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皮影雕刻艺术

皮影雕刻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皮影雕刻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1篇

见到刘年华时已经快到下午四点,团队一行六人正在酒店里休息,连夜的驱车赶场让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疲惫,女儿杨春霞招呼我们在隔壁房间坐下。虽然年过六旬,刘年华整个人的精神却非常好,显然对晚上的表演充满了期待,我们开始聊天,他突然记起什么来,又给一旁的女儿确认了一遍晚上的演出事宜。

没有祖传 只有拜师

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皮影戏雕镂艺术,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影大见长。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2006年6月,由潜江市申报的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家传六代,师承四代,11岁学艺,13岁登台,从艺半个多世纪,皮影戏早已成为刘年华生活的一部分。皮影戏没有祖传,只有拜师,在清朝咸丰年间业内开始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无论上一辈的技艺有多么精湛,都得系统拜师才算是正式传承的弟子。“一定要拜师,不拜师就不行”他说。一直到现在,即使女儿从小跟着自己摸爬滚打,有些技艺甚至娴熟到超越了自己,也一定要经过拜师这个过程才能正式成为传承弟子。代代相传的只有技艺,而拜师传承的则是责任和文化。

说到责任,刘年华回忆起祖父临终前对他说,作为刘家的长孙,你怎么样都得把戏唱下去。改革开放前,民间的文艺活动并不多,皮影戏很大程度上填满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而唱皮影戏的人,也受到乡亲们的追捧。看戏的人多,演皮影戏的人也多,皮影戏在那时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变迁,现代戏开始取代古装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那时,还是孩子的刘年华对现代戏的操作、设计和改革充满了兴趣,和父辈们一起参与其中,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年过后,到第四年,雕刻等基础技艺已经纯熟之后,刘年华才开始正式学习唱戏。《封神演义》、《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都是经常演出的经典曲目。通过自身改革成功挺过现代戏改革的风潮之后,,刘年华一行人重新走上“送戏下乡”的道路,皮影戏艺术开启了新的旅程。如今,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真正愿意学习传承的人也寥寥无几。

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想过放弃

直到1978年,经过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洗礼之后,皮影艺术才慢慢复苏。刘年华找到十年前一起唱戏的老人,重新组起班子,通过三年多的发展,江汉平原上才重新响起了那曾经的曲调。这一次,却并没有以往那么轻松和顺利。

说起最困难的时候,刘年华从来没想过放弃,唯一想的就是坚持。1984年女儿杨春霞出生,新生命的降临让原本就一无所有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一时间甚至隔天的温饱都难以维系,只能依靠亲戚接济勉强度日。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刘年华就去做各种小工维持生计,皮影戏是一直没有放弃的手艺,有时也会瞒着家人买来牛皮,自己偷偷地雕刻皮影。日渐艰难难免会被劝说改行,他笑着说,改行干什么呢,我不会干别的,只会演皮影。每年春夏秋初,刘年华都会骑着自行车四处联系演出,四五个人组成的团队,自备所有道具,到乡下演一场,往往能挣来十几二十块钱,几人平分,每人分到几块钱。其他时间,则是妻子做小生意补贴家用。也被人笑过不务正业,唱戏能挣多少戏,玩这个就是懒惰,甚至到后来亲戚朋友们也不愿再借钱给他,怕他还不起。刘年华现在说起来这些时候都是面带笑容,有种熬过来了之后满心宽慰的感觉,但谁也无法感同身受彼时的难熬,就这么磕磕碰碰十几年,一直到女儿长大结婚,皮影戏还在唱,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皮影是我们家的遗传

“她在读书的时候,就把我的小说全部翻看了一遍,小孩子记性好,说什么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在我雕刻皮影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给我出主意。那时候偷偷买的牛皮,她也拿来雕刻,反而我担心的不得了,一边怕她把牛皮浪费了,一边又怕她把雕刻的刀具磕坏了”,说起女儿杨春霞,刘年华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

雕刻皮影的刀具是三辈祖传的,一套共有四十多把。在皮影技艺本身就越来越少的今天,雕刻用的刀具恐怕也没有多少留存,会打制的人更加无迹可寻,刘年华看得宝贝。女儿也没有让父亲失望,雕刻技艺学的精良,是地道的皮影艺术传承人。小孙子更是充满天分,小小年纪已经能指出雕刻中细微的偏差。

刘年华说自己最高兴就是自己的皮影艺术后继有人,女儿杨春霞会雕刻,对皮影很精通,孙子小小年纪就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分。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给女儿找到一位顶尖的有高超雕刻技法的师傅让女儿正式拜师,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他始终恪守传统,坚持皮影不能祖传,只能拜师。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死板又固执,但唯有这样的坚持,才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完整地保存至今。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河南皮影;造型;色彩

1 皮影的起源

皮影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对弘扬传统民间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影戏起源于宋代,流传于元代和明代,清末民初几乎遍及全国而到达了高峰。皮影戏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清末后期,日本的侵略和社会的动荡使百姓的生活民不聊生,广泛流传的皮影也被毁尸灭迹。尽管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在相继复苏,但因为人们长期对民间艺术的忽略,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的提高,影戏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因此,皮影艺术正面临着一个困难的局面,需要我们必须从民间皮影中吸收养分,从中探索新的造型风格和艺术符号,使之永远的流传下去。

2 河南皮影的造型及艺术特色

2.1 河南皮影的造型特征

河南皮影的造型相当丰富,可分为头部造型、身段造型、衬景道具造型三个方面。头部造型可体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等因素,因此头部的造型可谓是整个影人造型的重中之重,有着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有朝廷的皇帝,也有平民百姓,有将军大臣,也有跑步的士兵等,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身段造型主要是表现人物的服饰,同样也可以体现影人的性别、身份、性格等因素,它的造型可决定整个影人的动态。为了达到影人服饰轮廓清晰、生动多样,在表现身段造型的时候角度和头部造型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采用的是半侧面,而且影人身段的整体造型还有上窄下宽的特征,这样一个鲜活的影人形象就产生了。在河南皮影造型中,衬景、道具造型起着装饰环境、深化故事情节的作用。衬景、道具造型就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在人物造型的旁边适当的添加动物、植物、建筑、家具等其他事物,这些事物的添加都是以少为精。大部分衬景道具造型都与影人没有连接在一起,部分衬景道具和整个影人连接在一起也是为了操作方便。由此可见头部、身段、衬景道具这三部分可谓是各显奇能,缺一不可。2.2 河南皮影造型的艺术特色

在河南皮影造型艺术中,无论是人物造型、动物造型、植物造型、还是用具造型,都拥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河南皮影艺术是集聚了平面性、装饰性、象征性、概括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首先,这些缺乏正规科学训练的民间艺人,把生活中的事情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了分析、提炼、组合,并在同一平面上以上下左右、分开重叠的方法摆放在一起,使河南皮影具备了平面化的造型。其次,影人造型和衬景道具造型都是由不同的图案拆分再组合完成的。点的聚集,短线的穿插,配合着面的分割构成了盛大的场面,所以装饰性是河南皮影最纯真的表现。再次,河南皮影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人们将美好的寄托和理想的追求以最直观的方式体现在了影人造型上,所以河南皮影这种民间艺术还具有象征性的特征。河南民间艺人在创作皮影的过程中可谓是大胆的省略与整合,对客观事物进行了提炼与完善,因此又形成了皮影艺术的概括性,使之成为了很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品。

3 河南皮影的审美

3.1 河南皮影的色彩审美

河南皮影艺术总是散发着它迷人的艺术魅力,不仅造型质朴、简洁、生动,色彩也绚丽缤纷有它的独到之处。在色彩的运用上它汇集了主观性、纯色对比和设色规律三大原则。

民间艺人就把对颜色的感觉毫不犹豫地大胆的表现出来,他们的大胆造就了夸张的色彩,因此河南皮影的色彩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河南皮影可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虽色彩对比强烈但民间艺人却搭配的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他们对高纯度色彩的大胆应用,体现了中国民间最淳朴的审美观念,也就看出了纯色对比的重要性。为了准确地表达皮影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不同特征,河南的民间艺人就结合所要表达的皮影人物自身的特征和对传统色彩的移植创新,总结出了河南皮影特有的设色规律,年轻男性和女性的服饰着色大多数是红色,净角角色为显示地位的荣耀服饰大多着黑色。除此之外,黑脸表现的是英勇善战,红脸表现的是精干忠诚,花脸表现是的犀利狡猾,白脸表现的是阴险奸诈。对于影人服饰的着色也是贫穷富有、老少各异。总之,民间艺人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区别不同的影人也让民间自发的本土艺术有了它特有的章程。

3.2 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河南皮影不仅造型质朴、泼辣,色彩艳丽丰富,而且雕刻手法和演唱剧目内容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雕刻手法以镂空为主,用镂空的线条组成影人的轮廓线,因此雕刻的面积较少,在头部显现的更为明显。但也有例外,大花脸的影人头部就雕刻的比较多。如此雕刻的皮影光辉灿烂、玲珑剔透,它的这种外在美使它成为了一件出色的艺术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河南是戏曲的故乡,豫剧在河南可谓是家喻户晓,所以人们就把自己热爱的戏曲融入到皮影的表演当中,在视觉审美上又加以听觉感受也是皮影广为流传的原因。这些剧目反映的都是生活中琐碎的小事,由于贴近生活所以大家都热衷于观看,给造型生动、色彩鲜活、雕刻巧妙的具有外在美的皮影艺术又添加了内容创作的内在美,优美的旋律和感人的剧情充分体现了河南影戏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河南皮影雕刻所展示的外在美和戏曲创作中故事情节的内在美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二者的渗透融合创造了独具河南地方特色的皮影艺术。

4 结语

河南皮影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化趋向日趋明显,河南皮影也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一方面是将其完好无损的保存放在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另一方面是将其元素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前者是转化为审美对象,后者是紧跟经济的发展,把皮影中的传统元素转化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物品中,永远围绕在人们周围。本人认为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在保存下来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让人们了解它,后者就是最好的方式,将它蕴含的文化价值渗透在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河南民间传统的皮影艺术只有在挖掘保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继承丰富和发展,使传统艺术也跟随着经济的发展,跟随者人们的审美标准永远的继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锦璐.民间皮影[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3篇

Abstract: Shadow Puppet Play is an ancient and unique form of folk drama and is very popular all over China. The current living and developing condition of Shaanxi Dongfu Shadow Puppet Play, influenced by the new media such as computer networks, digital televisions and mobile phones, is not so optimistic.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Shaanxi Dongfu Shadow Puppet Play,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al problems of it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and some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for digitization development of it are proposed, with the expectation that, by apply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means of digitization development, Shaanxi Dongfu Shadow Puppet Play will once again be brought to life and gain a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关键词:陕西东府;皮影戏;数字化;发展;思考

Key words: Shaanxi Dongfu;Shadow Puppet Play;digitization;development;reflection

中图分类号:J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121-03

0引言

众多史籍和资料证实:世界皮影戏起源于中国,中国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关中,而关中皮影戏则发祥于华山脚下东府古华州(华县)的“灯影戏”。皮影戏,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始祖”的美誉,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产生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元文化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下,我国皮影戏的发展日渐式微,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不少地方已频频告危。笔者通过对当前陕西东府皮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皮影戏数字化发展策略。

1陕西东府皮影戏介绍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形,通过灯光照射在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形式。[1]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众,故在民间流传甚广。

陕西东府即现今渭南、华阴、华县、潼关之地,位于关中平原的东部地区,曾经是古代重要的交通驿站,连接中原腹地的要塞。由于历史原因,保留下丰富多彩的群众民间艺术形式,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以华县皮影戏为代表的陕西东府皮影戏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是世界皮影戏的源头和故乡。华县皮影戏成熟完备的体系在问世之初深受巫术、图腾崇拜文化影响,在发展传承过程中又受到华州地区繁荣多样的地方文化影响,融入了儒、释、道家思想和世俗生活,在受到社会底层广大劳动人民的关注后才成为民间艺术,并最终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2]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戏相比较,陕西东府皮影戏以其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在众多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在世界皮影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艺坛奇葩,工艺瑰宝。

2陕西东府皮影戏的生存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等视听传媒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深入发展,对皮影戏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世界各地的皮影戏大多走向没落和消失,残余道具正在成为博物馆里的民间艺术收藏品和部分艺术家或爱好者家中的补壁。如今人们很难再领略到那种“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的精彩,皮影戏虽然有价值但却没有了生命。

以华县皮影戏为代表的陕西东府皮影戏在历经数千年之后的今天,仍有人在表演,在雕刻,并不断壮大发展,于2006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又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皮影戏,这生生不灭的古老传统文化艺术仍然焕发着绚丽的光彩,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财产。

但是,笔者通过对陕西东府皮影戏发展现状的实地走访和基线调研,还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当前陕西东府皮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前景还是不容乐观。陕西东府皮影戏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信息技术时代现代新媒体对皮影戏的强烈冲击以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手机、移动多媒体等影视传媒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对人们的视觉、听觉产生了强烈的多重感观刺激,并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已经习惯了坐在家里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去电影院看电影,或者通过手机聊天、看视频、听音乐。可以说,新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和日趋发达,琳琅满目的电影、电视、游戏等文化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当今社会不同群体的娱乐消费需求,特别是年轻人更热衷于新潮的数字化娱乐形式。因此,皮影戏已被人们淡忘,并逐渐从大家的视野中消失,现今社会很难再现人们争先恐后的端凳子、撵场子观看皮影戏的狂热场面。

2.2 皮影戏自身的局限决定了其生存和发展空间皮影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上层建筑表现形式的皮影戏的生命力也显得尤为脆弱。[3]首先,皮影戏影人的制作十分精细考究,须选用上等牛皮,经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几千余万刀而成。传统手工作坊形式的皮影制作很难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其次,皮影戏腔调为碗碗腔,虽悦耳动听,但旋律单调。再次,皮影戏的剧目台词多以古文言文对白,有些晦涩难懂,很难符合现代人语言习惯;且故事情节冗长,节奏进展缓慢,其主说唱基本由一人承担,言语枯燥,不具备现代人物性格特征的多样性。最后,皮影戏表演受场地、天气、表演人员等条件影响和限制,因此,难以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可以说,皮影戏自身的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皮影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3 皮影戏表演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能静下心来传承和发展皮影戏艺术、从事皮影戏行业相关工作的人寥寥可数。就陕西东府地区而言,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经商、务工,或者从事其他职业,很少有人投身皮影戏行业。据陕西省华县文体事业局2009年鉴统计数据,目前华县有皮影戏演出班(社)、剧团11个,新老艺人120人。其中,60岁以上的皮影戏艺人占绝大多数,作为华县皮影戏领军人物的潘京乐老先生现已年过八旬。[4]通过和年轻人的交流发现,绝大多数年轻人对于从事皮影戏职业不感兴趣,都会付之一笑。

2.4 皮影戏雕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皮影雕刻异军突起,有力的推动了皮影戏艺术的发展。在演出市场不断萎缩的当今,皮影雕刻却充生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雕刻产品缺乏质量鉴定标准,市场管理不够规范,高达数千人的皮影雕刻艺术由于雕刻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的不同而造成其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皮影甚至粗制滥造,严重损害了华县皮影的声誉。另外,皮影雕刻缺乏高层次的设计人才,除少数几个著名艺人有自行设计能力外,其他大多数皮影作品是程序化操作中临摹之作,缺乏设计上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3陕西东府皮影戏的数字化发展策略

皮影戏因其制作工序繁琐,表演技艺逐渐失传,以及价值观念与现代人价值追求错位,同时还遭受着当今社会数字化娱乐方式强烈冲击,皮影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是能够使皮影戏重新焕发青春和活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影和戏是皮影戏构成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皮影的制作极为复杂,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且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损失无法挽回。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设计皮影戏影人形象、舞台布景和道具造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实现对数字化图像变换、增强、着色、缩放等任何操作,且对图像质量没有任何损害,错误操作也不会造成损失。

一方面,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将现有的皮影戏影人处理为数字化图像,不仅可以实现永久性保存,还能够进行二次加工和再创造。运用图像处理技术的强大功能,更容易实现皮影的设计和创新,因为计算机处理时颜色选择可达几千万种,形状大小可以精确到一个像素,这是皮影艺术传统工艺无法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皮影戏影人形象、舞台布景和道具造型等内容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通过皮影雕刻机等现代化设备直接输出为产品,实现工业化生产,不仅能提高皮影艺术产品的工艺水平和制作效率,还可以降低制作成本,有利于皮影产业的发展壮大。

3.2 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动画与皮影戏代表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前者是将世界上各种流行文化相互融合,在它的艺术风格中主要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而后者则是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表达形式。[5]计算机动画和皮影戏结合是现代艺术文化与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两者结合成皮影动画,可以产生全新的艺术效果和视听效果,使观众能够在同一时空内欣赏到两种不同的文化,极大地丰富皮影戏艺术的文化内涵。这种结合还可以拓展皮影戏的表演时空,使用计算机动画作为表演背景,赋予背景以动感,突破皮影戏表演屏幕有限且静止不动的局限,使皮影戏表演空间和时间得到无限延伸。

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将皮影戏的优秀剧目开发成皮影动画,不仅能够实现对传统剧目的永久保存,还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传播皮影动画,拓展生存空间。另外,动画技术可以简化传统皮影戏的制作与表演过程,提高皮影戏产业水平和竞争力;赋予皮影戏大量的流行元素,符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创造全新的影视艺术时空,应用影视艺术中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运动镜头以及蒙太奇组接艺术,演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动作更加完美,画面过渡更加自然。

陕西东府皮影戏雕刻大师汪天稳先生,于2005年与上海某投资方合作成立陕西影子坊有限公司,启动资金达60万元。汪先生在座谈会上透露,他正在考虑与有关方面进一步合作,开展皮影戏艺术与产业的动漫化发展的相关研究,这与笔者提出的皮影戏数字化发展策略不谋而合。

3.3 视音频技术的应用运用视音频处理技术,一方面可以将陕西东府皮影戏现有的优秀剧目和作品拍摄从电影、电视剧,还可以对著名的民间艺人的经典唱腔和表演进行录制,制作成VCD、DVD光盘,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实现永久性保存,还能够进行大范围的传播,这是对现有皮影戏遗产强有力的保护。可喜的是,由陕西华县民间艺术研究会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录音录像出版社联合拍摄制作的陕西华县皮影戏系列光盘已于2005年面世。[6]另一方面,运用视音频处理技术,可以将皮影戏的雕刻、表演、唱腔等传统工艺和技术拍摄、制作成“皮影雕刻视频教程”和“皮影唱腔视频教程”系列电视教材。运用电视教材这一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满足现场教学需求,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实现远程教学,弥补传统的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式的“口传心授、耳提面命”的皮影艺人培养模式的不足,快速地扩大教育规模,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实现皮影戏表演人才更好更快培养,解决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还有利于实现皮影戏艺术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皮影戏的健康发展。第三,运用视音频处理技术,可以对皮影戏表演进行深加工,在传统表演工艺和技术基础上进行多媒体化的数字合成,补充更多的图像、视频、声音等元素,增强皮影戏的艺术性和表演效果,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感观刺激,提高人们对皮影戏的关注和喜爱。

3.4 网络技术的应用在当今信息技术社会,皮影戏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单向传播模式,构建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实现皮影戏传播的立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只有这样,才能给皮影戏注入生机,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广播电视网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达千家万户的最普及的信息工具和最便捷的大众信息载体,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经超过96.95%。通过广播电视网来传播皮影戏节目及皮影文化,已经具备坚实的软硬件条件和受众基础,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播皮影戏,不仅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还可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人机互动和人人互动。另外,互联网传播还具有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和动画等媒体形式于一体的优势,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艺术盛宴。

此外,建设皮影戏门户网站,像“华县皮影”网站一样,一方面,可以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宣传陕西东府皮影戏艺术和文化,扩大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在网站设置皮影戏的相关研究专栏,促进皮影戏从业者、爱好者及观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大人们对皮影戏研究的热情。第三,出版皮影戏研究的数字化期刊,通过网络出版、发行,为大家搭建皮影戏学术研究和技艺交流平台,有助于皮影戏艺术研究的规范化、持续化、系统化和创造性发展。

3.5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技术具有数据结构化、数据独立性高、共享性高、冗余度低、DBMS集中管理和方便的用户接口等优势,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数据的共享、查询、添加和删除等互操作功能。我们在皮影戏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阶段,重点和关键是皮影戏剧目、造型元素、道具及服装纹饰等实体之间数据模型的建立,要确定实体以及各实体的属性和实体间的联系,还要确定各联系的属性。

一方面,建立传统皮影戏剧目数据库,把华县皮影戏仅存的100部左右本戏和50部左右折子戏经数字化处理后分门别类入库,便于保存、管理、欣赏和研究。另一方面,建立皮影元件数据库,对传统皮影造型元素数字化,如对“头楂”、“靠”、“官衣”、“氅”等造型元素和各种道具数字化后建立元件数据库,方便查阅、调用和组合。再者,建立皮影戏服装纹饰数据库,对纹饰进行归类整理、名称确认、使用范围等内容实现数字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4总结

近年来,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社会潮流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在新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的新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对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无论在观念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坚持走数字化发展道路,创造性和合理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对陕西东府,乃至全国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力群.皮影之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马义文.华县皮影抉微[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于超武,蔺振杰.陕西东路皮影戏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1):94―96.

[4]华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华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4篇

一、欣赏皮影戏之美

(一)皮影戏之美,通过的是控制皮影表演来实现。皮影表演亦是完整表达其内在的视觉艺术的过程。如果艺术是人主观情绪的一种表现,那么视觉艺术的展示是根据客观的要求而来的。在皮影表演之中,包含了演员了解脚本和皮影的操纵性能的技巧。还有的是皮影的造型、皮影设计、布景等等客观体现。这种艺术的美感展现,需要演员有着很深的知识累积和文化素养,以及对生活的体悟。皮影的表演艺术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模拟就可以结束的,也是一个长期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的沉淀。

说起皮影戏的美时,立马很快就会有一种印象,那就是美观和大方的造型、流畅的轮廓、精致的雕刻。有些像剪纸,又有种年画的韵味,总的来说,按照当今的说法,它是一个平面设计成品。通常是选择牛皮或驴皮做完雕刻和镂空步骤,融合阴阳设计,透明或不透明,有种穿透感、装饰感,极具民俗特征。为了真正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的效果,只有演员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制造皮影的工匠足够的审美情趣。唯有表演艺术与皮影制作达到了渗透和融合,才能在皮影戏表演中有种特殊的美感。

(二)浓缩空间和扩大的时间

在框架式的传统戏剧舞台上,表现的内容大大被限制,这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现代艺术风格的不断变化,其他类型的戏剧有了广泛的自由空间。皮影戏却不一样,它有小舞台特有的优势,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舞台也是精致的、浓缩的世界。也跨越了舞台的限制,丰富的创作使得皮影可以在陆地上、海洋和空中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小小皮影戏舞台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如与鸟在空中飞行,和鱼类一起游水,各种栩栩如生的景象。皮影戏浓缩了空间,却又在其中无限扩展。

(三)透光材料展现舞台气氛

皮影戏营造其气氛的阶段中,是需要在某些前提下产生的。首先,皮影是一种高度假设性的表演形式,人工皮影角色的运动是一种机械化的动作,是一种夸张,皮影戏的颜色被夸大了。除了这些,皮影艺术中相当重要和独特的一个方面是皮影角色的雕塑,由于皮影戏是透光的艺术雕刻,在屏幕上,镂空雕刻着透光的线条,有着相当强烈的效果,其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和装饰感,,雕刻皮影亦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单单使用颜色的画线做不到这种美感。皮影的材料是牛皮或驴皮,是在它的本色与水性涂料颜色综合后所呈现的,效果十分惊人。当然,皮影戏背景也不同于其他的艺术,主要的风景全部是透光的,观众在白布之上进行欣赏。如有的场景中,具有植物活力的透光松树,一汪安静的湖水里的磐石……组合出一个美丽安静的环境。不仅使得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感觉,营造的气氛中预示着可能会有一个特定的东西打破静谧,所以观众有情感联系在表演中。使用该种特殊的材料和工艺,带来的超乎寻常的情调和秘密感,这是皮影戏艺术与生俱来的魅力。

(四)观众的注意力辅助艺术烘托

获得足够的观众注意是相当难的一件事,尽管观众来到这里是因为皮影戏,但是观众厅亦是一个世界,在这之中充满了令人分心的因素,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更会受干扰。

那么,如何能够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为此历代的艺术家,耗费了很多精力去博得观众的关注。比如用高超的技术做好设计的场景布置,通过生动和幽默的环节、吸引人的唱段、精彩绝伦的特技、勾引人好奇感的故事情节,加强观众的感知,让观众有种审美的趣味,这样观众会更感兴趣,愿意跟随情节了解剧情。因此,观众的审美心理活动开始有了一种无形的集中,演员也由此获得了观众的注意力。

皮影戏艺术,必须有上述的吸引力,让观众去除各种各样的干扰。对表演而言,特别重要的是尽快将这种吸引力散发,努力地吸引观众。在开戏之初,观众的注意力假如耗散多了一分钟,现场表演的失败便多了一分钟。所以,观众的关注可以说是强大的艺术辅助,能让整场戏都熠熠生辉。

(五)观众的情感参与独特的戏剧美学

高标准、高质量的皮影戏表演,开始就可以让观众有浓厚的审美趣味,并注意观察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观众开始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经过这个过程,能提高审美皮影艺术的推动力。观众们时时关注着剧中人物的命运发展,有了不断的思考,有助于理解剧情。随着情节的发展,配合着演员的声音在观众脑海中展现剧情,这是观众的情绪参与。观众的情绪参与在皮影戏剧之中,是所有的皮影戏演员最希望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也是皮影戏的生命,亦是皮影艺术家和观众最紧密的沟通与互动的体现。

二、现今皮影戏的创新

随着现在的科技进步,历史悠久的皮影戏在中国不断传承,也需要发展和前进。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应该按照现在的发展,时代和科技的要求,做好皮影的改革。原始的皮影戏,其中有古装人物,唱古代的神话。现在,不仅仅是继承传统的表演形式,也要做好修改和创新。从皮影角色来说设计一个个新的脸谱。从皮影材料的选择来说,不单单只是牛皮、驴皮和其他动物毛皮,使用新的塑料板、有机板等来制作,用着新材料生产更多丰富的皮影道具,由此满足情节的需要。设计表现出个性和特点的作品。能综合动画的特点,木偶表演,卡通造型。创造生动有趣的反映出皮影特征的新的皮影戏,就是改革和发展原先的传统皮影戏。

当然了,在脚本的创作内容之中,改掉过去的皮影戏只有历史、传统的古老的主题,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现实热点主题的生活,反映出新时代生活,受人欢迎的内容。不仅在唱歌中继承秦腔的传统艺术,还需要去吸收好的现代音乐,歌舞音乐与之集合,使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有着新的变化和面貌。设计反映现代生活的脚本,用老式的技艺,反映当前新的生活艺术形式。将皮影戏在社区、街道和城镇乡推广,让古老的皮影艺术不断被关注和继承。

皮影戏有其独特的特性,它的简单形式与艺术表现力,是其他任何形式中都不可替代的。它是我国表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应该大力提倡。特别是文化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资金上大力支持。在脚本中提供可行的创新,切实的支持和帮助这一古老艺术永久的继承下去。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5篇

The roots and flowers of a nation have been profoundly planted in the blood and souls of its people.

河北大地上丰赡而辉煌的物质文化之外,更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蕴涵着燕赵本土特有的精神价值、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北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并作为一种民族记忆的因子储藏在燕赵儿女的血液里,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上海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期间,部分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民间技艺将会进行现场演示。

蔚县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起源于明代,以“阴刻”和“点染”为主,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兼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为艺术风格。

唐山皮影

唐山皮影为河北省主要地方剧种,是乐亭人民按照自己的语言音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改造培育而成。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题材为主,唱腔为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伴奏音乐主要采用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

武强木版年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源于宋元,盛于明清。绘、刻、裱全部为手工艺,线条粗犷,挺拔有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

衡水内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衡水内画艺术为代表的“冀派”内画,位列京、冀、鲁、粤四大流派之首。鼻烟壶选用水晶等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以特制的勾型毛笔在经过磨砂的烟壶内壁上反画。用工笔或写意画法画上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书画并茂,意境兼备。

芦苇画

安新芦苇工艺画选择皮薄、节长、韧性好的白洋淀芦苇为材料,经手工整料、雕刻、着色、粘贴、装裱而成,尽显白洋淀婀娜多姿的水乡风情。

曲阳石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始于西汉,成熟于魏晋,盛于唐,是中国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造型逼真考究,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我国云冈石窟、五台山佛寺、故宫、圆明园等地都留下了曲阳雕刻印迹。

曲阳泥塑

泥塑是一种年代悠远的民间艺术。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再经彩绘或烧制而成。题材以人、兽为主。曲阳泥塑造型纯朴,风格独特,创意新颖,内涵丰富,乡土气息浓厚。

藁城宫灯

藁城宫灯始于东汉,由古人纱罩灯演变而来,品种众多,尤以红纱灯最为著名。藁城宫灯造型优美,书画皆宜,撑合自如,易于保存。

铁板浮雕

铁板浮雕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金属雕刻艺术与西方绘画、雕刻艺术融会贯通后形成的一种新的雕刻流派。由石家庄郭海博、郭海龙兄弟所独创。

大名草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草编,是利用普通麦秸秆编织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的传统工艺。

乐亭皮影雕刻

乐亭皮影雕刻以驴皮为片基进行雕刻,讲究刀纹的疏密,纹络的虚实,结构的严谨。乐亭皮影各行当脸谱脱胎于庙宇神像,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堪称我国皮影雕刻的典范。

刻瓷

沧州刻瓷又称为“瓷器上的刺绣”,是在上釉烧成的素色瓷器上,用钨钢刀或金钢石刀雕刻书画的一种工艺,既保持了传统的书画风格,又凸现了晶莹光洁的瓷面特色。

景泰蓝水晶画

沧州景泰蓝水晶画工艺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每道工艺皆为手工,画面均为天然彩石自身的颜色。图案线条精细,画面浑厚庄重,豪华典雅,传统韵致与现代气息交融一处。

沧州蛋雕

蛋雕工艺品有不同名目。一种是用雕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鸡蛋壳上雕刻图案;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壳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

拼雕

沧州拼雕是一种集绘画、雕刻、泥塑、面塑、布糊、剪纸、编织等为一体的立体画。以各种植物秸秆、种子、叶片为媒材,题材多为人物、花鸟、风景,富有地方特色和环保特色。

书法绣字

沧州书绣艺术从苏绣、湘绣繁衍而来,以书法为根底,采用绣品中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活泼奔放,虚实得体。

定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创烧于唐,盛于北宋及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其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之说。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刻花和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易水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砚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种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妙用石上天然纹理,运用平雕、浮雕、阳雕、阴刻等各种技法,塑造各种图案造型。易水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并称中国三大高档名砚。

磁州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州窑在今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创烧于北宋中期,明代达到鼎盛,千年间窑火不断。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刻、划、剔、填彩兼用,并将中国绘画的构图技法化用于瓷器,艺术魅力无穷。

Besides many splendid material culture forms in Hebei, there are also countle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which reflect the Yanzhao people’s unique spiritual, cultural and imagination, zing and creativity, etc. Those cultural genes have been passed on generals upon generals in Hebei.

Som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folk arts and craftsmanship will be performed and presented on site during the Hebei Week at Expo 2010 Shanghai China.

Yu County Paper-cutting

Originated in Ming Dynasty, Yu County Paper-cutting works are produced through “negative cutting” and “dot dyeing”. Cutting is the basic, and, dyeing weighs the most of the whole process.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cutting works mainly cover figures from dramas, flowers, grass, fish, insects, birds and animal, etc. The works are usually fully painted with visit and colorfully patterns. The technique has been listed onto the first se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Tangshan Donkey-shin Carving Shadow Play

Tanghshan Donkey-skin Shadow Play, a reflection of the local language and folk customs, is a main local play in Hebei Province. The contents cover a wide range of topics such as historical stories, legends and myths and fables, etc. And the aria of the plays is in alt, with lyrics of 7 or 10 words, accompanied by music mainly Sixian (four strings), Erhu, Chinese dulcimer, Daruan and Suona (Chinese althorn).

Wuqiang Wood-board-printed Lunar New Year Paintings

Originated in So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uqiang Wood-board-printed New Year Paintings are uniquely of the north China style. Painting, carving, printing and backing-up require high craftsmanship. The works look boorish, powerful, bright, vivid and lifelike. The technique has been listed onto the first se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Hengshui Inside-painted Snuff Bottles

Hebei genre inside-pained art represented by artists and craftsmen from Hengshui is leading the trend ahead of other three genres, namely, Beijing, Shandong and Guangdong Groups. The transparent and semi-transparent crystal snuff bottles are painted from inside with a tiny “J”-shape ink brush. The patterns like mountains and hills, people, flowers, birds, fish and insects or even poems or essays are vividly brushed and painted. The technique has been listed onto the first se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Reed “Paintings”

Reed “paintings” from Baiyang Lake of Xin’an, Baoding are made of thin and tough reed pieces with the techniques like material processing, carving, painting, affixing, and backing-up, etc. The descriptions of north China water scenery are of the natural color of the reeds.

Quyang Stone Carvings

Originated in West Han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ree States Period, Jin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Quyang Stone Carvings represents the highest marble carving level of China. The sculptures are vividly carved with fine and smooth lines and surfaces. There are the clues of Quyang stone-carving styles left in Yungang Grotto, Buddha Temple at Wutai Mountains, the Imperial Palace and Yuanmingyuan Imperial Garden, etc.The technique has been listed onto the first se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Quyang Mud Moldings

A kind of folk art, mud molding is made of mud, which is kneaded into shapes of humans or animals by hand, then painted or fired. Quyang Mud/Pottery Moldings are of simple sculpts, unique styles, creative designs, rich contents and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Gaocheng Palace Lanterns

Initiated in East Han Dynasty, Gaocheng Palace Lanterns have been evolved from the ancient gauze-covered lamps. Among the many varieties, the red gauze-covered lanterns are the most loved ones. Gaocheng Palace Lanterns are beautifully designed, painted with Chinese calligraphy or paintings, easy to be folded or opened and preserved.

Iron Plank Reliefs

Iron Plank Relief is of a vanguard sculpture art,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raftsmanship, metal engraving, relief and western painting techniques. The brothers, Guo Haibo and Guo Hailong invented the creative technique.

Daming Straw Knitted Wares

Daming Straw Knitted Wares are made of the ordinary wheat straws in the shapes of everyday utensils and decorations.

Laoting Donkey-Skin Drama Carvings

Laoting Donkey-skin Drama Carvings are rationally carved with different density levels and preciseness. As played for local dramas, the donkey-skin carvings are born out of temple josses, and with different roles to play, young and old men, young and old women, middle-aged men, villains and clowns. Those made in Laoting are the best of the best.

Carved Porcelain Wares

Called “Embroidery on Porcelain Wares”, Cangzhou Carved Porcelain Wares are carved on the glazed plain surfaces of porcelain wares by tungsten steel or diamond gravers. The Chinese handwritings or paintings uniquely carved on such surfaces will last forever.

Cloisonne Crystal Paintings

Cangzhou Cloisonne Crystal Paintings were initiated in Yuan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Ming Dynasty. Every process is done by hand, and the paintings are the original natural colors and patterns of the stones. The patterns and “paintings”, carved with very fine lines, are elegant and clear,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angzhou Egg Carvings

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egg carvings actually. One method is to carve the surfaces of the dark colored eggs with the figures of people, mountains or rivers, just like sketches or outlines; the other method is to carve goose eggs or ostrich eggs with base-reliefs or through carvings.

Mosaic Carvings

Cangzhou Mosaic Carvings are 3-D paintings of human figures, flowers, birds and scenery, using the techniques such as painting, carving, mud-molding, dough-molding, paper-cutting and knitting. The materials include straws, seeds and leaves of certain plants. They ar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local folk arts and crafts.

Chinese Calligraphy Embroidery

Cangzhou Chinese Calligraphy Embroidery has been evolved from those made in Suzhou and Hunan Embroideries. The embroidery is all about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which is knitted and broidered vividly.

Dingzhou Porcelains

Originated in ta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North Song Dynasty and Jin State, Dingzhou Kilns, is one the top five kilns in Song Dynasty. The fine glaze and texture has been described as “white as jade, thin as paper, tuned as bell”. The decoration techniques include printed/carved/nicked patterns on white glaze, and, gouged patterns on white glaze, or, drawn patterns with golden colors. The technique has been listed onto the second se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Yishui Inkstones

One of China’s most celebrated inkstones, Yishui Inkstones were originat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flourished Yi State (Yi County, Hebei Province currently) in Tang Dynasty. The materials are collected from tenderly colored grayish purple sedimentary stones on the banks of Yi River. The stones are dotted with green and yellow streaks, offering a delicate, mild and fresh feel. Yishui Inkstones are carved with flat-carving, relie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arving, etc. Yishui Inkstones, Duan Inkstone of Guangdong, Xi Inkstone of Anhui are the top three inkstones of China. The technique has been listed onto the second set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6篇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制品的通用称谓,我国是“皮影之乡”,皮影被称为戏曲“活化石”、电影“鼻祖”。而在泰国,居然也有皮影,他们把皮影戏称做“喃戏”。借着工作考察的机会,我不仅在泰国欣赏到了别开生面的“喃戏”(皮影戏),而且还淘到了几张难得的泰国皮影制件。

在曼谷街头的一间名为“牛皮之艺”的小店里,我们看到了很多皮影制件――这是一家皮影制件专卖店,店内的墙上、柜台里,分别悬挂着、摆放着大小不一的皮影制件。这些皮影制件,单幅居多,雕刻的内容均是泰国独特的文化遗迹和生活习俗,如普吉岛的海洋风光、丰收而归的各种农事场景;也有一些多幅的皮影,雕刻的内容是泰国的民间传说和宫廷生活。这些皮影制件色彩不一,单幅的多半色彩鲜艳明快,动感强烈;多幅的多半色彩沉郁,仿佛积淀了诸多岁月的沧桑。皮影制件折合人民币后,价格从10元到900元不等。这样的价格,同国内比起来还算是很便宜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在这间专卖店里淘到了两件皮影单件:一件是“国王坐殿”,整幅皮影呈棕色,中间坐着一位老国王,高高的王冠,透着威严;其身后坐着两位身着民族服饰的侍女;国王的头上是宫殿的局部,飞檐走拱,气势宏伟;国王的坐辇宽大而精致,足够三四人围坐。整幅皮影的饰以植物叶子图案,透着热带特有的清凉和强烈的民族气息。

另一件皮影也是单幅,雕刻的是泰国寺庙的长老。只见他头戴布冠,身披袈裟,脚踏祥云,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芭蕉扇,面现慈祥,侧观红尘,普度众生。整幅皮影雕镂精美,纹理细腻,连袈裟的金针线脚都雕得清晰自然,一丝不苟,尤其是芭蕉扇,叶片脉络逼真,呈佛教中的莲火向上状,既有热带特征,又彰显出佛教的“万法皈一”宗旨。真是不可多得的两件皮影珍品。

我在泰国华富里府一条偏僻的小街与翻译闲逛时,看到一溜地摊。在这些地摊中,我从一堆花花绿绿的服装和怪模怪样的泰式家具中看到了几件泰式皮影。当我从服装和家具堆中挑出皮影制件时,真有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那种侥幸和惊喜!这几件皮影显然是使用多年了,皮件的边缘已经有些破损,而且中间雕镂部分也出现了“翘边”和“浸渍”现象。虽然皮影品相算不上十成,但通过细细观赏发现,其中的几件确实是我从没见过的精品:均是从泰国史诗《罗摩衍那》中汲取题材而排演的戏剧《拉马坚》、《大伊瑙》中使用的道具。摊主听说我来自皮影的故乡且对皮影收藏情有独钟时,把地摊上的几件皮影制件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了我。

其实泰国的皮影与中国的皮影有很大的差别。国内的皮影多用驴皮、牛皮、羊皮等兽皮经过刮皮、浆皮、下料、雕镂、上色、上油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而泰国的皮影则是用整张水牛皮雕镂而成的;国内的皮影制件所表现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泰国的皮影则主要以民间传说和宫廷生活为主。但凡家国府郡有了什么大事、喜事,都要演“喃戏”,一些寺院里还设有表演“喃戏”的专用场地。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皮影;皮影戏;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22-02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是历代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与审美情趣的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制作为主而创作出来的工艺美术作品。如年画、壁画、木雕、泥人、陶瓷、织锦、木器、竹器、木偶等等,正是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才造就了这丰富多彩、迥然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中,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是璀璨艺术作品中的一颗启明星,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的剪影,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生动形象的变现出人物形象,饱含鲜明的民族情感与气质,是对当时环境的一种写照,是华夏文化的闪亮瑰宝。

一、皮影的由来、发展与表现形式

纵观中国,悠悠国史,皮影作为其中一颗最闪亮的新星出现在中国大地。皮影是由手影发展而来的,古书记载“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从中看出手影影窗较小,手影戏是最原始的影戏。在融合了中国传统剪纸、窗花、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口传等表演精髓的结合,从而形成了皮影的最终变现形式,即皮影戏。皮影是在牛皮上刻出戏曲人物,通过皮影箱子做装载工具,演出班子完整,在乡下很是活跃,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因为皮影戏的所用题材之广、种类的广泛、群众基础的广,从而使得皮影在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人类艺术的伟大篇章。陕西被认为是中国皮影的发源地。戏曲家齐如山曾表示,“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且西安现时仍有此戏,汉中一带尤为风行……是所证影戏之发源于此也。”

由于皮影产生于市民的口头说唱,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皮影也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着融合。正是在皮影的传播过程中与不同风土人情的结合,造就其地域特性。汪玉祥曾将皮影分为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和潮州影系。其中每系统都以一两地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同时由于材料、制作工艺与地域人情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特点。

以陕西皮影为例来讲述皮影的发展。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由于太子刘启啼哭不止,受看到太子看窗外树影而停止哭泣的启发,而以树叶为材料,剪成各种人形,动物道具,用光线投影在白布上而哄太子开心而产生。因为树叶很快会干枯,后来宫女就用牛皮做成韧性比较好的道具,从而实现长时间的保存,并且易于收藏,这样皮影就产生。并且由起初的树叶制作发展为牛皮为材料进行加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发现皮影可以应用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去,以现实时间为题材,进而进行加工创作,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人物画面,产生了不同人物性格场景,编制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的欢迎。陕西皮影多是根据汉唐时期的人物碑刻和陶俑而设计制作的,面部的线条虽然不多,但人物性格鲜明。其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影人制作的大小和表演唱腔各不相同。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

二、皮影的价值

艺术是指人类群体或者个体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审美之下的产物。一件艺术品包含着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主要指一件作品多代表的艺术个性,风格,所能够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强,相应的价值就越高。同样皮影的价值也体现在相关方面。

陕西华县皮影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皮影价值不同一般,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不可忽视。艺术在于给人以感受,同时又离不开历史情节。由于皮影戏的流传地域广,同时皮影又取材于生活,这样就在不同地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唱调的音律与风格都与各地的曲艺、戏曲、民歌小调等相结合,戏曲其中的精华,形成溢彩缤纷的派别。使得皮影在中华大地开出异样夺目的光辉,为中国艺术增添色彩,为劳动人民增添生活乐趣,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陶冶情操。皮影的经济价值在于其能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求。一个产品的产生,必然要经受住市场的洗礼,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正是因为历史的一个偶然的巧合使得皮影在皇家产生,接着得以流传开来,吸取各地之精华与时代、地域相结合,最终满足了劳动者的需求,才能够得以生存与发展,进而获得经济价值,成为一种为皮影工作者进行谋生的手段。

皮影的价值又在于,皮影艺术是来自民间手艺人,通过简陋的工具制作而成,虽然环境破旧,但是所获得艺术品却是精美绝伦的。皮影的制作主要有,原料的加工,主要原料是牛皮;接着,就是落样,就是把准备雕刻的各种图案纹样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的牛皮下面,用针在皮子上画出纹样,为雕刻做准备;雕刻,因为皮影受到平面造型的限制,所以只能雕刻出侧面形象;雕刻完成后的牛皮经过平整、磨平、打光后就可以上色了,最后经过装订,一个皮影制作就完成了。可见一个个小小的皮影,都鲜活的展示出制作者的心灵手巧,讲述一段段鲜活动人的故事,见证着一个时期的辉煌与落寞,表达着特定的历史,特定的人物形象,为人民的生活添彩,同时也为考古,历史学家研究古代史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皮影戏在表演时,艺人通过白色幕布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唱述当地故事,在打击乐器等的配合下,显示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皮影戏,生动还原了一个个故事,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其中不乏人民的智慧的融入,乃至今日,依然为很多地方的一大艺术特色,被各个国家甚至世界所采纳,进入最高艺术殿堂。

皮影戏的表演可是非同一般,一个完整的影戏不仅包括手指的灵活,嘴上功夫一样是了得。除了要求艺人要有高超的手上技术外,还要有汇天下的地方腔调,同时还要不断开掘自身的特色,聚天气万物于一体,演普天下之一绝。因此,皮影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皮影属于一种文物,或者说所能带来的种种价值,更在于艺人的这种顽强的坚定的信念,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这无疑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三、皮影的现状及对皮影的思考

事物来自于创新、来自于不经意的发现、来自于那一瞬间、来自于理论,但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而时间又可以对实践做出结果判断。经过历时长河的洗礼,皮影艺术现在又是如何呢?

现在的皮影出现了很多流派,各个派别独具特色。正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使得皮影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才得以吸收各地之精华、特色,而形成各种派别。有唐山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凌源皮影戏等等。其中唐山皮影,以唐山地区的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音乐特色,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入,距今300多年历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涵盖社会生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冀南皮影剧目丰富,演唱没有文本,完全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对白口语化,通俗易懂,其皮影造型古朴,雕绘结合,造型体制简练,是河北省南部的主流特色,体现出皮影戏的早期形式。

皮影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容乐观。首先,因为皮影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从事皮影工作的艺人的子女不愿意承接下去,找不到徒弟传承,而现在的皮影艺人本身就很少,并且多是年事已高无法继续演唱,中年艺人又很少,有的班社还有道具,但是艺人已经没了,因而造就了后继无人的景象。使得传统皮影的唱腔、口传剧目等方法逐渐失传。皮影皮影演出的萎缩,出现分时、分季节的演出,甚至不在演出。现代媒体冲刺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机、电脑、游乐场所的普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年轻人不在愿意看皮影戏,而是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从而使得皮影的市场空间大大减小。现代皮影的很多内容还是以前的老题目,老样子,没有新意,皮影没有与当今社会有效吻合,没有人再为现在的生活琐事而编写相应的话题去从事皮影的的新创作,导致皮影没有继续很好的向前发展。新时代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使得皮影这一古老的艺术受关注程度降低。个人审美取向的不同会导致同一件艺术品的美学价值的不同。只有满足大多数人审美需要的艺术商品才使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得到统一。因而皮影正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面对这些威胁我们不得不采取有力举措,去遏止这一瑰宝的失传,绝迹。在新形势下,我们就要发挥智慧,勇于创新,为皮影的发展谋求新出路。对于,古代皮影的加工困难,效率低,容易褪色,保存时间短等缺点进行改造。采用新材料,把要裁剪的人物、图形输入电脑,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批量加工制作,从而大大节省时间与皮影的质量,使得皮影制品不单可以在舞台上使用,同时也可以推向市场,作为一种艺术品去传递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从而开辟市场,让人们记住这一传统艺术。我们需要把皮影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把皮影带入我们的课堂,使得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去认识这一传统艺术,让其能够找到思想上的共鸣者,这样就会不断有新人的补充,继续去探讨皮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使得皮影长盛不衰。新时期,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冲刺着皮影的受关注度,为此,我们的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中需找到突破口,把皮影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形式去挖掘、探讨,皮影在现在媒体中的一种新的生存、前进方式。运用我们的头脑,去不断深化皮影,把皮影艺术由过去带到现在,并不断传承下去,赋予其新时期所特有的特征。

四、结语

皮影这一民间工艺美术,取材于民间,发展与民间,给劳动人民带去了无限乐趣。皮影戏融合了多方面的工艺,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不断吸收各地的精华,是多种艺术的共同体,所表达的内容丰富,贴近人民的生活,为当时人民所喜欢,为现代研究也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闪亮的新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瑰宝。我们依然要继续了解皮影,去为了皮影的长久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崔国伶.从遗产中解读腾冲皮影的艺术价值[J].鸡西大学学报,2011(05).

[2]李菲.民间工艺美术市场化利与弊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

[3]程元刚.浅析承德民间皮影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作家,2012(07).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第8篇

皮影艺术是一种民间二维艺术,它源于战国兴于宋,其流行范围非常广泛,据考证其主要流行地区就有26个省300多个市县区,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大。因每个地域的方言、俗曲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唱腔和皮影造型也不尽相同,再加上皮影戏不断地发展创新,使得各地剧目和雕刻影人的方法都有差异,为了适应剧目对造型的要求,民间艺人们创造了许多不同的雕刻方法,这些都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文通过对皮影的艺术特征加以抽象与提炼,从而归纳出三点皮影较为突出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造型注重性格的刻画

皮影戏在演出时,艺人通过对皮影的控制,配合当地的特色唱腔来演艺不同的剧目。因为表演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形式,所以在人物的性格表现上,这就需要运用直白或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不同人物的特点。自宋代就有对皮影人物“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行,盖亦寓褒贬于其间”的造型理念。如东北皮影在表现人物性格时多用黑脸代表包公这类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人物性格;冀东皮影在表现人物性格时,多用白脸、大胡子、戴方相纱的造型出演曹操、秦桧等奸相的角色。通过直白或象征的手法演艺不同人物的性格,使观赏者更明确地判别剧中人物的善恶美丑,从而使观众对表演的内容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但在后期皮影的发展过程中因受雕塑、佛教壁画和各地域民间戏曲的影响,皮影的造型略显程式化和脸谱化,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略显程式化。

(二)人物整体造型内繁外简

皮影人物在外轮廓的造型上多呈流线型,外轮廓线条显得整体流畅,有势有序。内部造型以镂空为主,留实为辅,简约而不空洞,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中图案装饰服整体形象的古典美。如人物的头茬雕镂,多见短线、圆点、月牙纹、梅花图、不规则图形等多方连续纹样,人物的衣服上多见万字纹、人字纹、鱼鳞纹等传统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图案有的遍布于全身,有的只存在于领口、袖口、裤脚处的边角部分,有的呈对称出现。从部分组合成整体,图形纹案的组合繁简相得益彰,变化却又统一,整体而又协调地体现了造型的秩序性和装饰性。

(三)色彩灵动,率真鲜明

皮影在用色方面多用纯色来表现皮影的色彩,主要有红、黄、蓝、绿、黑五种颜色,颜色之间不调和,不分深浅,采用平涂的上色方法,颜色交相呼应,显得浓艳而又灵动,率真而又鲜明。镂空部分自然计白,色彩与色彩间的碰撞融合,色彩与镂空间的和谐统一,使整个造型浑然天成。由于皮影戏也属于戏曲表演的一种,所以戏曲角色的传统观念和人们的主观意识也对皮影的着色起到一定的影响。比如,曹操白脸,奸诈阴险;包公黑脸,正义无私;关羽红脸,英勇忠义;强盗绿脸,凶顽猛烈。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类型,根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认识,色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寓意,色彩语言也有它自身的识别符号。皮影人物上出现的颜色有些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传统观念,有些是艺人们内心强烈的自我取向。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织使皮影表现出率真、朴实的艺术特点,更让我们感觉到它的亲切和艺术感染力。

二、皮影的艺术特征与现代平面设计理念的结合与创新

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强调民族性的设计理念。但是多数人一味地模仿传统元素,不对传统元素进行革新,而是浅显地照搬,没有融合现代设计理念。靳埭强先生曾说:“要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因此,如何将皮影的造型特征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的平面设计之中,如何更好地将其率真的色彩、古韵的纹样、精湛的镂空技艺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手段相结合,需要我们进行不断深入地探索。

(一)传统皮影图案的创新应用

皮影的造型极具特色,也有很深的文化象征意蕴,在图案纹样、造型、用色等方面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皮影服饰的设计上多用蝙蝠、桃来表达福寿双全的寓意,有的也采用老虎和狮子的图案来表达武将锐不可当的豪气。传统的皮影纹样,颜色不拘一格,采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不同人物性格,将纹样和颜色进行精心的排列组合,从而组成一个独特的皮影形象,其中不同纹样的寓意和不同的排列方式,都是平面设计的优秀素材。我们可以将这些艺术形式举一反三,把它们运用到平面设计之中。

1.排列原图形传统的皮影形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皮影的自身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无需改变它的原形,按照设计的需要改变素材的大小、方向、颜色,调整素材的位置,再结合其它的设计元素,将其设计成一件设计作品。还可以通过对皮影形象的提炼,根据设计的需要截取或抽象出皮影形象的某种元素加以设计,并添加其它设计元素,突出皮影的时代性。如笔者的毕业设计,就利用皮影艺术设计了书签。我将皮影的头茬的一部分截取为一个图形,打破完整的汉字结构,通过对汉字笔画的重新排列组合,组成一个完整图形,再对文字进行竖式排列,将皮影四种主要的色彩填充到边框内。通过设计虽然使皮影失去了自身的功能性,但是却使皮影与现代设计结合,形成赋予现代感的新形象。

2.图形的概括传统的皮影形象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点,为了使传统皮影的艺术特点更好地与现代设计的时尚元素相融合,这就需要将传统皮影的形象典型化、抽象化、几何化,以精简准确地表达自身特色,使其经过概括后提炼出的元素体现时代特色,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如《皮影字体挂历》获得2004年靳埭强设计奖铜奖,这件作品采用现代平面设计方法,以皮影的形象为基础,用各月份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为标注,对皮影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和创新,作者参照皮影的特有色彩,用渐变的方法填充图形并与字体设计相结合,使作品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有现代的设计风情。

3.平面升华皮影是二维的平面造型,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升华、表现,会使其表达方式耳目一新。也可以对皮影戏中人物、场景片、道具图案纹样的组合特点和色彩要素进行提炼、简化,并将提炼简化的元素进行整合处理后应用于服装的装饰图案或背包的装饰图案或织花的工艺上,逐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皮影形象在平面中的升华还表现在包装设计、标志设计、适合纹样设计乃至涂鸦创作等方面,可以运用传统皮影的头茬、纹样和轮廓等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进行再处理、整合、优化,能使皮影的艺术特征更加丰富。

(二)皮影色彩的延续和润色

传统皮影在色彩方面多用红、黄、绿、蓝、黑五种颜色来表现人物形象与特征,五种颜色加上镂空计白的部分构成了皮影的整个色彩系统。如皮影的传统色彩不加以润色,直接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颜色的运用方面,如果颜色纯度过于高,就会给欣赏者一种不安和狂躁的感觉。在笔者的毕业设计中,就尝试着将皮影的代表色彩经过“润色”后再运用到笔记本的设计中。将“润色”过的色彩作为笔记本封面的背景,借用皮影的原形通过对颜色渐变的方法,将皮影的形象设计为白色,把设计好的白色皮影形象作为笔记本封面的图案,叠加在有色背景之上。经过降低色彩的纯度,改变色彩的饱和度使设计效果柔和唯美,极具现代感,传统的皮影用色经过现代设计方法设计后凸显出时代特征。

(三)镂空表现的艺术应用

镂空技术是皮影精湛技艺的有力表现,镂空计白的雕刻手法让皮影的活力更强,视觉想象力更广。皮影镂空部分的图案,是平面设计中镂空设计的重要素材。在平面设计中镂空设计多以不同的材料为依托进行设计,可以利用皮影镂空部分图案的装饰性和秩序性,或者利用皮影图案的重新组合来进行设计。如在书籍设计中用镂空的表现手法雕刻书的封面或内封,或是形成具体的形状,或是用图案的装饰性搭配不同风格的设计需求,或是设计图案的正负形或是表现特殊的局部效果。镂空的设计在笔记本的封面装饰上也有相应的应用,利用镂空的表现方法,透过镂空部分,来表现镂空部分与后面的部分相结合所出现的图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从而表现出设计作品新奇、动感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