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应用题教学 聋生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聋生由于听力损失,只能凭视觉感官来认知事物,导致其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逻辑思维能力则较差。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数学应用题教学对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进行比较,找出规律

比较是加深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把不同的应用题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才能对应用题有比较清楚的理解。

聋校数学整数简单应用题一般有4种数量关系,11种类型,教学过程中要帮助聋生充分理解这4种数量关系,引导聋生进行比较、甄别,掌握11种类型的本质联系,抓住每道应用题的特点,从中找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相并关系(部分与总量的关系)有2种:求两个数的和;求剩余。

相差关系(两数相比较的关系,相差)有3种: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两数相差多少。

份总关系(每份与总量的关系)有3种: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平均除);求一个数包含几个另一个数(包含除)。

倍数关系(两数相比较的关系,倍数)有3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对待在数量关系上有联系的应用题,一般应在分别讲清楚,并且熟练以后,再进行联系比较,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分析综合,找出内在联系

分析是把一个认识对象分解成几个方面逐一进行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原先被分解开的各个方面再联系合成一个整体加以考虑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两种思维方法是紧密配合不可分割的,是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聋校数学教材中有的应用题最多达到八步骤计算,这样的复合应用题包含着若干个简单应用题,对聋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需要聋生在概念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思维判断和推理,而这些判断和推理又是一环扣一环的,即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所求问题,往往这个问题的求出结果又是一个问题的已知条件,并且这些都隐现于文字之间。分析综合,找出内在联系是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聋生语言的重要环节,只有教给聋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实现这一重要环节,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法。即从未知推向已知的思考方法是分析法。用分析法解应用题是从应用题所提出的问题出发,为所解答的问题寻找条件。如果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所需要的条件,就设法提出过渡性的问题,再用同一样的思考方法寻找条件,或者再提出中间问题,一直到所寻找的条件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找到为止。

2.综合法。即由已知推向未知的思考方法是综合法。用综合法解题是从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在全部已知条件中选出两个或几个联系紧密的相关数,先组成第一个简单的应用题,求出此题的得数,再用这个数和另一个同它联系紧密的已知数组成一个新的简单应用题。如此推理,最后一个简单应用题的得数就是这个复合应用题的答案。

在实际解题时,这两种方法可交互使用。这两种思维过程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用分析法时,必须随时照顾到已知条件,注意问题与条件的联系。用综合法时,在随时照顾到所求的问题,注意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聋生的思维时而从问题转向条件,时而从条件转向问题,是不断运动的。

3.归一法。即先找出单位量,再以它为标准去推理。

4.变题法。即将复合应用题变换成连续性简单应用题。

5.图解法。即把应用题中具体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纯粹的数量关系,用图表示。

另外,还有形象演示、实验等方法。总之,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视觉形象来支持思维活动,更能发挥聋生视觉的补偿作用,有利于聋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掌握解题步骤,形成规律

根据解题要求和聋生的实际情况,可把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形成一定规律,以使聋生遵循。解题一般可分为6个步骤:弄清题意、分析关系、写出算式、正确计算、检查验算以及写出答案。

1.弄清题意。即弄清应用题所叙述的事情。要求聋生理解内容,对题意有个初步印象。

2.分析关系。指应用题中所叙述的已知数与已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这是聋生解题中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在于它在解题中起着决定的作用,难点在于由于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部分交织起来,使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分离现象,即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得出所求问题,必须根据相关的已知条件选择两个已知数,提出过渡性的问题,然后依次逐个解答,而步骤越多,选择就越困难,分析也就越复杂。聋生组织语言能力较差,对每一步分析的具体含义不一定理解,用语言表达更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聋生列小标题分步列式的能力,在分析关系上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

尽管复合应用题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以已知数与未知数、已知数与求知数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大致有两种基本模式。

第一种模式:未知数的解答建立在一个已知数及一个已解答了的未知数的基础上。这种模式思维定向基本一致,新的因素是单一而相继地进入原有的思维定向。

第二种模式:未知数的解答建立在两组已解答的未知数的基础上,这种模式较难,它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念定向,新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更多地进入分析范围,同时某些环节分析的结果,要在头脑中暂时“储存”起来,需要时又要及时无误地“取出”运用,这便增加了思维的困难。

分析关系的目的是使外在的应用题结构转化为学生所把握的内在的东西,这是复合应用题教学的中心环节。

3.写出算式。即对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检查。它是以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等知识为基础的,综合算式必须在分步式有一定基础上才能引入。

4.正确计算。即对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准确性的有效练习。培养学生准确迅速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5.检查验算。内容包括审题、列式、计算。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即对结果合理性的觉察力。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65-02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直受到学校、家长、及学生的关注,而思维能力却像打开数学知识大门的钥匙,只有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便成为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教学目标。那么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应该从实从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把切实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取过程,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是因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要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直径与半径的特征及关系的教学,传统的方式是教师自己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接着告诉学生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背会该知识点了事。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是老师在表演,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自然就没有思考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当然不够深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更难。而我在教学的时候则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先以小组为单位用圆规或其它自备学具动手画图,然后小组内共同探究半径及直径的特征,再后组内同学对所画的不同的圆自主探索同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最后抽小组对自己所探究的结果进行汇报,教师补充。这样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且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这样使他们的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的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生活也大有裨益。我经常听到有同事抱怨说:“现在生活和学习条件这么好,怎么感觉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呢?”我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固然有着综合因素,但最关键的还应是看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有意培养学生以下习惯:(1)有效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将学内容,利用家里相对宽松的时间及其他资源,积极动手操作,经历操作、感悟、思考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会被带到课堂,带着疑问上自然会特别注意思考,无疑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预习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尝试做一些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2)认真上课,多思、善问。培养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积极动脑,并勇于提出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的习惯。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需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一个问题,这样才能有所创造,提高自己。(3)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做好巩固。做作业一定要独立,且在独立的基础上还要讲究速度。要养成仔细认真,争取一次做对的习惯。(4)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把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着力点

课堂练习是消化、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培养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所以在课堂练习中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练习题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阶梯性,围绕重点与关键点先练基本题,而后再步步加

有所提高。不能只单纯的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进行重复。在课堂练习中还要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做些变式练习,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防止单调重复。解答问题时不要死盯着一处想,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思考问题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在教学应用题时应鼓励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去探索解题的不同途径,力求找到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让学生从中选择最优解法,这样在老师有意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自然而然的显著提高。

四、把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数学源于生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但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诱发学生内在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正比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作业:“同学们,你是否注意到我们在周一升旗的时候,由于不知道旗杆的高度和播放乐曲的时间,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升旗的速度这一现象呢?请大家根据已学过的有关正比例的知识,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动手查一查、做一做,看哪一小组能解决问题。”

由于孩子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及乐于动手的天性,学生很快想到可以根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垂直竖立的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的知识,求出旗杆的高度,从而顺利的解决了准确把握升旗速度的问题,并且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取得了非常好的实际效果。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

一、强化思维训练意识,明确思维训练的任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训练,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思维训练意识,明确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提高思维训练的自觉性。

其一,树立思维能力发展与物理知识学习相互促进的思想。一方面,学习物理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参与,所以在传授知识中,必须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才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以物理知识为基础。因此,必须在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其二,树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想。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直接相关。学生积极主动性越高,思维越活跃,思维效果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思维情景,既要让学生乐于思考问题,又要让他们有时间思考问题。

其三,树立强化训练思想。一是要明确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依赖于教学中长期的训练,因此应提供足够的思维训练材料,结合教学坚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量的积累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发生质的变化。二是应正确处理好训练材料的量与质的关系,克服大量做题和多提问就是思维训练的片面认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初中物理思维训练的任务就是要学生逐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并结合物理学科实际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二、进行思维策略训练,让学生掌握物理思维方法

物理思维策略,是指在解决物理问题、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思路。学生对思维策略的正确选择和运用,决定着解题成败和效率,它既能指导思维模式的灵活运用,又能统帅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既要交给学生某一物理问题的具体思维方法,更要善于总结概括,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策略训练,使他们学会运用一般思维策略,迁移解决各类具体的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重点应加强以下几种思维策略的训练。

1.精确理解题意,善于繁中求简的思维策略

解决物理问题,首先要把问题表征在大脑中。但是,在物理问题中,由于本质特征与有关非本质特征交织在一起,增加了对问题理解的难度,学生往往不能从复杂的情景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因此,教学中应把训练学生准确把握题意,并善于繁中求简当作一种计谋来训练。例如,在习题训练中,应训练学生从这些方面去思考:①题中的关键字、词、句是什么?怎样理解。②解决本题要用到哪些相关的基础知识,怎样在认知结构中提取出来。对学生进行这种思维策略训练,必须强化三点:一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当学生面临物理问题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读题,逐字、逐词、逐句分析,切忌一晃了之的做法。二是要训练学生在重点和关键句的理解上下功夫。学生把握了关键字句,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三是训练学生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把对物理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因此,教师应经常训练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物理问题。

2.双向推理的思维策略

据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能力的学生注重从条件入手,逐步推导出问题,但这种方法往往由于思考方向欠明确而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他能从问题入手,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既能找到问题的起点,又能明确思考的方向,有利于迅速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从条件入手进行顺向推理与从问题入手进行逆向推理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双向推理策略训练一般采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其具体方法有:①顺向推理能力训练。就是教师给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一定关系的条件,让学生尽可能的提出所能求解的问题。②逆向推理能力训练。就是只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提取信息,找出求问题所需要的条件。③倒顺相通的推理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在面临物理问题时,既看到问题,看着结论,也注视已知条件,从整体考虑,进行广泛联想,对问题倒推顺想进行综合思考,挖掘题中隐含条件,沟通条件和问题间的过渡关系。

3.扩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思维策略

进行扩散思维训练,就是要训练学生面临物理问题时,能从整体着眼,全面把握题中的各种关系,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特别是在思维受阻时,要及时改变思路另劈蹊径,克服思维定势。对学生进行集中思维训练,就是要在集中思维基础上,训练学生善于从不同思路中选择比较好的思路优先考虑。让学生掌握发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思维策略,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应注意创造诱因的设置。在教学中,应有意识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物理问题让学生去探索,活跃学生的物理思维。其次,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完善认知结构,使所学知识与方法系统化、条理化。训练学生善于从复杂的认知结构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再次,训练学生善于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结合运用的习惯和技能。在学生面临物理问题时,要求学生发扬独立探索和钻研的精神,领会物理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概括迁移和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调控评价思路,优化思维过程

学生是思维的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应确立自我意识,能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清醒的认识和正确评价,自觉调控思维过程,提高思维效率。

1.加强元思维的培养

元思维是认识主体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识,它是以思维过程为对象,以思维活动的调控为外在表现。元思维是思维水平的高级状态,学生元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题策略及方法的选择,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解物理计算题时,学生在元思维的帮助下,能意识到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题,要用到哪些过去学的知识,相关公式,明确解答步骤和方法是什么等。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能力;学生发展;学生兴趣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过程中在优化教师的“教”的时候,更加突出学生的“学”,不断革新教学思维,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想在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了解学情,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挖掘教材内容,教师也可以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物理实验,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推理以及判断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和学以致用。

一、构建有利于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一线教学的影响就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思维和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由过去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究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高中物理教学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上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探索并解决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意识的有效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强的助推力。具体来说,创设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联系当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创设情境、利用物理实验创设情境,甚至还可以利用物理学历史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等。高中物理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是非常多的,其关键还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例如在在讲授压强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一辆载重汽车陷入松软的泥地里,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导致汽车的重心正在往右方倾斜,但汽车的右方却是悬崖,为此这辆汽车的情况万分危急,而周围又无人可以帮助。此处设计的问题就是这辆载重汽车应该怎么办?学生在这样的情境诱导下,他们会迫不及待的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情境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设计具有探究意义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诱导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的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比如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了“用半偏法测量电流表内阻”的实验后,随即通过设问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

问题1:若实验中提供表1所示的实验仪器,要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电流表A1的内阻。

问题2:若表1中变阻箱R1改为一标准电流表A2(内阻Rg0=150欧,量程Ig0=200μA)请设计一个测量电流表A内阻的实验电路图。

问题3:若表1中变阻箱R1变为另一个电流表A1(内阻不知,量程Ig1=300μA).请设计一个测量电流表A内阻的实验电路图。

其中第一个问题改变了教材中运用电流半偏法测量电流表内阻电路图,渗透了分压半偏法测量方法,而在问题二中则改变了实验仪器,渗透了比较法测量方法,揭示了半偏法的使用条件,最后问题三则改变了实验仪器,渗透了等效替代测量方法,揭示了比较法的使用条件。所以教师通过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原有的实验设计,而且还让学生在打破原设计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进行了自主设计,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说,一个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其中不仅包含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包含了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发展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具有探索意义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活跃思维。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是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还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不断的调整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不断维持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认真的对待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时,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除电阻外,电容、电感对直流和交变电流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紧接着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感抗与交变电流的频率的关系;②感抗与自感系数的关系;③与交变电流电压的关系;④容抗与交变电流频率的关系;⑤容抗与电容C的关系。通过这样设问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还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出来,而要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同时在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长久工程。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向我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它需要我们物理教师积极参与、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5篇

一、创造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

二、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

1.建立现代的师生关系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的是学生,站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这是对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师生关系下,学生怎么会热情高涨,怎么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又怎么能谈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建立现代师生关系,以确保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主体间性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的特征。

2.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

(1)探究式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为“引导―发现”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发现式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其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得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景。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通过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让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2.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强调较多,而对学生的直觉等非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提出要求,这与数学的现代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数学教学的过程要从问题的发现,模型的建立,解决问题的构思上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最具创造性的乃是非逻辑思维,就连演绎推理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直觉的力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3.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4.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5.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善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6.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6篇

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学到其思维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便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 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诸多能力培养中,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1 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 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2.2 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保证思维得以正常发展。

2.3 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没有一定量的题练,固然达不到练就过硬解题本领的要求,数学解题中,应就题目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 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转贴于

(2) 以形示数、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7篇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needs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ic, weak clarity features of systems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 explore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system engineering teaching, that is to say, reinforcing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al theories, paying attention on guid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 strengthening the mathematical thinking patter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get effective training through the system engineering teaching.

关键词: 系统工程;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Key words: system engineering;teaching;train;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62-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系统充满着复杂性:包含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因素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很多时候,必须要有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才能可靠地对系统作出判断。然而,要把系统分析清楚是比较困难的,单个或几个理论与方法完全是杯水车薪,不能够将系统井井有条的弄清楚。因此,必须要有数学思维能力,将实际复杂系统的问题提炼总结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方法将其解决,得到的结果又反作用于现实系统,以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系统工程课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如何培养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数学思维能力正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之一。本文将着重介绍如何通过系统工程的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系统工程课程的主要特点

1.1 综合性强 系统工程是一门将系统论、控制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叉学科。它包括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而一般系统论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几乎包括一切与系统有关的学科和理论,比如管理理论、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它给各学科带来了新的动力和研究方法,促进了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使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因此它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到了系统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数学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2]。

1.2 系统性高 笔者在教授这门课程时,总体感觉是系统思想是主干,各章节介绍的内容是枝叶,一起组成系统工程这课大树。系统工程课程是一个连贯的综合整体,每一章节都是组成这个整体必不可少的部分,它们同等重要,并且每个章节是独立的内容,需要独立的完成系统的某个目标,一起为整个系统服务。

1.3 条理性弱 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太广泛,各要素间关系复杂。在教学中每一部分是分开讲解的,各章节是平行的关系,衔接性不强。每一章的内容既多又比较复杂,学习每一章都得全身心投入一个多星期,学到后面的时候前面的几乎不记得了,由于后面的内容用到前面的知识也比较少,学生就更容易忘记,老师很难有意识的去衔接整个内容。而在现实系统中,系统结构、环境和控制是需要一下子连贯起来分析的,因此在教学时就较难列举相关的例子,难以用实例帮助同学理解。同学们也是分散的接收这些知识,较难联系实际,理解起来,条理性就比较弱。

2 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

2.1 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方法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的、准确的阐述数学观点,能够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阐明事物间的数学关系[3]。数学思维能力是大学数学教学的高级目标,它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能力,更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即处理问题时的严谨、讲求效率、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现实系统越来越复杂,要把它有条理,准确的分析清楚,必须对观察、比较、抽象等能力要求更高,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和很强的问题分析能力,才能够把现实系统中的事物合乎逻辑的、准确的用数学观点表达。

2.2 大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现状 提起数学,大多数大学生都只了解数学的基本功能,即运算求解、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4]。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或其他相关的数学课程,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本能力。

对于数学思维能力,却比较陌生了,这也正是诸多大学生亟待加强的地方。在大学的数学教学中,老师过分重视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却忽略了数学思想的分析。学生在应付考试时,除了背定理和做课后习题外,竟出现“背”数学题的荒谬现象,导致大学生的数学思维功能僵化。一旦遇到在课本理论基础上稍稍拔高一点的题目,学生就觉得束手无策。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日趋复杂系统,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若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熟练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是难以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

3 系统工程对数学思维能力的需求分析

3.1 在系统中找出相关因素的需要 1978年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简言之,系统工程就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5]。该课程面向的是复杂的现实系统,解决系统问题的关键就是能够把系统的复杂情况概括归纳总结为一个个的因素,并能从众多因素中找出与目标相关的因素。发现并找出相关因素的过程需要学生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

3.2 在系统中建立模型的需要 学习系统工程,就是要能够把现实中多种多样的系统转化为可分析、可操作的模拟系统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找到相关因素后,要能够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分析整合,把各个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建立数学模型,才能够可靠对实际问题做定性或者定量的判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帮同学们树立一种对数学的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即遇到实际问题时会向数学方面去想,处理时严谨,讲究方法,讲求效率。这在分析庞大复杂系统时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素质之一[6]。

3.3 在系统中选择结果的需要 因为面对的是复杂的实际问题,在模拟系统中或者说所列的约束条件中,满足要求的结果可能不只一个,这时就面临一个择优的过程。这就需要数学严谨态度和考虑问题周全的思想,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有方法、有效率的分析所得的结果,并结合生活实际判断在现实中能否能达到。数学思维能力是能够运用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阐明事物间的数学关系。在择优过程中,要能够用数学方法表达表达出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然后综合计算,定量的得出最优结果。因此,数学思维在系统工程中选择、优化结果方面必不可少。

4 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对策

4.1 夯实数学理论基础 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成功的完成一件事,没有坚实的基础的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界的任何一个事物,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定理,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定义,系统工程、数学都不例外。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把基本的数学定义、定理记熟,理解透彻。在系统工程课程中,由于其独特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首先要把各个分支内容学好、学透,然后才能够在头脑中连贯起来。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在学习系统工程课程时轻松的运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不仅可以更好的学习系统工程,也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了在系统工程实例中的数学思维能力。

4.2 注重数学思想引导 在系统工程课程中,很多章节运用了数学知识,如管理系统控制中的优化控制及量化模型,管理系统环境中的机遇与风险分析和随机决策方法等。该书是分摸块学习,在每一个模块当中时,觉得比较简单。然而在面对一个系统时,各因素间的数学关系非常不明显,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猜想、分析、抽象、综合和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实际系统转换成数学模型,再予以解决。

在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关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能会忘记曾经学过的知识,但是所学到的系统思想,数学中的符号思想、联想与类比思想以及分析综合思想等却深深渗透在的意识里,成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极大的提高大学生的分析转化问题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4.3 强化数学思维模式 虽然现在强调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最基本的思维模式、方法是必须要有的,因为所有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思维上发展和创新的。数学思维是条理性很强的,在学习复杂的系统工程时,应逐步的把数学思维融入课程学习中,形成最基本的系统数学思维模式图,如图1所示。

根据上图的逻辑思维模式,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系统问题。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的数学思维是需要培养的,数学思维模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只有需要不断强化,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并要逐渐把它转变成一种数学思想。科学的思想一经形成,就会深深渗透到学生们的脑海中,并通过后期进一步的学习,越来越优化。

5 结束语

由于系统工程具有独特的属性,使该课程的教学具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明显优势。因此本文在分析系统工程课程主要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工程对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需求,探究了几点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从而使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学习系统工程的同时能够拥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周全的数学思想和严谨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李宝山,王水莲.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

[2]江新,张巍,李琦.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华章,2013,27:213,246.

[3]胡雪清.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04:49-50.

[4]张洪斌,杨晋.工科大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89-90.

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范文第8篇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