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科学;美术;文化

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它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其性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

一、文艺复兴在社会和历史上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首发于意大利,后经传播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著名的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等城市。文艺复兴运动作为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为积累了原始财富。也为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及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是文艺复兴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因为过分强调人的价值,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造成个人私欲膨胀,物质享受和奢靡。

第二,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著名的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为后来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人民”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

第三,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实生活,反对权威,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实生活,反对权威。

第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哲学体系,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种求实态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为17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出了民主政治思想,也要求民主自由,但其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文艺复兴力图恢复希腊、罗马时的古典文化,其实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化, 并非单纯的复古。古典艺术的具体形式给人人以启发,但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现实主义的方法和古典社会的民主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则是力图突破中世纪教会控制的非现实主义,为此文艺复兴在创作和实践上密切结合。这个时期是大师辈出的年代,其中最耀眼的便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不仅仅在艺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也颇高。他擅于将艺术创造和科学相结合,《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银行家的夫人,她温文尔雅,身着华贵,给人一种美的无限的遐想。达芬奇敏锐的抓住了她一瞬间发自内心的微笑,直击她灵魂深处,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以真人为表现内容。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接受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的订件时作的。从人物的活动、性格、情感和心理反应等特征上着手,通过耶稣与犹大的冲突反映出人类的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立。这幅画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观赏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欣赏此画,感受大师在作画时是我心里活动。

文艺复兴的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还是位了不起的建筑师、军事工程师和诗人。《大卫》是米开朗基罗整最重要的雕像之一。大师通过作品来表现他心中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在大卫决战前的瞬间,以站立姿态,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显得轻松自然,表现出面对强敌毫无畏惧,是一种准备迎接战斗的姿势,这种身体得放松和精神得专注形成对比。米开朗基罗赋予这块原本废弃的大理石以新的生命,使它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四、结束语

文艺复兴不仅仅对欧洲的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也在另一个程度上影响着西方的美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并在人文主义的氛围中体现出它的风貌。艺术家解放了思想,提倡个性自由,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主义传统。借助理性与科学知识,使生动的形象和真实的场景再现,开创了现实主义。对后世美术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进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苏珊·伍德福特等编著.《剑桥艺术史》第二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4]《外国自然科学哲学选辑》,哲学研究编辑部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

[5] 丁宁著.《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是在对基督教神学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的。虽然他们没有对教会构成有力的威胁,但他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束缚中得到了稍许的解放,导致了人们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纵,从而为17世纪国家主义和 科学 主义的兴起及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全面胜利铺垫了道路,并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 发展 繁荣拉开了序幕。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初始阶段,人文主义者在这一时期对宗教既爱且恨,表现出理性与信仰相交织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们猛烈抨击教会,无情嘲讽僧侣,反对禁锢人性的基督教教义,要求以人本替代神本,提倡理性与信仰相分离,表现出对传统基督教的偏离与叛离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却始终坚信“上帝至上”的思想,并怀着深厚的宗教情结,与教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表现出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与执著。这正如詹姆士·斯鲁威尔所说:“虽然许多 历史 学家,特别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把文艺复兴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但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人文主义者们“既非不信教者,也非无神论者”

    人文主义者的这些宗教思想,一方面是对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为17世纪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兴起及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全面胜利铺垫了道路,并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拉开了序幕,这构成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一对神学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基督教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在宗教批判活动中,他们充分利用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思想资源,如他们吸取了古典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文”观念及科学求知精神,来批判中世纪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与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说教,鼓励人的自由与尊严,具有“复古求解放”的特征。然而他们对他们批判所指的基督教神学,也没有彻底抛弃,而是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文化给予了较多的批判继承。

    (一)借助上帝的权威,来阐明人本思想

    人文主义者在阐发人本思想时借助了上帝这个法力无边,统驭一切的最高神圣权威,来烦扬人的理性尊严及自由意志,在上帝的神圣光环的庇护下进行一系列的人文主义活动。然而,他们所借助的“上帝”,已经不再是传统“神本”观中的那个对人的堕落和贪欲感到愤怒并施加惩罚的最高神冥,也不完全是那个要人在尘界顺从其训诲,等待其拯救的救世主,而是为人造就了世界并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选择生活方向,追求现世幸福的最高神圣权威。在这个无私而慈悲的上帝的恩赐与庇护下,人无需在“原罪”的阴影中恐惧而消极地等待“末日”的到来,而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追求人生的世俗幸福,满足自己的世俗欲望。可见人文主义者继承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实际上是借助上帝的形式,来达到颂人的目标。

    (二)继承传统经院 哲学 中的理性思想,实现理性与信仰相分离的目标

    人文主义者在批判传统基督教时,吸取了经院哲学中的理性思想,来对抗基督教的蒙昧主义。实际上,在文艺复兴以前,理性与信仰的分离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在欧洲中世纪,作为官方哲学的经院哲学中,保留着理性思想。随着经院哲学不断发展,理性也在发展。经院哲学早期代表人物安瑟伦鼓吹信仰必然先于理性,强调用理性去维护信仰,思想虽然保守,但提高了理性的权能和地位。十二世纪最伟大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提出了理性而后信仰,主张怀疑论.认为“怀疑是研究之路,……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这对于人们大胆运用理智,使人们的思想从盲目信仰中解放出来起了积极作用。13.14世纪,邓司·司各脱主张“双重真理论”,认为上帝的真理只有通过信仰来领悟,而上帝真理之外的真理要由理性来认识,从而为文艺复兴信仰和理性分离铺平了道路。但是,无论经院哲学中蕴含的理性思想怎样发展,在文艺复兴以前,它始终没有跳出神学信仰的图圈而独立出来,在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蒙蔽下,“人类意识的两方面,一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闭人文主义者接受了其中的理性思想,来发展自己的理论,为实现理性与信仰的分离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由于立足于神学传统,并且在浓厚的神学氛围中,人文主义者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创作素材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神学传统的烙印。然而,人文学者已开始以一种新的视野来观照和选择神学传统文化。他们力图吸收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观念,来批判教、俗贵族的荒与堕落,阐发传统的王权神授理论,来否定教权高于王权的主张;通过对基督教原典《圣经》的翻译、考证,来动摇罗马教廷的中世纪拉丁语《圣经》的神圣地位,以最终动摇封建神权的理论基石。由此,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中对基督教神学传统观念的批判继承。正是这样的批判继承,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既包含了传统神学的内容特征,他们没有放弃传统的宗教虔诚,仍眷念着旧的神学谛理与道德,与神学传统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表现出他们新旧交织的矛盾心理;又在发展趋向有一些突破,展现出新的内涵与风貌,成为近代早期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为以后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对未来历史发展的启示

    人文主义者对传统基督教的批判虽然没有对基督教构成有力的威胁,但他们的批判以及对理性宗教的向往却能使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束缚中得到了稍许的解放,并且它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人们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纵,而这为以后人们更好地反对传统基督教,剖析宗教实质,以及为17世纪中叶以后国家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兴起,并对罗马教会发起的有力挑战,不能不说是起到了某种铺垫作用。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接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手中的思想旗帜,一改人文主义者温良恭谨的态度,把人文主义者对感性的呼吁变成锐利的理性武器,从各方面来彻底批判基督教信仰。

    首先,人文主义者的“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的理论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想家关于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

    “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论曾经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最主要的批判内容,他们批判此目的在于解放人性,抬高人的地位,因此只看到表面现象,并未深人本质,但毕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18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家认为人类灵魂是可朽的,个人灵魂也同样有灭。但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的这些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哲学家布鲁诺的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霍尔巴赫对“灵魂不死”的驳斥更为彻底,主张灵魂就是物质的东西。他说:“灵魂根本不应当与身体分开,它就是身体本身,只不过我们从身体活着的时侯所具有的某些作用、某些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去看,才把它称为灵魂。”因此霍氏认为灵魂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人体的作用和机能的表现,是人的一些精神活动如记忆、想象、判断、思维等。霍氏的这种思想与人文主义哲学家特勒肖有某些偶合之处,只是特勒肖的表述没有霍尔巴赫这么深刻、明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霍氏的思想是对特勒肖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其次,在宗教与道德、宗教与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人文主义者进行的一些论述为启蒙运动更为彻底地来反对传统基督教铺平了道路。

    在中世纪时期,道德理论浸渗在宗教的气氛中,同宗教教义融合在一起,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一种意识形态,教义成了封建道德的基础,神意成为道德的准则。人文主义者布鲁诺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一行为,其目的是要使人民群众从内心信仰和道德习惯上遵守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规范,为其统治服务。爱尔维修与布氏思想一脉相承,认为宗教与道德并没有必然联系,宗教存在于彼岸的、虚无缥缈的想象世界,而道德扎根于此岸的现实的生活世界。宗教是有关信仰的问题,道德是有关行为模式的问题,彼此毫无联系。并指出使人有道德的,不是封建伦理,不是神意,而是理性的 教育 ,高尚的习惯,贤明的体系,公平的 法律 等等,因此说,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 ,来肯定理性。

    政教合一是人文主义者批判的另一焦点,并提出政教分离的思想。而启蒙思想家认识到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有时甚至发展为激烈的斗争,但从一般情况来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根本利益一致。为此,他们指出,广大民众要成为自由的人,就要具备一定的理性知识,以此来反对宗教迷信,进而摧毁封建专制,这些思想在人文主义者布鲁诺、马基雅维里的学说中都有所表现。可见,启蒙思想家的这一思想是在继承人文学者学说的基础上的更高发展。

    再次,人文主义者对《圣经》进行的严格的考证与评注,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提出的某些重大的怀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学术精神,以及积累起来的一套新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对当时新教宗教改革家们有着重大的启发作用,为反教廷的宗教改革思潮的勃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最后,人文主义者最早对传统基督教的冲击构成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精神启蒙。他们提倡知识,对知识应用性的强调刺激了 科学 和 艺术 的发展,他们提出的政教分离以及宗教宽容思想,虽然在当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但是以后国家主义的兴起,以及在宗教宽容精神之基础上产生的科学主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不是对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政教分离与宗教宽容理论的回音。

    到17世纪以后,在欧洲的 政治 生活中,宗教气氛越来越淡薄,而且通过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从深信无论新教徒或旧教徒,哪一方也不能获全胜;义这个中世纪的愿望必然放弃,这于是扩大了甚至在种种根本问题上人的独立思考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主义者提倡的宗教宽容回荡在人的耳际,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里开始真正出现了宗教宽容的精神。信仰上的自由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学术的复兴,宗教宽容成为西方近代科学和 哲学 生长的温床。在宗教宽容气氛的温床上,滋生着各种对基督教叛逆的新精神力量,而在这些正在生长的精神力量中有一种就是科学理性,最终取代基督教信仰的权威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新的精神支柱和崇拜形式。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活用教材 “学本”化功能 能力训练

现用的历史教科书栏目多样,资料丰富,其目的就是给学生学习提供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教科书的“学本”化功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如何让学生利用好教材,并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呢?

我校属于二级达标学校,到我校就读的学生素质偏低。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以课改宗旨为指导,依据课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灵活性地利用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使课本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主要教学资源载体,使课程“三维目标”落到实处。下面我以必修三《神权下的自我》一课中“文艺复兴”一目内容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标要求是:知道薄伽丘的《十日谈》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认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前布置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按导学案的提示理出本课的基本线索,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一、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第一段,把教材内容当做材料让学生阅读,提示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思考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提炼出教材里的有效信息,与同桌进行交流。

在前几章节教学中已经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论探寻思想文化类事件产生的原因。本课在处理这一点时,同样借用课本资源训练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解答原因类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先自行思考,再同桌合作,从经济、政治、思想层面寻找与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相关的因素,教师仅起到对问题思维方向引导的作用。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参与积极踊跃,合作探究气氛热烈,温习与加深了对历史事件成因分析的思维角度与方向,在自主与合作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

二、文艺复兴的过程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教材找出文艺复兴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两个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掌握。

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透过史实的表象揭示其本质,这是高考要求“获取与解读材料的信息”与“描述与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考查内容。高考中考查这类能力的试题,其结构通常是通过历史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出基本的历史认识,再通过思考提炼出对历史事物的深层认识,这类能力考查题对我校的学生来讲是难点。

“认识人文主义的内涵”,就是这类问题。我结合高考这类能力题考查特点,这样处理:选用了教材中的资源(教材中的两幅人物图片,“资料卡片”里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正文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片段节选,以及教材中的正文部分),要求学生观察、阅读并思考“两个作品是怎样体现出人文精神的?”、“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学生独自完成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回答。为加深理解,再借助教材里P105的“学习思考”栏目里的材料更直观地感受此时人文主义的内涵,最后提炼出“人文主义在这一时期的内涵是什么?”这一问题。为加强对人文主义内涵的准确把握,指导学生把此时的人文精神与智者运动时期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观点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比较,深刻体会文艺复兴时期显著的特点是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在这一环节,学生描述与解释人文主义的特征,紧扣的都是课文所选用的第一手史料(包括图片与文字),从阅读—思考—讨论—再阅读—比较—归纳提炼,一系列过程是浅入深出、循序渐进的,最后论从史出。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概括、比较、归纳能力,又帮助他们提高了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素养。这一过程的训练符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小组讨论让他们享受了合作学习的快乐,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师实现了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生也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

在对文艺复兴的背景、过程有了一个深入认识的基础,教材里有一个结论:“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我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去定义文艺复兴的本质?”这一问题体现了如何透过史实的表象揭示其本质的要求,较为抽象,应重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方法。我引导学生尝试先从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去探寻(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再从过程中去发现(表达的都是要求摆脱教会的束缚,张扬人性的伟大,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要求),然后在师生、生生合作讨论交流中得出认识:文艺复兴代表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与利益,从本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此认识来源于探究,探究中理解了结论。性质类的知识点教材往往仅给一个结论,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寻找与分析结论形成的缘由,养成在自主探寻、思考中升华教材内容的学习习惯,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记忆教材中的结论。

三、文艺复兴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里没有体现,却是课标内在的基本要求,怎么办呢?依然依托教材通过独自思考或合作讨论深挖出教材中隐性而重要的知识点。解决方法是从文艺复兴的背景与过程角度思考文艺复兴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新材料(此处略)以辅助认识与理解,达到培养史论结合历史思维的目的。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教材里虽没有体现,但历史教师应该坚持对学生灌输“历史概念学习法”。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必须把握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性质,影响。有了这六要素,才能对历史事件形成全面的认识,也才能把教材里分割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不但对内容的记忆,而且对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仅以一节历史课中部分内容的环节设计为例,谈谈在高二文理刚分科时我如何从学情出发,以课标为依托,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它成为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学本化”功能,让教材的主要功能变为促进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幸福 人文主义 康德 儒家 道德主体

人虽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但同时也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此即表明,对于人来说,如何维持其物质性的存在以延续人类的,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才说:“所以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在文化中,以孔孟为代表的正宗儒家虽不以人的物质性的欲望为人的天命之性,但亦不随便抹杀它。故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又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孟子亦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从孔、孟的话中便可知,生之富贵亦为人之所求,只有当它与性之仁义发生矛盾时,才放弃前者而从后者,以保住人禽之辨或君子小人之辨。也就是说,人的物质性的存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对于人这种理性的存在而言,它亦不是唯一的使命。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人的物质性的存在须要加以调护滋养,但还有一个如何加以调护滋养的问题。这里的“如何”不是根据而来的适度与否的问题,而是依照道德原则而来的配与不配的问题。而这,乃是任何文化必须加以重视并合理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立场,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偏离这样的一种立场,一旦如此,则必然要进行文化上的补偏救弊的工作。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的发生正是因此而起的。

Renanissance的本来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从神的蛰伏之下解放出来以强调个体生命和世俗生活,这即是重视人的物质性存在的调护滋养问题,然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否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呢?对此要作出解答,须要考察一下这种人文主义成立的基点在哪里?即,若以一般的看法,人文主义就是人本主义的话,则这种人文主义是在什么意义上来把握人这个“本”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因对治基督教神学而标举人的再生,它是基于对个性自我的强调,既而来肯定人的世俗生活。这样一来,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别重视人的气质性的一面。这可以说是一个尽才情的立场,故文艺复兴时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的科学家、家。使这一时期呈现出极富美感的人间景观。但必须指出的是:若对人的反省只到这种程度,即把人文主义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气质之性上,则这样的人文主义依然有不可克服的限制,尽管它能尽人之才情的个性创造而出精彩。其个中关键即在:此时的“人”,即个性自我只是一个浑沦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这样一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正如唐君毅所言——使得“人之一切本能,蛮性的权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尽量表现之机会;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种人之神性与其兽性之纠缠。”(2)我们现在再来看它是否能合理地解决调护滋养人的物质性的存在的问题。

调护和滋养人的物质的存在,我们简单地称之为人的“幸福”。因为幸福——依照康德的讲法——就是人的一切爱好的满足(注意:康德对幸福的规定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幸福就是happiness——即官能欲望的满足;广义的幸福被称为general happiness——永恒福祉,它是狭义的幸福加上道德而形成的一个圆善境界。本文所讨论的“幸福”取狭义)。西方文化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要从中世纪的宗教天国中抽离出来,回到世俗世界,以肯定人的物质性存在。这一回转就使人文主义与人的“幸福”关连起来,这并非不对。但因为此时的人文主义——如前所述——只停留在个性自我之整全,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内在工夫,而见一个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为个性自我的领导原则,即只停留在人的物质性的当身来探讨人的“幸福”,它的精神性也只表现在对这种物质性的当身的光彩的欣赏与叹服之上。这用牟宗三的话说便是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即其精神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让自然生命充沛而不滞。虽然,这种自然生命的充沛、不滞,在“不自觉中亦有近道者存焉,其尽气中的‘自然之强度’亦含有精神的,而非为纯物质的也。”(3)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但因为这种精神是切就人的物质性当身而向上,故始终只停留在主观状态之中,而不能客观化出来而成为规范者。因此,这种基于自然强度的生命精神时常提挈不住,而转化堕落为纯物化之气,由对才情之美的愉悦叹服转化为肆情,薄伽丘的《十日谈》便是这种情形的最好说明。这种肆情的生活态度,便是嵇康在《养生论》中所说的:“惟五谷是嗜,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可以说,这正是对人的物质性存在的戕害,恰恰走向了“幸福”的反面。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5篇

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贵族宫殿和市民广场这三个方面来表现人们的审美重心在文艺复兴时期由神到人的转变。

关键词:建筑;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大众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I10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每一次发展。建筑不仅是人类避风遮雨的物质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精神、情感直接建构与传达的物态方式,是文化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的转变对其后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文艺复兴的社会历史背景

西方的中世纪是一个一切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宗教拥有绝对的权力,基督教的传播甚至要强过当初古罗马帝国军事的扩张。一切文化思想知识都成了神学的附庸,人在神的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人应该谦卑地依附于神和他的教会,只有通过教会才能与上帝沟通。

但是到14世纪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时代对艺术有了新的看法和要求。随着古代文化渐渐地被挖掘出来,人们渐渐认识到古典文化的价值,又重新开始认真地学习古典文化。新兴资产阶级在反对世袭的封建贵族的同时也不断地与宗教势力作斗争,他们视中世纪文化为历史的倒退,是“黑暗、野蛮的时代”, 认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是光明发达的典范,力图复兴古典文化,由此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

二、文艺复兴的内容

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便是人文主义精神,其核心是发现自我。人的力量开始被发现,人们对世界、对人自己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人们意识到人是有能力去探索、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甚至可以代表神去描述这个世界的秩序,而不像中世纪时人的一切行为都要遵照神的旨意。

尽管文艺复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都引发了革命,但令其闻名于世的还在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这时的美术不再是神学的奴仆,相反,借宗教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来歌颂现实生活。由于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力求真实与现实之美,在手法上更写实,观察和表现也都更贴近现实。文艺复兴最著名的“美术三杰”正是用他们的笔和刀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发现,唤醒人们重新审视人、认识人,这些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向世俗世界展开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俗人生。

在建筑领域,人文学者们冲破了中世纪神权的严酷统治,从宗教的非理性狂热中解放出来,进而转向理性和秩序。他们强烈抨击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在今天看来哥特式建筑在艺术和结构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哥特式并没有能力和办法去表达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甚至我们可以说中世纪一切的艺术品最后总是回归到一种象征性,它是属于宗教的,而非属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哥特式注定要被人文学者们所抛弃。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建筑

由于宗教在西方文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教堂一直是欧洲建筑的主要建筑对象。教会建筑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发展,基本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时期。作为文艺复兴的报春花――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的建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勇于推陈出新,创造了全新的建筑形式,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开辟了道路。为了创造出超越古代建筑的成就,他采用了集中形式的建造样式,甚至是以牺牲空间功能为代价,把对宇宙美和人体美的理解综合于这代表西方世界的建筑中,展示着人类的豪情和无限创造力,也使教堂成为最能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特点建筑类型。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纪念碑,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可谓波折重重。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和艺术家曾参与设计和施工,在长达120年的建造过程中,新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同天主教会的保守势力进行了非常尖锐的斗争。教堂的最初设计者伯拉孟特于1505年设计了集中式的平面,但尚未完工就去世了。之后接管教堂建筑工程的拉斐尔则为大教堂重新设计了一个拉丁十字式的方案,未及实施拉斐尔也去世了,其继任者佩鲁齐又回到了集中式的格局。之后教堂的建设几度中断,设计图亦更改数次,直到1547年米开朗琪罗设计了与集中式平面相应的中央大穹窿与正立面,其比例和格调和谐一致。但教皇则认为集中式不能突出圣坛的地位,也不利于制造圣坛是“彼岸”的气氛,又命令玛丹纳把教堂改为巴西利卡式并在前面加建了如今硕大无比的大门廊。结果尽管后来伯尼尼在教堂前面设计的巴洛克式的广场非常宏大,但是从广场入口看教堂时,大穹窿仍被遮住了大部分,大大地削弱了大教堂的艺术表现力。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宫殿

文艺复兴时期的府邸不像中世纪塞堡那样由几个独立的部分组合在一起,其平面趋于紧凑、整齐。与之前的公共建筑追求的欺人气势相比,这一类的市民建筑更显清新明快。这表明了城市建筑的崛起。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庄园府邸就是帕拉迪奥设计的圆厅别墅,它位于维晋察郊外一个庄园中央的高地上。其平面为正方形,第二层正中是一个直径为12.2m的圆厅,四周房间依纵横两个轴线对称布置。室外大台阶直达第二层,内部只有简陋的小楼梯。台阶上的立面正中,是6棵爱奥尼柱子顶着山花。列柱和大台阶加强了第二层在构图上的重要性,使其居于主导地位。这个别墅的构图是十分理想化的,外形由明确而单纯的几何体组成,显得十分凝练。方正的主体、鼓座、圆锥形的顶子、三角形的山花、圆柱等多种几何体互相对比着,变化很丰富。同时,建筑结构的主次十分清楚,垂直轴线相当显著,各部分构图联系密切,形体统一、完整。四面的柱廊进深很大,不仅增加了层次,构成了光影,而且使建筑物周围开阔的郊野产生了虚实的呼应。

这栋别墅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建筑界,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其与山丘景观自然协调地融合在一起,仿佛就像建筑从泥土中长出一般,深深地融入到现实世俗的风景之中。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民广场

中世纪的城市大都是以教堂或是地方统治者为中心的,但是文艺复兴却使得大众化的广场开始成为城市的中心。

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之一,威尼斯旅游的必去之地。它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主要可分为大广场和小广场两部分。大广场东西向,位置偏北;小广场南北向连接大广场和大运河口。大广场是梯形、封闭式的,长175米,两端宽度分别为90米和56米,周围是下有券柱式回廊的房屋,是该城的宗教、行政和商业中心。小广场是大广场的一个分支,开口朝向亚德里亚海,南端的两根柱子划出广场与海面的界限。此处是该城的海外贸易中心。

广场从中世纪自发形成后,经过不断的改建才形成现存的样子。建筑物均建于不用时期,但既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又能相互配合,联成一整体。造型丰富的建筑群,再加上碧海蓝天的自然环境,使得这个广场成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在广场上,人们除了在这里举办各种节日庆典,平日里这里更是市民大众放松心情的好去处。这里常是市民游息、约会与自由集合的场所。

结语

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黑暗束缚,艺术家们用浓厚的生活情调拉近了神与人的距离,强调了神的博爱,弱化了神的权威,使人们更加真切地面对现实世界,使意识形态中的“神”更加人性化,使人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让人们重新受到人性的洗礼。文艺复兴将人们对神的审美情结转移到了人的身上,更加关注人,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寻找一种以崇拜美为基础的理想。这种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考虑、大众化世俗的审美观念让艺术家们更好的为人来服务,即使在提倡人性化设计的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陈文捷.世界建筑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7、马慧芝.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年1月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6篇

一、起源

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将研究重点从自然界和神转移到人本身,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体现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它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其影响是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充分体现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二、复兴

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千年中世纪的压抑后再次兴起。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号称振兴古典文化,但只是借助其形式,内容主要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三、发展

宗教改革中的“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主张“信仰即得救”,他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实质是一场在宗教改革的外衣掩饰下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 文艺复兴运动 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开始出现,但尚未在全部生产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资本主义萌芽是如何出现的呢?15世纪前后欧洲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实行多田轮作制;改良畜种;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了农牧业产品的产量),手工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强了,行业间分工越来越精细;还出现了新的手工业行业,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那么,这些进步如何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如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增加,社会分工的扩大,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分离,都意味着有大量的产品必须投入市场,进入交换领域。因此,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换的扩大,也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如何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这里对这个问题作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分工的日益精细,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出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和手工业生产从属于商业资本,因而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这样,14―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最早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众所周知,15―16世纪在欧洲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新航路的开辟。其背景是: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欧人对黄金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于是掀起了寻金热,而当时《马可・波罗行记》在广泛传播,书中描述东方遍地是黄金,因此欧洲人对东方非常向往,极力想去东方寻找黄金,以实现自己的黄金梦,但原来的陆路上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传统的陆上通道被切断,所以西欧人迫切希望开辟海上新航路来满足自身需要,因此开辟了从欧洲出发通往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也称为地理大发现。

14―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壮大,他们对目前的政治状况非常不满意,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的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那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因此他们就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核心,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批判神权统治,反对禁欲主义、来世观念和蒙昧主义,注重人性和人的欲望,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提高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作用。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该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打碎了封建保守思想的枷锁,发现了人的价值,故文艺复兴又被称为“人被发现的时代”。

那么,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新航路开辟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影响迫使西欧国家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壮大,但是还不够发动一场来夺取政权,于是资产阶级就先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动手,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那么,新航路开辟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认为二者之间是互为因果关系。正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倡导的人文主义,推动了航海家大发现的事业,而在新航路开辟中验证和弘扬的人文主义,又使文艺复兴的精神得到升华。新航路开辟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正确宇宙观的形成有重大意义;它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威信,证明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把人的注意力从“天上”转移到人间,激发了人们对科学探索的热忱,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追求财富、建功立业与现世享受的人生价值观念逐渐取代了中世纪一切为了来世和禁欲的观念。雄心勃勃、勇于献身被肯定,胆识超群、坚毅不拔是美德。“寻求未知世界”成为激励人们脚踏实地干番事业的强大动力,追求新知、新鲜、新奇事物,崇尚自然和科学的理性精神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了解海外奇闻让人们乐此不疲;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