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文化素养

品质文化素养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学素质 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品质 能力培养 智力开发

国外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素质包括:懂得数学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我国传统提法包括: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建立数学模型能力。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当今社会的初中生无论是从心里还是身体上的发展较原来已经发生的明显的变化,所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及将来的社会生活,因为社会生活及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文化,只有将数学文化、数学品质贯彻到学生的心目中去,学生才能把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自身的发展及将来步入社会以后的社会生活、工作当中去。我们上面所说的数学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及相关人员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所以数学素质是可以培养、早就、提高的。而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的培养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化及升华的结果,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授学生数学知识不等于学生就具备了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所以,我们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不断的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的培养,才能保证学生在以后的发展及工作中使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得以提高和升华。

1 学生数学素质培养的基础

1.1 在摘要与前言中我们已经提到,学生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及培养而形成的,我们大家又知道,学生在长期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大都是在学校教学中来完成的,但是学生并不是通过了学校数学教学后就具备了数学素质与数学品质,而是通过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等来培养。

1.2 也要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来形成的,即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的培养需要学生有过硬的数学基础知识,也可以这么说,数学文化及数学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的过程,所以学生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如何谈培养数学素养与数学品质。所以,我们在通过对数学素养及数学品质培养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学生数学素养与数学品质培养的基础有两点:①就是学生自身的,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要扎实,要过硬;②就是辅助的,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努力增强学生基础知识程度的同时,不断的提高对学生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的培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当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有所提高时,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容易。最终会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对数学素质的培养相互作用,相互提高的结果。

2 培养学生数学素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也要参照学生的心理、年龄等问题,来提出适合学生提高数学素质及数学品质的教学,也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所以,在培养初中生数学素质与数学品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我们要从培养数学素质的基础做起,就是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数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学习过程中能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及在遇到问题时能用良好的心理心态去对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及遇事城主冷静有利于更好的解决实践问题等。

2.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展数学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一定的数学教育后,能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向我们的学生渗透或讲解一些有关数学文化的问题,如我国自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了对数学数字的简单应用,让学生学习数学文化了解数学文化。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人格素养 作用

人格素养表现为一个人的人品、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和思考。语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养,能温暖人的心灵,怡养人的性情,促进人品格的健全和品质的提升,从根本上对人起到教化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人格素养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人文教育:立人之本,立国之本。”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十余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重智育而轻德育、重功利而轻价值、重工具而轻生活、重理性而轻人性的现象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而且不尽如人意,甚至遭社会非议的地方还很多。从徐力弑母、马加爵杀人、刘海洋硫酸泼熊等案件,到报刊、电视中时有报道的校园暴力、自杀等事件,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的人格素质教育是不是缺乏。

面临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是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古人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人格素养的影响。普通教育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二、语文对提高中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一)语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很好地利用这些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例如,《羚羊木雕》启发学生学会尊重;《与妻书》表现了一个革命志士对事业的忠诚和对妻子、家庭的责任感, “以天下人为念,乐牺牲吾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幸福观,引导学生理解人格的道德力量带给人幸福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只有获得道德上的满足感,一个人才能达到高度幸福的境界。这种和道德义务相统一的对幸福的追求,使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和社会幸福达到内在统一。

(二)语文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也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洁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三)语文有助于丰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

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了作家的思想,体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教师在讲授作品的同时,要将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格魅力贯穿于教学的过程,回到作家对生命的抗争和奋斗的现场:引导学生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体会“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意境;从钱钟书的《围城》里感悟“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的围城;从张爱玲的《半生缘》里体味她几十年苍凉的心路历程;从史铁生的《地坛》里体会生命的孤独;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领略生活的美好,唏嘘生命的脆弱;从毕淑敏的《孝心无价》里领悟尽孝要趁早,岁月经不起太长的等待……让学生从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中得到顿悟和温暖,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获得各种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总之,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语文学科,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语文课文中所蕴涵的真挚感情,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生感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从根本上使学生的人格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 、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 the door ”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 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大学语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

与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公共课同样是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受课时、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公共课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学生厌学,教师难教。教师经常苦恼于课程内容难以完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不够系统,教学吃力不讨好。如何掌握“理论够用为度”,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公共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需求出发,选择合适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公共课改革是目前需要进行探讨的一个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以高职旅游管理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为例,探索高职公共课程教学如何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通过改革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培养陕西地方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宗旨。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作为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母语水平、提升人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理所应当地承担起这些使命和义务,而且不应该停留在一般公共课的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上。大学语文教学还更应该与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需求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母语水平的提高、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

现阶段,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以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地位,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二是探讨如何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三是作为语文课,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口头和书面写作能力的训练,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途径是大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地域的产业、行业、企业及文化结合起来,与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抛砖引玉,为其他专业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打下基础,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使大语的教学不再游离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之外。在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人格修养、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发挥公共课特点,探索如何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优良,技能精湛,个性成长,身心健康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素养

作为本文探讨实践的专业之一的旅游管理,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现代旅游企业服务和经营管理一线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能从事导游、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产品营销、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和设计规划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要能适应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为区域旅游业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生除必须具备从事旅游行业企业工作必须具备的旅游知识、素质、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较深厚该地域的文学、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口头、书面表达等能力。

陕西旅游的特色就是以周秦汉唐为主的历史古迹游,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来看,不管是导游还是景点讲解员培养方向,一名优秀的导游,绝不是把讲解词照搬给游客,而是要对景点的历史、地貌、风土人情有足够的了解和热爱,用准确生动,绘声绘色幽默诙谐的语言,甚至连带表情动作,带领游客穿越时空,走进历史,体验历史风云,感受时代风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真正让游客感受到景点的魅力,让游客有所收获。所以学生必须熟悉陕西地方历史文化古迹,不但知道现状,还应了解熟悉其渊源来历,能够引经据典地给游客讲解清楚其历史脉络,同时浓郁的地域人文风俗也是旅游的一大特色,学生也应该具备陕西地方民俗知识。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

1.大学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关于大学语文的性质,传统的观念认为:它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课程,以语言文学为核心,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其作用表现在,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知耻与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育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表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传授。了解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发展,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方针和任务;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搜集材料、形成观点、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精神提升。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体现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2.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

现行绝大部分大学语文教材厚重,篇目量大,内容繁复,追求经典。教学内容上指向性不明确,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双重效果,这就必须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那么如何改革?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首先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制订适应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二是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编写针对这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要特色鲜明地体现大学语文对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该专业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的学习所要达到的与旅游相关的文学、历史、民俗、艺术等知识积累,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语言能力等。其次是在教学内容上要精心编选、选择与陕西地方历史文化有关以及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意义的作品篇目,同时也要建议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教材和阅读材料的编写也是如此,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专业特色。与此相应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规划设计好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现阶段,整个社会趋向物质化、技术化、工具化,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类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威胁和冲击。市场经济、全球化、高科技、大众消费文化、文化工业化、艺术商品化、泛审美化、文学边缘化等众多时尚、高频的词汇都充分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已经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潮流影响到高等院校,其直接后果便是导致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已经很少见到上世纪80年代前期学子们对艺术、思想和学术的浓厚兴趣,学生普遍对教师煞费苦心的学术讲座漠然待之,而对诸如明星的到访等各种世俗的价值趋向却是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正日益受到冷落。在校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大幅度降低,许多学生只是靠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应有的创造能力,又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不用说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了。在一个日趋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其语文诉求的弱化无论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令人担忧的事情。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如何起到增长学生人文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且不仅停留在多媒体运用等一些手段的改革上。

制订适应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自编教材和阅读材料,选择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并不是就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研读品味与本地域有关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旅游管理专业,以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深入挖掘其中与陕西地域历史文化有关的作品,特别是在周秦汉唐作品研读和赏析中整理有关陕西历史文化的题材,甚至是点滴素材,关注其中的秦人秦事,感受那个时代的秦风秦韵,引导学生探讨陕西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民俗演变的渊源和细节。在教学方法上,不一味停留在课堂上的作品讲解分析,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配合着进行陕西地区历史古迹考察,带领学生进行《诗经》、《史记》、唐诗等经典作品所涉及的陕西民风民俗以及各时代诗人作家在陕逸闻轶事以及长安古乐,渭南老腔,秦腔、皮影等地方戏曲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说话、演讲、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编、排、演等技能也得到了的锻练。又如,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可打破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的单一模式,将艺术、文学与学生职业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作品的学习中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参考文献:

[1]王二元:《大学语文修订版前言》。

[2]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从音乐教材的内容来看,学生们通过名曲欣赏、演唱歌曲、器乐、音乐常识、基础知识学习、课外艺术活动(表现与创作),让学生去感受、体验作者的表现手法,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同时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力、身心健康、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感受、体会生活的美好。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自由创造是既符合目的性,又符合规律性的统一体。合乎规律性是真,合乎目的性是善。狄德罗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应该说,美的内涵之中必然包含真、善。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因此,它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发扬民族文化教育,使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人类优秀人文知识成果和其所蕴涵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充分地挖掘出来并内化为受教育的品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并促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进而极大地实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标。

人文素养,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即一种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全面的尊重、呵护和关爱,对遗留下来的人类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高度重视和珍惜。人是万物之主宰者,从这个层面来说就在于人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人类音乐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光辉历史,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几千年以来,它之所以能够延续、发展,许多古老的音乐珍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中最大的功劳就是音乐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及宽容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在音乐教育中宣扬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感受音乐的美是学生音乐审美的基本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才能够使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中初级应用型人才,通过音乐的学习,其对美的理解转化到学生的思想、语言和行动中。音乐课程应该突出学生在生活、工作、职业中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美、领悟生活的美、创造生活的美以及塑造自身的气质美、形象美、服装美、文字美。在工作实践中,学会创造工作环境美、职业道德美、职业技能美等。很多在平凡工作中取得成绩的人,都是善于在工作中发现美、创造美的人。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是相互渗透,人文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科技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与进一步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的素质。所以,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教育。音乐艺术教育培养良好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而且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热情和创造力。两者的相互融合与碰撞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来源,从而促使激发学生的灵感并迸发出创造力。

2中职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提升途径

第一,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增强音乐审美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中职生正值审美能力的塑造期、关键期,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社团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大力开展人文专题的讲座,组织举办各种艺术互动,营造校内人文环境。利用网络资源扩大人文教育领域,利用网络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而且在实践中提高了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感受。对中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成可起到潜移默化、沁入心灵的作用。

第二,音乐特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或包容的。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应多准备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内容。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接受。要充分挖掘音乐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无论是学音乐还是教音乐,其堂堂正正的理由就在于音乐教育中最深层的人文价值,把音乐教育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把教学内容中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展现出来,最鲜活的艺术形象挖掘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作品的美、领悟美、创造美。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产品 人文素质教育

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人活得更自在、更高尚、更高雅,使人拥有更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作为精神文明载体的文化产品,是影响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原因之一,是影响青少年精神世界出现感情茺漠化的原因之一。文化产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它一般表现为有形的文化产品。有形的文化产品是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化的,如书籍、电视等。隐形的文化产品是隐性的,没有显现,没有物态化的,如生活环境、人的集体无意识……即是一个人文文化环境,目前教育方面出现一些问题,与文化产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不无关系。在新世纪里,青少年是大有作为的。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给青少年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创造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并呼吁全社会关心下一代,提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文化环境。

一、文化产品的影响。

文化产品是关系到人的人文素质“系统工程”优秀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文素质教育要扎实的贯彻,就必须加强文化产品的管理,使其对青少年正面影响最大化、对青少年负责影响最小化。

1、优秀文化产品作用。

优秀文化产品,不仅提高了人的素质和修养,而且转移了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了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落实了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身心和谐、自由全面发展。优秀的文化产品有审美、认识、道德、教育、思想启迪、娱乐消遣、宗教感化正治宣传、社会干涉等多元功能。它有审美功能。如四大名著,给人以丰富多彩的美的形象,激发起内心情感波澜,体验到那种人生情趣和意蕴,获得畅神悦志的精神愉快、美的享受,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终级关怀。它有认识功能。能从文化产品中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了解自己从未经历的事物,增长见识、开明眼界。《荷马史诗》提供了丰富的古希腊历史资料。巴乐扎克小说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矛盾《子夜》概括了中国资产阶级历史全程。它有道德教育功能。它提供了典范和楷模,指出了道路和目标。对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如托尔斯泰《复活》通过聂赫留朵夫的人生经历和心理历程,引导读者进行道德自我完善。优秀的文化产品的功能是多元的。它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净化了人的灵魂、洗涤了人的心灵、培养了人文精神、提高了人文素养。

2、文化产品的不良影响。

文化产品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社会的人文环境并理想,尤其是文化产品。大肆渲染权力、暴力、色情及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的东西充斥荧屏、报纸、书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身处这样恶劣的环境,青少年耳濡目染。这样手怕的泣汲文化产品。毒害了青少年,消弱了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更有一些“三厅”、黄赌毒及一些带有释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东西,毒害了青少年心身,使青少年坠入了违法犯罪深渊。文化产品不仅有负责影响,而它的发展不平衡也影响了人文素质的提高。电视、电脑、游戏机以及良莠不齐的卡通正以强大的势头占领青少年的阅读空间,使他们的阅读文字的兴趣与日巨减。减几乎与文字疏远,已成了一些孩子心理、性格以及知识深度等方面出现了不良影响。另一极端,没有电视、电脑……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没有小人书、报纸。这样极缺乏文化产品,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加强文化产品管理,提高人文素质质量。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特殊的生理功能特征:体态聚变、机能增强、脑神经系统逐步完善、心血管功能稳定、身体素质提高、性发育成熟。又有特殊的心理特征:“三强”,即模仿性强、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三易”,即易显露自己、易接受新鲜事物、易轻举妄动。

这充分说明青少年这特殊群众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宋庆龄曾说:“有些事情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培养不可以等待的”。她强调青少年培养不可等。尤其对青少年所接受的文化产品,要加强规范、引导。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尤其要加强文化产品的引导,给青少年提供丰富丰富高能的营养,创设一个健康高尚的人文文化环境。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加强文化产品管理、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做,而且也需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做。总书记曾强调“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教育部门要做,而且社会也要做”。

1、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为青少年准备丰富高质的精神粮食。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产品的作用,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这要求教育者为青少年多选择、引导。

2、加强文化产品的管理,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教育并非万能,尤其对人文素质教育。某种意义上,其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社会的影响。社会要承担它的教育职责。要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需国家在宏观政策、制度、组织、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相关的改革。目前特别应注意加强对文化产品的管理、规范和引导。全社会行动起来,治理泣汲文化,净化人文环境。

3、引导青少年参与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参与创设优美的人文环境,为其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让青少年在参与和表现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4、要注意挖掘各门学科中的人文底蕴。各门学科是青少年接触最多、最常见的。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者引导学生用心去挖掘。

加强文化产品管理,为青少年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树立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培养健康自由完美的人。

参考文献

[1]《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Z1期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7篇

核心素养,就是以关键性、奠基性和通用性为显著特征,跨越不同学习领域,与不同情境互动,令个体受益终身的统摄一系列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系。要想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既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也要广泛了解国际教育中遴选核心素养的经验。

一、核心素养的五个本质特征

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深入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其一,核心素养是那些具有共同底线要求和最大公约数特征的,承载在个体身上的个人安身立命和国家富强民主不可或缺的关键素养。其二,核心素养“超越了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1]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统整。其三,核心素养兼具“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文化功能,不仅要有助于满足学生个体优质生活的需求,为个体获得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更应有助于达成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2]。其四,核心素养依托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同一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社群所规定的学生核心素养是不尽相同的。其五,核心素养是可教的、可学的、可塑造的、可提高的,设计合理、组织科学的学校教育可以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大有作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之所以跃升为各大国际组织、主要发达国家共同关注的热点教育议题,在于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已经明显不足以帮助个体和社会有效应对来自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二、国际教育实践遴选核心素养的

经验检视

经过对近年来世界各国或地区与国际组织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窥见核心素养遴选的两个基本原则。

1.立足于培育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目标

遴选核心素养,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都把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视为育人目标,并将之作为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出发点和根据。在欧盟、法国、芬兰、新加坡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确立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甚至明确提出“公民”“公民意识”“公民素养”等语词。那么,现时代合格公民的标准是什么呢?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又纷纷从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来规定和诠释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特征。就个性而言,现代公民应当是有积极的生活旨趣并且在21世纪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就其社会性发展而言,现代公民不仅需要履行国家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权利和义务,认同民族文化、心系祖国,而且还要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

尽管在不同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框架中,个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核心素养所占权重有所不同;尽管个性与社会性两大领域所包含核心素养的具体条目各不相同;但是,国际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结构都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个性和社会性两大基本类别。比如,在经合组织“素养界定”项目中,“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主要是现代公民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而“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则是偏重于个体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欧盟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中,“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创业精神”“艺术素养”等都指向现代公民的个性发展,“公民与社会素养”则专门指涉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中的“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都与现代公民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生活与职业技能”则涵盖现代公民个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新加坡学生“21世纪”素养框架中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主要关涉现代公民在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而“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则是体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素养。总体而言,在全球化时代的语境下,国际教育实践中侧重于现代公民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突显“创新”“批判”“自主自律”和“信息技能”等方面,并且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容易进行本土化移植。而关涉公民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则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国家精神和民族认同作为学生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和地区间跨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全球意识、人类精神等也跃升为个体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

2. 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有效保障个体终身发展的关键素质的集合。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与时空压缩的语境下,构建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需要关照和回应当今时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充分彰显时代性和前瞻性。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和对待先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曾经提炼出来的基本技能和关键品质?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去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一切推倒重来、大破大立,还是在肯定和继承传统的基本技能、关键品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度重构?对此,国际教育界的普遍经验是,“肯定传统的基本技能,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3]。比如,欧盟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中,“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等明显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的继承与重申。

达尔文在生物进化的视域下探索出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汤因比则在人类文明史的大叙事中深刻地洞见到: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和跃迁都需要积极、成功地应对来自文明生态的各种挑战。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的祖先经历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反复筛选,逐渐保留和沉淀下来一些有助于生存适应、文明传承和种族繁衍的优良品质。在千百年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中,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从未忽视和疏离对个体生存发展基本技能和关键品质的探究与研判,并以此作为教育活动实施的目标和方向。由此,当前学校教育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应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增加一些能够充分体现时代变迁要求的新技能和新品质(如媒介技术、创业精神、国际视野等);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参照,对近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反复强调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如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深度解析并加以适度保留。必要时,还需要对相关技能和品质的内涵进行语义重构。在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兼顾时代性、前瞻性与继承性,不仅有助于确保学校教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进而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而且还有助于各民族优良品质的传承和发扬。

三、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与方法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首要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把握全球化与民族化、传统与现代、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诸方面的辩证统一中凝练出的当代中华民族应有的生存样态和独特的精神气质。”[4]基于国际教育经验,建构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着眼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恰恰澄明了新时期我国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素质。这一内在关联充分显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

2.从个性、社会性两方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应当涵盖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以个体的独立健全人格、自主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个性方面的核心素养;二是以个体的法律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和公共行动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对于我国学生个性方面核心素养的遴选,我们可以在充分把握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之上,有选择地借鉴国际教育经验。架构我国学生社会性方面的核心素养,则必须着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在彰显独特的中国文化视野的基础上,适度融入跨文化交往的关键要素。

3.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须兼顾继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末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一系列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进行了澄明和规定。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曾反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上述两种能力无疑也构成了我国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关键素质。鉴于此,在构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时,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不同时期育人目标中反复强调的基本技能与关键品质进行梳理和反思,对于其中符合核心素养基本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予以保留。当然,我们需要结合时展的新要求,对这些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原初意义进行细致考究,如果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我们还需要对其内涵的增加、减少和创生等做出深度分析和具体说明。

4.将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条目细化为阶段性发展要求

要想真正发挥核心素养对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就必须将核心素养体系中高度抽象、概括的条目细化为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发展要求。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同一条目在不同学段学生中的发展要求应当彼此衔接、上下贯通,富有螺旋上升的意蕴。涉及学生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通常表征为必备品格。由于品格的形成通常以习惯的固化为标志,因此,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有关社会性方面的条目可以细化为不同学段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核心素养,通常以关键能力为表现方式。就此,我们需要对列在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每一个关键能力进行深入的学理研究,探索它们的要素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和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阶段学生在每一个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层面上的发展要求。

比如,笔者曾对“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过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发现“实践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实践兴趣、匹配分析力、策划力和执行力等四个方面。我们要从“实践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入手,对不同阶段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发展要求。以实践兴趣为例,小学生要对周边的事物保持广泛的好奇心,善于提问;初中生、高中生应当把好奇心固化为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领域中现实问题的兴趣;大学生应当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激发、强化和保持自己的实践兴趣;研究生则应当能够将实践兴趣凝练、提升为具体的创业项目或科研创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

[2]蔡清田.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5-9.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3.

品质文化素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课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这种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因此,为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即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德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①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即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②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③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④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求真、从善、爱美,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初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注意点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即坚持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德育为首,解决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立场问题。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正是由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不渝地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辉煌胜利。当前,一些中学生虽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有所了解,但缺乏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

具体有三个方面:一要把传统美德教育放在人文素质教育的突出地位。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规范行为的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对这些准则,初中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易于感受,也乐于接受。例如向英雄人物学习,通过具体剖析英雄人物的人文素质作用,从传统美德的角度加以分析,学生就会感到英雄人物可亲可敬。二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在我国,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基本的社会公德。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才有可能成为道德素质较高的人。三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中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所学的人文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就会体验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3.突出特殊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四有”新人。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多地体现出的是政治性、阶级性、民族性、现实性等,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学、历史、艺术等知识的传授和熏陶而发挥作用,所体现的是社会性、全民性、共同性、潜在性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益补充,二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利用多种形式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例如,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举办讲座、参观访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拓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