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一种美的体验,通过眼睛观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美,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通过欣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由此可见,美术欣赏课程对于每一位高中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美术欣赏课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做好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

由于高中美术课不作为主要的学习科目,有些美术老师上课敷衍了事,课前准备不充分,美术欣赏课只顾照本宣科,完全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鉴赏课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科自身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功能。基于这些问题,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要提前认真做好教学课程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明确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于美术作品赏析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够进一步根据课堂情况,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来不断做出调整,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赏析,并体会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从而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习兴趣培养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赖于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要想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讲解到中国古代绘画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首古色古香的音乐作为开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然后在这种情境之中导入新课,进行赏析,学生不仅能够吸引注意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疑是一举两得。教学情境设置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要注重时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以美术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加之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为依据,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交流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对于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够沿用传统守旧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而是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交流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一种过程,通过这种互动交流,学生能够获取知识,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主观感受。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课堂动态,作出反馈,并适时进行课堂内容地调整及变化。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进行赏析,发表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式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探讨。其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找出画家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事物形象的图形,这样在小组互动交流学习当中,学生一边探讨一边思考,并充分发挥想象,深入赏析,理解作品内涵。由此可见,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仅仅依靠传授理论知识来达成目标,注重学生的美术实践动手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理论课学习的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适当开展实践课程,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显示一些美术作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一尊雕像等,让同学们根据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自己鉴赏这些是否可以被当成“美术作品”,并简述自己的看法等。通过这样带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得出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加强美术鉴赏能力。

五、积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美术作品进行专业的欣赏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与他们自身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是有密切关系的。基于此,在学生进行美术作品赏析时难免会解析得不完整、不专业。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切忌以专业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自身对美术作品解析的好坏,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肯定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学习能力,不断激励学生进行美术作品鉴赏,激发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热情。总之,美术鉴赏课应该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当中展开,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独立的,都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发表看法的权利,教师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及态度,不断激励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让美术鉴赏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学习要始终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的,不断创新高中美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赏析美术作品,感悟美术作品中的内涵,把学生的兴趣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当然,创新美术鉴赏课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始终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创新发展高中美术鉴赏课寻找新方法、新途径,积极引导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2篇

1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1.1 语言文字之美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具美感和表现力的语言之一。汉语之美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汉语语音语调在语感上的音律与节奏美,自古炎黄子孙就将文字和音乐有机相融合,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元曲,人们诵读起来都能感受其中浓厚的音韵美;汉语文字的书写,更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甲骨文、篆书到隶、楷、行、草,汉字的书写更像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1.2 文学形象之美

文学作品的目的是通过塑造文学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文本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景和环境等所有有形物体,它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是体现作者思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生的图画。语象、形象和意象是文学形象的三种主要类型,语象通过各种语言用法的使用,读者虽然不能看到具体直观的画面,但能产生丰富联想并感同身受;形象则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某种物象的存在;而意象则是作品思想感情的客观传递。

2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2.1 以审美塑造健全人格

美术首先是一门直观的视觉艺术,学生通过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明暗变化等表现手段构筑起的视觉画面,能够充分欣赏到艺术形象之美,艺术情操和生活情趣得到了陶冶和熏陶,培养起他们初步的审美意识。在赏析了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他们通过不断的比较和鉴别,最终心中能够建立起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标准;同时人也是理性的动物,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维。在直觉上体会作品外在美之后,人们会不断产生联想和想象,能够进一步领略到作品所表露的强烈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内涵。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从生活阅历、所学知识和个人感悟等几方面,不断挖掘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能够不断提升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审美能力,在感受美的同时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2.2 以情感引导人性向善

美术赏析是一种感情和认知、理性、感性相互协调的精神活动,情感培养是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它不同于略显枯燥和乏味的理论教育,能够在滴水穿石的赏析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在美术教学中,随着学生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最终形成了一种人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审美情感。审美情感的发掘是美术教学中美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它有别于人们的日常情感,是一种高于生理的精神层次的愉悦感;同时它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是人们心灵和精神上的一种升华。

3美术教育与语文学科在美育中的融合与互补

3.1 语文学科的语言张力和文化底蕴

虽然语言表达不像美术作品那样直观和可视,但它具备很强的张力和表现力。语文课本中的文字是灵活和广泛的,它能描绘出人们所意识到的包括物质和精神在内的一切事物,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化底蕴是语文审美的另一大突出优势,语文教学不只是语言的教学,它更关注于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和熏陶。

3.2 美术美育的直观性和可视性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材料和手段来塑造文学形象,并以此反映社会现实。文学作品所诠释的美是间接的,作者只能通过语言这一抽象的符号来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意识,是一种不可直视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美术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美术作品是占用一定地理空间,具有确定表达形式,是一种清晰、可视的艺术展现方式。

4美术教育与语文融合对美术赏析教学的影响和意义

4.1 培养学生的审美语言,提升审美能力

美术语言是一种审美语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它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和评价,最终都需要通过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具体描述,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形式美认识。

4.2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学生完善人格的美育过程。但学生尚属于思想的成长期,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在美术赏析中渗透语文学科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中和、刚柔、气韵、虚实和意境是我国传统的审美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精华所在,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凝聚。以真为美、以善为美和以淳朴为美,在今天仍然是值得所有华夏儿女传承和弘扬的审美观。

4.3 拓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功能

美术教育赋有人文教育特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美术赏析教学中,那些生动、具体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学生在欣赏他们独特艺术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所折射出的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光芒。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初我国教育界就将社会美育作为美术教育的宗旨,现代教学中也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人文情怀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但在具体实际实施的过程中结果不尽人意,美术课在各个阶段和层面的教学中都成了一门名副其实的附属学科,其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人文教育上的优势明显,语文学科和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显著提升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动手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很多家长早已经不满足于孩子在小学仅仅学习语文与数学,在社会上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美术教育走进了很多小学的课堂。客观来说,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小孩的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过它也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只有遵循了客观规律,才能为学生奠定艺术基础。另外,由于美术课的实践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可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虽说我国大部分人对于教育十分重视,但是普及义务教育以来,我们大部分的家长重视的还是文化课的学习,对于那种高考不考的艺术修养课,重视程度就差了很多。目前开展的美术课时间不是很长,范围也不够广,方法也还在不断的摸索中。美术教学总体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教学中对于美术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我国新形势下的教育方针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较为重视,在主管部门的课程设置指导中有关于美术课程比重的明确要求。然而在很多小学中,这一要求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学校还是普遍更重视那些升学考试会考的科目,这些对于学生成长很有帮助,但是在升学考试中贡献不明显的科目,无论是在课时上还是在师资配备上都无法达到要求。很多美术课被其他n程占用,美术教育的效果也未能达到预期的陶冶学生艺术情操的目标。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落后

小学美术课堂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还在于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一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并满足于教学现状,没有更新教学思想与方法的积极性。教师认为让小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具有画画的基本技巧就是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还是沿用文化课的一套思路,对照课本不断的阅读和练习。缺乏有专业水准的指导。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美术作品的欣赏力度,培养动手意识

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为学生选择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欣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引导小学生建立美术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选择那些在小学生认知范围内的美术作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择那些与美术教材内容相符合的内容,更要考虑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欣赏喜好。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美术能力,对美术作品进行加工,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具有童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中选出一些作为欣赏的对象,这不仅可以促进小学生注意力的快速集中,还能促进学生动手去创作。美术课堂不仅仅是静态地欣赏,更要引导小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将美术作品欣赏是小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创作,才能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学科的魅力。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小学生的社会知识面比较狭窄,对生活的认识比较肤浅,对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能力有待提高。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

在绘画内容上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美术创作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美术学习,自觉分析。低年级的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对蓝天、白云、田野、池塘等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绘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绘画一些富有动态感的动物、色彩各异的植物,引导学生用纸张等材料制作形态各异的鸟兽、生活工具等,丰富美术课堂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能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赏析作品,鼓励学生动手创作

赏析作品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手段。但是在小学阶段对于作品的赏析,教师要注意赏析的方式与方法。在对作品进行赏析时,教师要尽量精选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并且在小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优秀作品。在赏析时,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作品的意义及一些简单的画法。赏析课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一些名家名作的阶段,而是要让学生在观看与欣赏优秀作品的同时,能够说出自己的不同或相同见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动手创作,学生可以临摹一些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创作。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对小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和独到见解应给予必要的尊重,不能以自己的情感与认知来“一刀切”地衡量学生的认识。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将自己的见解画在纸上,在与其他学生交流中不断进步。

(四)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动手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合理的情境可以调动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更能推动小学生动手积极性的提高。要进行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水平出发,创设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动手意愿增强的教学情境。

比如,在讲解《童话的小屋》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美术教学中的“童话”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段童话故事,特别突出那些描述童话性建筑物的片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学生的自主想象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氛围,促进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童话小屋。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小学生展示一些图片,促进小学生发现童话小屋的美感,引导小学生动手去绘制。

三、结论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能力观,对于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文化元素、审美元素,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动手动脑地参与到课堂中,是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价值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学习中得以有效培养,会让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问;欣赏;兴趣

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欣赏课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欣赏”无非就是“看看”。面对如此现状,教师该怎么办呢?

美国的费德门教授认为美术欣赏的程序是: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个程序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探索的机会。这几年,经过对《美术课程标准》的仔细研读、领会和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我把美术欣赏的程序简单地转换为四个通俗的问题。下面,我就欣赏过程作一介绍。

一、你对作品的第一感觉如何

艺术欣赏活动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活动,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是始终存在的,是审美感应、审美认识由粗浅的直觉到感悟底蕴、精神升华的推进过程。艺术欣赏的“直觉反应”是面对艺术作品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注意后未加思索而得到的一种审美初感。

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力求让学生抓住面对作品的瞬间的触动,保持对作品的新鲜性和敏锐性,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词汇来描绘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如:欣赏出土于四川成都的东汉《击鼓说唱俑》,我先设法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准确的词来描绘对这件艺术作品的第一感觉,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说欢快,有的说幽默,有的说滑稽,有的说手舞足蹈,有的说眉开眼笑,有的说憨态可掬等;在欣赏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群虾》时,学生更是赞不绝口:逼真、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晶莹剔透等。对学生的第一感觉,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赞许。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判断能力,也能有效地激起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积极性。

二、作者是如何让你有这种感觉的

要把艺术欣赏引向深入,在直觉反应后紧接着必须进入至关重要的审美体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美术作品运用的材料、技法及其特性,探讨作品中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探讨作品的构成原理,探讨作品之风格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深入分析,学生们就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其思想感情,懂得作者的每一笔颜色、每一根线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在欣赏教学中并不是对每件美术作品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取舍、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去赏析。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巧妙的构图和对人物的丰富刻画来赏析。再如梵·高的《星空》,重点欣赏作品的绘画技法,体会点状用笔的动感,感受夸张的手法,欣赏画面在流动的感觉,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品在表达什么意义

如果说审美体验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是情感的奔流,那么精神升华阶段,便是情感升华的进一步提升,是欣赏者的高度感悟。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总蕴涵着某种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产生时的背景要素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个性、思想、艺术观与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品的内涵等,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奔马图》是徐悲鸿1941年所作,当时的处在最艰难的时期,只有了解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徐悲鸿以奔马来表达对胜利的渴望和号召人民战胜强敌的决心,才能体会到作品给人以极大的力量和艺术感染力。《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当时,俄国的劳动人民正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过着非人的生活,了解了这些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才能领悟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对沙皇、资本家的憎恨和对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这幅作品你喜欢吗

这一欣赏阶段实质是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是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整体看法。这种评价是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很简单地表示是否喜欢,并述其理由。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绝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后,我常常这样问学生:这幅作品你喜欢吗,如果你有这幅画你会把它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我会把它挂在书房,因为这幅画会时时刻刻鼓舞着我发奋努力,顽强拼搏;有的学生说,我会好好地收藏,当我失意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它会让我振作精神,迎难而上……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述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评述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述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激发他们进行美术欣赏、评述的兴趣。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在经济、科技、文化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教育来说,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今后的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精心培育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观

在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促使学生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部分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全面整合高职美术教育体系;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帮助学生体会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和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1.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纵观我国现代社会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美术教育始终贯穿教育过程。但深入观察美术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比重可以发现,在初级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美术课程较少,且部分院校不够重视美术教育,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一些职业院校,由于不同的办学目标,部分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忽视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现阶段,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职业院校对美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课程设置较少,主要为选修课程,难以发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能力的作用;第二,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主要为作品赏析,且教学手段较为陈旧,学生仅仅能够掌握部分美术技巧,难以体会其中的美术思想,也难以培养自身的审美观。

2.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开发美术教学中的人文素材,通过美术作品影响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感受不同的美术创作理念中蕴含的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体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的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需要他们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1.结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审美思想如今,全球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西方思想文化发生了较为强烈的碰撞与交汇,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转变,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因此,职业院校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避免学生由于受到多元化文化的不良影响,过于崇拜西方艺术与文化,轻视本国文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音乐、剪纸、绘画、戏曲等,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与发展历程,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引进典故,促使学生体会优秀传统艺术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构建信息资源平台,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范围相较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方向略有不同。普通文化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美术认知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生活感知能力;职业院校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多元化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发现美、创造美,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在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开展绘画教学,而应该整合不同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实现审美能力的自主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教学优势,整合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全网的美术教学资源,创建职业院校美术信息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开放的美术自主学习体系。在此平台中,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创作方式等,从而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古今美术创作理念的异同,提高审美能力。这种方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范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部分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学采用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较为陈旧,以教材内容为主,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耐心,失去对美术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作品,让学生赏析美术作品。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点,导致这些美术作品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也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简单概括美术作品、介绍与作品相关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特点,没有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交流的时间,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提高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水平。因此,教师要想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从而引进相应的教学模式。若学生比较喜欢交流,爱说话、爱表达,教师就可以引进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交流美术作品,利用上述信息平台搜集相关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作品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为何是此种表达方式,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何关联”等问题。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能力,在赏析、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审美观现阶段,职业院校的美术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与创作理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这种教学方式十分合理,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理念,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目的。现代社会物质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充分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实际生活的美术教育价值,在美术教学中引进实际生活元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活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美术作品,如大地艺术、装置艺术等,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形式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认识到美术与建筑、城市建设、室内装置、个人形象等方面的关联,进一步启发学生的现实主义审美思维,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美术创作灵感,将美术技能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5.迁移美术教学场景,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以往的职业院校美术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将美术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美术创作。这种固定的美术教学场景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束缚了学生的美术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基于此,教师要拓展教学场景,将美术教学进行场景迁移,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美术学习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联系任意一个场景。如,进入博物馆赏析美术作品,进入公园赏析园林艺术,进入森林公园感受自然之美,进入当地的文化遗产基地感受传统美术的魅力,等等。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开展美术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美术学习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人文精神;鉴赏;文化情境

一、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原因分析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重现事物的美,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通过对各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巧妙运用,使得“美”在其笔端得到升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对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机型综合运用在,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所以,我们在欣赏这样一幅作品的时候要对这些思想感情、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很好地提高鉴赏效果。

二、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鉴赏的简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研究也在发生变化,将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意味,可以对画家创作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在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所谓文化情景就是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等等。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分析其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只对作品的技巧进行分析,还要明确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以及科学特征等等,把作品融入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去,对画家创作时的内在情感进行分析。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作品的优秀思想、优良的精神可以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引导人们的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对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很多非常深奥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美术作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做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历史环境,而且要分析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种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强文化情景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这种鉴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还原,但是不是对生活简简单单的那种描述,而是把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情景进行统一。人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应该通过视觉感受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与感情,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使自身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文化环境中进行美术鉴赏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地区的美术艺术也有不同风情,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近距离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例如黄永玉前辈的《山鬼》有着浓厚的湘西本土特色,黄老塑造的“山鬼”这一形象其实是在湘西本地神话故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让“山鬼”这一形象有了鲜明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要结合湘西本地的文化对“山鬼”这一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在认识“山鬼”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更加深刻。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来进行,从视觉与心理上对作品进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者想要体验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传统的国画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要对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鉴赏这种作品的时候应该对当代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掌握,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来进行联想,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中国古典画作和古典诗歌一样很多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了解了这一点很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由于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简单堆叠,其过程结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内容,其蕴含的知识是比较广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鉴赏的效果。例如: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等,把这些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接受画家生活年代、国家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当时的世界环境。这样可以加强对作品的思考,得到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深层思想。在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所以想要在文化情景中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从身边的美术作品入手,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还要与自然美进行有机结合,用自然美来发展自身的思维意识与审美能力。将美术鉴赏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美术鉴赏效果。

四、结语

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蕴含的思想不同,再加上画家在创作它们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画家生活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注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画家生活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深处蕴含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梁汉.试析在文化情境中开展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2]张媛媛.“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理念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7篇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二、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培养中学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125―01

一、引导学生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享受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以及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例如,在教学《民间玩具》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民间游戏的图片以及物,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民间玩具,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与审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中国民间玩具发展的历史,使学生品味其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进行实物欣赏时,能以美的眼光去欣赏。之后,教师可为学生分发民间玩具的图片让学生观赏实物,使学生切身感受民间玩具,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玩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感受玩具的制作美。比如,一位老爷爷拿起一块普通的泥巴,经过双手灵活的捏塑,不久就成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娃娃。以此引导学生通过玩具的制作过程、材质、颜色等方面欣赏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评价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美术作品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的意识以及赏析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在学生完成美术作品后,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进行作品自评、互评活动。小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不同,因此,教师采用学生间相互评价的方式,能使学生在认识范围内进行作品的评价,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发挥评价的积极性,主动对作品的颜色、布局、形象等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能使学生相互借鉴观点,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此外,教师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加深学生对于评价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何做到更好地完成作品。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品和学生的评价进行总结,使学生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课堂中应重视学生作品的自我评价

1.通过语言评述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的美术作品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业,它不存在对错之分。所以,在造型表现课中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通过学生的语言评述努力挖掘作品中的闪光点,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到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不同,自我体验不同,因此有的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不能为自己的美术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因此,作为老师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展开自我评价,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要使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可用问卷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问卷的内容可涉及学生美术作品的主题把握、构图、造型表现、颜色搭配、作品创意、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体验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