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1篇

一、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现状

1、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由于体育教师大都不是武术专业出身,本身对武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只是按照体育课本上的要求向学生传授武术套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武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学生仅仅是从电影、电视或武打小说中对中华武术有所了解。而电影、电视或武打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被“神化”了的功夫对学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反而对学生正面了解中华武术产生误导,从而使学生望而却步,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武术的作用和意义不甚了解,所以学习武术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大下降。

2、有“怕学”情绪。武术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基础,而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就直接进行武术套路教学,没有强化武术基本功的训练。所以学生在进行一些复杂的组合动作和套路中的难度动作练习时,因缺乏较好的基本功而做不连贯,甚至做不起来。再加上武术套路表演讲究的是体现武术的“精、气、神”,讲究的是节奏感和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而在短时间之内,学生因为各种素质的欠缺而体现不了,所以产生“怕学”情绪。

3、有“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按照《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先教下肢动作,再教上肢动作,然后上、下肢动作配合教学。教学中自始至终都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循环重复。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的整齐划一的被动练习,学生几乎成了跟着练的练习机器和被动演员。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气氛沉闷,再加上教师缺乏对武术动作功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容易产生武术套路就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武术套路教学的对策

1、注重武术基本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室内课和课余时间向学生讲解武术的基本知识,并有计划地把我国历代武术家“抗击外侮,保家为国,行侠仗义,锄暴安良,劫富济贫”等传奇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武术的神奇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武术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之上组织学生观看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表演的徒手、器械和对练套路,以及武术散打比赛,让学生了解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和锻炼价值。更何况武术又不受场地、器材、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武术项目进行锻炼,并向终身体育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2、加强武术基本功的训练,为学好徒手和器械套路打下基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武术同其他竞技体育项目一样尤其要注重基本功训练。在体育课上,教师应加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有侧重点地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并结合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加强训练。我把长拳中的五种步法结合手型、手法编成一套武术操,并配上“中国功夫”磁带,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既陶冶了身心,又练好了武术基本功,为今后的套路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2篇

(一)武术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渊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我们分别从功能、结构、方法和典型性4个角度,对武术教材的特性,做如下分析:

从功能角度来看,其一,练习武术首先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柔韧、灵敏、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其二,练习武术可以有针对性地治疗多种疾病,促进身体的康复。其三,练习武术可以促进学生修心养性,提高个人精神境界。其四,练习武术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武术运动的特点,以及武术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并理解练习武术的意义不仅在于强身健体、抗御疾病,修身养性,而且在于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武术这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其五,练习武术可以使学生掌握武术的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拳术、器械套路等武术的技术技能,并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从运动技术结构来看,拳术以勾、拳、掌、肘法配合冲、推、摆、按、挑、抡、搂、穿等基本手法和弓步、马步、虚步、歇步等步形,以及平衡、旋转、跳跃等各式腿法,为其基本运动技术。将其各式手法、步形、腿法组合成套路,则成为应用运动技术。棍术:以提、撩、抡、击、绞、点,扫、舞花等为棍术基本运动技术。将棍法、步形、腿法组合成套路,成为应用运动技术。刀术:以劈、扎、截、斩、推、挑等刀法,及缠头、剪腕花、藏刀等手法为刀术的基本运动技术。将刀法和手法组合成简单套路,则成为应用运动技术。剑术:以提撩腕花、剪腕花、腕云剑等基本运动技术,配合劈、刺、架、压、抽、带、提、挑、撩等剑法和步型,组合成简单套路,则成为剑术的应用运动技术。

武术教材的运动方法特性:依照一定的拳法、刀法、棍法、剑法等规则,尽情地活动肢体和手中的刀、棍、剑等器械,以及展示各种表演的架式、力度、精、气、神和动作美感。武术教材的典型性表现在:武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进行格斗,而是运用武术教材来培养学生养生自卫的能力。因此,武术教学并不在于比赛,也不在于游戏,而在于表演和欣赏,在于展示自己的一招一式、精神和动作美感,以满足自我表现的欲望。

(二)民间体育项目

我国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它往往与民俗民风、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既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资源,并使之发扬光大。由于民间体育项目内容繁多,特点也不同,因此,我们分别对几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做如下分析:

1.拔河:拔河是民间常用的健身方法,可以进行单人对拔或集体对拔。进行拔河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和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的团队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协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运动方法来看,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力量均衡的两队,在规定的场地范围内,发挥本队最大力量,遵守规则,战胜对手。拔河项目的典型性在于同伴间的相互配合,动作的协调一致和团队力量的展示。

2.踢毽子:踢毽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项目,可以单人踢、多人踢,可以表演,也可以进行比赛。经常踢毽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协作与竞争精神有重要作用。从运动方法来看,踢毽子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器材简便易制,活动形式活泼多样,踢法也变换无穷。踢毽子项目的典型性表现在:通过踢毽子的准确度、表演的花样和一次重复的次数,来展示个人或团队的高超技能和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3.荡秋千:荡秋千是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少年儿童的喜欢。由于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产生了不同规格的秋千和不同的荡法,有吊绳式、车轮式、纺车式、磨盘式等,有一人秋千、双人秋千、4人、6人、8人秋千等等。进行荡秋千运动可以培养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力量素质,对于锻炼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良好的作用。从运动方法看,荡者站(或坐)木板上,两手握绳,手心相对,两臂自然弯曲,与胸同高,前摆屈膝下蹲,摆过垂直部位时,两腿蹬板并逐渐蹬直,送髋,挺腹;由前上方后摆时,屈膝下蹲,后摆过垂直部位时,臀部向后立方提起,逐渐蹬直两腿;两手随前后摆动而自然协调用力。荡秋千运动的典型性在于荡起的高度以及次数。

4.跳绳:跳绳是以跳跃为主的运动,经常从事这项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弹跳力、协调力、灵活性和耐久力等身体素质,对增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特别是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可以产生良好作用。从分类的角度看,按绳的长度可以分为长跳绳和短跳绳;按绳的数量可以分为跳单绳、双绳、三绳等;按参加人数可以分为单人跳绳、双人跳绳和多人跳绳。其运动方法花样繁多,有跳短绳(如向前单摇单、双、两脚交换跳;向后单摇单、双、两脚交换跳;正、反编花跳;正、反双摇跳等)、跳长绳(如单脚跳、双脚轮流交换跳、改变方向跳、抱膝跳、蹲跳等)以及跳花绳等。跳绳运动的典型性表现在动作的连续次数以及完成动作的花样。

5.摔跤:摔跤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摔跤是两个人的直接对抗,既较力较技、又斗智斗勇,深为广人青少年所喜爱。它对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内脏器官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特别是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本体感觉,有较大的帮助和明显的作用。摔跤运动要求学生要有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精神。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动作包括有站立姿势、步伐、手法、倒地方法、自我保护、保护对方等几个方面。其典型性在于双方激烈的对抗,并战胜对手。

6.举石担:举石担类似于举杠铃。经常进行举石担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力量、动作速度等身体素质,对促进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有重要作用。其动作方法主要包括推举(如力量推、颈后推、坐推、卧推、斜板推、步推等)、抓举(在腿抓、高抓、箭步抓等)、直管提举和屈膝上举等。其典型性表现在:举起的最大重量和一次练习能够重复的次数。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要点

(一)武术教学

1.武术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武术动作方法及其动作攻防的含义,其难点在于动作的力度、套路的节奏和内外兼修的结合。

2.把握武术教学的三个环节:(1)基本动作的教学。手型和手法、步型和步法等基本动作是学习套路的基础。学习基本动作,要注意动作规格,准确掌握,建立良好的肌肉感觉。(2)组合动作和基本拳术的教学。注意逐步增加组合动作的难度,可以通过变化练习的条件进一步掌握基本动作。学习基本拳术时,要注意使学生理解掌握套路的特点和动作的要求,并逐步提高动作的准确性,体会套路的节奏,发展身体素质。(3)攻防动作和器械的教学。随着学生对武术运动感受的加深,应该在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攻防动作的学习,理解攻防动作的含义,掌握攻防动作的方法,建立攻防意识。学习器械套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器械教材,使学生了解器械的特点,掌握器械套路的动作方法。

3.注意武术教学的顺序。从总体上说,武术教学可以采用三种顺序:(1)先分段学习,再全部学习。这种教学顺序适用于专项技术教学。(2)先全部学习,再分段学习。这种教学顺序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分段学习与全部学习结合。武术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倩况,对三种教学顺序进行选择,一般而言,学习时间较长、比较系统的武术专项教学,可采用第一种顺帛短时间的学习介绍,可采用第二种顺帛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以采用第三种顺序为主。具体到单个动作以及相互之间连接的教学,则要注意如下教学顺序:(1)明确动作名称和动作方向路线。(2)明确定势的规格要求。(3)突出动作的攻防要点。(4)注重体会动作的节奏、形神配合,并逐步提高要求。(5)注意动作之间连接的技巧。(6)反复练习,提高动作质量。

4.重视运用直观教学法。如示范和讲解是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正确概念和建立动作形象的有效的、直观的和基本的方法,示范和讲解应紧密结合。同时,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挂图、录像等直观教法手段辅助教学。

5.做到六个突出,即突出武术的民族特点,强调“苦、严、巧、恒、猛”,突出武术的技击特点,强调攻防部位、方法和力度;突出武术形神兼备的特点,强调“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和“手与脚、肘与膝、肩与胯”的外三合要求,突出武术的节奏特点,强调“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等“十二型”的要求,突出武术的眼神配合的特点,强调眼有神,随手走,盯主攻(方向或部位);突出武术的“八法”特点,强调“拳如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粘、神要充沛、气直沉、力要顺达、功宜纯”的要求。

(二)民间体育项目教学

1.民间体育项目内容繁多,特点也各异。因此,选编民间体育内容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从实际出发。选编民间体育教材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和可能,把那些便于开展的项目选人教材。(2)突出地方特色。选编民间体育教材要把具有本地区传统的、民间喜闻乐见的项目选人教材,以突出地方特色。(3)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一些表达爱情等情感的民间体育项目,要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进行筛选或改编,使其达到既锻炼身体,又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要求。

2.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既要考虑满足学生的兴趣,又要做到对学生有专门的教学要求。如拔河、踢毽、跳绳等项目教学,不要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比赛,而一定要坚持有练有赛,重视基本技术的掌握,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增加比赛激烈程度和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3.注意教学安全卫生,尽量避免出现伤害事故。如摔跤、荡秋千等项目教学,要注意踝、膝、髓、腰等身体部位的准备活动,练习中要注意擦伤、摔伤,不可麻痹大意。

4.结合民间体育教材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如举石担教学时,可以穿插安排一些诸如仰卧起坐等腰腿肌力量的练习,以使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锻炼。

参考文献

[1]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鸿江.中国传统体育导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杜,2000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武术选修 课教学现状 对策研究 公体学生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56-03

引言

武术不仅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娱乐观赏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习练武术还可以培养人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已经走出国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已进入亚运会,成为亚运会唯一一项非奥运会项目。要弘扬中华武术,就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普及程度。随着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学校已成为武术传播的一种重要场所和途径。尽管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陈旧及对老化、学生武术基础较差、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专业武术教师和武术场地、器械的缺乏等不足。本文通过对影响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教学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山西省部分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2009级、2010级部分公体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查阅期刊和阅读武术选修课教学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并认真研读了中国期刊网上关于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研究文献和科研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向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四所普通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公体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为95%,作废问卷15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Spss11.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武术在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中的开展情况

2.1.1武术选修课的普及程度

四所高校中都开展公共武术选修课,且都在大一、大二学年进行。学生通过一学年的武术选修课学习可以学会一至两个基础套路,但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只能勉强达到教学要求。

2.1.2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依次是器械、防身术、跆拳道、徒手套路、散打和对练套路。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武术选修课所教授的内容基本是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等基础套路。与同学们经常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精彩花哨的武术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同学们感兴趣的器械套路、散打、防身术等教授地则很少。再加上太极拳的习练对头部、上下肢、躯干的要求特别严格,在很短的时间里很难收到成效,以及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要求心平气和、神凝意专,与学生好动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对武术选修课的学习失去兴趣,也能使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1.3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对于武术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为武术就是打打杀杀。他们只认识到了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而没有认识到武术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是十分不利的。武术选修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而是要通过武术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和继承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

2.1.4学生的武术基础

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基础,要上好武术课,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少数(11.78%)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武术外,有88.22%的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武术,对武术最基本的手形、步形、手法和步法等最基本的都知之甚少,因此,给教师上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学生对武术选修课的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某种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体育运动中来。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95.07%的学生对武术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且愿意进行武术选修课的学习,有4.93%的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

2.3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理论是学习技术的前提,从表5中可以看出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在1到2学时的占大多数,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上过武术理论课。

2.4教学场地与时间安排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武术场馆,武术教学在能在学校空地进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上课场地。学生的专业课一般安排在早晨8点到10点、下午5点到7点或晚上。武术选修课只能安排在上午10点到12点或下午3点到5点进行。2.5武术选修课术课的教学情况

武术选修课的教学一般是进行术课的教学,只有在刮风下雨下雪等天气的时候进行理论课的学习。通过术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武术套路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 结论

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区,教学设施相对于发达地区较落后。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理论课教学时数较少,缺乏武术场地和设施,缺乏武术氛围等。

3.1学生的武术基础薄弱

无论是武术教学还是训练,都必须将基本功放在首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基本功对学习武术套路的关系,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由于学生在柔韧性和力量方面都较差,致使在上课过程中极易疲劳,例如在学习虚步亮掌时,由于学生的柔韧性和力量差,在做虚步时很难做到大腿面与地面平行,老师在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保持一个虚步的动作不变,很容易产生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在学习基本动作和套路的过程中也很难达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教学要求。

3.2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四所高校普遍存在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的问题。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较少致使学生通过一个学期武术选修课的学习,虽然学会了一两个武术套路,但很难更深层次地理解武术中的尚武崇德,以及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等的重要内涵,甚至连所学套路最基本的技法要点都一知半解。

3.3武术教学场地不足

通过调查得知四所高校的公共武术选修课都在室外进行。因为学校体育场馆等设施有限,部分教师只能在学校篮球场或空旷的平地等进行武术教学,如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武术课的教学不得不终止,成为制约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瓶颈。

3.4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多数学校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实间安排在上午10点到下午4半之间,如果在夏天由于天气较热,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或因出汗等产生中暑,是制约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 建议 4.1加强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武术高难动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姿势,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武术套路的效率和武术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大教授基本功的课时数,并在教套路的过程中经常强调基本功的规范。

4.2增加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

武术与中国哲学、兵家、传统美学、传统医学、宗教、艺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武术不仅是要学习武术的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武术理论知识是武术选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3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用于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武术比赛、武术教学录像或视频,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自己的动作进行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树立清晰的动作表象。此外,在教学中结合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

4.4合理安排武术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方式的安排应该尽量新颖多样,不仅要达到武术选修课的要求,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量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器械、防身术、跆拳道等。

4.5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及培训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武术套路教学 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 练习方法

1.引言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武术套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教法,但总体来说,武术是集健身、修身、防身于一体的中华国粹,它以特有的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各种套路。我结合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教学经验,对套路教学谈一点看法,并与同仁探讨。

2.从教学步骤分析

武术教学首先从基本功开始,以后逐步过渡到套路练习,一般先从拳术练习开始,然后进行器械练习。在教学中要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逐步掌握武术运动的技术。

2.1 基本功练习。

学生的基本身体条件、技术基础、意志品质等各有差异,因此,对基本功的练习要有不同的要求,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观察、发现和总结,因材施教。结合武术术语进行讲解、示范、慢速领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作运动方向路线及手型、步型的变化,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为后续套路教学奠定基础。

2.2 套路中的组合练习。

武术套路是将各种不同动作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在一起的练习,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因此,在学生基本功提高的基础上,要先把套路中的部分动作进行组合练习,按顺序熟记动作名称,而教师边说名称边示范动作,同时学生一边念动作名称,一边练习动作;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练习动作时,教师讲出第一个动作名称,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说出第二个动作名称,这种手、脑、口并用的接力式练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然后教师的示范速度相对加快,逐步变为正常速度,并且对动作进行分析讲解,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改进动作细节并较准确地掌握套路技术。

2.3 完整套路的练习。

武术套路一般由十几个、几十个单势动作有机组成,动作复杂多变,形式要求各异,如太极拳的演练,每一招、每一式都以柔和、缓慢、轻灵为主,行功走架如行云流水,动作之间节节贯穿,绵绵不断。而长拳练习要求节奏鲜明,快速有力,舒展大方。教师通过对每个动作的分析讲解与示范,和学生反复练习,让学生体会武术的技法;手眼身步法,呼吸与劲力,以及运动节奏的配合,以便进一步达到“形神兼备”的要求。

3.从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要快速掌握武术套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教学方法。

3.1 完整法与分解法。

在武术练习中,不论是徒手还是器械演练,套路中的动作路线、方向、架势结构、发力特点都比较复杂,初学者要完整掌握套路,必须通过一定的步骤,层层深入,最终掌握完整的动作。

完整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练习内容从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地完整教给学生的一种方法。完整法能给学生以完整的概念,因而它是武术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法。对动作结构简单和难度不大的动作,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一般采用完整法。但是武术套路是由几十个动作所组成,包括起势、收势和每个单势动作。在教学中可根据动作的结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

分解教学是指把一个完整的练习内容合理的分解成若干部分,并按部分多次练习,然后达到完整地掌握运动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分解法是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所以,必须与完整教学法及时配合。对动作难度大,手法、步法变化复杂的单势动作,如旋风脚、侧空翻等,可运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法;有些动作虽然难度不大,但方向变化较多的单势动作,也可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法;对攻防含意较强的动作,可进行攻防性分解。当学生理解动作含意后,再转入完整练习。

3.2 直观示范法。

直观示范法是教师本人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所学习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动作路线、技术结构和运动方向等。在教学中,采取直观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因此,示范要根据套路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而且要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及速度,可做多方位的示范。在教学时,应按照各类拳种、器械的特点,先进行一次正常速度的完整示范。示范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形成完整概念。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学生人数和队形决定,若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或对运动路线变化方向考虑不周,都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示范时还要注意示范面的选择,以单个动作来说,示范面可分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四种。示范的选择要根据教师的意图而决定。就套路示范来说,由于动作方向变换较多,在教学时一般采用背向,以使学生建立与教师相同方向的概念。

4.从练习方法分析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课的任务与内容要求,有目的、有意识地以自身反复实践来掌握练习内容的一种方法。练习是掌握动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4.1 先粗练,后细练。

粗练,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弄清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及来龙去脉,对于手型、步型的准确性要求不高,对套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细练,让学生更加明确方向路线,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姿势更加优美,步型更加准确,身法体现出武术的风格。

4.2 先集中,后分散。

武术教学多采用集体练习,它不仅便于教师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更快地掌握动作,在集中练习时,可采用领做或口令指挥方式进行练习。当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后,可进行分组练习。分组练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小组作用,而且便于教师巡视指导。当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动作后,要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单个练习。这个方法能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套路的熟练程度,也便于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技术。

4.3 比赛性练习。

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它以这种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当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动作或完整套路时,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比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而且能通过学生互评、老师点评,便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动脑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武术内涵;武术精神;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74-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武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教学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武术运动频繁出现在体育教材中,其价值性日益凸显,武术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训练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未能真正把握武术内涵,武术精神没有渗透到武术教学中,严重影响了体育训练的开展。武术不仅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在武术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入武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把握规律,彰显武术内涵

1. 教学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稳定的,对教学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规律。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环境因素和各项条件复杂多变,教师要把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体育教学规律,并根据教学实际需求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把握教学规律,并将教学规律运用到教学中。武术教学是训练学生专注性、强化学生思维的一项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保证学生愿学、乐学。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引导作用,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组织安排好武术教学活动,组织好课堂纪律,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武术、学习武术,体味武术精神的内涵。这是武术教学中教师作用的具体体现,把握体育教学规律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学习“旭日东升”抱拳礼时,教师集结整理好队伍,检查好学生人数,顺势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抱拳礼。学生认真听讲,识记。教师做完整示范,同时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边看边识记。教师示范后学生掌声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学生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分解动作要领,对动作起势作详细要求:动作利索,按照拍子,步调须一致,并进行分组训练,根据动作特点进行八拍训练。在分组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面,将同学作为镜子,一个动作结束后,对面同学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训练方式抓住了学生爱表现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武术教学训练中,教师要运用注意规律,创设含有武术精神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体育课堂,不仅是简单讲解动作和传授知识,更是文化的传承。发展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热爱自然的人、勇于超越自我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武术精神的内涵则是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体育精神和武术精神的内涵是一致的。武术运动既能强身健体,磨炼意志,还能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武术教学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练习。在学习“武术的简介和基本手型”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提出思考问题:什么是武术,你了解哪些武术流派,学习武术有什么作用?现在的学生接触面较广,对武术有基本的了解,学生边看边思考,然后总结出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及时总结中华武术内涵及作用,让学生对武术有较全面的了解。

二、讲练结合,体现武术价值

1. 创设体验情境,磨炼意志

武术是一种直观性、体验性强的运动,良好的体验情景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音乐等创设教学情境。日常武术教学活动枯燥,是简单动作的叠加,学生不愿参与其中,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通过游戏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武术价值。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分组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体验竞技体育的乐趣,同时领会武术知识和技术要领。学生学习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自卫,对身体发育也有积极的作用,还能磨炼学生意志。现在学生独生子女偏多,大多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遇到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易出现心理问题,武术训练能克服学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将武术精神渗透到武术教学中,既是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需求。一位体育教师上武术教学课,没有直接引入学习内容,而是先播放了一段爱国影片《叶问》。看完电影后,教师问学生:“看完影片,谈谈你对武术的理解。”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武术是一种力量,它能保护自己和别人。”有的同学说:“武术是一种正能量,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帮助别人。”还有的同学说:“武术虽然是一种武力,可是中国的武术还包含着武德,包含着仁爱。”然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武术内涵和精神。学生通过看电影总结出武术精神,这样的教学比直接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带给学生的震撼更强。

2. 持续力量训练,强健体魄

武术理论知识是基础,它为动作学习奠定基础。武术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武术内涵、武术作用、武术基本动作等。武术教学训练中,教师要重视理论的传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武术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有的拳法、腿功、棍术、剑术都要由基本的练习开始,如上步、弓步、马步的练习。这些练习就是要加强学生身体的稳定性。如果不能扎实练好基本功,那么武术训练的价值就不复存在。很多武术动作需要反复训练,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且有的学生对知识要领的掌握不很到位,动作容易做错。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不断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记在心中。持续的力量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要领,逐渐领会武术动作的内涵和精神,还能增强学生身体的抵抗力,强壮体魄。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训练效果大大提升。

在讲“武术的三种手型、三种步型”时,教师先对三种基本手型和步型进行基本理论讲解,然后进行训练。在练习出拳时,教师没有让全体学生练习出拳,而是全班成圆形队伍站立,先由教师喊口令,学生照做,对做错的同学,教师罚其喊口令,依次推进。教师巡回监督,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同时讲解练习方法及步骤。在学习其他手型和步型时,也用这种讲练结合的方式,极大增强了训练效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举行一对一耐力对抗赛,小组之间、同桌之间进行对抗,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力量王”,并对冠军进行奖励。这样的力量对抗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了乐趣。

三、规范套路,培养武术道德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础,将攻守进退、刚柔虚实、动静疾徐等运动变化规律变成整套练习形式。武术套路学习必须坚持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对特定的武术动作统一要求,规范动作,明确要领。武术套路教学的直接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套路是武术的精髓,武术套路主要包括弹腿、冲拳等,它是武术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的成果。传统武术教学套路陈旧、内容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扎实推进学生基本武术功底的培养,从扎马步、压腿、踢腿、基本手势等入手,由易到难,逐渐推进。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必须规范套路,创新武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武术道德,这样的武术训练才是科学的、有效的。一位体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基本武术套路时,没有像其他教师一样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武术功底,让学生扎马步,同时,还为学生讲解霍元甲、陈真、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武术大师的爱国精神和武术品德,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感。

四、结束语

武术教学训练对克服学生不良习惯有较好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好习惯,武术教学能矫正学生存在的缺点。在武术教学中,要在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彰显武术内涵,体现武术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武术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武术教学 基本功练习 套路教学

前言

武术是集健身、修身、防身于一体的中华国粹,它以特有的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各种套路。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对套路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从教学步骤分析

武术教学首先从基本功开始,以后逐步过渡到套路练习,一般先从拳术开始练习,然后进行器械练习,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 基本功练习:学生的基本身体条件、技术基础、意志品质等各有差异,教师根据不同性别、素质的学生,对基本功的练习要有不同的要求,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发现和总结,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动作要领,为后续套路教学奠定基础。2. 套路中的组合练习:武术套路是将各种不同动作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在一起的练习,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因此,在学生基本功提高的基础上,先把套路中的部分动作进行组合练习,要让学生按顺序熟记动作名称,教师边说名称边示范动作,同时学生一边念动作名称,一边练习动作。然后教师的示范速度相对加快,逐步变为正常速度,并且对动作进行分析讲解,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改进动作细节并能较准确地掌握套路技术。3. 完整套路的练习:武术套路一般由十几个、几十个单势动作有机组成,动作复杂多变,形式要求各异,如太极拳的演练,每一招,每一式都以柔和、缓慢、轻灵为主。而长拳练习要求节奏鲜明,快速有力,舒展大方。通过教师对每个动作的分析讲解与示范,和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体会武术的手眼身步法、精神与动作、呼吸与劲力,以及运动节奏的配合,以便进一步达到“形神兼备”要求。

二、从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武术教学也一样,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快速掌握武术套路的关键。为了顺利完成武术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教学方法。1. 完整法与分解法:完整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练习内容从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地完整教给学生的一种方法。完整法能给学生以完整的概念,因而它是武术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法。对动作结构简单和难度不大的动作,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一般采用完整法。分解教学指的是把一个完整的练习内容合理的分解成若干部分,并按部分多次练习,然后达到完整地掌握运动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分解法是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所以,必须与完整教学法及时配合。对动作难度大,手法、步法变化复杂的单势动作,如旋风脚、侧空翻等,可运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方法。2. 直观示范法:直观示范法是教师本人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所学习的动作要领、动作方法、动作路线、技术结构和运动方向等。在实际教学中,采取直观示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示范要力求准确,根据套路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特有的风格,而且要注意示范的位置和方向以及速度,可做多方位的示范。因此,教师示范必须正确,以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节、分段教学时,要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的示范速度,对难掌握的动作,可采取慢速示范与重复示范。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学生人数和队形决定,如果教师示范位置的选择或对运动路线变化方向考虑不周,都会直接影响领做效果。示范时还要注意示范面的选择,以单个动作来说,示范面可分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四种。就套路示范来说,由于动作方向变换较多,在教学时一般采用背向,以使学生建立与教师相同方向的概念。

三、从练习方法分析

练习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课的任务与内容要求,有目的、有意识的以自身反复实践来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方法。1. 先粗练,后细练:粗练,即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弄清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及来龙去脉,对于手型、步型的准确性要求不高,对套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细练,让学生更加明确方向路线,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姿势更加优美,步型更加准确,身法能体现出武术的风格。2. 先集中,后分散:武术教学多采用集体练习,它不仅便于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也利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更快地掌握动作,集中练习时,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具体情况,可采用领做或口令指挥方式进行,领做时对学生动作可逐步提出要求。当学生初步掌握动作后,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进行分组练习。分组练习前,教师可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小组作用,而且也便于教师巡视指导。3. 比赛性练习:通过比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互评、老师点评,便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养成动脑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总之,武术教学内容丰富,套路是中华武术的精髓,教学难度较大,作为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们一起揣摩、商讨、演练,提高武术课教学的质量,传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瑰宝。

【参考文献】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武术操;教学心得;目标合适;讲解形象趣味;教法得当;注重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2

引言: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随着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武术逐渐走进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通过练习武术,能开学生智力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养成谦逊、宽容、认真的优良品质,塑造完美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提高自信。

武术操是在广播体操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武术套路的手、眼、身、步和动作,形成的一种健身方法,该操动作简单,易学易普及,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优雅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提高锻炼情趣,有较好的健身效果。

本学期选用的是武术操,教学中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武术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现将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2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除了要注重体现整节课对学生的基本功、基本手型和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的要求,也要注重在各种动作演练时对基本技法的训练及其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使武术练习者养成知礼和行礼习惯。

5讲解要形象化、趣味化、通俗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武术操中的术语较复杂,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要将术语和动作名称形象化、趣味化、通俗化。体现在教学中。可以为每一个动作取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名字,如“左右分掌”可另取名为“小鸟展翅”,即形象又容易理解。讲解还可以使用口诀化讲解,如讲弓步时,口诀可为“前腿弓,后腿绷,挺胸,立腰,象张弓,别晃动”,让学生较容易抓住动作的关键。通过武术操中第五节“侧展运动”3―4拍中的“震脚,砸拳”第三节“开合运动”中的“哈-哈”,第四节“踢腿运动”中的“呼”等动作和呼号来提高学生练习武术操的兴趣和“精、气、神”。

8认真分析,耐心教授,适时评价。

教师要熟练掌握整套操的动作要领,掌握整套操的特点乃至各节各拍操的动作结构。分析武术操哪几节动作简单、节奏怎样,难易程度如何、哪几节可以需要分解教学等情况分析思考再来安排教学。

教学时,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多领做,让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在领做示范时,如果是新授动作通常放慢动作速度,不要太用力,以便学生的观察和模仿,随着动作的逐渐熟练,逐步加速加力至正常的动作要求。

然后利用分解教学,先采用动作名称提示法,在用口令教学学习掌握。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可采用手、脚动作分开练习,在熟练的基础上再合练。

再次,要多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练习,让学生们互相指出对方错误、不到位的动作,师生、生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学生学习武术操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整套操教授结束,教师采用无声做操法、学生口令法,教师动作名称提示法进行复习巩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做操适时评价,抓住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及时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广播操的积极主动性。在掌握外部形体动作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手眼配合与内在精神表现力的培养。

10重视课前课后的复习。

每节课坚持,在教授新的动作之前对上一节课学习的武术操动作进行复习。教师口令,说动作名称,学生作出相应动作。教师准确、恰当、简单的语言口令提示动作姿态、节奏和方向,引起学生注意。从而让学生更顺利地掌握正确动作。教师的语言要注意符合动作的性质和节奏,要随着动作的快慢、节奏的起伏而变化。还可用手势和表情暗示法。多注重学生互动,如台上学生展示动作,台下学生说名称。武术的套路动作一般都具有攻防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攻防含义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明确动作的用法,加强对动作的理解,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和攻防意识的培养。

5、教学中要加强武德教育,以鼓励为主。

武德是习武者必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培养学生养成尚武崇德的精神。习武者在坚持不懈的武术锻炼中,体魄不断强健,攻防技术不断提高,这是“尚武”能培育“自强不息”的精神所在。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武术操的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要把武德教育贯穿整节课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志,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武术操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及时发现学生优点给予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欲望是动力。在学习初期,关键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好武术操的欲望,为今后顺利完成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一学期的教授,学生熟练掌握了整套武术操动作,能独自高标准的完成,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吃苦耐劳、崇尚武德的精神,提高了自信。在不断摸索尝试中,也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自身素质仍需提高,课前还需要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对重点难度动作或复杂动作的教授方法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教程》刘喜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07月

2、《武术》(体院专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

武术基本步法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 武术教育 艺术师资 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武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学武术师资的任务。在培养学生欣赏武术美和创新武术的能力,尤其是传承武术技能方面,武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人们对普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十分关注,尤其是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前,高师院校武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正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得到解决。

首先,从专业教学来说,高师武术专业学生入校时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入校前多未接受过武术专业的系统训练(很多学生仅是参加考前强化班),其技能和柔韧性基本未开发,加之绝大多数学生自身条件比较差,这都给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其次,对于高师范院校武术专业来说,和普通专业正好相反,艺术专业往往在智力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学生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那么,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综合型的艺术师资?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角度加以解决:

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因材施教

高师体育教育武术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武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武术师资,所以绝不能进行单一的专业化训练。因此,在制定体育武术教学内容、任务、组织教法和运动量时,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潜力的水平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来确定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可让学生承受超出自身能力的训练,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2]武术的基本功训练,体委定编的武术套路、散手训练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应从启蒙入手,循序渐进。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扶把练习和离把练习。扶把练习以训练学生身体的直、立、蹲、开、灵活协调为主,腰腿能力和技巧为辅。扶把练习正确到位后即进行离把训练,主要进行单一动作、单项组合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上肢、下肢、腰与躯干动作协调并规范或基本规范。这方面训练要使学生对运行中肌肉的紧张与松驰能适度把握、动作协调、稳定,具有一般控制力,教学中进行手型、步法、身法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身体自然素质与武术专业素质之间的距离尽快最大幅度地缩小。总之,通过基本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武术所需要的正确基本功练习,而且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规律,身体的控制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掌握身体的紧张与松驰,并在一定的节奏旋律中协调自如地运动。

二、应当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艺术专业以艺术教育为主是必然的,重视技艺培训是无可非议的。武术表演是典型的形体艺术,它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制约。长期以来武术专业在对学生的培训别注重学生武术技能的培训,而淡化了艺术心智的培养,结果从学生到家长、教师,重艺轻文的思想比较突出。在这种教育思想支配下,许多武术专业的学生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智力教育和技艺培训同等重要,因为文化知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轻视文化学习导致的负面效应必然会与我们的艺术教育初衷相悖。

心智素质是指武术者感情、思想及其对武术表现内容的理解等。对于练武者来说,只练其“形”,不养其“神”是练武之大忌。武“形”只是手段,修“神”才是目的。所以说,一个训练有素,能够创造出武术艺术美的武术者,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专业技能,即基本能力(指武术基本功:步型、手型、身法、力度、柔韧性、可塑性、模仿力、节奏感)、技巧能力(指跳跃、旋转、翻腾、控制、高难度技巧的掌握)、艺术表现能力(指对创作意图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激情、乐感、想像力等)。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力是艺术形体(练武者)的体态、体能和技能,是一种表现情感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心智素质――即艺术表现能力。正因为武术要表现情感和思想,所以练武者就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蕴积,这样才能有“情”可表,有“神”可传。[1]毋庸置疑,心智素质绝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就心智素质的积累来说,社会生活的滋养和练武者自身教育固然是一方面,但学校教师给予的全面文化教育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学校毕竟是系统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它是心智素质奠基与定向的决定性环节。心智素质本身就是决定武术思想深度和情感广度的要素。练武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心智素质,才能理解其动作的意蕴,才能把丰富的心智灌注于武术动作之中,才能使武术在表现为武术意象时意远情长。正因为如此,所有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就应当在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三、应当使学生较多了解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当使学生较多地熟悉和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武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律动来塑造武术形象,表现社会的人的思想感情的,并以表现人及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为根本职责。因此,如果练武者在武术学习及武术实践中对于涉及和人文社会各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他对于动作形象的展示,对于内在神形意的表达就一定是表层的、肤浅的、概念化的。这是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的帮助,而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以,学校除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施教外,还应当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人类社会各个学科和知识是相通的,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间,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从更高、更广泛、更深刻及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人生和社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各学科的知识及各门类艺术的熏陶之中,就会逐渐达到形神兼备,独具艺术风格和魅力,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也将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地吸收积累广泛的社会生活知识,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必须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争得一席安身立命之地,然后才谈得上以其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把我国传统的、现代的优秀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继往开来。这既是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学校的期盼,也是时代的需要、艺术的需要。

总而言之,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使他们既有示范能力,又有教学能力,同时武术教学不能仅仅限于武术技术的单纯传授,必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出全能型的武术教育人才。只有如此,高师武术专业教学才能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道路,这也是高师体育武术专业教学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