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0,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63-03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下,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群体性焦虑[1][4]。对焦虑情绪的控制可采用的方法较多,传统的策略主要有放松训练、注意力转移、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方法的有效性与个体、环境等多因素相关,并不存在普适性的方法。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与教育中,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民主、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他们在就业中遭遇的困难、挫折和情感,促进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重构自我概念,对于化解当代大学生因物质化、完美化自我意象所产生的自我心理冲突,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理论咨询理论概述

(一)人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建,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心理学第三种势力。它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人的潜能发挥和自我现实。人本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就是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完善自我和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疗法中,以罗杰斯开创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来访者中心疗法重视咨访关系的建立,主张消除心理异常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条件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关系,创造一种真诚期待、相互谅解的心理氛围。

(二)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的基本主张与特点

1.对人性乐观。与精神分析对人性的悲观、行为主义对人性的忽略不同,人本主义对人性的看法空前乐观,简而言之,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当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倾向,这种自我实现的倾向是人的力量源泉。

2.重视自我力量,关注自我发展。人本主义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本身有局限。因此,人本主义重视自我力量的激发,相信和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人本主义主张自我实现,永远地积极地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对焦虑的解释。人本主义咨询理论的焦点在于解决焦虑。罗杰斯(C.R.Rogers)认为,如果自我不协调的情形过于严重,以致防卫机制失灵,个体就会陷入严重的焦虑状态。人的自我不协调来源于社会价值观(他人的评价)与自我真实的经验不一致。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当事人消除自我不协调,促进自我的成长,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咨询或治疗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建构自我概念,重新发现自我现实的力量,排除障碍以确立起良好的动机驱力,激发人本来的力量,最终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4.重视良好咨访关系的建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偏重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咨询员应具备三种态度:共情、真诚和无条件尊重,态度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关键,而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的核心因素,因为只有创造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员才能有效地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来访者才能多层次地把握问题,最大程度地接受咨询员施与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咨访关系是促进来访者积极改变、发挥潜力的动力。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分析

1.就业环境压力与个人主观倾向的矛盾的影响。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环境的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性。从环境压力来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大学生成逐渐增多的趋势,与社会需求相矛盾,同时,我国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产生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主观上来看,焦虑体验是通过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这种认知评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一些大学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选择要求“必须”、“一定”是“高薪、稳定、体面”的工作机会和有“行政编制”的岗位,择业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差距,这种矛盾使大学生预期自己的职业价值目标将丧失,陷入自我冲突之中,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2.大学生就业功利化、片面化倾向的影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倾向。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竞争性等特征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这种影响也传导到大学校园,不少学生的就业选择出现功利化、虚荣、相互攀比等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化、理想化倾向,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盲目攀比,缺乏对自我全面客观的认识,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心态浮躁,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明显,普遍感受到各种压力,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焦虑程度。

3.市场化就业机制不完善的影响。当前,大学就业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负责,培养由高校独立负责,两方面常常存在脱节现象。“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机制,明确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从被动等待分配转向主动求职择业,但是,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呈逐年增多趋势,与市场需求形成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相对“供过于求”,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行为。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社会上存在一些就业机会不“公平、公开、公正”的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就业心理失衡,使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了担忧和疑虑、焦虑情绪。

4.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对脱节的影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弊端日益凸现。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上,与市场相对脱节,“传统专业多,新兴专业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不利于“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利于学生专业化成长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与市场需求相矛盾,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用人单位也常会质疑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给学生的就业双选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不高。

三、人本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辅导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澄清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职业自我

“职业自我”认识是指个体作为认识的主体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性格类型等与职业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自觉认识和认同,它是个体职业规划的逻辑起点。由于社会经验及专业知识的不足,大学生对职业自我的认识往往不全面。对于自己职业价值观、性格、能力特长等认识不足,导致择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盲从性,职业选择“随大流”,与自我真实经验存在不一致地方,导致自我心理冲突,是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自我认识问题,运用一些心理学专业量表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能力量表、职业锚量表、MBTI量表等对学生“职业自我”进行测量、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优势能力和特长,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自己的问题,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了解应向什么方向努力,区分他人的价值与自己的经验的异同,领会和确立职业选择的内在标准,统筹兼顾个性特点、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科学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定向,做生活的主动建构者,减少学习与择业的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缓解就业焦虑。

(二)关注学生自我力量激发,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职业竞争力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对未来想得过多,而专注当下的时候少;对事件的结果看得太重,而忽视自我发展的过程;对自我要求高,就业期望值高,但对自我不利因素不容易客观、全面的评估。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傲与自卑并存,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迷惘、困惑和焦虑,阻滞了学生自我积极力量的发挥。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在于引导大学生侧重关注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过于关注“他人”的职业价值目标;通过与学生平等、有效地交流,来促进学生认知改变,重构自我结构;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就业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关注大学生自我力量的激发,促进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现实的内在力量,并激发其这种力量,重塑求职择业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问题,依靠自我力量,促进自我发展,提高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就业目标。

(三)关注学生情感宣泄,调适不良情绪

学生的就业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宣泄,必然阻滞学生自我的发展路径,影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的适应。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他们提供宣泄情感的时间和空间,是对人本主义咨询思想更深入的领会;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关系、成长经历、价值观念以及压力等因素均有关系。因此,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健康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人际氛围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找到心灵宣泄的空间;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心理健康培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抽时间与学生聊一聊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情感困惑、自我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得到情感宣泄。更重要的是,促进和强化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正确的自我概念,悦纳自己。

(四)关注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人本主义咨询理论认为,若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下,让人的潜能自由发展,将会是健康而富有建设性的,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就业心理辅导中,更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流动上课制、班级授课制,教师难以面对全体学生、面对学生的每一方面,高校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科研等原因,在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学会共情(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学生面临的问题)、积极关注等方面,欠缺时间保障和与学生有效沟通交流的途径,成为目前师生关系渐渐疏远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师生关系疏远不利于师生共建良好的自由和安全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就业和社会成长不利。因此,在就业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辅导者真正做到尊重、共情、真诚,转变师生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为目标,做学生学习、就业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人生的引路人。师生共建具有亲和力、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解决学生在就业当中遇到的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曹绍平.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

[2]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

[5]杨宇孛.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6]殷剑平.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疆社科论坛,2008,(06).

[7]王丽丽.剖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调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心理咨询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相对于其他本科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面临更多学习方面的困难和压力,体验到较多的挫败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直以来得到的关注、家人的理解、外界的赞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他们在成长道路上的自我体验。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行为问题及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当然,可能正因为如此,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对爱和尊重的体验是比较敏感的。这就容易造成两个极端的表现:一方面,有的学生很容易自我开放,与咨询师敞开心扉的交流;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较喜欢自我封闭,对外界警惕性过高,容易产生阻抗反应。除了以上这些特点,其实无论什么类型的院校,心理咨询都有一些更明显的共性,这种共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心理咨询的。比如问题相对一般和单一,更多的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较少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和障碍;来访者的理解能力和自我体悟能力较强,可塑性较高;群体中相互影响的可能性较大等等。

一、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理论简介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无意识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荣格认为,这种力量是一种最基本的力量,“是一种能使你取得你所希望的成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你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使你明确自己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引导你自己的个人王国。”虽然精神分析过分强调无意识作用以及其泛主义的特点,而饱受批评质疑,但不可否认,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纪的心理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即使是今天,精神分析依然是人类心理学史乃至整个人类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因为精神分析强调研究人的无意识,所以对应的,也就产生了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和技术,比如在临床上经常用到的释梦、绘画、沙盘、催眠、自由联想等等。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受阻,潜能在发挥的过程中受限,是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成因。在如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中,人本主义以来访者为中心,积极关注个体自身需要的满足,引导个体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促成人性的和谐完整发展观念深得人心,也有利于建立安全良好的咨访关系,给来访者较大的独立空间。其倾听、共情、角色扮演、转移等技术手段也为各心理咨询工作者经常使用或必不可少的普及性常识。

二、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趋同点和异同点

直观上看,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是存在本质差别的,是两个对立的心理学派,但是在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如咨询师能以宽容和融合的心态加以运用,将二者有机结合,至少在应用技术大学类院校中,是可以快速、高效的解决学生来访者的问题和困扰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二者确实存在一些结合点。

1.异同点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二者的人性观,这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精神分析坚信人的驱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欲望冲动。而人本主义则相信人性是善良的,具有自我成长、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

其次,与人性观一脉相承,精神分析认为人同时具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人类的这两种本能支配着人的行为,产生了各种欲望,正是本能和欲望的存在,人性中才产生了邪恶的那一面。但在人本主义看来,即不绝对反对本能论,也不赞同本能论,而提出“似本能”的概念。承认人受内在动力的驱动,但反对本能的负面性。本能和“似本能”的差别在于“首先,似本能不像动物本能那样强烈;其次,似本能不像本能论者认为的本能那样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说是好的;再次,似本能的需要与理性之间并不存在像弗洛伊德本能论中所阐明的那种本能与理性的对立;最后,似本能的需要不像我们理解的生物本能那样,在物种发展的阶梯上相互排斥,而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次序列里能动地相互联系的。”

基于以上主张的不同,在实际运用中,技术方法也不一样,总体来看,精神分析重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的欲望、情结,关注早期生活经历对后天的不良影响,主要研究人的异常或消极心理活动和状态;人本主义重视激发来访者内心自我实现的潜能,引导来访者积极地采取适合的策略和途径,完成自我协调完整发展,主要关注人的积极心理能量。

2.趋同点

虽然提法不同,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都研究和关注人的内在驱动力,都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都受到内驱力的深刻影响。二者在研究结论上差异明显,但研究对象上,是趋同的,如人性、本能、需要(欲求)等。相同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能和需要都是人的内在动力。“内在动力”使二者具有本质的联系。

第二,本能和需要的满足都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体验,反之,带来挫败感或引发心理问题。

第三,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似本能”依赖于人类本能而存在。

第四,生存本能和似本能(需要)对于个体成长都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是同向的。

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在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中的融合与运用

精神分析的部分理念以及其独特的治疗技术,有利于深入快速地了解来访者,挖掘心理事件背后的意义,找出问题存续的潜在能量和驱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精神分析也容易走入模式化的偏激,特别是初用者尤其应当注意。通过对应用技术大学心理咨询的不断尝试、摸索,笔者认为沙盘游戏治疗、释梦治疗、绘画治疗等均是很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但如果对原型物或象征物的工具化、固定化,只是沿用国内、外的一些分析方法和象征意义来解释发展着的、不同个体的诉求和欲望,就难免有失偏颇。而且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总体上是积极的、常态的,哪怕来访者,其社会功能一般也是相对完整的,对问题也具有较强的自知能力和水平,内心充满自觉、和谐成长的欲求。

从这一点看,与人本主义观点是较为一致的,来访者充满善与积极的力量,只是在特定时期或特定事件上心理失去平衡而已。人本主义对人性的尊重、关怀、激励以及基于此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都是对症下药的良方。但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面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学生和教师间还是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是从业者一直在试图超越或消解的,然而事实上,它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体现在咨询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存感、信任感(或不信任感,体现在阻抗、回避)和期待感。所以,如果单纯用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并可能遭遇失败。

综合以上论述,一方面坚守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构建良好的咨访关系,注重人的自我成长能量的引导,也即现实需要的策略性满足和调整;另一方面,以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技术,深入探寻人性中的原始成长点和固着点。换句话说,就是以精神分析探查问题根源,以人本主义解决问题。当然,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必须与来访者感同身受,也即人本主义说的“共情”,更深入者,如我国学者许金声提出的“通心”,必须寻求一种途径,带着来访者在他(她)困境的世界里游走,最终只有自己先找到问题答案和出路,才有可能引导对方走出困境。

以曾经的一个个案为例,来访者由于性格问题而困扰,但是找不出问题的原因,通过沙盘游戏,可以明显看到沙盘左半部为不协调的开阔空白地带,右下角有一凸起沙堆(意为小岛),隐藏于房子前面的一个角落,也不协调。

此时如果全然按照象征意义或纯精神分析,就至少会遗漏一些东西。比如空白地带,来访者称为那是开阔的大海。我们要怎么理解呢?但是运用深度共情去理解对方的人性特点,就能很快发现,那块空白地带恰恰就是来访者问题所在,显然事实上,来访者尽力掩饰,不愿回忆,并为此而痛苦挣扎,将这一切物化于沙盘上,就成了那片不和谐的空白。而那个角落里的岛,就是来访者内心安定的居所,远离喧嚣、痛苦,只隐秘于某一角落,那是一种无奈的孤独。

总之,不论沙盘、绘画、释梦,还是情境角色扮演,都从具体生命物化而来,在解读时,当尽心力去赋予它鲜活的生命,而非物对物的释义。当然,这就需要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之间寻找一条融通之道。简单来说,就是同时运用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理念去理解、解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所指的原型和意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2]【瑞士】荣格原著,刘烨编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3]【美】斯考特.派克著,邵楠译,《邪恶人性:一个心理治疗大师的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语课堂 互动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一、前言

随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意识到:一堂英语课的成功并非取决于教师的讲授是否面面俱到,语言点即语法、词汇搭配的介绍是否详细透彻,而是取决于学生能够接受多少知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否得到了练习和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混淆了三个概念:教学在课堂上的输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输入、学生对英语的交际输出,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输出大量的语言信息,学生就能够全盘接收,并且按照教师的预期输出语言。因此,过分地强调教学方法――即教师输出语言的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实际上,这3个概念相互影响但并不完全相同,学生对英语的输出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与目标。课堂教学,是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遇到阻滞,会向教师求助。这时,教师的信息输出具有更加实用意义,只有在这个时候,教师的语言输出、学生的语言输入、学生的语言输出这3个环节之间才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出,其他两个环节都是辅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项互动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本文试图探讨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在互动实施过程中师生双方都需要遵守的一些原则。

二、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其实践方法是教师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概念、论点等,问题留待他们去探究(Williams,2000:49)。学英语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把英语当作一种培养学习者能力的手段。教师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任务,学习者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把学习和使用英语知识与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依靠自身知识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重新建构自己对事物和观点的认识与理解,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训

2.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发生在学习者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是重要的互动对象。有效的学习秘诀在于交互双方的知识和技能处于不同的水平(Williams,2000:40),学习者通过与知识技能强于他的教师或者伙伴交往是提高其能力的最好办法。根据这一理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人经历各不相同,在许多方面,一个班上的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处于不同的水平。师生之间或者同学之间在不同方面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成为必要与必然。在英语课堂上,学生者通过与教师或者同学之间的英语交流彼此影响,去认识世界,并不断改变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提出,学习者是各不相同的,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更加与众不同。人本主义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要为学习者提供安全的环境而不是增加焦虑,教师热忱地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减少防御性学习(Williams,2000:35)。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看成一个接受的容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把他们看作一个活生生的人,学习的内容要体现他们在知识、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通过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个人相关的话题,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整体素质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语言能力。

4.社会构建主义模式

社会构建主义模式的要义是:知识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知识构建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构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Williams,2000:43)。根据社会构建主义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过程与经验(即丰富的语料和语境),由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构建。除了提供过程和经验,教师还应通过语言互动来引导学习者对有意义的刺激做出合适的反映、帮助他们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促进他们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以及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等。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交互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构建主义模式都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强调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学生者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这样的课堂既创造了活跃的学习氛围,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另外,由于课堂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待学生们良好的精神面貌反馈到教师方面后,教师会体悟自身教学效果,也会从中受益,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三、促进课堂教学互动的原则

1.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真正而充分的教学互动,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性原则

在大力提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依赖思想。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监控者,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具体方法有: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活动的开展,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如筛选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化原创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写作等各项活动,以优化其语感能力。其次,在活动中,教师应能控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言语交际活动,即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交互方式如双人合作、小组活动等,以保证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提高其言语交际能力。

(2)激情、激发、激励性原则

首先,教师讲课要充满激情,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激发原则体现在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激发”学生的潜能上。教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的积极思考所得出的答案可能会给教师一个惊喜;教师富于智慧的讲解会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学生的主动提问可能会使教师出乎意料,从而引发新的、更加深入的探讨。再次,坚持激励原则,推动后进学生。树立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评论意识,对学生言语能力的点滴进步做出敏锐反应和及时的表扬,使学生既能体会成功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坚持激励原则,充分考虑学生性格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帮助内向型学生冲破自己设立的屏障,给他们提供更多用英语进行双向交际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都能畅所欲言。

(3)平等性原则

首先,教师要时刻把自己置于与学生一样的语言学习者的地位,参与他们的活动,体验他们的感受,更深刻地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敏锐地感觉到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去教他们。其次,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不能借任何理由偏向或歧视部分学生。同时,学生之间也要友好相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民主平等的关系,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感,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学习精神。只有在师生心平气和、坦诚相待的状态下,才能深入地讨论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潜能,以获得最佳学习效益。

2.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而言,所要遵循的原则是:

(1)参与合作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合作,教师应让学生感到必须相互依存又必须个人参与负责。由于课堂上需要训练的是学生,不是教师。因此,应提高学生的活动比例。学生之间互相探讨请教,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小组间的合作能减少压力,营造自然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口语表达的流利性。此外,学生之间的参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了学习动力,加速了英语学习的进程,建构了学生自己的语言体系。

(2)竞争有序原则

英语课堂活动中,学生互为对手,互为目标,彼此竞争,实现“双赢”,目的在于使每个小组在竞争中把任务完成得更好。每位学生不仅要发挥自己在语言上的交际能力,而且还要关心其他学生发挥各自的语言交际潜力。学生之间相互促进,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构建能力。竞争能促进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情感上的力量。这使得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大的任务,发挥最大的效能。

(3)学以致用原则

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这种语言的实际交际能力,即学以致用的能力。应用是语言学习的归宿,又是语言学习成功的保证,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机会,创设条件,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实践其所学的语言知识,创造性地活用所学的语言,把语言学习变成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从而逐渐获取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3.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互为用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语言教学的走向,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是互动式教学理论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需求而设立,更多地强调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是个提供服务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辅助者,他的责任是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促使学生的课堂活动有效达到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教师主导,只是教师主导作用在于实现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又反过来活跃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因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学习上少走弯路;这是因为教师刺激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教师来说,可以收到教学相长的结果。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他虽不唱主角,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不但要有组织能力,还要有引导、应变能力。他不仅仅要准备如何将知识传达出去,而要运筹帷幄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应该习得怎样的能力,学习过程中以什么学习方式进行认知、练习与运用,老师应该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才能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些都需要事先进行周到的考虑。教师的大量工作转移到了课前准备工作上,而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其工作的重点是组织、激发、鼓励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如何组织、激发、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也是交际法教学对教师的又一能力要求。

四、结语

课堂互动教学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遵循了语言与教学的规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开动脑筋,心领神会,轻松愉快地增强英语的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互动过程,实质上是人际互动,教师是参与者,学生也是参与者,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这种互动,逐步促成英语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促进大多数学生英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Z].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30.

[3]杨雪燕.西方有关外语课堂过程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 2003,(1):57.

[4]赖非.促进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J].山东外语教学,2006,(4):85.

[5]王丽萍.外语教学如何进入交际互动课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22.

[6]卢春燕.互动与主导:外语教学的核心[J].山东外语教学,2003,(5):89.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者自主性 学习策略

一、引言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点的确立,使培养学习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 LA)成为近20年外语教学界许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共识。随着语言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交际化,学习自主性也被看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先决条件(Wenden 1998),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也越来越多地从教师转向学生,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简要介绍学习者自主性的定义,提倡学习者自主性的必要性,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培养学习者自主性所采取的策略。

二、学习自主性的定义

学习者自主的概念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真正将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的首推Henri Holec。Holec(1981:3)认为,学习者自主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就是说,能够负责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他认为这种决策活动体现以下五个方面:1、确定学习目标;2、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4、监控学习的过程;如节奏、时间、地点等;5、评估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具有自主性的学习者面对学习要求和目标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不断地产生新的思想,时刻抓住学习机遇。他们不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寻求知识(Boud 1988)。

三、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必要性

(一)学习者自主性的理论依据

学习者自主性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建构主义理论给予教学上的启示是学外语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把外语当作一种培养学习者能力的手段。学习者应把学习和使用外语知识与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各种认知、判断评价、行为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

2.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五、六十年代,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的积极、自发学习,强调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还主张学习的关键是为有效地对付处于变迁中的科学世界而知道如何学习,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应放在促进学习过程、促进意义学习、促进人格的充分发展上。

(二)现代教育目标和我国大学生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目标愈来愈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信息化时代,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已不能终身受用,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继续学习的社会,一个人必须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又要求人们能够培养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外语教育现状: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学生已形成了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创新能力缺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难培养成综合型创新人才。

(三)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差异

学习者在性格,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动机、学习能力方面差异很大,要求我们给予学习者更多的自主,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认知优势,使用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四、学习者自主性它并非一种信念,一种个人唾手可得的产品,也非个人的品质。它与其他思维活动与心理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程度的大小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如会受到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条件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主要因素是受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

动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动机体现了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目标的心理倾向。它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指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获得某种实用,具体的回报(Hudson),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高薪职位等。理论上讲,“综合性动机是确保成功获得第二语言的广泛用语以及类似母语的语言的基础(Finegan 1999)。

无论是综合型动机还是工具型的动机学好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动机这一内在驱动力。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少只选择一种动机形式,他们往往是将两种动机形式结合在一起。

学习态度是与学习动机息息相关的。动机明确了学习态度也就自然而然地端正了;反之,持消极的态度,则导致学习失败。

(二)学习策略

Candy(1991)认为:“怎么学和学什么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学习者采用的学习方法对其学习成果的形成影响很大。

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外语学习的主体。在接受语言输入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并从中“悟”出规则,加以吸收。在语言输出时在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监控一系列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状态中。学习者在完成某一学习和认知任务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自己所有的原有知识和认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介绍一些关于词汇、听力、阅读、写作、口语方面的学习策略,结合教学内容先展示这一学习策略,然后训练这一策略最后使学生逐步潜移默化形成这一学习策略。

五、如何培养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者的自主性不是教出来,而是老师慢慢引导培养出来的,它一旦形成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学习者在语言实践中持之以恒。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师和学生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传统的语言教学把课堂当作传授信息与知识的“输送带”,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与信息的供应商角色,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的角色要改变,要从知识提供者变成学习顾问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适时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起到资源提供者的作用,创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氛围。

在学习中,学生的观念将决定他们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策略。只有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认知主体,在外语学习中起主导作用,外语学习的关键在于个人努力等可控因素,他们才不会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输入,而是愿意和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性,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策略来独立自主地学习,做到主动地寻求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

(二)培养学生兴趣

成功的课堂教学第一个标志就是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的兴趣盎然。每一堂课,教师和学生的目标要明确,而且应该是一致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愿望的基础上,结合阶段教学目标来计划安排课堂活动。

教师的性格和教学风格能对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的话题也是调动英语课堂教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要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全面而合理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活动

任务与活动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学生不仅要使用学习材料而且要完成学习任务与活动。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来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参与某项活动来进行语言操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设计的活动必须能够给学生提供作决定的选择,并使他们能够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以及独立或合作进行学习。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不应当撤出所有的支持而让学生自行探讨学习自主。教师应洞察学生的需求并时常提供脚手架般的帮助以利于活动的展开。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学生应当在很大程度上能独立于教师来进行活动,而教师更多的是学习项目的管理者和资源提供者。

(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中心,改变学生的依赖思想,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有意识培养这一能力。

方法有:问卷调查,与学生面谈,让学生记日记、周记,与学习者签合约等。

六、结束语:

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任务,需要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由“被引导的语言学习”逐步过渡到“半自主语言学习”,从而最后达到对学习者“完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Boud D (ed).Developing Student Autonomy in Learning)[M].New York:Kogan Press,1988.

[2]董明.大学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模式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学,2004(5).

[3]魏玉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外语界,2002(3).

[4]范捷平.德国教育思想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肖飞.学习自主性及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自主性[J].外语界,2002(6).

[6]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7]兰昌勤、曾洁.对培养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思考[J].外语界,2004(4).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客文化 文化基础 教育教学应用

历史的发展总是催生它的文化形态随之变化。同时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机遇。随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兴起,一个陌生而又诱人的网络文化概念――“博客”(Blog)进入了人们的视野。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互方式,是一种“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在技术层面,博客满足了“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时代的‘麦哲伦”’、“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等有关博客的形象比喻比比皆是。

博客文化的特点

博客文化冲破了文化只重视人类长期积累的历时性观念,打断了文化为知识人所垄断的知识权力话语,并作为一种新型书写工具,正在改变公共话语的属性。博客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分界线。从文化层面看,(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崛起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精神的形成。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于’社会权利分散、心灵沟通、文化共享、个性化精神与群体精神相砺相长等方面。具体而言,博客文化大致表现出如下特点:

知识共享。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传统的“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知识共享是博客内在的精神与存在的依据。“Blog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自由生产方式,一种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反的知识生产方式。”博客们往往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或者萃取并链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义的信息与资源,在博客页面上。博客使知识生产平民化、直观化、公开化。让各种见解、多元文化、丰富思想、深睿知识真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交流与互动。学习者通过博客把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公布出来,其他有相同兴趣或同样学习范畴的人可以参考。也可以发表评论。学习者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分享和交流中引发更多的思考,可以进一步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交流与互动使博客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群或信息知识共同体,信息的吸收、传播与反哺都对这一群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平民化与个性化。博客文化是一种平民化文化。博客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实现了“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的文化对接,使得一部分本来属于“草根”群体的人,也通过博客写作与思考。进而跃进“精英”群体之列。在博客网络中。信息传播和交流所确立的信息公开和公平原则,打破了昔日信息垄断的中心话语模式,促成了个体话语、小众话语对主流传媒话语权力的消解,形成了开放、透明。民主、平等、宽容的大众话语新格局。

博客文化是一种个性化文化。在博客网络中,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个人的创造性被高度激发。人的个性得到尽情发挥和他人普遍的认可。

博客辅助教学的文化基础

现象学理论。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20世纪的教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博客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它与现象学的研究与实践非常相符。①回到事实本身,注重对生活、对世界的直接体验。“现象即体验”是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即为对生活、对世界的体验。学生体验到的真实世界是学生重要的知识来源,这种来源真实、可靠,而且具有情感的渗透。博客的应用鼓励人们对日常教育生活中琐碎的细节进行关注,把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周围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使人们理智地从非逻辑中找到逻辑,从理当然中找到理所当然。②指向内在意义结构,注重实践和反思。现象学研究的目的是培养一种批判的教育能力,即知道在教育情境中,在仔细的启发性思考的基础上如何采取机敏的行为。现象学提倡对生活的体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文本的反思。以期提升思想,增加实际经验或机智。写博客的过程就是对那些最普通、最熟悉、最不证自明的东西实施不自觉的结构化分析。通过记录与阅读博客日志,回顾、品味、修正过去所写内容,不断进行反思。这样的过程反复,可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写―录、思―享、品―学―Blog接近了我们的学习愿景”。

建构主义理论。当前信息化教育领域正在完成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博客的出现,迎合了当前信息化教育新范式的诉求;学习范式的基础理论是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诸多新生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并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作用主动建构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博客易于创设学习情境,从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博客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学习,实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的自由学习;博客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博客的交流与讨论功能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加强和展开,实现并强化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合作学习的观点;博客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更为全面的知识,培养思考的习惯,体现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学习的本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利用博客进行学习。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采用博客方式补充学习资源直观全面,有利于直观、全面地展示学习内容;利用博客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的相互转化。由简到繁地形成知识的持久性和迁移性;相比其他的学习方式,博客更有利于对知识进行梳理,更符合认知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博客有利于形成知识的反馈,辅助学习者完成博学、审问、明辨、笃行的学习循环过程,获得正确的知识。

博客辅助教学的应用探索

博客不单单是一种网络技术手段,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制作网页的行为,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教育的影响与日俱增。国外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博客,做教学计划,开展课程与专业发展方面的同行合作,利用博客指导新教师和学生;还将博客作为课堂和课程的

补充。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博客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从事博客教育的应用与探索。具体而言,博客辅助教学有如下表现:

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网络信息泛滥。博客萃取并链接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人能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知识和思想,提供所学的更广泛的背景资料。通过对信息的过滤,信息可以转化成有用的知识。

进行自我知识的管理。写博客的过程也是构建、整理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和劳伦斯・普鲁萨克认为,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用组织或个人本来已经拥有,但可能不被察觉甚至彻底遗忘的知识。博客,通过搜索引擎、超文本链接和信息聚合器等技术手段,实现知识收集。对于大量零散的隐形知识,能通过这种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收集,使之显性化,从而变得更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记录学习过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里记录着学生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全过程,包括学习者本身的学习内容、他人的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汇报、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协作等。利用博客来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博客的共享性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群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学生通过建立、参与博客,可以对其他学习者的博客发表个人意见。这必然要与不同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打交道,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学生们通过参与讨论,可锻炼批判性思维,能更好地阅读、批判性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写作。基于博客的学习能够成为一种自主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互动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博客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很多相契合的特征和关系。博客以其技术上近乎“零障碍”、使用上的便利性和突出的教育功能等优势引入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为教师自我完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工真。首先,博客满足了一部分教师的“理解、尊重、认同、欣赏”的需求,满足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动力需求;其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再次,博客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机制,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孤岛状态,有助于教师之间营造反思的氛围。

博客辅助教学的冷思考

博客毕竟是一种辅助工具,我们不能指望它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表达仍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博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但更适合作为课后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工具。另外,博客的使用者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提炼和筛选,而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更高,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既尊重自主性,又不要放任自流。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高校

一、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的具体展现形式。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涉及到的教学理论主要有下面四种。

(一)发现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现事物,学生学习是主动参与、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发现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归纳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从发现学习理论中得到启发,并选择性的继承了发现学习理论的知识。可以说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运用案例教学时,所选取的案例都是源于特殊教育儿童教学或者康复训练的真实事件。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以上就可以看出,建构主义理论和案例教学在理念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三)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结果,是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发展。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且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主导者。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上,人本主义理论和案例教学是一致的。

(四)教学交往理论

教学交往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同学、教师以及周围环境的交往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身的品质。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必需的要素。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案例教学提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在对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锻炼发展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以交往为基础的教学。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程序

(一)准备案例

案例教学展开的前提是案例的准备。没有案例就不能称之为案例教学。这一过程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选取合适的案例,并对案例和相关材料进行梳理。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准备,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做好心理准备,提前熟悉相关材料。

(二)阅读案例

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可以是文字描述,可以是图片形式,也可以是特殊儿童的录像(要征得儿童家长同意)。学生开始阅读案例,熟悉案例的内容,了解相关资料。带着问题解读案例:这个案例讲了什么内容?关于哪类特殊儿童?提供了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哪些专业知识?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初步熟悉之后开始去分析案例,并根据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见解和问题等相关信息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结论。

(三)小组讨论

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学生已分析过案例,对案例已熟悉。在学生阅读分析案例时,已经把疑问和见解整理出来。在这一环节,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有易于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深化自己的见解。一般会选取一名成员整理最后的问题和大家共同的观点。

(四)班级讨论

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大家基本达到共识。在班级讨论这个环节,大家可以在课堂上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名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问题和观点,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和见解。大家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让老师帮忙分析和解答。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组织全班同学发言、讨论,同时及时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材料作为支撑。

(五)评价总结

在经过激烈的班级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自己的观点也得到了阐述。在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欠缺的地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评价。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和案例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引导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思考。

(六)课后思考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结尾,大家基本达成了共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案例的学习过程,反思自我,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三、应用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概念区分不清

举例教学是基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引出一些事例对理论进行深度的解释说明;它本质上是演绎思维。而案例教学则主要是把案例作为教学的基点,经过师生对案例进行共同的分析、讨论、交流等过程,归纳出案例中所蕴涵的基本理论或专业知识;它本质上是抽象思维。案例教学具体来说是一种师生的双向活动,主要是以案例为核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这是一种快速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手段;而举例教学则主要是一种单向的教师教学行为,也只是一种用来说明具体问题或者具体事例的方法。

(二)缺乏丰富的特殊教育案例资源

特殊教育案例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数量不足,二是案例质量不佳。特殊教育案例主要涉及到各类特殊儿童的特征表现,而关于言语治疗、行为矫正等具体的康复训练项目的案例较少。虽然目前已有《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运动治疗》、《特殊儿童言语治疗》、《行为矫正技术》等专业教科书,但仅运用书中有限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足的。这不仅不利于丰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而且阻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使用案例教学,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忽视讲授教学,重视案例教学,导致主要原理、概念讲授不清,学生对原理、概念难以获得全面的科学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就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完成的局面。

(四)案例材料呈现方式较单一

在特殊教育专业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来呈现案例。文字材料的案例对于教师来说是比较容易运用的,但对学生而言则缺少了一些趣味性和吸引力。学生以视觉的形式获取案例信息,很难真正融入案例之中。长期使用这样的案例呈现方式,容易大大降低学生对于案例本身的关注度,亦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教师长期的教学发展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应用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不断地反思和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针对目前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还是要从教师的身上来解决问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掌握案例教学与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身教学状况,积极探究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中的运用,挖掘更好的方式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亦可通过参加各种不同的在职培训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顺利实施。

(二)丰富案例资源,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案例资源库

不充分的特殊教育案例资源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和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特殊教育科研专家共同组成以一个专门的特殊教育案例选编小组,大家通力合作,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收集和选取合适的案例,且可通过定期组织案例交流活动,实现案例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在收集第一手的真实案例资料过程中,应考虑到特殊儿童家长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案例的心理,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帮助转变家长观念,是特殊教育案例顺利收集的前提条件。

(三)正确把握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不能用案例教学代替理论教学,而应该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以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前提。所以说,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我们不能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隔离开来,不能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同时忽视理论教学的价值。案例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促成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构建以活动为中心,把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策略落到实处就成为提高物理教学成效的关键。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下面就“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具体的做法浅谈如下:

一、“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要把学生看做一个个发展中的人、成长中的人、不断完善中的人,所以,在教学中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要给学生创设“自我实现”的积极体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多元智能理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注重学生的语言智力、数理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些新的理念。

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探究教学重在三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热情,自主探究学习构建学习能力,交流学习成果分享学习乐趣培养合作精神。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热情

情景创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等因素,适宜的情景又促使学生从消极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那么如何来创设情景?我在实践中摸索出创设物理情景的五种途径:

1、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景

许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列举学生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学习物态变化“蒸发”时,让学生回忆夏天未下水前站在岸上凉快?还是从水中出来站在岸上凉快?学生很快就会给你回答出第二种情况凉快。教师这时追问为什么凉快?怎样会更凉快?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蒸发这一节的教学。

2、实验演示创设情景

新奇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经验判断往往能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如在讲大气压强这节课时,通过设计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拿一个空杯子盖上硬纸板,手压纸板倒过来松手,学生看到纸板下落,让学生分析原因,那是因为纸板受到重力的缘故,再给杯中装满水,重复以上操作,松手前先让学生猜想会发生什么?学生的判断与实验现象产生矛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画图创设情景

讲压力和压强一节时为了引出压力的物理概念,在同一图上标出重力和压力,让学生区别,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讨论压力的概念。

4、以音乐创设情景

在学习声现象时,通过播放高音和低音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以物理故事创设情景

我们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可以故事形式向学生展示情景,如在讲斜面一节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设计师,设计一个全部由石头做材料的凉亭,可是当时石顶凿好后,石柱立好,石顶却搬不到石柱上去,这下可把设计师难住了。设计师去请教一位老道人,道人说:“贫道乃山野废人,土已埋到脖子”,说完就闭眼打坐了。设计师仔细琢磨道人的话,顿时豁然开朗,他马上召集工匠,用土将石柱埋起来,众人沿土坡将石顶拖到柱顶按好后将土清除,石凉亭就这样建造起来。(稍停)其实这个设计师用的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斜面。

(二)、自主探究学习构建学习能力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学生进入情景后,教师着眼于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方法,教师如何来引导呢?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在平时讲初中物理比热容一节时,先让学生思考。

(1)将半壶水烧开与将一壶水烧开哪个需要的时间长?学生很快会回答烧开一壶水需要的时间长一些。从而提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个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出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2)将一壶水烧开与将这壶水加热到50℃,哪个需要的时间长?学生马上就回答上来将这壶水烧开需要的时间长,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不断设问、点拔及反复的讨论中,说出质量相同的水温度变化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综上所述,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然后提出问题,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一样?通过实验,让学生能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亲身经历使们有一种成就感,对物理更有自信,更有兴趣,愿意积极去探索下面的问题。

2、突出学科特点,尽力做好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的规律和概念都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特别是对某些抽象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从实验入手更为重要。实验让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实验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概念,总结规律,并可以加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巩固,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大大在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做好实验尤为重要。在讲到电话、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我先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然后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合理选择器材,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点拨学生排除实验故障,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两年多的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尽力创造条件做好各个实验,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动手机会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又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应多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脑并用又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平时在讲平面镜成像一节时学生根据预习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两节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彩笔、尺子)按教师的指导来操作,当学生观察到两支蜡烛完全结合时这说明?(学生马上就回答出物像很大),用彩笔沿玻璃底边画线,标出物像的位置并用彩笔连接前后组对比,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最后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学生也很快回答上来。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始终保持一种主人翁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总结,亲身经历,用实验探索真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三)、交流学习成果分享学习乐趣培养合作精神。

一方面,学生在合作群体中讨论与交流,有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与探索,这些都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提升,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组成合作群体与实施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与他人交往和相处,这就从社会维度发展了学生的适应性。

三、“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发现学生不仅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科学素养和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还让学生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成就感,让学生学会了会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既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引导探究式教学教给了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而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简单的记忆,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足够“动”的时间,尽量让学生说,学生做,而教师应切实做好其引导的工作。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适时、合理、有目的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用终身,正如谚语所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之以渔,可供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何开进《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第S2期

人本主义理论的概念范文第8篇

我国经济发展节奏迅猛提升,其中中职教学重要性获得全面彰显,后期调试质量也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瞩目。为了有效适应创新规范指标,教学主体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合理教学模式的探究工作中去,力求挖掘各类创新调试渠道,全程贯彻有效英语学习指标需求。但现实状况中,我国中职英语课堂之中存在各类隐患问题,尤其在阅读讲解层面上经常延续单方面口语灌输手段,学生在模糊思维之中无所适从,后期感应与实践应用积累实效当然不足。具体来说,此类教学模式长期挫伤学习主体的积极回应态度,创新能力长期受阻,使得师生之间的矛盾关系愈演愈烈。

1 我国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1内部学习主体普遍缺乏阅读兴趣

中职生由于在英语基础应对上长期处于薄弱节点位置,词汇量与特定语法掌握不够扎实,使得综合阅读流程中承受百般限制,透过起初阅读次数减少过渡到恐惧阅读反应,并且情况危机局势势必愈演愈烈。课堂之中消极学习气氛凝重,精读方法根本毫无用处。例如:实际阅读环节中,中职生不可进行连贯性阅读,注意力便自然集中在单个词汇的猜测工夫上,整体理解速度与质量都相应降低。后期研究结果证明,一旦说某篇文章陌生词汇量达到5%以上时,中职生阅读效果必然受到制约。

1.2教师教学手段不够科学

大部分中职英语教师对学生基础阅读能力判断上不够上心,涉及课堂中的和谐交流气氛与积极渗透情境根本不曾顾及,学生后期阅读能力又怎可悄然上升。教师本身就已经士气大减,对于课堂教学方案创新设计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这部分学习群体毫无现实理解与判断能力。必要语法知识尽管在中学阶段都有接触,但大部分中职生仍旧遗留模糊认知隐患,尤其在长句之中层析关联分解不清,中心含义也就无法做到实质性跟进。英语的句子是按照特定语法规则组建的,要真正读懂文章,就必须结合语法结构进行系统认证,理清谓语、修饰语搭配样式,句子理解程度便自然收到良好绩效。但是目前教师往往焦急于学生不堪入目的基础语法应用能力,使得课堂讲解节奏不断加快。要知道,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借助主观适应心态加以兴趣感知,其间特殊情境创造工作不可获取。目前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应用迹象广布,教师应该联合既定资源进行有机整编,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实践训练活动,例如播放英语会话视频等,令学生感知其中趣味性,主动探索语法结构搭配要诀。这样持之以恒,对于语句主干节点以及特殊语法应用技巧便产生全新界定概念,后期阅读题目解答质量便也提升不少。

2 人本主义对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流程的启示

截止至今,我国在中职英语阅读学习研究工作上一直处于被动境地,学习主体情感在此期间遭受全面搁置,特定情境设置进度便也停滞不前。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深切掌握各类衔接要点,学习者阶段回应情况必须得到有效掌控。人本主义理论内涵架构形态丰富,中职教学工作由此获得全面启示。面对着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现象,国家对中职教育工作重视力度逐渐加强,方便为后期规模化技术人才供应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依照具体社会界定标准观察,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2.1强化学习主体的英语阅读的动力

学习英语阅读能力绝对是推动后期会话技巧的必要途径,这也是决定应试成败结果的必要成因。教师在激发学习者阅读深入研究动机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类积极情境加以科学引导,确保隐性特征得到适当抑制,推动学生阅读跟进效应,英语高质量学习风尚由此开辟。因此,在特殊语法以及词汇灌输时,应该主动开辟学生内在与外在动机标准,唤醒其久违的主观兴致感知欲望,重塑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自信心。

2.2建立长期和谐、宽松的师生交流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在创新平等师生关系之中探寻调试经验,教师作为系统阅读活动的组织人员,理应吸纳各类先进资源并创设合理情境格局,令学生兴趣感知点得到全面激活,能够注意语法衔接关系,对于陌生词汇能够运用全局性角度思索。教师应该将个人正向情感态度全部投入,与学生产生共鸣关系,充分校正学生科学阅读习惯,能够随时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真正提升个人语句理解能力,为后期交际活动积累丰富适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