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人制足球,中小学,特征,价值

 

足球运动,在我们的眼中变的狭隘了,它有多种组织运动形式,不仅仅是十一人制的足球比赛形式,还应该有七人、五人、三人、沙滩足球、街头花式足球、网式足球等等许多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足球运动形式。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们吸引到足球这项运动中来,提高孩子对足球的兴趣,最终使其积极的参与。德国人认为,青少年球员在训练中能否经历并享受“踢球”的乐趣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专业的足球训练组织都必须让孩子们感受足球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体会足球的魅力,为他们从事足球运动打下基础,所以过去的“街头足球”现在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1]

1 五人制足球的特征

1.1符合现代足球理念

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踢球,是在学校开展五人制足球的目的之一。五人制足球符合现代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理念。在荷兰足球理念中,五人制足球作为“小型比赛”训练模式的方法之一,具有与正式比赛相似的框架结构、相同的运动员竞技基本能力(T、C、I)和相同的攻守原则。小场地比赛情景根据学习迁移的情景原理与小场地足球比赛模式创设的与正式足球比赛模式相似的运动环境,来促进技能和知识的有效迁移。[2]

随着学生年龄、技战术水平、体能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比赛形式逐步过渡到7人制、9人制直到11人制。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主一辅的训练形式。例如,以5人制训练形式为主,其中在训练计划中穿行7人制足球比赛的训练。使其体会到场地的时空的变化,带来的对于技、战术、体能、意识、视野等综合方面的影响,从而过渡到正式足球比赛形式。

1.2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技术水平

五人制足球比赛场地小,比赛中队员接触机会多,非常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控球能力、场上反映能力、配合意识及门前抢点、射门的脚法等诸多方面大有益处。小场地足球缩小了青少年完成练习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因为快速动作的完成与持续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完成动作活动范围(空间)大小有关,通过小场地的练习,可以限制活动的时间和活动范围,从而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3]

对青少年来讲,11人制的比赛局面过于复杂,在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充分实践全面职能,在11人制比赛中青少年多数时间都在做无球的跑动,人均触球次数太少,技术缺乏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不利于传接球、运过等基本技术的学习。这样导致了拥有体能优势的青少年在比赛中占有较大优势,这样使得盲目追求胜利的教练员忽略了对足球技术的训练,从而错过了发展足球技术的黄金时期。

1.3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足球意识

荷兰教练员认为,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技术的使用是受意识支配的。[1]所以说,在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足球意识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足球意识的培养在青少年阶段就要引起重视。五人制足球与正式足球比赛有相似的情景模式,五人制比赛由于场地小,队员的密度大,能鼓励队员以用比赛的宽度和深度,拉开空挡,通过横传为实现向前传球。[2]在小场地上足球时空观显得尤为重要,持球队员的运动空间被严密的控制,战术配合的时空间隙越来越小,无球队员通过积极跑动来吸引防守队员使对手位置错乱,为队友的运球和传球创造时间和空间。,特征。这就需要队员有良好的时空感和跑位意识。因为场地较小长度较短,运动员转身回追处于明显劣势,所以可以通过快速的传球换取空间,于是快速的一脚传球就成了突破对方防守的重要武器,这要有良好的技术作为基础,也需要队员良好的意识作为保证,这些情景都与正式足球比赛相适应。

2 五人制足球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和意义

2.1五人制足球在中小学校园开展的适应性

2.1.1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虽然学校希望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但是学校害怕在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所以学校在这方面表现的并不很积极。五人制足球运动恰恰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五人制足球比赛规则中规定,不允许冲撞与铲球,这使得队员间的身体对抗强度较少;又因为场地较小,较多的运用短传技术,从而大大的降低了青少年受伤的机率。,特征。这为学校减轻了很大的压力,使得足球运动在学校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2.1.2场地、时间的适应性

五人制足球比赛的标准场地长为25-42 m、宽为15-25 m。标准足球场能分成4块场地使用,这大大提高了场地使用效率。小场地的足球比赛也可以灵活的利用篮球场、排球场举行,因此五人足球不会因为场地的原因在校园开展而受到限制。五人制比赛上、下半时只有二十分钟,有利于在课外活动中或体育课中开展。五人制足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展多场比赛,不用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也减轻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而影响学习的顾虑。

2.2有利于形成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现在的学生是典型的独生子女特征的一代,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强烈,明显存在着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而竞争意识是人们不断进步的潜在动力,他是学生不断认识过程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征。竞争和团队精神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立世之本,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它能促进人生和事业的良好发展。,特征。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而足球运动恰好融合了这两个方面。,特征。

足球的竞争存在于两个方面。,特征。一方面是队伍内部的竞争,真正参与比赛的人毕竟是有限的,每个学生都渴望为主力队员上场参加比赛,渴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比赛中,渴望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竞争;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队伍的外部即队伍之间的竞争,然而足球比赛队员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即赢得比赛。在集体项目中容易使团队的观念得到强化,团队是由每个角色构成的,角色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信任是支撑团队的重要保证。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虽有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但每个人的基本目标都是争取团队的胜利,从而使每个学生融入的整个球队当中,形成团队精神。

2.4 培养终生体育的观念

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终身体育观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之一,终生体育的观念必须从小培养。终生体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五人制足球攻防转换快、射门进球多、观赏性和参与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3 结论

(1)五人制足球是正式足球比赛的缩影,它符合现代足球理念中在实战中学习足球技术和从小培养足球意识的观念。

(2)五人制足球的时间、场地、规则和易于组织等方面的特点减轻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从事体育运动安全性和占用过多学习时间的顾虑。

(3)属于集体项目的五人制足球能提高学生的竞争观念、团队意识、交流能力和体育运动本身所能塑造的坚强意志品质;攻防转换快、射门进球多、观赏性和参与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谷明昌.现代足球理念.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盖如彬.小场地比赛情景对足球技术教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第二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李竖锐.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团队意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5):107-108

[5]佟立纯.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38-41

[6]郭李亮.我国室外五人制足球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体育科技,2002,23(2):58-60

[7]柯上上,白福川.论五人制足球的价值和特征[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22(5):109-111

[8]田庆柱,赵胜国.“五人制足球”比赛的特点及其在高校开展的价值[J].科技信息.2008,(3):540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置足球;实用和推广价值

G843

一、何为中置足球

中置足球――是一项新开发的足球运动项目。与11制的足球比赛形式有所不同,中置足球运动球门设置在场地的中间,使用的是直径30―40米圆形或大约面积的不规则场地,比赛时间榱礁15~25分钟的半场,中场休息5~10分钟,双方各六名队员,具有比赛竞争性强,连续性好,进球率高,战术灵活和占用场地较小等特点。

中置足球比赛限制身体冲撞,禁止铲球;守门员可以抛球进攻,前锋不参加本方防守;主动制造定位球战术和圆形内的越位规则,因而,比赛具有每场进球多、攻防转换速度快、小巧灵快等特点。双方球门背靠设置,守门员背靠背防守,比赛中攻防队员容易集体于中场,这对短传配合、门前抢点,踢球脚法、射门时机等技术要求更高。射门进攻时,球被守门员所得或射门过顶,对方就会接守门员的抛球或过顶球组织进攻,所以,进攻失误就会给对方机会,这就要求球员在场上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控制能力,进攻时注重集体配合发挥团队力量。中置足球比赛对场地要求不高,是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的足球运动,更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体育教学和课外训练。中置足球运动有较好的时尚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对增强学生运动体能和提高学生足球技能,培养中小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中置足球产生背景

目前,足球运动在农村中小学开课率很低,农村中小学几乎不举行足球比赛,这已影响了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五人制足球具有场地小、适应性好的优势,是国际足协大力推广的小场地足球运动项目,五人制足球运动在中国已经开展了近十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全国性赛事,中国五人制足球运动在亚洲也属于较低水平,中国足球协会已经充分认识到其巨大潜力而正设法在全国推进。五人制足球对活动场地和运动技术要求较高,目前只有少数大学校园开展此项活动,很难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中置足球将以较好地小场地适应性,非常适合农村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比赛活动的短时间与高效率,及其良好的连续性和健身性,非常适合学生在大课间开展足球运动,中置足球能够成为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重要内容,我们将大力推广中置足球的运动形式,提高中小学体育课足球教学和足球比赛的普及率,打好中小学生足球运动的基础,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中置足球的进攻过程是围绕着中置球门进行,能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接触球的机会。

2.为身体运动素质较差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3.增加了双方比赛进攻得分,提高足球运动教学与比赛的趣味性。

4.能够为农村场地条件不好的学校,提供更多开设足球运动的机会。

5.为更多的中小学生提供接触足球的机会,有利于发现足球人才,为国家提供足球后备力量。

6.中置足球更是在创新运动形式的基础上解决了许多足球运动上的难题。

毋庸置疑,中置足球项目是足球运动的一个新的形式,新在场地形式多样、新在足球技术要求更加细腻、精巧、也新在创新的规则带来的不同运动感受和乐趣。显然,中置足球的研究给足球运动带来了新的内容。

四、中置足球的研究与实用价值

我校作为地方校本课程《中置足球》的研发实验学校,对该项目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课余时间以广播、板报、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多层次的《中置足球》项目推广介绍,在全校、全县、乃至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1.通过研究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研究理论水平

通过体育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编撰出中置足球校本教材,制订了中置足球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置足球运动进行了探讨,为中置足球运动在农村中学持续推广提供了实验研究。

2.通过试行实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课中开展中置足球教学,改变了传统足球课中无法开展教学比赛的问题,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足球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和学生的自信心进行了统计,也对实验学校的对照年级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不仅在文化成绩和自信心方面优于普通班学生,而且在社会交往和集体意识方面也明显优于普通班,实验班的学生发展更为全面,社会适应能力大大提高。

3.通过研究,提高实施体育课标的效果

通过课题实验,教师们对体育《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中置足球项目的校本开发,得到县教育局主管部门的认可,并予以大力支持,产生了一定的教研声誉。根据中置足球实验的社会反响,我们重新制订了中置足球评价方案,将中置足球活动教给学生,通过班级中置足球联赛,检验中置足球运动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通过研究,提高了师生教学与研究水平。

4.通过研究实践,中置足球运动已得到有效推广

中置足球在列入我校校本课程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在此基础上,我校慎重的向县教育局建议推广该课程,得到了县教育局的采纳,在全县得到了有效推广,并举行了沭阳县中小学生第一届和第二届中置足球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基础上,沭阳县教育局又向宿迁市教育局建议在全市推广,得到了采纳,目前,中置足球运动,已在宿迁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开展。

5.中置足球运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作为一项新型运动项目,实用价值很高,已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发明专利证书。

中置足球项目研究更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主题思想在体育教育发展上的体现,为足球运动深入群众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很幸运,我们生活在广袤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带,建设标准的足球场地不成问题,但是民谚道“三山六水一份田”,也说明了我国的地域特征,事实上在西部、南部山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在标准的足球场上踢球对广大的足球爱好者而言是一种奢望,场地的不足极大的阻碍了足球运动在民间的开展与发展。而中置足球运动在场地需求上的灵活性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在我们继续完善和发展中置足球的前提下,我们甚至可以展望中置足球项目将足球运动带入一些并不宽敞的校园,带入狭窄的山区甚至更遥远的地区......

参考文献:

[1]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9

[2]张庆春.现代足球比赛的战术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广西高校 课外足球活动 现状调查

一、引言

纵观近些年来的文献资料,大多数学者只是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层面对高校课外足球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剖析。国内学者对高校课外足球活动的研究不是太多,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广西地区,对研究高校课外足球活动还比较欠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进行调查,全面分析阻碍广西大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主要因素,寻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今后广西高校课外足球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南宁空港校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的教师和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高校相关的部分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发放教师问卷24份,回收24份,回收率100%;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96.5%。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高校开展足球活动的现状

1.学生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项目的情况

通过对广西四所高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调查,表1结果显示:活动量大、竞争性强的球类项目深受男生的青睐,如选择参加课外足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81%;选择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76%;选择参加排球运动的人数占调查对象的58%;选择参加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和其他项目运动的人数分别占调查对象48%、46.5%、43%和61.5%,可见足球运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已经深受广大高校学生的喜欢,这与近年来我国足球职业联赛的火爆展开、国际各大联赛的展开有密切的联系。

2.学生对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态度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体育课的延伸。学生课外是否参加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能否良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调查的广西四所高校里,每一所高校都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但体育教师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都表现为自由参加。

表2显示,非常喜欢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学生占34%,比较喜欢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学生占46.5%,不大喜欢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学生占16.5%,讨厌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学生占3%。从表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参加课外足球运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调查发现,学生对参加足球运动的态度与行动之间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学生对参加足球运动的要求与日惧增,很难满足学生提高足球技术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伙伴和组织形式进行足球锻炼,影响到学生参与足球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当前阶段要解决足球课堂教学不足与学生渴望参与足球运动两者之间的矛盾,并积极探索出既可以弥补足球教学不足又有利于学生进行足球锻炼和开展足球竞赛的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对足球运动的需要。

3.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动机

从表3可以看出,强身健体、锻炼意志、调节精神、提高运动水平、交往、体现自我、展示个性、为了达标、考试是高校普通学生参与足球锻炼的主要动机。由表3得知,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强身健体”占95%。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健身意识增强。“锻炼意志”、“调节精神”分列占82.5%、76.5%,表明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及锻炼意志、调节精神的作用。“提高运动水平”、“交往”、“体现自我,展示个性”分列占72%、66%、60.5%,表明学生比较注重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提高,达到体现自我、展示个性的目的,同时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结识更多的朋友,增加交流。“为了达标、考试”占53%,部分学生参与锻炼的目标是达标、考试,表明了在现在教育体制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二)影响课外足球活动的不利因素

通过访谈、观察等形式对广西四所高校课外足球活动及业余训练开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开展足球活动,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足球运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学生参加足球运动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组织指导跟不上,以及各种足球比赛开展得太少,影响了学生足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锻炼的积极性。

1.影响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积极性的因素

表4显示,影响学生进行课外足球锻炼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第一是“学习负担过重”、“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少”分别占82.5%和76.5%。经调查了解,学生每天从早上7:40―下午7:00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约占46%,说明在学校里片面追求高学历和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太重,使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得不到保证;第二是“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达到67.5%。经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足球场地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封闭状态,导致很多学生只能在学校附近的小操场或其他小场地进行锻炼,有些特别热爱足球的学生只能自掏“腰包”去校外“五人制”足球场进行锻炼。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热爱足球锻炼的积极性;第三是“缺乏教师指导”、“不知如何锻炼”,这也是影响学生对足球锻炼的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所占的比例为60%、10%,在学校课外活动里,大多数学生的锻炼形式都是自由锻炼,盲目性较高,导致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病例较高;第四是“没有合适的锻炼伙伴”、“自身运动能力差”,要营造活跃的锻炼氛围,其中包括找合适的锻炼伙伴、相应的场地、器材、教师的指导。自身的运动能力是影响学生提高锻炼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影响教师对课外足球训练积极性的因素

表5显示,影响教练员训练积极性的因素有:第一,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训练经费。经调查了解,有83.3%和66.7%的教师认为应得到的待遇不高、缺乏训练经费,平时的训练报酬只是得到几节课的课时费,大大挫伤教练员对待训练的积极性。还有主要的场地、器材的维修和更新速度缓慢,很难满足足球运动发展的需要;第二,课程任务太重占58.3%,由于全国高校“扩招”形式的展开,大批量的大学生涌进高校,从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不适合课外体育训练个别化方向形式发展的需要;第三,队员水平不高、队员训练积极性不高占41.7%、33.3%,主要体现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气氛沉闷,教练员的训练手段单一没能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因此,队员运动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目前在广西高校开展各项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中,足球运动以良好的文化氛围,特有的价值与魅力吸引着广大大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锻炼中。大多数学生把足球运动作为自己在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中的第一选择。

2.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绝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动机是积极的,但一小部分同学的动机是为了期末考试能顺利过关。因此,应采用一些切实的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

3.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轻体的思想,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引导。

4.教师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是影响教师对课外足球训练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改善教师的待遇问题是激发教师参加课外足球训练兴趣的主要途径。

(二)对策

1.加强对课外足球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加强足球运动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学生课外足球锻炼的自理能力。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多传授技术方法的应用,多督促课后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课外指导,使学生在课外足球活动中体会到足球锻炼的重要意义。

建立对高校课外足球活动的考核、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外足球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实施课外足球活动质量评价是根据课外活动管理的目标,对足球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与考评,借此对课外足球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保证课外足球活动优质高效开展。由体育教师、足球协会、团委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小组,对各班级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人数、活动情况进行统计,把评比的结果公布出来,把这些成绩当做评比先进班级或个人期末足球成绩的参考,从而调动学生参加课外足球活动的积极性。

利用有足球特长的学生对足球技术较差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课外辅导,使较差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足球技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加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体育教师更新专业知识面,用现代化的足球知识、技能武装自己,做到与时代教学发展与社会变革同步;其次,增强足球教学能力,在足球课过程中要善于开展多种多样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促使高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足球活动。

3.完善相应的场地和器材

督促学校有关部门积极主动地改善、增加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满足学生课外足球活动的需要,这是高校开展课外足球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经调查了解,广西各大高校已具备供学生进行足球锻炼的足球场地和器材,基本能满足学生进行足球锻炼的需要。但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足球场地的标准和数量,提高足球教学和课外足球活动的质量。

4.积极开展课外足球竞赛活动

足球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足球运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足球技术水平提高的主要手段,通过组织校内或院(系)级足球竞赛,还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活跃校园里课外体育活动的气氛的目的。其次,可以根据校内不同的参赛群体和参赛对象,选择主题鲜明的比赛形式,比如“对抗赛”、“邀请赛”、“五人制”、“七人制”、“十一人制”等,调动学生一切热爱足球运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吸引到足球运动中,努力营造踊跃参加足球运动的氛围,使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过程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积极宣传足球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广西高校足球运动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来.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第4篇

1现状分析

1.1师资结构基本合理

近几年通过引进与培养,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名,教辅人员1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名,中级职称的教师10名,初级职称的教师3名,40岁以下教师基本达到硕士化。

1.2课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

目前体育教研室主要承担校本部、药护学院公共体育基础课、体育专项课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年均工作量约达600学时。教学中采用“二段式”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开设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兴趣为主的基础课,以田径径赛、篮球、排球、武术为主要内容;二年级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开设以掌握技术为主的专项课,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操等项目。

1.3基本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一年一度的校春、冬季田径运动会和三大球联赛(篮球、足球、排球)深受学生喜爱,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各个项目的综合成绩也在稳步提升。近几年我校代表队先后参加了全省大学生田径、武术、乒乓球、“五人制”足球等项目的比赛,其中“五人制”足球近三年取得第三、第二、第五的优异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结构不健全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分。体育的功能性及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特点,决定了体育教育需要教学、群体、竞赛协同发展。目前我校单一体育课教学体制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

2.2课程内容特色不鲜明

内容的安排没能针对医学生特点、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目前的内容安排没能结合医学院校的培养方向,现代人们的防御疾病的意识不断增强,医学生必需掌握为社区人们提供健身理疗的方法。

2.3课外活动制度不完善

校内各单项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分工职责不明细,没有形成规模、体系和制度。学校性的竞技项目没有总的计划和目标,缺少经费等基本保障,校外等比赛基本无法运行。

2.4教师精力不够

体育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近几年平均周学时达成10次以上),无力承担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训练工作。

3改革思路

3.1统一认识、明确责任

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由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安排才能实现。体育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积极投深于课外活动组织与训练中去。学校体育最高管理机构应明确学校体育发展计划及阶段性计划,按年度制定全校性的体育活动计划,统筹安排、监督体育、学工等部门的落实。学校性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主要应由体育部门负责落实(校级竞赛代表学校最高水平,对群众起着示范作用,必须具备高质量,高水平,要按既定的规程,竞赛规则运行),一般性的(院级)体育活动,具有随机性,普遍性,应由体育部门参与指导、学工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各学院自主实行。

3.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2.1优化课程体系

落实《纲要》的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的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体育课程结构,将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课外训练与组织指导纳入课程管理。

3.2.2改变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的内容安排,一要坚持项目的多样性与基本项目并存的统一关系。不断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是课程内容要求,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内容过多就会显得华而不实,故应坚持一些基本性的内容不变,如校传统田径项目(被称为现代运动之父的田径项目,一时间在“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中学及高校已从教学内容中删除),结合我校的实际,应保持下来,并有所发展,突出一些简单易学,锻炼价值高的内容,如中长跑项目(中长跑及游泳被誉为有氧运动之最,又是提倡的户外运动项目),把难度大的如跳高等项目定为选修课中的素质拓展项目。坚持发展篮球、排球、足球,乒羽等群众基础好的项目。二是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内容,如形体操、有氧操、武当武术,太极等。三是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制定运动处方,使学生在处方的指导下制定训练计划,并具备指导自己与他人健身的能力。四是规定学生必需达标的项目,并形成制度。

3.2.3转变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基础。近几年来,虽然我校也尝试应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小集团”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思考式学习法,以及交互式、提问式等学习方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堂沉闷、缺少生气和练习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局面,发挥不出体育课的育人潜力。所以,今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模式,以鼓励、激励教改政策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模式。一是实施分层教学,即在优化课堂教学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教学,每班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分成二组、三组,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学练方法。二是采用开放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即率先在有条件的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身等专项课上启用俱乐部式模式。

3.2.4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我校根据最终一次的测验分数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必须进行改进。一是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既考察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过程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由师生共同参与、既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考虑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而进行的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四部分:理论部分(占20%):笔试。试题由专项试题库随机抽取产生;专项技术部分(占50%):由各专项教师进行技评和达标的定性、定量考核;体质测试(占30%):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各专项课教师每学期测试一次;学习态度(±5分):包括课堂表现和参加竞赛等,由专项教师酌情评定。

3.3加大群体活动开展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各级、各类的校内和校际体育比赛,可以给教师、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观赏体育竞赛、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起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好大型运动会。进一步发挥校春、冬季运动会对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载体作用,分步骤的把各专项教学项目纳入全校性的比赛项目,把学校性的运动会向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并制度化,形成以校级带院级、以院级带班级的梯队模式。二是积极参与、认真指导学校工会、学工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开展的各项课外体育活动。各单项活动的组织可采用(以院系或以专项分类的)教师负责制,指导和依托学生自主的层层组织、管理与落实。三是积极组织专项运动队、认真抓好训练与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体教结合的战略思想,加快校运动队建设步伐,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以创“品牌”体育为思路,以扩大学校影响,以学校体育与学校整体共同发展为理念,发展二、三个群众基础好的项目,达到本地区的领先水平,打造一、二个特色项目,达到国内知晓,省内闻名的先进水平,以点带面,提高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3.4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要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我校位于偏僻山区湖北省十堰市,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还相对落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十分不足,市民健身需求受到极大限制。今后我校体育活动场所将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也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指导组织群众进行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育质量,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与深度,使学校体育职能得到进一步延伸。提供健身娱乐指导、服务社会是高校体育应尽的义务随着余暇时间和节假日的增多,休闲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可以运用其专业知识、信息和设施,为社会提供健身、锻炼和娱乐的指导、咨询和服务。

3.5以科研促教学,构建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高校师资队伍是高级智力密集的领域,教师的素质要求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方面,今后将有计划的健全体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带动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再教育,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体育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手段,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人才引进,内部挖掘,逐步建立一只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课程师资队伍。有计划、分步骤的使目前单一型教师结构逐渐向“三型”方向转变。

4保障措施

4.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加强宣传,提高各部门和广大教师对课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课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二级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在体育活动开展中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作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制定全校体育工作目标,年度计划和发展计划,各二级学院领导小组根据学校要求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足球;中小学足球;师资力量;现状;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64-02

在校园足球的背景下,中小学足球运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沟通能力的增强与性格特征的改善,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作为足球运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足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确保校园足球运动顺利、有序及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当下的校园足球教育工作者在准确把握中小学足球师资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地加强足球师资建设。

一、足球师资的概述

中小学的足球师资指的是负责中小学生进行足球教育、训练、管理、指导以及宣传等各方面工作的人才队伍的统称,足球师资在足球教学环节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足球师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足球教师。足球教师是经过专门的足球教育、训练的体育教师。作为足球教学、训练环节中的主导者,足球教师以在校园中教授学生足球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足球兴趣爱好以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是当下的中小学足球师资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通常要求足球教师具有一定的足球理论知识、掌握足球教学方法、具备较高的足球技战术水平以适应足球教学的要求。

2.足球教练员。足球教练员主要负责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培养、训练足球运动员,通常都需要具备较高的足球运动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全面地设计、引导、培训足球运动员的身体、思想、意志等,以促进足球运动员水平的快速提升。不同于足球教师,足球教练员自身必须具备足球训练、组织计划比赛过程、管理调控等基本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选材能力、科研能力等特殊能力,在解答足球运动员专业问题的同时还需承担起足球运动员心理治疗的职责,对其消极、负面情绪进行疏导。

3.校园足球指导员。校园足球指导员包括经过专业培训而获得校园足球指导员资格证的人员,要求其在具备高足球技战术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管理、沟通能力。设立足球指导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补充中小学足球师资的同时进行校园足球文化的策划、宣传与传播工作。相比较其他足球教师,足球指导员的工作量更大、素质要求更高且对学生的足球知识教育、生活管理、思想引导等方面更为直接。

二、中小学足球师资的现状研究

1.足球师资的学历水平、年龄分布以及职称结构的现状。(1)学历水平是对足球教师专业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客观反映。作为对足球教师知识、能力进行衡量的一项关键指标,学历在反映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展现了教师的发展潜能。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足球师资的整体学历较高,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据了总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然而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这部分教师大多是来自各个体育学院当中,缺少专业的足球训练,经验较为缺乏;而经验丰富的足球教师则学历较低,科研、教学水平较低。(2)年龄是结构是体现足球教师教学经验、足球师资队伍合理性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说年龄与足球教师的教学经验呈正比例关系,年龄较大的足球教师往往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知识需求、学习能力等有较为充分的掌握,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但与此同时年龄因素也容易引发教师、学生间代沟的产生。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足球教学师资较为年轻化,这也是足球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年轻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融入学生,然而这部分教师同时也存在着经验不足、教学效果不佳等种种问题。(3)职称结构是对中小学足球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教学经验向理论知识转化的能力、指导训练活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反映,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职称结构水平较低,其中初级足球教师占据的比例最大,高级及以上职称的足球教师比例很小。并且年轻足球教师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其职称评定面临了很大的困难,使得这部分足球教师取得职称的人数少。

2.足球师资管理与培训的现状。一方面,我国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促使了师资管理理念的改变,然而目前在足球师资管理理念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师资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行政化管理使得两者间的氛围不够和谐,管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要目标而对师资学术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难以调动师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教师的选拔、考核等制度还有待健全,各个制度的随意性强,不够规范与系统。除此之外,目前我国对于足球师资管理资金的投入小造成了师资待遇普遍偏低,存在着严重的师资流失问题。另一方面,良好的培养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各个中小学足球教学者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对足球教学存在偏见以及自身对培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得其后期培训的机会少,同时培训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培训标准,种种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我国中小学足球师资的后期培训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中小学足球师资建设的主要措施

1.扩大师资规模。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都存在着足球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和教学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可从事足球教学的学生人数少造成了中小学难以招到合适专业足球人才,对此教育部与体育局应当在倡导中小学经济进行足球教学与完善师资队伍的同时适当地对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足球专业以及师范院校体育教育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做出扩大;另一方面,需给退役足球运动员等社会足球专业人员创造有利的平台,适时地将其纳入到足球教学师资队伍当中,逐步实现足球师资队伍的高水平与高能力。

2.提高师资质量。一方面,要在足球教师的招聘环节做好严格的把关,通过对应聘人员的仔细审查来确保其符合教学要求,对于拥有足球运动员等级证书和足球裁判员等级证书等资质较高的人员可优先聘用,并利用对其教学能力的考核来确保其满足足球师资标准;另一方面,针对现有的足球教师与教练员等应当提升其学历水平、优化其年龄结构,增强对相关职称评定的重视度,对各个足球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培养、管理方式,做好对中小学足球教师技术水平、竞赛经验、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培养,通过师资继续教育工作的强化来实现师资学历、职称的提高。

3.更新管理理念。各级教育部需对中小学足球教育加强规划、指导,把足球运动的开展纳入学校工作业绩当中并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来提升学校管理者对足球教育工作的重视度并主动地进行足球教学的开展。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突破传统的对足球教学的偏见,对校园足球运动的重要作用做出正确的了解,通过合理的管理理念的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的应用、教研等各项制度的健全、工作规划的明确等多方面途径实现足球教学管理监督的有效性。对于足球教师来说,必须做好自我管理,在组织、规范训练时坚持认真的态度,利用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等来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

4.强化后期培训。足球师资的培训工作需立足于师资具体实际针对教师个人特点展开培训教育。首先,要改变参与培训的足球师资的态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参培师资认识到培训工作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证书,而是为了对足球师资教学能力等做出提升,从而促使其在积极主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适应足球教学的需求;其次,要合理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来给更多的足球教育者提供培训机会,在各部门合力配合下促使足球教育者主动进行外出培训、参加高校学习计划等;最后,健全培训的制度,借助完善的制度体系来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给培训工作效果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针对参培人员态度不够认真、资格审查不够严格等问题应当建立相应的足球师资培训管理系统来进行动态监督。

5.提高师资待遇。良好的待遇是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足球教师的重要途径,相比较一些高级中学和高等院校,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级别处于劣势且分布广泛,大多都分布在一些三线以下城市或乡镇、农村地区,使得其引入师资人才的竞争力不足。对此,应当对师资投入做出进一步的加大并对办学条件进行改善,给中小学足球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通过工资、福利和职称等待遇的提高来充分调动足球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促使足球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

四、总结

综上所述,足球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培养方法都会对中小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学习效率、质量等带来关键的影响。目前中小学足球师资当中还存在着师资人数缺乏、职称结构偏低、学历水平与教学经验不相匹配、管理培训工作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足球教育的顺利开展。对此相关教育部、学校等应当综合采取扩大师资规模、提高师资质量、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后期培训和提高师资待遇等多种措施来加强师资建设,从而促进校园足球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渝文.成都市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晓娜.基于足球改革方案视角下校园足球活动的实施情况及策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8):113+116.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运动队 管理 对策建议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后,全国高校更加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其科学管理水平对于学校乃至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成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运动队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制约运动员成才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获取优异比赛成绩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充要条件[2]。目前,从我国体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以及国际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整体上没有满足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众多高校虽然很早就创办了高水平运动队,但其管理和运行水平较低,仍然处于成长期[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下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弊端逐渐浮出水面,如何更加有效的管理运动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总结出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成功模式,从理论上丰富了现有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理论,以“体教结合”和“人本管理”理念,探索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之路,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

北京工业大学自1984年开始创办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的运动项目主要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等,并于1987年被国家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学校。为能在全国高校体育比赛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自1994年开始,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先后与先农坛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和木樨园体育运动技术学校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当年招收了18名现役田径运动员,取名为健将班。在1998年和2000年又先后招收了第2期和第3期健将班,项目扩大为2个,分别为田径、游泳项目。经过多年的建设,健将班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多次取得较好的成绩。

目前,已培养出国际级健将28人、运动健将84人、一级运动员152人。健将班学生100﹪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传统项目班95﹪以上本科毕业、90﹪以上获得学士学位。

3.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模式分析

3.1训练模式创新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研究,北京工业大学逐步形成两种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模式。一种是“体教模式”,招生对象是现役运动员,其目标是培养参加世界级体育比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其特点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现为运动员学生,他们在籍(北京工业大学的注册学生)、在学(攻读工商管理专业)、不在校(在体育局训练)。根据运动员学生的培养目标等情况,“体教模式”又分成两种运作方式,即“冠军班”运作方式与“健将班”运作方式。冠军班招收的运动员学生都是世界冠军,将来退役后将成为专业运动队的领队、教练员或其他类体育人才。每周2个上午、3个晚上加上双休日安排文化课学习(课程设置由运动员学生本人、运动队和学校三方共同研究决定),其余时间为运动训练。

健将班有自己单独的培养计划,有独立的学籍管理档案和毕业资格审查要求,其他方面的管理延续专业队管理制度和模式。为保证训练和比赛质量,在文化课学习方面采用灵活、弹性的学习时间,学籍管理方面实行学分和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学制6年。另一种是“教体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参加全国体育比赛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特点是人才身份的特征表现为学生运动员,他们在籍(北京工业大学的注册学生)、在学(攻读工商管理或其它专业)、在校(在学校训练)。根据参加体育比赛任务的不同,“教体模式”也分成两种运作方式,即五人制足球运作方式与传统项目运作方式。

运动训练方面,每个队每学年、学期都能认真制定训练计划与总结,并由主管领导负责监督训练计划的执行。对高水平体育人才严格管理,制订了《运动训练课成绩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运动员奖励制度,从各方面激励运动员为北京市、学校争光。校内外训练密切结合、统一思想、优势互补,确保运动员竞技状态。尽量多参加全国高水平大赛,以达到锻炼队伍,丰富比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为目的。加强与重点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和沟通,及有针对性地加大经费投入,力求教练员、运动员全力以赴投入竞赛与训练。

3.2 文化教育模式创新

为了便于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北京工业大学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区别于其他学生的培养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工商管理(体育)为运动员在大学期间的专业,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制定了适应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教学计划以及学分激励机制;实行了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实行了训练周期制,打破了学校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按照训练竞赛周期安排教学周期。各运动队高水平运动员基本上集中在经管学院,在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经管学院为主。对体育班的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体育部和经管学院各派一名班主任,体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起到同学生所在学院及时进行沟通的作用。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智育培养,首先抓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派教练员查课,检查学生出勤及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从体育部主任、主管领导到普通教练员,都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所在学院的主管领导、工作人员有密切地联系,相互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问题及时解决。

3.3管理方式创新

学校领导历来重视体育工作,特别关心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在主管校长的主持下,每年9月份召开一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专题会议,总结前一学年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汇报新学年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工作计划。对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予以研究和解决,保证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经费、训练场地、学生住宿、训练竞赛的时间协调、文化课学习等方面的正常运行。于2001年11月制定了《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管理办法》并在2002年正式开始试行。

为实实在在办队,让运动员获得真才识学,“体教模式”在学籍管理方面,采取延长学制方式,单独编班,实施“2+4”的教学方案,即前两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后四年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执行“边学边补”的教学方针,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教学计划以增加学时、放慢进度、保证质量为原则。选聘有高级职称、有经验、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教师给高水平运动员授课,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效果好,深受尊重和爱戴。“教体模式”培养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基本上集中在经管学院,在文化课学习和日常管理方面以经管学院为主。对体育班的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即体育部和经管学院各派一名班主任,体育部派的班主任主要负责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起到同学生所在学院及时进行沟通的作用。 转贴于

4.关于进一步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创先理念,规范招生渠道,坚定不移地推进“体教结合”

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是国家提出“体教结合”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参与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提高运动素质不可忽视文化素质,提高竞技能力不能以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应贯穿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始终。为进一步提高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管理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和科研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其次要规范招生渠道,完善竞技体育机制,同时要关心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再次要突出体育锻炼与教育相结合的功能,对运动员实行全方位的与普通大学生统一的教育目标管理,保证“体教结合”落到实处,通过推进“体教结合”的管理模式,把运动员培养成既具有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又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4]。

加快建立一套完备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把体育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高水平运动员在成材过程中既能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能根据个人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表现自己的价值。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体制是以夺标育人为中心、以训练与教育为支柱、以优化管理为横梁的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新体制。保证培养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具备高超的竞技运动能力、学术水准;保证道德规范均衡与同步发展;保证他们接受大学教育、身心健康、参与竞技、完成学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

4.2 加强对教练员的分层次、多形式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

针对目前部分教练员直接从体育院校毕业后便从事教练员工作,虽然有扎实的理论,但缺乏高水平运动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化运动训练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水平运动队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有效地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应尽快制定教练员培训方案和实施计划,通过分层次,采用出国培训学习等多形式的方式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加快提高其业务水平,满足高水平运动队快速发展的需要。

4.3 积极响应体育竞赛制度改革

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健全的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应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竞赛制度的基础上,使其与全国竞赛制度相衔接,通过增加运动员比赛次数,使训练与竞赛结合起来,以此提高运动队的训练水平[5]。另外,积极响应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参与制定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并纳入国家体育竞赛计划。总之,要加快推进高校体育竞赛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把竞赛搞活,通过举办高校联赛和各种单项赛事,与兄弟院校共同推动体育竞赛制度改革。

4.4 多方筹措资金,为高水平运动队奠定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决定体育体制,经济体制的转轨方向也决定了体育体制的转轨方向。目前,北京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学校拨款,外助和赞助资金仅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充足的经费是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物质保证,解决训练经费不足和改善训练条件,除教学经费中体育经费部分外,还可以如下筹措途径:(1)可借助学校高科技的雄厚实力与个人、企业挂钩,使其在财力方面给予支持;(2)争取更多的企业、社会和个人等赞助;(3)争取地方财政给予更多的投资。

4.5 加强体育科研工作

普通高校不像体育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体育工作队那样,在竞技体育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专长,由此制约了高校体育竞技的发展通常来讲,高校在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与建设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大批科技人才,具有一定的科研优势。但对全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面的科研论文分析发现,目前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专业科研队伍并不多,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科研潜势尚未转化为现实优势。这要求必须加大投入,想方设法引导体育专业的科技人员利用自身学科优势,积极介入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与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加强与体育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铮,赫忠慧.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实践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05):66-68.

[2]巨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战略方策论.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2):165-167.

[3]邹娟花,黄明. 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体育世界,2008(12):15-16.

五人制足球训练计划范文第7篇

(一)场馆建设规模呈急速增长态势

自1985年全国体育场地建设以来,我国体育基础设施综合功能进入较快发展时期。与1995年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的普查数据显示,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增长110.28%,场地面积共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我国现有850080个各类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有18481个,从投资规模、场馆数量、占地面积、人均场地面积等数据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3]。以2012年底全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2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871平方米,1914.5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1.39元。从表1可以看出,近30年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各项指标有较大的增长,场地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资金投入步伐加快、人均场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人均场地投资额等指标均有了很大的提高。表1可见,公共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场馆规模大、功能多、综合服务能力强,如何使政府财政投入产生公共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供给,对各类公益性体育设施具有独特的导向示范作用。供给与需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资源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作为政府改善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环境,为居民体育消费的不断增长提供物质基础及服务保障,体育消费需求在2008-2013年5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280元增加到450元平均增长20.2%。2008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消费支出的第5位,居于住房、教育、购车、电器之后[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体育参与方式呈多元化、多样化和非组织化,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占体育参与者27.3%,大多数体育参与者是在非组织条件下自发进行的。这与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消费方式有关,表明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多因素过程,其中决定因素之一是场馆资源供给环境与服务功能有关。随着我国城市化社会变革,2012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率达到51.3%[5],城市化生活节奏使人们日常从事体育活动环境空间扩大,体育健身场馆综合服务功能也得到扩展。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比2008年提高了3%,体育人口(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的增长变化以及体育健身项目日趋城市化。

二、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公益性资源需求急速增长

体育资源是公共体育场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资源是通过各种体育产品满足公民体育需求的重要公共产品,其本质是公益性的。体育资源在体育场馆文化展示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训练、竞赛和体育活动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在群众体育开展的项目既要符合大众健身特征,又要兼顾公益性资源需求,经营主要依托产业资源探索市场运营和产业开发的多种经营之路。体育场馆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了国民体制健康测试、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培训,成为满足大众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服务导向,更多地承担了展示体育文化公益性形象。如公共体育服务在健身技术指导、项目推广和组织管理方面表现出群众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发展趋势。2008-2010年大众体育健身场所以年均30﹪增长率,健身消费选择公益性体育场馆的比例明显高于盈利性体育场馆[6]17-21。2008-2013年,全国城镇参与体育活动场所呈现出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市场需求面广、参与群体众多以及数量庞大的另一个连锁问题是体育活动需要大量场馆。从根本上解决公益性体育资源需求日益增长和公益性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这无疑对公共体育场馆提供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形式和内容的过程中,面临公益性需求的挑战。如提供高水平竞技表演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健身消费者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学生体质监测、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资源公益性的重要作用。

(二)运营机制不断完善

结构整合、功能分化建立政府和经营主体相互关系,是公共体育场馆市场运行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体育资源重新整合,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引导公益性项目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多地承担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形象,对于公共产品公益性社会影响广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运营机制就是发挥市场运行机制基本要素,把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政府兴建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定位。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场地数量比较丰富,比较各区域体育场地规模可以发现,经营主体受限于运营机制偏离市场因素,与资源的公益属性不符,是当前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共性。由于多数场馆在建设设计较多考虑比赛功能和经济功能,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档次高、投入大、经营管理费用居高不下,以盈利性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的项目设置表现出,经营功能大于服务功能,限制了场馆的多功能利用率。尤其是场馆人力资源配置缺乏公益性意识,场馆非营利项目比例小,场地运营空间不足,资源开发利用潜能未能发挥资产的市场价值。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种具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公共产品消费需求效应开始发挥公益性影响作用。

(三)项目设置始终以健身项目为主

运动项目是体育场馆的基本形式,从公益性项目设置内容来看,在面向社会开放上体育健身项目始终占据较大比重(见图2)。体育类经营项目几乎覆盖了目前开展的所有经营项目,包括球类和游泳等健身项目,均为体育健身项目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元老级项目。经营效益最大的项目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篮球,包括健身需求大的武术和五人制足球等体育休闲健身项目。其中,器械健身、健美操、太极拳、太极扇、保龄球和网球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便逐渐成为覆盖率较高的全民健身项目。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虽然是传统群众性比赛项目的时间相对比较早,但在北京奥运会后这些基础性和观赏性体育竞赛项目,作为体育场馆项目设置呈现健身化趋势。在对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项目增长情况分析后看到,经营主体受限于成本效益因素的影响,以盈利性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的项目设置表现出。收费价格高于运营成本,经营功能大于服务功能,与公共产品资源的公益属性不符,非盈利项目成短板。依据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资源配置、经营环境、项目设置、收费价格、收入分配(利润)、产品与劳务等运营成本,人们的体育行为对公益性经营的公共体育场馆在开放时间、设施功能、产品供给、营销手段、收费价格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反映不同体育消费方式和意向,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经营主体多元化和经济运行市场化,政府集中统一分配体育资源的体制已被打破,促进社会资源重新整合;其次,场馆经营外部环境的不断发生变迁的过程中收费价格与公益性项目设置的矛盾日益凸显,加之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分化,人们体育消费层次需求也在改变消费结构,而且城乡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观念更热衷于公益性场所。

三、公益性对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以此视角,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第一,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是以公共体育服务为保障的发展。体育场馆设施虽然以竞赛、训练为主,但它的根本目标是推进体育文化强国建设,满足公民公共体育服务公益性需求的公共产品,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分化升级。第二,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发展的服务性,公益产品、公益活动归根结底取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第三,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注重文化、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基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公益性资源需求对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公共服务功能引致场馆功能分化

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事参与者多、规模大、功能强、社会需求日增,包括活动内容、形式、场地等涉及人群面广。2011年体育系统所属752个大型体育场馆中,场馆结构、利益结构、服务功能由保证赛事到产业经营的结构转型。强化服务功能,弱化行政职能,资源供给方式由政府集中管理统一分配资源的体制机制已经打破,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源泉。公共体育场馆在肩负项目训练保障外,向社会开放、体育培训、信息开发等方面完善服务功能,如国家奥体中心所属30个训练场对外开放的有27个,为群众提供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各项健身活动场地,开放率达到90%,2008-2010年每年接纳前来健身群体300多万人次[7],在经营结构上,由技术、餐饮、休闲服务为主,在服务功能上,逐步转变以场地租赁经营为主,向体育文化创意为主体的转变。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功能分化存在现有行政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需在市场运行中结构功能得到进一步分化。产品消费市场是由供给到服务,由单一政府供给资源向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转变。可见,公共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功能所引致场馆功能分化转移升级,必然产生体育服务产业自身内在的、深层的结构转型发展。

(二)有效体育消费需求不足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主要靠各级群体部们组织实施。一些部门仍以组织群体活动次数、参加人数多少等作为判定群体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而全民健身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结果造成广大群众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这种组织起来的群体活动往往成本过大,群众既无参与的愿望又缺乏持续支付健身活动消费的愿望,导致有效体育需求严重不足。制约我国居民体育消费需求的根本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慢,体育产品消费价格增长快;二是缺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无法满足低端收入体育消费的需求;三是体育资源市场不健全,没有统一收费价格标准。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有55%的人每周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其中,选择收费场地健身的青少年占1/3[8]20-22,而中老年则是免费健身场地的主体,占51.2%。这说明人们健康意识正在加强,同时也表明不同年龄的个体有不同的看法和需求。虽然选择体育场馆健身群体比例有所增加,但是,体育场馆依然受到有效需求不足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花钱买健康的体育参与行为存在差异,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极不平衡;另一方面,消费愿望、资源分配和服务功能则受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使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公益性受到人们的质疑。述几方面需求表明,有效体育消费需求不足,势必会给公益性体育资源有效需求带来新的挑战,长此以往不利于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

(三)公益性场馆受关注程度较低

稀缺资源、缺少公益性的价格机制无疑会影响体育场馆经营本身的公共性,降低公共产品市场关注度。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是核心,其魅力在于项目设置非盈利性、公共性以及运营管理中提供公益性体育服务,在于它能带给消费者技术指导和健康讲座服务,产生强烈的健身刺激和健康体验。如何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培养与掀起公众日益增长体育需求,把的目光引向公共体育场馆,已成为场馆自身和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公众和社会对公共体育场馆的关注度,关乎运营本身一系列市场开发,包括根据不同对象向公众提供低成本服务或免费服务,通过电视媒体作公益性广告,吸引商业赞助等,而相关市场开发正是公共体育场馆得以长远发展的必然之路[9]15-17。同时,现代体育场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运营本身,运营的作用上升到体育赛事表演市场与城市服务产业相关联。公益性体育场馆项目设置一旦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必然影响公共体育场馆的总体形象以及借助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扩大和提升公益性认知度,从而使加速城市体育产业转型发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四、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环境

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主要包括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内环境)与公共产品社会需求(外环境)等。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缺乏可持续性的基础。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管理机构主要是:省市体育局场馆(场地)管理中心负责组织管理,由自主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管理模式;政府、体育局联合企业合作运营管理,如国家奥体中心发挥体育资源优势举办体育竞赛、文体表演、群众性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社会公益活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政府模式,在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众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公益性环境系统。以公共服务为导向,在环境创造资源过程中形成新的可持续的资源环境。我们可以根据公共产品公益环境对体育消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具体的表达,它既能够体现出以政府为主导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基础作用所具有的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也能体现出体育消费活动的有效需求,从而集中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环境服务系统,使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持续得到体制的扶持,持续成为全民健身计划中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体育资源的公益环境,政府服务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基本职能,保护公共资源环境是体育场馆公益性运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利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府调节职能和服务职能,着力保障体育资源改善民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表明,体育场馆设施成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保障,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于群众体育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利用健身路径和体育场馆成为健身群体主要选择。公共体育场馆规模大、功能多、服务范围广、社会功能特殊,对强化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具有重要意义。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讲,公共体育服务要符合公共产品公益属性和公共利益。作为体育文化展示舞台,公共体育场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超越公益性资源供给形式和内容,如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群众体育赛事等项目,通过政府功能分化与场馆结构功能整合,强化服务职能,弱化行政功能,形成公共体育服务公益性理念。虽然体育场馆资源空间有限,公益性项目设置要符合并反映社会价值标准要求,既要兼顾项目对经济发展整体的影响,也要体现项目直接服务对象的公众利益。因此,必须将商业性项目或盈利性经营项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三)创新运营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供需规律和竞争规律为基本方式来配置资源,必然滋生一种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不但使产业领域面对市场运营,而且体育领域也面临一种新的外部压力。这种外部压力对体育产业领域内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形成和强化,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场馆属于资源型产业,法律监督评估机制对于市场运营的体育产业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公共体育场馆公共体育服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体育部门要充分行使对体育场馆的监督职能,制订并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对各级体育场馆工作的评价与表彰,将管理工作制度纳入各级体育部门考核目标。可以通过建立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并行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评价体系,从不同侧面评价运营管理的综合效益。

(四)大力培育公益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