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43―03

教材的质量是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教学要素,本研究在系统查阅和分析建国以来中小学武术教材及其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论和教材理念的分析,依据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出学校武术教学目标;在对教材素材――武术文化进行系统和典型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建构模型。为了验证教材模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还设计了小学的启蒙教材,并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实验,验证了不同类型教材的实际教学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理论研究的对象:建国以来武术教材内容;武术教材研制方法论;作为武术教材素材的武术文化;试验研究的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试验小学三年级两个班各32名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有关教育学论著、课程论著作、教学论著作、体育教学论著、武术理论著作和教材30余部;系统检索了我国近代以来有关中小学武术教学和教材建设的学术刊物,综合参考有关论文100余篇。查阅了大量的中国体育史、中国教育史和中国武术史的资料,搜集了建国以来所有大纲规定的武术教材文本和国内相关研究论文。从而掌握了大量的武术教材研究和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1.2.2调查研究法

1.2.2.1问卷调查法针对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实际,2001年10月对北京市近百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充分了解一线体育教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和教材改革的认识。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2.2访谈法 2001年9月――2001年12月,先后对有关课程论专家、学校体育理论专家和部分武术教师,以及实习学校教师、实验学校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师进行了数次规模不等的访问调查和座谈。

1.2.2.3教育观察法2002年4月――2002年5月,在本课题教材实验阶段对实验学校的武术教学课程,采用了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教材实验的各个环节、(包括课上课下、教师在场和教师不在场等情况)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观察。

1.2.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条件相当的两个班级采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选取数量相同、条件基本相当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分为新教材试验班、传统教材对照班。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相当,同一教师,后测相同。第4次课结束时进行集中测量。

2 结果与分析

2.1原大纲教材内容分析 1961年武术纳入教学大纲以来,基本采取了将竞技武术简化的方法,形成了以套路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闭锁式运动为特征的武术教材技术体系与模式。

后历次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都提到要简化教材内容和突出武术特色。然而,由于武术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教材篇幅的限制,每次教材改革都希望做出一个经典内容,以解决所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在有限教材空间内要解决处理诸如学生兴趣和教材内容的关系,教材组织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教材典型性和适应性等关系确实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材安排盲目性大,使得教材选编大都采用“拿来主义”,因此,就出现了教材套路动作技术繁、难,内容陈旧、重复,结构单一;内容之间无系统性、连续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对在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班学习的来自北京市城乡一百余所中小学的114名体育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一些普遍性的看法。

尽管每次武术教材也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组织的。但过多的规范性动作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素质和教学环境等其它因素,就出现了教师教不了、教不完、教不好的“三不”和学生学完、考完、忘完的“三完”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

2.2武术教材设计理念和学校武术教学目标 处在世界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站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兼顾社会发展和教育对武术的要求,以及武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领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武术教材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理念,即: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丰富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结构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典型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健身性的统一;趣味性与健康性的统一;文化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它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全新的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武术教学的内容,武术课应通过武术技术的学习为主要载体,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武术锻炼,进而达成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各领域的目标,并使各年龄段目标及其内容各有侧重,为此需要重新设计建构全新的武术教材体系。

通过对上述依据的全面考虑,可以确定一个学校武术教育的总体目标。即:1)参与武术运动,从中获得积极和真实的运动体验,培养武术锻炼兴趣,养成武术锻炼习惯。2)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3)掌握一定武术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竞争、合作、探索、创新精神。5)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自觉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新文化的意识。

2.3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 学校武术教材在方法论层面一直采用照搬、移植、简化的方法,基本上是竞技武术的压缩版。寻找一个绝对的教材标准并实现“大一统”实属困难。因此,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选优方法论。在此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目的是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设计一种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技术体系,体现武术运动的形式结构,教材内容具有代表性并能举一反三。这种方法借鉴了以结构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教材内容具有广泛的可迁移性,教材自身具有更新机制。

武术兼有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三种运动形式。对武术运动形式可以按照“分解――提取――改变――重构”这样一个程序进行加工、改造和重建。从各种武术运动形式中提取一些因素,如技术的因素;改变一些因素,如技术的难度;增加一些因素,如趣味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对这些素

材进行改造,基于整体、递进的原则将武术文化素材按照学习者生理和心理规律重新排列组合,即完成了武术教材的建构。

2.3.1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说明

2.3.1.1武术游戏 武术游戏涵盖了功法和格斗运动形式,并有所扩展。通过两人或两队斗智斗勇,或设置攻防的情景,充分挖掘武术中的游戏元素、对抗元素、趣味元素,正规的散手、摔跤在这里可以变成限制条件的攻防游戏以保证学生的安全,武术游戏以运动心理学“开放式技能”理论为基础,将成为学校武术的一大特色。

2.3.1.2武术达标 武术达标是将武术功法运动定量化,运用心理学目标设置理论,在闭锁的身体练习方式中增加了开放性因素,例如以踢腿达到本人身高的相对位置评分,限时打靶计数等等。武术达标使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变得富有竞争性和可操作性,适于教学组织。

2.3.1.3精选套路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特征和标志,是目前学校武术教材主要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认识到套路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锻炼价值,学校武术的套路可以是传统的经典套路,如江苏版教材中的弹腿、河南地方教材中的少林拳和太极拳、以及浙江的龙泉剑等都是典型范例。

学校武术的套路也可以是自创的现代套路,如2002年新版的“人教版”体育教材中的“健身拳”。该套路打破拳种界线,虽然只有14个动作,却包括了戳掌、冲拳、虎爪、双塌掌、插掌等5种手法,弹踢、顶膝、头撞、挑肘等击法以及一个拿法和一个摔法,这么多攻防元素集中在一起,兴趣盎然,易学易教,代表了套路创编的方向。

套路创编的前提是绝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适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要短小精悍,不要复杂。只要有特点,锻炼价值高,创新的套路将受到欢迎。

2.3.1.4武术操 武术操是学校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适于大范围推广,可以配乐、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其它运动形式结合,“跆搏操”在国内外流行就是很好的例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编创出健身价值高、易于接受,富于特色的武术操。

2.3.1.5安全防卫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一些必要的安全防卫是每一个公民在面向社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武术中有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整合提炼,配合安全教育进行防卫术训练,将是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还未系统化,但应该是今后武术学校教学的拓展方向。

2.3.1.6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可以以课外读物、多媒体教材、校园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将武术文化融汇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

这种构架模型涵盖了现有武术运动的各种形式,但既不同于竞技武术,也不同于传统武术,是有学校领域特色的武术表现形式。

《课程标准》以目标体系为主,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以目标来统领内容,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但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而是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以便使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武术教材模型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2.3.2教材内容排列和组织 由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应研究和明确各年龄段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特点出发全面考虑其教材设计,以便使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材单元构成等有所侧重和区别,充分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建立起符合其年龄段特点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并以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的相互合理衔接来完成来整个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

小学阶段可以根据少儿好动和身体活动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对抗性游戏、武术操、简单套路等为主要教材,尽可能地扩展丰富学生对武术的体验,发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同时进行趣味性强的身体锻炼,并根据学生伴随生长发育而出现的各种素质的发展敏感期有侧重的安排教材,为下一步较正规的运动技术学习做好准备。此阶段的武术学习应着眼于学生运动素质和武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技能全面发展的时期,可以逐渐进入比较正规的武术运动技术学习,但不应面面俱到抑或蜻蜓点水,而是要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基本的武术运动素材,以便使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同时促进其积极参加武术锻炼,加深其武术运动的乐趣体验和认识水平。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志向分化倾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选择、有侧重地对某些武术教材进行深入的学习,并逐步形成个人的武术专长,形成爱好定向,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武术的文化性。

2.4教材试验

2.4.1武术启蒙教材试验研究在深入研究武术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理念、武术教材建构理论和教材模型,本研究设计了武术的启蒙教材,通过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检验不同教材在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知)、上武术课的课堂表现(运动参与)(行)、进一步学习武术的意向(意)等方面有无差异及差异的情况。

本实验是采取后测控制实验。试验随机抽取体育学习水平大致相近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3年级2个班,在四次试验教学后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按照对武术的知、行、意3个维度。按照“李克特”量表从正方向到负方向的顺序依次对选择结果由高到低赋值。试验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有效问卷份61份,有效问卷为95.3%,在标出每位学生每项的得分后,将全部成绩输入计算机,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课堂行为、知识、继续学习意愿等两班之间方差比较和查看T检验结果,sig(2-tailed)值都小于0.05显示,显示两种教材学习结果差异显著。

武术启蒙设计试验教材和原教材的对照试验结论:

1)武术开放式运动技能比闭锁式运动技能更能激发小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

2)按武术的发展顺序安排教材顺序更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学生能被教材吸引,课堂行为积极,表现出较强的运动参与愿望。

3)条件攻防是安全开展武术对抗练习的有效手段,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并有较高的继续学习愿望。

4)试验教材更适于教师教学;教师不必有武术专业的背景,但要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2.4.2武术操推广试验 武术操、有氧武术操分别在北师大试验小学、北京市三帆中学和北师大试验中学进行了推广教学。北师大试验小学和三帆中学都将武术操作为大课间广播操,教学推广效果良好。

3 结论与建议

武术教材是决定武术教学效果的核心教学要素。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材中的一项复杂而具有很大难度的教材,决非将其局部的某些套路简单地拿来就可承载中华武术的多种文化内涵。体现武术的锻炼价值和教育功能,它需要从学校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赋予其中的文化性、教育性、攻防性、健身性、审美性等教学价值进行缜密而深入的思考,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化等多种途径,综合与分化相结合,对学校武术教材进行整体的建构。

学校武术教材模型的基本特点是:1、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了游戏、达标、精选套路、武术操、安全防卫、武术文化等技术和知识体系。2、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相结合。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小学体育;教学模式

【Abstract】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sports and the foreign culture,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of is grim. Wushu inheritance requires from the children and based on primary school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difficulty of opening martial arts course in primary schools using the method of logic, and it seeks the basis of martial arts entry the campus, proposing to design “happy wushu” mode based 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Modifying the rank and innovating the school rank to make the pupils get feeling of success and happiness in learning martial arts and get interested i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hus learning actively.

【Key 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heritage; primary school sports; teaching mode

引言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武术在当代已经逐渐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类,在其各自的发展中,受资金、制度等因素影响,形成了竞技武术“一枝独秀”与传统武术夹缝生存的现状。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小学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如何立足小学体育的发展,让传统武术走进校园,并立足小学体育的特点去设计和优化传承的路径,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诉求,故提出了“快乐武术”的概念,并对其传承模式进行设计。

1传统武术立足校园进行传播是时代的诉求

1.1传统武术发展的尴尬境地

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西方体育、奥运项目的强势冲击使传统武术的发展举步维艰。1958年,我国开始遵照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原则,将传统武术进行改造,创编出采用西方标准化竞技体制的“现代武术”。武术被划分为“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类。现代竞技武术追求运动技术的“高、难、美”,竞技规则向奥运模式靠拢,其本质已偏离传统武术,成为西方体育形态。而受奥运文化和“金牌”意识的冲击,现代竞技武术被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武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在选择锻炼方式时,也更倾向于“快速”、“高效”、有刺激性的锻炼项目,此时自西方传入的各种体育项目正迎合了大众的心理。反观之下,传统武术则正被摈弃。学校作为开展武术推广的重要阵地,也因异域文化的传入、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模式单一等多种原因不被青少年所喜爱。

1.2在小学开展传统武术是时代的诉求

“中国有3亿多青少年,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也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来传承,才能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文明的继承人和发扬者。小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成长于何种文化之下,不仅影响小学生的个体成长,更关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

外来体育文化的涌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文化空间。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项目、跆拳道、动漫等已经普遍在小学生群体中流传开来,传统文化却少人问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本土受到挑战。站在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立场,我们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从小学生抓起。

1.3保护传统文化政策落实的时代诉求

1979年,我国武术工作者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摸清了“家底”,将散落于民间的传统武术进行了资料整理和保存,挽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拳种,这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后续工作中,我们却未将这些资料用于实际的传承和推广之中,而仅仅是整理出来将其“束之高阁”和“放任自流”,〔2〕仅仅停留于理论和书面的形式上。同样,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众多武术项目,尽管它们的文字乃至影像资料都得到了完备的整理和保存,却可能因没有传承人而成为历史河流中的一种“纸上功夫”。

立足校园,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武术活动参与,营造传统武术习练氛围,使小学生既掌握武术动作技能,又形成传统文化意识,切实将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传统武术进校园的制约因素

2.1青少年难以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性

传统武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与中国古典哲学、宗教、中医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国古典哲学以《易经》阴阳八卦学说、道家思想和儒家学说为核心,传统武术的各家拳术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形成“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拳术理论;在技法上运用“五行”哲理,以示之相生相克;讲求动作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传统哲学中“一”的观念;传统武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追求自身的完善,而非炫耀武力,“载于武艺,归于武德”。太极拳及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中的“导引”、“吐纳”之法,是由道教养生术上发展而来,少林武术更是与佛教有着不解的渊源。“自古医武不分家”,传统武术和中医学存在于共同的哲学体系,皆以阴阳辨证观为指导,掌握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穴位学说对武术的技击功法也大有裨益。因此,青少年在传统武术的学习中,真正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非朝夕之功。不能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则难以对它产生兴趣,亦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更勿言热爱。

2.2校园课堂内外多种多样的现代体育项目

与传统武术的厚重相比,现代体育项目则更为轻松、自由,更具刺激性。对于一般学习者而言,现代体育项目掌握基本技能便可开展,且规则标准化,不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可以执行,其中篮球、足球等项目的激烈对抗更符合青少年好动、争强的心理特性;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因在塑造形体、提升气质方面的作用而广受学生欢迎;网球、羽毛球等在传入中国时被定义为“时尚”运动,成为青少年追逐的体育项目。跆拳道、柔道以及泰拳也已逐渐走进校园,进入课堂。目前,一些学校为吸引学生,增加入学率,树立“高端”、“西式教育”的形象,在设置课程时,较倾向于选择为社会、家长和学生所认同的现代体育项目。然而,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现代体育项目的大行其道,必然使传统武术受到挤压。

2.3缺乏专业传统体育师资、基础设施

当代的小学体育教师来自各类师范、体育院校,所接受的是现代的、受西方体育教学模式影响的培训,形成的教学理念也具有现代特点、西方特点。而传统武术的教学,不仅注重动作掌握,还讲究“悟”,这在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上都对教师有不同于现代体育项目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现代竞技武术的教学。教授传统武术,体育教师必须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了解传统武术的深层内涵,能够解析各个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巧、虚实相交、阴阳转换之理。而具备此类知识的人才,且能植根小学,为传统武术培养传承人的寥寥无几。学校开设现代体育项目,就必须为之提供配套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因此,传统武术的可用资源便相形见绌,匮乏之至。

2.4传统武术发展的桎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逐渐显现出不适应性,这与传统武术自身的特征有关。传统武术生存的土壤是中国农业社会,而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领全球进入工业化的社会。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武术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养分,变得步履维艰。当代社会,一切求新、求快、求速度,虽然近几年开始有学者提出“慢生活”、“慢节奏”,但也只是在工作、生活的空隙中偶尔为之的调剂,大的趋势仍是“快”。传统武术显然不适应如此社会形势,“太极十年不出门”,于是这种看上去“不见成效”的运动项目其受众越来越少。

3“快乐武术”教学模式设计的依据

3.1传统武术传承人的重要作用

武术是以身体艺术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只有通过口传身授才能保障技术与文化的传承,“即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仅依靠文字、影像的整理和保存不能保证传统武术的“活态”传播,“任何‘非活态’的传播都不能阻止武术文化的流失。”〔3〕传统武术的灵魂还需要人的体悟,单纯的文字和影像资料无法将其体现。没有传承人,而一味依赖数字资料,传统武术就会成为流于表层的皮囊。

传承人是传统武术传播和发展的“活载体”和桥梁。上一代的技艺需要当代传承人学习、继承,并传授到下一代传承人。传承人断层,引发的是文化的断层,自身文化链断裂必然造成文化缺失,此时异域文化进入,势必占据和同化本土文化,进一步加大文化断层的裂痕。“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4〕当“社会共同经验”变成他人的“经验”,我们的文化将不复存在。故而,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来,传承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3.2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

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心授,而且,这种传承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5〕传统武术的传承具有长期性,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接受,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为保证文化链的连续性,我们需要从青少年抓起。小学生虽然不一定完全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但经过长年累月对传统武术的接触和练习,以及周围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会在脑海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朦胧意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初具轮廓。

3.3与现代体育课相结合

取现代体育课之长,补传统武术之短。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社会适应力为目标,在保留传统武术精髓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现代体育课的教法。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与现代体育课程实行了有机结合,但传统武术的本质并未改变,要与学校武术相区分。这是因为学校武术受竞技武术的影响,没有“真正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6〕。

3.4有成功体验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建立在成功体验基础上的快乐

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所谓成功体验,是指通过克服困难,达到一定目标的感受。在“快乐武术”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挑战,达到某一目标,实现成功,从中感受到快乐。另外,成功还使他获得外界的肯定,产生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刺激学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内因需求,使之能积极地主动地去接触和探究传统武术,故将小学“快乐武术”这种模式命名为“快乐体验式”。

4基于“快乐体验式武术”教学模式的校内段位制设计

段位制是现代普遍采用的武术进阶方式,是一种标准化的考核方法。传统武术的传播可以借鉴其中适用的部分。校内段位制,是指选择传统武术中的特定动作或套路,划分为不同的段位级别,根据本校学生动作、套路的掌握程度进行评定的方法。

4.1参与主体――传承人、体育教师

教学模式的参与主体,是指教学模式的实施者,包括体育教师和传承人(即学生)两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主动参与者,作用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指导学生动作,进行公平考核。学生作为参与主体是教学模式得以实行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把教学模式变成现实,通过考核可以验证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2内容选择――传统武术的基本动作、套路

“快乐武术”的中心是使参与主体感受到“快乐”,在选择实施内容时要秉持“快乐”的原则,内容选择要能体现“成功体验”。所选动作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不宜选择难度较高的动作,否则学生在完成或达到某个阶段后难以进阶,无法产生“成功体验”;也不宜选择难度过低的动作,难度低的动作无法使学生产生挑战后的成就感,并且人人都能做到,也就没有了达标的自豪感。

4.3校内段位制设计

校内段位制的内容可以是武术的基本功动作,也可以选取一套套路演练或截取套路演练中的一部分动作。基本功动作设置三段,分别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以踢腿动作为例,当踢腿到某一高度时达到一段;能连续做踢腿动作多少次即可达到二段。使一个动作贯穿几个段位级别,既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也有抽象的感官标准,如动作熟练程度,这与传统武术中对“精、气、神”的要求呼应。在基本功动作掌握熟练的基础上,设置套路段位,分别为四段、五段和六段。具体的实施,由小学体育教师与传承人沟通制定。

各段以不同标志物来区分,如以不同颜色的缎带来表示不同的段位。缎带即每个人段位的象征,也是其武术水平的象征。在同一个校园范围内,缎带被普遍认同并用以识别个体。

4.4评价

校内段位制按照“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的教学内容层次划分。〔7〕既能通过小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快乐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为教育留下理论储备。

5总结

通过“快乐武术”教学模式的实行,小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传统武术的积极性。自小培养小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传承观念,并伴随其成长,在其成长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有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外来文化的生存空间自然相对变得狭小,这对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26(8):63-79.

〔2〕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27(4):26-29.

〔3〕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5-28.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67-69.

〔5〕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51-57.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武术专选课,分析,建议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良好的健身和养生功能,当前在全民健身热潮高涨的形式下,已在我国许多高校蓬勃开展。武术专选课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后的主要课程之一,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但对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有益,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技能。

1、武术运动的特点

现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活跃,外在表现欲强,武术套路气势宏伟,动作雄健,优美大方,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力功”《拳意内练运精》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故而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转换,重视内功修炼,练一套拳,舞一趟剑,神清而气爽,心定而气闲,神采而飞扬,能给人自信和力量,这些都是别的体育项目所达不到的,这就是武术深受学生青睐,颇具吸引力的内涵。

2、武术的作用

2.1健身作用

随着武术科学化进程的推进,现代人体科学使武术健身机理得更为充分的科学解释。武术运动中的“以意导动”,“以气行气,以气运身”概内气发于丹田(气海)贯于经络之中,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行,与腰隙内肾的左右抽换,使人气流分布周身而达于四梢,复归于丹田,如此循环往返,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炼,更使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应变能力加强,文书中的一些内功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能使气血充沛活跃,使分布在大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环量,从而加强了脑部细胞的供能条件,使脑部更加健康。

武术中的呼吸不同于自然呼吸,强调“深长、细、缓、匀”。其特殊的呼吸要求,形成了气体和血液的畅通运转。循环系统是人体供能的只要途径,其机能的好坏,直接影响身体器官的功能状况。现在一些临床实验证明(尤其是太极拳、气功)对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功能,使心肌功能节省化具有重要作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是氧气的载体,基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血液输送氧的能力,它是衡量肌体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一些武术运动员的研究结果表明,安静是红细胞处于正常值的下限,而血红蛋白处于正常值的上限,这说明武术运动对改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比值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武术运动对加强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和B细胞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可提高免疫水平。武术套路散手,对提高肌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肌理与其他竞技运动基本相似,而武术气功和太极拳,推手对肌肉工作能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太极拳及武术气功保证了肌肉的营养和氧气的供应,使肌肉处于有氧代谢之中,神经的适度兴奋状态,能促使肌纤维兴奋性提高,参加运动的肌纤维也相应增多,因而肌力也必然增大。

由于武术运动对意念和呼吸的要求,练功是要非常重视意守丹田和进行腹式呼吸,这就比其他运动项目更能直接刺激植物神经,从而通过神经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2.2美育的作用

2.2.1武术是一种蕴藏着健与美丰富内涵的体育项目,在运动过程中,静若处女动如波涛,如长江之水川流不息,绵绵不断,一波未落,后波随起,静时犹如嫦娥午袖显示出温馨的阴柔之美,动时显示出刚健雄壮之阳刚美。时而心静如水,时而波涛汹涌,它的节奏明快,风格各异,具多维性的艺术魅力。武术的教学使学生在动觉中体验美,在视觉中观察美,在听觉中体会美,从而学会体验美和表现美,提高了主体审美意识,所以武术的教学是充分展示精神美与形体美的运动。

2.2.2武术能培养和改变学生的内在美,一个人的美包括形体美和内涵美,武术运动在锻炼形体美的同时,精神之美也随之提高。经常进行武术运动的锻炼可以培养高雅的风度和气质,有助于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具有生命力的外在形象。论文参考。通过武术的锻炼,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举止和自信,大方,洒脱的气质,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2.3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代大学时期的学习在心理上有追求美,追求成功的欲望,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可塑性大,充分具备了武术锻炼的生理基础,武术运动的动作时而柔,时而刚,时而起,时而伏,刚柔相济,舒展大方。在明快节奏音乐伴奏下打一趟拳,舞一套剑,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论文参考。学生们产生反映,武术运动不仅强健体魄,更有利于塑造好的形体,也使自己站,立,行,走的姿态舒展大方,并富有生气,自信心倍增,产生高兴,愉快欢欣的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紧张和被压抑的情绪,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

2.4终身体育的作用

体育课程教学的宗旨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武术课是他们所喜爱和需要的项目,在愉悦身心和获取成功与满足的情感体验中,终身体育的兴起得到培养。学生在武术的锻炼过程中经过持之以恒的意志努力,逐渐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从而培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论文参考。武术运动,练习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样,而不受场地的限制,运动量可大可小,可随意自我调控。所以,武术是学生打下了良好终身体育的优选项目,这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

3、怎样上好武术课

3.1教师的主导因素

3.1.1科学设计武术课的结构

课的设计是从课的开始到结束对课的教学活动的预先制定,要上好课必须认真做好课前的设计工作,才能确保课的有效实施。武术课的结构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基础而设计,实质在于遵循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和武术课教学活动的特点,循序渐进的进入状态,同时还要考虑到练习者心理活动的因素。

3.1.2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

武术运动的内容繁多,所以课的容量较大,选择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照顾素质的普遍性,包括武术基本功、主体套路,对练、武术气功等,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学会,即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在武术的教学中,还要有计划地安排局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内容,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熟练的掌握武术的技术与技能。

武术的锻炼充分体现了温和的心境与古典美,要用现代的手段来充实到教学之中,也就 是通过音乐的旋律与武术的动作溶为一体,将武术的特点通过与音乐的协调配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美。如太极拳套路配合一曲“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乐曲,心情是何等的愉悦。因此,将音乐运用于武术教学之中是现代化教学的一大特点。

3.1.3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1.3.1创设情境教学方法:上课时要选择一块明净整洁的场地,根据武术运动特点选择一支优雅明快的音乐,学生同一服装,有条件的上课,让学生面对镜子练习。上课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对学习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有目的静心创设和丰富学生学习环境,在动感十足的氛围中学习武术与知识,体验美的感受,得以情感的陶冶。

3.1.3.2示范模仿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纯熟精湛技艺的展示,优美形象的示范动作,舒展而大方的造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顺序,结构要领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使他们通过模仿而掌握武术的技能。教师示范的位置要根据学生的位置和动作结构,灵活选择:正面示范法、侧面示范法、镜面示范法、背面示范法等。

3.1.3.3念动训练教学方法:念动训练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对动作过程的紧张想象,从而达到改进与巩固动作的目的。对于有一定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念动训练用于武术教学,是指在训练中有意识地系统地在脑中重复再现已形成的运动动作,这种重复演练动作的训练方法使表象过程中相应的动作部位产生强化作用.这些效应有利于适应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从而有助于加快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加深对动作的记忆.教师要及时诱导启发学生找感觉,有利于在实践练习中的动作更准确,协调到位,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3.1.3.4综合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集完整与分解教学法,口令与哨声提示法,重复练习法为遗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更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动作;有利于改进动作技能,动作连接,动作协调及感觉运动的能力.

3.1.4教师的形象塑造

教师的言行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体育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衣着整洁合体,举止稳重端庄.热情大方,知识要广博,表现能里强,普通话准确而流利,谈吐文雅,给学生塑造一个很好的整体形象,使之乐于上你的课,并从中受到意志,修养,力量等各方面的感染,是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3.2学生因素

3.2.1学生要有学习武术的主动性.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体育科学知识教育,使学生明确通过武术的练习,一可强身健体,二可防御自卫.增强健康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充分发挥和培养武术骨干的作用.体育小骨干是学生中优秀的个体.有组织能力,作风泼辣,运动水平高,责任感强,能够协助和督促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3.2.3学生要有配合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上课时,学生要积极思考,配合完成运动训练安排只有经过认真刻苦的练习,才能尽快掌握动作要领,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4建议

4.1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精心设置武术专选课的内容.基础课以武术基本功和套路为主.

提高课一武术表演,散打,太极推手为主.有专业基础和特长的学生以专业队的方式继续进行提高教育.

4.2体育考核则把基本功.套路技能与技评;专业理论水平与现代科学理论水平综合的结合.

4.3提供继续教育或学习资料,让教师不断充电,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留锁, 体育工作指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6月

(2)姜生成.对我院体育改革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4月

(3)运动心理学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年12月

(4)邓树勋.运动生理基础知识[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年3月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术选修 课教学现状 对策研究 公体学生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56-03

引言

武术不仅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娱乐观赏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习练武术还可以培养人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已经走出国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已进入亚运会,成为亚运会唯一一项非奥运会项目。要弘扬中华武术,就要提高武术运动的技术水平和普及程度。随着高校武术教学的发展,学校已成为武术传播的一种重要场所和途径。尽管近几年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主要存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陈旧及对老化、学生武术基础较差、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专业武术教师和武术场地、器械的缺乏等不足。本文通过对影响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教学现状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山西省部分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2009级、2010级部分公体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查阅期刊和阅读武术选修课教学方面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并认真研读了中国期刊网上关于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研究文献和科研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向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四所普通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的公体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为95%,作废问卷15份,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6%。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利用Spss11.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相关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武术在山西省高校公共武术选修课中的开展情况

2.1.1武术选修课的普及程度

四所高校中都开展公共武术选修课,且都在大一、大二学年进行。学生通过一学年的武术选修课学习可以学会一至两个基础套路,但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只能勉强达到教学要求。

2.1.2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感兴趣的武术内容依次是器械、防身术、跆拳道、徒手套路、散打和对练套路。而从表2中可以看出,武术选修课所教授的内容基本是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第三路等基础套路。与同学们经常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精彩花哨的武术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同学们感兴趣的器械套路、散打、防身术等教授地则很少。再加上太极拳的习练对头部、上下肢、躯干的要求特别严格,在很短的时间里很难收到成效,以及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要求心平气和、神凝意专,与学生好动的心理形成极大的反差,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对武术选修课的学习失去兴趣,也能使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1.3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

对于武术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认为武术就是打打杀杀。他们只认识到了武术攻防技击性的特点,而没有认识到武术是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理解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播是十分不利的。武术选修课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而是要通过武术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一步的理解和继承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

2.1.4学生的武术基础

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基础,要上好武术课,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少数(11.78%)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武术外,有88.22%的学生以前没有学习过武术,对武术最基本的手形、步形、手法和步法等最基本的都知之甚少,因此,给教师上课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2学生对武术选修课的兴趣

运动兴趣是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某种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这项体育运动中来。从表4中可以看出,有95.07%的学生对武术表现出积极的学习兴趣,并且愿意进行武术选修课的学习,有4.93%的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

2.3理论课的教学时数

理论是学习技术的前提,从表5中可以看出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在1到2学时的占大多数,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上过武术理论课。

2.4教学场地与时间安排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武术场馆,武术教学在能在学校空地进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固定的上课场地。学生的专业课一般安排在早晨8点到10点、下午5点到7点或晚上。武术选修课只能安排在上午10点到12点或下午3点到5点进行。2.5武术选修课术课的教学情况

武术选修课的教学一般是进行术课的教学,只有在刮风下雨下雪等天气的时候进行理论课的学习。通过术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武术套路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3 结论

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区,教学设施相对于发达地区较落后。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老化,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理论课教学时数较少,缺乏武术场地和设施,缺乏武术氛围等。

3.1学生的武术基础薄弱

无论是武术教学还是训练,都必须将基本功放在首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基本功对学习武术套路的关系,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由于学生在柔韧性和力量方面都较差,致使在上课过程中极易疲劳,例如在学习虚步亮掌时,由于学生的柔韧性和力量差,在做虚步时很难做到大腿面与地面平行,老师在纠正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保持一个虚步的动作不变,很容易产生疲劳影响教学质量。在学习基本动作和套路的过程中也很难达到动作技术的要求和教学要求。

3.2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较少

在调查中发现,四所高校普遍存在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的问题。理论课教学时数普遍较少致使学生通过一个学期武术选修课的学习,虽然学会了一两个武术套路,但很难更深层次地理解武术中的尚武崇德,以及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等的重要内涵,甚至连所学套路最基本的技法要点都一知半解。

3.3武术教学场地不足

通过调查得知四所高校的公共武术选修课都在室外进行。因为学校体育场馆等设施有限,部分教师只能在学校篮球场或空旷的平地等进行武术教学,如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武术课的教学不得不终止,成为制约武术选修课教学的瓶颈。

3.4时间安排不合理

大多数学校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实间安排在上午10点到下午4半之间,如果在夏天由于天气较热,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或因出汗等产生中暑,是制约武术选修课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 建议 4.1加强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武术高难动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姿势,才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武术套路的效率和武术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大教授基本功的课时数,并在教套路的过程中经常强调基本功的规范。

4.2增加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

武术与中国哲学、兵家、传统美学、传统医学、宗教、艺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武术不仅是要学习武术的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武术理论知识是武术选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不仅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文化修养和心理健康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3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用于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武术比赛、武术教学录像或视频,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自己的动作进行比较,自己发现问题,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树立清晰的动作表象。此外,在教学中结合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教学,还能加深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

4.4合理安排武术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和教学方式的安排应该尽量新颖多样,不仅要达到武术选修课的要求,而且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量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器械、防身术、跆拳道等。

4.5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及培训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武术 校本课程 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ddl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Martial Art

――Peony District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Heze City as an example

NI Jingqin

(Peony District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Heze City, Heze, Shandong 274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case analysis, in the analysis of conditions and high school of Heze City Wushu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eony martial arts based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content, in order to form schoo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to explore a way to implement for operation.

Key words martial ar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以武术为校本课程进行了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以期为发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打造学校品牌,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价值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是一种文化资源,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作为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可以让青少年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去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2004年3月,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就提到中小学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而且要增加武术课的比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兴趣养成与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脑力劳动强度逐步提高的阶段。增设武术课程和武术活动,能够协调身体的全面发展,消除大脑疲劳,有助于文化课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进行武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使学生远离黄、毒、赌的侵袭;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树立自信心;①武术校本课程研究实施,利于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完成初中学生运动参入、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目标。

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基础

2.1 国家政策的支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就是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②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给予了学校教学改革与提高的发挥空间,它的开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彰显特色的切实可行性的路径。学校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③

2.2 区域武术教育资源优势

山东省菏泽市的区域优势为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菏泽古称曹州,是全国首批地级市“武术之乡”,菏泽人民历来崇文尚武,自古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荣获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等达39种之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武术社团和武术学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社团1828个,武术学校近百所,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有36处,较有影响的郓城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在校学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

2.3 学校重视武术课程建设

牡丹区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体育教学就采用“教师专项分组轮换教学”的模式,武术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初中三年体育教学之中。为了促进武术课程建设,学校拨出专项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武术训练器材和武术训练服装。为了创设特色学校,让武术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与窗口,学校立武术教学为特色项目,并在2011年成功通过山东省验收,被评为“山东省武术特色学校”。目前,我校有体育教师8名,其中一名教师曾经是武术专业运动员,其他教师也都从事过业余武术训练。这些都为我校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 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3.1 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指导思想

首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开发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的经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坚持以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武术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应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

3.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设计

3.2.1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表1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准则。在制定武术校本课程目标时,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切实可行,又要便于营造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氛围和武术课程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将武术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见表 1)。

表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3.2.2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武术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以国家和菏泽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为指导,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依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在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的师资力量、器材设施、场馆(地)等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武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见表2):

3.2.3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阶段,要按照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合理安排各水平段的教学内容。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是每周安排一节武术校本课程,进行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技术训练和理论教学。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情景教学、教学比赛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大课间活动,实施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英雄少年》演练;成立武术兴趣小组,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武术选项课教学与训练,使他们成为推广和实施武术校本课程的骨干和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成立武术活动俱乐部,在教师的引导下,到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中进行汇报演出等,以扩大武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影响力。同时,教师将武德教育融到课堂中,将武德教育以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对学习武术目的的思考,开展小讨论会,使学生在欢笑中接受“崇德尚武”的思想观念。

3.2.4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考核的评价

武术校本课程评价是检验校本课程开发能否成功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通过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以及课程建设评价包括课程管理制度、教材建设、校本课程实施保障、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等形式,对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评估。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二是了解和掌握课程开发与执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 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建议

4.1 注重武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武术师资的整体专业水平,是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学校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定周密的武术校本课程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证武术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和实施。此外,对具有武术特长的校内领导、课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武术社团教练、社会武术爱好者,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和武术技能,创设平台,引导他们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4.2 编写适和本校特点的武术校本教材

现阶段的初中武术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且缺乏地方特色,很难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丧失学习武术文化热情等被动局面。因此,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创编一些简单易学,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符合地方特色的教材供教学使用,既保证武术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又能将初中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发挥学校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可以把传统武术的考试列入“体育达标”的标准中去,也可与教育有关部门商定定期举办全市中、小学传统武术比赛等。⑤

4.3 加强武术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教育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已经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瑰宝,它所蕴含的崇武尚德、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学体育重要的教育资源,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把武术作为一项简单的体育项目,而是要融入文化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通过肢体的运动,让学生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只有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广大学生在武术的身体动中体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体悟爱国、正义、进取、宽容,起到培养人格的作用。⑥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编号:pt20130332)

注释

① 刘正海.关于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施[EB/OL].[2012-05-20].http:///show.aspx?id=536&cid=43.

② 董翠香.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措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21-231.

③ 孙宏茹,马占武,袁源.沧州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9:122-124.

④ 华方红.长春市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7-18.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 少林武术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斗争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武术运动主要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遵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套路演练,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都起着积极地作用。少林武功又是汉族武术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蕴,最具完整的体系,最具权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国武功流派,它无疑已成为汉族武术的主流学派。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少林功夫,不但吸引着神州的民众,也吸引着各国众多的武术爱好者。2005年5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少林寺;2006年3月2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到少林寺与武僧过招。2008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500名来自美国各州的少林“洋弟子”到达河南嵩山少林寺归山朝圣。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为功夫的爱好者,通过功夫强身健体。而少林寺也积极顺应潮流,逐渐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少林寺,在教授功夫的同时,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

少林武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世界通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武术教育的双语教学就势在必行了。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具体举措之一,也是目前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重点。武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有着独特之处,在高校体育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的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国粹和外语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促进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校的体育系学生少林武术课的双语教学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有关武术国际化交流和武术双语教学的书籍、期刊、论文、报纸等相关资料。检索了自2000 年以来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对外武术教学及相关研究的论文20 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抽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等8 所高校发放学生问卷260 份,回收有效问卷235 份,有效回收率为90.38%。

1.2.3 数理统计

采用SPSS12.0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武术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2.1.1 学生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60 名武术学习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9.2%和40.8%,男子占比例较大。在年龄方面18---25 岁之间的学生是武术习练的主要对象,占总人数的88.5%,25岁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1.5%。从年龄分析,年轻学生对武术的青睐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

2.1.2 学生学习武术的组织形式

调查表明,学生武术课的组织形式主要以辅导班、选修课为主,分别占52.3%和35.0%,而以必修课形式习武的仅占12.7%。可见学生习武形式相对单一,学校的武术必修课程尚未形成武术教学主流。

2.1.3 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情况

调查显示,由教师决定学生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占60.0%,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占21.3%,由教学主管部门决定的占18.7%。可见,学生教学主管部门较忽视对武术双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管理。教师上课教授武术内容比较随意,缺乏必要的大纲、进度等教学文件等规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武术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3.1.1.1武术双语教学的涵义。武术双语教学指的是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以汉语为第一语言,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重语言的教学方式。在武术课中,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由少到多,由浅入深进行尝试,并综合运用肢体语言、教学媒体,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中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学生不但学习武术学科知识,而且有利于其掌握英语应用能力。

3.1.1.2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

武术双语教学的特点(1)武术课相对其它理论课有更大的空闲智力活动空间,体现了“寓教于乐”。形体语言和情景的暗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创设情景与形成任务驱动,以及在游戏中生发快乐的情绪等,这些都是所有室内理论课双语教学不具备的优越环境;(2)体育课的技术动作和语言学习是紧密联系的。如口令、指挥用语、提示性语言、专用词以及裁判规则用语等,这些发音特殊,语言运用简练与灵活的大强度信号源的刺激,使学生更容易能领悟和掌握武术专业外语的特点;(3)体育课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是形体语言教学,非语言行为的形体语言,更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示范如同“动态表演”,把动作由简到繁地展示,极易感染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武术课是身体活动的课,活动的时间比语言教学的时间要多,这种形式充分彰显学生爱动、爱玩的天性,有利于调节、缓解学生的学习情绪。

3.1.1.3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目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1)半英语型(初级)即使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但教师基本上用汉语讲授,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中文,这种模式适合学生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2)混合型(中级)即教师用原版教材,英语板书,交替用英语和汉语讲授,英语比例处于50%以下,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语出题,部分用中文回答。这种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专业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也低一些;(3)全英语型(高级)即教师采用原版专业教材,课堂板书用英文,授课基本上用英语,学生的作业和考试用英文出题,学生答题一般用英语,一些教学难点用少量的汉语引导。这种高层次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外文水平都要求较高,根据现有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实际情况以及双语师资的现状,宜采用混合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3 .2 建议

3.2.1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武术国际化推广部门的合作,成立专门负责学生武术教学工作的组织或机构,完善管理体系;制定学生武术教学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武术双语教学体系;加强科研力度,编制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学生专用武术双语教材。

3.2.2建立对外武术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培养一批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外语突出、全面掌握武术技能、具有较强教学组织能力和一定社会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树立武术传播者全新的国际形象。

3.2.3 运用高效能的武术双语教学策略。

3.2..3.1提供成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在体育双语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时要因人制宜,给外语基础较差的部分学生布置相对较简单的任务,让他们也能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给外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稍难一点的任务,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努力完成任务,而提高自我效能感。但是,成败的经验并非直接对自我效能产生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把成功归因到内部可控因素(能力和努力)上,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上(努力)。

3.2..3.2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抑制各种不良情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在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所体验的紧张和焦虑。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冷静、沉着,更多地关注学习中的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感到紧张不安,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在充满紧张、危险的比赛场合或运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感情易于被唤起,其程度依赖于环境提供的关于个人能力的信息量。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害就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劳和烦躁会使人感到难以胜任所承担的任务。当人处于焦虑情境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通过设置合理的成就目标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体系,确保一定能力水平的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难度过大或过小的教材内容,都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难度适中的内容最能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从而顺利完成体育双语教学任务。

3.2..3.3加强师生情感的沟通,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体育教学大多是情景教学,师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宽松、快乐、平等、愉快的教学环境,进而降低了一些素质较差学生的焦虑水平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目标的实现上。这种和谐积极的体育学习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成就动机的形成,促进其运动能力的提高。教师需根据学科特点、课程性质、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循序渐进,努力为学生营造用英语理解、用英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引导学生查阅外文资料,了解学科前沿的新动态。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先进的校园局域网,应将双语课程建设与网络课程相结合,参考、借鉴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设计开发符合双语教学需要的网络课程。教师应采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自测等教学辅助软件,加强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活动,建立任课教师的个人门户网站。所以,学生一旦掌握了有效的体育双语学习策略,就好比拥有了一把打开外语知识宝库、提高外语学习能力的钥匙,从而激发出良好的双语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段桂梅、邓波:《高校体育双语教学的运用及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2]王立新:《对高校体育双语教学可行性与未来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李梅娟、邓逢明:《大学体育双语教学现状与策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4]陈和霖:《学生武术学习及对外武术教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4(5);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验旅游产品设计;道教文化;武当山

一、武当山道教文化相关旅游资源分析

1.文学与艺术

著名教授于丹曾在武当山太极二胡盛典上现场品评《庄子》“自然人格,乘物以游心”。承道家而来的武当道教,其中有众多的道经为了便于朗诵、记忆、传播,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不仅如此,道教还创造了游仙诗、步虚词和青词等新的文学形式。

2.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渊源于武当道教,道士在修炼学道时,常常伴以练习武功。武当道士张三丰创立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武当武术,源远流长,玄妙飘灵,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内外兼修,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武当武术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气功、武当剑等拳法和器械术[1]。

3.武当道教古建筑群

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其道教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有号称“万古之奇观”的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外加一条长达七十余公里的登山神道,历代皇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武当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建设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的原始风貌,整个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与群山和谐地融为一体,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

4.道教民俗

武当道教民俗主要包括旧时朝山进香习俗、道教斋蘸活动、敬神礼仪等方面,重要的还有庙会,这些庙会往往以道教传统节日为依托,道教仪式和道教中神话传说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5.武当道教养生医药及养生特色饮食

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武当道教医药单、验方154 首,分门类归纳为养生保健方、内科杂病方、妇科杂病方、骨伤科方等 6大类,其中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名贵中药材闻名遐迩[2]。药膳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内容。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食材精致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同时,武当非常著名的道教茶饮为武当茶,深受一些教外人士的喜爱。

二、武当山道教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现状

武当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重点宗教活动开放场所和中国武林之乡。武当山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韵和情趣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至今香火不断。近年来,武山依傍武当山经济旅游特区,其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武当山太极湖旅游新区项目打造了由水上游乐组团、文化体验组团、休闲养生组团组成,重点建设太极古镇、文化主题公园、山地体育公园、生态湿地公园以及武当国际会议中心、超五星级文化主题酒店、老子学院、太极剧场、武当山旅游码头、游艇俱乐部等一系列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三、武当山道文化体验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一)突出分类主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1.选择“问道”、“养生”为主要分类体验主题

“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主要包括两大核心景区,即武当山、太极湖,同时,其中已经体现出两种核心旅游体验方式,问道与养生。但是,这并不说明“问道”只问武当山,“养生”只在太极湖。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以“问道”和“养生”为主线,将这两种体验方式贯穿于整个武当山太极湖及各个景区内,并且将道文化充分融入主线,“问道”、“养生”即为大主题下两种分类主题形象。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即让游客从“问道”、“养生”中深度体验武当山道文化,让景区传统精品文化深入游客内心,深化及突出景区特有主题形象,形成景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2.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活动

“问道”与“养生”这两类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将武当山各大景区内符合分类主题形象的体验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组合打包,形成“问道”、“养生”专项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这种组合打包并不是简单的归类,而是组合后的深化设计,时刻以客源市场需求变化发展为参照,更新产品设计观念,注重文化创意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二) 提高参与性,优化体验产品组合

针一个对每体验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找出更多的体验形式,让游客体验的“角色”更加深入,更加持久,更加富于趣味性与知识性。针对好茶的游客,我们可以提供从武当茶文化展厅开始采茶、制茶、品茶一条龙活动产品,满足游客深入体验心理,让他们体会参与活动的乐趣。

体验旅游产品优化组合体现在实处具体就是指优化景区体验线路,这条体验线路实质上是串联景区内各个体验点的纽带,在将各个体验点做精致的同时也需要用一条或多条科学合理的线路将它们整合起来,“问道”、“养生”各需要设计多条优化组合线路,一条线上要设置不同的体验项目或游览节目,避免体验点同质化,实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在心灵深处真正的互动,我们要的是一整条线路带给旅游者的整体感受,将每个细小的不同质的产品组合起来,这能最终形成一个能给予旅游者全新体验感知的新产品。

(三) 基础设施整合创新

景区内基础设施基本上包括酒店宾馆、餐厅、景区服务中心、便利商店、交通工具、公厕、垃圾箱等等。完善且美观实用的景区基础设施,不仅仅在于数量上达到标准,更重要的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并且风格外型能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相映衬。

针对商业化现代化气息过浓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在设计出高质量整体性体验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实现一项或多项整体产品所有体验项目一次性包价,可以由游客自行组合选择,节假日或其它必要时间给予一定的优惠,这样有利于避免游客出现反感情绪,避免过分商业化,保证良好的体验氛围;其次,景区内各个体验场馆一定要减少过多的现代化设计,保证原有的文化特色,演艺厅内景可以利用高科技来营造武当山道文化氛围,但要避免纯现代化布置而跌入大众化境地,减轻游客对景区的期望满意度。

参考文献

武术基本功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一年的学生选项为两个女子武术教学班和一个男子武术教学班,都是新生进入平山中学的,高二年选项为女子武术教学班,都出现一些人数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也基本上是上个学期选项时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时起到这个项目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帮助。学习时也能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样方便教学的总体安排,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技术难度与要求。

(2)教材与教辅分析:

①分析教材与教辅的内容与结构:这个学期采用2个学分同时选项,这样有利于全学期的学习计划与安排,不用再教基本功,本学期本人计划在高一年的教学内容是田径与基本体操(广播操)及初级长拳结合进行教学,高二选项安排校本课程“武术剑”里的一个套路进行教学,再结合表演的方式配合进行的实用技能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内容与结构上的安排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动作的到位,学不在多,而在精。

②分析教材的特点与重点、难点:教材的特点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对于学习过程比较注重,方便学生的素质不同者的学习;重点在于武德,这是本个项目开设的重点,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最重的重点,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基本意图,也让学生能自我控制;难点在于如何去掌握套路的实用技能,提高学以致用,能有防身的本领。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3)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2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a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b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c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a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b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c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a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b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c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a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b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c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a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b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4)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2)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3)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4)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5)公开教学、听课、评课。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的机会的掌握,加强本校的听课,外校的听课,继续向各位开课老师进行学习充电。评课,提出自己的意见,针对课上出现的不同看法大胆提出,努力提升自己的评课的水平,加强谈话水平。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1)自我培训计划:加强多方位立体化自我培训,加强网络、媒体、书本、培训材料进行自我的培训,提升自己的内含,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加强业务学习。

(2)校外培训、在职进修计划:加强网络的视频培训,加强课改的业务培训,加强网络的培训学习。

(3)远程培训计划:根据上级文件的要求进行远程培训。四、其他工作计划

1、策划、组织、实施“平山中学第八届田径运动会”,采用田径运动会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提升校园活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开发,加强师生健身意识的培养。

2、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组织各项体育比赛的训练与参赛。

3、协助高三的体育专业考试的训练,配合高三年体育教师加强高考体育的训练。

4、今年做为晋江市第二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指导教师,努力做好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