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校因素;学生因素;评价体系

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走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认为以前很多学校的英语研究性学习都仍然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阶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一、学校因素

研究性学习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以及实施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经费等,但是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中学,由于经费不足,根本不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即使是有条件的中学,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仍然以高考为中心,灌输式教学仍是主流。老师、学生、家长关心的仍然只是考试的内容和分数。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这在许多人眼中是与高考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内心并不赞成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不少学校的负责人根本就不了解研究性学习,无视研究性学习的学段差异和地域差异,盲目跟随其他地区和学校的做法,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往往不具有可行性和意义性,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效。甚至某些学校为了完成任务,在研究性课题的开发上“越俎代庖”,即在课程实施之初,完全由教师来统一指定研究的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允许学生偏离教师设定的研究方向。这些现象违背了学生发展的规律,影响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得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实践和探究能力发展的作用成为空谈。

二、学生因素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自主进行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受现行学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很多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机会去了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学生挑选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发现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在选题上缺乏目的性和自主性,随大流的居多;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端正,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这类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存在抵触情绪,这也导致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进行。

三、教师因素

能够将研究性学习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具备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素养,真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有效贯彻落实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受制于现行的考核机制,对于研究性学习没有兴趣,也不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一些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英语教师,由于学校领导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应尽的义务,缺乏物质奖励,在考核教师时也没有政策上的优惠,严重挫伤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这些英语教师更热衷于竞赛辅导,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布置了某课题后,放任自流,只做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最终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质性提高。另一些教师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仍充当权威,事事包办代替,应付检查了事。研究性学习从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到结题等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

血,如果真的想要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有收获,把课题做成精品,不仅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需要指导教师具有严谨、负责及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如果教师能力缺乏或者受其他因素影响热情不高,即使勉强结题,也不会做出精品,成果经不起推敲。

四、完善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以致用”的有效表现形式。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活动,目前尚无一定的、可遵循的评价标准,一些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往往存在随意性,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容的系统性。在进行评价时,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基本上由几位教师担任评委,一言定乾坤;二是评委在进行评比时,个别人主观好恶严重,认为文科研究性学习无用,重理轻文,评价有失公正;三是评价方法欠科学,有些学校评价研究性学习,仅仅依据成果展示,未考虑到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的表现。还有的学校实行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但是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事先已知各项评价方案,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际开展中,可能会出现学生为了追求与评价标准相吻合,而充分发扬自身的优点却刻意掩盖了缺点的现象,致使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丧失了评价的有效性,也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表演而没有真正实现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学习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学习者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为新生事物的英语研究性学习,目前仍处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吴清霞.基于研究性学习背景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探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8(4):143-144.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 研究性学习

新的高考改革已经确定了日程表,国家要将“彻底的高考改革”进行到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而不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都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能力立意、注重考查思维品质”的命题的要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故而在中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到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目的,它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行为、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因而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学习,也成为教师发展的一种挑战。

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从教者观念有待于转变

面对研究性学习,许多老师有一种“怕”的心态:怕学生做不好、怕高考受影响、怕自己教不了。而且自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以来,高考指挥棒并未完全随之而动,当前中学教学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导致大部分教师认为,在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搞好“双基”训练来应付高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2.从教者研究性学习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高水平的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经常地研究教学的动态和相关著作,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其次,要涉猎多种学科知识,了解和掌握多学科多方面知识,并使之有机结合。再次,要掌握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有待于健全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学习评价重诊断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极其不利。

4.课题研究实践有待于强化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完整的课题研究实践来进行深度体验。但学生往往根本不知道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不懂得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认识不到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和处理好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更新的前提下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走上研究性学习的道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有效的研究课题,如何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指导学生学会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进行反思。第一、小组建设。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性研究,根据这一学习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组织研究小组,要考虑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行为表现、发展潜能、知识接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第二、选题指导。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也应向学生提供一些选题方向,并进行必要的选题策略指导,选择他们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启发他们寻找有价值的课题并注意考虑研究的可行性。第三、过程指导。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研究方法给予具体指导,要指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真进行调查访问,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结果。第四、研究成果的呈现及评价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注重用事实来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要能准确的加以表达。指导学生在评价研究成果时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学习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充分发挥学生“研”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想办法激活学生的主体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教师应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强化自主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和激励学生。第二、加强管理,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在探究学习中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应做好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要求各研究小组认真负责,明确分工,各取所长,加强合作。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各自的能力和特长都能得以最大的施展。第三、学习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过程的能力呈现和发展,而不是研究结果。所以教师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评价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之间互评这几种形式组织学生对学习进行评价。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改 研究性学习 问题 对策

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逐渐从重书本知识、重学习结果、重教师传授, 转化为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过程、重学生探索。但“研究性学习”仍然没有得到更好的实践。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形式列入新课程方案,是课程改革的一场革命,它给当前普通教育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但若要把这一良好的愿望付诸实践,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属于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观念没有转变,对研究性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缺乏研究性学习的浓厚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可以说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当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列入必修课时,有的教师就茫然了,调查中有79.41%的老师的心态是一个字:“怕”。怕学生做不好;怕高考受影响;怕自己教不了;怕给工作添麻烦。还有1.17%的教师报有无所谓的态度,这就给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67.49%的学校行政领导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研究生搞的工作,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搞好“双基”训练,至于初中与小学阶段,搞研究性学习就更没有什么必要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部分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非常混乱。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不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不多。

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性作用弱化,有些指导教师甚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没有和所指导的学生有过任何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很多家长不仅不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必要帮助,而且还坚决反对自己的孩子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认为研究性学习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孩子的考试成绩,得不偿失;社会也很少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帮助。

(三)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制约着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现行的招生制度仍然没有改变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高校自主招生规模小,招生人数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对现行的招生制度不能形成大的冲击。

(四)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制约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一大因素

一些地区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条件差,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还有部分城乡学校教学班人数超编,如果教师在人数“超编”的班级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在时间上、精力上难以保证,而且也无法承担庞大的管理工作。教育发展不平衡,班额过大问题制约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缺乏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不了解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

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一次完整的课题研究实践来进行深度体验。但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规范的课题研究实践必须经过四个阶段:选题、开题、证题和结题,不懂得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认识不到每一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当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学生潜能的认识,提高对教学根本目的的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起素质教育理念。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探究的体验。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加强教师的培训,使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选题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出主意,但又不能越俎代庖;方法上的指导,如在阅读方法上,要求学生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三)改革现行的考试和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构建以学生的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强化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调控、反思、发展等多种功能,使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四)国家要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力度,使西部和东部,沿海和内地的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发展

逐步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西北部地区建立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加大对西北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为西北部地区引进合格的教育教学人才,为中西北部贫困地区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牢固树立起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观念。

(五)规范课题研究实践,认真对待课题研究中的每一个阶段,准确理解和把握课题研究中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意义和要求

1.谨慎选题。做到范围合适,突出生活,注意原则。2.认真开题。做到内容完整,设计规范,方法得当。 3.严肃证题。做到调查目标明确,方案设计科学,价值判断准确。 4.快乐结题。做到诚实信用,注重原创,加强交流,评价到位。

参考文献: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评价;评价体系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很多问题被凸显出来,其中一个比较困难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本文以如何科学评价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以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探索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以此为评价工具设计评价方案,同时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技术提高评价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分析

基于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从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

(一)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备的能力。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者,一般已经步入青春期,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相对小学生来说进一步增强,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力上处于高速发展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逐步增强,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新鲜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但自觉性往往较差,因此要关注、提高评价的监督作用。初始能力上,经过小学六年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操作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够使用简单的软件来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网络教学平台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效率这一要素。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较多的工作量,因此我们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评价,主要工作体现在:采用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评价方案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利用平台的交互功能发放和回收评价量表、成绩的统计与分享、成绩公布等等。

(三)充分考虑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依托信息技术课开展的条件。这一特色就是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要充分考虑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将知识知识目标负载到能力目标之中,重新组合两者的关系,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合二为一,强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专业能力、发展的能力、社会能力等。例如,具体的评价设计中课体现在,学生的选题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内容开展,这样有利于课程知识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本文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普遍规律出发,研究并制定针对初中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比较全面、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和操作规范。

评价方式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很难做到单一的、定量的评价,在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从欣赏的角度看待学生的每一次发展。所以我们采用以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为主,辅以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系统评价等评价方法。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要进行开题时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和结题时的评价,同时要体现了评价的主体多元性的特点,即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导师评价”三位一体的形式。

评价标准要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水平来制定,也就是要在充分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评价标准。本文制定的评价标准如下,选题标准:课题来自课程内容,选题科学,依据可靠,课题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实施阶段的评价标准:按时按量完成课题,研究思路能根据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解决遇到问题的方法合理、恰当。研究过程的记录能反映课题的全过程,资料完整、整理规范,实验数据完整、真实可靠、数据整理规范,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解释与说明。[1]按时参加活动,态度端正,服从指挥,善于与他人合作。结题阶段的基本评价标准:课题研究方法恰当,且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研究成果能够体现处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知识,能综合课题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且具有创新性、建设性。[2]

评价权重:评价权重的分配是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侧重点决定的。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的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公平和公正,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评价中的诚信意识和认真态度,约束学生自评的随意性。这就需要通过评价量规所占权重的合理分配来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在我们的实践中,考虑到时间、经历等问题,利用已有的、合理的、基本符合我们实践的权重分配为借鉴基础,综合考虑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配评价权重,最终确定:开题评价占总成绩的20%,过程评价占60%,结题评价占20%。[3]

三、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

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进展的具体情况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基本要求,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设计上初步设想以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为时间进程,即从开题、实施、结题三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设计评价方案评价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首先,开题阶段的评价工作,研究性学习初期向学生发放《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方案》,并对评价做相关说明和指导,向学生阐释评价方案、评价标准,小组同学共同建立电子档案袋,学生选定题目后,由评价小组对开题结果进行评价。其中对开题报告的答辩以及开题答辩的评价需要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我们确定了两次小组汇报,小组选出发言人汇报近期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等等,这样既做到了定期监督,也能够方便学生之间的了解、交流。在实施阶段的评价工作包括对两次汇报的评价,这部分的评价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结题阶段主要包括对结题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成果展示汇报、答辩的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个人的最终成绩是在小组成绩之上进行评定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具体评价方式是,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个人成绩=小组成绩*个人等级系数)。个人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的个人等级系数分别是“1”、“0.9”、“0.8”,也就是说,如果小组成绩为90分,个人等级为B,最终的研究性学习的成绩为90*0.9=81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发挥了小组的团队作用,又体现了小组内的层次差异,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品质。

结束语:在研究性学习评价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使用这一评价体系,一方面切实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另一方面促进从制度的高度保证了研究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尚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越发显著,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由于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越来越受到各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以社会生活身边实际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学习科学研究性方法、获得的丰富体验和知识的新型教学形式课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1.树立研究性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许多学校并不能有效开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研究性学习意识。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着眼于教材,以教师灌输模式为主,没有自我意识活动空间,学生大部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以往的学习弊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对教材大胆质疑,敢于对教材本身提出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课文。语文教师除了教课传授知识外,更要注意在课堂中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学习能力。

2.以教材为本,制定可行性研究内容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以教材为本,这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根本方法。高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特性,利用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制定可行的研究内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热闹模式。研究的主题不仅要有内容,而且要有意义,有研究的价值,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能力开展研究才行,并且要容易获取研究资料。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不能越俎代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代替学生的自我学习,主要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

3.探究小组的管理社团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突显出课程的动态特征,我们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科学管理,才能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探究的有效性。通过多年的尝试,文学社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校园社团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校园读书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合成社团,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这种社团化管理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

4.完美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

研究性学习不在于结论,更注重研究过程的体验。在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评价时,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更要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的态度及表现、研究的方法策略、研究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我们还可以改变评价主体,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体系。

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虽然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已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还客观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少教师语文教学观念陈旧,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利于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就排斥研究性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培养,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同时注重让教师参入研究性学习的高效课堂体验中去,通过亲身观摩体验,以及教师同行之间的互相交流,从而更加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中,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6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 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

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如:上海第六十中学"研究性学习支持网"(no60school.com),上海学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优异研究院"(ue100.com),上海师大二附中黎明工作室(wutongju.net)。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 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转贴于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 陈至立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在中小学大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国教育报》 2000.11.6

[3] 谢树平 《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4] 刘树仁 《试论研究性学习》 《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7篇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

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6

[3]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4]刘树仁《试论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面向过程的学习 教学实践 过程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传授性学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强调在问题中学,在探究中学,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其理论研究与课程设计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对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也取得了基本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仍常常会遇到种种困惑和难题: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什么?怎样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目标的一致性?它与传统教学之间关系如何处理?普通教师如何在课程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又怎样科学地评价其过程和效果?总结近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反思当前研究性学习过程,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前提、条件、策略、方法及最终目标的分析研究,认真地解答这一系列问题,依据知识建构的规律找到最佳的“面向过程”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使这种教学形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既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在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上得到培养,从而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做到行之有效,水到渠成。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研究性学习理论正是基于此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目标不仅在于知识呈现与传授,更重要的是知识理解与应用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我们可以将其教学目标归结为以下四点: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和领会课程的知识点,并能够整体融通学科知识体系并应用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前者是基础、是前提,但后者才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和最终目标。

2.学习能力目标:使学生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学会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指的是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不断挖掘其内在的,隐性的含义;广度学习则是指对当前知识与本学科其它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的开放性研究。两者都着眼于培养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如:元认知能力,信息的检索、筛选、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

3.创新能力目标:活学活用知识,能够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去探索与发现,不断地拓展与创新。

4.社会性目标: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交流、合作、组织和参与集体活动,共同面对和克服困难。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及难点分析

开展研究性学习,本身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目前比较成熟的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2]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小组成员发表各自意见,通过讨论使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来打分。

可以看出,不论是支架式教学还是抛锚式教学,其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在于:(一)情境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其教学过程的难点也体现在:

第一,问题设计困难,通常一个“情境”中包含的问题不只一个,解决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或特定课程。设计问题的针对性难于把握。问题太小,知识点集中,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可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少、范围小;问题太大,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过高,目标不易达成。

第二,学习活动过程控制困难,首先,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面对“问题”,往往不少学生不知所措,缺乏通过自身努力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过多地依赖教师或他人,学习过程效率不高。其次,学生知识面不足,知识体系不完整,逻辑结构零散,缺乏社会阅历,在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时很难提出有创意的意见和思路,教师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但由此带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只能以教师的言论为准,解决问题就事论事,学生的任务常常变为简单模仿或照抄照搬,失去了创造性。

第三,学习效果评价困难,学习质量难以保证。过程评价一般只能采用柔性评价和主观评价方法,由于评价体系不完整,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存较大的困难,评价精确度不够,评价指标量化难于把握,系统性不足。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

如果这些难点不能找到一些较好的解决办法,研究性性学习将很难达到其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认识

1.研究性学习是“面向问题的学习”,“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导引,学生参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面向过程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某门课程或某个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学习经历、一种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包含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各个环节。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创设,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3],学习环境的创设包括: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资源收集、学习情景设立、学习动机激发、交流方式的提供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4.研究性学习是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与应用过程,高级认知能力对于研究性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既是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又是目标。

四、对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的改进

1.培养学生联想思维高级认知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条件

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级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其特点和优势,也必然有其前提和条件。这就是它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习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实质上就是重点解决这种学习方式与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及认知能力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基于联想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和高级认知能力,使之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从思维方式上说,研究性学习所依据的建构主义就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究(研究)、学习的历史,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4]。而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从识别、记忆(回忆)到概括、分析,从忆旧到创新,到处都离不开联想,联想思维是除感觉和知觉之外人类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活动。一个人的智慧高低主要地并不表现在其知识的积累程度,而表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当然后者离不开前者,必须以前者为基础。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就在联想,联想能力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主要标志。[5]应该说,在目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下,随着学习的知识量增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记忆和模仿能力的依赖更强,而对于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运用,尤其是类比联想、因果联想、辩证联想等高级联想能力的运用反而有所削弱。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之中、之后都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强化学生的联想思维意识,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积极性作为重要抓手。

从认知能力上来说,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就是认知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高级认知能力,如分析、发现、探索等。这些能力本身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素质基础上的,研究性学习只是通过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这种需求方式进一步强化和提高这种能力。而高级认知能力实质上就是高级联想能力,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实际能力不可能一开始都能适应研究性学习模式,应正确面对学生的实际,避免以主观臆想而赶鸭子上架。在这之前应首先在其熟悉的传统教学过程中渗想思维方法,让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研究性学习必需的思维模式,逐步训练学生联想思维能力,学会在学习中运用类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辨证联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研究性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2.选择适当的研究性学习时机

在任何课程学习中,学生开始时总是处于理论、概念的接收和理解阶段,不可能像教师一样对课程内容、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把握,对学科体系的了解也不全面,加上社会经验、阅历少,这样情况下并不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但等到基本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后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则又失去了“面向过程的学习”的关键特性。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既要保证学生的已有知识足以支持研究性学习,便于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不能将研究性学习变成传统教学的附属而形式化。同时,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一门课程的学习也不可能完全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独立完成,研究性学习必须与传统教学形式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其目的只有一个――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研究性学习所创设的“问题”既要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一个“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性学习的开始。

3.把握灵活多变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研究性学习如前所述,有其基本教学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方式,不应拘泥固定的步骤和形式。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任务是“问题”设计,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者可以是教师也可是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1)针对课程的知识点设计问题(适合理工科基础理论课程);

2)结合学生的实验、实习,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爱和特长设计问题(适合工科专业课程和技能课程);

3)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或针对某一事件的分析或再思考(适合文科课程);

4)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设计问题,或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适合社会学科课程)。

对于不同的学科内容,“问题”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问题”的价值性、可行性和学生的关注程度都直接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要设计一个即能体现所学的知识点,又能结合本学科其它知识;即有理论依据又注重实践训练,涉及面不能太广而又有利于学生发挥的“问题”,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难点。所谓灵活多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首先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不一定要求每个问题都必须达到所有的要求,大问题则大研究,小问题则小解决。这样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就变得相对容易,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就相应地降低。关键是“问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分析“问题”设计的四种方法,可以看出:第一种应是教学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难的,后三种则相对容易。依据近年来本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大多数情况是在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学习即将结束时,再组织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实习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就在于“问题”设计相对容易,而在课程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就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则“问题”设计与解决则困难得多。实际上这本身就与研究性学习的本意不相符。但如果对“问题”的大小、要求不再严格予以限制,“问题”设计灵活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灵活选择。就为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对于相对较大、涉及面较广的问题,仍可依照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等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步骤,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相对较小,知识点相对集中的问题,则可以采用类比、因果联想、辩证思考、专题讨论,甚至问答的方式,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灵活地对“问题”进行研究,不一定完整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对于一个“问题”也不一定需要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即可。

另外,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的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往往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网络。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充分发挥网络在自主学习、信息收集和师生交流的作用,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紧密结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的手段和学习支持。

4.建立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评价与质量保证体系

研究性学习是“面向过程的学习”,对它的评价不同于一般教学,不能简单地采用总结性评价和单纯的客观性评价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对一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投入精力、时间、提出的观点、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等方面。目前常用的学习过程评价方法有“学习档案袋”法和基于网络教学的“电子学档”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依据预先设定的评价“量规”,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与交流活动、收集学习成果(如:作品集)、综合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教师打分等方法完成学习过程的评价。只是前者为普通教学,而后者为网络多媒体教学。虽然这种方法基本达到了记录学习过程,反映学习成果的目的,分析现有的一些“电子学档”软件,如ELGG和网络教学中的“电子学档”评价方法,最大问题在于其系统性不强,收集的数据量和精确度不足。由此,笔者认为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完全可以参照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其基本思想是:质量管理形成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目前该思想已被引入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美、英、日、加、印等国均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认证,我国亦有10余家教育机构通过了该认证[6]。其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来达到教育产品,也就是学生质量的最终控制。对于研究性学习制订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并使之运行,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明确各环节的操作、人员职责和评价方法。尤其是学习过程的数据记录应非常完备。其次,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机和方法可以非常灵活,对其过程评价不应局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而应着眼于一个时间阶段,比如一学期或一门课程的全部学习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评价数据的充足与完备,另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学习的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

鉴于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的复杂性,还可以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研究性学习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电子学档”功能,利用网络教学的数据平台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可以包括:研究性学习目标管理、自主学习与交流活动记录、学习成果汇总与展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数据处理与分析,等等。

五、小结

研究性学习所遵循的教学理念和将传统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但它不能摒弃传统教学所提供的基础条件,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运用的前提条件是知识的积累、融会贯通和高级认知能力的运用。研究性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活动或独立学习方式,不能一味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将传统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完全隔裂开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根据其特点和作用选择最佳的时机展开,并以面向过程的评价方法对其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地得到知识建构和能力建构,认知水平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学科教育[J].学科教育,1998,(3).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OL].http://省略.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4]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