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1篇

一、教学设计理念

时代的发展要求广大教师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开放性、系统性以及多样化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课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设置四个活动,充分运用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点。

二、教学设计

案例一:导入: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下我留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型。(我把头发挽成发髻)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发髻在中国古代的含义?

案例二:请同学们找一找今天我们课堂上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案例三:欣赏央视春晚版周杰伦的《兰亭序》视频,并找出视频中包含的传统文化。

案例四:思辨: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继承

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该抛弃

案例说明:案例一中,我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一个发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一个贴近生活的导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调动学生兴趣,从而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案例二中,我会提示我所说的课堂上包括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从上课铃声开始教师里的老师和学生发生的一切活动比如上课前的老师和学生的互相问候,和教室里所包含的所有人和物。并把学生分为3组,给学生分组讨论时间三分钟,比赛活动限时五分钟,轮流回答的方式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内容最多。我则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找到的例子,最后让学生将例子分为四类,顺利引出传统文化的四种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三中,我选用了学生比较喜欢的周杰伦的歌,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比较崇拜周杰伦,周杰伦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二是这首《兰亭序》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在整个视频中学生可以感受扑面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并且视频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众多,学生可以信手拈来。通过此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传统文化的形式,教师在活动最后点拨学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的特点。案例四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通过学生的激烈辩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利有弊,并感悟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我通过案例一的设计,引入到该堂课的主题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案例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并归纳得出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由学生深入思考得出传统文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四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态度。整堂课在四个活动中一气呵成,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实际内容却博大精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引用的选择上应把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区分看,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学生容易将传统文化和封建糟粕混为一谈,所以在我在课前充分预计学生的思想误区,利用互联网资源充分备课,将容易混淆的思想区分清楚,例如孝道和三纲五常、尊师重教和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社会家庭伦理和封建伦理等,让自己充分驾驭课堂有十足的准备。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2篇

1.研究对象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取不同专业同年级两组成员,每组5人,作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对比结果,选取视觉传达专业为实验组,动漫设计专业为对照组。

2.研究过程分配任务让两组学生都对xx包装制品有限公司进行企业VI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计划每周辅导一次,实验组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教育教学,对照组则进行常规教学。辅导四个月为一周期,再次以江门市盛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形象设计为研究对象,再次对研究对象进行企业VI设计并将两组设计成果进行对比。观察并记录组员的变化状况。同时让实验组写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教学后的自我感受报告。

二、研究目标

考察实验组参加辅导训练前后企业形象设计成果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设计成果对比,分析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学生自然成长还是辅导的结果,哪些方面有所特长。如果有显著变化,则可以大规模展开此项目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归类与总结,本次研究以中国传统剪纸元素、汉字元素切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如何在课堂内外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很自然的融入到企业VI设计当中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三、研究方案

本课题按照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剪纸、汉字为切入点,引入企业真实案例(xx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以真实案例得出相关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收集归类:利用课堂教学、小组成员分工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收集归类。企业真实案例:根据学生现有设计水准,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江门市盛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形象设计,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得出相关成果:在完成的江门市盛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企业形象设计基础上,经业主认可确定终稿,并印刷成册。以真实项目研究启动观念创新。在现代社会消费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和个性的展示,体现出更多的可持续性。通过其本身具有的深厚渊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达出最美的时代信息。本文的观点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无缝的融合在企业VI设计中去,迎合了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之需要,迎合了现代企业发展之路,迎合了学生原创设计的瓶颈之说,迎合了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说。在现有的艺术类教学体系中,困惑我们的是教技术还是理念,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我们不自觉的会引导学生注重技能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是一门具体的科学,是当代设计的营养源泉,在企业VI设计当中的运用则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诠释,经济效益的体现。它们之间是底蕴和延伸的关系。随着对企业VI设计与传统艺术文化元素两方面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我们将深刻地体验着传统文化艺术对现代企业的影响,另对我们的教学改革,对学生设计发展之路将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教育。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受;观察;体现;面具文化;案例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思想从认识走向形成的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阶段,引导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在案例背景指导下,通过理论指导、教学方式、面具文化,结合教材分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通过专家的评课和自己的案例反思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一、案例背景

在案例的背景下,《角色的游戏》这节课将改变传统的技法学习,从理论指导到教学方式以及面具文化进行调整,让学生感受、观察、体验面具脸谱文化。

理论指导: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景,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涵养及人文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训练,增加更多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改变了以往课程中只侧重于面具的制作技术,而忽视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理解以及出于这种理解的不同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习惯。本课与中国传统瑰宝脸谱紧密联系起来。了解脸谱的造型特点、脸谱表现三国时人物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常用手法,通过体验脸谱的色彩和造型,进一步认识、理解脸谱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

《角色的游戏》一课,安排了面具的由来、发展、功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历史,同时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中面具的主要功能、面具的特点及面具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脸谱的功能以及脸谱给学生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京剧脸谱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脸谱面具的造型、色彩,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初步学会脸谱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中,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4)通过京剧自编自演面具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脸谱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脸谱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京剧脸谱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已经成为世界的艺术瑰宝。

(5)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爱国思想、自我规划、组织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1.感受做先导

2.观察为铺垫

3.了解面具

四、反思

这是一节教学展示课,通过认真的反思,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和学生的表演切入点进行完美的对接是我苦思冥想的问题。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和音乐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我认真揣摩人物形象如何用肢体语言更加生动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活动设计过程,也发现一旦想法变成现实时,一切应该想得更加细致,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发生后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而不会影响我们的本意和想达到的目的。

通过各位专家老师对我的指导评价及自己对教学视频的反思和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我觉得自己还有不少不足的地方。我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向各位老师、专家请教,多看一些教学上面的论文杂志等资料,大量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多实践、多总结,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锻炼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宋金华.面具的设计与制作.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何俊.中学美术体验性教学的探究.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3]焦艳.京剧进课堂的实践与体会[J].青海教育,2011(2).

[4]黄雪飞.以高中美术欣赏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导学案 预习

导学案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接受和使用英语知识,针对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学习盲区和问题误区,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的预习引导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强化和运用英语知识。在运用过程中,一方面,突出导学案的“全面性”,帮助学生能在整体认知感悟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问题,提前预习感知;另一方面,突出 “发展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探知的过程中更好了解自己,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方法。

1. 围绕课程知识体系设计丰富背景导学案例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突出知识体系的引导,能使得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素材中找到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围绕学生的认知体系和课程学习内容,多为学生设计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导学案例,更深受学生的喜爱。

突出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构成,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多给学生提供富有指导性的文化背景素材,能使得学生在主动阅读感知的过程中发现更多学习问题。教师则可根据课程教学体系构成,围绕文化背景呈现、知识链接等方面来设计相应的学习素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根据这些目标主动阅读感知,帮助他们在实践认知体验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针对文本背景内容提示,主动圈出相关的信息要点,帮助他们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及时认知感悟,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这些文化背景素材的融入,能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译林版(下同)八年级上册《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的教学中,不妨根据学生对大熊猫感兴趣的特点,给他们设计“The character about giant pandas”,“The development of giant pandas”等相关的导学案例,帮助他们在相应的认知感悟的过程中主动融入课文阅读过程。同时,多给学生提供与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鼓励学生就“What should we do for giant pandas?”找出相应的表达内容,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深化理解,不断丰富感知思维。

2. 围绕学生学习差异设计发展探究导学案

导学案设计除了应该体现多样化外,更应该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表达自身学习问题,便于他们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强化理解。差异化得导学案例运用能使得学生有更为深厚的理解体验。

在指导运用中,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体现重点和难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导学案例,要求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的学习问题,尝试运用群体的力量来主动交流,以此来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学生的学识能力水平,围绕导学案例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理解疑难点,鼓励他们根据导学案案例进行任务式的合作探究,让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更富有指导性和价值。

围绕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具有一定导向的学习案例,能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富有动感。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trip to Hong Kong”教学中,可建议学生根据各自对香港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鼓励他们就“What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和“What do you find from the article?”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表达语句,以此来帮助他们调整阅读感知的思维策略。通过这样的深化合作探究来运用导学案例,更能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具有目标化和任务型。

3. 围绕英语素养多留白让学生有反思导学空间

让学生自己设计导学案,给他们足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感悟。英语留白能使得学生在属于自己的学习思考范围内针对导学案例进行二次总结和升华,拓宽认知感悟。

运用留白的方式来重新设计导学案例,能使得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尝试探索运用。在指导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能力差异,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设计任务探究内容,让他们在自我主动思考加压的情况下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思路;关注学生的英语整体综合运用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学案例的提示,注重自己设计相应的学习案例,鼓励他们集思广益,通过交流展览的形式来主动思考总结。以这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灵活运用,不仅能使得他们对英语导学案例有更为深刻的认知感悟,还能够使得他们针对表达内容要求进行有效的化解难题,增强学习好奇心。

正如上所言,导学案体现了先学后教的原则,能使得学生在更为积极主动地预习中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在设计运用过程中,突出多样化、发展性和实践性,利于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导游证考试中作为导游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朴淳厚、瑰丽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进一步认识到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对学生而言,掌握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旅游的内容和特点,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开阔知识面,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中国民族概况,掌握中国部分民族的民俗风情。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接待各民族的游客,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向其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出民俗旅游产品。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以下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课程改革情况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一是通过到旅游企业调研,征求听取行业一线管理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意见,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学上体现出来;二是以及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旅行社学习,跟踪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使学生能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实现和工作岗位的对接。三是通过对毕业实习生座谈会调查得知,了解学生实际工作状况。

通过以上的方式,在在教学内容上更多考虑到职业岗位方面的需求,包括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重新选取符合旅游专业实际新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思路上基于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采用将该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对内容重新整合。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调整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因此在授课时将注重 “理论+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在总结积累之前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从内容设计到组织形式,努力探索,按照本课程教学目标,积极调整课程设计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采用了“四环节”模式

1.课堂讲授:校内教室中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课程内容,穿插组织提问、答疑、讨论、辩论、学生讲解和演示等互动式教学活动。

2.现场操作:就某个民俗现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准备工作进行现场操作。

3.分组调查:布置课题,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找出相关资料并做成课件,并将课外调查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

4.民俗景区模拟导游

实地考察一个旅游民俗文化景区,对整个旅游民俗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以带团导游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的特点,以导游模拟实训室和当地的旅游景区为教学现场,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现场教学法。课堂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1.现场教学法

导游模拟实训室是主要教学现场。现场教学法是知识的再现,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知识。分两个步骤:一是教师的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明白民俗事象;二是学生的实际操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的目的是加深巩固学过的知识。实际操作分单个操作和分小组操作。操作之后小组展开互查互评,写出操作报告或体会。

跟团实习是的第二个教学现场。争取与当地的一些旅行社签订协议,选择汽车为交通工具旅游团,让学生跟团实习导游,进行真枪实弹的实习演练。进入角色前,老师布置作业;实习结束后,旅行社和老师共同对他们进行评价。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分为案例导入法和案例分析法。案例导入法就是以案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入新的知识。案例分析法是针对知识点列举案例,由学生讨论、评议,教师归纳。可以先由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由每位学生认真地研读相关的材料,再与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由各组提交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就某一个民族的案例,规定学生在课后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文献信息等,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小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旅游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3.项目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有代表性。项目设计选取当地特色及地方文化作为载体,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本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安排和设计;并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点及面,从小到大,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最后通过一个综合项目对全部的文化知识强化。通过项目安排让学生参与,从感到知识不足,渴望了解,至找资料,再至认证,最后掌握知识,最终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讨论式教学法

在讲解各类民俗事象的性质、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基本程序是:学生看书,老师给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阐述观点――学生辩论(持不同观点)――教师归纳总结。讨论式教学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灌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导游创作讲解某一民族导游词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中,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方面的意见。

5.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选择民俗事象――找出疑点――查找资料――分析讨论――释疑。在民俗文化中,有许多迷信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明确了什么是该继承和发扬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采用“驾证式”考核,在成绩表中反映两个成绩即理论总评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主要考核项目有

1.民俗旅游产品设计。

考核学生是否具有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在接待中做到尊重各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并向其提供良好的个性化导游服务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设计一条从家乡出发去该少数民族的旅游行程。

2.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核学生能否顺利掌握本学科的学习重点,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解剖实践中的相应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分析归纳与总结该民族的民族饮食文化结构及特点。

三.课程改革成果

(一)实用性强

民俗文化是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证和省景点导游员必考的理论内容之一,通过课堂学习,强化了学生对考证内容的熟悉。

(二)技能大赛发光发热。

在参加省乃至全国导游技能大赛,除了考试的理论内容与民俗相挂钩外,在学生的才艺表演上,民俗文化也功不可没。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完全实现在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主讲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开展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自制学习课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舒惠芳.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一例多境” “抛锚式”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政治“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结构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最初是以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为蓝本进行开发研究,现已拓展至高中政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设计之中。该设计强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围绕某“一例”展开,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这一“案例”中内含若干认知冲突,每一冲突又扩展为不同的教学情境,每一情境围绕教学目标又包含若干冲突,冲突是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就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也被称为“锚”的消解过程。“一例多境”中的“一例”即为某一案例,它是整节课展开的基础,“多境”即为多场教学情境,皆围案例中的内容及冲突展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为:

1.1 “一例多境”中的“一例”

“一例多境”中的“例”为整节课教学设计的“锚”,一般为围绕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案例情境。这里的“锚”是借用抛锚式教学设计(anchored instruction)中“锚”的称谓。抛锚式教学设计是由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中的锚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确定这类真实的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或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故称为抛锚式教学。”①锚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背景,最初是由影像充当锚,这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情节,其次还有与主要情节相关联的次要情节,整个教学即由这些主要情节与相互关联的次要情节所组成。可见,教学中的锚也即主要情节为整个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教学中的其它情境皆是由锚所引发,围绕锚而展开。高中政治“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中“锚”的思想,每节课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精彩的“锚”,无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或是《文化生活》的教学,锚皆来自真实的“生活”,体现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与生活结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锚”显然是意义建构的中心。

比如,《经济生活》“纳税与征税”这节课的教学,锚是由“股民老张炒股的心声”FLASH所组成;《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节课的“锚”是由展示歌星“王力宏的一段演唱会”视频组成;《政治生活》“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这节课的“锚”,由当地发生的一例“城管与小贩冲突”的故事”充当。创设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捕获真实问题,生成认知冲突,情境创设结束,紧接着的是围绕情境提出问题,为后继内容的展开做铺垫。

1.2 “一例多境”中的“多境”

课堂教学中的任何教学设计皆是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作为锚的案例创设,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课堂开始时的情境,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另一重要的教学功能则在于制造认知冲突,为后继教学内容的施教、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准备。这里的认知冲突即“一例多境”中“多境”的创设依据,每一冲突即为“一境”,每一“境”皆要达成若干教学目标。下面以高中政治《文化生活》中“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一课为例,说明“例与境”的关系及其包含的认知冲突。这节课创设的“锚”为青少年喜欢的明星王力宏的演唱会片段。围绕这一“锚”,教师创设了三个认知冲突,每一认知冲突即为一教学情境,构成了整节课的教学结构。具体如下:

[情境一] 学习任务与看演唱会的冲突

小明是一名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也十分喜欢王力宏,但是由于学习的原因,无法去演唱会现场聆听美妙的歌声,而小明又非常想去。请问,有没有一种可能,小明没有去演唱会的现场,但是却能够比现场的观众更先听到明星的歌声?问题:

(1)为什么?

(2)这给了你什么启示?

[情境二] 停网络、卖电视与看电视愿望的冲突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良莠不齐的娱乐节目,小明的父母为其健康成长深以为忧。在高二这一关键时期,小明的父母把家里的电视卖了,网络停了,于是小明再也看不到“快乐家族”了,再也见不到“欧弟”了?他伤心到了极点!问题:

(1)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明该怎么样劝说父母?

(3)作为父母,又该怎样劝说小明?

(4)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情境三] 父母只让看有选择的频道,小明却想看自己喜欢频道的冲突。

在成功劝说下,父母终于答应把电视重新装上了。小明如愿以偿了?但是,为了小明的学习,父母只允许观看CCTV-10科教频道。因为父母觉得上面的《百家讲堂》对小明的成长非常有益!而且节目很风趣!

(1)你是小明你乐意吗?

(2)该怎么办?怎么样劝说父母?

“一例多境”中的多境,是由“例”也即“锚”中所包含的认知冲突建构起来的,而每一情境同样包含着围绕教学目标的认知冲突,教学过程中,认知冲突解决回应的过程,即为目标达成的过程。上述案例中,每一情境后面所附的问题即为认知冲突的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教学价值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其基本结构由一个“案例”与多场情境组成。该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比如其具有较强的借鉴与可操作性,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该教学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也是其具有实践价值的原因,因为它也体现出了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

2.1 “一例多境”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的理念

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一种教与学的框架,其基本框架是“锚”与“脚手架”,锚是教学展开的核心要素,它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则围绕“锚”搭建“脚手架”,围绕锚组织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倡合作学习。从教学设计的结构来看,“一例多境”完全符合“抛锚式”教学设计理念,它的“一例”即为“锚”,“多境”即为“脚手架”。从教学活动的结构来分析,优秀的教学结构应是清晰、流畅与完整,以一定的线索或逻辑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符合了这一特征与要求,比如“一例”包含了若干认知冲突,这些认知冲突又构成了不同的教学情境,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以“例”中的内容为素材,以认知冲突为线索,环环相扣,水道渠成,结构完整。

但“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又不是抛锚式教学设计的翻版,它体现了“抛锚式”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思想,但并没有照搬该教学设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是一线教师多年优秀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这些优秀教学经验思想恰恰体现了经典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设计的某些优秀思想比如设计真实的锚、围绕锚展开情境教学等,但又异于“抛锚式”教学设计。比如:抛锚式教学设计是西方学者以西方的课堂教学或培训模式为基础开发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它以现代教育技术虚拟情境,以影碟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述,这与我国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其次,最初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是以数学学科的教学为主,而“一例多境”是以政治学科的教学为主,所传授的知识属性完全不同,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也完全不同。

2.2 “一例多境”体现了情境教学思想

知识如果离开了它所生长的那种脉络和情境,它已不具备活性而具有惰性。“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实现情境学习,无论是案例或是后续的教学情境,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或情境,真实或相对真实是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从学习理论来看,“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实现的是情境认知,最直接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境下学习。情境教学的机理或优势体现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意在通过语言或信息媒体营造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文化的通道;暗线通过情境(意境)构造一个具象的世界,在具体世界和抽象世界之间形成支架,帮助学生建构其具有迁移力的认知结构。”②有研究表明,“在没有背景的情境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即不会理解和迁移运用。”③情境教学的优势恰恰是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端,“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正是发挥了情境教学的优势,实现的是情境教学。对于学生建构知识来讲,情境学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主体性的建构,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认知结构的变换和迁移能力的提升。

2.3 “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所谓教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强调的是教学设计的学科适切性、实践应用效果及其可操作性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高中政治而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正如“抛锚式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应用于多学科一样,“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同样可以在多学科、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但对于高中政治学科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因为“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的典型特征是情境创设,这个情境创设要求真实、生动,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案例一般来自“生活”。选取来自生活中的案例对于高中政治必修教材《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生活与哲学》四门课程而言,实在是非常方便。因为这些课程本身就是讲述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知识”,教师进行“例与境”的创设较为容易。

第二,就教学效果而言。“一例多境”教学设计在多位教师及多节课堂教学中应用,由于该教学设计情境教学特色明显的缘故,所以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热烈,真实生活中的认知冲突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级性。“一例多境”教学设计结构清晰,所有的教学情境皆来自“生活中的案例”,每一案例都隐含着认知冲突,冲突与冲突之间紧密联系,步步关联、环环相扣。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该教学设计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众所周知,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到今天,至少出现了数十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专著,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恐怕也已有数百个。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教学设计模式实践操作性较差,特别是诸多教学设计模式并非针对我国班级授课制进行设计的,由于国内外班级教学形式相差甚远,所以国外学者开发出的教学设计模式在国内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所以,许多教学设计模式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走进课堂。“一例多境”教学设计操作相对简单,较易为一线教师所掌握、实用,再加上教学效果良好,所以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2012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课程教学设计——‘分课型’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 蓝志雯.论中学历史课抛锚式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7篇

一、立足现状,阐述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不是随心而来的,也不是毫无章法的,其需遵循一定原则,如此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场所空间。对此,该书结合当前环境艺术领域、建筑领域较热的话题,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重要追求,即如何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环境的多样需求,着重阐述了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其一,需要遵循时代性原则,即学会在时尚中寻求设计灵感,在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碰撞中获取灵感,为创造既具有文化根源又具有时代特性的建筑奠定基础;其二,需要遵循地域性原则,即学会在尊重地方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以在情感强化建筑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避免建筑环境的过分“标新立异”;其三,需要遵循大众性原则,即需明白建筑环境的创建、建筑空间的构建等是以满足大众需求为要求与目标,在设计过重理应以得到广大群众理解和认同为重要指引。

二、结合案例,阐释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表达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遵循一定原则是必要的,但固守一些原则,不适时变通,不注重大众审美取向与趣味需求的转变,也容易被时代、被社会所淘汰。在这一认知的启发下,该书特意结合现实案例,阐释了当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表达,以为读者提供更具实用性的内容。一方面,作者结合园林建筑案例,阐释了生态美学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表达,例如不管是建筑外部空间中植物的栽培、水体的设置,还是建筑内部环境中绿植的培育,都是建筑环境追求生态美、自然美的表现,再如不管是建筑构件中节能材料的使用,还是建筑环境中对自然光的引用,都是建筑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作者结合公共建筑设计案例与公共空间设计案例,阐释了整体美与协调美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表达,例如不管是体育建筑还是医院建筑,都比较注重其与外部交通环境、活动场所的联通,注重建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衔接,究其原因,建筑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不是单独的个体,其功能的发挥,须得有机融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才有效。

三、立足问题,阐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注点

设计与文化的案例范文第8篇

一、传统建筑符号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案例

(1)单体建筑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基座、主体和坡屋面;

(2)在布局上,主建筑和其附属部分如走廊和配房沿南北轴线组织,围合出至少一个私密院落;

(3)以木材做结构系统;

(4)斗拱这种特殊的支撑结构,起到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是传统建筑系统的一个基本部件。斗拱在古代还被作为阶层秩序的符号;

(5)举架由多层梁和短柱构成,是决定屋顶坡度和曲线的系统;

(6)坡屋顶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低位;

(7)建筑的装饰用色大胆,线条生动,如红墙绿瓦;

(8)结构系统以精美的方式暴露在外,特殊的连接方式除结构功能外还具装饰功能;

(9)大量使用装饰性材料,如彩色琉璃瓦、砖和木雕。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形、温度、湿度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区建筑材料资源也不大相同,加上多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影响,使我国古代建筑除了木构架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干阑、窑洞、土楼等建筑形式。梁思成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概括主要是针对汉族的木构架建筑形式而言,木构架体系的主体地位十分突出,称得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代表。2案例分析。我国传统建筑在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中遭到重大破坏,但是在新建建筑中体现传统建筑符号的也有一些典范。由原建筑部副部长戴念慈先生设计的阙里宾舍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个案例。“阙里宾舍位于山东曲阜,临近孔庙。孔府、孔庙、孔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著名古建筑,也是全国三大建筑群之一。”在如此重要要的历史建筑附近建造新建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戴念慈设计这个宾馆的指导思想是:现代内容与传统形式相结合,新的建筑物与古老的文化遗产相协调。这个建筑中,围绕庭院的楼层采用当地传统的深灰色大屋顶,白色墙面,灰色墙裙,墙裙石材上雕刻着儒教活动仪式的场景,形成和谐统一的基调。

从而使整个建筑融合在孔庙、孔府的建筑群中,达到了与区位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阙里宾舍是在1985年兴建的,那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群众一时还很难完全接受西方的理念,因此戴年慈设计的阙里宾舍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评价,它在传统形式与现代及技术、材料的结合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外国建筑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国外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基础上建造了一些尊重中国文化的建筑。上海金茂大厦称得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达到420.5米,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的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摩天大楼。建筑师是来自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阿德里安·史密斯。他的设计构思来自中国的塔。中国传统建筑高度一般都比较低,要在这样一座摩天大楼的外观上体现中国文化内涵是非常有难度的。他在中国建筑风格的研究中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宝塔,他按照塔的比例尺度设计出了这座大厦。上海金茂大厦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尝试上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外观上神似中国传统宝塔,给了它一个“中国”的地域标签,对传统符号加以提炼的室内小品增强了它的文化气息,同时他采用现代材料、技术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闪闪发光的玻璃塔,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性。在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到当代建筑中的案例里,有成功的,当然也存在很多失败的例子。究其失败的原因,多是由于这些建筑对传统建筑符号不加选择地滥用、生硬组合造成的。这种运用方式最终的效果是贬低了传统建筑符号,是一种肤浅可笑的粗劣模仿。

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