼的不仅是他们当前的学校家庭生活适应,更应致力于培养他们适应将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在实际课程教学的设计中,以活动为基础的干预原则要求教师将所有儿童作为整体考虑,无论他们是否有残疾,所提供的教学活动必须是面向所有儿童的。教师通过细致的计划与课堂设计,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促使儿童主导的产生。但对于部分年幼的学前特殊儿童来说,他们可能由于自身的障碍,在表达活动的意愿时存在困难,进而限制了教师对其自发的引导与干预。因此教师还必须学会分析此类特殊幼儿的行为表现,从各类线索中寻找可以引发他自主性活动的机会。

三、发展适应性原则

发展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学前融合教育课堂里,能综合分析幼儿的年龄发展适宜性和个体发展适宜性。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和课堂环境,更要顾及特殊幼儿所存在的个别差异,为其个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经验支持,使课堂教学切实满足每位幼儿的发展需要。此原则旨在为幼儿提供更适宜于发展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而减少特殊幼儿的学习困扰,提高其学习成效。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将其视为成功学前融合教育的必要原则。〔6〕

发展适应性原则提出,在学前融合课堂教学中必须从两个维度――年龄发展适应维度和个体发展适应维度综合考虑幼儿的发展适应。前者指的是一般儿童的能力发展常模,即儿童的普遍发展规律,这一维度的信息为教师整体构建融合课堂教学环境与设计教学计划提供了基本框架。后者则是指某一儿童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既包括了儿童在普遍发展进程中的适应状况,也包括了儿童对所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状况。在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把握特殊幼儿个体发展的适应信息,才能在教学安排中为其提供适应当前能力的经验条件,满足个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发展适应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在于它将个别化适应与发展的理念融入学前融合课堂的整体教学结构中,强调了儿童能力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可预见性规律,但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学前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看到儿童发展的可能性、阶段性及差异性,不能要求所有儿童在所有领域都以完全标准化的模式发展。同时,发展适应性原则还要求教师的工作必须以对幼儿当前发展适应状况的全面了解为基础。尤其在了解特殊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对儿童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把每个幼儿视为独立的人,充分关注幼儿的家庭背景、学习方式以及个性特点,运用访谈、观察、资料查阅等方法对儿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在适当的时候为儿童提供恰当的引导线索,减少可能的学习障碍,使儿童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此原则另一关键问题就是,教师必须对儿童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关注。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儿童的能力与需要也在发生变化,及时的评估总结,能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提供支持性信息,从而有力地促进个体对外界的适应,并保证持久的发展。在对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动态评估中,教师必须明确,虽然儿童处于融合课堂中,但其能力的发展速度仍无法与同班的正常儿童相提并论,个别化的评估是考察特殊幼儿发展状况的最佳工具。

此外,在这一原则的贯彻中,对教师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设计能同时适应各种能力层次需要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是在为特殊幼儿创造适应其能力发展的环境,同时也能用于应对正常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个体差异。灵活地把握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转换,在面向全体幼儿的教学中,为特殊幼儿的发展提供额外的支持与帮助。这种支持可以来自教师本身,也可以来自课堂中的其他幼儿。从某种程度而言,发展适应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纠正当前幼儿教育因社会过度甚至错误期望而衍生的偏差,使教学回归到以幼儿为主体,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

四、三项原则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从上述三项学前融合课堂教学原则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们都源于具体的学前课程操作方案,以相应的行为主义干预方法论为基础。因此这种从学前融合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出发,融入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的指导方法,通过对教学操作进行理论概括,形成的系统而连贯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既易于理解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贯彻,同时三项原则的这一特性对于开展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估工作也有促进作用。

从上述三项学前融合课堂教学原则的内容来看,不难发现它们都表现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和注重评估的特点。无论是哪项原则都强调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注重对儿童在教学活动中主动性的培养。各项原则的基本理念中都提到要将幼儿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教师尊重他们的行为、兴趣和需要。这对于传统幼儿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有着重大的改革意义,它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以模式化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由幼儿主导,以儿童主体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然而,合理充分地发展儿童主体性的前提就是科学客观的评估,在三项原则的介绍中我们也都能发现评估对原则具体贯彻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动态评估和功能性评估更是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调整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支持,使得教学能够更加切合儿童当前的实际能力和发展需要。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虽然这三项原则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落实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彼此不可替代却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学前融合教育是全球特殊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新思潮、新观念。课堂教学原则的研究是促进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对于学前融合教育中课堂教学原则的研究仅仅是一个开端,希望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能够推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课堂教学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霞光.美国全纳性教育.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3:7~9

〔2〕DavidDean Richey & John J.Wheeler. Inclusiv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 USA: Thomson Learning.2000

〔3〕Carr, E.G., Horner, R.H., Turnbull, A.P.,McLaughlin, D.M., McAtee, M.L., Smith, C.E., Ryan, K.A., Ruef, M.D., Doolabh.A.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for People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 Research Synthesis.Washington,DC: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1999

〔4〕Bricker, D.,Woods Crip & Juliann, J. An Activity-Based Approach to Early Invention. Baltimore:Paul H.bookes Publishing Co,1992

〔5〕Zirpoli, T.J. Understanding and Affecting the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NJ:Prentice-Hall,Inc.1995

〔6〕Bredekamp, S. & Copple, C.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1997,V3

On the Principle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Early Childhood Inclusive Education

CHEN Lianjun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2篇

特殊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交叉的综合学科,教育对象为特殊儿童,该类特殊儿童通常指智力低下的儿童,目的是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的,对智力低下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为了帮助特殊特殊儿童进一步适应社会环境,将流行音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二、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

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音乐教育,体现了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在探索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之路上,我们做出很多的探索与努力,挖掘到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联系社会实际,大胆的使用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将特殊音乐教育教材更为优化,以教材作为特殊音乐教育的先导,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流行音乐贴近现实生活的特色,让特殊儿童们的学习兴趣高涨,并更加认真和努力的学习。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还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们要不断地的探索总结,跟上时代的趋势,不管是多年以前的《十年》、还是近几年火热的《最炫民族风》、《小苹果》,最终目的都是精炼内容,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水平。在长期累积和总结后,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能够为教学改革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推动特殊音乐教育走向融合化

特殊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帮助特殊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因而在特殊儿童的发展趋势便是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儿童放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接受一样的教育。但是,由于普通学校的教育形式、教学状态与特殊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阻碍因素。音乐教育的包容性,是音乐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条件,也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的一个纽带。在这个纽带下,流行音乐就如同催化剂一般,激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产生化学反应,达到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目的。在进行长时间的融合音乐教育后,特殊儿童得到了更过的鼓励,他们也具有更加心理素质也有所完善。

三、流行音乐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特殊儿童适应生活

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类型中的一种,深受到大众们的喜爱,特殊儿童也常常对流行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大众选择流行音乐,体现社会中一个整体的价值认同,特殊儿童选择流行音乐更是体现出音乐的趋势化。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流行音乐贴近人们的生活,特殊儿童的特殊并不能否认他们属于“人们”的真理。在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背景下,音乐始终都会展现出生活最为实际的一面,能够反映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人生的理想、以及内心的情感世界。我们应该特殊的对待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们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精神享受。流行音乐是实用的,更是他们的精神需要,所以我们应该用流行音乐作为一个特殊音乐教育的突破点,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体会普通生活的精神依托。

(二)浅显易懂,有助于特殊儿童理解

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流行音乐贴近于现实生活,是音乐创造者们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情绪,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在特殊儿童中,很多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对较低,难以去理解相对深刻的民族音乐,浅显易懂的流行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去学习领会。流行音乐是帮助特殊音乐教育深入特殊儿童生活之中的利器,流行音乐对他们的积极引导,让特殊儿童去理解最为质朴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丰富语言词汇、扩大知识面,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最终帮助他们学会用普通人的方式去生活与学习,立足于现代社会。

(三)增强特殊儿童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改革的主阵地,而当前老师们感到困惑的是课堂教学该怎样进行?怎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呢?现将在实践中几点认识和体会介绍如下。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聚焦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观念,接着运用教育的新定义、新内涵来指导生物课堂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到实处。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变革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生物教师要以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2.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长期而单一的采用死记硬背、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授-受”模式的教学会使学生思想僵化、能力低下,所以在新课程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教学方式多样化。

2.1 语言的诱导法与多媒体设境法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讲一段与生物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引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录像、录音等多媒体的手段来创设图、文、声、像并茂的生物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归纳。如将细胞有丝分裂的时候,首先提出人和动物组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让学生接着让学生观看细胞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然后介绍各个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对照多媒体课件归纳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并完成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在对照课本图例时可以很快回忆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归纳出各时期的特点,为应用做好铺垫。

2.2 实物模型和网络技术匹配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把实物模型带入教室进行对比教学,也产生了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而网络技术教学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如何把网络技术和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是一个新问题。我认为网络、实物、模型匹配教学,也就是运用模型、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思维意识的教学。

2.3 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学生智力的开发、素质的培养,不能单靠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还必须依靠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意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现代教学和经验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优化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现代生物教学中,虽然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如果没有生动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融入,时间一久,学生也会产生厌倦。合理利用经验教学、情感教学与现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3.加强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十综合”高考模式中,理科综合(含生物)试卷的命题思路是“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核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深化知识联系,加强综合教学。

3.1 加强学科间知识联系,培养学生学科间综合能力生物学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知识互相渗透,联系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有30处,与物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5处,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点有16处。首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开拓思路,全面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点,拓展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渗透和延伸,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去解决其它学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实验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加强生物、化学和物理三科知识的综合渗透。生物实验本身就是运用化学、物理方法验证、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和原理的过程,如新教材中“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坚定实验”,其实验原理就是依据三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设计的。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理、化、生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搞好实验综合教学。

3.3 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加强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的培养从近年来高考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可以看出,命题突破了围绕课本取材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强调了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高新技术、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走出课本,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科研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穿插讲述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疾病与健康等生物热点知识。

4.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普及化

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班级教学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容易在教学搞一刀切,个别教学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落空。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几何画板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探究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几何画板使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结果的教育得到了更好地结合,使数学兴趣、情感与数学的理性思维教育得到有机的融合。但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应用,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因此,探索如何将其有效地融入高中数学日常教学,是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时有效融入几何画板

恰当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有效融入几何画板的问题情境创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有效地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创设生活实际情境时有效融入几何画板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创设生活实际情境,能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时,用几何画板创设了一个摩天轮(图1)的情境:我们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0,它的半径为r。它沿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转动一周需要360秒(那转动一秒转了多少度)。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从初始位置出发(如图3所示),过了30秒后,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过了45秒呢?150秒呢……过了t秒呢?

此处,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摩天轮为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图2),利用几何画板让P点绕圆周运动,然后让学生观察P点离地面的高度,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发现过了30秒和过了150秒时离地面的高度是一样的。通过计算,学生还得到sin150°=sin30°等关系式,从而建立起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的直观认识。于是,将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过渡到高中“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学习,在新旧知识之间建起了联系,并赋予了新知识某种意义,有效地突破了学生认知上的难度。这样的导入为本节课的后续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以上数学情境的创设也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当然,这种贴近的程度离不开几何画板的有效融入。

2.创设模拟情境时有效融入几何画板

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几何画板创设一些模拟的问题情境,让全体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进而发现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椭圆定义”时,利用几何画板模拟地球等行星的运行轨道(图3),让学生去感知“椭圆”,然后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个有关椭圆定义的动画(图4),让学生观察动画,然后总结椭圆的定义。

此处,几何画板的模拟动画将椭圆定义的本质生动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定义,也充分展现了几何画板在核心概念形成、建立过程的作用。

3.创设认知冲突情境时有效融入几何画板

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巧妙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探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在复习“导数的应用”时,用几何画板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方程x2-1nx-x=0有几个根?学生一般会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求函数y=x2-x与函数y=1nx的交点个数,由于这两个函数图像的位置很难画准,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为了说明答案的正确性,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精确作出上述两个函数的图像,从而确定到底有几个根。紧接着教师又问,要是不用几何画板你能得出正确答案吗?学生很快想到用导数解决此问题。

此处,几何画板的精确作图有效解答了学生的认知疑惑,同时从认知冲突中引出导数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导数能更加精确地画图。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但诱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解题的“免疫力”。

二、搭建探究平台时有效融入几何画板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高中数学课探究平台的搭建,重在教师对所提出的探究问题的精心设计,设计问题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能否有效融入几何画板,借助几何画板的直观性和动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提高探究的效果。

1.搭建难点突破探究平台时有效融入几何画板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教学难点,面对这些教学难点,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提前预设外,还要考虑能否利用几何画板搭建探究平台,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探究“三角形解的个数”时,用几何画板展示下列问题:

探究:一般地,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时,在什么条件下有两解,一解,无解 (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究和验证(如图)。

该探究过程中,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生动地把三角形解的个数揭示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解的个数。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几何画板得到了完美地展现。

2.搭建发现式探究平台时有效融入几何画板

利用几何画板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抛物线性质的探究课”中,先用几何画板展示:

探究1:(如图5)设抛物线y2=2px(p>0)的轴和它的准线交于E点,经过焦点F垂直于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则∠AEF与∠BEF有何关系?如何证明?

探究2:(如图6)设抛物线y2=2px(p>0)的轴和它的准线交于E点,经过焦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则∠AEF与∠BEF有何关系?如何证明?

此处可用几何画板制作当直线AB绕焦点F转动时,让学生观察∠AEF与∠BEF度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猜测∠AEF与∠BEF的关系。

探究3:(如图7)设抛物线y2=2px(p>0)的轴和直线l:x = - m交于E点,经过点M(m,0)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则∠AEM与∠BEM有何关系?如何证明?

此处再用几何画板制作当直线AB绕焦点M转动时,让学生观察∠AEM与∠BEM度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猜测∠AEM与∠BEM的关系。

探究4:若将抛物线换成椭圆和双曲线,上述性质还成立吗?

该探究过程有效融入了几何画板,通过发现式探究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体会“发现――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被建构,数学思想方法被激活,创新意识被唤起,这正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

三、几何画板有效融入高中数学日常教学的思考

1.几何画板融入高中数学日常教学要注重实效、因课置宜、寻找最佳融合点

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日常教学中的优势是其它媒体技术无法企及的,但这并意味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融入几何画板,能用则用,不当用就不用。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寻找最佳融合点,将几何画板有效融入高中数学日常教学中。

2.几何画板融入高中数学日常教学要注意学生动手画图、空间想象、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几何画板通过动画、过程演示等手段,充分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一味地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用直观演示取代空间想象,否则将不利于学生动手画图、空间想象、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几何画板只是高中数学日常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几何画板与高中数学教学各环节的融合要寻找最佳融合点,要适时、适度、适当,使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郭传斌.新课程标准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5,(12).

[2]王晓东.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验式高中数学

一、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顾名思义,强调体验的重要性,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在具备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建数学教学场景,并使之具备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数学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于体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位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环境,通过同学之间真实的相互交往从而积累数学体验和感受,并通过对活动的思维、反思,形成有效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如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证实,说明这种教学方式是成功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主动的参与者,是活动的主体。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还存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情况,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的厌倦。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落后,不够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还有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认识不清,认为让学生自己做主就行,不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使得学生无法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2.教师在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初中数学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起来会比较容易,而高中数学的内容具有很大的难度,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师缺乏对初中数学的了解,不重视衔接好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过渡,很多学生就会被高中数学难倒,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

3.教师不注重弥补教材的缺陷。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如果教师不及时解除教材中的问题,会对学生学习高中数学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的高中数学教材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不相协调;教材本身的内容顺序排列不甚合理;练习题与学习内容不够搭配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难度。

三、加强实践,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了解,通过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比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椭圆的定义,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椭圆的特点、性质等。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准本一块木板、一条没有弹性的细线、两枚图钉和一支铅笔,用图钉把细线两端固定在木板上,然后用铅笔尖拉紧细线,在木板上慢慢移动,化成的图形就是椭圆,改变细线的长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椭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体验椭圆的形成过程,就能很容易理解椭圆的定义了。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数学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深入探究反思

高中生开始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思想上也极具批判性,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并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因此教师的讲授和书本的知识并不能够满足其好奇心,喜欢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者发表其他的想法和观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引导学生思考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正如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思维活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使学生亲自体验实际问题并能够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并运用数学理论进行解释和加以解决”。学生在体验数学过程中,不能够偏离课本要以数学活动为依据,通过在体验中进行综合、概括、思考,将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学数学、思考数学进而应用数学,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够自我解决问题。

五、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逐渐充实和很多现代化的工具,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技术逐步被大多数教育者所采用。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这种技术有着众多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提供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应该顺应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趋势,将现代化技术引入到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目的、有目标、有重点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辅导学生学习函数部分内容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画出函数的变化曲线,让学生直观了解变量变化时,曲线会发展变化,使学生能更容易快速学习、理解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巨大改革,也是教学理念的巨大更新,可以有效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自我的教学特长和特点,并在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体验式教学创造性的融入教学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快速领悟所学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金伟祥.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情景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2012(3):125-126.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融合新闻;媒介融合;新闻教育;课程改革;安南伯格新闻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方兴未艾: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开设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在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领域关于媒介融合课程的讨论很多。早在2001年,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者协会(AEJMC)就建议新闻传播项目(programs[1])紧跟业界的媒介融合实践,跨越单一媒介平台推出相应的课程[2]。2001-2003年间的AEJMC的3次年会光就媒介融合议题就共举行了14个讨论会(panels)。

关于媒介融合,美国很多新闻传播院校近年来都已从单纯的研讨阶段进入了实验阶段。据2003年对美国300所新闻传播院校的调查,约有50%的院校已经根据媒介融合对课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3]

而同年对美国46所第一梯队的新闻院系的调查发现,有多达85%的院系已经开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4]。

到2005年,根据美国佐治亚大学Lee B. Backer的调查,美国有458所大学开设了新闻传播项目,当年毕业了48750名本科生和3500名硕士生;从就业上看,2005年,与网络新闻相关的工作年薪起薪是32000美元,日报起薪是28000美元,电视是23000美元,广播是26000美元;80%的毕业生相信20年内,大部分人都会从因特网获得信息[5]。

二、美国新闻传播院系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动因

(一)业界需求: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外部压力

尽管对于究竟什么是媒介融合美国学界业界尚莫衷一是,但这并没有阻碍业界对媒介融合实践的蓬勃开展。主流报纸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的“只管做”(just do it)的方式,以及其他中小报纸,如《Tampa 论坛报》和《Bakersfield加利福尼亚人报》等从小处着手稳健成长的方式为其他媒体的融合实践树立了榜样。媒介融合的丰富实践增加了新闻媒体对媒介融合人才的需求,这一方面虽可以通过培训现有从业人员得以解决,但根本上必然要依靠新闻传播院系大规模的人才培养。

有不少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早在2003年,美国媒介融合研究者Huang 等人在对媒体从业人员所作了调查,发现有78%的受调查者“同意”或者“强烈同意”新闻专业学生无论什么方向,都应该掌握多种技能,包括写作、编辑、电视制作、数字摄影摄像和网页设计等[6]。

另Bruce等人对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新闻机构《Tampa 论坛报》“融合新闻中心” 的从业人员作了深度访谈,访谈者认为,第一,在该中心工作,从业人员必须首先要有一门技能特别精,但同时又能胜任其他工作,即一专多能。其次,他们强调新闻写作与报道对各种平台中的基础作用;第三,对新技术有着很强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第四,跨平台的人际交流能力;第五,具有融合新闻跨平台的工作经历[7]。

由此看来,随着业界媒介融合趋势的推进,对新一代新闻工作者,即融合新闻工作者(converged journalists)的需求已经出现,而且正呈增长趋势。对于业界而言,雇佣具有跨平台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投入产出比;作为毕业生,具有以上能力也无疑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获得优势。

(二)维护组织“合法性”:开设媒介融合课程的内在动力

组织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各种组织都试图通过变革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压力(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主观上认为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作为组织,新闻和大众传播院系也必须通过变革――引入媒介融合课程――来应对外部压力,适应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除了应对外部压力外,新闻传播院系还需要通过变革来维护自己的存在的合法性(legitimacy),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中其他组织的变化,在文化上继续获得公众、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承认和认同。这种认同在充满不确定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它是院系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8]。

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学界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已经日益认识到媒介融合教学的重要性,并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如Huang 等人的研究指出媒介融合存在四种层次:公司融合(corporate merger or alliance)、新闻形式/技术融合(form/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新闻内容融合(content convergence)、以及新闻从业者角色融合(role convergence)。其中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融合必然要求院校新闻传播教学的融合。

专业院系教学人员也开始倾向于支持媒介融合课程改革。根据前述Huang的调查,在全美新闻传播教师当中,对“鉴于业界的平台融合趋势,新闻专业是否要进行相应的重组?”这一问题,有56%的教授表示赞同和非常赞同(另有22%表示难以确定;另外22%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

在Huang对教师的调查中,“灵活性”是一个在“关于如何培养未来记者的意见和建议”中频繁出现的词,如一个教授写到:

“我们不能只为‘眼前’而教。我们必须为学生四年后的毕业做好准备;而且,我们感觉到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跨媒体制作,这样他们在毕业后选择工作时能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在确定具体的工作后,他们都能将这些技巧应用于自己熟捻的专业”。

(三)三种不同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路径

美国新闻学者Wilson Lowrey在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力度上将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可以分为三类:坚守者(static)、改良者(supplementary)和变革者(re aligned)[9]。

坚守者认为目前的业界媒介融合现象仅仅是表面的,而新闻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坚持原有课程不变,继续根据单一媒介类型培训学生,而将跨媒介训练放在次要位置;变革者则全面拥抱媒介融合,对现有课程从整体上作了革命性的改造。改良者则处于以上两个极端之间,既坚持原有的按媒介类型而分设的系别(tracks)和课程(curricula),但同时也增加了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courses)或专业(sequence)。

Wilson Lowrey认为,以上三种类型的院校中,坚守者最少,变革者最多,而改良者的数量则正在增加。另外,以上三种类型既同时存在不同院系中,也可以作为线性发展存在于一个院系融合课程的不同发展时期。

三、选择南加州大学新闻系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因

如前所述,根据Huang的调查,为了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美国有一半左右的新闻传播院系都在不同层度上采取了某些措施,其中在美国学界讨论较多的包括南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大学、西北大学、堪萨斯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等的新闻传播院系等。它们的模式既有共性也有各院系因地制宜的个性。考虑到本文的目的是为我国新闻传播院系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抽选出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系作为分析案例,这是因为:

首先,虽然我国目前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论文已有不少,但具体到关于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深度研究不多,大多数研究都较为宏观[10],而该案例内容丰富全面,能为我们提供微观和深层的信息,从而对我国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具体操作更有参考意义。

其次,媒介融合仍是一个年轻而亟待研究的领域,媒介融合课程建设尤其如此。在目前阶段,媒介融合课程建设因为缺少足够的实践,相应的理论仍比较贫乏。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笔者认为,此阶段我们需要跟踪和深入了解发达国家同行的具体实践,并对之进行“深描,”从而能为我国新闻院系参考和仿效。

第三,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案例研究(case study)与实验研究、问卷调查以及文本分析不同,它追求对一个单独事例(case)的深入的、历时的和系统的描述,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导致某些现象之所以发生的背后的各种因素,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四、作为案例,南加大新闻系的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具有典型性,其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不足到完善的一个完整的试错过程,堪称研究美国新闻院系媒介融合课程改革来龙去脉的“完美”案例。它所遇到与克服的问题都很可能是我国同行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同样会碰到的问题,如:其首先从一门相关课程开始渐进发展,但后来却激进地将网络新闻与纸质以及广电新闻置于并行地位因而难以为继,以及其对融合新闻报道的具体教学方式的摸索(如,是同时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的不同方面,还是分别用不同媒体重复报道同一新闻等)等等。

四、摸着石头过河―南加大新闻系媒介融合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1]

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系[12]隶属于该校安南伯格传播学院(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该院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知名院系之一,在教学和研究上素有创新的传统。著名传其中播学者埃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就曾任该学院的教授;2003年,美国著名网络传播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也开始在此任教。

(一)早期:实验性的新媒体课(courses)

早在因特网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1994年,南加大新闻系就开设了一门实验性的新媒体课程。这是一门同时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3个学分的选修课,主要内容涉及上网技巧和如何使用HTML语言以及Photoshop等软件搭建网站。

这一实验课程后来扩展成《网络出版概论(J412)》课 (J412 Introduction to Online Publishing),其授课大纲主要集中讲授数字出版技术。该课程受到了一些学生的欢迎。每学期,学院近400名学生中有30名选修。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毕业后,有的找到了起薪44000美元一年的网络工作,而当时纸质和广电媒体的普遍起薪是22000美元一年。

后来,鉴于学生对新媒体的浓厚兴趣,新闻系对J412层次的课程进行了扩张,使其内容更加高级,包括两门新课:《网络出版中的多媒体和图表制作》(Multimedia and Graphics in Online Publishing)研讨课(seminar)和 《多媒体报道》(Multimedia Reporting)。

(二)中期:截然分割的媒介融合课程 (curriculum)

2001年,新闻系新系主任Michael Parks上任后认为学院的新媒体课程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因而决定改革。当时由于学界和业界对媒介融合尚无统一和稳定的定义,新闻系在引入媒介融合课程的时机和内容的取舍上有三个选择:

1. 设置一门新媒体综合课,必修;

2. 设置一门新媒体概论课,必修,同时开设高级选修课;

3. 在基础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中设置与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平起平坐的新媒体课,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而且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跨媒体学习。经过权衡,新闻系最终选择了以上第三种方案,课程安排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南加大新闻系对同一新闻技能课程,如《新闻写作》,根据纸质、广电和网络媒体分别开设,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纸质媒体新闻写作》、《广电媒体新闻写作》和《网络媒体新闻写作》三门平行的课程。

很明显,以上课程设置应该是一种比较急进的方式。它试图一步到位地将网络新闻、纸质新闻和广电新闻截然分开并并列起来。这对硬件和师资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新闻系花了1年半多的时间才准备好,新课程到2002年秋季正式实施。当时,尽管南加大新闻系的资源勉强可以支撑这一模式,但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1.教学内容重复。例如《新闻写作》针对纸质、广电和网络媒体分别上课。而在基础阶段,这三种媒介之间的差异并不太能体现在《新闻写作》的教学内容上。这就导致了三门分开讲授的《新闻写作》课程内容彼此重复,浪费了教学资源;

2. 针对三种媒体分开进行的教学实践与融合新闻实质相违背。融合新闻的实质是结合新闻题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媒介予以报道,从而获得最佳的报道效果。这要求编辑记者具备使用多媒体报道同一新闻题材的能力。以上教学,由于依不同媒体而截然分开,因此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就同一新闻题材分别为纸质、广电和网络媒体报道(这类似于现在报纸、电视台、电台对同一新闻的报道,只不过学生同时扮演了三个媒体的角色),使学生觉得厌烦。这一做法人为地割裂了多媒体新闻报道的整体性。更好地做法似乎是让学生就同一新闻题材同时使用多媒体报道。当然,南加大当时基于媒体分开教学,也与当时新闻业界上没有一个成功的媒介融合模式以及媒介融合的定义仍在不断摇摆这一事实有关。

3. 对新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并没有教师所想象的那样强烈。纸质新闻专业的学生埋怨说不得不学广电新闻制作;而纸质和广电新闻专业学生都说讨厌被逼着学习网络新闻课程。新的教与学模式(合作教学和合作完成作业)尽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独立性。

4. 2000年,美国互联网的发展遭遇泡沫,其影响降低了新闻系学生对网络新闻前途的期望。实际上,当时随着网络新闻公司的大幅裁员,网络新闻记者编辑的起薪也大幅降低,对新闻系的学生丧失了吸引力。

尽管存在着以上问题,教师也有不少牢骚,但新闻系上下基本都认为以上媒体融合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

对以上问题,新闻系作了调查研究,有以下发现:

1. 由于网络新闻的定义尚不清楚,因而很难将其与纸质和广电新闻放在同等的地位来教学。而且,广电新闻因为有着自己鲜明的制作需求和独特的播放途径,因此它与网络并不十分兼容;但纸质、广播以及新闻摄影却可以和网络结合得很好。

2.从业界获得的反馈表明,业界需要基础扎实的毕业生。如有媒体单位认为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同时需要在关键场合不会砸场的优秀记者。

3. 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英语语法、拼写、美联社(AP)新闻写作规范以及基本数学技能尚未完全过关。学生们对SAT(大学入学考试)和GRE(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考的内容似乎都忘光了,连基本的句子都写不好,基本的计算也算不清;他们对统计学和抽样方法也都似懂非懂。

而另一方面,学生一些其他的需求在以上课程中却没有得到体现,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日益重要;数码相机的流行也意味着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照片;博客以及公民新闻的发展势头很猛;业界对融合的定义似乎已经为技术所引导,在这个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如何保持和发挥?计算机辅助报道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等等,但是对以上各方面,教学中却没有得到体现。

(三)现在:成熟兼容的媒介融合课程模式(model)

结合以上调查发现,2003年新闻系在学校课程制度许可的框架下又对课程作了局部的改进,到2006年形成了以下沿用至今的媒介融合课程模式:

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新闻系在新媒介融合课程的具体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侧重点:

1. 更加注意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1)更加强调基本的“讲故事”的能力教学,特别是新闻导语写作,因为这在三个平台都适用;

(2)在网络新闻写作教学中,在教学前六周加强了对语法、拼写和写作规范的教学,然后进行相应的严格考试。教学还强调故事板(story boarding),数据库结构以及网络专题报道的能力。

(3)鉴于目前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定义尚不明确,因此在“网络新闻报道”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基础数学、计算机辅助报道(CAR)以及统计学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纸质媒体中也有用武之地。

(4)继续开设Photoshop和Dreamweaver等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鉴于新媒体软件更便宜和更傻瓜化了,因此教学更重视概念的传授而不强调对某一具体软件的使用。

2.加强了与网络新闻更兼容的科目的教学

(1) 在核心课程中减少了电视新闻的教学内容,同时继续增加摄影和广播(radio)报道的教学内容;

(2) 由于发现纸质媒体写作,特别是电讯稿(wires)的写作很适合网络新闻,因此加强了这一块,增加了每周在这方面的教学时间,以提高学生快速写作、改写和更新稿件的能力;

3. 继续加强新媒体,如学生博客、校园报刊和电视台等在媒介融合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南加大新闻系的网络新闻副教授Larry Pryor在总结该系融合新闻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新闻院系必须开设新闻课程,这有利于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协同教学能力,有利于新闻院系进行新的学术研究和合作。

但是,他进一步指出,在进行融合课程改革时,对媒介融合的定义应该宽泛,而不是像南加大新闻系最开始那样将纸质、广电和网络三个平等放置。“我们认为有更加自然的课程设置方法。要避免将新闻课程改革视为零和游戏。将新媒体课程融入到已有课程中去而又不牺牲基本功是完全可能的。[14]”

他强烈建议新闻院系聘用退休摄影记者到课堂教学;结合博客进行课堂教学(或开设班级博客,或开设学生个人博客);与在新媒体应用上走在新闻传播院系之前的其他院系合作,如工程系、美术系、戏剧、舞蹈、剧院等。

他说,新闻学教师现在有很好的机会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也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我现在上的是核心课程,工作量很大。有时候我更愿意回到10年前更简单的工作中去,但是技术的发展却不会止步。受众也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我们对此必须做出反应,否则只能被忽视,被忘记。”

注释:

[1]此处的“program”相当于我国所指的“教学点”。

[2]John Pavlik, Gary Morgan and Bruce Henders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 2001 and Beyond (Columbia, SC: AEJMC, 2001).

[3]Huang, E., Davison, K., Shreve, S., Davis, T., Bettendorf, E., & Nair, A. (2006).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Convergence: Media Professionals' Concerns of Working Across Media Platforms. Convergence, 12(1), 83.

[4]Criado, C. A., & Kraeplin, C. (2005). The State of Convergence Journalism: United States Media and University Study. I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i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Convention.

[5]Becker, L. B., Vlad, T., Tucker, M., & Pelton, R. (2005). Annual Survey of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Graduates. Retrieved on September, 29, 2005.

[6]Huang, E., Rademakers, L., Fayemiwo, M. A., & Dunlap, L. (2004). Converged Journalism and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Tampa Tribune News Stories. Convergence, 10(4), 73.

[7]Bruce Garrison, & Michel Dupagne.(2003).A Case Study of Media Convergence at Media General's Tampa News Center.In.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olumbia, SC. Retrieved November 27, 2007, from com.miami.edu/car/columbia03.pdf.

[8]Lowrey,W., Daniels, G. L., & Becker, L. B.(2005). Predictors of Convergence Curricula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0(1), 32-46.

[9]Lowrey, W., Daniels, G. L., & Becker, L. B. (2005). Predictors of Convergence Curricula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Program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60(1), 32-46.

[10]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使用关键词“新闻教育”+ 篇名“融合”检索,仅得到9篇论文,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高钢教授的研究。其中蔡文教授主要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的融合课程现状;高钢则阐述了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基础元素的构建。

[11]Larry Pryor A converged curriculum: One school's hard-won lessons,省略/ojr/ stories/050224pryor

[12]南加大传播学院(Annerberg School of Communication)下面包括两个院传播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和新闻学院( School of Journalism)。为了将“小院”与“大院”分开,“小院”有时也被翻译成“系”。此处从此翻译。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美 审美教育 数学审美教学 美育功能

现代数学作为一门理论成熟、高度形式化、公理化、抽象化的科学,由于其抽象性和逻辑性,被视为“思维的体操”。我国传统数学教育追求升学率、看重分数,数学的魅力被抹杀了,学生对数学没有良好的情感,觉得数学枯燥难懂,这是我国现阶段数学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数学审美教学是展示数学美,优化数学教学实践行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理解数学美以产生数学美感,并且经历丰富的数学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性。提倡数学审美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数学审美教育的途径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数学审美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综合起来,数学审美教学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获得审美能力;2.感受数学中“火热的思考’,理解数学的美丽;3.理解数学美的内容和本质;4.欣赏数学美,体验美好,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5.培养审美的一代新人;6.实现人的和谐、完美发展。

实施数学审美教学要遵循如下要求:1.创造美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情境,促进美感的产生;2.贯彻美学原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3.言传身教,在课堂中渗透数学美。

二、数学审美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为进行数学审美教学,本文以“轴对称”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实施。《轴对称》是七年级第一学期11章第5节的内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本节内容进行审美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的美及应用价值,发展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精神,从对称的角度认识一些特殊图形,为日后学习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及几何变换奠定基础。

1.欣赏图片,引入概念。向学生展示图片(如蜻蜓图形),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翻折过来,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相互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线段就是一种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将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中点对折,对折后一定重合。折痕即对称轴,就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也是另一种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折痕,即对称轴,就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3.走进生活,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镶边、剪纸、生物体、建筑中都存在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对称图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体验了对称之美,感受到了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

4.布置作业。利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学习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生活中的轴对称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或收集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数学海报进行展示。

5.课后总结。笔者从欣赏对称美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审美——立美”交替进行的方式,让学生欣赏对称图形,体验直观图形的对称美,掌握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是美的也是有意义的,体会数学的美学价值。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强烈的兴趣,激发了审美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

三、数学审美教学的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和欣赏数学美。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发者,加强教师自身对数学美的认识和关注是十分必要的。数学教师可以妥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审美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将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变成一个感受和欣赏数学美的过程,不断拓展、丰富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对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认识、提高数学审美情趣的过程。

融合教学的定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CAI 多媒体 技巧 仿真 交互能力

1 利用网络免费资源

将因特网上一些免费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增加一点自己制作的内容为我所用,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制作晶体二极管CAI课件时。上网查到有二极管的伏安特性课件。这个课件前面特性曲线部分制作得很适合教学,片尾一些解说文字,也可以借鉴,想在原课件前面加入课本二极管的单向导电实验内容。由于该网站上提供的是在线播放,没有提供下载,因此就上网下载并安装了硕思闪客精灵3.3版本,然后点击IE当前工具栏中的Sothink SWF Catcher蓝色按钮,利用其捕捉功能,抓到3swf保存到桌面\重用资源文件夹。由于文件为SWF格式,不能在FLASH中编辑,因此双击桌面Sothink SWF De-compiler图标,启动硕思闪客精灵,单击文件菜单,单击快速打开,打开刚才捕捉保存在桌面\重用资源文件夹中的3swf文件,单击“导出FLA”按钮SWF文件导出成格式为FLA文件。得到FLA格式文件后,就可以很方便地使用Macromedia FlashMx 2004进行编辑。在使用FlashMx 2004进行编辑时,只要在时间轴的开头位置插入几帧二极管的单向导电实验内容,找到“这一点上,请大家多多借鉴啊”文字所在的位置,点击工具栏选择工具,点击“这一点上,请大家多多借鉴啊”文字,按Delete键将其去掉,保存即可。也可利用硕思闪客精灵,通过swf格式文件导出资源来得到Flash影片中的几乎所有元素。另外,对于因特网上找到的FLASH可执行文件(exe格式)等资源,也可以借助火狐Flash播放器3.76版本以上等软件的反编译功能,转成FLA文件格式,进行再编辑利用。对于带flash密码保护的资源,也能够用火狐Hash播放器3.76版本等软件解除Flash密码保护,进行再利用,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降低了制作难度。掌握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重新编译利用网络免费资源,对于提高CAI课件制作技巧及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融合仿真技术

在开展技工学校《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教学时,遇到了我校实验室缺乏二踪示波器,只有单踪示波器。于是,就先用单踪示波器给学生操作练习,然后到多媒体教室用powerpoint课件融合电子工作平台Electronics Workbench(简称EWB)。

仿真教学是在powerpoint课件中建立一个按钮,链接到EWB仿真软件来实现辅助二踪示波器教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条件不足而带来的不能学习操作技能的遗憾。

融合仿真技术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用电子教案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可在课堂中用仿真系统验证理论教学,当然学生也可以利用该系统验证例题、作业等教学环节,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3 给powerpoint课件增强交互能力

(1)使用Powerpoint ActiveX控件,增强交互能力

PowerPoint 2003中的AetiveX控件存储在“控件工具箱”(“视图”菜单,“工具栏”子菜单)中。向演示文稿中添加ActiveX控件时,可以通过在Microsoft Visual Basic编辑器中写入自定义控件行为的宏来“激活”该控件。例如教师在每节课结束前,习惯留几道习题让学生们自行练习,以巩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如果用PowerPoint来做相应的演示文稿,可以利用其VBA功能,让这些练习具有交互功能。在进行《电工基础》§2-6一节课件制作时,设计一道交互选择题,首先定位到制作练习题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题目字符:接着执行“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命令,展开“控件工具箱”,点击其中的“单选钮”按钮,其次在幻灯片中拖拉出四个复选框来,点击控件属性,找到“caption”栏,分别输入各选项内容,逐个双击“单选钮”输入事件代码即可。

(2)PowerPoint中插入FLASH文件,提升动态表现力

PowerPoint由于使用简单,提供了丰富的模板,但是其没有动画编辑功能,动态表现力不足,因而,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H文件技巧,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也是个现实的迫切需要。笔者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总结出在PowerPoint中插入FLASH的方法,可按下面操作步骤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