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湿地;生物多样性;指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28-03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有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大量动植物生存其中,生态功能不可替代,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湿地保护基础工作的热点,张铮等评价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朱京海等研究表明辽宁沿海6地市及其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刘冰调查分析发现莲花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处于优秀水平,并据此提出了恢复和管理的合理建议。

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湿地,并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Andrias davidia-nlzs)的栖息地。目前,对该地区的研究仅见于穆彪等的气候生态资源方面,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指标评价尚未见到报道。基于此,本文调查了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在评价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建议

2 研究区域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

贵州省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以下称保护区)位于贵州省贵定县昌明镇,是两州(黔南州和黔东南州)三县市(贵定县、麻江县、都匀市)结合部,总面积6311.0hm2,湿地面积757.3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5′~107°33′,北纬26°20′~26°25′。境内以低山和中山地为主,地形起伏,沟谷纵横,山峦重叠,地表崎岖破碎,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垂直气候带明显,四季分明,降雨丰富,年平均气温15.0℃左右。保护区内有众多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溶洞和暗河,水质清澈,为大鲵提供了天然的小生境。

2.2 研究方法

2.2.1 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的调查

2015年8~10月,基于保护区的档案数据,依据《中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调查和统计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观察和记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人类活动。

2.2.3 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本文在参照相关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由环保部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确定了本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表1)。根据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对照标准表逐项进行打分,累加所得的分数便可得到生物多样性评价总分(TP):

TP=∑(Ai+Bi+Ci+Di+Ei)

式中,Ai、Bi、Ci、Di、Ei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因子得分。根据TP值的大小,将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TP值介于86~100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很好;TP值介于70~85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水平较好;TP值介于50~6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TP值介于35~49之间,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较差;TP值小于等于35,表明生物多样性水平差。

3 研究结果

3.1 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和人类因素概况

保护区内主要植被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次生林。保护区内湿地植物种类共35科58属70种,主要有: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Rehd.)、乌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黄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Franco)、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箭竹(Fargesia spathaceaFranch)、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冷水花(Pilea notata C.H.Wright)、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等。主要植物群系类型包括:乌桕群系、杜鹃群系、水青冈群系、虎杖群系、箭竹群系、透茎冷水花群系、水麻群系、青蒿群系等。保护区内湿地脊椎动物分别隶属于5纲39目54科种。其中鱼类48种,隶属于5目11科;两栖类动物23种,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动物45种,隶属于2目7科;鸟类128种,隶属于6目10科;兽类35种,隶属于8目18科,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穿山甲(Manis)、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 Hodgson)、红隼(Falco tinnunculus)、草^(Tyro longimembris)大鲵、虎纹蛙(Rana rugulosa)、猕猴(Macaca mulatta)等13种。

保护区内共有6665人,区内村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保护区内,且时有进入林区砍伐林木、下网捕捞水生动物的情况发生,人类活动对湿地保护区的动植物存在明显干扰。

3.2 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依据对保护区动植物情况的调查和本文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表,逐项评分得出贵定岩下大鲵自然保护区指标得分,各项指标总分TP=55.5,介于50~69之间,故其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

4 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议

4.1 加强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

水源是维持湿地生境稳定的关键因素,加强水量和水质的监测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居民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排入湿地,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改变,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为此,建议加强保护区的湿地水文监测与管理,并依此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保护区内的水质和水量,确保野生动植物有良好的生存基础。

4.2 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保护区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应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顺利展开。借助3S和计算机技术,依据湿地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态特性等信息,建立贵定岩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完善保护区机构建设,增设现代化实验室和标本室,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科研水平。

4.3 调整产业结构

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且属于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开发和农业生产活动,必须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应加大宣传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居民发展旅游业,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着力发展较高收入的大鲵养殖业,让村民意识到良好湿地环境的重要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居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防止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功能退化,保持其稳定性。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 P9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97-03

Hebei 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Zhi Qiankun

(Mulan-weichang Forestry Administration,Weichang 068450,China)

Abstract:Wetlan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urvival,reproduction,development,is enriched biodiversity,has great ecological,social,social benefits.Hebei 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enables wetland ecosystems and wildlife resource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protecting,to allow ecosystems to function more perfect,and promot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Luan River nature reserve;Wetland;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2]。湿地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防止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3]。

我国沼泽湿地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山区多木本沼泽,平原则草本沼泽居多[4-5]。湿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是目前各种环境资源系统中受威胁最大的一类[6]。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湿地被转化为工业、农业、居民用地等,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数量和质量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林业局2000年),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hm2以上,由于围垦湖泊而失去调蓄容积350亿m3以上,超过了我国目前五大淡水湖面积之和,因围垦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 000个;由于水污染以及水源储量的减少,造成湿地质量持续下降,功能逐渐降低。一方面,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大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以及湿地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湿地资源和环境是多功能和多价值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湿地类型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储存、湿地价值的替换和持续管理。

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汇接地带,行政区位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中西部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41°47′~42°06′,东经116°51′~117°45′,海拔高度在750~1 829m,距承德150km、北京384km、天津504km,东以滦河支流伊逊河为界,南临庙宫水库,西接卡伦后沟牧场和郭家屯镇,北与御道口牧场、棋盘山镇为邻。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位于阴山山脉、大兴安岭山脉的尾部向西南延伸和燕山山脉余脉的结合部,大体可分为侵蚀构造地形、构造剥蚀地形、剥蚀堆积地形、河谷阶地形四种地貌地形。土壤以棕壤、褐土、风砂土、草甸土、沼泽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分布。气候属于中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大陆性季风型高原山地气候。具有水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4~4.7℃,无霜期67~128d,年均降水量380~560mm,太阳辐射总量为533.30~560.51kJ/cm2,年晴天稳定系数65%,≥6级大风日数27d。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涉及御道口、老窝铺、南山嘴、西龙头等10个乡镇30个行政村。保护区周边现有882户,人口3 770人(含一个农业村)。据2005年统计,保护区内的人口达2 256人,其中满、蒙、回、鲜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0.6%。这部分居民以放牧、采集山野资源、耕种部分土地、外出做工为生活来源,对资源保护管理影响不大。

2 湿地资源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0 637.4hm2,由陆地和湿地两部分组成。其中:陆地面积40 13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9.25%;湿地面积10 507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0.75%。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独特、生物资源多样,多条河流在保护区内相连穿过,由此而形成的河流湿地、下湿滩、草本沼泽湿地与周边的林地、草地相接,为鸟类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区内分布有9条河流,包括小滦河、伊玛图河、伊逊河等,均属于滦河的支流,其中最大的支流是伊逊河,每年可为潘家口水库涵养和增加水源38亿t。同时还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水泡子、河滩地、低洼地等。

区内生态系统完整,植被自然状态保持完好,生境多样,类型较多,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目前已知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 016种,其中苔藓植物201种,占全国苔藓植物总科数的27.2%、总属数的12.39%和总种数的5.83%;蕨类植物22种,占河北省蕨类植物总科数的60%、总属数的38.89%和总种数的22.49%;有野生种子植物90科、371属、793种(裸子植物11种,被子植物782种),占河北区系科数的70.3%、属数的52%、种数的39.4%。保护区是河北省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中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在野生植物中,列入保护区保护的植物有22种,其中有国家三级保护植物4种。

区内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目前已知有各种野生动物1 278种。其中森林昆虫970种,隶属13目125科,以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为主,占区内昆虫总数的76.1%;鱼类21种,隶属4目5科,;两栖类5种,隶属1目3科;爬行类15种,隶属1目5科;鸟类228种,隶属16目5科,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5;哺乳动物46种,隶属6目14科。哺乳动物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种[7]。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7种,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有貉、豹猫。

鸟类资源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33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165种,河北省重点保护动物15种,有白额燕鸥、普通夜鹰、三宝鸟等。

3 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效益评价

3.1 生态效益

3.1.1 物种保护 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将使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更好地保护,人为干扰因素进一步减少或完全无人为干扰,成为野生动植物自然繁衍的栖息地和避难所。同时,通过积极开展资源保护和科学研究,有目的恢复、培育湿地植物资源,繁殖、驯化、招引珍稀鸟类,使野生动植物资源进一步增加,确保了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3.1.2 净化污水 湿地内植物茂盛,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同时水中生物种类繁多,大都具有富集氮、磷等功能。通过对上游水质和进入河北滦河上游湿地的水质进行分析比较,净化率分别为总氮47.1%、总磷63.4%、CODQr62.5%、BODs73.6%、硝酸盐氮60.8%、氨氮82.1%、总锰95.7%、总铁81.2%,可以看出河北滦河上游湿地不但对氮、磷具有较强的净化功能,而且对铁、锰等金属具有极高的吸附性[8-9]。

3.1.3 调节局部气候 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水资源丰富,植物茂盛,对维持大气碳氮平衡,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起到一定作用。据研究资料统计,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每年每hm2释放氧气100t,吸收CO2137.5t,湿地面积10 507hm2,每年可释放氧气105.1万t,可吸收CO2145万t。此外,茂密的植被具有降低风速、蒸腾水分之功能,对局部气候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10]。

3.1.4 补充地下水 水由滦河上游湿地渗入地下含水层,不仅能恢复地下水的供给能力,而且能对废物和可溶性污染物产生过滤作用。据研究资料表明,河北滦河上游湿地每年可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104万m3以上,对局部地下水的补充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社会效益

3.2.1 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利用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和观鸟旅游业,向社会提供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旅游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高旅游接待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的假日观光和休闲场所,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增强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9]。

3.2.2 带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通过技术应用、资金扶助,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扶植,可以帮助、引导周边居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带动周边社区经济的发展。还可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周边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2.3 科研教学基地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使各种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将会进一步增加,湿地生态系统将会得到更加有效完整地保护。类型多样的原生植被,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必然为研究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提供良好的科研教学基地。

3.3 经济效益

3.3.1 直接效益 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展替代后续产业方面。通过发展湿地植物资源产业化开发、畜牧业、水产养殖、禽类养殖以及湿地生态旅游业等,不仅能够解决部分资源保护资金问题,为项目建设注入资金,而且对保护区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据初步测算,本项目具有较好的财务盈利能力,按每hm2湿地收入300元/a计算,保护区每年可增加收入300万元以上。

3.3.2 间接效益 基于绿色GDP的理念,河北滦河上游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粗略估计,涵养水源调节空气减少风沙危害遏制土地沙化这几项年效益可超亿元。这种间接的经济效益虽不能直接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无可否认它确实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植被覆盖率的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类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有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即间接经济效益。对这种经济效益的估算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计算。因此,对保护区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估和量化将作为一个专题,进行长期的研究。

4 总体评价与展望

河北滦河上游湿地保护与恢复将使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生物物种资源不断丰富,蓄水滞洪能力更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高效,保护管理和科研手段较为先进。同时,湿地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活动取得长足进步,自养能力和造血功能得到增强,职工生活水平获得改善,并初步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原生性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和科研教学实习基地,提高河北滦河上游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促进整个河北滦河上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itschW J,Gosselink JM.Wetlands[M].NewYork:Van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Inc.,1986.

[2]陈宜瑜,吕宪国.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的研究方向[J].湿地科学,2003,1(1):7-11.

[3]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6(3):81-86.

[4]赵魁义.中国沼泽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赵魁义.青藏高原沼泽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育[J].湿地科学,2003,1(2):82-97.

[6]汤国平,刘小青. 湿地功能及保护措施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6(13):4-6.

[7]赵建成,吴跃峰,李盼威.温带暖温带交接带生物多样性研究―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彭有轩.湿地的功能探析[J]. 2008,1(15):29-32.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物;法律地位;法律保护

长期以来,动物一直是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来看待的,是权利主体支配的对象。但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从自然的角度看,人并不比动物更优越,在大自然的宴席上,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价值和意义[1]。”在大陆法系,1990年8月20日,德国立法者在《德国民法典》第90条项下增加了关于“动物不是物,他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为物确定的相关规定”的a款规定之后,这一修改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动物由权利客体上升为权利主体的立法实例而加以引证,并认为这代表着最新的立法动态,代表着人类对动物态度的转变在法律上的体现[2]。英美法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相对而称,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负担义务所针对的事物。关系的权利主体为实现其权利,而对客体处于支配或者有权要求的地位。关系的义务主体则必须向权利主体作相应的给付或者予以满足,主体相对客体处于必须向其给付或者满足其要求的地位。

2.关于客体范围的不同学说

关于客体范围存在三种不同的学说:一种认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仅为物;一种认为法律客体仅为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民事法律关系多种多样,法律关系的客体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表现形式: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权利等等。

二、关于动物的地位和保护问题的不同学术研究观点

1.主张动物在法律上具有完全的权利主体资格

该观点就是主张改变动物的传统法律地位,赋予其有限的法律主体地位。其理由是:民法要加强对动物的保护,就要对动物赋予人格权,法律应当规定,动物不仅享有生存权、生命权和健康权,还应当享有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权利,也就是享有一般人格权,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动物,有效阻止人类对动物的不善行动。

2.主张动物在法律上具有权利主体资格,但是享有的范围是有限的

基于这一观点,动物可以作为权利主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可以成为权利主体,一般说来只有野生动物和伴侣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农场动物、实验动物以及工作动物则不在此范围之内[3]。即使是作为权利主体的动物,其所享有的权利也是有限的,只享有某些种类的权利,如生存权、生命权等等,“在主张动物权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动物的权利必须有限度吗?正如任何权利都必须有限度一样,不同主体之间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是我们下一步应思考的问题[4]。”

3.主张动物在法律上不具有权利主体资格,应作为特殊物看待和保护

此观点有二:一是认为赋予动物以“人格”混淆了民事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区别。在民法中只存在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人,二是物,人作为世界的主宰,支配其他的任何物,而物则只能被人所支配;二是认为如果赋予动物以人格,实践中会出现实际问题无法解决:首先,动物享有了主体地位,那么它们又将如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呢?其次,如果赋予了动物人格权,让动物享有了生命权、健康权以及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权利,那么又将如何解决人类饮食和日常品的需求呢?如果一定要对动物赋予“人格”使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那将会改变民法的性质,也会改变市民社会的性质。

笔者认为:民法是人法,在民法上,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就是,动物永远受人支配,永远也不会与人平起平坐,成为世界的支配者。动物的属性是物,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这个基本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德国民法典》将动物从物的范畴中分离出来,但是并不表明动物因此就具有迈出向主体地位的契机。它仍然与其他物一样,属于客体。即使不这样规定,只要存在动物保护法,依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理,在动物保护问题上,民法也应让位。可以说,没有动物保护法,《德国民法典》的规定也是形同虚设;有了动物保护法,即使民法不明示,仍然能实现对动物的特殊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德国民法典》只是一个具有倡导性和宣示性的条款,可以为全世界其他国家就动物保护问题敲响了适时的警钟,没有多少具体的规范意义。

但是,究竟应当在法律上怎样落实对动物的特殊保护,还应当符合民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并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这就是以下的内容———动物法律物格制度。[

三、动物法律物格制度

1.法律物格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物格,即物之格,即物的资格、规格或者标准。法律物格则是指物作为权利客体的资格、规格或者格式,是相对于法律人格而言的概念,是表明物的不同类别在法律上所特有的物理性状或者特征,作为权利客体所具有的资格、规格或者格式。“法律物格”描述了一个不拥有法律权利的资格的实体,该实体被作为法律上的人对其享有权利和对该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的财产来对待。许多学者一致赞同的观点就是建立“物格”制度,具体的设想为:一是野生动物和宠物;二是普通动物和植物;三是人体器官和组织;四是货币和有价证券;五是虚拟财产;六是一般物格[5]。

2.确立法律物格制度的意义

笔者认为,确立民法上的物格制度的意义就在于对物的法律物格的不同。规定权利主体对其行使权力的不同的规则,主要有如下的三点:

第一,确立法律物格制度,能够确定作为权利客体的物的不同法律地位。区别不同的法律物格制度,就是为了表明不同的物在法律上的不同地位。第二,确立法律物格制度,能够确定权利主体对具有不同物格的物所具有的不同的支配力。第三,确立法律物格制度,有利于对具有不同法律物格的物作出不同的保护。

我们建立法律物格制度,并不是赋予动物以权利,使动物成为民事主体,我们讨论的基础就是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理论指导下,将物依然作为客体,只不过通过法律物格制度,对不同性质的物区别对待,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制度。现代民法人格是平等的,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应当是基于人的属性,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物是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如果对物同等对待,显然不合理。如果建立了法律物格制度,对不同属性的物设立不同的规则,可以更为合理地行使权力、保护各种物。

四、动物成为民事法律主体的法理障碍

1.与民法的基本价值相悖

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为私法自治,其旨在于个人得依其意思表示形成私法上权利义务关系,私法自治表现在民法的各个制度上。意思自治被否认,民法还称得上是民法了吗?动物没有明确意思表示,无法进行自我认知和表达,如果将动物纳入民事主体的范畴,有违民法作为“人法”的根本性制度价值。而法律始终是人制定的,是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则,动物也不可能参与到法律制定的过程,这样,即使赋予动物权利事实上也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6]。

2.与权利义务关系的逻辑关系相违背

对于动物行为能力的欠缺,有些学者提出建立监护制度来补救,比如为动物设定保护人或人[7]。那么动物的人如何确定;动物的法律诉求有哪些;怎么来定个标准来衡量监护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被监护动物的利益呢;[8]动物如何行使诉讼权;动物的意思表示和行为能力如何确定;如何追究动物的法律责任等问题的解决都会对传统观点形成一定的冲击,造成立法、司法、执法的混乱[9]。

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是从民法的基本理论还是从法理上来分析,赋予动物民事关系主体地位都是不妥当的,有其无法克服的障碍,这些障碍的根源其实超出了法律的范围,说到底法律根源于社会现实,只要人类与动物本质差异存在一天,赋予动物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就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五、对我国关于动物保护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1.应将动物看做是特殊物来看待

我国尚未制定出民法典,因而对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问题还缺乏一个原则性的规定。但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27条关于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是将动物作为物看待的,1998年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是将动物视为一种特殊物而予以保护的。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笔者还想就动物的法律地位的保护问题提出个人的不成熟意见:

已经明确了的问题:在法律上动物仍是物,不是人。但是这种物又不单纯地等同于一般物,这是一种有生命的物,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物,所以应当加以区分地对待,即作为特殊物来看待。德国立法者的最主要意图只是要表达:“动物是特殊的权利客体”以及动物的所有人不能像对普通物一样随意处分动物的意思而已,其法律上的意义只是对物权的必要限制,说明在无公法施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动物依然是一类可以适用规则的司法客体;在财产法上,动物依然是一类特殊的具有财产属性的特殊客体。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站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立法保护动物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立法保护动物不等于赋予动物权利或者将动物上升为法律主体,这样完全是矫枉过正的做法。

我们对动物的保护的范围还过于狭窄。只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做出立法,其实对一些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对人类和自然有益的动物的保护都应该予以法律化,规范化。

2.对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的规定

动物是有生命的,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针对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也应该对此领域加以规范。比如如果宠物出现咬伤他人或者其他人的宠物的时候,究竟如何承担相应法律义务,承担怎样的民事责任和做出怎样的赔偿,都应该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定。动物的主人应该对他人负担义务,这实际上也就是物权人如何妥当行使物权,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

3.加大动物保护的立法力度

对于动物的保护也应该根据不同的等级进行划分,分为禁止交易物、限止交易物和可交易物,对于不同的范畴,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医学利用动物进行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实验———比如用小白鼠来研究攻克癌症的实验,就无需纠正医疗单位的行为。所要做的是应当加强现行立法对动物保护的力度,对动物的滥捕滥杀的罪行进行严惩。曾经在网上看见这样一幅真实的画面:在青藏高原上,躺着数以万计的藏羚羊,肚皮被残忍地剖开,内脏统统挖走作为可以变卖的药品,羚羊角也被割下,血几乎染遍了整个山坡。对为了牟取暴利采用如此残暴的手段野蛮掠夺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法律应该予以深切关注。针对不同的“物”实施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不需要对动物的法律地位做无谓的争论就可以对动物实施最有效最现实的保护,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4.完善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我国有学者指出:“动物的管理是操作在一个复杂的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亚系统是:种群、生物环境和人。这三个系统相互影响,互为运动,野生动物管理就是维护三者的平衡。”动物保护的法律应是一个系统。为了更好地保护动物,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比如众所周知的“虐猫事件”,相应地应该建立《反对虐待动物法》。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非野生动物,本质都是相同的,他们也有生命,也有感觉,善待动物也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和美好心灵的折射。人对动物的关爱,也能够体现出人对人的关爱。目前已经建立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是针对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其实其范围应该涵盖所有的物种,因为如果不把范围扩大,等到物种濒临灭绝再亡羊补牢恐怕为时已晚,未雨绸缪的有所规范岂不更好。再比如可以单独设立《濒临物种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法》等等,对于以动物为资源的药制品、皮革制品的贸易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限制和规范。

民法在将动物定位为特殊物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动物的保护上面。毕竟任何法律法规确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施,利用制定的法律、法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体现民法的公平和公正等基本理念。对动物的保护,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德国人提出的“动物不是物”的理念也并非没有现实意义,正是由于问题的存在才引发了这些相关的思考和初期的探索。我们应当从立法、司法实践的角度来对动物的法律地位及其保护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春友.主体性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0,(3):35.

[2]高利红.动物不是物,是什么?[M].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0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2872303.

[3]孙江.动物法律地位探析[J].河北法学,2008,(10):61.

[4]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现代———兼谈环境资源法的法理问题[J].比较法研究,2000,(1):33.

[5][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8772878.

[6]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07.

[7]徐昕.论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立———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及其消除[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0.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灵长类 旅游开发 经济发展 保护 关系

我国的灵长类资源较为丰富,有 19 个种,约占世界灵长类种数的 1/10,在亚洲居第二位。这些灵长类资源,既构成了我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提出了保护它们的繁重任务——全部 19 个种均被列为国家一级(16 种)或二级(3 种)保护动物。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地方进行了野生灵长类的旅游开发,如广西龙虎山、贵州梵净山、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等。随着我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关措施的出台,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野生灵长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因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优点,加之国内外日益升温的“旅游热”,已经或正成为有该类资源分布地方的首选开发项目之一。但是,在对野生灵长类进行长年人为投喂食物并接待游人参观、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由于干扰了原有的自然状态,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原有的野生习性,对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发展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尽量避免甚至根除因旅游开发对保护产生的消极影响,贯彻“保护与利用”并举的方针,提高野生灵长类保护的效果,是本文的宗旨。

1 灵长类动物作为旅游开发资源的特点

灵长类(primates)是高等哺乳动物,其大脑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模仿能力较强,与人类是近亲——在动物分类上灵长类与人类同属一个目,因而是一类独特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观赏资源。灵长类作为旅游观赏资源有以下特点:①有助于人类了解自身:许多高等灵长类(即通常所指的猴类和猿类)的社群结构和行为与人类相似,如群体有“首领”,成员之间有等级顺位差别;为适应群体生活,个体发展了许多礼仪行为和友好行为,如拥抱、呈臀、理毛等;雌性灵长类具有月经和月经周期的行为变化,等等,这些为我们从比较的角度了解人类自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②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教育与普及工作:自然环境中的灵长类毛色纯正、行为多样、活泼可爱,但由于它们大多生活在深山老林中,通常人们难以寻觅其踪影。通过建立一些野外观察点,让人们进入自然栖息地实地考察,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还可以增加他们对这些野生动物生活习性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好大自然的热情,在“寓教于乐”中受到自然保护的教育。③可以促进灵长类的就地保护:野生灵长类分布地区常有居民居住,长期以来因认识上的问题,当地居民大多认为保护这些动物是政府部门的事,与己没有太大关系,甚至有的还认为保护妨碍了他们的利用,形成居民抵触或消极对待保护的局面,这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正是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不尽人意的原因所在。如果能合理地利用一些野生灵长类资源,使当地居民从中得到实惠,尝到一些甜头,认识到这些资源潜在的巨大价值,可能会提高对这些野生动物保护重要性的感性认识,从而变消极对待保护为积极参与保护。

2 旅游开发对灵长类的影响

野生灵长类在原栖息地被旅游开发利用,因并未直接捕捉或猎杀,从理论上讲对个体和种群的生存不应有太大影响。但是,灵长类是不同于其它类群的动物,它们相对发达的新脑皮层使它们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产生一些新的行为。这样由于不科学或不严格的管理,在实际中会引发出新的问题,对猴群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我们曾对安徽黄山鱼鳞坑群短尾猴旅游开发前的 7 年和开发后的 2 年进行了定量的比较研究[1],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使该群数量增长减慢、婴猴的死亡率增加、雄性的换群频率下降、加快了猴群的分群和出现某些变态行为(如成年雄猴将婴猴咬伤或咬死等),我们从人工投喂方式、人为地限制猴群活动范围以及游人观猴行为等三个方面对这些问题的影响机制和途径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主要是人为管理上的原因造成。譬如,旅游开发后,为使游人能随时看到猴子以增加旅游收入,管理人员将猴群控制在饵场周围不足 3km2 的范围内活动(原巢区面积

为 7.7km2),这既是个体换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加快分群的主要原因[2],解决办法可以通过定时观看使猴群有时间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再譬如,游人直接投喂自带的面包、苹果、巧克力等食物是导致攻击行为频率和攻击致伤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严禁游人直接投食、保持安静观察的规范化管理来消除。

3 灵长类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如何看待灵长类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是事关旅游观光和自然保护事业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大事。长期以来,为满足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的需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快,导致包括灵长类在内的野生动物分布区日益缩小、数量急剧下降,曾经一度形成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相对立的认识。近十年来,特别是 1992 年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来,人类又重新审视和评价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从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两者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3]。笔者认为:

3.1 保护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灵长类资源的保护,许多野生灵长类在原有栖息地消失或数量减少到不能自我繁殖更新的地步,旅游开发则失去了对象和基础,已经开发利用的种群也不可能保持长久。最近几十年,我国灵长类的分布区从北向南退缩,主要是因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忽视了保护的结果[1]。

 3.2 旅游开发是保护的深入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来实现的[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还会不断扩大,程度还会不断加深。特别是象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庞大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有必要、更显迫切。灵长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因具有上述优点,加之没有直接捕捉或猎杀,只要尊重科学规律,严格科学管理,是可以尽量避免其不利影响的。可以说旅游开发是利用灵长类资源的一种较好方式。

3.3 寓保护于开发利用之中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长期以来是以“绝对保护”为特征,原则上不允许捕捉或经营利用,这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初期阶段对于抢救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以及提高全体国民的自然保护意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使这种“绝对保护”的方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灵长类的保护也不例外。首先,野生动物包括灵长类在内的保护需要长期、大量的经费投入,在目前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很强的情况下,单靠国家财政支持显然是杯水车薪。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机构虽已健全,但开展有影响的保护项目不多,保护结果也不甚理想,缺乏经费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在有野生灵长类的地区有许多居民,“绝对保护”限制了他们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不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和支持,这是目前我国自然保护的症结所在。如果适当开发这些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筹措保护所需的部分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这反过来又可提高当地政府和居民对野生灵长类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实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因此,灵长类的有效保护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加强。

4 灵长类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灵长类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可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前提是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重视科学管理。以安徽黄山的实践来看,作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和重视:

4.1 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可持续利用”作为开发的指导思想

灵长类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从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地加以利用,则既可开发出资源的潜在价值,又可保持种群不断繁殖更新,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相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种群的承受力,过度利用或人为干扰过大,影响到种群的存活和繁殖更新,将使保护和利用都无法继续进行。要正确处理好这种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就必须把可持续利用作为开发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包括:①尽量保持猴群的自然状态:虽然人工投喂食物的数量和次数的增加都可方便游人的观察,可吸引到更多游人,但不利于猴群的长期管理。每天人工投喂食物的次数不应超过 3 次,使猴群有足够时间到周围森林中活动,投喂食物的量也不应超过猴群总食量的 1/4,以保证从天然植物中获得充足的平衡养分;②严格科学管理:管理人员不宜人为地干扰猴子自由地进出猴群,以利于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和信息传播,使种群健康发展。严禁游人向猴群直接投喂食物,以减少猴子为争夺食物而相互攻击,并可避免猴子攻击人的事件发生;③重视开发后对猴群的科学研究和疾病防治:旅游开发中猴群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同时因猴群相对更集中,易得人兽共患的传染病[5],因此,要加强开发猴群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改善管理的措施,避免出现灾难性的后果。作为旅游开发单位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这些建议。

4.2 充分发挥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野生动物“绝对保护”的政策使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包括灵长类在内的保护形成的漠不关心局面,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剌激下有所缓和,他们在初步认识到保护重要性的同时,也对旅游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很高。当地居民祖祖辈辈与这些野生灵长类打交道,熟悉和了解它们的

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如能吸收他们参与旅游开发和管理,可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还可解决他们的部分生活出路,将旅游开发前景同他们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则可加速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鸟类资源;调查;楼子山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Q9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68-2

辽宁省医巫闾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的西部。位于东经120°52′51″至121°3′45″之间,北纬在40°30′40″至41°32′30″之间,保护区总面积为11150hm2。保护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处于西辽河洲向暖温山地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8.0℃,年降雨量600mm左右,楼子山自然保护区最高山峰为楼子山顶峰,海拔1091m。

2003年,辽宁省医巫闾自然保护区成立了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小组,聘请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明玉为技术顾问。2003-2004年,调查小组通过野外观察、收集历史资料、座谈访问等方法,对楼子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2009年,又进行了一次补充调查。

1 调查范围

鸟资源调查在整个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及保护区周边沿河丘岗地区进行。根据保护区特点,在区域内的楼子山工区水塘旁、龙凤山公园等地设立了4个固定观察哨。

2 调查方法

1.1 野外观察统计

丘陵、河流以样线调查为主,样线设置单侧宽100m,长1公里以上,两人一组,利用20×50X单筒望远镜、10X双筒望远镜和富士康fd800长焦数码相机对沿线所见鸟类进行拍照和统计分析。每月总体监测面积达总面积的2-3%。

水塘、河流以样方调查为主,实行定点观测,样方面积>4公顷。

1.2 鸟类野外识别

鸟类分类参考:《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刘明玉等,2000年,辽宁大学出版社)、《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年,湖南教育出版社),无法确定的,请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明玉根据采集的标本或照片鉴别。

1.3 收集历史资料

(1)收集保护区近年来执法收缴的野生动物的统计资料。

(2)锦州市志等历史资料。

1.4 走访护林员

走访护林员,对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解、收集部分鸟类资料、获悉某些鸟类的数量消长。

3 调查结果

3.1 种类组成

辽宁省医巫闾自然保护区鸟类各科种数统计见表1。其中,最多为科(Muscicapidae)鸟类,种数44种;第二是雀科(Fringillidae)鸟类,种数33种;第三位是鹬科(Scolopacidae)鸟类,种数27种。鹭科(Ardeidae)、鸭科(Anatidae)、鹰科(Accipitridae)、科(Motacillidae)、鸦科(Corvidae)等鸟类种数都在10种以上。

表1 医巫闾自然保护区鸟类各科种数统计 /种;%

1.科 Podicipedidae 2 0.74

2.鹭科 Ardeidae 10 3.73

3.鸭科 Anatidae 15 5.59

4.鹰科 Accipitridae 15 5.59

5.隼科 Falconidae 6 2.23

6.雉科 Phasianidae 4 1.49

7.三趾鹑科 Turnicidae 1 0.37

8.秧鸡科 Ralliidae 6 2.23

9.鸨科 Otidae 1 0.37

10.蛎鹬科 Haematopodidae 1 0.37

11.科 Charadriidae 9 3.35

12.鹬科 Scolopacidae 27 10.07

13.反嘴鹬科 Recurvirostridae 3 1.11

14.燕科 Glareolidae 1 0.37

15.鸥科 Laridae 3 1.11

16.鸠鸽科 Columbidae 3 1.11

17.杜鹃科 Cuculidae 5 1.86

18.鸱科 Strigidae 9 3.35

19.夜鹰科 Caprimulgidae 1 0.37

20.翠鸟科 Alcedinidae 1 0.37

21.佛法僧科 Coraciidae 1 0.37

22.戴胜科 Upupidae 1 0.37

23.啄木鸟科 Picidae 8 2.98

24.百灵科 Alaudidae 5 1.86

25.燕科 Hirundinidae 5 1.86

26.科 Motacillidae 11 4.10

27.山椒鸟科 Campephagidae 1 0.37

28.太平鸟科 Bombycillidae 2 0.74

29.伯劳科 Laniidae 5 1.86

30.黄鹂科 Oriolidae 1 0.37

31.卷尾科 Dicruridae 2 0.74

32.椋鸟科 Sturnidae 2 0.74

33.鸦科 Corvidae 10 3.73

34.鹪鹩科 Troglodytidae 1 0.37

35.岩鹨科 Prunellidae 2 0.74

36.科 Muscicapidae 44 16.41

37.山雀科 Paridae 5 1.86

38.科 Sitxidae 3 1.11

40.攀雀科 Remiz 1 0.37

41.绣眼鸟科 Zosteropidae 1 0.37

42.文鸟科 Ploceidae 1 0.37

43.雀科 Fringillidae 33 12.31

4 讨论与建议

4.1 自然资源优势

医巫闾自然保护区是华北动物地理区和蒙新动物地理区的交汇地带,动物资源也具有两区交汇过渡的特点,在这里能发现蒙新动物地理区的代表动物,如蒙古百灵和凤头百灵。同时也能发现华北动物地理区的代表动物石鸡和山噪鹛等鸟类。因此这里的鸟类分布含有两个动物地理区的特点,故鸟类资源是朝阳地区比较丰富的地区。

4.2 猛禽种类多

医巫闾自然保护区山势较高而陡峭,森林繁茂,是猛禽比较适合的繁殖地,猛禽的食物鼠、鸟较丰富,因此有十六种猛禽在那里繁殖,占辽宁分布猛禽的50%。同时又是猛禽迁徙路过的一个重要的停歇站,从内蒙等地过来的猛禽,都经此地向南迁徙,从南回来的猛禽也经过这里向北迁徙。猛禽都是国家重点的一、二类保护动物,在全世界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而象这个人流较多的地区,有这么多猛禽繁殖,在辽宁甚至全国都是少见的。

4.3 狩猎情况

传统的狩猎方式为投毒、网捕等,猎鸟时间一般在冬侯鸟迁飞过来后,猎民便在冬侯鸟栖息的草滩、河沿地投毒、网捕,主要猎杀雁鸭类。在保护区成立前最为严重,保护区成立后,通过执法和宣传,违法狩猎的基本没有了。

4.4 开发利用

医巫闾自然保护区观赏鸟类、食虫鸟类、猛禽的种类和数量较丰富。对观赏鸟类可适当开展人工饲养,所得经费用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弥补保护区经费不足。食虫鸟类能消灭大量的农、林害虫,是害虫的主要天敌,可利用其维护保护区生态平衡。可利用猛禽控制鼠类数量,保证农、林业的丰收。

参考文献

[1] 刘明玉,等.中国脊椎动物大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 吴法清,等.薤山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4):1-8.

[3] 宋殿云,刘平,季川.医巫闾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调查与分析.野生动物,1990(01).

[4] 李壮威.辽宁省鸟类资源的生态概况.辽宁林业科技,1983

(04).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姚县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072-02

1 引言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森林资源保护大致分为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及森林灾害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旨在促进森林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物种的繁衍,以及其他有利于提高森林功能和效益的保护性措施。

2 大姚县森林资源概况及国有林场现状

2.1 大姚县森林概况

大姚县位于云南省北部偏西,东邻永仁、元谋县,南同姚安、牟定县毗邻,西和大理州的祥云、宾川县接壤,北濒金沙江。全县国土面积414600 hm2,至2015年末,林业用地面积320293.7 hm2,占全县面积的79.35%,其中有林地面积263993.9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2.43%;国有面积37790.6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1.80%;活立木总蓄积量16900050 m3,其中:国有林木蓄积3995180 m3,占23.64%。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01%。境内植被垂直带谱较为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形成了多样性植被带,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栖息地。据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的《云南省大姚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表明:境内植物资源种子植物有143科、570属、1334种,陆生野生动物53种,有国家Ⅰ级保护树种云南红豆杉、篦齿苏铁2种,国家Ⅱ级保护树种秃杉、金铁锁、西康玉兰、水青树、红椿、澜沧黄杉、栌菊木、杜仲、龙棕9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豹、黑颈、长尾雉、蟒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穿山甲、黑熊、林麝、岩羊、大灵猫、红腹角雉等22种。有野生动植物药材603种,隶属185科、555属,蕴藏量10889 t。

2.2 国有林场现状

2.2.1 大姚县林业局转弯河林场

转弯河林场建于1965年10月,属大姚县林业局下属的国有事业林场,位于县城西北的三台乡境内,东接桂花镇味尼乍,西接铁锁乡拉巴,北接湾碧乡冷山,以大、百草岭为主体,森林以亚高山针阔叶林为主。占地面积23.6273万亩,有林地面积21.5317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4.8919万亩),生态公益林占有率69.2%。

2.2.2 大姚县林业局三岔河林场

三岔河林场建于1984年10月,属大姚县林业局下属的国有事业林场,由1964年建立的照壁山林场、1971年建立的马家松林及1974年建立的永和林场合并设立,森林集中分布在三岔河镇、铁锁乡、三台乡境内,与宾川县接壤。占地面积10.664万亩,有林地面积9.600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3.24万亩),生态公益林占有率33.7%。建场后主要从事护林防火,封山育林,改造次生林的任务。现内设1个办公财务室和4个管护点,设正式编制8人,实有6人,2016年外聘临时人员21人,退休职工8人。

2.2.3 大姚县林业局湾碧林场

湾碧林场建于1974年1月,属大姚县林业局下属的国有企业林场,建场后直至1999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部停止商品林采伐前,主要以木材采伐为主。林场占地面积26.1945万亩,有林地面积25.675万亩(其中代管分散在乡镇的零星国有林有8.005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6.95万亩),生态公益林占有率64.7%,内设1个办公财务室9个管护点,现有在职森林管护职工34人,离退休人员29人,遗属供养人员6人,2016年外聘临时人员49人。

3 保护森林资源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3.1 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上采取的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林场在保护森林资源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思路和方法,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确实有效的保护好国有林的森林资源。

3.1.1 加强领导

大姚县国有林场在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o工程的大环境下,坚定执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云南省大姚县实施方案》,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林业局的领导下,主动积极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协调,形成保护国有林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

3.1.2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主要采取五条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张贴、发放和在林区书写防火标语,召开户主会议及到自然村放映宣传电影、到学校讲课和给学生家长一封信,利用赶集天现场巡讲等形式进行《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仅2015年国有林场就召开户主会议200次,发放户主通知书6000份,书写宣传标语800条,放映宣传电影15场次。②落实责任,林场与村民小组签订责任状;落实辖区及周边“痴、呆、聋、哑、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和管理责任;与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转,明确责任区域,具体到林班小班;与森林、林木、林地经营单位和个人及相邻州、县、乡召开联防会议签订联防协议,建立联防机制;③严格火源管理,执行野外用火审批制度,严禁火种进入林区,对进山车辆、人员进行登记;④组建森林消防队伍,在县林业局森林消防队的基础上,林场组织半专业义务扑火队3支,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火情进一步扩大;⑤坚持24小时值班和不定时护林点通讯抽查制度,确保及时准确传达和掌握信息。

3.1.3 加强林政管理依法治林

在林政管理方面采用以下的措施:①加大宣传,提高全民意识。采取张贴标语、电影放映、印发宣传资料、召开会议、到学校开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森林资源管护的重大意义,营造全民共同管好森林资源的良好氛围。②强化责任,落实到位。与各管护点负责人签订《森林资源管护目标责任书》,做到森林管护“七落实”。③落实制度,加强督查。定期或不定期对护林点进行检查,对管护不力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严肃处理。④严厉打击毁林开荒、非法侵占林地、滥伐I伐林木及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和违法采集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

3.2 森林资源保护取得的成效

3.2.1 生态效益

一是从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通过实施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工程和森林抚育工程,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度增长,林分质量提高。国有林场活立木蓄积量由1991年的159.16万m3增长至2015年的372.29 万m3,增长率为233%。森林覆盖率提高,湾碧林场由1997年的94.85%增长至2015年的95.84%,转弯河林场由1997年的87.23%增长至2015年的89.28%,三岔河林场由1997年的84.23%增长至2015年的86.36%。林木绿化率得到增长,湾碧林场由1997年的97.24%增长至2015年的98.9%,转弯河林场由1997年的89.67%增长至2015年的92.36%,三岔河林场由1997年的89.28%增长至2015年的90.70%。二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种子植物由1998年的136科、1148种增长至2015年的143科、1334种。

3.2.2 社会效益

国有林场管护面积大,森林保护责任重,林场仅有正式职工44名,为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每年需要聘请护林员115名,支付工资106万元,为辖区村民提供就业渠道,增加经济收入。通过聘请护林员的方式,让当地村民参与森林资源保护活动,直接有效的宣传保护森林资源的好处,增强村民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3.2.3 经济效益

依托天保工程争取资金扶持新修林区公路74 km,复修111 km,配备工作用车、办公桌椅、计算机、无线电通讯设备等,解决部分哨所水、电问题,野生药材、食用菌种类和数量增多,山区农民切实得到实惠,增加了经济收入。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管理方面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不能适应新形式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要求。目前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护林巡山的基本要求,从而导致一些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制止和处理。

4.2 人员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林场管护面积的人员少需要聘请大部分的合同制人员,森林管护经费环境艰苦导致人员聘请难,造成管护队伍不能长期稳定。二是长期以来以“做事”为主,忽视对职工的关心,而且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导致林场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归属感。三是对职工的培养不够,导致大部分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滞后,各方面素质得不到提升没有发展空间,导致思想不稳定,从而导致留不住、招不到人才。

4.3 缺乏科研基地和设施

目前林场在现有条件下只能简单和粗放保护森林资源不被破坏,不能对已有的珍贵有动植物资源进行有研究下的保护和发展。

5 主要措施建议

(1)e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步伐,改善林场工作环境,加快适应新时期保护森林资源的步伐。

(2)加大森林资源保护资金投入力度,聘请护林员时工资适当增加并对艰苦偏远地区倾斜,以维护护林员队伍的稳定性,并充分发挥宣传保护森林资源好处的作用。

(3)建立“干中学”和效益工资考核机制,有目标的在雨季进行素质培训,提升职工能力,鼓励职工进行科研活动。

(4)建设科研基地,制定研究方案引进科技人才,对林场现有的珍稀动植物进行研究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国林,孟吉林,白永顺.大姚县林业志[M].大姚:云南省楚雄市大姚县林业局,1996.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黄连山风电工程;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Q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064-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18

Abstract: Huanglian mountain in Baokang county had natural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ind energy.Through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eriod and construction period,wind power project of Huanglian Mountain would not impact the plant diversity of five gorges nature reserve area significantly.

Key words:Huanglian mountain wind power project;Five gorges nature reserve area;animal diversity;evaluation

风能是具有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等特点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是风能利用的重要形式。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湖北保康黄连山风电项目位于保康县后坪镇黄连山山脊上(图1)。黄连山地貌类型为长期强烈剥蚀切割作用而形成的中山,海拔高程1 200~1 800 m,受区域构造控制,山脉走向为由东向西。顶部较为宽广,相对高差600 m左右,坡度一般均大于35°。黄连山风电场拟安装的22台风力发电机组中,有6台位于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范围内的横冲药材场附近(分别为17#、18#、19#、20#、21#、22#机位)[1]。

湖北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11°05′44″-111°27′58″,北纬31°45′23″-31°37′46″的荆山山脉主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种类丰富,总面积20 860 hm2。由于该工程项目将有6台风力发电机组在五道峡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范围内建设, 工程的实施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动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展关于黄连山风电工程项目对五道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十分必要。

1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多样性

五道峡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92科232属333种。其中鱼类9科34属40种;两栖类8科17属25种;爬行类9科23属34种;鸟类42科102属159种,兽类24科56属75种。该区的脊椎动物中,列于国家关键保护种类98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29.43%。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4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4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41种,其中濒危级7种,极危级1种,易危级25种,稀有种8种[2];有36种属于中国特有种。另外还有80种被列入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根据调查资料,保护区内还发现2种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种,即镇海林蛙[3]及无指盘臭蛙[4]。

从脊椎动物的区系地理来看,呈现东洋界种类占优势,东洋界种和古北界种相混杂的格局。鱼类由于水生环境的限制,区系较单一;两栖动物中,东洋界种19种,古北界种2种,跨界种4种;爬行动物东洋界种25种,古北界种1种,跨界种8种;鸟类东洋界种89种,古北界种43种,跨界种27种;兽类东洋界种46种,古北界种20种,跨界种9种[5]。

该区有昆虫25目255科1 646种。其中鳞翅目昆虫种数最多,有41科420种;鞘翅目昆虫46科372种;最少的是缨尾目、浮游目,均只有1种。

2 评价区域及其动物多样性现状

2.1 调查评价区域及调查方法

2.1.1 调查评价区域 根据工程建设方案,黄连山风电项目生物多样性评价区域位于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的西部,即6台单机容量2 200 kW的风力发电机组所处的区域。风力发电机组所在位置和修建简易公路是本次评价的重点。风力发电机组的评价区域范围为以6个基座为中心的200 m×200 m的正方形区域范围。简易公路两旁评价区域范围为距路边线两边各50 m的范围。

2.1.2 调查方法 1)查阅资料。2004年8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发清等研究人员首次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资源进行的调查;2012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其仁教授带领的研究人员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等脊椎动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6]。2)实地调查。调查地点包括发电机组所处区域及修建简易道路两旁。采用野外目击法、样带法、走访附近干部与村民等调查方法。对调查评价区域内的脊椎动物,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对具有代表性的观察点用GPS定位,并用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进行录像。

2.2 野生动物多样性现状

经调查,评价区域内有脊椎动物77种。其中兽类9科17种;鸟类20科41种;爬行类5科12种;两栖类2科7种。由于工程区内及邻近地带无地表水体分布,因此没有鱼类。

评价区域内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斑羚1种,数量极少。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哺乳动物有13种,分别是草兔、赤腹松鼠、岩松鼠、豪猪、中华竹鼠、社鼠、猪獾、狗獾、黄鼬、花面狸、野猪、毛冠鹿、小麂。其中赤腹松鼠、豪猪、中华竹鼠、猪獾、狗獾、花面狸、毛冠鹿、小麂为湖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岩松鼠和小麂属于中国特有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的有1种,为斑羚,属于易危种类。

评价区域内有褐冠鹃隼、棕尾\、普通\、红腹锦鸡和短耳^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列入《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32种;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鸟类有17种,分别为灰胸竹鸡、雉鸡、珠颈斑鸠、四声杜鹃、大杜鹃、普通夜鹰、戴胜、黑枕绿啄木鸟、黑枕黄鹂、黑卷尾、灰卷尾、松鸦、红嘴蓝鹊、喜鹊、大嘴乌鸦、乌鸫和大山雀。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灰胸竹鸡、红腹锦鸡和酒红朱雀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的有3种,其中褐冠鹃隼和棕尾\是稀有种类,红腹锦鸡是易危种类。

评价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两栖类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两栖类有7种,分别为中华蟾蜍、中国林蛙、镇海林蛙[4]、黑斑侧褶蛙、棘腹蛙、棘胸蛙和隆肛蛙。其中属于湖北省级重点保护的有5种,分别为中华蟾蜍、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棘腹蛙和棘胸蛙。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镇海林蛙和隆肛蛙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的有3种,分别为中国林蛙、棘腹蛙和棘胸蛙,这3种全部属于易危种类。

评价区域内无国家重点保护的爬行类,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爬行类有12种,分别为草绿龙蜥、丽纹龙蜥、石龙子、北草蜥、南草晰、黑脊蛇、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尖吻蝮、菜花烙铁头和竹叶青。其中湖北省级保护的有6种,分别为草绿龙蜥、丽纹龙蜥、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和尖吻蝮。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4种,分别为绿龙蜥、丽纹龙蜥、石龙子和北草蜥。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爬行类)》的有4种,分别为王锦蛇、黑眉锦蛇、乌梢蛇和尖吻蝮。其中乌梢蛇是需予关注的种类,尖吻蝮是濒危种类,王锦蛇和黑眉锦蛇是易危种类。

3 建设工程对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3.1 动物多样性影响的因素

黄连山风电场在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内的工程建设在施工期会造成部分地域植被被砍伐,部分改变原来的景观和微气候,影响动物栖息地的环境。施工弃渣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使少量动物栖息地、觅食地及活动地面积缩小。施工期的野外施工人员的活动以及基础建设、运输和风机安装引起的噪声、粉尘等对动物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运营过程中风机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和光影,对周围野生动物栖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2 施工期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兽类的影响。①评价重点区域内兽类数目相对较少,多为中小型和小型兽类。其中半地下生活型的种类较多,工程对它们的影响也相对较大,主要包括草兔、中华竹鼠、褐家鼠、猪獾、狗獾、黄鼬等。它们一般体型较小,主要在地面活动觅食,栖息、避敌于洞穴中。施工会对栖息于洞穴中的兽类造成一定影响,破坏其栖息地,迫使其迁徙至其他生境。②施工期将改变该区域的部分自然地理环境,林木和草地遭到破坏,使栖息于该区域的部分野生动物永久性失去栖息地。特别是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斑羚,应予以特别关注。③施工期间的人为活动及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活动产生干扰,甚至短时间内放弃该栖息地,寻找新的生境和活动路线。但是由于施工范围小,工程时间有限,不会产生长时间的持续性影响。

对鸟类的影响。①施工期间,动用大型相关机械如挖土机等,砍伐部分植被,使该区域的原有植被、景观和微气候被部分改变,对于喜栖于草灌丛的众多鸟类如灰胸竹鸡、雉鸡、红腹锦鸡来说,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它们或暂时被迫远离原有栖息地,寻找新的适宜生存和繁衍的生境,但由于改建工程量不大,部分鸟类也可能重返其原有栖息地。②施工期间,受机械噪声影响,施工现场一定范围内将不适合鸟类的栖息和觅食。但工程影响区域与整个保护区相比,面积很小,因此施工区域内受影响的鸟类其活动范围很大,比较容易就近寻找到其他适于栖息和生活的地方。③工程建设会永久性占有部分土地,使得区域内一些鸟类永久性失去原有栖息地。④早晨、黄昏及晚上是鸟类活动、繁殖和觅食的高峰时段。若夜间施工,施工场地灯光光照强度较大,将对保护区内的夜行性鸟类如普通夜鹰等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保护区路段禁止夜间作业。⑤评价区域内有褐冠鹃隼、棕尾\、普通\、红腹锦鸡和短耳^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除红腹锦鸡外,其余4种都是猛禽。由于猛禽活动范围较大,在该区域分布数量较少,施工期间可迁往保护区内其他相似生境,工程对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影响较小。红腹锦鸡因其有鲜艳的羽毛而容易引起注意,易被人捕捉,因此应强化施工人员的生态环保教育,严禁捕杀野生动物。

对两栖类的影响。①施工期间,永久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以灌草丛和林地为主,将直接造成两栖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生境范围有所缩小。②施工过程中,造成地表的扰动;产生的噪声、震动、土壤污染等会降低施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对两栖类动物产生不利影响。③由于两栖动物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且工程占地面积较小,周围分布有大量的灌丛、草丛、林地等适宜生境,为避开不利影响,一般会向附近适宜生境中迁移。同时,随着施工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原有栖息地将会得到部分恢复。因此,工程建设对两栖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在施工区及地带的分布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改变其区系组成,更不会造成物种消失。

对爬行类动物的影响。①工程对爬行类动物的影响同样为工程施工占地等造成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其生境范围的缩小以及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振动等对爬行类的影响。同时,部分个体也将因挖掘、钻孔等施工活动而死亡。②工程施工过程中引起施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也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③施工人员进驻,人为干扰增多,如不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某些蛇类可能会遭到捕食。④由于爬行动物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且工程占地面积较小,周围分布有大量的农田、灌丛及草丛等适宜生境,为避开不利影响,它们一般会向附近适宜生境中迁移。同时,随着施工区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工程的实施,将成为其新的栖息地。因此,工程建设对爬行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在施工区及地带的分布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会造成物种消失。

3.3 营运期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营运期主要通过噪声、光影对野生动物产生影响,随着项目区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评价区域内各种动物栖息地可缓慢恢复,且干扰类型趋于单一,干扰频率趋于规律性,加之动物本身有一定适应性,在此情况下,风电场营运期对动物的影响逐渐减小。

对兽类的影响。①风电场营运期风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兽类的生活栖息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半地下生活型的鼠类等,它们将迁移至噪声及振动衰减至标准值之外的距离,即距单台风机大约70 m之外。中大型兽类,如野猪、毛冠鹿、斑羚等,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也将远离原来的栖息地,使它们的活动和摄食的范围缩减,但动物的活动范围大,迁移能力强,受该工程施工影响的区域相对较小。②一些夜行性动物如豪猪、中华竹鼠、褐家鼠、巢鼠、猪獾、黄鼬等的活动会受到灯光的干扰,此外,灯光可能会打乱动物昼夜生活的节律,因此多数兽类选择栖息地时会避开灯光影响区。③营运期对兽类的影响还表现为占地对其生境的切割,尤其是半地下生活型的中华竹鼠、草兔、猪獾、黄鼬、褐家鼠等。但动物都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食物来源也较多样化,所以工程不会对兽类的栖息造成太大的威胁。

对鸟类的影响。风机运行过程产生的噪声和光影会对鸟类产生干扰,使得鸟类在飞行中误撞到风机,造成死亡或受伤,有些鸟类会被迫远离原来的栖息地。但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特征决定了这种可能性较小。据报道,鸟类迁飞的高度一般在距地面300 m以上, 风机高度约为80 m,叶片旋转高度约为48 m,叶片距离地面最低高度为128 m,运行线速度为34~61 m/s。鸟类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视力,它们很容易发现并躲避障碍物,且鸟类飞行高度均超过风机高度,因此一般情况下风电场风机对鸟类迁飞影响不大。

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影响。①评价区域拟建设的发电机组和简易公路会占据部分灌草丛和林地,致使生活于其中的中华蟾蜍、中国林蛙等动物丧失部分生境,它们被迫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公路的修建对其生境造成的线性切割将妨碍动物的捕食和正常繁殖。但工程对土地的占用面积对于保护区总面积来说相对较小,总体来说风电场营运期对两栖、爬行动物影响较小。②公路拓宽以后,两栖爬行类动物迁移的阻隔加大,可能会切断路两侧部分动物的迁徙、觅食通道,妨碍部分动物的捕食和正常繁殖。但拟建简易公路大多是在原公路上的改扩建,道路对其影响早已存在,新修运输设施便道较短,因此公路修建后不会对这类动物造成大的阻隔影响。③运营期灯光对动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夜间车辆灯光可能会打乱动物昼夜生活的节律,影响其生存和繁殖,多数动物选择栖息地时会避开灯光影响带,从而改变整个动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

3.4 减免对动物多样性不利影响的措施

3.4.1 设计期的保护措施 ①优化工程施工方案。合理规划运输路网和优化机位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开挖量、减少弃方量,使项目对土地的永久占用和临时占用达到最少程度,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②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与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协调有关施工场地以及施工临时便道等问题,建议由保护区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共同划出保护线,并按照保护线在施工场地周围和施工便道一侧设置临时挡墙,确保施工人员不越界施工,尽量减少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③穿越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内不设置取土场、弃渣场、施工营地等。

3.4.2 施工期的保护措施 ①施工管理是关键。在施工人员进入保护区路段进行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法制和环保等方面的培训,严格施工纪律,严禁滥砍滥伐和捕猎野生动物。在施工机器营地周边建立临时宣传牌,简明扼要书写以保护自然为主题的宣传口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如关爱鸟类处罚偷捕偷猎、不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简单救护方法和举报电话等内容。②为了避免在浓雾天气的鸟类形成误导而飞扑灯光,项目区域内施工期夜间值班人员和运行期升压站管理人员照明采取遮光措施,同时严格实施监测计划,以利于及时做出有关决策并适时调整对野生鸟类种群的保护措施。③施工期间,尽量控制施工便道等辅助设施的修建,以减小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保护区内道路两侧进行生态工程设计建设,以利于物种流动和防噪隔音。将卷扬机、压缩机等高噪声设备远离施工场界布置,同时禁止夜间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对于施工期间的噪音机械配置消声器和采取降声措施如钻孔打桩、打磨、切割等活动施工场地尽可能设置2.5 m硬质围挡将噪音分贝降至最低限。④施工期尽量避开动物的繁殖期。施工建设期间尽可能把它们留在附近周边的森林中,不要使它们逃离太远,通过实施有效保护,保证它们在周边有新的栖息地。⑤精心组织、科学管理,高效、文明施工,尽量缩短作业时间。严格控制进入保护区的施工人员数量、设备和施工作业时间,坚决禁止偷捕偷猎、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在工程管理机构中设置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建立各种管理及报告制度,开展施工期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控制工程施工对动物的影响。

3.4.3 营运期的保护措施 ①项目永久占地采取异地生态补偿,临时占地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和相应的绿化等措施,降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工程建设竣工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植树造林,恢复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②营运期间,在项目建设区域可以有选择的建立一些动物监测点,特别是对一些动物种群加强监测。全面监测保护区内风电场的营运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带来的环境变化、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以求科学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③在运营期,在风叶上涂上保护色,避免鸟类误撞受伤。④加强宣传,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手册,设置生态环境保护警示牌,增强维护人员的环保意识。严禁捕食、猎杀各类野生动物。

4 小结

从动物多样性来分析,评价区域动物种群并不丰富。受工程建设影响的动物在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虽然工程建设使部分地域植被砍伐,部分动物栖息地被破坏;施工期与营运期产生的噪声会引起部分动物种群迁离原有栖息地,尤其对部分鸟类的影响较大,且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影响是长期的,但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可以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公路拓宽后,动物迁移的人工阻隔加大,觅食通道也被阻隔,妨碍动物的捕食和正常繁殖等。但由于该工程主要路段是在原路基础上的改扩建,公路对保护区的影响早已存在,在工程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数量也较少,且新建临时便道在施工结束后可以改做保护区的巡护道路或防火通道。因此工程建设将不会造成动物种群的绝灭,对动物多样性影响较小。

总体分析,工程施工期与营运期对动物多样性的突出影响表现在施工区域噪声的增加对动物的干扰,这些可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减轻对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与监测,特别注意噪声消除、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森林防火等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工程施工与营运对动物栖息地的干扰破坏,将工程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只要切实采取积极、合理的工程措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工程建设不会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黄连山风电场在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肖创伟,李绪友,赵洪波,等.黄连山风电工程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4):3397-3402.

[2] 汪 松.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宛 晶,汪正祥,杨其仁,等.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镇海林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1):108-109.

[4] 宛 晶,汪正祥,江建国,等.湖北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无指盘臭蛙[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7(5):696-697.

对保护动物的建议范文第8篇

巴音布鲁克风景区位于天山山脉中部的山间盆地中,四周为雪山环抱,是新疆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水源补给以冰雪溶水和降雨混合为主,部分地区有地下水补给,形成了大量的沼泽草地和湖泊。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远在2600年前,这里即有姑师人活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和硕特等蒙古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举义东归,清政府特赐水草肥美之地给他们,将他们安置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流域定居。

巴音布鲁克草原,距库尔勒市636公里,位于和静县西北,伊犁谷底东南,中部天山南麓,海拔约2500米,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场。巴音布鲁克草原居住着蒙、汉、藏、哈等9个民族,民族风情灿烂多彩,一年一度的草原那达慕盛会,赛马、射箭等比赛活动更让游人流连忘返。

著名的天鹅湖就坐落在草原上,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政府约60公里的巴音乡西南部。天鹅湖实际上是由众多相互串联的小湖组成的大面积沼泽地,这是全国第一个天鹅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水草丰茂,气候湿爽,风光旖旎。鸟类有128种,隶属14目30科80余属,其中雀形目53种,非雀形目75种;繁殖鸟95种,占74%.其中留鸟34种,栖息着中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是鸟类繁殖和度夏的栖息地。兽类有20余种,其中,两栖类2种,鱼类5种。其中属国家Ⅰ类保护的有8种,如雪豹、黑鹳、金雕、白肩雕等,Ⅱ级保护的有25种,如天鹅、盘羊、雪鸡等。

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内有旅游避暑胜地巩乃斯林区,区内林木葱郁,繁花似景,溪流潺潺,怪石青苔遍布,景色极为优美。班禅沟,原名叫茶汗乌苏郭勒,意为白水沟,山清水秀,牧草如茵,是和静县巩乃斯乡最美丽的一块夏牧场。巩乃斯草原地势起伏较大,山地草原与河谷草原并存,春、夏、秋、冬四季牧场齐备,其间河湖泉涧、野果山花、珍禽异兽不胜其数。

二、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运用SWOT法系统分析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遗,找出其优、劣势,发现其外部机遇和挑战,以有助于确定在申遗过程中如何发挥优势,转化劣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高申遗的成功率。

三、结果

1.优势。独特的历史文化:巴音布鲁克风景区拥有清朝乾隆时期蒙古族土尔扈特、和硕特等部落万里迢迢东归祖国的所带来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本身所一直信仰的宗教——喇嘛教。每年七月举行的东归那达慕艺术节更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的一大盛事,这一节日源自于土尔扈特人的传统节日塔格楞节。这一点是符合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条件的。

有机进化的景观: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内有旅游避暑胜地巩乃斯林区,林木葱郁,繁花似景,溪流潺潺,怪石青苔遍布,景色极为优美;坐落于草原上的著名的天鹅湖保护区是新疆三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大天鹅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拥有鸟类数百种,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33种。巴音布鲁克草原还是新疆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2.劣势。生态环境的恶化: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新疆最大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每年牛羊马等动物的粪便和草原上居民的过度放牧都严重破坏了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近些年来,疆内外诸多专家都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许多研究并产生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草原居民大部分居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来源都是源自于畜牧业,而且他们早已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因此诸多研究成果的实际实施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3.机遇。遗产旅游的兴起: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形式受到公众的普遍欢迎;文化景观遗产地除了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展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外,而且还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令游人流连忘返。

政府重视程度的加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人们对于深厚隽永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普遍追求导致世界遗产旅游日益升温。世界遗产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当遗产价值被充分认识、知名度被提高后,可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巴音布鲁克大天鹅自然保护区,自1983年被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以来都很关心整个巴音布鲁克区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4.威胁。资金投入的保障要求低: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疆自治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下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在整个新疆处于中上等,但由于整体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城市建设的各方面都需要经济投入,因此用于开发遗产的经费十分有限。除了风景区本身的保护外,生态环境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十分巨大。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需要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保护资金的补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难免出现开发性破坏。

旅游基础设施的缺少及可进入性差: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要求。新疆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旅游基础设施普遍不够完备,旅游交通路线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整个新疆占地面积大,地域广阔,旅游景点分布较散,单个旅游景点之间距离太远,外加旅游交通的不便利。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新疆旅游景区的申遗的道路。

保持原始风景的要求的工作不够: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在景观上应遵循保持原貌的原则。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现有的旅游接待设施十分陈旧,接待能力也十分有限。草原及周边上的居民为了致富自行修建了一些接待的宾馆和餐饮,其选址、建筑的风格、造型、色彩等均与风景区极不协调。由于兴建的盲目性导致风景区内景观混乱,严重影响了申遗道路的发展。

四、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遗保护与开发建议

1.在范围上划定保护区域

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包括巴音布鲁克草原以及其中的天鹅湖自然保护区、旅游避暑胜地巩乃斯林区,整个景区的保护应该划分为这三个独立景区的保护。对于每一个独立景区,应该按其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开发区。在核心区内严禁建设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等,车辆严禁进入;缓冲区内主要用于改善景观面貌,同样严禁建设接待型建筑;开发区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布局下,有步骤、有秩序地建设接待建筑以满足公众对旅游“吃、住、购”的需求,但是建筑的风格、造型、体量、色彩、功能等应严格限制。

2.在环境上注重生态恢复和设施建设

在环境上亟待解决的就是生态问题,整个巴音布鲁克风景区内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牧区牛羊马的过度放牧导致的自然生态系统无法自我调节的粪便等的污染物以及巩乃斯林区旅游旺季可能出现的接待游客过多导致的生活垃圾污染物。因此,要做好生态恢复,就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与当地居民的保护自我生态环境的意识相结合。

3.在景观上遵循保持原貌的原则

在景观建设上应分别采取保存和控制等保护整治措施。保存即保持原貌,对待核心景区应绝对保护,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及自然风光;设置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对区内的新建建筑应进行风貌控制,使其在体量、形式、色彩等方面与核心保护区的传统建筑及自然风光相协调。

4.在管理上高效一致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文化景观为代价无限度地开发利用,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

结语

巴音布鲁克风景区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这一代甚至是下一代新疆人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希望能够按照申遗的条件通过对巴音布鲁克风景区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早日达到成功申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佩芝.论三清山申报世界遗产的优势[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乔丽芳,张文杰,张毅川.潞王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SWOT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3]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音布鲁克风景区概况[EB/OL]./travel_guide/076/009862100.html,2005-10-30.

[4]丁志敏,王中锋.基于世界遗产的两个原则思考庐山规划管理问题[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张波,景然.东归英雄的绿梦天堂[J].传承,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