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农作物;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洪涝以及冰雹等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气象事业呈现出发展迅猛的趋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逐渐实现完善的目标,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手段。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对农业气象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实现对气象事业的不断探索,这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

1.冷冻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冷害以及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冷冻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冷害是一种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温度不够而引起。霜冻以及寒潮都是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发生在出夏季之外,地域性教强势冷冻灾害的明显特征。

2.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分别为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这两种干旱都会导致农作物内部水分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同时补给速度远远小于流失速度,这也是影响农作物体内水分严重失衡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作物光合作用降低以及呼吸作用减弱的现象都是有上述原因引起,这不仅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阻碍作用,同时会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大幅度的降低。

3.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一般可分为洪灾、涝灾和湿灾3种。降水是引起洪涝灾害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特别是夏季降水。一个地区一旦出现连续降下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农田就会出现大量的积水;或者由于暴雨引起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淹没了农田。如果这种势态无法有效控制的话,就会造成r作物大量死亡,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随着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洪涝灾害出现越来越频繁,并出现逐年增加态势,仅2016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50亿元,其中农业损失为93.6亿,严重妨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4.冰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对刚出土不久的幼苗来说,冰雹的砸伤可能造成全面死亡;对于成熟的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有时候是毁灭性的,特别是果实类的农作物,造成果实砸伤或掉落、果树破裂,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冰雹对设施农业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大棚水果和蔬菜,在遭受冰雹之后,大棚设施遭到破坏,从而对大棚内的水果和蔬菜造成影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预防和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策略

1.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分析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对于冷冻灾害要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气象分析设备,时时做好气象监测、气象分析、预报预警和服务应急准备工作,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同时还要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制定冷冻灾害防御方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农业人员也要大力向农民推广有效的增温助长制剂,比如“天达2116”。冻灾发生之后,及时喷洒“天达2116”的农作物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而没有喷洒的就会减产或者绝收。

2.预防干旱灾害的措施分析

要缓解和治理干旱灾害,就要做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远距离调水措施,可以人为地从有多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有效弥补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要缓和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可以兴建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在雨水丰沛时期把雨水蓄藏起来,便于干旱期灌溉之用。这些工程还可以结合养殖、发电、航运等等开展多种经营,从而促进和活跃受水地方的经济。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时监测自然云的情况,有条件的话就实施人工降雨来缓解或者解除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

3.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分析

针对洪涝灾害,也要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做好气象监测、分析和预报。在强降水来临之前就要做好预报工作,并通知、指导农业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采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工作,从而降低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不耐涝的农作物要做好田间的清沟沥水工作,保证土壤的疏松透气。对于水稻等农作物也要修好田间的排水沟,在暴雨来临之前把田间的积水及时排出去,而且好的排水沟也可以防止强降雨过后形成的内涝。修建水利设施和建造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4.预防冰雹灾害的措施分析

长白山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的多雹地带。要想减少冰雹灾害,就要想办法破坏冰雹云的形成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种植被来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其次,做好冰雹云的识别、认清冰雹主要活动路径工作,并及时预报预警,在冰雹来临前就把成熟的农作物及时抢收。同时要指导多雹地区的农民多种植抗雹且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再次就是人工防雹,也就是干扰和破坏冰雹的形成,防止冰雹的生成。目前的方法就是利用高炮或者火箭把碘化银粉末与红磷的混合物送入冰雹云层,产生的冲击波可以使小水珠合并成大的水珠,从而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三、结束语

良好的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因素。对于目前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因此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天气变化,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开始分析,从各项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水、光照、温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并根据水热协调,对我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张丹.湖南省怀化市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决策与粮食计划制定的影响及作用[J].北京农业,2016(6).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2篇

农业生产,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农业风险来自很多的方面,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和生物系统自身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和农业投入产出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的外部因素。

(一)主要风险

1.自然风险。自然条件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全球农业生产的风险的主要来源,过少或者过于不均衡的降雨量、干旱、洪水、极度寒冷、极度炎热、暴风和暴雨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在黑龙江大多是因为夏季的干旱、大暴雨以及冰雹等灾害导致减产。气候的变化不单单会影响产量,而且还会侵蚀农业投资的价值从而导致整个农业的表现欠佳。据统计,天气灾害对中国的农业影响最大,中国每年因为受到洪涝的等灾害导致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的土地面就就有4万多公顷,产量减少高达数百亿斤[2]。

2.价格风险。农业所面临的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来自价格。农民所投入的价格或者产出品的价格的变动都会造成农业生产的重大波动,而这种波动则是农民收入变动的重要原因。同样的价格风险还会来自相关政策的变更和预想不到的消费者的购买偏好,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浮动性增大,也加剧了农业的风险。农业产品的价格变动会导致对不同的作物的土地分配政策和化肥的使用情况,与此同时,会严重的降低农民对于新生产技术所带来的新品种的种植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导致某些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种植面积变动[3]。

(二)黑龙江种植业生产风险状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属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5℃。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南北差近10℃。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黑龙江省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促,西北地区没有夏天。全年平均气温零下6—4℃,一月-32—-17℃,西北部气温最低。影响黑龙江省的主要的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风雹灾,当中以干旱和洪涝带来的灾害危害最重,受灾面积最大。全省的易涝面积有6000万亩,占了全省的耕地面积的1/2之多,每年成灾面积上千万亩,一旦遇到洪涝灾害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农业减产。同样的旱灾对于黑龙江的伤害也可以说是极其大的,而且近期的灾害基本都是旱灾,它具有干旱频率快、干旱面积大、程度逐年加重等特点。黑龙江地域广阔、种植面积大,并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黑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黑龙江每年出产的农作物非常的丰富,但是在农作物出产之后进入市场的时候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当商品进入市场的时候面临着其他省份其他国家的农产品的冲击。此外还有在种植农产品之前的成本的价格,随着种子、农药等多方面价格的提升给农民种植提出了严重的经济问题。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保险的可行性分析

(一)黑龙江省农业生产自然状况需要农业保险

作为中国行政区划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黑龙江垦区地理环境复杂,耕地基础条件差,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根据农垦总局10年农作物灾害损失率统计数据,垦区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平均损失率为19.44%,最低年份为10.08%,最高年份高达34.64%[4]。10年间可大致呈现“三年小灾、四年中灾、一年巨灾”的规律。进入20世纪90年代来,垦区逐步打破了国营农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家庭农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张的经营主体,也成为直接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主体。

(二)农民参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现阶段农户本身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状况成为了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重大内因。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对于农业保险一无所知的人占总人口的23.8%,听说过农业保险的人有44.5%,经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宣传资料的有30%,而非常熟悉的只有1.8%[5]。可见真正了解农业保险的农户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的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认知较少,重视度不够,就造成了需求意愿比较的小。于此同时在对于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的调查中显示,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价格非常的敏感,愿意支出的保险费用水平较低。

(三)影响我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其他因素分析

除了农民自身对于农业保险的制约之外,从外部还有着许多因素。

1.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相对的欠缺。根据国外的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来看,凡是农业保险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制定了农业保险法,使得农业保险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当前,全球已经有40多个国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农作物保险制度。美国早在1938年就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为农作物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补贴的品种较少,承保的范围有限。这样造成了农产品数量品种繁多而政策性农业保险极小的承保范围形成的明显冲突。在实际运作中,由于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不在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地方财政也不具备单独补贴的能力,造成农业保险在开展中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利于惠农面的拓宽。

3.承保、理赔方面存在很大不规范。在开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由于农业保险承保中作点多面广、时间比较的集中,同时保险机构的人员较少,无力自行承保,保险公司主要利用村镇干部在村民中的影响力和威信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保险,并基本依靠村干部填写承保清单收取保费。虽然这么做有利于农业保险的开展,但是也造成了一些问题。首先,许多村民在不了解情况的下跟从村干部参与农业保险,在不具备赔付条件的情况下得不到赔付时就错误的以为自己上当受骗,对保险公司产生不信任。其次,村干部为了完成配额的名额和自身的利益,在村民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村民投保。综上所述,虽然在开展农业保险的时候有许多的困难,但是在黑龙江发展持续的农业保险是必然的。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保险的建议

1.强化宣传。农业保险是个新生事物,在广大的农户认知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对相关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农业保险是国家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分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和加强农业服务的重要措施。

2.梯次推进。针对农户的对于不同险种的喜好,优先从农民最关注、保险效果最为直接的险种入手,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保证保险水平。

3.加大支持。农业保险带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特别是在目前农户收入水平不高、购买意愿弱的情况,更要坚持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政府支持和工作指导,更多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农业保险的进行。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辽宁营口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邻。地处东经121°56′~123°2′,北纬39°55′~40°56′。营口地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风天气、气候干燥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9.7~10.2 ℃,沿海平原、丘陵地带稍高,东部山区略低。年降水量为570~620 mm,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日照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1-2]。营口地处近山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wwW.133229.Com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1.1热量

营口地区热量条件较为充足,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热量条件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15—20日。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及春夏早春作物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中旬末,这时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播种期。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持续日数为180~200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营口地区为80~90 d;全年大于20 ℃积温为1 900~2 1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结束日期在10月中旬,这段日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表示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为160~180 d;大于10 ℃积温为3 400~3 6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结束日期在11月中旬,进入冬节,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农耕期的长短,营口地区为230~250 d;大于0 ℃积温为3 800~4 100 ℃。

1.1.2无霜期。营口地区平均气温为9.7~10.2 ℃,年均无霜期为160~180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东部山区出现最早,丘陵地带次之,沿海最晚,营口市在10月14日前后。终霜期于4月中旬结束,营口市最早,在4月14日前后,东部山区最晚,地域差约10 d。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3-4]。该地区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应根据热量条件选择作物品种。

1.2光照

营口地区光照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多于省内大部分地区,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持平,属光能较丰富地区。其分布特点是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营口地区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1.3降水

营口地区近20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71~621 mm。降水量适中,多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少于东部湿润地区。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山区降水较多,沿海平原及丘陵一带降水较少。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为491~52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降水量在一年内由于季节的转换而有较大的差别。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季降水量仅有17~20 mm,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左右。春季(3—5月)为冬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气旋生成较多,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开始增多,季降水量为90~100 mm,占年降水量的16%左右;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6—8月)是东南季风最强盛的时期,输送的水汽多,降水量也最多,季降水量可达350~390 mm,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秋季(9—11月)东南季风迅速南退,降水量明显减少,此时进入作物的成熟季节,季降水量为110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20%。秋季降水略多于春季。

2、气象灾害

2.1干旱

干旱是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连旱。20世纪70年代以后,干旱程度加大,次数增多。营口地区轻春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2~3年一遇。春旱造成农田底墒差,给春播带来困难,影响了种子萌发,致使苗情较差,对果树果实生长影响较大,使果品品质差。

夏旱又称伏旱,指主要农作物拔节至开花阶段发生的干旱。夏旱分严重夏旱和一般夏旱。严重夏旱是由大范围天气异常引起的,持续时间较长。1986—2006年营口地区受夏旱影响的年份平均3~4年一遇,且年际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南部地区是夏旱高发区。伏旱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和水果减产。

秋旱又称秋吊,是指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无雨或少雨而形成的干旱。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3~4年发生1次秋旱,且南部地区发生的概率大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大于西部沿海地区。秋旱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秋旱使农作物籽粒无法正常灌浆,严重影响产量,影响作物的成熟,尤其对果树果实影响很大,会使果品品质差,因此秋旱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连旱是指春夏、夏秋或春、夏、秋连续发生的干旱。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的几率大于春夏连旱的几率。连旱会使旱情更加严重,使工农业减产,城市供水困难,影响人民生活。2002年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使大田减产。

2.2暴雨和洪涝

暴雨和洪涝是营口地区的2种主要自然灾害。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每年出现暴雨2~3次,最多的年份出现8次,有的年份未出现。暴雨使得有限空间内的积水量在短时间内增长,同时由于水利设施、地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均出现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的盛夏季节,由大暴雨或局部大暴雨影响所致。暴雨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夏季暴雨的急发,形成夏涝,危害重,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2.3 冰雹

营口地区每年都发生几次冰雹。冰雹一般发生在4—10月,9—10月发生的次数最多。冰雹发生时间大多是中午到傍晚。1986—2006年营口地区共出现冰雹54次,平均每年2~3次。冰雹多出现在夏季,是一种局地性的天气灾害。冰雹虽影响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冰雹可造成局地作物减产或绝收。

2.4大风

1986—2006年营口市区出现大风日数为8 d,大石桥市有22 d,盖州有25 d,熊岳有20 d。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营口市区的大风在春季(4—5月);影响大石桥的大风为冬、春季节;影响盖州的大风除7月外四季均有;影响熊岳的大风分布在春、秋、冬季,其中春季最多。大风对农、林业生产都具有灾害性的影响。

2.5寒潮

据1986—200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可以看出,营口地区寒潮平均每年出现2~3次。寒潮从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影响营口地区,到翌年的3月下旬结束。寒潮带来的主要灾害就是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容易造成果树冻害。

3参考文献

[1] 段若曦,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张玉书,班显秀,纪瑞鹏,等.辽宁省气候资源分析[j].气象科技,2004,32(1):39-43.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4篇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情况来看,有关本专题内容的试题侧重于对我国的自然灾害进行考查,主要涉及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包括成因、分布、危害、预防措施等内容。从试题呈现形式上看,该类试题主要以图表、文字材料呈现灾害的有关信息,并结合具有生活化、时代性特征的热点材料,考查学生区域定位、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从设问特点看,全国文综新课标卷中该类试题多为一问,其他单独命题省份的高考试卷中该类试题多为两问。预计2013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将继续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切入,综合考查学生区域定位、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判断问题的技能。从考查形式上看,该类试题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重点剖析】

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方法点拨:判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是看其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是否有人、财等承灾体。

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与表现形式

强调:一定灾害强度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的经济密度大,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这些地区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小。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

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

自然

灾害

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典型灾害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广阔的温暖洋面(热带、副热带);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大气层狂风、暴雨、风暴潮干旱: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区

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地质灾害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部能量的急剧释放建筑物遭破坏、交通线路中断、人员伤亡等滑坡和泥石流:山区,危害极大水文灾害洪涝中低纬度,河流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形成洪水,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涝渍淹没农田、村庄、道路等热带风暴潮:由台风引起,来势猛、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增势相对平缓生物灾害病害农作物分布区、森林分布区与作物所处环境有关农作物、树木染病枯死虫灾(松材线虫最具危险性)、鼠灾(重灾区是农田、牧场及森林区)(1)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及以上的称为台风,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东岸的称为飓风。

(2)自然灾害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要注意其“功效”。洪水泛滥能带来肥沃的土壤;台风能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多地热能和温泉;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形成肥沃的土壤等。

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灾害带主要的自然灾害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

台风干旱寒潮时间夏秋季节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冬半年,春秋季节危害大分布东南沿海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灾害

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防御

措施加强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旱作农业加强预报,作好防寒准备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比较

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分布

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低、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迅速汇集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洋底典型

地区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①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②、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3.我国的生物灾害比较

生物

灾害虫害鼠害病害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原因①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①气候变化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②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其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防御

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4.我国的水文灾害比较

(1)我国的洪涝灾害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

洪水主要是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并自南向北推移融雪

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

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学法指导: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则不会形成洪水。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等有关;河道排水速度与河谷弯曲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因素有关。

(2)我国的风暴潮比较。

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主要危害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东南沿海,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5.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2)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多山的地貌。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常导致我国频繁发生旱涝灾害。

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这里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形成了多种地质灾害群发的特点。

7.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8.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强弱不定,从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也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该地区的灾害主要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强化训练】

1.2012年1月底,亚欧大陆遭遇了寒冷天气袭击。下图为有关此新闻报道的图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本次极寒天气可能给遇灾国家或地区带来的危害,以及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省区农业虫害发生地和≥10℃积温等值线分布图。

材料二材料一图所示省区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区,小麦吸浆虫和稻瘟病是该省重要病害之一,其中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描述该省农业虫害的主要分布特点。

(2)说出该省南部主要的农业病虫害类型,并说明该病虫害发生的气象原因。

3.读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春夏季节降水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图中“平均值”为1971~2011年该季节降水量平均值。

(1)结合图示,分析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2)在长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区,上题所指自然灾害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

4.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读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回答问题。

(1)从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上可以看出:危害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和。形成这两种灾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请从防灾减灾方面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5.下图为我国三类地区的划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一类地区”多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2)总结我国“三类地区”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他各省级行政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但是各省(市、区)之间地震灾害发生的情况仍有很大的差异。上图显示了我国各省(市、区)地震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异。

(1)说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区域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2)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缩小”地震灾情?

7.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

区域成因类型特点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冰川泥石流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川滇山地降雨泥石流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黄土高原暴雨激发的泥石流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华北和东北

山地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频率低,但规模大且来势凶猛(1)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2)我国泥石流多发于哪一季节?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危害:危害人体健康,造成人员死亡;破坏电力设施;阻断交通;造成能源供应紧张;农业生产遭受低温冻害等。措施: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寒潮预警信息;完善救援机制,备足救援物资;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等。

2.(1)集中分布于4800~5200(≥10℃积温)等值线之间;中东部多,北部、西部少。

(2)类型:稻瘟病。原因:稻瘟病发生时气候温暖,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答出两点即可)

3.(1)春季降水大幅减少,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2)春季干旱易引发火灾(虫灾)。夏季暴雨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冲刷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4.(1)干旱洪涝原因:我国主要是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容易引起旱涝灾害。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开发抗灾能力强的新品种。

5.(1)地震: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滑坡和泥石流: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物质破碎。(西北干旱:距海遥远,高山阻挡,天然降水少)

(2)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原因: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抗灾能力强,灾害对该地区危害程度较低,所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6.(1)分布特点: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地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大于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抗灾能力强。

(2)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增强抗震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答出两点即可)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雨涝;大豆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1]及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大豆产量也逐步上升,但是一遇到天气灾害大豆产量就明显下降。就目前的生产水平而言,产量的升降主要由气象条件的变化所致,很多学者认为低温冷害、霜冻是大豆的主要气象灾害,并做了论述[2]。本文目的是从雨涝角度探讨影响高寒地区大豆总产不稳定的气象原因及其之间的关系。

1 分析方法和资料来源

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和生产的实践经验,影响高寒地区大豆产量的主要有3个因子:x1为6~8月降水量,x2为5~9月平均气温,x3为秋季第一场霜冻的出现日期。

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因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并用雅可比法求解协方差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3],分别求出新因子x1、x2、x3的解释方差,求出大豆产量与x1、x2、x3之间的相关关系。资料来源北安分局农业局资料数据库。

2 结果分析

经计算,原始因子x1、x2、x3与大豆的气象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315、0.401、0438。从相关系数看,霜冻的日期的早晚和气温高低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大,其次是降水量的大小。然而,仅从单相关系数考虑气象因子与气象产量密切程度有两个弊病:假设产量是单个因子影响的综合结果;回归或相关把产量与因子看成是线性关系,事实上不少气象因子与产量表现为非线性关系。

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的结果看,第一新因子x1’的方差贡献率为44%、第二新因子x2’方差贡献率41%,这两个新因子累积贡献率为85%,说明6~8月降水量和5~9月平均气温对大豆的产量影响最大。也就是说x1和x2可以作为主要新因子。经过相关统计计算得出原始因子与新因子的相关系数表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6~8月降水量与新因子x1’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因子,说明影响大豆产量第1个主要因子是6~8月降水量;5~9月平均气温与新因子x1’相关系数也明显偏高,说明5~9月平均气温为第2个主要因子。

既然6~8月降水量是影响高寒地区大豆产量的最主要原因,有必要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大豆产量与6~8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看是负值,可以看出,降水量少产量偏高,降水量多产量偏低。如果把6~8月0~50cm有效水分储量分成8个等级,可用专著[4]方法建立如下经验公式:

Υ=-20.32-3.25x+10.51x2-2.34x3+0.13x4

式中,Υ为理论气象产量,x为土壤有效水分量储量等级值,通过计算可看表2。

从上表可知:土壤有效水分储量的适宜范围是70~110mm,这个范围内大豆能增产。历史上>115mm的机率为25%,即1/4的年份,因多雨天气对大豆生长不利造成的;而低于65mm的机率仅为6%,而且减产的幅度也较小。

3 结论

上面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说明,高寒地区大豆产量的高低首先决定于6~8月降水量的多少,其次才是生育期的热量条件。因为对某一地区来说,只要不跨区种植,主栽品种基本与当地的积温和无霜期相适应,除少数温度极低的年份外,基本能满足大豆对热量的需要,所以说我区雨涝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远大于干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雨涝造成的减产幅度大于干旱。从表2看出,有效水分储量>128mm减产19.5kg,

总而言之,雨涝对高寒地区大豆产量影响大,而且出现机率也比较高,解决雨涝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从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农业技术等多方面综合治理入手,才能把雨涝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证大豆生产持续稳定高产。

参考文献

[1] 章基嘉,等.40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2] 潘铁夫,等.农作物低温冷害及其防御.农业出版社,1990.

[3]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气象出版社,1990.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低温;霜冻;影响

一、引言

低温、霜冻,在农作物生育期中都是气象灾害,低温在春夏秋都可能出现,发生的时间、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范围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同,霜冻出现在春秋季节,霜冻出现的早晚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分析低温、霜冻气象条件及其危害和防御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低温、霜冻的成因

低温、霜冻是冷空气和强冷空气造成的,冷空气强度、移动路径,滞留的时间不同,造成的影响不同,而冷空气的活动是受天气系统控制的,控制冷空气活动,造成我们地域低温、霜冻的天气系统通常有高空冷涡、冷槽,地面东北低压、蒙古气旋等。一般冷涡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段时间内多低槽活动时,会出现低温冷害。春秋季强低涡或强低槽会造成霜冻。

三、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低温灾害是指温度下降到低于作物当时所处生长发育阶段的下限温度时,使作物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可使作物某些组织受到危害。在作物生长季节内,由于气温降低而使作物遭到危害,称之为低温灾害,低温灾害发生时,一般常出现低湿、寡照和多雨的天气。

低温对作物的危害指标是指低温灾害的轻重,它取决于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日数的长短。

低温灾害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作物营养生长阶段,因低温引起作物生育期延迟,以致在作物生长季节内不能正常成熟(如稻瘟病),造成减产欠收。另一种是在作物生殖生长阶段,生殖器官受低温危害,不能健全发育,产生空壳秕粒,造成减产。

从资料看,2006年出现两次阶段性地温,第一次阶段性低温出现在四月下旬,使作物出苗非常缓慢,并且有分种现象发生,对作物后期生长不利;第二次阶段性低温出现在七月下旬,此时正是作物营养生长关键期,使旱田作物受到严重影响,对水稻抽穗扬花影响较大,水稻齐穗期明显偏晚,空秕率也明显增加,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原因。

四、低温灾害的防御办法

低温灾害的防御办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采取农业措施,促进早熟。掌握当地的气候规律,选择适宜于本地种植的耐低温的早熟高产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作物早熟,可以避免低温灾害。

2.以水调温,改善农田小气候。

3.喷水、喷磷防止低温灾害。

4.熏烟法。使用增温剂等,对防御各种类型的低温灾害均有一定效果。

五、霜冻的类型及其影响

霜冻灾害和低温灾害是不同的,霜冻灾害是由于温度剧烈下降而引起的植物冻害现象,是指短时间的低温冻害,使作物枯萎死亡;霜冻是我们地域春秋季节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就其形成的条件一般可以分为3种类型。

1.平流霜冻。它与强冷空气爆发有关。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导致作物受到冻害。

2.辐射霜冻。它与地表、植被的夜间辐射冷却有关,一般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

3.混合霜冻。它是平流和辐射综合影响的结果,一般多出现在早秋和晚春时节。

霜冻是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秋季的初霜和春季的终霜,各年的早迟、轻重差异,对农业影响不一样,终霜的早晚影响作物的播种和出苗及幼苗生长。初霜冻的早晚影响作物成熟和粮食产量,如初霜冻偏早,作物会贪青晚熟,1997年是明显的早霜年,出现了水玉米现象,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无霜期的长短会影响作物的种植种类和品种选择,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和生长季节,提高产量和质量,准确预报霜冻和防御霜冻是非常必要的。

六、霜冻的预防

1.灌水法。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提高近地气温2℃左右。小面积还可采用喷水法,在霜冻到来1h,利用喷灌设备对作物不断喷水。因水温比气温高(初霜时期气温0℃,水温约15℃左右),水在作物叶表面上遇冷释放热量,防霜冻的效果较好。

2.熏烟法。它是用柴草、牛粪、煤面、锯末或其它生烟物质,在霜冻来临之前1h或半小时点燃产生大量烟雾。用这些烟雾阻挡地面热量散失,烟雾本身也有一定的热量,一般有使近地面层空气提高1-2℃。

3.遮盖法。它是用稻草、麦杆、杂草、草木来和尼龙等覆盖作物,它既可防止外面准予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散失,一般可提高温度1-2℃。有些矮杆壮苗作物,不能用土埋的方法,使作物不致遭到冻害。这种方法只能用小于面积的经济作物或蔬菜地等。

4.施肥法。它是霜冻来临之前3-4d,在田间施上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既能提高地温,又能增强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必须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提前做好预报工作。

七、小结

1.低温、霜冻是冷空气和强冷空气造成的,冷空气强度、移动路径,滞留的时间不同,造成的影响不同。

2.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取决于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日数。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7篇

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

一、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二、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

3、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镇变得整洁得多,但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三、“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破坏了市容景观,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4、使臭氧层变薄。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原因;防治措施

采用人为的方式对蔬菜的生长加以控制是当前比较普遍应用的一种栽种技术,这一技术我们称之为设施栽培蔬菜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对蔬菜的生长环境进行人为的控制,这样就不会因为外界的自然因素造成减产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在季节性蔬菜以及出现消费市场供需矛盾的过程中,采用这一技术手段,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便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对提高蔬菜的品质以及增加蔬菜的品种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市场上不同的消费需要得到了满足。从当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因此这一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要想实现质的飞跃,还需要先解决其中存在的连作障碍问题。

1 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

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土壤中的养分不均匀造成的,土壤中的养分之所以不均匀,一方面是因为在对蔬菜进行栽种的过程中,只是局限在几个品种之间,所以就只是对特有的几种营养与肥料进行汲取,在经过多年的栽种连作以后,就会出现土壤养分不均匀的现象,有些蔬菜生长中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出现了严重的匮乏现象。另外一方面,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种植户选用的化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而有机肥以及微量元素是严重缺失的,在这种情况下,土壤中长期缺少微量元素,就会造成土壤养分失调现象的出现,从而引发病虫害的现象,以番茄为例,其出现顶裂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种植时缺少钙元素。

其次,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的现象,在种植蔬菜的过程中,因为施加了过量的肥料,对土壤产生了全覆盖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在雨天不能及时的对土壤表面进行冲刷,其土质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内部的水分就会失去平衡,在土壤的下层,养分与盐分会在蒸发的作用下在表面形成一层盐霜,次生盐渍化现象的出现会造成土壤中盐分浓度增大,这样就会造成土壤的渗透力减弱,农作物的根系无法达到理想的吸水能力,不利于农作物的进一步生长。一般情况下,在蔬菜种植的两三年后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随着大棚使用龄的增加,这一现象也就会愈发明显,二者成正比的关系。

第三,受到土传病虫害的影响,会对蔬菜连作产生一定的阻碍性作用。在栽种蔬菜的过程中,因为所种植的农作物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就会出现土壤的不均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种植环境就会比较特殊,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会造成遏制,这样就难以对肥料进行有效的分解,病虫害的现象也就因此出现了蔓延的趋势,并且会变得愈发严重。在连作的状态下,农作物的根系成为了病虫害的聚集地,土壤中的病原菌就会不断的累加,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枯萎病等,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采用大量的药用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对蔬菜的生长环境以及质量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四,土壤酸化严重。棚内连作土壤的pH值与设施种植年限呈反比关系,即种植年限越长,土壤的酸化程度越重。其主要是因为棚内长期过量施肥,不合理使用酸性化肥及未完全腐熟的有机肥,造成土壤的酸根离子加重,从而导致土壤酸化。其次是大量使用氮肥,尤其是铵态化肥的使用会迅速加重土壤的酸化程度。通常多数蔬菜生长的pH值在5.5~6.5,但现在50%以上的大棚酸碱度都在5.5以下,表明设施蔬菜土壤酸化严重,直接严重影响蔬菜种子的发芽,以及植物根系的发展状态。

2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通过对文中的连作障碍的成因分析可知,要想保证设施栽培蔬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突破现有的瓶颈,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有效的防治,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预防。首先,要对肥料进行合理的施加,要想生产出无公害的蔬菜,那么化肥的使用是需要加以进一步控制的。这样才能起到对养分以及微量元素的均衡,这样才能防止作物出现缺素症状,所以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首要选择有机肥料,化肥作为辅助,在土质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合理的配方进行施肥,能够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保持土壤中的肥力,为蔬菜生产提供必要的优质养料,还能够避免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土壤酸化,保证蔬菜作物生产环境健康。

其次,科学合理地灌溉。对土壤进行合理灌溉主要是为了应对土壤次生盐渍化,合理灌溉的科学原理则是利用水对土壤中的盐进行化解稀释,使得地表积累的盐分得到稀释,下淋至土壤深层。利用蔬菜收割之后的换茬时间,采用20d左右的灌溉浸泡技术,于大棚周围及棚内部建立排灌系统,不仅能降低地下水位,同时能够及时排出雨水,减轻土壤中的盐分积累量,能够充分稀释土壤中的盐分,并能够对地下病虫害进行杀灭。

第三,科学合理地轮作。对土壤进行轮作是指采用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其中包括旱地轮作和水旱轮作,水旱轮作较之旱地轮作的效果更有优势。水旱轮作不仅能够对于土壤的病虫害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还能够有效防治土壤酸化及盐渍化和植物的自毒作用危害。因为如果土壤经过淹水,能够控制土壤中的病虫害,还可以利用淡水对土壤进行洗酸及淋洗盐分。如水旱轮作中的水稻和番茄轮作,有十分突出的病虫害防治效果,还能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及品质。

第四,利用嫁接栽培技术防治连作障碍。嫁接是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技术能够改变植物的根系吸收特性,改变植株内源激素含量,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提高植物耐低温能力,有利于克服连作危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例如番茄嫁接技术,采用番茄晚熟品种作砧木,早熟品种作接穗,不仅保留了早熟性,而且可以大大缩小结果期,提高总产量(嫁接苗茎粗叶大,可使产量增加40%以上)。

结束语

作物连作障碍是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多种因素产生的结果,目前全球有许多关于连作障碍的研究,但对于植物连作障碍的机理研究还不够透彻,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军,顾闽峰,祖艳侠,等.设施栽培蔬菜连作障碍成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农业学报,2009(1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