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第1篇

1.五带与温度带

五带: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按纬度划分为5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温度带: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类型: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16种: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石油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在一定地域内较稳定、区域性的多种农业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6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基本相同,前者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后者侧重农业的区域特点,即各农业部门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3.集约农业与农业机械化

集约农业: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通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产量,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4.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灌溉农业:干旱时以大水灌溉方式保证农业生产模式。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和土壤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农业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俄罗斯的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我国新疆和甘肃等地。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如我国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都是河谷农业。

5.农作物与农产品

农作物: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农产品: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如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粮油作物等。

6.气候生长期与作物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以上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即生长期。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作物生长期:植物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期。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7.热量与光照

热量: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太阳辐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下垫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等。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则相反;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

光照: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二是天气。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三是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气候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

8.间作、套作、混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可称为套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能延长后季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及年总产量。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临夏高寒阴湿区是我国适宜种植双低杂交油菜的最佳生态区域之一,但因投入不足,区域布局不合理,技术物化不到位,深加工技术滞后等原因,未能真正形成支柱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通过加大科研开发力度,调整种植业结构,成立农民协会,扶持龙头企业等形式,逐步培育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油菜是临夏高寒阴湿区主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优势作物,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双低杂交油菜以其低芥酸、低硫苷和产量、营养价值、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且该区气候凉爽,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双低杂交油菜的最佳适宜种植区,所以发展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1临夏高寒阴湿区发展双低杂交油菜产业的优势

我国年需要进口油菜籽300~350万t左右,双低杂交油菜籽尤其紧缺,因此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油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加。双低杂交油菜以其低芥酸、低硫苷和产量、营养价值、综合利用价值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优质油菜籽用途广泛,除食用油外,在食品工业上也普遍应用,菜籽油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冶金、化工、纺织、油漆、制皂、医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用途。油菜粕是一种优质饲料添加剂,深加工其经济效益显著,油菜的社会需要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势必逐年增加。临夏实施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对促进高寒阴湿区“两高一优”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临夏高寒阴湿区现有耕地5.09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34.20%,农业人口59.33万人,人均占有耕地0.086hm2。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000~2600m之间,年均气温5.10~5.90℃,≥0℃积温2549.20~2831.30℃,≥10℃积温1760.30~2120.70℃,无霜期123~145d,年降水量548.30~630.60mm,年日照时数2200~2600h。该区土壤基础肥力较高,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05%~3.28%,全氮0.095%~0.175%,全磷0.176%~0.202%,全钾1.87%~2.22%,碱解氮(N)81.10~138.80mg/kg,速效磷(P2O5)11~48.50mg/kg,速效钾(K2O)123.60~289.80mg/kg;pH值7.50~8.50。以上数据充分说明该区的光、热、水、土壤等环境因子与杂交油菜生长匹配较好,是双低杂交油菜理想的生产区域。

2双低杂交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近年来,省、州、县三级政府特别重视高寒阴湿贫困区油料增产、农民增收问题,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倾斜,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双低杂交油菜各种项目的实施和近年来油菜籽市场价格的飙升,油菜面积从2001年的0.87hm2发展到2007年的1.87hm2,其中,双低杂交油菜1.68hm2,占油菜种植面积的90%,平均产量1833kg/km2,全州油菜总产达到3.10万t。但因该区经济贫困,群众文化落后,投资和科学技术物化不到位,产业发展缓慢,其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经济贫困,投入不足。双低杂交油菜产量高,需肥量大,所需投资较多,因当地群众经济贫困,投入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其潜力,产量不高。二是布局不合理,品种选择不当。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它的异交率在30%以上,如不合理布局,就不能发挥杂交优势,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双低杂交油菜良种繁多,不同生态区域有适宜的良种,但群众选择不当,其产量和效益较低。三是实用技术物化不到位,施肥水平低且不科学,营养吸收利用率较低,产量不高。四是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不及时。该区种植面积较大,且生态环境复杂,病虫害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经济损失较大。五是经营规模较小,栽培管理技术粗放。人多地少,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加之技术宣传力度不大,先进实用成果的转化率、入户率和到位率低,油菜生产力较低。六是机械化程度较低。本地严重缺乏小型机械设施设备,主要是人工作业,工作效率较低,加之灾害性天气较多,生产风险较高。七是龙头企业少,缺乏带动作用。加工企业不少,但缺乏油菜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大部分油籽仍以原料向外地出售,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这些主要因素严重制约了临夏高寒阴湿区双低杂交油菜产业的发展。

3油菜产业化发展对策

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油菜产业化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将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开放的、高效的、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的现代农业,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与资源产出率,保障油菜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培育油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油菜产业是安民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大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重视和加强对优质油菜生产的关心和支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资金上增加投入,为优质油菜的推广应用创造更好更有利的条件。

二是实施科教兴州战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用科研成果开发一批,应用一批,贮备一批的思路,开展双低杂交油菜培育和保优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时、准确地筛选出适合该区种植的优良新品种,总结提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并及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保障优质油菜生产的全面发展。

三是实施区域战略,提高产量和产值。合理布局、提高品质,促进油菜业规模化发展。在农民认识程度还不高、收购还没有完全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的情况下,要达到统一品种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根据油菜的特殊性,要确保生产出的商品菜籽逐步达到“双低”标准,必须实行一县2~3个品种,其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种源建设应在市场化、法制化轨道上运行,提高其品质。在布局上,实施双低杂交油菜种植流域或区域带,并实施非双低杂交油菜零种植计划。

四是实施产业基地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针对目前油菜主产区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实际,成立双低杂交油菜种植协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等运行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组织化程度,不仅会促进双低油菜生产的发展,为油料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会有力促进当地油料加工企业的发展,实现优质双低油菜就地转化增值,提高当地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是实施科技开发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针对双低油菜不同的品种特点,我们坚持走主攻研发的技术路线,通过试验、示范,总结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高寒阴湿区的高产保优栽培技术和轻型无公害栽培技术。为让农民掌握这些技术,我们通过技术示范,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农技小报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使广大农民逐步掌握了技术要领。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花生;品质性状;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S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6-47-05

Quality Traits Analysis of 44 Peanut Germplasm Resources

Tong Shijian1 et al.

(1Agriculture Committee of Xinyi,Xinyi 221400,China)

Abstract: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peanut quality trait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peanut quality breeding and produc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d cluster on peanut quality trai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SPSS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21 traits were consolidated into 3 principal components which accounted for 80.069% of total variation.44 peanut varieties were divided into 5 categories through cluster analysis,and there was a wide genetic distance and quality between each categories.

Key words:Peanut;Quality traits;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过去50a来,我国花生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对农家品种、育成品种(系)、引入资源的搜集整理和鉴定,筛选出一大批优异种质,在育种或生产上发挥了较大作用[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生育种目标由以高产为主转向产量与品质并重,选育优质专用型花生品种已经成为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鉴定、评价和利用现有种质资源是品质遗传改良和开展品质育种的基础性工作[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物理测试技术,该技术具有检测快、成本低、无污染、不破坏样本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品质分析[4-6]。目前在研究作物亲本各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时则越来越多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7-8]。本研究利用DA7200型近红外光谱仪,连续5a对44份花生资源的品质性状进行检测,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多指标衡量花生品质,为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44份花生品种资源(表1)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油料研究室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田间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于2011―2015年在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进行。每个花生品种种2行,2粒播;行长2.5m,行距0.4m,株距0.2m。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相同,适时收获。

1.2.2 品质性状分析 将收获的花生种子剥壳,选取籽粒饱满、无破损的代表性种子待测。利用波通公司(Perten)生产的DA7200型近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检测,重复3次。检测品质指标包括:粗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酸含量(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山嵛酸、二十四烷酸)、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共20个性状。

1.2.3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 2003、SPSS18.0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 5a间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对44份供试材料的粗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花生品质性状差异较大,不同品种间油亚比变异系数最高,达18.56%,硬脂酸、脯氨酸、山嵛酸、油酸含量变异系数差异也达10%以上(图1)。说明花生品种的上述品质性状变异范围广,遗传变异丰富,选择潜力大,通过育种途径改良这些品质性状具有一定可行性。

2.2 花生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矩阵(表2)可知,各指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油酸与棕榈酸、油酸与亚油酸、棕榈酸与亚油比、亚油酸与亚油比显著负相关,蛋白质与总氨基酸、蛋白质与缬氨酸、蛋白质与异亮氨酸、蛋白质与亮氨酸、蛋白质与苯丙氨酸、蛋白质与精氨酸、亚油酸与棕榈酸、花生酸与硬脂酸、油酸与油亚比、苏氨酸与缬氨酸、总氨基酸与异亮氨酸、精氨酸与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与异亮氨酸、总氨基酸与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与亮氨酸、总氨基酸与亮氨酸、精氨酸与苯丙氨酸、总氨基酸与苯丙氨酸、总氨基酸与精氨酸之间显著正相关,但各品质性状提供的信息发生重叠,同时各单项指标对花生品质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直接利用这些指标不能准确评价花生的综合品质。

2.3 花生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对花生21个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3、表4)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0.069%,可以用这3个主成分较好地代替上述21个品质特性来评价与判断花生品质。决定第一主成分的主要是蛋白质、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总氨基酸等性状,第一主成分反映原始数据信息量的49.336%,这几个性状大多是氨基酸,因此可以把第一主成分称为氨基酸因子。决定第二主成分的是油酸、亚油酸、油亚比,其贡献率为22.097%,称其为不饱和脂肪酸因子。决定第三主成分的主要是硬脂酸,其贡献率为8.636%,称其为饱和脂肪酸因子。

2.4 44份花生资源的综合评价 根据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计算44个品种各自的主成分得分,按前3个主成分大小依次排序,可权衡每个性状在每个品种中所处的位置与分量(表5),能较直观地判断某一品种的优劣。从表5可以看出,44个品种中小叶果的氨基酸因子得分最高,潍花8号的氨基酸因子得分最低;徐花8号的不饱和脂肪酸因子得分最高,8506A-6A的不饱和脂肪酸因子得分最低;花育20的饱和脂肪酸因子得分最高,阜花10号的饱和脂肪酸因子得分最低。从综合品质性状上看,综合主成分分值越高,综合品质表现越好。小叶果、粤油202-35、油93-81、阜花10号和徐花8号分别居综合主成分得分的前5名,说明这5个品种的综合品质表现最好;而鲁花6号、花育25、花育16号、8923B-1、潍花8号综合主成分得分居于后5名,说明这5个品种的综合品质表现最差。在对花生品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考虑某一个性状或随机某几个性状的优劣而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综合评价。

2.5 44份花生资源的聚类分析 将品质性状按照系统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由图2可知,利用花生的3个主成分因子可将44个花生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聚入A类的有29个品种,占总数的65.9%。聚入B类的有10个品种,占总数的22.7%,这10个品种的氨基酸因子含量中等,不饱和脂肪酸因子较高,饱和脂肪酸因子较差。聚入C类的3个品种,占总数的6.8%,分别为小叶果、油93-81和粤油202-35,综合主成分得分排名分别为1、2、3,综合品质表现较好,这3个品种氨基酸因子含量最好,不饱和脂肪酸因子中等,饱和脂肪酸因子最高。聚入D类的只有花育20,占总数的2.3%,综合主成分得分排名16,综合表现中等,其氨基酸因子含量中等,不饱和脂肪酸因子较差,饱和脂肪酸因子最高。聚入E类的只有阜花10号,占总数的2.3%,综合主成分得分排名4,综合品质表现较好,这个品种的氨基酸因子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因子中等,饱和脂肪酸因子最差。

3 讨论

对供试的44份花生品种的粗脂肪、蛋白质、油酸及亚油酸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花生品质性状差异较大,不同品种间油亚比变异系数最高,达18.56%,硬脂酸、脯氨酸、山嵛酸、油酸含量变异系数差异也达10%以上。说明新品种选育时,品种的上述品质性状选择空间较大,其他品质性状选择的空间较小。

主成分分析在小麦、水稻、玉米等多种作物性状评价与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9-11],本研究分析了44个品种的与品质相关的21个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这21个性状综合成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3个独立因子,这3个合并因子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量的80.069%,而且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达到简化和综合的目的。

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决定后代材料的变异幅度,亲缘关系差异越大,后代变异幅度越大。因此,杂交育种工作中杂交亲本的选择宜在类别间根据主成分互补进行,这样亲本的遗传差异较大,可以产生广泛的变异,易选出性状超亲本和适应性强的品种。

4 结论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对44个花生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个品质性状分别隶属于3个主成分,代表全部信息的80.069%的信息量,44个品种可以聚合为5类,各类群之间在品质和遗传距离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参考文献

[1]禹山林.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廖伯寿.中国花生油脂产业竞争力浅析[J].花生学报,2003,32(增刊):11-15.

[3]王耀波,张艺兵,张鹏,等.入世后中国花生产业发展前景及促进出口的对策[J].花生学报,2003,32(增刊):24-29.

[4]康月琼,郝风,柴勇,等.油菜品质近红外检测模型建立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144-148.

[5]林家永.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玉米品质分析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10,25(4):108-115.

[6]高居荣,韩秀兰,孙彩玲,等.DA7200近红外仪在小麦品质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2(1):173-176.

[7]陶爱芬,祁建民,林培青,等.红麻优异种质产量和品质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9):2859-2867

[8]殷冬梅,张幸果,王允,等.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4):507-512.

[9]白志英,李存东,孙红春,等.小麦代换系抗旱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08(12):4264-4272.

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关系范文第4篇

(一)农业生产

2002年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同期减少5.9%,9个早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春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8.7%。早稻和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春小麦和南方早籼稻退出保护价后,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继续调减种植面积;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五月长期低温阴雨,一些地方早稻无法适时播种。

2002年夏粮总产量为9877万吨,比上年减产296万吨,减少2.9%。夏粮减产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江淮及江汉地区,其中山东减少108万吨,湖北减少87万吨,江苏减少63万吨,安徽减少52万吨,河南减少49万吨。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气候条件较上年好,大部分地区夏粮单产高于上年。夏粮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气候条件不利,单产下降。4月下旬以后,黄淮、江淮、江苏地区持续降雨,阴雨不断,对小麦灌桨成熟很不利。2002年全国夏粮单产每公顷

为3582公斤,比上年减少60公斤,减幅为1.7%。因单产下降影响产量166万吨,占夏粮总产量的56%。二是播种面积减少,影响总产。2002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3%,减产130万吨,占全国夏粮减产量的44%。

(二)农民收入

2002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1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元,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主要特点是:

1.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继续增加。2002年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4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元,增长6.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2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元,增长7.5%;出售牧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19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元,增长5.3%。

2.收入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出售上年结存产品较多。第一季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增加23元。从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种看,上半年农民出售粮食人均119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72公斤,占60.5%;糖料人均56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34公斤,占60.7%;蔬菜人均58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25公斤,占43.1%;出售水果人均15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10公斤,占66.7%;出售猪肉人均15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9公斤,占60%。

3.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增长5.2%,保持平稳增长。非农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继续增加,其收入增加额占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1/4。

4.农民税费负担继续下降。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中西部16个省(区),减负促进了农民增收。上半年全国农民的税费支出人均为1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7元,下降3.9%。

(三)乡镇企业

上半年乡镇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运行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5055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工业增加值10476亿元,同比增长8.9%;营业收入82816亿元,同比增长8.7%;出货值4788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利润3446亿元,同比增长8.3%;上交税金1358亿元;同比增长9.9%,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协调稳定态势。

2.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乡镇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8180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销售产值45806亿元,同比增长9.2%;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07%,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销售收入累计达42313亿元,工业利润2297亿元,销售利润率为5.4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3.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上半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12.8%;销售收入14059亿元,同比增长12.7%;出口产品交货值3350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694亿元,同比增长9.7%;上交税金443亿元,同比增长10.1%;工业总产值15708亿元,销售产值14990亿元,产品销售率达95.44%,比乡镇工业平均产销率高0.3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5.3%上升到36.2%,上升了0.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出货值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60.1%上升到9.9%,上升9.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比全部乡镇企业增幅高2~4个百分点,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4.出货增长加速。2002年前5个月,乡镇企业出口幅度基本上在10%上下徘徊,6月份增

幅明显加快,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1.3%,比2001年下半年的月平均增幅提高3个百分。出口大

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上半年出口增幅都高达17%~26%,大大高于全国水平,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2002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技术改造加快。据23个省市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近1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其中40%以上是技术改造投资。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江苏、山东、浙江、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商协议投资额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三是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以来,各地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北京、内蒙古、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青海等省市区,2002年上半年的优质绿色食品、名牌畜产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销售情况普遍较好。四是各类乡镇企业园区的崛起,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国有各类乡镇企业园区近万个,入园企业总体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促进了生产要素在较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

(四)农村金融

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145亿元,同比多增394亿元。同时,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运行良好,对农户小额贷款明显增加。

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87亿元,同比多增加395亿元,增长8%;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608亿元,比2001年同期多增加448亿元,增长1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贷款增加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为19.4%,增幅较金融机构平均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农村信用社款增加中,农业贷款增加明显。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达到5511亿元,比年初增加1103亿元,同比多增加387亿元,增幅为25%,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1.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加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68.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从2002年4月份开始,农业贷款余额开始历史性地超过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成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中总量最大的贷款,6月末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40.5%。

农业贷款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农户贷款的增加。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4176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028亿元,增幅为32.7%;农户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为75.8%,比年初上升4.4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增加额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93.2%。农户贷款中,小额信用贷款695亿元,比年初增加368亿元,增幅112.5%;联保贷款268亿元,比年初增加149亿元,增幅125.2%。6月末,全国90%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0%。农村信用社总数的49%开办了联保贷款。农户贷款面(获得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农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比重)达到46%。

上半年,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连续4个月双下降的好局面。到6月末,不

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1亿元,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减亏36亿元,继续保持2001年减亏的良好势头。

二、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贸易

(一)大宗农产品收购与批发市场

粮食价格稳中回升,国内棉花价格平稳。上半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受国家储备粮竞价销售、库存轮换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进入6月份,国内小麦市场价格止跌企稳。销区早稻米价格继续平稳,优质晚稻米价格平稳上扬,普通粳米市场价格走势平稳,北方普通粳米价格季节性回升。目前,我国玉米市场走势已经逐步走出了原有的低迷,市场价格于2002年5月下旬出现上涨,但上涨幅度有所减弱。随着进口大豆到港,国内大豆价格基本平稳。

小麦:6月份,主产区红、白、混合小麦的国有粮食企业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48.7、54.2和52.9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2.3%、0.7%和1.4%。3种小麦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每50公斤分别为48、53和51.6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5.7%、1.6%和3.1%。

小麦价格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小麦产量继续保持下滑势头。二是小麦需求增加,库存减少。三是国内小麦品质、产量提高。优质小麦产量的增加,有助于拉动国内小麦的整体价格水平,对市场发展形成有利因素。四是2002年国内小麦进口压力不大。

稻米:6月份,主产区早、晚籼稻和粳稻的国有粮食企业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47.5元、53.05元和59.37元,与上月相比,早籼稻、粳稻分别下降0.8%和2.1%,晚籼稻价格基本持平。

前期陈早籼稻米拍卖数量较多,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市场对早籼稻的使用需求进入淡季,是早籼稻米市场价格继续平稳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2002年产早籼稻还没大量上市,使普通中晚籼米价格出现小幅季节上升,北方地区受优质大米市场供应量日渐减少的影响,普通粳米价格出现季节性小幅上扬。

玉米:目前,我国玉米市场走势已经逐步走出了原有的低迷,市场价格于2002年5月下旬出现上涨。6月份,主产区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玉米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为47.92元,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每50公斤为49.51元,分别比上月上升4.6%、1.9%。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玉米车板价为每吨1058.75元,比上月上升1.6%;天津粮油批发市场二等玉米批发价为每吨1170元,比上月上升1.3%。

玉米价格上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其一,玉米需求增长。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饲料消费逐年增加。其二,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国家政策如转基因细则、铁路运费下调、退税政策、扩大内需、粮食转化等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我国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其三,出口效果显著,推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扬。

大豆:6月份,主产区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大豆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为87.00元,比上月上升0.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三等大豆车板价每吨为2092元,比上月上升2.7%;天津粮油批发市场三等大豆车板价为每吨2175元,比上月升0.7%;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二等大豆批发价每吨为2440元,比上月下降0.2%。

(二)农产品集贸市场

2002年以来,农副产品市场货源充足,消费需求继续平淡,集贸市场价格继续下降。上半年,68种主要农副产品市场全国平均价格与2001年同期相比,65%的品种价格呈现下降趋势,35%的品种价格小幅上升。其中,粮油、猪肉、仔猪、蔬菜集市价格明显低于2001年同期;牛羊肉、禽蛋市场价格高于2001年同期。

粮食:早籼米、晚籼米、粳米全国平均价格每500克为0.98元、1.06元、1.19元,与去年同期的1.00元、1.11元、1.14元相比,分别下降1.8%、4.5%和上升4.4%。

特一粉、标准粉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1.23元、1.01元,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1.6%和0.8%。

食用油:主要品种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2.86元、3.36元、4.72元、3.23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6.9%、5.5%、6.8%和5.8%。

猪肉:鲜猪肉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6.90元、5.85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3.9%和3.1%。

仔猪:仔猪市场销售较为平淡,除春节价格上涨略高以外,3~6月仔猪价格稳中有降。上半年仔猪每500克全国平均4.28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1.4%。

牛、羊肉:主要品种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7.53元、8.9元、8.08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上涨4.9%、0.3%、3.4%。

鸡蛋:鸡蛋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2.54元,比上年同期上涨7.1%。

蔬菜:与上年同期相比,2002年上半年全国集市多数蔬菜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国家计委价格中心监测的27种蔬菜价格中,有23个蔬菜品种价格下降,多数品种价格同比降幅超过10%以上。

(三)农产品进出口

2002年1~5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而进口下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9.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其中,出口值为66.7亿美元,同比增长6%;进口值42.5亿美元,同比下降6%。农产品贸易顺差2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1.粮食(不包括大豆)进出口量均增长,谷物呈净出口格局

2002年1~6月,我国粮食累计出口479.6万吨,同比增长10.9%;进口159.1万吨,同比增长4.4%;粮食净出口320.5万吨,同比增长14.5%。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米进出口双减少;玉米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小麦进出口快速增长。

大米出口65.9万吨,同比下降27.5%;进口10.3万吨,同比下降14.6%,净出口55.7万吨,同比下降26.5%。

玉米出口348.6万吨,同比增长11%;进口0.7万吨,同比下降55.

1%;净出口347.9万吨,同比增长11.4%。

小麦出口55.6万吨,同比增长200%;进口45.3万吨,同比增长140%;由上年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2.油料进口大幅度下降,出口量增加,而食用植物油与之相反

油料:受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2002年前5个月我国大豆和油菜进口幅度减少,大豆

出口则快速增长,1~6月油料出口60.6万吨,增长15.8%;进口373.4万吨,下降49.8%。其中,大豆进口325.8万吨,下降45.5%,出口18万吨,增长51.4%;油菜进口47.1万吨,下降61.8%。

食用植物油:2002年前6个月进口96万吨,增长12.2%;出口5.8万吨,下降13.6%。

3.棉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蔬菜、水果出口速度快于进口增长速度

棉花进口4.2万吨,同比下降35%;出口5.6万吨,同比增长22%。食糖进口56万吨,增长33%;出口23.2万吨,同比增长4.2倍。蔬菜进口4.9万吨,同比增长5.6%;出口203.2万吨,增长12.2%。水果进口52.1万吨,同比增长16.5%;出口86.3万吨,同比增长32.9%。

4.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长,水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

受欧盟全面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2002年上半年畜产品出口值13.3亿美元,同比下降8.5%;进口值9.6亿美元,同比增长4%。水产品出口值20.2亿美元,同比增长6.4%;进口值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

5.对欧洲出口大幅度减少,对其他洲出口增加;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进口减少,从其他洲进口增加

2002年1月31日起欧盟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我国对欧盟出口大幅度下降。前6个月对欧盟出口值7亿美元,同比下降25%;对整个欧洲出口10.3亿美元,同比下降12%。此外,对非洲出口比下降19.3%。但对亚洲、北美洲、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8%、27%。

三、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环境

总体来看,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环境是紧中有松。一方面,国内农产品需求依然不振,供大于求,上半年食品价格下降0.9%,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继续低迷,也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价格的回升;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运行较稳,但增长势头也远不及前几年10%以上的增幅;因加入WTO,国际贸易障碍与纷争陡增,畜、禽、水产品等出口都受到严重阻碍;农村税费改革正在试点,粮棉等大量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还难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权利;国家应对WTO的新的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基本政策框架尚未形成。因此,农村经济运行环境的主要特点仍然是偏紧。但另一方面,政策环境相对得到较大改善,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产品流通和深度加工,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面对加入WTO的形势,有关部门及时制定了农产品关税配额、转基因农产品进口方面的规定和条例,有效保护了国内农产品贸易。2002年上半年粮食类产品进口比过去明显下降。据美方估计,这将可能使美方减少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

(二)加大对涉农价格和收费的检查力度。有关部门重点对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情况、农村电价和农网改造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4个方面进行检查,查处了一批乱收费案件。据主管部门估计,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已接近完成。在农网改造完成的大部分地区,电价每千瓦时降低0.1~0.3元,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300多亿元。

(三)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到200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6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1635万亩,总计3502万亩。2002年,国家计划新增退耕还林面积34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993万亩。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而且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消化库存粮食,拉动粮价回升。

(四)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除8个粮食主销区放开购销市场外,一些粮食产区也加快了改革。如江苏,甘肃、广州、湖北等省,放开了相当部分品种的购销和价格,并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这为农民寻找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降低大宗农产品运输成本。国家决定,从2002年4月1日起,到2005年底,对经铁路运输的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玉米、大豆以及皮棉、棉籽征收的铁路建议基金实行全额免征。福建、安徽、浙江、贵州4省经国务院批准征收的铁路地方建设附加费,同时对上述粮食、棉花品类实行全额免征。同时,为鼓励发展散装粮食运输,还降低了部分铁路运输环节(主要在东北)的收费。这一举措,十分有利于促进大宗农产品流通,增强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加强减轻乡镇企业负担的监督。国务院7个部、委、办、署联合制定了《减轻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对乡镇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标准,须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家计委、财政部或省人民政府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各省人民政府审批的收费项目及标准,须分别征得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同意。该办法对禁止增加乡镇企业负担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

(七)规范农村金融。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加强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八项措施,其中主要内容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得以物抵货,不得指定购物单位,不得强行转账;不得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扣收信用社股金、贷款利息保证金以及各种税费和乡村统筹资金;严禁贷款给个人和企业从事股票交易,严禁发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防止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流入股市;不得向乡镇政府、村委会发放贷款,不得用信用社贷款垫发工资和各项统筹,不得发放以村组名义统一承贷并用于完成上缴各项农村税费的贷款。这项规定,对保证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力度起到了督促作用。

(八)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造成农产品出路少,产品增值低,没有形成“增产——增收——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农民增产不增收。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我国不到80%。为此,2002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启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采取以点带线、点线面结合的办法推进。上半年已批准首批粮油加工18个项目立项,主要有大豆、稻米、小麦、玉米、特色油脂、马铃薯深加工等,总投资30亿元,新增加工能力209万吨。

(九)农业部门为农民办实事。农业部宣布,围绕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为农民办好13件实事,其中包括:推广大豆优质高油生产技术、提供果茶良种苗木、组织农资打假、加大畜牧防疫力度、组织农业科技下乡、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加快县乡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这些实事,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除经中央批准的16个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外,其他一些有条件的省份也进行了改革试点,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以上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尽管其中多数还是开头,而且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经济运行的不利环境,但就其方面和内容来看,则是多年未有的。

四、全年展望

(一)农业生产

1.粮食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产量略有恢复

预计2002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为1.06亿公顷(15.95亿亩),比上年增长0.3%。分作物看,谷物将增长0.7%,其中,小麦持平,稻谷增长0.1%,玉米增长1.9%,其它谷物增长1.7%,薯类增长2.0%,大豆面积增加3.3%。

粮食作物面积的变化趋于稳定,主要是受2001年市场粮食价格上升影响。据对全国100个县农村集贸市场价查,2001年原粮价格除大豆外都是增长的,籼稻、优质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其年末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9%、6.7%、0.8%、6.6%、6.2%。粮食价格上升,种粮收益有所提高,使农民的种粮信心增强。预计2002年粮食总产在4.56~4.72亿吨之间,比上年增长1%左右,大豆总产将达到1066万吨以上。

2.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大幅度下降

预计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约为39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7.3%。棉花的产量超过10万吨的8个省区,面积都是减少的,其中新疆减少21.8%、安徽减少17.7%、河南减少10.3%,湖南、湖北、

山东、江苏4省减幅在7~9%之间,河北减少2.9%。预计全年总产量为470万吨左右,比上年减少10%以上。

棉花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度国内棉花购销价格大幅度下跌,全国棉花平均收购价

格约每担360元,比上年度下跌约157元,跌幅达30%;销售价格每吨8000元左右,比上年度下跌4500元,跌幅达36%。

3.其他主要经济作物

油料作物:面积在上年调减的基础上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将达到15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油料面积增加,主要是比较效益提高,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糖料:种植面积增加。随着2001年市场糖价大幅度反弹,制糖业效益的明显好转,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据调查显示,2002年全国糖料种植约182万公顷,将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甘蔗增长8.4%,甜菜增长16.0%。

蔬菜:市场对蔬菜和瓜类的需求继续增加,比较效益较高,进一步推动蔬菜、瓜果生产的发展。2002年蔬菜将增长3.8%,瓜类将增长4.4%。

烟叶:种植面积约为138万顷,比上年增长3.0%,其中烤烟种植面积增长2.9%。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

1.玉米

从今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供求形势来看,下半年玉米价格将有季节性小幅回升,但除非产区爆发大的灾情造成玉米产量下跌,玉米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空间。国内玉米产区回升幅度最大在

100~120元/吨。影响下半年玉米价格主要因素有:一是气候条件,目前东北产区和华北黄淮产区温度条件比较适宜玉米生长,产区玉米丰产苗架已经形成,奠定了今年玉米产量基础。但气象专家认为:2002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推迟到7月以后,后期天气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二是陈化粮轮换和拍卖情况。前期数量巨大的陈化粮销售活动在7月上旬将基本结束,市场仍将消化前期拍卖的陈粮的低价效应。因此下半年陈化粮轮换或拍卖的数量和时机还存在变数。三是进口。2002年不太可能大量进口玉米,但用粮企业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倾向于使用进口玉米,以保证获得2003年申请进口配额的权利。

2.小麦

下半年小麦价格很可能有小幅度反弹,但大幅上扬可能性较小。其主要因素是:其一,冬小麦产量下降。我国冬小麦连续第三年出现减产,产量仅8174万吨,减幅为6%。其二,优质小麦产量增加。2002年我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达8600万亩,总产量预计达2400万吨。其三,小麦库存有所下降。由于2000~2001年度我国小麦产量远远低于当期的消费需求量,缺口较大,加上2002年我国小麦减产已成定局。其四,国储粮的轮换补库。

3.稻米

预计下半年稻米价格略有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供求略有偏紧。自1997年我国稻米产量创纪录达到20070万吨后开始逐年下降,特别是2000年宣布早稻退出保护价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有关部门预测,2001~2002年度生产的水稻折合大米12406万吨,再加上当年进口,本年度大米新增供给量为12466万吨,而该年度总消费为13800万吨,当年新增大米供给不能满足消费,缺口260万吨左右。有关部门预测,2002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约比上年减少1%,总产量减6%。

4.棉花

预计2002年度棉花购销价格将趋于平稳,低位徘徊。主要原因在于,2002年度全球和国内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考虑到入世后国内市场将面临国外低价优质棉花的进口压力,预计2002年度国内棉花价格仍将处于较低水平。据有关方面分析,2001年度我国棉花产量532万吨,消费量约490万吨,产大于需42万吨,如再加上结转库存陈棉,2002年新棉上市前国内棉花库存十分充裕,仍是供大于求的态势。2001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也将高达1020万吨,是1985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若不出现特殊情况,国内外市场棉花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

(三)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减主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要变化。农产品价格方面,尽管上半年大量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但只是季节性的,下半年农产品大量上市后,农产品

价格将可能偏稳,农民像上半年那样从出售产品中取得较大的收入增量,颇为不易。非农产业方面,由于进入城市打工就业的暂时不会明显增加,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平稳,下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增幅也会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估计全年农民收入在4%左右,大体与上年持平。

(四)乡镇企业

影响乡镇企业走势的因素很多。从投资看,有利因素多,2001年乡镇企业产投资项目较多,尤其是一些技术水平高和外向型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上半年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但从市场看,有利有弊。首先是国内市场开拓难度增大,乡镇企业生产的主导性产品,很多出现买方市场,加之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村购买力不高,对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是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大,一些国家采用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实现贸易保护主义,很不利于出口。但是,市场因素中也有有利的方面,即乡镇企业中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行业)在国内外优势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对国内低收入消费群体和经济欠发达国家,乡镇企业的产品有明显的优势。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预测,下半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体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比2001年增长8%左右,出货值增长9%左右。

(五)农产品进出口

上半年,由于国内鼓励出口和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得力,进出口形势于我国有利。但下半年形势相对不利,主要原因是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将加大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力度,并继续向我国施加压力,打开向我出口通道,比如在食品安全技术指标和政府审批程序上。尽管如此,今年全年出口将比较有利,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仍将占有较优地位。

玉米:出口远大于进口。预计今年我国出口玉米将超过2001年的600万吨;进口总量在40~50万吨左右。大量进口美国玉米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一是从市场角度看,目前能够进口玉米的地区最可能在南方销区,最可能集中在7~8月的季节高峰期。受全国玉米总体供求的影响,目前南方销区玉米价格比较低迷,回升的空间也不大。二是从技术角度看,进口规则也是障碍。2002年拥有进口额的企业的配额数量非常小,几乎拥有配额的企业都面临拼船进口玉米困难,如转让则将失去2003年获得配额资格,而且,美国玉米有6种基因转型品种,由于目前转基因玉米在运输过程中并未按基因类

型单独装运,贸易商如果进口,必须同时申报6个安全证书,操作手续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厂商从事玉米进口的难度。

小麦:进口大于出口,预计今年我国进口小麦在200万吨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入世后,低关税小麦进口配额加大,英国、法国、阿根廷等我国原先很少进口小麦的国家,也极力关注中国小麦市场。

大豆:中国在2002~2003年度大豆榨季需求预计是2000万吨,比2001~2002年度需求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