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现代;武术学习;程序;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4-0086-03

Abstract:By analyzing documents and interviewing with expert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basic program and regular pattern of the martial arts. The research considered that, modern practice of martial arts i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ractice program. Nevertheless, modern teaching of martial arts could not grasp its real value, or the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systemless. Only standing on this layer, the paper has made a thorough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martial arts teaching.

Key words: tradition; modern; martial arts study; program; regular pattern; teaching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有组织或自发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选择武术作为锻炼内容的人数有增无减。据统计:目前习武人口多达6500万,占我国体育人口的一半,武术馆超过12000所,常年坚持习武的学员近千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运动。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习武群体,除了加强系统的管理、严格的教学和训练外,更重要的是遵循一条合理的、正确的、适合习武对象实际的学习程序和规律,为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传统习武的基本程序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尚武之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固定的习武程序。在武术流派尚未形成的各个朝代,基本采用拳勇与力量并重,器械操练在后的程序。如秦时强调“习手足,便器械”。“习手足”本意有两个:一是活动手脚,即为基本功,二是演练徒手套子。同时提倡“勇力过人”。《三国志・蜀志・刘封传》中有:“(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说法。实际这与后来拳谚中所说的“练拳先站桩,大鼎添力量”、“练武不练腰,到老艺不高”、“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是一脉相承的,同前面相比更加条理化,这些也表明基本功的重要性及与练武的相互关系。明代以后,随着门派的分立,习武程序更加明确,何良臣在《阵记・技用》中率先提出:“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分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捷要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勾嫌、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强调练拳的基础作用。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和要求,训练出了强大的戚家军,在历次的战斗中无往而不胜。

清初著名的理学家颜元在游学河南时,特意拜访了名震南北的大侠李子青,在晚宴上李向颜说明了习武程序,即“先生如果想学刀法,那就要先学会拳法,拳乃十八般武艺的根基。”少林武僧们同样推崇“拳为诸艺之源”的道理,少林寺历代宗师认为拳术是一切武艺之源,如果拳术练得好,手足身眼步法协调,套路结构严谨,练久则手足灵敏,真气充盈,呼吸自如,暴发力强,劲力实足。在此基础上向技击过渡,少林寺为提高弟子们的实战功夫,往往从十套拳、百套拳中集中选出数百或上千精华招势,编成打擂套路,授给弟子,专门训练和提高其实战技术,所以,少林打擂术的真正功夫大都来源于拳术。若想成为高手,必须练好基本功――拳术。概括地讲就是“功源于拳,势出于招”。通常练习实战技术是由两人攻防转换,或师傅亲自喂招来逐渐达到“真可搏打”的水平,拳谱云:“要想散打会,还得二人喂。从拜师入门到师满出徒,整个过程大约需五、六年时间;倘若学得功夫上乘,恐怕至少得十年时间”;因此,有人称“功夫者,工夫也”。提到“功夫,太极拳名家陈鑫将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软手、散打、好手、妙手”。

从诸家之说可以看出,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格而有序的学习系统。现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遵循渐进规律

拳谱云:“舍本逐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 吴殳在《手臂录》强调:“……且传一法,练未熟,不教第二,第二法未熟不教第三,半载的学不多”。可见前人对循序渐进的重视。

1.2 强调基本功法

习武通常有“下死功夫于根本者二年”, 将基本功学习贯穿习武的全过程,而且要持之以恒,做到“要想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讲的就是基本功的重要性。

1.3 注重套路练习

“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传统上把练套路称为“盘功架”, 讲的是“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通过套路练习,使习武者身法活便 ,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同时也求得内外双修,形神兼备的有效途径。

4 一切为了实战

传统的习武目标十分明确:练为了战, 使“打练”有机地加以结合,这是战争与实用的需要。《吴越春秋》提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古代与近代的武术家都有“打练”并用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传统的习武程序并非尽善尽美,仍有其历史的局限性,诸如入门先站桩三年;太极十年不出门;练功必须面南背北;午夜练功最有效等,这种作法和说法都缺乏科学性。

2 现代习武的基本规律

武术发展到今天,各门派仍保留着优秀的、传统的、实用的练功方法和程序,说明从古延续下来的习武程序是有其传承的价值和特点,但毕竟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科学的,现代的东西必将渗透到传统的习武全过程,使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富于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武术》的介绍,传授的内容和程序为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和对练套路――攻防技术和博斗项目。这是现代共识的习武规律,与传统习武程序相比更加明确具体,但仍未脱离“传统”的框架,前者是后者的母胎。

在打练分途的80年代,武术界分别总结出了套路与散打学习阶段的划分。

2.1 学习套路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进行武术的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和基础套路的学习。此时一般以长拳为基础,要求学会动作,明确动作规格,掌握学习方法,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第二阶段:在巩固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刀枪剑棍等器械套路,掌握其动作方法,技法,特点等规律。

第三阶段:学习不同风格的传统拳术和器械套路,同时还要学会有代表性的对练套路以及散打技术。理论传授同步跟进,以扩大知识面和指导技术的提高。

第四阶段: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人技术特点,发挥所长,选择项目进行训练提高。

2.2 学习散打的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打好基础阶段。学习散打的基本动作(步法、拳法、身法、腿法、摔法、跌法等),掌握动作的要领,提高单个动作的实效性,借助辅助器械提高击打和承受能力,了解一般的战术原则,明确要害部位的基本防护,为组合技术学习准备条件,培养意志品质。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要全面地学习组合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掌握单招组合的规律。了解训练、距离、着力点的特点。提高组合进攻、防守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动作的规格,初步形成自己特有的战术意识。练习方法采用集体与个别、单人与有条件的交叉进行。

第三阶段:在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确立每人的发展方向,形成不同的特长,具备1~2种独特的招法。独特招法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它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实战对象要多种,研究意外现象的补救措施,鼓励练习者大胆实施预定的策略,使每次实践都紧紧地为独特招法的形成服务。

两种阶段的划分,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①分阶段学习,能使习武者有顺序地、渐进地、连贯地、系统掌握基本技术和知识;

②阶段划分明确,任务规定具体,各阶段联系密切;

③重视技术与理论的同步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④在技术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人特点进行学习和训练。

整体看,现代习武规律更加明确细致,层次分明,任务具体,利于操作,科学性明显增强。

3现代武术教学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

3.1 关于武术中的学法问题

实践证明,许多周期性变化的体育项目,一旦掌握了就可以终身受益,而武术学习则不然,这是由“三多”(动作多、方向变化多、每一个动作包括的因素多)所决定的,因此拳谚有“一日不练十日空”,“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的说法。通过我们的观察,体育院系武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较好的,毕业后并不一定能胜任武术教学工作。原因就是忽视学法的教学,一旦忘却了套路就难以恢复,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其基础套路外,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图和画图的方法,及套路间的变化规律。这些为离校后的自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

3.2 关于套路和散打的加试问题

各体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武术系以来,至今为止已培养学生近万人。据统计,就套路和散打两项而言,学生从小就习武的和半路出家的以及应试的各占1/3。前者有半数是先学套路,后学散打的,基本符合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间出现了正诱导现象;中者完全是套路与散打的分离学习,基本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其技术较为单一,两项兼顾较差,后者就是为了应试,严重违背了现代习武规律,学习的“后劲”明显不足。

3.3 关于套路间的相互联系问题

武术素有:先拳后棍再刀枪的说法。习武也多沿用这种传统的程序,但是这种程序是否科学合理,实证研究较少,最近有人研究发现:刀术与棍术(0.8206),剑术与棍术(0.7993)、刀术与枪术(0.7862)之间相关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刀、枪、剑、棍四项先学任何一项技术都符合现代习武规律,。目前高级中学已将男子刀术和女子剑术列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教材,棍术却被放弃了。而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是不够的,以致影响到教学和训练工作。

3.4 关于同一技术的教学问题

对于武术专业学生来讲,在全面提高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个人特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的教学和训练完全是“一刀切”,“齐步走”,无论是武英级,还是无等级的学生在套路方面一律以学习竞赛项目为主;散打方面一律是踢打摔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受到压制,效果不甚理想。根据我们的实践体会,对于关节灵活、柔韧性好的学生侧重于通背拳和象形拳及腿法的学习,而对于暴发力好的学生可选择南拳,八极拳,戳脚,翻子及打法的学习,对于速度快的学生最好演练刀棍及摔法等。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对“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解和贯彻。

3.5 关于术科评定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是通过考核加以确认的,目前我们在技评时存在较大问题。一是在武术专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绝对的评分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训练水平、个体差异、等级差异等,常常将一名武英级或一级运动员与无级别的学生用同一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这显然是违背教学原则的,以致出现一些隐形的消极现象。如起点高的学生不用多练就可以顺利达到标准,自然形成一个高枕无忧型的小群体,而起点低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也很难达到高标准,自然形成一个努力无望型的小群体。久而久之,两种群体都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转化,即放松学业与随波逐流。由于采取的是一种绝对技评方法,学生间缺乏可比性、竞争性和激励性,使一部分学生的技术水平下滑,甚至毕业成绩不如入学成绩,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二是在普修学生的评定中一直采用“竞技武术”的规则和方法,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学生普遍反映:评定标准和方法不明确、自我演练效果与标准不易对号、自学进程难以把握、考试气氛过于压抑。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在普修评定中适当降低标准,采用在音乐伴奏下的3~4人小组合演练与师生共同评定的方法。专修评定应采用学分制和相对的评分方法,按入学后的等级分为基础组、巩固组和提高组,并分别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实施浮动管理。

3.6 关于武术教学大纲的修订问题

从武术内容看,建国以后至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武术内容做了多次的修订,这里列举四个主要时期的变化情况(表1)。

从表中看,小学阶段以基本功、武术操、动作组合、简短套路为主;初中阶段以拳术为主;高中阶段增加对抗内容和器械套路,而且男女内容有别。从整体看,不同年级教材或多或少都有其弹性和选择性。另外,1990年和2000年修订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在1978年以前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其内容为:武术基础知识、基本功、基本动青年拳攻防对练或初级长拳(男);初级剑术或简化太极剑(女);简化太极拳或太极剑六段选(医学院使用)。90年代以后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使高校的武术内容增加了选择性和自主性。

从上述情况看武术教学内容已经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从表1来看作为武术中较为实用的搏击(散打、短兵等)内容几乎没有体现。近年来,学校武术的教学始终受着国外武技的冲击(如跆拳道、空手道等)。直接造成学生选择武术学习的兴趣下降,根据笔者对北京市10所普通高校中的500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武术学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学生认为通常的武术课通指套路,套路动作复杂,实用性不强是主要原因;②散打虽较为实用但普及不广泛,其影响力不如跆拳道等武技;③武术段位制所实行多年但在学校中并没有较好的实施;④武术(散打、套路)缺乏统一的服装来包装。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教武者对武术教学大纲的理解和对现代习武规律的把握是分不开的,鉴于上述情况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的修订,摒弃教武过程中与习武规律相悖的现象将是今后武术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4 结束语

现代习武规律是对传统习武程序的继承与发展,二者都具有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外向内,由刚而柔,依次渐进的特点,以拳术为基础,展开其他器械及对抗项目的学习。传统的与现代的相比,前者是一种框架结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属于递近结构,任务具体,层次分明,我们应当遵循现代习武规律,并以此来判断习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德虔. 少林打擂秘诀[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2篇

到了天水,我就想,此地明明是一块秦岭谷地,怎么叫“天水”呢?看了《天水市志》,始知它因“天河注水”而得名。这块充满浪漫、神奇、圣洁的土地,让我喜欢上了。

中华起始

我有个习惯,走到哪儿,喜欢收集当地的史志,作为我写作的参考。目前,我的书柜里,收藏着几十种地方志,我看《天水市志》算是最好的方志之一。它全面、客观、精炼,颇受教益。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曾对天水地区考察后,提出了“陇上江南”的印象。现实的印象,更是如此。但他所指仅是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可天水还有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谈到其历史,可追溯到八千年以前。市属的秦安大地湾的文化遗存,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若此,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提升了三千年。人称“三十年看深圳,三千年看北京,五千年看西安,八千年看天水”。其间有考古,有神话,有传说。考古是科学的,神话是美丽的,传说是珍奇的。

无风不起浪,我信其有。传说,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因一次特大的洪水泛滥,世人遭殃毁灭,只有伏羲、女娲逃到了高山之巅,存活了下来。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他们相婚,正如西方传说中的“亚当与夏娃”,始有当今伟大的中华民族。

何为“三皇”“五帝”,历史上有多种传说。不论哪种传说都有伏羲氏,且为“三皇”之首。伏羲,亦称“毖羲”、“包牺”、“庖牺”、“伏戏”、“皇羲”、“羲皇”、“太昊”。世人公认的信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称其为“伏牺”,是我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据考古学家王献唐等考证,“伏羲,乃甘肃省的天水陇南一带人氏”。亦说“伏羲即太吴(太嗥、太皓),古代东夷族首领。风姓。东迁,居于陈(今河南淮阳)”。曾传以“龙为官名”。“龙,实为我国古代之图腾也。”后衍生为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当今已成为全球华人的共识,并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荣。

伏羲绝顶聪慧,有很多发明创造。他仰观天,俯察地,见天地万物的变化,始作“八卦”,后称“先天八卦”。用乾(三)、坤(三)、坎(三)、离(三)、艮(三)、震(三)、巽(三)、兑(三)等八种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山、雷、风、沼泽等世间万象,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基础,也成为中国武术的肇始。诸如从阴阳八卦直接衍生出的就有太极拳及八卦掌。又成为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人类“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倡导穴居造室,人们始有栖身之所;且始制男女娶嫁,长幼有序,“人伦兴焉”。教民“结网”,授予“渔猎畜牧”谋生本领;教民“庖牺熟食”,以提高人们生存、延续的质量。盛传其为“医药鼻祖”之一,解除万民疾患。他还发明了弦拨乐器――瑟,作有《驾辨》、《立基》等神曲,愉悦身心,增添情趣。据明代《内家拳法》和《兵仗记》载,“自庖羲始造干戈,蚩尤继作五兵,而后兵之器逐门多”等等。

――伏羲氏的伟大贡献,标志着中华古文明的起始,故后人称其为“中华人文始祖”。我由衷地赞日:

“神话传说,美哉珍稀;伏羲女娲,劫后夫妻。人文始祖,天水生息;三皇之首,先民所期。先天八卦,万象天地;洪荒法始,众有所依。文字发端,方便纪事;地穴造室,风雨有栖。结绳为网,渔猎传技;教民熟食,强身壮体。始制嫁娶,人伦有序;授以干戈,自卫勿欺。乐瑟天籁,愉悦情趣;医药悬壶,苍生有济。伏羲伏羲,中华起始!”

据史书载,就在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始有“三皇”“五帝”之根,继有“始皇”“唐宗”之源。人称这儿是“羲皇故里”,也是“三皇五帝,始皇唐宗的故里”。另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二子,“一日玄嚣”,“二日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阳,高阳有圣德”。“黄帝崩”,“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据《风俗通》载,我“昌氏子孙,属轩辕黄帝二子昌意之后”。由此溯源,捌有幸,根亦在天水也。

伟哉羲皇

祭祀人文始祖伏羲,始自春秋时期(前770~476年)。自秦汉至明清,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形成了内涵丰富、厚重、独特的祭祀文化。1988年,天水市恢复了公祭伏羲大典,连续举办了20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

伏羲既是华夏的,也是世界的。据我所知,在我国宝岛台湾,台北、宜兰等地都建有伏羲庙,有些宫殿、道观也供奉伏羲圣像。十年前,我到台湾探亲,在台北也去祭拜过伏羲圣像。这儿香火繁盛,信徒众多,蒋经国、蒋纬国、陈立夫及一些军政界名流,都曾参拜伏羲圣像。日本清水市也建有伏羲庙,庙内悬有“大哉羲皇”的匾额,每年朝觐,且委托天水有关部门代他们在中国为伏羲立碑,并前来谒拜。1999年以来,日本代表团就先后八次来天水谒拜伏羲圣祖。他们认为,“伏羲氏始创八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海华人敬始祖,一瓣心香祭伏羲”。在天水有两座伏羲古庙,一在麦积区卦台山上,一在市区内的西关。前者更古老些。6月21日和22日(农历五月十三日,传说中的“龙的生日”),分别举行“2010(庚寅)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祭祀规模相当,前者更具民间性。

我有幸参加了22日在伏羲广场举行的大典。上午9时50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宣布大典开始。场上中华儿女恭然肃立,表达对人文始祖伏羲的崇敬之情,感怀他“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的创造精神。顿时,鼓乐齐鸣。击鼓34通,象征34个省市区13亿各族同胞共祭始祖;又鸣钟9响,以中华民族传统的最高礼数,表达中华儿女对伏羲功业的颂扬。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主持,恭读祭文。随后,在古乐声中,优秀儿女们载歌载舞的上场,以“乐舞颂祖,夹板怀祖,天鼓慰祖”三个乐章,颂扬伏羲人文始祖的伟大功德。

参加公祭大典人员多达一万余名。有中央及省市区领导和各界代表,还有美国、日本、俄罗斯、伊朗华侨华人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同胞代表。他们依次进入伏羲古庙。庙内庄严肃穆,古柏森森,圣乐天籁,沐心焚香,青烟缭绕。人们虔诚地敬献花篮,瞻仰伏羲圣像。有传统的“三拜九叩”,也有现代的“三鞠躬”,还有“超凡”的――我发现两位穿着时尚的男女,在圣像面前,男的翘首仰望,一鞠躬;女的仰视圣像,一会儿后,就走出了殿堂。

我问,男的庄重地说,“表达不同,虔诚如一”;女的说,“不在形式,心诚就行”。

“虔诚如一”,“心诚就行”。所见略同,我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泱泱武风

我作为武术文化潜心的学习者,到了天水,武术自然成为我关注的焦点之一。捧读《天水市志》始知,天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镇,曾称“上邦、成纪、秦州”。据《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陇西“迫近戎狄(亦作戎翟,一古民族。常入侵扰边,‘荒忽无常,时至时去’),修习战备,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说明远在汉代前,这儿“习武强身,保家卫国之风已形成”。

我参观麦积山石窟,从壁画中也得到了印证。画上有“游猎骑射、力士举石、戈盾相击、对打较技”等活动,这就表明早在北魏时期(386~534年),这儿武术就相当成熟了。由此可见,武术在这儿繁衍生息,年代久远,虽历经风雨。仍连绵不断地发展着。

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培育出了西汉名将李广(?~前119年),人称“飞将军”。在抵御匈奴的战争中,作战七十余次,箭无虚发,屡建奇功,令敌人闻风丧胆。有诗为证:“但使龙城(天水又一称谓)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历代文臣武将所敬仰。这里,也是三国时期大将军姜维(202~264)的故乡。他以文韬武略、有胆有识、枪法无敌而闻名于世。这里真是英雄辈出,有西汉救主有功的纪信将军(见《史记・汉高祖本纪》),西汉大将、营平侯赵充国(前137~前52)。汉将军李陵(?~前74),三国立义将军庞德(?~219),“陇上壮士”、自称凉王的陈安(?~323)。还有以“两棍”扫平各路诸侯,平定天下建立唐王朝的高祖李渊(566~635)、太宗李世民(626~649),等等。

冷兵器时代已成历史,但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修炼人们意志品格,以及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自娱娱人的功能依然存在。

天水人民崇尚武术的传统,令人刮目相看。以市武术协会主席李森林为代表的武术界人士,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域特点,挖掘出了“伏羲武术”这个既新又古的概念。又围绕市政府提出的“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和打造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提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争创4A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市武协的《伏羲武术展现工程》,从而得到省市党委政府的认可与扶持。

这个工程,他们分三个阶段贯彻落实。既结合伏羲文化,探讨伏羲武术的渊源和文化内涵,找出其理论依据,又注重“校园武术”的发展及“武术下乡”,并举办各类大型武术活动,并毅然地走出省市,参与全国及海外武术赛事。同时,深入挖掘并传承民间丰厚的传统拳械,并弘扬和破解众多“西棍”的“三十六演练”和“七十二绝技”。眼下在天水民间传承的拳种有26个,具有“理论系统、套路完整、技法全面、影响深远”的拳种流派不下十种。主要有以孙彦彪等为代表的四门拳派,以飞将军李广后裔李雄武、李森林父子为代表的李家拳派,以清代常巴巴所创的八门拳派,以马彦彪为代表的军营派,以“东门王爷”王狗子为代表的东门派,以高随随、高治安等为代表的高家派,以咸振刚、童天祥等为代表的北山回民派,以及安家山、孙蔡家、砂石坡及武山县的各类棍与鞭,在省内外亦有较高的声誉。另有拳谱300多部,各类拳械套路580多种,对打(练)、实战组合及特色绝活也不少,以及有心人收藏的武术古兵器就多达400余件。这些拳械流派,在“伏羲武术”总体概念的指引下,各得其所。且蓬勃地发展着。

这儿先后培育出了全国和世界武术大赛冠军的李淑红,全运会和国际比赛摔跤冠军、国际运动健将徐玄冲,以及在全国农民武术大赛、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两获金牌的潘绍祖,等等。

正因天水的城乡武术发展健康,且较普遍,因而市属的两县被评为“全国武术之乡”。

“西棍”雄风

国人常称“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这儿的“西棍”,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地人称这儿是“西棍之源”。

2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龙城广场。中国天水伏羲武术大会在此隆重举行。这是一次包括城乡民间、学校、机关团体等广大武术工作者及爱好者,相邻以至海外武术嘉宾和专家的盛会。

武术演示丰富多彩。在金鼓齐鸣中,龙狮点睛,接着舞狮开场。几个高难动作,引起了全场数千名观众雷动般的掌声。

整场演示,除穿插少儿基本功演练,诸如10岁姚丁涛演练的童子功“脑后背腿”,老年大学集体展示的太极拳、木兰扇,以及从河南登封请来的嘉宾,登台展示“少林雄风”外,简直成了“西棍”的“大会餐”。

92岁的农民高长进,和66岁的退休干部杨存喜演练的大楗枷棍,令人大开眼界。他们动作舒展凌厉,大气雄伟,进可提劈撩扫,退可翻盖架隔,惊心动魄,技击性很强。这个棍,是由民间打场的枷演变而来,曾是爱国将领吉鸿昌武术教官张战海所传,成为“西棍”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获原国家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现年78岁的农民陆兆乾演示的双节棍,令人叫绝。他上场就是一阵自我排打,用双节棍从上到下,由头肩臂背腰及腿,把各个重要关键部位都拍打遍了,说是可以“通筋活血,周身舒畅,突显其精气神”,接着演示劈抡缠扫,翻滚跌打。此棍既防身御敌,又强身健体,还颇具观赏性。

65岁的退休干部,武术迷周涛演示了双手裢枷棍,此棍亦属“西棍”中的软器械。她演练起来,甚是好看,大开大合,呼呼生风,裢环碰响,气氛高涨,粗犷勇猛,舒展大方,劈打扫挂,刺格挡舞,娴熟精巧,收放自如,赢得了在座的阵阵掌声。青年高东平演示的高家山壳子棍(也叫高家棍、模子棍),也备受欢迎。此棍尤重搏击,招法紧密,技法严谨,攻防相顾,势如破竹。他曾在陕西“西棍论坛”比赛中,勇夺双项金奖。

随后,只见老农潘绍祖身着素装,腰扎红丝带,面色红润,双手紧握二节棍,精神抖擞地登场。他这双节棍不同于一般,较长,且两棍长短不一,更增加了演练的难度和观赏性。只见这位“伏羲武术大师”提撩打扫,虎虎生威,轮子、转身、背缠、花打四门、乱劈柴,迅疾敏捷,令人防不胜防。哪儿像90岁高龄的老人!

此前,我还看过潘老手握36斤重的“关刀”(亦日“春秋大刀”、“伏羲乾坤刀”)挥舞演练。他演练时,推拖撩抹劈扎戳挑,是那样的得心应手。正如其谱日:“万马军中挑颜良,五关斩将神鬼愁。”赢得了一片喝彩声。潘老极受乡亲们的尊敬,但在人妖颠倒的年代,因他热爱武术,坚持习练不辍,而被打成了“反革命”,还蹲了三年大狱,直至1978年始昭雪。

提起天水的西棍,其内涵可丰富了,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它包括棍、条子及鞭杆。棍粗、条细、鞭柔,亦分:“六尺为条,五尺为棍。四尺、三尺长短鞭”。从一梢棍(单头棍)、二(双)节棍、三节棍、三

合条子棍、四门棍、四平棍、五排棍(走棍)、五手排子棍、七星条子棍、八仙醉棍、八山条子棍、八虎棍、八步窝子棍、八门金锁棍、十二神枪棍、十二排子棍,到二十八宿硬棍、乱劈柴棍及闹昆棍;还有猴棍、行者棍、燕青棍、轩辕棍、姜维棍、母子棍、进山棍、出山棍、入林棍、鹞子搜林棍、梅鹿棍、梅花棍、相子棍、天齐棍、达摩棍、白眉棍、白猿棍、昆阳棍(看田棍)、飞虎棍、翻海棍、盘龙棍、蛟龙棍、精武棍、乌江棍、镇江棍、排子棍、阴握手棍、小裢枷棍、少林排子棍、少林齐眉棍、黄龙排子棍、青龙排子棍、飞显条子棍、风雨条子棍、搬拦扭丝棍、逍遥步月宫棍、白蛇探江条子棍,以及杨家棍中的醉打山门、七星条子、送饭棍等数十种棍术。

天水的鞭杆,也扬名国内外。我看了麦积(山)区武协副秘书长、市二中晨练点武术教练、65岁的王秀珍演示的番锏鞭杆,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一换手,就前提背提,撩拦拉搬,大扎平扫,不格不架,不钩不挎,吞吐收放,拧转起伏,既含蓄,又迅猛,刚柔相济,技艺不凡。由此看来,这儿真是藏龙卧虎之地。

市属甘谷县年近花甲的尚力学的黑虎鞭杆,也是远近闻名。此鞭相传为唐初大将尉迟敬德(元585~658)所创。它精悍短小,泼辣迅猛,把换灵活,变化多端,收如伏猫,放似猛虎,三盘全顾,应变如神。只见尚先生演练时,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刚柔相济,力贯鞭梢,几近化境。他两次远赴香港,在香港国际武术节上屡获金奖。

鞭杆,还有双手鞭、二虎斗龙鞭、四门鞭、大金鞭、换手鞭、掉手鞭、倒拿鞭、蛟龙鞭、滚龙鞭、白虎鞭、缠海鞭、袖子鞭、五虎群羊鞭、桥梁救主鞭、姜维铁门扭丝鞭,等等。

会前,我在一凉棚中见到一位穿着朴素、头戴白帽的老大姐,我问她“高寿”?她伸出了9个指头!啊!她比我大4岁。

我说:“老姐姐!您是哪儿的?天气这么热,还来了?”“我是郊区的,是孙子开车送我来的。我喜欢武术。”年近花甲的儿媳在一旁说:“我妈是个老武术迷!从小就练武!”“你会吗?”老人说:“她比我强,现在还是武术辅导站的教练!”在攀谈中,得知老人姓杨,回民,有两儿两女,都成家立业了。她说:“托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福,他们都混得不错!大儿大女已光荣退休。我是儿孙满堂。”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区小学;武术课程;开发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开展阳光体育和体艺2+1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终生健身的体育意识。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内外兼修的一项体育运动。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是我国的国粹。山区小学体育设施不够完备,而武术健身所用设施少,因此,笔者对山区小学武术开设课程策略进行研究。

(一)挖掘乡土文化,弘扬武术传统

武术一词最初来源于古代南朝梁武帝《文选》中提到:“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意思是发扬文化交流,而停下争战。柏社乡处于浙江省兰溪市山区,这一带村民素有习武传统。如:辛亥革命志士蒋倬章放弃在金华的优越职业,辞别恩师陈公,回到荒凉贫瘠的家乡,德育英才,教化乡里。透过蒋倬章的诗句“学剑惜无人可共,论文尚觉意难平。挥戈磨盾男儿事,何日军前效请缨。”“剑术未传犹待访,头颅抛得便成功。丈夫烈烈轰轰志,羞向毛锥觅拜封。”足见其修文习武,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

柏社中心小学秉承前人遗愿,挖掘乡土文化,弘扬武术传统,开展阳光体育和体艺2+1活动。学校拟定了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弘扬作为学校重点推广的项目。学校牵手兰溪市武术协会、兰溪市传统武术健身俱乐部,正式授牌为传统武术传承基地,积极在校内开展武术教育教学活动,通过传播传统武术和武术文化让学校的体育传统得到升华,全体师生在武术的修习中,在武德的熏染中得到体质和精神的全面提升。

(二)开设武术课程,丰富留守生活

开设武术课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参与三结合,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形成具有柏社小学特色的武术课程。

1、传统武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

让武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中去。在开好美术、体育、音乐课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武术教育,比如音乐课欣赏或学唱具有武术精神的歌曲;体育教师组织太极拳、五步拳等武术基本功训练;专设社团活动课,开设剑术、棍术、拳术、功夫扇、双截棍等多个跨年级段、班级界限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个落实”和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个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2、武术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1)创建武术小组,活跃校园生活

学校为给学生配备优秀的武术师资,聘请了严晨璐老师担任驻校武术教练。在严老师的教受下,学生已经能在大课间完成五步拳、八段锦、武术操等基础套路。现在学校武术队细分为刀术、剑术、拳术、棍术、功夫扇、双截棍等武术学习小组。每周二、周四由兰溪市武术协会也派出骨干力量来校义务辅导。洪亮的“哼哈”声,已经成为校园清晨和傍晚最动听的和弦。经历过武术队训练生活的学生,明显表现出更独立自主、更吃苦耐劳、更懂得谦逊礼让。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学校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段位考核,每学年组织一次汇报表演。武术进校园,树立起了留守儿童的信心,张扬了留守儿童的个性。

(2)加强乡村青少年宫建设,营造社团氛围

学校成立乡村青少年宫。为组织好乡村青少年宫的活动,学校建立了乒乓球、篮球、书画、文学、英语、运动、歌咏等兴趣班,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体艺的素养。为柏社中心小学创设了教育生活的美好境界,营造浓厚的武术教育氛围。

(3)搭建展示平台,秀出个人风采。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专场演出,开辟展室展示,向社会汇报武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武术教育推向社会。2015年学校选送的节目在兰溪星舞台中进入前十名,在兰溪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中获得第二名。2016年年初应柏社乡政府邀请,学生在村里的戏台上做了汇报演出,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超过80%的学生加入金华市武术协会和中国武术协会,为学生施展武术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3、武术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问题、行为习惯问题以及心理偏差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学校尝试将传统武术入校园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尝试。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实践证明,武术的练习和武术文化的传播正在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孩子的性格、品格、能力。许多家长反应孩子学武术后吃得了苦,不娇气了;聊得了天,不孤僻了;听得进话,不顽皮了。诚然,学生在学习武术、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同时在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不可否认,武术教育正在慢慢弥补家庭教育中缺失的礼仪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挫折教育等问题。

(三)发扬武术精神,培养良好品质

养成的意志品质是习武之人获得武术真谛的保障。武术谚语讲“要练武莫怕苦”,“要练功莫放松”,“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习练武术对意志品质的锻炼是多方面的,练习武术基本功,要不断克服身体疼痛关,只有受的住苦,能坚持才能练就,这样慢慢才能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乏味关,要不厌烦,不自满,这样慢慢养成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经过长期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勇敢、顽强、虚心、好学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武术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我们民族的国粹。把武术教学纳入到体育教学中,是培养和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因素和有效手段,我们应自始至终把它贯彻在体育课中,让武术在体育课中绽放光芒,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武术传人。

参考文献:

[1] 李铁军,李洋.体育文化与武术文化交融与隔离断想[J].当代体育科技,2014(3):93-94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4篇

名师出高徒

李随成先生自幼酷爱武术,非常崇拜侠义之士,立志学身武艺,除暴安良。因此,曾拜名师程振荣先生习练陕西地方拳,拜河北名师张治坤先生练形意拳,拜河北名师苏德涵先生习练少林拳。

1963年11月,令不满16岁的李随成终生难忘,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幸事,那就是拜武当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先生为师。也就是这次幸遇,改变了他的一生,也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憨劲,领悟到了班门弄斧的涵义。李随成先生曾羞涩地回忆到,当时见到恩师郑先生,我打了一套红拳,练了一趟琵琶棍,心想我这几下子肯定能受到郑先生的表扬,不料,郑先生顺手拿起拐杖,说:“来,小伙子咱俩比比棍。”我拿起一根齐眉棍,还叮嘱郑老师:“您老人家注意点!”话音刚落,只见他顺棍一刷,将我手中的棍子击落在地,我刚想拿棍,他的拐杖又点在我手背上。我一急,喊道:“您这老头子,为什么老打我的手?”只见郑老师笑着说:“是不是不想比棍了,想和我搭搭手?”我心想,这回您猜中了。说时迟,那时快,我伸手抓他的手腕,郑先生一缠一绕,腕子往下一沉,我顺势跪在地上,怎么也起不来。恩师慈祥的面容,使不满十六岁的我,耍起了小孩子脾气:“郑老师,我要拜您为师。您若不收我为徒,我是不起来了。”郑先生感到很有意思,笑着问:“你为什么要拜我为师?”我由衷地说:“您太厉害了!”郑先生却说:“学拳就是为了耍厉害,这种人我不收!”我连忙解释道:“我不是耍厉害,我热爱武术,不怕累,肯吃苦。”郑先生这才笑着说:“你起来吧,回去告诉你师父,一定要征得他的同意,这是武林的规矩。”第二天,苏德涵老师领着我登门拜见郑先生,说道:“随成能拜您为师,真是福分不浅,希望你也能收下我这个老徒弟。”郑先生高兴地说:“你能亲自送随成来,这么豁达,咱们就有缘分。”从此,我们师徒二人共同拜在郑先生门下,跟随恩师二十多载。可以说,我这拳架是严师的拐杖打出来的。

四十多年来,李随成先生刻苦习练,深入研究,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传授武当赵堡太极拳上。《武当》、《武魂》等杂志曾大量刊登他有关太极拳搏击方面的文章。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报》、西安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多次报道他传授太极拳的事迹和教学内容。在陕西各地及大专院校所传弟子不下千人,再传弟子遍及海内外。

1984年,李随成先生获得了陕西省太极推手75公斤级第一名。他又于2003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太极推手道馆有限公司,自任馆长兼总教练、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兼总教练、国际太极易拳道总会名誉会长、武当拳法竞技代表队总教练。

太极求实战

国内武术界有关报刊杂志宣传报道李随成先生事迹时称:“此乃侠义之士,为人豪放真诚,深得郑悟清恩师器重。他承传师艺,多年潜心磨炼,锲而不舍,功至上乘。他大力倡导推手道,只求十年磨一剑,以展宏图。”

李随成先生认为,武当赵堡太极拳是千百年来先贤们智慧的结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并不神秘。记得他年轻时曾向恩师讨教绝招,郑悟清老师用拐杖在地上写了一个“练”字,说道:“练到功夫上身,招招都是绝招,没有功夫,什么招都无用!”在多年的练武过程中,他悟懂了恩师的谆谆教诲之理。无论南拳北腿,还是武当少林,“养生是根本,技击是灵魂,取胜是目的”。所以,习练武当赵堡太极拳,最难者是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精心揣悟,顽强拼搏。这才是克敌制胜之道。

为了发扬光大武当赵堡太极拳,李随成先生一方面在社会上大力推广太极拳健身活动,成立了多个武当赵堡太极拳辅导站,传授武当赵堡太极拳,推广太极推手道;另一方面,他着力将武当赵堡太极拳独特的推手与散手相结合。为此,李随成先生将多年的习武经验归纳提炼,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教材,并研究了散打、摔跤与推手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取百家之长汇于一体,集各门特点熔为一炉,为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内家拳武术竞技队伍,找到了发展方向。

李随成先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太极推手道在养生的基础上必须把技击作为目标来培训,这是太极拳的实质和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武当赵堡太极拳要想在武术竞技方面战胜其他门派,诸如日本的柔道与空手道、南韩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以及国内各拳种流派的散打和摔跤等等,就要主动出门交流,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这是培养太极高手的必由之路。为此,李随成先生将自己培养的学生主动拉出去与省市摔跤队、散打队交手或对练,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通过几年的实践,李随成先生培养的弟子,连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5年,为参加第三届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推手擂台赛,在陕西省参赛资格选拔赛中,先生的六名弟子囊括了各个级别的第一名。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首届武当赵堡太极拳联谊大会上,李随成先生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与名家表演一等奖。他旗下的代表队荣获套路竞赛团体第一名,囊括了该次大会56、60、65、70、75、80、85公斤级以上所有级别的太极推手擂台赛金牌。李随成先生被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誉为武当赵堡太极拳领军人物。

2006年,李随成先生的弟子昌志旺征战河南电视台《武林风》散打擂台赛,年轻的昌志旺第一次参加散打比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年底总决赛四强,被《武耕风》誉为“西北高原狼王”。这是几十年来太极拳手参加散打比赛的最好成绩。

2006年6月,李随成先生的弟子昌志旺、胡勃参加了陕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中国跤比赛,分别获得了74公斤级与62公斤级金牌。

2007年,该推手道馆代表陕西省在第四届中国焦作太极拳推手擂台赛中,5人参赛,3人获得银牌,2人获得第四名。

李随成先生感悟到,惟有太极拳能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亦能战胜白人、黑人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李随成先生之所以倡导太极推手道,实希望太极拳这一古老的武林瑰宝更快得到发展,在国际武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真情系武当

武当内家拳法极具中国传统武术特色,世界独一无二。因此,在世界搏击体坛上,应尽快推出和充分展示武当内家拳法。李随成先生对此充满信心。

他认为,武当武术在中华武林有着尊贵的地位,在世界也有着重大影响。为使武当内家拳法傲立国际搏击体坛,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路。

积极开展武术对抗项目比赛,尽快完善推手、散手竞赛规则。

武术乃中华民族之国粹,比赛规则应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之特色。行民族礼节,穿民族服装,设民族比赛之擂台。踢打摔拿,或下擂(取掉围绳),均应给分。三点着地视为倒地,比赛重新开始。应彰显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坚决取缔好恶斗狠,街头斗殴式的打斗。

中华武术擂台赛应充分显示武术技击内涵,尽可能的展示踢打摔拿技艺。在激烈的比赛中,要重点突出崇尚武德的优良传统,对于击打禁击部位,或有意伤害对手的现象,应处以严厉的惩罚。

日本柔道与空手道有自己的特点,泰拳有自己的要求,韩国跆拳道有它的规则。不论哪个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挑战柔道、空手道、泰拳与跆拳道等等,都必须针对这些国家的特点,并遵循这些比赛项目的规则。因此,中国武术擂台赛也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并要求世界各地尊重具备中华武术特点的规则。目前,中外挑战擂台赛都设有围绳,摔倒不给分,什么巴西柔术、终极比赛掺杂到中华武术搏击赛中,美其名向世界接轨,实乃不伦不类。这也是中华武术不能进入奥运的主要原因。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5篇

据说,当年五枚师太因避清廷耳目,遁迹至川滇边区的大凉山上。由于痛恨那批背叛少林寺的叛徒,五枚师太日夜苦苦思索如何以另一套簇新而有效的拳术去对付他们。于是,处处针对固有的少林拳术,而与其传统形式及观念大相径庭的“谅春拳”便在这构想下创设出来了。咏春拳所注重的是随机应变,出手成招,而非靠预先想定的“死招数”。

虽然,我们不必太着重五枚师太当日创立泳春拳的初衷是否真如传说般“处处针对固有的少林拳术”,但春拳的确有很多与一般长桥大马拳术有所不同的特征。且直至叶问宗师为止,这一派拳术事实上一直是颇为秘密地相传。(这传说的另一部分是――五枚师太创立此拳术的目的既用以对付少林叛徒,是以她非但不像其他的创派者般蓄意地加以发扬,反而嘱咐她的承继者对此拳术严守秘密!)

无论上述传说真实与否,作为这时代的春拳术热爱者,我不论“发扬光大,违背祖师”之训,只因觉得如未能将这一派优良的拳术公开,实有负春派前人的苦心孤诣。

泳春拳一向着重活学活用,这却与现代采取大规模教授的方式相冲突。其原因是,以前的教者只不过收一个至几个学徒,而他们那一时代既有充分的时光穷年累月地跟随师父学习,师傅亦因只得三几人学徒的关系,早晚总会有一天将未教的传授下。因此,那一时代的师父,根本就无须编定任何系统化的课程,反正有的是时间。另一个使当时的谅春拳教授者无须编定系统化课程的理由是,泳春拳本身已是一套着重自由发挥的拳术。由于春拳术没有预定的招数,假如教者预先排定了教授课程(尤其以教授“藕手”中的动作而言)的话,岂非逐渐流回教授“死招数”的范畴?甚至在叶问宗师的时代,当时的教者仍本着“随意发展”、“因人而教”的方法。

可是,上述的“随意发展”、“因人而教”的方法,显然在大规模的教授法中不适用。因为,在教者面对一班人的时候,以他个人的记忆力,能否记得每个学员学了多少技术,实是一大疑问。且在一大班学员中,各人入门先后时间亦是极易使教者混淆的因素之一。于是,极易造成有的学员对同一招式重复又重复地“学”多次;有的学员则漏学了某些动作而不自知;有的学员却应学而未学,未学而先学。此外,南于没有一套限定的课程,于是“随意而教”的教者会由于个人的喜好,将特别擅用的招式反复地传授给学员,而对其它不大喜好的招式置之少理(甚至不理)。如此种种,不独制造了有的学员自诩其教者“秘传绝招”之机会,其最大弊病却在于致令绝大多数的学员“学而不全”,因而使咏春拳术陷于一代不如一代的危机。

对于现代化的大规模教授法,编定另一套系统化的教授程序已成为必须的问题。可足,编定了次序的教授方法,会不会再度流入教授“死招数”的范畴呢?

经过十数年的观察及研究,我想出了一套办法去消除这一可能性,办法很简单:将一应的招式作有次序的编排,只为方便教学之需。而在某一阶段,教者如能善导学员们于所学的动作由原来编排好的次序在手或搏击中全部拆散,并故意诱导他们随意调乱,变成自由发挥的“活招式”,这问题的症结便迎刀而解了。

因此,我除将“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等编订了每课的教授法外,更将“手”编成了七节基本动作。每一节各有其特别要义。在每一节“手”完结后,学员们不久便要将手中所学的招式化为纯熟的个别反应动作,以便在搏击锻炼中使出来。这可使学员明白各种招式的灵活运用,是按乎敌人突然而来的不同攻守情况予以变化――每一招式的连贯次序并不一定,而每一节手中的任何一式均有可能与另一节手中的任何招式配合连贯起来;总而言之,要能学懂“随机应变”。这样的教授方式,使我及我属会中的各教练解决了老一套教授法的缺点,同时仍能保存了咏春拳中有异于其他各门派的独特观念。

现在,在“国际春拳术总会”中,一致推行的这种系统化教授法,最大的特点是,当一个在本会属下任何地地区、任何支部中锻炼的学员,无论他学到何种程度,只要他的教练一看他所学的最后一式动作,即可毫无困难地继续执教下去,绝不会遗漏了任何课程。相反地,当本地会属下的某位教练在突然接教另一位教练原来的一班学员时,亦无须费心研究每一学员的程度问题,这是旧有的教授法所不能拥有的优点。

二、国际泳春拳总会训练程序概述

春拳的训练程序,每一问武馆俱略有出入。然大致上皆以小念头拳套为最初入门功夫,而以木人桩法为最后课程。以下仅为本馆的训练程序(男子班)。

1.拳套

甲:小念头(基本拳套)

乙:寻桥(中级拳套)

丙:标指(高级拳套)

2.手及搏击课程

甲:单手――手部感觉初级训练课程

乙:双手――手部感觉高深训练课程

(1)盘手(初级“两手兼顾”锻炼)

(2)过手(感觉配合拳式以作攻守锻炼)

(3)甩手(脱离“盘手”阶段之攻守锻炼)

丙:自由搏击――穿戴护具之真实打斗训练

(1)本门攻守锻炼(两人以拳拳术互相攻守方式)

(2)咏春拳对外锻炼(用各种不同门派招式混合以训练咏春拳练习者经验)

3.借助器械之功力锻炼

沙包、木人桩、三星桩、吊腿等。

4.不借助器械之辅助锻炼

扯空拳、撑空腿、侧身拳、转马及步法、独立脚站椿、长桥力、手腕劲、双人对扯等训练

5.木人桩法

谅春拳最高深套子,共116式。

6.武器

武器之教授通常不列入拳术课程之内,只按个别情况需求而定。

甲:六点半棍法

(1)棍功基本锻炼――马、棍、枪棍、埋棍桩等。

(2)“六点半棍”套子

(3)棍

乙:八斩刀法

(1)刀功腕力锻炼

(2)“八斩刀”套子

(3)致用法

详述如下:

小念头 春派拳术最初级以“小念头”拳套开始。通常,每一位入门的学员第一天开始便学习这套拳,直至全部套子练习完为止方进入第二阶段。

在本馆,一首小念头通常修习时间为十课至十二课。在学员锻炼期间,教者一面授以新的动作,一面改正学员动作上的错误。这种边教边改的方式可使学员极易接受新的动作并修正第一式动作上的错误,因而加速进度。

单手小念头熟练以后,便到了“单手”的过程。单手是初级的手部感觉训练。这时,由于学员刚学习了小念头不久,不论在身、手、马方面都仅具雏形,是需要一段时候方可掌握单手要点的。在这段期间内,本馆教练带传授学员一些辅助锻炼,如转马、扯空拳、基本上步方法及较后期的扯侧身拳、双人对扯动作等等,以辅导学员们有良好的根基去进入较高深的课程。寻桥寻桥在双人“对扯”以后开始传授。这一讶:春拳术

中的中级拳套,包含了身、手、步、马、肘并腿击之法。寻桥是一个以防守为主的套子,整首拳套最多为膀手之法;单就转马膀手、踏步膀手、低膀手等,已占了全首拳套中十之六七,由此可知膀手在这拳套内之重要地位。

双手寻桥拳套完成以后,便是“双手”的训练了。双手首先练习“盘手”,待盘下熟习以后,便可接受基要的“过手”训练。在本馆,过手的基本手法共编成一整套系统的、有条理的课程,并分为七节动作以便于教者及学员双方的记忆。每一节中皆包括小念头及寻桥中所分化出来的若干招式,此攻彼守,生生不息。

七节手各有要旨,兹略述如下:

第一节为基本搏击手法及步法的配合。如这一段练习纯熟,便能应付一般的敌人。

第二节为应付擒拿及反擒拿之法。小念头中段,其实包含了这一段动作,今在这一节手法中混合部分寻桥的招式配合“以形补手、以手补形”之诀使出。

第三节强调手部感觉及步法的配合。这一节手法极注重“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灵活感觉,以及膀手与问手的密切关系。

第四节注重双拳的攻击方式,以及滚手的运用方法。

第五节训练“跳桥抢攻”及“以打为消”之法。

第六节训练指手的灵活变化,是以掌缘打击敌人的贴身变化。

第七节专注于双方由远距离变为“手搭手”时的抢攻法。

在第一节手法锻炼纯熟后,学员便可真正体会到搏击的感受。自由搏击的形式有两种。最初的自由搏击,只不过使学员们能够脱离了以手搭手的“手”方式,而改以离身搏击法,这是点到即止的,在春拳术语来说,名为“甩手”。其后,又引导学员们尝试穿戴护具,真真正正地对打。这种打斗训练方式,虽然比较第一种形式来得激烈一些,可是却是最实际的获得经验方法。且在严密的安全护具保护之下,再加上循循善诱的方法,学员是绝对没有半点危险的。因此,此种方式甚至还可以在纯女子班推行。

自由搏击 自由搏击并非两人混乱对打。而是在搏斗中,真真正正地使用出在第一节中所练习的手法。这时候,是学员们最感兴趣的期间。而由入门至此期间,在本馆大约需六至八个月。

手可说是咏春拳术中最主要的训练。一个学习春拳的人其功夫造诣精深与否,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春派三首拳套及一首桩法的招式,纵然全部熟习,而不诣手搏击之法,等于得物无所用,如入宝山空手回。拳套即如“工具”,手即如“使用工具之法”,如不识使用之法,有工具何用?故有时往往有“习两首拳”胜“习三首拳”的情形,虽前者所习不多,惟能熟练,至真正搏击之时运用随心。且占快、准、劲、狠四大要素,故能胜后者。

今本馆之训练课程,先以两首拳套为基本,然后继之以实习手搏击之训练,由浅入深,必要七节手法整体纯熟运用,方修习“标指”拳套,即此理也。

标指 标指是春派最高级的拳套。这首套子以攻为主,而最多指、掌、肘之法。标指拳套中,极大部分的招式采用“以攻为守”、“以打为消”之诀。此等招式固然较为凌厉,但难度亦甚大,如学员没有良好根基,有时会适得其反。故标指放在高级课程中,自有其理。

在标指之后,跟着要练习的,便是将整首拳套内的拳法运用于手的练习中。如果能够将标指拳套内所包括的招式使出,无疑增加了更强劲的攻击力量。因为,标指内所含的招式,较之前两首拳套内的攻击手法要来得狠毒及迅速得多。

马、步及脚法训练与此同时,学员更要严格地锻炼下盘功夫,如练习“独立脚小念头”,借助沙包及木人桩等器械锻炼腿法、马步等等。然后是一连串的咏春手对脚搏击法、脚对脚搏击法,直至最后能修炼至纯以春派马步之法而能克制敌人,令对方无法起脚为止,方为最高法度。

木人桩法最后,便是“木人桩法”的修炼了。本来,在此之前,亦有一些散式是给习者对着木人桩来练习的。但到了真正要修习整套顺序而下的木人桩法的话,便非要到了熟悉地运用上述三首拳套之招式以后。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6篇

洪熙官祖师,清朝康熙年间生于福建漳州。幼习少林拳术,是南少林俗家弟子。

祖师习武的经历,传世的武术著作多有记载,如姜侠魂在《少林拳术图说弁言》记载:“时熙官为少林派中后起之秀,因复仇心切发奋再入少林寺,学艺三年,离少林偶遇铁头僧,为所击败。三人少林寺,师锢于楼,命其坐中,四平马解绳结一百零八,绳粗如臂,为细麻粗成,年余将麻催裂后,结始解,其十指坚韧非常,任触铁石,亦如摧枯拉朽矣。师又命其练习跳跃之术,携饮食满簋,纵跃上下而不用梯,点滴不倾溢于簋器外始可,年余既成出寺,访铁头僧,僧以头击洪,洪以十指捻之,铁头碎,毙焉。洪遂成名”。

永春白鹤拳仙师方七娘曾传授祖师武艺。洪拳名师林世荣先生在《虎鹤双形》拳谱中记述:“永春(即方七娘,笔者注)晒麻于地,有鹤来扰乱之,永春遂持棒逐之。击其头,鹤则侧其身翘其翼以御;击翼,则以爪而挡。永春讶之,默念以棒数十斤之力且不敌鹤,且为鹤所伤。于是默会于心,日习之,遂有虎鹤双形之法。其时邬大力嬲洪熙官斗技,永春知之,当夜以所学教之,于是邬大力为洪熙官所毙,而永春之仇已报焉”。故洪拳的套路和技击手法,与永春白鹤拳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直以来,俗家弟子在佛门中是没有地位的。祖师却以侠义高风、武艺超卓,尤其是棍法出神入化,佛门弟子视其为天神阿修罗转世而被尊为罗祖。

祖师由闽入粤的过程,万籁声先生在《武术汇宗・中篇》中记载:“直至乾隆庚寅年仲秋,菩提祖师,一叶航海,重建少林,并携罗祖,杏隐,庆丛,感法大师,同来挂锡寺内,继续开教,传授神拳”。林世荣师祖也在《工字伏虎拳略历》中记述:“惟至善禅师逃落粤东广州河南海幢寺栖身,遂于寺内教授国技。有陆亚彩者,至善首徒也。”到达广州海幢寺后,祖师与门人杏隐、庆丛等人协助至善禅师以“南少林”之名开山门,广招门徒。后因至善禅师反对祖师向门人弟子传授点穴技法,祖师只好离开海幢寺,到广州市内的龙藏寺(今大佛寺)设帐,正式教授洪拳。据广州光孝寺的史料记载,由于求学者众多,祖师曾在该寺开设过分坛。

在冷兵器时代,以骁勇善战著称的洪拳深受人们的喜爱。毗邻广州的南海、番禺、佛山和花县等地的乡绅,纷纷邀请祖师前往设馆授徒,据《花县志・民间体育》记载:“清乾隆年间,洪拳传入花县,在新民埠、赤泥、炭步、李溪等地设有武馆,盛极一时”。祖师晚年常居花县炭步镇谭敏家中,由生徒供养,死后葬于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寿享九十有余。

祖师所传武艺博大精深,传统拳术有铁弓三线、四平大镇、五行七星、三战、铁线、桥手、千宁、叠掌、牛角、肋鼓、撞打、尘罡、龙形、蛇形、虎形、豹形、鹤形、狮形、象形、马形、猴形、彪形、虎鹤双形、五形和十形等套路;器械套路有一路名为“六点半”的双头棍、两路名为“连环十三枪”和“十五点梅花枪”的单头棍、四路单夹双的左手钓鱼棍、一路梅花枪、两路包中刀、一路铁尺、一路大钯、一路天罡伏虎凳、一路藤牌刀和一路春秋大刀等;其它还有三路徒手对练、各种器械对练、一百零八式散手、三十六手术人桩法、一百零八式点穴技法、内功和跌打伤科医术等。

祖师一生仗义行侠,生徒甚众,著名者有觉因禅师、维宗禅师、圆觉禅师、启恩禅师、杏隐禅师、庆丛禅师、李祖宽(云弥法师)、何岩(烂头何)、唐家六(咸虾六)、张骞(摊手五)、陈园、伍允普、谭敏和王平等人。其中维宗禅师住持广州能仁寺;圆觉禅师住持广州海幢寺;启恩禅师住持广州龙藏寺;陈圆首开青帮的香堂。

祖师辞世后,一直协助祖师在各地设馆授徒的第二代师祖们便将所学武艺结合自身特点,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几个主要流派:谭敏、王平一脉传下以逼桥手法为主的三战拳、铁线拳、撞打拳和牛角拳;李祖宽一脉传下以直桥手法为主的四平大镇拳、五行七星拳、虎鹤双形拳和五形拳;伍允普一脉以象形拳法为主,传下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和彪形拳;烂头何、咸虾六一脉传下以“十独手”法为主的桥手、千字、叠掌、肋鼓拳和尘罡拳;张骞一脉传下永春白鹤拳法和木人桩技法;杏隐禅师一脉传下十形拳、七十二行掌和一百零八式散手。通过第二代师祖们的努力,洪拳在南粤大地开枝散叶,蓬勃兴旺。

洪拳传到第三代师祖的时候,正值团练在广东兴起,广州附近一百多个村几十万民团的训练事务大多由洪拳丁勇包揽,这是洪拳发展最为迅猛和规模最大的时期,涌现出以“广东十虎”的“铁桥三”梁坤、谭济筠以及“铁手”毕南春、韦东勋、感法禅师和度尘禅师等为代表的大批英雄人物。

梁坤(1814~1887年),广东番禺旧水坑望族之后,幼随“铁臂禅师”觉因习武。觉因禅师圆寂后,先后随广州白云山能仁寺维宗禅师学下盘身、铁线拳和海幢寺圆觉禅师习散手技法。梁氏铜马铁桥,一开马十数人拉之不能下,双臂定桥能挂六壮汉,因在家中排行第三,故时人称之为“铁桥三”而不以梁坤名世。岭海武林有关“铁桥三”的掌故甚多,梁氏天性好武,且好赌武,一生与人相搏,未尝败绩。徒弟有林福成、指添、李聪、施雨良、蔡志赞、伍熙官等人,林福成传其衣钵。

洪拳第四代师祖们当时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败,目睹满清皇朝的腐败无能,他们揭竿而起,组织洪拳丁勇们赢得了声势浩大的“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胜利。其后爆发的洪拳丁勇甘先领导的“洪兵”起义和“琼花会馆”李文茂领导的红船起义,都是以洪拳丁勇为主体的。

颜浩长,生于嘉庆末年,广东番禺棠夏(今广州市白云区棠下)人,与韦绍光等人受业于韦东勋师祖。颜氏桥马雄迈,膂力过人,一臂定桥能挂三壮夫,人称“定拳长”。颜氏为人正直,侠义肝胆,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为乡勇首领。1841年5月牛栏岗一役,杀英军少校军需官BEECHER等数人,事后不受封赏。后来参加甘先领导的广州北部拳勇起义,斗争失败后潜回家乡,被官兵围捕,打烂后窗逃脱,三年后方返。在乡中设馆授徒终老。寿享八十有余。

韦绍光,生于嘉庆末年,广东南海恩州堡(今广州白云区三元里)人。韦氏自幼习武,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好打抱不平。1841年5月29日,耆定炮台英军闯至泥城、西村、肖冈诸村,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愤。韦绍光等人当场击杀为恶英军十四名,并到棠夏村及肖冈村求援。颜浩长、何玉成及各乡义勇陆续赶来,不呼而集者一百零三乡,数万人之众。

5月30日,英军统帅郭富率英

军千余人自四方炮台出动,杀向三元里,肖岗举人何玉成先生设计,将其诱至牛栏岗,在棠夏村前泥田沣地。乡勇们杀英军二百余人,生俘二十余人。

6月8日,清廷颁赏三元里抗英绅民何玉成、韦绍光等人。韦氏后来承韦师祖衣钵,一直在村中设馆授徒,慕名而来者甚众。卒于光绪二十六年。

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推向了高潮。而作为同乡,洪拳丁勇们自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当中,他们前仆后继、顽强拼搏,为太平天国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起义失败后,他们很多人战死沙场,精英殆尽,活下来的为了躲避官府追杀,被迫闯金山、下南洋,远走异乡。洪拳的发展就从这第五代人开始走进低谷,武艺星散凋零,只剩下些街头卖艺、设馆授徒和看门护院的行当。他们当中又以黄飞鸿、梁细苏、颜耀庭和颜殿雄等人较为出众。

黄飞鸿(1856-1925年),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南海西樵禄舟村人,祖父黄泰,帅承至善禅师首徒陆亚采,家传单工、双工、单弓伏虎、双弓伏虎、夜虎出林、二龙争珠等拳法和行者棒。黄飞鸿幼承家学,十二岁即随其父黄麒英在佛…街头卖武,并人蔡李佛鸿胜馆和咏春馆习武,先后得谢标龙授四象标龙棍法,宋辉镗授无影脚法。黄飞鸿武艺博杂,直至巧遇“铁桥三”的徒弟林福成,并随其学艺三年,习铁线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左手棍、飞铊、气功和跌打伤科医术,为其后成为洪拳一代宗师奠定基础。

黄飞鸿青年时在将军衙门考得靖汛大旗手,曾在吴全美和刘永福军门当教练官,后在福建省臬台唐竟崧部下当差,当时唐竟崧起兵革命,黄飞鸿为殿前大将军。革命失败后,黄飞鸿逃回广州,在仁安街保芝林设立黄飞鸿医馆。其门徒甚众,出名的有梁宽、林世荣、凌云阶、镜洲、彦老帅和彦老郁等人。

梁细苏,又作梁世苏,生于清光绪年间,南海叠乡人。少年时拜广州白云山弥勒寺秘德和尚为师习少林花拳。为生计所迫入广州五大家族之伍家打工,囚其为人忠厚,肯作肯劳,为东家伍氏所赏识,引其拜护院总管(花县“铁手”毕南春之徒)毕六为师学习洪拳,十年有成,继续在伍家任护院武师,曾护伍氏外出时一人独战十数抢匪全身而退,人称“铁拳”梁细苏。后来优氏举家北辽,梁细苏回乡,民国初年在佛山鹰沙设馆,后迂回佛山镇内。其门徒甚众,独刘新承其衣钵。

颜耀庭与堂弟颜殿雄,幼习洪拳,为杏隐、感法禅师一脉的传人。成年后,在广州龙津桥设馆授徒,并悬壶济世。因与陈官伯义结金兰,颜耀庭精洪拳佛掌通蔡李佛拳,颇氏甲年的门人习洪拳亦通蔡李佛,当代西关很多习洪拳者通蔡李佛拳,也是因颜氏之故。其晚年之门人多习蔡李佛。著者如蔡伯达、何牛和伦枝等人。颜耀庭为人正派、乐善好施,貌似书生,实为武林一代大豪。颜殿雄先生后来移居香港,为香港孔圣会俱乐部技击教师,致力推动洪拳在港澳地区的发展和传播,并于1916年著《拳术精华》一书传世。

到了民国初年,百废待兴,作为国粹的传统武术,得到孙中山先生的大力提倡,洪拳再次应运而兴。一时间,武馆林立如雨后春笋,慕名而来求学者亦如过江之鲫。虽然能者不计其数,但洪拳第六代师祖中,无出林世荣先生其右者。 林世荣(1861~1942年),广东南海平洲人。幼得其祖父精传家技,年及弱冠,拜康师傅和钟雄山为师,习北派武艺,后随黄飞鸿学艺十数年。壮年后,在广州设帐授徒,富有盛名,为粤海武林领袖。林师祖将黄飞鸿所传之单工拳和单弓伏虎拳之精华,以洪家三展手开门,取工字为线路,创工字伏虎拳传世。林师祖文武双全,急公好义,常献技筹款接济社会慈善事业,为此获孙中山颁总统银质奖章:林师祖门下生徒数千人,著者有邓芳、邓二、关坤、谭就和孔纪南等人。晚年迁居香港,以授徒为业。

林师祖曾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和铁线拳摄像编撰成书,惜逢香港沦陷,未能刊行。幸其徒朱愚斋先生承继遗志,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和《铁线拳》整理成书,一纸风行,使后学能一睹林世荣先生之风采,是粤海武坛传世不多的名编大作。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传统体育运动,得到等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度重视,多次举办全国性武术观摩表演赛,洪拳再放异彩:江门的江铁牛师傅,存1958年全国武术观摩表演中,以“五形拳”、“十形拳”和洪家长棍获表演赛大奖。湛江的李宙云师傅擅象形拳,以维肖维妙的鹤拳,一举夺得全国南拳冠军。

南粤武林更是名师如云,吴少泉、何华、冯惠全、陈球生、邓锦涛、邱全、庞康娣、曾庆煌和林万福等前辈为洪拳的整理和传播不遗余力。邓锦涛先生整理发表了《南少林洪拳对练》和《南少林十三枪棍》;邱全先生的遗技五形拳由其弟子崔继升整理发表;庞康娣先生代表广东省,出席1979年在太原市召开的全国武术观摩大会,表演了湛江洪拳的虎形拳,获得优秀奖,后来又将此拳法整理成《洪拳》一书;吴少泉先生的得意门生黄达生先生和黄达雄先生是洪拳当代传人的代表人物,在武术教育和武术裁判领域享有盛誉。

粤剧表演艺术家中亦不乏洪拳高手,梁荫堂先生精梅花枪棍和金钟罩内功,有“南棍王”美称;谭少佳(靓少佳)先生和罗品超先生精铁线拳、象形拳、木人桩和洪家器械,他们都是武行的前辈名师。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7篇

50年代他来沈阳教拳时,除教授武派太极拳、械外,还有八卦门的三义刀、二十四跑刀、八卦指路刀、八卦对劈刀、双头蛇(枪),以及长拳门的杨家枪、风火棍、对花枪、空手夺白刃等器械。可惜的是,能全面继承其技艺者寥寥无几。

阎先生在武备学堂毕业后,常游京津,与中华武士会的李存义、杨明漪等先生过从甚密。阎先生对拳术各家很是了解,京津武林知名人士赞其为诚笃君子。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又名《拳勇见闻录》)一书中,详载了阎志高先生表演的太极十三势、太极杆(枪)、太极刀和打手(推手)四项。他还向中华武术会介绍武派太极拳,与京派深以练柔者为异。曰:“不丢不顶,太极意也。以不丢不顶为极则,而恪守不化、则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妙用。”

50年代初,阎先生应沈阳武术界知名人士霍梦魁、李荃英、高云五、田彩章、卜荣生、郭寿三、管永年等七人的邀请,来到沈阳,于城内军署街设场授拳。1950年至1961年的十余年间,授徒六百余人,其中得其一技之长者六十余人,能重师承者仅十余人,有河北清河县刘钦洲,河北蓟县田彩章,山东蓬莱张学善,辽宁抚顺赵庆玉,哈尔滨赵炳然,沈阳市陈明洁、卜荣生、刘常春、王清泉、赵润生、肖玉普、康国福等。

恩师功力深厚,其所用太极刀重6.5公斤,太极杆(铁棍)重16公斤。其轻功亦不平凡,当年他家境殷实,为防贼匪洗劫,将庭院四周建成围墙,四角设有岗台(俗称炮台)。阎师上岗台时并不用梯,而是以“太极提纵术”平地而起,拔身登上岗台。热兵器时代,武林高手被枪炮击中之事时有发生。先生自忖武功再高亦比不得枪弹,从此便不再练轻功。1955年秋,一日老师高兴,众弟子便恳请老师演练太极提纵术。师傅说:“几十年没练了,现年事已高,试试看吧。”遂取太极杆横放在地,双足距木杆约半米,立身站定,挺拔(提顶)而起,双足离地面约三十厘米,越过木杆约半米,说:“今只能如此了。”令在场弟子大开眼界。

恩师一日教徒弟太极推手时,让徒弟站在墙角处。只见其动作如“云手”的姿势,双手向前上方一扬,徒弟则腾空而起,后背贴墙,但未有跌撞疼痛感。被徒弟们美其名曰“贴大饼子”。入秋的一天,几名徒弟陪老师到大西门外看马戏杂技。回归途中,见一艺人练重约30公斤的石礅子(举重)。老师停步观赏,赞扬并赏赐艺人后,乘兴下场单臂举起石礅演练了一套大刀式。观众见之齐声喝彩,无不赞其“好功夫!”志高老师一笑与艺人礼别。

由于老师英名在外,许多人都想一睹为快,也有一些不大服气者。一日午后,来了一位彪形大汉,自诩沈阳某拳场名教师,言语间还特意显露出腰间光闪闪的九节鞭。阎老师随手操起太极杆说:“既已亮出家伙,就请动手吧!你是客人,让你有个便宜(鞭对棍)。”来者见老师凛然相邀,却迟迟怯步,不敢妄动,最后,竟悄然溜去。还有一位赵长拳20多年,自恃武艺高强,来访并欲与老师交手一试。老师说:“既练了那么多年,有什么拿手的,尽管用吧。”只见赵某双臂抡圆,上步照老师面门打去。当时我未见阎老师如何接手、发手,但见赵某身弯如弓,双足离地约六十厘米飞了出去,臀部触撞木板墙,将墙(二寸半木方,六分厚木板造)砸了个大窟窿,人被打进隔壁屋内。稍停,赵某才蹒跚走出,一言不发地溜走了。

1955年至1958年,阎老师曾先后率领弟子十余人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亲自登台表演,得到武术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与赞赏,并被各级体育组织聘为武术裁判。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级刀术 教学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8-01

21世纪的今天,刀术这门特殊的运动项目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初级刀术这一入门课程的学习,在对刀术初学者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的同时,还应为刀术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对初级刀术的教学和训练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初级刀术传授的基本方法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传授过程中,首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刀术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就要对刀的各个部位名称进行介绍,其次就要对持刀的基本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抱刀,加强学生对抱刀的了解,同时尽可能加强学生对抱刀主要取决于器械本身的功能和形态的了解,同时刀有一刃一背,其持刀的过程中,要保证刀背和手臂内侧相贴。

最后在初级刀术传授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基本刀法的学习,一般而言,刀的技术往往取决于刀的形制,其基本刀法主要有缠头刀、扎刀、劈刀、裹脑刀、砍刀、刀花以及撩刀的等,在基本刀法的练习过程中,更要反复训练,每节课进行强化训练,综合提升初级刀术学习者的水平。

2 初级刀术传授的套路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传授过程中,主要有超前学难教法、分段教学法以及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等几种传授套路,具体体现如下。

2.1 超前学难教法

一般而言,超前学难教法主要是基于刀术套路学习的视角,并将刀术套路中较为难的动作首先提取出来,并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一旦将超前难度的=刀术进行掌握之后,尽可能的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对学生进行整体动作套路的衔接方法。就其实质性而言,超前学难教法不仅仅对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进行保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动作掌握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有利作用。超前学难教法在初级刀术的应用保证了套路教学过程的顺畅,保证了学生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训练了前期的刀术学习。

刀术套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动作则是缠头裹脑,并将各种刀法的作用加以连接,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缠头裹脑的动作相对较难,更要合理的对其动作进行分解。

在对分解法加以采用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区分于缠头和裹脑的这两个动作,也即是缠头刀和裹脑刀,教师首先进行相关的示范,加强学生的初步了解,并借助于其讲解动作,对其动作要领进行分解,进而使得学生熟练掌握刀的运行路线,刀背先沿着左肩的背部轻轻的绕过右肩。进过反复的练习之后进行裹脑刀的练习。

在对限制法加以采用的过程中,就要对缠头裹脑动作进行完整的练习,尽可能的避免刀出现云刀状,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手持棍的一端站在学生的后面,并保证其棍的另一端和学生后背有相对合适的距离,进而使得学生对缠头裹刀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并要求学生的刀背和后背紧贴进而穿过,并保证其刀身和刀鞘不相碰。这种限制性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规范刀术初学者缠头裹刀的动作,进而使其动作逐渐达到相关的规定标准。

缠头裹脑动作训练之后,更要加强其课前的练习,尽可能的保证其训练的过程中挥舞呼呼有声,将刀术的勇猛快速以及气势剽悍的运动特点全面体现。

2.2 分段教学法

分段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单元主要是套路的段落,而倒数套路教学在超前教学之后,不仅仅对其中较为容易的工作有着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手臂持刀运动的方法和相关要领也有着较为熟知的掌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整个套路进行分段教学,最终实现整套运动教学。

2.3 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

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主要是对单刀和刀手配合的强调,尽可能的对身躯和四肢进行和谐平衡的控制,充分发挥刀法的力量,强调左手降级,对每一动作左手的运行路线以及其定势的位置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加强其攻防意识的培养。

3 初级刀术的训练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主要有组合练习法、分段练习法和整套练习法三种。

3.1 组合练习法

初级刀术组合练习的过程中,其刀术套路中的相关动作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尤其是初级刀术中的旋转扫到、翻身劈刀、缠头箭弹以及仆布按刀四个动作的练习,更要反复的练习,并加强其反复的组合练习。

3.2 分段练习法

初级刀术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更要采取分段练习法,尽可能依据于初级刀术的自然段落顺序,并有针对性的对侧重点和侧难点动作进行有选择性的练习,提升初学者刀术学习能力。

3.3 整套练习法

在对动作规格化和成功率加以保证的前提下,更要对全套的节奏和体力的合理分配进行重点处理,进而保证全套的练习过程中有着动静分明、刚柔相济以及快慢相间等特点。

4 初级刀术教学策略

初级刀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心理提点,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的营造。在实际的初级刀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重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较为风趣诙谐的语言,进而对拆解套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另一方面则要将学生的练习热情激发,对教学和训练的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再一方面则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转变学生学习的学习主观意识。

5 结语

总而言之,初级刀术在实际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合理的把握难点和重点的动作讲解,加强学生的反复练习,尽可能的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学生刀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刀术学习的热情,进而全面推动我国初级刀术的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琳静.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套路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优化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