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抽象美术 艺术观念 美术教学

我们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老感觉抽象美术作品不符合正常逻辑形象审美。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1 审美观念的转变与运用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②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③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④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2 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2.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2.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2.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3 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3.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3打散组合法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美术作品。学生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总是以像与不像来评判,或者说看不懂,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而抽象美术一直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最感莫名其妙,又最需要解惑的问题,也是大家争议较大的课程内容。下面谈一谈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抽象画教学。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打散组合法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审美观念的转变

要了解和认识抽象美术,首先就应转变审美观念。因为作为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西方的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l.艺术家从以前的表现客观现实世界走向主观精神;2.放弃了传统的统一的美的标准;3.传统的艺术十分注重艺术的认识和教育功能,而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4.现代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而不是继承传统的内容和技巧。抽象艺术是艺术家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和创造的结果。它是以纯抽象的语言表现精神及形式意味的美术,而这种纯抽象的美术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传统的艺术观念再加上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加以判断,所以会有疑惑不解之感。对于抽象美术作品,学生要了解传统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在创作观念上的转变,使自己在欣赏这些抽象美术作品时也转变自己固有的传统审美观,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和标准上来看抽象的艺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抽象美术。

二、抽象美术的特点

欣赏抽象美术作品时,除了要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外,还要让学生注意把握其主要特点。

1.形象的抽象性。

抽象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视觉经验的某种感受予以抽象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它以纯粹的点、线、面、形、色等构成画面内容含蓄,形象抽象,给欣赏者的感受是一种朦胧的印象。所以学生在欣赏抽象艺术时不要以像与不像来评价,要尽量根据作品运用主观感受来调动自己的情绪,而不要刻意去辨认画家究竟画的是什么。

2.画面有强烈的动感。

许多抽象的绘画,以强烈的笔触,奔放的色彩来刺激人的视觉,动感强烈。例如:康定斯基的作品,以点、线、形、色依情绪随意作画,挥洒自如,使人产生运动、奔放、热烈不安等情绪感受。如产生某种情绪,获得某种狂热、高亢等视觉感受就是看懂了这类绘画,也称为热抽象绘画。属于冷抽象的欧普艺术以形的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出奇异的流动、变幻的感觉。这些动感很强的抽象艺术是传统的具象绘画无法比拟的。

3.趋向音乐性。

抽象画家利用色彩与声音产生的联觉,将点、线、形、色构成无标题的音乐,直接作用于欣赏者,使观者在看抽象画时,在心理上引起某种难以言传的情绪。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红、蓝、黄构图》。画面用直线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直线将它们分开。画面显得和谐而有变化,如同一首音节长短起伏,但却有自己主旋律的歌。

4.意蕴的含混性。

抽象绘画以点、线、面等符号元素组成不明确的物象,其含义也是不明确的,欣赏者从中获得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它排除了具体的物象,其内涵不可能像具象绘画那样表现艺术家对所描绘的事物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只是用抽象的手法表现艺术家的某种情感或追求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绝对抽象”。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抽象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加深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方法:

1.图案肌理的制作方法。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强,再加上不需要写实绘画那样有严格的技艺,因而,可让他们动手制作抽象画。在制作中去体会抽象画所带来的乐趣。如:让学生在板面(如玻璃、塑料板、纸板)上,用水粉、油墨等颜料随意涂画,色彩要饱满,水色要淋漓,以此构成丰富而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画面效果命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性,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国外现代的抽象画时,许多学生会说看不懂,如果把中国的草书拿出来与之对比欣赏,就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不认识其中的字,却能欣赏它的形式意味。中国的草书,特别是狂草,由于其语义的可识性程度降低,欣赏者更注重它的节奏变化及虚实浓淡的笔墨效果。实质上,抽象美术作品中夸张的线条和刺激的色彩与变幻莫测的中国草书是一致的,都是一种平面的抽象艺术,能给观者在视觉上引起某种情绪感受。抽象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把两者对比起来欣赏,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此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形式意味。

3.打散组合法。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4篇

工艺美术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这一性质也是工艺美术作品得以长存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区分工艺美术与绘画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绘画仅仅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它是不具备实用价值的,但是工艺美术作品不同,它是具有物质生活的目的的。比如说,一个玻璃杯,它首先具有的是盛水、供人喝水的功能,其次才是有欣赏作用。而这个玻璃杯之所以会出现乃至流传至今,也正是因为人们的生活需要它,离不开它。所以说工艺美术作品是以使用功能作为前提的,并且,还受到这一功能的制约。但是,并不是说凡是具备了实用性的产品都是工艺美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毕竟还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艺美术,所以它当然还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的。在工艺美术作品的创造中,创作者应该深入人民的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不仅要熟悉人们的物质生活,更要了解人们心灵所需。这样才能创造出人们喜爱、并喜欢用的作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工艺美术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要不断通过对实际生活进行调查和研究,得出结果,从而创造出既能体现出艺术效果,又能表达出作品艺术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只有源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够深入人们的内心,只有同时具备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工艺美术作品。

二、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人类生活的升华

一件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其实也是人类生活的升华过程。工艺美术作品能够美化人类生活,带给人们更多美感,为生活增添一分色彩、一分美丽。一般来说,工艺美术作品所表达的都是生活中那些美好的、正面的、积极的事物,反映的是客观世界中最美好的那一面,因此,这些积极向上的形象就能够带给人们很强的生活感染力。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由现实的人类生活进入精神世界,转化为工艺美术作品的过程,这并不是将人类生活原封不动地再现出来,而是要加入很多的思想和心血,丰富这些生活的内容,重新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也就说,这是经历了一个/升华0的过程。工艺美术作品创作的这种形象思维过程,和绘画是不同的。绘画并不一定非得经过这种思维转化,绘画可以直接将客观事物/复制0出来,这也是一种创作。工艺美术作品是不同的,它也是反映人类的生活,它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一般特点抽象化了,然后再进行加工和创作,这一系列的过程始终是以人类生活为依据的。这种抽象化的过程始终是以现实的人类生活为依据的。抽象揭示的是生活的本质,它反映出的现实,往往比人们所看到的事实更为深刻。

三、工艺美术作品反映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5篇

摘要: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审美的运用。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成为了当今人们讨论的焦点。审美能力一般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经过审美对象反复作用于审美主体而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本领",大致可分为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美术赏析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这里,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训练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美术科目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扩展与延伸。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都是人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完整过程包括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与理解。而鉴赏则必须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精心挑选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通过美术作品中“善”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中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有相应的审美素养。对美的认识、感知能力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有助于启迪智慧,使自己在众多的领域里有所作为。美术学科中的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于三大方面,即提建立审美环境,循序善诱,全面升级。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美育的这些目标:

一、开展互动课堂,建立美好的审美环境

要开发学生成为学习自己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努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营造一个开放、平等、活跃、愉快的课堂审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实现这种互动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使他们的脑动起来。

师生作品交流会。当对书中的大师名作欣赏久了,学生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对同龄人或老师的作品,他们会津津乐道。

每节课都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由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来展示他们合作预习的成果。即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大家认识本课的一位画家,赏析一幅名作,展示一幅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样的互动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积极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本中的一些作品让学生尝试着用线条概括地画出它的轮廓或分析其构图。在乐曲声中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抽象作品自己去创作抽象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美术的兴趣。

活动课的开展。模仿央视感动中国评选活动的模式,要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为本小组认为最优秀的艺术家撰写颁奖词,将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制作为幻灯片,并配以音乐展示。

同时也要开放评价标准,无论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无论是古代艺术家还是近代艺术家,我们要容许学生对不同艺术流派不同艺术思潮持有自己的观点,宽容对待并且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称赞,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二、把握学科特点,循序善诱引导教学

把握学科特点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丰富的美术课上成深奥的学术专业课,导致对美术欣赏失去兴趣。但同时更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鉴赏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点,对美术的边角余料 ,美术作品的轶闻趣事过多阐述,这都会忽视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特征,甚至是偏离审美教育的主线。

首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能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并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而且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或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如在讲到《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时,要让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动玩具长大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抽象艺术,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必须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其次,把握学科特点,还体现在老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否能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语,其实之所以不可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而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具体深入的体会,都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创设情景出示作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即而指导学生具体对作品内容和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去欣赏体会。在此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笔墨皴法的画稿,逐一介绍并讲解山水画中笔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在课堂中示范。再引导学生自主欣赏另外一幅北宋山水画作品,并做欣赏评述。从而完成了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具体欣赏教学。

同时,审美鉴赏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知识积累,如各类艺术的特征,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在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即是从这方面为学生的鉴赏、审美开拓了新的空间、领域:艺术家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进行着艺术创造的劳动,艺术品即是他们的劳动产品。不再是神秘化的、飘渺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通过作品比较,升级视觉的审美能力

视觉的审美能力,就是辨别美丑和领略美的能力,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的通俗易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作品比较,通过对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美术作品的分析、解释、价值判断等批评活动,使学生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含义、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理解的审美享受,从而提高美术理解力、鉴赏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独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术作品的技巧形式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艺术家对社会、自然认识的演变和深人、绘画技巧的不断多样化,中西方都形成了逐步渐进的各种绘画流派。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学不仅要讲得清楚,更追求讲得艺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所以,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会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另外,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脑绘画、电脑动画设计等通过科技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色彩丰富、结构新颖,形象逼真或夸张,可以称之为科技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美学知识,学会运用科技手段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通过美术赏析,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动情动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励。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34-36页

[2]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版社,78-8页

[3]王洪岳.审美与启蒙[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37-138页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目的;教学实践

在新课改理念下,素质教育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美术欣赏课在整个初中美术课程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发挥着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反思的问题。

一、上好美术欣赏课,先要明确其教学目的

新课改要求初中各学科都要遵循知识目的、技能目的和情感目的的教育理念,美术欣赏课也要以此为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1.知识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包括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

a.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是指美术作品所采用的画面构图、形体、线条、透视、色彩、光影、明暗等表现手段。它们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生活,并决定着作品的形式风格。语言的表现性越突出,作品的风格性就越强,也就越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b.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是指作品运用艺术语言使画面形成的一种形式风格。观者因为画面形式语言受到视觉冲击,从而在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带动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能力。

2.技能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层意蕴,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通过它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所传递出来的深层意蕴才是作品的精髓所在。深层意蕴包括作品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的: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

新课改的教育宗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教育。美术欣赏课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赏析,在熏陶和潜移默化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起到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作用,同时,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教育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最直接的引导作用。所以情感教育才是欣赏课的最终目标。

二、欣赏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好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1.突出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美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突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整个欣赏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对问题的设置上。在这个过程中要按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提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受到熏陶,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

2.加强欣赏课过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

初中年级的欣赏课中安排的绘画、雕塑、古代建筑及工艺美术等作品都有它们外在的形式美感和内在的深层意蕴。欣赏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作品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历史价值也会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品德,体现欣赏课的情感目的。

3.欣赏课要灵活地渗透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每件美术作品中的元素都来自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与自然的原生态中找到与特定欣赏作品有共同点的元素,使欣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学以致用。

4.与其他学科结合也体现了欣赏课的灵活性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讲;看;思;谈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5-01

无论是普高或是职高,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都占较大的比例,教师应该借助美术欣赏课来切实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艺术视野变得更为开阔。那么,应该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呢?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因为美术是一门艺术课,被动地接受和模仿是无法调动学生的艺术灵感的,更不要谈创作了。笔者J为有效的教学应该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美术作品所包含的内涵。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讲”“看”“思”“谈”四个活动方式结合到一起,就具体的做法进行分析,望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美“讲”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最多的表现形式是“讲”,关键是要怎么讲?美“讲”就是从美术作品出发,教师的“讲”务必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概念明确”“语言清晰”,简明扼要。例如,起始年级的中职生抽象性思维不强,教师的讲解不宜深、抽象,应该注重讲解语言的通俗化、形象化,从作品的趣味性出发,切忌使用过多学生不能理解的专业性词语。对于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不必抠得过细,而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欣赏课的意义与价值,打开“乐其道,亲其师”的局面。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的美术知识学习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他们能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逐渐增强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进行美术欣赏可略加抒发地“讲”。通过教师的讲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面,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导“看”

1.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将诸多有共同特点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鉴赏,例如设置“中国古代画欣赏”“西方现代绘画欣赏”等专题。实践经验表明,借助于专题欣赏可以引导并侧重提升学生某一个方面的艺术造诣,尤其是艺术语言方面的提升。当然专题欣赏课不能仅仅是美术作品的堆积,还应该提供几个指向核心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2.参观画展

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局限于教材文本。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其美术素养,笔者经常带领学生参观画展,将学生带到展厅现场,观看画家作画的过程,欣赏“原画”。这种视觉震撼是学生通过幻灯片、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欣赏“原汁原味”的美术作品,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精神。

三、启 “思”

学而不思则罔!美术欣赏课,也不能只有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看,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很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教师的讲和自己的看而发生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更好地消化“讲”“看”这两个过程习得的知识,并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自己的观点。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欣赏《清明上河图》,除了讲、看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艺术水平和美术素养的提升,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整个画面描绘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内容的?

问题2:从画面上看,作品反映的是什么时节?采用了怎样的构图方式?

问题3:作品采用了怎样的透视方法?

借助于问题,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虽然场面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只要鉴赏的视角和方法都是正确的,都能尝试着表达出自己对美术作品欣赏的体会,体会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创作热情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这些感受也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有良性的影响。

四、畅“谈”

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差异;探析

当我们走进美术展厅的时候,很多的美术作品会进入我们的视线,这时候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开始了。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即使是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观赏感受。其实美术家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欣赏的物体,而要从这些作品当中获得艺术欣赏的价值就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我们面对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的知识经验就会对欣赏美术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

由于人是美术作品欣赏的主体,并且这个主体不是被动的,我们欣赏美术作品实际上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再创造,是欣赏主体和美术作品之间的一个深刻的交流。

首先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产生的前阶段,即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美术作品的外形往往能够从不同程度上引起观赏者的注意。而在这个时候,美术作品本身包括的构图和表现形式都会给观赏者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观赏者通过这些美术作品来捕捉到创作者的表达信息。这个时候的差异主要是来源于每个欣赏者在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原有的心理定向在作用。这个时候的差异特点通常是观察上的不同造成的。

其次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阶段。美术作品往往包含着美术家的审美理念和现实的感受在其中,借助了一定的物质媒介来表现出来的。在欣赏者开始用心去观察作品的时候,在美术作品当中的那些感性符号就可能会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受。以梵・高著名的油画作品《向日葵》的欣赏为例。这副作品当中创作者带着很强烈的色调来进行结构的设计,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很多的欣赏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去想象创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时候更多的是由欣赏作品时联系创作者的经历来进行合理推测造成的。

最后是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深入阶段。由于欣赏者主体的认识会随着对美术作品观察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深刻的,欣赏者在分析美术作品本身的信息时,他们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以及生活经历会对他们的观赏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和对象的交流当中也可能会进一步地进行美术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因此也就会让作品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

二、影响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因素分析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呢?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美术作品欣赏的差异,其中在前阶段主要是由于心理的定向作用造成的,而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也会影响到欣赏差异,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则会加深这种欣赏差异。

1.心理定向作用影响了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前阶段。

研究表明,心理定向作用对美术作品欣赏具有很大的影响。这其实更多地是反映出了任何美术作品的欣赏都是欣赏者带着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的。我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使得我们在每个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当中去特别地注重某一方面。这时候欣赏者对作品信息不同的选择就造成了欣赏的差异。美术作品其实在进入观赏者眼睛之时就已经产生了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就是最初的差异反映。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了美术之美的主观价值追求,这种不同的主观感受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以美术作品《最后的晚餐》为例。除了我们熟知的达芬奇的那幅作品当中使用的是棕褐色的色调为主,门徒们有规律地分为三个人一组,制造的是一种比较庄重严肃的气氛;而其他的一些画家在晚餐的主题上则主要是以表达幸福为主要的。每个人的视野和知识背景影响到他们的欣赏感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美术作品做出准确一致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2.美术作品的类型不同会影响作品欣赏的差异。

美术作品的欣赏差异会由于欣赏的美术作品类型不同而有所加大。欣赏抽象的美术作品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且对创造者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达到对作品的理解。美术作品是和很多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每个欣赏者都会在作品中积极地寻找那些能够和他们产生共鸣的元素。很多的美术感受都是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时候产生的。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差异最大的可能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蒙娜丽莎》。很多的人从画中人物的微笑联系到了不同的方面,对这个微笑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欣赏者把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作是迷人的微笑;而有的欣赏者则认为这一微笑中带有邪恶在其中。通过这个例子,说明了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会对作品的深层解释产生很多的差异。

3.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会加深欣赏差异。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是欣赏者和美术作品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不断地深入,这种欣赏的差异就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在美术作品中常常有一个“未定点”或者是“意义空白”。当欣赏者在不断的接受作品传递的信息过程当中,他原来的知识、经历和文化修养正在发挥作用,使他开始对美术作品进行再次的创造,这种创造正好能够实现美术作品的具体化。特别是在中国画作品中常常有意地要留出一定的空白和未定点来吸引欣赏者参与到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建构中。通过模糊性和象征性来为欣赏者提供情感联想和理解力的空间,为欣赏者的创造提供了更大可能。以徐悲鸿著名的《马》为例,在这个作品当作主要突出的是几匹形态栩栩如生的马,其他是很大的一片空白。而正是这种空白能够给欣赏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大的人可以联想到骏马在草原上的自由驰骋;也可以想象苍穹之下群马在其中穿梭。这个过程中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欣赏的差异也有呈现出更深刻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林青.美术作品欣赏差异的产生及影响因素[J].美与时代(中旬),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