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经济评论

教育经济评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育经济评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发展战略 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日趋市场化,每一个大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的市场竞争,每一个大学的管理者都在思考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什么等学校的发展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从而使自己的大学在这一竞争中成为领跑者,获得发展的优势地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办高校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更是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1、民办高校规模

民办高等教育一般是指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在解放前民办高校就已经存在,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国初,几乎所有私立高校都被取缔,80年代以来,民办高等教育逐渐兴起。

虽然民办高校在数量上和学生数上有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同公办高等教育相比,这个份额尚太小,与公办、民办高等教育并举的格局仍存在相当远的距离。

2、民办高校经费

民办高校仍处于弱势地位,不仅在规模数量上与公办高校无法相提并论,在办学经费与师资力量上也存在巨大困难。

3、民办高校教师

教师队伍也是民办高校的危机之一。民办高校的教师数量虽然一直在增加,但比起公办高校教师数量任何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差距,其教师的权利与公办高校也存在着不平等,科研工作缺乏经费支持,教师培训问题至今仍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 提高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制定发展战略

1、 核心竞争力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一词,把它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对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它具有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或资源。

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处于生长和开拓阶段。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能力论、要素协同论、人力因素论,除此之外,还有“学科核心论”、“综合素质论”等。

2、 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着眼点,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

⑴根据自身特色,科学定位

不管是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发现自己的特色,并强化这种特色都是立身之道。夹缝中生存,与公办高校争夺各种资源的民办高校更应在此方面多做努力。所谓特色,即是区别于其他。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杰拉德认为:“坚持大学自我管理和相互竞争的灵活结构,一所大学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以便与其他大学区别开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就一直定位于小而精的自身特色。自建校以来,学校规模一直很小,即是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它的规模也没有扩大,始终保持其小规模的传统。虽然规模不大,但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成就和声望却很高。一所规模如此校的大学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傻瓜归功于其小而精的准确发展定位与特色。

⑵完善机制,增加资源存量与增量

人力资源是高校宝贵的资源,民办高校要健全优秀人才资源吸纳、运用机制,大力引入优秀人才,打造创新团队,努力聘用一批能担当重任的教学、管理人才。在人才的使用过程中,建立透明的用人标准,突出能力本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薪酬制度,重奖对学校发展有重大贡献者。此外还要切实关心教师生活。

⑶完善高校管理

组织管理能力是大学重要的竞争力标志。民办高校要建立完善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管理原则。在宏观层面上,应当尽快建立独立的、易于统合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使管理职能专门化。要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把原先的各个管理部门整合为统一化的机构。

三、总结

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满足了许多人接受教育的愿望,为市场经济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虽然相对于公办教育它的规模还很小,在人力资源与经费方面还存在许多麻烦,但民办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民办高校要发掘自己的特色,做出正确的定位,增加资源的存量与增量,完善民办高校的管理走出一条创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敏.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及构成要素刍议[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

[2]毛亚庆,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3]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4]姚兰.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状况研究[A] 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 2007.

[5]姚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力研究[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

[6]周国平,胡一波.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J].民办教育研究,2006,(5).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

198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免费到收费的转折,这是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符合成本分担理论和准公共产品理论。但高校学费标准问题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是作为制定收费标准基础的教育培养成本核算不规范,导致学费标准的制定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完善高等教育财务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促进高校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学费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是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

一、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提出的。1958年,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之一约翰?维泽(JohnVaizy)在其专著《教育成本》中,对20世纪初50年代英国教育经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当时,他把教育经费等同于教育成本。1963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TheodoreW.Schulte)在其《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两个部分。1979年,科恩(ElchananCohn)在《教育经济学》中提出,教育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直接成本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还包括学生因上学而发生的支出;间接成本主要是学生上学放弃的收入、学校享受的减免税款以及用于教育的土地建筑物等资产损失的利息和租金。笔者认为,教育成本的界定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成本是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考虑的,是指为完成某一教育的学校与学生各种耗费的总和,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费用;二是学校发生的与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无关的开支和费用;三是学生为学习所支付的生活费用;四是学生因为学习而未能参加工作带来的机会损失或称为教育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则应从会计学的角度出发来界定,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即学校为培养学生所支付的费用总和,不包括社会和个人投资于高等教育丧失的机会成本,也不包括学校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无关的支出。狭义的教育成本相当于广义的教育成本的第一方面,是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费用,本文所提教育成本仅指狭义的教育成本,也就是教育培养成本。

二、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现状

我国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探索自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全部经费由政府统分统配,高校的经济运作方式就是按章办事,有钱赶快花,没钱伸手要,使得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显得既无必要,又无实质性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1989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学费制度后,教育成本数据成为评价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合理程度的主要依据,人们开始关心教育成本信息。

目前,高校执行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1997年由财政部、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对高校教育成本管理只字未提;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将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亦未设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有关科目,可见,现行制度并没有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提供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三、开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思路

(一)改革现行会计制度

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没有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开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首先须改革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应增加成本管理的内容,对教育成本的组成、分类、核算原则、核算方法等作出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应对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原则、会计科目作出规定。

(二)明确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又称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为了确定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核算内容、核算程序的方法,对所处的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断。核算高等教育成本,首先要明确高校是教育成本的核算主体;其次要遵循持续经营的会计前提,建立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的概念;再次要根据高校教学工作按学年组织的特点,应以学年(公历8月1日至次年的7月31日)作为成本的核算周期;最后要考虑教育成本核算是受货币计量前提约束的。

(三)明确成本核算原则

由于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未对成本核算规定相应的核算原则,因此,要开展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结合高校成本核算的特点,明确进行成本核算的会计原则。这些原则除了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外,还应增加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四)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为了正确计算高等教育成本,首先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以便归集各个成本计算对象所应承担的费用,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成本。对企业而言,成本计算对象是其所生产的产品;同理,高等教育成本计算对象就是教育产品。对于教育产品是什么,笔者比较赞成厉以宁教授所言“教育产品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的观点。确定了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也就确定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教育服务可以学时或教育设施服务的时数为计量单位,也可以学期或学年作为教育服务的计量单位。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关注一学年的教育服务成本,以学年提供的教育服务为成本核算对象较为合适。由于高校向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的成本是不同的,因而,为了准确核算高等教育成本,高校还应当按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归集相应类别、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费用,计算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五)划分成本项目

高等教育成本项目是指归集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的各种费用(按用途划分)的项目类别,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划分教育成本项目首先要区分高等教育的费用支出和成本。成本是对象化了的费用,高校支出中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如非学历教育支出、学生奖助学金、科研支出、后勤产业支出等不能计入成本。其次,高等教育成本项目的设置应体现费用的用途,简洁、明了,便于费用的归集分配。再次,应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最后,应与现行的教育经费支出项目尽量保持一致,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可操作性。

考虑上述因素,参照部门预算中的支出分类,笔者将高等教育成本项目设置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教学业务支出、折旧及修缮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他支出六大类。

(六)确定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品种法、分类法、分批法、分步法和ABC法。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一学年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因而高校的成本核算期为一学年,高校只需每年计算一次成本。这种特性类似于企业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情况下,将产品的生产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期末不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情况。高校的成本核算在学年末也不必将教育费用分为完成成本和未完成成本,全部是完成成本。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分批法作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以高校一学年提供的教育服务量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以一学年为会计期间归集和分配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

(七)确定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成本核算程序是指根据成本核算的要求,对教育事业支出进行分类,记入相应的成本明细账,计算教育成本的程序。教育成本的具体核算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根据教育成本的概念,将教育事业支出划分为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将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区分为计入当期高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计入当期高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将计入当期教育成本的支出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将直接费用记入按专业、年级设置的成本明细账,将间接费用按一定的标准分配记入按专业、年级设置的成本明细账,计算教育成本。

(八)教育成本核算科目的设置及账务处理

明确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对象,确定了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和程序,接下来就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开设账户,进行具体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既要满足为相关各方提供系统、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又要满足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因此需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以下科目:

1.“教育成本”科目。本科目用于核算高校开展教育事业活动,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应由本学年负担的直接成本。“教育成本”要按专业、院系、年级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按不同的成本项目设置三级明细科目。高校发生的支出,首先要根据教育成本的定义,区分是否要记入教育成本,对计入教育成本的直接费用,可记入“教育成本”科目,间接费用记入“间接费用”科目,对不记入教育成本的支出记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目。

2.“间接费用”科目。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工资性支出,图书资料、实验室设施等公用资源发生费用时均应先记入“间接费用”,期末按一定的分配标准结转到“教育成本”。间接费用应设校级间接费用和院系间接费用二级科目。按不同的成本项目设置三级科目账。

3.“待摊费用”科目。用于核算本期支出但应由本学年和以后各学年共同负担的支出。这类费用主要是公用支出、教学业务支出和其他支出。这类费用发生时,先记入“待摊费用”科目,再将由本学年负担的部分从“待摊费用”转入“教育成本”或“间接费用”。“待摊费用”应按“教育成本”相同的要求设置二级科目。

4.“预提费用”用于核算应由本学年负担但要在以后学年才支付的支出。这类费用主要有借款利息、职工培训费等。

5.“累计折旧”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额。“累计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类别和使用部门设置二级科目。折旧额可以按学年计提和摊销,本学年新增的不满一学年的固定资产按实际使用月数摊销,折旧方法采用直线法。能分清专业、年级的可直接记入“教育成本”,不能分清专业、年级先记入“间接费用”,再按间接费用的分摊方式进行分摊。

以上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进行的探析,虽不完善但具有可操作性。笔者相信,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财务管理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将成为高校会计核算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挥其在学费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炜.我国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分析和思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4.

[2]高等学校财务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高等学校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彭海颖.国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00.1.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收入;职业

一、问题的提出

一般来说,学历较高的毕业生比学历较低的毕业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但是当下毕业生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不成正比的现象时有出现。那么教育与收入水平关系如何,文章从理论和数据两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与收入关系的相关理论。

1.教育信号功能理论认为教育能够有效反映人内在的能力,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更有生产效率。上大学只是将他们的才能和生产率显示出来,容易被别人识别,只要具有高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同样可以做得很出色。劳动者学历的高低显示了其能力的高低,因此学历高的劳动者会比学历低的劳动者获得高的收入。[1]2.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它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3.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分为劳动力市场和非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比例关系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学历与工资水平不一定正相关。[2]高学历人员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大,而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学历越高,工资水平越高。

三、数据分析

以上通过理论分析了收入与教育水平的关系,那么现实社会中学历与收入关系如何,以下对一系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来论证2者的关系。

(一)各职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以及各职业工资

图2为高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的5大职业的工资折线图,单位负责人平均工资最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有关人员工资也较高,工资最低的是农林牧水利生产人员。

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研究生中从事高薪职业的人员(比如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占自身比例最高,为61.7%;接下来是本科生,占自身比例48.8%;最后是专科生,占自身比例的35.9%。专科生和本科生中从事低薪职业的人员(例如农林牧水利生产人员)占自身比例差不多,研究生中从事底薪职业的人员占自身比例最低。因此,总体来看,学历越高,从事高薪职业比例越高。

(二)各行业工资涨幅情况

从图3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0年各行业工资都在涨。对教育水平要求高的行业(比如金融业和科学研究等)平均工资涨幅最快。对教育水平要求一般的行业平均工资涨幅程度大体处于中等水平。对教育水平要求低的行业(比如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涨幅程度最小。由此可知,行业中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越高,该行业工资涨幅越快。

四、结论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后天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能力,教育信号理论认为教育是个人发送先天能力的信号,2大理论都认为教育与收入呈正相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收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学历与收入基本成正相关。对现实生活中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从职业构成看,学历高的人员,从事高薪职业的比例高;从行业来看,行业中高学历者越多,其行业工资涨幅越快。不管是从理论角度分析还是用现实数据论证,劳动者的收入与受教育水平成正相关。因此,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能带来较高的收人水平和较好的职业前景,我国应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3]

参考文献

[1] Spence A.M.Job Market signal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3).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教育改革

Abstract: in the many resources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mining area, the wasted lands of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again, be in mining area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economic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ssential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mining area of the problems of waste,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bandoned min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urse again revival, in mining area of the waste classificati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type of eventually abandoned the revival of the mining area to a different way to open.

Keywords: mineral resources, a mining waste, Renaissance re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basic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level of economic market demand, based on statistical data,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ounded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market dem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need that adjust to adapt to the demand of the market.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 dem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economy, 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化市场对于经济变革与腾飞的巨大贡献,国家发展对于高素质劳动力与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着结构性重要转型期,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正因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就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主动的体制变革,满足市场导向上对于人才的需求,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高等教育的多属性特征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教育存在多属性的特点。教育的多属性特点表现在其资源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诸多方面。就这一点而言,高等教育既具有教育多属性的普遍性特征,又具备它独特的属性特点。

高等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

教育的投入主体以外,教育产品和受益群体也具备社会公益性特征。根据公共产品的分类和属性,我国教育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即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个极端属性之间的具有公共产品的部分特征的混合产品。这种准公共产品不仅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而且对于国家而言获得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非经济效益”[ 杨德广、张兴,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U],江苏高教,2002(5)]②,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所以,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产品和受益群体的公益性。

高等教育具有市场化特征

“从 1999 年起,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政策,同时,高等教育投资政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财政拨款逐渐成为政府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手段,许多高校学校的自筹资金(含学杂费收入)与社会筹资已经超过了国家财政拨款的部分。另外,由于高等学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我国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筹资功能,近年来高校纷纷到金融机构和社会上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这样便形成了以国家投资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高等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系。”[ 吴开俊,混合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与投资体制变革之走势,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4):49-53]③

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社会竞争力水平

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的今天,“地球村”带来的经济机遇与挑战也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水平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高等教育竞争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美国最为明显。

经济多层次需求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产业结构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经历了结构性的转变,最为突出是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与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对调(如图2)。

图2三大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趋势变化

如表1所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措施的实施,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发展的结果。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塑造应顺应这一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表 1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教育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高等教育在各产业间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专业培养建设的项目与比例,以期改善现实中高等教育就业结构和高端人才发展方向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的情况。

区域经济特征需要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影响

通过以下图表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如表2)。其中,在校学生数与前3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8);高等学校数与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高等院校教职工数与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7);地方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与4项反映区域发展经济水平的指标都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表 231个省市区经济与高等教育指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反过来,经济建设也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也同样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1.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必须相结合,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主要是全日制教学,成人教育可采取电大、夜大、函授和网络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

2.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建设与经济建设互动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3.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使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全过程都始终能与生产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四、结论

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无疑对经济发展有着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单单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应在保持其社会公益性、市场化特征和贡献于社会竞争力的自身属性,根据经济市场多层次的发展需求,采取调整高等教育形式与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向。

参考文献

[1] 劳凯声. 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 教育研究. 2003(02)

[2] 马明. 多视角下的教育公益性[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1)

[3] 刘伟. 全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4] 安雪慧. 中国三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差异分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2)

[5] 樊华,陶学禹. 区域高等教育- 经济发展复合系统协调性研究. 科技导报. 2005(9)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校修读学分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

跨校修讀学分是辽宁省教育厅自2014年以来实施推广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以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基础,借助网络教学管理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省级精品课作为学生可以选择修读并修得学分的课程,是一种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开展5年多时间,其为推动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及缓解高校课程或教师资源不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建设方或使用方都遇到过一些问题,其中课程建设方围绕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颇多教学研究(罗菲,2014;吴海娜,2015;纪常鲲等,2016;江红霞等,2017等)。随着跨校修读课程门类不断丰富,使用课程人数倍数增长,从使用方角度探究精品课程应如何转型升级更适于跨校修读学分使用,成为当前需深入思考的重要方面。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的发展,如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等都需要计量经济结论的支持,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由于其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的教学研究水平相比还有差距,所以计量经济学难教、难学是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尤为紧迫。各高校授课教师纷纷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探索适合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李子奈,2010;秦长城,2014;王新华等,2018;李惠娟,2018;胡小莉,2018等)。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新尝试,笔者自2018年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探索与实践,并将具体情况及经验教训做以归纳与总结。

1计量经济学跨校修读学分实践做法

沈阳农业大学计量经济学跨校修读选用的是国家级精品课——东北财经大学教学团队开发的计量经济学跨校课程,沈阳农业大学是跨校修读学分课程使用方,东北财经大学是课程建设方,第三方教学管理平台为学堂在线。自2018年起,双方学校开始合作,现已在沈阳农业大学2015级、2016级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教学工作中实践两个教学周期。利用跨校修读平台的支持,我校在两轮授课中分别尝试了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教师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完成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小组汇报、讨论等形式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梳理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后通过线上作业巩固学习。第二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章节的内容由学生在线学习完成,教师负责组织课堂讨论和答疑,跨校修读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教师和学生运用跨校修读平台互动和交流。经过将近2年时间的实践,目前我校在学堂在线计量经济学课程修读的活跃率达到46.55%,平台使用效果良好。

2计量经济学跨校修读实践取得的成效

跨校修读学分模式能够满足“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小组讨论,开展PBL学习、生生互评等多种形式的师生教学互动。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实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取得以下成效。

(1)学生运用学习平台,学习效率提高。在线平台帮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习效率提高。第一,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再受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线上学习,学习方式由被动填鸭式教学向主动获取知识方向转变,且可以在线上与老师、同学互动,提出疑问,所有在这个课堂的同学都可以看到问题和回答,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学生走神不知道同学老师在讨论什么而消极不去参与的现象。第二,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来自于本校的教师,而且可以学习到省内高校优势专业教师开发的精品课程资源,不同的老师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解析方法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的更加透彻,拓展了学生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在线平台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资源,开阔视野,发挥各种想象,收集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或者经济学论文,这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吸收有重要影响。

(2)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监督学习进度。课程使用方教师在根据课程建设方教师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梳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时,会有新的思考、新的探索,也是使用方教师得到进修的一种渠道,间接提高了使用方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线下与学生讲授或互动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观看完线上学习视频,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带着疑问和使用方教师进行互动,师生一起探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极大帮助。对于表现突出,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其对知识渴求的学生,鼓励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现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堂在线系统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能够真实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和实现对学生在线学习的全过程考核,教师在另一端随时检查、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学堂在线平台中统计功能、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利用智能评价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改变传统的以结果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

(3)学生学习多样化,学生互动答疑更加便捷。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呈现多样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加便捷。只要是在课堂内的学生便可以评论发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评论回复阐明自己观点,第一,可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学生之间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让对方理解;第二,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不能一直在平台上回复,利用师生的力量,让学生的疑问得到快速解答;第三,教师在查看评论及留言时,更好的了解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点,而后在课堂上着重强调、讲解。传统的答疑方式,需要学生和教師约定时间进行统一面对面答疑,如遇老师不在办公室的状况那问题就要搁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削弱,便捷的答疑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答疑回复。

3计量经济学跨校修读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3.1计量经济学跨校修读实践中的问题

(1)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畏惧网络自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大部分为文科学生,多数学生在前期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统计学等几门课程的时候比较费力,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理解不到位,导致在后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难上加难。此外,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也需要经济学基础,而经济学理论性强且比较抽象,在实际使用计量经济学解决问题时又需要计算机基础,因此很多学生畏惧计量经济学,当听说通过跨校课堂自学部分课程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退缩心理,还是比较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我们的两轮实践中,通过期末考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表明,第一种教师课前布置教学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完成自主学习,课上小组汇报的效果没有第二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线学习作为课下补充的效果好。第一种更符合跨校修读学分的初衷,但是目前来看,计量经济学这门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必须辅以必要的课堂教学。

(2)学生还没有养成网络听课的学习习惯。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需要时间的逐渐养成良好的网络听课习惯。刚开始接触新模式,学生不适应,如未能按时进行网络学习,学习的效果可能也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从前汲取知识都是在课堂内,看着老师板书,听着老师讲解,记着手里的笔记,在此种环境中能有很好的听课效率;另一方面是因为从前使用电子设备都是观看娱乐视频,没有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的经验,无法注意力集中,容易被网页中的其他因素干扰。

(3)教材、案例的安排及构成有待优化。目前普遍认为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授课中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分析问题。传统的教学环境因为学时限制难以实现探索性的大型案例教学,而在跨校修读线上课堂背景下,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则可以节约课时实施此类案例教学。但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一是计量经济学术语由于翻译的问题常常有多种表达方法,跨校修读如果采用不同教材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二是现有线上课堂提供的案例一般是针对某一章节的内容进行的,内容主要注重模型假设、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学生反映案例有些抽象化,面对实际解决经济问题时依旧感到迷茫。

3.2可能的对策

(1)增加各课程间的沟通,打破壁垒。制定更加科学的专业培养计划,在学习计量经济学前,打好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增加各课程间的沟通,打破壁垒,形成系统性的学习,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最大的效应。线下要更加有针对性的辅助线上,诸如对学生集中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二次讲解、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或省级项目、参加学生比赛等,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形成作品,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2)加强平台建设,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平台的建设,使平台更加人性化、便捷化,营造良好的网络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定期及时的进行平台维护,达到支持PC端、手机客户端观看视频。第二,视频可进行倍速播放,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节约时间,对于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将播放速度调慢,让基础参差不齐的同学找到合适的听课方式。第三,可线上观看PPT,并可以在线上做电子笔记,在听课的同时及时记录。第四,可以在电子设备中设置提醒铃声,每到一个时间点就会提醒学生学习,对于按时且积极听课、互动的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便利,找到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案例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使用方不能完全依赖于建课方,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节约课时的条件,精选文献中的现实问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讲解;或作为课后阅读材料提供到跨校修读平台,并让学生们在网络平台上讨论文献读后感,指出文献中的优点与不足,吸收文献的长处,避免将来自己写论文时出现类似问题。使用方应协助建课方进一步提高教学案例的质量,利用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知识点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对此有所理解,有所领悟,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运用计量经济学去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当学生对新知识有了直观的感受,不再是一头雾水,不再认为老师讲授的内容胜似天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也就会提升,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不思考到提出问题,主动与老师互动,达到良性循环的状态。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发展;高校信贷风险;相关性;面板数据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与银行信贷快速增加,高等教育信贷风险凸显。吉林大学卖地偿还银行贷款事件,南昌大学、郑州大学高校高额信贷等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据调查,我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 000亿元到2 500亿元。高校信贷风险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高校信贷风险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理论界与政府部门的热门话题。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高校发展融资研究的实证模式较多,如美国模式、英国模式、澳大利亚模式等,并且研究的重点在于高校发展资金筹措方面,而对于高校信贷风险控制则考虑甚少。

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信贷风险进行分类,并提出防控对策。此类研究认为高校贷款存在政策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结算风险、经营风险等风险(朱永琴、王诚,2003),或是利率风险、法规风险、发展风险、管理风险、规模风险等五大风险(黄学峰,2005)。二是对高校信贷适度规模的研究。闫琳(2005)设计了“教育机构风险评价体系”,以评价结果作为是否发放贷款以及金额、期限、担保方式的重要依据;于志刚(2005)建议从高校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现金净流量等指标来衡量高校贷款规模是否适度。三是对高校信贷风险成因的研究。刘艳春(2009)将高校信贷风险形成归因于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大规模扩招、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三个方面;许振珊(2006)认为高校指导思想及项目管理责任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直接原因,贷款项目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的缺失是引发偿债风险的内在因素;而高等院校办学经济效益的变动则是引发偿债风险的根本原因。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研究文献较为丰富。Thackwray, Bob(1997)不仅建议采用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图书馆规模和学校股东等指标测度高校发展规模,而且还以英国高校为例,运用经济学的指标来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和速度进行评估;John P. Murray也从规模因素、效率因素评估了高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益问题。国内学者杨栋辉、刘慧峰(2008)从高等院校数量、高等院校学生数量、教职工情况、高等院校规模、经费投入五个方面,选取了每百万人口学校数、每十万人口毕业生数等11项指标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詹正茂(2004)选用了规模、效率和速度指标作为考虑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评价等等。

因此,尽管在实践方面高等教育发展及其信贷风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目前国内对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的研究尚处于“割裂”状态,缺乏对于两者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效率的提升和速度的加快三个方面,国内许多文献将高校信贷风险的形成归因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但究竟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并没有进行深入理论与实证探讨,从而也无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重点从规模、效率、速度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水平(如表1所示)。

1.规模因素,反映教育整体的发展状况与水平。主要从学生、教师、资产等方面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校舍面积、在校生总人数、固定资产总值、教育经费拨款、自筹经费、银行贷款额等。

2.效率因素,反映教育发展资源利用情况与投入产出情况。具体指标包括生师比、高级职称占专职教师比重、教学与科研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等。

3.速度因素,反映高等教育在现有的规模和效率的情况下发展和扩展的速度。主要从学生、教师、经费等指标的增长速度来进行说明。具体指标包括在校生年增长率、专任教师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二)高校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重点从高校的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与自筹资能力三个维度建立高校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1.偿债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偿债保障率等。

2.运营能力因素,主要反映高校对其现有资源的经营能力。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支出比、贷款依存度和贷款负担率等。

3.自筹资能力因素,反映高校利用自身资源筹集资金能力的强弱。高校自筹经费主要包括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投资收入等,即除财政收拨款以外的所有收入。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活动收入比重、财政拨款比重两项指标。其中财政拨款占比越大,说明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越强,自筹资金的能力越弱。

三、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相关性研究:基于广西2004—2008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面板数据

(一)编制二级指数

本文运用2004—2008年25所高校6个二级指数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但在实际中不能直接获得规模(GM)、效率(XL)、速度(SD)、偿债能力(CZH)、运营能力(YY)、筹资能力(CZ)的数值。因而,必须编制基于三级指标的二级指数。本文结合SPASS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三级指标赋权(如表3和表4所示),再加权编制成为二级指数。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调用Eviews6.0,先分别以CZH、YY、CZ作为因变量,以GM、XL、SD为自变量建立三个回归模型,分别采用似然比(likelihood,LR)检验与Hausman检验进行固定效应检验与随机效应检验,再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恰当的模型。Eviews6.0输出的效应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的效应检验结果,CZH与 GM、XL、 SD的回归应接受随机效应模型,YY与GM、XL、SD、CZ与GM、XL、SD的回归模型,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效应检验的结果分析,所采用的回归模型的变量系数及检验如表6所示。

从表5可看出,在模型Ⅰ中GM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Ⅱ中GM与XL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Ⅲ中GM与SD的系数分别在1%、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偿债能力下降0.261个单位;

2.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的规模与高校的运营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规模增加1个单位,高校的运营能力下降0.559个单位;

3.在样本的范围之内,1%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高校的筹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的规模增加1个单位,广西高校筹资能力增加0.435个单位;

4.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与高校运营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提高1个单位,高校运营能力增加0.285个单位;

5.在样本的范围之内,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高校筹资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增加1个单位,高校筹资能力下降0.155个单位。

结论表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信贷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规模因素对广西高校信贷风险有着全面性的影响,规模扩大既拓宽了高校筹资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高校的筹资能力,但盲目扩张同样导致了高校财务运营能力与偿债能力的下降。其中,运营能力下降说明广西高校正面临着规模扩张与经营能力不协调的矛盾。以单纯追求高校规模扩大为目的的高校财务运营往往会掩盖许多运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致使高校在发展与管理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风险。规模与偿债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恰恰证实了这一点。效率与财务运营能力正相关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效率的提高可增强高校的财务运营能力,降低高校的信贷风险,也预示高等教育管理者更应注重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率。另外,过快的广西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也对高校的筹资能力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快速发展以牺牲教育质量为前提,最终也会导致高校自筹资能力的下降,进而增大高校的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美]D.B.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沈红,李红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介新.普通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郑鸣,朱怀镇, 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预警研究[J].高教探索,2007:P36-38.

[5] 汤敏.关于扩招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P62-71.

[6] 朱桂枝.高校负债发展中信贷资金的管理和运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P55-56.

[7] 何国庆,石国胜.为“扩招”解燃眉之急省工行为我省高校贷款15亿元[J].湖南教育,1999(17):P13-15.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7篇

1999年温州电视台二套节目进行了大改版,把教育经济频道原来的“经济传真”栏目改版为综合性的经济新闻报道“温州经济新闻联播”。由于栏目定位正确,两年来形成了固定的收视群,产生一定的知名度。今年全国经济电视台节目评比,“温州经济新闻联播”获得了栏目三等奖。

重视区域经济报道。区域经济是依据经济结构或经济空间形成的具有地方化特点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它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现象。区域经济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生产要素跨行政区域分布和流动,如随着都市化战略的实施,温州已逐步成为浙南闽北的经济中心。原先城市台办新闻栏目的思路是囿于“写本地事,给本地人看”,一般不超越行政区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思维与区域经济新闻的开放性要求已不相适应,人们需要面对国际、国内市场。作为与本地区有着密切关联的区域经济新闻,能引导人们跳出狭隘的地方利益圈子,借鉴学习外地先进经济,理应成为地方台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新闻在城市电视台节目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拓展经济新闻报道领域,提高城市台的开放度。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以电视为媒介,相邻或周边地区的经济动态,可以及时迅速地进行传播,促进交流,共同发展。三是有利于开阔地方台记者的视野。搞好区域经济报道要选准切入点,区域经济新闻必须选择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这样才会吸引受众。近年来,温州电视台增加了区域经济新闻报道的比重,在编排上将一些重大区域经济新闻放在重要显著位置处理,如《台州市玉环与我市将建汽车轮渡》、《外地经济开发区频繁来温招商》等新闻,播出效果很好。同时要加强区域经济范围内城市电视台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互交流、互传节目、互派记者采访,构筑区域经济新闻的协作网络。

自觉采用平民视角。经济建设又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城市台经济新闻在题材选择上,更要侧重与老百姓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经济事件。比如,开征利息税,如果仅报道事实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国家这项政策出台与老百姓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温州经济新闻联播”栏目的记者在报道的过程中,除了报道银行官员解释为什么要开征利息税外,还报道了公众的反应、意见和想法,节目播出后效果很好。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经济事件的产生都有它的背景,受众不仅想了解事件的本身,而且还想了解事件的背后,比如记者在报道存款利率的降低、商品价格的涨跌这类经济事件时,不但要把表象的事件报道清楚,还要从背景的角度,把与之相关的内容说明白。经济报道还要接近生活,接近群众,让大家从身边发生的具体事比如吃、穿、住等经济生活的各方面,感受社会的进步。具体的报道要见物又要见人,不能忽略了人物的报道,上自董事长、总经理,下到普通营业员、保安员都应该是摄像机镜头的对象,包括消费者、小摊小贩、供销员、金融家、电话员、售票员等各色人物。

开发财经新闻“富矿”。“温州经济新闻联播”栏目今年上半年增设了“国内国际财经”报道内容,信息来源于新华社“新华财经”、各大媒体的财经在线。选题的标准是区域受众感兴趣的最新的国内国际财经动态,IT信息和与本埠密切相关的经济政策信息,内容力求与本埠新闻相协调。由于新闻价值取向定位正确,避免了与其他媒体的简单重复,为“温州经济新闻联播”争取了许多受众。开发国内国际财经新闻这座“富矿”,是城市台新闻节目吸引受众的途径之一。我们在研究、思考后发现,城市台信息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的受众仍喜欢接受区域媒体的信息,如何认识和发掘适合于自己的资源,如何吸引本地受众观看城市台经济信息节目,抢占“第一时间”开发出国内国际财经新闻这座“富矿”,大有文章可做。

报道行业会议的神采。市场经济的发达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媒体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那么如何突破窠臼,拓展行业会议的报道空间?一是不要拘泥于写会议本身,要报道会议所要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或者对会议最主要、最鲜活的信息加以挖掘凸现。这要求经济记者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会前要多了解与会议有关的新闻背景,会中要仔细研究会议议程和会上的发言稿。注意领导的插话,关注即席发言,随时准备好摄像机镜头,把会议上最有价值的事实或信息告诉受众。一年来“温州经济新闻联播”中播发的许多重大政策信息,都是记者在参加行业会议中获知,并通过会议报道传递给受众的。二是善于捕捉细节。在温州首届国际鞋文化节的采访中,“温州经济新闻联播”记者就采写了几条颇有特色的新闻,一条是老外参观展览时夸奖温州鞋好的现场新闻,一条是鞋文化节中打工青年艺惊专家的现场新闻。由于记者有新闻敏感,把原来很平常的参观活动和座谈会摄制成一个充满情趣的新闻特写。三是会内会外结合。采写行业会议报道要善于把会内会外有机地结合起来,1999年的温州旅游会议,市委市府提出了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口号,“温州经济新闻联播”记者不仅播发了开幕闭幕情况,还报道了旅游景区的背景、旅游局长的访谈、市民对创建旅游城市的看法等相关内容,使整个报道过程有消息,有花絮,有特写,有评论。既深化了主题,又形成了声势,从而收到较好的报道效果。

教育经济评论范文第8篇

【摘 要】随着民办学校的迅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民办学校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评估其核心竞争力,自然需要一套评估指标体系。文章结合县级民办学校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收费高而生源多的特点,从办学思想、校园文化、师资力量等八方面设计了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9月1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2004年4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县级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了起来,而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99万所,比上年增加0.91万所;招生1454.03万人,比上年增加53.16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911.02万人,比上年增加197.12万人。其中:民办普通小学5213所,比上年减少27所;招生104.44万人,比上年增加3.61万人;在校生597.85 万人,比上年增加30.03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333所,比上年增加51所;招生157.81万人,比上年增加4.16万人;在校生451.41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

一、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能力”最早是由美国的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积累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集成多种技术流派的学习能力,而且它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随着该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逐渐被引入到公司、企业以外的许多组织,而运用到高校的运行管理研究中则是上世纪末的事情。

(二)县级民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 县级民办学校的特点

民办学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仅具有普通公办学校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以中小学教育为主的县级民办学校,其最独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益性与营利性兼有。民办学校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办学的补充,属于公益性事业,其快速发展在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教育大众化”与“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

第二,收费高与生源多并存。相比较享有国家“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的公办学校,县级民办学校还要通过收取高昂的费用,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以及教职工工资福利的发放等。

2. 县级民办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刘达中认为完善的校舍和设施设备、科学的管理以及优秀的教师队伍等办学要素是形成民办学校竞争力的基础,学校文化的创建是培育民办学校竞争力的源泉,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持续民办学校竞争力的核心。

秦宗红则提出民办学校的制胜之道应从学校发展规划到学校品牌策划、学校管理策划、学校人力资源规划、学校质量管理、以及学校品牌推广等方面着手。

二、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指标

笔者结合县级民办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共设计了办学思想、校园文化、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人才培养、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八个一级指标。

(一)办学思想

办学思想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反映,具体包括办学宗旨、办学思路和发展规划三方面内容。

(二)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民办学校创办的首要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始终是民办学校要考虑的头等问题,而反映以中小学教育为主的县级民办学校人才培养的指标主要有生源质量、培养方案和升学情况。

(三)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主要包括校园精神、校风、学风、教风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内容。

(四)配套设施

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是保证民办学校教学、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校舍、运动场等生活设施,以及报警器和消防等应急设施。

(五)社会声誉

社会声誉对于一所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至关重要,它不仅会影响到民办学校的生源、毕业生的升学,更会制约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满意度、受益度和美誉度来评估民办学校的社会声誉。

(六)公共服务

笔者所指公共服务主要指学校面向全体师生提供的诸如饮食、购物等后勤服务和医务室、健康教育等医疗服务。

(七)师资力量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而对于县级民办学校来说,参差不齐的师资水平是县域民办教育一道“门槛”。所以,建立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专职教师队伍对于县级民办学校的发展尤为关键。

(八)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中的一种无形力量,主要体现为民办学校管理队伍的素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三、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繁多,各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甚至交叉作用。为了厘清各项指标,便于分析评估,本文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表1 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三级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办学思想 办学宗旨 公益性 人才培养 生源质量 覆盖范围

营利性 录取比例

民办性 录取条件

办学思路 品牌特色 培养方案 思想教育

管理特色 能力培养

人才特色 专业技能

发展规划 校园建设规划 升学情况 升学指导

师资建设规划 升学率

品牌建设规划 升学质量

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 校训 配套设施 教学设施 图书馆

校歌 教学楼

文化景观 实验室

校风、学风、教风 校园氛围 生活设施 校舍

学习风气 运动场

教师风范 超市

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活动形式 应急设施 报警器

活动内容 消防设施

参加人员 应急照明灯

社会声誉 满意度 学生满意度 公共服务 网络与信息服务 上网服务

家长满意度 校园网系统

社会满意度 资源库

受益度 毕业生人数 后勤服务 饮食服务

名校升学率 物业管理

教师参与教学情况 校园环境

美誉度 招生计划完成率 医疗服务 医务室

国内同行认同度 医疗保障

负面事件曝光率 健康教育

师资力量 数量与结构 生师比 管理能力 管理队伍 管理层结构

兼专职教师比 管理者能力

教师职称结构 创新精神

教师素质 师德水准 规章制度 规范程度

治学态度 完备程度

教学水平 执行力度

教学状况 教学名师 管理机制 运行机制

教学成果 动力机制

实践教学 约束机制

县级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是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估,目前主流的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是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控制论专家查德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提出并运用的。该方法虽然通过隶属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为定性指标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隶属函数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多目标评价模型,要对每一目标、每个因素确定隶属函数,过于繁琐,实用性不强。而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运筹学家萨迪于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予以量化,是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自层次分析法提出以来,在各种部门的决策问题以及评估方面都有所应用。

本文通过对比两种评估方法,决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首先建立评估指标的等级层次,然后确定相对权值,再确定权重系数,最后计算综合分值。

(一)建立评估指标的等级层次

假定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S,其一级指标有n个 ,分别为S1,S2,S3,…,Sn,二级指标有m个,分别为(S11,S12,S13,…,S1m),(S21,S22,S23,…,S2m),(S31,S32,S33,…,S3m),…,(Sn1,Sn2,Sn3,…,Snm),依此类推,构建相应的评估矩阵,计算每一组评估指标的分值。

(二)确定相对权值

同一级指标和上下一级的指标之间,有可能出现测算的分值差异比较大的问题,因此,为确定层级间指标的相关程度,需将测算指标的绝对数值转化为一个相对数值。假定同一级的某一个评估指标的原始值为P,那么其它的同一级指标的数值除以P,即可以得到转化后的一个相对值。

(三)确定权重系数

同级指标对于民办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估的重要程度不同,因而同级指标之间应该确定一个权重系数,该系数的确定可以采取专家打分法,假定指标Sij相对应的权重是Rij。

(四)计算综合分值

该评估指标体系S的分值为:S=∑Sij×Rij (i=1,2,3,…,n;j=1,2,3,…,n)。

参考文献

[1] 单小霞,司林波.民办学校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2] 霍小军.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起源及其含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1.