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拓展课外知识,并且研究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等,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本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课本也应进行改变。与传统课本相比较,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课本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有5本,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选修有4本,以课外拓展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指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同时,引入函数的思想,并将指数的性质作为函数教学的重点,同时注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初中课本与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相比较,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是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课本的继承与创新。如在数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际,抓住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相同点,挖掘课本中指数函数的基础知识,运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转变教学方式。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与课程模块的重新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摒弃,而是创新地改变,吸取传统教学中好的一面,摒弃不好的一面,形成与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等级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了情感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合作探讨。这是教师与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重视专题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其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首先,自主学习。这是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时间观念及自我能力,学生要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其次,合作学习。这是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最后,研究性学习。这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其最大特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的自主能动性,还培养了研究意识。

作者:李娟娟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实验〈瀚思〉学校

参考文献: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国农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教育多方面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义务教育应使全国城乡的适龄儿童都受到基本的、为终身发展奠定初步基础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共同基础的教育。这一理念和改革的目标,不仅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也确保了农村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接受与城市学生相同教育的基本权利,增强了农村儿童在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新课程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教师素质较差,课程资源短缺,“满堂灌”、“题海战术”等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乃至教师的身心发展。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改变了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苦学、教师被动苦教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了入学率和巩固率,降低了辍学率。

(三)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从而促使农村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需求以及民族文化等开发学校课程,确保了学校提高水平,办出特色,教材的多样化也逐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未来志向等选择不同的课程,大大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改变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我国新课程改革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而展开的。在新课程实施之初,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为了实施新课程,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国家除了对培训者开展免费培训以外,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免费培训,使得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参加国家层面的高水平培训。与此同时,各地(包括西部地区)也千方百计筹集经费,对教师开展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

(五)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农村新课程改革受到关注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方一定的课程自。地方课程方案的制定、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材的选用、考试方案的制定等,都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校长、教师等的参与。为此,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政策,吸收了大批的教师、校长和本地专家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决策,这不仅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课程专家,而且也形成了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特别是通过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十分关注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在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以及教师培训、校本教研、专业支持等工作中,都十分关注农村学校。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新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政府对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够,领导不力

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内容等认识不清,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教材的更换。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由于缺乏主要领导的参与,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难以协调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看分数和升学率,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二)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经费、课程资源配置和开发不足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现实来看,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的投入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对课程改革的投入更少,很多地方没有任何投入,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其推广。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仍然薄弱

尽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教师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少,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导致新课程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实,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亟待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但从调查来看,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基本条件,信息技术设备不足或较差,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部分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使用效果较差。至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学习,在农村学校就更为困难,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实施,影响了初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效果

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进行。在很多省份,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还是原来的课程体系,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的课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旧两种教材,这不仅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加强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的协调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很难顺利推进的。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课程改革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要明确,课程改革绝不单单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教材的更换或改革,而是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均要进行改革。建议成立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对课程改革进行宏观协调,提高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和领导层次;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强化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课程改革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像重视校舍建设那样重视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要将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作为评价校长、教师的重要指标;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对于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索经验,予以突破。

(二)将课程改革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课程改革专项基金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

推进和持续性,要将课程改革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的范围,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议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基金,加大中央扶持的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为了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修订课程标准,增强新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

从调查来看,相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在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要差一些,这既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背景有关,也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关,更为重要的在于我国的国情,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课程标准是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既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当前应根据新课程的试验情况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特别要看是否适合农村学生和农村教师的实际。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地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扩大弹性,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真正达到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

(四)积极组织力量,开发适应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校长、教师认为新课程缺乏适应性主要指的是教材缺乏适应性。另外,现行的很多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要求较高,比如有些教材的练习要求学生上网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要求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有些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对学校的资源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对于西部地区一些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应积极组织力量开发一些适合不同地区包括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这些教材既要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质量要求,不降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又要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好用,比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太多的帮助等,以增强这些教材对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另外,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校长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机制,使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选教材时参与其中。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一方面号召教师要参与课程改革,推行新课程,另一方面又按照过去的、与新课程不一致的方法要求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从而使得教师的改革热情受到打击,许多教师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当前要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使他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动机及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不仅仅把纸笔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考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在试题内容方面应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在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他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村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中小学。

(七)加强对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Abstract:The Kangting county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 Ganzizhou only key boarding Tibetan middle school, is also in Ganzizhou first carries on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the Key Middle school,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this school high middle high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work, and attempts for this curriculum reform to seek for the good way and the way.

关键词: 藏汉双语 藏文中学 新课程改革

key word: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Tibetan Middle school new curriculum reform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甘孜藏区汉语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A062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理念是构建一个“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体系。新课程实验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0年秋季起,该校将在高中起始年级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为推进此次普通高中的课改,该校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以及多年来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等诸多因素,是这次新课改同其它普通高中明显不同的地方。笔者就该校为贯彻落实好此次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作了以下调查:

一、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基本情况

康定县藏文中学高中部执行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教学计划,整个高中部现有三个年级7个班,学生人数为316人,其中一类模式班级5个,二类模式班级2个,一类模式理科班1个。2010年秋季,学校计划高中招生数为210人左右,计划设立4个教学班。学校高中部现有专职教师17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职称结构中有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0人,未评定职称4人,从教师学科上看,学校高中部无专业地理、生物、化学、政治教师,尤其是在一类模式班级,更加缺乏专业的双语教师。在实施高中课改后,学校需要专门的实践课教师及部分学科教师。

二、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相当新颖,同以往的课程相比较,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该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促进藏汉双语教育的提高。

1、实事求是和思想先行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校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待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掌握思想先行的原则。

2、转变观念与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由于该校实行的是以一类模式为主,一、二类模式并行的双语教学,学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师思想,使课程改革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三、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使用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材。

2、立足我校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体系,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四、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该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了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形式结构的变化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于我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4、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二)基本内容的变化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藏汉双语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给该校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

(一)建立教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新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新的教师评价要包括教师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

(二)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校为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听评课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切实做好学生指导工作,转变传统学习观念

(一)一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学校一类模式按照学生自愿及学生成绩情况,在高一时开展必修课程。高二后,根据学生特长及学生自愿划分文、理科班级,选用选修教材。教学中由班主任老师管理学生,其他科任教师协助。

(二)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

二类模式班级的管理工作由任课教师即导师承担,负责学生该科目的学业评价,承担教学班的班风班貌建设和学生教育、管理、评价。导师为每个学生建立管理档案,学段结束时将对学生的操行情况和成长记录与班主任沟通并交班主任留存。

(三)管理设想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一所学校,要想能够进一步发展,则必须在教学管理中具有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还面临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对小学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一、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教学管理制度过于落后

在现阶段,为了能够使小学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大多数学校开始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大多数小学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的运用不仅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这种问题不加以解决的话,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教学管理被评价机制所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都是以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来运转的,对于学生的评价则是按照分数而决定,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也是依据学生的成绩而论,这样就呈现出片面追求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问题。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上,也开始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幸福感的获得等方面,而且管理者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也开始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旧有的考试评价机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依然还是以学生分数为重,这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深入落实的瓶颈。由此可见,传统考试评价制度与课程改革的滞后,为学校管理者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境。

3.小学教学管理的内容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符

由于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大多数学校都会将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整改,但是其在整改的内容上依然还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与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只能在短期内实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但是从长期发展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教学管理方法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想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完善管理方法。具体来说,管理者要能够深入课堂,及时了解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而能够对教学工作做出具体的检查和指导。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学校管理者是关键,教师是基础,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教师团队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下,管理者要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与策略,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另外,管理者要结合小学教师特点,关注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改革状况,帮助小学教师在教学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全新角色,为提高小学教育教学水平而做出贡献。

2.制订科学合理的小学教学管理计划

之所以要制订合理的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是因为其能够有效地保证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在实际实施中能够稳定地进行。在对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制订时,管理者首先要能够做到教学工作的科学合理的计划。具体来说,也就是按照实际教学目标,来将教学任务进行相应的划分,这样有助于教师按照不同的阶段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另外,作为学校管理者,其还要能够合理地计划科研任务,在计划过程中要能够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现代相关的科学知识来进行研讨。制订合理的小学教学管理计划,不仅有助于解决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者教学管理的水平。

3.改革教学管理内容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小学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加大对课程改革的推动力度,同时还要科学制订课程实施计划,即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其对体音美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除此之外,还要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具体来说就是抓好知识的落实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提高课堂效率过程中,管理者和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水平,还要重视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上述,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探索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对其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而作为教师,其在教学管理中要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其要能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来转变其管理模式。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其在进行教育管理中要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探索正确合适的教育模式,进而推动我国小学教育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万芳.简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一、对有效研修概念的认识

学习得知“有效”强调对研修效益和质量的追求。它要求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不断追求更低的投入成本。谋取更高的质量效益。“研修” 主要是指校本研修,重视“活动”和“现场”研修在活动中实现,在现场中展开,因为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有效研修主要讨论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发展效益。也就是参与者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效益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效果。这是我对概念的认识。

二、有效研修的内容的理解

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一德”指的是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修养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努力实践,奠定做人处事的基础,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动地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做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师德重在自我修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2、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行”。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思是在学习和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行是指实践道德规范。一个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树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它有三个表现特点:一是对某种观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行为准则;二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动会产生肯定而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否定而消极的情感;三是带有“习惯”性,人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动。有教育理念,意味我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确立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教师确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具体实践方面,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德、智、

[nextpage]体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及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创生的关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三、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

校本研修的三个主题词是“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它既揭示了校本研修的主要实现方式,同时又揭示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包括教师自己、工作中的同伴、给予专业引领的专家。“实践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专业引领”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

我通过对《有效研修》的学习,学到了新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有效研修》的知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更好的为教学,使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明确了有效研修的概念,知道了有效研修的内容,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为今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一、对有效研修概念的认识

学习得知“有效”强调对研修效益和质量的追求。它要求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树立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不断追求更低的投入成本。谋取更高的质量效益。“研修” 主要是指校本研修,重视“活动”和“现场”研修在活动中实现,在现场中展开,因为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有效研修主要讨论如何提高校本研修的有效性,通过有效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发展效益。也就是参与者以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高的教师专业发展效益和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效果。这是我对概念的认识。

二、有效研修的内容的理解

研修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新一德”。“三新”指的是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一德”指的是师德教育。

(一)加强师德修养

[nextpage]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并努力实践,奠定做人处事的基础,然后才可能形象生动地教育学生,使学生从小事和身边的事做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师德重在自我修养。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教师。2、道德修养的方法:包括“学、思、行”。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思是在学习和认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变外在的规范为内在要求,并反省、思考自己的道德言行,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行是指实践道德规范。一个人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行动。把所学所思应用到实际行动中去。

(二)树立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是教师的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它有三个表现特点:一是对某种观念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人生行动的行为准则;二是带有情绪情感色彩,按理念去行动会产生肯定而积极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否定而消极的情感;三是带有“习惯”性,人会自然地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行动。有教育理念,意味我们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确立教育理念的过程,就是教师确立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的过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具体实践方面,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德、智、体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推进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践不断向我们提出研修的新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和能力?及如何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创生的关系等。

(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在进入信息时代要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让教师逐步掌握并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三、有效研修的途径和方法的把握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课程改革;教学能力;教师培训;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新课程改革是目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和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背景。加快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对于推动陕西省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以及促进我省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问题

1、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全面

新课程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党和国家共同意志的体现,是我们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主观意志的产物,它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出的主观反应,代表了国家以及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人人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今已非改不可,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人员,必须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心系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脚踏实地的融入到本次课程改革中去。

2、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入

课程标准体现出我国对各类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明确了所有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提出教学意见和评价建议。它对教材、教学包括评价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对编制教材、教学安排和评价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编写教材体系、安排教学顺序及分配课时、评价方法等),并没有作出直接的规定,要求教师依照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

3、对教学方式的领悟不透彻

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新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和学的交互、反馈,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享共同的思考、经验与知识,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和观念,充实教学内容,获取新发现,最终实现共识、共享、共进,做到教学相长和彼此发展。教师由教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1] 8-11不只是要重结论,更需要重过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仍感迷茫

评价对课程实施起非常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必须是全过程评价以及全方位评价,避免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与方法评价的方式。但目前只看教师教学业绩的方法还未被打破、惟“升学率”考虑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还未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校以及社区对学生的课业成绩、学校办学质量还停留在“升学率”的评价上。教育部和以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新课程的教学与现行的评价之间的矛盾,让课程改革的教师们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课程改革视域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1、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决定着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和结果。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适应,需要老师最先应该具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程把基本的课本内容转换成生动直观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资料。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研究出相关的教学课件,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并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课程内容。

2、课程加工与运用能力

新的教材,它的内容其综合性和弹性都很大。老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选取自己认为最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所包含的新理念极少能被教师体会到、感知到、领会到、思考到,此种教学类似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学设计,并不适应新课改下动态的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粗线条的“静态”设计为根本,全面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不定因素,注重教学方法,尤其是多种思路的设计,从而为“生成”教学的动态过程创造条件。

3、科研意识与反思能力

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客观上不只是需要老师们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不光要考虑如何教的问题,还要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老师在做校本研究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反思能力。能够从众多问题中挑选作为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个人或是合作开展研究,并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此外,新课程的实践还需要老师在课后,安静反思,用笔记录自己的经验,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使每一位老师走上教学科研结合之路。

4、启发、协调沟通能力

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学教多的是在自主、协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是在 “良性的、合作的、对话性的这种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2]身为教师,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多多动手、动脑和动口。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并给出学生们尝试和创新的机会。同时,老师也应尊重全体学生,做到关注个体差异,针对每个个体组织有效教学,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好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三、改善陕西省教师培训对策

1、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改革的管理,做好各级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3]把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内容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中心内容;把新课程培训作为此次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所有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的内容包括此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有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的方式问题上,提倡培训者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考虑老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建成培训、教学与科研互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着实提高课改实验工作质量。

2、制定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制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国家、省市(县)级师训部门的各种培训,根本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所有问题。所以,建立和完善满足教师多种需求,促成学校发展的校本培训、教研制度,是往后新课程改革的后续动力其一。学校组织的技能培训、实践培训、评价培训、理论培训和研究培训等,是国家、省市(县)级教师培训在一段时间内没法解决的。另外还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激发老师们内在的驱动力,开发老师们的潜力,增强教师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不断改善环境,积极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施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所有学校中,办学条件相差很远。一些学校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运用了互联网,有全部的实验器材;可是还有一些学校仍然只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组织教学。所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想尽办法改善学校条件,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必须的物质保障。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则需要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优势资源,全面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教师培训必须做到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视为工作目标,同时也要依据教师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实践培训。

【参考文献】

[1] 吴晓川.新课程教师培训效果的调查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8.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改革

高中英语教学也需要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针对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改革英语教学内容及形式,推动英语教学环境的改善,促进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理论及实践知识不足

教师专业水平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施。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知识水平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水平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实践知识水平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经验等。但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却明显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创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

2.教学方式陈旧,学生自主性不足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也没有对现代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愿主动采取新型教学方式,担心新型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以讲解知识点为主,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以巩固语言知识及促进知识应用。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虽然也能认识到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仍然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只希望尽快完成教学进度,将学生所需知识讲解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3.课程开发不足

由于学校和教师对新课程的研究不足,缺乏对新课程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导致在新课程进入学校后,师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再加上学生对此认识不足,教师对教材的拓展能力较弱,严重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水平提升的有效策略研究

1.科学的制定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理念。因此,英语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作为教育改革落实的核心内容,在制定过程中,首先,任课教师应结合现阶段英语实际教育情况,适当的融入在以往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其次,任课教师还要简化教学方案内容,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更好的吸收和理解,从而实现英语教育改革师生教学相长的目的。

2.适当的更新教学方式

高中英语教学方式的更新要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教育观察中发现,教学方式的科学采用能够显著提升高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将多媒体数字技术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能够改善传统英语教学的枯燥程度,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笔者在进行必修课程一《Traveljournal》授课时,利用了与旅游相关的影视和图片素材,帮助学生把握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下,能够积极的展开英语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用英语告别、祝愿和交通的表达方式,学生该影视和图片素材中感悟到出行之前要制定相应的旅游计划,通过学生之间用英语的相互讨论,使学生养成用英语写旅游日记的良好习惯,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其英语写作能力。

3.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

口语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首先,正确的发音是口语的第一关,教师指导学生发音的口形,抓住要领,反复揣摩,掌揖发音技巧,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使英语口语自然流畅,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加强听力训练,听既是接收的过程,又是建立的过程。通过“听”获取语言信息,获得语感,学会表达,从感觉到理解,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反复听别人说,知道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最后产生说的愿望,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流,学生听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口头交际能力。在听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型,词汇是口头表达的关键,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要求学生记忆一些常用词,掌握典型句型,在需要时就会灵恬“调取”。要求学生背诵好句子、好文章,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英语语境,建立语感,在背诵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发言,克服自卑,大胆张口。让学生朗读一些含义浅显的优美诗歌,作为晨读材料,在朗诵的过 程中,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选择叶芝的诗歌《my love and I did meet》、《Down by the salley agardens》

4.提升教师理论及实践能力,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自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63-02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老师基本以灌输式讲课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目前,全国各地都进行新课程改革,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渐渐地发生转变,学生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示出来,探究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多老师的欢迎,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抓住教学的关键点,值得广大师生进行讨论。

一、首先应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内容与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但是不同的老师不能够只是简单地复制然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

1. 探究课本知识的改变思路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的课本知识发生了很大改变,增加了很多新内容,而对于这些新增的内容,一些老师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表达。这就要求老师首先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探索出课本知识的改变思路,把这些新增的知识转化成更加贴合生活、更加容易理解的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进而乐于学习。

2. 教学模式与内容的转变

高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明确地指出了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对于高中数学老师来说,数学的教学课堂将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课堂也不再呆板无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老师把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来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假如老师的每节课都是以一件趣事或者时事来开始,那么这一节课就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而是一节生动的知识传授与探索的课。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掘自己的天赋。

二、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对基础知识都理解得不是特别的透彻,更加不用说那些延伸出来的题目。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于对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的挖掘,通过学生的兴趣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老师也应该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并发挥引导的作用,将新的教学模式带入到课堂中,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与进步。

1. 探索式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许多老师都将探索式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探索式教学模式可以最大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他们的天赋。并且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一个活跃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索,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设置一连串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和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改革中成功的课堂。

2. 自主式教学模式

自主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先进行知识的预习,对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标注,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为课堂的切入点,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老师就这些问题进行引导。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的时候,由于之前平面几何的学习有一些基础,所以教师选用了自主式教学模式,首先概括性地向学生讲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然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的知识标识出来,最后进行统一讲解,纠正他们的思维误区,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3. 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除了枯燥之外,其实是效率最高的教学模式,因为高中教学知识点多,而传统授课方式可以短时间内讲解很多的知识,但是由于这样的课堂呆板无趣,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在讲授之中加入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启发式教学中,老师不再平铺直叙地进行讲授,而是应该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转折点,引入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活跃起来。

4. 发现式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模式就是要学生动手做,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动脑去解决问题。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对知识更加深刻理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可以先让同学把模型做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虽然花费的时间增加了许多,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带来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三、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次挑战,更是对数学老师的一次挑战,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优化课堂,对自己课后的反思等。在这些要求下,老师应该对自己进行充电,让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和对课堂的把握更加的自如。

1. 课堂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讲解的知识都理解吸收,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是课堂时间是非常短的,一节课仅有45分钟,而需要讲解知识则是有很多的,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对课堂进行优化,把那些烦琐的过程变得简练,重点要突出,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 对课后自己的反思,对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中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后要针对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学生的适应,也是所有老师的一个探索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对新课程改革有很好地把控,老师也需要经验的积累,而新课程改革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要优化课堂,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有各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等。

参考文献:

[1] 张为帅.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模式漫谈[J].科学中国人,2015,(15):4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