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端旅游 产品开发 对策

目前,高端旅游产品的界定没有一致观点,一般认可的是魏小安的说法:“所谓高端旅游产品,就是各类旅游产品中居于塔尖地位的产品,高端旅游基本的要求就是花费高、时间长、要求高;与高端对应的不是低端旅游,而是大众旅游,高端旅游产品应该是个性化的,非标准化产品,本身缺乏可参照性”。一般情况下,高端旅游产品分为五类:高端观光旅游产品,高端休闲度假产品,商务旅游产品,专题旅游产品,专业旅游产品。高端旅游产品从实质上来说,是以大众旅游为参照物,强调在各个细分市场上的高品质、高档次、高消费、高层次的产品。

一、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1)我国高端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端旅游产品的定制最早大概可追溯到2001年,其发源地在广东,那时,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广东人想走出去,但很多人在普通旅行社找不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为一些有独特需求的群体定制旅游线路,使高端旅游产品以俱乐部形式发展起来。从开始至今,高端旅游产品已有二十年多的历史,经过二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仅商务旅游市场份额就达到250亿美元,并且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其中,我国高端旅游产品之之一的会展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行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场馆建设日臻完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会展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中国的富人以直线速度增长,根据2012年1月12日,胡润百富在上海的《2011至尚优品——中国富豪生活方式调查报告和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的平均年消费为190万元,亿万富豪的平均年消费为250万元。而高端旅游则成了富豪们青睐的休闲生活方式。而定制的高端旅游产品,则成为很多新富阶层的首选。高端旅游市场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高端旅游产品成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也催生了其他相关的行业。

(2)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开发问题分析

1.缺乏高层次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是高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我国的高端旅游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很多方面都不完善,成长中的高端旅游市场,迫切需要有国际视野,具备跨界创意,深谙世界各国文化与历史的复合型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和管理人才。

2.缺乏对高端旅游产品的深层认识

旅游企业及其旅游单位的相关人员大多只是停留在对高端旅游及其市场的表层认识上,对高端旅游消费群体、高端旅游产品、高端生态和人文资源等没有深入的研究,对高端旅游产品的界定不清晰等,导致开发高端旅游产品思路有偏差,甚至是误区。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市场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考虑社会效益问题。

3.未注重特色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

旅游行业没有深入研究高端旅游市场旅游者的基本特点和需求,没有设立专门面向高端旅游市场的特种旅游部或产品研发中心,缺少对高端旅游者进行深人的市场调研,缺少深度,没有把高端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开发各个细分市场的有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细分市场包括探险、美食、建筑、摄影、体育、度假、高等。

4.高端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没有创新

在如今互联网急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市场并未充分借助现代的便利的促销渠道对高端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加大高端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响应度,依旧主要依据传统的产品营销手段,无法开展对公众有影响力的宣传,而且在促销策略上不得当,对网络资源的运用上欠缺,使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抑制了高端旅游消费群体的增长。

5.政府、协会、企业职能划分不明确,高端旅游秩序混乱

由于高端旅游跟传统旅游一样同样要涉及到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景点三部分主体,有时候出现三部分主体由不同的机构和单位来承担。交叉区域会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政府、协会、和企业三者在职能的划分关系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司活动、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上。

二、我国高端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分析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自从湖南卫视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播出以来,亲子游这一旅游产品再一次进入了我们视野。相对于繁荣的旅游市场来说,我国学术界关于亲子游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最早的相关文献见于2008年。而多数研究从儿童旅游或旅游教育的角度出发,相关系统的研究亲子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的比较少,特别是以广州市场为例,就更少。

一、亲子游的涵义及特征

最近比较多的学者都关注亲子游,国内学者最早关注亲子游的是李菊霞和张磊(2008)年,他们认为亲子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其区别与其他旅游的根本特征在于人员构成,即父母与其未成年子女是亲子游的主体。接着张红、何成军、刘妍等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概念。

笔者认为,亲子游是家庭旅游细分之后产生的一个能开阔孩子与父母视野,增进双方感情,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一种新的旅游活动方式。亲子游的主要特征有三点:第一,通过一起出外旅游能增长见闻,开阔孩子和父母的视野,比如北京游看长城,父母就能给孩子讲讲长城的历史,在这种相互沟通交流中相互学习;第二能增加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增进双方的感情;第三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通过旅游中的一些亲子游戏,从旅游中获得乐趣,锻炼孩子的身心,提升他们的素养。

二、广州市亲子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亲子游慢慢的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像广州这种大城市里年轻一辈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往往会注入更多的心血,他们一般都愿意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加努力。随着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使得广州亲子游有非常巨大的市场。笔者对广州市的亲子游市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总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83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本次对广州市的亲子旅游市场的规模、出游的时间等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调查显示,女性是决定亲子出游的主力人群,80后年轻父母带子女出游意愿尤为强烈。消费者在带子女出游时“更要求品质”,而且“更舍得花钱”。

(一)亲子游出游方式的选择

1、旅行社跟团游

广东是一个旅游大省,而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其旅游市场更加火爆。广州的各大旅行社针对于亲子游都有相关的线路,但是旅行社的亲子游线路一般在寒暑假推出,而且出游地点很多是省外,甚至是国外,出游地点比较远,相对来说所用的时间和支出都是比较多。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约53%的家庭会选择旅行社跟团的方式出游,一方面因为旅行社已经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旅游线路,避免了家长自己去想比较繁琐的出游程序;另一方面,旅行社跟团旅游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快捷。

2、自驾游

自驾游是有组织、有计划,以自驾车为主要交通手段的旅游形式,是自助旅游的一种类型,是有别于传统的集体参团旅游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在广州参加亲子自驾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一般出游的时间都是周末,选择的出游地是广州周边相对比较近的地方。据调查结果显示,周末的亲子旅游出游者中,70%的游客都是自驾游。

3、以学校为主导

在广州,学生旅游市场有一定的份额,有一些旅行社专门就是做学生旅游市场的。但是目前学校出游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每年都会有春游和秋游。而根据调查,由学校组织的亲子游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校通过亲子游的影响,希望能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从而推进课堂教育和校园教育。

4、其他出游方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也通过在网上购买线路的方式出游。笔者查了一下,发现现在很多网站例如:携程网、去哪儿网、途牛网等等这些网站都有相关的亲子旅游的线路,这些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亲子游的发展。另外,一些著名旅游集团也推出了亲子套餐,例如广州长隆集团,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进一步拓展了广州市的亲子旅游市场,促进了亲子游的发展。

(二)出游时机的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有52%的父母会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带孩子出去参加亲子游,其次是周末,占25%。结果如图1所示。不过相对于寒暑假的热衷度,周末所占比例较小,由此可见,广州市的亲子游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寒暑假是最佳也是最多父母选择出游的时机,其次是周末出游,由于时间的限制,周末选择的旅游点主要在广州市周边的旅游景点。

(三)广州市亲子旅游市场的规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0%的父母愿意请假一周在寒暑假带小孩出游,而在关于“亲子游类型”的选择上,60%家长投票给海岛游。其它比较受欢迎的亲子游类型为:自然风光、公园乐园、文化古迹、欧洲名校游等。而关于暑期亲子游的时长,64%的受访父母表示,能接受请5至7天假期,带孩子去远一些的地方玩。约26%的父母表示,工作较忙难以请假,只能接受3天左右的短途游。而假期宽裕,选择10天以上长线游的父母,占比在7%左右。在父母带孩子出游的支出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图2所示),40%的父母愿意支出的亲子旅游费用是3000以下,31%的父母愿意支出的旅游费用是3000-5000元,而每年愿意支出10000元以上去体验亲子游的父母占了10%。由此可见,广州市目前所具有的亲子游市场比较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其市场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四)广州市亲子游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亲子旅游是在家庭旅游的细分上发展起来的,它按照小孩的不同年龄层次,需求也有所不一样。而亲子游主要是指0-18岁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出游的旅游形式,这一阶段年龄跨度比较大,孩子在体能、兴趣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而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广州市的亲子旅游市场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的亲子旅游。

1、婴幼儿亲子游阶段:0-3岁

由于这一阶段孩子的年龄还比较小,很多父母在选择亲子游时要求比较高,首先是路程上都以短途为主,并且很注重旅游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在此阶段下的亲子游线路在广州甚至全国都很少,主要原因是接待设施等条件限制了这一阶段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2、学前亲子游阶段:3-6岁

此阶段的小孩处在学前幼儿园阶段,他们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学习能力也基本形成。在学前阶段的亲子游有一部分是幼儿园组织的春、秋游,另一部分是父母选择的亲子游线路。结合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和身体特点,在开发线路上主要迎合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在亲子游的过程中,父母和小孩都能全程参与和沟通,给孩子健康、积极的引导。在出游天数可以设计1-3天的省内游,3-5天的国内游。

3、儿童亲子游阶段:6-12岁

这一阶段的小孩已经进入小学时期,因此在亲子游的过程中以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主。而广州市场上针对于该阶段的亲子旅游线路主要集中在寒暑假推出,以有教育意义的线路为主。也有一些专门的环境保护组织推出的针对亲子游的观自然活动,例如寻找萤火虫、观蝴蝶等,这一活动主要在周末举行,通过活动让孩子从小懂得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在出游天数可以设计1-7天的旅游线路。

4、青春期亲子游阶段:12-18岁

这一阶段以青少年为主体,而随着他们记忆能力的增强和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使他们的知识不断在增长。同时他们处于青春叛逆时期,个性化更加突出,通过亲子旅游能让父母与小孩更多沟通,更加深入了解小孩,双方在旅游的过程中去感悟亲情,体验生活。在出游天数上可以设计3-7天的旅游线路。

三、广州市亲子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亲子旅游产品的主题性

虽然现在广州市场上的亲子游线路很多,但大多数在原来传统线路的基础上稍微改动变成了“亲子游”,并非专门针对亲子游制定的,而且很多线路没有一个主题,不确定亲子游的目的。所以亲子游在开发上要牢牢抓住每个旅游阶段的父母与孩子的真正需求,根据需求开发有主题性的线路。例如:周末城市周边短线游中,可以制定观自然之旅、农场体验、攀岩训练营、骑行等有一定主题的旅游线路,而长线的线路可以以红色之旅、修学旅游、高等学府参观游等为主题。通过确定主题的亲子旅游线路,让父母和孩子每一次出游都能够有所收获。

(二)加强市场宣传推广

亲子旅游产品市场近两年来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总体来说很多父母对亲子游还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特别是与家庭游的区分不明显,也没有认识到亲子游所带来的意义。例如:仍然有一部分的家长认为孩子在3-6岁之间出去旅游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认为孩子太小,没有任何的欣赏能力,也体会不到旅行的乐趣,不会留下什么深刻记忆,长大就全忘了,而在旅游的过程既花费了他们的金钱又花费了他们的时间。所以亲子旅游组织者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形象塑造、宣传亲子游资料、树立良好的口碑等方式来提升亲子旅游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亲子旅游市场。

(三)发挥旅行社的主导作用

从目前我国亲子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看,旅行社主导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多数旅行社缺少针对亲子旅游市场研发的专门产品,只是在特定时间段为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一些较为“粗糙”的亲子旅游线路。例如:日本的行程中包含迪斯尼乐园,就会被贴上亲子游的标签。所以未来在对亲子旅游产品开发上,旅行社应充分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创新推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的亲子旅游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亲子旅游产品。

(四)培养亲子游的专门人才

要想真正吸引和引导家长,必须有一批专业化的亲子游工作人员队伍。通过这些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帮助父母和孩子理解亲子游,进一步宣传亲子游产品,促进产品的销售。例如:观自然为主题的亲子游,工作人员必须知道比较专业的关于大自然的一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递给家长和孩子。另外还可以通过他们把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四、结语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亲景度 西安 入境旅游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49-02

我国将于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已被列为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举措之一。西安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也是我国接待入境游客最早的城市之一,旅游业本应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可是据资料显示,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安在对我国各大城市接待入境游客与国际外汇收入的排名中不升反降,已于2000年的第8位下降为2008年的第19位,这显然与西安将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发展的初衷相违。如何搭乘我国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列车,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须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最为关键。

亲景度作为分析市场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清晰、直观地反映出客源国对旅游目的地的偏好程度。本文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西安市统计年鉴》,选取1998―2008年跨度11年的相关数据,以地理区域为划分依据,对西安主要入境客源国进行亲景度计算与对比分析,探讨年际变化、国别差异与空间演变,以此划分市场结构,提出拓展对策,以期促进西安国际旅游深化发展。

一、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脆弱。1998-2008年间,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年际变化呈现斜“M”型,从图1可看出,爬升曲线平缓。受2003年“非典”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两次折线,跌宕显著,说明西安旅游市场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脆弱,但随即出现强烈反弹,验证其应急措施得当,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安入境旅游的国际化影响力。11年间,除2003年、2008年外,西安入境旅游人数从474470人增长至峰值1000063人,平均增长率10%,共增长2.11倍;外汇收入由1998年的47.98万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100万美元,共增长1.08倍,增幅缓慢。从排名来看,西安在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中的位次与知名度不相匹配,入境旅游人数与外汇收入一直徘徊在12名左右,2008年一度跌至19名。这充分说明西安入境旅游发展并不乐观,亟待审视和优化。

2.入境旅游市场构成多元化,发展潜力巨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由外国人、我国港澳同胞与我国台湾同胞构成,由历年数据统计可得,外国人与我国港澳同胞、我国台湾同胞的入境比例约为8∶2,这与其他旅游城市八成港澳台同胞,两成外国人的结构刚好相反。入境外国人人数曲线与入境总人数曲线呈现高度一致化,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曲线平稳,走势相似,受“非典”和“金融危机”影响波动微弱,因此,本文分析以西安国际旅游市场作为分析对象。

国际旅游市场构成在这10余年中变化显著,上世纪末洲内市场占西安入境市场主导地位,其次是美洲、大洋洲、非洲及其他国家。受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日本市场急剧下降,影响洲内市场份额迅速减少,至2005年时,已降至30.52%;而欧美市场份额显著增加,且呈稳定态势。美国于2006年、2007年连续成为西安入境旅游人数第一大国,西安入境旅游客源国排名中欧美国家在前十名中占有七成,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典等欧洲国家都曾荣列前十。

非洲及其他市场份额也有较显著增长,这说明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多元化表征,结构日趋合理,为进一步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分析

1.亲景度概念介绍。亲景度反映了客源国对于某旅游目的地的偏爱程度,它反映了市场竞争力的强弱,某客源国亲景度越大,说明该旅游目的地相对于其他目的地而言针对此客源国的市场竞争力越强,反之越弱。通过对客源市场亲景度的计算和分析,将有助于把握其结构特征、发展趋势,对开拓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具有指导作用。其计算方法是指旅景客源国的横比比重(即旅景客源国人数占旅华客源国人数之比)与旅景外国人(即旅景外国人人数占旅华外国人人数之比)的横比比重之商。若前者大于后者,则称亲景客源国;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称疏景客源国。

用公式表达为:K=(C/Ci)/(L/Li)

K代表亲景度值,C代表旅景客源国人数,Ci代表旅华客源国人数;L代表旅景外国人人数,Li代表旅华外国人人数。显然,亲景度大于1的客源国就是亲景客源国,小于1的就是疏景客源国。根据大于1与小于1的程度,可将亲景客源国进一步细分为:弱亲景客源国(1≤K<2),强亲景客源国(2≤K<+∞),弱疏景客源国(0.5≤K<1)和强疏景客源国(0≤K<0.5)。但亲景度大小与客流量未必成正比。

2.亲景度分析。从《西安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数据得知,西安近十年的客源市场分布广泛,本文以地理区域为划分标准,选取各洲主要客源国相关数据,用EXCELL绘制了1998-2008年国际主要客源国亲景度变化趋势图,(其中,由于2001年部分国家统计数据与实际相差过大,故将其剔除)如图2。西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疏)景度呈现如下特点。

(1)呈现高位震荡,中位波动,低位平稳态势。西安市各入境客源国亲景度随时间变化显著,最大值为5.80(法国,2008年),最小值为0.02(俄罗斯,1998年),二者之间相差290倍,差异明显。根据亲景客源国划分标准,英国、法国、德国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强亲景客源国,11年间,亲景度值均大于2,变化幅度依次为2.87、3.83、1.88;美国自2005年以来,一直稳居西安入境客源国人数排名第一位,亲景度已由1998年时的1.74升至2008年的3.91,变化幅度为2.19,成为强亲景客源国。澳大利亚市场发展稳定,起步良好并连年走高,变化幅度为2.17,2008年由弱亲景国跃升至强亲景国。日本、韩国为洲内传统市场,2004年以前,日本入境人数一直位列第一,却是弱亲景客源国,2004年以后,转为弱疏景客源国,变化幅度为0.95;韩国亲景度变化随时间呈现抛物线状,顶点在2004年,达到1.23,随即下降,至2008年才有所回升,为弱疏客源国,变化幅度为1.09。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属于强疏客源国,几个国家波动幅度不大,依次为0.2、0.37、0.52、0.06。俄罗斯为严格意义上的强疏客源国,年际最高值为0.07。西安国际旅游市场亲景度变化总体呈现高位震荡,中位波动,低位平稳三种态势,这与南京、桂林、黄山、苏州亲景度变化表现一致。

(2)区域之间差异显著,波动后整体呈现上升走势。以地理分布为划分依据,可以得出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区域之间差异显著,区域内部波动相似,但整体呈现上升走势,这说明西安国际旅游城市影响力逐渐增强。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西欧市场亲景度值波动范围在2-6之间,并不断上升,反映出西安近年来在欧洲市场的宣传促销方案取得成功,竞争势头强劲。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北欧市场似乎对西安并不感冒,亲景度平均值不足0.1。美洲市场、大洋洲市场亲景度一度增长,平均值在1-2之间,这受益于伦敦、温哥华与悉尼直航的开通。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市场,亲景度值与入境人数呈现巨大反差,受中日政治关系和非典影响持续低迷,虽有上升仍未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1.63、1.23,平均波动在0-1之间,亟需推出适合日、韩的新产品来增强吸引力。东南亚市场一直为强疏市场,考虑到东盟成立,免税贸易区开放,都会增加入境人数,西安顺势营销取得成功,泰国于2008年亲景度达到0.67,成为东南亚市场首个弱疏景国。

3.亲景度空间演变分析。为有效分析西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空间变化特征,以2003年为界,将研究期限划分为1998-2003年,2004-2008年前后两个时段,并以两个时段的平均值来考查西安主要客源国亲景度空间演变规律。

由相关数据可知,西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存在一定的市场变化。具体表现为:(1)欧美文化客源国亲景度明显增大。其中加拿大、澳大利亚由弱疏景客源国演化为弱亲景客源国;美国由弱亲景客源国发展为强亲景客源国。(2)同宗文化客源国亲景度演化令人堪忧。作为西安入境旅游重要客源国的日本由弱亲景国演化为弱疏景国,韩国一直处于弱疏景客源国,而近年来西安针对日、韩市场的宣传促销从未中断,值得深思。(3)东南亚客源国的强疏景与西欧市场的强亲景形成鲜明对比。毋庸置疑西安东方文化的神秘对西欧游客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以华人居多的东南亚市场更应该激起共鸣才是,应从东南亚客源国亲景度的缓慢上升趋势中应得出启示,对其引起重视是拓展入境市场的途径之一。

三、拓展对策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西安国际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喜人,潜力巨大,若能采取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克服制约拓展的因素,势必能成为国际外汇收入与入境人数的“双高”国际旅游城市。

1.树立鲜明的整体旅游形象。多年来,西安国际旅游宣传定位几经更改。从“华夏源脉、千年古都、丝路起点、秦俑故乡”到“东方传奇、世界古都”,无不突显西安的“古与奇”,对于文化差异显著的欧美观光游客的确充满着无限魅力,也因此确立了其无可撼动的强者地位。进入新世纪,国际游客品味由观光旅游转为度假旅游,强调城市旅游的享受性、娱乐性,只有“古”而没有“新”,难免使游客在未抵达西安之前就产生单调感、陈旧感。现在的西安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迈进,新形象与古面貌相得益彰,“山水西安、魅力古都”的景象跃然眼前,应紧紧抓住2012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契机,树立切合实际的鲜明形象才是营销取胜的关键所在。

2.针对市场优化营销策略。由历年西安入境人数和亲景度分析,本文将西安国际旅游市场划分为三级,重点客源市场、基础客源市场、拓展客源市场。重点客源市场指西欧、美洲和大洋洲市场,基础客源市场指东亚市场,拓展客源市场指东南亚市场、北欧市场及南美、非洲等市场。

针对不同客源市场所采取的营销策略应有所不同,须紧密结合市场特点。重点客源市场:西欧、北美与大洋洲市场亲景度高,且稳中渐升,这与西安旅游局多次赴实地促销,及2005年实现西安与伦敦、巴黎、纽约、法兰克福、洛杉矶、温哥华等开通直飞有绝大关系。2004年“中法文化年”的强力促销就是一个实例,本次活动使得法国亲景度从2004年的1.98一跃为2005年的4.07,这说明适销对路的宣传促销及开通直飞后便宜的产品价格迎合了重点客源市场的口味。要想保障重点客源市场的高速增长,应该开发更加多样“物美价廉”的产品组合,完善产品结构,来适应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群体”、法国舒适的享乐派、加拿大的休闲观光客、喜欢临时组合的英国人和讲究便捷通达的德国人。如果能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旅游经营商进入旅华市场,同时完善电子网络销售渠道,将会继续维持高速发展。当然,宣传促销需要多语种同时进行,改版旅游网站,与知名网站进行链接,选拔推广大使,与各主要客源国置换播出宣传广告等也是不错的销售手段。

基础客源市场:日、韩两国入境西安人数约从最初的四成降低为两成,日本亲景度由弱亲演化为弱疏,韩国则一直维持在弱疏状态。作为文化同脉的两国,显示出反常一面。一方面受中日政治关系、非典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产品结构性问题。日本未来主要目标群体为中老年游客,学生和农民;而韩国为家庭市场。建议开设复合型产品,如“修学旅游”、“高尔夫休闲”、“农业观光与休闲”等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也可进行区域合作,与山东、辽宁等省份打造黄金线路,吸引日、韩两国游客,近程国际旅游是增长的重要保障。

拓展客源市场:1999年,西安旅游局曾赴东南亚进行考察,2002年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促销,2005年东航将航线延伸至吉隆坡、新加坡等地,2007年参加新、马、泰国际旅游展等,这都为东南亚市场的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使得东南亚各国亲景度虽波动微弱,但整体呈现上升的好兆头。东南亚各国距离西安较远,影响产品价格的先决条件就是交通便利,须尽早开通直航。其次,东南亚市场旅行商多为华人,而年轻一代又都接受英文教育,向往西方国家,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感情远不如父辈,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打通当地英文市场的销售渠道,并量身定制适应青年一代的产品组合。

西安也曾对俄罗斯市场进行过宣传促销,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俄罗斯游客偏爱海滨度假和购物旅游产品,如果西安能够提供购物、运装、通关等系列服务的旅游产品,也许能够引起足够重视。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成立,给予了西安区域化合作的便利,增加航空运力,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新的旅游吸引物,加上强势宣传,必然能够在南美、非洲等区域形成影响力,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好准备。

3.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整体竞争力。以人为本,加强行业管理力度,为西安营造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对提升目的地竞争力尤为重要。应加强“西安市旅游媒体电脑咨询系统”的使用和升级维护,加快编制和方便购买《大西安旅游》自助手册,提高旅游投诉及处理效率和质量,保障食品、购物安全,完善住宿、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招徕游客的同时也要让其旅游经历物超所值。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由于马、菲、新、泰、俄等国2001年统计数据与往年相比差距过大,无法计算当年亲景度值,造成亲景度曲线中断,影响整体趋势判断,只能定性分析。另外,荷兰、西班牙、瑞典、意大利等国都曾列入西安主要客源国,但数据不完整未做分析。欧洲市场增长势头强劲,不同国家因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有所差别,今后还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对市场做深入调研分析。提出因地制宜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2008

2.西安统计年鉴[M].1998-2008

3.马耀峰,李天顺,中国入境旅游研究[M].科学出版社,1999

4.包娟,崔峰,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

5.王力峰.桂林国际客源市场时空演替规律研究[J].经济地理,2004(5)

6.张艳,章锦河,王浩.黄山市入境国外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人文地理,2007(2)

7.汪德根.苏州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 ;旅游管理;职能优化;伊春市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42-03

随着世界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情况也越发地便利,城市人群的神经长时间处于压抑、紧张的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企盼从这种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得到解脱,去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而生态旅游正是顺应旅游者对绿色大自然的渴望而推出的旅游产品,它是以生态系统的景观和区域生态因子作为背景的旅游活动,其核心内容的特点是神秘性和幽深性。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可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产业,其发展已逐渐在世界各国展开,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同时也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生态旅游”几乎等同于“户外游乐”[2]。

“十二五”期间,黑龙江伊春市逐步加大对生态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并借此促进林区群众提高经济水平带动地方经济发展[3]。黑龙江伊春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旅游总收入相当于伊春市GDP的11.5%。当前,在伊春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由于政府的职能缺位和职能越位,使得市场失灵的弊端未能得到有效的克服和纠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伊春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1.伊春市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伊春市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依托当时伊春林区丰富的森林和冰雪资源,开发建设了桃山、朗乡、带岭和五营等旅游区,开展了狩猎、冰雪、观鸟和原始林观光等森林旅游项目,使伊春成为全省最早开展旅游活动的地区之一,在省内外、港澳及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1989―1997年间,随着伊春林区经济的危困,旅游业后续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老化,景区、景点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全市旅游业发展处于低谷期。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依托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优先发展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加大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力度,使全市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目前,全社会关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大气候正在形成,旅游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朝着全市支柱产业方向迈进。

2.生态旅游市场游客年际变化现状分析

据2011年伊春市旅游局对当年各月旅游接待情况的统计,伊春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人均花费三个方面具有上升趋势,人数平均年增长率在22%左右,收入年增长率在41%左右。游客人数的增长幅度要小于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这一方面表明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旅行方式、旅游项目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虽然伊春市旅游产品众多,但缺少真正满足当代游客需要的有效旅游供给产品。从人均花费情况来看,来伊春的游客平均消费只有395.2元,这反映出伊春目前的客源市场以本地和周边市场为主,因为远程游客的消费能力一般要超过1 000元。目前来伊春市旅游的不足400元的消费水平,按照100元/人天的住宿费计算,可以初步判断出游模式基本上是3+2(三天两晚)的近距离、短线游、城郊游的出游模式。这种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与伊春市现有的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相吻合。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伊春市旅游业链条不完善的现实问题。

二、伊春市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旅游管理的主体、客体、目的与形式方法也将不断变革。传统的政府旅游管理模式将不断向现代旅游管理模式迈进,由行业管理逐步向经济管理提升,并最终向福利管理跨越[6]。当伊春市生态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知名度逐年提升时,快速增长的旅游趋势与区域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景区承载能力等方面矛盾日益显现。伊春市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生态旅游发展前进的基础是自然资源,良好的旅游环境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的重要决定因素,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生态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保护旅游资源不受破坏,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7]。伊春市生态旅游尚处于单一的生态景观观光旅游阶段,没有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资源保护和宣传教育作用,大部分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自律性较差,尽管伊春市景区实行保洁制度,但野外吸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普遍存在,给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随着伊春市旅游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旅游人数逐年攀升,伊春市景区接待人数会大量增加,随之人为破坏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也会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2.旅游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当旅游环境结构不发生对当代人与后代人有害变化,并且不发生降低游人旅游质量与游兴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所接纳的游客量[8]。目前,伊春市各景区景点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容量一直处于探索之中,没有明确的定量。这导致局部景点景区超负荷接待。尤其是近几年,伊春市旅游人数急剧增长的旅游趋势与区域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伊春市旅游局成立时间较短,经济总量小,对区域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投入有限,相应的旅游接待、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尚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不足,快速增长的旅游趋势矛盾日益显现。

3.缺乏生态旅游社会共管机制

外国学者 Robert H.Horwich 指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是可持续的,它必须考虑社区的参与,将当地居民作为合作者,保证居民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参与,并使居民在保护环境和社区发展中获利,同时强调居民必须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9]。但是受传统观念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我国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的参与度普遍不高,社区居民参与伊春市生态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在规划实施旅游项目时,首先想到的是专家学者而非居民,决策前很少进行公共咨询活动。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认识不足,对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较低,参与热情不高。加上受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束缚,居民参与途径与渠道缺失。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听从领导安排的固定思维模式,思想上自我封闭了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8] 李玉文,王新鹏.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6).

[9] 李文明,钟永德.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9,(3).

[10] Lesley.Co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 Policy making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12):392-415.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in Yichun City

WANG Yu,ZHANG Li-jing,GAO Yu-ju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湖北作为旅游资源是较为丰富的省份,区位优势明显,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通过对湖北与其他省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的比较,分析其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对策,努力实现湖北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市场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指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生态旅游诠释为:在环境相对未被破坏的地区,感受与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此种旅游应该是对环境最小限度的破坏并有利于当地人的福利。 

 

二、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优势 

湖北既有自然风光、人造景观、世界遗产旅游,也有基于历史文化的三国、荆楚文化旅游,无论是类型还是品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如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誉为“天然画廊”、“人间仙境”;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雄姿和高峡平湖美景可谓双珠合壁,绝无仅有;“华中屋脊”神农架是我国最著名的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之一,以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完好性以及震惊世界的“野人”之迷而享誉海内外。这些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湖北地处华中,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 

2、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同样是一种资源,对它的利用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保护性的利用。湖北目前还仅仅是旅游资源大省,没有成为旅游大省、强省。与其他如海、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知名旅游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强势旅游品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程度低,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1)资源家底不清,投入太少。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未进行过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许多保护区仍处于有名无实的“看护”阶段。对区内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价值及多功能的了解不够。资源调查、保护区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2)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混乱。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区是只投资不生产,只保护不利用。由于对保护区的多功能、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导致管理上的松懈。如:保护区管理机构少,部门重置,权限交叉;对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不科学,保护责任不清;布局不合理,类型不齐全;保护措施不当,保护范围不明。 

(3)旅游开发不合理,负面影响扩大。一些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保护区游客严重超载,人造景观泛滥,甚至部分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展旅游,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 

 

三、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的对策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目标 

通过对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分析,说明湖北省目前旅游业竞争力不足,无法与我国的旅游大省相竞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需求,主要原因是目标不明确。现阶段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的目标为以下内容。 

(1)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科学利用。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矛盾是湖北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今湖北省不少地方政府更多强调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餐厅、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设施大量出现。这种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了湖北旅游业的明天,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2)突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湖北省的旅游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开发,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3)提高旅游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国家和我国旅游强省,网上旅游销售已经形成,且前景乐观。湖北省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高科技旅游产品少,网络建设和运用少,旅游地、中介机构和游客通过网络的联系更少,各旅游公司还处于孤立运作的状态,旅游景点还处于出卖旅游资源阶段。湖北省应尽快发展高科技旅游,迅速推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立湖北旅游资源信息库,跟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4)提高国民素质和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素质。湖北省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不少旅游经营者素质比较低,导游人员文化底蕴不够,不少地方把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使旅游者得不到有益的历史文化教育。 

2、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具体对策 

这里,根据湖北省生态旅游资源代表——武当山和三峡为为例来剖析。 

(1)开发武当山生态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对策。背景:我国政府对武当山的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来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自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武当山旅游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如本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对部分景点景区的维护和建设等。由于武当山地区是湖北省经济较贫困的地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对该地区经济繁荣、带动人民致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旅游开发中,武当山也出现了开发与遗产保护矛盾冲突的局面,不少珍贵的遗产资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形势严峻。调查中发现,目前武当山112处文物景点中,保护较好的有太和宫、紫霄宫等26处,其他旅游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武当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策略。第一,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教育”。当前,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倾向于其“旅游价值”及“经济效益”方面,社会各界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虽已初步形成,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一到具体实践中,依然是开发重于保护。不少遗产地居民,对本地遗产的内涵认识不足,更缺乏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意识。因此在遗产地加强“遗产教育”,进行广泛的遗产宣传,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十分必要。第二,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颁布的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有不少旅游景区率先引入了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虽然该套管理体系并非完全适应于旅游业,但在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环境管理体系之前,无疑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遗产地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直接利于本地的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提高全员的环保素质,有利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第三,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实现资源有限开发战略。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应完善保障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开发中要分清主次,要分好先后,应当“先保护,再开发,保护为重,开发为辅”。遗产地还应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制定遗产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详规,并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资源保护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及具体方法。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地形象还涉及到国家珍贵资源、国家旅游地形象,因此,针对当前对遗产地过度开发等现状,还应强调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国家政府的适当干预,强调必须对资源实施有限开发,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第四,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进行传统营销方式的创新。要积极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在目前旅游市场趋于超细分化状况下,树立精品意识,针对不同的客源,开发专项特色旅游产品,避免在节假日大规模集中组团,造成短时期大量游客涌入,使遗产地超负荷承载。尝试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此外,应大力改变景区传统营销方式及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状况,应积极利用电子传媒,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营销手段,大力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3)三峡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对策。现状:与国际国内的其他地方相比,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状态,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并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只把“生态旅游”当作一种时髦口号,当作招揽游客的幌子,并没有赋予实质性的内容;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分属四个不相统辖的市、区,条块分割,开发各自为政;三是重点开发不突出,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4)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采取四大战略。第一,区域联盟战略。三峡地区分属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直接管辖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这就造成直辖市与省、省与市州区、直辖市与地市州区、地市州区之间的多重行政交涉关系,很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每个地区都从本位主义出发在三峡旅游开发上更多的是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这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益是十分不利的,更影响三峡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发展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全面发展,应选择各种资源最集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开发的重点,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突破。利用三峡工程的世界影响和三峡旅游的良好声誉,相关区域携手联合重点规划和开发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独具魅力、誉满中外的神农架林区已被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政府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鄂西北绿色旅游圈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第三,特色战略。特色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三峡库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和旖旎别致的湖光山水、人文风光,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最吸引人的6大特色:山奇雄、峰奇秀、滩奇险、水奇清、石奇美、景奇幽,不会因为三峡工程蓄水而受到大的影响。优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人文景观与气势恢弘的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展示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和原始独特的生态文化的神农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进行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森林沐浴、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尤其是关于“野人”出没的记载和传闻,更增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第四,国际化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闻名遐迩,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开发建设时,要参照世界上相类似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发资金。同时,加强三峡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将三峡生态旅游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3、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为以下方面。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三峡地区四市州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联合组织和协助下,由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自然、人文科学方面构成的专家组应对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较为完备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把握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益原则时,尤其要强调整体性原则。 

(2)科技管理,生态优先。生态旅游是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和经营管理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经营上应充分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既保护环境,又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生态旅游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科技管理意识,旅游区的设施和旅游的内涵要紧密与生态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知识教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饭店(使用沼气、太阳能,进行生态装饰,制作绿色生态食品等),推行生态交通(太阳能、电动车船和自行车、步行等),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等。要严格按照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经营区“三区”模式开发建设,对于生态旅游区游客的自然生态容量、感应容量、经济容量、最佳容量要精心测算,严格执行最佳游客容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破坏,而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采取市场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量售票和预约、同类区域轮流开放和加强生态工程治理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和疏散游客。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完善环保制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集中控制和异地处理污染物。总之,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科技管理机制,严密监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宣传环保,健全法制。生态旅游资源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参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开发和经营管理时,要结合区域特色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协调好当地居民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各项利益,只有他们获得部分经济上的实惠和积极热情参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效益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环境效益受益地区征收税费转移支付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知道旅游业不是所谓的“无烟工业”,它也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利用,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说明旅游业也会对资源产生影响。生态旅游的提出,就是针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它是以保护为核心,不论是投资还是回报都以旅游资源保护为原则。湖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就更应该注重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中国旅游业的跨世纪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 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9(3). 

[4] 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 

[5] 卜永喜:湖北地质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地矿,2003(9). 

[6]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 

[7]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8] 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9). 

[9]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10]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2] 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1). 

[13] 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m].海洋出版社,1998. 

[14] 张述林、毛长义、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2(2). 

[15]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7). 

[16] 肖焰恒、王力: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1999(5). 

[17] 赵海燕: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旅游管理,2002(4).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6篇

一、长三角滨海地区出入境旅游现状分析

(一)出境旅游现状分析

1.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出境旅游日益兴盛。长三角滨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人民生活不断殷实,这为该地区出境旅游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表1显示了近5年来上海、江苏及浙江这三个省市的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省市出境旅游规模整体上都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10年起,上海和浙江出境旅游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相比之下,江苏省的出境旅游略显颓势,但这并不影响其后起之势:2012年江苏省出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高达44.2%,且分别高出同期上海市和浙江省13和10个百分点,未来江苏省也将迎来新一轮出境旅游热。

2.出境旅游以购物消费为主,旅游体验方式局限。三省市出境旅游游客普遍选择港澳台或新马泰短途游,对北美、西欧旅游线路虽有涉及但反映在总量上有所欠缺。三省市游客出境旅游的原因之一是在旅游途中可以购买到相对便宜的境外商品,尤其近几年国人对某些高档奢侈品牌异常追捧,由于进口关税,品牌费的存在使其国内价格水涨船高,而出境旅游刚好为消费潜力巨大的内陆游客提供良好的购物平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出境游客65%的消费用于购物,而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三省市游客的出境旅游体验方式还很局限。出境旅游除了购物消费,还可以开展诸如民风调研,主客互动等活动,因而亟需提升出境旅游层次和质量。

(二)入境旅游现状分析

1.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境外游客观光能力不断增强。长三角滨海地区的三个省市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风貌,自然吸引了境外游客争相到来。表2列举了近5年三省市接待入境旅游的人数规模。总的来说,三省市的入境旅游都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在2011年赶超上海突破700万人次,显示出两省在增强旅游资源利用率,境外旅客吸引力上的巨大潜力。相比之下,上海市2011年和2012年的入境旅游人数锐减,可能与这一时期上海市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密切相关。

2.入境旅游客源以日韩及港澳台同胞为主。长三角滨海地区入境游游客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在工作之余更追求精神享受和外出观光;另一方面日韩与中国毗邻,彼此间进出口业务频繁,交通往来十分方便,而港澳台同胞更是与内陆民众血脉相连,入境旅游消费的同时亦可回乡团聚,探望亲朋;再者随着产业转移浪潮的深化,这些地区的制造工厂纷纷迁移到长三角滨海地区的工业园内,也间接带动了当地居民到长三角滨海地区旅游消费的热情。

3.入境旅游创汇能力不断提升,人均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入境游的兴起也带来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旅游经济创汇能力日益增强。近5年来,江苏省和浙江省的旅游外汇收入逐年递增,且江苏省旅游外汇收入略高于浙江省,这与江苏省入境游游客的人均消费水平更高有关;而上海市在2011年与2012年出现旅游外汇收入滑坡,这与其这段时间入境旅游人数锐减密切相关。但不可忽略是,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经济中心的影响力,入境旅游及外汇收入也正在逐步回升。

二、长三角滨海地区出入境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三省市间出入境旅游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过前面对三省市出入境旅游现状的分析,发现这三个省市无论在出境旅游规模还是入境旅游规模上都存在一定差距。在出境旅游方面,2012年上海市与浙江省出境旅游人数均已超过150万人次,而江苏省出境旅游人数还未突破百万大关,这显然与三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情况存在差异有关,也与各地区开放度,生活消费观念存在差异有关,导致对娱乐休闲方式的选择不同。在入境旅游方面,浙江省和江苏省更有优势,上海市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相对其他两省来说较少,因而在入境旅游吸引力上相对薄弱,特别是在进行旅游宣传时那些旅游资源更丰富,更具多样性的地区也更能吸引境外游客的眼球。另外江苏,浙江两省在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入境手续办理简化、景点免票参观管理上有所侧重,更便于入境游客在各旅游景点之间自由观光游玩。

(二)出境游目标市场和入境游客源市场结构单一,中远程旅游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长三角滨海地区出境游目标市场和入境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欧洲,北美甚至非洲国家还甚少涉及。对于出境游游客来说,选择亚洲国家或地区进行短途旅游既省时又省钱,在满足放松休闲需求的同时还能买到价格更为低廉的旅游产品,但长三角滨海地区居民的消费潜力和精神享受需求巨大,因而出境旅游市场可以开发出性价比更高的中长途旅游。而对于入境游来说,游客客源市场局限在亚洲国家或地区不利于地区内外汇收入增加和旅游城市知名度提升,而长三角滨海地区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拥有丰富的东方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足以吸引欧洲、北美,非洲等国游客入境旅游消费。另外,这些国家的游客对旅游景点的环境质量、交通设施和酒店服务质量都有更高要求,三省市应为吸引境外游客中长途旅游做好策划和准备,使其不虚此行。

(三)出入境旅客的旅游消费层次较低,缺乏深度文化交流

长三角滨海地区出入境旅客在旅游途中以购物消费为主,缺乏跨境旅游应有的深层次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仅以满足物质需求为目的的出入境旅游亟需改变。对出境游游客来说,这种购物消费往往是一次性的,游客回到境内获得的文化体验和精神满足十分有限。对入境游的游客来说,由于各省市旅游区对旅游产品的研发能力不强,使得这些旅游产品的主题性、差异性和系列性不高,缺乏吸引力,而旅游产品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历史内涵也未充分体现,且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摆脱外贸附庸的地位,致使入境旅游的游客们购买欲望大打折扣;其次景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也亟待提高,熟练的英语沟通能力缺乏,所以入境游客的旅游消费也局限在付钱买产品上;再者这些省市的旅游景点缺乏便利和足量的外币兑换点,也给习惯于持卡消费的境外游客带来诸多不便,限制了入境游客的购物热情。这样,游客即使想在异国他乡做文化交流也有心无力。

三、改善长三角滨海地区出入境旅游的路径

(一)明确旅游产权,搭建出入境旅游产权交易平台

改善长三角滨海地区出入境旅游现状必须从明确旅游产权开始,这对入境旅游来说更加重要。一个旅游景区的管理方会涉及到当地旅游局、工商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大部分旅游收益也被充当当地重要的税收来源,很少留余给景区进行后续维护和产品开发;而一些旅游企业则经营管理不到位,却利用管理部门职责缺陷扰乱出入境旅游市场,争相逐利,因而必须改变当前旅游产权界定不明的状况。为此,首先应出台相应的旅游产权法律法规,确定好各地区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归属、收益分配及处置方式,明细旅游利益各方的责任与义务,从制度上为旅游产权交易奠定基础。其次可依托海南旅游产权交易所的先行经验,在长三角滨海地区也建立起初具规模的旅游产权交易平台,以便寻求更多国外知名旅游企业,旅游开发公司的加盟,不仅可以改善地区内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吸引更多境外游客入境参观,而且也有助于扩大该地区在境外的知名度,带动区域内出境旅游的合作开发。

(二)完善出入境旅游设施建设,提升出入境旅游质量

尽管上海,江苏,浙江这三个省市已经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游客输送能力和景区食宿方面,三省市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对出境游客来说,三省市要促进出境游旅客运输方式多样化,海底隧道,邮轮运输也是不错选择。不过,要吸引或扩大三省市国外游客入境旅游,更要加快改善景区交通运输条件,须知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能大大提高旅游观光效率,也会给入境游客留下良好的观光印象,继而成为“回头客”。同时,还要完善好旅游景区附近的食宿条件,开发旅游度假村,兴建旅游酒店,特供当地特色小吃,提升入境游客旅游满意度。此外加大对旅游产品的研发投入,实现旅游产品的主题创新、结构创新和功能创新,大力推进体验式旅游,定制化旅游和冒险性旅游,在帮助游客获得独特旅游体验的同时亦能为该地区带来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继而实现出入境旅游质量的提升。

(三)加大出入境旅游营销力度,努力打造品牌旅游企业

长三角滨海地区出入境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适宜有效的旅游营销,在扩大地区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境外游客进驻的同时,也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休闲方式,使更多人开始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对出境游的营销宣传,通过广告、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境外国家或地区的别样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会令当地居民萌生出境游的冲动;对于入境游的营销宣传,除却广告宣传投入外,还可以在客源国成立境外办事处,在当地广泛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提升地区旅游城市形象,借由国外媒体报道吸引境外游客入境观光。除此之外,大规模、大影响、大品牌的旅游企业也是推进出入境旅游营销战略的重要媒介。当前无论是全国还是长三角滨海地区,这种标杆旅游企业数量稀少,国际影响力还很欠缺,因而需要借鉴国外品牌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引进高端旅游人才,集思广益,通过打造品牌旅游企业,获得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游客入境观光。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人才需求;旅游人才培养

一、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1.国民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性支撑力量。过去在全世界,受到关注的都是国际旅游。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从入境旅游开始的。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深刻认识到国民旅游才是旅游经济的主体。2012年,我国国民大众旅游消费就已经占到整个市场的96%;从产业发展来看,旅游业态培育与各地旅游目的地的完善也都是围绕国民大众的旅游消费布局的。

2.互联网、移动通讯等现代科技对旅游业态创新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企业等建设如火如荼,淘宝、腾讯、百度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相继介入在线旅游市场,更多更新的业态在跨界融合中加快孕育。据天下酒店网统计,2011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额达1672.9亿元。纵观2009年年至2013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规模,可以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在线旅游市场将保持较高增长率。

3.旅游企业市场化越来越充分。旅游领域并购重组行为频现,现代商业模式在旅游企业中得到更多的应用。与国外的大旅行社相比,中国旅行社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网络化水平低,而且由于水平分工,导致了旅行社业的恶性竞争越演越烈,平均利润率下降。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国内旅行社占全国旅行社总数8993家中的86%,但其营业收入利润率为-0.75%,旅游业务收入利润率为0.46%。为了突破这样的尴尬局面,旅行社纷纷将经营重点放在商务旅游、出境旅游和休闲旅游等利润率高的市场,并且寻求其他提高效益的渠道。由于旅行社的连锁经营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使旅行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于是各大旅行社纷纷走上连锁经营探索的道路。

4.旅游公司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合作,为游客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实现游客、旅行社共赢局面。

二、新形式下旅游人才需求

在新的旅游形势下,行业迫切需要旅游信息资讯人才、个性旅游产品设计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门店管理人才、景区营销管理人才等。

1.旅游信息资讯人才、个性旅游产品设计人才需求分析。

散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散客旅游的特点: (一)批量小。(二)批次多。散客要求旅行社提供的服务不是一次性的,有时同一散客多次要求旅行社为其提供服务,增加了旅行社的工作量。(三)预定期短。由于散客旅游要求旅行社提供的不是全套旅游服务,因此要求旅行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提供有关的旅游服务。(四)要求多。(五)变化多。游客的需要就是到旅行社咨询适合自己的产品。旅游信息资讯人才能够掌握大量旅游供给信息,并能够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判断,为客人设计合适的产品。

2.大众旅游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大众旅游的营销渠道、模式等发生改变。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是传统营销理论的经典核心的四个变量。大众旅游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这四个方面都发生的变化。(1)产品策略。散客是分散购买产品的个别项目,再加以随意组合。因此,旅游企业应努力设计多种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在产品结构上,可以采取零星委托式、自选式、组合式、定制式等多种模式,由散客按其所需自由组合。(2)价格策略。通过“小包价“的方式处理散客自选式产品的价格。散客市场的开发在价格策略上主要应发挥好价格杠杆的良性调节作用,采用灵活的作价方式。(3)促销策略。通过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供符合散客需要的旅游目的地宣传品,帮助散客旅游者了解目的地情况。(4)渠道策略。通过增加门店数量,建立健全散客预订系统,在交通枢纽设立路牌来指引游客等为散客旅游提供方便。例如在国外大众旅游发达的地区,许多城镇都有旅游步行指引系统。使用该系统的人常常是外来的游客而不是本地常住居民,游客也往往是散客自助游的游客。大众旅游营销人才能够创新营销渠道和模式来满足散客旅游的需求。

3.旅游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

在信息时代,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着经营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我国许多旅游企业都在改造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建立企业自己的网站和开展电子商务。从这个层面上讲,我国旅游企业的技术含量不再偏低,而且还需要大批掌握信息网络等技术的专门人才,为我国旅游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散客出行大部分喜欢选择在网上找旅游超市,看哪家更快捷,线路安排最合理,价格更适惠,信誉口碑更好。

4.门店管理人才及大型活动策划人才

旅游领域并购重组行为频现,旅行社的连锁经营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使旅行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度,门店大量产生。例如美国运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公司,通过在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的近二千三百个美国运通旅游办事处这一庞大网络,向美国运通卡会员及顾客提供统一标准及第一流的旅游服务。了解连锁企业的运营模式,懂得店面管理,能为集团进行大型活动策划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5.景区服务及营销人才需求分析

大众旅游的特点是短期游、近郊游增多,自助旅游渐成时尚。随着交通便利程度、私家车普及范围、酒店预订公司的发展,自助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并渐成时尚。游客通过预订酒店解决住宿问题。余下的就是自己自由的安排游玩。从2001年度用汽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占15.7%的人数构成中可以证明自助游所占的比重增加了。因此,景区也必须拥有自己的营销人才,改变传统营销的渠道和方式,迎合大众旅游的需求。

三、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与市场(产业)需求相脱节。企业需要的是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岗位的人,学校教育应该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进入岗位后,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多举并措,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同时,《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出台,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受“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影响,公务旅游消费急剧下降,商务旅游消费明显放缓,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增长势头强劲。高等教育应当具有前瞻性,要能为社会经济变革培养新的人才。二是旅游人才培养流失严重。我国旅游专业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时对行业不能完全理解,期望值偏高,毕业后又往往因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待遇低等原因流向其他行业。

四、新形势下的旅游人才培养

1.加强散客营销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传统教育主要研究团队营销,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大众市场营销应该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方向。学校应开发旅游信息咨询、个性产品设计、创新服务等课程。

2.校企共建旅游电子商务课程,未来几年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业将会有大量电子商务工作,这将为校企合作带来契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能承担部分工作,达到教学合一。

3.引入连锁企业的运营及门店管理课程。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导游人才,新形势下必须开设旅游门店店面经营管理的课程。

4.与景区合作开始景区营销课程。只有建立多层次、多方向的立体旅游景区营销渠道网络,才能解决旅游景区大众营销的难题。这也为校企合作带来契机,学校应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成立科研中心解决景区问题,教师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新形势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专业人才培养不适合新的市场需求,培养体系不合理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指出旅游教育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2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2-01)

[2]《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2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3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01)

[3]《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3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4-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4)

国外旅游市场现状分析范文第8篇

河北崇礼县作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滑雪旅游胜地,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崇礼县之所以在滑雪旅游方面取得如此突破性的成绩,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文章即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对河北崇礼县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河北崇礼;滑雪旅游;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旅游产业是旅游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同时也是发展地方以及周边经济、文化的重要途径。滑雪旅游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且极具发展前景。滑雪是一项时尚动感,富于刺激的运动项目。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娱乐健身已渐渐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需求,滑雪运动的魅力也日益突显出来。河北崇礼作为国内规模与知名度都较大的滑雪旅游胜地,在这几年的发展尤其引人瞩目。我们知道滑雪旅游产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以合适的气候环境与自然条件作为依托。河北崇礼滑雪旅游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了拥有极具前瞻性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之外,其四季分明的气候与独特的地理自然优势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 我国滑雪旅游业发展现状

滑雪作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新兴的旅游产业,在欧美地区已经有了百余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地区,都已经意识到了滑雪旅游业极具潜力,于是都纷纷着手发展滑雪旅游业,滑雪旅游的配套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善。中国先后发展了黑龙江亚布力、崇礼县的塞北、北京石京龙等滑雪旅游胜地。当前,我国滑雪旅游业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由多种途径投资兴建的滑雪旅游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倍增长起来。到目前为止,我国拥有近200个较大的滑雪旅游地,此外,还有许多滑雪场地正在兴建。而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以黑龙江、吉林为主;华北地区主要以河北张家口以及北京郊区为主;西南地区则主要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主;西北地区则主要以新疆为主。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我国当前的滑雪旅游产业在场地规模、配套设施、经营管理、产业资源开发等方面,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从长远发展前景来看,仍然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2 河北崇礼滑雪旅游业的发展

1998年,在滑雪冠军单兆鉴先生的指导下,河北崇礼开发建成了位于崇礼县喜鹊梁北侧的塞北滑雪场。所以,可以这样说,崇礼滑雪旅游与我国滑雪旅游是同时起步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崇礼滑雪旅游以跳跃性的速度在发展,曾经一度引领了华北地区滑雪旅游的热潮。2003年由好利来集团进驻到崇礼红花梁地区,正式开发建设了万龙滑雪场。万龙滑雪场的建立使得崇礼滑雪旅游也在这一时期有了大幅的突破;河北省体育局在2005年于长城岭开发建设了长城岭滑雪场;在2006年,由意大利多乐美地和莱特纳财团共同开发了喜鹊梁的多乐美地滑雪场,此时的崇礼滑雪旅游产业进入空前的辉煌时期;在2008年,马来西亚卓越集团密宛项目的正式落户,更使崇礼滑雪旅游迈上了新的更高台阶。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崇礼滑雪旅游在经过十几年的长足发展之后,终于使滑雪旅游产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无论是塞北、长城岭滑雪场,还是万龙、多乐美地等滑雪场,它们无论在投资规模、服务质量,还是在品牌定位、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并形象鲜明。这些都已经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态势,受到了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1]。

滑雪旅游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而这样一个日益盛行的旅游项目,它的形成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崇礼县无论是在气候、地形地貌方面,还是在雪地资源,以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想前瞻性的对崇礼滑雪旅游资源进行长远的发展定位,其地理环境特点必须成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3 从地理角度研究河北崇礼滑雪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3.1 气候

在进行滑雪旅游地的最初规划评估时,都需要对相关的滑雪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这其中包括了雪季的长短、积雪的厚度、地区海拔高度以及湿度状况等等。河北崇礼的气候属于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其平均气温比北京低6.8℃,比石家庄低7.6℃,比天津低7.4℃。由于崇礼地区独特的地形条件,使它的气候特征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小气候类型,年降雪量要比相邻的地区多很多,降雪量可达63.5cm,存雪时间可以多达150天。再加上崇礼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这就使得这个地区不但适合冬季发展滑雪旅游,而且在其它季节还可以拓展到郊游、涉猎、避暑等旅游项目,具有庞大的综合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3.2 地势、地貌

地势、地貌是滑雪的重要资源,滑雪运动较其它旅游项目来说相对特殊,它对地势、地貌的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坡向、坡度,还是垂直落差、空间体量等,都需要符合滑雪运动特有的要求。崇礼的地貌特点是“山连山,连绵不断,沟套沟,难以计数”,号称“八山半水分半田”。再加上崇礼县地处大别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大马群山之中,整个区域内沟壑纵横,地形起伏较大,山峦叠嶂、青山绿树、林繁叶茂,是整个河北省拥有天然次生林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崇礼县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二十多座,像红花梁、喜鹊梁、汉海梁、长城岭等等境内能够满足滑雪运动要求的山峰非常多,很适合开展大规模的滑雪旅游运动。

3.3 交通

通常情况下,一个地区交通发达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它的旅游业发展情况,一般可进入性较好的滑雪旅游地,它的竞争优势也不言而喻。由于大多数滑雪场的位置都位于山区,其周边的公路、铁路交通都不发达,更别说与城市交通的连线了,这样对滑雪旅游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相反,一些拥有便利交通的滑雪旅游地,它的竞争力就比较强。

4 结论

滑雪旅游业是我国的一个新兴旅游产业,在市场潜力和开发潜能上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众多滑雪旅游场地当中,河北崇礼的滑雪旅游,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市场竞争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开发滑雪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河北旅游产业的结构形式,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河北文化经济得到了持续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敏,刘洪利.山区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崇礼县为例[J].商业经济,2010,(1):114-116.

[2]蔡丽萍,迟燕平,葛艳荣,我国滑雪旅游市场现状及发展营销策略[J].中国商贸,2010,5:136-137.

[3]董建明,张家口市滑雪旅游市场的运营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2010,12:24.

[4]刘文中,河北崇礼滑雪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1,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