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资源研究

教育资源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资源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范畴;资源建设;信息无障碍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65-05

一 引言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木桶”中的短板。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和谐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发展历史,从“隔离教育一一体化教育一融合教育一全纳教育”无不闪耀着追求教育公平的人类理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可见公平享有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9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01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4.5万人。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改善信息环境、消除信息鸿沟,使他们充分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这显然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科技以人为本”的水到渠成,是教育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二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反思

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教育资源”这一术语因受不同文化与教育思想影响,有不同的称谓,在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学习资源”,如在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解读中使用“学习资源”一词;而在我国“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教育资源”,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使用“教育资源”一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教育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趋势。特殊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相比,对承载特殊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辅助技术有更高、更具体的特殊需要,因此,本文所指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

1.存在问题

通过流量分析、问卷调查、信息无障碍测试等手段,对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阻隔

在资源利用方面,利用“WebDig网站流量分析决策系统”,对特殊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省略.cn)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7月1日访问者省份来源数据统计:在大陆内地,前三位分别是北京22.42%、江苏9.30%、广东5.43%,前三位共计占37.15%;而后三位分别是0.04%、海南0.12%、新疆0.16%,后三位共计占0.32%,西部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巨大阻隔。

(2)资源失衡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日,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已很多,但很少出台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在一些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资源失衡主要表现在领域失衡、地域失衡、学科失衡、发展失衡等方面。

(3)资源失范

笔者在2010年11月对115名江苏省特校教师进行《江苏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孙祯祥利用“网站易访问性测试软件Bobby”对我国65所大学和371所中、小学网站的主页或入口进行了无障碍网络环境测试,通过比率分别仅为9.23%与0.18%。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失范程度令人担忧。

2.反思

“知行观”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可以表述为认识和实践。

从“知”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事实层面上,残疾人与健全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并不平等。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的国度里,许多地方抱着普通教育比特殊教育重要,特殊教育发展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认识,特殊教育的弱化导致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边缘化。

从“行”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怎样做”。观照现有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工程意识。我国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大多来源于企业、国内外基金会的人道主义资助项目或少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这些资源建设大多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中不乏带有功利或感彩的资源建设缺乏应有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

三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坚守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起点是特殊儿童能基于优质无障碍资源的学习,过程是资源能消解、补偿特殊儿童的学习障碍,终点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绩效。所以,探索、依据、根植于坚实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理论基础尤为重要。

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之一,这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中清晰可见。历史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几十年间推出了五个不断演化定义,其中对我国当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较大的是“AECT 94定义”与其解读《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和“AECT05定义”与其解读《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AECT 94定义”为:教育(教学)技术是为了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明确了教育技术研究范畴是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AECT 05定义”为: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技术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合乎道德的实践。“AECT 05定义”对教育技术两大研究对象“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ical)”表明了“资源”对技术运用的适用、绩效有更高的要求,是对以往定义的超越。但“AECT 05定义”使用“创建、使用和管理”三个范畴取代“AECT 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引起了中外学者不同观点的讨论。桑新民教授认为:“AECT 05定义”的

不足之处是范畴分类层次有些混乱,而且过于抽象,距现实太远,不便操作。

一个术语定义与范畴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能对某些现象作出解释,而另一种定义与范畴在其他一系列情况下或许更有用。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化取向对教育技术学定义与范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广泛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内涵形成了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超越国外经验的全新认识。其中桑新民教授从中国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如图1所示)研究,力图将美国同行的研究再向纵深推进一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影响。

图1中,设计范畴是资源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开发与实施是资源建设的基本舞台;评价与管理则对资源建设起反馈调节作用。该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媒体的学习”,逻辑终点是“高绩效的学习”,这与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此范畴模型中,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者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

四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以“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动态结构模型”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指导,可以保障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全面性,避免资源建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下面从该模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入手,依据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学习障碍与认知规律的特殊性,侧重于在实践层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1.设计

在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中,“设计”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特殊教育资源设计应从关注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特征、学习需求与学习环境的无障碍入手。

(1)依据信息无障碍理念设计资源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在特殊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有无障碍需求的主要是听障儿童与视障儿童,听障学生对获取文本、图形等视觉信息没有困难,但如果语音信息没有转化为文本或手语,听障儿童就无法感知信息了;视障儿童因缺乏辅助工具,难以理解看不到、看不清或有干扰的图片与文本信息,导航系统混乱也对视障儿童使用资源造成障碍。因此,《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一2010年)》指出: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信息无障碍的诉求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以及者,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获取和应用之间产生的矛盾引起的。2008年4月信息产业部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YD/T 1761―2008)标准来规范领域发展。

(2)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

移动学习是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跨越各种情境或地点发生的学习,包括那些使用移动或个人设备支持的课堂学习和扩增实境性学习,或把固定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跨越许多不同地点的学习。因特殊儿童在认知与交往中存在障碍,许多家长为方便特殊儿童学习与生活,为他们配备了移动电话、媒体播放器、掌上电脑或其他通讯设备等,这些设备具有较强的信息浏览和网络通信的视窗功能,正是引导他们进行移动学习的好时机。

特殊儿童在移动学习过程中能按需、随时、随地的利用资源,减少了教学与生活辅助人员的帮助,提高了学习质量,改善了生活品质。例如,听障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并且因为长期“以目代耳”,视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利用移动学习资源丰富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来刺激听障儿童的视觉器官,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辅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视障儿童利用移动学习资源的语音重现、图文屏幕放大等特殊功能补偿视觉障碍,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语音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的缺点。

2.开发

特殊教育资源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为保证资源开发的质量、水平与效率,“多学科联合开发”与“二次开发”两个策略值得重视。

(1)多学科合作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文理交融。但国内常从单一学科领域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片面性致使其在共享、迁移、延伸方面出现障碍。

特殊教育资源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需要进行开发,资源开发中需要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基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神经认知等跨学科联合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在国内外已初露端倪。例如:利用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RP(事件相关电位)、眼动仪等现代化的行为实验技术对特殊儿童的语言、视觉认知规律进行揭示,以此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开发的依据,实现特殊教育资源开发从理想的应然开发向科学的实然开发的理性转变。

(2)二次优化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设置与普通中小学相比,在体系与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现在普通中小学课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出现多种版本共存态势。这些资源除教材配套资源外,其他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大多实行市场化调节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多,学校教育主要有盲、聋、智障三类,但细分到各类受教育的人数较少,资源开发单位面对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

把特殊教育与普通中小学相同的课程资源二次开发,通过“引进一整合一加工”优化成为适合特殊教育需要的无障碍资源,可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在资源二次开发中,要争取高校介入,高校与中小学特教学校相比,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高校汇聚了较多的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㈣,可保证二次开发质量。

3.实施

实施是特殊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产品”的实践舞台,是利用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资源实施必须围绕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多层次育能培训进行。

(1)基于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

特殊教育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作用有: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补偿缺陷、设疑思辩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缺陷与学习障碍,他们的认知结构还比较简单,正处在知识积累与思维发展阶段,还缺乏学习自控力。在缺乏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现状下,放手让特殊儿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事实证明是低效甚至无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比较中,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据此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九个不同阶段,特校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驱动资源,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2)基于资源开展多层次育能培训

对特殊教育从业者与特殊儿童进行育能培训具有重要价

值,通过资源的有效实施,可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特殊教育资源应用培训的对象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

对行政管理人员建议以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资源建设的内涵、实践领域、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对特校教师的培训,应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源应用能力培训,增加他们的体验与实践机会,使其真正地提高知识与技能,发挥资源应有的效能。对学生的培训,主要以学习中缺陷补偿、康复设备使用方法、提高生活技能途径等资源为主要培训内容。对家长的培训,主要以特殊教育知识、辅助技能、家校沟通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增加家长对特殊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干预、督导能力。

4.管理

特殊教育资源管理是通过对资源实施的自我调控,以实现教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培养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为师生与家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完成特殊教育目标。

(1)以项目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专用设施,是指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机会与范围,克服或弱化他们在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辅助专用设施。

以项目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成功经验,通过项目的整体实施可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江苏省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从2007年省教育厅决定用2年左右时间实施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在“建设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基本设备、特教专用设备的具体指标。江苏省通过“四专项目”(列入专项工程、制定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人检查)来管理、推进项目建设。两年间省财政投入7000万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合格学校项目建设。全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推进中实现了高位均衡发展,为江苏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的深度应用

理论和实践表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特殊儿童在生理方面的缺陷与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容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网络资源的便捷性能满足特殊儿童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特殊教育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通过组织“国家区域本地”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与“本地区域国家”自下而上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规范的资源汇聚功能,促进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5.评价

特殊教育资源评价是对资源在教学实施中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对资源在教学中作用的测量、分析与评定。特殊教育资源评价的重点内容是规范性评价与适切性评价。

(1)通过标准规范评价资源的无障碍性

特殊教育资源的评价除对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评价外,还要重点对资源的无障碍性进行评价。无障碍评价重点从资源的浏览机制、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制、输入输出机制、整体结构设计四个方面来评价。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评价的国际标准规范主要有:互联网协会的WCAG1.0(网页内容无障碍指南1.0),它是由互联网协会的网页无障碍组织制定并的,主要是在考虑各类残疾人群访问网页内容时的特点而制定的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它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具体的网页内容无障碍要求;美国政府的Seefion508《美国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Seefion508)开创了全球信息无障碍立法工作的先河,它是一部联邦法律,规定了所有由联邦政府发展、取得、维持或使用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都必须能保证对残疾人的无障碍,现已成为国际性的网页内容无障碍的参照规范。

(2)通过学习成就测验评价资源的适切性

由于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小,被试异质性高,许多学者提倡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价中采用个体被试教育评价。“成就测验”因侧重个体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能直接评估受测者对某些学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测验内容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等特点,在特殊教育评价中受到推崇。比较常用的个人学习成就测验量表是韦克斯勒个人成就测验―Ⅱ(Wechsler Individual Achievement Test―Ⅱ,WIAT―Ⅱ),它从口语表达、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基本技能、阅读理解、数学计算、数学推理七个方面进行测验。通过量表测验可评价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

五 结束语

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学习障碍、认知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为宗旨,以特殊教育技术与育能科技为手段。本文以系统观研究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从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提出了有别于普通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通过资源建设中的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与内容创新,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优质无障碍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将对特殊教育产生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对特殊儿童学习目标的充实与达成,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变革产生推动作用;二是通过资源有效实施来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康复与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2篇

为了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大规模建设和推广、应用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实践模式。2001年4月,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通常简称MIT)向《纽约时报》宣布一个让世界震惊的计划: 要向全世界免费自己的课程资源,供全世界的人免费学习,这也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项目(Open Courseware,简称OCW)。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纷纷涌现,如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Connexions项目、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Open Learn项目(开放学习项目)、我国的精品课程项目等,由此,一场世界性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诞生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以知识公益和开放共享为理念,致力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十多年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开放的课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许多建成的资源被闲置,共享和应用的力度小;有的项目在运行过程中,课程没有持续更新;有的项目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不得不中断。如何解决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了解哪些因素制约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这已成为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开放教育资源的要素梳理

2008年,李斌和李绯在《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中,介绍了教育资源协作共享模式的几个案例,并探讨了其影响教育资源开放协作共享的因素:没有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封闭办学传统和教师的不愿共享,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对教师的服务支持不够,质量保障体系的缺乏,无法保证知识产权,缺乏长久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俞建华和林作青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初探》中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层次建设模式,即分为“四个层次”“一个环境”和“一个标准”,分别为文字教材层、素材层、CAI课件层、网络课程层、教学资源环境和教学资源建O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强调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主体、开发内容,运用层次模式时要明确建设资源的组织机构和建设流程。

2010年,曹霞在《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中,介绍了精品课程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因素有网络技术、建设的资源、管理制度,并提出了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加强推广和应用,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注重教学的交互性,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构筑活力;以机制创新建设为动力,为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文中提出的机制创新指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创新。

2008年,张会杰等研究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表现在“技术平台+内容”的开放模式制约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开发;课程是为应付评审而匆忙开发,师生评价不高;课程资源站点众多且分散,使用不便。另外,精品课程评审条件限制多,课程的持续建设与应用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和健全完善的评价体系。

2010年,刘晓琳对加州大学Scholar’s Box项目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其功能和平台搭建的构架,并对其平台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研究。最后从开放的理念、开放资源的来源和技术标准方面就我国高校建设如何开放教育资源提出了相关建议。

2009年,黄立宏对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种共建共享模式,并就如何加大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力度提出了几点思考:规范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标准,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监控及互动机制;处理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强化精品意识,丰富优质资源等。

2009年,刘川川调查了国家精品课程的运行情况和资源的更新情况,对出现的问题,从人、技术、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改进精品课程网站提出相关建议:加强人员配备;保证技术支持;规范管理机制,以促进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除以上文献外,笔者还研究了大量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文献,从中发现,研究者们通常会从人(资源提供者、管理者)、技术平台、课程内容、监督和管理、知识产权、评审和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这几个方面去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

相关技术实现是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进行的,笔者在此再加上资源的建设流程,作为资源的建设过程。

知识产权、评审和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都为开放教育资源的成功运行提供了保障,可以把它们归入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保障体系里面。政策支持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支持、资金的支持。

三、开放教育资源的要素分析

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要素可以归纳为建设主体、建设过程、建设的成果,即课程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保障体系,如下图所示。下面对这些要素及要素功能进行分析。

资源的建设主体是资源建设的源头,是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保证。资源建设者包括资源的提供者和资源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具体来说,包括课程专家、教务处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相关技术人员)、教师。课程专家是指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专家,由相关的学科专家构成,由他们提供课程资源相关的设计等理论指导,并不定期地对课程资源的运行和更新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资源的高质量和正常运行。教务处人员主要是协调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为教师顺利建设开放课程资源提供服务。教育技术人员主要为开放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教师在建设课程时遇到的技术难题。教师是开放课程资源的主要建设者和课程内容的提供者,他们也是课程质量的保证者。这就需要他们提供完整的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及时更新资源内容,及时解答学习者的提问,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高质量。这些建设主体中的人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资源建设过程部分包括资源的流程和建设中的技术实现问题。规划合理的流程可以使开放教育资源建设顺畅高效进行。而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所使用的技术可以保证开放教育资源成功制作并到网络,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共享资源成果。

例如,为课程网站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方便网站的维护;采用DIV+CSS课程网站开发,使用规范的代码编写,可以使得课程网站的打开速度变快;标准化视频、音频的格式,方便课程资源的共享和重复使用。

课程资源是建设的成果展示,是学习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载体,学习者正是通过这些资源来进行有效学习的。开发课程中的资源不仅包括显性的电子教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录像、网上习题、网络链接等,还包括隐性资源,如学生基于网络协同学习的经验和教师或教学团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开放教育资源要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时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因此,要及时更新课程资源,保C课程资源的时效性;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

资源的保障体系包括资源的评价、资金的来源、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与知识产权的政策。开放教育资源中的资金是项目得以实施和顺利运行的保证,对教师的激励措施使得教师们积极地参与到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中来,保证项目的更新和发展。知识产权规定了资源的归属和使用者使用的规则,保证了开放教育资源的合理传播。资源的评价使开放教育资源不断地改进服务,保证质量,保证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这个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各个要素的功能,理清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中这些要素的关系,可为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 斌,李 绯.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54-58.

[2]俞建华,林作青.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12.

[3]曹 霞.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0(7):48-50.

[4]张会杰,龙世立,王仁卿.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59-62.

[5] 刘晓琳.加州大学Scholar’s Box项目对我国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6):238-242.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3篇

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严格控制,人口年龄结构却发生了峰谷交替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效益。从我国人口发展的这种态势来看,大城市平均领先于全国约25年[1,2],且其教育资源又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因此,对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同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研究就应及早提上议事日程。过去对此问题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研究[3],使人口控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协调。因此,在强调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解决人口与教育的协同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我国各大城市与上海市在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及其相位差

上海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指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城市中均属最低水平,1993年起户籍人口整体出现自然负增长(-0.8‰),率先跨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行列,其人口年龄结构如图1所示[4,5]。

附图

图1上海市1996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北京等大城市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具有相似性,只不过在年龄或时间上有所先后,即存在相位差。例如北京波动相位差比上海滞后约5年,人口自然负增长滞后约15年,如图2、3、4所示。

附图

图2北京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3上海市1990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附图

图4我国各大城市相对上海市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相位差估算示意图

我国37个大城市(指市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者)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于上海的相位差滞后0~10年不等,而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则滞后6~40年不等,如图4和表1所示*

加权平均相位差24.85注:以上数据以我国人口第四次普查及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发展的态势为依据近似估算得到。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发展态势基本相似,但存在着相位差,上海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二、上海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上海从1993年起,抚顺和沈阳从1999年起都已发生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他30多个大城市也将紧接着相继发生类似情况,因而相应的协同不但具有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更有局部性和全国整体性。因此,有关政策的研究可在上海先行试点,而后逐步推广。

1.学龄人口数的峰谷交替对教育资源配置的重大影响

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峰谷交替,必然导致学龄人口数的峰谷波动。1982年前后,出生人口数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每年出生人口数一般在15~20万人,但近几年出生人口数急剧减少,1995~1999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数只有6.61万人[5,8],形成低谷,对教育冲击极大。这样,1~3岁入托的人数和4~5岁入园的人数也就相应出现峰谷交替,因而原先适应15~20万幼托人数的教育资源严重多余。目前上海市的小学生源急剧减少,约为10万人左右,如图5所示[4]。而原有教育资源却能适应15~20万人的生源,从而也导致了严重的多余。但按照上海人口规模目标的要求,15~20年之后的生源又将逐步回复到15~20万人的等级,因此,对多余的教育资源又不该任意搁置与浪费,应予更加合理的调整和配置。

附图

图5上海市2000~2020年小学生源人数与可容纳量预测

上海市高中教育的调整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其初中毕业生人数1998年已达最高峰值21万人,从1999年开始有一个小幅回落,2001年又将回复到较高水平,如图6所示[4]。

附图

图6上海市1996~2020年初中毕业生与高中招生能力预测

上海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挑战。由于80年代初上海人口生育的小高峰,大学学龄人口数的高峰期也将来到。而从上海市1993~1999年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看,到2011~2017年,大学学龄人口数将急剧减少[8],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教育资源也将难以得到优化的配置。

2.外来劳动人口增长对人口整体素质提高提出的新要求

外来人口的稳步增长是影响上海人口总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至1998年5年间,全市常住人口由1403万增加到1464万人,其中增加量的80%为外来人口。每年在沪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口约有200万人,90%以上是中青年,其中60%~70%的人处在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之中,已成为上海事实上的居民。外来人口子女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平均每年级人数约达1.5万人,在一些外来人口聚居的区域,会给教育资源的布局带来较大的压力[4]。

三、北京等各大城市人口控制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协同分析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上的相似性,北京等各大城市也会相继出现上海市目前所面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类似问题。抚顺和沈阳1999年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北京、大连、天津、长春和吉林5个大城市也将在7年之后紧接着步入负增长,形势也相当严峻;其他如哈尔滨、南京以及郑州等20多个大城市也将相继出现类似情况。同时,各大城市的资源配置又互有关联,并非完全孤立,运作得好,可以在地区上时间上互补协同,发挥更大效益;反之,相互之间会形成冲突和冲击。因此,我们应从全国整体上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我国大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建立“中国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尽快建立大城市的“人口与教育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跟踪人口控制的现状,及时掌握学龄人口数峰谷波动的情况,探索各地生源峰谷互补的可行性,发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开放的力度,提炼或制订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

2.利用各种途径扩大和调剂生源

学龄人口数峰谷交替现象所导致的生源多余或缺乏已成为困扰各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性难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进入一些大城市,争夺部分生源,导致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将对教育事业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大城市可以利用人口年龄结构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充分发挥各地生源在峰谷上的互补效应,可以跨省市扩大和调剂生源。各类学校应相应地完善软件设施,强化内部管理,充分提高原有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

3.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和调整的力度

各类学校应利用生源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峰谷现象,有序地加大师资队伍培训、调整和提高的力度;同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应针对老中青三代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确保教育队伍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强化教育资源的多元化运作——部分教育资源作为非营利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源多元化的运作方式,可有公办、民办、引进外资协办及混合办等多种方式,各种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资源都可作为非营业性产业进行特殊运作。

民办学校,在特殊运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认清民办学校的意义。要纠正“私立学校即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即私有学校”等片面观点;(2)民办学校要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进行运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单位;(3)抓紧政府立法,大力加强民办教育的法制建设;(4)政府应为民办学校提供适当的支持、资助和监督[9,10]。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4篇

高校既是创业教育资源的拥有者,又是其需求、整合和消费者,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1)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包括政治因素等。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其高新技术产业为工科高校学生创业提供契机;国家从资金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教育部从大学生、研究生的学籍管理方面出台支持政策;各地政府从应届毕业生创业享受待遇及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与美、日比每百名大学毕业生从事创业者是5,25和15名,主要原因除我国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外,还有家长不支持创业等。(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内部因素包括目前工科高校开设必修的创业导论课。目的是吸引学生到课堂,接受专业的创业理论及其实训,保证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外拓展其创业知识面;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达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的关键,创业教师与传统老师相比较,创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能力等。创业专职教师的缺乏使创业理论研究滞后,不能明确我国创业教育方向、目标和方法。校外兼职老师是与社会创业成功者交流的桥梁,目前缺少校外兼职教师使创业教育空泛。创业实训是提高创业能力、磨炼创业品质的有效方式,是创业教育组成部分,目前创业计划大赛是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方式,是高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之间沟通的重要形式。(3)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分为两种类型,即内优外优型与内劣外优型。内劣势指高校在专业师资匮乏、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等方面。针对内劣外优型高校采取“克服劣势、利用机会”的战略定位,即构建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支撑并保障其创业教育教学过程运行的定位。

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的构建

2.1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界定

(1)含义: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由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构建,由学校行政管理的、由创业环境、基地、师资等组成,以保障创业教育顺利、有效地进行为目的的资源集聚系统。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结合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弥补不足创业教育资源的、具有鲜明行业性的科技型创业教育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实训并提高创业能力和健全创业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培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的资源支撑配置体系。创业教育资源是一种开放性教育资源,“走出去,引进来”是工科高校配置创业教育资源必经路线。“引进来”指引进校外社会和其他高校等多方面的创业教育资源,是通过创业大赛、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知识寻找创新点。创业教育资源也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教育资源,包括宏观和微观政策理论和个人意志等。所构建的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由内外部要素和其相互关系构成。系统内部要素包括师资力量和课程等,外部要素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等环境影响。(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特质的确定。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是创业教育全过程的资源提供、运行保障的管理系统。从提品的角度分析,该平台有独特性、易逝性、同步性和无形性等特征。教育服务是由一系列课程教学活动所组成的过程,提供教育服务呈现无形性。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异质性是指由教学人员及其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一系列行动的集合,呈现的教学群体综合的服务成果。提供教育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是指教育服务生产时,学生是在现场的,而且会观察甚至参加到生产过程中来。在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是很多学生同时消费的。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使得服务规模有限。服务易逝性是指服务不能被储存、转售或者退回的特性。服务的易逝性又被称为不可储存性,指的是服务作为一种非实体的产品,不管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不可存储的。

2.2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内容构建

(1)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功能目标。政府明确提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创业知识,而是开发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意志,并落实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探索与实践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中。[5]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课堂式、实践式和综合式三种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完整的教育模式应当是创业素养和技术特长并重,既注重课堂学习又注重实践培养,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的教育。[6]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功能目标是建立高校创业教育完整的教育模式,实现创业教育主要任务的资源支撑和保障系统。(2)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构成。按其资源所起作用分为三个层次:整合创业文化资源,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起学生创业的愿望和热情;整合课堂教学资源,为学生以后的创业行为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识和驾驭能力。[7]按平台投入的资源归纳为教育者、学习者、教育技术、教学环境等。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达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的关键。与传统教师相比,创业教师即要精通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创业能力等。工科高校创业师资队伍由专职、各院兼职、校外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其百分比为30,50,20为益。各部分相互协作,协调发挥功能。工科高校创业课程由必修、选修、导论和专项课程组成:必修课保证大学生专业理论基础,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选修课是必修课的补充,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把想创业的同学吸纳到课堂上,接受专业的创业知识;导论课补充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基本素质;专项课能评估创业项目可行性,提供技术指导和资讯、资金方面的帮助。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各学院各部门协同合作。创业实践是提高创业能力、磨炼创业品质的方式,创业计划大赛是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最佳方式,是高等院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之间互动与沟通的形式。工科高校创业资源实践平台是以该大学科技园区创业教育基地为支撑的承接、组织、培训、参赛和后期孵化的综合整体。“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风靡全球高校的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的一份创业计划。采取校、省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复、决赛三个赛段进行。[8]工科高校作为学生科技活动的新载体,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在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3工科创业教育资源系统资源配置机制

在战术选择的层面上就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决策,目的是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服务水平。[10](3)平台系统资源宏观整合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分配,即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和在地区和学校间的分配。工科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是以工科见长,致使工科高校的学生具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

3工科创业教育资源平台运行的保障措施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互联网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共筑中国梦的点睛之笔,对于中国“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恰逢改革发展重要档口,现代型社会由传统型社会加速转变而来,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虽然农村教育受到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良好,农村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且师资力量提高。但是,中国农村教育仍旧普遍落后,优质教育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不公。怎样破解这一系列难题,依然是当下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得益于如今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的良好势头,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能够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机。

1城乡间合理配置的有利条件分析

1.1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系统逐渐正常运行

在2011到2015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中国致力于创建“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分别创立教育资源以及教育管理这两个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一个方面是指尽力实现各个学校的宽带网络连接;另一个方面是指各个学校在宽带网络连接之下,网络教学环境改善。“优质资源班班通”需要在“宽带网络校校通”完成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促成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公平配置以便获得教育均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主要是便于老师、学生、家长相互沟通的互联网交流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具有大量的动态性、自主性、合作性和演化性的特点,不但可以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而且可以使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交流、梳理和优化。“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作用是给予教育管理公共服务精准资料[1]。

1.2互联网教育普及率不断提升

中国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2012年末首次试用,自使用以来,中国将近2/3的省创设省级教育资源平台。2014年,整个中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有浏览次数大概为10亿次,浏览人数超过5400万,下载教育资源超过3000万次[2]。到2015年8月末,这个平台具有国家和地方教材资源版本个数分别为387和276,教师、学生、家长拥有空间个数分别为396万、194万、184万[3]。这个平台的创立,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媒介在城乡间合理配置提供了便捷可行的方法。除此以外,由于不少农村地区学校的宽带网络连接率以及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不断增长,农村教育工作者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下载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知识拓展的现象日渐普及。

1.3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想要让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想法行之有效,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取决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水平。中国教育部门先后颁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文件,对改善教育工作者信息技术作用非凡。中国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两个文件的指导,主动参加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和交流研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据显示,到2015年5月为止,经过中国教育部门培训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数量超过600万、校长数量超过5万;在中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研活动的教育工作者约有407万,在这部分教育工作者中有将近326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教学活动[4]。

2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不利条件分析

2.1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识和利用互联

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意识淡薄中国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并且已出台的不少教育政策在无形之中存在倾斜,使得中国的义务教育特别以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为典型的问题更加凸出,因此,使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变得尤为迫切。尽管不少教育工作者支持以上观点,赞同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同时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然而,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时,要是城镇中的教学工作者迫于城乡间教育教学竞争压力共享意识薄弱,把自己独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所保留,不愿通过互联网在城乡间共享,这就制约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5]。

2.2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传播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

目前能够利用互联网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通常是一些教学课件和视频、习题库等部分教育、教学的普通资源,例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教学方法和课程进度的安排,教学案例的分析以及学生作业习题的答疑解惑,缺乏特色教育也很少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感受。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那些能够利用互联网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例如除了满足学生文化课智育方面的辅导,还应满足学生德育、美育、体育等全面发展;另外一方面,因为在互联网上有些优质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不明确和资源描述格式有异等情况,以至于不少优质教育资源错失了利用互联网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的机会,由此导致能够利用互联网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有限。

2.3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

乡间合理配置的教育投入不足2015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29221亿4500万,与2014年的26420亿5800万比较多了10.60%,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26%,发展中国家教育平均投入是4.1%。借鉴发达国家以往发展过程经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以及我国现今状况,需有5%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才能够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教育质量以及实现教育公平。由此可见,中国现今略高于4%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于农村教育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或许只能够使农村偏远地区得到最普通的教育保障,比如农村地区教学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等最简单的层面。因此,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还非常不足,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的方法在一些农村偏远区域仍然不能较好地得以实现。

3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对策

3.1强化教育工作者对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意识

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集思广益,不断寻求合作交流的机会,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得以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6]。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关系到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等相异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鉴于此,政府应该对于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提出,有一个整体地把握,即可以考虑通过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及精神奖励来缓解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独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有所保留的现象,以此来强化教育工作者对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意识,获取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3.2丰富适合通过互联网交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可选择性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由于目前能够利用互联网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优质教育资源,通常为一些教学课件和视频、习题库等部分教育、教学普通资源,因此,在我国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同时,也应注重互联网教育,从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用来实现国民逐步增长的学习需求。然而在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可能会对这突如其来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感到无从选择。因此,中国在互联网上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可选择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要加强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查找知识、识别信息、筛选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选择性学习、合作探究的优良习惯,来加强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解并且掌握,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3.3政府为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实施提供经费和政策保证

政府能够为利用互联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的实施提供经费保证,是这一做法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第一,政府应该统筹城乡间教育均衡发展,偏远落后农村增加教育经费设立专项教育基金,达到教育公平。各级省市以及自治区需把农村学校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至于关键位置,尤其应当把经费投入置于第一位。第二,学校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资金投入用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定期教育培训,借此提供教育工作者之间合作交流,不断与时俱进的机会。第三,对于有些优质教育资源在互联网上知识产权不明确和资源描述格式有异等情况以及一些关系到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等相异主体之间经济利益的问题时,国家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教育投入尽可能解决这些矛盾,能够利用互联网促进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合理配置。

4结束语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体 教育领域 本体构建 本体检索

【课题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表示与集成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13LN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02-02

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资源数量随各教育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增加,层出不穷的学习资源在给学习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学习者面临难于选择合适资源、资源内容不符合自身要求等问题。近年来本体(Ontology)在信息领域引起大家的重视。作为一种有效表示知识层次和语义的概念模型,本体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图书情报处理、知识管理、网络搜索、数据集成、语义Web服务等领域之中。

一、本体理论

在哲学概念中,本体是指对事物自身的抽象,描述的是事物的性质或其根源。在计算机界,普遍认为“Ontology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1]。这个定义主要包括四个主要方面:概念模型(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formal)、共享(share)。

本体的目标是获取、描述和表示相关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了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2]。构造本体对实现知识共享和重用、提高系统通讯和互操作、提高系统可靠性都有重要意义。

在计算机领域,本体论包含类(class)、关系(relations)、函数(functions)、公理(axioms) 和实例(instances)5个基本的建模元素。

本体的实现要通过本体语言进行。本体语言种类繁多,既有专用的本体语言,也用基于某种标准的本体语言。在网络资源处理中,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是W3C组织推出的标准网络本体语言。

二、本体的构建原则

本体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过程,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本体构建方法。本体构建原则最有影响的是Gruber(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在1995年提出的5条规则[3]。

1.清晰(Clarity)

本体必须明确的定义相关术语的含义。该定义必须是客观的,与其周边因素相互独立。

2.一致(Coherence)

本体所定义的公理及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描述的文档应当一致,并支持延展的、与定义相一致的推理。

3.可拓展性(Extendibility)

本体应是可拓展的,以已有的定义为概念基础,可以不需对已有定义进行修改就对拓展出的新术语进行定义。

4.编码偏好程度最小(Minimal encoding bias)

构建本体时,对概念的描述尽可能采用通用的方法,不要依赖某一种特殊方法。

5.本体约定最小(Minimal ontological Commitment)

本体构建时只需考虑最基本的共享知识即可,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约束。

这5条规则对本体的构建提出了基本的原则和思路,但并没有提供明确的易于操作的手段。在本体的构建中,我们要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灵活使用这些规则,构建出高质量的符合我们要求的本体。

三、教育领域本体构建

本体的建设应当面向用户的需求,根据教育资源信息处理的特点,教育领域本体应该能够清晰地表示教育领域主要的概念术语、属性以及相互关系,对教育领域活动所具有的属性规律进行形式化的描述[4]。用户的学习程度、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等,都是本体构建时需考虑的因素。

本文结合教育资源建设中的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一种本体构建方法,流程图如下(图1)。

1.需求分析

该阶段的任务是明确整项工作的目标、用途、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本体构建的目的是什么,要针对何种应用、达到何种目标?本体针对什么样的目标人群,构建过程中涉及哪些知识领域?本体构建要采用哪种本体语言?对于课程资源建设来讲,就需考虑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针对的学习者情况、涉及的知识点及其衍生的知识点等。

2.确立目标任务

该阶段对本体构建的过程进行详细规划。要根据本体构建的最终目标,结合具体的需求和资源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实施计划。需明确的内容包括本体构建的方法、参加任务的人员情况、人员的分工、任务的时间节点、各阶段需达到的目标等。

3.本体信息采集

该阶段需对领域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分析,相关的专业文献、书籍、网络信息、其它的本体等,都是该阶段需关注的内容。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委会教育专业分类表编辑组编辑的《教育主题词表》是信息采集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对于课程资源,需要采集各知识点,明确知识点所针对的资源及知识点的前导后继、相互关系等。

4.确定重点概念,形成概念体系

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征集专家的意见,确定该领域中的重点概念,并用精准的术语进行描述。对于课程资源中的重点知识,应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它们进行划分,形成不同的知识范围,在同一范围内,在考虑前导后继、整体和部分的基础上,去除重复的和不相关的知识。

5.利用本体语言和工具,进行可视化编码

选择合适的本体语言工具,进行可视化编码,建立可实现检索和扩展的本体库。本体的表示语言很多,其中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是语义表达能力最强的描述语言。[5]

6.本体确认与评价

对本体进行编码描述后,还需通过测试进行本体确认和评价,包括是否满足本体构建需求、本体描述是否清晰、关系的完整性等。

7.存储

按照本体存储介质的不同,本体的存储方法大致分为基于内存的存储方式、纯文本存储方式、基于数据库的存储方式和专门的管理工具方式四种,其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就是基于数据库的存储方式。[6]课程资源建设一般采用以数据库存储为主,其它手段为辅的存储方式。

本体构建完成后,还应按照构建需求和学科的发展,对资源库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和后续建设。

四、教育领域本体检索

传统的信息检索模式是使用搜索引擎,利用关键词进行查询,检索结果的准确性不是太高。利用本体技术检索能加强用户与资源之间的语义沟通,大幅提高检索结果的准确性。

在教育资源本体构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教育领域本体语义信息检索模型,如图2所示。

该模型包括用户接口、语义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等几项内容。

用户接口负责实现同用户的交流,主要包括用户界面、语义查询接口、语义标注接口、服务调用接口、资源采集接口等,负责将用户的输入转换成本体相应格式,并调用语义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语义处理模块主要包括资源预处理、概念提取、索引、查询等,负责完成信息的收集与检索功能。该部分的效率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效率。

数据存储模块包括教育领域本体库、索引数据库、资源库,分别完成对领域知识、资源元数据和资源的存储。

五、总结

针对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利用本体在教育资源集成中的应用,提出了构建教育资源本体库和本体检索的模型。本体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体技术及相关研究正在快速发展,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各种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会大量出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Paolo Ciancarini,A bibliograpghy on coordination.1997.

[2]廖军. 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检索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3]Gruber T. Toward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鄄Computer Studies,1995;43(5~6).

[4]马捷.教育领域本体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104-108.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7篇

本文中所讨论的“区域”主要指的是同一市级或县域内的高中,即市县内的高中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那何谓教育资源,广义地说,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都属于教育资源,既包括物质设备、教育经费、教师队伍、学生来源,还包括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1]。概括而言,教育资源实际上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设施,二是教师,三是生源。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硬件有好坏之分,教师有高下之别,生源也有优差之异。而这三者对高中教育质量的是否都产生同样重要的作用,亦或是有主次,轻重之分呢?科尔曼曾经在调查中发现一个问题:拥有相同的图书馆、教师和场地的学校,并不意味着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都相同[2]。本文选择了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作为研究,以期这个特殊案例能对现下的高中教育制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二、“均贫富”模式

和大多数地区的中招模式截然不同,河南省新郑市在解决区域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提出“均贫富”的思路。1997年之前,新郑只有一中、二中两所高中,两所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大体相当,一中优先招收全市的优秀学生,两所学校生源质量相差较大,高考成绩相差更远,一中是远近闻名的重点高中,而二中是大多学生不愿去的薄弱学校。从1997年开始,新郑市打破沿袭多年的招生政策,学生中考不需填报志愿,由新郑市教体局将达到该市市区最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按照男女比例及中招成绩平均分成若干份,由各所高中校长按所招计划人数抓阄来领取属于各校的新生名单。这就是被教育部肯定的均衡教育资源的“新郑模式”,这种模式在新郑市一直推行至今。在生源方面。1997年,新郑市开始向当时市内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新郑一中“开刀”,将该校中招提前录取的200个名额减少为150个,把中招考试的前400名与新郑二中平均分配,一中提前批名额逐年递减,至2003年,完全取消新郑一中提前录取的名额,新郑市一中、二中和新建的新郑三中、一中分校、二中分校,五所学校负责人随机抓阄抽取新生。但教育均衡不是绝对的均衡,而是保障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新郑模式还注重让更多弱势群体的学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从2004年开始,新郑重点加大了弱势群体的资助力度,对被高中录取的城市低保户农村特困子女减免2000元的扩招费,农村独生子女户子女降10分录取,同时减免15%的扩招费,确保被录取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在师资和硬件设施投入方面。1998年,新郑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新郑第三高中,教体局要求当时的重点高中“一中”无条件放人,抽调优秀教师到三中,扯平三校在师资和硬件上的差距,三中于第二年就获得了郑州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这得益于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2002年,政府又斥资新建了一中分校、二中分校,并实现当年招生,5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建设基本相同。教体局每年都要以优厚条件到高等院校招聘高素质的毕业生;市政府设立了教师工资账户,对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同时,校际间校长、中层不断地流动,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改善,从而推动了校际之间师资和硬件上的均衡。新郑模式在实行初期备受争议,一些教育者认为,这种以生源为突破口的教育均衡模式损害了名校(新郑一中)的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积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郑在均衡生源的模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是不可忽视的:从政策实施至今,新郑高中的教育质量大幅提高,高考升学率已经连续17年稳居郑州地区首位,市内的几所高中的升学比例一直不相上下,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有效地遏制了择校风,这一制度也得到了当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与其临近的中牟、登封等县市在深入学习了新郑教育经验后,也逐步在当地高中实施这一模式。

三、新郑模式的现实意义

生源分配的均衡化,改善生源结构,不仅仅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区域下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突破口。均衡生源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科尔曼的调查发现,不论在黑人儿童就学的学校还是白人儿童就学的学校,两者的投入按其重要性来说,顺序如下:最不重要的是设备和教材;其次是教师质量;最重要的是同班同学的教育背景[3]。潘昆峰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平均生源使好学生从原来的一校集中式转化为各校均分,但由于高分成绩的同学增多,其榜样作用得到了加强,在同伴效应的影响下,学校的整体成绩得到了提高[4]。1996年,新郑二中能考上大学的人数几乎为零,1997年,二中本科上线率达到60多人,1998年达161人,直到与新郑一中的高考升学率保持持平状态。实施均分生源后,二中具有一批较为优秀的生源,这些优秀生源对班级的其他学生产生了一个正面的积极影响,从而带动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因此,这也是新郑市教育的整体质量不但没有下降,较之前有所提高的原因所在,所以,均衡生源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均分生源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公平。学生通过考试竞争,以其分数获取了进入高中学校的机会,不论是超过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亦或是在择校分数范围内的学生,他们的分数差距并不大,因此,从“考分”或“能力”角度看,这些学生可以说是平等的,因此,他们应该拥有接受同样优质教育的权利。但这种教育机会的来源可分为两类,即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前者主要通过政府提供,属于公共权利,对于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他们只需缴纳为数不多的学杂费就可以获取这一权利;后者提供的教育机会由家庭、天资、地理坏境提供,属于私人权利[5]。但对于那些分数未达到录取线但在择校分数范围内的学生,他们要想进入优质高中,获取优质的高中资源则需要通过高价购买。由于家庭环境的差距,不同阶层家庭的子女面对高额择校费的承受力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教育机会也是不同的。杨东平在研究中提到:城市和中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更多集中在示范高中,而农村和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多在普通高中。示范高中入学机会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家长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较量[6]。可见,不同阶层之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并不平等。罗尔斯在探索公平的过程中提出“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一差别原则,所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考虑,在获取同样教育机会的情况下,我们应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一定的教育权利补偿,均分生源模式,通过抽签的模式使各个不同阶层的学生都获取了相同的进行受教育权利,是对处于弱势的家庭和学生的一种教育权利的补偿。对于逐步实现的高中教育的大众化而言,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这样的机会,这种模式对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阶层的正向流动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启示

教育资源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网络教育资源; Thinkfinity; 资源组织结构; 资源特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蒋银健(1971—),女,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技术支持的语言教与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一、引 言

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增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实践应用效率与效益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网络教育资源是指为教育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网上传播的信息资源、信息载体以及管理和服务体系,[1]它包括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开放、 互动、 共享、 传播速度快、 存储方便和内容丰富等特性,[2]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知识共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网络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定为战略目标之一,倡导通过“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手段,“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3]纲要规定了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可供选择的路线和模式,对于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而起步,在近十几年的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研究者针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开展了不少相关研究,如黄琼珍等研究了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议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和协调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的规范管理、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4]胡艺文等基于网络学习境脉的视角,认为网络资源建设可以从技术支持、知识组织、社会认知等三个层面展开;[5]曹卫真通过比较中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机制、理念和策略,认为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可以按决策层、组织层、技术层来分层推进;[6]汪小刚从系统建设和内容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性问题,提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与特色专业和课程的学习机会整合、基于资源的学习应该从控制向生态转变等策略。[7]国内研究者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为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益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仍受制于理念、投资和环境等条件,虽然开发了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但是大部分仍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无论从针对性、规范性,还是从实践应用效益和效果上看,都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张敬涛等的研究,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资源类型少、内容不系统、形式呆板、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互动共享机制、更新速度慢、有效应用程度偏低等问题,高质量、易于使用和有效满足教学需求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缺乏。[8][9]

国外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由于具有良好的投资和技术环境,重视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如Armatas和Rice通过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运用基于网络的资源学习模式进行心理学课程学习过程的研究,建议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满足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喜好。[10]Kirkwood调查了本科生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原因和方式,结果显示学习者使用基于网络的资源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原因,而是基于各种情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特别是评价策略和教学模式的影响。[11]Napthine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持积极的态度,因为它们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在网络资源中能够获取课程大纲表示兴趣和支持。[12]Recker等人针对数学教师和科学教师如何搜索、获取和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案例研究发现,教师使用大量的策略搜索他们认为合适的资源,并且几乎不做改动地直接使用这些资源。[13]而Reinhard和Nelson的研究发现,教师使用网络教育资源主要是因为这个网站的特色与教师本人的教育哲学观念一致。[14]可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都持有积极的态度。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符合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能够支持教与学活动的网络教育资源最受欢迎。国外的相关研究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取向、内容选择和组织、资源的质量保证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借鉴国外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国内该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对美国开源网站Thinkfinity在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和组织、资源内容特点和网站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阐释和分析,为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以及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Thinkfinity网络教育

资源的组织及开发模式

Thinkfinity由美国Verizon基金会与其合作伙伴共同创建。Thinkfinity的意思是“为学习(创造)无限机会”。到目前为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Thinkfinity共开发了一个门户网站()和十个子网站(见表1)。其中,ProLiteracy专门为培养成人的读写能力提供相关网络教育资源,其余网站则主要针对K-12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发促进教与学的网络教育资源。

(一)Thinkfinity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结构

Thinkfinity网站中教育资源数量大、涉及面广,为了给使用者提供良好的资源使用与操作环境,Thinkfinity按照主题分门别类地存储其资源,每个主题都是一个小型资源库。例如EDSITEment人文网站中的资源分别存储在 “教学设计方案”(Lesson Plans)、“网站”(Websites)和“学生资源”(Student Resources)三大类主题中。用鼠标点击任何一个主题,使用者即可获得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大量信息。如果点击进入“教学设计方案”主题库,关于“艺术与文化”(Art & Culture)、“世界语言”(World Language)、“历史和社会学”(History & Social Studies)、“文学与语言艺术”(Literature & Language Arts)等针对具体人文内容的详细教学设计方案便可供使用者按需选择。点击进入“网站”主题库,使用者便可通过再次链接,获得更多支持相关教与学活动的有效资源。

同时,基于对现代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理解,Thinkfinity紧紧围绕促进课堂教学、课后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三大类别进行资源组织。因此,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从网站中的教学设计方案、交互式学习工具、录像、博客、游戏、阅读材料等获取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支持。而教学策略、在线课程、直播/录像网络讨论会以及Thinkfinity社区论坛,则为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创造个性化的、适宜的条件和机会。

但是,Thinkfinity中的网站并非一座座“信息孤岛”,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从技术上保证了其门户网站和所有子网站中的资源都能够实现高度共享。使用者只要在如图1所示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或者资源类别、年级、学科科目、教育合作伙伴等,就可以快速、准确定位所需资源。

Thinkfinity就如同一个大门一直处于开放状态的“电子图书馆”,馆内所储存的海量电子资源分门别类地储存在不同的“隔间”(门户网站和子网站)。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网站,使用馆中的资源,没有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二)Thinkfinity网络教育资源的特点

Thinkfinity网络教育资源除了具备开放性、多媒体性等优势外,还具备“基于标准的”(Standards-Based)和“符合具体学科内容的”(Discipline-Specific)两个典型特征。如同教师需要依据某个标准开展教学工作一样,Thinkfinity主要依据州标准、国家教育标准、21世纪技能框架(21st Century Skills Framework)和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倡导的要求等开发其网络教育资源。如科学NetLinks网站主要根据“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进行资源开发。ReadWriteThink则参照“全国英语教师理事会”(NCTE)和“国际阅读协会”(IRA)开发资源。建设基于标准的教育资源能够保证Thinkfinity资源的规范性、权威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实现资源的共享、重复使用, 提高资源管理、查询的效率。

为了确保资源的合适性(特别是资源的有效性和效率),Thinkfinity分别为艺术、经济、人文、数学、地理、语言、科学、历史等国家核心课程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教育资源,以促进具体课程的有效学习(如表1所示)。以Thinkfinity中的ReadWriteThink为例。ReadWriteThink主要针对K-12教师、学生和家长开发促进语言和阅读教学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学习交互工具、课内外阅读材料、教学策略和技巧、游戏、在线课程等,并且重视面向应用的范例。例如,目前网站中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方案共有814个,内容涉及与语言和阅读教学相关的听、说、读、写、词汇、批评性思维、跨文化意识、文本分析、媒体素养、元认知等大量具体内容。如果对词汇教学感兴趣,网站中98个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基于标准的词汇教学设计方案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中,“Acquiring New Vocabulary Through Book Discussion Groups”是一份针对3~5年级学生设计、实施、评价英语词汇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该方案在“预览标准依据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相关资源”不同模块都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和具体指导,具有典型的Thinkfinity资源特征。特别是方案中的“从理论到实践”部分,从理论上诠释了学生在阅读、参与小组讨论过程中所使用的语境策略、先前知识、运用资源促进词汇意义习得的原因,成为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基于具体学科内容开发的网络教育资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可以为具体学科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促进具体学科知识的深层次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具体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采集资料的负担,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效率。

(三)Thinkfinity网站的运作模式

Thinkfinity是由Verizon基金会和11个教育合作伙伴联合开发的免费教育网站。美国Verizon 基金会旨在为解决教育、读写能力培养、网络安全等问题提供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通过加入国际教育技术协会100联盟(ISTE 100 Alliance)、国家教育技术协会(Sta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rectors Association)、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和行政州立学习官员理事会(Council for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和面向21世纪技能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等多个国际教育组织和协会获得广泛社会支持。Verizon 基金会的合作伙伴也都是美国重要的教育组织,对美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具有导向作用,有些组织甚至直接参与美国核心课程标准制定,如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就是一个对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科学政策、国际项目、科学教育等的制定、实施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的非营利性组织。

Verizon基金会正是与这些重要的组织或机构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达成共识,分工合作又相互依赖和支持,针对各类潜在用户的需求,利用技术优势解决“数字鸿沟”现象,让每一个人都能公平、免费使用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确保了Thinkfinity网站运作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基于对Thinkfinity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结构、内容特点和网站开发的运作模式等方面的阐释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Thinkfinity网络教育资源的类别和组织是对现代教育教学规律思考和理解的结果,符合社会现实需要。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Thinkfinity为课堂教学开发了多种呈现方式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的网络教学资源,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具吸引力的、更人性化的和更高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根据沃尔伯格的观点,学习最直接地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智能、努力和教学。[15]课堂教学仅仅是学习等式中的一个方面。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特别是在21世纪学习型社会里,学习无处不在。课堂环境以外的学习(包括课后和家庭环境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和拓展,能够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课堂环境中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知识、技能迁移。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学习产生的预期效果,是社会经济环境对学习所产生的预期效果的两倍”。[16]因此,Thinkfinity不仅开发和组织了正式学习资源,而且开发和组织了非正式学习资源,目的是为满足学习者不间断学习的需求。同时,教师“能提供成功学习所需的(教学方面的,尤其是动机方面的)条件”。[17]Thinkfinity网站提供了大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等方面的资源,能够满足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

第二,“一切教育资源的创造,包括教学材料的创造及教学系统的创造,都意在能为学习者所使用。”[18] Thinkfinity网络教育资源是基于标准的和基于具体学科内容学习的,确保了资源的使用性。首先,Thinkfinity网站中基于标准开发的资源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是值得信任使用的资源;同时基于共同标准开发的资源能够保证资源共享。如Thinkfinity网站中为培养21世纪人才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而开发的网络教育资源不仅被广泛共享,而且还为类似资源的后续开发提供了导向作用。其次,Thinkfinity基于具体学科内容学习开发的资源,能够满足广泛的潜在使用者的期盼和需要。资源的有效性和效率是使用者选择资源的重要参考因素。Thinkfinity网站中针对具体学科学习开发的资源能够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创设真实、复杂并且信息丰富的学习环境,并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促进问题的解决及绩效的提高。如Thinkfinity网站中由学科专家开发的、经过试验成熟的教学设计方案,帮助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获得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创设新型学习环境的方法和策略,省略直觉的体验和失误过程,更快捷地成为行家里手。而网站中基于网络资源探索的发现式学习活动、基于计算机的模拟游戏等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促进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深层次学习。

第三,Thinkfinity网站的良好运行机制保证了其资源开发和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正如黎加厚教授所言,“美国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为美国的网络教育资源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提供了丰富的内容”。[19]Thinkfinity教育资源“大家族”正是在充分发挥基金会的资金优势、重要学术组织和机构所具有的科研和决策优势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成功的典型例子。

Thinkfinity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的特点和经验为国内网络资源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建议:(1)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需要建立在对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满足21世纪社会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2)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需要使用相对统一的规范标准,如国内基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依据新课标进行,从而避免教育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3)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建设应为促进核心学科内容的深层次学习和知识迁移创造条件和机会,从而提高教与学绩效;(4)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政策、法规、资金、硬件配置、人力统筹等各方面因素,需要全社会参与。只有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工作才能够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6] 曹卫真.中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07,(4):28~32.

[2] [4] 黄琼珍,黄颖.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J].高教探索,2010,(3):60~63.

[3] 教育资源建设标准(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DB/OL].http:///html/keyanfz/doc/d.DOC.

[5] 胡艺文,陈绍东,杜超,陈美芳.网络学习境脉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8,(9):80~83.

[7] 汪小刚.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性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7,(9):52~55.

[8] 张敬涛,李馨.论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9~13.

[9] 沈洪.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和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107~109.

[10] Christine Armatas,Dale Holt & Mary Rice. Impacts of an Online-Supported,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Does One Size Fit All?[J].Distance Education,2003,(2):142~158.

[11] Kirkwood A. Getting It from the Web: Why and How Online Resources are Used by Independent Undergraduate Learners[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8,(24):372~382.

[12] Napthine, Peter. A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 Web Resource in Supporting Student Learning on A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Course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J].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2006,15 (1):107~123.

[13] Recker, M. M, Dorward, J, & Nelson, L.M. Discovery and Use of Online Learning Resources: Case Study Finding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04,7(2):93~104.

[14] Reinhardt J.& Nelson,B. K. Instructor Use of Online Language Learningresources: A Survey of Socio-Institutional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J]. ReCALL,2004,16(2):292~307.

[15] [16] Walberg,H.J. Improv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merica’s Schools[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41(8):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