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的知识

农作物的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作物的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1篇

一、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截止到目前,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共受理品种权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作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从申请单位的性质来看,基本以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为主,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着,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1、农作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作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2、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农作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而其中申请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3、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4、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5、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6、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作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农作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2、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农作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农作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农作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3、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作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如果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4、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5、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农作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6、积极创造条件,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机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网上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的范围,提高农作物产品的经营效益,推动农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和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信息技术的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经常说到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存在,使得互联网技术有着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和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一些和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的行业在自身的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个行业的生产力都得到技术的飞升。实体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联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及技术创新,进而使得生产也得到一定的创新。

3“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3.1传统观念的约束

对于“互联网+”这样的概念许多人还不是很清楚,毕竟是这几年最新出现的事物,在网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也是最近几年在农村出现的现象。互联网销售和传统的农作物产品销售相比较有着许多益处,但在农村地区,农民一般都是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的人群,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不是很了解,并且他们一辈子都是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很少能够接触到在网上交易情形。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不信任网络交易。接受能力比较差,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由于地域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从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因此限制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1]从经销商方面来说,在进行农作物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只是注意考察短期的利益,但是对于网络销售而言,这样的模式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许多的经销商由此打消了这个念头。从客户的角度来说,购买农作物产品还是喜欢直接可以看到的东西,对于网上交易的东西看不到摸不到,持有怀疑的态度,严重阻碍了网上购物的发展。

3.2“互联网+”难以打开销路

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因此,想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转变成网上的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在线农作物产品的管理以及交易和平台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投入多少的人力、财力等,这些都是阻碍网络销售的问题所在。比如,目前河套地区向日葵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意识薄弱,品牌化程度低,[2]人们还没有完全的适应网络购买农业类商品的模式,因此,要想使得在网络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是一件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

3.3“互联网+”农业经济收效甚微

从现在的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销售平台已经开始进行运营,有的已经向着农作物产品销售的渠道进行迈进。但是在这样的销售平台中,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只是占到了特别小的部分,带来的影响也很小。比如在淘宝这样的销售平台,人们在平台上购买衣服和化妆品以及生活用品比较多,对于农作物产品查询的就比较少了。因此,可以看出的是,即使有了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但是在这样的平台上,还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也不是很多。[2]

3.4“互联网+”网站缺少专业的人才

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是离不开大批的互联网专业的人才。然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时间并不算太长,因此,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少。专业人才的缺少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网络相对比较落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就需要提升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问题。只有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农业的互联网普及和应用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作物产品在网上的影响力和销售量。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农民的专业技术和素质都不过硬,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够的,对网络信息的发展接受能力也是比较缓慢的,这对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互联网+”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4.1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从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根据“互联网+”的社会环境特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显现出更具开放性的全新特征表现形式,从而更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作物产品市场的平稳运行。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开放性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了更为健全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环境,充分满足农户对市场信息获取的需要。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农作物产品交易市场的各项实时数据信息,按照政府机构的宏观调整方针政策,从而实现自身种植规模以及经营战略的调整工作,更好地抵御农作物产品市场的效益波动。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将当前农业市场信息资源按照数字信息化的方式完成高效率的资源整合,从而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呈现综合性特点,实现农作物产品交易相关联市场的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业运作模式以及生产模式优化效果,努力发展智慧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性特点,在充分落实高效便捷的智能化农业管理,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研究活动形式,增强农作物产品附加值效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

4.2实现向技术型农业转变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要求下,必须从根本上发挥农业经济的引导作用,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技术转型过程,从而确保信息技术应用和生产运作的高效性功能发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率以及发展质量水平。随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技术型转变进程的持续推进,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已逐步被取代,农作物产品种植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对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建设性指导意义。对于当前我国所处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环境氛围,加大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趋势性发展需要。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程度普遍偏低,农作物产品种植的技术理念以及方式选择缺乏新颖,若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运作模式,会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继而制约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水平。通过应用“互联网+农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业经济技术化发展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建设过程。

4.3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由于“互联网+”本身能够为农户们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农作物产品的数据信息,确保农户能够根据自身所种植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时地完成营销战略任务目标调整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所独有的灵活化变革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整体的效益水平。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的生产运作技术知识内容,转变落后的生产运作模式,在根本上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效率。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科学技术,在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获取稳定的发展动力支持,维护农业等农作物产品的营销策略需求尽可能地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种植户通过推广使用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实现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交流沟通,从而在拓展农作物产品的销售范围以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展现出卓越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地区提升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5“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5.1转变“互联网+农业”管理理念

与传统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相比,在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从而为更好地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所产生的全新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对于此类新兴的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模式,为增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从转变传统的思维逻辑观念做起,按照认可接受的眼光看待全新事物,逐步树立发展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也就是说,需要对全体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的参与者进行“互联网+”时代特质的农业经济全新观念的培养工作,确保具备专业互联网络使用技能的人员得到任用。对于国家政府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注重互联网络应用的思想教育宣传,逐步转变农户、消费者在内的农作物产业销售链参与者的传统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要求农户必须充分了解并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农业经济体系框架结构中所产生的重要积极影响,帮助农户获取农作物产品互联网营销知识内容储备,提升其互联网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综合评估判断农作物产品营销的市场规律,显著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而经销商需要制定长远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战略,增强“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认识程度,引导培养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络购买消费习惯。[3]

5.2优化“互联网+农业”路径选择

为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打破农作物产品市场交易的固有模式,必须注重农作物产品电商平台的建设过程。通过采用多种销售策略方式选择,更好地为农作物产品销售提供资源渠道。

5.2.1创建信息数据库农作物产品本身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但是为更好地展现农作物产品的影响效果以及销售数量规模,需要数据库信息资料作为支撑。按照构建数据库的信息资料收集要求,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市场内多种农户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特别是对于农户的初级信息进行合理化的归类。同时,对于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初始交易期限,农作物产品购买需求和偏好程度以及交易品种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记录,逐步创建形成农作物产品的营销数据库。通过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全过程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及综合性的深入分析,细化数据库中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挖掘潜在客户,为该类客户的农作物产品消费需求进行量身打造营销策略措施,从而提升农作物产品的销售量,增强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效率规律探究。

5.2.2创设网络社区选择性创设网络社区,对具有共同消费偏好的人员借助互联网络的技术表现形式进行网络社交平台集合。也就是说,以农作物产品销售为基本核心原则,构建创设网络区域化管理群体,随着该类人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集合潜在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从根本上印证了“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策略,成为重点的消费培养对象。同时,引入已经参与农作物产品交易的人员成为互联网社区平台成员,进而开展网络平台区域内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经验交流,为农作物产品促销活动注入的宣传动力。

5.2.3优化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产品价值对于“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的结构框架体系,将农作物产品包装按照用途细分为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两种形式,因此,对于农作物产品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来说,优化农作物产品包装表现形式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性使用相似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包装,因为“互联网+”销售模式规律下,客户订单的数据信息较多,对同一类型的农作物产品采用相似包装可以有效地节省包装设计费用以及制作成本支出,便于客户能够快速的寻找自身所需农作物产品。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农作物产品可能存在的艺术品收藏价值需求,提升整体农作物产品档次和品质。除此之外,对于农作物产品的包装优化必须考量消费群体的客观条件需求,所以注重分层级的设定农作物产品包装。“互联网+”时代下,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作物产品销售面向群体范围十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偏远地区的农作物产品包装实行更为保鲜的包装形式,对于有送礼需求的客户匹配相应的礼盒包装等都是更好的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销售量的方式。随着“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时期,注重营销策略的使用,展现多样化的营销模式,转变传统农作物产品只能采用线下的消费方式观念,注重农作物产品包装的作用功能发挥,从而更好地扩张农作物产品的消费群体范围,通过营销方式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农作物产品销售数量提升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目标。[4]

5.2.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古板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必须在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注重农作物产品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开展农户范围内的培训活动,逐步扩展农户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增进农户的培训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作物产品的生产水平,提升农户整体的综合素质知识积累。站在农户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本身农户的人员数量较为庞大,但是专业性的人才却寥寥可数,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的专业知识储备程度不够。因此,增强农户参与全新的互联网络农作物产品销售的培养机会,采用针对性的重点培育形式。对于农业内具有突出作用的种植大户以及农村专管部门机构人员进行前期细化的培育工作,包括农作物产品营销知识的内容讲授以及“互联网+”的综合能力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人才的培育计划进程,进一步引领我国农村内农作物产品销售的经济发展过程。对于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此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处于初创阶段,但是随着互联网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5]终将有利于实现“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产业人才的孵化培育。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3篇

1.1已注册的农产品品牌规模小且市场占有率低

陕西省现已登记的农作物商标几乎全部都是以领导产业、农人职业组织为根本基础登记的,因为其制造与销售的规模经济有所不足,向市集的供给就可能会出现变故,容易造成制造本金与销售管理本金超过额定范围,不易创办专有的市场经营途径,也不易建立平稳的市场份额,所以,这个品牌就会缺乏对市集的感染力。在一些地区里,任何一个独特的农业通常都会发生大量商标抢注的问题,品牌过于纷繁复杂,会减轻其品牌效应,无法建立品牌的凝聚力,导致市集份额过低。

1.2地理标志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利用

陕西省富含海量含有不同特征的农副作物,在中国以及全球领域中都有着优秀的名声,如秦镇凉皮、岐山臊子面、甘泉豆腐等,以及勉县大米、留坝西洋参、略阳杜仲与天麻、白河黄姜还有商洛大量的药品储备等,目前为止依旧未登记地理符号品牌,没有品牌的市集化处理方式,还只是处于有独特风格的商品领域中,并未开创中国众所周知的农作物品牌,不易进行整体的治理与传播,也不易施展其富含的品牌效应。

1.3农产品品牌市场影响力弱

在品牌化走向的感染中即使部分农作物已经有了省、市有名的标志,而在全球化市集中拥有极大认可度的商标不多。不少底层农作物比方说水果、鲜肉与鸡蛋等全都登记了品牌,而他们几乎都仅仅在意品牌的辨识作用与销售作用,商标的区别化与独占化不够明显,品牌的认可度、美名度与品牌联想度等不高,品牌的作用、知识、特色等内在的东西并未完全施展出来,因此品牌力不强,可以和“雀巢咖啡”、“新奇士”等全球认可的品牌不相上下的实在少见。

1.4农产品品牌促销力度小且手段落后

当下,即使不少产业与农人都早就明白好东西早晚会闻名世界的思想,并已经逐步关注对农作物的推销售卖行为,但不少农作物的推销售卖渠道依旧仅仅借助以前的广告传媒及终端促销,全面推销售卖结合的策划理念不足,造成推销售卖行为的整体性、专门性与特色性有所不足,推销售卖的成效不明显。

1.5农产品品牌主体不明

即使陕西省已认证了很多国家地理标示的商品,而这类品牌几乎都是政府扶持予以认证的,但政府并非品牌创办的关键所在,品牌的根本关键点或许是农作物的制造管理者、售卖者,也可能是它的结合成分或者连接机构。因为对法人主体的说明不够清晰,让早已认证的品牌变成了区县公用的品牌,农人,与之有关的产业、组织都仅仅希望因利乘便利用其品牌,而不想在品牌保障、传播、装饰、查询伪劣和有关规定的实行上尽一份微薄之力。许多伪劣的农作物遍布市集,极大地摧残了名牌农作物的市集面貌,还造成了品牌市集竞争力的下降。

2陕西农产品品牌营销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农产品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中国底层农作物的制造大部分是零散的农人,范围不太大,不易创建成品的公司及产业,不少农作物制造这与营销者依旧注重将作物放在首位的传统的销售思想,品牌化管理思想有欠缺。一些制造销售的商家策略见识与长久的安排有所欠缺,只重视当下的效益,持有侥幸心态,缺乏对品牌构建、维护的认知,对于塑造高认可度品牌的积极性、踊跃性不够,对品牌的了解也只是意识到了品牌的辨识作用与销售作用,不在乎农作物品牌的创办、构建和维护,造成农作物品牌里必需要拥有的作用、知识,特色等更深程度的重点含义有所欠缺,无法更好的进行品牌销售行为。

2.2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中国目前的品牌农作物基本上都是新鲜作物及底层处理作物,制造、处理等能力较低,科学技术不高,产业的科学革新本领不强,附加值较低。学者赵守东2008年研究发现,中国农作物处理变换率只有20%~30%,但发达国家的平均变换率是90%~95%。中国农作物品牌在新物种栽培、保鲜、农业技术投放等领域和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有很大的不足。比方说,陕西省是中国猕猴桃种植产量最大的地方,占整个国家的一大半,然而与新西兰的“奇异果”相比较,也存在明显不足。在价格上,我国每箱40~50元,新西兰每箱120元;在质量上,新西兰猕猴桃在为全熟透时摘下就可以吃,但中国的猕猴桃必须在熟透柔软后才能吃,新西兰的桃心偏黄,人们称之金猕猴桃,我国的桃心却偏绿,是常见的种类。在产量上,新西兰播种占地仅有我国占地的三分之一,而却能在销量上占全球的五分之三。由此可知,中国农作物在科学技术上的重视明显不够,严重妨碍了农作物品牌创办的进程。

2.3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不健全

首先,农作物安全品质指标明显未设标准。在上市售卖的中国农作物里,大约有80%的农作物未设标准,农药、兽药残余等隐患指标也明显不足。其次,农作物品质认证和测验指标未整合。创办完成的农作物认证与测验系统也没有和全球化指标一致,不同认证组织的认证规范、测验规范没有达到一致性,导致统一作物有多种不同规范的现象发生,造成农作物质量大幅度下降,出口时多次遭遇“科技防御”的约束,这也很大程度的减小了中国农作物在全球的竞争力,妨碍了农作物品牌策略的运行。最后是缺乏规范科技拟定的体系性、前瞻性,内容落后、不符合市集经济进步新走向的要求。

2.4政府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力度不足

第一,政府未加强对农业品牌的督促治理和维护。没有充分维护有深远历史背景、人们认同的区域特征品牌,造成伪劣品牌和有损名牌的活动不断出现。除此之外,执法主体有很多,并未保持凝聚力,无法严厉制止伪劣品牌的出现。第二,政府对农作物品牌创办的公信力有所减少。体现在部分组织与团体在评论和排名之时的评定标准没有明确,评定目录具有可变性。有关治理格局不顺、政出多门导致一些地域对农业品牌化、农业名牌认定理解与治理比较杂乱无章。

3结语

重视实施农作物品牌经营是统筹城乡进步的一种最佳渠道,大家可将相对完善的工业品的品牌经营经验施展在农作物中,增强农业成长的级别,增强农业带来的利润,增强农作物在全球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提高农业利益和农人的收益。

作者:何柳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瑞华.陕西省苹果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苏霞,同勤学.农产品品牌营销:统筹陕西城乡发展的有效路径[J].改革与战略,2014(02).

[3]崔茂森.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分析[J].乡镇经济.2009(07).

[4]赵守东.我国实施农作物品牌策略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示范区;标准化;建设

潮安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闽粤交界韩江中下游的潮汕平原腹地,属亚热带地区,雨量充足,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全年日平均气温21.4℃。自2006年以来,我县与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合作,采取“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合作形式,加快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007~2011年在全县实施“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凤凰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实施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农作物NY5200-2004的标准》、《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和《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先选择有栽培传统和丰富生产经验的乡镇作为农作物标准化的核心示范区示范,逐年扩大应用面积,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县实施农作物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规范农业生产,保障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原则,以《无公害食品农作物NY5200-2004的标准》和《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办法》为依据,落实示范区内建设项目的各种技术措施,逐步建立科学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 我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与措施

1.1 加强项目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

成立了以县农业局、农业工作总站(公益性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等有关单位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做好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工作;同时县农业工作总站有关股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组,负责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并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和分类指导等工作,在病虫害发生和控制的关键时期,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制定、落实示范区防治方案。

1.2 确定标准化建设的核心示范区和执行标准

选择有栽培传统和丰富生产经验的乡镇作为农作物标准化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亩,示范区内执行《无公害食品农作物NY5200-2004的标准》,做到以点带面。

1.3 做好宣传和培训

农业标准化对于大多农民朋友来说,是新鲜的事物,同时,农业标准化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既有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又有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因此,我们在建设标准化示范区的过程中,把宣传普及标准化的有关知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每个关键时期都举办相关的技术培训班,向培训对象主要讲授农业标准化有关标准规程、农作物规范化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知识等内容,提高农民对实现农产品规范化、标准化意义的认识。

1.4 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建立田头档案

在实施标准化示范区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建立田头档案,对农业投入品的来源以及使用情况,产品的去向都做了记录,确保生产的全过程都有案可查。

1.5 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

为把我县农作物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落实到位,我县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合当地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建立试验、表证、示范基地。通过试验示范农作物新品种、高效低毒生物农药以及各类新技术,加大应用面积,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确保产品农残不超标。

1.6 加强病虫监测、制定防治方案

为了准确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实施项目全过程专人定点定期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病虫发生规律及动态变化,指导农民做好防治工作。示范区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制定和调整防治策略与技术,明确主攻目标,适期防治,及时控制危害。实行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药剂、统一集中配药,做到正确配药、施药,不超量使用,防止农药污染环境和中毒事故。

1.7 加强农作物的质量检测,确保示范区的作物质量符合标准

在农作物收获前进行2~3次质量抽检,及时监测农作物农残情况,确保产品农残不超标。

2 我县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成果

我县通过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一定的效果。

(1)采取“技术单位+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合作形式,整合社会整体资源,充分发挥调动各自的优势。

(2)示范区种植户的种植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核心示范区内良种覆盖率和标准化栽培覆盖率达100%,达到了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3)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减少了高毒农药的使用,同时加强农作物的农残监测,有效地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的农产品。

(4)经过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长。同时通过示范区的辐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种植优质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明显,一般凤凰茶667平米可增收1000~1200元。

3 继续推进农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为更好的建设农作物标准化示范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在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要从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上来认识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意义,增加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相关人员都真正认真参与,确保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顺利开展。

3.2 办好示范区

在实施农作物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过程中要办好示范区,做好组织观摩活动。示范和现场观摩是成果推广的重要手段,对于示范区,必须组织进行现场观摩,观摩的人员应该包括部门领导、技术人员和农民、农药零售商等,通过示范展示、观摩和宣传推广,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东盟 热带农作物 电子商务平台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5)05-0081-03

[作者简介] 朱懿(1980 ―),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国际特许公认会计师学会(ACCA)准会员,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治理创新;张林(1971 ―),侗族,湖南会同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经济与区域发展。

广西全力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建设升级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

一、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机遇

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国家宏观政策机遇、海外市场发展机遇、国际地缘政治机遇和广西产业整合机遇等空前的机遇与条件。

1. 国家宏观政策机遇。如果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建设前十年是市场建设,今后则应该是贸易市场规模形成后市场利益再创造的过程,而在国家宏观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特殊的历史机遇和成功可能。近期,总理多次提出“互联网+跨境贸易”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

2. 潜在市场发展机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盟国家虽然资本有限,但农产品供给市场空间广阔,为资源型产品交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建设振兴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消费者需求,而且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国内存在着巨大的进口水果消费市场,这成为广西“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消费市场保证之一。

3. 国际地缘政治机遇。我国面临着诸多内外部约束,内部约束来自于经济增长质量转型与市场的扩展问题,外部约束来自于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战略空间的挤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是通过南南国家之间的市场开放和资源交换与共享促进和平发展,重塑南南合作的地缘政治路线重要契机,也是中国拓展更具全局视野的国际政治空间,有效改善南北关系的重要战略。

4. 广西产业整合机遇。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产品国际交易平台”不仅能够扩大广西对外贸易市场,而且还能够为制糖、食品、营养、保健等轻工业提供多种基本原料,这些新的贸易和服务渠道有利于广西乃至国内其他地区轻工业产品的市场开拓,有利于整合提高农业、轻工业与服务业的产业链关联水平,从而实现广西产业的协同演进。

二、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优势

1. 物流优势。广西是我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和地区海陆相连的省区,开辟了至新加坡、曼谷、海防、胡志明、巴生等港口的多条国际直达航线,建立了覆盖东盟国家47个港口城市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的合作网络,目前北部湾港拥有泊位240个,泊位能力1700万吨,港口年吞吐能力达2亿吨左右。同时,广西临近的广东,与东南亚国家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历来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港口。而且伴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公布,粤桂之间交通运输扩能改造步伐加大,今后其陆路、铁路和海运之间协作空间潜力无限。

2. 技术优势。广西热带水果、农产品等在种植、储藏、运输、研究等方面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验和基础,具有众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广西建设 “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和技术为依托,在热带农产品检测检验、分类定级、全球配送、信息集成等方面强化技术力量,提高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东盟国家的技术服务能力,并逐步适应国际市场和提高对外贸易和服务国际化程度。

3. 人文优势。广西是全国第三大侨乡,东盟国家的华人华侨与广西有着先天的血缘之亲、乡土之情、文化之根、商贸之源。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世界性、区域性经济贸易峰会,即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峰会不仅帮助我国推动与东盟各国实现多边合作共赢,共同谋求发展的国际政治目标,而且涵盖了对外服务性贸易、实体产品贸易以及投资合作等等经济目标。

4. 地缘优势。对内而言,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带动中我国亚热带、温带农产品市场的发育。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对外而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需要实现从单纯的市场交易获得交换价值,向市场扩大带来的专业化分工升级和技术升级转变。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在中国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市场经验等软实力支撑下,着力整合东盟国家新兴的农产品贸易市场,“焊接”断裂的南南合作的资源产业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东盟国家的产业“协同演进”,提升双方技术水平。

三、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广西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强化超前战略意识,不能再走“贸易-加工-服务-平台”路径,要走“建平台、扩市场、促贸易、拉加工”的“高端嵌入”道路。引入电子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发挥广西在整合中国东盟、西南中南市场战略支点的巨大潜力。

(二)实施步骤

1. 机构建设。在战略确立阶段,广西应成立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牵头,发改委、商务厅、工信委、海关、广西科研院所等部门机构参与的广西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小组,确立广西“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基本原则。战略实施阶段应先构建“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以便依托此平台为核心引进国内外企业、整合物流配送和相应的辅助机构。

2. 农作物类别甄别。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涉及的农作物种类较多,平台建设需要循序渐进,笔者建议近期应以荔枝、芒果等广西特有的“热带水果国际交易平台”建设为主,构建网上平台、分类分级、整合配送系统和主导市场定价系统等,待形成较为标准的运行模式之后,再进一步展开菠萝、香蕉、山竹等热带水果国际平台建设,最后逐步过渡到非水果类的热带农作物的国际交易平台建设。

3. 地域扩张。由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涉及国家地区众多,需要根据地理临近规则循序渐进,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近期应集中针对东盟国家和地区,待经验成熟后,再推广到南亚、西亚、地中海和东非、拉美等地。

4. 市场主导权建设。可通过电商平台扩大市场规模,通过分类分级获取市场定价权,通过海外市场的拓展扩大技术服务范围,通过信息集成、金融辅助发挥平台效应,逐步实现对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国内市场的定价主导权影响。

(三)建设策略

1. 建设信息指挥中心。在广西南宁市物流基地建设方案中,专门开辟“热带农作物国际交易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强化“热带农作物国际交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作用,构成“热带农作物国际交易平台”的信息指挥中心,是整合商家、消费者、专业辅助机构的龙头,也是广西进入高端信息经济领域的平台。

2. 建设知识技术支持系统。广西可借助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等外力,依托广西大学、广西质监局、海关检测检疫部门、广西农科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中心,整合形成“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知识技术支持系统,开展热带农作物的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建设与标准设置工作,实现相关领域的创新。

3. 建设综合物流配送系统。广西应整合南宁空港、凭祥、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港口物流配送系统,构建“中国-东盟热带农作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运行通道与中转枢纽,提高水、海、陆、空立体综合运输能力。依靠中转枢纽的区位的产业园区(包括南宁空港经济园、中马产业园、北海工业园等园区以及各保税区),进行食品、保健、包装等轻工业的拓展工作。

4. 建设海外供给与配送基地。根据地区农产品特色、经济合作历史、地缘政治安全、区域性中心地的原则,广西应在海外建立热带农作物国际供给基地和配送基地。建议选择越南香蕉芒果基地、泰国山竹榴莲基地、马来西亚燕窝椰子基地、印度尼西亚棕榈可可基地、香港中转基地、新加坡中转基地、印度黄麻棉花基地、伊朗开心果椰枣基地、埃及地中海葡萄橄榄基地、以色列有机农产品基地、坦桑尼亚丁香香料基地等作为海外供给与配送基地。以“我搭台,你唱戏”的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收取租金并进行市场组织,从而完善运作和经营目的。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6篇

    据调查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可提高防治效果10个百分点,农作物生长每季可减少防治次数1~2次,每667m2节约投入成本35元左右,平均可减少粮食损失30kg,可为农民增收节支100元左右。同时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净化农药市场,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户增收。自2010年以来合作社累计防治农作物面积1.93万hm2,为农民增收3532.2万元,每个防治员每天作业收入130~140元。

    2发挥的作用

    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合作社成立是服务“三农”工作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基础,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服务效益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作物统防统治专业化工作,降低了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成本,用药量、用药次数减少,防治效果提高,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水、气造成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2解决实际问题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问题。①农民进城务工,尤其是城镇附近农民进城务工后,农作物病虫害得不到及时防控,甚至不防不治,以及想防想治没时间实施,或者常常错过防控机会造成了病虫为害,粮食作物减产减收。②合作社将不便进城务工,或者留守在农村妇女劳动力组织起来,开展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即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种粮的后顾之优,又增加留守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入。

    2.3桥梁纽带作用

    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专业服务,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有效组织留守农户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解决了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一家一户种田,你防他不防的问题,实现统防统治目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农村剩余劳动组织起来,全身心投入粮食生产,有效保障粮食、蔬菜等作物免受病虫害为害。

    2.4科技二传手

    统防统治专业组织是农业科技转化二传手。①聘请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②推广农业科技知识一站式服务,直接到户到田间,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及时有效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疑难技术问题。③避免了农民在化学防治有病有虫没病没虫都喷保险药,不认识病虫害,别人喷啥药自己喷就喷啥药;有效防治假冒伪劣农药产品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④科学种田,防病治虫有人管,能抓住防治关键,达到增收节支目标。

    3问题与建议

    3.1存在问题

    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难点。①粮食生产与其它经济作物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对病虫草害防治投入不足。②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体制不利于统防统治工作,或者增加防治成本。③防治器械落后,部分施药器械尚停留在60~70年代的水平,防治工作劳动强度大,防治功效低。④统防统治工作社会缺乏认识,得不到应有重视和政策资金扶持。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7篇

1.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借助于积极的生物以及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技术,生物本身的存在或者是生物代谢的产物能够抵御这些农作物病虫害。例如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天敌,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因此大自然才处于平衡的状态。而生物天敌具有抑制农作物病虫害增加的能力,因此病虫害天敌的引入对于农田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在生物防治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保护农作物病虫害天敌的工作,做好保护工作就是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病虫害的控制。农药在我国农业是不可避免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因此减少农药的使用是未来我国农作物的发展趋势。

1.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试剂发展以来,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我国长时间以来,农药对于农作物的防治就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最主要的技术。农药的使用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效果,但是对于农药防治而言预测预报的准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农业防治之前,需要对田间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发生的规律,这些是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依据,在了解到这些数据以后,采用网络测报方式,对病害进行积极防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用农药是否对粮食安全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以及农药是否会危害环境,同时农药的混合使用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严禁出现随意使用农药,农药需要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方能达到防治效果。

1.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机械设备与工具等来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时期下,机械光学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2.1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对农作物病虫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进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问题是昆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繁殖期采用措施进行扼杀,无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使用化学试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是因为化学实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功能,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乱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预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加大农药生产和监管力度,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能力,保证农民利益。

2.3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新型农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新型农药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环境以及对于粮食的污染较小,因此需要积极的普及对新农药在广大农民之间的使用。做到这一方面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病虫害的知识,做好示范点的推广,方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3结束语

农作物的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测土配方 施肥 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68―01

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不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节省劳动力,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文章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在我镇的应用,对其发展前景作简要分析。

1测土配方的原理

施肥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植物的生长客观规律,所以施肥的过程有很多需要遵循的理论依据。比如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因子综合作用律等重要的理论依据。及时补充作物生长过程中缺失的营养元素,可以使肥料的作用发挥最大,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施肥过程必须配有良好的品种、好的田间管理方式、病虫害的防治,这样一个系统的施肥技术可以增产。

1.1最小养分规律

不同的生长时期农作物需要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需要的元素是不同的,每个元素都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实验研究表明,土壤中那些含量相对最少的元素往往是限制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如果在施肥的过程中不适当的增加最小养分,哪怕是增加很多其他的营养成分,农作物的产量也不会再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适当的增加最小养分,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增加应养成的时候按照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比例,这样农作物就会高产。

1.2同等重要律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不管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微量元素是需要更多关注的,因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非常少的,但是在作物的生长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某一种元素含量非常少就忽略,它和大量元素通等重要。

1.3不可替代律

每一种元素在农作物生长期间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都是很重要的,彼此之间是不可替换的。对于已知缺少的营养元素,就必须按照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比例进行增加,每一个元素都是非常重要不可代替的。

1.4报酬递减法则

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中所得的报酬会随着肥料的施加呈现倒U型,也就是说报酬达到最大之前,从土壤中获得的报酬会随着肥料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中的各种元素达到饱和的时候,这时候继续增加肥料,不仅不会增肌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会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农作物的产量。

1.5因子作用律

农作物的产量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中肯定有一个是限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农作物的产量。施肥的过程与田间的综合管理密切配合,产生综合效益,还有就是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时的比例要求,做好这主要的两方面,可以有效地发挥肥料在增产过程中的作用。

2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步骤

2.1田间试验

这是获得农作物最佳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田间测试可以有效的掌握各种元素施肥的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为以后的作物施肥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2.2土壤测试

土壤的测试结果为制定肥料配方提供了基本信息,随着二十一世纪新科技的爆发,出现了许多的高产物种,加上我国种植产业的不断调整,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种植前,测量土壤中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是最基本的保障。

2.3配方的设计

这是测土配方施肥最重要的部分,通过以上步骤划分出来的不同的施肥区域。还需要根据地貌、气候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

2.4校正实验

施肥之后,以农作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观察施肥之后的增产效果,适当的改变施肥中元素的比例,验证并完善肥料的配方,确保配方数据的准确性,最大程度的增加产量,不断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参数。

2.5宣传培训

增加农民的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需要增加技术人员,让这些技术人员到基层进行指导和交流。

2.6效果评价技术创新

要及时得到农民的反馈,不断地改进,完善整个系统。技术的创新是让测土施肥技术跟上时代的保障,不断地在种植过程中进行试验,改变参数,不断地提高测土施肥技术。

3基层中测土配方的认可程度

3.1施肥的作用效果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农作物的质量是这种施肥方式的根本。施肥之后,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可以让获得持续稳定的增产。

3.2成本低,可以普遍应用,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肥料占有一半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肥料都没有被农作物吸收,而是在土壤中挥发。所以,充分利用肥料,减少浪费,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3.3保证可持续发展

科技的进步会进一步增加对资源的汲取。在能源和资源都非常紧缺的时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就会显得非常重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4减少污染,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