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春小麦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49-02

春小麦为大通县的主要粮食作物,2012年播种面积达12 133.3 hm2,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26.6%,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也随之日益严重,成为制约该县春小麦高产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笔者在探索研究中总结出春小麦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以供春小麦种植户参考。

1 麦茎蜂

1.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小麦的根茬内结茧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出土,成虫于小麦拔节后期至孕穗前期在穗下节近节间处产卵。幼虫孵出后,先向下爬至节间处取食幼嫩组织,随虫期增长向上危害,咬穿节间,直吃到穗颈部,老熟时抵达根部,在麦茎与地面接触处,将麦茎内壁组织咬成断茎环。老熟幼虫在地下茎节中越冬,受害小麦造成白穗、倒伏[1-2]。

1.2 防治措施

1.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秋收时低割麦茬或进行秋深翻,可消灭越冬老熟幼虫和越冬场所。

1.2.2 喷施化学药剂。主要针对麦茎蜂成虫进行喷药防治。第1次喷药应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每百单网成虫密度达4~5头以上)进行,严重田块最少应防治2次,间隔时间7 d。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2 麦蚜

2.1 危害特点

麦蚜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春暖后,越冬卵孵化成母蚜,孤雌生殖,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母蚜,先在杂草上危害。麦类作物拔节前后,迁入麦田危害。长管蚜喜光照,多在植株上部特别是穗部危害;二叉蚜则多在植株下部或叶背面危害。蚜虫群集穗部和叶片上,吸食麦株养分,受害部位出现褪绿小斑,严重时扩大为褪绿条斑,可引起叶片变黄早枯。蚜虫排泄蜜露,招致腐生菌滋生,影响小麦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影响品质[3-4]。

2.2 防治措施

2.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卵。

2.2.2 化学防治。从小麦孕穗期起在麦田检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或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即应进行防治。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8%乐斯本乳油300 mL/hm2对水300 kg/hm2,或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进行统防统治,上述药剂任选1种,交替使用。

3 麦穗夜蛾

3.1 危害特点

在大通县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地埂的土表下,特别是芨芨草墩下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底至5月中旬做薄茧化蛹,成虫于6—7月发生,吸食小麦、油菜、马莲等花朵上的蜜露。卵多产于小麦的第一小穗颖内侧,一般块产。初孵化幼虫先取食穗部的花器和子房,一般1~2头,最多可达9头,聚居于一粒麦种危害食尽后再转移危害。2~3龄幼虫全在籽粒内取食潜伏,4龄后幼虫将小麦旗叶用丝连成卷筒,白天转移潜伏其中,日落后爬出卷叶,在麦穗上危害,每头幼虫一昼夜可食1~2粒麦粒。在幼虫危害处的地面上可见到状如二铵颗粒的虫粪。小麦收获后,幼虫仍可在麦捆中取食或随麦捆转移到场上继续危害。

3.2 防治措施

3.2.1 农业防治。与油菜、豆、薯等作物轮作。清除田间残株、枯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3.2.2 喷施化学药剂。在幼虫4龄前喷雾防治,幼虫4龄后应在黄昏时分喷雾,重点喷防小麦叶背面防治。可用50%氰戊·三唑酮乳油600 mL/hm2,或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敌杀死乳油300 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 mL/hm2对水喷雾。

4 小麦条锈病

4.1 危害特点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片上,其次是叶鞘、茎秆、穗部,严重时在颖壳上也有发生。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疮及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象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鲜黄色的粉末,即夏孢子[5]。到小麦生长后期,病部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

4.2 防治措施

4.2.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抗病品种,如青春38号、通麦1号、通麦2号等。二是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速效氮肥施用不宜多。三是秋季深翻土地。秋天深翻20 cm左右,消灭越冬幼虫,降低虫口基数。

4.2.2 药剂防治。当全田叶发病普遍率达1%~2%时(发病初期)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用11%蚜粉克星乳油750 mL/hm2,或25%百里通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50%氰戊·三唑酮乳油750 mL/hm2,或50%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 g/hm2对水30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应交替喷雾,7~10 d后再喷1次,连喷2~3次。

5 小麦白秆病

5.1 危害特点

小麦被侵染后大多在拔节期或孕穗期开始出现症状。病斑首先出现在下部叶鞘和叶上,其次由茎秆而上至穗部。茎上条斑一般从第3、4节间起和穗颈节间向上下延伸,然后至穗轴及麦粒。同一植株的所有分蘖往往都表现症状。叶部受害后,在基部小叶片上病症不显,但在2、3叶时,病症显著。先在叶鞘再到叶片呈条状,条斑多从叶基沿叶脉平行向叶尖延伸。条斑初期水渍状绿色,稍后边缘呈黄褐色至紫褐色,中心为干草黄色。一般宽3~4 mm,有时稍宽些,每叶有条斑1~4个,一般2~3个。最后几个条斑愈合成更宽的条带,从而使叶片干枯。茎秆发病后,严重的多从茎基第3、4节和穗颈节间发生2~3条宽2~4 mm、长达50~60 cm的长条斑,罹病轻的条斑也长达18 cm。这是小麦白秆病极突出而又极明显的症状。叶鞘包被的茎秆部的条斑呈灰色或灰白色,穗颈节上的条斑可延伸至穗轴,但穗轴的节和多数茎秆的节不表现症状。茎上条斑中心出现宽2~4 mm干草黄色,边缘为深褐色至紫褐色的细线所限。几个条斑愈合则呈曲型的白秆症状。穗部发病轻时尚显绿色,但多受茎秆罹病严重的影响而使小穗和芒早期变成干黄,以致种子发育停止而成皱缩瘪粒。罹病重者穗花而不实,呈灰褐色,早期干枯,芒变弯曲,后期穗似成熟但直立田间而不下垂[6]。

5.2 防治措施

小麦白秆病属于种子带菌造成的病害,因此其主要防治方法是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0%三唑酮乳油按种子量的0.3%拌种。

6 参考文献

[1] 王霞,梁小平,李碧霞.“十一五”期间宁夏小麦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浅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9-91.

[2] 韦伟,许业全,孙善教.无为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40,142.

[3] 吴燕,杨荣明,朱先敏,等.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4):119-121

[4] 郭春强,靳文奎,廖平安,等.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5(4):737.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44

随着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的增加,小麦的高产和高质量成为农民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小麦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

1.1时间误区

时间误区主要是农民没有准确把握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由于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度不高,导致小麦已经严重受到病虫害侵害时才发现,这样就错过了防治的最佳时期,防治的效果自然不理想。比如小麦纹枯病显现比较晚,一般在3月份应该开始防治,而许多农民在4月才发现问题,这时防治不仅要花费较多的成本,而且防治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提前,比如小麦蚜虫,只要它的益害比例是在1∶150就不用进行处理。而农民却见到虫害就杀死,结果虽然害虫杀死了,但是也对小麦及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1.2药剂误区

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随着气温等其他外界条件变化会导致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不同的病虫害是需要不同的药剂来处理。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认识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喷洒农药和施肥,并不能彻底消灭病虫害,反而延误了病虫害治理的最佳时期。

1.3灌水误区

绝大多数农民在病虫害的防治时都存在用水量少的问题。而在实际病虫害的防治中是要根据病虫害的数量、田地的干湿程度和田地的面积来确定用水量。水量过多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危害,水量过少会减弱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2.1播种期

小麦播种期对于小麦的生长过程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在播种过程中一定要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播种前要先将田地精细耕好,并清理田地里的杂草,尽可能减少细菌基数,可每亩施用30公斤辛硫磷颗粒拌土并洒入田中,这样可对地下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要对小麦的种子进行拌药处理,可以使甲基柳磷乳油和水按照1∶800 的比例与种子进行拌种,此方法能起到很好的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2.2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拔节生长时期比较容易发生的是枯萎病、吸浆虫、红蜘蛛等,这些病虫害对小麦的为害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及时防治,将会对小麦的生长及产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这些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把握好最佳时机,可将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使用进行喷洒。要把握好小麦返青拔节期的小麦幼苗生长情况,将甲基异流磷乳油或辛硫磷乳油按照适合的比例对水,均匀地喷洒在麦田中,同时利用浅锄对田地进行翻土处理,以达到防治害虫的作用。

2.3抽穗期

小麦抽穗期是小麦生长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决定着小麦的最终产量和质量,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小麦病虫害高发的一个时期。为害比较严重的有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小麦蚜虫以及叶枯病等。在抽穗期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最佳防治技术就是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调整小麦的整个生长环境,进行综合防治。首先可以选择使用20%菊马乳油 80毫升对水35~50公斤,在每天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4点后进行均匀喷洒。其次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同时可在发病初期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70 克对水30公斤进行每周1次,连续2~3周均匀喷洒。在使用药物之后,病虫为害基本都会集中在小麦的顶部,因此还要对小麦的顶部进行喷雾处理,如果遇到阴雨天还要做好药物的补喷工作。

2.4灌浆期

灌浆期是小麦颗粒成熟和饱满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比较常见的是白粉病和小麦锈病。此时期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选择使用25%的快杀乳油每亩使用38亳升对水3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如果这个时期出现黑胚病,则可以使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每亩使用752克对水30公斤进行田间喷雾防治。

3结语

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多数农民不能把握最佳时期,还增加了成本投入。农民要多学习先进的防控技术,熟悉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时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做好小麦的病虫害防治对于小麦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小麦生长的各个过程都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以保证小麦高产稳产。

参考文献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产;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77

1 关于高产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中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1.1 对高产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民生问题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因此我国对粮食、蔬菜生产的重视程度愈来愈强。对高产无公害小麦的栽培技术和在生产各个阶段病虫害防治的研究都非常重视。

1.2 对我国高产无公害小麦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数量众多,小麦的生产量要适应人口的增长,因而对小麦在高产无公害中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异常重要。因此加强我国对高产无公害小麦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1]

2 我国高产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2.1 播种前的准备

2.1.1 小麦品种的选择

栽培技术人员要根据栽培技术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状况,预选出可以适应温度较强的品种,可以在温室高产无公害中生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势头强,产值较高的小麦品种。

2.1.2 小麦营养苗床的准备

在栽培技术小麦前要选择适合瓜类蔬菜生长的土地进行栽培技术,将分解过的有机肥堆肥进行混合,过筛农家肥。还要根据栽培技术面积的大小来控制苗床的大小。

2.1.3 对小麦种子进行晒种

在对种子进行播种前将干种子投入到温度在55~60℃的水中不断搅拌,对其进行处理10min左右,到水温降到28~30℃时,浸泡种子4~6h,洗干净后进行催芽。在催芽过程中要经常翻动种子,保障其均匀受热。24h左右种子开始发芽,当种子露出根芽时开始降低温度,维持在22~26℃之间,经过2d后,待根芽出齐后就可以开始耕种了。

2.2 适时播种

1月中旬是早春播种的最佳时间;8~9月上旬是秋后播种的最佳时间。

2.3 整地施肥

根据小麦在生长时需要养分较高的土壤这一特点,在栽培技术小麦时要选用平衡施肥的办法。其标准为,有机肥75000kg/hm2,尿素300kg/hm2,过磷酸钙1125kg/hm2,钾450kg/hm2。翻耕后要畦,棚扣膜。[2]

2.4 定植

在苗床播种前1d对土地进行杀菌剂的喷射,可以选择以下3种,50%的多菌灵500倍液;77%可杀得700倍液;75%百菌清1000倍。对小麦进行定植要选择阳光充足的早晨。定植小麦3500株/667m2左右,株距要保持在32~33cm之间,行距控制在55~60cm之间。定植后要对每株浇0.5kg的水。

3 我国高产无公害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3.1 小麦的霜霉病防治

小麦感染霜霉病后会产生病急,这是植物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它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早期感染霜霉时会出现叶片有褐色斑点的现象,暗紫色的叶子会产生霉层,进而叶子枯萎凋落,最后植物死亡。对这类植物疾病,可以用大生M45和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稀释液喷雾剂。[3]

3.2 小麦的白粉虱防治

对小麦进行白粉虱的防治可以使用2.5%天王星3000倍稀释液,1.8%阿维菌素1500倍稀释液或者其他的药物。这些药物均采用混合喷雾进行喷涂。对于小麦白粉虱的防治还可以采用黄板诱杀成虫的方式,采用更加科学健康的生物防治措施,例如引进天敌丽蚜小蜂的形式。

4 总 结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粮食的田间管理方法与措施要不断的发展。可以说我国各级专家对粮食与蔬菜的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研究已经适用社会发展需要了,对蔬菜与粮食的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措施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已经在促进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中起到一定作用。而作为生活必须的小麦,其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与措施也上升为值得重视的民生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高景.上蔡县1500亩优质小麦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总结[J].科技致富向导.2013(17):1.

[2] 曲召军.高产栽培无公害优质小麦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04):33.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麦 病虫 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63-01

在小麦种植生产过程中,病虫害严重阻碍了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的直接原因。做好麦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小麦产量的损失,促进小麦增产增收。

一、红蜘蛛

近年来,小麦红蜘蛛基数的不断增多使其由麦田的次要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主要通过吸取小麦叶片、叶鞘及嫩苗上的汁液为害麦田。小麦红蜘蛛又分为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麦田温度在15oC~20oC、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最适合麦长腿蜘蛛的生长与繁殖,温度杂8oC~15oC、湿度在80%以上时最适合麦圆蜘蛛的生长与繁殖。被侵害的植株,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点,叶片变白或变黄,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能正常抽穗甚至枯死,严重降低小麦的产量。种子播种前用75%的甲拌磷乳油按照种子量的04%拌种,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20%的灭扫利2000倍稀释液、25%的杀螨光2000倍稀释液、20%的扫螨净300倍稀释液等药剂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红蜘蛛。

二、蚜虫

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主要虫害,以吸食穗部、叶片汁液为生,在损害小麦植株的同时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者。被侵害的小麦植株叶片会出现黄色的斑点,严重时将导致小麦叶片发黑枯死,影响光合作用,降低麦粒质量。穗部蚜虫吸食穗部汁液,致使麦粒干重下降,麦粒品质也降低。防治小麦蚜虫时,可以选用5%的蚜虱净按照30g/亩~40g/亩的量、20%的吡虫啉2500倍稀释液、25%的抗蚜威300倍稀释液等进行喷雾,喷雾时需量足、均匀,可以达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三、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对小麦的花器产生危害及吸食麦粒的浆液,导致麦粒干重和质量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吸浆虫在小麦孕穗时化蛹,小麦抽穗时羽化产卵,虫卵主要集中在外颖与护颖、穗轴与小穗柄处,孵化后钻入麦壳,在小麦灌浆时期进行为害,应及时采取防治。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撒施在麦田中,再进行浇水,可以有效防治蛹期吸浆虫。在小麦抽穗期,使用菊酯类、有机磷类药剂进行喷药,或用2.5%的功夫乳油、40%的甲基异柳磷、50%的辛硫磷乳油等都可以有效防治小麦吸浆虫。

四、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对小麦的叶片、叶鞘和茎杆产生危害。患病植株叶片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长条状椭圆形鲜黄色斑,加重后整个叶片出现铁锈颜色的粉堆,甚至危害叶鞘和茎杆。防治小麦条锈病时,需注意小麦品种的轮换,防止氮肥的多施和晚施。大面积麦田出现发病现象时,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75g/亩~100g/亩的量喷施,或用15%的三唑酮粉剂按照80/亩~100g/亩的量喷施,可以高效防治。

五、白粉病

小麦叶片、茎杆和麦穗常遭遇白粉病的侵害,患病植株叶片上起初形成黄色的小斑点,继而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患病部位表面有白色粉状的霉层,故称为白粉病。发病严重时,整片叶片都会覆盖上白粉,叶片甚至枯萎死亡,不仅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还干扰小麦的正常新陈代谢,造成小麦早衰及麦粒营养不足。小麦麦秆和叶鞘受到侵害时,植株整体承受能力变弱,有风等情况下很容易倒伏,造成麦田减收。田间发现有发病情况,且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应及时进行防治。15%的三唑酮、25%的丙环唑乳油、12.5%的烯唑醇等,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六、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又称为乌麦、枪杆、黑疸,是小麦穗部常见病害,病原为裸黑粉菌,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患病小麦穗部完全被裸黑粉菌破坏,果实全部成为黑粉,黑粉被吹散后只剩余麦轴,严重降低麦田的产量。由于其传播的唯一途径是带病种子,所以在种子播种前做好相关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遏制这一病害的发生。用适量无渣滓的生石灰浸泡种子,一段时间后直接摊开凉种,或把麦种置于50℃~55℃的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泡3小时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可以。有效防治黑穗病。使用药剂拌种时,可以选用75%的萎锈灵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63%进行拌种,或选用20%的三唑酮乳油以种子量的0.08%~0.1%进行拌种。

七、小麦赤霉病

小麦在抽穗期,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就是小麦赤霉病,又称红麦头、麦穗枯、烂麦头。该病病原为多种镰刀菌,气流、风雨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病原很容易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通过花丝侵染小麦穗。小麦穗被侵染后,通常会迅速扩散到整个麦轴,小麦颖片呈淡褐色水渍状的斑点,基部出现红色、胶粘的霉层,影响小麦水分和养分的运输,从而导致麦穗不能结出果实或结出干瘪果实。对于该疾病的防治,应选择在小麦抽穗到扬花期间进行喷药防治,错过这一时期防治效果将大大降低。在药剂的选择上,8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和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了解当地小麦种植品种及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保障小麦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郑春惠.麦田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2(8):20.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 防治误区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89-01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对于小麦种植业而言会产生抑制性影响,难以提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基于此,小麦种植业管理部门必须针对病虫害防治误区的分析,积极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开展防治工作,提升其工作质量。

1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分析

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误区主要包括防治时间方面、药剂选择方面等,影响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误区分析。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最佳的防治时间,在科学合理的时间之内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活动。但是,目前部分区域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户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根据小麦病虫害特点等把握防治时间,经常会出现防治时间过早或是过晚的现象,影响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例如:小麦纹枯病是在每年立春之后出现的,因此,在立春时期就要对其进行防治,然而,此类病害在小麦生长中的潜伏时间比较长,农户很难发现此类疾病,部分农户为了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不对其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其次,部分农户为了提升防治效率,过早施加病虫害防治药物,或是没有全面考虑小麦病虫害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小麦的正常生长。

第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误区分析。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而言,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气候特点与温度情况等,针对每一种病虫害发病时期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升病虫害防治质量。然而,部分农户缺乏对病虫害的认识,例如:红蜘蛛等,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无法使用相应药物防治病虫害,导致病虫害防治成本提升,防治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1]。

第三,小麦灌输误区分析。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灌水量的多少也影响着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如果小麦田地中积水量过多,就会导致小麦植株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不利于防治小麦病虫害。如果小麦灌水量过少,就会导致小麦生长效率降低,难以提升小麦的发展有效性[2]。

2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积极应用各类综合防治技术,提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与质量。具体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 播种前期防治技术

首先,在小麦播种之前,一定要对前期的麦茬进行清除处理,消灭麦田中的杂草与麦苗,有效减少麦田中的细菌数量。其次,农户应该在播种之前,对小麦田地进行综合考察,区分其等级,科学选择小麦品种,以便于根据麦田特点等提升品种的质量,对于一些容易感染病虫害的田地而言,必须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麦田品种,逐渐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治体系。最后,农户必须科学选择小麦播种时间与病虫害防治时间,对于小麦纹枯病多发的田地,要对其进行药物的喷洒,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病效率,同时,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播种数量,科学设置小麦播种密度,为小米生长创建良好的田间环境[3]。

2.2 播种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播种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地下虫,例如:金针虫等,在此过程中,农户要将预防工作为主,在小麦种子中添加一些化学药剂,减少病虫害对种子的破坏,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率[4]。首先,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科学选择化学药剂,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化学药剂,针对性的用药。其次,在小麦种子发芽的时候,防治工作人员需要选择甲基异卵磷乳油等防治金针虫。最后,在播种小麦的时候,必须慎重处理小麦种子。

2.3 小麦返青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小麦返青阶段,容易出现的病虫害就是枯萎病与红蜘蛛等,对于小麦植株的生长而言会产生不利影响,难以提升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因此,在此期间,小麦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对枯萎病与红蜘蛛进行预防与治疗,把握小麦返青时间,提升病虫害防治质量。同时,农户要根据病虫害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制度,适当使用药物,合理控制药物剂量。

2.4 小麦灌溉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灌溉期病虫害防治需要灌水的配合,在此阶段,很容易出现白粉病与白穗锈病,防治人员可以利用喷雾器喷洒药物开展预防工作,也可以在灌水过程中添加预防药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药物比例,同时,技术人员还要科学选择灌溉时间,提升灌溉工作质量。

2.5 小麦穗期管理技术

在小麦穗期,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穗期病虫害防治效率与质量。首先,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使用无毒或是低毒的药物开展防治工作,遵循高效防治的原则,提升防治工作质量。其次,小麦管理人员需要合理选择农药,根据相关规定科学预防小麦蚜虫与赤霉病,减少疾病的发生次数,同时,技术人员需要应用先进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防治问题。最后,小麦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根据小麦穗期实际生长特点,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小麦穗期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小麦穗期管理体系,增强其发展效果。同时,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创新技术应用方案,提升技术发展效率,优化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体系。

结语

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完善的防治方案,创新病虫害防治方式与技术,合理控制病虫害防治时间,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危害,提升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福军,胡文刚.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5(24):50-51.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6篇

一、发生特点

1.发生面积大

全县青稞种植面积4万亩,发生旱雀麦面积有3.2万亩,为害严重的有2.5万亩。主要集中在日月、寺寨等浅、脑山地区的青稞、小麦田。随着耕作制度和抗药性的产生,近年来旱雀麦发生呈上升趋势。

2.发生程度重

据调查,寺寨乡发生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最高密度达到230株/m2以上,平均密度达到78株/ m2,严重地影响了小麦和青稞产量

3.繁殖能力强

5月份以后出苗的在小麦(含杂草)密度大的地段则不分蘖,每株有小穗数14-49个,有效籽粒92-300粒。如果每株小麦平均按45粒计,雀麦繁殖力则是小麦的2-8倍,成熟后的雀麦籽粒落到麦田,3年后就会成灾。

二、原因分析

1.传播途径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1)本田感染

青稞收获期,已有30-40%的雀麦植株成熟而自然落粒,加上收割时的抖落,约有50-60%的雀麦种子留落到本田。

(2)种子传播

大多数农户播前对小麦种子不进行筛选也是造成雀麦及杂草籽随种子传播的主要原因,在脱粒时麦场、农具等都会遗留雀麦种子,因此,未经机械精选的种子是不安全的。

(3)农肥传播

农民习惯用麦衣、麦草饲喂家畜,而且将槽底土杂物垫在圈棚内,个别农户还将拔回的雀麦当作青饲料喂牲畜,并将其粪便集中堆压在田边地头。据试验观察,上述方法并未使雀麦种子完全丧失发芽力,将用雀麦种子饲喂过牲畜的农肥施用到多年种植玉米和蔬菜的地块,其田间也有雀麦发生。

(4)风雨传播

因雀麦种子较小,容易随风吹到相邻地界的四周。暴雨形成的地面径流也把落在田边、地埂、沟道、路边的雀麦种子冲刷到农田内,沉落在地块的低凹处。

2.人工防除不可行

旱雀麦比青稞作物植株低,成熟期较早,且易脱粒,人工难以拔除。而且,随着近年来劳务输出的增加,农村劳动力紧张,农田主要依靠药剂,人工除草面积极为有限,为旱雀麦的大量发生提供机会。

3.药剂防治效果差

多年来,我县青稞作物田对禾本科杂草的药剂防治主要采用40%燕麦畏播前土壤处理,这种方法对野燕麦有很明显的防效,但对旱雀麦基本无效。

三、综合防治措施

1.施腐熟有机肥料

用麦衣麦草、碾麦场土、畜圈粪堆(沤)肥时,一定要经过高温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杜绝生粪直接施入。

2.合理轮作倒茬

对发生雀麦草的小麦、青稞地块实行与油菜、马铃薯等作物轮作,经过施用精喹禾灵除草和中耕锄草,即可将雀麦草除掉。

3.人工除草

人工除草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早春小麦返青期根据雀麦的特征,结合麦田人工锄草铲除雀麦草。二是待小麦抽穗后大部分雀麦也开始抽穗,其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宜连续拔除2-3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期拔除的雀麦部分种子已经成熟,具有发芽力,所以拔除的植株不能乱扔在地边、地埂或沟道、路旁,要集中深埋或烧毁。

4.深耕灭草

作物收获后,用拖拉机深翻,将雀麦种子翻入土内18cm以下。为有效抑制其出苗,深翻一次后30d内再进行浅耕。

5.农药防治

可用7.5%“优先”水份散粒剂每亩9.3-12.5g,对水15-30kg,茎叶均匀喷雾。应注意在小麦起身拔节后不得施用。严格按推荐剂量、时期和方法施用,喷雾时应恒速、均匀,避免重喷、漏喷或超范围施用。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气候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小麦根腐病、条锈病、雪腐叶枯病、小麦麦茎蜂、麦穗叶蛾等病虫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给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我县于2010-2012年在河东乡对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主要技术措施

1.生态调控措施

(1)进行小麦品种合理布局。在生态控制示范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抗性良好、丰产性高的品种,如:抗小麦条锈病的高原系列、源卓三号,抗小麦麦茎蜂的互助红、源卓三号,抗小麦根腐病的青春系列、高原系列品种。

(2)合理轮作倒茬。根据当地气候及结构调整的需要,实行小麦与油、豆、薯、菜、中药材等作物的科学轮作,生态控制病虫害。

(3)培肥土壤。推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抵抗病虫害能力。

(4)进行秋深翻及冬灌,减轻病虫害发生。

(5)其它措施: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加强田管,适时收获等。

2.化学防治措施

(1)利用药剂拌种与土壤处理防治病虫草害。在小麦白杆病、根腐病重发区用托布津、多菌灵、粉锈宁等药剂进行药剂拌种,有效地防治小麦白杆病及根腐病,在地下害虫重发区用甲拌磷等药剂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小麦地下害虫。

(2)茎叶喷雾防治病虫草害。小麦拔节期至穗期用氯氰菊酯、乐斯本、敌杀死等防治麦茎蜂、麦蚜、麦穗夜蛾,用粉锈宁、百理通、多菌灵、托布津叶面喷施防治小麦锈病、雪腐叶枯病。

(3)使用病虫净兼防小麦病虫1万亩。小麦拔节期至穗期是多种病虫混合集中发生的时期,因此,以主要病虫为目标,采用杀虫、杀菌剂混合剂,兼治多种病虫,省工省时,效果好。

二、各种措施对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及防效

1.生态调控措施对病虫的控制效果

(1)生态调控措施对根腐病、锈病的控制效果(见表1)(2)生态调控措施对虫害的控制效果(见表2)

2.化学防治措施对病虫草害的防效

(1)化学防治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见表3、表4)

(2)化学防治对虫害的防治效果(见表5、表6)

表1 生态调控措施对根腐病、锈病的控制效果

表2 生态调控措施对麦穗夜蛾的控制效果

表3 粉锈宁+多菌灵拌种防治小麦根腐病效果

表4 病虫净防治麦田病害防效统计表

表5 病虫净对麦茎蜂的防效

表6 病虫净对麦穗夜蛾的防效

表7 综合防治对产量的影响 单位:克、kg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玉米;郑单958;病虫害防治;广谱抗菌剂;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154-01

徐州市贾汪区大泉办事处地处黄淮玉米区,属丘陵山区,土壤质地为黄土和金黄土,肥力中等,无灌溉水源。气候属季风气候,冬春寒冷干旱,夏秋高温多雨,年平均降雨量800 mm,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局限性。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 333.33 hm2,产量处于中等水平难以突破。田间常发虫害有粘虫、地老虎、玉米螟、高粱条螟和玉米蚜虫[1],常发的病害在逐年变化,20世纪90年代为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随着品种改良和杀菌剂的广泛使用,玉米大小斑病逐渐减轻至不再发生。2005—2009年玉米的粗缩病成为主要病害,2010年以后,由于传播媒介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和玉米播种期的推迟,玉米粗缩病逐渐消失[2]。2011年玉米褐斑病大面积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发生面积达到666.67 hm2以上,发病田率达60%以上,影响产量20%以上。2012年玉米黑穗病高发,发病田率达90%,病穗率达8%以上,影响产量10%以上。这些病害,发病迅速,待发现病害时,玉米植株已经十分高大。办事处农技中心及时发出病虫防治意见,但病害发生常逢多雨季节,难以防治;有的农户采取了防治措施,但防治效果不理想。

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长旺盛时期,也是病害易发期,特别是玉米褐斑病等叶部病害危害严重,同时也是玉米螟等玉米虫害的防治适期[3]。但由于2013年的高粱条螟和玉米螟的发生量很低,没有达到防治指标,所以选择仅施用常用广谱杀菌剂30%三环·多菌灵预防病害。常规施肥方法为在播种前用拌种剂双巧拌种,播种时穴施玉米种肥60 kg/hm2,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750 kg/hm2。

玉米病虫害逐年高发的态势,使农技人员和玉米种植户甚为头疼。而贾汪区由于建设风景区,实施玉米秸秆禁烧和全量还田,大量的玉米秸秆被置于田头或耙入田内,这意味着大量的病菌和玉米越冬残虫积留在田内,成为病害流行和虫害大发生的一大隐患。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翌年玉米病虫害将会更加严重。基于生产的实际需求和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在玉米生长的前期,即病害还未发生时进行了一次防治玉米后期病虫害的试验。主动出击,预防为主,探索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玉米品种为当地主打品种郑单958。试验地点选择分布在不同生产小组的5块田地及其相邻田地,共10块田地,每块地面积为1 333 m2。5块地土壤条件相同,均为金黄土,无灌溉条件。抗病害药剂选用广谱杀菌剂30%三环·多菌灵。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分别为:播种时提高穴施种肥用量至300 kg/hm2,大喇叭口期减少尿素施用量至450 kg/hm2,并在大喇叭口期施用30%三环·多菌灵1 500 g/hm2喷雾(A);播种时穴施玉米种肥60 kg/hm2,并于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750 kg/hm2,不施用抗病害药剂(CK)。5次重复,选择分布在不同小组的5块田地进行试验,并分别选择相邻的5块田地作为空白对照(CK)。

1.3 试验实施

播种前选用玉米拌种剂双巧拌玉米种,100 mL双巧拌25 kg种子[4],拌种晾干后播种,兼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播种时按设计量施用玉米种肥,采用机械播种,种肥与种子同时播入土中,与种子间隔10 cm以上,为培育壮苗打好基础。大喇叭口期穴施尿素。同时按设计量施用杀菌剂。

2013年9月20日对5块试验玉米田和5块对照玉米田就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害发生情况和产量情况进行统计,并分别对5块试验田和5块对照田的统计结果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由于2013年气候异常,7月35 ℃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长达27 d,抑制了褐斑病和玉米黑穗病的发生,玉米褐斑病和黑穗病仅为零星发生。但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高发,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病害初生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褪绿透明斑,中间枯白色至黄褐色,边缘暗褐色,四周有浅黄色晕圈,大小(0.5~4.0)mm×(0.5~2.0)mm,最大可达7.0 mm×3.0 mm,病斑局限于1个叶脉之间,形似一只只小眼睛。稻田附近湿度大的田块,病斑正背两面均可见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5-6]。病斑积聚连接,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物质积累,发生面积达666.67 hm2,病害较重的面积达200 hm2,最高影响产量30%以上。但是试验的5个田块病害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均表现良好。小喇叭口期进行观测,处理A玉米苗颜色深绿、叶片舒展,苗体健壮,长势长相较CK明显偏好。处理A玉米的最终熟相较好,叶片深绿,而CK病害发生比较严重,田块远看如火烧般。

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A和CK玉米病株率均为100%,处理A玉米的病叶率和病斑叶面积比例较CK分别低55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产量较CK高25.9%。

3 结论与讨论

本次试验的影响因素较多,例如2013年的异常气候因素抑制了一些高温高湿病害的发生,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展同时受到抑制,病害的表现性状较常年有所不同;另外,常年的同期多雨是否会对药效产生影响也难以预测;施药方式上如果采用大喇叭口期结合防治玉米螟和高梁条螟采取长效杀菌剂和长效内吸杀虫剂相结合灌心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试验。2013年的玉米秸秆全量还田面积达1 000 hm2,这意味着翌年的病虫害大发生的几率较2013年更多、病虫防治的难度更大,冬前的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小麦秋季粘虫发生量较常年高出多倍,危害情况也重很多。通过防治玉米病虫害试验,表明试验田地较常规管理田地长势长相好,病害发生严重程度也明显降低,产量也有所提高,为翌年的玉米病虫害防治用药和采取合适田间管理方式提供了依据。

4 参考文献

[1] 马林广.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7):111.

[2] 周鑫.气候变化对玉米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3(7):70.

[3] 张伟.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北京农业,2012(3):67-68.

[4] 犹永锋.解析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2(11):98.

[5] 张爱武.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85.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礼县;冬小麦;病虫害;特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5-0021-0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礼县广大农户以传统的冬小麦种植逐渐向特色产业的路子迈进,但礼县冬小麦的种植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对于冬小麦病虫害的防治,要根据冬小麦的不同特性按照病虫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为了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现将礼县冬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

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礼县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

1.1 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麦秆锈病。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鉴别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1.2 防治方法

该病是气传病害,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2.1 选用抗病品种 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可选用兰天25、兰天26、天选51、天选52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利用抗病品种群体抗性多样化或异质性来控制锈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和优势小种形成。避免品种单一化,但也不能过多,并注意定期轮换,防止抗性丧失。

1.2.2 农业防治 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消除自生麦;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1.2.3 药剂防治 主要推广三唑酮(粉锈宁)、特谱唑(速保利)等。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 %(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g拌麦种150 kg或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 g拌麦种50 kg。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 %~4 %,严重度达1 %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或12.5 %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25 %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用12.5 %特谱唑可湿性粉剂0.30~0.53 kg/hm2,兑水50~80 L喷施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2 白粉病

2.1 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面出现1~2 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2.2 药剂防治

2.2.1 用种子重量0.03 %(有效成分)25 %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2.2.2 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 %以上时,开始喷洒20 %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40 %福星乳油8 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用粉锈宁有效成分105 g/hm2加抗蚜威有效成分45 g/hm2加磷酸二氢钾2 250 g/hm2。

3 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黑疸、黑苞头病,病粒内含有带腥臭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严重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当病粒率超过3 %时,人畜不能食用,否则会引起中毒,只能作焚烧或深埋处理。该病传播途径广、发生蔓延快、产量损失重,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除治,将给小麦生产造成极大威胁。

3.1 发病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是苗期侵染,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短直,颜色较健穗深,初为灰绿色,后变为灰黄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颖片略开裂,露出部分的病粒(称菌瘿),初为暗绿色,后变为灰黑色,用手挤压后,易破裂,内有黑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菌瘿因含有挥发性三甲胺,有鱼腥气味,所以称“腥黑穗病”。

3.2 防治方法

小麦腥黑穗病应在播种期防治,主要以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和抗病品种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3.2.1 使用无病菌种子和包衣种子 应选无病害的种子田块留种;播种的种子要在精选后严格进行消毒;田间管理中及时拔除病株;严禁在病区自行留种、串换麦种;禁止从病区引种。

3.2.2 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蔓延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省工、省时的好方法,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可选用以下的药剂或配方中的其中一种:3 %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0 mL,加水150 mL充分混匀后,倒入要处理的10 kg种子上,种子最好盛在塑料袋或桶中,快速搅拌或摇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于每粒种子上;12 %三唑醇(百坦、羟锈宁)或12.5 %烯唑醇,每100 kg种子用药20~30 g拌种;2 %立克秀,每100 kg种子用药20 g;50 %多菌灵、75 %五氯硝基苯,每100 kg种子用药200~300g拌种;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2~2.50 kg,喷拌在50 kg麦种上,拌匀后闷种6 h即可播种;5.5 %浸种灵Ⅱ号,每100 kg种子用药1 g拌种;也可用三唑酮(粉锈宁)、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福美双、拌种双等药剂按说明拌种。

3.2.3 使用无病腐熟肥料 带菌粪肥是重要的传播渠道,提倡堆沤农家肥时不用病残体原料,施用无病腐熟肥料,以切断粪肥传染源。

3.2.4 合理轮作倒茬 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区应实行与油菜、大豆、马铃薯、蔬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措施减轻危害。

3.2.5 土壤药剂处理 重病田应采取药剂拌种加土壤处理双管齐下的办法。可选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45 kg/hm2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1.50

kg或40 %五氯硝基苯1.50 kg,兑细干土45~50 kg,搅拌均匀后制成毒土,随肥均匀撒入地表,然后耕翻播种。

3.2.6 收割前后防治 零星病区拔除病株,6月的上中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症状十分明显。发现零星发生田块,可拔除病株,加以集中烧毁;轻发病田,要剪除病穗烧毁,并单收单打,烧毁病麦秸、病麦糠等一切病残体;重发病田块,病株率20 %以上的地块,应将小麦割下,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对重发田块应收割堆放集中烧毁,采取全田彻底销毁的严厉措施;发生轻的田块小麦,食用时将病麦通过水漂法将病粒捞出后,进行深埋处理。

4 麦蚜

又名腻虫,麦蚜在小麦苗期,多集中在麦叶背面、叶鞘及心叶处;小麦拔节、抽穗后多集中在茎、叶和穗部刺吸为害,并排泄蜜露影响植株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防治措施主要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重点抓好小麦抽穗灌浆期的化学防治,要应用各种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控制能力,依据科学的防治指标及天敌指标,适时进行喷药防治。化学防治:当百株蚜量大于500头,天敌与蚜虫比小于1∶150以上时,天敌无法控制其种群数量时,用药防治。选用10 %吡虫啉类30克、48 %毒死蜱50 mL、50 %抗蚜威10~18 g或菊酯类农药如2.5 %三氟氯氰菊酯20~25 mL任一种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