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思想的核心

人文思想的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 素质 人文素质

一.人文素质

1.什么是人文?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辞海》;「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北齐书・文苑传序》。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2.什么是素质?

素质:事物本来性质。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管子・势》。

素质分为狭义素质和广义素质。

狭义素质概念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广义素质概念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就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因素基础之上,经过后天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人的主体性心理品质,是人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心理、审美等方面的系统整合,是知识内化转化和升华的结果,是人综合精神品质及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3.什么是人文素质?

崔新建等学者对将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其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等。“具备基本人文知识,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

其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内在逻辑。人文思想存在和渗透人文知识之中,是人文知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基本文化理念是人文思想的核心

其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知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形成的。学会用人文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一个重要方面。”

二.当代教师人文素质的主要缺失

1.人文知识匮乏。《中庸》中说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置于首位可见博学之重要。一般教师在知识上都比较贫乏对文史哲懂得不多;跨学科跨领域知识严重不足。语文教师不能利用艺术知识帮学生理解文学内涵,数学教师不能应用美术知识帮学生发展空间智能等。

2.人文精神欠缺。缺乏对待学生平等性;为教书而教书;学生的天性不受尊重和保护;教书混日子,得过且过;职业认同感低,牢骚满腹;缺乏教师职业道德。

3.教育智慧不足。由于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缺陷和不足,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教育智慧,难以有效解决问题。

三.提升人文素质对教师的意义

1.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站在历史和世界的角度理解问题。

3.提升审美能力,人的素质提高标志就是人格提高,而人格提高尤指审美能力和道德修养。

4.碛姓常人性相互的尊重,体现人类自我认识的认同性。

四.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对整个社会的意义

1.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建设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先导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特有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是永葆文化生机的不竭动力。

2.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突出反映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无论是科技上的发明创造经济上的探索发展,还是管理上的开拓创新都包含着思想、文化的底蕴。大国崛起重要的是软实力崛起,是要能创造足以输出世界的思想和文化。

五.教师应具备的重要人文素质

1.悲悯精神,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从而去关爱他人, 常怀悲悯之心让生命感动。体现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就是关注社会公平、平等。

2.尚德精神,理性精神

即崇高奉献精神崇尚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同时中国人道德观念是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而和谐基础是理性精神。

3.人格外化的行为示范

“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示范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教师身教能力。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和素质,就会有什么样人格外化表现有什么样教育效果。

有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容积量不取决于木桶上最长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扩大木桶容积就要设法加长那块最短木板。只有先补齐教师人文素质结构中缺失的“短木板”才能成提高真正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文《汉语大词典》

[2]「素质《汉语大词典》

[3]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综述.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生学术报告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在关心自己生存状态的前提下,去关注大众的生存状态,并且努力提高和改善别人的生存状态。如果说科学精神追求的是“真”,那人文精神追求的就是“善”与“美”,它主张一切认识和实践都要充满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比显得更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因此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用人文关怀去关照一切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让社会充满人性关怀,就要从学校开始,从班级开始,从课堂开始。

现在的课改正体现当今社会的需要,不仅对叶老的语文工具论的内涵有新的扩展,说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而且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阐述,许多课文的选取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突出了课改的核心理念。

要充分体现人文情感,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深入教材,挖掘内涵,将人文思想贯穿在课文的讲授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

二、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培养情感基础,营造人文氛围。新课标已彻底摒弃了那种纯填鸭式的做法,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一个自由思索的头脑。包括思考的自由、提问的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兴趣选择的自由。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老师首先应是人文的榜样,课堂上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拉近师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人文精神;高职教育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之辨析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1]我们可以把人文素质理解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内化的结果,可以称之为文化素质,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比如爱国爱家、不屈气节、顽强意志等,所以它既有知识涵养方面的阐释,也有气质精神方面的解读。人文素质一般来说涵盖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人文知识,比如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等。二是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渗透在人文知识之中,它往往有较强的民族和区域特点,更强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理念。三是人文方法,也即汲取人文知识与获知人文思想的认识方法与实践方法。四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它从人文思想与人文知识中来,又指引着人文知识与人文思想的走向。[2]在这四个层面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只有培养并实践人文精神,才真正体现个人、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求善求美,以期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二是超越性,超越客观现实的束缚,构筑人精神文化的自身世界;三是以人为本,展现人的需要、人的理想。[3]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所认为的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的自我定位;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毕生追求;提升自我与终身学习的意识;拼搏奋斗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不懈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操守,威武不屈的气节,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及对普遍人类文明的珍视。

二、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现状

1.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及就业压力

造精神培养重视不够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性、技术型的实用人才。[4]因此,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以及与社会对接的适应性。更因为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使学校与学生都以就业为要,将就业视为轴心,这样的确能培养出适合岗位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但人才仅限于应用性技能型,便容易出现学生目光短浅、后劲不足、安于现状等弊端,学生往往认为只要能就业便完事大吉,对自己没有合理定位,对人生和事业发展没有规划,对未来认识不足,不能掌控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出现了只求考试通过和掌握眼前的基本技能、不思长远的短视现象。

2.人文素质教育程度不够深入

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知识拓展与素质提升,基本涵盖了人文素质的两个方面———人文知识与人文方法。此外对于人文思想,也能有一定认识。但在人文精神的获得上还普通缺乏,也即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深入,还停留在浅层次。因高职院校普通强调岗位对接,专业性强。所以专业课的比重很大,人文素质课程并不是主要方面,在课程中也更为重视知识的传授及与岗位衔接的素质训练,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还很不够深入,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3.不良的文化生态与长期应试

教育造成学生对社会现状与人类文明成果关注度不够,视野与思想深度受限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当今的文化生态也突显出功利化、工具化、物质化、庸俗化的特点。[5]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阅历少,视野窄,所以易受不良文化生态的影响,出现拜金主义、生活物质化等倾向,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与人生目标。以前只需要关注眼前学业,进入高职院校后,只需要关注就业,因此,学生普遍表现出知识面窄,视野局限,关注眼前利益的多,关注长远发展的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度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度都不够,对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茫然。

4.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与生活热情,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弱准确的自我定位、拼搏奋斗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但现今高职学生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即将来临的繁杂的社会生活有恐惧惶惑之心,加之学业的不力,对未来的茫然,或不自信或盲目自信,普遍缺少奋斗精神与坚持的意志,对自身无法把握和掌控,甚至有些人意志消沉,而社会责任感也普遍较低。

三、人文精神培养方式

1.人文精神培育与人文素质

教育的融合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素质的一部分,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为学生长远发展积蓄力量,现今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普遍关注人文素质的培育,但大多仍是人文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对人文知识予以把握和积累,但这些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如果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加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内容,将两者有机融合,将会起到一定的素质提升与精神灌溉的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等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人文知识的传授的重要载体,但教学中往往关注学生搜寻信息、整理资料、知识宣讲等能力的训练。考虑到人文精神的提升,可以加入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审视内容,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使学生产生对即将失传的民间手工艺的兴趣,探讨古建筑是否该扒掉等有关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孰轻孰重等问题,以引起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培养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关注与珍视。

2.校园文化生活与人文精神培养

清明纯正的校风,丰富多元的文化生活,也是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精神的途径。可以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比如诗词朗诵大会、学生自己的“百家讲坛”、舞台剧展演等活动,通过谈古论今,歌咏名篇,展现社会生活等方式,以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操守、威武不屈的气节;或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陪伴孤儿及孤寡老人,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等方式,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其他如学校的文化墙、书法或诗歌长廊等文化景观,独特的富有历史感的校园建筑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3.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培养

如果是与人文知识相关的专业课程,较为容易将人文精神引入其中,但是如果是偏重于自然科学的专业课程,在人文精神的灌注上往往不大好把握。自然科学课程在语言表述上不同于人文学科课程,很难直接体现主体的精神因素。[6]因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专业技能训练中,则需要结合专业知识,解读人文内涵,并进而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予以关注,所以专业课教师也需要有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专业课程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是高职学生学习任务中的核心部分,在核心的教学内容中,专业课教师以往多以学生理解知识并会实际操作为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专业课教师更应该有“育人”的意识,不止教书,在德育方面也予以关注。专业课是适合着重培养学生的锲而不舍、勇于钻研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自己的未来定位,并使之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意识,并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为社会服务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专业技能训练,往往强调精熟,需要细心耐心,这也能够促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培养出顽强的意志品格。

4.广博视野与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并非无本之木,它除了来自于学校教授的人文知识,也来自于学生广博的视野。只有具有广博的视野,才可能具有思想的深度,所以需让学生长见识,多历练,除了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校内可以通过广博的阅读和慕课等形式进行。广博的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是围绕专业课程的阅读,二是名家经典的阅读。这里重点指名家经典的阅读。而慕课的内容多是名校名家的授课,重点指高等教育通识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看名家书籍,听名家授课,来感知社会,培育人文精神。所以,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等部门,要结合学生特点,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人文书籍,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电子屏幕、多媒体影音室、校园网站等相关平台,向学生播放慕课、人文纪录片等,进行人文知识宣传,以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与见识,并加强思想深度的修炼。人文精神植根于深厚的人文素质,但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高职院校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见识的增长,学生内在的精神素养尤为重要,他直接关系到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应用的方向以及产生的影响。所以在人文素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进人文精神的培育环节,势必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美育德育的实现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解梅,陈红.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8.

[2]巨乃岐,巨亚智.论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J].天中学刊,2007(12):135-136.

[3]赵成.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及其意义[J].学术论坛,2005(5):148.

[4]高振强,刘自团.论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77.

[5]许总.经典阅读与人文精神重建[J].江淮论坛,2011(4):161-162.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4篇

“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了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文化现象,也包括落后的、愚昧的、病态的、腐朽的文化现象。我们所说的人文,显然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优秀的部分。

人文性即是这些先进文化中蕴涵的精神理念、价值取向的共同属性,其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其本质是符合人和人类利益与发展的价值观。

2011年新课标强调,思品课要重视四性:一是思想性,二是人文性,三是实践性,四是综合性。

如何理解新课标中“人文性”要求?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以上引文是新课标对“人文性”的具体解读或具体要求。

专家认为,在思品教学中,一切失败的课堂都是人文关爱缺少的课堂,所有失败的教学都是人性美未能体现的教学。启示我们,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类人文素材,学会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为此,思品课的成功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的细究一,在思品课中,要挖掘或重视思品教材中的人文素材:以丰富的图文资料、模块警语、名人典例等多种文化素材为载体,以生活为主线,重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的传递,让学生得到人文关爱。

我的细究二,不拘泥于教材的人文素材,充分挖掘其它方面的人文资源:如优秀老师的经历体悟、文质兼美的师生作品、学校对留守孩子的关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丰富课堂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人文滋养。

我的细究三,思品课不能和以往一样,只注重政治原理、政策、制度、方针和法律等知识的落实,更要关注学生的做人和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老师的关爱政府的人文关爱,从而教会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25-02

人文,作为一个人在对自然以及社会进行适应、改造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素质”在教育学领域解释为,人在先天时期的生理状况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化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具体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素养或品质[1]。而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之所以能称作人所必须拥有的一些基础品德与人格,与身体素质、科学素质等相对应,并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具体综合素质,详细而言它是一个人在形成其自身基本素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依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以及环境等相关路径把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在其身心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内在之物”,这个内在之物在外则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行、行为举止、言谈方式以及自身修养等等[2]。概括地讲,人文素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即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以及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教育者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如传授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环境进行熏陶等,使受教者学习到历史、文学、哲学、善良、真实以及美好等相关常识、价值观念、行为尺度与道德意识等内容,引导受教者积极地进行人文体会及实践,以此使受教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获得整体上升。概括的讲,共有四个目标:一使学生确立起人文意识,二塑造他们的人文品行,三使他们拥有人文常识,四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人本性,即人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与归宿就是为了人、出于人、归于人,注重人的个性、完整性、主体性,着力于人性的培养与提升;时代性,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动态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民族性,即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总体而言,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发展都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传统,我国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民族性就要求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吸取优秀传统人文思想,发扬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追寻关于人自身所有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然而在回答“人是什么”之前,必须要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为的善与恶代表了道德修养,是人类本性的表现,以此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基础。

首先,“人之为人”的本性探讨――人性理论。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4]的命题,孟子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然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恶。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了极端,主张采用法治的方式,迫使人不能作恶。老子认为人性是多元而动态的,人事应该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坚持对“自由之性”的向往,在此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其次,“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人生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坚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个人对于历史、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人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老庄的道家人生价值理论讲究顺应时事、清静无为、超然洒脱、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有利于现代人处理人生得失,冷静对待人生旅程中的曲折与坎坷。

再次,“人之为人”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儒家构建的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君子”人格型态,以德为首、仁礼结合。儒家理想人格型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人们“以义为尚”、“安仁利仁”,做一个“志士仁人”。道家老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型态是一个入世智者的形象,更加强调的是对于成全他人,成就社会的诚意,采用智慧的方式达到利益天下的无私境界,要求极有修养。庄子提出“至人”表达自己出世逍遥的人格追求,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一种无惧、无忧、无求的人格理想目标。

第四,“人之为人”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关于“我与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忠恕之道”的为人总则。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中要求做到仁爱,而墨家主张兼爱论。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是他的“不争”论。不与人争,易于知足,宽容对待一切事物。庄子却是完全的无我论。

第五,“人之为人”的处世原则――为人处世。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影响深刻的为人处世方法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认为君子的本职就是奉行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但是真正的中庸是时中的。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5]因为中庸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就要善于找到当时的中点。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提倡宽容待人,有礼、有诚;不偏听不偏信,处理问题不偏激,要以社会利益为重。

中国传统思想里这些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髓,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明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儒家将道德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将道德水平作为判断文明与否的标准,《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这种修身的观点更加侧重于道德修养的自我实践性,突出主体的个人努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有利于唤醒其内心的道德耻辱感,迫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挂起道德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

第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面临着市场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都明显不足,在打击与磨难面前,悲观绝望,怨天尤人,甚至是自甘堕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否定、批判的。《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孔子认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7]。这些都表达了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它教育我们大学生在艰难困苦中,要坚定信念,胸怀大志,勇于直面人生路上的内忧外患,利用自强精神协调身心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孔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向往建功立业,一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无可置疑地为我们大学生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启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继承和光大这种人生精神,无疑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企业广告;理念

一、企业广告设计中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精神,基于对“人”和“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对人而言,在企业广告中要尊重人格,要广告自身的灵活和思想;对人性而言,企业广告要从人性角度出发,在广告设计中从人性的视角,以人性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去承载产品,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广告作品,同时也比较受到广大受众人群的青睐和认可。

二、人文精神在企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是新时代企业广告的核心

企业广告的设计活动为以消费者为核心,为满足消费者的人性化需求,在突出自身产品特点和内在品质的同时,为消费者施加品味享受和实用体验的影响。传统营销方式,以产品为核心,在企业广告设计过程中强调产品的“物性”,单调乏味的实用价值,而新时代的企业广告设计强调产品服务对象的人性化需求,以人性化需求为导向,追求需求整体性感受,产品仅仅是作为一种修饰,或气氛的调节剂,最大提升在设计氛围中的人的全方位感受。传统企业广告抓住的是消费者的手,而人为精神为核心的新时代广告,抓住的是消费者的心。

2.人文精神顺应现代广告的人文品格的时代趋势

现代企业广告制造潮流,而又引领潮流。企业广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步的变化都是时代的大背景的体现。由于市场经济对文化思想的冲击,使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价值缺失,逆人文化现象频发,现在正常人文思想亟待调整和回归。人文精神作为人文思想的核心,自然是回归趋势的主战场。人文精神在企业广告设计中的体现和发展,正是这一回归趋势,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相结合最好方式。

3.人文精神是企业广告人格品质的现实基础

当下新的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突出对人文精神的尊重。企业的发展的“人性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现实条件,企业广告设计服务于企业发展,企业广告人格品质以“人文精神”为现实基础,遵从“人性化”发展趋势。

三、企业广告设计中的人文精神缺位

广告主与广告人要真正学会换位思考,切实站在消费真的角度去认识所呈现出来的广告作品。由于缺乏换位思考的思维和意识,即使广告的设计尽可能贴近消费者的诉求,最终也难免缺失最不应该缺失的人文关怀。虽然可能导致人文关怀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忽视的,企业广告的设计仍然是以广告主的需求为导向的。对于企业广告的设计,相关业务人应该切实认识到,尽管中国广告市场还有待成熟,中国的消费者也不是成熟的消费者,但消费者会坚持理性消费,不会盲目的受惑于“痴人说梦”的广告语。企业广告要承载的不仅是企业的商品和服务,更主要的是描摹出了广告关联方的形象、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四、人文精神在企业广告设计中的切入点

1.坚持服务至上的创作理念

“服务至上”的理念作为现代营销思想,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利润源泉。伴随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消费者意识得到了加强,进而要求现代企业广告设计要形成独特的诉说能力劝服力量。现代企业广告设计以服务至上的理念,追求不断的服务进步,摒弃单一、直接的利润原则,树立与时俱进的服务意识。企业广告作为现在企业经营活动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对广告主、消费者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强化人文精神,突出人性化诉求导向

人文精神在企业广告设计中表现形式是人文关怀,人性诉求,是人文关怀的目的,其直至人性。企业广告投放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人文精神始终是企业广告设计中的永恒主题。许多的优秀企业广告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和洋溢着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复杂的,众多理论派别各执一词,形成了对人性的多样化理解,并对人性诉求进行了丰富和扩充。企业广告设计中的人文诉求应尊重社会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以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为出发点,深层次发掘商品对人的价值和意义。

3.融入品牌塑造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企业广告设计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企业品牌力量第一推动力。企业通过企业广告设计实现塑造企业形象和发展企业展略的目的。企业广告要具有清晰的指向,充分表达企业的理念和个性,并与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相一致。企业广告绝非一个固化的企业标识,而是对企业方方面面的浓缩,包括企业的管理理念,经营管理和整体运行等等。企业广告设计紧紧围绕企业核心价值和竞争力对企业品牌塑造做出完成体现。企业广告设计只有融合了社会心理、人类心理和思潮,并始终把握时展潮流,依据消费者需求变化,与时俱进,发展企业品牌传播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光岭.经济发展中的人本思想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04,(3).

[2]英国设计与艺术指导协会.创意之道[M].2005.

[3]孙文清.论现代广告的人文品格[J].当代传播,2005,(6).

[4]孙卫卫.正式广告的负面影响[M].当代传播,2004.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蒋桂珍(1967- ),女,江苏淮安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学与教育管理。(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85-02

从发展的眼光看,将来社会所需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动手能力,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创新的品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则是使学生具备这些人格、品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方法策略等进行了探讨。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教育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素质是指人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具体是指由知识、行为、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人格、修养、气质等,主要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内容:人文知识是指人类在人文领域方面的基本知识;人文思想是指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个性色彩,意识形态特征鲜明;人文方法是指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即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真谛所在,具体表现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人文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开展的教育,其实质是将人类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感染以及自身实践感悟等途径,对人格、气质、修养产生影响,并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品质。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宽容与合作的态度等,使之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人文学科教育、文化教育、意识教育、精神修养教育等内容。

人文素质教育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要求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使学生在获得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从而提高整体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就业需要。

二、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素质教育要求高职大学英语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那种缺乏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多维思维方式和健全人格结构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率,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学校定位为单纯的技能培训基地。纵观整个世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也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高职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决定了大学英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应顺应客观规律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大学英语是高职学生必修的基础文化课程,课程目标应服从并服务于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总目标,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结目标。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终生可持续发展着想,还应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3.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人文、重形式轻素质,注重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强化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而淡化语言的人文性,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不尽一致的,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想、改变陈旧教学模式,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1.英语属于一种语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符号,它不只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达,文化寓于语言之中。语言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和世界观,是传达信仰和价值观的基本方式,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所以,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而且是一种文化体悟过程。

2.英语属于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其固有的特性。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包括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宗教艺术等,蕴含着较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文化能力进行培养。

3.教师和教材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保证。经过多年努力,高职院校外语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随着教材建设的不断加强,教材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趣味性都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材的逐步完善使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四、高职大学英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策略

1.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有使学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知识模块和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技能模块,而且要有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素养模块;不仅要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课程、显性课程和必修课程,而且要有特定意义的实践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和浓烈的英语氛围中逐步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好适应学生主体多样性,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尊重和培养学生主体性。高职院校应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角色转换,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启发学生对国内外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必要时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研究性学习的好处和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人文意识,开发学生的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评析,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更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在对待西方文化上应持科学态度,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帮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三是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对教学内容涉及的历史、文化等人文背景作必要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教学材料加以适当拓展,以增加其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中,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也逐渐得以提高,当然拓展深度和广度应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

3.教师人文素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者。他们在教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其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和爱国敬业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等对学生影响很大,对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完善学生个性特色和健全学生独立人格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教师需要改变固有教育理念,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全过程。其次,应具备人文素质。要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广泛学习、积极进取、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掌握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丰富人文精神,用人文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以自己独特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第三,在教学活动中落实人文教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向学生灌输和教授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方法同时,不断激发学生人文精神,使学生主动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

4.教材与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内容中是否包含丰富人文知识和科学人文方法,是否蕴含进步人文思想和高尚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影响很大,在编写教材和选用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当然,教学内容不能呆板地仅限于教材,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编写、增加一些符合学生口味的富有时代意义的材料和内容,以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涉及英语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而且应突出中国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属于我们民族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比较分析,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差异,感悟中西方文化精髓,进而接受和理解异域文化,进一步认识民族精神实质。学生通过学习、思考,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建构知识、健全人格,使运用语言的技能更到位、看问题的眼界更高远。

5.考试评价。对学生的考评应做到方法多样化、标准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考查与平时表现相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通过多种灵活的考评形式促使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朝着培养具有创新潜质、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如再具备独立人格、创新思维、开拓精神、高尚情操等人文素质,在职场中必将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

[2]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人文思想的核心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 儒家思想;素质教育启示

作为人类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很早就形成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藏与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儒家文化,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规定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弘扬平等自由和谐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于中国主流社会来讲,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理想中的儒家精神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以修身为本、以仁道为重心的人文理想是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历史和传统纽带,“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崇德修身”、“建功立业”“整体为止”、“仁爱和谐”。儒学中善的观念是以仁、义、礼、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为基础的,它以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为出发点,以“仁”为灵魂,以“礼”为框架。“仁”的基本精神以孔子的说法可以概括为“爱人”和“忠恕”, 而“爱人”和“忠恕”的根本途径是“克己复礼”,可以说“克己”与“修身”是孔子道德修养论的一大特色,他提倡通过个体以仁为目标的道德修养来调整整个社会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中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素质教育,即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是素质教育应贯穿于专业和课程教学始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和学习需求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熏陶和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中国古代文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化色彩,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思想对古代文学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大多数古代作家的共同人生目标;把文学作为道德教化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众多古代文学优秀作品具有极为丰富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画卷,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更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本身的教化作用,全面深入梳理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阐释其思想意义或价值,明其所载之“道”,阐释作品包蕴的真善美的光辉,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能更深一层体会我国文学的基本精神。

二、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理念大厦的构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阅文化历史不难发现,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大批优秀的作家群体、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文学理念本身就映射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优秀成分,并将这种精神以文学文本的形式进行凝聚、传承、强化和进一步升华。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理想之塔的构成博大而深邃,精美而瑰丽,千百年来扩散着无尽的阅读、评鉴、感悟的品格张力,不同的文学家、批评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尽相同,常有精辟概括之词,不尽一致,各领。中国古代文学中映现出来的儒家理想价值体系,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主流因素。

(一)诗歌

诗歌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已被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所认同。诗歌所蕴含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的实现与追求。

(二)散文

蕴含儒家思想的散文始终存在,作品反映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是积极用世,它的许多经世致用的优质是超越时空的,是中华民族文学永远的精神营养,在《论语》、《孟子》到《荀子》这些儒家哲理散文中,随处可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社稷的存亡、天下的安危,社会人生和伦理道德成了儒家散文最关注的主题。

(三)小说

不仅诗歌、散文蕴含儒家思想,极具教化作用,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其作者也总是明确地以自觉推行教化为目地。中国传统小说弥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处处显露着对人生存价值的思考和评判。

三、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全经济球化时代对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看重,要求大学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谐与法治并重、培育理想的人格和人性,而儒家人文思想的人本主义价值和当代大学教育的努力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丰富素质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人文思想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弘扬儒家理想价值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和弘扬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对生命价值精义的阐发,已深深渗透与中华民族的观念、习俗和思维方式之中,是民族传统拥有更多光华,使后人成长拥有更多钙质,为我们国人贮藏着取之不尽的营养。

参考文献:

[1] 徐放.杜甫诗今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