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1篇

为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认真贯彻落实区委“讲党性,谋发展,守纪律”精神,教育系统“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已根据实施方案全面展开。

各校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带着感情和责任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排查,一一核对,确定帮扶对象,开展帮扶工作,让和谐和关爱弥漫整个校园,把温暖和帮教送给每一位贫困学生

新道街小学于12月14日召开了“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启动会议。会上学习了区教委下发的相关文件,制定了学校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实施方案。之后,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帮扶对象,确保一对一帮扶。校领导和党员每人帮扶一位贫困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教师志愿者每两人帮扶一位贫困学生,并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帮扶措施。12月19日,教本文来源:文秘站 导处主任张志馨与帮扶对象王渊森同学进行交流,并且和班主任老师一同对其进行家访。在了解了孩子家庭的贫困现状后,学校研究决定给予王渊森同学一定的经济帮助。

12月18日、19日,大东关小学领导与各自的帮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帮扶对象情况,以找出适当方式对帮扶对象进行雪中送炭式的帮助。对于未被列入帮扶对象的其他困难学生,由学校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帮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后小河于12月19日建立了“帮扶日记”,学校帮扶小组深入帮扶学生班级,和班主任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探讨教育方法,力求对症下药,并通过“帮扶日记”记录帮扶效果和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求对策,以期更好地开展工作。

12月19日,柏杨树街小学召开“访贫问苦送温暖”活动启动仪式,号召全体师生伸出友爱之手帮助贫困孩子。针对二年四班王梓屹的父母是聋哑残疾人,父母离异,常年随爷爷奶奶生活,奶奶又无经济来源的情况,班主任申文华老师为了不使孩子产生自卑感,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给予孩子特别的关心和照顾。老师的精心培育使一个少言寡语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班级中队委。此孩子也是魏玉斌校长的帮扶对象。魏校长19日特别进教室看望孩子,和他谈心,鼓励他继续进步。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2篇

转变观念,破除思想障碍

农村信用社源于农民、植根农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也要肩负起服务“三农”、造福社会的职责。在实施助学“圆梦工程”之初,市联社采取召开专题会议、走村串户调研等办法,多方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使员工认识到,发放助学贷款不仅具有支农、解困的作用,还具有培养人才、提高农民素质等深远意义,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变消极应付为积极主动,为助学“圆梦工程”的全面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了打消员工的思想顾虑,市联社还引导大家“算”了发放助学贷款的三笔账:一是虽然助学贷款周期长、易沉淀,存在一定风险,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便可能成就一名人才,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培育一位忠诚客户;二是虽然助学贷款额度小、管理难,短期效益较低,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受益的是少数特困农户,感染的是众多农民群众,提升的是农村信用社的形象;三是虽然特困户能力弱、有困难,暂时需要扶持,但从长远看,这类家庭情况各异,只要方法得当、路子对头,总是会摆脱贫困、实现致富的,发放一笔贷款,就为他们脱贫致富增添了一份力量。观念转变了,思路理清了,员工实施助学“圆梦工程”的行动就自觉了。

摸清底数,实施分类帮扶

帮一时之急容易,难得的是持久帮扶。着眼于持久地帮扶困难家庭,并确保助学贷款按期收回,市联社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摸底,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了帮扶计划。

“助学贷款+爱心捐助”型。就是对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发动广大信用社员工为其捐款。2006年,市联社共为贫困大学生捐款258415元;2007年,再次发动员工捐款151555元,并全部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助学贷款+项目帮扶”型。就是对暂时贫困但有劳力的家庭,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还进行项目帮扶。对全市贫困生家庭逐一建立帮扶档案,针对不同家庭的特点,制定脱贫致富措施,提供项目选择、技术指导、资金注入、市场营销等服务,力争通过1至3年的努力,使这些农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目前,全市各信用社已对1752名贫困生家庭建立了扶持档案,并为427个家庭制定了脱贫致富措施。

“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型。就是对所有贫困大学生,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为其联系勤工俭学岗位,引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学业。在市联社的倡导下,各县联社依据每个贫困生的专业特长,为他们联系了寒暑假的勤工俭学单位,既实实在在地减轻贫困生的家庭负担,又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

强化组织,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实施好助学“圆梦工程”,运城市市、县两级联社强调确保“三个到位”。

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到位。坚持把“圆梦工程”作为重点工作,要求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具体管。市联社还积极与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沟通,共同研究制定详细的助学方案及帮扶规划,以提高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县(市)信用联社、信用社主要负责人亲自上门、深入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

1999年,在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在高等教育新体制下,缴费上学制度的实施,给高校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给家庭贫困的学生求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3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O%,特别困难学生的人数大概在16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9%[1]。由于省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校的贫困生认定比例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10月,完成了我校2009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其他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的动态调整工作。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78人,比例为29.29%;其中家庭特殊经济困难学生433人,比例为6.1%。贫困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贫困生的数量,还是贫困生的思想状况,都将会对高校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认定难度很大

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作为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需出具区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认定证明。而县区级民政部门往往为了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对贫困认定工作并不仔细核实,出具家庭困难的虚假证明。在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个班级能收到一半学生的贫困证明。以这个比例来看,并不符合我国贫困生占高校学生20%的真实情况。另外,由于高校基本上都是全国范围招生,学校不可能一一核实贫困生的家庭状况的真实性,对贫困生进行家访只能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可能大范围的进行实际调查,故高校对贫困生真假的界定存在很大的难度。

2.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

学校内部的勤工岗位资源有限。以我校为例:2009年,我校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95个,而贫困生为2078人。能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约占贫困生总数的4.6%。

校外的勤工助学很难开发和操作,由于学生有固定的上课、学习、生活时间,对于拓展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往往有很多限制;另外,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存在路途远、工作时间长等问题,不能保证学生的安全目前看来,贫困生通过校外勤工达到助学的目的很难实现。

3.社会资助渠道较少

社会资助的覆盖面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国家和高校资助体系的不足,然而社会资助往往还需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甚至民族、性别、生源地等其他要求,名额有限,竞争力大,给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校的社会资助主要为香港京都念慈庵助贫奖学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优秀贫困医学生助学专项基金、李政育优秀中医学子奖学金、青木奖学金、菁英奖学金等等,每年共有82名学生受到社会资助,资助金额为12.2万元。受资助的学生占全校贫困学生的比例为3.9%。社会资助只能适当的补充学校资助经费的不足。

4.部分贫困生消极心态严重

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从获得方式来看,大体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获得,一种为评比获得。国家助学金是贫困生直接获得的,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对贫困生的直接的无偿的经济资助,没有评选附加条件,也没有规定明确的义务与责任。其实,这种无偿性的资助方式易造成部分贫困学生心理上的依赖,养成等靠心理,养成懒惰的性格或者逐渐失去责任感。国家和高校给予的贫困生的补助,除平均分配制度外,对于评比类的资助政策,部分贫困生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可能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弄虚作假。

另一突出表现就是在国家助学贷款还款付息的时候,少数学生出现推诿、拖欠的情况。在助学贷款开展至今,按时还款始终是一个难题。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0%。[2]这种不诚信的表现,恰恰表明,贫困生对于国家的资助政策没有抱着感恩的心理,只是坐享其成,当毕业后到还款付息的时候,学生能拖就拖,不看重个人信用。

二、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

以“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为原则,本着“以激励奖励为主,资助补助为辅”工作理念,完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机制为主体,助学金、临时补助、帮扶为补充的资助工作体系,高质量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奖助学金评选与发放工作,强化贷后管理,力争贷款毕业生还款率保持100%。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校院两级工作机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成立了校院两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校级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专门工作会议,审议资助方案,部署全年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院级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落实工作,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调查摸底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2.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从入学至毕业贯穿整个学生的在校生涯的始终。开通了“绿色通道”,对一部分确因家庭经济困难不能交齐学费的学生,允许其先办理入学手续,缓交学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及动态调整工作。根据政策和评选要求,做好政府、学校及社会奖助学金及专项补助资金评选和发放工作,确保各项资助的公平合理。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发放和催款付息等工作,2009-2010学年,为1256名学生申办了国家助学贷款,占全校学生比例为15.9%。安排一些有所专长的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全面加强勤工助学岗位学生管理,并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年度评选勤工助学岗位“十佳标兵”。我校自2008年成立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色项目“爱心超市”。全校师生共向“爱心超市”捐助了资金5208元;有3500多人次贫困生受益。并开展了以“爱心传递”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使超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2010年4月,吉林日报以《爱心传递――长春中医药大学“爱心超市”帮扶大学生记事》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1.加大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爱心教育。使贫困生懂得感激国家,感激社会、感激父母、感激学校。同时,对于贫困生易产生的心理焦虑、自卑、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要及时疏导,避免压力过大造成更大的矛盾。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培养起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2.贫困生认定更科学化

从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的情况看,新入学的贫困生认定难度最大,高年级的同学由于在班级里共同生活和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相对于新生而言,同学们之间互相了解,在班级贫困生认定小组认定贫困生的时候,不容易出现“伪贫困生现象”。所以在贫困生认定时,应适当控制新入学学生的贫困生认定的比例。同时,每学年应进行一次贫困生认定的调整工作,以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校在贫困生认定的问题上,遵守程序,严格把关,经各级评议小组评定,最终召开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各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名单和比例。

3.强化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协作的助学贷款管理模式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通过金融机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帮扶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贫困学生解决了大部分的在校学费问题。在这里,政府起到监管的作用,经办银行和学校是主要的操作者。在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在20%比率高居不下的情况下,银行应加强个人征用制度的完善,对主观恶意拖欠的行为,要靠加快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和落实制裁措施来解决,如一旦进入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将停止其任何的信用卡,停止为其办理其他方面的信用贷款等等,同时应依据相关法律条例作为保障,对还款态度恶劣、恶意拖欠、屡教不改的应给与法律上的制裁。而对于客观上的确无力偿还而产生违约的行为,如由毕业生提出困难申请,经查核属实后,再重新安排还款计划。高校也应起到督促学生还款的作用。高校应在学生毕业后和学生保持有效的联系,在年终清欠的时候,有义务督促学生还款付息。只有三方共同协作才能做好毕业生还款的工作。我校的主要工作经验为,在学生离校前认真填好毕业生确认表,以确保留下有效地联系方式;发放给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和贷后管理手册,将助学贷款国家相关政策和贷后管理要求详细解读,以便毕业生掌握。在年终清欠的时候,在全体学生工作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连续保持两年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达到100%。

4.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贫困生群体

国家和高校的资助体系有限,不能满足所有贫困生的需要和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注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可以通过调动校友的力量、与学校合作企业的力量等,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社会资助。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外界联系,汇聚社会一些愿意为教育事业做些事情的个人、企业或者海外人士的资金,来补充本校贫困生的帮扶工作的不足。我校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和支持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社会奖助学金有一部分来自于校友、来自于曾经的任教教师如“青木奖学金”;还有来自教职员工联系的如“菁英奖学金”等等。我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资助工作氛围。

5.重视贫困生就业

高校能按照中央的“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的要求来认真做好贫困生在校期间的资助工作,但贫困生是否能够按时还贷,按时还款付息仅仅做到不让贫困生辍学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贫困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予以帮助。就业困难的贫困学生(简称“双困生”)的就业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层次深,关系到教育、就业、扶贫等几个百姓关注、社会敏感的热点领域。目前我省已开展了提高高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我校已有183名学生参加,通过技能拓展培训,努力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和求职竞争力,通过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使他们在将要面临的就业竞争中有备而战,帮助这些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双困生”只有顺利就业,才能有能力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才能回报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不摘”重要指示要求,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有效推进并完成教育扶贫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坚持教育扶智原则,有针对性地关注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和改善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紧盯目标、细化举措,锁定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贫困村学校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发力,实现教育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三、重点工作

(一)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精准统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加大对教育扶贫政策宣传。按照国扶办信息比对确定补助对象,补助资金按学期直接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到卡,建立补助发放台账,健全备案审查制度。

2.落实学前资助政策。凡是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全部免除保教费;在普惠性幼儿园的建档立卡、低保户、孤儿、残疾儿童,按国家政策给予1500元/年/人的资助。

3.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免收学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按政策要求对贫困住宿学生给予小学1000元/年/人和中学1250元/年/人的补助,按照财科教〔2019〕30号文件规定,对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给予小学500元/年/人和初中625元/年/人的补助。

4.落实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和贫困学生免学费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子女、农村救助特困供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本地高中学校(含职业学校),全部免除学费,并给予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按照2018年秋文件要求分档,建档立卡学生享受最高档资助,1500元/学期/人;一二年级中职学生的国家助学金为1000元/学期/人。)

5.落实“雨露计划”。积极配合市扶贫办,为职业中专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生每学期补助1500元。

6.落实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及大学生新升入大学资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新考入大专及以上院校的贫困户子女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凡是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一次性资助(路费)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

7.落实保障兜底户的子女上大学资助政策。凡是保障兜底户的子女考上域外大专及以上院校的(民办学校除外),学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并给予8000元/年/人的生活补助。

(二)改善贫困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积极推进薄弱学校改造。

继续向上争取资金,新建或维修12所贫困村学校(14个项目)校园校舍,不断改善贫困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保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落实生活补助政策。

继续组织大学区内市直中小学与贫困村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选派管理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学校支教;严格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和乡镇津贴、补贴。

(四)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积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确保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

1.积极发挥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作用。继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免费职业教育,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业务,提高其科技生产生活水平。

2.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按照《市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3月开展“义务教育宣传月”活动,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每个学校要充分利用“爱心超市”,积极发挥爱心志愿者服务队、爱心小分队的作用,通过开展捐助活动,结成互助对子,满足贫困学生的“微心愿”。各校要及时家访,针对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包保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尤其要帮助有辍学倾向的贫困学生。督促家长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

(五)扎实开展包保帮扶工作

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保障驻村工作队成员待遇,加强对接走访。继续整合资金,对所包保的新立乡村、镇村、村村,开展小项目扶持、村部建设等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教育扶贫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成立市教育局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主管局长任副组长。统筹协调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定期开展督查督导,确保教育扶贫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二)严格落实责任。相关科室、各学校要按此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方案,列出任务完成时限;要加大教育扶贫政策执行力度,统筹资源,用好、用足有关政策;要创新教育扶贫工作联动协作机制,将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三)加强资金筹措。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补助资金和社会捐资,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标准拨付到位,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5篇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办法;是保证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校校委会高度重视“两免一补”工作,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要求各处室各年级要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关心的高度,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从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两免一补”工作落到实处。现将我校2005年秋季落实“两免一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两免一补”政策落实情况 

省委、省政府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两免一补”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先免书费,再免杂费,后补生活费,分步实施,三年到位。我校去年(2004年秋)确定“两免一补”人数140人,每人补助杂费60元,共计6400元;2005年春确定“两免一补”人数120人,每生补助杂费110元,书费61元,共 元,2005年秋季确定“两免一补”人数200人,其20人被确定为补助生活费。为切实做好“两免一补”工作,我校在乡教办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为使“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王以林同志亲自担任组长,副校长刘教丰同志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任成员。基本上做到了政策具体,责任明确,进一步分清了各处室的职责,狠抓落实。 

(二)健全机构、精心组织 

及时成立了红城中学“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班选送的贫困生进行评议、审查,发现有违反“两免一补”规定不符合贫困生要求的学生,一律予以清除。制定和修订“两免一补”资金管理办法,建立贫困学生资料档案,负责对全校“两免一补”工作的部署指导和督促检查。同时,加强对“两免一补”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确保熟练掌握相关政策措施。 

(三)规范流程,加强管理 

一是成立了“两免一补”评审领导小组,由班主任、教师代表、贫困生家长代表、群众代表、学生代表等成员组成,严格把关。二是坚持“三公示”,即公示贫困生界定标准,公示贫困生评审情况,公示评审结果。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一步规范免费教科书发放流程,保证资助名额分配,贫困生评定,教材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开透明,使之成为一项“阳光工程”。三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自下而上,具体到每一名贫困学生的动态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全校所有贫困生都纳入管理系统,定期更新,动态管理。 

(四)明确要求,及时发放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印发《贫困学生调查表》,让各校明确帮扶的对象,并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分配方案,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红城中学2005年享受“两免一补”救助的贫困生200人,共发放免费教科书9科,32种,3850册。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学生 资助现状 权利义务

要注重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工作,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贫困生政治思想工作,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贫困学生自强不息,摆脱家庭贫困的阴影,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如何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家庭贫困生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急剧上升

高职院校贫困学生产生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时代,自1999年开始的高职院校大扩招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同样也使贫困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问题的出现大部分是因家庭的贫困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父母双亡、单亲家庭或父母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少,甚至没有经济来源;(二)学生家庭处于落后地区,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经济困难;(三)多子女上学,家庭收入偏低;(四)转型期出现的新贫困家庭,父母为城市中因企业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靠低保维持家庭生活;(五)家中有危重病人,昂贵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家庭的经济危机;(六)家庭所在地遭受重大灾害,失去经济来源,等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群体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贫困学生占到了高职院校学生总人数的20%,而且还在以上升的趋势逐年发展。

二、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各地区(以江苏省为例)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各大高校面临生源不断减少的形式,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增多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影响了部分贫困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能否有效地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也是高等教育、高校健康发展的一件大事。围绕贫困学生的问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各项政策,学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以“绿色通道、奖学金、助学贷款”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资助体系正在逐步得到落实。国家、社会、学校、有关社会人士等对贫困学生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各高职院校在贫困学生资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和落实。

(一)贫困学生认定标准缺乏理论依据。学校实施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比如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用等。现在的办法是学生回到生源地,到当地的民政部门出具贫困证明。就一张贫困证明本身而言,有多少的可信度?有的学生在填报家庭收入时是想尽一切办法能少报就少报,然后拖欠学费不交,申请学费减免或资助。这给我们正确判断学生是否符合贫困标准带来了很大阻碍。

(二)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时间长。现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学校内部,在社会上主要是大学生发发传单、在私人企业里打工、做小时工,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学校给学生可提供的岗位有限,报酬也非常低,往往根本不能满足现在贫困学生的需求。再加上学校在不断地扩招,每年毕业生的人数也增加,导致在校学生、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竞争的局面。除了从事低智力或重体力的劳动外,缺乏必要的社会劳动保障,有时候工作时间还与学习时间冲突,收入也很难保证。

(三)资助体系单一,社会团体、个人参与有限。当前国家推行的“奖、助、减、免、补、勤、贷”的教育救助模式体系是一种单一的政策,始终没有摆脱国家、学校财政模式。国家、学校主要充当了教育救助的主力军,而在现实当中,社会团体、个人的参与有限,导致救助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于现有贫困学生队伍的需求。

(四)国家助学贷款缺乏有效地法律保证和监管。目前,由于没有独立的助学贷款部门监管和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只能依靠地方政府来进行。政府又借助于当地的银行,对学生进行助学贷款,而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的积极主动性不高,国家助学贷款扶贫帮困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勉强施行,效果也不明显。各学校中也存在着毕业生未能如期还款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贫困学生信用意识淡薄,主观上拖欠还款,另一方面是由于贫困学生毕业未能及时就业,或者收入很低,客观上无力还款。

(五)注重对贫困学生的救助。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新生开学报到时开通了“绿色通道”。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学费问题。高职院校贫困学生除了承担经济压力外,也承受着心理上的压力,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问题相对于普通的学生要多很多,而且复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贫困学生精神心理方面的帮扶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构建权利义务的模式

(一)现在的学生已步入了社会,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在享受社会权利的同时,能够较好地承担义务。而目前的学生拿到资助以后大多是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对学生权利义务和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改革传统资助模式,设置科学的监管,尽可能多地体现权利义务和付出的观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如参加公益性的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等,也就是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这样才能获得受资助的资格,得到资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讲文明、讲诚信、树新风的文明新校园,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教育。有的贫困学生拿着贫困生助学金去购买手机、电脑,大肆浪费请客吃饭却能心安理得,有的学生领着资助款而没有任何的感恩意识,有的学生毕业后不缴还国家助学贷款,恶意违约。

(三)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加大力度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一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正确看待贫困,正确认识暂时的经济困难只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教育贫困学生平易近人,主动参加活动,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培养当代社会的文明新风,让他们具有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思想。教育学生发扬我们这个民族济贫、扶弱、友善和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给予的温暖和关心,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使他们健康和谐地成长,用他们自己的一份热,为这个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健全资助与育人的制度

学生资助与育人成才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工作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在整个资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现在的贫困代表不了以后的贫困,贫困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困,不去努力,而指望他人来解困。同时引导学生在人生逆境中塑造性格、锻炼意志,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二)在资助工作中,使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受教育、作贡献。针对受资助学生开展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环境,主动融入社会,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增强自我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的侵袭。

(三)要教育和引导好贫困学生,让其懂得国家、社会、学校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体现了现在大学的办学宗旨。教育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五、加强监管,促进学生在学校顺利成长

学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管理,建立贫困学生的档案,实时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在资助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实现学生有效的监管,促进学生顺利成长。为了更有效地将对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融入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学校在管理贫困学生时对出现违反校纪校规、学习消极、奢侈浪费等现象困难学生,要实行有效的管理。针对贫困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错误苗头进行预先防范,避免由小过酿成大错,防止重大违纪事件的发生,建立信息通畅、措施有效、教育得力的学生德育体系,变被动为主动,减少消极影响。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教育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单单是一项资助工作,在为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解决学生的能力贫困、心理贫困等问题。做好受资助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资助的教育工作者站在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使学生既能看清使命和责任,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从而真正为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雯,林蔚,刘声.中国高职院校:300万贫困学生在苦学[N].中国青年报,2002,3:21.

[2]李从松.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大学生贫困问题[J].领导决策信息,2002,(9).

[3]林良夫,吕澜,费英勤.高职院校贫困助学策略管见.教育发展研究,2004,3.

[4]徐晓军.高职院校贫困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4,5.

[5]赵炳起,李永宁.高职院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J].事业财会,2006,(6).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7篇

初次接触韩燕(化名)同学是在2013年9月6日我院2013级新生报到的第三天,她是从我院公共教学部文秘专业转到我系的一名新生。今天也是我院新生开学典礼的第一天,刚见到她,我傻眼了……韩燕同学“走”路的方式竟然是“企鹅型”的。原来该生是属于身体残疾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生”。通过与家长深入了解,该生所在村是宁德一个贫困村,因小时候发高烧未及时救治导致双腿畸形,“走”起路来双脚平行,一跛一拐的,跟企鹅一样,没办法爬楼梯。但该生与大多数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太一样,韩燕同学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其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脸上总是缩放着灿烂的笑容,像一个开心果。别看她很阳光,内心深处有一根“刺”总是困扰着她。那就是――三年漫长的求学路,谁与我同行?同学都愿意跟我做朋友?

【案例思考】

一般而言,身体残疾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生”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对于这类学生的帮扶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根据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问题的分析,制订一套有针对性的帮扶实施计划;其次,经常与家里保持沟通交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再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动青年志愿者、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及班级学生,关爱弱势学生群体,奉献一片爱心的心灵。由于现在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弱势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要强,对于同学和老师物质上的帮助比较抵触,这时我们就要加倍从精神上引导和帮助他们更有效果。让他们的心灵能够独立自强,树立坚定的信念,健康成长;最后,还要把加强学习上的指导和勤工助学结合渗透到这类学生当中。

【案例分析和措施】

家庭经济困难是造成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因素,个人心理性格则是贫困学生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需要掌握时机,及时到位。像韩燕同学这样的“双困生”,从与她的聊天中毅然可以看到她对求学的激情,对通过大学改变命运的期望是非常高的。“行动不方便”一直是她的阴影,少了同学的帮助,她还能坚持多久?自卑、敏感、忧虑的心理便油然而生,一直困扰着她,从而使她的心理和身体都受到了伤害,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及时调整韩燕同学的宿舍问题。韩燕同学由于行走不方便,又是转系生。同学没跟她住一起,为了便于管理,特意向学生处申请安排她住一层宿舍,还安排同班同学与她居住,解决了她每天出门都要“爬”上“爬”下的困扰。

2.及早建立特殊学生情况档案。韩燕同学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从她转系之后,我每个月都定期与她单独谈心至少2次。每次交流后,我都做了详细的谈话记录,并建立了特殊学生档案。

3.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首先,及时请学院心理中心陈主任辅导她,帮助她。其次,引导她正确地认识自我,寻找自身的闪光点,不卑不亢,不要轻言说放弃。时常激励她要树立自信心,有什么问题随时CALL我,在学习上安排同学要多帮助她,肯定她学习上的进步。再次,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养成自信、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最后,交代舍友及隔壁学生经常与她沟通,陪她聊天谈心,营造良好、轻松的宿舍氛围。

4.成立爱心帮帮团。由26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爱心帮帮团,每天2名志愿者接送韩燕同学上下课、吃饭、打开水等日常生活。志愿者由刚开始的不情愿,不好意思到现在的主动、热心帮助她。这样一坚持,就是一学期,韩燕同学的求学路顺利渡过了六分之一。在这六分之一的时光里,她渴望知识,渴望上进的心更加坚强了,也变得更加阳光,跟这26名志愿者都成为知心朋友。通过成立爱心帮帮团活动,本人更好地掌握了韩燕同学的相关信息,加上平时与她聊天交流,得知她其实颇具幽默感;同时她还在动漫制作方面较突出。

5.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特长和爱好,相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及主题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激励他们团结协助,找到自己的亮点,发挥自我优势,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增进师生的感情;同时,开展“心灵激荡”等心理主题活动,达到促进良好心理的效果,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鉴于韩燕同学的这种情况,特增设适合于她的心灵对对碰活动,使她的才能在平台上更好地展示出来。

6.注重解决实际困难。鉴于韩燕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在开学初,特意向院工会提交了她的材料,最后她也通过了审核,获得省农业厅“金秋助学”资助。在推荐国家助学金时,在同等条件下适当向她倾斜,经审核,韩燕同学荣获本学年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通过助学金补助,缓解她的经济压力。

通过以上措施,学期结束后,韩燕同学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总成绩在本专业排名第一,综合测评排名第三;鼓励她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成立了憨逗社团,由她担任社长,编排精彩的文艺节目在2013年10月份我系举办的迎新生大型文艺晚会上亮相,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除此之外,她还经常在学业上帮助他人,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及经验跟大家一起分享;参加我系开展的关于个人PPT制作技能竞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荣获我院举办的动漫设计技能竞赛优秀奖的成绩;同时还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技能竞赛荣获三等奖的佳绩。在学期先进个人评比时,韩燕同学还荣获三好学生、最佳进步个人等荣誉称号。短短的一学期,她已经判若两人了,积极主动,有主见,更加阳光!

【案例点评】

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69-02

1前言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大力扶持,高职院校发展很快,高职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教育部即将推出分类高考方案,加快技术型人才培养步伐,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今后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将大幅增加,这也给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贫困生是因为家庭收入支撑不了高额的学费,多来自边远的山区,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微薄。据有关统计表明,高职院校贫困生占了三成以上,这与高职的生源特点和办学层次密切相关。因为这些贫困生生活困难,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严重的会迷失人生目标甚至为之而辍学,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负起责任,认真了解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安抚和疏导,采取形式多样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

2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社会往来都能体现出拮据和困难,在同村人、亲戚朋友和同学面前往往觉得低人一等,总是觉得抬不起头来,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家庭感到无奈,对社会感到失望,对前途感到悲观,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如果贫困生长期得不到帮助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会对社会产生怀疑,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扭曲,整天处于压抑的心态,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对社会交往失去信心和勇气,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最终成了心理疾病。这时如果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给予帮助和关爱,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

2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由于高职生源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在学习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导致心理焦虑现象经常发生。贫困生的焦虑心理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经济生活比较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急多虑的心理。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贫困生会面临着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种种困难,心理顾虑比较多,会经常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担心家里亲人的生活和身体,担心自己在校的生活费用,担心身边同学和老师看不起自己,所有的这些心理顾虑一时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只能每天在痛苦中煎熬,心情会显得相当焦虑,遇事就会心理紧张甚至发慌,容易精神恍惚,难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屡屡下降,丧失对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人生前途无望消极心理。

3容易出现隐匿心理

调查表明,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隐匿心理。这种心理就是把自己不利的一面隐藏起来,并加以修饰成具有光鲜的表面,然后在交往中展现出来。出现这样的隐匿心理,主要是因为有的贫困生心理要强性格好强,又爱面子,对自己的处境不如人产生羞愧感,总是认为周围的人会看不起他,总觉得自己要低人一等,什么都无法和别人相比。因此,为了极力摆脱这种困境,情急中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现实条件的不当行为。这种心理及行为,实质是一种自欺欺人逃避现实的表现,反映了贫困生内心的脆弱,经不起现实困难的考验,总喜欢把人生的价值用物质作为单位来进行判别,进行以物质条件作参照物的不正确的比较,贫困生在物质方面显然会处于弱势,越是进行这样的比较心理压力就会越大,心里会越痛苦,不利于贫困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4容易形成沮丧心理

正是因为心理顾虑长期得不到解决,心情就会不愉快,心中怨气越积越多,容易对事情灰心丧气形成沮丧心理,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这是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或是社会对自己及家庭的不公,整天死气沉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平时很在意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心理强烈的变化,凡事都往坏处想,这种过度敏感的心理易引起神经质,严重的会整天疑神疑鬼,与人相处时总是猜忌别人的用意,不轻易相信老师和同学,这种心理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5容易造成狭隘心理

长期的心理问题会对贫困生造成狭隘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做事斤斤计较,很注重个人得失,凡事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别的人和事总是很挑剔,与人交往处处小心,导致交往圈子范围很小。用这种心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只会产生偏差,难免会出现错误的认知,以及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肤浅,看问题片面,容易脱离实际而产生判断失误,对他们的成长危害很大。心地狭隘的人往往容易从门缝里看人,并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会和他一样看待问题,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容不得别人的解释。调查表明,心理狭隘的大学生中贫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

3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的途径

1疏导心理问题,有效消除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均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学校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从事专职心理工作人员缺乏,没有综合考虑专职心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内涵建设的需要,各校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都开始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着其固有的特点,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无法消除心理障碍,需要有专职的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因此,学校应建立一支专职的从事心理工作的队伍,加大平时对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多伸援助之手。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应运用专业知识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监管和跟踪,从而有效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2加强思想教育,从意识形态上提高认识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说到底也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正面进行教育和管理,有健康思想健全的人格,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障碍问题,解开心中的疙瘩。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工部门要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真诚友爱的学生集体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氛围。后勤部门应加强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的宣传教育活动,从一餐饭、一瓶水着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让学生多参加积极向上、励志奋斗教育,让他们懂得在逆境和困难中通过努力奋斗同样能成材,摒弃盲目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3做好帮扶工作,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是贫困问题,只要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心理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国家在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方面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帮扶,许多高职院校都能按国家政策将下拨的资金用在贫困生的帮扶上。高职院校本身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如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等,有的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让他们从劳动报酬中获得学习和生活的费用。社会上也经常会采取多种方式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尽管国家、学校和社会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占有比例大、人数多,所以还需要从多方面想办法,不能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工学结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企工作岗位和勤工俭学岗位,如大二、大三学生一年中可以利用部分时间到工厂企业顶岗实习,大一的学生可在校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可以从事卫生环保工作,也可以从事食堂服务工作,事实上这些工作岗位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可以吸纳更多的贫困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报酬,既解决实际经济困难,又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不是说解决就能马上解决的事情,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共同为之不懈努力。相信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劲增长,加上整个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度不断上升,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他们的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龚映山支助困难学生:高校一项长期的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1996(10)

[2]田俊峰,张颖,高志刚加强贫困生心理研究构建和谐校园[J].科技信息,2009(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