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旅游 少数民族 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1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正面效应

1.1传统文化得以复归和保持

许多被遗忘的、消失了的传统习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被激活并得以再生。如:版纳经营傣家乐的傣族妇女们,结合艺术团的歌舞题材,自己编导,自行创作,使许多消失多年的民族歌舞重新在民间流传。旅游开发中,许多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到旅游工艺品制作过程的展示活动中,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旅游社区的少数民族认同凸显

少数民族参与旅游使当地居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者”,通过与他者的对比,认知了自我文化的价值,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1.3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萌生

文化和资源保护,离不开社区的广泛参与。在民族地区,旅游参与中的少数民族居民,对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管这种意识还不够强烈,对于保护意义的认识也是浅层次的,但毕竟开始保护意识的萌芽。

2旅游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负面效应

2.1民族文化受侵犯

旅游开发使很多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受到打扰,例如,在现代文明没有进驻之前云南丽江摩梭人可谓是安居乐业,在旅游开发逐渐升温后,其传统的日常生活被打乱;大量的民族文化遗址、遗迹遭到破坏,由于长期接待来访旅游者,照相机的闪光灯、游客的汗水、呼吸,使很多地方历史古迹的原始风貌例如壁画、精美图案和雕像受到腐蚀甚至其存在寿命受到威胁;开发商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随意毁坏民族建筑和文化场所等。

2.2民族文化庸俗化

许多旅游景区为了金钱,拉客宰客、对于游客围追堵截,商品质次价高,份量不足、数量不够,坑蒙拐骗,敲诈勒索等现象屡见不鲜,结果使得民族旅游区铜臭味弥漫,民族社会淳朴的民风受到污染。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为了满足民族旅游者的猎奇心理,故意追求文化的落后与原始,把一些已经被摒弃了的封建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俗展现出来,民俗风情旅游脱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环境,大大贬损了民族文化价值和旅游形象。

2.3民族文化浅表化

许多游客其实没有真正理解文化内涵,从民族旅游的特质来看,民族旅游产品实际是文化符号。只有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旅游者才能够欣赏到其中民族文化的真正内涵,否则很难实现其旅游目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游客而言,对于民族文化中不以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宗教方面,不容易感知。

2.4民族文化过度商品化

旅游规划者为了使景区快速发展,获取收益,经常会出现歪曲展现原生文化的现象,冲淡了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大大弱化了其真实性。 民族文化符号过度商品化,如: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节日、礼仪、饮食都是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以及审美意识产物。

3注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就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普及性教育,提高保护的自觉性。人们已受到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惩罚,如果不注重保护文化生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则面对的是文化资源减少、文化生态被破坏的恶果,其危害绝不亚于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

二是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管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游客参与性强。游客又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团体,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故在旅游过程中,应对游客加强管理,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循起码的道德规范,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与文化。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趋同现象,当地政府作为管理者,可以利用其职能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引导少数民族文化的正态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重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地去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四是建立科学完善的保护机制。对那些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蒙昧、落后、不能适应时展、即将消亡的文化,实行静态保护方式,即运用现代科技,通过保存实物、影像等手段,用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的方式加以保护。此外,要进行动态的保护,即对其可以赋予时代精神与新的内涵加以整合,在政府有关部门引导、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李伟.旅游文化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2] 张晓萍.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 邓永进.民族旅游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 民族地区 大学英语教学 少数民族文化一、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意义

首先,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热”在我国悄然兴起。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英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英语教学就更显得尤其重要。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网络以及各种通讯手段的普及。但是,由于内蒙古改革开放起步较晚,城市发展较沿海及一线城市缓慢,英语教育的起步就更晚了。其次,高校学生又大都来自本地区,其中很多来自农村或牧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还负担不起电脑的费用。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点低,底子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差、缺乏对电脑操作的基本常识,加之内蒙古的整体师资力量、水平与教学实力不够强,这些使学生接受信息多元化的渠道和速度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文化导入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通过学习逐步熟悉该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才是掌握该文化的语言最直接的途径。国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同时应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9年)中也明确提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人类用语言创造并传递着文化,文化又丰富了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 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语言角度看文化,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习一门外语时,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因为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政治家洪堡特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学习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语言尤其是外语的学习更多的是对词汇,语法等基本功的反复机械性的操练,虽然能够达到独立完成相关的水平测试及简单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语言教学中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导入,导致学生们很难用外语观念及思维模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往往会对于同一事物或社交礼仪存在误解,从而无法进行交际。例如,《新视界大学英语I》Unit 2的主题是饮食,文章中提到外国友人吃火锅并且对其吃法与食材都有些不理解,还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笑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解语言点,做练习,那么文章中外国友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存在的疑问也会让很多同学难以理解。如果在课文讲解中渗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例如在中国,无论是盘子、碗、桌子都是圆形的,任何一个宴席,大家都喜欢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让菜,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团圆,美满,和谐的美好愿望,而吃火锅也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从口感上来讲,由于西方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喜欢吃容易咀嚼的食物,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所以出现了fast food等。通过这种饮食文化的冲突,引发学生对中西方社会文化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外国友人引发的笑料。让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变成了社会文化的学习体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增强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自身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修养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着对民族文化传播的义务。尤其是工作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并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特点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素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必备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此外,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族群文化观,能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尊重民族文化的教师形象。同时,还要采取适合的文化适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而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民族地区的语言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少数民族文化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1.原始宗教落后因素对经济的阻碍

从宗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宗教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宗教都有明显的不同。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自身文化的影响相比较的话,中国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这当然反映出宗教在中国人心中的所占的地位,同时也看出我们的确是宗教意识不甚浓厚的民族。正像钱穆先生说过:“宗教为西方文化体系重要一项目。中国文化中,则不自产宗教。凡属宗教,皆外来,并仅占次要地位。其与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亦均各有其不相融洽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许多原始。仅以新疆为例,像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发现的表现人们对日月崇拜的彩绘岩画,古代塔什干人自称“汉日天种”(太阳的后代)。新疆许多古代民族都以狼为部落的图腾,高车、乌孙人都称自己是狼的后代。新疆古代和田人举国敬鼠,这在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发现的画板中得到了验证。著名的新疆昌吉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又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殖崇拜的盛况。意识形态方面的落后,直接影响到部分少数民族成员极容易将为数不多的财富积累轻易耗尽,而他们自身的落后宗教习俗和迷信观念,又严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强大的阻碍屏障。

2.民族语言在经济交往中的劣势

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使用超过一种以上的语言,可是,满族与回族仍然使用汉语。改革开放的进行也逐渐证明了经济交往受到民族语言的影响是逐渐增大的。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样会受到语言差异的影响,汉族的知识分子不能够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到这些地方,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另外,商品经济的盛行也使得信息交换与信息调节的作用更加明显,少数民族对信息的收集与获得能力同样因为语言障碍而受到影响。少数民族不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进而使得他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民族传统观念中落后的因素会直接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中传承下来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民族文化在今天会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观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观念产生落后的消极的影响,从而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偏僻农村里,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本民族落后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先进的科学技术持反对态度。女孩子在14—15岁左右就被要求出嫁,不能够读书;男孩子则就外出务工。这在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影响了生产力的质量,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同样,由于受落后的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保守,仍然存在“多生孩子才会富”的想法,在新疆的南疆许多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会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孩子,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从思想意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传播、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严重的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相互推进、相互渗透。这种互动关系是可以进行调试的,在调试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达到动态平衡。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却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又面临着诸多挑战。

1.坚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大观念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也比较看重经济发展的原因,这却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忽略,反过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将原来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调整,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这一切都要求从领导到群众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2.要有选择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作用对不能适应时展的内容要辨证地进行分析、挖掘、整理并加以保护。对民族文化中可以适应并正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要在政策引导下,通过市场的评价来生成基于传统又有所创新的新的文化。近年来中国西部大开发,各少数民族成员在市场竞争中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明显的诸多,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也逐渐得到加强,同时,各民族也进入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大时代,谁都无法回避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今后的时代将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少数民族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随时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结合世界发展的步伐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另外,强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各个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3.通过教育机构与教育投资的增多

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效率与文化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使少数民族人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已经逐渐加大在少数民族开展双语教育,双语教育要结合各个省份与当地居民的具体特点来实施,要具有差异性,不能够让所有的居民都学习相同的语言,要有侧重点。但应注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自愿选择。要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学校教育课堂中,才能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文化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功能,通过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学校教育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少数民族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主要体现在教师逐渐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培养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的发展,在结合学生兴趣与当地特色的基础上,要重视学生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要尽量综合使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作用。

4.充分利用民族区域优势

资源优势是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中心。就拿新疆来说,是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幅员辽阔,有资源和地缘两大优势。新疆具有特殊的水土光热资源,因此新疆是瓜果之乡,同时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新疆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最有代表性的有石油、煤炭和有色金属三种,新疆古迹遍地,民族众多,十三个主体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各异,原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占了全国旅游资源类型的83%。科学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势不仅课题大力发扬民族文化,让全国乃至世界各族人民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带动了新疆的地方经济发展。

5.通过政府投入的加大来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进行完善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交通并不便利,因此资源并不能够被充分地开发,少数民族的优势并不能够在经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只有从政府层面着手,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投资环境。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积累能力,要尽量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的收拢渠道,采用内联外引的道路,通过非农产业经济效益的开发来实现集约型发展。充分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保护和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使少数民族的经济获得比较快的发展,而且还要保证当地经济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只有实现在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最大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精神潜力和经济潜力才能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群众才能真正缩小与其他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并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三、总结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多样性 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Preliminary Study of National Minority Culture

ZHANG Ying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AbstractThe reason that a nationality can distinguish other nationality is different culture.cultural 'performance is various,not only in the material aspect, but also manifests in two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 behaviour.The author through summary the past studied and the life ,attempted to discuss necessity of the protection na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mechanism regard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

Key wordsnational minorit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the necessity of culture

1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关于文化的定义,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的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文化特质潜藏在不同的文化内容中,构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在民族文化中,最大、最基本的文化不同表现,莫过于每种文化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即语言。与此同时,生活的地域范围缔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性。当然,民族文化物质层次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既可通过人们的语言,也可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当然,物质与它们的关系并不只是单向的,他们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我国有56个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大家庭,是这个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各种文化开始融合但是依然没有阻碍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表现出了新的不同的文化形态。

少数民族文化被其他文化同化,主要是汉族。这是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往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在民族交往中,不利的少数民族会慢慢放弃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民族特色,跟随其他民族。

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这样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在比较封闭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出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排斥心理不愿意与其他民族交流,在民族交流的历史中,族际通婚的现象发生较晚较少。当其他民族进入,常驻这样的地区时,跟随其民族生活,养成了民族习惯,最后形成了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心理。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多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个汉族女人加入少数民族较为完整的地区,久而久之变成了他的民族。但是这样的地区一般伴随的是贫穷与落后。

少数民族之间的同化。这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相互交往之中。各种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之后,相互的民族融合,或表现为甲民族特色,或表现为乙民族特征,其与原先本民族有所差距,产生了新的民族心理。这个过程自少数民族开始交流的时候就开始一直在持续。

2 保护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生活环境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生态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然而文化不是被动的,它反过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改造。在最初文化的形成和时期,民族之间相对闭塞,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和联系很少,文化体系的构造主要是通过生态环境来作用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会有相似的文化类型。而当一种文化发展成熟时,其内部具有约束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可以说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客观世界的要求,保护民族的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考。

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平等的基础。无论什么样的民族,不问其过去,不管其现在,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每个民族都有选择使用文字、语言的权利,都有认同的民族心理习惯传播和传承的权利,不应以一种自我认为是优势的文化模式强加在他民族的身上,破环他民族的传承。现在,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少数民族进入学校后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渐渐丢失了自己的固有的文化。

但如今,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威胁。

物质形式的威胁。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商品竞争中,少数民族处于劣势,无奈之下,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商品,接受了那些先进民族的生活娱乐方式,久之,自己的文化内容被改变了。,文化的最小单位是在每一种文化互动过程中的,是体现在每一种物质形式中的。白族自历史就是一个开放的民族,自“丝绸之路”开始就积极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为使彼此交流方便,定三月三为共同交换商品的日子。如今,这项开放式的民俗活动保留和传承下来,可是,我们遗憾的看到,在三月三街上看到了众多非白族的商品,各种各样的商品正使这个白族的传统民间交流活动变成一个巨大了低廉商品产销会。当然,笔者并没有片面的认为一个民族的商品受到其他民族的威胁,其文化亦被破坏。

精神层次的影响。文化有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行为层和精神层。当一个文化被其他的文化影响时,首先在物质层发生作用,其次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最后到达其精层次,从而完成一种文化的改造和重塑。精神层次的改变标志着整个文化体系的变化,只是有些微细的地方可能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大理的古城里有很多的酒吧,那原本是外来人员经营的,其主要受众是外地游客。在这里无法评价究竟是这种现代的休闲方式好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活动好,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引起了对于白族文化的精神层次是否被改变的疑问。

3 社会机制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很多做法都是从制度着手。笔者同意这样的做法,认为不管是文化或是其他,形式的做法很重要,它虽然常得到治标不治本的骂名,但是在标本不能兼治的情况下,看中形式的这种重标的做法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如今可以提供有利证据的是日韩两国对于保护本国文化的做法。日本自19世纪就有关于文化保护的法律,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保护较好;韩国在1975年之后也制定了有关保护民族文化的法律,韩国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我国现在采取四项措施保护民族文化:制定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设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机构和设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培养人才,包括各种大学、艺术院校培养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也包括培养和使用对少数民族文化起传承作用的民间专业人士;对那些濒临湮灭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抢救。

对于机制保护文化的措施还有一些考虑。提供了很好的外在条件是否就能很好的保护民族文化呢。机制毕竟有许多人为操作的东西,若是超出了人的想象与控制,机制的作用便很难发挥了。例如对于少数民族的教育是传授较为发达的民族的语言与文字,还是继承其自身的表达方式;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是单向的传播较为先进民族的科学成果,还是挖掘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而对于一种民族文化中落后阻碍发展的部分怎么对待,若根除是否会破坏这种文化体系,从而使文化发生改变。

文化的保护是一个系统问题,里面总会有我们想不到的细枝末节,总会不断滋生发展出新的有意义的元素,也总会让我们陷入保护与放任自流的两难选择之中,我相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思考与探索。

注释

①黄开国,唐亦英.诸子百家兴起的前奏――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4.2.

②关于“德”的起源,有原始社会说、殷商时期说和西周新创说,分见李玄伯的《中国古代社会新研》、斯维至的《说德》、段凌平的《试论殷商德的观念》和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关于“德”的原始字义,有李玄伯、斯维至的图腾说、王德培的行为说和郭沫若的道德说。

③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94-295.

④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2.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问题;对策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获得了显著进步,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工作也随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党的以来,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加快,中央与地方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初步构建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规体系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取得了较大进步的背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始终落后于少数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无法满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地方立法严重滞后。我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教育行政规章及规章性文件,少数民族教育法规却很少,甚至没有一部统领少数民族教育法规规章的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法。少数民族教育法规层级过低,法律效力较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并且,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地方立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16个民族自治县和3个民族自治旗中,仅有十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少数民族教育法规,很不适应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

(二)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针对性差、特色不鲜明。现有的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强;一些法规多为原则性规定,比较抽象,操作性不好,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在强调法制统一性的同时忽略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照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等法律中有关少数民族教育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在指导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针对性不强,甚至会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片面注重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保护。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颇为注重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保护,却忽视了对少数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角色进行规范与引导,导致少数民族教育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用,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在不断消失。

(四)缺乏对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机制。我国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尚未形成制度,教育工会、教育学会及各种研究会和协会等民间教育组织没有很好地发挥在教育执法中的监督作用,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执行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使得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流于形式。

(五)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相当薄弱。我国法学界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重视不够,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学者不多,研究成果也非常缺乏。虽然一些学者逐渐认识到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的重要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的研究探索,但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目前仍然非常缺乏。

三、完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对策

(一)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法律体系。尽快制定全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少数民族教育法律体系,以便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进行全面指导和科学管理。这个法律体系“应是一个横向平等的法律部门和纵向层次的法律形式相结合,内容和谐一致,完整统一的有机法律体系。”

(二)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民族成分、民族结构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既要体现我国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规范和指导,充分反映各族人民的意志,维护各民族人民的利益,又要符合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反映各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规律,以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注重规范与引导少数民族教育在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角色。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还应该具有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上升为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注重对少数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角色进行规范与引导,以保障少数民族教育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强化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监督,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法律实效。“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监督是树立少数民族教育法律威严,保证少数民族教育法律实施的重要手段,是不断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法制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法律监督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建设的需要,我们应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教育执法的监督机制,提高全社会执法力度和监督人员的素质,强化少数民族教育法律执行监督,以保障有法必依。

(五)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推动少数民族教育法制理论发展。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就难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实践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围绕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实际,在我国教育立法、民族立法一般理论的指导下,对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以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法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1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1.1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教育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正式学习之前,多数要先进行民族预科教育,为适应大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我国的民族预科教育始创于1953年。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一年级新生,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与大学本科的入学水平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互相衔接、互相适应、承上启下的特殊教育工程。在一年的预科学习期间,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心理、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障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迅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夯实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预科教育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预科教育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适应、相互理解,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一些对社会的了解,明确预科期间的学习目标,树立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将正式进入大学之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阻力降低到最小。

    1.2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的特殊性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地处祖国的边疆,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经济欠发达、文化教育相对滞后的状况,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群体中,又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状态中,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明显的“贫困且封闭”的地域经济特征。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信仰有着显着的民族特征。上述的这些特点造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这需要我们在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首先应认真分析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习俗、信仰和文化心理等上所具有的明显特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1.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是一个难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基本不去上政治理论课,基本不了解当今的时事政治,基本不关心国家大事,基本不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改革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心理状态易随环境变化波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近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暴力犯罪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民的正常生活、工作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来自不同民族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倾向。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事件对国家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然而作为远离家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其民族情绪和心理状况难免发生波动并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作为大学生正处于建立思想认知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又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高校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作出新的思想教育安排,使他们健康成长,并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2.2民族文化存在差异,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进入内地高校以后,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到的多是与自己不同民族的同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存在一定差异。远离家乡、亲人,陌生的生活环境等因素都成为阻碍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原因。同时,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不足、有效沟通的缺乏导致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模糊。

    2.3汉语文化基础薄弱,学业、心理及生活压力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对汉语言的理解与表达困难,学习压力总体偏大。正因如此,他们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快速适应,导致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受到不良影响。而缺乏与汉族同学交流也导致其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无法更好的及时理解和消化,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挫折感,甚至会引起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恐惧学习等问题,产生较大的学业心理压力。

    3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3.1用“仁者爱人”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者爱人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爱世间的万事万物,是一种大爱博爱。将博爱运用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就是用情感、用真诚、用热情去解决和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1)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叛逆”思想,用“情感+实例”引导,使其充分认识到党、社会和学校对其教育引导的正确性和友爱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对对其有约束力和管理性的政策和号召有逆反心理,甚至更强烈,这就需要我们用情感耐心沟通,用少数民族同学亲身受益的实例加以引导,以加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2)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孤立”心理,用“真诚+合作”矫正,使其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和谐与真诚。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在他乡求学生活,生活习惯、语言沟通障碍、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往往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孤独感,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上用真诚感动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团结友爱的力量,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3)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冷漠”情绪,用“热情+鼓励”改善,使其能释放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报负,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对学校各项活动的反响不够强烈,一部分是由于沟通不够,一部分是由于生活习俗和爱好不同、兴趣不够,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更能提高他们热情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以鼓励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将来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打好基础。

    3.2用“科学发展”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把握人生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各民族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是加强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需要。[4]科学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未来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把“科学发展”贯穿在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1)在新生入学之初,创造互助、友好、友爱的迎新氛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及成长目标,使其对新的学习生活有准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2)在大学学习之中,通过强化校训、诵读名人名言等方式唤起少数民族大学生崇高的使命感,使其有意识的规划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在大学学习之末,通过专业课和其他素质考核对其进行评测,帮助他们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并在他们即将走进社会的时候给予思想和经验指导,以帮助他们应对新机遇新挑战。

    3.3用“以人为本”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1)尊重个体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文化历史、经济水平、教育背景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具备因人而异的特殊性。从理解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内心所需,找准切入点,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因材施教。(2)加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实质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就要求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要,以少数民族中专生的自尊、生存、发展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尊重,了解其所需,帮助解决实质性问题,做到团结和谐,自由平等。(3)增进交流沟通。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民族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弱化民族之间界限和差异,鼓励汉族学生向他们当中的优秀学生学习,以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在云南孟波镇中学的田野调查发现,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应加强对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满足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

2006年4月至2008年6月,笔者参加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孟波镇中学合作开展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项目研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笔者四次来到孟波镇中学。孟波镇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笔者通过田野研究发现:教师作为学校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哈尼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教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问题。这一个案虽然不能代表全部的少数民族学生,但可以代表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一种类型,能够对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少数民族学生个案做出解释。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教育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包括对一些课堂的现场观察、与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等。出于研究伦理的考虑,本文所涉及的个人一律采用化名代替。

一、案例

孟波镇中学现有教学班级26个,在校生122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43人,占84.93%,汉族学生185人,占15.07%;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傣族学生82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7.26%,哈尼族学生130人,占10.59%,其他民族主要包括基诺族、彝族、回族等。WWW.133229.cOM在该学校,汉族学生成绩最好,傣族学生其次,哈尼族学生成绩最差、最不爱学习。一位老师在与笔者的访谈时说道:老师对汉族学生的期望最高,其次是傣族学生,最差的是哈尼族学生,他们的失学率最高。哈尼族学生只要不逃学,知道如何管好自己的零花钱(因为哈尼族学生的家距离学校非常远,通常他们一个月才能回去一次,家长一般会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哪怕上课睡觉,我都不会说他了。哈尼族学生老实、爱劳动,这些是他们的优点。(2007年4月访谈记录)

下表数据是孟波镇中学一个班级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各科平均成绩可以发现:哈尼族学生的成绩明显低于汉族和傣族学生的成绩。

(一)门二的个案描述

1.门二的学习成绩好于其他哈尼族学生人们倾向于设想文化群体是单一的,并且拥有同样的需求和性格,这些假设是值得高度怀疑的。文化群体是复杂的、多样的、充满活力的,学生文化群体也是充满差异的、多样的。要将每个学生看作一个个体,不要武断地认为来自一个民族的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

门二是孟波镇中学的一个哈尼族学生,在笔者认识他之前,就已经知道他了,因为他是哈尼族学生中少有的成绩优秀者,很多老师曾向笔者提起过他。为什么门二的学习成绩要好于其他哈尼族学生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优秀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好奇。笔者在孟波镇中学研究期间,从各个方面对他进行了了解,包括对他进行多次访谈,对他的任课教师进行多次访谈,还到他所在的班级多次听课。笔者发现教师在提高他的学业成绩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表数据是门二与班里的哈尼族同学在同一次考试中的成绩。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门二的各科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哈尼族同学的学习成绩。

笔者曾多次进人他所在的班级听课,发现门二在课堂上学习认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作业正确率很高,深受任课教师的喜爱。在一节“孟波镇中学校本课程”课上,老师让学生们介绍西双版纳的植物,其中有一种是哈尼族的传统植物—砂仁,老师点名让门二给大家介绍。门二高兴地告诉大家:“砂仁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经济作物,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是用来治肠胃病的一种药。”在与门二的各科任课教师的聊天中,感受到了老师们对他的喜爱与器重。他的一位任课老师告诉笔者:“门二是个好学生,他懂事好学,不像别的哈尼族学生贪玩。我很喜欢他。”

2.门二的远大理想

门二不仅学习成绩比其他哈尼族同学好,更重要的是门二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一次访谈中他告诉笔者,他的理想是考入一所医药大学,专门研究哈尼族的传统医学。以下是笔者访谈的部分内容:

笔者:“喜欢学校生活吗?”门二:“喜欢。”笔者:“你最喜欢哪一门课程?”门二:“喜欢数学,数学老师尤其喜欢我。”笔者:“你长大了想干什么?”门二:(不好意思了一会儿后才说)“考大学。”笔者:“想考什么大学?”门二:“想学医,考一所医药大学。”笔者:“为什么想学医?”门二:“因为数学老师说我适合学医。”笔者:“为什么数学老师说你适合学医?”门二:“有一次我们数学老师在学校打篮球,手扭着了,很多同学都帮老师揉,老师说我揉的最好。后来我让爸爸在山上采了一些草药送来,我把草药捣碎,给老师敷上,老师说效果很好,说我以后学医会很好。”笔者:“是谁教你学这些东西的?”门二:“没谁教我,看见家里人这么做就会了,但揉的手法是奶奶教我的。”笔者:“哈尼族都会这种揉法吗?”(哈尼人传统按摩是原始社会祖先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至今还保存着,它是中国最早的医疗保健手段之一,也是哈尼族传统物理疗法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总结了哈尼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是哈尼人医学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门二:“有些人会,有些人不会。”笔者:“你帮助老师揉手后,心里感觉怎么样?”门二:“很高兴,因为只有我揉的最好。”笔者:“为什么你的成绩很好呢?”门二:“因为其他哈尼族同学老想玩。”笔者:“你喜欢玩吗?”门二:“我也喜欢玩,但我也喜欢学习,他们(哈尼族同学)光喜欢玩了。”笔者:“课余都干些什么?”门二:“打篮球,也去图书室看书。”(选自2007年11月访谈记录)

门二的理想是学医。他之所以树立这样的理想是因为数学老师夸他会哈尼族的传统按摩术,说他适合学医。数学老师对哈尼族传统按摩术的认同,使门二觉得自己民族的文化非常了不起,让他拥有了自信。因此,年少的他立下了考大学当医生的理想,也正是因为门二拥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报负,使他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学习更认真。

(二)门二的个案讨论

为什么门二的学习成绩要好于其他哈尼族同学?笔者认为,教师对门二的认可、鼓励和期待是导致门二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个主要原因。门二的科任教师特别是数学老师对于哈尼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门二对其自身所属的民族文化的认同,而这种文化认同提高了门二的自信心,从而形成了他学习的动机并促进r他的学习成绩。

1.数学老师对哈尼族文化的认同促进了门二对自己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接受某一特定族群之文化的态度与行为,并且不断将该文化之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内化至心灵中的过程。对于少数民族儿童来说,其文化认同的发展更多的是通过家庭、社区及相关宗教场所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儿童人学以后,学校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和培养中的作用就会日益凸显。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时,是否能维持两者之间的张力,将对学生的认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发展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如自身所属的民族文化和以汉族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其他文化的影响。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张力,则容易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双重文化中产生认同混淆,一些学生甚至会对自身所属的民族文化产生鄙视、自卑的心态。

门二15岁,正处在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认同。这一方面表现在他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非常熟悉:知道哈尼族的父子联名制、哈尼族的按摩术,能熟练的给别人介绍家乡的特产、风土人情。另一方面表现在他非常喜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在门二与笔者的聊天中,他非常高兴地向笔者介绍自己民族的各种文化,邀请笔者去他们的寨子过节。他不像笔者在孟波镇中学见到的其他哈尼族学生那样害羞和难为情,而是非常开朗大方。他坚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也表现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他与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交往,表现出对其他民族文化接纳和欣赏的态度。他邀请同学们去他所在的寨子过哈尼族的节日,也去参加过傣族的泼水节,并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因为门二具有良好的民族自我认同,因此他能积极地接纳自我、欣赏自我,具有良好的民族心态和民族归属意识。

为什么门二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积极认同呢?笔者通过对门二的个案研究发现,门二的数学老师在促进门二的民族认同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门二的数学老师同时也是他的班主任,这位老师虽然不是哈尼族,但是对哈尼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表现出热情,在课余时间常向门二询问关于哈尼族文化的一些事情。门二因此而觉得特别自豪和高兴,同时也非常愿意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向别人介绍自己民族的文化。

2.门二的自信心提高了他的学业成绩

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产生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尊、自豪感,最终提高其学业成绩。门二就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与各种不同民族的同学、老师进行交往的。良好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使他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在学校里感到快乐、开心。由于门二与他所处的学校环境相适应,老师们喜欢他,同学们也喜欢他,他便能与周围的人互相认同,发挥自我的态度与能力,产生积极的社会认同感。正是因为门二这种良好的心态,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促进了他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对自己的期望。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得到老师的认可,最终门二在学习上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期望和态度,对其学业的成功与失败有重要的影响。许多研究也证明,非少数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通常有较低的期望,教师较低的期望将会造成学生负面的自我形象和不适应感,进而导致学业挫折感的产生。这些学业挫折感常以“缺乏学习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也就因而被教师冠以“懒惰”、“害羞”等标记。钱民辉等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遭遇学业不良,从根本上说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是标签的结果,是低期望的结果。如果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情境有所排斥,亦不认同自己的角色地位,就会造成生活方向的迷失感,产生角色混乱。

门二是幸运的,他碰上了喜欢和欣赏自己的数学老师,老师向他传达了对他的期望,因为数学老师对他的认同,也使他非常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正是因为老师的鼓励和发现导致门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努力。由于门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他在学习上感到快乐;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优异,也进而导致其他老师都很喜欢他。

二、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个案中笔者发现,教师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笔者承认,导致门二学习成绩好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家庭的、自身的、教师的、学校的,但笔者通过与他的访谈和与其他老师的访谈可以确认教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透视孟波镇中学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现状

为什么别的哈尼族同学就没有门二的成绩优秀呢?这又该如何解释呢?相对于其他哈尼族学生来说,只能说门二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碰上了非常欣赏哈尼族文化和喜欢他的数学老师。而对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他们则没有门二这么幸运。根据笔者在孟波镇中学的现状调查发现,这所学校尽管是一所民族中学,但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却并不尽如人意。孟波镇中学现有教职工100人,从学校教师的民族构成来说,傣族6人,哈尼族8人,回族1人,基诺族2人,拉枯族1人,彝族1人,汉族71人。孟波镇中学有一个以汉族教师为主体的教师群体,汉族教师占到全体教师的84.5%,哈尼族教师在孟波镇中学,只占到约9.5%,一些哈尼族教师也只是具有哈尼族的身份,却并不一定是在哈尼村寨长大的,因此对于哈尼族的文化并没有多少了解。孟波镇中学的汉族教师尽管长期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教师对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过多的了解。汉族教师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时,更倾向于用对汉族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和看待少数民族学生。

据笔者对孟波镇中学的研究表明,该校的老师们在与少数民族学生交往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所属民族文化的不了解,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由于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参照架构是有差异的,学生表现其文化所认可的反应或行为态度,可能被老师错误解释、解读或完全被忽略。能像门二的数学老师这样主动向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其所属民族的文化,并对这些文化感兴趣、尊重这些文化的教师并不多见,大部分老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比较薄弱,在与学生交往时,会忽视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

(二)多元文化意识应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据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巧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现实状况,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应学会与所有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交流,学会理解他们的文化。只有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教师才能进行文化反思、自我检查,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找到自信,从而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教师是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的必然选择。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1.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少数民族开始汉化,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学校教育是文化保存、传递的主要渠,而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内容大部分以汉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文化极少得到体现,对于幼儿,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来说,会渐渐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接纳与认同感。幼儿园要探索利用本土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课程内容,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这是幼儿园发展教育的责任,也是幼儿园应尽的义务。

2.增强幼儿民族认同感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在社会领域方面的发展目标提出,让幼儿“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这些文件体现了本土民族文化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的重要性,也提供了政策保障。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当同时体现主流文化和民族文化,不仅让幼儿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让他们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学会去尊重、包容其他民族。

3.园本课程开发和幼儿园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施素质教育”,为园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园本课程,是立足于本园实际,体现本园特色,符合本园社会文化背景的,以促进幼儿各方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其办园特色,包括在办园质量和效益两方面。而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工作是创建幼儿园特色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形成园本课程特色,是促进幼儿园发展的重要途径。

4.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丰富了幼儿园课程内容,使其更多样化,另一方面能够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赖于教材来组织教育活动。对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了搜集素材、筛选材料、合理组织材料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并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这不仅改变了教师教材至上的观念,拓宽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操作空间,也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二、幼儿园课程中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来看,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比如神话传说、富有哲理的寓言和歌谣等,还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节日习俗,形式多样的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等。如何筛选出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呢?我国学者吴刚平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三点原则:一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二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儿童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开发本土民族文化课程资源需要遵循上述原则,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现实需要。以下从民族性、兴趣性和教学价值三个方面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能让幼儿获得民族文化知识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资源。

什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应该是能增加幼儿对自己生活的地区和社会文化认同感,获得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的资源。广西是壮族自治区,除了山歌,还有铜鼓、壮锦、民族服饰等都是壮族特色民俗文化。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社会文化中蕴含着浓郁的壮族文化特色,在建筑和城市建设方面也突出了这一点。比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外形便取材于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在城市内也随处可见铜鼓造型的装饰。南宁市的幼儿园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的过程中,便可以选取以上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内容。比如组织户外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民族博物馆,参观完之后可以就“铜鼓”这一壮族特色开展一次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让幼儿进一步获取生活中有关本土民族文化的知识经验,在感受民族文化的优秀的同时体验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2.让幼儿感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资源。

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兴趣来源于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需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回归孩子的生活世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也需要向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幼儿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本地民族风俗、饮食、歌舞和传统节日等都是幼儿园课程中可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比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不仅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共同节日,除了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外,还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做呈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寓意农家当年五谷丰登。即便是在南宁百色等现代化的城市里,大街小巷也会卖这个节日所特有的五色糯米饭。教师可以从幼儿生活中出现的五色糯米饭入手,开展活动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广西“三月三”节日的风俗。

3.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资源。

主题活动是指幼儿园围绕某个中心内容,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参与的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系列学习活动。从幼儿的学习特点来看,主题活动打破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更符合幼儿的经验和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本土民族文化选择主题活动资源。比如每年的三月三从2013年起已经成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幼儿园可以在节日前以“三月三”为切入点,设计一个民族特色主题活动。这个节日里壮族男女有赶歌圩的传统,除了对唱山歌,还有抛绣球、打铜鼓和抢花炮等民族特色活动。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可以设计以下几个二级主题活动:“对歌乐”、“赶歌圩”和“铜鼓舞”。这样的主题活动在引导幼儿了解民俗风情的同时,让幼儿感受广西山歌的魅力,激发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认识了解本土民族文化的契机。

三、幼儿园课程中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应用

1.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

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就在于提供适宜幼儿的又能促进幼儿发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首先必须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依据,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原有水平,还要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其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广西幼儿园课程可以适当融入一定的本土民族文化内容,反映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知识经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等。在语言领域,可以包含民间神话传说、儿歌、寓言、谚语等内容;在社会领域方面,可包含节日、民族风俗、礼节等内容;在艺术领域,可包含音乐、舞蹈、服饰、工艺等内容;在健康领域,可包含饮食、民间游戏等内容;在科学领域,可包含建筑、民间工艺、历史人物等内容。在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体现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使教育内容和幼儿生活得以接轨。

2.用于主题教学活动中。

主题活动选择主题的依据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能引发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本土民族文化与幼儿,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的生活紧密相关,可以为幼儿园主题活动提供生活化的素材。幼儿理解和接纳文化不能简单地通过老师的“说教”而达成,而是要在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广西的幼儿从小或多或少都会从生活中见闻、从成人口中或电视上了解到壮族人节日对唱山歌的传统,自然对广西的山歌喜闻乐见,想听想唱想表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幼儿园可以以“歌圩乐”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观看经典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让幼儿了解山歌对唱的民族风俗以及表演对歌的场景、改编歌谣等。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把幼儿不感兴趣的、脱离其生活经验的内容加以修改或删除。

3.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