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的教学方法

武术的教学方法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武术 武术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96-01

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具有武术动作数量多、动作复杂多变、全身各部位协调配合多等“三多”的特点。此外,前后动作间的衔接、连贯和节奏等,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武术课堂教学中,教法是否得当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在武术套路教学中,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武术教学实践,对武术课堂教学方法提出如下看法。

1 基本教学方法

1.1?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讲解是教师使用教学语言向学生传授武术中的动作术语、动作要素、动作技术、动作原理和要求内容等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讲解要做到目的明确,语言形象生动、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富于趣味性和启发性。

示范是由教师本人或学生演示具体的武术套路或动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清晰而简单的示范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它不但能让学生了解武术动作的形象、要领和结构,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是武术教学最主要的一种方法。特别是武术基本动作中经常出现一般规律性的技巧和方法的教学,如冲拳、推掌时均要求拧腰、顺肩、急旋前臂,这时,教师可将动作先示范一遍,然后边讲解边示范,讲解和示范时不仅要交待清楚动作的程序、方向、运动轨迹、重心的变化等外在特征,同时要讲清楚动作的原理等知识。使学生眼、脑同时活动,观察和思维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快地建立动作概念。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了解动作要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明确技术动作的实质,采取直观示范与语言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2?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武术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发展的水平和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场地、设备、季节等条件,要适合于学生的学和练。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可能不同,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学习模仿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多加辅导;对男生应要求其动作要舒展有力、大方、轻松自如,防止僵硬。对女生,要强调动作干脆,防止松懈,帮助她们克服畏难和害羞心理。

一般武术套路的动作复杂,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安排运动负荷也要循序渐进、细水长流,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的原则。运动量过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运动量过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能够不但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武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而且可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和兴趣。

1.3?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作用

武术运动的特点决定了武术教学强调直观和以示范为主的特点。在当前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这对教师的示范以及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示范与讲解,不一定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听明白。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在多个位置来回做示范讲解,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而一些高难度高速度的动作如“腾空飞脚”、“旋风腿转体360°”等不仅结构复杂且需在瞬间完成,教师很难做到边示范边讲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武术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解决示范位置的选择问题,可以节省教师大量的示范与讲解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实现武术动作慢放和回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达到讲解和示范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整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1.4?指导学生运用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练习

任何武术动作都是具有攻防含义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对每一个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深入的挖掘,并在课堂教学中以适当的形式加以揭示。如,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告诉学生假如在被袭击的时候自己用什么动作防守对方的某种攻击动作,在完成防守的同时,使用什么动作可以打到对方的什么位置等问题来提高学生对套路的理解记忆。如初级长拳第三路的“弓步冲拳”,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的左侧头部被立于自己身体左侧的敌人直拳打来。学生会想到以小臂格挡对方来拳,随即出右拳猛力击打对方的胸腹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 想象练习或想象记忆。让学生在头脑中系统地、重复地回忆想象动作,有意识地、反复地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形象地进行串联动作,使技术动作的巩固与提高快速顺利地完成,让技术动作形象化、完整化、具体化、系统化。

2 结语

在武术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武术动作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武术教学效率,使学生乐于学习。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都发生了深化改革,由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也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武术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还饱含了民族的精神。但是在目前的高校中,武术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武术练习,最终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二、做好课前准备

现如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武术教学,大多只是一些比较简单的传统套路,且专业性不强。即便是一些非专业的武术教师在课前认真的分析教材,掌握教课重点也都可以顺利的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要先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详解的讲解动作,充分做好课前工作,制定好教学计划,组织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熟识武术中的专业术语与技术动作,这样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时也就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

三、加强武德教育

在武术教学中,一直流传着一句经典名言,即“学武先学德”。目前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都抱着防身的思想而学习的,这样学生对于学习武术就有着极强的兴趣。所以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意义,摆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明白学生武术不单单是为了要防身,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习武术要增强体质,发展健康的身体与心理。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我国的武术文化、名人轶事、学习武术的价值与意义、各种拳法的特点等[1]。这样学生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后就可以摆正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主动的去克服,跟上教师的传授脚步,从而达到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利用不同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会相应的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但是武术教学并不等同于其他的项目,武术有着独特的特点与魅力。所以在武术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的选择,并要及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开展武术教学。

(一)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的结合

在高校中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在内容上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与套路,但是对于一些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想要学好武术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一些套路中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想要完全掌握还是存在困难的。所以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如可以将比较繁琐的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其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动作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这一动作的细节部分是如何开展的。在学生学习少林拳法中的蹲桩卧心拳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动作的特点将其分解,这样在学生练习每一个小动作时,就可以加深印象,从而能够达到将这一完整动作连贯起来[2]。

(二)教师示范教学

由于武术教学有着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的特点,武术教学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演示。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都要先向学生讲述这一套路的特点以及所具备的风格,然后将内容演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从这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手,边向学生进行演示边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会整套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要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精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通过对相关动作进行示范,让学生掌握武术的内容。此外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给学生,并通过耐心引导,让学生掌握这一动作要领,并达到最佳的教学质量[3]。

(三)及时纠错

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到武术时,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身体素质与肢体协调的影响,对每一个动作都可能做不到位,经常会发生各种错误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早的发现这一问题,并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高低结合以及想象练习

在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实现大脑与身体共用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体力消耗也比较大,很容易就产生疲劳感,而武术也并不是能够让学生一学就会的。所以在进行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采用高低结合以及想象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对于一些下肢活动比较多的技术动作来说,教师就可以采用高姿势的练习方法,在学生明确这一动作的细节内容后,就可以要求学生降低姿势,直到最终达到标准的要求以后即可。在学生练习一定时间的低姿势以后,教师还可以适当地采用高姿势的训练,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动作,还能够让学生调节体力[4]。在学生发生体力消耗较大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想象练习的方法。适当的让学生休息,并在休息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回想学过的动作,并结合高低练习的方法,乐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合理选择教学队形

在开展武术教学中,教师的口令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教师的要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并在对学生发出指令的过程中,要清晰洪亮。同时学生也要整齐的完成指令。在口令的制定上,教师应当要注意要根据学生对于动作的掌握程度上进行灵活的运用,在队形上,教师还应当要进行科学的选则,如常规的口令,教师在对学生训练以前学习过的动作的前提下,可以采用1、2、3、4的呼数的方法,教师在按照武术动作发出口令的过程中也要喊出抑扬顿挫,让学生能够根据口令培养自身的节奏感。而对于动作性的口令来说,教师可以根据动作的形式,进行提示,如预备势-回身后劈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想起武术动作,还能纠正一些存在的问题。

在训练的队形上,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最大限度地安排合理的队形,并便于教师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活动,或是将学生尽量分为几个小组,并排成相应的队形,而采用这种队形的好处在于教师能够更好的管理学生,也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5]。

六、巩固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武术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适当的进行一些课外的辅导,以便于学生能够进行复习,加深对于学习内容的认识。此外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教师都要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检查,督促学生进行课外练习。在学生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把对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与对技术动作掌握不好的学生分在一起,让其指导较差的同学,从而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小型的竞赛,以此来促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目标。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武术 教学设计 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3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强身健体。武术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发展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武术是武术存活和发展的重要场所”[1]如何将这一传统运动项目传承与弘扬下去,需要我们不断探求学校武术教学设计艺术,在提升学校武术教学实效性同时带给学生艺术享受。

1 学校武术教学目标设计艺术

学校武术教学与其他武术训练不同,它是一项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身的武术教学目标。在学校武术教学目标设计中,我们要充分体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在此目标引领下,引导学生通过武术学习掌握强身健体的科学方法,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并且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爱国情感,国防意识等教育。“事实上无论是民间武术,还是武术历史,甚至是武侠小说都把武德作为一个武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并把既有武德又有高超的武术技击能力作为武者的最高追求目标,把有没有优良的品行作为评价一个武术运动者的核心。”[2]以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接班人。学校武术教学目标设计可以细化为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基本目标,学校武术教学其他设计要紧紧围绕目标设计展开。

2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设计艺术

2.1 武术教学基本内容设计

学校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分为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散打运动、武术理论等基本内容。武术基本功主要是进行身体素质专项练习,锻炼学生弹跳、柔韧、灵敏等基本素质;使学生掌握武术基本功,包括手法训练、步法训练、腿法训练、跳跃训练、平衡训练、组合训练等,使学生了解武术基本技术要领,正确完成手型、步型、手法、步法等基本动作,提升学生身体柔韧性、灵活性等各项素质。武术套路主要进行初级长拳与简化太极拳训练,使学生熟练地把握长拳与太极拳运动基本技术要求,正确处理好运动的节奏、速度等,形成一定的武术运动气势与风格。散打运动教学主要着重于基本步法、拳法、腿法以及组合训练,包括前进步、后退步、上步、撤步、闪步,直拳、摆拳、勾拳,蹬腿、侧踹腿、鞭腿、勾踢腿等;包括基本防守技术,例如后闪、侧闪、下躲闪、格挡、拍压等,全面提升学生武术运动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同时锻炼学生竞争、进取等优秀品质。武术理论教学主要介绍中国武术起源与发展,以及武术运动一般特点,并且引导学生了解运动与营养等相关知识,学会欣赏武术套路。

2.2 教学内容层次设计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层次设计要根据学校武术运动发展的层次进行设计。一般来说,我们将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容设计为三个层次:趣味武术、技能武术与文化武术。这一设计体现了教育的一般规律,从学生的武术兴趣培养上升至武术技能的掌握、武术文化感染与熏陶。

3 武术教学中教学方法设计艺术

“一节武术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3]因此,学校武术教学要不断加强武术教学方法设计,不断丰富学校武术教学方法。

3.1 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武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通常情况下包括教师示范、学生示范、合作示范等基本示范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合适的示范教学法。

教师示范设计时要突出直观、规范、明确等特点,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武术动作的形象、构成与运动顺序,形成规范的动作表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武术技术动作概念。在示范前,教师要加强目标引领,让学生明确观摩要求与内容,消除示范教学无效性。同时,处理好分解与完整的关系,分解示范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拳法等基本动作构成,完整性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运动概念,感受武术运动魅力。

学生示范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武术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激励学生,树立榜样,我们可以在武术示范教学过程中,邀请技术动作要领掌握得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以先进促后进,激发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合作示范往往是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的。在武术运动中,有很多攻防技击动作,需要进行合作示范。在设计中,重点要突出合作者之间合作的协调性,在合作示范前,教师要与合作者对教学的技术动作进行磨合练习,确保展示给学生规范的运动动作。

3.2 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丰富学校武术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提升学校武术教学效率。例如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武术动作,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特写”功能进行细节放大与回放,将学生难以把握的细节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并且多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技术动作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武术动作概念;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武术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武术,感受武术,营造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武术运动技能的形成。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无论选用哪一种教学法,都应当紧紧围绕学校武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总之,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运动项目,也是一门艺术,学校武术教学设计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在武术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准确定位与设计学校武术教学目标,设计好武术教学内容,尝试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武术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运动素质与身心素质,努力弘扬中华武术。

参考文献:

[1]朱清华.武术教学方法新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60-61.

[2]徐小峰.武术练习者武德教育的调查研究――以陕西西安、宝鸡两市为例[J].价值工程,2011,(29):193.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武术文化 传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9―0058―04

1 前言

武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融汇了中国哲学、传统医学、伦理学、养生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思想,形成了武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武术文化体系,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强音。高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主力军。因此,研究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以及如何通过武术教学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鲁东大学、聊城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菏泽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滨州学院、济宁学院、枣庄学院,共计18所高校的武术课教学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样本基本覆盖整个山东省,能体现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总体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的相关专著以及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从2000年以来的有关高校武术教学与武术文化传承的论文70多篇,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武术课教师问卷和武术选项课学生问卷。分别累计发放问卷54份、900份,有效问卷回收52份、8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3%、95.6%。

2.2.3 专家访谈法

深入各高校,访谈在武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武术选项课学生,了解当前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推理对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逻辑分析,整理归纳得出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课教学目标

通过查阅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大纲和对部分武术课教师的访谈,可知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课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是传授武术的基本技术、技能,能运用武术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三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武术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来看,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缺少对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在武术教学中,仅是把武术选项课定位于体育课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忽视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忽视武术特有的多功能教育价值,以至于武术教育仅沿着艺术表演和纯健身方向发展。

3.2 武术课教学内容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武术教师问卷中,有34人选择了初级长拳(剑术、刀术、棍术),占总调查人数的66.7%。有37人选择了太极拳(太极剑),占总体的72%。有14人选择了攻防技击术,占总体的27.8%,有6人选择了传统套路,占总体的11%,有9人选择了健身功法,占总体的16.7%,其它3人,占5.6%。

由此可见,山东省高校武术课主要教学内容还是一直沿用上世纪50年代原国家体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编制的规定套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更新,但山东省高校的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当今时尚体育不断爆发的形势下,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对武术文化的需求。

3.3 大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

由表2显示,高校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依次是防身自卫术、散打(攻防技击)、太极拳(器械)、健身气功、传统武术套路、初级剑术(刀术、棍术)、初级长拳、武术文化,他们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9%、62.7%、56.2%、33.8%、22.5%、18.4%、8.1%、5.6%。

由此可见,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学生学习武术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选修武术更注重武术运动的实用性和健身性,对一些内容枯燥、过于表演化、竞技化的套路项目,不再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对传统武术套路和武术文化的选择,也说明部分学生想通过武术课来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3.4 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由表3显示,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分别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拿学分、了解传统文化、其他等,分别占81.5%、79.2%、31.6%、28.1%、11.3%、4.8%。

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是吸引学生选修武术课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对锻炼意志品质和了解武术文化选项的选择,也说明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需求。

3.5 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和重视程度

通过对18所高校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的调查可知(见表4),每学期理论课安排2-4学时的高校占66.8%;安排6-8学时的高校占16.5%;没有安排学时的高校占16.7%,安排10-12学时的高校数为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每学期安排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大部分高校武术理论课教学时数的安排是合理的。但对武术理论课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发现,非常重视和重视武术选项理论课教学的高校占45%,认为武术理论课一般或者说不重视的高校占55%。

由此可见,高校一方面根据学生需要增加武术选项课设置,另一方面却不能从理论上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武术文化。甚至部分教师认为设置武术理论课没有必要,只会影响学生对武术技术学习的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有时还会减少或者不开展武术理论课教学。

3.6 武术课成绩评定方式

由表5显示,69%的武术任课教师采用技评+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17.3%的任课教师采用技评+理论考核的成绩评定方式,7.7%的任课教师采用技评+平时成绩+理论考核的评定方式,其它考评方式为6%。

由此可见,高校武术课教学成绩的评定还未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仅以“技评和平时成绩”就决定了学生对一门课程掌握的优劣,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其结果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机械地学习,无形中淡化了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认知和探究,泯灭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3.7 对武德、武术礼仪教学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5.6%学生认为非常重视,23.5%的学生认为重视,51.3%的学生认为没有突出武德、武术礼仪的教学,还有19.6%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对武德、武术礼仪的教学。

由此可见,武术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只是把武术等同于西方体育运动项目一样进行教学,忽视了武术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那么传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便无从谈起。

3.8 学习武术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用的评价

由表7显示,76.8%的学生认为武术教育能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18.5%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大,4.7%的学生认为不能。可见,武术教学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手段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大部分学生不再把武术看作为一个简单的体育项目,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那么,今后如何重新定位武术,如何从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中选取最适当的内容进行教学,应当成为武术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 结论

(1)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但没有突出“传承武术文化”的教学目标。

(2)武术教学内容陈旧,轻武术理论学习,偏重于对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

(3)武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将武术教学作为一种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

(4)武术的技击性和健身性是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最主要因素,但对武术文化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需求。

(5)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过于注重技术、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5 建议

5.1 突出“文化传承”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定位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报告中总书记也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和负责传授武术的教师从认识上予以改进,突出“文化传承”在武术教学中的地位,倡导文化教育比技术传授更重要的武术教学理念。学校开展武术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的是通过武术教学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5.2 强化武术教育体系中的“文化意识”

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或武术文化体系),承载的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的精神要义。凹武术是一种文化,文化性是武技成为中华武术的灵魂,是武术得以延续的生命力。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仅仅将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来关注武术的传承,是实现不了中华武术传承目的的,只会导致武术的发展畸形化。没有文化的武术是贫乏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暴力的、没有文化的武术是断裂的。因此,强化武术教育体系的文化意识,把强化文化意识当作整个武术教育的核心来抓,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和弘扬。

5.3 合理设置武术课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根据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切合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那些能够代表中华武术运动形式、能体现武术运动文化底蕴的武术内容,经过优化组合设置为武术教学内容。要“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如选择散打、擒拿、抱摔、防身自卫的方法、有攻防技击性的传统套路等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要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感,要让学生了解武术,认识传统武术文化。

5.4 注重对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解析

提起武术文化,我们总是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来形容。但是武术文化是怎么样的博大精深,这样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如何让学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刻解析武术文化、让学生体悟武术文化的内涵。武术文化中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学说”、“形神统一”等,在武术教学中都要有针对性地阐述,要让学生理解中华武术思想的渊源。如《八卦拳学》中习、练武术要顺应自然规律,这是要求练功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脏的变化,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功法练习,来达到练功的目的。习练武术还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比如:中国隶书“武”字,由“止、戈”组成,意思是止戈为武,化干戈为和平。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解析武术文化内涵,一方面让学生感受这武术文化带来的魅力,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武术教学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5.5 将武德、武术礼仪与武术技术教学相结合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武德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礼仪则是武德的最直接的外在体现,包括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武术竞赛礼仪等。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在武术教学中,应该把武德、武术礼仪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贯穿到武术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体悟到“仁、义、礼、信、勇”真正内涵,有选择地吸收传统武德中对现代社会有益的成份。比如,师生之间在上下课时行抱拳礼,习练器械时行持械礼、递接礼等,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生们从武术课的一言一行中产生对中国悠久的武术文化的认识。

5.6 更新武术教学评价理念

虽然学生武术课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离不开技术评价,但是武术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应该考虑到武术的文化属性,适当对武德、武术礼仪和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进行评价,做到“淡化分数,重视学习过程”。任课教师可采用考试、考查、学习态度、能力等综合评定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及掌握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被动地、机械地学习,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探究,由教师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转为通过学生弘扬武术文化。

6 结语

总之,武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当前的高校武术教学仍然被纳入体育教育的范畴,但武术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凸显,并逐渐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各高校武术课应加大对武术教学内容、教育手段的改革力度,加大对学生传承武术文化的力度,同时注意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创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玉成,邱丕相.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J].搏击・武术科学,2006(2):1-3.

[2]张岂之.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12.10,http:∥.cn.

[3]邱丕相.武术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0.

[4]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3.

[5]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12):83-86.

[6]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武术训练; 散打教学; 试验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3-001

传统武术历史悠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点。传统武术技击具有拳无空出手无空回、犯了招架便有十下、动即生法有感皆应、声东击西贵在知变、用腿打人全凭连环、撞身靠打挨肘膝胯等六大特征。从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知道,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不仅多样,而且各个拳种之间又有符合自身训练特点与规律的辅助训练器械,比如木人桩作为咏春拳独有的辅助训练器械之一,通过系统训练之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搏击中的本能反应。散打作为现代比较常见的武术技击运动,它兼具武术的内在特质。我国的传统武术发展的主旨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但是在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中更注重竞技性,缺乏武术特质的体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现在很多学校在散打教学中融入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散打教学体系,而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一、探寻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教学的契合点

中华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光拳法就有太极拳、形意拳、螳螂拳、咏春拳、意拳、少林拳等等,虽然同为拳法,但是不同拳法训练方法差别很大,并不是每一种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都适用于散打的教学和训练中。因此,在进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实践前,教师一定要先大量搜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并类比散打实战对抗技术,找出与散打训练、教学最接近的拳种和训练方法。为了更能全面、直观地了解传统武术拳法的训练方法,教师可采用电话访谈或走访等方式,对传统武术拳派专家或拳师以及部分高校的散打老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传统武术和散打的训练方法,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将传统武术的训练方法融合入散打的实际训练和教学当中。相关资料表明,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这5种传统武术拳种的训练方法与散打的实战对抗技术的契合度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散打训练和教学中,可以结合这几种传统武术的部分训练方法。

二、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与单一散打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的对比

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了意拳、八级拳、太极拳和咏春拳中的部分训练方法,进行“力量”、“防守”、“踢”、“抗击打”、“摔”、“打”、“放松”、“反应”这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而单一的散打教学模式则采用散打常规教学方法和常见的练习方法进行以上8个方面的教学与训练。两种教学模式教学练习内容对比:①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教学模式,力量:武术训练中的力量是传统训练方法(涉及部位: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比如矮子步、铁牛拱地;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散打腿法技术训练(戳脚功力练习方法:踢桩);抗击打:八极拳靠桩、撞桩;摔:摔法对练练习;打:拳法(意拳);反应:意拳;放松:结合太极拳养生桩与意念放松。②常规散打教学模式,力量:现代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定量定时训练(上肢、下肢、腹肌、综合体能等);防守:格挡咏春拳的桩法防守、对练防守练习法;踢:腿法打靶、沙袋;抗击打:排打;摔:摔法配合练习;打:拳法打靶、沙袋;反应:打反应;放松:按摩式放松。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对比

1.抗击打能力对比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通过学生自我感知对同等力量同部位抗击打的感知度进行测试,我们发现,接受武术训练与散打结合训练的学生抗击打能力明显高于只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并且全身各部位的抗击打能力均显著提高,说明八极拳的靠桩练习的训练强度与力度高于常规的排打练习。

2.身体素质对比

实践表明,武术训练中矮子步、控腿等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腿部力量和核心力量。两种教学模式的训练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进行武术训练时,还融入了对传统武术精神的理解。

3.学生对传统武术训练与散打训练的对比

在没有接受武术训练之前,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武术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武术套路的教学,与对抗性较强的散打、跆拳道相比,很多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武术缺乏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传统武术训练法结合散打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学生对传统武术有了新的认识。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课后会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不熟悉拳种的训练方法,在无形中加深了他们的武术内涵和武术文化修养。

4.教学效果对比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拳法、腿法、摔法技能相差不大,但是接受武术训练的学生组合与防守技术远远高于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意拳中的部分训练内容可以教会学生利用巧劲来化解对方的千斤之力,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武术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战能力。接受常规训练的学生动作比接受武术训练的学生舒展,这可能与传统武术招式中“含”、“收”的特点有关。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武术传承方式;师徒制;课程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97-03

Abstract:Teaching mode of China′s martial experienced master-prentice mode to curriculum mode, in a relatively fixed period of time a variety of transmission methods coexist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odern pedagogy, transmission modes is teaching mode, different teaching tradition in the end, There ar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forms of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martial teaching mode; master-prentice mode; curriculum mode

从纵向的历史尺度来看,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了师徒传承、寺庙传承、武馆传承、学校课程传承等多种形式的变迁,武术传承方式是学术届争议较大的问题,主张现代课程传承的人士认为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师徒传承是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应该彻底抛弃,而沿用西方课程教学来促进传统武术的广泛传播。相反,主张师徒传承的学者认为武术文化是武术走向现代化的根基与渊源,传统武术文化只有根植于师徒传承方式才能发扬光大,武术要遵循特定的师徒传承、身传心授才能源远流长,现代课程制武术教学是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与及其载体的传承与传播,仅起到武术普及的作用而已,在现代西方竞技武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武术及其文化正在经历着被边缘化的阵痛,逐渐成为“逝去的武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共睹了课程授课制的高效,但武术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文化与人体表演文化它有别于其它文本文化与理念文化,师徒制传与承的影响虽不如儒学盎然荣兴,但因其所带来的刀光剑影和铁马金戈怎不让人叹为观止[1]。站在我国武术运动及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制高点,未来武术的发展应该遵循怎样的传承方式呢? 本文引入现代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对武术传承方式概念本身及各种要素进行剖析,以期广大武术爱好者对武术传承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旨在为我国未来武术传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1 武术传承方式的演进

从历时态的视野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迁。

1.1 古代武术以师徒传承方式为主

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阶段为先秦时期――明末清初。由远古发源的武术早在先秦时期开始发育成现代武术的雏形。我国武术发展紧随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武术的传承内容包括器物层面、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等方面的传承。受传统武术体系传承的渐进性、封闭性、标准的模糊性、修炼的体悟性等因素影响,武术传承活动形成了以门派、家族、宗教、门户为基本载体、以武德思想为核心、以私学为主体活动、以师徒传承为基本传授方式的教育活动。

师徒传承是中华武术得以继承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我国古代传统武技多以小范围传授为主体,由师徒之间通过口传身授、耳提面命的方式来掌握武术之道[2]。师徒传承缘起于民间武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形态,师徒传承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漫长的封闭自然经济是武术师徒传承的沃土,严格的家族、宗教、礼仪与封建等级制度是其长久繁荣的根基,师徒传承带有浓厚的血缘倾向和地域保守性[3]。武术是下层民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有效武器,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武术、结社活动严加限制和惩戒,使得武术师徒传承方式更为封闭与保守。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以师傅经验认知为主导的传统习武族群表现出了强烈的排他性,师徒传承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封闭、保守、单一[4]。正因为师徒传承造成的隔绝生态环境,才使武术进化成为明清时期门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格局。

师徒传承在武术传授中处于基础地位,随着武术的发展,纯粹的一对一师徒传承方式开始衍生变化,据记载,夏代已开始有学校武术教育,《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序者,射也。后来出现了以寺庙、私学、结社、军队、宗教等为基本载体的集体习武方式,这种集体习武活动从外部形态上有别于纯粹的师徒传承方式,师傅不可能对每个徒弟一一进行辅导,很多时候会由“大徒弟带小徒弟”,实际上,这是师徒传承向集体传承过渡的一种形式。

1.2 近代武术多种传承方式并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侵略。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经历了由对抗到融合的发展历程。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带来了中国传统形态的武术与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突,致使我国近代军事武艺在战争中逐步被火器所取代,19世纪20、30年代,旧中国处在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西方入侵的水深火热当中,各种思潮激烈交锋,西洋体育文化的入侵,传统武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挑战。在“西学东进”与近代思潮的影响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蜕变,西方课程制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开始在我国萌芽。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在“强国强种”思想的倡导下,广揽武术人才,不少城市相继兴起了武术会社。民国年间,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没有武术组织。这些组织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只在一地一族中传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和家族的限制,武术由民间蔓延到了城市,传授方式也由“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演变为小组或集体式的传承。随着“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教育、体育制度的建立,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进行武术教育,直接从民间或从武术社团聘请拳师教员进行授课,武术班级授课制正式形成。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并推广《中华新武术》,霍元甲等人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级国术馆相继成立。从此,传统武术被纳入现代学校教育范畴,其传承方式也正式由单一的“师徒制”过渡到“班级授课制”。

1.3 现代武术以课程教学为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武术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十年的低谷之后,我国武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步入兴盛发展时期,建立了各级武术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武术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了竞技武术较为完备的赛事体系,武术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非奥运项目,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全面走进了学校教育,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78年、1987年、1988年陆续修订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改为“民族传统体育”,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民族传统体育再次改为武术,定为必修教学内容。在大学武术教育中,1954年各地体院(系)就把武术列为了正式课程。现在,以武术为主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已成为体育的二级学科,武术专业教育系统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相继成立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多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体系。标志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已经历了由市井文化向大众文化再向精英文化的改良与转变,其传承方式也由单一、封闭的“师徒制”向开放高效的“班级授课制”等多元模式转型。

武术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社会的市井文化,其传播范围以社会低层成员为主,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师徒制依然是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学校、武术俱乐部、武馆等民营性质的机构迅速增长,武馆等较为传统的习武机构其传承方式介于师徒制与班级课程制之间,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寺庙,寺庙武术的传承方式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师徒制特色,因此,现代我国武术的传承方式形成了班级制、师徒制、衍生形式等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班级课程制发展成了现代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方式。

2 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育学诠释

据现代教学论原理,武术的传承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据此,武术传承活动可以理解为习武者在师傅的指导下,对前人已积累的武术技艺及武术思想文化的认识活动和不断提高武术技术操作技能及武德精神的交往实践过程。武术传承首先反映的是徒弟在师傅指导下对武术的认识过程,其次是师徒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交往实践过程。用教育学的术语来说,武术传承方式就是武术教学模式,据上文对武术传承方式变迁分析,我国武术最为典型的传承方式为师徒制与班级制两种模式。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目的、学生、教师、课程、方法、环境与反馈6个核心要素,那么作为教学模式的武术传承方式也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把握其内在本质,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应该在六个要素上或组合上具备不同的特点。

2.1 武术传承方式的方法论诠释

方法论包括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两部分内容。传承方式的不同首先表现于外部形态的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组织方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5]。从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出发,传统武术“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现代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对比,个别教学中师傅可以充分顾及徒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能促使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反,班级授课制虽然可以做到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和时间固定,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发挥教师优势、发挥班集体作用、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比个别教学的师徒传承制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抹煞学生个性,容易产生教学中的“不公平”,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难以与实践相结合。另外,离开了一对一的这种师徒之间的特殊情感,现代集体教学中的教师言行很难对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深刻影响,传统武术浓郁的文化思想很难通过现代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化成广大学生的自觉观念,因此只有通过师徒传承的个别教学才能使本门派具有巨大包容量和负载力的武术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师徒传承虽然教学效率低,但其传承质量特别是文化层面的武德思想传承效果是班级授课制无法比拟的。班级授课制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周期短,提高效益,但是这仅限于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对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寡效的。

在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与现代班级集体教学之间还存在一种过渡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论称之为“个别-小组”教学,实质上即使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中,也难以全部保障“一对一”的师徒面授,一般来说,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徒弟之间的年龄参差不齐,寺庙武术传承就属于典型的个别-小组教学,大徒弟带小徒弟是此传承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现代教学论称之为导生制。“个别-小组”教学是承接两种典型传承方式的中间形式,兼有师徒传承与班级授课的优点,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运用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从“有”到“无”与从“形”到“化”为特征的武术技术文化,武技的“变通活泼之妙,非口传心授何以曲尽”。[6] 师徒传承的教学方法为“手把手教”的直观教学法,师傅一般要进行“身教”示范,师傅在与徒弟的“切磋”中必须占据明显的上风,不然,难以驾驭传承过程。受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思维方式以及传统武术本身劣势等方面的制约,为师者熟悉自如的是“知其然”的经验感知和实践把握,而并不在意“知其所以然”的理论说明[7]。现代武术教学方法手段非常丰富,有高科技的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几乎不要师傅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教学方法随着武术传承方式的变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2 武术传承方式的目的论诠释

从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出发,教学目的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三个主要方面。现代课程制武术传承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普及与提高武术运动,传承与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增强习武者的体质健康,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武术人才。教学目的是现代武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武术教学目的受社会个人需要、武术发展程度、学生准备等方面的制约,同时武术教学目标也直接制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度挖掘武术文化的民族精髓,民众需要武术运动强身健体,传统武术运动契合了时展与个人发展需求,学校武术教学目的制约着武术教学内容与课程的选择,同时也制约了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传统师徒制传承方式的教学目的同样可以按照现代教学目的论的框架来进行分析。古代社会由于军事战争需要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到了明清时代封建统治者推出了武术科举制度,大大刺激了民间武术的传承。古代武术师徒传承的教育目的更加体现在宗族与个体需要上,家族的兴旺、宗教寺庙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武术门派作为保障,如少林拳等武术流派就是在师徒传承的封闭环境中逐渐演进而成的。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与发展也需要武术的武装。与现代武术的发展同样,古代武术之所能代代传承也正是因为它契合了封建社会国家、团体与个人的发展需要。师徒传承主要从武术技艺与武德精神两方面进行传授,师傅对不同条件的徒弟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进而在练习内容与方法上有着不同的选择,一旦徒弟达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或胜过师傅了,师傅就会让其“出师”或介绍到更高水平的师傅那里去深造以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这点非常类似现代学校教育的毕业升学制。师徒传承有利于精雕细刻、区别对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对高水平武术人才培养占有优势,班级授课制培养目标统一,内容手段统一,对提高教学效率与多出人才大有益处,但对“高手”或“特别”人才的培养显然不足。

2.3 武术传承方式的课程论诠释

学校武术课程传承有统一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从全国层面对不同层次的武术教学进行统一规划,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习时间、方法手段与评价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目标就是企图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一定规格的人才,课程标准控制了人才培养的底线,而传统师徒传承方式关注的是武术技能可能达到的最高定点。

从技术层面看,现代课程教学也有着统一的规格与标准,武术技术动作的统一规范,给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益处,在统一的动作和规则规定下,使初学者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能大大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可评价性。但反观教学质量,竞技武术由于竞赛法则的规定,使套路运动始终把强调动作规范作为学习和训练的重点,为此,由形架入手,以求脱化神明的传统习武过程,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训练环上发生了断裂,在竞赛规则杠杆撬动下,统一的“高、难、美、新”动作造就了风格相同产品,武术技术差异进化基因失去沃土,课程制教学不利于武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长久以往最终将引起武术门派的消亡。

师徒传承的教学内容是本门本派的独家功夫。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计划。师傅根据实际情况,随机面授身传。更重要的是,师傅不仅要教授徒弟武艺还要特别注重对徒弟德育的选择和培养,从道德教育的内容看,既有日常道德伦理,又有习武活动的意志品质教诲,武德传承内容取决于武术门派的文化积淀与师傅对门派精髓内涵的理解,师徒传承方式中的武艺与武德教授没有课程制一样的固定教材,这本教材装在师徒的心中,在本门派核心理念的引导下,师徒在传承双边活动中不断丰富门派武术技术与武德精神,使本门派在封闭单一的小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多样化的武术传承内容经过漫长时间的传递与进化,便形成了今天特色突出的各种武术门派。

2.4 武术传承方式的主体论诠释

武术传承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考察不同传承方式的重要视角。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说法是所有拳种门派信奉不渝的信条。徒弟对师父的敬重表现为听从传道授业与极力维护师傅权威,在宗法制度与血缘模拟的师徒关系结构中,师父就像一位处于最高权威的族长,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凝聚性。在我国历史上动荡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需要归属感,师徒凝聚往往成为纽结人们关系的一种组织方式,传承双方通过模拟血缘连结的师“父”与徒“儿”关系,传技者能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习武者刻苦练习,不断体悟领会,教学效果远远胜过现代“一对多”的班级授课制。

狭窄封闭的师徒关系对武术流派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单一的小生态环境使某一拳术流派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纵深发展,形成与传统风格有别的新套路或拳种,“拳种众多,流派林立”是武术繁荣昌盛的象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8]。中国武术的拳种发展至今已有130种之多,其中包括刚劲凶猛、“硬打做软”的少林拳和柔绕弹抖、“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等,构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武术技术体系,多元化的拳种是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生命力所在。师徒传承保持了各种门派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制约了本流派的传播,使本拳种的生命力减弱,流派的排它性不利于拳种之间的取补融合,造成拳种内部的发展空间不断变小。

课程制教学中师生处于“一对多”的开放式状态,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大一统”教学模式抹煞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学校课程制传承方式把纷繁复杂的传统武术简化为单一的课程标准,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唯一竞技武术,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人本思想。

3 结论与建议

从历时态的视野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了从师徒传承到学校课程制传承的变迁,从共时态的视野看,在某一时期内多种传承方式并存,但均有一种传承方式占据主体地位。传承方式即教学模式,不同的传承方式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师生关系等要素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师徒传承实际上是个别授课制,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个性,师徒传承最终形成门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兴旺局面,学校课程授课制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单一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文化也将逐渐趋于消亡。

针对大一统的武术课程授课模式,很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特色选修模块的课时比例,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班级制授课要与个别、小组教学相结合,构建师徒传承教学环境,将一些民间优秀拳种传人、大师吸收到现代武术教育中来,丰富学校武术传承方式,加强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三真. 武术教学价值论概析[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4.

[2] 岳武.拜师论[J].中华武术,2003(12):27-28.

[3] 蔡金明. 传统武术传播的方式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3(6):35-36.

[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6-352.

[5] 李秉德. 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0.

[6] 周伟良. 师徒论一一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4.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7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对科学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当与我国文化相适应,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多元化。武术作为我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武术文化的继承使得现在许多学校开设了武术课程,在一些高校里,武术通常是作为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的,而在一些中学及小学里,武术则是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普通高校里的武术选修课。

关键词 普通高校 武术选修课 视频反馈法 应用 实验研究

普通高校里开设武术课程作为选修课,在一些学校的反馈中提到武术作为一种新的列入高校选修课中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很高。不同的学校开设武术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将武术作为一门体育类型的选修课,在户外进行授课教学,户外的体育老师或者武术教练通常教学生一些武术的动作,而在一些学校,则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些学校选择视频教学法,通过视频中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武术这一种运动。在一些学校中,视频―反馈法收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视频―反馈法进行武术教学。

一、我国高校武术选修课研究现状

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体育课程,对它的研究具有教育和历史传承等方面的意义,目前,我国武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通常情况下是在户外,老师做一些动作加讲解,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从而达到学习武术动作的效果。这种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太符合国家对于新课程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新课程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体育教育秉承着“以学生为核心”“健康第一”的宗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1]。

学生往往对于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有着好奇心和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不恰当,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在体育选修课中应用视频―反馈的方法能使学生通过各种直观的方法了解到武术运动的有趣点,纠正学生的武术动作。

目前,对于高校武术选修课的研究情况还比较缺乏,没有比较针对性的研究。许多学校开设了武术课程,但是对于武术课程的教育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视频―反馈法,然而对于这种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二、普通高校武术选修课应用视频―反馈法的研究方法

(一)资料查找法:主要是通过查找一些文献资料,了解对这种教育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以往的经验。再具体做实验研究[2]。

(二)询问专家法:是指通过询问视频―反馈法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人,从而得到一些研究数据

(三)实地考察法:主要是对于高校学生的直接询问调查,了解学生对于视频―反馈法的看法。

(四)问卷调查法:是对调查对象发放问卷,通过问卷了解调查对象对于高校武术选修课应用视频―反馈法教学的态度。

三、视频―反馈法教学过程

视频―反馈法主要是通过现代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媒体技术主要是多媒体放映机,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老师通过一些媒体技术制作出教学需要的资料,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讲解及播放。另外,这种教学方法也不能离开实地授课,教师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户外的教育教学,教学生一些武术的动作,随后在视频―反馈法的教学中通过讲解动作的要领,学生通过视频和老师的讲解了解动作的要领,进而发现自身动作的不足,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3]。

四、普通高校武术选修课视频―反馈法的应用

视频―反馈法在高校的武术教学中应用目前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现代体育教育仍是老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4]。因此,不能以学生的意见为主,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了厌倦,同时对这一门课程也没有了兴趣。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视频―反馈法就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传统教学仅仅是根据老师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师的经验方法来授课,这种方法传授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而采用视频―反馈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上优秀的教学内容加以借鉴,进而转换为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形式。另外,相对于口头式教学,视频―反馈法的教学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视频上生动的影响和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更容易投入进去。

除此之外,视频―反馈法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教师讲授及视频演示后,学生对于武术的动作有了更详细的感觉,进而能够意识到自身动作的不足之处,和老师发现并要求学生纠正相比,学生的主动改进更能使学生对于动作记忆深刻。

视频―反馈法在普通高校武术选修课中的应用对于武术教育的发现具有推动作用,各开设院校的老师应当重视起来,与学生互动,完善教学模式,毕竟系统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

五、结语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得到,针对普通高校中应用视频―反馈法进行武术选修课的教学实验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对于视频―反馈这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理论和现实应用的价值。这些方法有优势,也有相对来说的缺点,正确应用这些实验方法,利用方法的优点,避开短板,真正了解到武术选修课中视频―反馈法的应用及教师和学生的态度,才能对这种方法有了具体的了解,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合理应用视频―反馈法。针对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普通高校中武术选修课应用视频―反馈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武术这种运动,更好的为武术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3:92-98,105.

[2] 王龙.跆拳道训练与比赛中视频反馈的应用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34:25,27.

武术的教学方法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武术教学 普修课 改革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承载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武术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学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潮流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参考。

一、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目前武术普修课程现状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了武德与传统文化教育,忽视了武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武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最终评价依据。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致使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

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的策略

鉴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因而,武术普修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我们依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课程实际,提出以下武术教学改革策略:

1.更新武术教学理念。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理念。蔡中林、瞿少红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更新观念,明确武术类课程设置应为培养目标服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要想培养和提高体育师资的武术素质,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改革教学内容,即淡化套路、突出武术锻炼方法、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理念,跟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划分、学习目标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在武术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应对学生加强武术文化与技术理论教育,切实重视武德教育,培养尚武崇德的精神,采取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模拟教育实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教学中要突出武术攻防应用的基本特性,让学生清楚武术动作的技击含义;教法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导,采用设课、说课、做课和评课的形式进行。

2.突出武术素质教育。卢元镇教授在2005年大学体育论坛中讲道:“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这段精辟的论述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者,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学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内容的设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质教育应体现“练、用、讲、编、行”五字内容。“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先决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术动作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如何进行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对武术特色文化的解读,以及在武术实践中的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对武术学习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应用。如动作练习数量的多少、动作难度的高低、动作速度的快慢、动作力度的大小、动作节奏的缓急等,都属于武术创编的范畴。“行”则指武术实践的行为习惯,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表现为武术练习的次数、时间、爱好,能自觉根据环境与需要宣传武术与应用武术,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欣赏武术、观摩武术、交流武术等。

3.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关系教与学两个主体因素,因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要突出主体与任务。为此,在武术教学中要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内容进行增减:增加攻防格斗和健身方面的内容,还原和丰富武术技术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实用技术教学,特别是散打技术教学,突出套路技术动作攻防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学习和熟练掌握动作的攻防方法与应用时机,一改以往套路练习为主的形式。相应增加一些养生武术练习手段,如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内容,进而构建新的武术课程技术内容教育体系。理论方面要增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加武术健身养生等理论的教育内容,融入武术与社会、武术与经济、武术与现代体育的关系等理论。

教学方法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旨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等。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以需要性和可行性为原则,适宜选择教育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体现地域特色。

4.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功能,教学评价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情感与习惯培养。因而,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领域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教学中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方面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