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直接融资特点

直接融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直接融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1篇

摘 要 我国建筑企业直接融资模式主要以外源直接融资和内源直接融资为主。而多数未上市的建筑企业通过非正式资本市场对创业投资、私募法人股权资本等进行吸纳,其直接融资渠道是不通畅的。对此,给予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我国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建筑企业 多层次 直接融资

通过不同发展阶段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的分析,对企业直接融资需求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建筑企业关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目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与直接融资需求对建筑企业投资模式的结合,是我国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拓展的重要路径。

一、建筑企业发展各阶段的多层次直接融资需求

依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对可持续的战略发展思想进行了确立,通过在企业自身价值取向的融入,最终促使各个发展阶段中都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由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并不成熟,其融资需求主要为直接融资需求,分为外源和源直接融资两大类别。对于企业融资而言,其难易程度主要由内外部融资环境直接决定,对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形成,通过体系的运用能够获得直接融资的方式、渠道和工具,并最大程度的对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行吸收。此类直接融资具有流通性、长期性、直接性的特点,有利于企业直接融资活动的资金诉求。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依据企业自身直接融资的诉求以及不同资本市场的融资条件拓展多层次的直接融资。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企业的投资模式

(一)正式资本市场企业公募资本投资模式

我国正式资本市场以境内外公开的基金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为主,集聚着不同 共证券投资者的大量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此类资本适用于处于成熟期的建筑企业。当前,我国上市企业的投资渠道、信息等均是公开透明的,且融资工具十分多样。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建筑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公众投资者的追捧。我国现行正式资本体系主要为基金市场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用以辅助,而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的投资和退出方式与正式资本市场的特征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基于各类流动性公募金融资本,企业投资方式主要呈现债市、股市互补的阶段性周期特征;另一方面,企业公募金融资本退出企业投资方式和渠道的特征也呈现为阶段性周期特征。

(二)非正式资本市场企业私募资本投资模式

并购投行类资本市场、创业柚子及私募投资市场是非正式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资市场,集聚着私募投资主体的私募股权资本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私募机构股权基金,金融机构发起,同时通过合伙制结构对私募股权资本进行设立,但不具备法人实体性质;二是私募法人股权资本,由企业发起,通过公司型合资结构对资金进行吸纳,是具有法人实体性质的私募股权资本。私募是此类基金的募集方式,依据行业投资范围,私募股权资本主要划分为综合性私募机构股权基金和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非正式资本主义市场中,私募股权资本的投资对象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非上市的建筑企业。其中,通过实业参股方式,私募法人股权资本投资于初创期、改制期的建筑企业,是企业重要的实业资本来源。当前,私募股权资本的投资主体及方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投资主体为产业发展投资资金,对某个建筑企业单个项目的私募参股式股权投资;二是以专业工程设备为投资主体,对企业机构的私募参股式股权投资。

三、不同发展阶段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的拓展

从资本市场的层面出发,建筑企业直接融资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直接融资的方式、渠道、工具。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其直接融资的核心要素已经趋于多元化,由单一的正式资本市场扩展为非正式与正式的资本市场;其融资方式也由单纯的公募转变为私募与公募并存的投资方式;融资工具则由股票扩展为债券、股票、基金等为一体的多样化融资工具。均为建筑企业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实践基础。结合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同类型企业的投资模式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需求,可对不同发展阶段建筑企业的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进行扩展。通过拓展可知多层次直接融资模式以多种内源直接融资为重要基础,外源直接融资为主的趋势发展。

具体观察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我国建筑企业公募投资方式。渠道是非常丰富的,且包含便利的私募投资渠道,但没有上市的建筑企业在非正式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的渠道是不畅通的。大量发展初期的建筑企业并不能轻而易举的获得设备投资相关的风险资本支持,因而早期建筑企业直接融资存在着较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提升建筑企业吸纳非正式资本市场私募资本的能力。1.提升基于产业发展关联持续发展战略的盈利与抗风险能力;2.对非正式资金市场各类私募资本退出建筑企业的定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对建筑企业投资基金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进行提升,使其股权投资的本位功能能够回归,促使发展初期建筑企业直接融资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建筑企业投资仅仅的募集量是较为乐观的,但由于专业人才和市场经验的缺乏,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但可以预见的是,建筑企业私募股权资本的渠道和投资主要为私募产业投资资金,而股权投资本位功能的回归也是十分乐观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望舒.完善产业链――决定中国文化产业未来的战略关键词.文化产业导刊.2010(3).

[2]赵蓓文.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中国公司融资模式的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01.5.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2篇

电力行业向来带着垄断标签,行业融资的成本、效率和透明度受到质疑。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在限制垄断环节、市场化定价和丰富电源结构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结合金融行业自身改革发展需求,未来电力行业金融将呈现融资需求总量增加,融资成本有所降低,融资工具更加多样的局面。

一、电力行业间接融资比重偏高

我国电力行业民营企业占比出现过由高到低再回升的路径,目前民营企业办电占比仍十分有限。 从国有企业数据推断全部电力企业情况,电力行业目前融资规模约3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约为1:3。电力和电网企业融资规模和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国有发电企业间接融资明显高于直接融资。五大央企发电集团和粤电集团合计,银行贷款和票据融资等占86%左右,债券融资只有14%(见下表)。间接融资中,绝大部分来自国有银行,仅国家开发银行就累计发放电力贷款2万亿元,支持建成水电、火电、核电装机容量3.84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1/3。 如果加上另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保守估计国有银行融资也将达80%左右。发电环节间接融资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发电企业利润水平决定,融资成本承受能力略高;国有企业对价格不敏感,加上国有银行经营考核机制决定其贷款更多投向国有企业。

二是输配售电企业融资结构相对均衡。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数据显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分别占43.5%和56.5%,直接融资比重比发电企业高近30个百分点(见下表)。主观上,电网相对较低的利润水平无法承担过高的融资成本,有拓展直接融资的需求;客观上,两大电网的寡头垄断地位和较好的信用评级,能帮助企业在债券市场获得相对较低成本的融资。同样,贷款等间接融资资金来源更是基本被国有商业银行垄断。

三是非国有和新能源企业更倾向直接融资。首先,非国有发电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明显较高。主营水力发电的广东梅雁吉祥水电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首发以来累计募集资金26.2亿元,其中首发、股权再融资、发债等直接融资占比达84.2%。 其次,新能源行业普遍注重直接融资。以上海超日为例,截至2014年6月末,银行贷款22.2亿元,债券9.9亿元,股票募集资金22.9亿元,直接融资占60%。这与国际规律一致,2013年全球新能源股票融资12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2%,通过VC/PE融资43.2亿美元 。主要原因是,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一定程度面临银行贷款的“麦克米伦缺口”,新能源投入大周期长有风险,银行贷款期限短和风险规避的业务特点难以满足需要;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不高,进一步抬高民营企业和新能源行业融资门槛;资本市场和创投基金等则能较好满足新能源、市场化企业融资需求。最近6年我国创投资本在节能环保、新能源等行业投资金额是传统行业的4倍,既预示未来产业结构,也说明未来金融服务发展方向。

二、电力体制改革升级电力行业融资需求

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目前尚未出台。尽管在输配售分开与否、电网是否拆分、放开售电侧和电网定价次序等问题上的争论还存在。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的顶层设计,中央新近提出能源革命的要求,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五号文件)确定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原则,以及最新传出的“四放开、一独立、一加强” 等信息分析,未来电力体制改革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垄断最小化。2002年以来,厂网分开的改革进展较好,但输配分开没有实现,电网企业负责电网建设、配电、调度、交易等多环节,依然靠低买高卖的价差维持运营。电网的垄断影响上下游企业和居民利益,完全市场化又面临自然垄断行业规模不经济的制约。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具体到电力行业,新一轮改革核心是如何将电网限制在自然垄断这一最小范围,尽管改革可能采取渐进方式,但输配环节引入竞争,甚至包括社会资本,原有电网企业利润水平受限是必然趋势。

二是定价市场化。出于防止垄断提价等原因,我国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均有明显的政府定价痕迹,带来发电企业不满、电价结构不合理工业用电成本高、电价调整不能及时反映供求关系等问题。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指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以此为依据,电力行业的未来,保留政府定价的显然只有电网输电环节,以及用于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和医院、养老、学校等公益领域,其余的环节和领域都应该放开,让供求双方协商确定电价,如大用户直购电,或者建立电力交易市场平台,为市场交易提供参考。

三是电源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电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火电占全部发电量在75%左右,比全球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我国火力发电占比高,有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必然性和经济性,但同时面临排放严重,煤炭产销非对称分布提高电力运输成本等问题。

为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面对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今年五月中央提出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按规划,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要从目前的9.8%提高到15%,其中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2亿和1亿千瓦以上,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3000万千瓦。 电源多元化为社会资本进入电力行业提供了机遇,也客观上要求电网降低入网门槛,提供公平开放的电力输运环境。

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资本更多参与电力行业,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原有垄断企业的利润和运营模式面临调整,融资规模、期限和成本要求改变,发电端和配售电端的市场主体增加,对原有资产的整合和相应的融资需求增加,因而垄断和寡头垄断格局下的电力行业融资结构将发生变化。

三、电力行业融资发展方向

电力体制改革影响融资需求,金融环境变化影响金融服务供给,两者共同决定未来电力行业金融发展走向。综合判断,未来行业的融资特点是:融资需求增加,融资成本降低,融资工具多样化。

(一)发电企业金融需求增加。首先,水电、火电等重资产行业,以国有为主的电力生产业目前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社会资本进入上述行业面临资金制约,融资需求规模将增加。其次,风、光等新行业目前还处在技术待完善、制度不健全阶段,投入需求大且有一定风险,融资需求相应增加。再次,电力企业整合产业链增加融资需求,近几年电力企业盈利能力提高,煤炭市场低迷,电力企业迎来产业链整合的好时机,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及投资需求扩大。最后,由于电网垄断地位和电费结算方式,发电企业应收账款较高,2014年8月底,电力生产业应收账款2350亿元,接近电力供应业的3倍 ,大量应收账款影响企业正常运行,需要运用金融手段对其进行相应管理。综合上述因素预计,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融资需求即使年均增长5%,2020年也将达到2.5万亿元左右。

(二)输配售电企业要求降低融资成本。首先,目前电力供应业的平均毛利率略高于5%,比电力生产业低20个百分点左右。配售电环节引入竞争后,原有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电网企业或新成立的输配电企业在市场价格作用下,利润率回落要求降低融资成本。其次,分布式发电、智能电网建设运营等,处在产业发展初期,有风险高、周期长、利润不稳定的特点,需要低成本多形式的融资服务。再次,改革将需要对原有电网企业部分资产进行整合,并购重组在所难免,而且新设立的配售电企业需要利用股票、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等拓宽融资渠道,并整合优秀的技术和管理资源,银行有条件介入直接融资服务。这对现在金融服务机构而言,既是挑战,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和转型机会。初步预计,配售电环节融资需求增速将超过电力企业,假设年均增长10%,2020年融资规模约达1.5万亿元左右,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三)综合化市场化金融供给进一步满足电力行业需要。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向多层次、市场化改革发展,债券市场、场外资本市场、消费金融市场、互联网金融等多层次市场将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及金融脱媒加快,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资管、跨界竞争、资本市场深化和金融监管转型,传统商业银行将加快向综合化、信息化方向转型。

首先,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在未来电力行业融资中的比重将上升,保守预计,未来几年将实现15%以上的增长。

其次,随着电力行业对低成本高效率直接融资需求的增加,能为企业创业、成长、上市前、并购、夹层、重振和上市后私募、不良债权处置等阶段提供融资需求的股权投资基金未来将加快发展。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直接融资;间接融资

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一些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而金融市场结构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融资结构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原则的条件下金融系统的作用逐渐凸显。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金融体系和部门的重要功能在于其能充分发挥着集聚、融通和分配社会资金的作用,从而促进全社会的资金流通,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的功能发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最先出现的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以商业银行作为资金借贷的中介,商业银行通过资产和负债业务实现全社会的资金融通。另一种则是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双方交易的平台而直接进行交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因此间接融资方式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此后,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有组织的资本和货币市场的建立,直接融资方式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另一条重要渠道,直接融资比重在全社会融资总量比例也逐渐上升。这一融资结构的深刻变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了促进未来进一步创新改革的机遇。近年来,青海省社会融资总量不断扩张,社会融资结构日趋多元化。2014年,青海省非金融机构部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列为1.6∶1,全省商业银行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经营应顺势而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间接融资在全省融资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青海省金融运行报告的统计数据分析,从2001-2014年,全省社会融资总量稳步增长,从规模上看,截至2014年末,全省社会融资总量达1412.3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25倍,其中,间接融资高于直接融资占比24.4%;从结构上看,人民币贷款占比近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96.7%下降至2014年这一历史最低水平62.2%,而近十四年来,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平均年增长率为38%,这表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融资结构持续深化,但银行贷款依旧是全省非金融类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融资格局尚未改变(如图1)。

(二)直接融资在全省社会融资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虽然青海省的社会融资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但直接融资稳步增长的趋势也逐渐显现,直接融资占比在2014年到2001年间提升了34.5%。结构上,从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两者情况看,2001年起,全省股票市场开始起步,到2007年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出现显著增长,股票增长尤为突出,累计额是企业债券融资余额2.23倍,但仅三年时间,企业类债券发展更为迅速,从2010年,企业类债券融资余额大幅超过股票累计筹资额,在规模和结构方面的提升幅度显著。可见,直接融资迅速发展,从规模和结构上,在全省社会融资中的比重日益提升。

二、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挑战

随着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愈见加深,商业银行作为间接融资的载体,其业务经营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一)对负债业务的挑战

随着全省社会融资结构不断的深化,直接融资市场上提供的金融产品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丰富的金融产品更能满足不同企业和居民个性化的投资需求,并提供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率,这促使企业和居民把资产更多地配置到非存款性金融工具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注意到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其资金来源造成的不稳定冲击。

(二)对资产业务的挑战

青海省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最直接的挑战来自银行的贷款被直接融资产品所挤占,一些企业尤其是优质的大型企业,将更频繁地进入资本市场,以更低的成本筹集资金,特别是伴随着近年来公司信用类债券的迅速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银行获得较高收益的贷款资产形成替代。商业银行对此将流失大量优质客户资源,贷款收益将逐渐收窄,这对目前全省商业银行主要以公司贷款为收入来源的格局形成较大挑战。

(三)对中间业务的挑战

中间业务一般包括支付结算类、类、基金托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银行卡、其他类九大类。全省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挑战目前表现尚不明显,但未来随着直接融资的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增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重合(或相似)的某几类银行中间业务,比如类中间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将会受到挑战。

三、国际融资模式发展经验与启示

(一)德国银行主导间接融资模式

德国由于分别实行全能银行、主银行制度导致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高。德国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即银行是全能的银行,不仅办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办理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相关方面的业务。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是以银行间接融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为基础的金融体系。银行体系发达,企业外部资金来源主要通过间接融资,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发挥主要作用,危机来临时,如果能保住大银行则基本上能控制住危机[1]。

(二)美国市场主导直接融资模式

美国银行实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独立经营。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信息处理、风险管理、流动方面的优势,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机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为代表机构投资者为资本市场带来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自己的持续稳定流入,使得美国股票市场发达,同时,美国的公司债券是信用评级较高的大中型公司筹资资金的重要手段,均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2]。

(三)它国经验的启示

第一,虽然德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但德国全能性银行能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有超强的应变能力,为企业提供短期、长期贷款,证券承销、财务咨询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第二,美国资本市场发达,以市场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有利于创新,能不断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第三,青海省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虽银行的经营范围受监管政策的严格要求,但面对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原有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转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四、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大资产、大负债模式转变

传统的负债、资产形式将受到冲击,商业银行要加快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大资产、大负债模式转变。“大资产、大负债”是涵盖表内外、本外币、境内外、利差和非利差的全领域综合发展的经营管理方式,大资产业务的发展要从资金提供者向资金组织者转变,大负债业务的发展要从传统单一存款向客户全量资金统筹转变。要通过对内强调全方位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强调根据不同客户特点,配置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为核心客户提供“大资管”服务。

(二)加快推动传统金融模式向综合化服务模式转变

要变零敲碎打的分散营销为集中统一的综合营销,通过整合客户、产品部门营销资源,配合业务流程优化调整,利用好线上、线下渠道,开展集约化、立体化营销,提升综合营销服务能力,通过实施全量资金考核,健全跨条线、跨部门、跨层级的客户需求综合响应和产品服务整体联动营销机制,形成竞争合力。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打通各类资金供求通道,通过贷款、理财融资、短融、基金、租赁、信托等多项产品,实现高、中、低风险收益相匹配的资产组合,多渠道满足客户金融需求。

(三)加快推动传统渠道经营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渠道经营模式转变

商业银行在客户服务上有特别全面和完善的线下金融服务能力,要进一步推进前后台深度分离,统筹利用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电子银行等多种渠道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渠道服务的合力推动和优势互补。积极构建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上金融超市,加快智慧银行网点建设和推广,实施“移动优先”策略,把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移动银行作为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扩大移动金融业务领先优势。

(四)加快推动传统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向大数据管理模式转变

银行需要进行整合内部数据,搭建完善网络平台的数据可自动归集、便于批量处理,将单纯电子化存储的数据向实时更新和共享的大数据库发展,根据大数据库的信息形成对客户精准定位和客户需求挖掘。将微信、微博、QQ群等新型网络交互平台与网络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建立起银行与客户间联系纽带,并在这些交互平台开展业务咨询、业务宣传等相关的金融服务,及时了解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阳、吴碧媛:《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德国模式与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4.13。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融资方式 选择

    一、企业融资方式的类型

    1.内源融资方式。即将本企业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无需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不发生融资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通常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资金需要时企业才考虑启用外源融资方式。

    此外,笔者也赞成一些学者的观点,即相当一部分表外融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融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融资行为,表外融资可分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属直接表外融资。其资产所有权虽未转入融资企业表内, 但其使用权却已转入, 故此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的资金结构。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企业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从而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限度内的一种融资方式。此外,还可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方式把表内融资转化为表外融资。

    2.外源融资方式。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本,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企业的外源融资一般分为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两种。(1)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是一种通过初级证券进行融资的方式。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性支出单位的所有负债和被他人持有的股票。具体来说是指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相互直接进行协议,或是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一般来讲,直接融资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2)间接融资方式。间接融资是间接进行证券融资的一种融资方式。即资金盈余方通过存款方式或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闲置的资金现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这些金融机构再以贷款、贴现或通过购买资金短缺方发行的有价证券等形式,把资金提供给使用单位,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过程。其代表方式是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融通过程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任何企业都会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但是,每个企业在融资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 情况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并保持资本结构一定的弹性。一个企业是 选择权益融资方式合适,还是选择债务融资方式合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每一家企业都有其各自的行业特点、资产结构特点和具体的财务状况,所以每个企业都应以其现实的和今后几年预计的净资产收益率为基本标准,同时考虑本企业的财务结构、资金使用率等情况来综合选择融资方式。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应主要关注如下几点:

    1.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在考核企业业绩和评价投资收益方面具有特别意义,因此,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企业增加投资者和追加投资的基本指标。这样,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企 业,可能选择债务融资方式较为“合算”;而效益不佳、前景不甚明朗的企业,则可能选择权益融资方式较为合算,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其财务压力。当然,究竟采用哪种方式,还应根据企业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5篇

2009年我国直接融资只占整个融资规模的8%左右,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占50%相比差别甚远。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支撑高新产业的发展。

因此,积极的股市政策是我国高新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是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企业融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融资,融资者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直接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主要有首次发行上市融资、企业债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第二种是间接融资,投资者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者通过金融机构以借贷等形式间接募集资金。

2009年,我国直接和间接融资总量11.6万亿元左右。其中间接融资9.6万亿元;直接融资2万亿元左右,占融资总量的17%。直接融资中,央行票据和国债等政府行为有1.1万亿元左右,通过资本市场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仅为9000亿元左右,其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分别为4000多亿元。

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在筹资能力、稳定性、成本及风险等方面有着较大优势:

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吸收短期贷款为资金来源,并需要提取存款准备金,因而筹资往往受到银行放贷能力的限制。而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发行的股票以及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市场需求量较大,融资者可以得到较丰富的资金;其次,除政策性银行扶持相关产业外,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其贷款期限一般较短,融资者通常通过若干次短期贷款满足其长期资金需求,一旦企业申请下一期贷款失败,整个项目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之中。而直接融资方式,债券投资者在债券到期之前无权索取本金,股票投资者只能转让股权,而无权退股,因此直接融资的资金稳定性大大超过间接融资;再次,由于间接融资需通过金融机构,贷款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大大增加间接融资的成本;最后,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而直接融资项目其风险分散于各个投资者,而不是某个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业),投资者通过项目评估决策是否投资,并可利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

2009年银行业巨额的信贷投放量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银行业由于信贷大幅度扩张而产生的近3万亿坏账。当时政府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动用外汇储备注资的行为化解了巨额的坏账。如今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巨额风险是否会让历史重演?4万亿政府投资的后续资金又从何而来?

更重要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体制原因偏爱大型国企,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间接融资途径融通资金,发展受到抑制。但由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高新产业、拓展未知新兴产业以及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战略性意义使得市场必须为其提供一条适宜其发展的融资方式。简言之,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成为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展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是扩大我国直接融资规模的有效途径

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下一步需实现多层次和多元化。“多层次”是指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快速发展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并形成一个能够统一监管、覆盖全国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多元化”是指推出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等业务。

近年来,我国A股市场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3月13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762家,A股市值合计23.2万亿(含限售股)。而创业板的推出,可谓拉开了建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大幕。自2009年10月,创业板分六批共上市58家,募集资金357亿元,平均市盈率70倍。

如果说2009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二板年,那么,2010年就是资本市场的三板年,它将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向前推进,其标志是建立场外股权转让系统背景下的三板市场。今后企业可先通过三板挂牌,经过规范培育之后,再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这无疑将为创业板、中小板提供更丰富的上市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创业板、中小板的审批和挂牌的速度,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上半年将要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有助于形成价格稳定机制,并会增强证券的流动性;而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化推进的重要一步,它拥有金融市场的“制空权”,掌握了“制空权”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获取金融资源的定价权。同时,它也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强大的资本市场与强大的制造业对接,将使实体经济发展推进资本市场的繁荣,这样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另外,实现境外企业登陆A股的国际板将使得打造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化解巨额外汇储备风险以及实现资本合作成为可能。但由于其涉及的面更为复杂,例如资本项目下的兑换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证监会的决策范围,难度比较大,推进起来可能会比较慢。

在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下,不管是资产雄厚、业绩优良的大型企业,还是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均可找到直接融资的实现路径,这为我国经济继改革开放30年高速发展之后的再一次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的股市政策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的保证

美国经验证明:产业结构升级应依托于强大的资本市场。微软、谷歌、罗氏以及基因泰克这样的巨头都是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反观历史上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的崛起,都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强大。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性机遇,打造强大的资本市场。

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应基于宏观经济面,而不是简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GDP增长8.7%,上市公司业绩增长25%;而美国处于衰退阶段,2009年GDP为负增长。因此不能简单要求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与美国相当,中国25~30倍的市盈率是合理的,其对应的市场行情应是4000点,融资规模相应会达到8000亿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用积极的股市政策,通过带动资本市场发展来加大直接融资比例。我们必须明确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腾飞的意义所在:

资本市场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基石。中国要摆脱在制造业低端给外国人打工,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局面,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吸纳就业人口的关键。但该产业由于自身发展初期风险高,企业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其无法通过银行信贷来解决融资问题。回顾1971年发展至今的美国NASDAQ板块,正是利用资本市场与轻资产结构企业的结合完成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腾飞,并且使得美国稳居引领世界发展的领头羊位置。网络科技也是资本市场发现并促其飞速发展的,而未来的新兴市场也一定是由市场发现并使之成长起来的,因此,中国能否找到一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之路,将决定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神话,成为世界领军人物。

目前中国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使得大批企业被拒之资本市场门外。以创业板为例,2009年10月至今,共有200多家企业向证监会上报上市材料,却只有58家得到上市资格,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因此,发行规模市场化,是实现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把推行积极的股市政策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通过融资模式的改变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升级:

一、将股市政策纳入宏观政策

积极的股市政策首先要决策部门在组织形式上给资本市场一个应有的地位,将资本市场繁荣稳定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可以效仿银行业间接融资,在年初制定当年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政策的扶持是我国资本市场实现其在经济发展中战略性作用的保证。

二、真正实现“市场化”

虽然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的上市发行都遵循了市场询价原则,但由于上市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上市指标供不应求,并没有实现上市规模的市场化。由此产生的巨额超募现象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不仅大量企业无法获得融资,而且导致二级市场失血过多,必将影响资本市场长久健康发展。上市规模的市场化才能实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扩大上市企业规模,可以实现一级市场供求平衡,根本上解决市盈率过高的问题。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债务融资 金融生态 直接融资

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概况

对中小企业而言,发行债券在有效配置金融资源、促进资产负债结构优化、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2014年,我国中小企业以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方式融资快速增加,累计实现融资1428亿元,年均增长126.6%。目前,在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和小微企业扶持债四种形式,2011―2014年累计发行金额分别为43.8亿元、205.2亿元、1077.6亿元和101.5亿元,占比分别为3.1%、14.4%、75.4%和7.1%(见图1)。

(二)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特点分析

不同类型的债务融资工具虽然本质上都是为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特定种类中小企业群体融资难而发售的融资债券,但在融资方式、设计目标和主管部门等方面又存在显著区别。

中小企业集合债是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的一项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也是我国较早推出的中小企业融资产品。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2009年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产品。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均是通过集合发债的方式,统一组织、增信、打包,解决单个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规模小、成本高等难题,是帮助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但二者的区别在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企业规模较小、募集资金用途限制较少、发行周期较短、采用注册制、地方政府可出资建立风险缓释基金等;而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企业规模较大、募集资金有固定用途、申请周期较长、采用审批制、可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发行。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2012年中国证监会促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创新举措,指由证券公司承销、中小企业私募发行并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债券产品。与其他债券类型相比,中小企业私募债的优势在于:单体发行,无企业协调成本;对发行主体设置的发行条件较低,没有净资产和盈利能力硬性要求;实行备案制,审批速度较快;募集资金额度不限,没有净资产比例限制;资金用途灵活,没有规定资金的具体使用要求;增信方式灵活,可通过抵质押以及利用其他机构担保增信等手段提高抗风险能力。但由于其采用私募发行方式,其劣势在于融资成本较高,一般高于其他企业债券;流动性较差,投资者群体有限;由于没有评级硬性规定,信用级别普遍较低。

小微企业扶持债又称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是2012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的小微企业债务融资创新工具,该项债券通过引入政府信用,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主体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过主承销商以委托贷款形式向小微企业放贷,旨在引导地方融资平台从基建项目退出转而“批量化”支持小微企业。作为创新型金融工具,小微企业扶持债以小微企业融资为出发点,通过引入地方政府信用设立风险缓释基金,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单体发行债券信用低、成本高的难题。但地方融资平台作为放贷“中介角色”承担着直接偿债责任,在地方融资平台普遍负债沉重的情况下,可能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此外,在如何合理确定委托贷款利率定价等方面也存在一定争议。

大连市利用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状况及问题

2009―2014年,大连市总共发行了1期中小企业集合债5.15亿元和3笔中小企业私募债1.7亿元,累计实现中小企业债务融资6.85亿元。但总体上看,大连市对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利用尚不充分,债务融资规模较小,不仅多项债务融资工具处于空白,已有的债务融资工具也尚未形成发行的长效机制。制约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进程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现代融资观念不强。目前,大连市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银行信贷。截至2014年末,大连市银行业机构中小企业信贷余额为4542.5亿元,同比增速为6.5%,而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余额仅为6.85亿元,占比仅为0.15%。中小企业普遍未能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直接融资的重要作用,对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嗅觉不够灵敏,把融资仅仅当成是单纯的取得资金的过程,未能用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企业的融资决策,缺乏现代融资观念,市场运作意识不强。

二是协调成本较高。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融资需求具有“短、频、快”特点,对融资效率要求较高。而大连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不明显,规模小、数量少、集中度偏低,且缺少统一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需要集合发债的中小企业行业分散,协作能力差,协调成本高,筹备时间长,使得债券发行存在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的积极性。

三是受融资规模的限制。小微企业扶持债的发行规模与地方融资平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息息相关,目前地方融资平台发行债券融资规模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近几年大连市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发债规模较大,2012―2014年累计有5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等债务融资工具281亿元,已接近净资产40%的红线,再无空间利用中小企业扶持债等债务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四是外部增信机制不够健全。中小企业债券的信用标识是取得市场认可的主要外部化特征,当外部金融环境和增信支持不够时,中小企业很难独立实现债务融资。大连市目前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股权投资引导、创业发展等各类基金,但在帮助企业实现债务融资方面尚没有专项债务融资风险缓释基金,外部增信机制不健全制约了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进程。

改进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现状的措施

(一)加强主体培育,建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长效机制

建议重点选择一部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地方重点扶持的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集中培育。按照重点推荐、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需求数据库及后备企业发行库,动态筛选优质企业,为扩大直接融资提供源源不断的主体支持。通过财政与金融政策配合,为率先发展债务融资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以示范效应带动市场主体形成直接融资习惯。

(二)提供政策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较弱,因此在发展债务融资期间对其进行政策支持是很必要的。政策支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发行企业所支付的审计、法律、评级、担保等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二是对积极参与债券发行的担保机构给予风险准备金补助,支持担保机构、增信机构为中小企业债务融资提供服务;三是建立集合债务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形成专项基金、主承销商、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四位一体”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务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在中小企业集合债务出现风险的情况下提供一定比例补偿。

(三)完善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引导融资创新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7篇

对此,人民银行提出明确的工作措施: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继续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

与往年相比,2011年人民银行全国工作会议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明确2011年工作任务以稳定物价为首

作为2011年中国经济的重点,防通胀已成为人民银行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摩根大通、瑞银和德意志银行等多家机构都预测,2011年上半年将是中国通胀最为严重的时期,第一季度CPI甚至可能攀升至7%。为此,人民银行再度明确“稳物价”位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首位。强调要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与此同时,今年将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这些措施都着力于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将金融改革作为优先政策

与2010年人民银行年度工作会议不同的是,今年将“推改革”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其中既包括国内金融体系的金融机构改革,又包括中国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就国内改革而言,包括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内容。有业内专家预测,利率市场化会成为2011年金融改革的重点。

全年信贷增长目标改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一方面,2011年,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人民银行敲定信贷目标有难度。目前由于对信贷增长的合理目标一直存在争议,人民银行需要在“稳增长”与“控通胀”两大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对信贷增长的调控可能更多的是“边走边看”。

直接融资特点范文第8篇

按照融资方式和渠道的差异,通常将之划分成两种方式或领域: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的特点是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要经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资金转让。大家最熟悉的中介机构就是银行。具体形式是吸收客户存款,再贷出给需求方,并相应支付存贷款利息。不过,这里转让的只是资金使用权,在约定时期内需收回资金。除了银行外,还有其他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如信托、贷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

在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供求双方财产通过市场发行和买卖票据、债券和股票等证券,实现资金的转让。不过与间接融资方式有所不同,这里不仅是转让资金使用权,同时也转让了资金的所有权。

无论在直接融资领域还是在间接融资领域中,金融资金运转都具有几个共同特征。

第一,无论是借贷还是买卖证券,都要以一定量货币为运转的载体,或者说要有一定量的货币形态的资金。因此,金融资金运行的规模和资金供求状况,与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密切相关。

第二,金融资金运行的内在动力是寻求一定的收益、利息、股息或证券买卖差价。这些收益高低的变动,常成为引导金融资金流向的杠杆。

第三,要求一定的流动性。金融资金投资常追求在一定时期内收回本金和收益。如贷款要约期归还。在证券市场上,除设有发行市场外还必须设立二级市场,给股票兑现提供便利的场所。

第四,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这种风险的基点在于:金融资金投出与本金(资本和收益)的回流受经济中多因素的冲击,存在着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资本回流可能中断。而且金融交易常牵连到多方面,形成连环套。一旦某一点资金回流中断,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酿成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还在于此。

除了上述诸特征外,我们还会发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领域间及各领域内部,金融资金存在着相互转换形态和流动的密切联系。例如银行存款资金可能流入货币和资本市场,转换为票据、债券和股票;反之,这些证券经过出售兑现,又流回到银行等等。这就是说,金融资金运转本身构成一个统一的大体系。这种内在的相互转换形态和流动的联系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首先,各类金融资金形态不同,但具有同质性,以一定量货币为载体并表现为一定货币金额,因而可以相互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