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巴楚县 油菜病虫害 发生原因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68-01

前言

我国的第一大油料作物就是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五大作物之一,同时,油菜作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其种植数量和质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巴楚县,广泛种植油菜作物,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对当地油菜作物病虫害种类以及发病原因的掌握,对于提升当地油菜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巴楚县油菜病虫害发生原因

首先,天气原因。多数病虫害的发生都是天气因素造成的,巴楚县四季分明,春秋季节短,不仅干旱少雨,同时风沙天气多。这种气候特点很容易导致蚜虫的发生。

其次,降雨原因。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同降雨的多少具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当高达5mm的降雨发生于油菜花开花时,就会引发严重的油菜病虫害,而当降雨量低于3mm时,则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以及严重性都将有所降低,当降雨量少于1mm时,则基本上不会引发病虫害。同样的,油菜的病虫害发生原因同湿度也具有紧密的联系,油菜花病菌将在高于80%的湿度下广泛传播。

再次,温度与湿度原因。在油菜种植过程中,对栽培的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拥有不高于90%的相对湿度以及6~16摄氏度的气温时,此时会产生较弱的光线,那么油菜是很容易遭到病虫害的侵袭的。而如果温度较低,并多发降雨,也将导致病虫害更加严重。

通常情况下,10~30摄氏度是病菌活动的主要温度范围,因此在实际的油菜种植过程中,20~25摄氏度是最佳的种植温度,而当拥有45~75的相对湿度时,将导致油菜病虫害发病速度加快,当相对湿度高于95%或低于25%时,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害的增长。而众所周知,在风雨较多的季节,容易导致病虫害快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种植者可以加大防范力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助于提升油菜病虫害的防治力度。

2 巴楚县油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2.1 油菜菌核病及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发生的特点如下:作为一种真菌病害,其严重威胁着油菜的正常生长。严重者将导致油菜发生10%~20%或40%~50%的p产量。菌核病多发生于春季,当油菜种植地区相对低洼、湿度较大时,很容易引发菌核病。同时,该病害也很容易在早春寒的背景下发生,从近年来油菜种植的经验可以看出,菌核病较高的发病率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施加氮肥、湿度过高以及通风效果差等。

在对菌核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具体防治方法如下:首先,科学选择油菜品种,从根源上提升油菜种子抗病的能力;其次,合理的耕作。加大排水力度,实施深沟排水,并提升农作物种植密度的合理性,及时将老病叶进行清除,为提升油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透光通风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科学使用药物防治措施。在预防油菜菌核病的过程中,可以对50%速克灵可湿粉剂2000~3000倍液进行应用,同时还可以综合使用1000~1500倍液的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和400~500倍液的40%灭病威悬浮剂进行应用。在对以上化学药物节能型喷洒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在花期无雨天气展开,每日应展开1~3次的喷施。

2.2 油菜蚜虫危害及防治措施

威胁油菜作物正常生长的蚜虫主要包括萝卜蚜和桃蚜。这一病虫害会导致油菜生长过程中,叶绿素受到严重的破坏,最终产生枯死的状况,同时嫩芽在油菜开花结荚时产生破损以及发黄的现象。

在对油菜蚜虫进行防治的过程中,主要措施如下:首先,合理的选择油菜种植品种,从源头上提升其抗虫能力;其次,在诱杀蚜虫的过程中,增加对黄板的应用。具体步骤为,选取塑料薄膜,其大小为0.33m2,将金黄色涂抹于其上,并将一层机油或者凡士林涂抹其外部,地面以上0.5m高的距离是张架的高度,这一方法能够对大量的蚜虫进行有效诱杀;再次,生物防治措施的有效应用。蚜虫生长过程中,其最大的天敌就是青草蛉、蚜茧蜂以及食蚜蝇等,因此,应加大对这些“天敌”的保护力度,当其生长的过程中,减少对残效期长的农药进行应用。还可以对绒茧蜂等寄生蜂、粉蝶金小蜂进行人工释放,从而加大对菜粉蝶的防治力度;最后,化学防治措施的有效应用。在严重的病虫害发生期,可以对1000倍液的90%敌百虫晶体、1000~1500倍液的40%二嗪农乳油、1500倍液的50%二溴磷乳油等进行综合应用实施喷防,同时,在移栽的过程中,应注意浸根,提升植被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可以对1000~1500倍液的50%敌敌畏乳油和80%的敌百虫进行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油菜病虫害防治力度的过程中,种植者应注重科学的选择品种,其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产量,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科学的选择油菜种子的基础上,还应当提升播种和移栽的适时性,在实际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精选,并将细菌等在种子表面中进行清除,提升种子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在积极维护农民利益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总结油菜实际生长中,引发病虫害的一系列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为提升油菜产量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和玉米一样,大豆也是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在日常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豆不仅可以作为与食品原料,还可以用于牲畜的饲料中。与水稻和玉米的生长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更适合大豆的生长,因为东北地区的土壤更加肥沃。在东北地区,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更高,所以东北成为大豆的主要供应地。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病虫害的出现频率更高。而病虫害的出现使得大豆的产量大幅度下降,同时大豆的品质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对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大豆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发展的好坏。大豆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作为其他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原料或者辅料。而根据大豆生长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大豆蛋白主要生长的地区集中我国的东北地区。所以,东北地区承担着生产大豆的主要责任。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豆以及大豆制品的要求以及需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大豆的产量却仍然保持在原来的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病虫害。人们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病虫害的治理和防治,从而增大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因此,掌握先进的技术对大豆合理种植以及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可以保证大豆高产和好品质。

2. 常见大豆病虫害的种类

大豆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状态可以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六种不同的时期。大豆在这六种生长阶段具有不同的生长状态,从而易感染的病虫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即了解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和易感染病虫害的种类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后,根据已经了解的基础知识,分析出不同阶段具感染病虫害的种类以及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大豆的产量。根据对大豆病虫害的统计,大豆根腐病、霜霉病、花叶病、细菌性斑点病和纹枯病等是目前大豆病虫害最常见的病虫害。

3. 防治常见大豆病虫害的有效策略

根据常见的大豆病虫害种类和基本特点,对病虫害的预防提出的了农业、化学、生物和物理四种防治措施。但是,在预防病虫害的过程中,不仅要考了病虫的种类、严重程度以及大豆生长的环境,还需要考虑到在防治过程中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持久性。所以目前东北地区采取防治大豆病虫害的主要措施有农业和化学两种防治措施。通过这两种防治措施,可以很好的预防大豆病虫害以及提高大豆的种类和品质。

3.1 农业防治措施的简介

要想做好农业防治,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第一点是因地制宜,精心挑选高产且抗病虫强的大豆品种。如果在选择大豆种子时,仅考虑品种而忽略病虫害时,会增加种子携带病原体或者感染病虫害的危险,从而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在选择种子时,既要结合实际地理条件,还要进行严格对种子进行检验。第二点是做到及时清理带病的菌株。在收割大豆后,仍然会有些带病菌株体残存于田间,如果不能做到及时清理,会大大增加病虫体的残存率。一般会通过翻地来降低病原体的成活率。第三点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种植大豆中。提高大豆种植技术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甚至消除病虫害对大豆的侵袭。利用相应的技术确定播种的深度,恰当的深度可以有效的防止种子腐烂。在施肥过程中确定好最佳的施肥比例。同时确定好最佳中耕时间。第四点是轮作换茬进行科学的安排。重茬是和迎茬可能会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所以科学地换茬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3.2 化学防治措施的简介

做好化学防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第一点是化学药剂的防治,大豆的生长阶段分为多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易感染的病虫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蚜虫 蓟马 二条叶甲 圆跳虫 地老虎 蚜虫 红蜘蛛等病虫害。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大豆生长阶段进行相应的化学药剂防治方法。第二点是种子包衣,可以通过药剂拌种进行包衣,既可以降低感染病虫害的概率,还可以保护大豆的主根和幼苗。而且,根据不同病虫害发病的概率高低选择不同的药剂拌种,可以提高预防病虫害的有效性。第三点是化学除草,除去杂草可以降低大豆感染病虫害的概率,主要是由于除去杂草可以有效的除去病虫源,同时还降低了杂草与大豆的竞争关系,从而让大豆生长的更好。

4. 结语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防治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还能够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的病虫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广大农民和各个地区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问题,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作物来说,通过采取防治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1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物中出现了害虫、微生物等有害生物。这种有害生物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多种有害生物之间会出现一个生物群落,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生物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有害生物都扮演了不同角色。但是它们的存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会受到其它物种的威胁。每个物种之间都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会有依赖或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一来,农作物种害虫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增长、或减少。

然而在实际的农作物栽培中,要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只是单单对某一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或者仅仅使用一种防治方法,去对所有的农作物中的害虫进行防治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比如,在有些地区,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消灭害虫,尽管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里消灭一部分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但是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其生长速度或使农作物不再是绿色健康果蔬。因此,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把病虫害的数量控制在最少范围内,以减小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2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进行防治时,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防治水平得以提升,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达到最小。

2.1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所谓的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它又可以称作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这项技术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而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有害生物和它的天敌是并存的。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2.1.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1.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2.2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一种有效措施。化学农药见效较快、成本不高,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方式一直是病虫害防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种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农民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时,也有几个要注意地问题:

2.2.1提前检测预报。在实施这项化学防治技术以前,有关人员一定要细致地检查农田,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病虫害的防治成果更为显著。此外,除了要对农作物发生的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报外,还要加强对预报网络建设的健全,使预报的条件和手段得以改善。

2.2.2科学选择农药。科学选用农药也是一项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水平的重要也是关键措施。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农药种类很多,对农民的选择也起到了一定迷惑作用,因此,农民在选择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如果选用不当,不仅起不到防治作用,甚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相反,如果选用农药得当,则会很好地促进农作物生长。在当前,并没有哪一种农药可以杀死所有的害虫,因此,在选择农药时要慎重,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合适的农药,不能盲目选择。

2.2.3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药,不能将不同的化学药物混合使用,同时注意使用最新的农药品种,不同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2.3使用物理机械防治

所谓的物理机械防止技术就是指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等来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如力学、光学等都可以帮助农作物防治。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利用物理器械捕杀各种害虫,如可以在田间使用粘虫板或者粘虫网。(2)利用害虫喜欢聚集的特点,把病害虫积聚到一起诱杀。(3)使用障碍隔离法。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病虫害习惯活动的区域设置一些障碍物,阻止病虫害生物蔓延危害瓜果,可以在瓜果上套塑料袋或者在蔬菜基地设置防虫网,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病虫害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田地管理,经常对土地进行除草、施肥或翻耕,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几率。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一、西北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 

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代表地区,西北地域辽阔,属于半干旱自然气候,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国家农业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发达,但同时病虫害危害情况也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该病虫害的主要类型:黄萎病、白粉病、叶霉病等。农作物发病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等。新疆整体降雨量少,因此空气湿度很难控制,这也是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次要原因。 

二、病害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1.空气中传染 

新疆设施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为:在不同时间段的日光照射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为空气病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病害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湿。所以,可通过开窗换气、膜下滴灌、取暖加温等措施改变设施内的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也会发生病害,因此需要加强日光温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控管理。 

2.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农业病害的发生,可以在病害频发的区域种植一些具有较强抵抗力的作物,同时人为创造农作物生长的适应条件,降低作物病害发生频率。如果没有抗病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可以优先选择一些相对抗病性较强的作物作为代表种植,也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率。采用烟剂、熏蒸剂等剂型对相对密闭环境中的栽培作物防病也有一定作用,在傍晚进行喷雾增加室内湿度,使保护设施密闭一夜,对防病效果较好。 

3.土壤传染性病害及防治措施 

如果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并且采用连坐的栽培方式,那么土壤传播病害的可能性就会升高。在病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生态防治,能够有效的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通常用增施有机肥与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人为创造有益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土壤环境。除此之外农作物病害还可以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因此种植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无菌杀毒,使土壤不具备病害发生与传播的条件。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在夏季进行土壤深翻后曝晒,消毒效果较好。还可以对种子用药剂浸种、干热法、种子包衣等方法消毒。 

三、设施蔬菜中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大棚内种植农作物也会受到虫害的影响,室内虫害的主要类型有:菜蚜虫、蔬菜叶螨和棉铃虫。 

1.菜蚜防治 

可采用天敌控制措施,菜蚜虫的天敌为草蛉与瓢虫,所以可以选择适当增减草蛉与瓢虫的数量,来控制菜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以瓢虫为例,一般情况下,一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200只左右的蚜虫。所以温室内蚜瓢比例在为200∶1以下,就可控制菜蚜的为害。应用无公害且显效的有效防治技术黄板诱蚜或银灰色反光地膜驱蚜技术诱杀菜蚜。化学防治方面:使用吡虫啉、蚜必治等药剂,要严格按说明控制使用剂量。 

2.蔬菜叶螨防治 

对叶螨虫对豆瓜类作物的危害较为严重,红蜘蛛应该在5月份以前进行消灭。 

农业防治:红蜘蛛越冬的杂草在越冬前彻底清除,深度耕翻土地,将越冬的红蜘蛛压在17~20厘米深处的土下将其杀死。化学防治:使用赛白净、阿维菌素、克螨特等专用杀螨剂。 

3.棉铃虫防治 

若发现新的虫食痕迹和虫类,通常附有卵和龄幼虫。通过杀虫灯或通过BT生物杀虫剂严密捕杀。虫蛀果要及时摘除,控制虫害的扩大。 

四、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与病理性病害。 

1.病理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的比较从发病特点、与土壤肥力和土壤类型的关系、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三方面比较。 

(1)发病特点病理病一般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生理病无发病中心,以散发为多。 

(2)与土壤关系病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大多无特殊的关系,但与肥力水平有关,通常有以肥田多发的倾向。生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的关系,土壤类型不同。发病与正常截然不同,不同肥力的土壤都可发生,但以瘠薄土壤多發。 

(3)与天气关系病理病一般以阴霾多湿的天气多发,群体郁蔽时更甚。生理病与地表面湿度关系不大,但土壤长期干旱或渍水,可促发某些生理病。 

2.生理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农业设备具有固定性和多栽培利用率的特征,所以农业种植人员通常会对自然生理性病害缺少防治措施,从而使蔬菜的生理性病害发生的频率升高。蔬菜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设施地相对较稳定,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种类单一,对种植土地经常性的重复利用,使土壤中的养分缺失严重,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土壤内部稀有元素减少,不能满足农作物日常生长所需营养需求,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威胁。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控制工作管理不到位。 

3.生理性病害的表现蔬菜的歪果、裂果、畸形,非病理性的减产。蔬菜的黄化,焦枯,生长衰退,植株生长受抑制等。 

4.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大多是由于缺素所致,用农药是无法治愈的,只有采取给土壤补足植物所需要的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即实施“全营养施肥”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有些是温度影响的,在温室作物的各个生长时期,严格按照作物所需的温度控制设施内的温度可以防止有些生理病害的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重视设施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利用有效的农业管理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日常的监测与管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设施农业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农业种植业应该结合科技手段,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实行健康防治技术,既保证农民的成本收益,同时也可以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峰,王春景,韩大勇,王力. 浅谈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J].西北农业科学,2015(01)33-35. 

[2]徐芳.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182-183.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 发生特点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76-02

一、小麦病虫害的现状

在青海省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小麦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麦是否能够高产稳产,各种病害虫害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据了解,有40种左右病虫害危害小麦、青稞等作物。本文主要针对几个常见的小麦病虫害种类分析其症状,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二、小麦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特点

1. 小麦锈病的特点

小麦锈病也叫“黄疸病”,主要在青海地区分布,主要症状为条锈,偶尔也有秆锈和叶锈。近几年发生的较多,这也成为了当前小麦的主要威胁之一。这种病主要出现在叶片上,偶尔也会出现在叶鞘和秆穗上。初期症状出现褪绿色斑点,后期会出现黄色或者红褐色孢子,这就是夏孢子堆,通常较小,成条状排列。夏孢子通常在禾本科的杂草上越冬,情况严重时后期整个叶片枯黄,且小麦千粒重会降低,品质也会下降。锈病主要靠气流传播,在高温多雨伴有菌源的5-6月流行。一旦情况严重会导致减产30%严重会高达40%。

2. 小麦白秆病的特点

这种病通常出现在川水、浅山和半浅半脑地区。受害的小麦轻者千粒重下降5%-20%,重者高达50%甚至70%,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主要出现黄褐色条斑,每片叶有1-4条。病株基部的叶片和叶鞘会变成灰褐色导致干枯,叶片撕裂最后病斑也会变成白色,在田中会发现白穗,出现“青死病”症状,种子带菌是此病发生的主要来源

3. 小麦根腐病的特点

小麦根腐病又称“青死病”,主要分布在山区,半浅半脑川山水地区,苗期会引起根腐,成株时有夜斑,穗腐或黑胚,之中穗腐的危害性最高。病株的根部会产生褐色或者黑色菱形病斑,中心为灰白色,随后会引起根系的腐烂,出现“白穗”和“青死”的症状。这种病症更容易出现在弱生长势的小麦上。这种菌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天作为初侵的来源,早土壤温度低或土壤湿度高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发病,另外在土壤贫瘠或肥力不足,播种过早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4. 小麦赤霉病的特点

这种病在苗、茎、秆和穗上都会发生腐烂现象,并伴随小麦的生育阶段都会出现这种病症。通常情况下会减产20%到30%之间,严重会达到50%以上。这种病症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温度在25~30度尤其是湿润多雨时候最容易发生病菌。初期颖壳边缘或小穗基部变色,有水浸状。随后病斑扩大为褐色或草黄色。通常只有小穗会发病,严重全穗发病后期在颖壳合缝处或穗基部产生粉红色的霉层和黑色霉层。在夏季高温多雨时最容易出现此病。

5. 麦茎蜂的特点

麦茎蜂属膜翅目,光腰亚目,茎蜂科,茎蜂属。其中灰翅麦茎蜂占最多数,是春小麦蛀食麦茎的主要害虫。这种害虫会造成小麦白穗,千粒重下降。通常的为害率在30%到50%之间,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幼虫会在小麦茎节处食取幼嫩的组织,随害虫的年龄增长,开始食取茎内壁组织至穗下节,茎基部,直到在近地表处在茎壁组织形成环状的咬痕。当植株遇到风或雨倒伏后,麦茎蜂会用残渣或自己的粪便来堵塞。幼虫常在下部根茬的地方吐丝做茧,并在茧中过冬。幼虫在第二年4月份,地温回升后开始化蛹。当温度达到20度左右时害虫化蛹的盛期。

6. 麦穗夜蛾的特点

此害虫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是为害小麦和青稞的作物。幼虫会取食小麦籽粒,在严重地区,小麦的被害率占到全穗籽粒的25%,有时高达45%,产量损失大时会达到300kg/hm2 ,可以说产量损失相当大。这种夜蛾一年发生一代。正常老熟的幼虫在土壤,地埂、石块下进行越冬。并在第二年的5月化蛹,之后出现成虫。成虫白天潜伏,黄昏的时候开始外出活动,例如采食花粉,产卵。

三、几类小麦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治措施

1.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可以选用一些抗病品种,另外还可以加强药物防治,例如使用25%粉锈宁在播种前进行拌种。当发现病株的时候,可用病虫剂525ml/hm2对水450kg,每相差7-10小时喷一次,一共喷2-3次效果显著。

2. 小麦白秆病的防治措施

首选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种繁田。并且在播前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药物在种子播种前进行拌种。将种子闷种30小时左右效果最佳。

3. 小麦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主要采用农业防治为主,采用轮作,并且对栽培加强管理,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并减少土壤中的菌源。也可以使用药剂拌种闷种之后播种也可有效的防止根腐的发生。

4.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农田的管理,例如增加排水措施并且降低田间湿度。也可以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也可进行药物处理。

5. 麦茎蜂的防治措施

秋天之后翻土,以降低成虫的出土率,将麦茬低割,并且收起来进行焚烧,这样可以降低幼虫的数量,直接减少虫的来源,降低第二年羽化的出土率。另外还可以在成虫羽化的盛期使用药物直接防治,用50%左右的敌敌畏对水喷洒。

6. 麦穗夜蛾的防治措施

在麦种中混入青稞种子,在小麦的灌浆时候,与分高草一起取出青稞穗,还有一种放大就是种植一些诱集带,在小麦田周围种植青稞带,然后到小麦灌浆是用敌敌畏500倍液喷洒诱集带2次。另外还可以用物理防治成虫,如用黑光灯来诱杀成虫。或者使用药剂,如敌杀死,敌敌畏,乐果,农地乐等药剂在幼虫时喷洒农田。通常在下午四点到八点喷洒时间最佳。

四、总结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农作物,也是我们的食物来源之一,耐寒,耐寒,适应能力强是小麦的优点。可是一旦出现病虫害,不仅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还会大大降低小麦的品质。因此,减少小麦病虫害是当今的一个重点。本文主要对小麦品虫害的几个主要现象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并且提供了明确的防治措施。希望这一系列防治措施可以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起到防治效果,让小麦病虫害现象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马文武.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57-158.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作物病虫害;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216

1 当前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况

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的气候整体呈现异常态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气温持续上升,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

气温方面。根据《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资料,2016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0.81℃,其呈现高低温异化,极端气温事件出现频率增加。

降水方面。全国平均降雨量达730mm,较2015年偏多13%,且降雨多为暴雨等极端降水,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除了气温、降水的变化以外,2016年国内的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也呈现多发态势,导致农作物大面积受灾,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2 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病虫害的关联影响

气温升高、降水异常和极端天气增多等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适宜农作物病虫害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导致病虫害的种群数量、种类和发病时间发生较大的变化,整体呈现爆发态势。

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的存活时间延长。近些年,气候的持续变暖导致暖冬现象极为明显,给予病虫害适宜的生存空间,延长了病虫害的存活时间,加重了病虫害对越冬农作物的侵染。部分病虫害甚至能够安然渡过寒冷的冬季,在低温环境下保持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导致其地理上的危害范围不断拓展,危害程度不断加剧。

降水异常导致病虫害的危害性增强。一般来说,降水稀少是有利于大部分害虫的繁衍的,如玉米粘虫等,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能够快速繁殖,形成极为庞大的种群数量,对玉米的生长造成极大的影响;然而,降水增加同样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连日降雨也会导致农作物病害呈现高发态势,危害性加剧。

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发生变异。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以生物链的形式存在,当气候发生较大的改变时将促使生物种群发生变异,形成新的病虫害类型,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其危害性和危害机理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常规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效果降低或失效,造成病虫害的迅速蔓延态势。

3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作物病虫害的具体预防措施分析

建立高效的农作物病虫害预警机制。农作物病虫害并非突兀发生,其发生和蔓延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如温暖干燥的气象环境将导致青椒白粉虱的发病概率大幅增加。所以,应该加强对区域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环境特征,重点监测农田中可能发生的农作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的爆发征兆,及时采取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将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低,保护区域内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针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机理,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注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积极培育并选择具有较高病虫害抵抗能力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危害性;深耕灭茬,改变病虫幼虫的生存环境,提高农作物害虫的死亡率;科学施肥,适当增加氮肥的施肥比例,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加强药剂的合理应用,选择合适的药品种类和施药时间,取得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借助生物链理论进行病虫的防治,降低病虫的数量。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支持力度。整体来看,国内农作物病虫害呈现高发、频发态势,危害性不断加剧,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研发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防治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的联系,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收集农作物病虫害的第一手资料,宣传和推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发挥技术的先进性,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

4 结束语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气候恶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病几率和危害性将不断加强,这对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农技科研人员应该加强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病虫害之间的关系分析,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可防可控,将因病虫害发生导致的农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金蓉.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及区域动态预警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2016(04):91-92.

[2]赵敏琦.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影响分析[J].文摘版:自然科学,2015(02):108.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棚蔬菜 病虫害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58-01

伴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蔬菜面积也不断地增加。病虫害的发生实现年度周期老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经过调查,各类蔬菜有几百种害虫疾病,发生较重的有几十种,如瓜类霜霉病、番茄早疫病、蔬菜蚜虫、红蜘蛛、斑潜蝇等病虫害。并且发病频率明显增高,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一、大棚蔬菜几种新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增加主要发生在害虫和害虫时量,温室蔬菜。因为蔬菜大棚早春栽培和秋季栽培,病虫害的早期和延迟的同时由于目前的温室蔬菜种类繁多,许多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也增加了。病虫害延迟时间,延长蔬菜病害发生期,更可能导致减产,病虫害发生更容易控制,危害程度减轻,但种类增多;病害主次发生变化。

在环境温室蔬菜栽培和露地栽培的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温室栽培有利于蔬菜周年生产与供应,而且对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温室栽培的快速发展,害虫和疾病的明显增加,损伤的程度加重,并提供了细菌和昆虫源于露地蔬菜。

二、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温室栽培蔬菜种类单一,有限的地区种植,作物轮作、连作是不可避免的。从分泌物质和根菜类蔬菜根产生的残渣,微生物逐渐失去平衡,增加病原体的数量导致疾病的发生。温室土壤比在田间土壤吸收较少的光,高温和高湿度,病原体快速增殖,生产和抗病品种缺乏,例如新的甜瓜枯萎病害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零到星植物常见病害只需要4~5a时间。在大型大棚连作,蔬菜根结线虫病是只有3~4A,这对于许多种类的蔬菜生产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近年来,番茄青枯病,草莓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分布在各种蔬菜地区,伤害不断地增加。

各种植物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主要的传染源,是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死亡率的户外环境的细菌,在植物生长季节的感染,发病的程度较轻,仅在局部地区季节性疾病传染。但在温室栽培,病原菌可安全越冬,而且它的发生已成为温室蔬菜生产的发展的大敌。如瓜类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蔓枯病,黄瓜,辣椒,韭菜疫病,番茄叶霉病,早疫病,豇豆及菜豆锈病,芹菜叶斑病,各种蔬菜灰霉病腐烂,草莓,草莓白粉病。此外,幼苗猝倒病由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越冬,所以经常在老苗圃苗床严重产生,甚至毁苗,耽误收成。

三、大棚蔬菜病虫害科学防治的对策

1.重视对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准确把握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专家的技术指导,一定程度的提高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减轻病虫危害程度。在温室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疾病和蔬菜害虫对当地的天气预报,可以指导温室蔬菜种植户有一个时间控制,减少盲目性和农药浪费,增加收入,还可以防止温室蔬菜病虫害暴发和流行。

2.加强农业防治和土壤综合治理

仔细选择抗病品种,适时移栽、育苗、作物轮作,施足底肥和其他农业防治措施。这是疾病控制的基础,对疾病的控制和植物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品种的选择应注意其产量高,适应性强,有选择性地种植,更需特别注意抗病虫和抗害虫。应该注意对嫁接技术和换土的综合管理,合理轮作以及土壤消毒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不同的蔬菜种类确定播种期,如黄瓜病虫害较多,一般不超过三年连作。为了避免蔬菜连作单种和避免类似的蔬菜连作,适当的安排,采取多种形式的交叉种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蔬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注重生态调控

温室大棚的温度高,湿度大,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我们也可以充根据温室保温温度迅速通风性能,和其他手段以达到生态控制的目的。例如,可以选择中午关闭温室,当大棚的温度上升到50℃达到2小时后,消灭细菌。同时,还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指数的生态控制的要求,控制好的早上、中午上和晚上的温度和湿度,当然,还需要注意水管理,水不能雨天浇水,必须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注意防潮,以达到对控制该病的产生和发展良好的效果。

4.采用高科技蔬菜种植技术

运行各种新型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病虫害防治水平。使用新的药物,如提高抗害虫克露明星效应,尤其是在连续的降雨中的应用,这种药物可以提高预防效率,降低成本。大中棚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在施肥应注意对氮肥要适当的控制,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等,根据施肥品种达到合理施肥的目的。再就是温室的消毒,在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枯枝残叶,蔬菜残留消除或移栽,并将所有棚消毒。消除病害在土壤中的存活。

5.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寒冷的季节,空气相对湿度比较高,在屋顶,墙体结露可以分散在植物上。导致在高湿度的环境中,降低阻力,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但适合多种病原真菌,细菌侵染和繁殖。如黄瓜霜霉病。如果发生的危害传播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作物减少。上述疾病损伤加重,都与高湿度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四、小结

温室大棚蔬菜栽培由其特定的环境,害虫疾病比普通的土地更严重。因此,做好温室蔬菜害虫的防治工作,必须确定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病因,采取科学的措施,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收成。总之,疾病和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科学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农民能够根据植物病虫害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我们将能够实现科学的效果,保证大棚蔬菜有一个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要严把“五关”[J].现代农业科 技,2007,(4).

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些无污染、无农害的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抑制的手段。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视,生物防治手段将逐渐发展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最主要手段,并将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有:有害生物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生产企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与当前较为严峻的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不相适应;病虫害防治的测报、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使预警能力低下;病虫害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病虫害预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使病虫害测报、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很难发挥这两项工作应用的作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使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科技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防治手段较为落后,科技研究开发与实际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转化成生产力,致使我国现阶段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不能迈入正常运行轨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如造林的只负责造林、而育苗的只负责幼苗培育,甚至有些地方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过程中不对生物防治手段进行认真考虑分析,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防治经费不足,致使抗灾减灾能力低下,使正常的生物防治手段不能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导致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与现行生物防治手段不能正常连接。同时,加上生物防治手段见效时间缓慢,再加上大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防治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与需求,使生物防治手段很难在农村推广。

2 生物防治防御措施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防御应当首先采取预防措施,为了做到未雨绸缪,结合有害生物发展趋势预测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应强化防治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防控能力技术储备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从而为搞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生态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无公害农业对植物保护研究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使微生物农药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在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体系。各地根据国家对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实验室、标本室、仪器设备、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生产上也将以化学防治为中心的应急防治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主要手段。推进生物农药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药剂选择观念,把选择性、生态安全性、农产晶(品)质量安全等作为选择药剂的主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防治中的比重。

2.2 强化基础研究,重视预防技术研究,加大研究力度

发展微生物农药,政府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首先应组成一支微生物农药科研队伍,建立省级微生物农药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围绕当前生产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可根据其作用位点和活性中心反推导,指导菌种选育,创制新农药,更新剂型,合成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积极研究与推广各项科技项目,为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重点工程开展预防技术研究工作。从预防工作需要出发,把解决有害生物预防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将生物预防技术、预测预报方法、无公害预防技术、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等实用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

2.3 加强生物灾害预测预报

对于生物灾害预测工作而言,能够在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等手段,并充分结合历史观察资料,对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可能发生的数量、规模等进行动态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以及农民做好防御工作。

2.4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的需要,生物防治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方能奏效。需要充分动用电视、网络、报纸、召开会议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舆论宣传,让广大林农切实认识到积极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意义。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更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给防治林农适当补贴等,变被动为主动。改善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发展环境,应始终把舆论宣传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有关生物防治的防治方针、防治技术等,使各级政府与农民充分认识到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升广大农民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积极性,为落实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生物防治对衣业害虫的防治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具有不杀伤天敌、对生态链影响小、无公害等优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森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农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