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1篇

提出如何运用科技技术治理病虫害进行探讨。

关键词:有害生物;存在问题;防治措施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它会遭到火灾、病虫害、雪压、冻害、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以及多年乱砍滥伐、肆意毁林开荒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森林资源蓄积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后备资源持续稳定地增长,并使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在这些重大的森林资源灾害之中,森林病虫害这种频发性的生物灾害,一直都是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影响林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一旦病虫害形成规模,那会给林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林区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结合亚布力林业局森林病虫害发生,提出有效防治和治理方法,针对正对如何运用科技技术治理病虫害进行研究。因此,要以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森林健康理念为指导,培育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生长健康、生物多样的健康森林。

1 有害生物现状

全局对森林有害生物高度重视,对有害特别是病虫鼠害,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本经理期总投资95.5万元。其中设备设施投资63.0万元,基础建设投入33.7万元。防治工作量47万亩,其中病虫害3.2万亩、虫害2.8万亩,鼠害41万亩。坚持以预防为基础,科学有效地推广以无公害防治为主手段的综合防治措施。要科学用药,合理先择低毒生物农药,降低污染,积极推进工程治理,以生物招引、灯光诱杀等技术为主,限量使用化学药剂,控制防治区不发生灾害。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生物防治克服上述缺点,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缺陷,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网络的关系,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的效率及科学决策的水平,为全面控制森林病虫害奠定信息管理基础。

2 森林有害生物种类用存在问题

森林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林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鼠害等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是无烟的森林炎灾,如发生病虫害常大于森林火灾。主要森林病虫害有:落叶松早落病、松流脂病、杨树烂皮病等;主要森林虫病害有;落叶松球蚜、落叶检录鞘蛾、银杏大蛾、杨扇舟蛾等;主要森林鼠害有:棕背平、红背平等到;主要有害杂草有:狗尾草、灰绿藜、车前草、黄花蒿等。

2.1 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环境受到人为破坏,部分资源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病虫害发生种类和面积逐年增加,防治任务越来越艰巨,影响了防治质量。原因是:一是个别突发性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病虫害得不到控制;二是资金爱到影响,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到位,测报防治工作和科学化程度不高;三是基层测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报表数据传输落后。

2.2 取得成效

该局对近几年防治面积总计67万亩之间,其中病害3万亩、虫害2万亩左右、鼠害60万亩左右,加上灯光诱杀和性诱引捕粘,预防面积每年最高可达20万亩。初步取得了成绩,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生长量稳步提高。

3 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改进措施

现林业局常用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一是病害防治以百俊清烟剂灵和多菌灵等到喷雾;二是虫害防治则采用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用,化学防治采用烟剂,生物防治采用挂鸟巢;三是鼠害防治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放生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分析,应今后从营林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三个方面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的措施,以及高度重视林业已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机制。

3.1 预防为主,加大宣传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无烟火灾,应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通过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广大群众进行防治意识理念和义务的教育,预防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

3.2 建立健全专业防治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防治质量

建议把林业局专业病防队伍和林政防火队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专业队伍的优势,节约资金的投入。平时组织培训班学习,进行时战演练,有火扑火、有虫治虫。做到一人多兼职能、一队组织多胜任,节约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森防队伍整体素质,保证森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充分发挥管护责任人的作用,大力推进无公害防治,进一步提高控灾御灾能力。

3.3 建立检测预警、防治减灾等应急控灾体系

完善病虫害网络体系,提高报表数据传输水平,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及责任制,推广使用先进的测报工具,强化预报工作和防治手段。害防治总站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技术,共同开发了《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目前包括了森林病虫害防治信息系统、森林病虫害检疫信息系统两个子系统,与院校合作研制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系统的全面推广使用,实现森林病虫害信息处理、传输的电子化,数据处理的可视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促进林业病虫害管理信息化进程。

3.4 规范化专业法及条例

贯彻《森林病虫害保护法》和《病虫害检疫条例》,严格种苗检疫工作,选择优良抗病虫害的树种,增强树木的抗病能力,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5 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综合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生物、化学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采取必要的营林抚育措施,加强防控,直接营造经济混交林,杜绝大面积营造纯人工林,增强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清理林地卫生,破坏害鼠生存环境,抑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扩展。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云南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南涧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主产茶区的“西大门”。南涧县地处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是大理州的主要产茶县、云南省重点茶叶基地县、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118个重点基地县之一,全县有茶园10.8万亩。茶叶是南涧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一种日常饮品,茶叶的质量安全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控制茶叶农残,确保南涧县茶叶产业健康、持续的稳定发展,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认真贯彻“目标安全、强化机制、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环保、控害、节本为目的,强化技术推广应用,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进全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着力构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有利地保护了我县茶园生态环境,实现了茶园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1.主要技术措施

1.1农业防治

1.1.1选用抗性品种

新植茶园要注意搭配不同无性系品种,尽可能避开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并注意选用对当地主要的病虫有较强的抗性品种,以免使得茶树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1.1.2加强植物检疫

发展无性茶园时,引种需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并对引入的苗木进行追踪观察,以防止引进新的茶园病虫害。

1.1.3及时分批采摘

茶树新梢是多种主要病虫活动、为害和繁殖的场所,在采茶季节要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恶化假眼小绿叶蝉、蚜虫、茶橙瘿螨等害虫营养条件,明显抵制这些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1.1.4合理修剪、台刈

适当时期的轻修剪、重修剪,不仅可以恢复和增强树势,还可剪去一些茶树上不同程度的病虫,同时形成对某些害虫的不良栖息环境而使虫量下降,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1.1.5科学施肥

茶园中施用腐熟的农家肥、菜籽饼等有机肥,并适当补充磷、钾肥,能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并加速茶树生长而避开某些病虫的为害。同时,施基肥破坏了土层中如茶毛虫、茶尺蠖等害虫的生存环境,降低下一生的基数。

1.1.6中耕除草

深耕可使病虫受到机械损伤或曝晒致死。秋季深耕可使表土中和落叶层中的越冬害虫暴露于土表而死亡。深耕结合培土可使茶尺蠖等成虫不能羽化出。勤除杂草,可以减轻假眼小绿叶蝉等的为害。

1.1.7清园

农闲季节进行清园,将病虫枝叶清除,可以减少第二年病虫发生的基数。

1.2物理防治

1.2.1人工消灭

对发生较轻的蓑蛾类害虫,可以及时摘除蓑囊,集中处死;对有假死性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的办法,减轻危害;人工采除病叶可减轻病害。

1.2.2诱杀

使用频振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有效诱杀茶毛虫、金龟甲等成虫;利用昆虫性诱剂诱捕器诱杀茶毛虫、茶尺蠖、茶细蛾雄成虫等。此外,还可以利用色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蓟马、蜡蝉等害虫;使用糖醋诱杀小地老虎等。

1.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虫天敌和微生物等有益种群来抵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做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保护好赤眼蜂、绒茧蜂、捕食性天敌蜘蛛、瓢虫、草蛉和鸟类等,维护茶园生物多样性,以达到自然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

1.4合理农药防治

要正确、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科学用药,达到控制害虫,又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的茶叶。用生物源农药鱼藤酮、茚虫威防治小绿叶蝉、茶黄蓟马;矿物源农药绿颖、嘧啶核苷防治茶饼病;矿物源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在茶季结束后,冬季茶树修剪时使用,可消灭大部分虫卵和许多病源生物,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2.取得的成效

2.1经济效益显著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减少了茶农的生产成本投入;由于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同时减少害虫产生抗药性,茶叶质量明显提高,产品价格平均每公斤提高20元左右,可增收节支1000元左右。

2.2生态效益明显

由于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主要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技术控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环境污染,天敌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改善了茶园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符合了当今人们生态环保的要求。

2.3社会效益突出

通过宣传、培训、大力推广普及茶园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培养了一批懂绿色防控技术的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和农民,绿色防控已成为企业自律、农民自觉行为。由于绿色防控技术的运用,茶叶质量明显提高,让消费者买得舒心、吃得放心。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南涧县无公害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建议

南涧县的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示范面积小、规模不大。为了全面发展本县的绿色植保事业,特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示范展示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各种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努力使全社会了解、支持并合力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使绿色防控技术成为企业、农民的一种自觉行为,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3.2强化技术创新

在继续抓好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良方、良法,加大对技术人员、茶农的培训力度,大力开展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优化配套各种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3.3强化保障措施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及地方财政经费,确保绿色防控各项物资落实到位。

3.4加强执法力度

加大农药执法力度,从源头上治理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残超标产品一律不准进入市场,依法推进绿色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赵丰华、任红楼、蒋双丰、郑杰,信阳茶树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控探讨.中国茶叶.2012.10.

[2]郭水木,福建省华安县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及现状.中国茶叶.2012.2.

[3]胡义元、段巧枝、肖保国,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探.中国植保导刊.2010年增刊.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必要性 现状分析 建议 检疫 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31-01

纳雍县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管理的一个贫困县。近二十年来,纳雍县依托《中国3356项目》、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业开发项目等,植造了大量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1.22%,可谓是出门就是两眼绿。纳雍森林资源的高覆盖率,伴随着而来的是对森林病虫害的高防治难度――森林面积大,防不胜防!只有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才能永保持住森林的绿,才能对当前的决战贫困提供一定的绿色保障。

1 做好纳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纳雍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存在增多的趋势。

1.1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

目前,全县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县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林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

1.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县,由于我县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 顽固难治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林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 纳雍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分析

2.1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2.2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

2.3 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林场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 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3 对纳雍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建议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从四个方面来认识:(1)从加速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2)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3)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4)从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

3.2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乡镇、各林场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

3.3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县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

(1)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

(2)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4 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原则;措施

基金项目:天津市市容园林委科技项目(编号:2010-15)资助

作者简介:陈晓霞(1983―),女,河北沧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3002

1 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及特点

1.1 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

1.1.1 常见的病害

月季黑斑病,寄主植物有月季、黄刺玫、蔷薇等;美人蕉花叶病,寄主植物是美人蕉;桂花枯斑病,寄主植物是桂花;桃缩叶病,寄主植物是桃树;紫荆角斑病,寄主植物是紫荆;樱花褐斑穿孔病,寄主植物是樱花;海棠锈病,寄主植物有西府海棠、贴梗海棠;月季枯枝病和月季白粉病,寄主植物都是月季;苏铁斑点病,寄主植物是铁树;黑斑病,寄主植物是;黄杨白粉病,寄主植物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大丽花病毒病,寄主植物是大丽花。

1.1.2 常见的虫害

棉蚜,寄主植物有石榴、木槿、花椒、黄杨等;桃粉大尾蚜,寄主植物有桃树、紫叶李、榆叶梅、樱花等;桃瘤蚜,寄主植物有樱花、榆叶梅、碧桃、山桃等;月季长管蚜,寄主植物有月季、蔷薇等;绣线菊蚜,寄主植物有西府海棠、榆叶梅、苹果等;小绿叶蝉,寄主植物有桃树、紫叶李、樱花等;草履蚧,寄主植物有白蜡、黄杨、女贞、紫叶李、月季等;桑白盾蚧,寄主植物有碧桃、山桃、国槐等;光肩星天牛,寄主植物有刺槐、榆树、杨、柳等;云斑天牛:寄主植物有白蜡、法桐、榆树、杨柳等;铜绿丽金龟,寄主植物有松、杉、杨柳等;舞毒蛾,寄主植物有桑、桃树、榆树、杨柳等;大蓑蛾,寄主植物有桑、核桃、油杉、榆、杨、柳等。

1.2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特点

(1)人的活动较多,植物的品种十分丰富,其生长周期很长,立地环境复杂,小气候、小环境呈多样化分布,生物种群的自然生态性被打乱。

(2)城镇的郊区同农作物、果树、蔬菜等相互连接,因此,除了园林植物特有的病虫害以外,还会有很多来自农作物和蔬菜及果树的病虫,常常发生互相转主危害和越夏越冬的现象,甚至有的长期宿留,导致了病虫的种类繁多、危害严重的现象。盆花和鲜切花病虫害的特点为:品种过于单一,栽培密集,并且大多是在温室和各种塑料大棚内栽培的,这种环境湿度较大,病虫严重,易于流行,从而加大了防治的难度。

2 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2.1 生态学原则

植物、病虫以及天敌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当3者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时候,其发生、消长又与周围环境状态的关系非常密切,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所谓综合治理,就是在对植物进行育苗、移植、养护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机地调节生态系统里的某些构成部分,创造一个适合植物和病虫天敌的生存环境,从而预防或者减少病虫的危害。

2.2 安全、经济、有效、简易

这些问题是在进行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保证对植物、天敌、人、畜等没有药害。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须考虑资金的节省,实施的简易,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效果。

2.3 从保护环境,有利于自然控制的角度出发

对于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并不能完全排除化学药剂的使用,其要求应该从植物、病虫、天敌、环境4者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来选择农药。城市园林中,应该尤其注意“高效、污染轻、无毒或低毒”农药的选择,以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环境污染,充分保护天敌。因此,应逐步加强对自然因素的控制,使防治措施更多地采用自然控制的方式。

2.4 相互协调,减少矛盾

化学的防治经常会误伤天敌。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两者的矛盾。在化学药剂的使用过程中,应考虑其对天敌可能造成的影响,选择那些对天敌无害或者毒害较轻的农药,还可通过调整施药的时间、改进施药的方法来减轻危害。这样,使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可控制病虫又能保护天敌的目的。

3 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以植物检疫为基础

植物检疫也称法规防治,属于防治病虫害的根本措施之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得以贯彻的有力保证。所以,务必把好植物检疫这道关,在调入新的苗木、花卉时,须严格进行植物检疫,一旦发现有害生物,要立即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要予以销毁,以防止新病虫害的传入,避免给园林带来各种损失。

3.2 技术防治措施

技术防治措施是通过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使园林植物良好地成长,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消灭或者减少病虫害的来源,或者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使其抑制病虫害的生长,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一系列栽培措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灭、抑制病虫的生长和危害。这些方法勿须额外地进行投资,即可起到预防的作用,能够长期对病虫害进行控制,是最基本的措施。技术防治措施包括选育抗病虫植物、利用无病虫源的园圃育苗、加强肥水的管理、改善环境及球茎等的收获方法等。但此种措施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在病虫害十分严重时,则必须依靠其它的防治措施。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以及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控制。遵循“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原则。

(1)利用天敌。天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作用较为持久,且效果显著。天敌一旦建立了种群,就能够长期地、持续地对病害虫起到控制作用,其效果是化学农药无法替代的。园林植物的种类丰富,具备进行生物控制的条件。应加强对天敌种群的保护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创造有利于天敌种群的生存环境。如今,有些发达国家加强了植物保护工作的管理,建立新的植物保护管理标准,特别是生物防治的技术措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已经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成效,生物防治正逐渐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2)使用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能够保护天敌,对人畜的危害很小,环境污染系数低,对病虫害的防控非常持久。比如,灭幼脲对大袋蛾的防治,其效果可达98%以上。有关资料证明:从苦楝的果实中,分离得到的苦楝醇、三萜类化合物苦楝酮、苦楝二醇及苦楝新醇等化学成分,其配制的制剂对25种害虫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优良的持久性。生物防治有着高效、安全、无污染、保护生态的优越性,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

3.4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机械设备及一些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种方法称为物理、机械防治法。此方法既包含简单、古老的人工捕杀方式,也有当代物理方面技术的应用。物理防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捕杀法、诱杀法、汰选法、阻隔法、温度处理和原子能、超声波等的应用。

3.5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运用各种含毒素的药剂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防治方法。化学防治的优点是快速高效,方法简单,不受环境限制,可以采用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但也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利用化学防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能使用,要实行靶标防治,尽量选用那些有选择性、低毒、污染小的化学药剂,少用或者不用广谱性的农药,须经常变换药剂品种及混用配方,避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2)须改进药剂的施用技术。目前病虫害的防治中,基本使用常规的喷雾方式。相关资料证明,从施药器械喷洒出的药剂,只有25%~50%可以沉积在植物的叶片上,能够沉积在害虫上的药剂不足1%,其中只有0.03%的药剂能够发挥杀虫的作用。常规喷雾的方法不但效率低下,使农药浪费,重要的是大量的农药流失到空气中,容易造成人、畜的中毒。因此,务必改进农药的施用技术,要尽量采用根施、涂茎和注射的方法,减少喷雾污染。提高化学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投放率,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生态的恶化。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园林植物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各种景观的布置、施工的质量固然重要,但若要完整地展示设计人员的意图,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享受,景观植物的养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病虫害的防治。因此,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对保护园林景观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淑梅,卢 颖.园林花卉病虫害防治[J].园林植物保护,2007(5):65~66.

[2] 宋建英.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J].园林工艺,2005(2):71~72.

[3] 杨子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图鉴[J].中国园林,2002(5):165~167.

[4] 张文吉.新农药应用指南[J].中国林业,2008(3):13~15.

[5] 夏宝池.中国园林植物保护[J].江苏科技,2002(5):45~46.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保型社会等相关政策在我国广泛推行,对于森林资源来说,其作为绿色环保型资源类型,长期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病虫害等侵袭,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中,平均每年都会有近4000多万棵树木死于病虫灾害,其面积甚至可以达到整个森林面积额50.69%甚至更多,病虫灾害对于森林资源的侵害已经不容小觑,亟待解决。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分析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来说,其主要针对的是现阶段在我国森林中的一些树木以及种苗等植被等免受病虫灾害等破坏的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一般来说,现阶段在我国森林资源病虫害的实际防治工作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种类,首先是对全面提升森林植被的生长能力,不断增强其抵御病虫灾害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则是对已经存在的病虫灾害进行的治理工作,具体来说则指的是对于病虫灾害的铲除以及阻止病虫灾害等生物的繁衍,尽量将其破坏能力减少到最低。对于治理工作来说,其主要还可以将其细分为生物防治措施、植物检疫措施、营林措施、人工防治措施以及最为主要的化学防治措施等等。在这些防治措施之中,较为常见、效果较好的就是化学防治措施,其不仅能够有效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消除、将危害减少到最小,同时操作起来也相对比较简单、经济投入也较少,本文也将主要从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技术方面去进行入手,对其进行详尽的阐述。

二、化学防治方法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来说,其主要指的是利用一些化学药品来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消灭,同时对于森林中的植被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已经广泛适应,其能根据不同森林地区不同的病虫害情况进行不同的化学试剂的喷洒,针对性相对较强,同时对病虫害的治理效果也非常明显。但是由于化学试剂本身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在森林植被上长期进行喷洒的话,很容易导致其化学试剂的残留,长此以往,对其植被的生长和发育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除此之外,长期喷洒化学试剂还非常容易造成森林植被出现一定的抗药性,进而在病虫害再次出现的时候波及范围会更广、破坏性也会随之增强。

三、化学防治中农药的具体应用

科学、合理的进行农药产品的使用是做好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工作的第一步,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经验,参考大量关于森林病害化学防治工作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将其在农药合理使用方面的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选择农药

我国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森林植被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对其治理病虫害的农药的选择方面也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森林的实际状况,同时对该地区植被病虫灾害的类型以及病虫害的特性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进行化学农药的选择。除此之外,在进行农药选择的时候,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出最为适合的浓度、药剂以及用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例如:想要对森里植被中的楠竹食叶害虫进行防治,采用一般的化学农药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因此,相关林业部门的供族谱人员就应该根据遭受楠竹食叶害虫的森林植被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害虫成长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进而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二)正确选择时机施药

在选择好适合的农药之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对植被进行农药的喷洒了。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找到最为合适的时机,一般来说,其都会在病虫灾害最为薄弱的环节去进行农药的喷洒,这样不仅能达到最为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大大节省了药量,对周边植被的破坏性也相对较小。例如:对于食叶害虫来说,其生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般会分为三个阶段对其进行不同的治理方案。首先,对于幼虫来说,其危害性相对较小且生命力较弱,在这一时间段可以少量进行农药的喷洒;对于虫蛹来说,工作人员一般会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去进行清理;对于已经长大的成虫来说,工作人员会采用物理的灯光诱杀和化学的农药喷洒等两种方式去进行综合处理,以便于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三)改换或交替使用农药

农药作为一种化学试剂本身具有非常强的毒副作用,因此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森林植被造成一定的污染,甚至还会使森林植被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这些都非常不利于森林化学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有效的对这一情况进行治理,相关部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论证发现,定期对农药进行更换能够有效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

四、混合施用农药

由于森林病虫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单一的使用某一种农药往往达不到很好的防治效果,相关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论证发现,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农药进行混合使用往往会产生更大的杀伤力,同时也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将三氯杀螨矾与敌敌畏进行混合之后,能够快速的对红蜘蛛等害虫进行消灭,同时还能有效的抑其再生,这种组合在现阶段的森林病虫害农药使用中较为常见。

五、安全用药

农药作为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安全用药,稍有不慎非常容易造成人员或者家禽、家畜的身亡。因此,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地区是不允许使用有毒有害的农药的。除此之外,在对农药进行生产、供给和运输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六、保护天敌,减少用药

除了上述使用农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智力之外,保护其病虫害的天敌也是防治工作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实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为了尽量避免使用农药或者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相关工作人员会适当的对病虫害的天敌例如:啄木鸟、大山雀、瓢虫、赤眼蜂等进行保护,同时在进行农药喷洒的时候也会格外注意到是否对这些生物具有伤害性,避免对其产生大规模的伤害,最大限度的维护生态平衡。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重点对化学防治的优势、弊端以及化学农药的使用以及喷洒方面的内容进行重点阐述,希望对未来森林植被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利民.基于ArcGISEngine的理县病虫害监测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大学,2010.

[2]张艳荣.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森林病虫害预测模型与算法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3]姚绍刚.马尾松林节肢动物多样性及其与森林健康的关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

[4]郭丽洁.陕西省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5]党立波.基于GIS的县级病虫害信息系统研发[D].西安科技大学,2012.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营林工作,森林病虫害,生物技术,防治方法

0前言

森林病虫害被认为是“不冒烟火灾”,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会带来多么巨大的灭绝性损害。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它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远远超于其他森林灾害,直接威胁森林系统的生态稳定性,破坏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其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营林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力度。

1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1、1现阶段我国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持续上升与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连年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过去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所造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林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有害生物传人发生,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较大面积的流行发生,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人类对原始天然林的大规模开发,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现有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衰退,这样的森林资源条件势必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1、2在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下,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程度严重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1、3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各种森防法规、制度建设十分不完善,森防工作基础设施差,致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严重紧缺。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泥石流、火灾等灾害的预防工作都做得十分到位,各部门都能够严肃认真对待,而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森林病虫害带来的巨大损失,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远远高于其它森林灾害。

1、4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不成熟,使得一些森林病虫害依然大范围、大幅度发生。现在人们已经避免营造人工纯林,进一步扩大混交林的比例。在林木育种、造林、抚育过程中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适宜环境。

1、5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力度不够,致使森林病虫害不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发生。

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疫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无法实现全方位的有力监管,无法保证造林苗木的质量。更为严重的是有境外病虫害由于检疫力度不够,随着进口森林植物及其制品在我国境内迅速扩散,并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重大的生态灾害。

1、6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不能很好地多方面结合其他防治方法使用

当病虫害暴发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长期发展下去使病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证,防治效率低,而且由于化学药品在森林中的广泛使用,势必会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森林病虫害的继续发生。

2森林病虫害的几点防治对策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1培育健康森林,从根本上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坚持从基础做起,完善营林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全过程。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混交林,必须彻底解决现阶段人工林树种单一、抵御森林病虫害能力低的问题。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充分利用基因工程等先进的林木育种技术,确保造林苗木无病虫害隐患。加强林木抚育管理,实行集约经营,做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修枝抚育间伐等,不但可以增加林木的年成长量,还可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对森林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其健康成长,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渐从有病治病、有虫治虫这种工作方法转变为未病防病、无病保健上来,从治标转为治本。

2、2切实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森林病虫害提供决策信息

建立完备的预测预报系统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措施。只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森林病虫害的基础信息,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因此在森防工作中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所负责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全面、及时、准确的调查监测,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力求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各级部门要加大预测预报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规范制度的健全,尽可能做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务必定期监测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率,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真正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及早发现,及时除治,做到治早、治小、治少。

2、3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力度,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

由于经济往来的加多,现阶段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人导致本地区大面积、大规模爆发森林病虫害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做好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杜绝或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外来侵入。认真抓好种苗产地检疫检验,经检疫合格后方可用于造林。国外引进种子、苗木及繁殖材料要进行隔离试种,发现危险病虫及时处理或销毁。坚决杜绝类似美国白蛾在我国大范围爆发的现象再次出现。积极宣传《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对检疫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更好地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

2、4加大科技森防,努力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各级部门应当围绕当前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寻求多方合作,集中力量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切实提高森防工作的技术水平,选用先进的森防手段,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

2、5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烟草 植物保护 科研 报告

1前言

福建是我国优质烤烟的主要产区之一,烟叶生产分布在闽西北地区,温光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优质烟叶生产。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烟叶生产得到平稳发展,年总产量达到14万吨左右,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享有盛誉,是国内重点卷烟企业的名优牌号卷烟的优质原料。烟叶生产也是我省闽西北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我省烟农户均销售烟叶收入突破2万元。但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样有利于烟草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烟草病虫害发生流行不仅造成烟叶产量的损失,也影响烟叶的质量。全省常年病害发生面积12950公顷次,产量损失0.12万吨,产值损失1000万元以上。烟草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已对我省烟叶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烟草植保工作对我省优质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烟草植保是研究危害烟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及其防治理论和防治技术。国家烟草局、省烟草局十分重视烟草植保工作,加大投入,组织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我省烟草主要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规律、预测预报、防治技术等进行了攻关;建立了烟草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络,构建了全省烟草植保专家系统,实现了实时监测、远程在线诊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烟草植保研究、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技术服务等体系,有效地控制了烟草有害生物的发生,为我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福建省烟草植保发展现状

闽西北山区,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全年光温条件好,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发展烤烟生产,但是对烟草病虫草害的发生也十分有利。具体表现在病虫草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危害重。最常见且常年发生的病害有烟草病毒病、烟草青枯病、烟草黑胫病、烟草赤星病、烟蚜、稗草、莎草等,其中病毒病和烟草青枯病是威胁我省烟叶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局部产烟县还零星有马铃薯Y病毒病发生。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走“绿色无公害”的生产防治模式是福建烟草病虫害综合治理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

2.1 烟草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2.1.1 烟草植保应用基础研究

20世纪80、90年代,福建省烟草开展了烟草侵染性病害和昆虫普查的研究,基本明确了当时危害我省烟草的主要病虫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福建烟区烟蚜种群动态与烟草害虫捕食性天敌、烟仓害虫及其天敌;1998年“东南烟区烟田杂草种类调查和控制技术”研究,明确了我省烟田主要杂草有稗草、马唐、蓼、莎草等44种,涉及17科,同时鉴定有57种食草昆虫及其分布与寄主。

但由于气候、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和种植年限等变化,病害种类增加、危害严重,同时一些次要病害上升危害的情形,如烟草镰刀菌根腐病。2000年以来,我省先后又开展了“烟草青枯病流行动态监测与防治研究”、“烟草青枯病菌系分化研究”、“福建省烟草病虫多样性及其演替和灾变规律研究”和“闽西烟区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等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分别对烟草普通花叶病毒、青枯病的病原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明确了病害的种类及其田间动态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病虫草

* 第一执笔人:陈顺辉,农学博士,福建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烟草农业科研及科技管理工作。

害发生规律、构建了基于GIS的福建烟草害虫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烟草有害生物治理、天敌保护和利用的先进理念,并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提升福建烟草病虫草害治理的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1.2 烟草植保实用技术研究与应用

2.1.2.1 农业防治技术措施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省先后研发并推广了漂浮育苗技术和湿润育苗技术,不仅使育苗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十分有效地从源头上解决了烟苗苗床感染病毒、大田蔓延的缺陷,苗期感染率从30%~40%降为零感染;大田阶段化学抑芽剂的引进与推广,不但把劳动力从繁杂的人工除芽活动中解脱出来,而且大大降低了人为传播病毒病的机率,使病毒病在烟田中蔓延传播的势态得到控制,病毒病的发病率从过去的10%~30%,降为5%左右;推广烟―稻轮作的耕作制度,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频振式杀虫灯与黄色捕虫板等物理措施的推广应用,十分有效地控制了烟田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推广以覆盖配色膜或除草膜结合沟间施用除草剂的杂草防控栽培技术。这些农业技术措施的推广也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1.2.2 主要病虫害监测技术研究

在主要病虫害监测技术方面,我省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首次采用自成一体的鉴别寄主划分了烟草青枯病不同致病力的菌系划分,测定了品种、温湿度、土壤类型与病害流行的相关性,并确定了以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为青枯病的预测指示品种;对危害我省的病毒病种类进行了普查,并对烟草普通花叶病的流行规律和损失率做了详尽的研究。

在预测模型方面,我省在长期定点观察和大面积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烟草花叶病的测报模型。

2.1.2.3新型生物药剂的研制

省烟科所与农大联合研制的青枯病拮抗菌剂“9605”,省农科院研究开发的青枯病生物杀菌剂“ANTI-8098A”,龙岩烟科所尝试利用大蒜提取物控制烟蚜技术和烟田杂草的致病真菌的研究,为无公害生态烟草的栽培提供了新的手段。

2.1.2.4 抗性品种研究与利用

福建省烟科所利用红花大金元、K326、岩烟97和G3等4个鉴别品种,将福建烟区烟草青枯病均划分为致病力强、中、弱3个类型,并明确了我省以中等致病力菌群为主及其分布区域和发病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我省烟草青枯病发生广且重的状况,开展主栽特色品种抗性的改良育种,育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中抗青枯病品种闽烟7号,同时龙岩、三明市公司也根据立地环境条件采用杂交和系选的方法,选育出具有较好的抗普通花叶病特性的F1-38、LY-1等烤烟新品系。生产上根据不同品种的抗性特点,合理布局,既使生产便于管理,又最充分地发挥品种的抗性特性。

2.2 福建省烟草植保体系建设

2.2.1 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

1995年,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科研开发项目的带动下,福建省开始组建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网络。自20世纪90年代省烟科所成立以后,全省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得到提升完善。至2005年底,全省共建立1个省二级站,3个市三级测报站,9个县级测报站,测报的范围覆盖了全省的主要烟叶产区。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完善,目前该网络由三级组成:第一级为省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站,第二级为龙岩、三明和南平市级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站,第三级为县级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站(长汀、上杭、永定、宁化、永安、泰宁、邵武、松溪、建阳等县市)。

网络测报人员中有博士3人、硕士3人、本科35人,以及受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测报技术人员38人,十分有效地提高了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水平,特别是明显提高了突发性病虫害的处置能力,显著地减少了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2.2.1.1 技术人员的培训

以“二级培训为主,三级培训为辅”,将培训工作贯穿于烟叶生产整个季节,多形式传播烟草植保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测报人员的业务素质,实践证明这是十分有效的拓展素质的途径之一。

2.2.1.2 烟草病虫监测

我省烟草病虫害测报网络主要开展4病1虫(烟草病毒病、烟草赤星病、烟草青枯病、烟草黑胫病和烟蚜)的系统监测和普查,采取专业检测与群众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全面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密切关注病虫害的发展动态。

2.2.1.3 病虫情报

自1995年起,福建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二级站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来自全省测报网络的资料,对全省范围内的烟草病虫害等流行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共100余期“烟草病虫情报”,发往全省27个主产烟县(区)。各三级站和测报站也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也了次数不等的市(县)级病虫趋势预报。这些情报包括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病虫发生情况通报、病虫防治措施和对策、农药公告及合理使用方法等诸方面,在各地病虫防治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2.2 烟草植保专家系统构建

2007年,福建烟草构建了福建省的烟草病虫害专家系统和远程诊断识别系统。专家系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烟农,集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指导、信息查询和交流、在线诊断为一体的移动课堂,宣传新理论、新技术。目前专家系统有烟草病害、烟草虫害、田间杂草、烟株缺素、病虫害预警预报和植保常识等6个图文并茂的专栏,可以为用户提供病、虫、草、缺素诊断的多种途径,并为用户推荐实用的一种或多种途径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烟草植保专家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显著提高了病虫信息的传递速度、病虫害诊断防治的效率、病虫害诊断防治技术的推广效率及病虫信息的咨询服务水平。

2.2.3 基层植保服务体系

为提高烤烟病虫害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减少烤烟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近年来,我省对基层植保服务模式进行了多途径有益探索,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基层植保服务体系。

2.2.3.1统一采购烟用农药,实现烟农安全用药

建立了烟用新型农药试验网,试验并筛选新型高效低毒的烟用农药。市级烟草公司根据国家局农药公告及当地试验情况,确定拟采购的农药品种,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供给、科学指导和过程监测,有效地避免了烟农用药的盲目性,采用技术手册、图文电视等宣传手段引导烟农正确认识和科学使用农药,提高了用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真正从源头上控制烟叶农残。做到“三个好”,即服务好烟农、培训好烟农、监管好市场,保证了烟叶的安全性,为烟叶客户提供安全优质的特色烟叶。

2.2.3.2建立植保110网,实现病虫害早发现、早治理

近几年,我们以“预警防灾”为中心,结合现代烟草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等)理念,不断探索适合我省烟叶生产的“植保应急”服务体系,2006年建立了植保110网,实现了“公共植保”的理念。

该网络将市公司、县公司、烟草站和终端用户――烟农之间连为一体。当终端发出“求助”时,市烟草公司预警中心快速反应,采用远程在线诊断,及时反馈并做出防治指令,组织若干烟草植保防治专业队进行有效的防治,力争在病虫害零星发生时得到有效控制,防止病虫害大面积流行。

2.2.3.3 探索以统防统治为主导的病虫防控专业化服务体系

现代烟草农业理念的提出,使我省烟草植保的观念有了新的发展,防治理念由临时应急转向源头防控、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在做好病虫测报的基础上,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宣传力度,积极探索“五统一分”的模式:五统,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防治方法,统一药剂种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质采购”的病虫害防治模式;一分,即“分户防治”。各产烟区均组织了植保专业化服务队,配备了机械喷雾器。烟草公司对自愿组建的植保服务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合格后方持证上岗;服务队采取有偿协议服务的方式运作,明确服务队与烟农双方的责、权、利等相关事宜,在烟草公司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撑的前提下,适时进行统防统治。彻底解决了以往田间发病与防治滞后、分散防治与劳力浪费的矛盾,提高了防治的时效性,扩大了防治面积,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农药施用量大幅度下降,确保了烟叶质量的安全。

3福建省烟草植保发展趋势

3.1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烟草病虫害动态监测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已广泛应用于有害生物管理的信息查询和检索、识别与诊断、动态分析与预测预报及防治决策。

将病虫害的监测技术、预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遥感遥测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AIS)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IMS),对病虫害发生为害动态进行监测、预测和防治决策。

开发病虫害发生动态、田间小气候和烟叶生长发育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结合对卫星遥感遥测信息和其他自动监测数据分析,分析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态势,及早预测并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利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支持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研究烟草病虫害发生与为害的中长期预测预报。

建立病虫害综合资源数据库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提高对重大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灾变预警能力。

3.2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利用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对烟草主要病害病原菌的群体遗传结构、生理小种变异动态、烟草主要害虫的地理种群和害虫生物型变异进行监测、鉴定,预测导致品种抗性“丧失”的病原菌新生理小种和害虫新生物型。

3.3 开展烟田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烟田生态控制是从烟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烟田的自然环境资源,根据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互作,通过人工调节生态环境等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烟草生长发育,不利于烟草有害生物生存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节资、增效、安全、环保的目的。

3.3.1 保护和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资源

开展有害生物天敌资源的调查,研究其生态学、生物学规律,创造有利于病虫害天敌生长、繁殖、栖息等条件,充分发挥天敌对烟草病虫害的自然控制或调节作用。如人工繁殖散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

3.3.2 利用生物多样性,合理区划品种布局

由于烟田是单作烟草且较为简单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极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利用好烟田生物多样性,可减轻烟草病虫害对烟株的危害。

根据病虫发生的区划,调整种植结构,从播种期、移栽期入手,合理运用抗耐病虫品种,降低病虫发生几率。

3.3.3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合理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利用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行为调节剂、昆虫拒食剂或天敌细菌、真菌等防治病虫害。

3.3.4 利用种间化学信息物质

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天敌之间存在化学信息物质,如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引诱害虫,害虫产生利它素引诱天敌,特别是害虫取食后产生的互益素对天敌有引诱作用,应用信息物质控制天敌的行为来控制害虫,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害虫控制策略。

3.3.5 农业防治为先导,科学合理运用物理防治

构建土壤动态监测,平衡施肥或精准施肥,以水调肥,促进烟株健壮生长;挖掘传统农业的精髓,保护烟田环境,促进土壤微生态的平衡,制约病原物;合理轮作,有效地控制地下害虫的发生危害;净化烟草生长环境,有效降低病原物;生长季节,科学合理使用杀虫灯、黄色捕虫板等诱杀害虫,利用光、温、波进行种子处理,减少病虫原基数。

3.4 充分利用多抗品种

针对我省烟草生产中的主要病害(青枯病、花叶病和黑胫病)和重要病害(气候性斑点病、赤星病、马铃薯Y病毒病等),筛选开发利用抗性优良品种尤其是兼抗、多抗品种,以达到减少病害损失目的。

4福建省烟草植保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烟草植保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烟草植保科研队伍建设,培养与引进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以“省烟科所―市烟科所―县试验站”为主线的我省烟草植保科研试验网络,加强与行业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形成以省烟科所为龙头,植保专家、烟草专家和各级植保科研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我省烟草植保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在国内烟草植保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个别领域如烟草青枯病具有领先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培养若干具有较高素质和研究水平的我省烟草植保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创新骨干,建设一支结构较合理、实力较强的烟草植保科研人才队伍。

基层植保科技队伍承担了我省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诊断防治、农药及药械使用指导、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等。要进一步健全基层植保技术推广网络,充实技术人员,加大技术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基层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打造一支有素质、有水平、懂科学、能吃苦的技术服务队伍。

4.2 加强烟草植保应用基础研究及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对突发重大病虫害的处置能力

4.2.1 烟草抗性品种的选育

加强抗性种质的收集引进、鉴定、筛选、评价和利用,创新兼抗或多抗种质;突出以常规杂交、回交、杂种一代利用、系统育种等主要育种手段,围绕改良当前福建特色烤烟品种的目标,推进优质抗病特色品种的选育;突出以青枯病、TMV等病害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开发,建立主要病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技术,结合EMS处理等理化诱变技术,采用聚合杂交、轮回选择等方法,开展多抗性品种培育;研究克隆烟草抗青枯病、病毒病等相关基因,将抗病基因与高效表达启动子连接后导入烟草常规品种,培育和创造抗多种病虫的转基因育种材料和品种,储备可能供今后烟草生产利用的优良转基因烟草品种。此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抗病品种,筛选适宜我省种植的新品种,对引进新品种和现有主栽品种进行区域布局研究,以品种的合理时空布局实现尽可能减少病害损失的目的。

4.2.2 “无公害”烟叶工程

“无公害”烟叶生产是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内容,在三明“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专项实施,加强天敌、生物农药、物理防治、农业防治技术等研究,建立“无公害”烟叶生产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

4.2.3 加强现代烟草植保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加强生物灾变规律、监测防控技术、科学施药技术的攻关研究,加强高效、低毒农药和先进植保机械的引进、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加强烟草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技术(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快速诊断、远程诊断、烟草植保专家系统等)、综合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应用研究,提高烟草植保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我省烟草植保综合能力与水平。

福建省烟草植保研究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新型烟草植保体系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烟草植保科技人才队伍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学研结合、系统内外合作为特色,深入研究烟草重大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预测预警、监控防控理论和技术,重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烟草植保的学术水平与烟草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能力,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课题组成员:

1、陈顺辉,农学博士,研究员,从事烟草农业科研及科技管理工作。

2、顾钢,农学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烟草植保工作。

3、巫升鑫,农学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烟草育种工作。

4、林智慧,农学博士,高级农艺师,从事烟草害虫及烟田杂草综合治理。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50

小麦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在小麦的总产量方面是一个世界性的生产大国,但是就其人均保有量而言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粮食供应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鉴于小麦的生产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关小麦增产增收的问题也一直是相关政府部门、研究人员和农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的小麦生产在时空分布上较为集中,病虫害对其影响也较大,所以下面就对有关小麦的病虫害现象做一番分析。

1 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分析

1.1 小麦锈病

病症:叶锈病、杆锈病和条锈病是小麦锈病的3种类型,这种小麦病害有着发病面积广、影响大、危害重的特点。小麦叶锈病多是见于小麦的叶段部分,杆锈病多是发生在叶鞘和茎秆部分,条锈病主要是发生在杆上部分,他们三者有着相似的发病特征,主要是前期多为褪绿斑点,此后可见粉疱,这种小麦锈病的发生多是与麦种有关,至今仍未有可靠的预防方法。

特点与防治:小麦锈病病菌的传播多是以夏季季风为载体,感染时期是秋苗之时,并在来年春季的时候继续扩散。如果春季回暖较快,雨水较多的话,也会加快小麦锈病的传播。小麦锈病在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发病特点,所以其危害表现也有着特殊性,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殊性来进行总结管理,提前做好预防的准备;在小麦锈病的防治过程中,高抗病品种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基本措施,同时采用翻耕灭茬、消灭自生苗和科学布局小麦播种区域也能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在小麦锈病的防治过程中,还要及时对秋苗进行检查,如果出现较严重的感染状况,可采取用药的措施进行控制,及时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1.2 白粉病

病症: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危害极大且极易传播的小麦病害,能够侵害到小麦植株地面各器官,其发病病症多见于叶鞘、叶片。在发病的初期1~2mm的白色霉点较为常见,后来就逐渐转为浅褐色。

特点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本科布氏浦菌小麦转化型,该病菌的感染会持续3~4d,且病菌有着较强的变异性。病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依靠气流,容易在湿度为70%左右,15~20℃的气温条件下发生,在雨量较多的时期会加重病情(针对原本雨量较少的地区而言,如果本地原本雨量就多,那么多雨时期反而会并病情有所缓解),繁殖在麦苗上的病菌可以越过夏季,之后发病,同时该病菌也可以寄生于主组织中以分子或孢子的形式越过冬季;为了加强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相关人员要在氮肥的施用量上做好控制措施,并且应该提高有机肥的使用,在水肥管理方面也提倡科学合理的措施,控制好小麦的种植密度;小麦品种的选择也是预防瞎买白粉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如郑州831、豫麦9等都是对此病有着高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在小麦白粉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施用农药以对小麦的病情加以控制,如预防可采用三唑酮,在发病阶段则可以施用福星乳油和三唑酮同施,在用药方面要注意科学配比。

1.3 麦蚜虫病

病症:在小麦的虫害方面麦蚜虫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对小麦的影响也较为严重,不仅影响到小麦的生长速度,甚至可以引起小麦植株的死亡,对于小麦的产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特点与防治:小麦蚜虫的发病受到了小麦种植的土壤、气候和耕作技术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其危害状况也多有差异,该病多是在中温低耐期发病,一般情况下温度在12~28℃时是对蚜虫繁殖有利的使其,40%~80%的湿度则是蚜虫繁殖的适宜湿度;在蚜虫害的防治方面,冬灌、早春时期的划锄镇压有着较好的防治效果,当然还可以在小麦的田间种植油菜等作物,这样就可以利用生物灭虫的方法,引诱蚜虫的天敌来将其除掉。所以在这种生物杀虫理念的指导下,相关管理人员在返青期施肥时应该注意对瓢虫产卵的保护,尽量避免在这个时期对进行相关的农业操作,以保证蚜虫的天敌瓢虫可以得到有效地繁殖;湿性粉剂的施用也能在抑制蚜虫繁殖方面起到有效地作用。

2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2.1 做好选种工作

相关的小麦种植者要积极听取有关的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将病虫害的预防措施提前到小麦的麦种选择工作上,在麦种选择时要倾向于那些抗病能力较强,同时又有高产特质的小麦品种。在长期的小麦种植方面,还要注意对小麦品种的及时更换,对抗种播种的范围和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小麦的品种进行选择。

2.2 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的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做到根据播种规律做到适时播种、足墒播种,在选择了优良的小麦品种之后,要采用一次匀播的方式,并对亩播量做好控制。而且在小麦的播种期对其做好防治工作也可采用药剂拌种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综合治理的新技术和新经验以指导农民的播种。

2.3 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是小麦成长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病虫害比较高发和集中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一定要重视对小麦纹枯病和麦蜘蛛的防治,起着可以采用冈霉素等药物按照每667m2200mL药物兑水1500kg左右进行喷洒,间隔为半个月后可进行第2次,反复多次之后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后者可使用克螨特乳油进行施药,按照每667m273%克螨特乳油150~2000倍液喷雾,这样就可以对麦蜘蛛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4 孕穗和抽穗扬花期病虫害防治

在这个阶段白粉病、红蜘蛛和赤霉病等都是多发的小麦多发的病虫害,也是临近小麦成熟收获的关键时期,如利用扫螨净可以对红蜘蛛进行防治,按照湿性粉剂大约50ml加入500kg的清水的标准喷洒农药即可对红蜘蛛的幼虫进行杀灭。

3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3.1 深入群众,指导管理

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在工作中要深入群众,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小麦病虫害防治知识的宣讲,同时还要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小麦耕作管理中的问题予以指导,收集小麦生长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指导农民群众在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相关技术人员还要加强对自己技术理论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知识,在和群众建立紧密联系的基础上促进小麦技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小麦增产增收的实现。

3.2 加强总结,因地制宜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性特点,这种特殊性的存在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和小麦管理者要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对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并根据本地区的状况实际来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措施,是相关的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靠性。

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关系到我国小麦生产的稳定,这关乎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是我国其他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所以从这方面讲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