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香港高考;教师评审制;档案袋评价;质化评价

目前,中国的高中课程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从2004年9月开始,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个省(区)将率先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各省市。从2007年开始,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的起始年级将全部实施新的高中课程。香港高考中的教师评审制,[1-4]可以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

香港高等院校的招生入学制度,与中国内地不同。各高等院校及其系科,自行规定入学的科目和成绩要求,自主招生,所以具体的要求是五花八门的。就共性而言,招生要求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中五毕业时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其中7个左右的科目至少必须达到及格以上。其二是中七毕业时参加高级程度会考,一般要求2门语言性科目和3门专业性科目至少取得及格以上的成绩。高级程度会考在香港也被简称为高考,是学生升读大学的主要依据。高考的考试科目又分为高级程度科目和高级补充程度科目两类。高级程度科目的授课时数一般为高级补充程度(简称高补程度)科目的2倍。无论是毕业会考,还是高考,都由独立的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负责管理和组织命题工作。

目前,香港高考中许多科目的总分,除了中七毕业时的卷面考试成绩以外,还包括了通过教师评审制获得的平时成绩,这是香港高考制度的重要特色之一。所谓教师评审制,就是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评核其学生在指定项目上的表现,作为高考各科目成绩的一部分。

教师评审制的对象主要是3类学生能力。其一是动手操作能力,如高补程度电脑应用中的技术操作;其二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如高补程度通识教育中的专题作业;其三是其他的学习能力,如高级程度中国文学中的创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当然,实际上3类能力经常会混合在一起,如物理、化学、生物科目中的实验考试,既是动手操作能力的体现,又是研究能力的体现,另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师评审制最先于1978年在香港中学毕业会考中推行,反应良好。1990年代以来,高考中的许多科目,也开始陆续推行。目前,香港高考的大部分科目都实行了教师评审制,所占分数的比例一般在10%~30%之间。例如,高补程度中国语言及文化,通过教师评审制加以考核的课外阅读占10%。高级程度中国文学,创作练习占15%,课外阅读占10%。高补程度通识教育,专题作业占20%。高补程度电脑应用,技术操作占30%。高级程度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分别占15%、20%、20%的比重。当然,也有一些科目,如高级程度历史、地理,高补程度英语运用、应用数学等,目前尚无教师评审。

经过多年的探索,香港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师评审制度。香港考试局会对各科目教师评审的内容、时间、方法、标准等提出详细的指引,教师据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持续的评估。考试局在对教师给予的分数进行适当调整之后,就会计入学生在该科目上的总分。现以中国语文、通识教育、生物为例,说明香港教师评审制的具体做法和特征。

香港高级程度科目中国语文为中文系考生的必考科目,也是人文、社会学科考生的选考科目之一。该科目的教师评审分为两部分。一是创作练习,占总分的15%;二是课外阅读,占总分的10%。

创作练习要求考生在散文、诗歌、小说、戏剧4类文体中最少选择2类,完成创作。任课教师选取其中6次练习的成绩,交香港考试局,作为评分的依据。

课外阅读要求考生在指定读物中选读3本书籍,并按期完成任课教师规定的作业,由教师给予评分。按照规定,考生可以选读的书籍从体裁上也分为4类:散文(12本)、诗歌(8本)、小说(19本)、戏剧(9本)。在每一类内又按照时间分为古典、现当代2类。以戏剧为例,古典戏剧有《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和《中国戏曲选》4本,现当代戏剧有《日出》《茶馆》《南海十三郎》《狗儿爷涅槃》和《香港话剧选》5本。考生选取的3本读物,必须在体裁上没有重复,涵盖其中的3类体裁;在时间上,必须古典、现当代各占一本,其余一本任选。

香港高补程度通识教育,一般多为文科学生选考。该科目共分为香港研究、环境教育、人际关系、现代世界、科学技术与社会、今日中国6个单元(或称模块)。考生须就所选读的某个单元,提交一份3500~5000字之间的专题研究报告,该分数占全科目考试分数的20%。

专题研究报告的选题有一定的限制和程序。考生的选题,须咨询教师意见,并报考试局审查通过。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以参加2005年高考为例,考生须在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15日期间草拟题目,并由通识教育科教师送香港考试局审查;2004年5月,考试局就是否需要修改题目作出回复。按照考试局的建议,题目的选择应该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不应该仅仅出于热门、易做、教师或家长的兴趣等原因。题目应该富有创意,防止陈词滥调。题目也应该具有可行性,是自己的能力、时间所允许的。在拟定题目的同时,应该阐明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具体方法。

考试局也详细规定了研究报告的评分标准。评分共分内容、创意、表达形式、自发性4个部分。

内容:能否成功地找出以及分析主要的问题;所用的资料是否切合题意;对中心问题、概念的了解程度;在什么程度上能客观地认识社会人士对某一问题所采取的不同立场,以及在哪一程度上能成功探讨各项赞成及反对的论据;在哪一程度上能提出清晰的、具有说服力的及合逻辑的论据以支持所采取的立场。

创意:题目和报告是否有证据显示学生的思想具有创见;在什么程度上能够有创意地对各种资料加以引申和运用;是否有证据显示学生能够摆脱传统的、早已定型的看法,尤其是大众传媒的一般性报道和观点;是否有证据显示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验、与社会的接触中,提出有用的论据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表达形式:能否运用语言,有效地表达本身的意见和论点;能否运用相片、图表等,有效地阐释正文的内容;报告设计的吸引力、系统性和清晰性如何。

自发性:在拟定题目、收集资料、撰写报告等过程中,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依靠自己、无需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自发性、以及追求高质量报告的积极性如何;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意见,计划自己的工作进程和及时完成报告。

香港高级程度生物,属理科学生经常选考的科目。在该科目中,实验项目的教师评审,占生物科总分的20%。根据香港考试局文件,2004年生物实验教师评审的范围和计分方法如下页表所示。

生物实验的评审渗透于整个中六、中七两年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自行决定是否让学生知道何时进行评审。在教师评审中,教师须给予学生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供指定的实验材料和器具。例如,以测试面包中有没有淀粉成分的实验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如碘溶液有什么用处呢?面包要预先处理吗?教师还需要提供实验材料碘溶液,实验器具如试管、手术刀、滴管等。但是,教师不能将实验的细节和结论提供给学生,例如正确的数量、所需时间、处置方法、实验温度等。以上述实验为例,教师不能暗示“面包要切成1立方厘米”“滴两滴碘溶液并闲置一分钟”等实验的具体过程和操作。在实验中,学生可能会得不到预期的实验结果,甚至得出与理论背道而驰的结果,教师也不会在B2范围内扣分。如果学生的数据或结果不是由于实验设计错误所致,教师也可容许学生借用别人的数据作分析及演绎。教师评分的依据,除了观察学生的操作表现和阅读学生的书面资料之外,还可以透过师生问答、口述发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能力。

香港的教师评审制,对于中国内地目前正在改革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启示之一:正确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是整个教学互动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学业的了解最全面、最长久、最真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参与高考中对自己学生的评价,其合理性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教师评价也有一些不利之处。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本人的利益和声誉。教师也恐怕难以抵御来自学生家长权势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诱惑。再者,如此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他们的专业素质是否能够胜任高考中的某些评价任务,也是一个疑问。可见,教师参与高考评价,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面对教师评价的困境,香港在高考中并没有完全排斥教师的参与。香港的大部分高考科目,教师的评审占到了10%~30%左右的分数比重。这个比重是有限度的,但也不算少。另一方面,香港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克服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包括:1.为教师制定指引,使教师掌握评估的内容、方法、时间;2.派出视学人员到校抽查学生作业;3.为教师提供典型范例以供参考,在大原则下,教师仍有发挥的空间;4.集体研讨,各校教师一起制定统一标准;5.以公开考试的成绩为基准,适当调整教师评审制中的成绩,这虽然与教师评审制的原本理念相冲突,但可以防止严重的作弊现象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6.针对教师评价中学生的作弊问题,考试局要求教师监督学生写工作日记,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某些习作,教师须询问学生习作的有关问题,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学生会受到严厉处分,不但该学科的成绩会取消,也可能取消其高考资格。总之,如何正确地发挥教师在高考中的评价作用,既不完全排斥,也不一味轻信,这是香港教师评审制对我们改革高考制度的启示之一。

启示之二:强化平时评价的作用

从评价的时间来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属于平时性评价,是由教师对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某些项目上的表现作出评价。评价与教学合而为一。评价是持续的,次数往往不止一次。例如,上文所述的中国语文,任课教师须选取其中6次练习的成绩,作为创作练习评价的基础。生物实验,教师评价是以6次实验为依据的。又如,香港的高级程度化学,中六年级的实验必须有18个或以上,中七实验至少须有12个或以上,教师必须提交其中12个实验的评审分数,共占该科目高考成绩的20%。这种渗透于平时教学之中的、且往往以多次表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高考时“一纸定终生”的弊端,值得我们借鉴。

启示之三:重视对学生高层次能力的评价

从评价的对象和内涵来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是对考生的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高层次能力进行评价。目前中国内地新高中课程的目标,已经从过去单纯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转化为对学生能力和态度情感的强调和重视。要落实这种课程目标观,迫切需要设计相应的高考制度。再从具体开设的各门课程来看,新开设的必修课程技术,包括4个学分的信息技术和4个学分的通用技术,学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表现,是原先的纸笔考试所难以测量的。新开设的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中三年共计15学分,是高中阶段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迫切需要纳入目前的高考制度之中。一些传统的学科,如物、化、生各科的实验、语文中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也是目前高考中的盲点或薄弱环节,亟待强化。能否在中国大陆高考中落实这些学科及其相应能力的考查,事关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这方面,香港教师评审制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启示之四:发挥质化评价的作用

从评价的方式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主要属于质化评价,具有以下特点。其一,选题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在香港考试局规定的范围内,较为自由地决定具体的范围和题目。以通识教育为例,学生可以在6个单元内任选一个单元作为自己专题研究的范围,并自拟题目。其二,答案的开放性和严格的评价标准。无论是中国语文科目的创作练习和课外阅读、通识教育中的专题研习,还是生物科中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都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当然,答案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价的随意性。香港考试局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性极强的评价标准。其三,收集学生资料的方式,以教师的开放性观察、师生问答和学生提交的各种论述性书面资料(如创作练习、阅读体会、专题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为主,有别于传统评价中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的纸笔评价方式。其四,香港教师评价制中的质化评价,属于高考的一部分,其功能首先在于总结性评价,所以教师的表述方式,也以分数为主。当然,如果教师在给予分数的同时,也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详加评述,反馈于学生,作为改进学习的依据,发挥质化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也是可以的。上述特征,大致上符合质化评价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总的来看,香港的教师评审制,相当于把档案袋评价方法,成功地应用于高考制度了。中国内地目前对档案袋评价方法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尚未设计出能够应用于高考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性方案。香港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镜。

参考文献

[1]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高级程度中国语文科教师评审制手册[Z].2003.

[2]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高级程度生物科教师评审制手册[Z].2003.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专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72-02

一、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1.毕业设计时间短、毕业课题不合理。一方面:时间短。在高职院校,第六学期一般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毕业设计无疑只能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完成最后学期的课程学习与考试测试,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就大约5~7周,在这紧凑的时间内确定方案、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对于绝大多数的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设计已成为一种奢望,所以一般学生选课题完,指导教师都会督促学生查资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奢求学生一定要做出实物。另一方面:毕业课题设置不合理:课题缺乏多样性,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同时存在着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一个课题多名学生做,多达10人数,不可避免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存在内容严重雷同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拷贝上届学长的毕业论文,使毕业设计停留在形式上。

2.毕业设计资源紧张。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院校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民办高职、中职升格院校尤为严重。毕业设计场地、电子制作调试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一届数班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时,在毕业设计中要时常用到电脑,而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一方面争着借同学电脑,而有电脑的同学也只是少数;再者,去网吧上机,没有office软件,相关毕业设计所需的软件更是没有;最后,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是要跟全学院排队争电脑上机的,而且机房开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正常教学时期是不开发的。然而这一切也只是停留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等文档处理层面,对实际电路制作、调试和试制样机等关键能力的锻炼并没有得到体现。

3.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时间上,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后半学期大多数学生会积极寻找实习企业单位,为后续顶岗实习以至毕业就业作好准备。而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大多数企业要求学生能马上留下来实习,作为试用期前的试用。而这样势必带来了学生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一些学生原先从网络找到的相关材料,大量的使用“ctrl+c”“ctrl+v”复制到毕业论文中,对拷贝的内容不进行任何分析、消化和整理。另一方面:选题上,由于师生一对多的现象,且毕业设计课题的一贯性、雷同性,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同课题组中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把别人的拷贝一下总能混过去的。剽窃抄袭、急功近利的不正学风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设计的效果,同时这些不认真对待和拷贝的同学在毕业口头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毕业设计完全偏离了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专题研究

电子类高职学生在就读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会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称之为毕业专题研究(专研)。专研是在部分教学课程尚未结束,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进行的,课余时间无疑成为学生专研的主要时间。毕业专题研究时间安排表参见表1。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很显然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课题的方案确定、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同时对于有限的毕业设计资源亦可采取分时、分组的有效利用,避免争抢现象。毕业专题研究通过学生自行组队,自行寻找指导老师,自行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或领域。

1.毕业专题研究目标。毕业专题研究目标在于以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制作、实验调试及检验等过程,了解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与独立设计的能力,毕业专题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和问题由全组同学通力合作完成与解决,这是一次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显团队合作的精神,而这期中指导老师则扮演协助、指导的角色。①培养学生信息资料查询综合处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收集的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训练学生自我规划和质量控制的能力。⑤训练学生研究报告撰写与口头答辩的能力

2.毕业专题实施步骤。①选择专题课题。如何选取适当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参照经验的,一般会出现学生特意加大课题涵盖范围,这样就可以收集到足够参考资料,但一旦着手去做,却变得无法集中到问题的关键上。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适当的课题,并提供先期参考资料、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应该结合自己已具备的知识,以符合实际为最终目的,仔细推敲。②收集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收集、筛选的工作量和耗时通常会被学生所低估,对于信息搜索渠道学生也仅限于图书馆、百度和GOOGLE等常规搜索,这就给课题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困难。故指导教师在信息收集阶段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指导,如给予直接的资源、参考信息科技期刊和专业论坛访问等。③共同研究讨论。在进行课题分析、研究讨论及思维创意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迷失在所收集的参考资料里,因为他们发现分析、总结所收集的材料比专题需求还要复杂。这就需要专题研究团队的表现,小组成员必须相互激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组织材料、从旁观察并协助,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工的技巧。④试制作和修正。经过专题研究团队的研究讨论,拟定实现课题的方法与步骤,并进行实际制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则及时开展讨论并修正方案,以期趋于理想。⑤成果作品展示。成果包括简报资料、书面报告、考核的成效、上台报告及研究发现的结论等,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皆是评价学生能力和参与程度的表现。

3.毕业专题实施流程(见图1)。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教学时,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背景,知道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主题的制订,并能提供资料收集的途经和方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维持学习兴趣,当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才能符合专题研究的教学需要,顺利完成整个专题研究的教学任务。毕业专题研究流程参见图1。

高职学校专题研究流程方面,大致包含以下项目:①学生S型分组。毕业专题研究学生分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先抱团组成一对,而对于学习相对较落后的同学可能没有团队可以接纳,自身组团又存在信心缺失的现象。而在现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里,工作者是没有办法依自己喜好选择同事,故必须转变学生在社交活动环境下的团队经验,须在仿真的工作环境压力下组团。因此,毕业专题研究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写作能力两个重要向量分组,将学生S型常态分组,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这样的长时间人际互动来体会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②确定专题题目。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工作内容极少有可能是依个人兴趣而作,多数为企业主管制定的。因此多数毕业专题课题应经由教师团队讨论后决定,按照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原则,内容为真实或仿真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必须合乎毕业设计培养目标,并且具有延拓性,可以让多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参与。③掌控与检查进度。在毕业专研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经常地、定期地对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定期的进度报告可以掌控专研进程,同时还在各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有时借助他组的想法,可能会启发出更多的思路,从而产生重大的突破。

实践证明,毕业专题研究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职场的战前演练,是适应期的提前,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毕业专题研究,有效提高了我院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共同参与和探讨,为提高高职毕业专题研究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1).

[2]Chun-Hung Lee.简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EB/OL]. [2009-5-25].省略pc.gov.tw/public/ufile/b073ad6fdded4812420f1

61589af65ed.pdf.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35-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研究,内容在课本,研究在课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有利于开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课堂研究。研究形式如下:

(1)设计开放性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本目标来完成,而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而激发的关键在于设置一种开放性问题情景,将常见的知识和常规问题设计成一种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获得思考乐趣。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看“热闹”,更要看“门道”。在《钠的性质》教学中,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然后因势利导,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在资料的整理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笔记的整理过程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如高三复习阶段需要分析处理的资料非常多,然而大多是现成的“死”东西。将“死”材料进行“活”处理可以设计出研究课题。

2.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主要有三种形式:社会调查、科学实验、专题研究。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搞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搞专题研究,写专题论文。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历四个阶段,教师在这四个阶段中都要充分体现“指导性”。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

1.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

适当地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选题之前可向学生介绍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动向及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介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具体如下:

常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资料提出论点或假说撰写研究报告

常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做出假设设计实验以验正假设实验并记录数据和现象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2.研究性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选好研究性课题是成功的一半。可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实际,也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或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课题选择的价值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选择适宜的课题。学科知识结合生活、生产、社会问题展开,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研究欲望。教材中合成氨工业,硫酸、硝酸工业,硅酸盐工业,塑料、纤维素等都是很好的结合材料。还可以从简易实验入手,如从鲜花中提取代用酸碱指示剂、改变花的颜色,以兴趣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掌握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根据高二学生特点以及我校实际情况,拟出以下课题供学生选择。

(1)酒精可燃与不可燃的临界浓度的研究

(2)无污染氯气装置的研究

(3)关于含碘食盐的日常保存的研究

(4)无磷洗衣粉为何难以推广的探究

(5)××镇生活垃圾处理状况的调查

(6)厨房生活垃圾能再利用吗

(7)处处可见的动态平衡

(8)用植物色素制取代用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范围的测试

(9)绿色能源离我们多远

3.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每个课题小组一般有3~5人,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经济背景、化学成绩、能力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每个小组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建组之后,每一个课题小组要明确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4.实施方案、信息处理、得出结论和课题评价。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政策研究工作基本情况

清华大学一直有着重视战略发展和政策研究的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教育研究所(现为教育研究院)就是一支重要力量。2000年,学校党委行政根据“三讲”教育中干部师生关于加强学校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的建议,决定设立政策研究室,挂靠在党办校办,但作为校级行政部门相对独立运行。政研室从一开始就定位是校领导班子的研究、咨询机构,在学校主要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经过10多年发展,政研室队伍逐渐扩大,职责日益明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研究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和政策、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参与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的研究制定,为学校决策提供理论、政策依据;二是参加或负责起草学校党委行政重要文件和报告;三是在校内外进行调研,组织开展有关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专题研究,为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提供决策信息服务。

在工作实践中,政研室形成了“高度忠诚、高度自觉、高度认真、高度和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高度忠诚,就是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忠于学校、忠于领导、忠于职守,把服务领导和服务群众高度统一;高度自觉,就是自觉学习思考,主动研究谋划,在被动中掌握主动;高度认真,就是严谨、细致、深入,替学校把好文字的最后一道关;高度和谐,就是对外加强沟通合作、甘居幕后、甘当配角,内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力量。

政策研究能力建设探索

201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面向新百年的发展,学校向政研室提出了加强政策研究能力建设的要求。两年多来,政研室围绕政策研究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进行思考和探索,在保证文稿服务、信息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努力为学校战略决策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1.着眼国际国内形势,开展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政研室多次参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起草工作,把理论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有关政策举措。2011年上半年,政研室参与起草了清华百年校庆有关重要文稿。根据同志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2012年政研室在起草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对于把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有机统一到办学实践进行了全面阐述,为凝聚全校的思想共识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还从历史维度和数据挖掘的角度加强对学校发展规律的研究,注重新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为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服务。

2.围绕学校改革创新,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研究。2012年,《教育决策参考》连续几期刊登了大规模在线开放教育的有关内容,引起了学校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此后,政研室先后就在线教育起草了相关的报告、政策研究论文等多篇,从教育、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视角对在线教育可能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了分析,许多观点被教育主管部门采纳。最近,政研室正组织力量进一步开展在线教育的系统研究。同时,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开展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社区管理等专题研究。

3.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思想文化研究。高校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的守护者,应积极引领社会风尚,承担好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为此,前几年政研室提出建设创新文化的建议,被学校采纳。时任校长顾秉林院士在百年校庆大会上的发言就以清华精神为主题,强调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人文日新”精神。在陈吉宁校长的高度重视和亲自主持下,政研室参与起草了校长致大一新生的公开信和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典礼讲话,所提出的“生活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坚守良知”“懂得坚持、学会放弃”等观点,都引起了积极的社会舆论。最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研室按照学校党委领导的部署,积极开展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党群关系各种表述等专题研究,以澄员干部的一些模糊和错误认识。

从我们的探索来看,高校政策研究工作是结合学校实际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研究,既不同于教育研究院偏重理论和学术的研究,又不同于机关业务部门和院系偏重事务性的研究,而是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应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工作既要紧紧围绕校领导班子的决策需要,又要保持前瞻性,适度超脱于现实的具体工作;政策研究工作既要加强调查和研究,又要加强基本建设,如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信息资料建设;政策研究工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文辅政”,文稿服务是衡量政研室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志。

高校政策研究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照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高校政策研究工作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1.存在的问题

封闭性。高校的政策研究工作基本上局限在教育范畴和学校内部,经常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教育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各项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刻联系,教育改革发展的很多问题都涉及社会其他领域,甚至是由其他领域的矛盾决定的。高校战略发展和具体政策也受各方面宏观政策、社会环境、资源条件等约束。因此,就教育论教育、就学校论学校的政策研究往往无法触及根本矛盾和关键问题,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从研究选题、机构设置、队伍组成等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国际形势,高校智库也需要围绕国家战略开展研究并作出积极回应。只有打破封闭思维,强化开放思维,高校智库建设才有出路。

分散性。高校学科齐全、专家云集,这是地方和其他部委的政策研究工作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高校的政策研究力量由于受行政体系制约,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合力和品牌。同一学科领域,各高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单打独立。在同一学校内部,也是各干各的,缺乏合作。以清华大学为例,像在服务国家决策方面,就有国情中心、农村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金融研究中心等一大批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运行往往靠教授个人的声誉和影响,没有形成学校的智库品牌;在服务学校决策方面,教育研究院等院系主要关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工作,教师们项目多、负担重,参与学校政策研究几乎完全是义务劳动,缺乏利益杠杆和有效机制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建立合作机制、改变评价机制、完善分配机制,高校智库建设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滞后性。首先是历史原因,过去一个多世纪包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研究和学习西方,政策研究往往也跟在人家后面,基本没有突破。其次是客观原因,主要是教育的长周期性和后效性,使相关的政策研究成效不明显,超前思考、前瞻谋划的动力不足。最后是体制原因,我国的教育政策总体上是一刀切的,而教育部的要求通常是适合所有高校,很可能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冲击世界一流的高校就是一种制约,因为创新本身是对现有政策的突破。我国已是第二大经济体,将来还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再唯美国是瞻已经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尽快从跟踪转向超越。就像当年美国高等教育对英国、德国模式的突破一样。只有通过前瞻性的政策研究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政策体系,为中国梦的教育版提供政策支撑,高校智库建设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2.举措

为此,我们建议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牵头,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是加强教育系统智库的统筹建设。在全国高校规划、部署和建设一批新型智库,多方筹集资源,以立项方式重点支持高校开展与国家发展全局相关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政策研究。

二是加强对新型智库的专题研究。组织高校政策研究部门,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功能、体制机制等,发挥对高校智库建设的理论指导作用。

三是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每年立项1个~ 2个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组织高校政研部门和其他力量,针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深入研究,每年向社会一份研究报告,长期积累形成品牌效应。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每个国家的重点产业,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同时结合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高校金融课程的学习。因此,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具有现实价值。

(一)“三核多维”的内涵

“三核”分为两个层次:(1)以教师、学生、课程为核心;(2)以班级、专业、年级为核心。“多维”主要指以下几个维度:课堂嵌入维度、系统推进维度、创业实践维度、校企合作维度、实验实训维度、案例教学维度、专题研究维度。“三核多维”的有效融合旨在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金融人才。“三核多维”主要结合本学院本系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力求服务于本土经济的发展。

(二)“两创型”金融适用型复合人才的内涵

现代金融适用性复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的融合,洞察力与判断力的敏捷与超前,国际化的竞争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国家相关政策的良好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守则。除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两创型”金融人才更需要具备创业型和创新型的能力,这不仅是时展的必须,更是未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改革方向。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为滞后,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因此,高校金融教育必须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实践性的社会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理论、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使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成效。具体来说,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学生本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化水平;其次要注重了解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对金融课程的学习需求和未来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需求,甚至学生本身的喜好与特长。教师、学生、班级是金融学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与实体,因此,在“三核”的基础上探索多个维度与三个核心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金融实践型人才和两创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外实践对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其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外的相关调查研究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Vesper和Gartner曾对941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233所美国大学、16所加拿大大学、62所其他国家大学的有效问卷,结果发现,给本科生开设课程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中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课程正是针对金融课程与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产生的结果。这为“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著名的百森商学院的帝蒙斯教授根据课程整合理论构建的“创业学”课程体系提出创业企业融资,为金融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麻省理工学院曾提出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性实践计划,目的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并能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试图让学生既了解法律,又了解经济、商业,同时能胜任各种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各种兼职及全职工作,而这些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为学生提供去海外实习的机会,如去法国、印度、新加坡和中国等国。英国的“做生意”计划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探索起到了校外实训的指导性和指向性作用。英国于2005年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计划”,要求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培训内容包括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方法、培养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就业工作的心里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三、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教学模式不符合时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态势相联系的教学机制,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只处于抽象的想象状态。

(二)培养层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培养目标不清晰,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本科、硕士和博士。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强调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在三、四年级才进行专业教育;硕士阶段主要是培养高级的技术型、管理型、研究型等专业人才,甚至三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不脱节,可以从事金融实际操作,金融产品开发与定价策略、金融行情预测、风险规避等高精尖人才;甚至培养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三)当前的金融学教学缺乏与我国经济状况以及地方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有效结合,金融学科模式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科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重点关注实践或微观问题,注重公司金融的学习,资本市场、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的相关实务性课程成为最重要的课程。

四、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途径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教师、学生、课程为“三核”,结合“课程嵌入”“创业实践”“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四个维度展开实践教学研究。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设置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现实社会对金融业的实践需求为目标,形成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主要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验与实训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环节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具备科学预见性与动态发展的循环优化。设计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实践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导,加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为首要目的的实训教学体系。

1.银行实验实训———学校与银行合作

银行相关知识是金融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达到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为客户高效办理业务的逐步推进原则,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不仅激励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更贯穿于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建设中,对低年级学生设计基础实验,专项实验或专项研究,个案分析或案例研究,对高年级学生设计融合多门课程、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实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仿真模拟的相关业务操作。拓展学校与银行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银行实训学习和操作。确定实训内容实习内容。实训实习内容包括:柜员基本技能、信用卡业务、账务处理、存贷款业务、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等。

2.证券实训操作———学校与证券公司合作

证券实训业务主要包括: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业务的仿真模拟。模拟股票交易,股票投资账户的开户、账户资金管理、证券业务的客户服务、投资与咨询、期货模式等。证券实训操作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同时,鼓励学生进入证券公司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能力,为即将踏入社会实践或签约单位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求达到单位所要求的操作标准。

3.保险实训操作———学校与保险公司合作

社保是典型的每个大学生都会使用的一种保险,借助此特点,让学生对保险业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车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人身保险等最基本的保险品种有较正确的认识。利用情境教学和进入保险公司两种途径实现对保险营销、保险出单、核保、理赔等做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和仿真模拟,以及实战实习经验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类似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银行、证券、保险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创业解决资金融通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二)大量引入案例与专题研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指引

1.案例研究既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并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材料,案例需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案例设计要尽量与当前的金融热点、难点相结合。金融本身极具时效性,案例的合理选择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案例既可由教师选取,也可由学生选取。教师选取可以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便于教师课前设计,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学生选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保证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实行课上与课下相互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相结合,课堂上被动听讲、主动表达观点、跟随教师思维进入全方位学习状态为一体的案例教学学习。

2.专题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调研能力

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实践化是专题研究的特色,专题研究不仅是金融热点、难点问题的提出,更是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真正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途径,带动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真正了解当前金融实践。同时也激发教师对热点、难点的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教授学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要的能力,如银行利率波动、外汇兑换、人民币贬值、直击华尔街、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实践、P2P资本泡沫、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租赁手法、汽车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相关专题,学生可以结合本土地方经济特点展开实地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剖析现状及问题所在,通过此种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将所见所闻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三核多维”相结合,系统推进合理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1.在传统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究、实践实训教学、模拟教学基础上转变传统的考核理念与教学理念

实行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作业、发言、出勤、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方面按比例实施客观考核,不再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行三核多维全面系统推进,建立有效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在教学条件建设上,重点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并要求学生做实际调查。

加强学生自觉调查,积极调研的主动性,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重视从毕业生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有关内容,适应社会需要。

3.在教学状态建设上,为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成果共享,互相学习,互动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6篇

众所周知,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软硬兼施”、双管齐下。然而近年来,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普遍存在只重视软件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忽视对硬件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偏软化”现象。长此以往,不仅IT业人才会分流失衡,而且薄弱的硬件基础将形成软件开发后劲差的恶性循环。

因此,在注重培养学生软件能力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他们对硬件知识的兴趣,在学习扎实的硬件基础理论时进一步提高硬件设计能力,是目前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中的重点。当前更为艰巨的挑战是,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使学生顺利完成“乐”中始、“做”中学、“创”中成的硬件能力培养三级跳。

只有对硬件及软件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学生具备雄厚的技术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增强我们的国际竞争力。

2硬件能力培养三部曲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教”会了知识,并不代表学生真正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硬件能力的提高牵涉多方面因素,关键在于教有道、学有法、做有方。

(1)“乐”中始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教师应把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教师应把学生被动地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交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活”起来。

赢在起点

学生在没有接触课程前总怀着一种好奇,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排斥它,所以教师此时一定要紧紧地抓住这个切入点,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一个教师如果能把绪论、前言讲得精彩,让学生在最初就被吸引住,那么以后的课就容易讲了,也就是所谓的“赢在第一次”。在“数字电路”的绪论中,笔者运用测量电机转速的多媒体实例,将数字电路的研究内容、应用范围及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互联系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紧接着再举一些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数字技术存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很多领域,大到卫星、飞船,小到智能玩具、手表……在课程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做到学习从“乐”中始。

创设情境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工程技术性较强,有丰富的资源可创设学习情境。实例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如教学中可列举举重比赛成绩判定电路、自动售饮料机电路设计、旅客身高范围判定电路等相关例子。教师应以难度适当又有创新意义的工程项目为实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既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融入新知识、新技术, 从而实现新的认知结构建构,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做”中学

真正的人才并不是从书本中“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历练出来的。钱伟长校长早在1957年就说过:“应当给予基础理论课足够充分的课外自学时间,使学生通过足够的独立工作,能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做到运用熟练。”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大学教育更提倡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让学生从“教”中学进一步升华到“做”中学。

优化实验内容,引进实验新技术

未来的科技发展强调软、硬件技术的融合,因此要不断优化和更新实验内容,引进实验新技术,使学生紧跟时代潮流,了解最新技术。在逐步递进的“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下注重加强综合型和探索型实验的训练。这类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独立完成从选题、查阅资料、设计、选片、连线、调试、排除故障到实现一个数字系统的全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

在排除错误中学到真知

硬件实验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主、客观原因,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电路故障,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准确查找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给学生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通过“走弯路”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课程大作业小试牛刀

在硬件课程中引入大作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大作业属于探索型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工作作风,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作业促使学生自行完成知识的衔接和扩展,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大作业的选题面向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挑战性,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要,还要具有相应的趣味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最大限度地接触最新技术。在满足大作业基本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行添加功能,为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

其次,课程大作业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任务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团队以集体的智慧攻克难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大作业,势必遇到一些比较棘手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这时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乃至合作就非常必要了,交流与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自身能力也获得提高。

(3)“创”中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始终是大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高校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更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借鉴中外经验,在灵活多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尽快做到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独树一帜,不拘一格

创新不拘泥于规则。国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从小培养的,贯穿于日常的学习、工作乃至娱乐之中。他们比较崇尚“另类”,不喜欢从众,特别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所以国外教育一般会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

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最大的信任,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身边有意义的事物,积极鼓励学生寻求独树一帜、不拘一格的问题求解方式,挑战人云亦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让学生体现出自我来。作为大胆的尝试,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年度创新计划”,设置了创新研究项目申报机制,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方式合作完成项目,尤其支持学生申请自主创新立项。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具备了浓厚兴趣及一定硬件支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兴趣点大胆设想,积极申报,一批硬件项目如篮球赛自动评分系统、搜救机器人等均获得了资助。

关注前沿,勇于挑战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立足高起点的创新才有真正意义。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只满足于眼前,还应当关注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了解技术、方法的最新发展动向,带动学生探索研究新问题的兴趣,具备挑战难题的信心和勇气。对前沿问题的了解,学生可以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最新研究动向入手,以分组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最后形成专题研究报告。有了对最新技术及前沿问题的了解,才能使问题的提出立足于科学角度,保证创新价值。

3改进现有评价体系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优点和长处”,关键是我们的评价方法和评判标准。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倡导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应创建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

注重过程

俗话讲,“不以成败论英雄”。与国外相比,国内普遍关注学生最后的成绩高低,而忽略对学习过程的考查。新的评价体系不应该过于看重结果,应该尽量消除分数带来的种种弊端,淡化追逐分数的心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可以从实验操作、错误调试、大作业设计、专题研究报告、创新立项等多个方面进行,以现场操作、实物展示或分组答辩等形式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定。

弹性考核

由于个人基础及能力的差异,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精英,所以我们的评价体系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对于获得了科技创新项目或在各类大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可以得到额外加分,甚至可以免于考试。而对于普通学生或能力稍差的学生,则可以选择累加式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包括卷面成绩、实验操作、错误调试、大作业设计、专题研究报告等,卷面成绩的权重不应高于50%,同时尽量减少记忆内容的考核,增加对应用能力的考核。弹性考核不放弃普通学生,也不埋没任何一个精英,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要把各种考核当作一种手段,重过程、重能力,发挥考核的正面激励功能,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结论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本文提出的硬件教学及实践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从2004年至今,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都是A以上,其中2007年为A,其余全部是A+,学生的硬件能力获得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软件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很多学生申请的科技创新项目,如“农业灌溉系统的设计”、“搜救机器人”等,都有软、硬件的结合。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可塑性强,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乐”中始、“做”中学、“创”中成三部曲,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硬件能力,让学生通过“软硬兼施”,真正感受数字世界的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85-02

普通动物学是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理论, 而且还需要实践去发现问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影响其他有关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还会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相关教学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教学环节,搞好普通动物学教学,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在普通动物学的实验教学及野外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进,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在普通动物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普通动物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都充分说明普通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包括普通动物学实验和野外实习两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普通动物学实验教学是通过代表动物的解剖、观察动物标本等,对动物各门、各纲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解。另外,普通动物学野外实习是通过对动物的栖息环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的了解,丰富和升华了动物学、动物生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普通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充分利用其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普通动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动物生物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验教学方面,教学思想和观念落后, 必须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传统实验教学目标,强调的是验证理论、培养动手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动物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实验多,设计性、应用性试验少,传统、经典的实验多,综合性试验少。另外,实习教学方面,学生野外实习一般安排为期两周的长途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实际观察动物行为、迁移、地理分布以及生态保护的机会,这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由于客观原因,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无脊椎动物的采集,而缺乏脊椎动物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的内容显然存在不足之处,学生毕业后很难完全胜任普通动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三、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

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内容,应按照最近修订的教学大纲执行并认真完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状况作出如下改进建议:

1.整合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应对现行的普通动物学实验的内容进行精简合并,适量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并适当增加标本制作、室外生态观察等内容,从而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

2.构建开放式实验室制度

成立动物研究兴趣小组,在开放实验室、动物标本室里, 结合学生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动物标本室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实践证明,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野外实习教学

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作为实习的指导思想,改变野外实习只定位在动物的识别、标本采集的层次上。在野外实习前,让学生巩固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并由教师给出各方向研究性的小课题,经教师指导,各实习小组开展专题研究,从选题、方案设计入手,对动物作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完成实习专题研究报告。

4.结合科研项目进行实习教学

普通动物学实践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锻炼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和检索文献、概括资料等科研能力,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和锻炼技能。让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集科研材料,研究地方动物多样性等,让学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 学生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真正实现了将科研实质性地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精神,使我们的实践教学产生了质的飞跃。

5.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制度

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制了实验考试题库,规范笔试考核。另外,学生在完成综合实验和相关实习内容的基础上,以论文的形式完成部分教学实践任务,自主完成专题的调查研究任务。教师要对实验(实习)内容的完成情况、工作态度、论文质量、实习报告以及实习研究结果的答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最后给出学生的实验(实习)成绩。改进后的实践考核方法,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考核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与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15.

[2]盛和林,王歧山.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9-20.

[3]顾孝连.动物学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8):109-110.

教育专题研究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作用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70-02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目标

1.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来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一种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个层面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我们过去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视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1.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所强调的是:(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谁那儿“获得”,由谁来“培养”,向谁“学会”,不言而喻,当然是教师了。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放弃教师的作用。

2.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出现了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只要教师发表意见,就认为这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束缚了我们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忽视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参与合作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三是忽视了探究主题的难易度。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都采用探究的方式,使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根本就不值得探究的问题充斥其中,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四是教师对探究成果评价不到位。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与教师有关,主要在于教师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起的作用不甚明了。

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的探究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也是它的课程价值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完全不闻不问。

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决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师应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扮演研究者、组织者、监控者、评价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者,老师的定位应是“平等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学习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的“三不”原则。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4.1教师应优化组合研究性学习小组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把学习小组的建设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去开发。首先,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水平差异,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以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际之间的竞争。其次,小组内各成员之间要进行合理分工,有了明确分工及明确各自的任务,合作起来就井然有序。通过合理搭配组建起来的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正当的竞争意识,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

4.2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课题的选择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研究性学习虽然特别强调学生要独立自主地探究和积极主动地参与,但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及时的点拨。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最初实施的阶段即选题阶段,更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因为学生在选题阶段最容易出现研究问题不明确、研究内容过于抽象、研究方案缺乏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课题选得怎样,关系到研究有无价值,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巴尔丁博士曾说:“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一点就是看他所选择的科研课题”。 因此,教师要尽力帮助和积极引导学生选择合理可行的研究课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从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的学习需要出发来寻找课题,发现课题;(2)课题内容要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紧密联系;(2)课题内容的难度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4.3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模式,它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收集、整理、分析大量复杂的信息。在此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访谈、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学会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的探究出现困惑或进入迷途时,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促使探究进一步向前发展。总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究的进取精神。

4.4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研究学习的体会、所得所悟及时总结、记录下来,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报告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让同学分享研究成果。此外,撰写研究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水平。由于研究报告主要是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以把事情表述清楚为目的,不一定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但教师在指导时要让学生了解课题研究报告的一般撰写格式;指导学生拟定论文的写作提纲、组织论文的结构;明确科研论文的特点,让学生简练、严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5.教师应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良好行为要及时表扬。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并依据综合表现对全班情况进行总评。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其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合作的积极性、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尝试阶段,经验不足,还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我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研究性学习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萧菲.修义.《研究性学习百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管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04.

[2]石中英.《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课程.教材.教法》.2002,08.

[3]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